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淨現金地產股-中國及澳門地產篇(補充)


昨天趕著睡覺,所以沒寫完,並謝謝Mars兄提醒。)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0429


近一個星期發現更多,所以要公諸同好。


註:負債等於現金減銀行負債減其他可換股票據。

1. 今日公佈業績的湯臣集團(258,前永盛財務、湯臣太平洋、浦東發展)及它母公司川河集團(281,前偉華企業)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08/LTN2009090868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04/LTN20090904964_C.pdf


2. 保利達資產(208,前金盾集團),無銀行負債。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08/LTN20090908588_C.pdf


3. SOHO中國(41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08/LTN20090908506_C.pdf


4. 眾安房產(67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07/LTN20090907870_C.pdf


5. 擁有上海一項物任作為主要業務的南洋集團(21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09/LTN20090909651_C.pdf


6.已經有集資計劃,但最新公告仍是處於現金情況的建業地產(832)及奧園地產(3883)


建業地產


集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05/LTN20090805189_C.pdf


業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03/LTN20090903869_C.pdf


奧園地產:


集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12/LTN20090712014_C.pdf


業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28/LTN20090828014_C.pdf



大家仍找到這些高現金低負債的地產公司嗎,不妨分享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43

“地产龙头”SOHO中国中报不佳后劲足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09/20090909024835426.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中国商业地产龙头——SOHO中国(00410,HK)昨日公布了上半年业绩。因为今年上半年公司并 无任何新项目完成或入账,所以集团的营业额仅为7190万元(人民币,下同),毛利为1650万元,股东应占净利润仅为1292万元。每股盈利仅为 0.002元,公司表示不派发中期股息。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SOHO中国的营业额较上年同期的1.05亿元减少了 3270万元,降幅为31%,SOHO中国表示,这主要是由于结算的建筑面积减少造成的。今年上半年集团结算的建筑面积为1645平米,而SOHO中国在 上年同期的建筑面积为3173平方米。不过,今年上半年结算的建筑面积平均价基本与去年持平,为35868元,去年为35437元。

        尽管SOHO中国上半年账面业绩表现平平,但实际上该公司的业务表现并不逊色。业绩显示,公司今年前八个月已经签订了价值约为74亿元的销售合约,预计今年全年的商用房地产产品销售额将创新高。

        对于在今年频频出手拿下大项目,SOHO中国主席潘石屹表示,通过私人磋商和公开拍卖可取得更多的烂尾项目及收购更多的土地,总的来说,公司目前可销售的物业达500亿元,并且拥有280亿元的可用资金,“我们已经做好充分准备,争取强劲的利润增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55

四大预言均未兑现 中国乳业“坚强”反弹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12/20090912025609861.html


每经记者  李文艺

2009年9月,距离去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刚好一周年。

        这一年,我国乳业发生了许多“意外”:行业并没有如之前所想一蹶不振,相反的是,不到一年时间迅速收复失地;伊利、蒙牛、光明三大乳企巨 头仍然稳坐前三位置,行业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强大的行业规范和政策扶持,令业内感叹我国乳业凤凰涅槃般的新生。原来,过去大多数人对于乳业危机的判断都 是错误的。

        本周,《每日经济新闻》特别推出三聚氰胺事件一周年报道,通过多方采访,还原我国乳业、乳企在经历行业毁灭性打击后的恢复状况。  

【行业】

三大乳企稳居前列  销售额涨回原位

  一年后,人们又开始拿着吸管没有担忧地喝牛奶了。

        不管是官方数据,还是上市公司年报或消费者信心调查,都显示经受“三聚氰胺事件”打击后的中国乳业已经基本恢复  “元气”。最让人意外的是,当初危机来临时的四大预言一个都没有兑现,而整个行业的恢复过程却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预言一:

2009年将是行业洗牌之年

        2008年11月,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独善其身的两大二线品牌飞鹤、三元先后高调宣布,分别以1.6亿元和1.3亿元的价格竞得央视重 点广告段和黄金广告段。央视广告招标会历来被看成中国行业景气的风向标,由此,外界认为:伊利、蒙牛、光明三大乳企巨头一统天下的时代可能终结,2009 年乃至今后的几年都将是中国乳业的洗牌之年。

        尽管2009年还没有完全过去,但传说中的洗牌似乎不会到来了,伊利、蒙牛、光明仍然“霸占”着三巨头的交椅。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陈 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称,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整个行业还没有出现大面积洗牌的现象,市场格局基本不变,只是在细分市场上结构有稍微的调整。如奶 粉市场中,原本三鹿所占有的18%市场份额被其他品牌瓜分;伊利的奶粉业务发展很快,市场份额由之前的不足10%发展到现在的13%;光明也逐渐把奶粉这 块业务当成支柱业务在发展。液态奶老大蒙牛的市场份额稍有下降,但仍然处于第一的位置。同时,三元和飞鹤的发展也很快,但相比第三名光明仍有不小的差距, 暂时无法撼动三巨头的地位。

预言二:

三巨头未来两年都将亏损

        2008年9月22日,“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中金公司立即下调了三大乳企的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报告称,危机除了重创乳企公司的销售 外,还将增加其未来的营运成本,退货、库存滞销将引发大额会计计提;危机公关增加费用开支;乳品需求下降推高营销投入;从紧监管提高生产成本。因此,中金 公司预计

*ST伊利(600887,收盘价18.99元)、蒙牛乳业(02319,HK,收盘价20.10港元)、光明乳业(600597,收盘价6.89元)三 家上市公司2008年~2010年将连续亏损,从而给予三公司“回避”的评级,并采用2009年1倍的净资产价格作为公司股价的安全底线。

        同时,摩根大通也预期,蒙牛乳业的业绩将在未来三年遭遇滑铁卢,2009年和2010年预计净亏损。

        2008年,乳企上市公司中,除三元股份(600429,收盘价7.09元)外,其他均为亏损,但今年上半年这一情况就发生了改 变。*ST伊利今年上半年净利润2.54亿元,同比增长117.57%;蒙牛乳业上半年净利润6.62亿元,同比增长13.55%;光明乳业上半年净利润 4533.54万元,同比下降67.8%。三大乳企都实现了盈利,销售额恢复的情况整体向好。

        事实上,三家公司去年股价大跌时,最低价格也没有跌破每股净资产。

预言三:

三元将领跑中国乳企  进入三强

        去年底,三元股份董事长张福平曾放出豪言——“三元要进入中国乳业的前三名”,2008年业绩披露后,三元股份盈利4000多万元,成为 唯一一家盈利的上市乳企,加上二级市场股价的良好表现,由此业内“恍惚”认为三元已经成功实现“上位”,或将领跑中国乳企。特别三元是收购三鹿后,更增加 了上述一预期实现的可能性。

        目前,三元还未进入前三强,与“老三”光明乳业还有一段不小的差距。截至今年6月30日,光明乳业总资产42.63亿元,上半年主营业务 收入38.52亿元,而三元股份总资产只有16.66亿元,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11.34亿元。此外,前三强乳企都是全国布局,三元股份的战线也只在北京 及周边省份,而奶粉产品在收购三鹿后,今年4月份才正式铺货,还未见成效。

        在上半年的业绩较量中,三元股份不但没有“领跑乳企”,还因为投入三鹿的费用猛增,营业利润基本没有了,3673.43万元的净利润中, 有95%来自公司投资北京麦当劳食品有限公司的投资收益,如果单看第二季度的营业利润,还是负数,短期内挤进三强是没希望了。

预言四:

中国乳业将一蹶不振

        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来势凶猛,当年10月我国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由正常情况下的70%、80%骤降至个位数,奶产品滞销迅速 蔓延至液态奶,甚至其他奶制品,行业形象几乎毁灭,相关部门还撤消了伊利、蒙牛、光明液态奶名牌称号。我国乳业面临着空前的行业危机,进口奶粉品牌迅速成 为主流,市场份额扩展至9成以上。当时,*ST伊利、蒙牛乳业、光明乳业的股价也一落千丈,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都跌至底谷。

        事实上,早在去年底的时候,中国乳业将一蹶不振的预言就被推翻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市场份额已开始出现恢复的迹象。乳制品工业协会的数据 表明,今年前5个月,行业工业产值已恢复至“三聚氰胺”事发前九成的水平,1~5月产值622.8亿元,同比增长5.82%,至少出现了缓慢的正增长。截 至目前,根据媒体对各个城市消费者市场的调查,三聚氰胺事件对消费者造成的心理影响基本消除,对奶产品的消费已恢复正常。不过,消费结构仍有变化,消费者 开始偏向于高端奶、酸奶等产品的消费。“正是这种结构的变化,导致乳企的销售量还没完全恢复,销售额却基本恢复到事前水平。”陈钢说。

业内分析

行业重振背后:政府扶持+消费需求

  危机中的四大预言皆没实现,我国乳业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恢复迅速,根本的动力是什么?陈晨认为,政府扶持起了关键性作用。

        2008年11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13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2008年、2009年及2010年的行业发展做出了要求和规定。

        最重要的是,除了对行业的各种标准化规定,规划纲要还对重塑消费者信心提出了三大措施。一是及时公布信息,二要维护消费者权益,三要普及乳制品知识。几条紧急措施执行下来,对消费者信心提升有很大帮助。

        “从一侧面看,三聚氰胺事件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国家还出台政策,要求奶制品行业加大对奶源的投入。我们知道,上个世纪90年代,像蒙 牛这样的企业大步发展时,上游投入远远跟不上市场的投入。现在,在国家政策的约束下,行业产业链的连接也是一个大趋势。”陈晨说。

        可以这样说,国家对乳业的扶持和规范让整个行业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但出现恢复的根本原因还是市场的刚性需求。

        国金证券食品行业研究员陈钢称,我国的人口对奶产品的需求是巨大的,而且具有刚性。虽说去年事发时,短时间内掀起全民喝豆浆热,但豆浆与 牛奶毕竟不能完全替代,最终人们还是要回到牛奶的消费上来,短期的心理影响将很快消除。只不过,消费结构会有所调整,更多的消费者可能会选择档次较高的牛 奶。比如蒙牛乳业,在今年年初还遭遇了一个“特伦苏事件”,对公司高端奶市场是一个重要打击,因为蒙牛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液态奶,而特伦苏的销售占据其液 态奶收入的20%,但今年二季度,该部分的恢复情况也比较好。三巨头的市场格局没有变化,其中也有消费习惯的因素。不过,值得一提的细节是,《每日经济新 闻》在对公司的采访中发现,这些曾经受过伤害的企业,如今在面对媒体时仍然相当谨慎。

【公司】

“反弹”中  乳业三强表现各异

遗憾!三元股份“错失良机”

  提到三元股份,不得不想起那个曾经被国人视为“民族英雄”的品牌,但现在这种感觉正渐渐远去。

股价跑输大盘  业绩靠投资收益

        去年9月三聚氰胺事发,三元股份因在该事件中“独善其身”,成为二级市场唯一走强的乳企,2008年9月18日起,连续走出6个涨停,后 因收购三鹿事项停牌,今年2月16日复牌后继续走出3个涨停。但这种猛烈的势头很短暂,2月18日完成3个涨停之后,是三元股份长达半年时间的高位震荡。 目前的股价相比2月17日的价格稍微上涨了4.73%,但同期的大盘却上涨了28.9%。

        更没想到的是,三元股份在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中,竟有95%来自投资收益。

大力投入  “背着”三鹿赛跑

        对于三元目前的状况,业内存在一些分歧。

        大部分券商研究员认为,历史给予三元股份的机会一瞬即逝,而三元股份并没有掌握住。持这部分观点的人士认为,去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全 国许多消费者都不知道三元这个品牌,事发后,人们知道了这个品牌,这对三元股份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机会。但当时的三元还只是区域性品牌,在营销手段和产 能上都无法做出迅速的反应,所以错失了一次良机。现在,随着三聚氰胺影响的消失,消费者对三元的品牌概念也在消失。

        “三元股份能把三鹿的接力棒拿过来,还是不错的,但是在最近几年可能是一个磨合期,要培育市场,没那么快见成果。”东海证券行业研究员卢媛媛说。

        但是,国信证券研究员黄茂却看好三元股份。“这一年来,三元股份的营业收入增长速度非常快,去年是14.14亿元,今年上半年就已达到 11.34亿元。在公司的扩张发展中,只要收入猛增就是有潜力的公司。”黄茂称,三元股份之所以营业利润很低,是因为对三鹿的投入费用太大,投资者可以关 注三元下半年这部分投入费用,如果有所减少,预计明年,三鹿这部分资产就能带来利润,慢的话估计要3、4年时间。

        业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三元未来的成败就押在“三鹿”上了,如果这部分资产整合得好,三元股份就还有机会,整合不好就是负担。

感叹!*ST伊利强者仍强

  因为连续亏损,我国乳业第一巨头伊利股份一不小心被ST了,但2009年,*ST伊利打了一场翻身仗,股价和业绩都有突飞猛进的表现,估值优势在行业中显得很突出。业内认为,这应该归功于*ST伊利早已建立的较为完善的产业布局和积极的宣传攻势。

走出阴霾  今年股价上涨138.57%

        去年9月份,三元股份连续涨停时,*ST伊利却在连续跌停,但此后走势发生逆转,*ST伊利今年以来股价涨幅138.57%,远远超过大盘。

        最重要的是,*ST伊利半年报显示其业绩增长快速,今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13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54亿元,同比增长 117.57%;1~6月份,主营业务收入122.17亿元,同比增加6.69%。但是,国信证券研究员黄茂分析说:“*ST伊利过去两年因为摊销股权激 励费用,导致净利润为负,因此今年净利润的增长不能说明问题,应该比较营业收入,这一数据今年与去年变化不大。”

        从*ST伊利的产品构成看,上半年液体奶实现收入77.73亿元,冷饮收入21.17亿元,奶粉及奶制品的营业收入21.2亿元。不过, 奶粉的营业利润率为40.71%,高于冷饮的33.41%,总体来看,液态奶收入仍然占了一大部分。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ST伊利的销售费用为 17.99亿元,相比去年的16.41亿元,增加了9.63%,业内认为*ST伊利上半年采取了积极的促销策略。

期待业绩释放

        *ST伊利是业内产业布局最完善的企业,相比蒙牛乳业和光明乳业基本依靠液态奶,*ST伊利是液态奶、冷饮、奶粉三条腿走路。有数据显示,三鹿倒下后,*ST伊利迅速抢占奶粉市场,市场份额已从之前的不到10%上升至13%。

        对于三元股份、光明乳业、*ST伊利三家A股公司的投资机会,业内普遍认为*ST伊利中长期更值得关注,除了明显的估值优势,另一理由是 看好公司长达8年的股权激励计划,有助于将来业绩的释放,更何况公司的销售费用较高,若能适当压制,利润增长空间弹性大。

惊喜!光明乳业发力奶粉

在乳企中,光明乳业尽管与蒙牛、伊利一起被看成前三强,但蒙牛与伊利是第一阵营,光明乳业只能是第二阵营。在危机和反弹中,光明乳业始终都很“温柔”。

        光明乳业的股价走势自去年见底后,也是一路向上,但反弹的力度没有*ST伊利那么大,今年以来的涨幅为63.27%,与大盘走势基本持 平。上半年业绩报告发布后,光明乳业成为唯一一家业绩同比下滑的乳企,净利润4533.54万元,同比下滑67.8%;主营业务收入37.48亿元,同比 下滑0.58%。在光明乳业的主要产品构成中,液态奶的收入占到了80%以上。公司表示,业绩大幅下滑主要是受国际市场奶粉价格大幅下跌影响,工业奶粉销 售收入下降较大。

        中投顾问陈晨认为,三聚氰胺事件中,光明乳业受到的品牌冲击相对较小,所以在恢复过程中,反弹也不那么强烈。

        不过,三聚氰胺一事后,光明乳业在战略布局上也有惊喜,今年年初公司表示,正式将原本非主营的奶粉业务纳入公司的支柱业务之列。按照光明 乳业去年全年73.59亿元的主营收入规模,在奶粉的收入上需达到20亿元以上,才能算是真正的支柱产品,而去年光明乳业在奶粉的收入上只有2.5亿元左 右。

        高华证券认为,光明乳业的半年报也体现出液态奶的需求有所恢复,但乳制品的总体收入基本持平,略低于预期,上半年高企的销售费用仍然说明公司在采用激进的策略进行品牌重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88

中国绿色食品(00904)指主席涉及之星洲诉讼未对公司造成影响


中国绿色食品 (00904)澄清,该公司并无涉及 Stark Investments 向其主席兼控股股东孙少锋及其弟孙江榕提出的司法诉讼,司法诉讼并未对中国绿色食品的业务、营运及财务状况造成任何负面影响。孙少锋亦已知会该公司,此司 法诉讼不会对其个人财务状况或其在中国绿色食品的股权造成任何不利响。

日前有报导指出,Bank of New York 代表 Stark Investments 于新加坡向孙江榕持有的 Thumb (China)(大拇指)及孙少锋拥有的 Hero Key (健雄)提出司法诉讼。Stark 2007年向大拇指延续一笔1.2亿坡元(约6.47亿元)的贷款,大拇指以所持星洲上巿公司 Sino-Environment Tech Group 56%股权作为贷款抵押品,其后大拇指未能如期还款,Stark 遂出售 Sino-Environment Tech Group 股份以收回部分贷款。Stark 指控大拇指将其在新加坡另一间上巿公司 Radiance 52.41%股权抵押予健雄,作为据称贷款的抵押品,并称此举违反了 Thumb 不能进一步借贷及就其资产作出抵押之贷款条款限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44

響起警號-中國綠色食品(904)(補充@2009/9/14)


謝akao兄提供原因。


繼利郎(1234)、博智國際藥業後(1149),又來一隻福建股-中國綠色食品(904)


這家公司正如超大現代(682)一樣,都是一隻福建農業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1231/LTN20031231035_C.htm


業務概覽: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1231/00904/CWP112.pdf

據稱其經營模式如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5157


中國綠色(簡稱中綠)與超大是兩間完全不同的公司,超大的規模優勢很明顯是上游的部分較多,中綠則以加工等中下游的部分較多,拓展品牌的價值效益會逐步在長綫裏顯現。」這是與記者同行的機構投資者參觀過後給予的評價。

記 者參觀中綠基地,印象最深刻的,反倒是其琳瑯滿目的產品陳列室,從飲品、即食麵、零食及糧食品一應俱全,活像個小超市。原來除了「嘜嘜果果」(中 綠零 售新試點)的零食產品為向外購置外,其餘都是中綠的品牌產品。盡管品牌食品佔中綠的營業額僅34%,餘下為新鮮農產品28%,加工食品38%,但品牌發展 卻是中綠的長遠目標。

「中國是世界工廠,企業賣的是產品,消費賣的是品牌,品牌的背後是文化,文化的背後是價值,無限的資產。」中綠主席孫少鋒銳意打造的全程綠色,是從種植、加工,到拓展高附加值的一條龍發展,並強調這是公司成立10年調整出的理念。

扶農政策引來新競爭者

盡 管本港上市的內地農業股不多,但在內地務農者數以億計,由於近年中央扶農政策,亦引來一批新的競爭者,當中亦有部分是較有規模的,面對競爭情況加 劇, 孫少鋒卻笑言:「主流農業是很難說了,但在內地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不多,我們的獨特性在於產品的差異化、特色化,只有這樣才能從紅海中找出藍海。」

「每個企業都有他們的捷徑,這很難模仿的,一如茶料飲品,我們贏不過康師傅和統一,但玉米飲料(中綠的主打飲料)卻不同。」即使如方便麵,中綠亦以非油炸的玉米麵,避開與龍頭企業正面交鋒。中綠管理層更強調,集團的市場目標主要針對中高檔消費群。

雖 然很多農業股的管理層均指出,「不管經濟好壞,基本食物總得要吃。」不過,世紀金融海嘯下,企業發展多少亦會受到制約,如早前管理層指出,為了保 留現 金,會先暫停山東方便麵項目。此外,在產品結構方面,如農產品價格下跌,中綠將降低新鮮農產品的比重,而增加毛利較高的加工產品,包括水煮、速凍、醃製及 罐頭產品等。

「目前企業應該要做好3大準備:一要作出決策,處理業務如何保持足夠的現金流;二在生產加工方面,如現金流夠,則要學會控制成本;最後伺機發掘能配合業務發展方向的低成本投資機會,例如再次增加土地資源及提升品牌等。」孫少鋒表示。

...................

擇善而「栽」

中綠有栽種紫蘇葉銷往日本,主要用作壽司或拌菜,售價平均為一片1日圓,高峰期產量可達1至1.5億片。中綠同樣是利用季節反差,看準每年10月至明年4月,東亞或歐洲地區因天氣關係,把反季節的農作物售往日本以賺取較高毛利(08年度整體毛利率高達53%)。

中 綠10大出口客戶中,日本約佔七成,其餘為德國、比利時及台灣等,形式是先接單後種植,規模較小的客戶通常要先付成本的兩至三成,收貨後兩星期內 須清 繳尾數。因此,管理層強調,公司很少出現應收帳問題。中綠於內地的種植基地遍布40個,總面積達7.9萬畝,每年種植量為32.4萬噸。對於量與毛利的取 捨,孫少鋒指出:「這兩者有一定的關係,企業銷售的產品需要有一定的量才能搶佔渠道,這樣品牌的價值才能彰顯,毛利才能提高。這時如果我們捨棄一點毛利, 用量提升品牌,則明年又可迎來機會,所以量與毛利,必需要根據戰略而定。」

至於看好的文章,可以試試利用首頁中湯財文庫的搜尋功能來看一看吧。

又記得信報孔少林的2006年的一篇文章如下:


想升呀,借錢啦!

  有一些股份不論表面上如何吸引,身邊朋友高呼「明益你」,他日股價果真急升,我也不會羡慕,因為我膽小。約二個月前,多位「演技派」財經演員和相識的「全職炒手」分別力捧中國綠色(904),它的股價果然在一個月內急升逾五成,一切發生得似乎自自然然。


 

 

  農產品這門生意入行門檻不高,多間上市農產品公司股份利潤出奇地持續高企,一直是股壇解不開的謎;中國綠色也不例外,最近期業績顯示,純利率高達42%。請不要懷疑盈利的真實性,中國綠色現金流強勁,做生意不單有現金收,回收期亦快得驚人:一年做五億元生意,應收賬僅一千萬元,平均數期約一星期,略遜於便利店。


  一門業績年年有增長、做十元淨賺四元、有真金白銀落袋的生意,市盈率為何只得六倍?這正是中國綠色在今年1月時候的處境。


 

 

  中期業績報告截至去年10月底,中國綠色持現金五億元,無債,無特別大型資本性支出,表面看全無集資需要;可是在去年11月,中國綠色配股集資一億五千萬元。今年1月底,中國綠色向高盛發行三億三千萬元的五年期可換股債券,息率2.125%,換股價二元六角五點五仙;當時中國綠色股價是二元六角五仙。發行可換股債券後,中國綠色持現金達十億元。一間公司表面來看大把錢賺,沒有現金回籠壓力,沒有大型投資項目,為何要一次又一次集資?


  答案很快揭盅。高盛購入可換股債券消息傳出,中國綠色股價急升至三元七角七點五仙,高盛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行使換股權套現八千多萬元。中國綠色現價三元五角,較高盛持可換股債券行使價二元六角五點五仙,仍存有龐大空間,相信日後將陸續套現。原來今時今日,上市公司想搞活股份表現,途徑是借錢。


-------------------------------------------------


在2009年9月7日,南華早報報導該公司兄弟在新加坡的上市公司Radiance Group Limited 出現了財務困難。

據稱,中國綠色(904)主席孫江榕控制的Thumb China是以Sino-Environment Tech(中華環保科技集團)的56%股份來抵押,向Stark Investment 借了1.2億坡元,以作一項100億人民幣的房地產投資。


但Thumb China聲稱因金融風暴的影響無力償款,故違反和Stark Investment的借款協定,所以Stark Invesment 陸續出售股份還債。


此外,Thumb亦控制一家亦在新加坡的、且從事線路板製造業務的上市公司Radiance Group Limited(建光集團)。


從其在新加坡的公告可見,中華環保已經延遲公佈業績,上市數年間亦多次換財務主管及董事。另外建光集團亦有這情況。


從其2008年帳上可見,正如上星期日的福建股博智藥業,中華環保亦是借款突然劇增,獲利又是突然減少,變成虧損。


而建光集團的帳上則無異樣。


至於中國綠色來說,則盈利稍降,現金減少,但足夠償債。


另消失的大部分現金都流入一「長期預付款」項上,但無附註,年報並沒說明為何此數會劇增,可能被缺水的大股東挪用了。


據akao兄引述花旗的報告指出,是因為要保障生產能力,所以要預付福建的農地的20年租金,致長期預付款劇增。管理層預期下年開支會降低至1.49億人民幣。


回頭一想,那些農田要一年要4,000萬租金,那可以租多少畝呢?


看看這單法院新聞:


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283997&k_title=%E4%BA%91%E9%9C%84%E5%8E%BF&k_content=%E4%BA%91%E9%9C%84%E5%8E%BF&k_author=


 2007年1月20日,龙海市某镇的林某在云霄县东厦镇佳洲村向55名农民承包150亩的田地用于蔬菜种植,并与农民们商量好承包期限为1年,租金每亩每年250元,1年后按时支付田租并归还田地。

    2008 年1月20日下午,当佳洲村村长代表55名农民向林某领田地租金时,林某以蔬菜还未收成为由,拒绝按期支付150亩农田37500元的租金,并表示要延长 租期1个月。21日上午,55名农民集体到林某承包的田地讨要租金,林某又以种种理由推托,双方陷入了僵局。此时,部分农民气愤地提出要将林某种植的蔬菜 全部铲除,双方矛盾愈演愈烈。

以這段東西來說,以1畝250元計算,是16萬畝。


16萬畝有多大? 有1.3個香港島這樣大。


安排人力已經非常困難,況且建設、種植計劃,完全無提及,那如何產生效益呢?所以這個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派息減少,且和股價不成比例,可見財務略有問題。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24/LTN20090824226_C.pdf
---------------------------------------------------------------------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1042

In turn, legal action was under way or being prepared by Sun Jiangrong or against Stark in Hong Kong, on the mainland and in Singapore, Sun Jiangrong told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In addition to obtaining an order to freeze his assets, Stark had sold his shares. "This caused me losses. Stark's behaviour was excessive," Sun Jiangrong alleged.


The background to the current legal tussle dates back to 2007 when Stark extended a S$120 million (HK$647.29 million) loan to Thumb China Holdings Group, a British Virgin Islands (BVI) company wholly owned by Sun Jiangrong.

As security for this loan, Thumb pledged its 56 per cent stake in Sino-Environment Tech Group, a Singapore-listed waste management firm.


Thumb defaulted on the loan in February and Stark subsequently sold the pledged Sino-Environment shares, from which it recovered part of the loan.

Radiance is a Singapore-listed electronic product manufacturer majority-owned by Thumb.

Hong Kong records show Sun Shaofeng wholly owns Hero Key, of which he is the sole director.
Sun Shaofeng also owns 45.88 per cent of China Green, a Hong Kong-listed agricultural company headquartered in Fujian province whose market capitalisation is HK$7 billion.

Sun Shaofeng is ranked No 272 on Forbes' 2008 list of the 400 richest Chinese, with an estimated net worth of US$240 million.

A Singapore court order obtained on August 24 forbids Thumb and Hero from transferring Thumb's Radiance shares to Hero or any other party, according to the Radiance announcement.

Stark alleged that Thumb had breached clear contractual restrictions against further borrowings and created security over its assets, when Thumb pledged its 52.41 per cent stake in Radiance to Hero as security for a purported loan from Hero.


Stark also alleged that Sun Shaofeng was aware of the terms of the investment company's loan to his brother, and had unlawfully conspired with his brother to breach the terms of the loan.

Sun Jiangrong replied that the transaction between Hero and Thumb was a normal one, and that Stark's allegations were not entirely correct.

"This case doesn't really concern Sun Shaofeng much. Matters are not yet totally clear," said Sun Jiangrong.

When asked, Sun Jiangrong declined to give contact details of his brother. Efforts to reach Sun Shaofeng for his comment were not successful.

Claims against Sun Jiangrong and his related companies are also being brought in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ourts, which led on June 5 to the Hong Kong High Court granting an injunction against Sun Jiangrong disposing of his worldwide assets.

The claims stem from additional security that Sun Jiangrong procured for the Stark loan in the form of a pledge over shares of a Hong Kong company, Top One International (China) Property Group.

Previously, Top One International owned a Chinese property company, Chongqing Dading Property, which owned properties on the mainland valued at 10 billion yuan, according to a recent Sino-Environment announcement.

Despite restrictions in the security agreements against Top One International and Sun Jiangrong personally, Top One International had transferred to Chongqing Dading a Hong Kong company wholly owned by Sun Jiangrong, Top One Property Group.

Top One Property in turn tried unsuccessfully to transfer Chongqing Dading to a Chinese company majority-owned by Sun Jiangrong's brother-in-law, Sun Jing Sheng.


To protect the value of its security over Top One, Stark obtained a Hong Kong court order in May prohibiting Sun Jiangrong from dealing in the Chongqing Dading shares and subsequently obtained an order in mainland courts which froze the shares.

Two executives of international turnaround and restructuring firm Ferrier Hodgson, John Batchelor and Roderick Sutton, were appointed receivers of the shares of Top One on April 29 and Top One Property on May 22.

違約公告:


http://sinoenvironment.listedcompany.com/newsroom/20090305_215424_Y62_A998260ABBBDE6D64825756D0000F3C0.1.pdf


中華環保科技網頁:


http://www.sino-env.com/


建光集團網頁:


http://www.radiance-sin.com.sg/


其後,公司出公告稱中國綠色集團未受影響。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10/LTN20090910354_C.pdf


董事會由孫先生告知此司法訴訟,並在此澄清如下:
1. 本公司並未以任何方式涉及以上司法訴訟中,且此司法訴訟並未對本公司的業務、營運及財務狀況造成任何負面影響; 及


2. 健雄與本公司分別為兩家互不相關聯的法律實體。健雄並非本公司之附屬公司或股東,健雄與本公司並無任何形式之業務往來。


孫先生已知會本公司此司法訴訟並不會對其個人財務狀況或其在本公司的股權造成任何不利影響。且健雄已委任代表律師全力應訴此次於新加坡的司法訴訟。


-----------------


雖然看到這公告,但我也不能安心。


因為,我又想起福建兩兄弟組合同樣出現在中國包裝集團(572,前展鴻控股)及第一天然(1076),而其情況亦相同,當第一天然出問題時,中國包裝聲稱無問題,但是其後一樣玩完,這次是否會案件重演呢。


所以連利郎的評級,亦需一併下降,至即抽即拋吧。

又再奉勸各位民營企業的老總,企業上市不是你們私幫生意的起始,是你上市企業的起始,如果自己的私幫生意大失敗,你的帝國只會全部崩解。

所以做老總一定要先克制欲望,把根基一步一步打好,專注搞好上市公司。不然的話,只會毀滅你的企業和你自己。

第一天然出問題: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19/LTN20081219007_C.pdf


中國包裝出公告澄清: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18/LTN20081218068_C.pdf

大廢柴兄對第一天然研究: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6446


大廢柴兄對中國包裝研究: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6629

中國包裝下場: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30/LTN2009043065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10/LTN20090710087_C.pdf


第一天然現時情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31/LTN2009073158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27/LTN20090827559_C.pdf

對中國包裝及第一天然的新聞: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ownerid=10&searchtext=%E4%B8%AD%E5%9C%8B%E5%8C%85%E8%A3%9D&Submit=%E6%90%9C%E5%B0%8B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ownerid=10&searchtext=%E7%AC%AC%E4%B8%80%E5%A4%A9%E7%84%B6&Submit=%E6%90%9C%E5%B0%8B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30829/1920426700.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45

鱷兄:樓東俊安資源(988)購入樓東中國的故事


公司歷史: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6585


2007年12月的交易,樓東俊安資源(樓東俊安資源(988))的購入樓東中國的50.1%股權,但其餘的49.9%股權去了哪兒?鱷兄在新加坡的交易所找到其關係公司ABTERRA LTD(天益有限公司)找到一些有趣的消息,大家可以參考看看,亦可以看到香港監管當局對除中國外的交易所的公佈一無所知。

---------------------------------------------


樓東俊安於2007年12月19日宣佈收購Abterra 香港及Mingyuan BVI,代價2,400,000,000 港元。Abterra 香港即是Abterra Coal and Coke Limited;Mingyuan BVI即是General Nice-Mingyuan Coal & Coke Limited。目標集團是新註冊成立之公司。於重組完成後,
Abterra 香港之唯一資產將為所持樓東中國之50.1% 股權,而Mingyuan BVI 之唯一資產將為所持明源中國之100% 股權。樓東中國指山西樓東俊安煤氣化有限公司

「樓東中國於一九九四年十月三十一日成立,
由山西孝義樓東工貿企業集團公司持股39.9%;俊安發展有限公司持股35%;俊安(天津)實業有限公司持股15.1% 及山西大晉國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0%。俊安發展有限公司、俊安(天津)實業有限公司及Abterra 香港於二零零七年十一月十二日訂立股份轉讓協議,據此,俊安發展有限公司與俊安(天津)實業有限公司同意將所持樓東中國合共50.1% 股權轉讓予Abterra 香港。該股份轉讓有待完成,而緊隨完成後,Abterra 香港(賣方之全資附屬公司)將持有樓東中國50.1% 股權。董事作出一切合理查詢後,就其所知、所悉及所信,確認樓東中國之現任股東及其各自之最終實益擁有人為獨立第三方。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18/LTN20071218447_C.pdf

到了2008年3月28日,宣佈不會購買Mingyuan BVI 之任何已發行股本,而經修訂收購之總代價將由2,400,
000,000 港元削減至1,400,000,000 港元。另降低盈利超額代價,變成盈利超過2.3億,收購價將調高2.8億,即最高代價為16.8億。Abterra 香港成為經修訂收購中唯一之目標公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330/LTN20080330014_C.pdf


樓東俊安資源(988)的大股東是俊安資源(香港)有限公司,
這公司同時是新加坡上市公司ABTERRA LTD(天益有限公司)的大股東。於2008年3月26日,天益竟然在新加坡宣佈收購山西樓東俊安煤氣化有限公司的49.9%股權,亦即是樓東俊安資源(988)不打算收購的部份。

"At the date of the Agreement, Loudong has a registered capital of RMB246 million, 50.1% of which is held by a wholly-owned subsidiary of the Vendor(即是俊安資源(香港)有限公司), 39.9% of which is held by the Xiaoyi Loudong Group (孝義市樓東工貿企業集團公司) (「Xiaoyi Group」) and 10% of which is held by Shanxi Dajin International Group Co., Ltd (山西大晉國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Dajin Group」).

Pursuant to a series of transactions (the 「Transactions」) to be undertaken by Xiaoyi Group, Dajin Group, the Vendor and an unrelated company incorporated in the British Virgin Islands, Bestwell Pacific Limited (「Bestwell」), Dajin Group will sell its 10% shareholding interest to Xiaoyi Group, resulting in Xiaoyi Group holding the Equity Interest. Xiaoyi Group will then sell the Equity Interest to Super Energy Limited, a company established under the laws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he 「SPV」). The SPV, an investment holding company, is a wholly-owned subsidiary of Bestwell. Thereafter, Bestwell will sell 100% of the issued share capital of the SPV (the 「Sale Shares」) to the Vendor for a consideration value of S$180,922,063, pursuant to a sale and purchase agreement entered into between Bestwell and the Vendor (the 「Bestwell SPA」). Upon completion of the Proposed Acquisition, the Company will be the beneficial owner of the Equity Interest through its shareholdings in the entire share capital of the SPV."

雖然以上文字沒有說到重組會在何時進行,也不知最終有沒有實行,
但是清楚的表明俊安資源(香港)打算先收購49.9%,然後再賣給天益。天益沒有提到樓東俊安資源(988)進行收購的事,樓東俊安資源(988)也沒提到天益打算收購的事。天益用S$180,922,063(以1坡元= 5.436港元計算,約為9.83億港元)收購49.9%,而樓東俊安資源(988)就要用1,400,000,000 港元收購50.1%,香港的股民是水魚?

至於greatspup的見解是,香港的公司,它仍是沒關係,所以新舊兩方都要錢,所以吸水要多些,至於新加坡,公司是自己的吸錢就少些吧

http://info.sgx.com/webcoranncatth.nsf/VwAttachments/Att_5110D0C769A2ECA8482574180040BF96/$file/AbterraAnnAcquisitionLoudong260308.pdf?openelement


到了2008年5月30日,香港那邊通函仍然表示「
董事作出一切合理查詢後,就其所知、所悉及所信,確認樓東中國之現任股東及其各自之最終實益擁有人為獨立第三方。

更正一下,天益打算收購的事原來通函(p.127)曾經提及。俊安資源(香港)最後有沒有完成樓東中國全部餘下之49.9%股權還是沒有提及。

「於二零零八年三月二十六日,中介控股公司俊安資源(香港)有限公司與其附屬公司Abterra Limited(根據新加坡法律註冊成立並且於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市)訂立一項協議,據此,俊安資源(香港)有限公司首先自山西孝義樓東工貿企業集團公司 (39.9%)及山西大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10%)收購樓東中國全部餘下之49.9%股權,然後以代價180,992,063 新加坡元將該等股權出售予Abterra Limited,該代價將通過發行每股面值0.093 新加坡元之1,945,398,531 股股份支付。」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29/LTN20080529115_C.pdf

到了2009年4月1日,天益宣佈取消收購,理由是未獲中國政府部門批准,但是為何樓東俊安資源(988)又能完成收購?那49.9%的權益現在何人手上?
http://info.sgx.com/webcoranncatth.nsf/VwAttachments/Att_DFF98B0F34EC5B8F4825758B00142DB1/$file/AbterraAnnLapseofSPA01042009.pdf?openelement
6月,天益和香港有名的老千系宏安系旗下利來(221)換股,交易尚在進行中。


利來方: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12/LTN20090612634_C.pdf


天益方:


http://info.sgx.com/webcoranncatth.nsf/VwAttachments/Att_585A18040A611F1C482575D2003F2EC2/$file/PressReleaseAbterraentersintoasubscriptionagreementwithHKstrategicpartner.pdf?openelement


現時情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31/LTN20090831699_C.pdf


---------------------------------


我們講回昨日的煤礦交易,但是讓我們回到2009年2月。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220/LTN20090220156_C.pdf

在供股之前,又換了兩位董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13/LTN20090313489_C.pdf

3月,公司宣佈供股。

公司宣佈,以5供2方式,發行2.13億新股,每股0.66元,集資1.41億元。

由煤礦賣方包銷此次供股,該名賣方除按比例購入4,000萬股,另外又額外包銷6,719萬股,共斥資約7,000萬,然後再以1.65億可換股債,來按比例包銷其餘新股,若無人認購供股,他的持股量增至41.97%,成為最大股東。


我們來看看這次供股:


從數字上來說,可以算到這個方法是使得可換股數增加,若以這個可換股債券數去包銷新股的話,換股價為:


0.66 x (165,000,000 / 70,000,000)


= 1.556元


即他以低0.944元(2.5元-1.556元),即較可換股債37.78%的折讓去拿到這批股票,較19年年息更多,對其有利。另外,經過這次供股,令他成為最大股東,亦能拿得這殼,使逆向收購更加完美。


在公司而言,若沒人認購新股,雖減少約330萬的負擔,但是股數增加40%,對股份攤薄效應更大。


但是,對大策略而言,隻對第二大股東有利,目的不在集中街貨,降低持貨成本,另在加強其在公司的控制力,所以我對這次供股是持中性態度。


------------------------


換入親中一派-蔡菜子小姐。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05/LTN20090605459_C.pdf


為免觸發30%全購限制,委任名匯作包銷商,包銷29.90%以上的部分,並不再以可換股債換供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16/LTN20090616465_C.pdf


最後供股超額,大股東不能認購超額部分,貨源不能集中。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23/LTN20090723390_C.pdf


舊人、前主席李先生淡出,進入新人控制公司的時代。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05/LTN20090805505_C.pdf


出諒解備忘錄,欲購入之前新加坡上市未購成的49.9%樓東中國,賣方為孝義市樓東工貿企業集團公司,但透過香港成立的Hing Lou Resources Limited 興樓資源有限公司控有的General Nice - Loudong Coal & Coke Limited持有,大晉的部分應被樓東工貿企業集團公司購入且經重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23/LTN20090823027_C.pdf


出盈喜。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28/LTN20090828138_C.pdf


供股完成1個月後,公司配售106,500,000股,每股1.28元,集資淨額131,500,000元,由中資招商為配售代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16/LTN20090916595_C.pdf


前天,公司宣佈向馬生平、張李榮及辛建斌訂立諒解備忘錄,購入山西臨縣泰業煤礦有限責任公司的49%權益,更付出可退回訂金 200,000,000港元。其餘的51%權益在由山西樓俊礦業有限公司擁有。


今次進行收購的是之前多次提及的山西樓東俊安煤氣化有限公司

鱷兄發現,山西樓俊礦業有個網站,內裡放了一篇新聞。山西樓俊礦業的會議,新聞裡出現過的馬生平,是交易的其中一位賣家。

山西樓俊礦業集團於7月15日在國貿大酒店九樓會議室召開了2009年上半年工作總結暨下半年工作部署會議,山西樓東俊安煤氣化公司董事長郭華、山西樓俊礦業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郭亞輝出席並講話,各礦、各單位負責人及其有關人員參加了會議,大會由副總經理馬生平主持。」

http://www.sxljky.com/NewsShow.asp?d_id=316

山西樓俊礦業集團似乎另有一個名稱,叫做山西樓東俊安礦業集團。
http://www.sxljky.com/slzs.asp?type=6
http://fj.cq.gov.cn/zwxx/news/2008-12/245_9818.shtml

筆者greatsoup認為,這家之前集了兩億八千萬,現在又用兩億作按金,購入大股東關係人士的東西,已經了解他們的企圖,只是把之前的錢吸光,其股票變成低成本。

因之前供股及配股,現在一發消息,炒上一點拿貨,又借購入煤礦拿走錢
,其股票已經不用成本,其後借概念炒散掉這批貨套現,賺到笑。


至於49%,可見上市公司買了也是無控制力,更是他們想拿走現金的標誌,這就是購入無控制公司的精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33

中国生命5天暴涨3倍 内地资金疑为推手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16/20090916030719336.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近期,港股市场上新股热浪持续升温。随着国药控股(01099,HK)中国冶金(01618,HK) 等新股开始申购,一级市场上的“打新”十分热闹。与此同时,二级市场上的“炒新”更是火爆异常。9日才挂牌的中国生命集团(08296,HK)(以下简称 中国生命)在上市后的5个交易日内,涨幅超过了3倍。业内人士认为,在深交所制定相关规则严控内地A股市场新股炒作后,来自内地的炒新资金或已经移师香 港。

冷门行业遭爆炒

        一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在上市后5个交易日内,股价暴涨高达3倍多,这家公司就是从事殡葬业务的中国生命。

        中 国生命以0.72港元的配售价格,共配售了1.725亿股,集资共约1.24亿港元,9日登陆港交所创业板。上市第一天,该公司的股价表现并不突出,当日 以1.16港元开盘,以1.04港元报收。但自11日起,该股如火箭般上升,在昨日一度冲高至4.24港元,报收3.1港元。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至昨日收盘,该股的成交总量已经高达约13.7亿股,换言之,在短短的5个交易日内,中国生命在上市时配售的1.725亿股已经转手多次。

        另 外,在中国生命的带动下,港股市场上与殡葬服务相关的其他股票涨势也十分凶猛。其中,业务之一为墓园投资的勤美达国际(01172,HK)昨日暴涨 40.35%,报收0.32港元;去年通过收购墓园进入殡葬业的中民安园  (08085)涨幅高达36.99%,报收0.5港元;旗下业务包括墓地管理 的北海集团(00701,HK)暴涨35%,报收0.27港元。

投资的“沙漠之花”?

        资料显示,中国生命发展初期主要通过在台湾地区销售殡葬契约、提供殡仪安排及殡仪咨询等服务。自2006年起,该公司通过承包经营,将业务扩展至内地。

        中国生命的上市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12月底,公司的营业额同比增长12.3%至3695万元人民币,毛利率高达70.6%,无疑可称作暴利行业。

        有媒体曾报道,我国死亡人口数量每年大致在820万左右,如果以平均每人2000元的标准丧葬费用估算,殡葬行业每年有164亿元的市场。如果再算上骨灰存放、购买墓地等费用,殡葬行业的销售总额将超过2000亿元。

        美国著名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投资法则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寻找“沙漠之花”。他总是喜欢冷门行业。他也曾投资过一家殡仪连锁企业,股价曾上涨了20多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8月中旬,云南的第一只民营私募股权基金(PE)—宏福股权基金正式成立,而宏福股权基金的主要投资方向,正是殡葬改革相关产业。

炒作手法极似内地游资

        两个多月前,深交所曾颁发新规定以防范新股上市过度炒作。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从多名在深圳从事港股投资的专业人士处获悉,在深交所该规定发出后,内地已有不少“炒新”资金转战港股。

        香港恒丰投资分析师梁渊昨日告诉记者,从中国生命上市几个交易日的走势来看,与内地的多只新股炒作手法极其相似。“香港资金以及海外资金是不会这样操作的。”不过,梁渊同时也指出,中国生命上市时的估值相对较低,这也是吸引投资者介入的一个因素。

        而大福资料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麦德光昨天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股表现不正常。他认为中国生命的业务并不一定是很多投资都能够接受的,又因目前该股在市场上没有同类对比,所以该股是否具备长期投资价值也尚未可定论。

        麦德光表示,“殡葬业也许是一个很赚钱的生意,但并不是所有投资者都愿意投资的一个行业。”他认为,中国生命从上市的几毛钱涨到最高4块多,可能筹码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该股暴涨,更多的可能是炒作所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9

極速賣殼及矛盾-匯盈控股(821)、中國富強(290)、中國公共採購(1094)


招股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0323/00000MC20010322145130Q.htm


公司原名亞洲網上交易科技有限公司,其主要從事網上交易系統業務。


而公司則由由何鴻燊父子、前馮兩老掌舵禹銘(666,現易名新工投資)、日本證券商Jafco等人創辦,為科網時代的產物。


公司在2001年上市,以70仙(合股後則7元),發行9,000萬股上市,集資淨額僅5,300萬。


http://www.hkexnews.hk/newlistings/prospectuses/tc_8101pro-20010323app01.pdf


公司2001年1月淨值約2,200萬,2000年9月至2001年1月期間4個月虧損800萬,估計其資金只可燒約2年。


當時股本為4.5億股,市值3.15億,可見水份很大。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0911/00000MC20010911092543A.pdf


2001 年9月,公司宣佈收購CFN Hongkong 35%及 CFN (UK) 45%控制權(CFN Hongkong 原已持有CFN (UK) 15%,加上公司本交易購入30%,合共45%),作價共28,740,000元,以每股70仙(合股後則7元),發行合共41,057,143股支付。


股本增加至491,057,143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1023/00000MC20011023083653L.pdf


2001年11月,公司宣佈購入CFN Hongkong 65%及 CFN (UK) 55%股權,把兩家公司變成全資持有,作價合共53,215,000元,以每股70仙(合股後則7元),發行合共76,021,429股支付。

CFN Hong Kong 及 CFN(UK) 主要從事網上報價及交易業務。


股本增加至567,078,572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329/00000MC20020328215954N.pdf


2002年3月,公司又購入後勤辦公室及其軟件系統,以及知識產權,作價合共590萬,以15%現金,即88.5元,加85%股權,即以每股70仙發行7,164,286股支付。


股本增加至574,242,858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716/00000MC20020716211710K.pdf


2002年7月,公司發行106,200,000股,每股10仙,較上市價70仙低85.71%,集資1,000萬,可見公司缺水。


 

股本增加至680,442,858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1015/00000MC20021015081332J.pdf


2002年10月,公司宣佈購入加怡證券、加怡期貨及加拿大怡東融資全部股權,作價1.26億元。


為 此,公司以2供3,然後供3股送2紅股,每股10仙(合股後1元),即2供5,每股6仙(合股後60仙),共發行1,701,107,141股,集資約 1.02億元,而股份由當時何氏父子控制的新濠國際(200)包銷,若無人供股,新濠國際將持有約70%股權,成為大股東。

最後供股只成功發行21,803,333股,共餘1,679,303,811股由新濠包銷,持股量為70.5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121/GLN20030121008_C.pdf


2003年1月,公司易至現名匯盈控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303/GLN20030303012_C.pdf


為維持公眾持股量,新濠國際減持7,000萬股,每股6.1仙(合股後61仙),尚有微賺。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221/GLN20030221016_C.pdf


宣佈10合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40324/GLN20040324008_C.pdf


新濠購入匯盈原上市資產,作價27,900,000元,現時剩下業務僅加怡證券、加怡期貨及加拿大怡東融資原資產。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704/GLN2007070406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709/GLN20070709055_C.pdf


公司聲稱購入澳門華人銀行股權,故為收購該等業務,亦不失時機多次發行新股集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710/GLN20070710100_C.pdf


2007年7月,公司以2.2元,配售5,068萬股,集資109,500,000元,包銷商為自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906/GLN20070906070_C.pdf


2007年9月,公司以4.2元,配售6,100萬股,集資247,800,000元,包銷商為自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1003/GLN2007100304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302/GLN20080302000_C.pdf


2007年10月,公司宣佈購入澳門華人銀行60%權益,作價3.84億,以3.24億現金加1,000萬股,每股6元的新股支付。此外,亦授予期權,可購入其餘40%股權。


2008年2月,公司宣佈尚未收到澳門金管局有關其批准收購事項之指示,故收購失效,但仍然有意收購澳門華人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之權益,並將繼續與賣方進行商討。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430/GLN20080430043_C.pdf


2008年4月,賭王辭任主席,由其子何猷龍接任。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502/GLN20080502093_C.pdf


2008年5月,公司發公告澄清生果日報的一項新聞


 
滙盈仍洽購澳門華銀




【本報訊】滙盈控股(8101)行政總裁辛定華接受訪問時說,公司洽購香港華人(655)所持有的澳門華人銀行60%權益交易仍在進行,但要審視該行有否投資 次按產品,最終視乎交易作價。


他補充,2月底宣告上述交易「收購失效」,主因是當時澳門金管局並無任何表示,「當局只說仍在審批中,但冇話得定唔得。」倘 收購成功,滙盈將透過澳門華銀在當地拓展財富管理業務,「唔得都喺香港經營」。


辛定華透露,滙盈兩三個月內會與一間國際金融機構,合組成立及管理一個投資 於澳門發展物業的私募基金,基金規模約3億美元,投資期5至7年,冀回報率20%至30%。


他 說,今年起股市淡靜,旗下證券業務雖有增長,但因新股孖展收 入減,公司會加強一些目標公司的上市前投資(pre-IPO investment),現正留意一華東項目,不排除壯大後保薦來港上市。他指滙盈今年已有條件轉往主板掛牌,但要留待港交所(388)創業板改革方案結 果公佈才決定。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805/GLN20080805061_C.pdf


該生果日報報導所指的澳門物業基金最終在3個月後組成,和麥格理合夥,各持50%股權,並向劉尹怡、陳慧、林潤垣及盧麗儀購入澳門一地,作價3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807/GLN20080807086_C.pdf


2008年8月,轉主板上市,編號82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11/LTN2009091121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29/LTN20090429092_C.pdf


由於新濠大幅虧損,且公司現金情況緊張,現金僅5億元,但股東應付款及應付收購代價,以及一年內應償還銀行貸款已達此數,加上其在美國上市的附屬公司新濠博亞供股,需投入3億元去維持股權比例,可見財務壓力極大,故有出售匯盈的計劃。


這個賣殼計劃只有兩步,只用了12天。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08/LTN20090908666_C.pdf


2009年9月8日,公司宣佈配售2批年息1%可換股債券,每批3億元,共集資6億元。若全部配售完成後,新濠持股量由逾43%,降至約16.57%,持股量大幅減少,並無認購之意,可見公司確實是有賣殼的盤算。


最奇怪的是不用自己作配售代理,竟改用光大,故此可能為新主引入資金,作新的發展計劃。


發行可換股債後,公司股價在兩日內暴升1倍,至2元的水平。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18/LTN2009091845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18/LTN20090918578_C.pdf


2009年9月18日,公司宣佈第一批可換股債券配售完成,其中中國富強集團(前耀生行、中國環保電力,290)認購了其中1億元,以現時股價2.05元計,帳面獲利1.05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14/LTN2009091424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27/LTN20090527580_C.pdf


2008 年5月27日,由黃先生控制的奇駿有限公司持有40%及夏小姐控股領南有限公司持有60%的Jadehero Limited,認購中國富強集團(290)1.28億的無息的可換股債券,並附有等額的認股權,而每股換股價及認購價16仙,即共可認購16億股 (128,000,000 + 128,000,000)/ 0.16,成為該公司的大股東。


2009年9月18日,公司宣佈委任黃先生為主席,其資歷如下:


黃 錦發先生,47歲,為嗇色園董事會副主席以及嗇色園人事及行政委員會主席。彼亦為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之校監。彼在與慈善團體合作及教育行業方面擁有廣博管 理經驗,並於印刷行業擁有超過15年管理經驗。彼為主要從事印刷業務之Hip Lik Design and Printing Company Limited之董事。


....


自 二零零七年七月十二日起,黃先生曾獲委任為中國公共採購有限公司(「中國公共」)(前稱新怡環球控股有限公司)之執行董事,該公司為一間於百慕達註冊成立 之有限公司,其股份在聯交所上市(股份代號:1094)。彼於二零零七年九月十九日進一步獲委任為中國公共之行政總裁。於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七日,黃先生辭 任中國公共之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並於同日調任為非執行董事並獲選為中國公共之主席。


黃先生於二零零九年九月四日辭任中國公共之全部職務。


至於,根據股市神仙魚先生提供的資料,David Webb亦寫過一篇新怡環球的全史如下,發現該公司和火車系的必美宜(397)有關係。


http://webb-site.com/articles/cpp.asp


其 中黃先生任內有一項收購,是以30倍市盈率,以最高60億的代價購入Hero Joy International Limited,主要業務為間接控制一在建中的商業網站的90%股權,以發行價每股66.67仙的新股及優先股支付,但該公司資產可堪稱是一空殼,可謂空 手套白狼的極致。


Hero Joy的股權分佈如下:


(i) 由Ho Wai Kong (譯名何偉江) 全資實益擁有的Master Top Investments Limited (48.53%);
(ii) 由Lu Xing (譯名呂盛) 全資實益擁有的Mega Step Investments Limited (14.71%);
(iii)由Wang Dingbo(譯名黃鼎波)全資實益擁有的Favor Mind Holdings Limited (19.88%);
(iv) 由Zheng Zhi(譯名鄭智)全資實益擁有的Magical Power Investments Limited (13.94%);及
(v) Fong, Herman Yat Wo(由方逸和)全資實益擁有的Huge Ally Group Limited (2.94%)


其合作夥伴則控制該商業網站的10%股權,看來來頭很大:


(i) 中國風險投資有限公司(「中國風險投資」,一家從事風險投資領域之公司),乃由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建國會」,主要由企業家、經濟師及經濟界其他專 家及學者組成之民主黨派)發起。成思危先生為當時中國民主建國會主席,亦為中國風險投資之發起人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席。中國風險投資將持 有中國夥伴30%股權。


(ii) 東方盛業投資有公司(「東方盛業」),一家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起之公司,現正進行重組以成為中國電子商會(定義見下文)成員之一。東方盛業將持有中國夥伴24%股權。


(iii) 北京清軟英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清軟英泰」,一家由中國政府規管之清華大學軟件學院之全資附屬公司),主要業務為信息技術研發以提升中國企業及政府之信息交換之效益。清軟英泰將持有中國夥伴23%股權。


(iv) 北京華錄東方信息系統開發有限公司(「北京華錄」)為一家國有企業,並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助。北京華錄之主要業務為研究及開發信息系統。北京華錄將持有中國夥伴18%股權。


(v) 中國電子商會(「中國電子商會」,於一九八八年由中國民政部成立及註冊)為全國經營電子產品之單位及團體自願組成之電子行業全國性企業組織,其業務發展受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領導。中國電子商會為目前電子信息產品流通領域中最大組織之一。中國電子商會將持有中國夥伴5%股權。


其現時情況如下:


於本公佈日期,EJV尚未成立。預期擬成立EJV將主要從事技術開發、顧問服務、業務策劃及網絡技術策劃之公共關係活動等業務。


預計EJV擬(其中包括)為中國供應商及公共採購商(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及公共機構)建立全國性之網上公共採購網;提高中國公共採購程序之效率、效益及透明度;提升中國之國際公共採購準則以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之規定。


此外,預計中國夥伴或擬成立之EJV將與10家首批公共採購中心訂立有關協議,據此每家公共採購中心將同意透過採購網進行其網上採購業務。亦預計EJV將於以上10家首批公共採購中心順利運作後尋求成立其自家採購中心。


其財務情況如下:


按根據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編製之目標公司未經審核財務報表,由二零零八年一月八日(即其註冊成立日)至二零零八年七月三十一日之未經審核淨虧損為1,700港元,而目標公司於二零零八年七月三十一日之未經審核淨負債約為920港元。


按 根據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編製之附屬公司未經審核財務報表,由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即其註冊成立日)至二零零八年七月三十一日之未經審核淨虧損為 76,543港元,而附屬公司於二零零八年七月三十一日之未經審核淨負債約為66,543港元。由於中國夥伴未來五名股東是公共事務單位,或者是中國政府 規管之單位,及/或非牟利機構,故其歷史財務數據並無公開發表。


至於在早期,該公司前大股東或有內幕交易的行為,詳情請看:


http://www.mmt.gov.hk/chi/reports/Sunny.Global.Holdings.Limited.Report.CHT.pdf


講回匯盈的賣殼過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006/LTN20081006468_C.pdf


今日,公司宣佈悉數出售160,930,980股匯盈股權,作價1.92元,由金英作配售代理,預料可套現約302,400,000元,相信可應付新濠博亞的供股開支。


至於其後的發展,估計新濠會購回麥格理合營,中國富強取得匯盈證券的業務,至於上市空殼則應屬新主所有,因配股後擁有巨額資金,故可能又有一些聞所未聞的做世界資產注入,取回該等資金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76

五问中国国旅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3/HTML_BAFC8KOB73X9.html


直到9月21日,国旅集团董事长盖志新才打开话匣,向本报记者侃侃而谈这几年国旅的上市历程。

这两年来没少约盖志新,均被他以“未到时机”回绝。

2004年8月,盖志新履新刚刚重组的国旅集团董事长,其上任第一目标即推动国旅上市。然方案一变再变,折腾五年,终于选择国旅总社与中免公司两块主营业务在国内A股上市。

中国国旅(601888.SH)9月15日拿到证监会的最后一个批文,立即启动机构路演,9月22日开始申购。“国庆节前太紧,应该会在10月15日去上交所敲锣上市吧。”盖志新9月21日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笑道。

也就是说直到那一刻,这个国内最资深、排名第一的旅游业大佬才算是走完上市历程。

然而,即使上了市,盖志新的任务只能算是完成了一半。国旅上市之后的百亿资产在国资委各行业板块中,规模可算偏小,依然有被重组的危险。

对盖志新来说,下一步该如何把国旅做大做强,做长产业链才是更严峻的考验。

4套上市方案

2004年11月10日,经过三个月的酝酿整合,国旅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这家由国旅总社和中免总公司联合组建的公司,注册资金为3.9亿元,总资产50亿元。

国旅集团是集旅行服务、免税品经销、旅游景点开发与管理、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等综合服务内容于一体的国有重点大型企业(集团),是国资委监督管理的136家央企中唯一仅以旅游作为公司主业的集团公司。

成立之初,盖志新就放话三年内推动国旅上市。“上市是国旅的一个发展目标。”盖志新告诉记者,事实上,当时国旅内部已经有了一定的共识,即境外上市。这是由于内地上市需要经过两到三年的资质审核期,从香港上无疑要快得多。

按当时的计划,除了保留国旅联合(600358.SH)这个国内融资渠道外,国旅集团将把国旅总社的全部资产及中免总公司的部分优质免税店资产,再引进少量其他投资方资产在境外上市。

盖志新告诉记者,上市方案一直在变,从最初的境外上市到今日的A股上市,国旅内部一直对何种方式以及何地上市有着诸多的争议。关于四套上市方案,盖志新向记者透露为一是整体上市,二是国旅总社单独上,三则是中免集团单独上,最后是国旅总社和中免集团的主营业务上市。

显然,国旅最终选择了第四套方案。“我们倒是想整体上市,可惜不符合要求。”盖志新透露,2005年时国旅资产20多亿,利润要求2亿多,但是当时利润只有6000~7000万,资产与利润配比不平衡,只好改方案,改为主营业务上市。

国旅集团首度明确上市方式是在2007年11月的昆明旅交会上。当时,国旅集团副总裁陈荣在昆明宣布即将在A股上市,并选择主营业务上市。

资产切割

选择主营业务上市无疑需要国旅集团整合旗下公司,大举手术刀,进行剥离和清理。

据了解,国旅集团成立之初,国旅总社拥有海外公司14家,国内各省、区、市拥有子公司及联号经营企业150家,而中免总公司旗下也拥有4家全资子公司、47家控股子公司、11家参股公司。集团的业务范围过于宽泛,连鞋厂、制纸厂都有,有的公司甚至负债累累,如天马旅游汽车有限公司和香港国旅。

盖志新向记者表示,3年来集团已经清理了十余家企业,有的经营不佳的公司被清算和解散,有的与旅游主业关联度不强的则被卖掉,有的公司架构被整顿。如广东熊猫旅行社、云南熊猫旅行社等都是被剥离,香港国旅则进行改制,可以说,留给上市公司的资产都是非常优质的资产。

据中国国旅招股说明书介绍,该公司共有三级下属公司132家,其中分公司6家,全资、控参股126家。国旅总社2008年的利润为3700万元,而中免公司则有3.15亿元。

盖志新向记者表示,目前留在集团手中的资产多为一些物业和资质较差的资产,集团尚无资产注入计划。

处置国旅联合的壳

国旅集团选择将上市地点放在A股市场这一方案势必带来如何解决与国旅联合业务冲突的问题。

事实上,坊间曾传称国旅集团有意通过国旅联合实现整体上市——国旅总社以16.45%的持股量为国旅联合第一大股东。但陈荣表示,集团已有解决国旅联合的方案,尚在沟通阶段,仍有不确定因素。

中信建投旅游行业分析师沈周翔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国旅联合的主业集中在温泉休闲项目,与国旅集团的业务方向不太一致,关联度不高,并不存在同业竞争的关系,国旅集团很有可能撇开国旅联合,自行上市。

随后的事实揭晓,国旅集团果然撇开国旅联合自行上市了。盖志新对此是如此解释的,“国旅联合主要做温泉旅游,跟我们的主业差得比较远,我们是旅行社特别突出。”盖称,加之股东权益不好协商,毕竟未到控股地位,因此很快放弃借壳上市的想法,寻求新方式。

“我们不会再增持它们(意指国旅联合)的股份。”至于是否会出售所持有的国旅联合股份,盖志新末明确表态。

华侨城悬念

在国旅最终揭晓的上市方案中,最令人吃惊的无疑是华侨城的参股。据招股说明书披露,华侨城以发起人之一的身份,出现金15.5亿,获得中国国旅10153.85万股,持股比例15.38%。

双方揭晓这一合作是在2008年2月,两家企业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书。

两 家集团的负责人当天解释牵手原因时表示,华侨城在旅游景区开发运营、酒店经营管理、旅游演出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力,而国旅集团拥有旅游客源市场、旅游网 络、旅游商品销售和开发方面的优势。“两家处于旅游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双方合作的空间无可限量。”华侨城集团总裁任克雷如是评价。

记者了解到,当时的协议中还有关于资本合作的内容,华侨城集团副总裁刘平春表示,这部分主要是华侨城集团将作为国旅集团整体上市的发起人之一,国旅集团适时入股华侨城旗下的上市公司,双方在共同有兴趣的领域合作投资。

刘平春并未就双方股权合作的细节予以更多解释,但坊间揣测股权合作的承诺是否意味着双方将有可能走得更深。国旅集团副总裁陈荣与华侨城副总裁刘平春接受记者采访时尽管没有对将来是否合二为一作出明确表示,但并不否认。

但据记者了解,两家合作的短期目标之一是抗衡香港中旅。

2007年6月,国资委批准香港中旅与中旅集团的重组方案,吞下中旅之后的香港中旅一跃成为中国旅游业一哥,以300多亿资产规模笑傲群雄。香港中旅内部人士甚至放言下一个目标是吞下国旅。

此消息一出,国旅压力骤增,对华侨城来说压力也不小。于是,两家感觉受到威胁的公司开始寻求联手。2007年7月起,陈荣开始往返北京、深圳,探寻合作方式。

按照目前的参股方案,国旅上市后的市值约一百亿,华侨城约三百亿,抗衡资产不足四百亿的香港中旅,刚刚打了一个平手。

借道华侨城究竟是权宜之计,还是长期的重组目标?盖志新又对记者耍起了太极拳。“这个我们现在还没有谈,忙不过来。”盖笑称最后整合的意图得看股东、企业和出资人的想法,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91

互有關係-中國林大(910)、中國地能(8128)、中國網絡教育(8055)


(註: 以下並不是買賣的呈請,請不要真的過去買以上股票,否則後果自負。)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11546


呼嚕:


8055的路數和你虛拟的幾乎一緻,連補習的行業都差不多
其中一個人物還參與了910過往的故事.


greatsoup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1129/00000MC20011128193442H.htm
此股就是原稱乾坤燭,在2001年上市,後來公司年年虧損,被迫賣殼,記得創辦人在賣殼時都寫過他真是撐不住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60406/GLN2006040602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605/GLN20070605001_C.pdf



2006-06-12  投資理財週刊  周琦專欄




  上星期收到乾坤燭李政平先生的電郵,感觸良多。先錄該信如下,再談本人看法。

  「各位乾坤燭的讀者:

  相信大家從報章上看到乾坤燭改組的消息,由6月1日開始,乾坤燭已脫離了上市公司,成為一獨立個體。

   過去五年,背上上市公司的包袱,令我透不過氣,做甚麼也要怕交易所為難,最諷刺的是,沒有一個官方機構可以清楚明確地告訴我,甚麼是符合規定的最簡單例 子。乾坤930只教讀者用乾坤燭理論去作出入市的決定,這是否屬於投資顧問範圍內,我一直也找不到答案。因為屬於上市公司,不能行差踏錯,不能冒灰色地帶 的危險,五年來,『投資顧問牌照』令我身心俱疲,去年乾脆停了乾坤930的服務。

  今年5月,乾坤燭已正式得到美國專利,專利號碼為 U.S. Pat. 7,043,449。我花了6年的時間,與美國專利局周旋,最終得到承認。乾坤燭為一創意發明,沒有教導人投資的成分,用乾坤燭理論衍生出的投資建議,就 好像教書教寫字,用之以作文章,是學生的自由。

  過去數年,乾坤燭不斷進步,本人的個人投資,更得心應手,沒有了前述的顧慮,我會盡快將心得上網,下月開始,我將重開乾坤930。

   五年來,乾坤燭的虧損已大過我一生的投資,若非上市,我真不會動用如此多資源。我在9月23日已定了場地,將新的乾坤燭投資要門公諸同好,此研討會名額 有限,繳費會員優先,所有乾坤燭的愛好者,切記出席,我相信今次的內容一定能令各位得益。請早致電2866 8635客戶服務部葉小姐預留座位。

  祝好。

  李政平」

為理想而戰

  接觸過李政平先生的人,肯定都會被李先生對乾坤燭的熱誠和執着所感動。為了將自己的技術分析心得精華公諸於世,從亁坤燭的發明至不斷改良,李先生為理想而戰,他的付出,非一般人可以想像,更非一般人可以做得到。

  對於應用者而言,乾坤燭簡單、實用、贏面高。但有多少人能體會到,這套深入淺出的工具,包含了發明者的深厚炒賣功力、電腦技巧,多少心血和金錢投入其中!

  很多人精打細算,寧願將錢輸在市場裏,也不肯交費學贏錢,乾坤燭的市場推廣一直不理想。作為乾坤燭的忠實擁躉,一起成長的夥伴,我一方面為乾坤燭工具的進步和完善而驕傲,另一方面也為它得不到普羅大眾的認同而遺憾。

.....




2006年10合1股,賣出業務後,然後批股予數位人士轉讓控股權,之後又批又供,集中貨源。

2007年及2008年注入這兩項教育業務,一項價值8億,一項價值4,000萬人仔。當然泡沫甚大呢。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1025/GLN2007102500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716/GLN20080716015_C.pdf


跌到這樣低,又這麼多股數,下一步應該是合股、賣出資產,後又來一新概念也。

910其中一個人物是誰,我找不到,但是賣方中,有幾位人兄和國訊國際,後稱中國地能(8128)有關係。加粗的字體均是和國訊國際有關係的。


2008年7月的交易中的賣方:


「少數投資者」指朱先生、孫先生、劉一清、塗波、周建紅鄭益敏、張少征、簡維順、張海燕、劉國、馬曉波、王天民、寧澤璞、鄧愛明、廖祥華、塗國君、蔡鐵如、周歆璇、黃賢華、左英、董繼開、黃富貴、麒麟泰、胥永會,彼等於本公告日期共同擁有IIN Medical(BVI)全部已發行股本約38.73%


「孫先生」指孫光榮先生,為少數投資者之一及IIN Medical (BVI)全部已發行股本約2.99%之法律及實益擁有人,以及獨立於本公司及其關連人士並與彼等概無關連之第三方


「朱先生」指朱嶸先生,為少數投資者之一及IIN Medical (BVI)全部已發行股本約14.32%之法律及實益擁有人,以及獨立於本公司及其關連人士並與彼等概無關連之第三方


呼嚕:


港交所權益披露,我也不知道這位楊東軍從哪裏來?應該是CB轉股吧?
http://sdinotice.hkex.com.hk/di/NSNoticeSSList.aspx?sa2=ns&sid=80010400&corpn=China+E-Learning+Group+Ltd.&corpndisp=%a4%a4%b0%ea%ba%f4%b5%b8%b1%d0%a8%7c%b6%b0%b9%ce%a6%b3%ad%ad%a4%bd%a5q&sd=03/11/2008&ed=05/08/2009&sa1=cl&scsd=06%2f10%2f2008&sced=06%2f10%2f2009&sc=8055&src=MAIN&lang=ZH
楊東軍 105(L)   100,000,000(L)  HKD 0.200 614,736,000(L)  43.48(L)   31/12/2008

關于楊東軍與910:

http://hk.jrj.com.cn/2007/12/062230505219.shtml


 其有兩個股東,一個是同樣在英屬處女群島注冊的total victory,其注冊日期爲2005年8月8日,和strong lead注冊日爲同一天。兩天後,另一股東leading power亦在此地成立。

而同樣在2005年8月8月,即strong lead及其股東注冊時,一家叫菲菲森旺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簡稱“菲菲森旺”)的企業以1500萬元人民币的代價收購了strong lead所持萬富春30%的股權。

 據本報所查,這家叫菲菲森旺的公司,于2004年3月31日在北京注冊成立,主要業務爲買賣林業産品、植林業務以及發展林業資源,其董事局主席爲楊東軍。

萬富春在被外資股東收購後所從事的林業行業,資産主要來源于小股東菲菲森旺,而大股東strong lead除了在收購時出現後,就再未露面。


...

http://www.finet.hk/mainsite/research.php?artid=20071206_1102&research=HEUNGKONG
另據可靠消息,菲菲森旺董事長楊東軍與中國林大執行董事曹川系夫妻關係。

greatsoup:


應該是2007年收購的可據股票據,該次收購條款是以8,000萬現金加7.2億以每股20仙的可換股支付,共發行36億。

這批20仙的股票相信都是從這兒來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1025/GLN20071025001_C.pdf


呼嚕:


2007年收購應該和楊東軍沒有關系啊.
賣方: Sino Tactic Group Limited, 爲投資控股公司,由Chen先生及Parkinson先生分别實益擁有60%及40%


910辭任董事中有幾個是楊東軍的人馬,其中曹川是楊東軍夫人. 說明楊系人馬已淡出910? 910又歸彤叔新世界系?

greatsoup:


我想他們又有新東西玩,但不知玩甚麼,這三隻(910,8055,8128)都應該歸金仔系,金仔和彤叔相信都是分開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1231/GLN20081231024_C.pdf

至於8055,那1億股確是兌換而得呢。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720/GLN2009072003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805/GLN2009080505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1006/GLN20091006074_C.pdf

之前8055批股,接貨的人好像虧很多,今日又稱贖回可換股債。


草帽: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528/LTN20070528020_C.pdf


曹川女士, 49歲, 工學學士, 生物學博士, 副編審職稱。彼現為中科院生物植物學聯合科研專案博士生指導老師。20多年從事科技工作, 擔任過自由撰稿人, 科技刊物總編輯等職。其多項發明均獲授予專利。


彼曾在美國從事中美科技文化交流工作, 並出任北京森旺科技有限公司(中關村科技園區重點支援企業, 專注於植物轉基因領域)董事長。熟悉中國林業企業的運營、市場開拓與財務管理; 彼在植物育種栽培、科技攻關項目協調管理方面有相當造詣、並對植物新品種引進、馴化有著敏銳見解。曹女士為北京萬富春森林資源發展有限公司(本公司之附屬公司, 主要業務為植樹以及管理、製造及分銷林業產品)之總經理。由本公佈日期起, 曹女士亦獲委任為本公司之行政總裁及副主席。

for 910, 曹川係程受衍妻子, 而兩個都係楊東軍既人. 換曬班底好明顯巳經cap曬水走人.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30/LTN20090930425_C.pdf

補充:


有一位黃潤權博士,新委任為非執行董事,據公告稱,其資歷如下,其任不少金仔系公司之董事:

黃潤權博士,52歲,於二零零九年九月十八日獲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以及審核委員會、薪酬委員會及提名委員會之成員。


黃博士榮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並曾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Wharton School「傑出客席學者」。黃博士於美國及香港之金融業工作超過十年,並於企業財務、投資及衍生產品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彼為香港證券學會會員。


黃博士為開明投資有限公司(股份代號:768)之執行董事及亨亞有限公司(股份代號:428)、包浩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483)、凱順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股份代號:8203)、中國雲錫礦業集團有限公司(股份代號:263)、英發國際有限公司(股份代號:439)、奇峰國際木業有限公司(股份代號:1228)、中國網絡教育集團有限公司(股份代號:8055)、黃金集團有限公司(股份代號:1031)、江山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295)及華藝礦業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559)之獨立非執行董事。黃博士由二零零四年九月起至二零零九年九月止曾任鈞濠集團有限公司(股份代號:115)之獨立非執行董事。


又有一位陳志遠先生,又是和金仔有關係,其資歷如下:


陳志遠先生,43歲,於二零零九年九月十八日獲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以及審核委員會、薪酬委員會及提名委員會之成員。陳先生持有工商管理榮譽學士學位及公司管治與董事學理學碩士學位。彼為香港會計師公會及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資深會員,並為英格蘭及威爾斯特許會計師公會會員。陳先生為執業會計師及
於財務管理、企業融資及企業管治方面擁有豐富經驗。


陳先生現為江山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295)之執行董事及中科環保電力有限公司(股份代號:351)、上海策略置地有限公司(股份代號:164)、香港體檢及醫學診斷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397)、奇峰國際木業有限公司(股份代號:1228)、裕田中國發展有限公司(股份代號:313)及Rojam Entertainment Holdings Limited (股份代號:8075)之獨立非執行董事,陳先生於二零零六年五月十日出任新時代能源有限公司(股份代號:166)之執行董事,並於二零零六年十月二十五日起調任為非執行董事。


陳先生亦於二零零五年八月至二零零九年一月為奧瑪仕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959)及由二零零七年七月至二零零八年九月為中國網絡教育集團有限公司(股份代號:8055)之執行董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