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人保 Consilient Lollapalooza


From


http://consilient-lollapalooza.xanga.com/713990036/%E4%B8%AD%E5%9C%8B%E4%BA%BA%E4%BF%9D/


前8月壽險保費收入總額
中國人壽為2107億元。(58萬銷售人員)
中國平安前為930億元。(18萬銷售人員)

中國太保壽險為445億元。(22萬銷售人員)
中國人保壽險為364億元。(13萬銷售人員)

人保下年有機會上,持有人保壽險資產,可留意。

銷售網絡是一個有趣的觀察數字,誰好賺好賣,誰就吸引銷售人員。


greatsoup:

愈好賺好賣的下場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74

8296中國生命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2669




*年青人前進吧

*排骨會排骨精募集中

*仲以為是恐怖組織嗎?但排骨會卻具備三大特徵

*充實的進修體制,完全的能力主義(由經驗豐富的幹部同怪人細心的指導你做怪人的道理,成績好的人就算未經改造也能入會)

*醫療同保險完善(同超人戰鬥受傷冇問題,我門有專業的醫療設施,萬一死亡的情況下也有賠償金支付予遺族)

*充實的進修體制(南美及世界各地都有秘密基地的排骨會,保護設備萬全,仲包考到車牌)

*隨時歡迎體檢加入

*山火怪人:由我親自指導(快快樂樂加入附近的排骨會吧)

 

最近有人公開推薦中國生命,據說是有朋友經營殯儀生意,毛利率高過90%,生意多到每個月只可以休息2日,每日平均三四個客,最少都幫襯三兩萬,一 日十几萬營業額,做28日, 每月即係二三百萬生意,仲要無論幾多錢都好,都係只收現金,做生意朋友應幻想到有幾大好處,要打入呢個市場係勁難,唔係家族生意,就係要夾八字或者要退休 警察,唔係咁簡單...咁話,連彼得林治對殯儀業也是情有獨鍾,事實上殯儀業真係唔憂做

問題係中國生命真的是做殯儀業嗎?

好似中國農產品,中國鐵路貨運,中國礦業,中國水業等,我們實在難以考證它們的本業是否如名字所云,更重要的是:它們真的有本業嗎?

我們可以留意到中國生命的董事其中兩人兼任其他公司的職位:

齊忠偉--雲南實業,博智國際,華豐集團

林英鴻--中國海景,興發鋁業,詩天控股

中國生命的核數師為陳葉馮,亦是中國海景,博智,詩天控股的核數師,華豐是亨泰的生意夥伴,華豐董事蔡素玉係議員,而亨泰的核數師又是雲南實業的核數師,六間都是大陸民企

公司在08年1月重組:

據董事所述,劉先生決定為本集團引入更多不同背景的中國股東,並認為此舉有
利於本集團的業務發展。劉先生認為楊永生、于文萍、龔大明及于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人際脈絡,可向本集團引介更多業務機會,有助於本集團日後的業務發展。
劉先生亦考慮為本集團引入具有業務諮詢及金融背景的股東。透過介紹,劉先生
結 識了麥敬修及黃楚恩(分別持有APAC Strategic Planning Company Limited (「APAC」)約33.34% 及約50%權益)。劉先生認為麥敬修(天業節水)及黃楚恩(亞太商業回顧問公司?格林柯爾?)的業務諮詢及金融背景會對本集團的業務發展有利。
邱慶強獲黃楚恩引介為本集團股東。劉先生認為邱慶強在設立及經營印刷業務的
的企業(詩天控股?)經驗會為本集團的管理及業務發展作出貢獻。


在這次重組上,黃楚恩同麥敬修為重要角色,得別是黃楚恩,所有有關重慶的事都由她中介,因為亞太商業回顧問公司可能同中國西部(香港)投融資服務有限公司有緊密關係,後者董事蔡律和黃楚恩相識

蔡律简介

 1987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政治系,留校任系团总支书记兼政治辅导员; 2000年,任《成功》杂志社记者部主任、《今日重庆》财经记者。 2004年6月,任忠县人 民政府顾问、《魅力忠县》执行总编,出版著作4部,其中《破译市场营销的密码》优秀畅销书第三名,发表文章250多篇。近年来,撰文《牵手香港资本领袖, 打造渝中资本半岛》、《关于制订渝港民间融资中介促进条例》、《关于打造建立西部区域性资本市场政策性建议》、《忠县招商十六条》受到社会各界及决策层广 泛重视和注意。现任中国西部(香港)投融资服务有限公司董事,渝港沪[重庆]金融协作商会筹备办公室主任。重庆琦典纺织品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  融资网 专栏作家

諒解備忘錄(p209):

於最後實際可行日期,本集團已物色若干獨立第三方並與其磋商管理新殯儀館及
新殯儀服務中心,並已簽訂五份諒解備忘錄,以管理殯儀館及殯儀服務中心擁有人覆蓋重慶市的殯儀館及殯儀服務中心,包括:(1) 重慶市忠縣殯 葬服務管理中心所擁有的重慶市忠縣殯儀館,位於重慶市忠縣忠州鎮護國村;(2) 重慶安福祭典禮儀服務有限公司所擁有的安福堂治喪中心,位於重慶市江北區建新西路11 號;(3) 重慶市涪陵區吉利殯儀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所擁有的涪陵區殯儀館,位於涪陵區荔枝辦事處鵝頸關村;(4)萍鄉人文公園發展有限公司所擁有的江西省萍鄉市殯儀 館,位於萍鄉市安源鎮十里村;及(5)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殯儀管理所所擁有的宜賓市殯葬管理所,位於四川省宜賓市西郊路86 號。


因此中國生命的大陸業務是在08年1月之後先開始的(有開始嗎?),而且是走後門,仲只限在重慶,一年都搞唔到乜名堂,如乜水所言:"要打入呢個市場係勁難,唔係家族生意,就係要夾八字或者要退休警察,唔係咁簡單",況且公司名為"錫寶科技",都唔似做殯儀業

因此大陸業務就算是真實的也要忽略不計

公司在台灣的全部自有物業包括:

台灣高雄市鼓山區中華一路2111號1 樓及閣樓,該物業包括一幢12層高商業╱住宅綜合樓宇的1樓及閣樓的商舖,建築面積為155.44 平方米

台灣高雄市三民區明誠一路20 號的全幢樓宇,該物業包括全幢4層高商業樓宇,總建築面積約為1,192.27平方米,另加天台面積48.96 平方米及庭園面積112.95 平方米

位於台灣高雄縣林園鄉鳳芸段528.02平方米的農地

位於台灣高雄縣鳥松鄉林內段409平方米的農地

位於台灣屏東縣枋寮鄉大響營段710平方米的建築用地

我想這公司唔值12億甚至1.2億

在財務報表上,最簡單的問題是流動比率<1,公司在08年借1700萬短債,公司自稱盈利幾百萬(如有),5年盈利加埋都未必還得起

稅項上,損益表同現金流表的數字有巨大差異,現金流表顯示,07年只交74000蚊稅,損益表卻是245萬,08年交130萬稅,損益表卻是190萬,而且08年的稅明顯是因為出售物業形成的,況且損益表190萬的稅同210萬的純利實在相差無幾...

我仲可以比佢同推薦佢的人乜野評價呢...

10個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17

大豆危机:国际粮商设局中国大豆产业


From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0909/t2569075.htm


 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居民对植物油与蛋白质食品的需求大幅增长。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中国大豆加工 企业数量和加工能力不断增长。与此同时,ADM公司、丰益控股等国际粮商抓住上世纪90年代中国油料市场开放的机会迅速在中国进行扩张。另一方面,长期以 来,我们将大豆视为经济作物而对其重视不够,使得国产大豆面临生产成本偏高、出油率较低、收益较少等诸多劣势。2003年,中国由大豆出口国变成大豆净进 口国,对国际大豆市场的依赖日益增强,为以后的大豆危机埋下伏笔。
2002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大宗商品价格逐步走 高,2003年8月,美国农业部以天气影响为由,对大豆月度供需报告作出重大调整,将大豆库存数据调整到20多年来的低点。于是,CBOT大豆价格从 2003年8月时的最低点约540美分/蒲式耳,一路上涨到2004年4月初的约1060美分/蒲式耳,创下近30年来的新高。这一涨幅相当于中国境内价 格从每吨2300元涨至4400元。此时,中国相关企业由于信息不通畅和缺乏国际贸易经验,片面听信美国公布的虚假研究报告,从而在高价位“抢购”了 800多万吨大豆,折合人民币平均价格约4300元/吨。同期大连期交所的大豆409合约创出4100元的历史纪录。但2004年4月开始,国际大豆价格 开始暴跌,跌幅近50%。
由于原料成本过高,国内大豆加工业一下陷入全行业巨亏的困境。为了减少损失,中国大豆加工企业普遍采取了支付 15-20%的违约金,终止进口合约,以违约的方式来降低损失。但带来的结果是,国际粮商联合起来,禁止向违约的中国企业出口大豆。由于中国大豆加工企业 对国际原料市场的依存度非常高,没有原料意味着企业将关门倒闭,第一次大豆危机全面爆发。面对大豆危机,中国大豆加工企业被迫接受国际粮商的条件,与国际 粮商合资,得到原料大豆,以避免倒闭。
随后,国际粮商以近乎“胁迫”的方式,参股、控股了中国超过70%的大豆压榨产能,一举垄断了中国的大 豆加工业,国内原本就薄弱的大豆产业链被完全割裂。在掌握了全球最大的大豆加工业之后,国际资本在大豆领域彻底建立了完善的大豆产业链条:国际资本利用向 南美农民提供种子、贷款以及垄断南美大豆贸易的方式,实际掌控了南美大豆的资源;再利用中国的大豆加工能力,向中国低价倾销大豆,通过全球运作以寻求利润 的最大化。
自2008年10月开始,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国内大豆现货价格从4200元/吨以上的价位跌到了最低的 2800元/吨。另一方面,2008年中国农民种植大豆的成本上涨了约25%,大豆种植成本普遍在3600元/吨左右。大豆价格远远跌破了农民的生产成 本,导致农民严重惜售。同时,东北大豆加工企业也不愿意入市收购大豆,承担风险,第二次大豆危机爆发。第二次危机在更深层次上说明外资在控制了中国大豆加 工业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摧毁中国本土大豆种植业和加工业,以实现中国大豆产业拉美化的最终目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1

一種情況,兩個下場-恆大地產(3333) 及昌盛中國(1863)(留言回覆)



文仔:

雖然我無抽恆大. 但睇到NEWS. 基本幾個投資者入手都係有 "保証回報". 乜可以係SET 咁既CONDITION 係注資既時候?<-----點解恆大要咁做.. 咁咪自己害左自己. 問了些基本問題.唔好意思.


揭恒大低價上市來龍去脈

(明報)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05:10

【明報專訊】恒大(3333)首日招股反應熱烈,與此對照,主席許家印卻多次為公司低價上市大呼心痛。其實,除了聲言的平賣外,許氏更痛心的或許是為引入 的投資者以解財政困難之時,多番都被逼作出異常慷慨的回報保證。當中最誇張的是包括鄭裕彤 在內的財團,在一年多前與恒大簽下的對賭式入股,以每股成本價不過1.65元,卻要求回報在1倍以上,如恒大發售價最終不能達到每3.78元,許家印就需 轉讓更多股權補足他們的回報,加上上市後1年的回報補償,許家印未來還可能要付出高達17億元的代價(見附表)。

翻查恒大的招股書,可見許家印近年多次引入不同的機構投資者,而在與各投資者訂立的協議中,「保證回報」的字眼可謂隨處可見。首先在06年底時,引入美林 、德意志及淡馬錫等機構投資者,以優先股形式融資4億美元 。但由於08年初的上市失敗,股份不再值錢,優先股隨即被轉化為貸款,並且訂下了三成至七成的保證回報。此外更訂明恒大不得遲於09年底上市,而上市之 後,還要保證一年內的差價賠償。

上市不能遲於今年底

與此同時,在07年時,恒大接受了由瑞信發行的一筆美元結構擔保貸款,5億美元的年度保證回報率竟高達19.5%。當初恒大的如意算盤是上市後即可償還,但結果卻臨門脫腳,最終背下高息負債。

到08年3月恒大最終上市失敗後,當時為上市而大肆搶地的惡果亦即時湧現。許家印早前曾稱,當時為避免公司資金斷裂,曾在香港逗留了幾個月,求見不同的本 地大孖沙、投資銀行。消息人士稱,結果在楊受成 的引薦下,終於找來鄭裕彤、美林、科威特 主權基金等大水喉接應。

楊受成引薦 覓大水喉

總共5.06億美元的注資暫時止住了恒大當時幾近崩潰的局面,但後果卻是再多了幾項「保證回報」。

以彤叔的1.5億美元投資為例,折合每股入股價約為1.65元,但當時簽下的協議卻訂明,恒大若能在2010年3月前上市,這筆投資的保證回報最少達100%。而若上市程序拖延,保證回報更變成年回報率最少50%。

雖然,在最近的談判中,包括彤叔在內的新舊投資者,同意將保證回報打個18%的折讓,但卻同時要求許家印作出上市後一年內的回報補償。意即上市後一年內, 恒大股價的升幅若未能補回扣減了的回報率,則許家印要個人作出賠償,總承擔最多達到17億元,剛好是許今次賣舊股套現所得金額。

許家印總承擔最多達17億

許得注意的是,按照彤叔等投資者的保證回報要求,恒大的招股價亦受影響。恒大的招股價介乎3至4元,但招股書表明,恒大最終的定價若低於3.78元,許家 印要額外出讓最多4.9億股股份,亦即許家印的持股將降至僅58%。故此為免轉讓股份,許家印似有壓力要在上限區域定價。

除了保證回報外,更辣的條件是,各投資者與許家印還簽下了認沽期權,即是當恒大一旦被催債,許家印必須要先行買回各投資者的股權。


greatsoup:


我兩個字答你,缺水。以下的新聞已告訴這家公司上市不了帶來的問題。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1277

自 从3月20日恒大地产宣布放弃在香港资本市场的IPO计划以来,这位恒大地产集团董事局主 席便陷入一场艰难的自我救赎之中。只有巨额的资金才能帮他收拾眼前的烂摊子──相当于2个万科的巨量土地储备的大部分在等待开发,截至今年1月的 111.334亿元人民币银行贷款及其他借款,还有近10亿美元的机构投资者借款,以及未来4个月内至少40亿以上的土地出让金欠款。

...
许家印救得了自己吗?现在,恒大最迫在眉睫的是一笔近40亿元的土地出让金。今年1月18日,恒大经过两百多轮叫价,最终以41亿元拿下广州天河区一块土地,但其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3月13日恒大仅支付了1.3亿元。而全部出让金须在8月份之前付清。

..
但颇像黑色幽默的一个后话是,在恒大IPO失败后,一些新入职员工也感受到了这家公司所遭遇的寒意。一位恒大重庆分公司的新员工向《环球企业家》抱怨,上班的第一个月工资就被拖欠了,另外一位新员工的身份证被公司借去办理电话和网络开通事宜,原因是个人身份办理可以省钱。

你可以看到上市不成,又欠下高息巨款,銀行又唔肯放水的時候,無論任何方法,他都會接受的。

私募報導: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1283



  而此次許家印私募金額高達6億美元,將近恒大原計劃IPO規模的一半,許家印自身則形容此次私募有點類似于一次小型的IPO。此外加上鄭裕彤投資的7.8億人民幣參股恒大的相關項目,恒大此次融資超過50億元人民幣。

  恒大此次擴股融資出售股權約佔公司16%的股份。其中鄭裕彤投資入股1.5億美元佔公司股份3.9%;科威特投資局投資1.46億美元佔公司股份3.8%;德意志銀行、美林銀行等其他5家機構投資入股2.1億美元。

  資料顯示,美林銀行、德意志銀行是2006年第一批投資入股恒大的三家股東中 的兩家,目前美林以及德意志銀行已向恒大投入5.23億美元,約佔 恒大總股份的13%,加上科威特投資局及鄭裕彤父子入股後的股份,因而,在多次私募之後,恒大約已出售超過20%的股份。恒大自身的負債率則下降到 65%。



其實有一家大家遺忘了的昌盛中國,一樣都是因為借下投資銀行高息貸款,都是情況不好上不了市。其下場遠遠劣於恆大,他差點要賣掉核心項目,並且需要破產,幸好市場突然回暖,他能賣出部分項目,還清債項,不然就一生累積的就化為塵土。

現時,他的項目只剩下發家的一個商場,並且連租務權都給了人,但仍保留該核心商場,都算好運。他說以後都不想上市了。


招股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118/LTN20080118083_C.HTM


終止招股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123/LTN20080123003_C.pdf


過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7813

  2006年10月,昌盛中国开始酝酿赴港上市。当时香港昌盛集团董事局主席、广州市中华广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邹锡昌、昌盛中国与高盛旗下创投基金 GSSIA签订协议,向后者发行可赎回可转换债券,利率为7%,约占当时已发行股本20%,双方同时订立2008年底之前上市  “对赌” 协议。协议表示,如果在2008年底之前不能完成上市的话,高盛这部分投资额将转化为昌盛的负债。

        2007年11月,昌盛向香港苏格兰皇家银行提取银行贷款6.11亿元,用以结清中山广场一期二期土地使用权收购融资的贷款。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因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加之房地产市场低迷,2008年11月12日,昌盛中国未能如期上市。为了渡过困境,昌盛集团被迫将旗下核心业务——中华广场套现抛售,较实际市值降低了近10亿元,但至今谁来接单仍无明确消息。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0058


        目前中华广场运营成熟,开业至今9年,仍保持100%的出租率和租金收缴率。由于地处广州繁华地段,其每年的租金增长率在5%左右。目前中华广场每年稳定租金收益约1.1亿元,年利润达3300万元。

        据悉,海印股份在广州的商业地产项目做得不错,一直觊觎邹锡昌手上优质的中华广场物业。今年4月28日发公告,拟收购由广州兴盛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拥有产权或权益的广州市较场西路23号裙楼商业物业项目,也即中华广场物业。

        此次每年1.3亿元的租金,业内人士认为其将面临一定的租金压力,但对于邹锡昌来说,这笔长达14年的投资合作,可大大缓解他的现金流。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2162



  慢性毒药

  邹锡昌吞下的“慢性毒药”,是两笔巨债。

   “最致命的一笔是2007年11月19日为支付8.34亿元竞拍款欠下的。”邹锡昌指的正是竞拍中山地王——中山广场。他回忆说,“这块地挂牌后,我就 一直盯着,业内也都知道我势在必得。但在竞拍过程中,一家知名开发商还是插了一脚,跟我抬价。这块地的底价是2.3亿元。到了7亿多的时候,我想过放弃, 但又心有不甘。”经过308次举牌,邹锡昌最终以8.34亿竞得了这块地,高出底价6亿多元。

  由于公司实力不济,邹锡昌不得不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四处找钱。最终与香港苏格兰皇家银行签订了贷款协议。“就是这两个月的时间,延误了上市的好时机,也让我背上了沉重债务。”邹锡昌向CBN记者坦言。

   而将邹锡昌进一步推向举债度日深渊的,则是他的再一次“赌博”。2006年12月18日,昌盛中国与高盛旗下创投基金(GSSIA)签署可转换债券协 议,向创投基金发行2500万美元可赎回可转换债券,利率为7%。双方约定,若昌盛中国没有在债券的年期内进行首次公开发售,创投基金可要求邹锡昌按预定 的价格购买其所持全部可赎回可转换债券。另外,若昌盛中国未能在年期内偿还本金,该项可转债的利息便按每年28%计算。

  “当时,我就想着高盛名气大,而且对上市有帮助,甚至可抬高股价,所以选择了与其合作。其实对我们来说,条件是很不对等的。”对这个带有对赌性质的协议,邹锡昌心知肚明,但为了上市,他豁出去了。

  愿赌服输

  2008年底,上述两笔债务到期在即,但由于上市计划的搁浅,昌盛中国陷入了财务危机。

  当时,邹锡昌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出售中华广场的现成物业,要么放弃“中山地王”项目。最初,昌盛中国将出售中华广场物业作为较切实可行的融资方案之一——传闻称,中华广场的转让价格约为20亿元,折合楼面价为2万元/平方米。

   直到今年6月份,邹锡昌最终以6.4亿元低价卖掉“中山地王”项目(卖给奥园地产),“用6.4亿还清了苏格兰银行的债务,高盛的债务通过贱卖公司设备 以及向国内银行贷款等方式也还清了。”回望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邹锡昌为了保住“儿子”(指中华广场),几乎是倾其所有。

  “经营企业还是要稳妥,不要超出自身能力范围去做事。”上市遭挫,虽然使昌盛中国损失惨重,甚至差点失去中华广场,但对于邹锡昌来说,未尝不是个很好的教训——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拒绝不了外国投行的诱惑,都是邹锡昌总结出来的经验。

   现在把中华广场托付给海印集团后,邹锡昌将投入新的“3+1”项目,即武汉、天津、太原的三个住宅项目和广州市内一个6万平方米的商场项目。对于中华广 场原来的管理团队,邹锡昌表示,除了部分员工将留下来配合海印集团的调整工作之外,会将其他管理人员安排到新的商场筹备工作中。

  目前,邹锡昌没有为昌盛中国拟定更长远的发展计划。他向CBN记者坦言,自己打拼了大半辈子,天天为了赚钱奔波,做完已签好的四个项目后便打算退休了,“做些慈善或社工服务,都是香港人退休之后的选择”。

     恆大的成功,主要是因為規模大,在比率中亦有部分是優質項目,亦其負債規模大,破產會對社會造成大影響,加上大股東的鬥心,所以成功。昌盛中國的失敗,其 實一來時勢使然,二來大股東氣魄不足,他其實早在1990年代已經在搞這個商場,建成時剛剛就是現時那堆上市發展商開始跑馬圈地的時刻,但他沒這樣做,到 了前兩年,其規模已經不能和大型發展商相比。

加上根本做大上市,都是因為別人游說,上市時機又不適合,加上承平日久,已無鬥心,如果或者大減招股價以求上市,甚至用一些奇怪手段圍貨,先上市後再說,又或是多撐兩三個月,等氣候逐步回暖,賣出價能夠高些,情況也遠較這個佳。

    所以大氣候和老闆的性格,是決定一家企業成功的重要因素。

   如果想看多些關於這兩家公司的資料,請善用本博的search功能,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63

香港中国城开山祖细说名人荒唐秘闻







陈子水、方东青/


曾经是香港舞国一哥的邓崇骥,中国城夜总会的开山祖,坐拥七间顶级夜总会,身为两家上市公司行政总裁,风头一时无两。九八年金融风暴后,繁华梦一朝碎,亿万家财尽散,七年来漂泊天涯,四处寄居无人过问。

过去十五年风光岁月中,在夜总会这英雄地,他看尽了名人、江湖猛人、明星的七情六欲、荒唐古怪行径。而在他统领下,十四间夜总会曾组成大联盟,打败来势汹汹的大富豪,邓崇骥的风头,一时成为舞国中无人不晓的名字。

七年漂泊,他辗转到了深圳一家小餐厅当顾问,前尘往事如梦,夹一声声叹息, 无论远观近看,什么中国城开山祖,夜总会大联盟盟主的霸气早已烟消云散,贫病交迫反而煎熬缠绕他。今年五十九岁的邓崇骥,身高五尺八寸,一百一十磅的他,走在深圳的街头,步履蹒跚,一脸落泊。

但曾几何时,这位前中国城夜总会及宁顿集团行政总裁,由于心广体胖,体重达一百八十多磅,江湖上被冠以花名「肥佬骥」。 港一九六二年,十七岁的邓崇骥和几兄弟偷渡到港,时值大跃进,全国大饥荒,加上邓父为国民党军医,饱受迫害。因此经过四次的偷渡,最终在六二年成功到港, 享受自由,和温饱的两餐。

在台湾读过两年大学的邓崇骥,七○年先在针织厂做工,后来看见细佬邓崇光在夜总会打工发展不错,便选择同向那条路发展。 到一九八○年,他转职去「第一夜总会」做副总,因为他经营手法灵活,在行内打出名堂。其间邓崇骥和兄弟邓崇泰更合组一间伦敦金公司,公司炒卖不但获利,一 年后更把公司转手,赚了第一桶金;加上邓家五兄弟经营日本时装生意认识一班日本朋友,「大家眼看日式夜总会有得做,我同阿棠(邓崇光)又熟行,咪夹资搞日 式夜总会,第一间系中国皇宫,后来就开埋中国城、吉百利。」

八十年代开始,邓崇骥与其他四兄弟邓崇正、邓崇泰、邓崇光、邓崇天可谓一帆风顺,度过十多年的繁华梦。「我利用夜总会带动其他生意,小姐同客出街要食,所以搞饮食;□ 去开房就开酒店,又有会所俾班客同小姐去桑拿、唱歌、打麻雀;小姐要买衫装身可以去我开 时装店。」

邓崇骥自称这个一条龙经营概念,令 宁顿与环球饮食先后在九二年及九三年,得以成功上市,其中宁顿市值共八亿。全盛时期,他身为集团行政总裁,掌管七间夜总会、四间酒店、六间时装店、一个会 所、数十间食肆。地产投资亦远及中国、美加,居住于加多利山的豪宅,「刘德华就住我楼上,我就要埋个花园。」他并坐拥阳明山庄、南湾多个私人物业,身家超 过数亿。回想这段黄金岁月,边吐烟圈的邓崇骥仍然神往和牙擦。

宁顿的邓氏兄弟王朝告终,原因竟与上市有关,「唔上市,就唔会搞到依家□。上市之前,公司个个月分红利,上市之后,一年先可以分一次。阿棠(其弟邓崇光) 咪开始炒股□快钱,后来仲将炒股当成公司主要业务。」邓崇骥劳气地说:「阿棠炒股票,可以自己玩,但不可以将几千人 饭碗 去玩,□根本就不以为然。不单止行错,系非常非常错,太过不务正业。」当时邓崇光动用公司资金炒股,结果一铺连公司也押了进去。

金融风暴令邓家兄弟在股场损失惨重,债务缠身。九八年被美国运通银行申请破产,几兄弟变卖两间上市公司及住宅,但仍然负债三百万,当年炒股欠债超过几亿,至于具体数目,他则不愿透露。其后邓崇光亦相继被债权人申请破产。

自此,邓崇骥开始他的飘泊日子。他先后到过上海、北京、台北、深圳,替朋友所开的避风塘酒楼做顾问,换取三餐一宿。「呢七年真系好 down, 台北段时间,真系谂过自杀,因为又穷又病。」他先后又在大陆住过民工宿舍,其他兄弟也四散飘泊,邓崇光也曾沦落至住入板间房。邓崇正、邓崇泰和邓崇天则到 上海帮助朋友打理生意。

他徐徐吐出烟圈,十五年繁华梦的浮光掠影,又再次在眼前出现。邓崇骥的黄金岁月,也正是香港八十年代至九七前的黄金岁月,他在夜总会看尽各色明星、名人百 态,亦周旋于黑白两道间,见证江湖风云。「当时湾仔之虎陈耀兴只系跟住白头康 湾仔做泊车仔,我见□有中六程度,有文化,外形又靓仔,□咪有心扶□一把。□系叻仔,扶一扶□就即刻上位。」

邓崇骥于是把湾仔区两间夜总会、一间酒店、几间食肆的代客泊车及睇场交给陈耀兴,令他有地盘□钱又可以聚过百手下,于是在九○年一年间迅速上位,被人称为湾仔之虎。

其后陈耀兴结识了来夜总会献唱的梅艳芳,结果因而惹下杀身之祸。「九二年, 次黄朗维掌掴阿梅,阿梅即 call耀兴去帮手,耀兴一时火起打伤黄朗维。后来,黄朗维又俾人 医院杀埋,传闻阿梅后来亦赔成千万至收科。」邓崇骥知道弄出人命,对方不会就此罢休,多次规劝耀兴收敛锋芒避风头。

「不过□就唔识见好就收,响 朵,仲成日出去左劈右劈。我叫□上 位就要用脑啦,将军难免阵中亡,叫 □唔好去澳门赛车,点知□话玩埋九三年 次就唔玩,怎知一语成谶, 澳门被人开枪打死。」回忆爱将横死,邓崇骥无限惋惜。

在他眼中尖沙咀之虎黄俊,是新义安雄霸尖沙咀的智将,「尖沙咀最早期都系十四 K同新义安,十四 K挂住争睇场,反而黄俊就睇中唔起眼泊车仔。你要知道 晒所有泊车部做,一 系□到钱,二 就系可以将的靓仔安排有做。 阵时新义安最具风头,唔似而家暗晒。」邓崇骥眼中的黄俊是有脑又有手腕,怎料最后一念之差,落得客死异乡。「黄俊如果唔系行差踏错卖粉,就唔会搞到□惨。 □俾人笃 出 ,只有走去东南亚,最后撞车死埋,唉!」

江湖血腥,一些城中富豪名人,同样是极尽荒唐。当年一名传媒老板常到中国城玩乐,一日遇上某江湖大佬,双方素有夙怨,碰面后互不相让,老板恃酒醉更辱骂对 方。江湖大佬即时召大批手下欲围殴老板,幸得邓崇骥出面摆平。这名老板自此数年不到尖东玩乐,却在中国城包了一间长房供职工耍乐,以示答谢中国城。不过自 从邓家兄弟身家散尽,这个老板便不再跟他们联络。

至于娱乐大亨的背景更是得罪不得,邓崇骥就透露,娱乐大亨的幕后大老板是东南亚某政府,因此很多人都很怕他,即使他的死对头兄弟富豪,亦只会公开向他骂个痛快。同时娱乐大亨虽然喜欢锄大 D,常相约其他富豪开局,查实他的赌技一般,常常要找一高手在旁做军师。

当年中国城夜总会绰头可说一时无两,还不时邀请国际巨星如 Air Supply、和 Tom Jones,就连张国荣、梅艳芳、罗文等也前来表演。但邓崇骥最照顾的艺人却并非什么天王巨星,而是金牌司仪锺保罗。

八九年,当时他知道锺保罗因在澳门烂赌欠下巨债,便安排他逢周一、周三晚到中国城打碟十五分钟,给其月薪数万。另外旗下七间夜总会的推广节目,也起用他做司仪,每次酬金也过万,由于七家夜总会一年有廿多个推广节目,共为锺保罗每年带来过百万收入,以助他还债。

当年吸收小姐新血,他还有独特招数;夜总会先招请女侍应,由于中国城女侍应须跪在地上递毛巾、水果盘等,她们眼见其他小姐可与客人嘻哈,赚钱又比自己多, 心理必不好受。「渐渐就想去做茶舞,因为茶舞唔一定同客出街。做茶舞之后,见肯出街赚多好多钱,着系名牌,终于把心一横同客出街。既然抛身出 做,不如转做晚舞仲好□。」故此,小姐货源可以不断供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71

SOHO中国商业模式悄然转型?


From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0910/t2604808.htm

  异地扩张与加大投资物业比重并行,不仅“SOHO中国-小业主-租户”的三级利益链可能遭遇冲击,且SOHO中国“不整售”、“不囤地”的“开发-销售”商业模式或将面临转型。

  2007年10月于港交所上市以来,融资19亿美元的SOHO中国(00410.HK)一直在大肆扩张。在本次金融危机中,SOHO中国幸运地把握住地产周期的交替,占据了扩张的有利位置,手握大量现金头寸,行业低谷时大肆并购(表1)。



继2007年11月耗资24亿元拿下光华路SOHOⅡ和SOHO北京公馆以后,2008年 5月和8月SOHO中国以64亿元的代价分别收购朝阳门SOHO和中关村SOHO,至2009年更是花费82亿元大举吃下天安门南(前门)项目、SOHO 东海广场和望京B29地块等三个项目,扩张愈来愈凶猛。而在其2009年以来的扩张中有两点尤其值得关注:其一是,接手摩根士丹利位于上海的SOHO东海 广场项目,展开异地扩张的第一站;其二则是计划将天安门南(前门)项目作为投资物业。这或许意味着SOHO中国的商业模式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为其今后的 发展轨迹增添了变数。

  异地扩张,
三级利益链面临冲击
  历经早期SOHO尚都的出租户纠纷之后,经过数年的调整,SOHO中国聚焦超大城市核心地段的“开发-销售”模式逐渐成型,统一规划和建设、统一出租和管理的模式已经在实践中证明了市场价值。
首先,发展初期的SOHO中国由于规模尚小,没有广拉战线的资金能力,采取不整售的方式有利于加快资金回笼,最大程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其次,整售模式 谈判时间长,附带条件多,面对财大气粗的大机构,SOHO中国缺乏定价权,而化整为零恰恰化解了这一矛盾。再次,分散出售的方式满足了富裕人群的投资性需 求。以三里屯SOHO为例,2008年其销售均价为55874元/平方米,要达到8%的合理出租收益率,月租金水平只要达到372元/平方米 (=55874×8%/12)。而SOHO中国旗下物业的升值潜力也成了小业主们颇为看重的因素。2008年7月开始预售的三里屯SOHO全年的销售均价 达5.59万元/平方米,即使是在金融危机席卷下,三里屯SOHO在销售过程中也曾七次逆市提价,至2009年中期,其销售均价攀升至6.24万元/平方 米(表2)。



SOHO中国曾表示,整栋购买的机构数量相对较少,更多具备购买力的客户仍是中小型客户。 因此,在其“开发-销售”商业模式的背后,是“SOHO中国-小业主-租户”的三级利益链,小业主的存在构成了商业模式的重要环节。SOHO中国的客户基 础分析显示,旗下楼盘的主要客户除了北京的富裕阶层以外,其余大部分为看好一线城市地产升值价值的,依靠山西煤矿、内蒙古煤矿和河北铁矿等迅速发迹的富裕 个人。而据胡润财富报告统计,北京千万以上的富裕人士居全国之首,拥有14.3万个千万富人和8800个亿万富人,总数占入榜富人的17%,如果加上河南 和山西的上榜富人,环渤海经济圈至少拥有全中国近20%的富人。这一庞大的群体构成了SOHO中国商业模式大放异彩的重要客户基础。
作为其异地扩张的第一步,潘石屹在收购SOHO东海广场项目时曾公开表示,SOHO中国将沿袭北京模式,富裕个人的投资需求仍居于其商业模式的关键位置。屡屡得胜的“化烂尾为利润”的“SOHO法则”能否成功移植到上海呢?客户基础的不同是存在其中的最大变数。
东海广场的前东家摩根士丹利将客户定位为国外大公司,招商半年多的出租率仅为30%;而SOHO中国在接手之后将其终端用户定位转变为国内的中小型公 司。按照潘石屹的设想,一方面,目前SOHO中国积累的7000多个客户,同样会为SOHO中国在上海最繁华地段南京西路上的物业买单;另一方面,包括上 海、浙江和江苏在内的长三角地区,资产在千万元以上的富人人数占去全国富人总数的35%左右—他们有希望成为SOHO中国首个异地项目的主要买家。
然而,既有客户是否愿意跳脱环渤海经济圈首先是个未知数,再有与北方客户主要看中物业出租回报率和升值空间不同的是,江浙客户稳定性较差,尤其是温州客 户,类似游资,打游击战,二地客户的习惯和需求存在差异。而一旦缺少了小业主的支撑,“SOHO中国-小业主-租户”的三级利益链条就会自然崩析。因 此,SOHO中国能否将北京的商业模式成功移植至上海,还有待考验。

  克服土地储备短板,加大投资物业比重
  SOHO中国 的商业模式屡遭外界质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其缺乏成规模的土地储备。对于“不囤地”的原因,SOHO中国对此的官方解释,一是遵守“两年不开发的土地要无 偿收回”的法律规定;二是SOHO中国的商业地产聚焦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的最繁华地带,该地段的土地价值远远不能用其开发面积来衡量。
资本 市场对“强大的土地储备”有着病态的偏执,如“广东五虎”之一的碧桂园(02007.HK)为上市囤积了45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但上市以来,其发展 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超额的回报,相反,其二、三线城市的庞大土地储备对其发展构成拖累;恒大为上市也储备5000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但地产低潮时屡屡传 出资金链紧张。尽管事实如此,但SOHO中国的土储短板确实也对其可持续性发展构成了较大隐患。SOHO中国2004-2009年的财务数据显示,其营业 额发生巨大波动。在大多数开发商业绩大增的2006年,其营业额仅为17.4亿元,同比受挫55%,2009年中期收入7200万元,同比降32%(表 3)。业绩的不连续虽有结算原因,但归根结底仍是土储问题在作祟。同样的原因也导致了SOHO中国虽手握巨额现金头寸(2009年中期账面现金为92.7 亿元),但资本市场并未给予其估值溢价。至2009年5月底,SOHO中国净资产折价27.4%,高于在港上市的中资地产股2.4%的平均净资产折价水 平。



已有迹象显示,SOHO中国正在有意识地加大投资物业比重,2009年5月收购的天安门南 (前门)项目便被规划成投资物业。截至2009年8月底,该项目完工面积中的约80%已签署租赁合同,招商的平均月租金为1082元/平方米,按 3.2328万元/平方米的楼面地价、楼面地价占整个总成本5成、以及90%的出租率计算,租金回报率高达18%,显示出持有核心地段投资物业的强大生命 力。
但加大投资物业比重是否意味着SOHO中国会就此回归商业地产开发模式的传统?对于销售物业和投资物业比重之间的拿捏,潘石屹称,首先, 公司尚处高速成长期,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仍排在第一位,出租物业的回报率一般比销售物业低,因而“开发-销售”的商业模式在未来的相当长时间内仍是SOHO 中国的首选;其次,景气周期下会加快销售,而市场低迷时,将加大持有物业比例;第三,对不可替代地段的物业,如前门大街,将作为持有物业;第四,长期来 看,会加大持有物业的比重。
SOHO中国的做法实际有先例可循,在上一个地产周期低迷期,香港地产巨头新鸿基(00016.HK)正是依靠大 量的持有物业躲避风险,平滑地产周期的剧烈波动。历经数次金融风暴,新鸿基屹立不倒,纯利由1977年的1.02亿港元上升至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前夕 的141.6亿港元,升幅接近140倍,年复合增长率为27.9%。1997年金融风暴后,新鸿基增长放缓,但2008年溢利也达到282亿港元,31年 来年复合增长率为19.88%。新鸿基的开发模式即是把开发物业和投资物业相结合,从1998年至2005年,香港住宅市场深受打击,新鸿基的年售楼金额 也发生剧烈波动,租金收入却出奇地稳定在57亿港元,商业地产担当了地产周期牛熊转换的缓冲垫,平滑了业绩表现,甚至在2003年的地产低潮时,新鸿基仍 然录得65.77亿港元的纯利,其中租金就贡献了一半的利润(表4)。



有鉴于此,SOHO中国如果能够把握住目前丰厚的现金资源,抓住机会扩张,加速向“开发-销售”的商业模式转型,其未来值得期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95

徐家汇商城过会 余秋雨成中国最富作家?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1027/20091027023453726.html


每经记者  王文嫣  发自上海

        昨天,拟赴深圳中小板上市的徐家汇商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家汇商城)顺利通过发审委的审核。因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赫然出现在大股 东名单中,该公司近日已经赚足了眼球。余秋雨持有的股权据保守估计至少值6700万余元。《每日经济新闻》了解到,如果按中小板上市公司今年平均发行市盈 率计算,徐家汇商城发行价很可能超过20元/股,余秋雨极有可能成为亿万富翁。

徐家汇商城欲挺进虹桥商圈

        徐家汇商城为绝对国有控股。第一大股东是徐家汇商城  (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38%,其他两家国有公司上海商投实业有限公司和汇鑫投资分别10%和4%。此次IPO拟发行不超过70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4.15亿股。

        上市资产中包括徐家汇商圈中3家知名百货商店——汇金百货、上海六百以及汇联商厦,合计在徐家汇商圈百货零售业的市场占有率平均达到 40%。去年,汇金百货、上海六百和汇联商厦在上海主要百货店(单体)排名中分列第七、第十三和第二十一位。2006年至今年上半年的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 润分别为1.57亿元、2.12亿元、1.75亿元以及8984万元。其中汇金百货徐汇店占收入的比例平均为47.92%,占扣除投资收益后利润比例平均 为46.34%,为徐家汇商城股份公司最主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

        募集资金的投资额为9.06亿元,将用于建设汇金百货虹桥店和收购汇金百货27.5%股权两大项目。汇金百货目前是徐家汇商城与英商京世 国际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合资公司,如果此次上市成功,所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收购外方持有的27.5%的股权,从而使汇金百货成为上市公司100%控股的独资 公司。

持股徐家汇商城身家暴增

        此次预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第十大股东余秋雨。记者致电徐家汇商城以及余秋雨的助理金克林,对方均表示对余秋雨持股一事不知情。但大股东余秋雨被披露的身份证号码、住址信息与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资料基本吻合,错认的可能性较小。

        余秋雨持有的股权是徐家汇商城集团职工持股会解散时转让的。当时,他以241.22万元的受让价款获得了1.5%的股权。2007年9 月,徐家汇商城实施了以资本公积金、法定盈余公积金转增股本,同时以未分配利润向全体股东送股,使总股本由原1.6亿股增至3.4亿股。在这次股本转增 中,余秋雨的财产迅速增值。

        因徐家汇IPO昨日才过会,目前主承销商并未给其估值。长城证券所长助理兼销售交易部经理姚雯绮昨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一般百货行 业市盈率为25倍~30倍,徐家汇估值可参考同业家润多2008年30倍左右的发行市盈率,并可大致给出30倍~35倍的发行市盈率区间。

        数据显示,徐家汇2008年净利润约2.17亿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76亿元,2008年基本每股收益0.508元,若按 30倍~35倍的发行市盈率区间下限计算,估算其发行价为15.24元。目前余秋雨持有518.6445万股,按此计算,其持股市值将超过7900万元; 若按区间上限计算,估算其发行价17.78元,余秋雨持股市值将接近1亿元。

余秋雨将成最富作家?

        在前一阵闹得沸沸扬扬的  “假捐”风波中,余秋雨被曝出为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的名誉董事长。公司网站介绍显示,该公司由人 民文学出版社、新华书店总店、对外文化集团和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资深出版人黄育海等人于2004年共同组建。同年,曾有媒体报道 称,余秋雨在一家暂名为“上海读书人”的出版企业投入了200万元资金。

        这是在徐家汇商城大股东名单曝光前,余秋雨参与商业活动的最主要证据。在徐家汇商城,余秋雨“潜伏”了8年之久。

        2006年年底,某机构曾炮制过一份“中国作家财富榜”,当时以1400万元的版税位列榜首的余秋雨对此统计结果表示否认,称没有那么多。如果按照余目前新的身家计算,他可能成为中国内地最富的作家。

(每经记者杨可瞻对本文亦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43

鱷兄和小弟對中國高精密(591)解構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210


1. 研發成本低、毛利高。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00591_663749/C115.pdf

往績記錄期,本集團的研發成本分別約為人民幣1,700,000元、人民幣3,300,000元及人民幣7,200,000元,佔本集團總營業額分別約0.35%、0.55%及1.17%。

研發成本主要包括往績記錄期本集團研發部分別聘任26名、33名及33名全職專家的薪金。往績記錄期,專家薪金分別為人民幣500,000元、人民幣900,000元及人民幣800,000元,而本集團其餘研發成本則主要為材料成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00591_663749/C121.pdf
截至二零零九年六月三十日止三個財政年度,本集團的毛利率由46.3%增至47.8%。


2. 出名的褔建企業,以下為其中一位執董的介紹: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00591_663749/C116.pdf
張全先生,35歲,於二零零八年四月二日獲委任為本公司執行董事。彼亦為本公司公司秘書。

張先生於一九九九年在香港樹仁學院(現為香港樹仁大學)畢業,主修會計,並於二零零四年獲香港理工大學頒授專業會計碩士學位。彼為美國執業會計師公會會員,及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張先生於會計及核數方面擁有逾十年經驗。於最後實際可行日期,彼為博智國際藥業控股有限公司及華翔微電子控股有限公司(兩家均為香港的上市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張先生負責本集團的管理申報及規劃,並掌管本集團所有財務及法定申報。

張全先生以被告人身份涉及一宗未完結的訴訟案件。在二零零二年,原告人向張全先生興訟,指控他在多封函件及╱或文章中發表誹謗性字眼,原告人就誹謗對張全先生提出索償(「訴訟」)。原告人索償未經算定損害賠償連同法律費用及其利息。

訴訟於二零零二年開始,在二零零四年四月十八日,原告人回覆經修訂的答辯書時,訴訟雙方均積極處理案件。其後及於最後實際可行日期,訴訟已完全停頓。張全先生的法律顧問已告知張先生,彼於訴訟中獲判勝訴的機會很高。


鱷兄稱: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2491


無研究過中國高精密,你不說我也沒留意到它是福建公司。這個隻反映出張先生背後的一些人脈關係,他應該是沒有實際參與1149和1195的運作,我反而有興趣知道在他加入中國高精密前在那裡工作。

3. 集資用作擴廠的計劃的問題: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00591_663749/C122.pdf


鱷兄:
簡單的睇少少,中國高精密的物業、廠房及設備隻有5千多萬人民幣,加上在建工程才超過1億人民幣,而上市所得款項用途中,約649,000,000港元(約人民幣572,000,000元)作建設生產設施供生產本集團新產品。到時產能會增加多少?這樣的計劃會否過於龐大?


greatsoup:


看來這家公司真的很急要擴廠,但最初計劃只是2億多,還要問銀行借錢。但據招股書所示,為何變了6.49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00591_663749/C114.pdf


於二零零九年七月八日,英國標準銀行公眾有限公司同意向本公司授出定期貸款融通額21,700,000美元,而本公司同意根據轉貸協議(定義見下文)向Fortune Plus(greatsoup按:即各大股東持有的一家公司)墊支最多21,700,000美元的貸款。Fortune Plus隨後利用該貸款向標準銀行亞洲有限公司實益擁有的Allied Basic Limited收購603,820股A股。


緊隨該收購完成後,根據可換股債券認購契約(定義見下文),本公司同意發行初步本金額35,000,000美元可兌換為A股的可換股債券(「首批可換股債券」),同時向英國標準銀行公眾有限公司發行879,442股每股面值0.001港元的B股。首批可換股債券所得款項主要用作支付興建及擴展本公司生產設施第2期的資本開支。


4.  集團架構的問題: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00591_663749/C114.pdf

鱷兄稱:
以集團架構而論,上市控股公司在開曼群島註冊,對下隻有上潤高精密(香港),再向下隻有福建上潤(中國),福建上潤(中國)就隻有福建上潤精密儀器有限公 司上海分公司(中國)。上市公司的集團架構往往很複雜,很少會隻有這麼少附屬公司,中國高精密業務分部也分為自動化儀錶及技術產品和鐘錶儀錶,我不理解它 採用這種架構的原因。


5. 分銷商和存貨問題


鱷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00591_663749/C115.pdf

「分銷商為本集團唯一的直接客戶。本集團不會直接向任何最終用戶進行銷售,亦不會與任何次分銷商訂立任何合同關係。」中國高精密的直接客戶隻有16個,以 營業額和存貨計,inventory turnover卻甚高,存貨中隻有很少是產成品,客戶補充貨品的次數看來非常頻密!


greatsoup:


補充貨品的速度很高,但應收款卻是正常,前者代表它的貨品銷售情況很好,這樣應該先款後貨,並不應該有數期,所以應收款應該很低才是,但是真實的情況是「該等應收款項一般於發單日期起120至150天內到期。欠款逾期三個月以上的債務人,須償付所有尚欠的結餘後才獲授新的信貸。貴集團一般並無就賒銷向客戶收取抵押品。」


況且根據會計師報告,「貴集團有若干信貸風險集中的情況,原因是於二零零七年、二零零八年及二零零九年六月三十日, 貴集團最大客戶及五大客戶的應收貿易賬款分別佔應收貿易賬款總額的13%及51%、9%及33%、10%及35%」,可見只顧出貨,不太顧著收款,為何有這樣矛盾的情況呢?


原因可能真的是客戶集中的毛病吧,先取貨,不收錢,這樣的公司看來會面臨很大的壞帳風險,但如果供應這樣集中的話,為何這麼好賺,這麼好賺的話,為何這麼少人競爭?真的很奇怪。


大家有否高見,可能我也會看錯呢。


延伸閱讀:公司招股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LTN20091102018_C.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07

Soho中國的煩惱 VV Founder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jw!oTFnlYuWEQFUU4Xww.0kEmSgCPE-


散售的毛病終於顯現, 亦是這種商業模式的潛在缺點.往後要看潘總怎樣去完善了.

要留意的是soho中國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品牌.若果品牌名聲受損,後果影響深遠.

 

------------------------------

 

建外SOHO陷停電門 SOHO中國面臨聲譽危機

第一財經日報

 

接連兩天的暴雪令北京建外SOHO東區的居民寒冷難耐。雖然北京市已提前進入供暖季,但建外SOHO東區的室內溫度仍然只有零上3攝氏度

 

因為拖欠電費、水費、供熱費等多項費用,建外SOHO東區已經開始停暖、停熱水,而北京電力公司也已經向SOHO東區的住戶發放了「欠費停電通知書」,表示自18日上午8時開始,隨時對建外SOHO東區採取停電措施,停電範圍為建外SOHO東區2棟寫字樓用電、9棟公寓樓的電梯和水泵等公共部分用電,以及4棟小商業樓用電,但公寓樓居民生活照明用電可以保證。

 

儘管建外SOHO早已清盤,但「停電門」事件的爆發仍然給開發商SOHO中國(00410.HK)帶來了很大的聲譽危機,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在其博客中公開向建外SOHO東區的業主道歉,並提供了一個SOHO中國公司的賬號作為公共繳費平台,爭取使小區運行免於崩潰。

「停電門」

 

至少到目前為止,建外SOHO東區看起來與以往並沒有很大的不同。華燈初上時,建外SOHO東區同樣也是一片燈火通明的景象,臨街的商舖開著暖氣、亮著燈等待顧客的光臨。甚至7-11便利店的店員都沒有聽說過停電、停暖的事情。一家小書店的店員雖然聽說過,但她仍然表示,「可能不會真停吧,或者只是隨機的停一停」。

 

不過建外SOHO的業主知道,事情正在往很壞的方向發展,同樣身為業主的潘石屹也表示,自己的家中因為寒冷也用上了電暖氣。但是,到18日後,除了基本生活照明用電外,其他的用電都將無法保證。

 

針對電力公司和熱力公司對建外SOHO已經採取和即將採取的頗為強硬的措施,建外SOHO東區目前的物業公司,即賓至物業向記者解釋,因為小區的很多業主不主動交納電費等各種費用,因此導致了目前的僵局。

 

SOHO中國方面介紹,建外SOHO東區在過去一年中,總共拖欠了供電局和熱力公司1500萬元人民幣的費用。由於小區物業在此之前曾更換過一次,前後兩家物業公司之間的糾紛成為此次「停電門」爆發的主要原因。

 

記者瞭解到,建外SOHO物業管理上的恩怨早已累積很久,去年四季度,小區原物業管理公司賽特物業便被業委會解聘,原因是挪用物業費1700萬元,但後來者賓至物業不僅與原來的賽特物業互不承認,更被認為沒有管理大型小區的資質。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業主開始不信任物業公司,繼而不繳納各種費用,導致了目前小區面臨癱瘓局面。

散售之「痛」

 

潘石屹在公開道歉的同時,仍不忘給建外SOHO做一把廣告,表示這是一個出租率高達98%的項目。確實,雖然東區內包含9棟公寓樓,但無論是寫字樓、公寓樓還是商業,絕大部分都是業主投資後用於出租獲利,且幾乎所有租戶都將物業用於辦公。

 

這意味著,建外SOHO東區雖屬綜合物業,但基本功能仍以寫字樓和商業為主。但與很多寫字樓和商業業主相對單一不同,曾經採用散售方式進行銷售的建外SOHO,業主眾多,除眾口難調外,由於業主大多將房屋出租,很難設身處地地為小區物業服務提供支持和建議。

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寫字樓和商業物業,凡是由開發商自持的,大多數能夠保持相當的品質和物業服務;而散售出去的寫字樓,則像「嫁出去的女兒」,開發商想管也是「鞭長莫及」。有人戲稱,散售的寫字樓物業,「洗手間總是不如開發商自持的物業乾淨」。

 

實際上,建外SOHO之所以會有98%的出租率,正是由於與其位置並不匹配的低廉租金。早先潘石屹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因為SOHO中國目前在CBD內的物業租金較低,因此大多數物業租賃給國內公司,而這些公司在金融危機中受到的衝擊較小,目前仍能支撐SOHO中國物業的租賃市場。

數據顯示,去年至今,作為商業地產的建外SOHO租金價

(1104.90,-1.70,-0.15%)格一路下滑,每平方米租金從最高時的6元/天跌至3元/天左右,降幅達50%。目前,該項目商品房成交價格比同區域均價低30%以上。這對於潘石屹的「粉絲」而言,顯然是一個難以承受的結果。

不過,到目前為止,潘石屹並沒有改變將物業散售的經營思路,但在建外SOHO「停電門」之後,他已表示,有意成立物業公司,參與旗下物業的管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66

「賣殼」背後的故事-中國星投資(764)


前有關該公司的文章: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ownerid=9&searchtext=764&Submit=%E6%90%9C%E5%B0%8B


(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20/LTN20091120403_C.pdf

在11月20日晚,中國星投資宣佈有位張先生購入5,600萬股中國星投資,每股50仙,斥資共2,800萬。完成後,該位張先生將成為持股29.77%的大股東,至於原大股東向老闆,則股權被攤薄,退居為第二大股東,持股17.5%。


(2)


至於這位認購人,就是我之前寫過的永恆國際的大股東之一,張國勳先生。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1470

張國勳先生,42歲,為創辦人之一兼執行董事。張先生於二零零九年六月十八日獲委任為執行董事,並負責產品設計之開發業務及本集團之行政工作。

張先生為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澳洲皇家建築師學會會員、香港註冊建築師及認可人士(建築
師名單)。
張先生於一九八九年獲得香港大學建築學文學士學位,並於一九九一年獲得香港大學建築學學士學位。彼曾於二零零五年獲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選為十大傑出青年。

張先生於設計領域擁有逾17年之工作經驗。自本集團於一九九九年成立以來,張先生兼職參與本集團之工作。然而,張先生已辭去彼於一間建築設計公司之職務,並自二零零九年五月起全職參與本集團之工作。張先生與蘇先生及鄭先生(均為執行董事)一起成立本集團。

但是在認購公告第一頁稱,張先生在香港物業市場及國際貿易有逾10年以上經驗。

他所謂的「經驗」,真是令人哈哈大笑,可以按情況更改,況且永恆國際前身看來都很兒嬉,所以他那些自稱的經驗成疑,現「估計」其經驗由來如下:

國際貿易方面,就估計是成立永恆國際後計算。但是據簡歷稱,都是兼任的,今年才加入,況且生產都是其夥伴做的,那他那究竟有多少國際貿易經驗,對於國際貿易認識多少,真是心知肚明。

於一九九九年七月,鄭先生、張先生及一名獨立第三方(統稱為「原合夥人」)以「永恒珠寶公司」之名稱成立一間業務合夥企業(「合夥企業」),以從事珠寶業務。

在當時,蘇先生擔任合夥企業之生產經理職務。....

於二零零一年六月,原合夥人同意終止合夥企業之業務,於是解散合夥企業,鄭先生及張先生邀請蘇先生共同投資及重新開展珠寶業務。

因此,永恒行(於一九九六年九月在香港註冊成立之公司,其後由各創辦人以等額股份持有)以「永恒珠寶公司」之名稱於同月成立一間分公司,以繼續原先由合夥企業進行之珠寶業務。

而究竟所謂物業市場經驗,是否買一層樓自住或是協助公司租賃物業就算,但當時稱私人投資成效並未成功,是否指物業投資? 那如是這樣,這就是不成功的投資者,又投資這家老千股幹甚麼,又多失敗一次?

永恒行原先由各創辦人創辦,以拓展彼等之其他私人投資,而該等投資於當時並未成功,因此創辦人為節省註冊成立之時間及成本,決定將永恒行用作法人媒介,以繼續經營合夥企業之珠寶業務。



(3)
細看公司財報,在售出北京物業後,公司實際上已被掏空,但經出售中國星股份後,財政稍有改善。但是手上仍持有中國星電影(8172,前恆科創業、寶利福)及中國星(326,前星光娛樂)去 向則不明。如向氏放棄此中國星投資,亦同時放棄前述兩公司股權。


中國星投資持有的兩家公司,寶利福在出售北京物業後持有大量現金,中國星則持有大量澳門的地皮,價值不少。


以他們喜歡玩資本遊戲的性格,及公司持有的資產豐厚,相信不太可能會不炒股票,亦不會放棄這堆貴重資產。故我不太相信他們會放棄一套公司。


該物業的資料: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4484


中國星投資售出中國星股份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25/LTN20090925733_C.pdf


寶利福出售北京物業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819/GLN20090819031_C.pdf


(4)


至於張先生的現金來源,亦有一點疑問:


在永恆國際公告稱,上市前前公司注資的款項和派息的款項差不多,他們基本上都沒有錢,甚至要加大投入,或有一定的財政負擔。


上市後,三大股東各以25仙合共減持8,000萬股,即套現2,000萬,每位套現666-667萬之間,扣除佣金亦接約650萬。


此外據招股書稱,股東貸款約2,000萬亦已在兩個月前全數清償,假設股東貸款又是均等投入,即又可取回680萬。


此兩項計有約1,330萬,但本次認購款項約2,800萬,當中的1,470萬何來,以一個當設計師人來說,1,470萬可能是他多年的薪金,投入一家小弟已講了幾年這隻股買不過的公司做大股東,豈不是自討苦吃?


雖然,他可能得知該公司的祕密,因為該公司部分董事、財務及職員都有部分是中國星投資有關係的人,正如這兩位先生,但是都不能解釋其資金何處來:


 


(1) 陳健華先生,46歲,於二零零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獲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陳先生於會計、財務及稅務領域擁有逾15年經驗。彼為香港會計師公會之會員、澳洲會計師公會之高級會員及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之非執業會員。彼於一九八五年獲得加拿大渥太華大學之工商管理學士學位及於一九九二年獲得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之專業會計商學碩士學位。


 


陳先生現為創業闆上市公司寶利福控股有限公司之公司(8172)秘書及聯交所主闆上市公司中國星投資有限公司(764)之公司秘書兼財務總監。陳先生亦為聯交所主闆上市公司正興(集團)有限公司(692)之獨立非執行董事。



(2)李燦華先生,41歲,為本公司之公司秘書兼財務主管。李先生於一九九二年獲得香港浸會學院(現為香港浸會大學)金融工商管理學士學位。李先生於審核及會計方面擁有逾16年經驗。彼為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及香港會計師公會之會員。


李先生現為創業闆上市公司采藝多媒體控股有限公司之執行董事,及聯交所主闆上市公司多金控股(628)有限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此外,自二零零五年十二月起至二零零七年九月止,李先生為創業闆上市公司環球集團控股有限公司(8192)之執行董事,並自二零零八年十一月起至二零零九年八月擔任創業闆上市公司寶利福控股有限公司(8172)之執行董事。

由此可見,他可能在事前得知這家公司的部分財務情況的,可謂知根知砥。但是他不知道向先生是甚麼來歷嗎?


(5)


照我估計,雖然今次有可能賣殼,估計他們有一定的協下協定,有人提供資金給張先生買殼表演,資金則以未來演出戲碼的資金支付,但內中的兩家上市公司資產則會轉移至向先生。

至於中間人,永恆國際保薦人之一是金仔、中國星又喜用為之配售代理及包銷商,此外有部分董事及職員和中國星投資有關係,相信不出他們幾個了。


至於股價表現,可參考之前向先生向中國星(326)購入中國星投資及采藝多媒體(8130,前銀河影像,現易名杏林醫療訊息科技)後的股價表現,是先急升,後陰跌,再併股又跌的。今日已經大升了,未來又會如何?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15/LTN20080515400_C.pdf


我為金仔多了一個潛在客人達成感到高興,但又少了一個幹實事的實業家,又感到香港的未來快沒有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