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東方財富網」創始人其實:從證券分析師到互聯網金融拓荒者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621
很多人都覺得「其實」這個名字,應該有某些特定的含義。

其實,很簡單,「我大學畢業的第一份工作在期貨公司,當時會發表一些期市文章,所以就取期市之諧音『其實』為筆名,習慣了就一直用著。如果硬要問我有什麼特別含義,那就是與英文『choose(選擇)』音相近,這也是我後來才想到的」。

面對面坐著的這位70後創業家——東方財富網創始人其實,低調,實在。用其實自己的話來說,「我的性格還有些內向,不是很願意拋頭露面。」這讓人很難將其與「第一代股評家」、「著名證券分析師」、「A股首家網絡門戶掌門人」、「互聯網金融拓荒者」等各種「高調」的頭銜對應起來。

但正是這樣的「難以想像」,也讓其實的創業故事更具傳奇色彩。
「做自己喜歡的事」

其實的這一路「傳奇」,都是從「做自己喜歡的事」起步的。

其實,原名沈軍,1970年出生於上海。1993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拿的是工科學士學位,卻因為大學時代就開啟的股民生涯,而且是伴隨滬深證券交易所成立、國內最早的一批股民,與資本市場結下不解之緣。

畢業後的其實,擔任過期貨公司研究員,因工作需要,在《上海證券報》等媒體上發表期貨文章,開始有了「其實」這個筆名。而後,因為更喜歡研究股市,就慢慢轉了方向。從1996年參與創辦上海世基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到次年又創辦了上海第一家證券類專門學校「世基證券培訓學校」。同年還與四川日報合辦了《四川金融投資報》證券版,發行量居然達到了百萬份。

1998年,其實成為國內第一批註冊證券分析師,他的名字與股評文章,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類財經報紙上,也頻繁地成為電視台、廣播台的座上賓。一時間名聲大噪。

可其實並不十分在乎名利,反而覺得被「名人」兩個字所束縛了,讓自己少了自由和自在。恰逢2001年,許小年教授拋出「千點論」,「我比較認同這一觀點,股市行情不好了,人們對股評的興趣自然沒那麼大」,於是,其實藉機做了個決定,「淡出」人們的視線,去做自己更想做的事。「那一年,正是中國寬帶、互聯網開始慢慢普及的一年。」

五年寫下商業傳奇
其實說,自己對互聯網的喜好和研究不亞於股市。

選擇從股評家的舞台上「淡出」,性格內斂的其實,只是想要找一個不需要拋頭露面就可以與更多投資者交流的平台。互聯網正是他所尋求的答案。

2005年,其實帶領創業團隊在上海創辦了東方財富網,開始躋身於網絡財經信息服務業行列。但在這個圈子裡,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網站的財經頻道發展已久,和訊、金融界、證券之星三大財經網站也已確立各自的行業地位。東方財富網只是一個後來者。

但其實並不懼怕競爭,只想做自己喜歡的事。「經歷了多年熊市,很多財經頻道或專業網站支撐到這個時候,部分開始收縮業務,這反而給了我們一個較大的拓展空間。」其實很謙虛。但東方財富網的成功,更在於持續不斷的創新。

2006年1月,「股吧」上線,一戰成名。「讓大家告訴大家」,其實找到了自己的思路,他要打造一個具有Web2.0特徵、不出家門的平台,讓更多的投資者通過這一平台自由溝通。以網絡社區和財經信息集聚了大量用戶之後,其實把業務拓展到金融數據服務領域,後又創辦「天天基金網」,並申請了基金銷售牌照,做起第三方基金銷售網絡平台。「互聯網思維,就是要緊跟市場的需求去創造新模式。」其實說。

截至2007年底,網站日均訪問用戶超過2000萬,日均頁面瀏覽量超過2.5億,東方財富網已成為中國乃至全球訪問量最大、用戶粘性最高的財經門戶網站。2010年3月19日,東方財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陸深市創業板,成為A股首家網絡門戶。聚光燈再次落在其實身上,而且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亮」:東方財富網短短五年寫下的商業傳奇,對其實個人而言,也是一次從股評家到企業家的完美轉型。

互聯網金融拓荒者
創業故事到這裡,已經完美了。但其實仍說,自己是一個創業者,東方財富網仍有很多創業故事要續寫。「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誰也不知道它的真正價值有多大。」

聊起「互聯網金融」這一話題:很多人把2013年當作「互聯網金融元年」,因為這一年BAT來了,馬云的一個「餘額寶」基金,就攪得市場沸沸揚揚。包括其實在內,互聯網金融領域那些更早的拓荒者們,似乎被忽視了。

對此,其實卻很坦然:「互聯網在很多行業領域,市場蛋糕先到先得,不少已經出現壟斷,唯獨金融行業不會有壟斷,因為其專業性,而且專業的人的因素在其中有著很強大的影響力。」

就東方財富網而言,不僅擁有一支強大的財經研究隊伍,同時其基金銷售團隊也有著多年積累的豐富的市場經驗。目前,在天天基金網上平台銷售的基金產品,已經佔到所有基金產品的90%以上。今年一季度,該平台上的基金銷售額達到380多億元。

馬云可以面向大眾需求把「餘額寶」這一個產品做得很大;但其實更願意在其專業領域,面向不同層次的專業需求,一步一個腳印地去耕耘他的互聯網金融田地。下一步,其實最想做的是什麼?「自己做基金,和其他互聯網公司一樣收購一家基金公司或是自己成立一家,都有可能。」其實堅信,東方財富互聯網金融一定能夠創造更大的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893

回歸財富管理,做好資產配置,打造踏實人生 鶴詩

http://xueqiu.com/6218255665/29966480
看到朋友圈分享雪球的文章,感覺不錯,於是開始泡雪球,也與各位分享下我2014上半年的投資總結,投資收益11%。

我是大一暑假時開的戶,那是1999年的一個夏天,買的第一隻股票是蘇州高新,好像很遙遠的事情了。一路上有賺有賠,也一直沒有盤點,看到雪球的活動,借這個機會也梳理下。

年初看了《30年後 你拿什麼養活自己》,比較有感觸,於是又買了本哈囉德 埃文斯基的《財富管理》看,基本奠定了我的投資理念和策略。我們投資並不是為了擊敗市場,發筆橫財或者賺取儘可能高的回報,金錢的本身不是最終目標,而是實現其他終極目標的手段。投資是為了購買一棟房子,或者讓子女上更好的大學,或者為退休生活儲備。

先說下自己的情況,我本人在世界500強之一的央企工作,收入穩定,有房有車,無貸款,穩健踏實的投資組合比較適合我。深受啟發後,3月初為自己設計了一套財富管理方案,核心是分帳戶管理,分成了4個帳戶:保障帳戶、養老帳戶、投資帳戶和現金流帳戶。

保障帳戶:在2005年開始就有意識的購買保險,本人重大疾病保險保額25萬,壽險保額50萬,意外保額20萬;老婆重大疾病保險22萬,壽險保額20萬,意外保額20萬;年交保費17580元;

養老賬戶:基金定投,每個月2500元。標的:華夏滬深300ETF聯接、廣發中小板300聯接、華夏恆生ETF聯接、廣發納斯達克100指數、博時標普500ETF聯接每月各500元。對象都是指數基金,被動投資,時間分散、地域分散,以跑贏CPI為目標;

投資賬戶:初始資本6萬,50%投入股票;50%購買理財產品。3月11日12.68元買入上汽集團2300股,3月14日買入陸金所穩盈-安e貸3萬元。每半年投入資本4萬元,按50%比例分割投入股票和理財產品;

現金流賬戶:現金1.5萬左右,用支付寶管理,日常開支和應急使用。

執行到現在,曬下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705

水電工之子如何靠股市、房市拚出財富自由?30歲前做對四件事 40歲賺到五千萬

2014-07-07  TWM
 
 

 

國小五年級家庭經濟變故,讓蔡志雄被迫長大,出社會後,他工作、生活與投資都追求穩定。過去十年他做對了四件事,所以四十歲即達到財富自由。

撰文‧劉育菁 攝影‧陳永錚蔡志雄,四十一歲,出社會後如果沒有做對四件事,現在的他可能只是台灣近一萬名合格律師中,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流浪小律師。

二○○一年,他離開知名的尤美女律師事務所,回到只有兩萬多人口的新北市金山老家開業。他在自家水電行一樓隔起五坪的空間,擺起桌椅、招牌及電腦,從最簡單的合會、土地糾紛、離婚等調解起步。

在沒有固定案源、人脈,且連辦公室都極度陽春的情況下,他仍像個拚命三郎,每天往返法院與辦公室。跳脫不開等待開庭、閱卷、寫訴狀的一成不變生活,週末還得全天候待命,深怕漏接客戶電話,更多時候還必須忍受無情地殺價。

財富自由八分法

花八成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這是執業律師必須面臨的現實,所幸,蔡志雄領略到「財富自由八分法」哲學,他一方面降低本業收入,一方面提高業外所得,終於在四十歲時拿回工作的自主權。

現在他每天平均只花兩小時在本業,剩下八成時間運用在創造被動收入上。他解釋說,一天工作八小時、月薪八萬元,若每個月能有一筆一萬元的被動收入,等於減少工作一小時,這時候就會有七萬元的主動收入,一萬元的被動收入,還有一個小時的自由時間。

也就是說,當每個月被動收入達到八萬元,就可以完全不用工作,原來工作的八個小時統統都是自由時間。目前蔡志雄的家庭八成生活開銷,都可透過被動收入來取代,他有信心不出五年,就能達到百分之百,屆時就不用擔心退休金沒有著落。

蔡志雄在家排行老三,有二個姊姊、二個弟弟,爸爸是水電行老闆兼工人,一份薪水要養活七口之家,媽媽為了補貼家用,除了照顧五個孩子,還當保母補貼家用。他依稀記得小時候,家裡曾經窮到連學費都得向鄰居商借,身為長男的他被迫「提早」長大,求學時格外認真,是五個孩子中最會唸書的一個。

爭氣的蔡志雄沒讓人失望,從中正高中、政大法律系,再考取政大法研所,一九九七年考上錄取名額不到三百人的律師,這一張證照如同「鍍金」的保證書,確保收入無虞。

然而,隨著台灣經濟走下坡,政府年年增加律師錄取名額至九百人,執業生態丕變,律師從「金飯碗」褪色成「鐵飯碗」。曾經窮到付不出學費的蔡志雄,執業時沒人脈、沒資源、沒背景,卻能在四十歲就不為錢工作,他究竟做對了哪些事情?

第一件事:

薪水先存後花 存第一桶金一九七○年代,蔡爸爸水電行的生意與當地開工數呈正比,「景氣好時,爸爸就像老闆,可以請工人幫忙跑外務;但景氣差時,他就得捲起袖子當起水電工。」所以從小他就明白,爸爸養家的擔子並不輕,寒暑假自告奮勇當起爸爸的小跟班。

國小五年級時,爸爸生了不知名的怪病,遍尋名醫找不到原因;約有二年時間,一家人的生活開銷只靠存款,寅吃卯糧讓經濟陷入窘境,只得變賣資產。「有一回媽媽想退了爸爸叫的零件,但廠商指著馬桶蓋一條淺淺的紋路,一口咬定是人為損害,因此無法退貨。」這一幕難以抹滅,而這件事讓蔡志雄往後在各方面都以追求「穩定」為目標。

所以蔡志雄一開始當實習律師時,薪水雖然只有三萬元,但領到薪水一定「先存後花」;決定開業時,也只敢從老家起步,業務上了軌道,才決定買辦公室。與他結婚十四年的太太劉純菁表示,當他們有能力買進口車時,他卻寧可屈就國產中古車,把省下的錢當作買投資套房的頭期款。這是蔡志雄奠定財富自由的關鍵。

第二件事:

找到投資興趣 用興趣賺錢擁有「理財之神」和「歐洲富爸爸」之稱的博多.雪佛在《三十五歲不再為錢工作》一書提到,要達到財富自由,就要避免為了金錢而去做沒有興趣的事;最好的方法,是把事業基礎建立在興趣上,並且利用它賺錢。

打從蔡志雄出社會後,他比同儕更早體認到「冬天存糧」的重要性,曾與他同窗四年的大學同學陰正邦說:「律師性格普遍保守,但他很早就把心力放在投資上。」這一切都源於前述父親遭遇的變故,影響他往後的人生觀及理財觀。

而蔡志雄對房地產投資的啟蒙,源於寒暑假到父親工地幫忙,當時他常在爸爸身邊「偷學」;也因此,他比別人懂得安裝水電的細節、樓板灌漿工程,「這些對我日後挑到好房子、當個好房東很有幫助。」若說當跟班是蔡志雄接觸房地產的種子,高中住在租的鐵皮屋三年歲月,則是激勵買房的重要推力。他回憶說,每次繳房租時,看著房東數了一疊千元鈔票,小心翼翼地放進信封袋,「當時我就許下在這個城市要有房子的目標。」也因此,當蔡志雄執業之後,他把買辦公室放在第一順位,地點從基隆到新北市的汐止、中和,之後,因緣際會下在板橋相中總價四十坪、五百萬元的住辦大樓。

當時已準備一五○萬元頭期款的蔡志雄,向家人借了一百萬元,把貸款比率降至五成。他解釋說,雖然剛開業時收入並不穩定,但即使退到原點,回去當受僱律師月薪水也有五萬元,只要開銷加貸款不高於五萬元就在安全水位。這也顯示他潛在的保守性格,甚至為了快速還房貸,好幾年幾乎沒有任何娛樂開銷。

○一年買了第一間房產後,蔡志雄每隔兩週就到新北市法律諮詢服務所報到,經常白天從三芝、淡水、北投出發,到汐止、新店繞一圈後,晚上再回到板橋,用最土法煉鋼的方法找案源。「有三、四年的時間,為了陪他,我跟孩子就泡在附近的圖書館裡。」劉純菁笑著回味。

第三件事:

低點買套房 出租賺四%蔡志雄擔心業績掛蛋,但從開業以來沒有發生過,反而因為勤跑偏鄉,在當地頗受好評,收入倍增。即使業務蒸蒸日上,但「下個月的案子在哪裡」的危機感仍揮之不去,後來他想起高中的鐵皮屋房東,把收房租當成一口湧泉,於是當他存到一百萬元後,就去買進總價三百萬元的小套房。

蔡志雄打的算盤是,每兩年存到一百萬元,買進總價三百萬元的小套房;若以每月租金一萬元計算,投資報酬率四%。因此,他從○三年至○九年,共買進四間小套房,總價從二八五萬至三六八萬元不等,但○九年以後,再也找不到五百萬元內的小套房,因而中斷了「存房」計畫。

蔡志雄挑選套房的原則很簡單,就是從捷運站出口一眼可以看見的大樓,這樣的房子好出租又容易增值。他發現十年前近捷運與沒有近捷運的房價每坪只差二萬元,但隨著捷運網絡成形,房價卻一差十多萬元,這反映了「捷運是王道」潮流。

只是保守的蔡志雄遍尋不到四%收益房產,「存房養老」的退休計畫就此打住。難道沒有其他賺四%報酬率的替代方案嗎?他反覆思索並研究投資大師的書後,像開了竅似的,一樣用三百萬元買進底部鎖碼、殖利率有四%的高股息股票,這與在低點買小套房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四件事:

找四%殖利率高股息股票

蔡志雄先用基本面選擇每年都有穩定股息收益的股票,再搭配技術面篩選具有「底部鎖碼」的標的,這樣的股票每年至少有股息可收;若抱得夠久,將可以大賺價差,既不用花費太多時間,也不用天天盯盤,不影響正常上班。

但在發掘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之前,蔡志雄在股市繳了不少學費。早在○四年他就曾經在股市小試身手,第一支股票是掛在航運股的遠森科,買進的理由是「以為它是科技股」,這筆投資當然賠錢收場。對股票懵懵懂懂的他,四處聽信明牌,經常買了滿手的股票,但總是賺小賠大,找不到投資的感覺。

後來痛下決心集中持股,重押一檔群聯,只是萬萬沒想到,買進以後連續跌停兩天,「一天賠光一個月的薪水,累積一個月就虧掉一百萬元。」劉純菁說,雖然這筆損失並不會影響家庭生活,但現在回想起來仍然心痛。

蔡志雄痛定思痛,重新開始,他本著考上律師的意志力,研讀股價波動原理、箱形理論等,慢慢理解股票的漲跌原來是有跡可循的。後來,他發現股票在高檔爆量是大戶出貨,低檔爆量是吃貨;尤其是股價長期如一灘死水,但偶爾低檔出量的股票,通常是大戶吃貨的現象,也就是所謂「底部鎖碼」。

蹲馬步練功之後,他陸續在昱泉、好德等股票小試水溫,一開始即使找到好標的,但卻沒信心抱到大漲,比如昱泉曾經從不到八元漲到一九五元,但他只是小賺二成出場。

○九年他從十六元買進上奇後,雖然中間曾經跌至十三.八元,仍不改持股信心,前後大約投入了四十萬元建立基本持股。後來股價漲了兩倍,先賣了一半,把本金四十萬元收回來,剩下的持股就是「零成本」,因為不擔心賠錢,反而抱得更牢,當股價漲到左邊的壓力區,約六十元時他全數出清。

這一次經典戰役後更增強他研究「底部鎖碼」形態的股票,這些年在玉晶光、儒鴻、寶雅、詩肯、陽程、網家、F-安瑞、零壹、喬山等多有斬獲。

現在蔡志雄的資產部位,股票投入金額超過房屋貸款金額,等於零負債,依目前房價推估,總價值約五千萬元,而每年來自股息、房租、版稅等被動收入約八十萬元,幾乎可支應八成的年度生活開銷。

就像是他曾經說的一句話:「財富自由不是一夕之間就自由了,而是在逐步累積財富的過程中,感覺工作自由度變高了,且也已經慢慢享受退休的感覺了。」

蔡志雄

出生:1973年

現職:律師、作家、講師

經歷:尤美女律師事務所受僱律師、

台北律師公會副祕書長

學歷:政治大學法律系、政大法研所

婚姻:已婚

著作:《民法概要》、

《我是612我當包租公》從月薪30K到資產5000萬──蔡志雄的財富累積歷程

打底期

25歲 實習律師月薪3萬元,半年後正式律師,薪水5萬元28歲 自行開業並買下辦公室500萬元,總資產500萬元

存房期

30歲 買下第一間出租套房285萬元,總資產785萬元32歲 買下第二間出租套房330萬元,總資產1115萬元33歲股票投資失利累積虧損100萬元,總資產1015萬元34歲 買下第三間出租套房330萬元,總資產1345萬元36歲買下第四間出租套房368萬元,總資產1713萬元

股市提款期

38歲 賺回股票虧損100萬,總資產1813萬元41歲 現有股票部位超過房屋貸款金額,依目前房價推估,所有房屋價值約500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237

財富管理市場大餅 看得到吃不到?台資銀行新加坡突圍 靠東協台商(102-103)

2014-07-07  TWM
 
 

 

台新銀行新加坡分行開幕,成為國內第十家在新加坡成立分行的台資銀行,銀行界普遍看好在新加坡拓展財富管理業務的商機,但面對外銀競爭,若要繳出漂亮的成績單,關鍵在於抓住東協台商。

撰文‧張舒婷

六月二十四日,台新銀行新加坡分行隆重開幕,這是台新銀繼成立香港分行後,暌違十年才設立的第二家海外分行,也是第十家在新加坡成立分行的台資銀行;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打趣說,「我們是『十全十美』。」其實,台新金控這次的任務並不輕鬆,要在新加坡打造財富管理業務的另一具成長引擎,台新銀新加坡分行行長韓志超說,「財富管理業務,將是發展重心之一。」而台新金控高層也透露,正因為垂涎財管大餅,才會選擇在新加坡設立第二家海外分行。

新加坡,的確存在一塊令台資銀行不能漠視的財管大餅,儼然已成為國內銀行打「亞洲盃」的重要據點。某銀行高層指出,新加坡一向以「輕稅政策」聞名全球,如今美國政府又祭出針對富人查稅的「肥咖條款」,勢必吸引更多美國籍富人轉籍至此。專業諮詢機構資誠(PwC)去年七月發表的報告則預估,最快在明年,新加坡將取代瑞士成為全球最大財富管理中心。

含金量高!

新加坡是東協台商潛在市場這些數據與趨勢對台資銀行來說別具意義,原因在於「台灣有錢人喜歡藏富於此」。

瑞士銀行台灣區財富管理執行長陳允懋表示,據觀察,星、港籍富豪中,台灣人比重甚高,「保守估計,十個人當中至少兩、三位是台灣人。」而加拿大皇家銀行(RBC)六月發表的《全球財富報告》也指出,去年在新加坡擁有一百萬美元(約三千萬元新台幣)以上財富者,達十萬五千人;以此推論,這些高資產客戶中,或許約二萬一千人是台灣人。

某銀行主管樂觀指出:「就算只和其中一%的客戶做生意,也有兩百多戶,能管理的資產規模,還是超過兩億美元。」再者,與鄰近中國的香港不同的是,新加坡地處東協國家樞紐位置,因此對台資銀行來說,有另一層戰略意義——不少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的台商客戶,將是未來銀行業者拓展財管業務的潛在市場。

挑戰艱巨!

外商環伺,人才、經驗不足「印尼、馬來西亞這些地方如此排華,如果你是台商,敢把錢存在這些國家嗎?」某家十多年前即赴新加坡成立分行的行庫主管說,中國台商或許會優先把錢放在香港,但對東協台商而言,鄰近的新加坡才是最佳選項。韓志超也說,財管業務方面,「開發東南亞市場的潛在客戶」是未來重心。由此可知,台資銀行著眼的絕非新加坡此彈丸之地,而是視為整體東協市場的跳板。

只不過,新加坡這塊財管大餅,看似大而美味,但台資銀行究竟可以分食到多少,不少金融圈人士持觀望態度,認為台資銀行的挑戰仍相當艱巨。

首先,「新加坡市場雖大,但也極度競爭,很多服務要推出差異化內容,非常不容易。」熟稔新加坡市場的星展銀行(台灣)總經理陳亮丞如此表示。尤其,台資銀行的品牌知名度遠不如其他外商銀行,某位長期駐點於新加坡的外商銀行主管直言:「在新加坡,大家叫得出來名字的銀行,有花旗、匯豐,但沒有一家是台灣的。」陳允懋說,以新加坡的開放程度,全球金融機構在當地發展財富管理業務,能提供的主要產品和服務,其實相去不遠,這時候比的就是品牌和規模,身為後進,這方面台資銀行自然是瞠乎其後。

然而,最大的挑戰,莫過於人才和經驗的不足。「財富管理絕非賣賣產品而已!」一位長期耕耘財管業務的外商銀行主管說,對客戶而言,財富管理吸引人之處,在於針對客戶提供「量身打造」的理財規畫內容,甚至包含其他更獨特的服務(如家庭健檢、移民諮詢),偏偏這就是目前台資銀行最欠缺的一環。

事實上,從目前台資銀行在新加坡從事相關業務的成績單,也可窺知一二。

以國內財富管理業務位居龍頭地位的中國信託銀行為例,二○○九年赴新加坡成立分行,一二年開始發展私人銀行業務,雖然去年全年度分行稅前淨利超過二千萬元新台幣,但與財管業務高度相關的私銀部分迄今尚未獲利。

此外,其他已在當地布點的金控高層則透露,新加坡雖然「含金量」甚高,但和台灣財管業務相比,新加坡分行的財管業務對獲利貢獻微乎其微,「對銀行獲利貢獻度,可能連一%都沒有。」搶食新加坡財管大餅的難度之高,可見一斑。

再回頭談談韓志超被交付的任務,就數字來看,台新的目標是「新加坡分行三年內損益兩平」,「我們當然希望越快越好」。如何盡快達陣?關鍵或許就在他口中的「東南亞潛在客戶」,也就是東協台商。

陳允懋認為,一旦東協台商成為新商機,台資銀行並非毫無優勢可言,「台資銀行與台商比較熟悉,而且多半是與同一客戶長期建立跨國的業務(如聯貸、消費金融)往來,這樣的客戶基礎,其他外商銀行未必有。」整體看來,新加坡固然存在可觀的財管市場商機,但台資銀行若要在此與外商銀行一拚高下,衝出「亞洲盃」的亮眼成績,東協台商將是台資銀行眼下最須突圍的重點。

新加坡有錢人比率高!

——華人地區富豪人數

地區 總人口(人) 富豪數目(人) 全球

排名

中 國 13.6億 75.8萬 4 香港 716萬 12.4萬 20 台灣 2300萬 11.2萬 22 新加坡 520萬 10.5萬 25 註:富豪定義為資產達百萬美元以上資料來源:皇家銀行財富管理《2014全球財富報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238

幾十年的財富積累,中國人的錢在全球各處遊蕩。 週年洋

http://xueqiu.com/6691655012/30088713
幾十年的財富積累,中國人的錢在全球各處遊蕩。
如果僅從股票市場來說,千萬不要以為在一個市場成功的方法,在其它市場也會靈驗。每一個市場,由於參與者、投資品類不一樣,市場的情緒也完全不同。即使是同一套投資理念,也要有所變通。尤其要提醒的是,在A股成功的經驗,千萬不要往港股和美股上套。本人2007年初試港股,那時,我自認為已經有比較成熟的投資理念,但到2009年結算時,初始的近10萬港幣只剩下三成。
港股的主力是國際投資機構,香港本地的股民多數是賺買菜錢的老婆婆。機構投資者在華爾街文化的影響下,一個重要機構的新評級就會讓某個股票暴漲或暴跌;眾多小散戶為了買菜錢進出頻繁,也同樣導致股價顛三倒四。港股有各種高槓桿的衍生品工具比如窩輪、牛熊證等,正股在窩輪的影響下,除了那些大藍籌公司,一般都會加劇股價波動。對於那些喜歡買低價股投資者,港股提供了大量仙股,老是以動輒漲幅30%吸引眼球,但你真進去了,發現那些暴漲毫無意義,因為流動性很差,常常有價無市,無法成交。當把你捆住後,大股東開始玩花樣,先10股縮1股,再1股增發5股。你買入增發股,就會被捆得更緊,你放棄資格,增發後除權,你的股權一稀釋,立馬一半沒了,遊戲接著玩,那些錢就從你手裡完沒了。這就是老千的玩法,當然,並不是所有仙股都是老千股,但從仙股中賺錢是很難的。
因為有從A股轉戰港股市場的教訓,到了北美後,頭幾年,一直是觀察市場,閱讀經典投資圖書,儘量對自己感興趣的公司,多讀年報和公司網站資料。對不同類型的公司,觀察市場的反應,感受市場的情緒。美股中歷史悠久的大公司,一般來說,走勢穩健,一旦處於升勢就會很長時間緩慢上升,但一旦開始下跌,也會很長時間慢慢下跌。中小公司則漲也快跌也快。而生物科技、新興技術公司等,那就是坐雲霄飛車,漲200%~300%,跌可達50%甚至90%,真正是驚心動魄。由於做空機制存在,一些過分做空(ovetshort)的公司,為了獵殺空頭,股價會直上天堂,但等空頭血被吸乾後,股價會直奔地獄。
觀察了三年後,開始小資金試水,因為懂得市場參與者和各類公司的性質,能把握市場情緒,我的初步試驗獲得了正面成果,年收益率遠高於我的目標收益率15%。
如果你要轉換市場,請不要像我在港股一樣,過分自信樂觀,而繳了不少學費,請跟隨我在美股的做法,小心駛得萬年船。(每天一則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549

美國版“失去的十年”:家庭財富十年間縮水36%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854

過去十年中,普通美國家庭在變得越來越窮。 羅素塞奇基金會最新研究顯示,剔除通脹因素後美國家庭的凈財富較十年前大幅縮水了36%!2003年時,美國家庭平均凈財富為87992美元,而到了2013年僅剩56335美元。 正如紐約時報指出,過去幾年中,富人變得更有錢,但典型美國家庭卻越來越窮。 上圖中不難看出,從2007至2009年期間,美國家庭經歷了30年來最為嚴重的財富縮水,這種趨勢一直延續到2013年。而且,這種財富縮水在不同階層的人群中的分布並不平等。雖然富裕階層的財富也受到了損失,但底層家庭的財富縮水的比例卻最為嚴重。 自1984年以來,處於95分位的富裕家庭的財富增長了近100%,雖然金融危機讓他們的財富縮水了近三分之一,但總體來說這部分家庭的財富依然有很大幅度的增長。 但相比之下,最貧窮的25%家庭的凈財富卻一直在減少,金融危機以來他們的財富只剩下30年前的30%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62

財富集中樣本:0.1%的富人擁有美國23.5%的財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166

全球富人們到底有多少真實財富?絕對超乎你想象!歐洲央行的一份研究顯示,美國1%的富人擁有全國37%的財富,而最有錢的0.1%的富人,擁有全國財富的23.5%。美國不愧為全球資本主義的大本營。

幾年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不平等的代價》作者斯蒂格利茨就曾表示:“我們總是懷疑最富有的1%的人們的財富被低估了,我們越來越覺得,我們的體系被操縱了,而且是不公平的。”

歐洲央行經濟學家Philip Vemeulen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Gabriel Zucman經過研究發現,全球超級富豪富們的財富被低估了。他們在計入富人們在避稅天堂里的財富之後發現,全球的財富集中程度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嚴重。

以下為歐洲央行對歐美各國1%的富人財富占總人口比例的研究,上面深藍色為調研所得數據,下面淺藍色為調整後的數據。

從上圖不難看出,美國、奧地利、德國、葡萄牙、意大利在財富最集中的西方國家中分列前五。其中,美國1%的富人擁有全國37%的財富,是西方國家中貧富差距最大的。

更令人吃緊的是,加上被離岸避稅天堂隱藏的財富之後,2012年美國最有錢的0.1%的富翁(凈財富2000萬美元以上)擁有全美23.5%的資產。該比例在調整前為21.5%。

Zucman表示,對於經濟學家和政策決策者來說,沒有準確的財富和收入數據就意味著無法理解貧富差距到底有多嚴重,也就無法去改變它。比如,當你知道了財富開始越來越集中時,你就應該支持改變稅收體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587

港人財富超過20萬億元(2014/8/14) 林本利


2014-08-14  NM
 
 

 

前文提到過去50年,恆生指數上升240多倍,若連同股息計算,升值更達到1,200倍,平均每年回報超過15%。即1964年的1億元投資,今天已變成1,200億元。同期樓價、的士牌價亦大幅上升。

經過50年的資產價格上升,港人已累積豐厚財富。即使日後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勞動力增長不足,撫養比率驟升,亦可以透過善用巨額財富,產生足夠收入作為養老之用。

到底港人家底有多豐厚?政府統計處沒有這方面的數據,而由於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故此難以區分資產有多少屬於港人。筆者嘗試從不同來源去作出估算,估算方法儘可能傾向保守,以免誇大港人的財富數字。

首先,根據近年熱賣的新書《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作者法國經濟學者皮凱提(Thomas Piketty)所估算,西方先進國家的資本與收入比率(Capital-income ratio)大約是6倍左右。以香港今年本地生產總值(GDP)約2.2萬億元推算,港人的財富可達到13萬億港元(下同)。

但筆者以為,港人的財富應遠高於13萬億元,保守估計至少20萬億元,即代表資本對收入比率達到9倍(20÷2.2),遠遠高於其他西方先進國家。背後原因自然是因為過去50年,本地投資回報,包括股價和樓價的升幅,都遠高於其他國家。例如恆指過去50年平均每年回報超過15%,而美國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平均每年回報不到10%,自然令兩地的財富差距擴大。

截至今年7月底,香港股市市值達到25.5萬億元,保守估計15%屬港人持有,即3.8萬億元。另外,流通貨幣及存款約10萬億元,當中近一半屬港元,其餘屬外幣(包括人民幣)。這10萬億元的現金及存款,估計大部分由上市公司及非港人持有,故此假設只得15%屬於港人,即1.6萬億元。

香港自2000年12月推行強積金制度,至今戶口結餘5,000多億元,其他職業退休計劃資產約3,000億元,公務員退休準備7,000多億元,三項退休金準備合共1.6萬億元。把上述股票、退休金準備、現金及存款加起來,資產總值合共7萬億元,是GDP的三倍多。根據宏利資產管理公司在去年4月發表的報告,香港家庭擁有的金融資產(包括存款、退休準備、人壽保險儲備、互惠基金、證券及其他金融資產)大約是GDP的3倍,故此上述的數字與筆者推算相近。然而,港人最大的財富並非金融資產,而是手上持有的物業。根據2014-15年財政預算案,全港共有310萬個物業(包括住宅及非住宅),預計政府全年可收到267億元差餉(財政司司長寬減其中61億元)。以現時差餉徵收率為5%推算,這310萬個物業的應課差餉租值為5,340億元。假設各類物業的平均租金回報率是3%,即表示這310萬個物業總值17.8萬億元(17.8萬億×3% = 5,340億)。保守估計6成物業由港人擁有,即港人的物業總值超過10萬億元。現時特區政府的財務資產淨值(包括財政儲備)約9,000億元,連同近7,000億元外匯基金歷年投資盈餘,總數合共1.6萬億元。把上述各項私人及政府資產加起來,總數約19萬億元。數字還未包括港人的其他資產(包括的士牌照、黃金、鑽石、私人及政府土地、非上市公司及海外資產),亦未扣除物業按揭及其他負債(約1萬多億元),但保守估計,港人擁有的私人及政府資產總數至少20萬億元。港人累積如此豐厚財富,又應如何善用去解決人口老化問題?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757

範冰冰:財富弄潮兒 擅長房產投資圈內都出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8/4007562.html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範冰冰都是個演藝界的奇跡,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財富弄潮兒。

範冰冰

演藝事業取得巨大成功的範冰冰,以自己獨特的視角,投資開設影視公司和藝術培訓學校,並購下多處房產用來出租,連續兩年摘得福布斯中國名人榜桂冠。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範冰冰都是個演藝界的奇跡,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財富弄潮兒。

熒幕上的她,光彩奪目。記者近距離看到的她,標準的瓜子臉、大眼睛、挺秀的鼻子,明眸皓齒間盡顯女性嫵媚。

2014年7月28日舉行的電影《白發魔女傳奇》首映記者會上,範冰冰的出現,引起了全場的高呼。暫且不管這部電影的口碑如何,毫無疑問的是,只要有範冰冰參演,這部電影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

一寫到範冰冰,記者的筆尖就再也不聽使喚,不由自主的想在文章里,將之統一稱為“範爺”。這個無數男人心目中的美麗偶像,同時也是性格豪爽樂觀的山東姑娘,可當真對得起“爺”這個字眼。她的演藝事業、人氣、地位、甚至是投資理財方面,都足夠“爺”。

走向王座的“星爺”範冰冰:

24歲登上福布斯

“我沒有想嫁入豪門,我自己就是豪門。”——範冰冰

範爺以前認可這個稱謂,挺逗,因為她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男性化的人。

範爺什麽時候開始火的?對於這個問題,很難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對於為什麽有那麽多人會喜歡她,答案卻簡單得多:她美麗、優雅、高貴。

1981年9月16日,範冰冰出生於山東青島。父親範濤是海軍航空兵文工團的歌手,母親張傳美是舞蹈演員。從小,範冰冰就受到藝術的熏陶,學習長笛、鋼琴等樂器。雖然家教嚴格,但範冰冰還是養成了豁達、愛打抱不平的“爺”的性格。

1996年,範冰冰到謝晉恒通明星藝術學校(現在的上海師範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

去讀書,並先後在一些影視劇中飾演角色。兩年後,18歲的範冰冰就因為在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中飾演金鎖這個角色,而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飛騰公司看好她的潛質,與她簽下120小時的合約。

2000年,範冰冰與大名鼎鼎的金牌經紀人王京花簽約,同年年底華誼成立經紀公司,王京花任總經理,範冰冰隨王京花簽入華誼經紀公司。她先後出演了《亂世飄萍》、《中關村》、《秦始皇》、《少年包青天II》、《給我一個媽》、《塵埃落定》、《特警飛龍》、《婀娜公主》、《四大名捕》、《聚寶盆》、《萍蹤俠影》、《四號女監》、《福星高照豬八戒》、《天一生水》、《大爆炸》等多部影視劇。2003年,22歲的範爺憑借電影《手機》,成為第2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並憑借該作品走上2006年的“柏林國際電影節”紅毯,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日漸提升。2007年,她又憑借此片,最終摘得“歐亞國際電影節影後”的桂冠。

通過不斷的努力和積累,範冰冰的財富迅速增長。僅僅根據公開的數據,就可以看到,2005年,範冰冰就以1200萬元的收入,排在福布斯中國名人榜綜合排名第10位;2006年,以1700萬元排名第7;2007年,以1900萬元排名第7;2008年,以1950萬元排名第6;2009年,以2680萬元排名第8;2010年,以3050萬元排名第10;2011年,排名第9;2012年,以1.009億元排名第3;2013年,以1.1億元,綜合排名第1;2014年,以1.22億元繼續蟬聯第1。

然而,如此數額巨大的財富,範冰冰是如何賺來的呢?她又是如何憑借自己的智慧,與劉德華、周傑倫、成龍等天王級人物比肩的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052

三個月狂賺310億美元 挪威主權財富基金都買啥?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692

世界上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挪威主權財富基金二季度狂賺1920億克朗(310億美元)。其中,能源股和新興市場的上漲功不可沒。(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全球政府養老基金二季度回報3.3%。這家規模達到8800億美元的基金持有的股票回報率為4%,債券回報率2%,房地產回報率為3%。負責管理基金的挪威銀行投資管理公司的首席執行官Yngve Slyngstad表示,

在第二季度,股市上漲,新興市場表現最好。相當大的流動性流入市場,推高了資產價格。

隨著伊拉克和烏克蘭局勢惡化,能源生產商荷蘭皇家殼牌公司股價上漲。MSCI全球指數在第二季度上漲了4.2%,而美國和歐洲政府債券價格也有所攀升,因投資者尋求相對安全的投資。

6月底,該基金持有61.3%的股票、37.6%的債券和1.2%的房地產。根據挪威政府的授權,其應該持有約60%的股票、35%的債券和5%的房地產。

Slyngstad說,

我們意識到市場波動減小,但我們必須為未來的波動做好準備。

雖然該基金投資大多遵循全球指數,但它有一些余地偏離基準。二季度,政府向該基金投入890億克朗的石油收入。

股市中,該基金最大的投資是雀巢公司,殼牌緊隨其後。持有最多的債券是美國國債、日本國債和德國國債。二季度,其大幅增持了日本、英國和德國債券,而減持了巴西、加拿大和瑞典國債。

能源公司股價上漲11%,標準普爾500指數連續六季度上漲,為1998年以來的最長上漲跨度。

去年,為符合政府的授權,該基金被迫出售股票,為史上首次。因為市場的上漲推動股票占到了投資組合的64%,迫使再平衡的發生。該基金遵循的策略是,在資產價格下跌時購買,在價格反彈時出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3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