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債從快牛到慢牛—如何理解當前利率調整和大類資產配置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882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4-12-10 11:39 編輯

股債從快牛到慢牛——如何理解當前的利率調整和大類資產配置?

作者:海通姜超、李寧、顧瀟嘯等


股債從快牛到慢牛,我們應當如何理解當前的利率調整和大類資產配置?

在過去的一天,無論股市還是債市都遭遇了“黑色星期二”,上證指數跌幅超過5%,而銀行間AA+以下城投債估值收益率普遍上行40bp。股債雙殺的出現,不禁令人擔心持續半年的股債雙牛行情是否會就此夭折。

在我們看來,理解這輪股債雙牛行情的關鍵在於無風險利率的走勢,抓住了利率變化的牛鼻子,就能夠理解大類資產配置的方向。

誰是目前中國資本市場最大的金主?


答案是銀行理財。
今年3季度,最值得市場關註的一個變化是整個銀行體系的存款出現了首次負增長,而原因則在於銀行理財的爆炸式增長。對老百姓而言,銀行理財的性質與銀行存款完全一樣,但提供的收益率幾乎是存款的一倍,而且其預期收益率幾乎都可以兌現,因而理財對銀行存款具有無以倫比的替代性。去年年底銀行理財規模達到10萬億,占存款的比例超過10%,意味著經過幾年普及之後,銀行理財對存款的替代進入到了加速期,而今年以來銀行理財余額的年均增速超過50%,每個季度的增量都在2萬億左右。
從產品的生命周期而言,銀行理財對存款的替代超過50%以後才會進入穩定期。目前銀行總存款大約110萬億,其中居民存款總規模大約50萬億。保守假定一半左右居民存款被理財替代,則未來幾年的新增銀行理財規模在20萬億以上,可以保持目前每年10萬億左右規模的增長速度,而這也就意味著銀行理財是當前資本市場最大的金主,除了銀行理財,誰也不敢說自己有錢。


誰是中國的無風險利率?


答案可能有很多。有人說是10年期國開債利率(類似於不免稅的國債),目前大約在4.5%;也有人說是回購利率,目前銀行間7天質押式回購利率大約在3.5%。毫無疑問,這兩者都是債券市場最重要的無風險利率指標,一個代表長端,一個代表短端。


然而在我們看來,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無風險利率是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因為這是零售端的老百姓所能感受到的無風險利率。目前全市場3個月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大約在5%,也就銀行吸引客戶理財所付出的成本。
而理財產品收益率與傳統的無風險利率指標之間其實存在著重要的關系:通過回購利率和國開債利率,可以實現理財產品收益率。銀行理財給客戶承諾的5%理財收益率,必須通過其資產投資來實現。因此任何進入銀行理財資產池的資產,都應該超過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加上一部分管理費用。比如說非標資產(也就是普通貸款),今年3季末的平均利率大約在7%左右,因而是銀行理財資產配置的重要領域。而對於國開債而言,雖然其絕對收益率4.5%達不到理財要求,但由於國開債的政府信用,其具備強大的融資功能,因而只要融資成本的回購利率低於4.5%(目前大約在3.5%),意味著通過一次質押融資國開債能夠達到5.5%的預期收益率,恰好滿足了5%左右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以及0.5%左右的管理費用要求。


為什麽我們認為無風險收益率長期趨於下降?


回答這個問題有兩個層面。

首先從短期來看,無風險利率其實又開始了下降。12月9日的債市調整出現了顯著的分化,國債、國開債的利率甚至比前一天有所下降,而信用債的收益率則出現了大幅的飆升,銀行間5年期AA+城投債利率從5.4%升至5.8%,而AAA企業債的利率上升幅度非常有限。
觸發股債大幅調整的是中證登的黑天鵝政策,規定非AAA債項評級的企業債未來的質押融資資格可能會在政府債務清理之後取消,簡單的說就是以後AAA以下企業債就別想抵押借錢的事了。因此對於AA+城投債而言,過去其可以十分方便地在交易所質押融資。本輪AA+城投債的最低收益率達到過5%左右,而交易所的短期融資成本大約在4%左右,意味著即便只有70%的抵押率,其通過抵押融資也可以實現5.7%左右的套息收益率,滿足銀行理財的需要。
而所有AAA級以下企業債的暴跌恰是源於融資功能可能喪失,因而其必須通過絕對收益率來滿足銀行理財的需要,而這也意味著當前5年期AA+城投債5.8%左右收益率已經基本調整到位。


從債市的調整結構來看,AAA以下債券質押資格之所以會被取消,與監管層認為其風險相對較大有關,也就意味著其並非無風險利率。而AAA以上債券的無風險屬性得以回歸,在本輪債市調整中反而相對受益,所以才會有國債期貨的逆勢上漲!

其次,驅動國開債等無風險利率下行的動力並未發生改變。


從我們給出的套息交易公式來看,國開債利率與回購利率以及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密切相關,而後兩者的下降也是解釋國開債利率下降的最核心原因。


今年年初,銀行3個月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高達6%,而回購利率均值高達5%,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麽當時的國開債收益率高達6%左右,因為融資成本太高,所以必須依靠絕對收益率才能滿足銀行理財的收益率要求,而別的金融機構即便覺得國開債收益率有吸引力,也沒錢買。
而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平均下行了100bp,與此同時回購利率均值也從最高的5%下降到了最低的3%,甚至在降息之後市場一度預期回購利率均值會下降至2.5%,因此可以解釋為什麽10年國開債利率會下降至4%左右,因為在2.5%的回購利率下,通過套息交易可以達到5.5%的收益率,滿足銀行理財收益率要求。從短期看,近期國開債利率上行幅度大約在50bp,同期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基本保持穩定,但回購利率均值從10月份的3%左右上升至目前的大約3.5%,由於融資成本上升50bp,因而國開債利率中樞也出現了小幅上行。


但從更長期的視角來看,我們認為隨著經濟增速的下行和通縮風險的加劇,無論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還是回購利率均趨於下降,因而我們判斷國開債屬於短期調整而非趨勢反轉,與此相應我們堅定認為當前10年期國開債利率中樞在4%到4.4%之間,對應的10年期國債利率大約在3.5%到3.9%之間。

為什麽無風險利率近期出現了小幅上行?

源於降息之後,貨幣政策短期放松預期的下降。

從我們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導致近期10年期國開債利率上行的核心原因是回購利率中樞的上升,從3%左右升至3.5%,而這也意味著貨幣政策短期放松預期的下降。


在11月21日降息之後,我們判斷降息周期已經展開,未來還有1次以上降息,而且降準也將隨時啟動。但從事後來看,降息降準預期反而一再延後,源於降息後的市場表現與政策意圖完全相反。


從央行角度而言,降息是為了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企穩經濟,抑制通縮預期。然而降息之後,PMI再創新低,物價繼續萎靡,也就意味著短期實體經濟並未受益。反而是虛擬經濟極度火爆,大量資金湧入股市導致股市持續暴漲,而虛擬經濟的繁榮雖然令人亢奮,但由於股市融資功能基本喪失,股市上漲之後的資金很難回流實體經濟。而虛擬經濟繁榮的助推器是融資交易盛行,導致融資利率居高不下,資金成本難以下降。


因此,降息之後的效果事與願違,因而也導致央行短期放松概率的下降,在當前的背景下再次降息降準只會給火爆的資本市場火上澆油,助漲投機而對實體經濟無益。

因此,我們也在本周初的周報提示貨幣政策放松陷入兩難,判斷回購利率中樞出現了小幅擡升。

為什麽近期人民幣大幅貶值?


我們認為是央行在外匯市場主動出售人民幣所導致。
近期人民幣出現了顯著貶值,很多人擔心中國會和印度、俄羅斯一樣,貶值以後被迫提高利率。在我們看來,由於巨大的外匯儲備和外貿順差,加之匯率仍處於管制之下,因而匯率變動背後主要體現的是監管層的意圖。
而對當前國內的流動性而言,短期資金偏緊源於股市暴漲,央行通過傳統公開市場、準備金率等工具投放貨幣投鼠忌器,因而我們猜測央行繞道外匯市場投放人民幣,因而人民幣的出售導致了匯率的短期貶值。而這一行為的好處在於既給市場提供了流動性,又不至於產生央行進一步放松的預期,防止刺激金融泡沫的產生。

如何判斷未來的貨幣政策,何時再度放松?

我們認為,貨幣放松或延遲到IPO大量發行或是註冊制啟動之後,而非無限期延遲。


目前,居民儲蓄正源源不斷從存款轉化為理財,而過去銀行用存款發放貸款,但今年銀行由於存款稀缺,新增存貸比超過140%,導致貸款意願嚴重下降。而在銀行理財的模式下,其資金只有35%以內流向貸款(非標),其余65%以上都是直接進入資本市場,大部分是債券,但也通過保本策略進入到股市。


因此,從資金流向看,央行放松之後的資金流向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過去放松以後資金從存款流向貸款,直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企穩實體經濟。而今資金從理財流向資本市場,可以降低債券收益率,推高股市,但不直接進入實體經濟。
因而未來若希望貨幣政策重新奏效,最核心的是要打通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恢複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上周公司債註冊制啟動,意味著債券市場已與實體經濟打通。而下一步則應該啟動股市IPO註冊制,將股市與實體經濟打通。而在資本市場融資功能恢複之後,央行再放水就成為水到渠成,可以為股票IPO以及公司債的發行保駕護航,助推中國直接融資的發展。而發展直接融資的好處在於是通過資本市場配置資金,反映了市場的理性預期、對未來產業的發展的判斷,而非通過政府和銀行配置資金,加劇產能過剩。


如何分析無風險利率的長期趨勢?
隨著人口老齡化,無風險利率長期趨於下降。


從長期看,無風險利率與青年人口增速密切相關,其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隨著人口老齡化,地產周期會出現拐點,對應著利率的長期下降,無論美國日本歐洲都是在人口老齡化、地產周期見頂之後步入零利率時代。另一方面,人口減少意味著勞動力相對稀缺,而資本則相對過剩,因此政府推進的各項改革將改變要素的分配結構。過去30年資本稀缺而勞動力充足,因而工資低而利率高。未來這一分配關系必將逆轉,資本過剩下其回報率趨降、利率趨於回落,而勞動力稀缺則其回報率趨升、工資趨於上升。而提高收入,走向共同富裕也是新政府的核心理念。


無風險利率下降如何影響大類資產配置?
無論股債,最重要的是滿足銀行理財這一金主的投資需要。
在我們看來,無論股市和債市,未來的最大金主都是銀行理財,因而理解銀行理財的投資理念對於大類資產配置而言極其關鍵。當前市場參與者眾多,而借錢投機者眾,而真正有錢的只有銀行理財一家,靠著存款源源不斷的轉移,是資本市場最偉大的接盤俠。


問題是,人家憑什麽接盤,會接什麽樣的盤?答案其實很簡單,得設身處地為人家著想,銀行理財也不容易,必須滿足客戶5%的預期收益率,因而理財收益率成為其投資選擇的重要標桿。


短期信用債雖然出現暴跌,但如果回顧今年全年,5年期AA+城投債利率的降幅高達250bp,從最高的7.3%最低降至4.8%,因而當前雖然短期出現100bp的回調,但是並沒有逆轉牛市的基調。而由於在短期大幅調整之後收益率再度滿足銀行理財的投資要求,給2015年投資創造了良好的機會。因此,我們認為本輪債市調整已基本到位,10年國開債利率在4.4%以上,5年AA+城投債利率在6%左右絕對是配置機會,因為有錢人願意接盤。


對股市而言,在銀行理財崛起的模式下,分紅收益率極其重要。在本輪大漲之前,由於城投債利率大幅下降,因而市場難以尋覓到6%以上的債券,股權投資開始進入銀行理財的視野,包括優先股和普通股等,只要股息率達到6%以上就可以考慮,實際上就是對接銀行理財的資金成本。而如果我們做一個簡單測算,可以發現此前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上汽、大秦鐵路等藍籌的股息率均在7%以上,因而成為理財配置的一個重要選擇。但是經過本輪大漲之後,其股息率基本都被消滅到了6%左右甚至以下的水平,再加上城投債利率也回到了6%左右,意味著目前無論股市和債市的分紅收益率水平相對於銀行理財而言均處於基本合理的狀態。因此未來行情的啟動需要進一步降低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而銀行理財的發展代表的是中國特色的增量存款利率市場化,這意味著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5%左右的理財收益率會逐漸向3%左右存款利率接軌。今年以來理財產品收益率大約下降1%,但是速度緩慢,源於競爭激烈,我們認為2015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將逐漸進入4%時代,因而當前無論信用債收益率還是藍籌股的分紅率從長期看仍極具吸引力。


對未來資本市場的展望?
股債雙牛會延續,但從快牛變慢牛。


過去的一年,股債都是快牛,10年國開債利率降幅最高接近200bp,而股市漲幅一度超過40%。源於債券高收益、藍籌高分紅率等基礎,以及央行持續的貨幣寬松,但顯然這樣的暴漲不可持續。


展望未來,我們認為股債雙牛行情會延續,只是會從快牛變慢牛。央行貨幣政策放松的趨勢未變,但未來降低融資成本更多要發揮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功能,因而需要等待各個監管部門之間的政策配合與協調。而銀行理財仍會繼續擴張,理財收益率仍將持續下降,為資本市場的發展提供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900

【專欄】從快牛到慢牛 — 如何理解當前的利率調整和大類資產配置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808

本文作者為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宏觀債券首席分析師姜超。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在過去的一天,無論股市還是債市都遭遇了“黑色星期二”,上證指數跌幅超過5%,而銀行間AA+以下城投債估值收益率普遍上行40bp。股債雙殺的出現,不禁令人擔心持續半年的股債雙牛行情是否會就此夭折。

在我們看來,理解這輪股債雙牛行情的關鍵在於無風險利率的走勢,抓住了利率變化的牛鼻子,就能夠理解大類資產配置的方向。

誰是目前中國資本市場最大的金主?

答案是銀行理財。今年3季度,最值得市場關註的一個變化是整個銀行體系的存款出現了首次負增長,而原因則在於銀行理財的爆炸式增長。對老百姓而言,銀行理財的性質與銀行存款完全一樣,但提供的收益率幾乎是存款的一倍,而且其預期收益率幾乎都可以兌現,因而理財對銀行存款具有無以倫比的替代性。去年年底銀行理財規模達到10萬億,占存款的比例超過10%,意味著經過幾年普及之後,銀行理財對存款的替代進入到了加速期,而今年以來銀行理財余額的年均增速超過50%,每個季度的增量都在2萬億左右。

從產品的生命周期而言,銀行理財對存款的替代超過50%以後才會進入穩定期。目前銀行總存款大約110萬億,其中居民存款總規模大約50萬億。保守假定一半左右居民存款被理財替代,則未來幾年的新增銀行理財規模在20萬億以上,可以保持目前每年10萬億左右規模的增長速度,而這也就意味著銀行理財是當前資本市場最大的金主,除了銀行理財,誰也不敢說自己有錢。

誰是中國的無風險利率?

答案可能有很多。有人說是10年期國開債利率(類似於不免稅的國債),目前大約在4.5%;也有人說是回購利率,目前銀行間7天質押式回購利率大約在3.5%。毫無疑問,這兩者都是債券市場最重要的無風險利率指標,一個代表長端,一個代表短端。

然而在我們看來,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無風險利率是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因為這是零售端的老百姓所能感受到的無風險利率。目前全市場3個月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大約在5%,也就銀行吸引客戶理財所付出的成本。

而理財產品收益率與傳統的無風險利率指標之間其實存在著重要的關系:通過回購利率和國開債利率,可以實現理財產品收益率。銀行理財給客戶承諾的5%理財收益率,必須通過其資產投資來實現。因此任何進入銀行理財資產池的資產,都應該超過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加上一部分管理費用。比如說非標資產(也就是普通貸款),今年3季末的平均利率大約在7%左右,因而是銀行理財資產配置的重要領域。

而對於國開債而言,雖然其絕對收益率4.5%達不到理財要求,但由於國開債的政府信用,其具備強大的融資功能,因而只要融資成本的回購利率低於4.5%(目前大約在3.5%),意味著通過一次質押融資國開債能夠達到5.5%的預期收益率,恰好滿足了5%左右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以及0.5%左右的管理費用要求。

為什麽我們認為無風險收益率長期趨於下降?

回答這個問題有兩個層面。

首先從短期來看,無風險利率其實又開始了下降。12月9日的債市調整出現了顯著的分化,國債、國開債的利率甚至比前一天有所下降,而信用債的收益率則出現了大幅的飆升,銀行間5年期AA+城投債利率從5.4%升至5.8%,而AAA企業債的利率上升幅度非常有限。

觸發股債大幅調整的是中證登的黑天鵝政策,規定非AAA債項評級的企業債未來的質押融資資格可能會在政府債務清理之後取消,簡單的說就是以後AAA以下企業債就別想抵押借錢的事了。因此對於AA+城投債而言,過去其可以十分方便地在交易所質押融資。本輪AA+城投債的最低收益率達到過5%左右,而交易所的短期融資成本大約在4%左右,意味著即便只有70%的抵押率,其通過抵押融資也可以實現5.7%左右的套息收益率,滿足銀行理財的需要。

而所有AAA級以下企業債的暴跌恰是源於融資功能可能喪失,因而其必須通過絕對收益率來滿足銀行理財的需要,而這也意味著當前5年期AA+城投債5.8%左右收益率已經基本調整到位。

從債市的調整結構來看,AAA以下債券質押資格之所以會被取消,與監管層認為其風險相對較大有關,也就意味著其並非無風險利率。而AAA以上債券的無風險屬性得以回歸,在本輪債市調整中反而相對受益,所以才會有國債期貨的逆勢上漲!

其次,驅動國開債等無風險利率下行的動力並未發生改變。

從我們給出的套息交易公式來看,國開債利率與回購利率以及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密切相關,而後兩者的下降也是解釋國開債利率下降的最核心原因。

今年年初,銀行3個月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高達6%,而回購利率均值高達5%,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麽當時的國開債收益率高達6%左右,因為融資成本太高,所以必須依靠絕對收益率才能滿足銀行理財的收益率要求,而別的金融機構即便覺得國開債收益率有吸引力,也沒錢買。

而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平均下行了100bp,與此同時回購利率均值也從最高的5%下降到了最低的3%,甚至在降息之後市場一度預期回購利率均值會下降至2.5%,因此可以解釋為什麽10年國開債利率會下降至4%左右,因為在2.5%的回購利率下,通過套息交易可以達到5.5%的收益率,滿足銀行理財收益率要求。

從短期看,近期國開債利率上行幅度大約在50bp,同期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基本保持穩定,但回購利率均值從10月份的3%左右上升至目前的大約3.5%,由於融資成本上升50bp,因而國開債利率中樞也出現了小幅上行。

但從更長期的視角來看,我們認為隨著經濟增速的下行和通縮風險的加劇,無論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還是回購利率均趨於下降,因而我們判斷國開債屬於短期調整而非趨勢反轉,與此相應我們堅定認為當前10年期國開債利率中樞在4%到4.4%之間,對應的10年期國債利率大約在3.5%到3.9%之間。

為什麽無風險利率近期出現了小幅上行?

源於降息之後,貨幣政策短期放松預期的下降。

從我們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導致近期10年期國開債利率上行的核心原因是回購利率中樞的上升,從3%左右升至3.5%,而這也意味著貨幣政策短期放松預期的下降。

在11月21日降息之後,我們判斷降息周期已經展開,未來還有1次以上降息,而且降準也將隨時啟動。但從事後來看,降息降準預期反而一再延後,源於降息後的市場表現與政策意圖完全相反。

從央行角度而言,降息是為了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企穩經濟,抑制通縮預期。然而降息之後,PMI再創新低,物價繼續萎靡,也就意味著短期實體經濟並未受益。反而是虛擬經濟極度火爆,大量資金湧入股市導致股市持續暴漲,而虛擬經濟的繁榮雖然令人亢奮,但由於股市融資功能基本喪失,股市上漲之後的資金很難回流實體經濟。而虛擬經濟繁榮的助推器是融資交易盛行,導致融資利率居高不下,資金成本難以下降。

因此,降息之後的效果事與願違,因而也導致央行短期放松概率的下降,在當前的背景下再次降息降準只會給火爆的資本市場火上澆油,助漲投機而對實體經濟無益。

因此,我們也在本周初的周報提示貨幣政策放松陷入兩難,判斷回購利率中樞出現了小幅擡升。

為什麽近期人民幣大幅貶值?

我們認為是央行在外匯市場主動出售人民幣所導致。近期人民幣出現了顯著貶值,很多人擔心中國會和印度、俄羅斯一樣,貶值以後被迫提高利率。在我們看來,由於巨大的外匯儲備和外貿順差,加之匯率仍處於管制之下,因而匯率變動背後主要體現的是監管層的意圖。

而對當前國內的流動性而言,短期資金偏緊源於股市暴漲,央行通過傳統公開市場、準備金率等工具投放貨幣投鼠忌器,因而我們猜測央行繞道外匯市場投放人民幣,因而人民幣的出售導致了匯率的短期貶值。而這一行為的好處在於既給市場提供了流動性,又不至於產生央行進一步放松的預期,防止刺激金融泡沫的產生。

如何判斷未來的貨幣政策,何時再度放松?

我們認為,貨幣放松或延遲到IPO大量發行或是註冊制啟動之後,而非無限期延遲。

目前,居民儲蓄正源源不斷從存款轉化為理財,而過去銀行用存款發放貸款,但今年銀行由於存款稀缺,新增存貸比超過140%,導致貸款意願嚴重下降。而在銀行理財的模式下,其資金只有35%以內流向貸款(非標),其余65%以上都是直接進入資本市場,大部分是債券,但也通過保本策略進入到股市。

因此,從資金流向看,央行放松之後的資金流向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過去放松以後資金從存款流向貸款,直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企穩實體經濟。而今資金從理財流向資本市場,可以降低債券收益率,推高股市,但不直接進入實體經濟。

因而未來若希望貨幣政策重新奏效,最核心的是要打通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恢複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上周公司債註冊制啟動,意味著債券市場已與實體經濟打通。而下一步則應該啟動股市IPO註冊制,將股市與實體經濟打通。而在資本市場融資功能恢複之後,央行再放水就成為水到渠成,可以為股票IPO以及公司債的發行保駕護航,助推中國直接融資的發展。

而發展直接融資的好處在於是通過資本市場配置資金,反映了市場的理性預期、對未來產業的發展的判斷,而非通過政府和銀行配置資金,加劇產能過剩。

如何分析無風險利率的長期趨勢?

隨著人口老齡化,無風險利率長期趨於下降。

從長期看,無風險利率與青年人口增速密切相關,其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隨著人口老齡化,地產周期會出現拐點,對應著利率的長期下降,無論美國日本歐洲都是在人口老齡化、地產周期見頂之後步入零利率時代。另一方面,人口減少意味著勞動力相對稀缺,而資本則相對過剩,因此政府推進的各項改革將改變要素的分配結構。過去30年資本稀缺而勞動力充足,因而工資低而利率高。未來這一分配關系必將逆轉,資本過剩下其回報率趨降、利率趨於回落,而勞動力稀缺則其回報率趨升、工資趨於上升。而提高收入,走向共同富裕也是新政府的核心理念。

無風險利率下降如何影響大類資產配置?

無論股債,最重要的是滿足銀行理財這一金主的投資需要。在我們看來,無論股市和債市,未來的最大金主都是銀行理財,因而理解銀行理財的投資理念對於大類資產配置而言極其關鍵。當前市場參與者眾多,而借錢投機者眾,而真正有錢的只有銀行理財一家,靠著存款源源不斷的轉移,是資本市場最偉大的接盤俠。

問題是,人家憑什麽接盤,會接什麽樣的盤?答案其實很簡單,得設身處地為人家著想,銀行理財也不容易,必須滿足客戶5%的預期收益率,因而理財收益率成為其投資選擇的重要標桿。

短期信用債雖然出現暴跌,但如果回顧今年全年,5年期AA+城投債利率的降幅高達250bp,從最高的7.3%最低降至4.8%,因而當前雖然短期出現100bp的回調,但是並沒有逆轉牛市的基調。而由於在短期大幅調整之後收益率再度滿足銀行理財的投資要求,給2015年投資創造了良好的機會。因此,我們認為本輪債市調整已基本到位,10年國開債利率在4.4%以上,5年AA+城投債利率在6%左右絕對是配置機會,因為有錢人願意接盤。

對股市而言,在銀行理財崛起的模式下,分紅收益率極其重要。在本輪大漲之前,由於城投債利率大幅下降,因而市場難以尋覓到6%以上的債券,股權投資開始進入銀行理財的視野,包括優先股和普通股等,只要股息率達到6%以上就可以考慮,實際上就是對接銀行理財的資金成本。

而如果我們做一個簡單測算,可以發現此前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上汽、大秦鐵路等藍籌的股息率均在7%以上,因而成為理財配置的一個重要選擇。但是經過本輪大漲之後,其股息率基本都被消滅到了6%左右甚至以下的水平,再加上城投債利率也回到了6%左右,意味著目前無論股市和債市的分紅收益率水平相對於銀行理財而言均處於基本合理的狀態。

因此未來行情的啟動需要進一步降低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而銀行理財的發展代表的是中國特色的增量存款利率市場化,這意味著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5%左右的理財收益率會逐漸向3%左右存款利率接軌。今年以來理財產品收益率大約下降1%,但是速度緩慢,源於競爭激烈,我們認為2015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將逐漸進入4%時代,因而當前無論信用債收益率還是藍籌股的分紅率從長期看仍極具吸引力。

對未來資本市場的展望?

股債雙牛會延續,但從快牛變慢牛。

過去的一年,股債都是快牛,10年國開債利率降幅最高接近200bp,而股市漲幅一度超過40%。源於債券高收益、藍籌高分紅率等基礎,以及央行持續的貨幣寬松,但顯然這樣的暴漲不可持續。

展望未來,我們認為股債雙牛行情會延續,只是會從快牛變慢牛。央行貨幣政策放松的趨勢未變,但未來降低融資成本更多要發揮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功能,因而需要等待各個監管部門之間的政策配合與協調。而銀行理財仍會繼續擴張,理財收益率仍將持續下降,為資本市場的發展提供動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932

如何從快牛瘋牛變成慢牛長牛:中美牛市比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96

本帖最後由 鹿愚 於 2015-5-19 09:32 編輯

股票發行註冊制背景下的中美牛市比較
作者:任澤平、宋雙傑


導讀:

美國股市呈牛長熊短,漲多跌少;中國股市呈牛短熊長,暴漲暴跌。是什麽造成了這種差異?如何從快牛瘋牛變成慢牛長牛?中國此輪牛市能否逃脫歷史的宿命?



摘要:

中國股市牛短熊長、暴漲暴跌,美國股市牛長熊短、漲多跌少。平均來看,美國熊市持續10個月,跌幅35.4%,牛市32個月,漲幅106.9%,牛市持續時間是熊市的3.2倍,呈典型的牛長熊短、漲多跌少特征;A股熊市27.8個月,跌幅56.4%,牛市12.1個月,漲幅217.2%,熊市持續時間是牛市的2.3倍,呈典型的牛短熊長、暴漲暴跌特征。09年以來的美國牛市是QE註水造就的“水牛”,中國此輪牛市則是“改革牛”、“轉型牛”,資金是配合性因素。

五大因素造就中美不同牛市。1)市場法制環境:中國缺乏法治,監管不足,美國法制健全,信息公開、對違法行為嚴懲重罰;2)投資者結構:中國股市是散戶主導的追漲殺跌,美國股市是機構投資者主導的價值投資;3)主流媒體和監管層作用:中國黨媒渲染“炒股要聽黨的話”、監管層隱性背書幹預市場是常態,美國投資者必須自負盈虧、責任自擔,市場教育投資者;4)對市場的認識和態度:中國政府和監管層把股票市場當工具以服務其特定目的,而在美國,股市得到充分尊重,讓其自身規律發揮作用;5)市場供求自我調節機制:美國實行註冊制,進入退出機制完善能自動調節股票供需,中國是實質上的審批制,缺乏有效的供求平衡調節機制。

五方面改造快牛瘋牛為慢牛長牛。1)踐行法治、從嚴監管。建立完善的證券法律法規體系和嚴格的證券市場監管體制,完善信息披露機制,對違法違規行為嚴懲不貸;2)發展機構投資者。傳播價值投資理念,培養投資者長期投資行為,讓機構投資者真正起到股市穩定器的作用;3)主流媒體和監管層不得為股市做背書,讓市場教育投資者。政府和監管層必須放手,讓市場的力量發揮主導作用,讓市場來教育投資者;4)尊重市場。政府必須放棄讓市場充當實現自己某種目標的工具的短視行為,還股市本來面目;5)推動註冊制改革。發揮市場自身供求調節功能,建立完善的市場進入和退出機制,盡快推動完全的註冊制。如果以上五個方面不能得到改變,此輪牛市恐難逃歷史的宿命。

底部吶喊,高位理性。2014年2季度房地產長周期拐點出現以來,經濟加速探底,政策加碼寬松,改革降低無風險利率提升風險偏好,居民大類資產配置變化,增量資金入市,大牛市啟動。目前看這一邏輯沒有被破壞,趨勢仍在。但海拔已高,風大慢走。短期最大風險是監管,長期是經濟基本面。我們的態度是底部吶喊(《對熊市的最後一戰》)、高位理性(《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三種前途》)。速度與激情之後,密切觀察經濟探底和貨幣寬松信號。

1.中美牛市的比較

1.1. 美國:牛長熊短、漲多跌少

美國股票市場的顯著特征是牛長熊短。為了清晰劃分牛熊市和進行比較,我們將熊市定義為標普500指數下跌至少20%,牛市為標普500指數至少上漲20%。自1929年開始,美國股市一共經歷了25次熊市和25次牛市。美國熊市平均持續10個月,牛市持續時間更長平均約為32個月,牛市持續時間是熊市的3.2倍,呈現明顯的牛長熊短特征。熊市時,標普500的平均跌幅為35.4%,牛市時,標普500的平均漲幅106.9%,呈漲多跌少特征。

美國股市最近的三次大牛市:2009年3月-至今(2015年5月8日)、2002年10月-2007年10月、1987年12月-2000年4月,持續時間分別為75.0、60.9、149.8個月,漲幅分別為212.8%、101.5%、582.1%,從持續的時間和上漲的幅度來講都大大超過平均水平。

1.2. 中國:牛短熊長、暴漲暴跌

A股市場的典型特征與美國市場恰恰相反,呈現牛短熊長的特點。以上證綜指來看,自1990年12月開市以來到2015年5月11日,A股一共經歷了7次牛市(剔除1990年12月至1992年5月持續17.5個月,漲幅1387.8%的首次牛市)和7次熊市。A股熊市平均持續27.8個月,牛市平均持續12.1個月,熊市持續時間是牛市的2.3倍,呈典型的牛短熊長。熊市時,上證綜指平均跌幅為56.4%,牛市時,上證綜指的平均漲幅217.2%,跌幅和漲幅均顯著超過美國,呈典型的暴漲暴跌。

A股最近的三次大牛市:2014年7月-至今(2015年5月11日)、2005年6月-2007年10月、1999年5月-2001年6月,持續時間分別為10.2、28.7、25.2個月,漲幅分別為124.8%、513.6%、114.4%。截止5月11日,從持續的時間和上漲的幅度來看,此輪牛市都低於歷史平均值。

牛市期間,A股的月平均漲速遠遠超過美國。即使在剔除1990年至1992年間的A股首次牛市後,歷史來看,A股牛市期間的月平均漲幅達到18.1%,而標普500指數只有3.4%。比較當前的牛市,A股的月平均漲幅達12.2%,雖然較A股歷史的月平均漲幅有所下降,但還是遠高於標普500此輪牛市的2.8%。


1.3. 美國2009年以來的“水牛”

美國本次牛市和QE息息相關。QE降低了利率,為市場提供了充裕的流動性,繁榮資產價格和恢複私人部門資產負債表,進而將資本市場的繁榮傳導到實體經濟領域,促進美國經濟的最終複蘇。

美國本次牛市可以劃分為兩輪,第一輪是美聯儲企動QE後不久,市場確認政策底部後,汽車、銀行、耐消費品、多元金融、保險等強周期和08年金融危機時受損最嚴重的行業漲幅居前。經過短暫的休整後,美國本次牛市開始了第二輪上漲,領漲的行業是媒體、醫藥、多元金融、零售等。兩輪上漲中,以電信、軟件服務、半導體、硬件設備等科技行業表現並不突出,原因在於美國牛市的根本推進力量是美聯儲QE所帶來的流動性,還未真正起到調整美國經濟結構的作用,美國的牛市是標準QE註水造就的“水牛”。

1.4. 中國2013年以來的轉型牛、改革牛

美國本次牛市是QE打起來的牛市,雖然有供給端的改善,但作為一個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市場經濟制度具有相當大的彈性和自我修複能力,核心基本並沒有太多的變化。中國雖然也需要放水曲線QE,中國更缺的是結構調整,中國需要的還是改革牛而不是“水牛”。如果以創業板指數計,A股的牛市應該從創業板指2012年12月4日的585點算起,在當時中性偏緊的貨幣政策下,創業板指開始了牛市的征程,並未有美國“水牛”相伴的充裕流動性,所以我們不認可A股是純粹“水牛”的說法,創業板約兩年半牛市的支撐力量是現在中國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轉變,是“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的潛力,是資本市場幫助創新型企業快速成長,是改革的力量和方向。A股主板上漲很大程度上是改革降低無風險利率、提升風險偏好驅動的。中國此輪牛市是企業從下到上轉型(互聯網+等)和政府從上到下改革(財稅國企等)共同驅動的,因此主要是“改革牛”“轉型牛”,資金是配合性因素。

2.中美比較:五大因素造就不同牛市

2.1. 市場法治環境:缺乏法治、監管不足VS信息公開、嚴懲重罰

A股牛短熊長,牛市快速上漲的現象,和一些基礎性法律法規缺失、公司基本面信息不清晰、市場監管不足有關。因為缺乏法治、監管不足,使得A股市場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及時性不夠,信息披露姍姍來遲,信息前後矛盾,承諾的事項難以履行,關鍵問題上的解釋避重就輕的事件頻頻發生;還使得退市制度有名無實,證券違法違規行為得不到及時處理,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不夠,對投資者的保護不足,投資者對A股上市公司缺乏信心,長期價值投資無保障。

中國處於新興加轉軌階段,經濟和社會預期呈大起大落特點。市場缺乏法治、監管不足、基本面信息不清晰和投資者心態結合起來,共同造成市場參與者長期投資行為的缺乏,市場風格賭性十足,投資者對公司的預期只是隨著股價而波動,隨著公司股價追漲殺跌,投資者過度樂觀和過度悲觀的情緒隨著盈虧急劇放大,加大了市場波動的幅度和速度,造成快牛瘋牛。

相較於中國證券市場法律法規不夠完善,監管水平有待提高,信息披露不夠健全的特征,美國在證券市場環境建設方面值得我們學習。

美國證券市場的基石是以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及時性為核心要求的證券法規體系。《1933年證券法》、《1934年證券交易法》和隨後的一系列法律法規中,都體現了信息公開是美國證券監管體系的基礎性原則和制度,並在實踐中與時俱進,逐步強化。2002年,安然集團財務造假和欺詐事件,直接導致了“薩班斯一奧克斯利”法案的通過,該法案的第一句話就是:“遵守證券法律以提高公司披露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從而保護投資者及其他目的”,該法案對企業財務審計工作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同時要求公司高管直接對財務報告負責。

美國擁有一個以證券交易委員會為核心,各交易所監管機構和各州監管機構為輔的完善的分級監管體系。其中證券交易委員會有調查權、處罰權、一定的立法和司法權。對於信息隱瞞和證券欺詐行為,美國證券市場監管當局一直是零容忍的。2002年10月16日,因為安然事件,美國休斯敦聯邦地區法院對安達信妨礙司法調查做出判決,罰款50萬美元,並禁止它在5年內從事業務,安然事件最終導致了安達信的破產。此外花旗集團、摩根大通和美洲銀行也因涉嫌財務欺詐,向安然破產的受害者分別支付了20億、22億和6900萬美元的高額賠償金。

嚴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嚴懲重罰的監管、完備的退市制度、完善的投資者保護制度,使得價值投資成為美國股票市場參與者的首選,美國股市成為是美國經濟的“晴雨表”,美國股市的繁榮與否,與美國實體經濟的好壞息息相關,而不是過度透支對未來經濟的預期,顯現慢牛長市的特征。

2.2. 投資者結構:散戶主導的追漲殺跌VS機構投資者主導的價值投資

中國股市主導的活躍投資者主要由散戶構成,因此,短視、羊群效應和非理性特征非常明顯。到2013年,一般法人占A股市值的63.6%,處於絕對的統治地位,但因為一般法人中很大一部分持股是國有股份,其實質是基本不流通的,一般法人占比僅僅是虛高,不能決定投資風格。考察A股的交易占比,清楚的發現,A股是由散戶主導的,雖然散戶的交易占比自2007年處於下降趨勢,但是截止2013年,個人投資者占比仍達82.2%,一般法人交易占比僅2.5%,以公募基金為代表的專業機構占比15.3%,散戶交易占比處於絕對優勢的狀態。

美國股市主導的投資者則是機構投資者,因此長期價值投資受到推崇。美國個人投資者市值占比由1950年的90.1%一路下滑至2010年的36.8%才逐步穩定,2014年的占比為36.7%。至少自2005年起美國機構投資者(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共同基金)市值占比更大,達47.3%,而個人投資者當年的占比為38.9%,此後機構投資者一直處於優勢地位。美國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價值化、長期化,特別以養老基金為例,401(K)為代表的養老金計劃在法規指引下系統投入股市,因其長期和低風險偏好的投資特征,很好的起到了穩定市場的作用。

此外,在散戶主導的中國股市,機構投資者只能順應市場特征,並未起到市場穩定器的作用,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也呈現短期化的特征。以主動型股票和混合公募基金為例,基金經理們在短期考核的壓力下,投資風格日益呈現散戶化的特點,換手率從2004年的平均113%提高到2013年的334%,而美國股票型基金1980至2013年間的平均換手率為61%,2013年的為41%,2013年中國股票基金的換手率為美國的8.14倍。可見以公募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正規軍,在扭曲的考核機制和市場環境下無法起到穩定器作用。





2.3. 主流媒體和監管層作用:黨媒渲染“炒股要聽黨的話”、監管層隱性背書幹預市場VS自負盈虧、責任自擔、讓市場教育投資者

20多年前,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直接喊出:“炒股要聽黨的話”,這話直到今天也基本管用。歷史上,監管層通過媒體等通道喊話股市隨處可見,而且明顯的影響了市場的運行節奏,這一現象在此輪牛市仍在延續甚至有所強化。2014年7月25日,人民日報刊登《外資機構齊聲唱多A股市場》,當天上證指數上漲1.28%,築底後開始擡升。2015年3月30日人民日報刊登《A股已處牛市中把握牛市“紅利”》,4月1日刊登《股市震蕩不改“慢牛”趨勢》,5月5日A股暴跌後,新華社及新華網連發四篇文章:《新聞分析:滬深股市緣何大幅下挫?》、《新股並非洪水猛獸,A股終將回歸理性慢牛》、《5日滬深股市遭遇重創,投資者觀望情緒漸濃》、《股市遭遇重創不失為一場洗禮風雨過後更見彩虹》,監管層對股市的呵護之情溢於言表。

在投資者和監管層博弈中,監管層對於市場的幹預過多,總是擔心市場的急劇下跌或者大跌帶來的社會不穩定或者其他一些因素,監管層和主流媒體過多的聲音,罔顧市場規律,幹擾了市場的運行節奏,加速了預期的透支,政策市特征明顯,其結果是投資者把握住監管層的態度,變得越來越投機和越來越激進,加快了牛市的節奏。

美國股市則完全是市場主導的,美國監管當局信奉看不見的手會自動調節股市。

首先在制度層面,美國股市的交易規則更加大膽和靈活,股市實行T+0交易制度。T+0交易制度在中國曾經實行過,但是它允許更大的投機性,為了保證市場穩定,政府改而用T+1的交易方式。另一方面,美國股市沒有每個交易日10%的漲跌幅限制。這兩項制度的存在使得投資者能夠快速套利和逃離危險。

更重要的一點是美國政府和監管層很少直接或者間接的幹預股市的運行。在危機的時候,美國政府允許雷曼兄弟和安然公司這樣的大型上市企業倒閉而不出手相救,而在中國,大量的國有上市企業依靠政府補助存活著。近十年中石油、中石化共獲得政府財政補貼1258.83億。當然也不能說美國股市完全沒有來自監管層的幹預。比如在“911”事件發生後,為挽救市場信心,紐約證券交易所暫停交易四天。但是上一次這樣長時間的非正常休市已經是1929年大蕭條時期的事情了,可見美國政府和監管層對股市幹預之少。

綜上,美國股市在制度設計上允許更大的波動和更高頻率的交易,政府和監管層又對股市鮮有幹預,這一方面是因為政府和大眾相信市場的力量能很好的穩定市場,股價最終決定於企業的價值。另一方面,也說明美國的投資者長年參與這樣一個充分市場化的股市中,他們長期學習並實踐著,必須自負盈虧、責任自擔。

2.4. 對市場的認識和態度:把市場當工具VS充分尊重市場

監管層對股票市場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沒有真正的尊重股票市場,將股票市場當作目的性的存在,只是將股票市場當作工具性的存在,為了達成別的目的,肆意的讓市場承擔過多的功能。

股票市場在成立時即肩負了使命,1990年是為了與股份制改革相配套,這一“光榮”傳統在後來得到延續。1998年發展股票市場是為國企脫困解決融資難問題,2007年是擴大直接融資,實現全流通,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當前是國企改革,股權融資支持轉型創新。從本質上來講,監管層支持股票市場的發展都是依附於階段性的政策意圖上,而不是從尊重市場的規律出發。

投資者在把握住中國政策市的實質後,在確認當前的政策意圖未達成的情況下,可以任性的炒作,而不用擔心監管層面的實質打壓。猜政策意圖如此重要的原因在於,政策變更對於中國股市的影響既大且快,大的政策意圖達到後,政府很可能制定一些政策來打壓瘋漲的股市,當股市下跌產生不良影響時,政府又很可能制度一些政策來穩定甚至推動股市上漲。

與中國股市自誕生起就有很強的政策意圖不同,美國股市是從完全無約束狀態起逐步引入監管的,但直到今天,美國對股市的監管僅限於為股市的運作提供基礎制度安排,從來不涉及市場的運行方向和節奏。美國股市初期,規則混亂、監管缺失、證券投機和欺詐行為橫行,美國政府也未對股市進行幹預,大眾甚至認為“股票欺詐並非該特別譴責的行為,而是整個股市體系的一部分”,可見美國股票市場運作的自由程度,1811年的《梧桐樹協議》也是奠定了美國金融業排除政府影響,進行行業自律的基調,而非美國監管當局的直接幹涉。

時至今日,美國股市也主要是承擔了其應有的功能,為資本定價、為企業融資、優化資源配置和盤活經濟,這都是依靠市場自身的力量決定的。

美國股市投資者遵循的是價值投資的理念,所以從長遠來看,只有優質的企業、被市場認可的企業,它的股價才能上漲,企業才能在股市募集到資金。比如蘋果公司是近十年來股價上升最多的公司之一,顯然蘋果公司是世界上最具創新力企業的代表。


2.5. 市場供求自我調節機制:審批制VS註冊制

美國徹底的註冊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發行人和投資者之間的博弈,來滿足企業的IPO需求和投資者的投資需求。大體來看,當年年度漲幅高,在美股新上市的公司數目也越多,1995、1996年標普500分別上漲34.1%、20.3%,新上市公司分別為634、818家。年度漲幅低,當年新上市公司數目少,2008年金融危機大跌年,美國僅上市57家公司。在牛市期間,因為估值高、發行容易等因素,公司樂於IPO上市,這樣有效的擴大了市場供給,給牛市降溫。美股高效率、低成本、市場化的IPO制度極大的降低了公司的身價和稀缺性,使得定價合理,美國投資者對待IPO公司的態度十分謹慎。

A股因為市場機制的欠缺,缺乏有效的供求平衡調節系統,上市公司的供給很大程度受到人為控制,是實質上的審批制,不能通過新股有效擴大市場的供給,對沖牛市時高漲的股票需求。2006、2007年上證綜指分別上漲130.4%、96.7%,新上市公司數目為133、220家;2010、2011分別下跌14.3%、21.7%,新上市公司數目卻達到創記錄的456、344家,完全沒有“熱發行”市場的特征。在當前中國IPO的過程中,監管層不僅直接幹預IPO節奏,造成權力尋租和道德風險大增,新上市公司身價大漲,而且代替投資者判斷公司的價值,使得市場投機盛行。



2.6. 小結:不同的市場環境決定了不同的投資者行為,進而決定了牛熊特征

市場的底層架構和制度環境決定了投資者行為,進而決定了市場的牛熊特征。美國股市在制度設計上允許更大的波動和更高頻率的交易,政府和監管層對股市鮮有幹預,這一方面是因為政府和大眾相信市場的力量能很好的穩定市場,股價最終決定於企業的價值。另一方面,也說明美國的投資者長年參與這樣一個充分市場化的股市中,他們必須自負盈虧、責任自擔。

中國證券市場存的主要問題是:(1)因為信息披露不足、違規違法事件處理還有待加強、有效退市制度的缺失,使得股票價格不能很好的反映企業的價值,股市被投資者預期所左右。(2)中國股市主導的活躍投資者主要由散戶構成,因此,短視、羊群效應和非理性特征非常明顯,而美國股市主導的投資者則是機構投資者,投資行為長期化,此外,在中國機構投資者被短期目標所束縛,導致其價值投資理念被拋棄,未能起到如美國同行市場穩定器的作用。(3)由於政府、監管層和主流媒體隨意幹預股市,引導股價走勢,從而投資者揣測監管層意圖,投機主義流行。(4)由於政府和監管層把證券市場當作實現自己其特定目的的工具,證券市場未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敬畏,要用時拿起,股市瘋狂,不要用時丟棄,股市低迷。(5)由於中國股市進入和退出機制不完善,導致市場不能自我調節供求關系。以上種種,都導致了中國證券市場,熊長牛短的特征,導致中國股市未能起到如美國股市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

3.五大方面改造快牛瘋牛為慢牛長牛

美國資本市場一直是全球資本市場組織者和參與者的標桿。美國資本市場真正奠定其全球經濟脈動中心的時間可以追溯至1980年左右,如果剔除自1980年代開始至今三十多年間的少數波動年份,美國股市整體是向上的,有效的支持各類經濟、金融操作(信息、科技產業的風投,傳統產業的兼並收購等),幫助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得以啟動並成功。

與美國的長牛慢牛相比,中國牛短熊長,很難對實體經濟形成有效支撐,A股投資者投機盛行,投資缺乏,難言是個成熟的市場。當前的改革牛如何與實體經濟形成良性互動成為各方博弈重點。此輪牛市將為中國經濟轉型、激發全民創新創業活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發展直接融資、去杠桿、註冊制改革、國企改革等提供歷史性機遇,當前政策強調大力發揮股市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促進股市和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推動註冊制、法治監管、簡政放權等重大改革,都需要快牛變慢牛。

要改造中國股市,使中國股市呈現出如美國般牛長熊短的特征,我們必須在以下五個方面做出努力。一、踐行法治從嚴監管。建立完善的證券法律法規體系和嚴格的證券市場監管體制,完善信息披露機制,對違法違規行為嚴懲不貸,錙銖必較;二、發展機構投資者。傳播價值投資理念,培養投資者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投資理念,讓機構投資者真正起到股市穩定器的作用;三、主流媒體和監管層不得為股市做背書,讓市場教育投資者。政府和監管層必須大膽放手,讓市場的力量發揮主導作用,讓市場來教育投資者,而不是由政府和監管層來引導投資者;四、尊重市場。政府和監管層必須真正尊重證券市場,放棄讓市場充當實現自己某種目標的工具的短視行為,還股市資本定價、為企業融資、優化資源配置和盤活經濟功能的本來面目;五、推動註冊制改革。建立良好的市場進入和退出機制,特別是在市場的供給面,盡快推動註冊制,盡早實行完全的註冊制。

3.1. 踐行法治、從嚴監管

踐行法治,建立完善的證券法律法規體系,從嚴監管,完善信息披露機制,對違法違規行為嚴懲不貸,錙銖必較。首先,必須建立良好的會計審計制度,讓上市公司做到信息披露公開透明,使投資者能很好的了解企業的其本面;其次,完善證券法律法規體系,嚴格證券市場監管體制,落實退市制度,及時處理證券違法違規行為,嚴厲處罰各類證券違法違規,加大上市公司、中介服務機構的違法違規成本,加強對投資者的保護;最後我們還需要加強對投資者、上市公司及各類中介服務機構人員的法制教育,使他們畏懼法律正義,不敢越雷池半步。

3.2. 發展機構投資者,傳播價值投資理念

首先,我們需要正視,如果外部市場環境沒有大的改變,A股投資者現在的行為其實是最優化的選擇。美國股市是培養價值投資,中國是毀滅價值投資。美國股市是明顯的慢牛長牛特征,以標普500計,美國牛市的平均持續時間大約是32個月,平均漲幅106.9%,而熊市平均持續10個月,平均跌幅35.4%,除了股市下跌83%大蕭條時期之外,價值投資絕對是最為經濟、有效的手段,美國股市的這一特征為以沃倫·巴菲特為代表的價值投資策略提供了支持,是他們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

A股市場的典型特征與美國市場恰恰相反,呈現牛短熊長的特點。A股熊市平均持續27.8個月,牛市平均持續12.1個月。熊市時,上證綜指平均跌幅為56.4%,牛市時,上證綜指的平均漲幅217.2%。如果我們持續性的投資於A股,為了等到12.1個月的牛市蜜月期,我們平均需要挨過27.8個月的嚴冬,最近一次的從07年10月至14年7月的嚴冬期長達82個月。

因此,對於一名理性的投資者來說,如果中國和美國的投資環境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的情況下,其合理的投資行為應該是在美國奉行價值投資、長期投資,而不是頻繁的買賣。在中國則需要實行相反的策略,積極的對市場的底部和頂部進行判斷,或者是在趨勢剛起時,快速的進場或者離場,把握住短暫的牛市,時刻警惕“凜冬將至”以規避漫長的熊市。

所以,當我們責怪A股散戶的高換手、高投機的行為以及機構投資者散戶化時,需要看到其合理性。當然,投資者的高投機交易風格也是造成當前市場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投資者的追漲殺跌是市場特征的直接形成原因,但投資者風格和市場環境是互為因果關系,不能僅僅責怪投資者的交易模式而忽視合理市場制度和環境的建設。

建立合理的市場環境,讓價值投資者在A股的博弈中占優,積極的發展機構投資者,廣泛傳播價值投資理念,讓價值投資之花在A股盛開,是A股努力的方向。

3.3. 主流媒體和監管層不得為股市做背書,讓市場教育投資者

主流媒體和監管層不得為股市做背書,消除對投資者收益的隱性承諾,致力於構建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制度框架。監管層和主流媒體過多的聲音,罔顧市場規律,幹擾了市場的運行節奏,加速了預期的透支,政策市特征明顯,使得投資都更加不能正視自己的投資行為,不能理性分析股票價值,合理投資,從而自負盈虧,責任自擔,從市場的正常波動獲得教訓和智慧,而將一切責任推給政府和市場,不願意為自己的非理性行為擔責。

3.4. 尊重市場、相信市場,摒棄短視的工具性目的,讓市場自身規律起作用

A股市場的監管者要選擇相信市場、尊重市場,讓市場自身的規律起作用,決定未來的趨勢。監管者需要將股票市場當作目的性的存在,而非工具性的存在,不能為了達成別的目的,肆意的讓股票市場承載過多的功能。

3.5. 推動註冊制改革,發揮市場自身供求調節功能

美國徹底的註冊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發行人和投資者之間的博弈,充分滿足企業的IPO需求和投資者的投資需求,使得供求平穩。A股因為市場機制的欠缺,缺乏有效的供求平衡調節系統,上市公司的供給很大程度受到人為的控制,不能通過新股有效擴大市場的供給,對沖牛市時高漲的股票需求。

A股市場需要加快推進註冊制改革,使股票發行走向市場化道路,將造成市場扭曲的監管之手收回來,監管層不對新股投資價值或者投資收益做出實質性判斷或者保證,通過市場化的IPO發行來平穩供求關系,讓股票投資者特別是新股投資者自已提責,自負盈虧,打破現在新股不敗的神話。

如果以上五個方面不能得到改變,此輪牛市恐難逃歷史的宿命。

4.我們的態度:底部吶喊,高位理性

牛市是一場群眾運動,個體很容易在人群中迷失獨立分析能力。作為獨立思考的分析師,多在底部吶喊,少在頂部火上澆油。值此時點,從上到下做大勢研判,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把握“趨勢還在不在?有沒有風險?”

市場有自身運行規律,底部吶喊高位理性。2014年2季度房地產長周期拐點出現以來,經濟加速探底,政策加碼寬松,改革降低無風險利率提升風險偏好,居民大類資產配置變化,增量資金入市,大牛市啟動。目前看這一邏輯沒有被破壞,趨勢仍在。在貨幣放水、財政兜底、改革攻堅、無風險利率下降、風險評價降低背景下,分母驅動的改革牛趨勢繼續。但海拔已高,風大慢走,調節呼吸。短期最大風險是監管,長期是經濟基本面。我們的態度是底部吶喊(《對熊市的最後一戰》)、高位理性(《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三種前途》)。速度與激情之後,密切觀察經濟探底和貨幣寬松信號。
(來源:澤平宏觀)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884

高通、台積電想出貨 得要它點頭 為晶片把關 中華精測從快解散拚上興櫃股王

2016-02-29  TWM

一個差點結束的技術團隊,靠著不斷精進技術、耗費十年打造完整的服務供應鏈, 讓台積電、聯發科、高通不能沒它,它是半導體公司不能少的夥伴—中華精測。

在平鎮工業區中,一處人煙稀少、許多建築物甚至掛著待售招牌的角落,坐落著一座老舊的廠房,這家不起眼的公司,竟掌握了全球手機晶片能否順利出貨的關鍵鑰匙,更是現今資本市場上眾家追捧的新星。

它是中華精測,一家資本額還不到三億元的公司,卻是台積電、高通、聯發科、海思等少不了的合作夥伴。因為惟有通過它的檢測,這些全球知名半導體廠商的晶片,才算通過了「成年禮」,可以順利進入量產階段,成為智慧型手機運作的心臟。

幫助每顆晶片通過成年禮的,就是一片片由中華精測設計生產的測試板。透過測試板上方與晶片接觸的探針,確認晶片的功能是否正常,無論是晶圓代工廠還是封測廠,都需要這塊測試板把關晶片品質。

為穩定產品交期

耗十年打造完整生產線

別小看這塊測試板,要價動輒上百萬至上千萬元。中華精測月產能約一千五百片至兩千片,規模雖不大,但毛利率卻高達近五成,造就一四年與一五年每股稅後純益(EPS)達到八.三五元與十四.七七元的亮麗成績。成為興櫃股王的它,將以競拍新制決定上櫃承銷價的消息一出,引發投資人高度關注。

中華精測能走到今天,並非一蹴可幾。「公司到今年第十一年,前面八年都走得非常辛苦。」中華精測總經理黃水可直言,一九九七年為了讓中華電信北、中、南不同廠牌的交換器能相容運作,而在中華電信研究院開始進行高速PCB(印刷電路板)研究,後來因為這項需求沒了,差一點就解散這個團隊;黃水可捨不得,因而決定自立門戶,走上創業之路,而中華電信也成為這個小團隊背後最大的支柱,持股比率一直維持在四成以上。

這條路一點也不輕鬆,儘管還沒從研究院獨立門戶時,中華精測就已經和國內半導體公司建立合作關係,當時雖然已能出貨給半導體客戶,「但多半是委外生產,產品交期也不穩定。」黃水可回憶。

因為這樣,黃水可決定帶著團隊建構起中華精測完整的生產線,而這一建,就是近十年的歲月。

中華精測的測試板,是平均層數超過五十層的PCB組成,光是在五十層PCB上鑽出一個兩根頭髮直徑的洞,就讓中華精測開發了好幾年。

「這一塊測試板上,要鑽出上千、上萬的孔,只要有一根針在鑽孔時,鑽針斷在裡面,這塊板子就要丟了。」黃水可說,不只如此,要做出測試板,鑽孔是第一步,鑽完後,要把孔洞中殘留的膠清乾淨,還要電鍍。

當他說起這片測試板所需的特殊技術工法時,臉上盡是驕傲:「生產製程中,全球頂尖工法就有五、六道,更別說生產設備都要量身打造,我們跟設備商要從畫圖設計設備開始合作。」中信證券業務副總邵逸青表示:「與國外同業相較,中華精測在厚度六.二公釐的板子上,可鑽出僅○.一五公釐的孔徑,是業界之最。」除了技術領先,中華精測另一項讓競爭對手難以在短時間內追上的關鍵,是「信任」。就拿既是中華精測客戶、也是大股東的聯發科來說,兩家公司的合作關係少說十年。聯發科財務部處長陳恆真直言:「IC設計公司在產品量產之前,就必須和中華精測合作開發晶片的測試板,要建立這樣的信任關係並不容易,因此客戶多半不會隨意汰換供應商。」

客戶關係動輒好幾年

因為「可信任」博得好感

陳恆真指的信任關係,是IC設計業客戶在晶片推出前,就會讓中華精測先知道產品的設計機密,其實意味著晶片技術機密走漏的高度風險。

從二○○九年開始,為了與中國客戶建立關係,黃水可不但親自拜訪客戶,就算客戶的需求量很小,他一樣大力支援。「中國一個客戶,每筆訂單都只下兩片(測試板),比起手機晶片的檢測需求動輒數十片,我們本來想不做這個生意,但客戶一句要我們再支持他一年,我們也就繼續出貨與提供服務了。」儘管中華精測深耕的半導體產業,與母公司中華電信並無關聯,但中華電信超過十年的資金支持,以及營運保守穩健的薰陶,對中華精測可以說是另一項無形資產。

光從中華精測一四年買下平鎮總公司大樓的案例,就能看出中華電信對其財務保守操作的要求,「我們本來在一三年就想買下大樓擴增產能,但中華電信對投資案謹慎評估許久。」黃水可笑說,不過僅僅相差一年的時間,房價就飆漲不少。

即將在三月下旬上櫃的中華精測,未來將積極擴展半導體另一塊市場大餅整合元件廠(IDM),但不會改變的,是穩健保守的作風。

撰文 / 周品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424

一年內從快破產,變現金殖利率四% 神操作?解密高鐵每股賺七元玄機

2016-08-08  TCW

高鐵年底上市,先打出四%現金股利利多,看似翻身,但受平穩機制、停止票價補助影響,這暴賺榮景僅是一時。

一檔股票,去年每股稅後盈餘達七元,股價卻只有十五元,怎麼看都是一筆好投資。

但這檔股票叫「台灣高鐵」,一家在今年年初還被認定要破產的公司。可是,它去年財報像被施了魔法,累積虧損消失,營收和獲利暴衝,一夕間從「貧窮男」變身「貴公子」。

日前高鐵已經通過證交所上市審議委員會審議,預計今年年底前將由興櫃轉上市;八月十五日,高鐵將第一次發放現金股利〇.六五元,以興櫃股價十五元計算,股息殖利率超過四%,遠比定存高,簡直是一檔「高利率概念股」。

不過,在你投資前,你必須先知道高鐵如今「貴公子」的形象,是如何變出來的。

獲利暴增,虧損消失!

靠減資、補貼、延長特許三招

第一,減資再增資。去年九月通過高鐵財務改善方案,其中一大重點,就是先減資再增資,以打消長年以來的累積虧損,讓股本從一千多億元,大幅瘦身,只剩下約五百六十一億元。

但因年底減資,去年股本得以加權平均計算,約二百九十億元,而本期稅後淨利是二百零九億元,高鐵去年每股的確賺進超過七元。

但這是特殊情況,若改用目前股本算,其實去年每股才賺三元多,雖然這數字看起來不錯,卻不再是沖天炮。

不過,減資和高EPS對高鐵股價是一大「利多」。高鐵在破產邊緣打轉時,興櫃股價不到四元,是名副其實「雞蛋水餃股」;但高鐵去年底股價像吃了大補丸,一口氣最高飆升至十六元,漲幅超過三倍。

第二,政府送補貼金大禮。高鐵減資六成,再增資三百億元,原來的股東股權被稀釋,情況慘兮兮,泛公股卻成為大股東,持股高逾六成。政府坐莊,它把過去積欠高鐵的敬老愛心票補貼金共一百二十億元,一次還給高鐵,高鐵去年營業收入因此暴增。

可是,熟知高鐵的權威人士提醒,「補貼金」是一次性的,且政府未來也不會補貼高鐵,因此對高鐵是「短鄉長空」。

第三,特許期再延長三十五年。專業人土指出,高鐵過去虧損最大原因,不是高鐵營運不善,而是特許期太短,導致折舊費用過高,而特許期延長後,高鐵負擔相對減輕。

因此,即使去年又新增苗栗、雲林和彰化三個無法回收成本的「賠錢站」,但折舊年限變長,「高鐵不至於被這三站拖垮。」

照這樣看來,儘管高鐵去年高獲利不是尋常狀況,但至少已揮別背負龐大折舊虧損的慘狀,且在把站區開發還給政府後,高鐵變成一家主要靠賣車票、收現金的「運輸業者」,背後又有政府撐腰,似乎是筆穩當的好投資,但其實,高鐵還隱藏著你不知道的風險。

有賺錢不見得吃得到!

分紅有門檻、分層比率原則

首先,高鐵被財改方案下了「緊箍咒」,每年超過一定金額獲利,要依比例繳到另外一個帳戶,稱為「平穩機制」。該帳戶像個「小金庫」,供高鐵做其他使用,獲利三十五億元以下就配息給高鐵股東,直到逾四十億元,才就超出部分依比例配息。高鐵營運到期、公司清算後,該帳戶裡的錢將歸政府所有。簡單設算,每年能分配給股東的獲利門檻是三十五億元,就算全當股利分給股東,每一股只能分到約〇.六元現金股利。假設你是長期投資人,買進成本是十五元,想只靠股利回收,讓持有成本降為「零」,得花二十五年。

如果你沒有打算和高鐵股票長相廝守,高鐵股價超過二十元,現金股利殖利率降會降到三%以下,再扣除交易稅等負擔,就比定存高不了太多,而且台股不少都是高殖利率股,高鐵對資金的吸引力就會下降,股價也難有大表現。

敬老票補貼須自己扛

當有意外支出恐衝擊獲利

其次,因為高鐵的營收中,約有超過一〇%是敬老愛心票,在高齡化社會下,占比必定越來越高,但這部分票價已經沒有補助,高鐵得自己想辦法打平這筆錢。高鐵要把錢補回來,最重要的方武就是靠漲票價。

交通部曾做過試算,如果高鐵滿足連續調漲六次票價,每次調漲三%等條件,平均投資報酬率可達四.九%。但這份試算版本,連主事者都說「僅供參考」,因為要漲票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高鐵怎 面對越來越多的「優待票」,將種下隱憂。

還有,你必須注意高鐵有沒有「意料之外」的龐大資本支出。高鐵內部高層指出,高鐵的一般支出是人事費用、車輛維修費用和電費等,但下一波真正的投資高峰要等到二十六年後,用於購買新列車,這將是一筆幾十億元的投資,對高鐵獲利或有衝擊。

「但至於會不會有人中途就想買新車,或者突然決定將高鐵延伸到墾丁,那就沒人料得到了。」他表示。

今年年底高鐵上市,必定將在資本市場造成一股認購旋風,因為高鐵提供了南來北往的交通服務,它就在你我生活周遭。

但高鐵畢竟「上有鍋蓋(財改方案的平穩機制)、下有鐵板(穩定的運輸需求)」,可以想見熱潮過後,高鐵將是一檔穩定收息股,要看到突然暴衝成長,恐怕不太容易。

文.馬自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663

安監總局:從嚴從快查處煤礦違規 若涉犯罪不得以罰代刑

7日從國家安監總局網站獲悉,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國家煤礦安監局近日發布《關於深化煤礦安全生產大檢查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要深刻吸取重慶市永川區金山溝煤礦“10·31”特別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教訓,深入開展煤礦安全生產大檢查。重點檢查8個方面內容,凡是煤礦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要依法從嚴從快查處。

《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深刻吸取重慶市永川區金山溝煤礦“10·31”特別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教訓,清醒認識當前煤礦安全生產面臨的嚴峻形勢,結合轄區煤礦實際狀況,深入開展煤礦安全生產大檢查。

《通知》要求,要精心組織,統籌安排,調動各級煤礦安全監管監察部門和煤炭行業管理部門以及其他力量,對轄區內所有煤礦(包括已經停產停工煤礦)進行全面排查,除了正常檢查外,還要采取突擊檢查、隨機抽查、暗查暗訪等方式,確保本次大檢查取得實實在在效果。

這次大檢查重點檢查以下8個方面內容,凡是煤礦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要依法從嚴從快查處。

一、查煤礦超層越界。凡是煤礦存在超層越界違法開采的,要立即停產整頓,並依法移送國土資源部門處理。

二、查煤礦複產複工驗收。未嚴格履行驗收程序和標準、未經複產複工驗收批準擅自恢複生產建設的,要立即停產、停工整頓;凡被責令停產整頓的煤礦,未經批準擅自恢複生產建設的,必須依法予以關閉。

三、查淘汰退出情況。已列入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方案應淘汰退出煤礦仍在生產的,違規設立“過渡期”“回撤期”的,要立即停止生產、淘汰退出,並及時公告。對確需回撤設備的,必須制定安全技術措施,落實監管責任人,並按照管轄歸屬報縣級以上煤礦安全監管部門批準,防止以回撤設備名義突擊生產。

四、查“六大系統”。礦井“六大系統”特別是安全監控系統、人員位置監測系統不能正常運行的,要立即停產整頓。

五、查采煤工藝和方法。采用以掘代采等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采煤方法、工藝的,要立即停產整頓。

六、查超能力生產等情況。生產煤礦未按照公告、公示生產能力組織生產的,月產量超過核定(設計)生產能力10%的,礦井開拓、準備、回采和安全煤量不平衡,采掘接續緊張,存在“剃頭下山”開采的,抽采瓦斯不達標的,要立即停產整頓。

七、查通風系統。礦井通風系統不完善、不合理,用風地點風量不滿足要求的,要立即停產整頓。

八、查安全生產投入。煤礦企業不能保證安全生產投入,存在《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關於加強煤礦安全生產投入監管監察工作的通知》(煤安監監察〔2016〕20號)明確的9種情形的,要立即停產整頓。

《通知》要求,對被責令停產整頓或者發現不具備安全生產許可證持證條件的煤礦,要暫扣其安全生產許可證;對被暫扣安全生產許可證經整改仍達不到持證條件的煤礦,要依法吊銷其安全生產許可證;對安全生產許可證期滿未申請延期的煤礦,要依法註銷其安全生產許可證。

《通知》要求,要將責令停產整頓和暫扣、吊銷、註銷安全生產許可證煤礦的情況同時告知國土資源、工商管理、公安、供電等有關部門和煤礦所在地人民政府,落實停供爆炸物品、限量供電等措施。被責令停產整頓的煤礦擅自從事生產的、經停產整頓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3個月內2次或者2次以上發現有重大安全生產隱患仍然進行生產的,要依法提請地方人民政府予以關閉。對違法違規生產建設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交司法機關,不得“以罰代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578

PPP這三年:“從大從快”後亟須立法規範

3年時間,地方相繼推出1萬多個項目,擬投資總額超12.7萬億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快速擴展。

幾乎所有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業內人士都認為,這一兩年PPP項目數量太大,PPP模式過熱。一些地方借PPP模式搞變相融資,假PPP項目混跡其間。部分項目刻意規避PPP管理要求,有些PPP項目操作忽視質量,這些不規範做法正在為PPP模式推廣埋下隱患。

這些問題已被政府意識到。一系列旨在規範PPP項目的法規機制正在加快建立,頂層立法也在加快推進中,針對PPP不規範操作的檢查、督查力度也不斷加強。

PPP專家、清華大學教授王守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近期官方文件和表態可以看出,2017年PPP模式將走向理性,地方通過PPP作為“新融資工具”的沖動將被摁住。

“從大從快”的潛在風險

PPP是適應國家治理現代化、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和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要求的一次重大體制機制變革。

2013年底,財政部開始推廣PPP模式。2014年地方政府對PPP模式還比較陌生,地方推出的PPP項目數量和規模並不大。

不過隨著PPP模式深入人心,再加上新預算法實施,地方政府違規舉債被收緊,傳統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被剝離政府融資職能,而PPP成為政府債券之外唯一合法的舉債通道,PPP模式在2015年被迅速推廣至全國,2016年項目數量繼續維持高增長。

根據財政部PPP中心數據,2015年底各地推出進入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的PPP項目6550個,計劃總投資額8.7萬億元。截至2016年10月31日,這一項目數量則達到驚人的10685個,投資額超12.7萬億元。

“今年上的PPP項目太多了,量太大了,確實熱。”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融資部部長尹誌國稱。

君合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劉世堅認為,這一輪的PPP,和此前二十年的特許經營項目相比,有兩個特別顯著的特征,那就是規模龐大、速度奇快!“從大從快”雖然能夠帶來PPP市場的短暫繁榮,但其中蘊藏的風險不言而喻。

12月9日的全國財政系統PPP工作推進會上,財政部PPP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副部長史耀斌在肯定這三年PPP改革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的同時,毫不避諱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其中部分項目實施不規範引起他高度重視。

史耀斌稱,一些地方的思維仍然停留在融資搞建設上,打著PPP的旗號采取政府承擔兜底責任的形式,政府回購、明股實債、固定回報等變相融資問題較為突出。部分項目缺乏運營和績效考核,實質上是拉長版的BT(建設-轉讓)項目。這些做法既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影響PPP模式的規範推廣,也增加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隱患。還有一些地方刻意規避PPP管理要求。

“PPP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現象,項目前期準備工作不紮實。在第三批示範項目評審過程中,我們發現,有的項目必要的可研報告尚未完成,立項流程存在瑕疵;很多項目物有所值評價報告、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報告流於形式,照搬模板,給未來項目實施埋下很大隱患。”史耀斌稱。

12月1日,國家發改委投資司副司長韓誌峰在“中國式PPP高峰論壇”上也呼籲,當前PPP發展要腳踏實地,行穩致遠。

“現在社會各個方面對PPP的熱情很高,各種各樣的培訓、論壇、項目推介會非常多。我覺得,越是這個時候,頭腦越要冷靜。推進PPP的心要熱,要積極、要開創,但是腦要冷,頭腦要冷靜,不能急於求成,一口吃個胖子。很多事情都是欲速則不達,PPP推進過快,泥沙俱下,各種問題和隱患就會越多,長期健康發展就越會受到影響。”韓誌峰稱。

王守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上述財政部和發改委官員表態是PPP冷下來的跡象,2017年PPP將理性規範發展。PPP的確有很多優點,但它不是萬能鑰匙,所以並非所有項目都適合用PPP模式來做,考慮政府財政可承受能力,一些西部城市做不了太多PPP項目,未來推出項目速度會慢下來。

規範發展成重點

在PPP項目不規範亂象頻出背景下,如何規範PPP項目發展成2017年一大看點。

在部署2017年PPP工作時,史耀斌提出重點之一就是努力在推動PPP規範運作上實現突破。

“在項目規範方面,要著力改變‘假PPP’不斷出現的狀況,削弱PPP作為地方政府‘新融資工具’的沖動,強化示範項目引導作用,做‘真PPP’。”史耀斌稱。

早在2015年6月,財政部就下發文件嚴禁通過保底承諾、回購安排、明股實債等方式進行變相融資,將項目包裝成PPP項目。而一些地方為了盡快上項目,通過“假的”政府購買服務形式,進行基礎設施融資也引起財政部警覺。

在今年6月底披露的《國務院關於2015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中,至2015年底,被抽查的內蒙古、山東、湖南和河南等4個省在委托代建項目中,約定以政府購買服務名義支付建設資金,涉及融資175.65億元;浙江、河南、湖南和黑龍江等4個省在基礎設施建設籌集的235.94億元資金中,不同程度存在政府對社會資本兜底回購、固化收益等承諾。

今年10月,財政部摸底地方政府債務時,首次涵蓋了通過PPP模式、政府購買服務等新工具舉債額度。近期財政部聯合其他部門展開的PPP專項督查調研中,內容之一就包括PPP項目規範實施情況。

在PPP項目不規範亂象頻出背景下,如何規範PPP項目發展成2017年一大看點

“用好專項督導長效機制。既要督進度,更要督規範。針對督導中發現的困難和問題,要及時研究提出制度化的解決對策,推動項目規範實施。”史耀斌稱。

除了對PPP項目規範發展,管理上的規範和績效考核規範也被重視。

史耀斌稱,在管理規範方面,要結合現有經驗和實踐需求,對三年來制定出臺的操作指南、合同指南、物有所值等一系列制度進行評估完善,以制度規範促項目規範。

劉世堅建議,出於最低限度的風控考量,建議通過強制性的要求,按PPP項目的關鍵步驟來合理減緩其推進速度,嘗試制定相關流程及環節的測評標準及考核制度,並增加直接導致項目操作中斷或終止的硬性指標。

史耀斌表示,在績效考核規範方面,按照“激勵相容、提質增效”的目標,探索制定明確細化的分行業項目驗收績效指標體系,覆蓋PPP項目全生命周期,確保全程有監督、有考核、有驗收。

“推進PPP項目,既要樹立精品意識,確保‘形神兼備’,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也要樹立底線意識,將規範運作擺在首位,堅決杜絕借PPP之名行變相舉債之實等違法違規行為。”史耀斌稱。

PPP立法條例先行

在規範PPP發展方面,PPP立法備受關註,這也是保護各方利益、打消社會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參與PPP項目顧慮重要舉措之一。

在PPP立法方面,此前財政部研究起草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法(草案征求意見稿)》,國家發改委牽頭起草《中國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法(草案征求意見稿)》。

但由於兩部法律許多內容重複交叉,還有不少意見相左。在今年7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法制辦負責人表示,應該統籌協調兩部門意見,推進單一法案的立法工作,為推廣PPP模式提供根本的法律保障。

李克強總理當場拍板,由國務院法制辦牽頭,加快推進相關立法進程,以更好的法治環境更大激發社會投資活力。

財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PPP立法進展順利,財政部將相關立法研究成果已經提交給國務院法制辦,各種研討會、調研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未來國務院采取先出臺PPP領域的條例,然後再出臺PPP領域法律的路徑,來完善PPP法規體系。

史耀斌也在上述會議上表示,目前正按照國務院要求,積極配合法制辦制定PPP條例。

焦小平表示,PPP立法非常重要,應著眼長遠。目前國務院法制辦先行打算出臺PPP領域條例,來對這三年PPP發展予以規範,然後積極推動PPP立法。由於PPP發展中一些問題還有待明晰,因此先條例、後立法的做法比較積極穩妥。

關於此次PPP立法,國家發改委法規司報告建議要解決當前突出的七大問題,包括模式不清晰、標準不明確、程序不銜接、政策不協調、制度不配套、政府履約約束不夠和對社會資本授權不足。

不過,在PPP領域條例出臺也面臨不少問題。濟邦咨詢董事長張燎曾對第一財經稱,首先就是條例的名稱,財政部傾向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條例,國家發改委則傾向特許經營管理條例。

今年8月國務院法制辦財金司司長劉長春在PPP30人論壇上介紹,PPP立法過程中需要研究和探討的重點問題共有七項,包括條例名稱的定位、相關職責及管理體制、PPP的具體適用模式和具體方式、項目實施相關程序、PPP合同、糾紛解決機制、PPP立法和其他法律法規銜接等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064

重慶國土房管局:從重從快查處房地產開發銷售中介違法違規行為

4月11日,據重慶市國土房管局網站消息,重慶市國土房管局官網發布了《關於從重從快查處一批房地產開發銷售中介違法違規案件的緊急通知》,決定開展整頓規範房地產開發銷售中介行為專項工作,通知稱,對存在違法違規行為房地產開發和中介企業及相關從業人員,要依法采取責令限期整改,處以罰款、取消網上簽約資格、停業整頓等措施,並納入“黑名單”。

以下為全文:

重慶市國土房管局關於從重從快查處一批房地產開發銷售中介違法違規案件的緊急通知

市國土房屋執法總隊,主城各不動產登記中心、市國土房屋評估經紀協會:

為認真落實住房城鄉建設部整頓規範房地產開發銷售中介行為電視電話會議精神,針對我市主城區房地產市場秩序現狀,決定開展整頓規範房地產開發銷售中介行為專項工作。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從市局市場處、市國土房屋執法總隊、市登記中心抽調專人,組建“重慶市整頓規範房地產開發銷售中介行為專項工作辦公室”(以下簡稱“市專項整治辦”),設在市局市場處,負責專項整治日常工作。

二、各登記中心要加大房地產市場巡查力度,及時發現違法違規線索,並固定相關證據,每周五前向市專項整治辦移送違法違規案件線索和證據兩件以上。

三、市國土房屋執法總隊要組織精幹力量,從重從快查處一批房地產開發銷售中介違法違規案件,及時辦結市專項整治辦移交的違法違規案件,每月底前向市專項整治辦匯交一次案件查處情況。

四、市專項整治辦要加強與市工商、發改(物價)、稅務、銀監、通信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加快制定出臺我市整頓規範房地產開發銷售中介專項工作方案,聯動查處一批典型案件。

五、市專項整治辦要完善“雙隨機一公開”機制,從檢查人員庫中隨機抽選檢查人員,隨機抽取房地產開發項目,突擊進行檢查,並及時公布檢查結果。

六、市評估經紀協會要加強房地產中介行業自律,教育、督促中介從業人員遵守職業道德準則,推行行業質量檢查,公開檢查和處分的信息。

七、市專項整治辦和各登記中心要公布舉報電話,安排專人接聽舉報電話並作好記錄,及時移交相關部門調查處理。

八、對存在違法違規行為房地產開發和中介企業及相關從業人員,要依法采取責令限期整改,處以罰款、取消網上簽約資格、停業整頓等措施,並納入“黑名單”;情節嚴重的典型案件,要公開曝光,接受社會監督。

九、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有案不查、輕查輕處,甚至袒護房地產開發銷售中介違法違規行為的單位和個人,要依法追究責任。

重慶市國土房管局

2017年4月11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0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