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3-4-12 lisa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jw11.html
熟悉了指紋考勤機的方法,下周要重新錄指紋,350名員工,我自己錄。。。。。。
看了看總公司的年報,2011年管理費用詳細地列了職工薪酬的數額,大概佔總收入的3%。其餘年份管理費用沒有細分,所以這也不是一個可以值得依賴的數據,太單一沒有規律性及可比性。而且我大概用這個比例算了下公司員工的工資,發現比實際情況低的多。
控制成本也並非僅僅從薪酬上控制,還要考慮到很多環節。我還沒有想出具體的方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30

2013-4-12 工作記錄 歐陽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kesv.html

今天把高鑫更新了一下,順便把聯華看了下。

高鑫的情況很不錯。聯華真的好慘。還沒看其他超市的情況,不知還有沒有這麼慘的。淨利潤下滑接近50%,調整後淨利潤虧損接近1個億。原因在於毛利率的收窄和人工及租金的剛性上升。活生生的體現。

 

上週組合更新沒做到位,給工作帶來不便!很抱歉。以後不論什麼情況都要把及時性的事情先完成。

 

明天把這幾天整理的整理的百貨超市總結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38

2013-4-12 工作記錄 Jo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jw4t.html
重新理了理深機的思路,努力加速!

翻譯部分:

Now, just for fun, let's push our scenario one notch further and give your trustee-manager ten-year fixed-price option on part of your 「business」 (i.e., your savings account) based on its fair value in the first year. With such an option, your manager would reap substantial profit at your expense just from having held on to most of your earnings. If he were both Machiavellian and bit of mathematician, your manager might also have cut the pay-out ratio once he was firmly entrenched. 

現在僅為了玩笑,讓我們對第一種景象的缺陷再做進一步的分析,將給託管經理一個十年期固定價格的股票期權按照最初的公允價值視為你的一項業務(也就是你的存款賬戶)。如果沒有這一期權的話,你的經理將會以你的損失為代價獲得巨額利益,僅需通過保留大部分你的收益。如果他同時是陰謀論者又有一些數學家的特質,你的經理人可能會降低支付比率只要他一旦掌握實權。

This scenario is not as far fetched as you might think. Many stock options in the corporate world have worked in exactly that fashion: they have gained in value simply because management retained earnings, not because it did well with the capital in its hands.

這種情況不是你所想的離你很遙遠。很多公司的股票期權都正是這樣運作:僅僅通過留存收益的方式獲取利益,而非因為很好的運用手頭的資本。

Managers actually apply double standard to options. Leaving aside warrants (which deliver the issuing corporation immediate and substantial compensation), believe it is fair to say that nowhere in the business world are ten-year fixed-price options on all or portion of business granted to outsiders. Ten months, in fact, would be regarded as extreme. It would be particularly unthinkable for managers to grant long-term option on business that was regularly adding to its capital. Any outsider wanting to secure such an option would be required to pay fully for capital added during the option period.

經理人對不期權事實上實施雙重標準。假設是對外發行這樣的認股權(這給使得發行公司立即取得大額補貼),我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公司可以將10年期固定價格的期權在全部或者部分授予外部投資者。實施上10個月就已經是極限了。而對經理人來說授予一個長期期權是尤其不可思議的,因為其每年都會增加其資本。任何想要獲取期權的外部投資者將會被要求在持有期權期間對增加則本付出全額的對價。

The unwillingness of managers to do-unto-outsiders, however, is not matched by an unwillingness to do-unto-themselves. (Negotiating with one's self seldom produces barroom brawl.) Managers regularly engineer ten-year, fixed-price options for themselves and associates that, first, totally ignore the fact that retained earnings automatically build value and, second, ignore the carrying cost of capital. As result, these managers end up profiting much as they would have had they had an option on that savings account that was automatically building up in value.

經理人這種不願意做外部投資者的想法,卻與不願意做他們本身的想法是不匹配的。(僅與自身交流很少會產生爭吵)經理人通常自己運行股票期權而首先完全忽視留存收益自動產生價值的事實,其次忽略持有資本的成本。結果,這些經理人收益頗豐,因為他們可以有一個存款賬戶的期權,自動產生價值。(這一段沒看懂!)

Of course, stock options often go to talented, value-adding managers and sometimes deliver them rewards that are perfectly appropriate. (Indeed, managers who are really exceptional almost always get far less than they should.) But when the result is equitable, it is accidental. Once granted, the option is blind to individual performance. Because it is irrevocable and unconditional (so long as manager stays in the company), the sluggard receives rewards from his options precisely as does the star. managerial Rip Van Winkle, ready to doze for ten years, could not wish for better 「incentive」 system.

當然股票期權總是賦予那些有才能、能夠增加價值的經理人的,有時候會給他們帶來完全應該的獎勵。(事實上,尤其傑出的經理人常常感到其獲得的比起應得的要少。)但是若結果公平則是碰巧。股票期權一旦賦予,就不受個人的表現的影響。因為它是不可收回且無條件的(只要經理人在公司任職),這些懶漢從他們的股票期權收到回報正如那些真正有能力者一樣。對於那些準備將來無所作為的人來說,再也找不到比這更好的激勵系統了

(I can't resist commenting on one long-term option given an 「outsider」: that granted the U.S. Government on Chrysler shares as partial consideration for the government's guarantee of some lifesaving loans. When these options worked out well for the government, Chrysler sought to modify the payoff, arguing that the rewards to the government were both far greater than intended and outsize in relation to its contribution to Chrysler's recovery. The company's anguish over what it saw as an imbalance between payoff and performance made national news. That anguish may well be unique: to my knowledge, no managers anywhere have been similarly offended by unwarranted payoffs arising from options granted to themselves or their colleagues.)

我忍不住再提一下一個賦予外部投資者的股票期權:是處於對政府一些救濟款擔保的特殊考慮而賦予美國政府的Chrysler股票期權。但當這些期權對政府有利時,Chrysler尋求如何修正這種支出,爭論到這種賦予政府的獎勵即遠超出打算又遠多於其對Chrysler的恢復所做的貢獻。該公司有關付出與回報不相稱的抱怨成為了全國頭條。這種抱怨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在我看來,沒有任何國家的經理人會因為賦予自身的不斷增加的期權支出而抱怨不斷。

Ironically, the rhetoric about options frequently describes them as desirable because they put managers and owners in the same financial boat. In reality, the boats are far different. No owner has ever escaped the burden of capital costs, whereas holder of fixed-price option bears no capital costs at all. An owner must weigh upside potential against downside risk; an option holder has no downside. In fact, the business project in which you would wish to have an option frequently is project in which you would reject ownership. (I'll be happy to accept lottery ticket as gift but I'll never buy one.)

諷刺的是,關於期權應該被賦予的花言巧語不斷出現,認為期權將管理人和所有者置於同一條船上。事實上,他們根本在完全不同的船上。沒有所有者可以逃脫資本成本的巨負,而持有一個固定價格的股票期權卻絲毫不承擔任何資本成本。所有人必須衡量潛在收益與可能的風險;而期權持有人沒有風險一說。事實上,一個你想要獲得期權的公司項目其實是以個將會損害所有者權益的項目。(我很高興收到一張綵排作為禮物但是我永遠都不會去購買它。)

 In dividend policy also, the option holders' interests are best served by policy that may ill serve the owner. Think back to the savings account example. The trustee, holding his option, would benefit from no-dividend policy. Conversely, the owner of the account should lean to total payout so that he can prevent the option-holding manager from sharing in the account's retained earnings.

在鼓勵政策方面亦然,對期權持有人有利的政策對所有者不利。想想之前存款賬戶的例子。託管人持有期權,將從零股利政策中獲益。相反的,存款所有者將會傾向於一個完全的支付以使他可以防止持有期權的經理通過留存收益分享其好處。

Despite their shortcomings, options can be appropriate under some circumstances. My criticism relates to their indiscriminate use and, in that connection, would like to emphasize three points:

儘管有這次缺陷,期權在一些條件下還是合適的。我的批評針對對其不合適的運用,這裡我要強調三點:

First, stock options are inevitably tied to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corporation. Logically, therefore, they should be awarded only to those managers with overall responsibility. Managers with limited areas of responsibility should have incentives that pay off in relation to results under their control. The .350 hitter expects, and also deserves, big payoff for his performance even if he plays for cellar-dwelling team. And the .150 hitter should get no reward even if he plays for pennant winner. Only those with overal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team should have their rewards tied to its results.

首先,股票期權不可避免地與公司的整體表現相聯繫。因此邏輯上它們只應運用在負責公司全局的經理人身上。負責局部的管理者只應獲得與可控制結果相關的激勵。對於命中率極高的球員來說,其表現值得回報,即使他服務於一個很爛的隊。而一個低命中率的球員不應得到獎勵,同樣的即便他效忠於一個常勝隊。只有那些對全隊負責的人應該將其獎勵與成績掛鉤。

Second, options should be structured carefully. Absent special factors, they should have built into them retained-earnings or carrying-cost factor. Equally important, they should be priced realistically. When managers are faced with offers for their companies, they unfailingly point out how unrealistic market prices can be as an index of real value. But why, then, should these same depressed prices be the valuations at which managers sell portions of their businesses to themselves? (They may go further: officers and directors sometimes consult the Tax Code to determine the lowest prices at which they can, in effect, sell part of the business to insiders. While they're at it, they often elect plans that produce the worst tax result for the company.) Except in highly unusual cases, owners are not well served by the sale of part of their business at bargain price whether the sale is to outsiders or to insiders. The obvious conclusion: options should be priced at true business value.

其次,期權應該被仔細規劃。除卻特殊原因,他們應該建立在留存收益與資金成本因素之上。同樣重要的是,他們的定價應該切合實際。當經理人面對著對其公司的併購時,他們肯定會指出市場價值作為真實價值的一項衡量指標是多麼的不切實際。但是為什麼同樣被低估的價格在其將公司部分權益出售給自己的時候就可以被接受?(他們可能會進一步解釋:辦公人員或董事們有時會查詢稅法來決定他們可以以多低的價格將公司的一部分出售給內部人士。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通常會選擇那種可能造成公司最重稅負的計劃。)除了這種非常不尋常的案例,所有者的權益因為低價出售公司而受到損害,不管是對外部還是內部人士。最清楚不過的結論就是:期權應該以內含價值定價。

Third, want to emphasize that some managers whom admire enormously and whose operating records are far better than mine disagree with me regarding fixed-price options. They have built corporate cultures that work, and fixed-price options have been tool that helped them. By their leadership and example, and by the use of options as incentives, these managers have taught their colleagues to think like owners. Such Culture is rare and when it exists should perhaps be left intact despite inefficiencies and inequities that may infest the option program. 「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 is preferable to 「purity at any price」.

最後我想要強調的一點是一些我非常欽佩的經理人,而其經營業績也遠好於我,他們不同意我關於固定價格期權的看法。他們建立了企業文化,而固定價格期權就是其中一種有用工具。在他們的領導與示範之下,同時通過期權的激勵,這些經理人使其員工學會像股東一樣思考。這樣一種文化是稀有的,若存在應努力維護,不管低效或者不公可能會侵害期權項目本身。「東西如果沒有壞,就不需要修理」好於「不計任何代價追求純粹」

At Berkshire, however, we use an incentive compensation system that rewards key managers for meeting targets in their own bailiwicks. If See's does well, that does not produce incentive compensation at the News nor vice versa. Neither do we look at the price of Berkshire stock when we write bonus checks. We believe good unit performance should be rewarded whether Berkshire stock rises, falls, or stays even. Similarly, we think average performance should earn no special rewards even if our stock should soar. 「Performance」, furthermore, is defined in different ways depending upon the underlying economics of the business: in some our managers enjoy tailwinds not of their own making, in others they fight unavoidable headwinds.

而在Berkshire,我們使用獎勵在管轄範圍之內實現目標的關鍵經理人的激勵與補助體系。如果Sees糖果表現優秀,則不會對News產生激勵,相反亦是如此。而當我們發放補貼的時候我們也不參考Berkshire的股票的市場價格。我們認為優異的單位表現應該被給與獎勵而不管Berkshire的股價上漲、下跌又或是保持穩定。同樣的,我們認為平均的表現不應被賦予額外的獎勵即便是我們的股價飆升。「業績」進一步說,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之下有著不同的定義:我們的一些經理人享受著不是由其自身創造的好運,而另一些卻不可避免地逆風而行。

The rewards that go with this system can be large. At our various business units, top managers sometimes receive incentive bonuses of five times their base salary, or more, and it would appear possible that one manager's bonus could top $2 million in 1986. (I hope so.) We do not put cap on bonuses, and the potential for rewards is not hierarchical. The manager of relatively small unit can earn far more than the manager of larger unit if results indicate he should. We believe, further, that such factors as seniority and age should not affect incentive compensation (though they sometimes influence basic compensation). 20-year-old who can hit .300 is as valuable to us as 40-year-old performing as well.

在這樣的制度下有時獎勵也會非常可觀,在我們不同的業務單元,高級經理有時能夠得到五倍於其基本公司的激勵獎金,或者更多,而在1986一個經理的獎金能夠高達2百萬美元似乎是可能的。(我希望如此。)我們沒有對獎金設置上限,所以可能的獎金是不同等級的。一個相對較小公司的經理有時候甚至可以比一個較大公司的經理賺的更多如果結果表明他值得的話。我們認為,輩分與年齡這些因素不應該對激勵機製造成影響(儘管它們有時確實影響一些基本補貼)。一個20歲的表現優異的小夥子同40歲的老將對我們來說都一樣有價值。

Obviously, all Berkshire managers can use their bonus money (or other funds, including borrowed money) to buy our stock in the market. Many have done just that and some now have large holdings. By accepting both the risks and the carrying costs that go with outright purchases, these managers truly walk in the shoes of owners.

顯然,所有Berkshire的經理人們都可以運用其獎金(或者其他資金,包括借入資金)來購買我們在市場上流通的股票。他們當中的許多都這樣做了現在持有大量股份。通過接受直接購買而帶來的潛在風險與資金成本,這些經理人真正做到了與那些用腳投票的股東們進行對話。

Now let's get back at long last to our three businesses:

最後讓我們回顧一下我們的三項業務:

At Nebraska Furniture Mart our basic strength is an exceptionally low-cost operation that allows the business to regularly offer customers the best values available in home furnishings. NFM is the largest store of its kind in the country. Although the already-depressed farm economy worsened considerably in 1985, the store easily set new sales record. also am happy to report that NFM's Chairman, Rose Blumkin (the legendary 「Mrs. B」), continues at age 92 to set pace at the store that none of us can keep up with. She's there wheeling and dealing seven days week, and hope that any of you who visit Omaha will go out to the Mart and see her in action. It will inspire you, as it does me.

Nebraska家具店的基本優勢是異常低的運營成本,這允許公司能夠持續提供給顧客優質的家具。NFM是其在國內同類型家具店中最大的一家。儘管在1985年經濟明顯地衰退,但是這家店很輕易地創造了新的銷售記錄。我是如此的高興向各位報告NFM的主席,Rose Blumkin(傳奇的B夫人),將以92歲高齡繼續忙碌,這是我們各位望塵莫及的。她開車上班一週七天處理業務,我希望我們當中的任何一員在走訪Omaha的時候可以去家具店看看,看看她是怎麼工作的。那將對你有所激勵,就像對我一般。

At See's we continue to get store volumes that are far beyond those achieved by any competitor we know of. Despite the unmatched consumer acceptance we enjoy, industry trends are not good, and we continue to experience slippage in poundage sales on same-store basis. This puts pressure on per-pound costs. We now are willing to increase prices only modestly and, unless we can stabilize per-shop poundage, profit margins will narrow.

我們的Sees糖果店的銷量遠高於我們所知道的競爭者。儘管我們對無可匹敵的顧客認可度感到欣慰,但是趨勢並不是很好,我們將繼續體驗同一家店每磅銷售額的下滑。在對每磅的成本造成一定壓力。我們現在想要稍微提價,而如果我們不能穩定每家店舖的費用,我們的利潤就會被壓縮。

At the News volume gains are also difficult to achieve. Though linage increased during 1985, the gain was more than accounted for by preprints. ROP linage (advertising printed on our own pages) declined. Preprints are far less profitable than ROP ads, and also more vulnerable to competition. In 1985, the News again controlled costs well and our household penetration continues to be exceptional.

News銷量的增加同樣很難實現。儘管1985年行數增加了,但是收益卻主要來自預印部分。ROP行數(刊登在報紙上的廣告)減少。預印部分遠比ROP廣告獲利少,而且對競爭更加有害。在1985年,News再次很好的控制住了成本而且我們的家庭訂戶數繼續表現良好

One problem these three operations do not have is management. At See's we have Chuck Huggins, the man we put in charge the day we bought the business. Selecting him remains one of our best business decisions. At the News we have Stan Lipsey, manager of equal caliber. Stan has been with us 17 years, and his unusual business talents have become more evident with every additional level of responsibility he has tackled. And, at the Mart, we have the amazing Blumkins Mrs. B, Louie, Ron, Irv, and Steve three-generation miracle of management.

這三家公司都不存在管理的問題。Sees糖果有Chuck Huggins,在我們併入這家公司的時候就被任命接手管理。選擇他是我們一個最棒的決定。NewsStan Lipsey,一個同樣出色的管理人。Stan和我們認識已經17年了,而他非比尋常的商業才能隨著他處理問題難度的加大而愈發明顯。最後再Mart,我們有傳奇性的BlumkinsB夫人、LouieRonIrvSteven,一個由三代人組成的傳奇管理層。

consider myself extraordinarily lucky to be able to work with managers such as these. like them personally as much as admire them professionally.

我覺得我及其幸運能夠和這樣一些經理人公事。我對他們個人的喜歡絕不亞於我對他們工作表現的欽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44

再說投資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3724952
很佩服微博大V計兮,有把我早先的這篇文章從哪裡挖了出來,隨便一推薦,就是幾百個轉發。既然微博裡這麼多人覺得有價值,就搬到微信上和大家分享吧。這篇東西是前年在公司內部做培訓時候的講稿。

  做投資這麼多年,經歷過很多的反覆和波折,應該說,投資之路並不平坦,正像巴菲特所說價值投資簡單但並不容易。

  說它簡單,是因為投資的基本知識就那麼一些,它並不需要高等數學或者精深的行業經驗。投資醫藥行業並不需要你成為一個像醫生這樣的專家;投資精細化工也不需要你親自到實驗室去做試驗。巴菲特的習慣是每天讀財報,費雪的招數更簡單,那就是「閒聊」。

  但是,大師的方法很多時候是有誤導性的。巴菲特之所以可以通過讀財報找到好企業,一方面是因為他面對的是公開市場的股票投資,面向的企業已經做到了規範管理和財務透明,因此,財務數據就包含了企業經營的真實信息,更重要是他研讀的是成熟資本市場上的企業的財報。如果是中國的企業,你可能還需要對數據的真實性做去偽存真的判斷,還需要對數據背後的事實有所瞭解;另一方面,在巴菲特從事投資之前,已經得到了價值投資之父格雷厄姆的悉心相授,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的學歷也不是蒙的。也就是說,在開始之前,他已經做好了關於投資的知識儲備和方法論的把握。

我輩愚頑,沒有這樣的造化和機遇。投資業在國內的真正興起也就是近十來年的事情,投資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也就是近幾年的事情,很多方法論的東西更是囫圇吞自國外,有限的本土經驗又不足以融匯國外理念,行業的幼稚魯莽自然難免。

  好在我們這個行業的精英有一個最大的優點,那就是勤勉。很認同巴菲特簡單但並不容易的觀點,關於投資的知識儲備真的是只要勤勉就可以解決的,而方法論的東西也完全可以通過勤勉來悟到。有人說投資30%是技術,70%是藝術,這個藝術其實就是你對投資的悟性,而悟性一定是在看過了1000家企業以後,通過對企業本質千錘百煉的揣摩之後獲得的。

  至於怎麼看和怎麼揣摩,那就要用上費雪的「閒聊」法。尤其是國內企業,光看財務報表肯定是不管用的,財務報表只能作為第一手的事實的印證,而事實就是來自於「閒聊」,和企業員工、競爭對手、行業專家、上下游企業、工商稅務、主管部門等各方面人員的閒聊,來印證、佐證或證偽。

  知識儲備、方法論和勤勉,這說的是投資行業入門的簡單,但真要在投資行業有所作為成為行業翹楚,那麼,它其實一點也不容易。

  雖然只是在這個行業浸淫了5、6年,但勉強也算得上資深了。因此,也親眼看到了很多人在這個行業的沉沉浮浮,也看到大量的新人不斷湧入。有一點感受是,很多人,尤其是新人,對投資缺少敬畏,以為只要進入了這個目前炙手可熱的行業,就以為掌握了開啟財富的密碼,就以為具備了對創業者和企業指手畫腳的資格。誠然投資者因為站在宏觀角度,有縱向深入和橫向比較的優勢,而企業的經營者往往沉浸在行業和企業的實務之中,難免會有見樹不見林的缺點,但這決不是投資者可以對企業任意言說的藉口。好企業的基因是天生的,我們不能指望基因突變的事情在企業身上發生,投資者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給錢和給規範,前者是給予那些具備優質基因的企業以發展的動力,後者是要讓他們將決策納入到程序的軌道上,避免盲目和隨意,至於具體的戰略和戰術,你就算是自以為掌握了靈丹妙藥也不要輕易拿出來。因為一個具備優質基因的企業和團隊,他們才是最瞭解自己和瞭解行業的人,你的那點三腳貓功夫他都想不到,只能說明企業的基因還是不夠優質。所以巴菲特說投資就是發現優秀的企業和優秀的企業家,然後讓開道,為他們鼓掌加油。

  但是,怎麼才能找到優秀的企業和優秀的企業家呢?這也是投資之所以不容易的地方。

  做投資的人,誰都會拿行業、政策、模式、技術、團隊說事兒,這些也都是投資人需要用心考究的事情,但是一個企業的快速發展,決不是這些要素的疊加。互聯網行業夠好,模式夠先進,你也不能說團隊不優秀吧,照樣很多企業就倏忽之間不見了。那是因為決定企業興衰的,除了行業、模式、技術、團隊這些必要的東西之外,最重要的是決策。行業、模式、技術、團隊可以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決策本身。作為企業的經營者,每天要面對也就是一樣事情,就是做判斷,做決策。決策伴隨了企業發展的全過程,小到要不要見某個客戶,大到要不要打這個市場,一念之差,謬之千里。你看起來哇哈哈的發展順風順水,但你不知道它還做過關帝酒,經營過童裝;宋衛平肯定為10年以後的冒進後悔,馬云也肯定為當年接受雅虎的10億美金而捶胸,我們不知道的例子不曉得還有多少,企業經營就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修正的過程,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決策每個都是正確的,但是至少他們的戰略是正確的,然後還具備極強的修正的能力,這種能力也是優秀企業和優秀企業家的基因。作為投資人,你要錘煉的是發現這樣的基因的能力。有一句話叫做「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豬當然飛不起來,但你要知道風口在哪裡。每個行業都有這樣的風口,前幾年開始,鋰離子電池一派火熱,大量資金密集於材料、動力電池等領域,但是當很多人在爭論鋰電池的發展路線是磷酸鐵還是錳酸鋰還是三元的時候,當很多優秀的企業家和技術專家為超級電容還是混合動力糾結的時候,生產電解液的江蘇國泰默默賺著大錢,塗布機、捲繞機、檢測、封裝企業活得有聲有色,因為只有他們是站在了行業的風口上,而那些材料廠家和終端應用廠家,以為找到了風口,回頭發現那其實是一個風洞。這又回到了紅杉資本莫瑞茲的投資於賽道還是賽手的問題,賽道就是那個風口,賽手就是傳說中能飛起來的那頭豬。

  風口很難尋找,優秀的企業家從來都是稀缺產品,所以,作為投資人要找到這兩樣東西還真是難上加難,何況古人還說過,「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說明成為優秀的投資者是比成為優秀的企業家更難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91

常識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3802948
做投資,在很多人眼裡都是一個很光鮮的工作,拿著募來的錢,對著創業項目橫挑鼻子豎挑眼,項目一旦成功,便寫進自己的恆久履歷,足可吹噓一陣子。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投資人辛苦和苦逼。姑且不論找到一個優秀的案子有多難,陪著項目千辛萬苦成長有多操心,光是投與不投的決斷就足以讓你神經衰弱。

  說一個項目好,理由可以找到100條,它的不好也同樣可以找出很多條,關鍵是你還不知道究竟是哪一條會在緊要處發揮作用。

  所以,投資在很多時候是一種原則的藝術。界定偏好,界定能力圈,界定最壞結果下的承受能力,是比全部的預期更為重要的工作。很多的難以抉擇,都是因為原則的模糊。把原則當基礎,把過程邏輯化,至於結果,三分靠人,七分還要靠天。既然最壞的結果都是你可以承受的,那麼,任何的收穫,於你,都是驚喜。有一句話叫作能預知的就不叫風險。

  下面這篇東西是我幾年前投了一個項目後寫下的體會,原汁原味哦。這次又是被微博大V計兮從豆瓣挖出來的,應該11年的東西,很多情況已經變了,我自己對投資和項目的理解也肯定更加深入了,一字不改貼在這裡,給大家做個參考。

==============================

1、每一項投資,都是一次考驗。

完成之後能夠放下的項目,才是真正好的操作。

但也許是歷練未夠,或者境界不到,還是做不到完全的放下。

巴菲特那樣每天跳著舞到西斯廷教堂的境界,究竟是怎樣達到的?

有很多理由,中國的市場環境,全民躍進的時代,時不我待的衝動,等等,都成為我們必須快速出手的理由。

但那肯定是有問題的。

我們不知道,什麼才是合理取捨的界限?

未來的風險會在哪裡?

IPO進程加速,市場繼續擴容,市盈率大幅下挫,宏觀經濟硬著落,歐元區債務危機和美國經濟二次探底,國內的ZZ動盪,等等,都是無法預知的可能。

「對於那些我不懂的東西,我不參與,我不想讓自己看上去像個傻瓜」,睿智如巴菲特尚且如此。

費雪有一本書叫【保守型投資者夜夜安枕】,將保守視作投資者的基礎哲學。那麼,不能安枕的投資,要麼是過於激進了,要麼你還沒有完全理解這個公司。

巴菲特可以5分鐘判斷一個生意,芒格說巴菲特是他所見到最快回答yes和no的人,而芒格本人更是巴菲特的兒子譽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但恰恰是這兩個人,也是最為強調能力邊界的人。

「我只喜歡我看的懂的生意,這個標準排除了90%的企業」,這也是老巴始終不碰科技股不投微軟的原因。看似頑固,卻是不容置疑的原則。



2、現在的投資界或者創業者,都非常看重商業模式,但商業模式恰恰是最不具有護城河性質的東西,商業模式是產品和服務的延伸,而不是反過來讓商業模式附屬在產品和服務之上。對商業模式的過分強調,是國內創業界和投資界浮躁心態的體現。

facebook是在積累了2、3個億的用戶之後,才著力尋找自己的商業模式和盈利之道的,qq、淘寶也莫不如此,沒有產品和服務作為基礎,商業模式終究是鏡花水月。

商業模式者,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也。利益相關者的組合與聚攏,只有依賴於具有高附著力的產品和服務,然後才有可能在各方利益的基礎上分享自己的利益。

所以在談論商業模式的時候,一定要先搞清楚,你提供了什麼樣的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否則,動不動就高喊整合,高喊模式者,要麼是在忽悠,要麼是廣告人。

給自己一個原則,再不要碰那些天天呼喊商業模式的公司和人。



3、以前讀德魯克的時候,很大的感慨是,一個人在一個領域達到至高境界的時候,就可以成為宗師,而所有能被稱為宗師的人,在心性,在境界上都是相通的。德魯克通過管理學上達到的成就,完全有資格稱之為「德子」。「子」者,一代宗師之謂也。

80歲的巴菲特,好像也可以算作投資界的一代宗師了。

能做到宗師的,往往而且反覆驗證了一個真理:堅持常識。

越是常識,越不容易被堅守。因為常識看起來實在是太過於平淡無奇了。

人生苦短,我們總想著在年輕的時候,就用奇巧的方法獲得成功的捷徑,就像武俠小說中常常寫到的那樣,突遇高人、找到武功秘籍、喝到蛇血,等等。武俠文化之貽害中國人不淺啊。

「有件事我們必須明白——從現在到30歲,我們都必須為生活而進行各種嘗試,防止墮落。置身於生活之中。我必須打一場漂亮的戰爭,我們一定要成為有出息的人,儘管現在我們都沒有。直覺告訴我:我們一定能幹一番大事業,一定會與別人不一樣」,這是梵高的話。但是,諷刺的是,他和高更如今的成名,和當初的顛沛流離有關,和孜孜不倦的格物致知有關。他們自己的生命過程的傳奇性,甚至可能比單一作品名氣更大。

這個傳奇,不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什麼奇技淫巧,而是不斷地尋找繪畫的真諦。他們尋找的方法,並沒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無非是拿出性命來畫。就像戰地攝影師羅伯·卡帕所說的:「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還不夠近」。

大道至簡啊!

回到巴菲特,他的投資方法其實並沒有出奇之處。無非是,將股票當生意,四隻腳(守住自己的能力邊界,良好的經濟前景,德才兼備的管理人,吸引人的價格),安全邊際,護城河,集中投資,長期持有等人人都可理解的東西。

但,巴菲特終究只有一個。

宗師就是那些把人人都能理解的道理,化成自己的原則,持之以恆並最終大成的人。

他們是上帝的守門人,用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遵循統一原則並始終踐行的人。

上帝的原則,常常簡單至極。

但是人性的貪婪又常常無處不在。

「先固化,再僵化,再優化」,這是任正非在華為推行IPD時說的話。也是佛講修行時要遵循的三個階段:「戒、定、慧」。戒就是「有所不為」,因是才達到定,即「定力」,最後臻於最高境界,慧,即「智慧」,太多人只想要慧,而不願意修煉戒和定。

這也是高喊商業模式之不足取的原因。



4、一次股東大會上,一個年輕人問芒格如何過幸福的生活,常規的答案通常都是如何達到的,芒格的回答是「不要吸毒、不要飆車、不要酗酒等等」,我們最終的成功,不是一兩次輝煌的戰役,而是一系列的不敗達到的,這就是複利的本質。

格物致知,見微知著。沒有失敗,就是最大的成功。

巴菲特在20歲的時候,就讀了1000多頁的穆迪投資者手冊2遍,芒格被他的孫子稱為長著兩隻腳的書。

成功無捷徑,「cash and knowledg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09

不可小看的中國郵政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3866257
社會發展到今天,網絡確實變得無處不在了,給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坐在馬桶上的主要消遣,從看報紙變成了刷微博;走在馬路上,你突然看到前面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對著手機說了幾句話,卻原來是在發微信;朋友之間偶爾聯絡,也難得用鴻雁傳書了,人們的彼此聯繫,開始越來越多地依賴銅纜網線上傳輸的曼徹斯特編碼、光纖上摺射前進的激光信號、以及空中到處都是的特定頻率的電磁波。

  在那個天還藍水還淨人還單純的歲月裡我們所依賴的中國郵政,似乎慢慢被人們所忽略了。就我而言,跟中國郵政的交道,大約是每個月一兩封即將被電子版取代的信用卡賬單,樓下信箱裡免費贈送並且從來不看的都市快報,還有偶爾因工作需要收到的不斷被快遞公司擠壓市場的EMS。

  但如果你因此認為中國郵政已經沒有什麼價值了,那麼你就錯了。在我們這樣一個每天產生海量信息的大數據時代裡,數據是王道。事實上郵政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掌握了驚人的數據,擁有全國最權威、覆蓋面最廣的數據資源。

  它有五個最牛B的數據庫,分別是郵政基礎地址庫,包含了全國所有範圍的詳細地址數據及郵政編碼;全國組織機構庫,包含了100多個行業的企業信息,他比工商局都更清楚企業在什麼位置;個性化名址庫,這個很有意思,他通過對郵政業務進行分析,把所有人的興趣愛好、所屬行業歸納了出來,並分類整理;精名名址庫,這個庫的建設也用了數據挖掘的很多技術,形成了很多的精品庫,如白領女性庫、公務精英庫、私家車主庫等等;還有國際名址庫,包括1億多條的國際名址,覆蓋240個國家和地區。

  所以我說中國郵政不可小看,當擁有了如此龐大的數據資源之後,上面可以做的文章太多太多了。當然中國郵政本身IT的基因不足,在體制內動力也不足,不然如果讓馬云來搞,馬上又會是一個新的更大的帝國。基礎地址可以提供電子地圖等基礎數據,組織機構庫可以讓一家企業的B2B銷售如虎添翼,個性化名址和精品名址對於精準營銷的意義顯而易見,國際名址庫則完全可以幫助企業輕鬆地拓展海外客戶。

  所以如果有人能夠善用中國郵政的資源,那絕對是前途不可限量。事實上同理推之,快遞公司或大或小都有這樣一個有價值的數據庫。時代在發展,原本風裡來雨裡去、送封信寄個包裹這樣的苦逼的活兒,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也變得極具有價值。

  我們搞投資,做創業,我想也確實不能只看表面。有些企業看起來像隻老虎,掀開來一看是隻羊;也有些企業看起來像隻羊,其實皮下是一隻真正的老虎;當然還有些企業,像中國郵政這樣的,本身可能是一隻老虎,但一直以為自己是一隻貓,怎麼用好他,就看你本事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66

上周更新 (12 May - 18 May) PARTIPRAL - ROAD TO FINANCIAL FREEDOM

http://partipral-hk.blogspot.hk/2013/05/12-may-18-may.html


上週組合加入路訊通(888), 銀河娛樂(27); 賣出永安(289), 部份聯想(992), 另外高位套現置富(778); 目前現金水平約12% (前週19%).

置富繼續GOGOGO, 投資者仍然處超級亢奮狀態. 上週亦提及過, 置富優缺點分明. 無超級增長力, 股價愈高, 股息率便愈難趕上; 近月急升分分鐘已透支整年升幅, 難得有好價便值得陸續套現. 投資股票估頂估底最難, 因此永遠分段入, 分段出, 唔好扮聰明. 難以預測置富仲可以升幾多, 但2013年4厘股息率乃個人底線, 一旦超越便會陸續離場.

賣出永安, 置富, 換馬至路訊通(888). 上週除淨後有一定沽壓, 但問題不大; 未跌到加注位, 可以暫時不理. 繼續搏恆指新貴, 買入銀娛(27). 避免組合中前場兵力驟增, 被動沽出部份聯想(992). 理紙(2314)調整, 管理層股東會發放正面消息, 繼續牢揸.

有關銀娛(27), 其實仲有一點要補充, 就係期權. 銀娛本身有期權可買, 純粹搏染藍後有指數基金追貨, 其實用期權出擊會更合理, 主要都係成本問題. 理論情況如下:



明顯地期權會比正股更抵買. 取深度價內CALL而非價外, 一來相對上風險較低; 二來易於計算回報; 最重要係唔知基金買盤力度有幾大, 但換馬生效前銀娛引伸波幅則肯定會上升, 價外CALL變相比正常情況昂貴, 因此今次操作用深度價內期權會較為合適. 另外要注意, 有玩開銀娛期權都應該清楚此股期權買賣差價一向超級闊, 等6月14號收市前沽出, 很大可能賣唔到最理想價位, 所以計算預期回報時, 亦要打多少折扣.

上週四收市後MSCI公佈季檢結果, 翠華(1314)入選小型股指數, 有多少爆冷. 在我角度而言此股屬超貴, 根本無可能買得落手, 註定永遠絕緣. 正如留言所講, MSCI換馬相當難捉, 因此新貴自己不會沾手; 仍有可搏機會, 焦點反而應該放在香港指數被貶股 - 永亨(302).

美林估計, 今次永亨由香港指數被貶至小型股指數, 基金需要沽出接近1,100萬股; 對比永亨平均成交, 沽貨量竟達30.9日! 因此雖然永亨上星期四下跌近4%, 但當日成交不足200萬股, 幾乎可以肯定未沽完. 再留意近月沽空情況 (Analystz.com), 亦可以略見原來4月尾已有淡友開始部署沽空永亨, 沽空比率一直維持50%以上, 到MSCI季檢前幾日才稍見收歛:



回顧過去5年永亨(302)往績P/B, 最低當然係金融海嘯時期, 曾跌至0.8; 及後反彈, 但最高只能達至約2.5倍, 其餘大部份時間則於1-2之間游走. 若只計最近3年, 即撇除海嘯時期, 最低P/B則為0.97倍, 平均約1.47. 永亨現價$75.4, 往績P/B 1.17倍, 以歷史數據比較, 似乎處於偏低水平, 而且距離底部不遠.




永亨目前市值僅2百多億, 本地銀行股中屬二, 三線類別. 加上派息比率偏低, 要追到中銀(2388), 恆生(11)等龍頭P/B 2倍以上估值, 根本上不大可能. 再用大新銀行(2356)作比較, 後者目前市值約145億, 較永亨細. 目前P/B僅0.8倍, 看似比永亨更抵買; 但過去3年大新平均P/B為0.7, 最高僅1.08; 原來估值上一向比永亨更低. 今次指數基金換馬會扭曲永亨短期估值, 搏特殊事件後公司回復正常估值水平, 單計牌面仍算有得搏, 尤其等股價愈接近NAV, 值搏率就愈高.

有投機永亨想法, 其實係因為自己上一轉都有買過MSCI香港指數受害股恆隆集團(10). 最後整套交易回報率7.5%, 與同期恆指比較其實並無特別; 但勝在夠膽買得大, 所以對整個組合仍有一定貢獻. 有過上次經驗, 今次搏永亨(302)肯定會等變動生效日或之後才出手. 上次買恆隆集團有恆隆地產(101)作參考, 而今次則以永亨自己NAV作參照; 作戰期同上次一樣, 為期3個月, 信心十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99

一將功成萬骨枯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3944005
昨天接到一個創業者的電話,著實唏噓了一番。

  事情是這樣的:

  小王原來是一個電商基金的投資經理,同在圈內,就熟了。

  2011年小王開始創業,做的是電商導購,按他自己的說法是「基於電商的圖片社交」。

  小王的履歷還不錯,華中理工計算機專業畢業,參與過一家在線教育公司的創辦,有6年的互聯網經驗,還有兩年投資公司的歷練。

  甫一下海,小王就來找過我,希望能從我這裡得到資金支持。

  其時,美麗說、蘑菇街已經如日中天,分別完成了B輪和A輪融資,這個時候再來做這方面的創業,顯然不明智。

  但小王很堅決,硬是湊了50萬元資金幹了起來。

  說來很巧,小王之前買了一套二手房,因為創業,一直欠著房東10萬塊錢的尾款沒付,年底,房東到他公司催帳,看到這幫小夥子沒日沒夜幹活的樣子,不僅沒提還錢的事,還決定投資200萬,做了他們的天使。但第二年年初房東在上海的進出口公司倉庫起火,損失2000萬,後續的100萬就一直沒到,公司的運營很受影響。

  我不知道這是小王對我講的故事,還是真的那樣,反正很神奇。

  這之後,小王還找過我幾次,每次都是「我們這邊只要稍微增加點規模,就可以吸引外資基金的介入,整個領域平台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

  前幾天,它的郵件變成了「懇請X總能夠雪中送炭,哪怕一丁點,渡過這段艱難日子也可以。」

  我沒有回他郵件,所以今天上午接到了他的電話,聽他在電話裡急切的絮叨。我打斷他說「小王,放棄吧!」,一陣沉默。我可以想像電話那頭淚奔的情景。

  一個注定要失敗的項目,為什麼一開始沒有很堅決地阻止他呢?

  但創業者從來就是不一樣的物種,不撞南牆不回頭是他們天生的秉性,他們創業就好溺水的人需要掙扎,是一種本能。而投資者是用概率思考的動物。

  在他最困難的時候,為什麼沒有幫助他呢?

  投資人的力量可以叫做無能的力量,如果資金可以讓項目起死回生,那投資人就不會過得這麼掙紮了,無能的力量是一種清楚知道自己能力邊界的力量,屁股決定了腦袋。

  承認失敗是一件需要很大勇氣的事情,磊落的失敗好過苟且活著。我自己在2008年就經歷過一次巨大的變故,毀滅性的,但敗得還算磊落,我從失敗中學到的遠比在順境中多得多。

  這兩天正好看到LC風格網合夥人在項目失敗後的一篇文章,同樣讓人唏噓。最後一段話說的很好,「成功並不是我們這代人唯一的路,不創業不會死,但創業至少讓你在死的時候回憶更精彩」。

  回頭看《中國合夥人》是把創業過程刻畫得也太輕描淡寫了,沒有經歷過的人,總是把別人的成功看作是理所當然。事情做成了當然光鮮榮耀,但過程一定是如履薄冰、九死一生,甚至還要加上卑微屈辱。

  成功者總是願意強調他的成功是如何來自天授,來自神奇的感悟,以標榜自己的獨特和唯一。

  成功者有選擇性遺忘的傾向,粉絲們又有選擇性記憶的傾向,兩相疊加,故事就變得越來越傳奇,以致看起來都變得不太真實,就像金庸小說的情節一般,「郭靖自從喝了梁子翁的蛇血,從此百毒不侵天下無敵」。

  但是,生活中從來沒有這樣的好事。就算神奇如巴菲特,在剛剛開辦合夥公司的時候,也是得了老師格雷厄姆的幫助,才好不容易募到了第一筆投資基金,多少?105000美金,直到創業三年以後才有了第一個100萬。要知道巴菲特的父親霍華德還貴為國會議員,雖然美國的國會議員不像中國的全國人大代表這麼給力,但小巴少年時代就可以在父親的帶領下拜見高盛的總裁,這樣的機遇也並非普通人可以輕易獲得。

  總之,成功的故事都有相似的情節,失敗的案例卻有各不相同的原因,而所有的原因看起來也都是理所當然的。創業就像是在沙漠裡種樹,的確是太難了,至於要成片成綠洲,那更是難於上青天。

  因為太難,所以那些茁壯成長著的,蔚然成林的,看起來就特別的耀眼,那些居然種成綠洲的,就更是神乎其神近乎神蹟了。於是,他們的田裡是絡繹不絕的參觀者,他們的經歷被寫成故事,他們的頭像被做成封面,他們的傳奇以書的形式放在了每一個中國機場的書店裡,供人們膜拜。

  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我們可以膜拜英雄,但一定要寬容失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31

精益融資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000790
因為調研一家企業,前幾天晚上約了一位業內朋友諮詢。

一番寒暄之後,他就問我準備投多少錢給這家公司,我說最多1000萬吧,「那怎麼成啊?我的公司就是因為資金不夠才死的。」

朋友的公司在業內小有名氣,他本人也是這一行的專家,但今年上半年,他的公司關門了。

「那投資方總共給你到位了多少資金?」1000萬!

天哪!這哪是創業,分明就是國有企業的做派啊。

幾年前,我這位朋友發現了一個商業機會,就拿著商業計劃書找投資,幾經周折,找到一家大型的民企,承諾投資1個億,分期到位。

第一期投資到位後,項目開始上馬,經過兩年的發展迅速成為行業裡建立了知名度。因為當初規劃項目時,就是計劃投資1個億,所以項目一直在鋪市場規模沒有考慮收入。去年那家民企資金鏈出現問題,旗下二十多家子公司受到牽連,民企老總也不知所向。朋友的公司立即面臨現金流問題,趕緊開始收費,但已經來不及了。我問他怎麼不對外融資啊,他說他只有很少的股份,母公司老總失蹤,沒法決策融資。最後只好解散公司。

這個案例說明兩個問題。

一是1000萬資金對一個初創項目絕對是不小的額度了,照理足以讓項目滾動起來,如果不是因為商業模式先天有缺陷,那就是創業者本身的能力有問題。我很反感創業者的兩種傾向,一種是只要有錢我就可以怎樣怎樣,第二種是把項目失敗的原因都歸咎為資金歸咎於投資方,錢的作用真要是這麼大,要創業者幹嘛,投資人自己找幾個人做不就行了?

第二個問題是,很多創業者一開始只要有機會實施項目即可,根本無暇顧及後續的問題,什麼股份比例、公司架構統統放下不管,一旦項目起來,各種各樣的矛盾也就出現了,很多項目常常不是死在運營上,而是死在內部紛爭上。

這讓我想起幾週前聊的另一個項目,與之形成鮮明對比。

這個項目在商業模式上有些亮點,創業者也比較有激情,但項目還比較早期,商業模式和團隊還在完善中。但創業者一開口就說要融500萬美金,動不動就拿某某項目的融資金額比。姑且不說媒體報導的融資金額大多有水分,就說項目和團隊本身也有很大區別。很多明星項目一開始就能拿到好的估值,那是因為創業者和團隊的能力已經被認可。雷軍做小米手機,投資人只需要問一個問題,那是可以同日而語的嗎? 如果你的能力不能被完全證明,為什麼不可以設置更為精細的階段性目標呢,逐步實現,逐步證明,投資之所以要分為天使、VC、PE,A輪B輪,就說明投資人對項目的認可和風險偏好是迭代遞進的。你一開口就是500萬美金1000萬美金的,真把天朝當美國啊。

早期創業融資還有一種現象。項目不錯,團隊也很強。與創業者溝通後,雙方都認為投入資金後,項目可以更快發展。但創業者會認為,我目前經營還好,不投入資金我也能生存。如果現在融資估值上會很吃虧,再發展一年後,我可以提高估值。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不盡然。首先,你可能會錯失快速發展的最佳時機;其次,在這期間你的抗風險能力不夠,可能自已出問題或被人幹掉。最後,引入投資從來就不存在虧不虧的問題,你要評估的是這次融資能不能讓你提前實現目標,能不能給你帶來實質性的幫助,在項目成功之前,股份代表的價值都還只是虛擬的,這次雖然出讓一點股份,但一年後再融資的估值會更高,你個人的股份作價其實是上升很多的。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大部分都是創業者沒有正確認識融資。他們要麼自己在那裡想當然,要麼就上網查點信息就信以為真。

這裡我們從公司經營戰略的角度談談融資的精益化。

1、設定階段融資目標。在同投資人談融資時,不能一上來就說我幾年內整個項目準備投入多少多少,準備做成多麼偉大的事。我拿阿里舉例,馬云一開始就知道做到今天總共需要多少投資嗎?況且他現在還需要不斷的融資做大,也不知未來總共會投入多少,至少他還要去上市融資。正常的融資應該要有遠期目標,更需要制定近期的發展規劃。為了達到近期規劃,需要用到的錢是可以分步預算的。企業每發展一個階段,目標和定位都會發生變化,需要的資金都需要再設定。因此要規劃好本次融資的錢是用來做什麼,能用多久,準備達到什麼樣的目標,這樣對投資人比較有吸引力。

2、融資要小步快走。小步,是說融資不要想一次到位。就拿紅人老羅來說,他想做手機,但上億的資金誰敢投他?最後聽從朋友建議,先融1000萬,幹了一年搞出「錘子ROM」證明自己。從「錘子「的產品和影響力來看,我相信老羅在手機上還是會有所作為的,至少聽說他最近融到第二筆錢了。快走,是說要抓住時間窗口。你的項目可能暫時技術領先,或者比別人早切入市場。但在信息如此發達、競爭如此激勵的當今,這個優勢只會是暫時的,你需要不斷擴大優勢。其次市場是有時間節點的,你今天再去做柯達、再去做阿里巴巴、再去做微博,還行嗎?你應該在合適的時機快速建立自己的優勢,完成原始積累。當然對許多早期企業來說,風險投資的認可和資金投入對引進人才和團隊信心也絕對可以起很大作用。

3、早期項目估值是雙方談出來的。早期項目估值沒有一個標準的計算公式,更多是雙方談出來的。我們一般是通過在與創業者共同制定戰略規劃的過程中彼此瞭解。首先是瞭解項目的商業邏輯與近幾年發展的計劃,其次是認證可行性以及達到計劃需要的條件,最後看項目團隊的目前情況與所需條件的差距。在整個過程中主要還是看項目的想像空間、以及團隊是否適合這樣的商業模式。不同的投資機構對項目和團隊的認識不一樣,最後的估值也會有所相差。創業者也不能只看估值,畢竟投資不是市場裡商品買賣,還要看雙方的認可度以及以後的服務能力。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迭代開發與精益創業》,受到很多朋友關注。這篇文章也是有感而發,精益創業的命題很大,項目開發、產品運營需要用到精益創業的理念,融資也同樣需要迭代遞進、精益管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24

聰明的投資者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037808
在之前的文章裡我曾經說過,自從踏入了投資行業,我就一直在尋找能夠指導我們投資實踐的理論,這個過程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讀到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書,才有茅塞頓開的感覺。

以前我總覺得風險投資和二級市場的股票投資時兩種不同的投資方式,因此,其理論體系也會有所不同,後來發現,不管是風險投資還是股票投資,其核心都是對企業價值的投資,在本質上兩者應該是一致的,如果說有區別,那就是風險投資受大眾心理的影響更小一點,更注重企業未來價值的發現。

自從接受了格雷厄姆的投資思想以後,當然還有對巴菲特、芒格、費雪、林奇等的瞭解,我算真成為了價值投資的信徒,不僅在風險投資過程中獲益良多,在之後的股票投資中也頗有斬獲,在去年今年的低迷行情中還都跑贏了大盤,不知道這個實際的效果是不是就來自格雷厄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相信。

下面的文章是我10年讀到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人》這本書的時候的欣喜和收穫,摘錄了很多書中的要點,文章比較長,但如果要從事投資行業,這本書還真不該被錯過。

====================================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

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後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地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她沒有說什麼,他也沒有再說什麼,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就這樣就完了。



後來這女子被親眷枴子賣到他鄉外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這是張愛玲在小說《愛》裡面的一段描寫。



相遇,看似尋常,卻常常隱藏著百轉千回的隱衷。杜拉斯在湄公河上與那個中國富二代的相遇,芒格和巴菲特在奧馬哈俱樂部的見面,每一個細節的變化,事情都有可能朝另外一個方向演進。



那麼,為什麼要直到今天才讓我與格雷厄姆相遇?為什麼要到今天才能夠聽到格雷厄姆的教誨,而不是在08年或者更早?



但是,不管什麼時候,能夠沉下心來讀到格雷厄姆,作為一個將投資當作畢生事業的人來說,都是一種幸運。



我也沒有必要對這本書作怎樣的評價,因為任何溢美都是多餘的,不管你喜歡或者不喜歡,格雷厄姆都會在那裡在著,無論現在還是將來。



就摘錄本書的一些段落,作為閱讀筆記吧。



1、「聰明的投資者」的確切含義是,要有耐心,要有約束,並渴望學習;此外,你還必須能駕馭你的情緒,並能夠進行自我反省。這種智慧與其說是表現在智力方面,不如說是表現在性格方面。



2、購買股票要像購買食品雜貨一樣,而不要像買香水一樣。過去幾年,我們之所以會在股票投資中遭受慘重的損失,都是因為我們在買股票時忘了問一聲:「它價值幾何?」



3、雖然熱情在其他行業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品質,但在華爾街卻總會招致災難。



4、投機在以下兩個方面來說是有益的:首先沒有投機,那些未經檢驗的公司,就永遠無法籌集發展所需的資本金。其令人垂涎的巨額收益,正是推動創新機器得以運轉的潤滑劑。其次,股票的每一次買賣都是一次風險的交換。



5、通貨膨脹沒有大張旗鼓地顯示出來,卻拿走了我們的財富。衡量你是否投資成功的尺度,並不是你掙了多少,而是在扣除通貨膨脹的影響後,你還剩下多少。



6、當投資者有可能集中購買某成功企業的股票時,該企業的股價幾乎總是會高於其淨資產價值。在支付這些市場溢價的同時,投資者要承擔很大的風險,因為他必須依靠股市本身來證明自己投資的合理性。



7、超出賬面值的相關溢價,可以看成是為獲得上市交易及相應的流動性的好處而額外支付的一筆費用。



8、如果投資者自己因為所持證券市場價格的不合理的下跌而盲目跟風或過度擔憂的話,那麼他就是不可思議地把自己的基本優勢轉變成了基本劣勢。對這種人而言,他的股票乾脆就沒有市場報價可能會更好一些,因為這樣的話,他就不會因為其他人的錯誤判斷而遭受精神折磨了。



9、如果你是一個謹慎的投資者或一個理智的商人,你會根據市場先生每天提供的信息決定你在企業擁有的1000美元權益的價值嗎?只有當你同意他的看法,或者想和他進行交易時,你才會這麼做。但是,其餘時間裡,你最好根據企業整個業務經營和財務報告來思考所持股權的價值。



10、投資者和投機者之間最現實的區別,在於他們對待股市變化的態度。投機者的主要興趣在於預測市場波動,並從中獲利;投資者的主要興趣在於按合理的價格購買並持有合適的證券。



11、投資成功的秘訣在於你的內心。如果你思考問題時持批判態度,並以持久的信心進行投資,你就會獲得穩定的收益。通過培養自己的約束力和勇氣,你就不會讓他人的情緒波動來左右你的投資目標。說到底,你的投資方式遠不如你的行為方式重要。



12、市場就像一隻鐘擺,永遠在短命的樂觀和不合理的悲觀之間擺動。聰明的投資者就是現實主義者,他們向樂觀主義者賣出股票,並從悲觀主義者手中買進股票。每一筆投資的未來價值是其現在價值的函數。你付出的價格越高,你的回報就越少。

 

13、聰明的投資者決不能只靠過去的推測來預測未來,這是格雷厄姆的一個核心觀點。

 

14、歷史告訴我們的唯一無可爭議的真理,就是未來總會出乎我們的意料,永遠是這樣。



15、股票市場的走勢依賴於以下三個要素:1、實際的增長(公司利潤和股息的增加)2、通貨膨脹的增長(物價的總體上漲)3、投機活動的增長或下降(投資大眾對股票興趣的上升或下降)。從長期來看,你對股票的年回報率的合理期望值應該在6%左右。



16、既然公司能夠賺到的利潤是有限的,投資者為其支付的價格就應當適可而止。



17、1982年福布斯錢400名富豪的而平均財富為2.3億美元。想進入2002年的前400名富豪榜,當時的富豪平均每年只需從其財富中獲得4.5%的回報即可。這一時期銀行賬戶的收益高於4.5%,而股市的年均回報達13.2%。但是經過20年後,只有64人仍留在榜單。



18、針對1951年-1998年美國幾千種股票所進行的學術研究表明,在每一個10年期內,平均每年的淨增長率為9.7%。但是,就佔總數20%的大公司而言,其年均利潤增長率只有9.3%。



19、如果一個瘋子每週至少5次告訴你倪應該與他想的完全一樣,你會允許他這樣做嗎?你會僅僅因為他的樂觀而樂觀,或者因為他的悲觀而悲觀嗎?你要堅持自己的權利,根據自己的經驗和信念來掌控自己的感情生活。然而每當涉及金融生活,許多人就會讓市場先生告訴自己感覺如何,以及應該怎樣去做------儘管事實一次一次明確表明,他愚蠢至極。



20、如果你看電視上的金融節目,或者是閱讀大多數的股市專欄文章,就會感到投資活動有些類似於體育運動,或者是一場戰爭,或者是一場在荒野中的生存較量。然而,投資活動並非要在別人的遊戲中打敗他們,而是要在自己的遊戲中控制好自己。



21、衡量自己的投資是否成功成功的最好辦法,不是看你是否戰勝了市場,而是看你是否擁有一個有可能使自己達到目標的財務計劃和行為規範。最終,重要的不在於你比他人提前到達終點,而在於確保自己能夠到達終點。



22、影響資本化率的因素。儘管未來的平均利潤被看作是價值的主要決定因素,但資本化率也是很重要的依據,而資本化率的因素主要由1)總體的長期前景2)管理3)財務實力和資本結構4)股息記錄5)當前股息收益率等。



23、價值=當期利潤x(8.5+兩倍的預期年增長率),增長率這一數據應該是隨後7-10年的預期增長率。



24、擁有成長股的最大風險,並不在於其增長將會停止,而僅僅在於其增長將會放緩。從長遠看,這並不僅僅只是一種風險,而實際上是必然要發生的。



25、股票股價只有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才是真正可靠的。對大多數投資者而言,最好的方法或許是,確保自己購買的證券物有所值,並且這樣保持下去。



26、預期利潤使得企業可以向人們展示:如果沒有食物,它們將會做得多麼好。作為一個聰明的投資者,在預計利潤上,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忽略他們。



27、資本支出是企業管理者增強企業實力的一個重要工具。但是,靈活的會計原則使得管理者可以通過將正常營運費用轉變為資本資產來誇大其報告利潤。聰明的投資者一定要搞清楚公司資本化的來源及理由。



28、防禦型投資者證券組合的7項統計要求:1)相當的規模2)足夠強勁的財務狀況3)至少在過去20年內連續支付過股息4)過去10年內沒有負的利潤5)10年內每股利潤至少增長1/36)股價不高於淨資產價值的1.5倍7)過去3年內的平均市盈率不超過15倍。

29、如今的投資者是如此關注對未來的預測,以至於已經事先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樣,即使他大力進行細心的研究得出的預測結果成為現實,他也可能仍然無法獲利。如果預測的結果沒有完全實現,他實際上將面臨嚴重的短期甚至是永久性的虧損。



30、所有的投資者都要為一個殘酷的矛盾而費神:我們的投資時現在進行的,但我們的投資期待是未來。而且遺憾的是,未來幾乎是完全不確定的。通貨膨脹和利率水平是不可靠的;經濟衰退的發生和結束也是隨機的;單個企業及其整個行業的命運,往往與大多數投資者所預期的相反。因此,以預期為基礎的投資行為,著實實在做傻事。對大多數人而言,以保護作為基礎的投資,是最佳的解決辦法。



31、「內心或感性能理解的東西,理智不一定能理解」,因為只有「內心」能理解「華爾街」。



32、選擇普通股的單一標準:a、購買市盈率較低的重要企業的股票b、選擇價格低於流動資產價值(或營運資本價值)的各類股票。但第二種機會正在逐步消失。



33、積極型投資者的選股策略。1、財務狀況:a、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之比至少達到1.5倍;b、(對工業企業而言)債務佔淨流動資產的比例不高於110%/2、盈利穩定:近5年的數據中沒有出現過赤字。3、股息記錄4、利潤增長:去年的利潤高於前年5、股價:不高於有形資產淨值的120%。

================================

題圖:封面照片是格雷厄姆在哥倫比亞大學辦公室的情景,此時,巴菲特正師從於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7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