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徐直軍孟晚舟詳解華為年報:關於利潤、裁員、華為增長動力的16個問題

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左一)與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右一)

3月31日,華為對外發布了2016年年報,報告顯示,華為運營商、企業、終端三大業務在2015年的基礎上實現穩健增長,實現全球銷售收入521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凈利潤37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0.4%。2016年華為研發費用達764億元人民幣。

三大業務板塊中,華為運營商實現銷售收入2,90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在企業業務領域,華為實現銷售收入40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7%;消費者業務全年智能手機發貨量達到1.39億臺,銷售收入1,79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4%。

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在現場表示:“2016年華為聚焦戰略、厚積薄發,實現了穩健增長。隨著人類對數字世界的探索不斷取得突破,數字化和智能化進程為各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業機遇,也為ICT行業開辟了新增長之路。

在本次財報溝通會上,利潤、增長動力、裁員等問題都是外界較為關心的話題。當回答第一財經記者關於利潤率降低的問題時,徐直軍表示,大家很清楚現在整個全球經濟形勢處於低迷狀態,我們客戶都面臨收入增長盈利下降的壓力,這種情況下華為追求合理的利潤率是應該的。

“在去年我們加大了對未來的投入,包括研究創新、面向未來打造手機的品牌連鎖體系。(在具體數據上)終端的毛利沒超過30%,to B的業務毛利超過40%,由於終端占比結構增大自然而然會帶來一點結構性的影響。”徐直軍對記者強調,終端這塊業務未來不以追求規模為中心,而是利潤為中心,也就是保證合理的利潤最重要。

對於被外界熱議的裁員問題,徐直軍表示,任何企業讓34歲年齡段的優秀員工離開公司是很瘋狂的事情,華為公司內部從來沒聽過“裁員”這兩個字。

“我們沒有決策退出任何業務。每塊業務還在高速增長,現在還在大規模吸納優秀員工進來。有一件事華為一直在做,把一些不合格的員工,貢獻低於成本的員工,希望他離開華為,這個事情是有的。但是這跟年齡沒關系。”徐直軍說。

以下為華為副董事長兼輪值CEO徐直軍與華為常務董事兼首席財務官孟晚舟的現場記者問答:

終端毛利沒有超過30%

記者:凈利潤基本上和上年相比沒有太大的浮動,想問一下原因,是不是因為終端這塊下降最快?

徐直軍:第一,去年凈利潤率是7.1%,應該來講,從全球500強公司來看,非常不錯了。第二,大家很清楚現在整個全球經濟形勢處於低迷狀態,我們客戶都面臨收入增長盈利下降的壓力,這種情況下華為追求合理的利潤率是應該的。

第三,在去年我們加大了對未來的投入,包括研究創新、面向未來打造手機的品牌連鎖體系。第四,終端的毛利沒超過30%,to B的業務毛利超過40%,由於終端占比結構增大自然而然會帶來一點結構性的影響。

記者:今年在消費者業務關於品牌建設和渠道方面會超過49億嗎?會有讓公司凈利潤率跌破7%的壓力嗎?

徐直軍:去年在這方面投資不止49億,這49億是去年的特別投資。今年會基於業務的發展正常來投資,不會再做這種特別投資。由於特別投資帶來的影響今年可能不會存在。

記者:終端是我們收入非常重要的增長來源,現在競爭非常激烈,怎麽研判得出2017年不用做特別的投入,正常發展就可以保障競爭力。去年錢花的結構怎麽樣?達到效果不用投入還是說效果不好?第二,剛才有提到效率方面,一直說提升管理效率,但是在新年致詞里銷管費用提高超過了銷售收入毛利率增長。是不是華為大企業病越來越嚴重了?

徐直軍:我們認為正常的投資能夠確保終端在面向未來的競爭力,這一點是我們深信的。盡管終端是收入增長的一個來源,但是一再強調終端業務不以追求規模為中心,是以追求盈利為中心,對收入保持合理的盈利是關鍵。在新年致詞里面講過銷管費用增長超過毛利率增長,有兩方面:第一,戰略選擇造成的。第二,效率提升沒有真正達到我們的目標造成的。進一步提升效率、減少無效投入肯定是在2017年去加強的。而且今年要管理銷管費用的增長不能超過毛利的增長,這是作為一個企業做經營管理應該做到的。是不是大企業病我不知道,每個企業都有病。

記者:您說利潤率增長合理的區間是怎麽樣?能不能講一下中國政府對外匯管制,未來華為在海外的投資機會?

孟晚舟:關於外匯管制問題,一個公司業務分為兩個部分:貿易項下、資本項下。 貿易項下的資本往來來看,沒有特別的安排和特別要求,跟以往的要求是一致的。資本項下的資金需求來自於兩部分,一部分是自身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的需求,一部分來自於投資與並購。在全球的分支機構的規模或者業務已經形成了,在這方面這兩年沒有什麽需求的。 從並購角度來說,基本上沒有涉及大型的並購業務,資本項下的影響也是沒有的。

徐直軍:目前看,7%左右是合適的。但是,隨著未來的經濟變化情況下,多少是合適的看當時的情況。

研發投入764億

記者:剛才提到研發投入764億,這是第一次超過100億美元,這個錢投入方向在哪里?做長期的投入占比多少?短期投入占比多少?面向未來二三十年的布局,怎麽考慮的?

徐直軍:研發費用在內部分為兩大塊,一塊是產品開發投資,基於客戶需求提供產品和解決方案。第二塊是面向未來的研究和創新,2016年這一部分的總體占到整體研發投資的17%。剩下的83%投向了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大家很清楚,當年的研發投資不會為當年創造收入,一般是第二年和第三年。

記者:華為經常說研發投入很大。華為內部對基礎投資回報的評估怎麽樣?投資回報與新舊技術更替關系怎麽樣?

徐直軍:研發投入大是總數大,並不等於每個領域都大。天天說我們研發投資大,我們內部都影響了,內部天天挑戰投這麽多錢到底做了什麽東西出來。我讓他們統計了一下,華為在各個領域的研發投資到底有多大。沒看到一個領域比別人大,智能終端如果跟蘋果三星比少得可憐。如果無線領域跟愛立信比,也比它少,在路由器領域跟思科比少得可憐。總數加起來很大,但是每個領域上並不是最大。不能把to B研發投資說成to C的,把to C的研發投資說成to B的。

記者:去年收入增長差不多1300億,利潤幾乎沒有升,請問徐總怎麽看將來華為手機賣的越多,企業越不賺錢的現象?如果達到您所提到的7%的利潤率,而且手機的利潤還要進一步提升,具體有什麽辦法?以後手機的售價會提高嗎?從2017年手機收入和整體收入增長量或者出貨量上面能不能做一個介紹?

徐直軍:手機只有規模沒有利潤,我們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我剛才強調了,我們不是強調規模,而是強調有一個合理盈利情況下去實現向前走,消費者BG有什麽具體措施,你要去問余承東,我不能代他回答這個問題。

孟晚舟:財務數據是有規範的,現在數據有了,但整體預算還沒有向董事會匯報,所以現在還不方便對外披露。

中國增長率達到41%

記者:第一,問徐總,區域增長中,過去幾年國際收入占比從68%到65%,有一個下降的趨勢,這個原因是什麽?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前景怎麽考慮?第二,問孟總:您能否公布一下去年稅務情況?稅務負擔是什麽情況?對企業來說怎麽看待?

徐直軍:中國市場占比提升主要來自於消費者業務和企業業務在原來大的基數上快速增長。這兩塊業務盡管海外增長速度也很快,但是基數小。

孟晚舟:財報上有一個數據可以看到,去年所得稅費用70億人民幣,當然稅的概念不僅僅是這些。從稅的角度來說,我認為我們是全球化的公司,各個國家做生意,遵從本國的稅法和國際通用的稅則,這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在過去幾年持續推進兩個項目:財報內控、集成納稅遵從。通過財報內控使得財務數據和業務數據真實可靠及穩健; 通過集成納稅遵從項目,我們把各個國家適用於公司業務場景的各種稅則設置在IT系統中實現自動控制。希望通過這樣的機制來保障我們在每個國家履行好我們自己的義務。稅的概念很廣,沒有辦法給你這個數據。

記者:聽您介紹時,期待華為對美國市場有一個最新情況的介紹,華為在美國市場發布了Mate9的手機,手機在消費者中反響怎麽樣?美國市場業務進展如何?未來有沒有進一步拓展美國業務的打算?

徐直軍:美國市場在華為公司的定位沒有發生改變,所以沒有做特定的介紹。無論是to B還是to C業務,在美國一直有存在。Mate9發布以後反響怎麽樣我真還不清楚。

記者:之前華為說過會投13億英鎊建立100個崗位在英國,發展進展怎麽樣?

徐直軍:從我了解的情況目前的投資是正常的,詳細數據不太清楚。

未來增長機會

記者:剛才提到全球經濟形勢低迷,客戶存在收入增長乏力的狀態,沖在前面華為沒有同行者,作為領導者怎麽解決這種困境?市場上還有哪些機會點把握?第二,前面新聞上看到企業業務是今年的亮點,有接近50%的增長,未來每兩年可能會翻一番,為什麽企業業務現在發力了?將來每兩年翻一番的底氣在哪里?

徐直軍:第一個問題,客戶是從運營商客戶來看的,在今年新年獻詞上講到這一點,華為今年要把更多的資源和精力聚焦在解決客戶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更多的資源和精力聚焦在幫助客戶創造價值。這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能做的,也是我們要去做的,巴塞羅那展示的方案也是這方面的嘗試,希望在這個基礎上幫助客戶解決問題、幫助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企業業務方面來講,我認為是我們正常的發展和正常的增長,其實也不存在特別發力的問題。我們認為在企業業務上還可以更進取一點。

記者:今年看到運營商支出公布的方案,平均參加運營商支出下滑13%,華為2017年怎麽預測運營商業務的收入情況?

徐直軍:你所說的中國運營商的支出情況,我確實看到這個消息。從全球的角度來看,預測2017年運營商業務收入還是會增長,但是增長速度肯定沒有2016年這麽快。從全球角度來看4G還是主要建設的內容。這里不僅僅是4G的基站,包括4G所需要的產品。 第二,家庭高清視頻要求越來越大,促進家庭視頻建設和構建家庭網絡寬帶建設。第三,運營商在IT領域上,包括IT基礎設施、運營系統都在進行優化和互聯網化,促進這個領域上加大。

記者:想問一下2016年的凈利潤僅增長0.4%,2017年有沒有想變化你們的戰略,看到特別的市場調整?

孟晚舟:先徐總剛才說了,大概7%左右的利潤率,以我們的體量和行業中的地位,我認為是合理的。本身企業離不開外部的環境,如果客戶的經濟情況不好、供應商經濟情況不好、夥伴經濟情況不好,很難獨善其身。 從公司的業務運作來說,無論我們的利潤率高還是低,始終不會改變在“深淘灘,低作堰”的戰略選擇。根據我們今年的業務設計,看到加強利潤中心的權力和責任建設。同時,會以項目為單元加強資源投入,以項目最微小的單元能夠保障健康良好。

徐直軍:提升效率、減少無效投入去年我們會更加關註一點。

記者:關於合作夥伴價值分配的問題,去年前年我們對開放合作非常重視,給很多機構、很多渠道合作夥伴很多利益分享,對收入和利潤帶來一定的影響。很想了解一下在2017年生態鏈合作夥伴政策和2016年有什麽調整?如何保障價值分配的平衡?在自己不錯的收益情況下給合作夥伴很好的利益分享。

徐直軍:跟整個生態鏈合作夥伴分享利益是我們的戰略,2017年和2016年比不會變動。從來不認為跟合作夥伴分享了利益會影響我們盈利能力。如果短期減少跟合作夥伴分享,那是殺雞取卵的行為。所有的戰略、所有的商業追求需要跟合作夥伴共同去實現。

內部從來沒聽過“裁員”這兩個字

記者:2015年愛立信和諾基亞都有人員結構優化,2016年或者2017年初,大家說在華為34歲以上的裁員,話題熱的提到公司人力成本比較高,工資待遇比較好。尤其今年出現了利潤沒有太大幅度增長,人員結構調整上是什麽樣的目標?

徐直軍:首先,34歲的問題在網上炒的很熱也炒了很長時間。早期我一直認為是一個謠言,根本沒關註。任何只要稍微知道企業經營的人很容易看這個問題,華為的員工絕大部分是碩士畢業進華為的,26歲。進華為熟悉華為真正幹點活要過一兩年,到34歲的年齡是在企業某個專業領域真正獨立工作或者帶團隊的中堅骨幹,任何企業讓34歲年齡段的優秀員工離開公司是很瘋狂的事情。事情怎麽傳到這一步的有一點來源,調查了發現,是中國地區部要向海外輸送有經驗的優秀員工,在調查過程中講了34+這個數字,希望把已經具備經驗的優秀員工輸送一些到海外去,發了一份調查,有人基於這個調查誤解了意圖,認為要清34+的員工,故事就這樣發生。然後有人基於這一點在內部社區發了帖子,然後就傳到現在。

講到“裁員”,華為公司內部從來沒聽過“裁員”這兩個字。我們沒有決策退出任何業務。每塊業務還在高速增長,現在還在大規模吸納優秀員工進來。有一件事華為一直在做,把一些不合格的員工,貢獻低於成本的員工,希望他離開華為,這個事情是有的。但是這跟年齡沒關系。不知道我有沒有說清楚。任何年齡員工只要在華為持續創造價值都能夠在華為找到放飛他的舞臺。

記者:華為有沒有計劃派多少員工去海外?

徐直軍:基於海外需求來選派優秀員工去海外,這是多年來一直堅持的。為此我們建立了全套的政策和體系來支撐員工能夠到海外去,在海外能夠安心工作,還能夠創造價值做出貢獻。沒有具體的數量,基於需求該多少是多少。而且這個流動是一直存在著、一直堅持著,也有大量在海外工作的員工到國內了,這也一直是正常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997

晚舟事件 加樓遭殃?

1 : GS(14)@2018-12-16 16:54:32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2507&issue=20181215
【明報專訊】孟晚舟事件,能否視作中美貿易戰下的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加拿大)?主要反映香港二手樓價的中原城巿領先指數CCL本周再急跌0.69%,雖較8月中高位累跌7%,但和一年前比較仍升近8%,相比之下,加拿大溫哥華的獨立洋房價卻按年跌了8.5%(圖1),為2009年尾以來錄得的最大跌幅,溫哥華的多層住宅樓價也同樣按年錄得跌幅(圖2),朋友湯文亮說孟晚舟被補,有可能令歐美的豪宅價格再急挫。

事實上,近年不少歐美豪宅由華人買起,孟晚舟事件反映,原來華人富豪在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可以隨時出事,特朗普說若有利貿易談判和國家利益,可隨時介入事件,更予人聯想到一些華人將資金調往這些國家原意是為買個保險,卻原來可能隨時成為政治犧牲品,這樣他們還會繼續在西方國家大肆置業?

買「保險」隨時變犧牲品

湯文亮上述的分析對否要留待日後驗證,而說到湯文亮,股評人周顯就胡應湘家族日前提議以每股38.8元代價私有化合和實業(0054)作出分析,指出2016年由湯文亮作行政總裁的紀惠集團以逾4.2億元購入灣仔皇后大道東胡忠大廈高層全層,當時成交呎價約1.5萬元,創了該廈呎價新高,周顯認為湯文亮向來是精明的budget buyer,這些年來執了不少平貨,因而發了大財,他怎會用破天荒的高價買胡忠大廈呢?其中一定原因,相信是因為在2021年前後,合和中心二期即將落成,合和中心一期和胡忠大廈翻新,再加上皇后大道東153號和QRE,這個地區將會變成比太古廣場三期大上好幾倍的超級商務及娛樂中心。周顯估計,在胡忠大廈翻新之後,湯文亮的這筆投資可以賺到一倍以上的利潤。

合和私有化倘失敗 可低吸

說回合和的私有化出價,較之前的收巿價26.45元高出約47%,之後合和股價裂口急升,近日在約32至35元之間徘徊,反映巿場不太相信私人化會成功,據基金經理林少陽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止,合和每股資產淨值約60元,當中約每股9.5元為淨現金,即私有化作價較資產淨值折讓約35%,扣除淨現金,折讓高達42%。

筆者有興趣的是,為何合和會突然建議私有化,其出現大幅度的資產折讓已存在多年,為何會選擇現時進行私有化?筆者覺得,合和現在提出私有化,主要是希望在合和中心二期落成和附近物業完成翻新前,在巿場仍未完全折現該區物業的升值潛力前出手,如此,如合和私有化不成,股價也會回落,可候低吸納,或在該區的物業巿場尋寶。

合和近年的股價表現失色,在提出私有化計劃後才急彈,而另一隻地產股信置(0083)之前幾年也跑輸其他地產股,到了近兩個月卻因為開售觀塘的凱滙才大有起色。信置周四首批凱滙售價每呎約1.7萬元,較之前啟德新盤低約三成,但如往後樓盤能以此水平售清,以當初地價只約5000元計,信置仍可賺得龐大利潤,該股近日升至接近年初高位,早前筆者在《明報》財經網的淘寶圖節目推介這隻股票,如讀者有買入,等同自製年尾花紅。

美加息降溫 仍防港追加

還有幾天聯儲局便再議息,由於早前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指利率已接近「中性」,所以如今次美國在年底再加息,往後再加息的機會也會大減,而2019年1月結算和2020年1月結算的聯邦基金利率期貨差距大幅收窄(圖3),也反映美國明年的加息速度和幅度預期急促降溫。不過,香港的1個銀行拆息卻連續14日上升,並升至10年新高,則就算美國加息降溫,香港也可能會隨時追落後加息。

助子女買樓 也要還首期

花旗銀行日公前新公布的置業意向調查顯示,過去10年有做樓宇按揭的受訪業主當中,四分之一要靠「父幹」或「祖父幹」資助來支付買樓的首期,若僅計算21至34歲的「千禧世代」,比例更是高達六成。另外,長輩資助買樓人士中,56%未曾償還過任何資金,有償還部分的亦只有21%。

筆者也有朋友資助子女置業,但在出資時已訂明要分10年將首期金額歸還給父母,原因是要令子女是知道儲錢置業不是輕鬆的,而借錢是有責任還的,而更重要的,雖然還首期會加重負擔,卻可避免日後樓宇升了值後,子女胡亂加按,加按會加重供樓款項,連同要還給父母的,子女便會慎重考慮,以免加按以後最終變成銀主盤,父母當初資助的首期也要打水漂。

另外,花旗半年前同類調查顯示,當時69%受訪者認為未來12個月樓價會上升,現在只18%覺得未來12個月樓價仍升,而半年前僅有9%受訪者認為未來12個月樓價會跌,現在則升至57%(圖4),可見樓巿信心這回事,可以話變就變。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7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