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西少爺孟兵:創業多次就賣肉夾饃成功 還遭老東家騰訊嫌棄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4/148361.html

i黑馬:昨日,在《中國企業家》年會上,西少爺創始人孟兵做了發言,他說,自己曾休學創業,在騰訊呆過1年,隨後又去了百度,中間做了一家科技公司,也做了很多其他項目,都失敗了,唯獨去賣肉夾饃成功了,成功後又遭老東家嫌棄,說辭職賣肉夾饃浪費資源丟人。


以下為孟兵發言節選:
 
我是西少爺創始人孟兵,我做這個項目之前在騰訊和百度工作,也是跨界創業。現在我們創造了一個快餐加盟品類,業績在行業類有比較驚人的數據,希望跟大家有更多的交流。
 
關於休學創業
 
讀書的時候出去休學,因為我是畢業之後先在騰訊工作了一年多,然後又到百度。其實工作也不錯,包括職業發展都比較順利。但是可能說到為什麽創業?我覺得這是一個人生選擇,它是完全另外一種生活方式,這可能是性格決定的。其實在高中的時候,我對事業、對創業有一點概念之後,我希望自己能有一份事業,它不是工作,它可以在你年老的時候,甚至你已經不在的時候,但是你做的事情可以留下來,它是有意義的,證明你來過這個世界。不僅是拿年薪在不錯的公司,然後讓自己有一個不錯的生活。我覺得它的意義可能不是那麽大。
 
小時候我覺得自己比較自信,覺得自己跟別人相比,可能有更多的能力,當然可能好多小朋友都有這樣的想法。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同的時候,你應該承擔更多,應該做一些跟別人不同的事情。我們小時候讀書,學到“達則兼濟天下”,我覺得不一定要在你真正非常富貴或者有能量的時候,現在這個社會特別好。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創造一些事情。蜘蛛俠電影里面有一句話,能力越大自然越大。我希望做一個公司,做一個品牌。不管是讀書的時候,還是在百度、騰訊。我認為我去百度、騰訊,我學習到了別人是怎麽做公司的,公司可以做成什麽樣子。這是我最大的收獲,也是我工作的重要原因。
 
後來我做了一家科技公司做了很多項目,也失敗了,但是創業一直沒有停止。到今年4月8日,我們開了第一家店,這應該是我做了很多項目中比較成功的一個。到現在的話,現在8個月。臺下有很多傳統行業的前輩,他們了解我們的經營數據,做的非常好。
 
其實我們一直告訴別人,盡管我們現在有5家店,但是我們的目標是一個國際化的終端品牌,做一個民族品牌,這是我做這件事的原動力。
 
關於星座:我不相信星座
 
孟兵:星座在某些方面還是很準的,我聽過對星座很了解的都比較花心。我非常喜歡物理,但是我是不相信星座的。其實包括我,我對星座沒有多少了解,有人問我是什麽星座,我說我有一個弟弟,我應該是雙子座的,後來證明我跟我弟弟都是雙子座。因為我以前也做過編輯的工作,編過這些東西。所以我覺得就跟大家聊一聊,作為一個話題還是不錯的,但是我一般不會拿它做一種判斷的依據,是這樣的。
 
老東家騰訊吐槽我
 
孟兵:我第一個回答這個問題,我項目最初的時候,在五道口有一個小店,最初受的吐槽特別多,鋪天蓋地。我之前在騰訊工作完有一天我看到騰訊新聞有一個彈窗,騰訊新聞什麽辭職賣肉夾饃浪費資源丟人。我說老東家怎麽這樣。我大學也一直在創業,創業的過程中,我一直告訴自己,最初就要有一個好的心態,敢於不被別人理解,創業的過程是很孤獨的。我一直堅持下來了,我覺得任何時間,都要相信你自己的選擇。包括做項目,不管怎麽看,關鍵是這件事怎麽樣,一定要看這個人能把它做成什麽樣,或者說事情本身是無辜的,你能賦予它什麽樣的價值,創新的格局是什麽樣的?通過8個月,現在我們已經做到了5家店,明年可能會去矽谷,或者去美國其他地方。包括我們的團隊,我們的團隊120多個員工都非常的優秀,包括我們的發展,包括我們的業績特別的好。我們很少對外講這些事情。
 
不管別人怎麽看待你,怎麽說你,關鍵是有一天,我們相信自己能夠實現它,並且用實際的東西。未來它不是說出來的,也不是被別人說出來的,是要用自己的腳走出來。所以這個是我對創新的一個看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339

中概股回歸:是外國人都嫌棄的“壞孩子”還是應該攬在懷中的“好苗”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3532.html

近期,中概股回歸成為市場熱議的話題。十多年前,一批國內互聯網等新興行業企業在境外上市,但主要資產和業務仍在國內。境內外市場之間巨大的估值差價帶來了套利空間,中概股回歸也引發了業內人士的爭議。

有一種觀點認為,真正好的公司,又怎會急於退出?但另一觀點認為,把優秀的中國企業吸引回來,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長久之計。此前中概股通過一紙協議就把利潤都挪到國外,現在中概股回來則是反向的過程。這是值得思考的。

中概股海外遇阻

近日阿里巴巴集團提交2016財年年報,披露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在發起一項有關阿里巴巴是否違反聯邦證券法的問詢。相關資料顯示,此次遭到問詢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是調查“雙十一”節運營數據統計或披露的狀況;二是其物流公司菜鳥網絡的發展及會計操作問題。

盡管阿里巴巴回應表示,這只是一次例行程序,但是,這次詢問依然使得阿里巴巴股價受到劇烈的影響,消息爆出當日下跌近7%,盤中一度下跌8.1%。

實際上,這正是說明了一個事實,境外市場監管嚴、違規成本高,而且存在做空機構隨時做空的狀況,遠赴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企業,其在海外資本市場的生存壓力遠遠要大於國內市場。2014年,京東、阿里巴巴等中國科技企業紛紛赴美上市,一度成為全球的焦點。但現實情況卻並不樂觀。一年的時間里,十多個美國上市的中國科技公司股價下跌超過50%。

資料顯示,在2014年曾先後獲得阿里巴巴、小米投資的優酷土豆2015年第三季度凈虧損為4.356億元(約6850萬美元),上年同期的凈虧損為1.976億元(約合3110萬美元)。優酷土豆2015年前三季虧損共超過2億美元。

彭博數據顯示,在市值前20的中概股公司中,10只遭減持最多的股票全部為互聯網相關企業,對沖基金對這些股票的合計減持幅度超過25%。其中,對沖基金對“去哪兒”的合計減持幅度高達99%,對陌陌和汽車之家的合計減持幅度均33%。

回歸有跨市場套利之嫌

境內外資本市場的差異令中概股企業看到巨大的套利空間,寄希望於通過回歸A股推升其市場價格。彭博數據顯示,目前在美交易的中概股市盈率中位數是16倍,而對標在滬深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中位數則高達57倍。

在2015年瘋牛行情期間,中概股回歸已有加速勢頭;即便是自去年中以來遭遇了多次暴跌,歸途中的中概股仍沒有失去吸引力。在波動加劇、缺乏明確賺錢主線的下半年,中概股潛在的套利空間更受到資金的追捧。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以來共有39家公司宣布私有化,其中已完成私有化退市公司12家,而已達成最終協議或者已獲股東大會通過公司11家。“中概股大規模私有化史上罕見。”有券商分析師如此點評稱。

中金公司的研究報告稱,即使中概股私有化回歸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以及時間成本上的不確定性,但A股市場的高估值溢價、高流動性、再融資功能等優點對中概股公司仍有明顯吸引力,這也是中概股公司決定私有化的主要動力和推動股價上漲的主要邏輯。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日前表示,顯而易見,中概股回歸更像是在一個發達市場與一個欠發達市場之間的制度套利遊戲。除監管成本存在巨大懸殊外,在美股與A股之間還存在巨大估值差價的套利空間。在他看來,中概股從發達市場“逃”回A股市場,既是市場的倒退,也是市場的失靈,必須要有政府的幹預與管控。

中小投資者溢價“接盤”或蒙受損失

年內以來,伴隨戰略新興板的推出生變,中概股借殼也一度成為市場炒作的素材,尤其是奇虎360回歸A股,更是擾動著整個二級市場炒“殼”一族的神經;炒作迅速升溫、殼價水漲船高。更有上市公司公告參與認購私有化公司的股權投資,股價亦聞風大漲。

但這種大漲是否就是中小投資者的福音?並不必然。中概股完成私有化回歸A股後,真正獲益的是原股東和參與私有化的新股東,中小投資者往往是溢價“接盤”。2013年5月分眾傳媒在美退市時,市值約為36.21億美元。後借殼“七喜控股”回歸A股後,市值一度達1270億元人民幣,分眾傳媒的原股東和參與私有化的新股東收益約達428%。

而且,中概股借“殼”回歸加劇股市非理性題材炒作。可以看到,一些盈利能力不佳、市值小的中小上市公司,往往被推薦為最可能被中概股借殼的A股“殼資源”,這些股價隨之被爆炒。分眾傳媒借殼七喜控股後,股價從13.68元迅速炒至歷史最高價62.34元,最大漲幅為355.7%,市盈率最高達85倍。

不過,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陳進進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中概股通過一紙協議就把利潤都挪到國外,是值得思考的。現在中概股回來是反向的過程,中概股回來有跨市場套利,同時也要看到,把優秀的中國企業吸引回來,可以讓原來流出的利潤流回國內。不管是紅籌架構在海外上市,還是回歸,還是H股拆回來,都有兩面性,把這些更多交還給市場,讓市場判斷,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長久之計。

政策對於借殼炒殼或收緊

今年5月情況發生轉變。5月初,“暫緩中概股回歸”的市場傳言開始發酵。5月6日,證監會在例行發布會上稱,近3年已有5家在海外上市的紅籌企業實現退市後,通過並購重組回到A股市場上市。

市場對此提出了一些質疑,認為這類企業回歸A股市場有較大的特殊性,境內外市場的明顯價差、殼資源炒作等現象應當予以高度關註。“證監會註意到市場的這些反映,正對這類企業通過IPO、並購重組回歸A股市場可能引起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研究。”

有國內券商的投行人士透露,目前中概股回歸的路並沒有堵死,監管層正擬定相關規則;未來的新政較之前可能有明顯收緊,但不會完全終止中概股的回歸。陳進進對本報記者稱,未來在借殼和類借殼方面制定審核標準是有可能的。

他表示,在西方爆炒“殼”資源的做法是沒有的,這是中國所特有,監管者看到這個現象,可能就會減緩借殼和類借殼的審批。面對純粹炒概念的現象,未來如何合理調配資金流向,運用監管之手來調節,針對有關行業專門出臺措施防範資金套利的重組現象是可能存在。

“監管對於無論是中概股還是其他借殼的股票應該是一視同仁的。證監會發文等各方面反映的信息明確的意思是通過前期炒殼、利用內幕交易,擾亂正常的市場進出通道,把殼爆炒之後,讓部分人從中獲益的現象,確實是引起了監管者的註意。監管機構未來也會出臺政策或法規文件加強市場監管,避免利用政策套利、沒有實質價值創造的不良市場現象,要通暢進入退出的良性通道。讓盈利不好、符合退市條件的退出市場,而不是退市前期通過殼的爆炒、增加概念,讓某些人從中漁利。這個監管的信號是比較強烈的。”陳進進告訴記者。

但亦有機構人士對此提出異議。“應該將中概股私有化與在A股上市分開來看,在境外退市,不意味著一定要在境內上市。”一位長期從事中國企業赴境外上市業務的律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對於盈利能力強、現金流好的企業,在公司股價被低估的時期增持公司股份,本身就是很理性的投資,對於真正好的公司,又怎會急於退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119

線上渠道只有電郵?富豪們嫌棄理財方式太老套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1901.html

服務於金字塔尖最富的那群人、聽起來高端而又神秘的財富管理行業,實際上卻是整個金融行業中最落伍的部分,這讓其服務的富豪們大感不滿。

普華永道(PWC)最新報告顯示,財富管理公司目前所提供的服務,遠遠違背了其高資產凈值投資客戶的期望——參與調查的機構中,只有1/4提供電郵以外的電子渠道;在受訪的1000名富豪中,只有33%對現有服務感到滿意;如果把客戶的資產門檻提高到1000萬美元,滿意率進一步下跌到22%。

顯然,面對科技發展,富豪們並不停留在原始階段。報告顯示,全球及亞太區分別有69%及77%受訪者使用網上/移動銀行服務,超過40%受訪者會在線查看自己的投資組合和市場情況,超過1/3受訪者正使用網上服務管理其投資組合。

“在客戶感到和服務供應商之間聯系不強的情況下,金融科技新進入者,包括機器人投資顧問,卻能更緊密觀察投資表現及提供更廣泛產品和服務,財富管理行業面對這些創新服務可說是處於極為脆弱的位置。”普華永道香港私人銀行咨詢服務合夥人沈櫻淇認為,無視這種狀況並非明智的選擇,若這些公司現在不采取相應行動,在中長期可能無法繼續生存。

財富管理行業在科技運用上的後知後覺已經與客戶需求脫節。調查顯示,全球及亞太區分別有55%及62%的受訪高凈值投資者認為,財務顧問或財富管理公司擁有強大的電子產品是非常重要的,其中45歲以下受訪者重視電子產品的比例更高達64%。

不過,財富管理行業從業者似乎並未意識到自己在技術上的不足。報告指出,一些自認為屬於科技尖端的公司,實際上提供給客戶的只有公司網站而已。在45歲以下的受訪富豪群體中,47%表示他們將來有興趣使用機器人投資顧問。但客戶經理卻不那麽看——全球範圍內,2/3的財富管理客戶經理並不認為機器人投資顧問會對自己的業務構成威脅,他們堅信客戶對於電子平臺和渠道沒那麽渴望。

“過去一年,我們看到一些本地財富管理機構開始利用技術和數據,以提高客戶體驗和滲透率,然而更多技術的使用仍然處於起步階段。”普華永道香港亞太區金融服務咨詢合夥人James Quinnild表示。

不過,盡管富豪們對於太過老土的理財方式表示不滿,但“投資表現”依然是他們眼中最重要的指標,相比之下“與投資顧問聯系”的重要性就低了很多。尤其是在亞太地區,77%的受訪者認為“投資表現”最為重要,只有41%受訪者認為“與投資顧問聯系”是重要的。

當問及富豪們最擔心什麽,55%的受訪者都表示最擔心虧錢,52%表示擔心自己被利用。45歲以下的富豪里,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高度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53

嫌棄KFC全家桶不夠全家吃 美國老太憤怒索賠2000萬美元

據FORTUNE報道,美國的一名64歲的老太太Anna Wurtzburge在肯德基(KFC)買炸雞桶餐回家後,發現炸雞的量跟廣告顯示的塞滿整個桶大有出入。她認為這是廣告誤導,於是訴諸於法院索償2000萬美元(約1.4億人民幣)。

據悉,Anna Wurtzburger今年夏天在肯德基買了一個炸雞桶餐,但回家與家人享用時,發現炸雞分量和廣告顯示的塞滿整個桶大有出入。

Wurtzburge表示:“食物份量根本不夠一家人吃。它們都很小塊兒。”她隨即致電美國喬治亞州的肯德基總部,後者回應稱她購買的是8件雞套餐,而為了讓人看到桶里的炸雞,才會把廣告中的炸雞擺放成塞滿狀。

為了平息Wurtzburge的憤怒,肯德基提出賠償70美元代金券,但是老太太仍然不滿,最終決定訴諸法院,索賠2000萬美元,約合1.4億人民幣。

而肯德基稱老太太的指控無理,會要求法院撤訴。“客人收到的正是她所要求的。她買了一桶八塊的雞肉,她確實收到了八塊雞肉,“肯德基一位發言人說,“我們的菜單和廣告清楚地顯示我們的20美元全家桶包括八塊雞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533

共享出行之所以被嫌棄,是因為你被偽共享圈粉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4/161849.shtml

共享出行之所以被嫌棄,是因為你被偽共享圈粉了!
蟲二 蟲二

共享出行之所以被嫌棄,是因為你被偽共享圈粉了!

共享出行口碑異化是近一年的事,它背後其實反映了基於四種視角的觀察。

本文由二說(微信ID: chongershu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蟲二。

從滴滴兼並優步中國的壟斷質疑,到五顏六色的自行車塞滿街道,共享出行口碑異化是近一年的事,它背後其實反映了基於四種視角的觀察。

第一種是行業視角。

很多人發現了共享商業模式中的BUG。

共享經濟之所以火起來,是因為它不依賴自上而下的體制變革,也不乞靈於流程和規則的優化,它就是一種個性化、技術化、市場化的對策,這是互聯網時代人們喜歡的範兒,也滿足了他們既追求結果,也享受過程的情趣。

但普華永道2014年12月有個調研,發現共享經濟居然有內生增長的自驅力,78% 的用戶認為共享經濟“強化”了其消費欲望,這是個可怕的發現。

它說明現在的某些共享形態是通過煽動偽需求而不是滿足真實需求發展起來的,換句話說,共享經濟正變成它曾經要顛覆的樣子,為了提高效率,原來社會化配置的供需結構,不得不轉向專業化和職業化,結果如keso所說,所有被拿來共享的東西都是專為共享而生的。這也是為什麽Uber和滴滴能在中美野蠻生長,Lyft和嘀嗒拼車反而發育遲緩的原因。

第二種是消費視角。

不少人察覺到了共享經濟對現有秩序的沖擊。

即使是最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也得承認,像滴滴和Uber這樣的共享經濟並沒有取代原來的業態,它逐漸蛻化為一種需要更多金錢去潤滑的定制化服務了,取得市場支配地位後一樣會變得貪得無厭,它沒有改善消費環境中的任何問題,只是做了破壞性的沖擊而已。

第三種是社會視角。

部分人意識到共享出行的發展超前於時代了。

共享意味著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有償分離,但在資本驅動下流轉得毫無節制,服務組織的效率很低,用戶對共享精神的熱誠很快被糟糕的使用體驗所掏空。給人的感覺是,滴滴和Uber根本無法有效管理司機,Airbnb無法讓背包客對別人的財產保持敬畏,共享單車始終在蓄意毀損和破壞性使用之間反複折騰。

這就引發了第四種視角的觀察:理論質疑。

越來越多的人堅信如今的共享經濟已經偏離了初衷,曾經的用戶互助正被赤裸裸的商業利益所取代,滴滴和Uber所代表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

美國Zipcar、Veniam、Buzzcar和GoLoco公司創始人、《眾創:共享經濟時代到來》一書的作者Robin Chase曾經為共享經濟給出三點定義:

第一,利用過剩或閑置的產能轉化經濟效益;

第二,用技術搭建共享平臺;

第三,每個人都是具有影響力的合作者。

但在實踐中,上述三點都有被明顯濫用的傾向。

首先是產能。

一輛私家車每年只有4%的時間在路上行駛,其余都在閑置,這個現象差不多同時被幾家創業公司Uber、Lyft、RelayRides(後來更名Turo)和GetAround所發現。

但如何運用這些閑置和過剩資源,大家玩法不同。

Uber從最初的共享互助很快變成純粹的商業項目,司機有全職或兼職工作的比例從最初的61%下降到2015年的52%,Uber開始像傳統企業一樣組織服務流程,擴大規模的同時追求效率和利潤。

相比之下,拼車的Lyft就堅持粉胡子的社交化運營路線,通過平臺形成固有出行線路的有效規劃,以便在不擠占道路資源的情況下,滿足更多的額外出行需求。

類似的對比在國內還有滴滴出行和嘀嗒拼車。

Uber和滴滴模式之所以風光不再,一方面是人們發現其解決高峰出行困難的手段仍是傳統的價格杠桿,另一方面也意識到這種解決方案的社會成本異常高昂,中國一線城市的交通越發擁堵,Uber和滴滴與有力焉。

相比Lyft和嘀嗒拼車這樣提高出行效率又不額外增加交通系統負擔的創新,Uber和滴滴對出行效率的改善是以更多人出行效率的降低為代價的。

2015年高德地圖的大數據報告就顯示,隨著當年5月滴滴快車上線,北京的交通擁堵延時指數較去年同期約上升了13%,峰值擁堵程度也頻繁刷新2014年的最高記錄。

來自北京交通委的統計也顯示,2014年8月份以來擁堵指數的大幅增加,這與滴滴和Uber在北京大規模補貼的時間高度吻合,2015年6月交通擁堵指數同比再升31.5%,這又與滴滴快車在北京上線的時間高度重疊。

換句話說,Uber和滴滴解決出行難是基於兩種手段:

一是大幅提高了一輛汽車在全壽命周期內的使用強度,通過補貼讓司機和車輛全職化;

二是動員了更多社會車輛在本來不需要的時間和地點加入冗余競爭。

這樣做的後果是無節制的占用道路資源,加大了公共交通系統的壓力,與Lfyt或嘀嗒拼車的模式相比,這相當於對出行難的一種暴力破解。

其次是平臺層面。

某些共享出行模式日益顯示出涸澤而漁的傾向,產品線不斷延伸,拼命給那些已經調動起來的社會資源填充更多的消費場景,在這個過程中,伴隨的是對路權之類公共資源的侵占。

關於公共資源的共享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話題。

1968年Garret Hardin在科學雜誌提出過《公地悲劇》理論,他認為公共牧場會因為大家的過度使用而過早退化,因此牧場作為公共資源只要開放給所有人共享,就一定會釀成“公地悲劇”,這與其說是個經濟學論斷,不如說是對人性的洞察。

另一派是Elinor Ostrom的“公共池塘理論”,她認為只要有相應的制度加以約束和保障,類似公共池塘這樣的開放資源是可以實現平衡共享的,這是典型的制度依賴。

幾十年後,這場爭論已經由在房中大便的Airbnb背包客、屢屢與乘客爭執的滴滴司機和變著法折磨共享單車的用戶給出了答案。

至於作為公共資源的路權則成了現實版的公地悲劇,共享出行本應該有著合理聚攏有效需求並釋放道路資源的先進性,結果卻是資本力量瘋狂助推起來的各類出行平臺加劇了道路資源的稀缺性。

專車和快車表面上緩解了高峰時的需求並發,但實質上是在自行建立商業模式的同時把所有衍生公共問題推給了社會而已。

但共享經濟最大的癥結還是合作。

Robin Chase強調共享經濟中每個人都是具有影響力的合作者,其中的原則問題在於,這種合作應該是由金錢來驅動還是由社交基因做潤滑。

專車或是快車給出的答案是前者。

頻繁的燒錢讓司機看起來是個有利可圖的職業,但很多分析已經證明,快車甚至專車這樣架構於私車之上的生意並沒有優於出租車的成本結構,每公里的運營成本實際上還要更高,這個模式在補貼階段尚可勉強維持,但在市場逐步規範化之後,就根本撐不起可以向司機收取提成的超額利潤了。

Uber和滴滴模式在這里走向了共享經濟的反面,從長遠看,共享經濟恰恰將推動大部分的商品和服務趨向免費。

美國社會學者Jeremy Rifkin有個比較激進的觀點,他認為計算革命的指數增長將使世界形成廣泛而穩定的連接,這會導致服務和商品的邊際成本無限趨近於零,基於交換和交互的共享經濟將成為主流。

這意味著“產消者”正在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制作並分享自己的信息、娛樂、綠色能源和3D打印產品,他們通過社交媒體、租賃商、合作組織以極低或零成本的模式分享汽車、住房、服裝和其他物品。

顯然,社交基因+合理收入的拼車模式更接近共享經濟的神髓。

在Lytf嘀嗒拼車的模式中,車主的固定成本由合乘出行者做了合理分擔,對車主是有效補償,對乘客也不構成負擔,而Uber和滴滴模式中,司機的成本結構決定其盈利訴求被無限放大了,互助精神被傳統企業的運營行為取代了。

這就導致了共享經濟的四個核心理念正在被偽共享玷汙:

1、不消耗公共資源就解決社會問題;

2、使用權勝過所有權;

3、可持續性取代消費主義;

4、合作壓倒競爭。

今天被偽共享圈粉的人們是否想過:

我們為昂貴的、專屬的,過度占用公共資源的服務樂此不疲時,是否離那種低成本的,基於人際信任、互助協作式的共享精神越來越遠了呢?

是時候做個了斷了。

共享經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459

拯救國人消費尷尬:海外淘回“中國造”,國內同款被嫌棄

五年前,當許丁旺第一次把自家工廠的出口產品放進國內的賣場時,銷量可以用慘淡來形容。如今,每年50%的內銷增長率,似乎見證了當初的堅持是值得的。

“出口”與“內銷”品質的巨大落差,讓中國消費者好不尷尬——千里迢迢“人肉快遞”或“海淘”回來的海外大牌,一看標簽,“中國制造”;一試質量,比國內買的強!

隨著中國產業和消費升級來臨,內外銷產品 “同線同標同質”(即“三同”)被提上戰略日程:要求企業在同一條生產線上,按照相同的標準生產出口和內銷產品,使供應國內市場和供應國際市場的產品達到相同的質量水準。

如果實現“三同”,中國消費者就無需再到海外去購買中國制造的出口產品,但許丁旺的五年經歷說明,這並非易事。

巨大的價差

許丁旺是巧兒宜(中國)有限公司華南區銷售經理,該公司原本專門為英國品牌JOIE以及荷蘭NUNA品牌代工,生產推車、安全座椅、餐椅及遊戲床等嬰幼童用品。

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歐美市場有所萎縮。2011年底,巧兒宜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許丁旺發現,要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第一個要面對的挑戰就是與國內市場同類型產品巨大的價差。他給第一財記者舉了個例子,2011年底,該公司推出的一款0~4歲兒童使用的汽車安全座椅定價1480元,而國內的同類型產品全部集中在300~400元之間,連前者的零頭都不到。

“當時的感覺是難以置信,怎麽可能賣那麽便宜?我們光材料的成本就占到價格的1/3了。”許丁旺說,“我們幹脆把市場上同類型的國產安全座椅都買回來做撞擊實驗,發現全都不合格。撞擊後有的座椅斷裂,有的有碎片飛出,還有的整個底座直接分離了。”

中國兒童汽車安全座椅市場一度沒有國家標準。圖為汽車用兒童安全座椅進行撞擊實驗

東莞太達禮品商貿有限公司(下稱“太達商貿”)市場部經理葉興專對此也深有感觸。太達商貿是港資企業美昌集團旗下公司,美昌主打現代化玩具,在東莞和韶關設有生產基地,主要生產按比例仿真制造的世界各知名車廠品牌的合金模型車,太達商貿則負責美馳圖和比美高品牌車模產品在中國市場的銷售。

“我們從一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就是‘三同’了,當時參考國外的定價,普遍比國內市場同類型產品高。”葉興專說。

葉興專告訴第一財經,公司2005年就開始做內銷,本來抱有很高的預期,也做了大量的準備,但直到2012年,才步入穩步增長期。“一開始內銷的份額,基本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後來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增長過程,中間還有起起落落。”

不同的標準

事實上,價格的巨大落差反映的是產品在用材、設計、工藝、安全性能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其背後則是不同國家和地區產品質量標準的差異。

由於價格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銷量,這就導致許多出口企業在開拓內銷市場時對是否貫徹“三同”猶豫不決。

中國超市聯合采購交易聯席會議會長、上海連鎖經營研究所所長顧國建在其公開發表的文章中指出,國內貿易流通市場的產品質量遠低於出口產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針對國內消費市場,國家質量管理部門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消費品質管理體系和標準,但是出口產品卻接受出口方和進口方兩個國家或地區的商品檢驗和檢疫部門進行質量管控。

現在,巧兒宜的兒童安全座椅貼上了國內以及歐盟的兩種認證標識。攝影/馮蕓清

比如,巧兒宜2011年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就還沒有機動車兒童安全座椅的國家標準,許丁旺只好去跟每個客戶解釋自己的產品好在哪兒,為什麽這麽貴。

“國標剛出來的時候,我們幾個品牌聯合起來每個周末去各大城市巡演,宣傳國標、讓消費者認識到安全座椅的重要性。後來,隨著消費力的提升,大家才對價格沒那麽敏感。”許丁旺說。

現在,巧兒宜的產品上同時貼著兩個質量標識——國家3C標準和歐洲ECE標準。即便如此,產品價格仍然做出了適當調整,以適應國內市場。

太達商貿則砍掉了所有的廣告費用,來貼補產品價格,依靠好的口碑慢慢擴大銷量。太達商貿還計劃跟國內車廠合作,獲得某些車型的獨家版權,以爭取更多中國市場的份額。

不斷調適

現在回憶公司10多年前開拓內銷的過程,葉興專覺得是“痛並快樂著”,因為除了價格,還有不少問題需要克服。比如,把握消費者的喜好。

葉興專說,一開始銷量不好,公司也想了很多辦法,都不得要領,後來發現國內外消費心理不同,產品包裝也是制約品牌發展很重要的因素。

“發達國家重視環保,所以產品都是盡量簡裝,直接把車模固定在紙質包裝盒上,車模是裸露在外的,也方便顧客隨時觸摸體驗;但是國內的消費者許多都是買來送禮的,認為這樣的包裝太簡陋,也容易弄臟,後來,我們就在內銷的產品上加了塑封。”

而與代理商的合作也曾遇到磕磕碰碰。葉興專解釋道,國內大的渠道代理商一般都需要賬期支持,公司層面無法操作,使得最初合作的代理商數量不多,也阻礙了品牌的拓展。於是,他們就找願意現款現貨的代理商給予一定的支持,助其做大。

此外,近幾年生產成本的上漲,讓太達和巧兒宜同時感受到了壓力。美昌旗下的美馳圖工廠通過自動化改造,將工人從4000多人減至2000多人;巧兒宜則通過規模采購、精細管理等,使綜合成本與以往持平。

加大試點範圍

4月20日~23日,2017中國加工貿易產品博覽會在東莞舉行。今年的加博會首次引入“三同”產品概念,作為東莞市首批“消費品三同”工程試點企業中的兩家代表企業,太達商貿和巧兒宜兩家公司也參加了此次展會。

2016年3月,國家質檢總局、國家認監委啟動了出口食品企業內外銷“同線同標同質”的“三同”工程,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全國培育100家“三同”示範企業,在五年內分批公布。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增加高品質產品消費,引導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擴大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實施範圍,更好滿足消費升級需求。這是“同線同標同質”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年初召開的全國質檢工作會議也明確要求,將“三同”工程實施範圍從出口食品農產品擴大到消費品。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具備良好產業基礎的東莞被選為試點區域,入選“國家級出口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名單的出口玩具、出口嬰童用品,則成為首批“三同”消費產品。

在此次東莞加博會上展出的太達的仿真車模。攝影/馮蕓清

對於消除“質量高差”,葉興專和許丁旺都表示,希望政府能夠給予更多支持,尤其在“三同”概念的推廣和產品質量的把控等方面。

顧國建的建議是,實現“三同”要從多渠道入手,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支持和促進轉型中的中國零售業主動對接加工貿易企業,把“三同”產品服務於國內市場。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取決於零售商改變交易方式,要采取類似於國際貿易一樣的交易方式與加工貿易企業開展業務。

東莞市副市長黃慶輝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同線同標同質”的概念去年在國家層面提出,但有些企業的產品本來就是“三同”,只是認定還需要時間。

“接下來,東莞會加大試點範圍,拓寬行業的面,比如大朗的毛織產業也在努力爭取中,同時政府也會在質量安全監管和服務方面對已獲得‘三同’認定的企業給予支持,力爭將東莞消費品‘三同’工程打造成全國領先的樣板工程,服務東莞外經貿轉型升級。”黃慶輝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863

海翼股份尋求主板上市 共享充電寶利潤太薄遭“嫌棄”?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28/1111442.html

每經實習記者 範文茜 每經記者 郭榮村 每經編輯 宋思艱

繼共享單車後,共享充電寶成為又一個備受資本追捧的“風口”。據不完全統計,短短40天內就有19筆融資消息被披露,總額近12億元人民幣。

讓人詫異的是,在一個月時間內,淘票票原總監原源加入、原CEO王哲退出、創始團隊核心成員離職……街電這家風口上的公司,命運一波三折引發關註,而作為新三板公司的海翼股份(839473,OC)為何急於將街電“賣身”套現?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行了多方采訪。

街電項目一波三折

根據海翼官方的說法,街電項目始於2015年初公司開始研發和部署的“AnkerBox”移動電源租借箱,期間資金投入超過2000萬元。項目於2016年底分拆為“深圳街電科技有限公司”,開始獨立運作。

但街電這個初生兒的“存活”,並非一帆風順。街電原軟件研發主管陳亮表示,在2015年12月~2016年11月的將近一年的時間里,“項目團隊的主要資源已被強制投放到另兩個項目中。前面是想做‘美國版’的美團點評,後面又做了一個車載硬件項目。”

街電原前端開發工程師於海斌說道,海翼在不斷地試錯,每一個項目時間都很倉促,看到不能快速盈利就收。該說法也得到一位街電在職員工的認同。

“AnkerBox”最初的計劃是投放到美國市場,但在西雅圖試驗了一段時間以後,發現產品並不符合美國用戶,把目光轉而投向國內市場。2015年,第一臺“街電”充電寶租賃櫃機在長沙某商場落地,但使用者寥寥無幾。

張希對此深有體會,曾經在長沙兼任地推工作的他,和團隊嘗試了各種方法吸引用戶,數月時間里街電依然默默無聞。“陳歐進來以後,兩三天就把街電知名度打響了”。他得出的結論是,地推、運營、資本運作能力等等,並不是海翼擅長的,還不如交給合適的人來做。

街電原軟件研發主管陳亮透露,在產品投入到長沙的初期階段,“運營數據並不漂亮,當時陽萌(海翼股份CEO)想不幹了,打算1000萬賣出去,還鼓勵員工內部購買,最終還是賣不動”。 張希稱,當時海翼對該項目的期待值也比較高,希望一投入就有特別好的表現,但最終結果離想象當中差得比較遠。

這在街電的財務數據中有跡可循。根據欣旺達(300207,SZ)4月27日公布的《關於全資子公司對外投資街電科技的公告》,截至2016年12月31日,深圳街電科技有限公司經審計的財務數據為:資產總額為288.39萬元,負債總額為865.84萬,凈利潤為虧損509.32萬元,資產負債率高達300.23%。

幸運的是,“風”來了。街電在職員工林靜(化名)透露,2017年第一季度,公司訂單、營收等數據上揚,呈現出倍數式增長。引來資本。3月21日,街電宣布獲得IDG、欣旺達領投的億元級A輪融資。陳靜稱,在這段時間里,還接受過經緯中國、啟明創投等多家投資機構的盡職調查。

“行不下春風,望不來秋雨”,5月27日,於海斌在朋友圈寫道。作為創始團隊的一員,他跟陳亮、林靜等同事都沒想過會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結束戰鬥——得知聚美投資街電並控股60%的消息,是從網上新聞看到的,此前一無所知;消息宣布的2、3天時間內,陳歐的技術團隊就進駐到街電公司,開始交接一切工作。

海翼退守 陳歐加碼

光速中國副總裁王國棟在一次公開活動上曾表示,創業要抱著破釜沈舟的心態,早期談並購會讓投資人敬而遠之,“BAT剛開始都是要幹死對方,除非哪一天走投無路。”回歸到街電的問題上,為何海翼選擇在B輪就早早地放棄了主導權?

海翼股份發言人張希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坦白講,我們是以主板為目標,在國內有上市的考慮,利潤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量指標。”在海翼看來,最終目標是“這個項目能成功”,如果項目失敗了,手里有再多的股權也沒有意義;如果最終跑出來了,哪怕股權少點,作為創始股東自豪感在,回報也仍然豐厚。

實際上,共享充電寶受到質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普遍缺乏較好的盈利模式。來電CEO袁炳松坦言,共享充電寶目前盈利模式並不清晰,盡管有廣告、數據線、超時收費等收入,但整體還是很難賺錢的,最終很可能會是一場“資本的盛宴”。

在記者接觸到的多位投資人當中,大部分持有相似的觀點——這是一盤生意,但未必足夠大。如果堅守在街電這個項目上,海翼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時間和精力,必然會拖慢上市的腳步。海翼選擇了退守。

張希認為共享充電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發現好的商業機會,為用戶提供很好的產品;第二個階段要看地推能力;第三階段則是運營能力、資本運作能力等方面的比拼。“做產品是海翼擅長的,我們的充電寶產品做得很不錯。但到了第二、第三階段,海翼其實並不是特別有優勢”。

做美妝電商起家的聚美優品,從業務戰略互補性來看,與共享充電寶的關聯性並不太大。張希解釋道,海翼選擇投資方主要有兩方面考量:一是運營能力、資本運作能力,二是領導者對項目的重視程度,是否“All in”(德州撲克術語,押註全部籌碼)了,“聚美有很充裕的資金,陳歐本人對項目也非常看重”。

陳歐的確選擇All in了。除了砸下3億人民幣並擔任親自董事長,他近日向科技媒體36氪透露,聚美還將向街電追投再投資1億美金,此外還花了1億元人民幣收購了一份專利權。

值得註意的是,聚美優品2016上半年營收僅同比增長1.7%,凈利潤同比下滑29.8%。行業分析人士此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聚美優品主營業務面臨天花板,陷入增長乏力的境地,亟須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據36氪報道,陳歐也亦坦言,老業務穩定後會遇到天花板,這時可以發展多元化業務,不想把聚美的基因定死。陳歐預計,半年內共享充電寶業務很可能價值超過任何垂直電商(包括聚美)。聚美(賬上有28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仍會繼續增資支持街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821

綜藝王:劉在石被打工仔嫌棄

1 : GS(14)@2014-09-01 18:00:54

■HaHa(圖)被粉絲形容為劉在石的奴隸,只好儍笑。

韓國綜藝節目《Running Man》主持人劉在石一向深受國民歡迎,不過在近日一個韓國就業網站的「最不想要的上司」調查中,劉在石竟因為工作太認真而榜上有名,被選為第二位,調查中頭四名「不受歡迎上司」更全是劉在石另一主持綜藝《無限挑戰》中的拍檔,第一名的朴明秀上榜理由為「不做自己本職,只點下屬做事」,第三名的鄭俊河就因為「雖然很善良,但本身缺乏管理才能」而上榜,第四名的鄭亨敦則因為「看似一個沒有任何想法的人」。另外,《無限挑戰》前晚播出粉絲聚會特輯,其中一名HaHa的男粉絲投訴劉在石,說:「劉在石,請不要再將HaHa跟盧洪哲比較。HaHa是碩士出身,完全是個精英。而且HaHa做了劉在石的奴隸10年,是時候各走各路了。」令HaHa尷尬儍笑。撰文:黎金美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40901/188514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298

女星愛才:Figure王遭蒙嘉慧嫌棄

1 : GS(14)@2015-11-12 08:34:58

蒙嘉慧


於玩具界打響名堂的Figure王Eric So,成名前後與不少女星都扯上關係。



蒙嘉慧

95年,蒙嘉慧剛入行做模特兒便與Eric So拍拖,有傳當年女方嫌棄男方事業無成而分手,戀情長達六年。


盧巧音(左)

盧巧音

05年,Eric So於派對上與盧巧音撻着,盧巧音之後搬到土瓜灣傲雲峰共賦同居,更達談婚論嫁階段,但最後也結束三年情。


杜如風

杜如風

11年,杜如風被拍下由旺角搬到西貢大埔仔村屋同居,二人不時於微博上傳情,後有傳因王菀之介入而分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1112/1936883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822

嫌棄導盲犬回教的士司機拒載失明情侶

1 : GS(14)@2016-07-06 08:11:23

英國萊斯特(Leicester)一名伊斯蘭教的士司機,以違反其信仰為由,拒絕接載一對帶著導盲犬的盲人情侶。22歲的布洛克(Charles Bloch)與同居女友天生有視力障礙,兩人早前電召的士外出,惟接載他們的伊斯蘭教司機拒載。布洛克女友拍攝的片段可見,布洛克問他為何拒載,對方答:「我,不接載狗。這是我的選擇,對我來說,這是與我宗教有關。」布洛克說:「根據法律你不能拒絕接載我們。這違反1995年通過的殘疾歧視法案。」不過伊斯蘭教司機主意已決,致電總公司要求另派一架的士接載兩人。布洛克打斷他的對話,說不想坐其他的士,豈料司機執意拒載並開車離去。布洛克大叫:「你開走的話我會告你。」司機大聲駁斥:「是啊,我準備好與警察說話。」二人都對伊斯蘭教司機的做法感到震驚,布洛克說:「我們都為此感到非常憤怒及沮喪。」電召公司已就事件致歉,並說涉事司機是以自由身形式與他們合作,公司將不會再給予他任何工作。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706/196836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6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