年期、年回報,給予投資建議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11/blog-post_24.html
可能因為工作坊的時間關係,參與者沒有好好準備問題,不少發問的紙條都頗為簡短,今天分享兩條相類似的問題,借機會討論一下我的看法。
Perry:
如果希望買入股票作長期投資(i.e. 10年),有什麼建議呢?
Kin:
如何投資才能達到每年8%-10%回報?
止凡回覆:
投資是一個計劃,要有足夠財商,作全盤考慮分析,不能單單以一個回報率就足夠給予投資建議。加上,若你常來看blog文,大概會知道我都不多會給予投資建議的。
要找到這個回報率,所靠的絕對是你自己的財務知識。我可以很簡單的告訴你,就恒指過去幾十年的年回報都不止這個數字,但我不是在建議你就什麼也不理會而去投資恒指,還是先投資自己。
以下兩篇文章特意選出來,希望你能從中得到一點啟示: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3/blog-post_10.html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3/blog-post_12.html
後記:
兩位的問題都頗類似,都是給予很簡單的前提,問應如何處理。一個前提是一個年期,另一個的前提是一個回報率。於我來看,感覺有點太過簡化了,我們對投資的看法應該單憑這兩個因素而歸類的嗎?
記得曾經有人留言發問,大概是指他有一筆錢,金額數百萬吧(實際金額不太記得起),他應該如何作出投資呢?這算是第三個角度吧。年期、回報、金額,就這三個範疇,就會得出投資操作的結論,想深入一點,這有否因果關係呢?
為何不少人有這個概念呢?其中一個可能是不少報章都有「XX夫人信箱」或財務策劃師也會替你設計一個組合之類,你只要把你的基本資料交給他,包括儲蓄多少?收入支出多少?預計投資年期多少?預計回報率多少?他就會替你設計出一套投資操作,你應該買什麼?買多少?買多久?
這些「XX夫人信箱」的確有捧場客,不少人會把自己的處境羅盤托出,對所得到的投資建議照單全收。結果把個人投資的責任全都放於建議者的身上,其實到頭來他們都不清楚投資組合的操作及風險。
我這樣的想法,很多業內人看見都不會高興,因為他們的糊口就是靠「XX夫人信箱」的捧場客,靠辛苦賺錢一族把金錢交出來讓他們管理。所以,他們都習慣替你安排到位,不用你思考及認識什麼財務知識,如果人人都懂,誰會找他們管理資產呢?
就這思維影響了不少投資者,他們看似了解建議者的意見,好像在什麼時候應該投資什麼市場?什麼工具為高風險?長線應該買什麼?短線又怎樣?等等,變成了半個投資專家。
記得有人曾經在blog內問過現在投資什麼市場好,應該買入高息的公司債券嗎?還是買入一些公用股呢?在這位投資者眼中,那種工具,有什麼樣的評級,有什麼樣的回報,這都好像在超市買東西一樣地選擇。而他主要是看息率走勢如何去決定,其實多沒有再細看內裡買的是什麼,內在價值是多少。
按這樣的概念,自然就會向「專家」發問,例如我有筆200萬的資金,可以作5年的投資,預期要每年5厘回報,有何適合。「專家」就會話,你可以買一些公司債,加一點二三線公司博升值之類。十分到位的建議,但分分鐘累死人。
為何我從來沒有這樣推介過,因為我不認同這一套,風險是或然的,亦會來自投資者對投資項目本身的認知,不同時期也有不同操作,對於自己不明所以作出的投資決定,結果不可能會好。
好像最初在合理預期下應該會加息,按加息所作出了投資建議,誰知一直下去5年也沒有加息,聰明的投資者應該不時作出檢討與調整變陣。但某投資者偏在N月前發問,得到建議後就執行至今,環境改變令部署失效,投資者多不會以為是自己的責任。
對於預期加息不加息的投資建議,我可以給一個例子,大家有空可以翻看幾年前的宏利年報,看其投資回報是如何慘烈,他們的解釋是超低息環境,這情況亦發生於國壽身上。難道這些巨無霸級企業內沒有投資專家嗎?當你問一位「專家」拿建議時,請你想清楚他們有多了解你,及他們的能力是否如你所想般厲害。
寫了很多,都很難寫清我看見這些問題時的感覺。還原基本步想一想,大多數的富豪們主要身家都會在一家公司之上,他們需要財務策劃師替他們作什麼建議呢?考慮風險?年期?金額?富豪們怎會作這樣的投資部署呢?透過這些問題可以想得更深入。
年期、年回報,給予投資建議
可能因為工作坊的時間關係,參與者沒有好好準備問題,不少發問的紙條都頗為簡短,今天分享兩條相類似的問題,借機會討論一下我的看法。
Perry:如果希望買入股票作長期投資(i.e. 10年),有什麼建議呢?
Kin:如何投資才能達到每年8%-10%回報?
止凡回覆:投資是一個計劃,要有足夠財商,作全盤考慮分析,不能單單以一個回報率就足夠給予投資建議。加上,若你常來看blog文,大概會知道我都不多會給予投資建議的。
要找到這個回報率,所靠的絕對是你自己的財務知識。我可以很簡單的告訴你,就恒指過去幾十年的年回報都不止這個數字,但我不是在建議你就什麼也不理會而去投資恒指,還是先投資自己。以下兩篇文章特意選出來,希望你能從中得到一點啟示: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3/blog-post_10.html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3/blog-post_12.html
後記:兩位的問題都頗類似,都是給予很簡單的前提,問應如何處理。一個前提是一個年期,另一個的前提是一個回報率。於我來看,感覺有點太過簡化了,我們對投資的看法應該單憑這兩個因素而歸類的嗎?
記得曾經有人留言發問,大概是指他有一筆錢,金額數百萬吧(實際金額不太記得起),他應該如何作出投資呢?這算是第三個角度吧。年期、回報、金額,就這三個範疇,就會得出投資操作的結論,想深入一點,這有否因果關係呢?
為何不少人有這個概念呢?其中一個可能是不少報章都有「XX夫人信箱」或財務策劃師也會替你設計一個組合之類,你只要把你的基本資料交給他,包括儲蓄多少?收入支出多少?預計投資年期多少?預計回報率多少?他就會替你設計出一套投資操作,你應該買什麼?買多少?買多久?
這些「XX夫人信箱」的確有捧場客,不少人會把自己的處境羅盤托出,對所得到的投資建議照單全收。結果把個人投資的責任全都放於建議者的身上,其實到頭來他們都不清楚投資組合的操作及風險。
我這樣的想法,很多業內人看見都不會高興,因為他們的糊口就是靠「XX夫人信箱」的捧場客,靠辛苦賺錢一族把金錢交出來讓他們管理。所以,他們都習慣替你安排到位,不用你思考及認識什麼財務知識,如果人人都懂,誰會找他們管理資產呢?
就這思維影響了不少投資者,他們看似了解建議者的意見,好像在什麼時候應該投資什麼市場?什麼工具為高風險?長線應該買什麼?短線又怎樣?等等,變成了半個投資專家。
記得有人曾經在blog內問過現在投資什麼市場好,應該買入高息的公司債券嗎?還是買入一些公用股呢?在這位投資者眼中,那種工具,有什麼樣的評級,有什麼樣的回報,這都好像在超市買東西一樣地選擇。而他主要是看息率走勢如何去決定,其實多沒有再細看內裡買的是什麼,內在價值是多少。
按這樣的概念,自然就會向「專家」發問,例如我有筆200萬的資金,可以作5年的投資,預期要每年5厘回報,有何適合。「專家」就會話,你可以買一些公司債,加一點二三線公司博升值之類。十分到位的建議,但分分鐘累死人。
為何我從來沒有這樣推介過,因為我不認同這一套,風險是或然的,亦會來自投資者對投資項目本身的認知,不同時期也有不同操作,對於自己不明所以作出的投資決定,結果不可能會好。
好像最初在合理預期下應該會加息,按加息所作出了投資建議,誰知一直下去5年也沒有加息,聰明的投資者應該不時作出檢討與調整變陣。但某投資者偏在N月前發問,得到建議後就執行至今,環境改變令部署失效,投資者多不會以為是自己的責任。
對於預期加息不加息的投資建議,我可以給一個例子,大家有空可以翻看幾年前的宏利年報,看其投資回報是如何慘烈,他們的解釋是超低息環境,這情況亦發生於國壽身上。難道這些巨無霸級企業內沒有投資專家嗎?當你問一位「專家」拿建議時,請你想清楚他們有多了解你,及他們的能力是否如你所想般厲害。
寫了很多,都很難寫清我看見這些問題時的感覺。還原基本步想一想,大多數的富豪們主要身家都會在一家公司之上,他們需要財務策劃師替他們作什麼建議呢?考慮風險?年期?金額?富豪們怎會作這樣的投資部署呢?透過這些問題可以想得更深入。
普通的價值常識,不普通的投資回報
巴黎:
止凡兄本期有關筆者"價值投資班"的感受,談到課堂上兩個例子。其實有很多同學說最難忘的反而是另一個譚小環例子。
記得筆者在編排課堂內容期間,參考很多價值投資導師,有一些甚至是價值投資聖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但最後筆者決定還是要比這些大教授所說的更簡單的表達方式授課。
"如果你不能讓一個小學生明白,只因你自己還未清楚"這句說話未必對所有人都適合,但我相信把所有的同學當是小學生完全沒有任何經驗的講學,會是最清楚表達一種知識的方法。
同學或許己聽過股神、投資之父Graham⋯⋯很多其它高手說過的最成功的投資人像個生意人這句話。
筆者於是便在課堂直接以譚小環的魚蛋豬皮生意,讓同學以普通常識去理解一些令人厭煩、害怕的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安全邊際、投資回報和PE。
把同學們帶到去不經不意的一盆生意看待投資,同學便會不知不覺以生意角度評估課堂內所説的中國天燃氣應有價值,而最重要一點是,從此之後每個同學不再害怕去為一間大企業估值,因為無論大或小的生意,其原理都是相同,
股票投資有一個不應和以下普通常識相違的事實:
----成功的投資人要像做生意----
要有不普通的投資回報,用的方法並不是好似黃子華諷刺的一些像鬼上身自己也不知在說什麼的歪理,而是只需要尋回一些本來就該如此的普通常識。
本星期五的第二課我有一個新任務,就是要以日常生活例子表達,即使完全無財務底的同學,離開班課後馬上明白一個非常經典的內在價值計算法和背後的意義。
同時,晚上7:30,筆者仍然會以Periscope 直播45分鐘,有興趣的朋友千萬別錯過,可以用Android或IPhone. 手機下載軟件,然後Follow筆者帳號Paris00087439。
如果閣下看後認為這課堂內容適合你個人和想報名,也可以whatsapp筆者65655883,預先登記第五班價值投資班。
從價值投資回報線形態看港股A股美股
昨早亞洲股神東尼在睡夢中安祥離世,終年82歲。多年前筆者初出茅廬,面對事業選擇,曾冒昧電郵東尼請教,並邀約飯聚。前輩當真撥冗相見,言談間沒半點架子,真誠分享想法指導黃毛Y 頭,至今感激難忘。前輩的專欄不曾亂講跣讀者,真材實料讓人獲益良多。如今仙遊,令人婉惜。希望其家人節哀順變。
《網上加料版》
上週本欄論及風險管理,以圖表顯示虧損和賺回的幾何級數遞增關係。傳統的價值投資注重buy and hold,讓時間為投資帶來高回報。股神畢菲德向來投資期長並很少退出 (好的公司當然值得長期持有),甚至越跌越買。談及風險管理和離場策略,似乎偏離傳統的價值投資策略。說實話,股神的投資風格並非人人學到實踐到。除了資金規模差距大,一般投資者沒有機會與管理層會面深入了解營運,亦難以在董事局佔一席位,獲得及時的資訊甚至影響業務發展。此外,股神的個股分析和捕捉時機能力,亦是大部份人望塵莫及的。若果眼光未及股神獨到,卻要求投資者經年累月都滿有信心越跌越買,大概沒多少人能做到。即使心理狀態做到,也要長期沒有緊急動用資金的需要... 就連股神都建議普羅大眾買ETF。
風險管理的優勢,是不讓錯誤分析或交易對整體組合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價值投資每年的回報率相對低(難以媲美細價股殼股),但連年保持穩定增長,日子有功回報驚人。若果以圖表顯示,會發現回報線隨年月穩定向上增長,當中波動細。若要令組合回報線有類似形態,除了buy & hold 以時間換取回報,良好的風險管理機制能避免回報線大幅度下調,並保持穩定增長形態。
***
週一A股大跌,港股跟隨。週二恆指反彈,上午曾升超過500點。在無特別新聞或不明朗因素下,股市大幅波動,投資者真的寧願抖暑。近日看公告感到內地經濟麻麻地,不少公司發盈警。資源行業如電力和產煤公司,上半年的收入和盈利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只有個別電力公司的第二季用電量輕微回升;零售業亦似進入冷凍期,例如百麗(1880)今年首季的業績倒退,零售網點數目淨減少167間,鞋類業務同店銷售下降7.8%;聯華超市(0980) 上半年的盈利,較去年同期下降70%-90%,因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傳統零售業受市場環境影響、銷售下降及人工成本增長」。近年內地興起網購柴米油鹽都直送家門,所以超市實體店的銷售受影響屬預期之內,但盈利較去年同期下降70%-90% 則很誇張,應該不單因為網購搶生意,而是實在反映內地經濟不好,零售業不景氣。
既然股市悶局,內地經濟疲弱,暫時不選股。若果投資者手頭充裕,除了保留現金等市況轉勢入市,亦可考慮將部分資金投入大昌集團(88)。早前的文章曾詳細分析,在此不鰲。相比內地的大型企業,大昌是小型地產商,勝在未來一年的營運收入和盈利清晰可期,又有資產大折讓,屬於穩健選擇。
事後孔明,早前的A股和港股大跌市,有否訊號讓投資者及時離場?
筆者在Google Finance 對比香港、美國和英國指數過去1年和5年的回報。過去1年恆指和納指的最高和最低點回報相差25% 和23%,但納指增長相對穩定,沒有短期的大上大落,而恒指卻是4月一口氣追回所有落後價差。這情況絕對值得投資者注意並考慮部份套現離場。若果加入上證指數,則香港和美國都比下去了。上證指數只一年就升了超過137%!而納斯達克指數花了5年時間,最多才有129%回報。內地經濟增長放緩,不及美國過去幾年逐漸回氣,但股市一年間飆升137%,足足是美股5年的回報!價值投資者若察覺港股和A 股短時間大幅追貼美國1年和5年的回報,大概會考慮急速升勢後的回落風險,套現部分利潤離場。畢竟,以回報線觀之,這並非合理的價值投資回報線形態 。(價值投資每年的回報率相對低(難以媲美細價股殼股),但連年保持穩定增長,日子有功,回報驚人。回報線的形態是隨年月穩定向上增長,當中波動細,好比過去5年的納指形態。)(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見回報,見風險,見人性
剛看完電影一代宗師,對戲裏面所說的“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印象深刻。
看後忽有所想,如果武者要經過的三個階段是“見自己,見天地, 見眾生“,
那麽投資人要經過的三個階段會否就是“見回報,見風險,見人性“ 。
2015年回顧篇(2): 回報篇
關於2014年回報,大家可參考這篇文章。
去年的表現屬大起大落,年初表現良好,首3月回報達10%,其後進入港股大時代,回報開始快速增加,到6月時達到高點增至60%,之後7月一星期回報降30%,另外8月陸續投資失利下,回報降至低點約20%,9月、10月一連串成功投資,加上港股回暖,回報增至30%左右,其後又在怡邦行(599)、奧思(1161)失利下,跌至回報較8月更低的水平。最終全年回報17.70%,較恆生指數下降7.16%,跑贏約24.86%。
本年年初回報屬於大起大落一類。年初回報緩緩上升,市值節節創新高,加上花紅影響下,資金量增加約10%,3月以後回購買房子付出訂金及其他印花稅,出售如奧普(0477)、路勁(1098)等股票,抽出約50萬左右供該等用途。但因為當時港股大時代,股票上升快速,雖然有賭業績行為略有損失,短短1個月間即已回復當時抽出前的價值,4月一度突然越過200萬關口,5月稍有回降,6月又回復強勢,當時又陸續拋出佳華(602)、唐宮(1181)、奧普(477)、香港建設(190,前熊谷組)及其權證(1403)、新華文軒(811)、金利來(533),以購入怡邦行(599),奧思(1161)股票,同時購入信佳(912)炒業績,結果除信佳(912)外,業績均不錯,加上朗生因中國聯營公司上市,股價做得不錯,結果資金量不斷創出新高。
6月以後,股市暴跌,A股開始停止IPO,結果7月間短短數天輸掉組合20%,當時抽出約30萬作房子裝修之用,至此基本上組合的資金均屬於多年炒股的利潤,當時資金約在年初資金的70%至80%之間,現金一度達7位數字,後來購回部分售出的股票,又加入載通(62,前九龍巴士)、陸氏(越南)控股(366)、建溢(638)、松景科技(1079)、時捷集團(1184),又購回朗生(503)等,資金用完。
8月初又一輪市況慘淡,加上朗生及時捷集團業績不如預期,投資失敗,又拋出股票,至9月初,資金量到了一個低位。其後在10月間在成功售出載通(62)、陸氏(越南)、購入明輝(3828)、科勁(6822)下,加上持股部分回升,組合反彈約20%,但11月怡邦行(599)差勁下,回報回降,其後售出明輝(3828),購入奧思(1161),最終奧思業績太差,回報終於又在年底最後幾天崩跌。
以年底金額來看,較預期目標低約30%,表現非常失望,主要是心理問題。如果計及組合外的資金,估計可控制之資金量,應約150萬,下年會抽走部分作償還家人貸款,金額會低於150萬。
回顧本年,筆者的資產上,有超過50%為物業價值加裝修值減按揭餘額,40%以上金額為本倉。zkiz.com 倉在奧思股價暴跌下,規模約在本倉的15%以上,20%以下,小花倉規模約在本倉的3%以上,5%以下,動用家人資金因為需要控制組金規模在本年會減少大部分,經扣減後約在本倉的5%左右。現本倉除了待支付及收得之現金約佔組合1%外,基本上全數投入,表現如下。
註: 以上資產為僅為股票部分資產,股票外資產主要分5部分:
(1) 物業價值加裝修值減按揭餘額,約在縮減後組合約130%
(2) 3批代家人持有的ibond,資金量相等於縮減資金後動用家人資金餘額。
(3) 和壇主共同控制的zkiz 倉,資金量約23萬元。
(4) 小花倉,資金量約為總資產組合約2%。
(5) 代家人持有的細價股,市值只是總資產組合約0.1%,價值微不足道,升值空間不多。
至執筆當日,本組合持有股票約11隻,代家人持股約6隻(ibond 佔3隻),zkiz.com倉持有2隻,小花倉持股4隻(ibond 佔2隻)。本組合按大到小比重的組合分佈是現金、怡邦行(599)、建溢集團(638)、宏基資本(2288)、奧思集團(1161)、松景科技(1079)、長江製衣(294)、越秀房地產基金(405)、港燈(2638)、中國服飾(1146)、朗廷酒店(1270)、國際家居零售(1373)。代家人持有的人包括3隻ibond(4218、4222、4228)、松景科技(1079)、世大控股(8003)及金威資源(109,前榮德控股、數字地球、榮豐控股、榮德豐)。zkiz.com倉持有怡邦行控股(599)、奧思集團(1161)。小花倉持有2隻ibond(4222、4228)及景福集團(280)、怡邦行控股(599)。
今年買賣交易估計超過150次,每月交易約12次,組合外資產約10次。
本年目標希望在每月供樓在該倉支出之下(全年供款約相等為組合約10%),繼續保持穩健的增長。但提高股息金額實為重中之重,現時每月股息流入約在中四位數,目的希望增長約50%以上。
今年又再重覆自己過往的說法,現在又再一次提醒自己,但去年有些都會犯上:
「學習認識股票底細,堅定持有信念,以中長線眼光買股。還有在熊市上一定要儘量減少持股,只保留少量房地產資金的倉位,並要努力研究股票,以基本因素及概念所在選股,另外要大膽主力購入,才能獲得厚利。」
「我要記得,買股賺錢是幸運,輸錢是功夫不夠,不要怨別人,這樣才能成為成功的投資者。」
「要保有足夠的現金,亦要使手上的股票有足夠的現金流量,才能以戰養戰,在低位購得股票,才能獲得厚利。」
「要記得某些月份一定要忍手,到月份過後儲得一大筆資金後,再作投入,回報可能會改進一些」
「績前一段股價差,且最後一日股價升也要當心,不要再大留戀,否則就損失重大」
「忍耐是非常重要的,萬勿在眼前重大利潤下妄加注碼,應該在低潮期慢慢積累」
「留意組合平衡,應該有守有攻,在高潮購入未來會達到高潮的低潮股,使收益平穩地增長,不停貨如輪轉。」
今年又會加上一句:
「不要由於過份看好組合就瘋狂加入注碼,如果太看好買得太大,會損失慘重」
今年底,這個回顧仍會存在,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身體健康,財源滾滾,百年好合,蒸蒸日上,開開心心。
「落袋」的回報
有blog友留言討論有關投資回報的計算問題,相信這是不少人有興趣的命題,當中亦有一些考慮,今天不妨拿來討論一下。
森的留言:
不知為何剛發了留言後不能顯示,所以唯有重新留言。
小弟最近也開始研究939(建行),有些基礎問題想請教一下。股息是否需要扣除10%股息稅?在收到股息時就已經被扣掉了嗎?
另一問題,我們計算股息率,應該計算扣除股息稅前還是後呢?因為我覺得如果落袋收到股息是已扣除稅項的話,是否用計稅後去計算股息率比較合適?
不知小弟的表達夠不夠清楚。另一比喻(問題),投資物業收租,計算回報率其實是租金x12/樓價,還是要把税項、管理費、差餉等成本都計算在內?
不好意思,好像問題多多,但我確實很想弄明白它,謝謝。
止凡回覆:
抱歉令你煩憂,寫好一篇留言又不見了,我也經常為這類情況而苦惱。今次也奇怪,檢查過trash box也沒有你的留言,不知是否blogspot的問題。
回到你的問題,據我所知,大部份H股都需要被扣10%股息稅,過戶時的數額已經被自動扣掉了。
其實這看看你拿這個股息率來做什麼,如果用來評估股息收入的話,當話是計「落袋」的部份,如果是比較市場上不同股票的派息能力以評估其價值,則就應該計算股息稅前的數字,而坊間網站所列出來的都是股息稅前的數字。其實,最緊要你自己清楚每個數字背後的意義,自然能明智地下決定。
到你物業收租回報的問題,租金回報率也只是單單計算年租金除樓價,這是一個給你拿來比較一下物業的投資價值,不會是扣除所有雜項開支後的數字,所以新樓的租金回報會更低,因為管理費多會偏高。
另外,每名投資者個人要按收租物業租金所繳交的稅率都不同,這要視乎投資者本身的個人入息及家庭環境而定,但這些稅率數字影響物業的租金收入,其實進入了個人財務的數字,與物業價值沒有直接關係。
這都是不錯的問題,值得另發文章深入討論其理念,多謝你的分享。
後記:
這個命題想討論很久了,是有關計算回報率的問題,我在留言的回應都解釋了概念。有一點我想提出的,不少人都難以把資金或個人財務,與投資項目的回報率作獨立考慮,他們會慣常地把屬於自己操作的數字加入投資項目中一併考慮。
舉個簡單例子,例如買入一家物業收租,租金回報有5厘,這是年收租金除以樓價的數字,拿這個數字可以跟不同的投資項目作比較,好像債息、股息等,再比較風險作出投資決定。不過,很多時都會慣常地考慮按揭借貸息率,在高息環境就不值,在低息環境的話,按揭只需2厘,收5厘租,這投資就十分抵買。
其實,投資者可以分開兩件事來考慮,投資物業的,本身的租金回報是一回事,而買物業的資金來源成本又是一回事。我們大約知道是5厘的租金回報率,就可以拿來分析這個投資項目值不值,資金來源是影響整個投資操作的問題,與這資產本身是否抵買無太大關係。
好像我full pay買入,賺5厘。若我是向銀行借7成2厘息的,賺不足5厘了。若我是向「財仔」、「大耳窿」借9成20厘息的,這投資簡直是「自殺」。所以,在討論一個資產是否抵買,我們可以分析研究其價格與價值,其可產生的現金流。而如何買入這個資產,這不會影響投資項目的投資價值,但絕對會影響投資回報。
把這兩個概念好好弄清,自然會分辨到所指的是什麼數字。股息稅是因為國外股民的身份而被抽的,物業租金收入的稅項是因為個人的入息而被徵收的,按揭供款的利息支出是因為資金成本所產生的。這是考慮投資回報時需要考慮的,但未有影響資產本身的投資價值。當然,一些資產抵押(如物業),能得到比其他資產抵押更低成本的借貸,這將會是更深入的討論。
不時都有朋友會問某股票值不值得買入,其實這問題可能是指資產本身,若草草給了答案,例如某股票算是抵買,而朋友又不懂分辨其意思,跑去問「財仔」借錢,又或者拿孖展作高水平借錢「訓身」買入這股票,這結果會變得慘不忍睹,因為大家可能混淆了「資產投資價值」與「投資操作回報」兩回事。投資要配合個人背景,亂給意見隨時會幫人變害人。
AFF:全球經濟最大風險在中國,但最好回報也在中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0424.html
AFF:全球經濟最大風險在中國,但最好回報也在中國
一財網 2016-01-18 15:43:00
亞洲金融論壇的一份現場調查顯示,當前推動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中國因素,但2016年能取得最大投資回報的地區也是中國。
“亞洲金融論壇2016”18日在香港舉行。在論壇的互動環節,一項由現場上千名與會者投票的調查顯示,當前推動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中國因素,但2016年能取得最大投資回報的地區也在中國。TMT和醫療領域則被認為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潛力所在。

中國因素被認為是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最大挑戰

超3成與會者認為2016年投資中國能取得最大回報

TMT和醫療領域最被看好

認為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高於6.5%和低於6.5%的各占半數

37.6%的人認為經濟開發和體制改革是增長主要動力

對人民幣5年內實現可自由兌換的預期明顯升高
編輯:丁明勇
今年至今YTD價值組合投資回報
自從筆者不再為報章寫稿之後, 的確較少update 個BLOG, 筆者較多在雪球update, 因為較方面, 用手機已經可以在雪球update, 筆者要回到家才可以update個BLOG.
不過, 既然有人對筆者的價值組合投資回報有興趣, 筆者便在此update 一下.
今年至今YTD價值組合投資回報率為負10.96%. 8大持股的表現如下:
同期盈富基金的表現為負16.39%.
仍然相信, 有資產就有希望.
從價值投資回報線形態看港股A股美股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07/a.html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07/a.html昨早亞洲股神東尼在睡夢中安祥離世,終年82歲。多年前筆者初出茅廬,面對事業選擇,曾冒昧電郵東尼請教,並邀約飯聚。前輩當真撥冗相見,言談間沒半點架子,真誠分享想法指導黃毛Y 頭,至今感激難忘。前輩的專欄不曾亂講跣讀者,真材實料讓人獲益良多。如今仙遊,令人婉惜。希望其家人節哀順變。
《網上加料版》
上週本欄論及風險管理,以圖表顯示虧損和賺回的幾何級數遞增關係。傳統的價值投資注重buy and hold,讓時間為投資帶來高回報。股神畢菲德向來投資期長並很少退出 (好的公司當然值得長期持有),甚至越跌越買。談及風險管理和離場策略,似乎偏離傳統的價值投資策略。說實話,股神的投資風格並非人人學到實踐到。除了資金規模差距大,一般投資者沒有機會與管理層會面深入了解營運,亦難以在董事局佔一席位,獲得及時的資訊甚至影響業務發展。此外,股神的個股分析和捕捉時機能力,亦是大部份人望塵莫及的。若果眼光未及股神獨到,卻要求投資者經年累月都滿有信心越跌越買,大概沒多少人能做到。即使心理狀態做到,也要長期沒有緊急動用資金的需要... 就連股神都建議普羅大眾買ETF。
風險管理的優勢,是不讓錯誤分析或交易對整體組合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價值投資每年的回報率相對低(難以媲美細價股殼股),但連年保持穩定增長,日子有功回報驚人。若果以圖表顯示,會發現回報線隨年月穩定向上增長,當中波動細。若要令組合回報線有類似形態,除了buy & hold 以時間換取回報,良好的風險管理機制能避免回報線大幅度下調,並保持穩定增長形態。
***
週一A股大跌,港股跟隨。週二恆指反彈,上午曾升超過500點。在無特別新聞或不明朗因素下,股市大幅波動,投資者真的寧願抖暑。近日看公告感到內地經濟麻麻地,不少公司發盈警。資源行業如電力和產煤公司,上半年的收入和盈利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只有個別電力公司的第二季用電量輕微回升;零售業亦似進入冷凍期,例如百麗(1880)今年首季的業績倒退,零售網點數目淨減少167間,鞋類業務同店銷售下降7.8%;聯華超市(0980) 上半年的盈利,較去年同期下降70%-90%,因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傳統零售業受市場環境影響、銷售下降及人工成本增長」。近年內地興起網購柴米油鹽都直送家門,所以超市實體店的銷售受影響屬預期之內,但盈利較去年同期下降70%-90% 則很誇張,應該不單因為網購搶生意,而是實在反映內地經濟不好,零售業不景氣。
既然股市悶局,內地經濟疲弱,暫時不選股。若果投資者手頭充裕,除了保留現金等市況轉勢入市,亦可考慮將部分資金投入大昌集團(88)。早前的文章曾詳細分析,在此不鰲。相比內地的大型企業,大昌是小型地產商,勝在未來一年的營運收入和盈利清晰可期,又有資產大折讓,屬於穩健選擇。
事後孔明,早前的A股和港股大跌市,有否訊號讓投資者及時離場?
筆者在Google Finance 對比香港、美國和英國指數過去1年和5年的回報。過去1年恆指和納指的最高和最低點回報相差25% 和23%,但納指增長相對穩定,沒有短期的大上大落,而恒指卻是
4月一口氣追回所有落後價差。這情況絕對值得投資者注意並考慮部份套現離場。若果加入上證指數,則香港和美國都比下去了。上證指數只一年就升了超過137%!而納斯達克指數花了5年時間,最多才有129%回報。內地經濟增長放緩,不及美國過去幾年逐漸回氣,但股市一年間飆升137%,足足是美股5年的回報!價值投資者若察覺港股和A 股短時間大幅追貼美國1年和5年的回報,大概會考慮急速升勢後的回落風險,套現部分利潤離場。畢竟,以回報線觀之,這並非合理的價值投資回報線形態 。(價值投資每年的回報率相對低(難以媲美細價股殼股),但連年保持穩定增長,日子有功,回報驚人。回報線的形態是隨年月穩定向上增長,當中波動細,好比過去5年的納指形態。)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