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年期、年回報,給予投資建議

可能因為工作坊的時間關係,參與者沒有好好準備問題,不少發問的紙條都頗為簡短,今天分享兩條相類似的問題,借機會討論一下我的看法。


Perry:
如果希望買入股票作長期投資(i.e. 10年),有什麼建議呢?

Kin:
如何投資才能達到每年8%-10%回報?


止凡回覆:
投資是一個計劃,要有足夠財商,作全盤考慮分析,不能單單以一個回報率就足夠給予投資建議。加上,若你常來看blog文,大概會知道我都不多會給予投資建議的。

要找到這個回報率,所靠的絕對是你自己的財務知識。我可以很簡單的告訴你,就恒指過去幾十年的年回報都不止這個數字,但我不是在建議你就什麼也不理會而去投資恒指,還是先投資自己。
以下兩篇文章特意選出來,希望你能從中得到一點啟示: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3/blog-post_10.html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3/blog-post_12.html


後記:
兩位的問題都頗類似,都是給予很簡單的前提,問應如何處理。一個前提是一個年期,另一個的前提是一個回報率。於我來看,感覺有點太過簡化了,我們對投資的看法應該單憑這兩個因素而歸類的嗎?

記得曾經有人留言發問,大概是指他有一筆錢,金額數百萬吧(實際金額不太記得起),他應該如何作出投資呢?這算是第三個角度吧。年期、回報、金額,就這三個範疇,就會得出投資操作的結論,想深入一點,這有否因果關係呢?

為何不少人有這個概念呢?其中一個可能是不少報章都有「XX夫人信箱」或財務策劃師也會替你設計一個組合之類,你只要把你的基本資料交給他,包括儲蓄多少?收入支出多少?預計投資年期多少?預計回報率多少?他就會替你設計出一套投資操作,你應該買什麼?買多少?買多久?

這些「XX夫人信箱」的確有捧場客,不少人會把自己的處境羅盤托出,對所得到的投資建議照單全收。結果把個人投資的責任全都放於建議者的身上,其實到頭來他們都不清楚投資組合的操作及風險。

我這樣的想法,很多業內人看見都不會高興,因為他們的糊口就是靠「XX夫人信箱」的捧場客,靠辛苦賺錢一族把金錢交出來讓他們管理。所以,他們都習慣替你安排到位,不用你思考及認識什麼財務知識,如果人人都懂,誰會找他們管理資產呢?

就這思維影響了不少投資者,他們看似了解建議者的意見,好像在什麼時候應該投資什麼市場?什麼工具為高風險?長線應該買什麼?短線又怎樣?等等,變成了半個投資專家。

記得有人曾經在blog內問過現在投資什麼市場好,應該買入高息的公司債券嗎?還是買入一些公用股呢?在這位投資者眼中,那種工具,有什麼樣的評級,有什麼樣的回報,這都好像在超市買東西一樣地選擇。而他主要是看息率走勢如何去決定,其實多沒有再細看內裡買的是什麼,內在價值是多少。

按這樣的概念,自然就會向「專家」發問,例如我有筆200萬的資金,可以作5年的投資,預期要每年5厘回報,有何適合。「專家」就會話,你可以買一些公司債,加一點二三線公司博升值之類。十分到位的建議,但分分鐘累死人。

為何我從來沒有這樣推介過,因為我不認同這一套,風險是或然的,亦會來自投資者對投資項目本身的認知,不同時期也有不同操作,對於自己不明所以作出的投資決定,結果不可能會好。

好像最初在合理預期下應該會加息,按加息所作出了投資建議,誰知一直下去5年也沒有加息,聰明的投資者應該不時作出檢討與調整變陣。但某投資者偏在N月前發問,得到建議後就執行至今,環境改變令部署失效,投資者多不會以為是自己的責任。

對於預期加息不加息的投資建議,我可以給一個例子,大家有空可以翻看幾年前的宏利年報,看其投資回報是如何慘烈,他們的解釋是超低息環境,這情況亦發生於國壽身上。難道這些巨無霸級企業內沒有投資專家嗎?當你問一位「專家」拿建議時,請你想清楚他們有多了解你,及他們的能力是否如你所想般厲害。

寫了很多,都很難寫清我看見這些問題時的感覺。還原基本步想一想,大多數的富豪們主要身家都會在一家公司之上,他們需要財務策劃師替他們作什麼建議呢?考慮風險?年期?金額?富豪們怎會作這樣的投資部署呢?透過這些問題可以想得更深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2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