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天然氣價格下半年或將迎來下調。《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得的信息顯示,下調幅度在0.4元至1元/立方米之間,目前各方正在博弈。
氣價調整方案已基本確定,由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牽頭制定,依據今年以來的國際油價走勢,非居民用氣最多下調1元/立方米。
參與前期調價方案的人士對本報記者稱,各方正在密集“討價還價”,最終下調幅度可能在0.4元到1元之間,具體調價幅度看最終結果。
下半年調價概率大
此前各種傳聞稱氣價可能下調0.6元,但也有聲音稱0.8元也有可能。本報記者詢問的咨詢公司認為,國內氣價確有下調空間,估計0.8元的幅度太大,極有可能為0.4元或0.6元。
因為國內主要的天然氣供應商中石油、中海油手中都握有高價的進口氣,一旦下調,將成為“燙手山芋”,承擔價格倒掛的損失。
目前我國天然氣價格,參照燃料油、LPG價格,按一定比例折算,大概是國際油價每下跌10美元/桶,進口氣價約下降0.1元~0.2元/立方米。
咨詢公司安迅思根據天然氣價改時的天然氣計價公式計算,測算出2015年的天然氣價格水平。根據測算,以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替代能源的價格水平制定的天然氣價,較2014年的氣價下跌約18%左右。
如果考慮到非常規氣源開采成本,以及進口天然氣的成本,若國家調整公式中天然氣與替代能源的替代系數,從85%調整至90%,則天然氣價降幅或縮窄至13%。安迅思預測的天然氣最高門站價降幅約為0.37-0.51元/方。
不過安迅思中國研究中心總監李莉對記者說,調價依據的時間範圍可能有變化,也可能依據今年以來的價格變化調整。
發改委今年4月起,將各省份增量氣最高門站價格每立方米降低0.44元,存量氣最高門站價格提高0.04元,實現價格並軌,並放開直供用戶(化肥企業除外)用氣門站價格,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調價後,國內天然氣消費依然低迷,未見好轉。
對消費量影響有限
近兩年雖然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連續推動,但需求始終疲弱。
2014年我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為180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4%,是近10年來同比增速首次出現個位數增長。今年以來,天然氣消費月度數據增幅也很小。
2015年中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增速進一步放緩,1~6月同比僅增長3.3%。中國天然氣市場首次由“以產定銷”轉變為“以銷定產”的模式。天然氣價格高企是制約下遊使用天然氣的一大因素。相較其他替代能源,天然氣的價格顯然太高。
安迅思分析師陳蕓穎認為,若天然氣價大幅下調,將挫傷上遊的積極性。考慮平衡上下遊的利益,0.4元/立方米或是可以接受的調整幅度。
針對需求不足的形勢,中國石油也“積極轉變營銷方式,努力開發直供大客戶,天然氣業務實現健康發展。西氣東輸公司提出‘二次創業’,更加積極主動開拓市場,持續提高下遊市場特別是高端市場的銷售量,帶動管輸收入和銷售收入的同步增長。”
不過業內人士也分析說,即使氣價下調,對天然氣消費並不會有直接效果,最直接的結果是增加車用天然氣消費增長,但在天然氣發電和工業領域,目前政策下不會提升消費量。
國內天然氣價格下半年或將迎來下調。《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得的信息顯示,下調幅度在0.4元至1元/立方米之間,目前各方正在博弈。
氣價調整方案已基本確定,由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牽頭制定,依據今年以來的國際油價走勢,非居民用氣最多下調1元/立方米。
參與前期調價方案的人士對本報記者稱,各方正在密集“討價還價”,最終下調幅度可能在0.4元到1元之間,具體調價幅度看最終結果。
下半年調價概率大
此前各種傳聞稱氣價可能下調0.6元,但也有聲音稱0.8元也有可能。本報記者詢問的咨詢公司認為,國內氣價確有下調空間,估計0.8元的幅度太大,極有可能為0.4元或0.6元。
因為國內主要的天然氣供應商中石油、中海油手中都握有高價的進口氣,一旦下調,將成為“燙手山芋”,承擔價格倒掛的損失。
目前我國天然氣價格,參照燃料油、LPG價格,按一定比例折算,大概是國際油價每下跌10美元/桶,進口氣價約下降0.1元~0.2元/立方米。
咨詢公司安迅思根據天然氣價改時的天然氣計價公式計算,測算出2015年的天然氣價格水平。根據測算,以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替代能源的價格水平制定的天然氣價,較2014年的氣價下跌約18%左右。
如果考慮到非常規氣源開采成本,以及進口天然氣的成本,若國家調整公式中天然氣與替代能源的替代系數,從85%調整至90%,則天然氣價降幅或縮窄至13%。安迅思預測的天然氣最高門站價降幅約為0.37-0.51元/方。
不過安迅思中國研究中心總監李莉對記者說,調價依據的時間範圍可能有變化,也可能依據今年以來的價格變化調整。
發改委今年4月起,將各省份增量氣最高門站價格每立方米降低0.44元,存量氣最高門站價格提高0.04元,實現價格並軌,並放開直供用戶(化肥企業除外)用氣門站價格,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調價後,國內天然氣消費依然低迷,未見好轉。
對消費量影響有限
近兩年雖然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連續推動,但需求始終疲弱。
2014年我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為180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4%,是近10年來同比增速首次出現個位數增長。今年以來,天然氣消費月度數據增幅也很小。
2015年中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增速進一步放緩,1~6月同比僅增長3.3%。中國天然氣市場首次由“以產定銷”轉變為“以銷定產”的模式。天然氣價格高企是制約下遊使用天然氣的一大因素。相較其他替代能源,天然氣的價格顯然太高。
安迅思分析師陳蕓穎認為,若天然氣價大幅下調,將挫傷上遊的積極性。考慮平衡上下遊的利益,0.4元/立方米或是可以接受的調整幅度。
針對需求不足的形勢,中國石油也“積極轉變營銷方式,努力開發直供大客戶,天然氣業務實現健康發展。西氣東輸公司提出‘二次創業’,更加積極主動開拓市場,持續提高下遊市場特別是高端市場的銷售量,帶動管輸收入和銷售收入的同步增長。”
不過業內人士也分析說,即使氣價下調,對天然氣消費並不會有直接效果,最直接的結果是增加車用天然氣消費增長,但在天然氣發電和工業領域,目前政策下不會提升消費量。
日前,商務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下發了關於調整房地產市場外資準入和管理有關政策的通知。該通知取消了外商投資房地產企業辦理境內貸款、境外貸款、外匯借款結匯必須全部繳付註冊資本金的要求,“有資格的境外機構和個人”也可在國內購房。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註意到,早在今年3月13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就對外發布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5年修訂)》。在“限制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中,有關部門已刪除了此前針對外商投資房地產的全部限制類條款。
同策咨詢研究總監張宏偉認為,國內的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市場雖然好轉,但很多三四線城市的去庫存壓力非常大,目前看來全國的房地產市場的供求是平衡的,放開外資準入也是基於市場環境較穩定而所做出的舉動。
外國人購房的重點在中國一、二線城市,此外這些外國人的實際購買數量並不多。本報記者從多位業內人士了解到,目前多數的外國高管在中國會選擇租房。“大部分外國人在華工作基本不超過2年,因而這類客戶不會因為定居而買房,從投資角度來講,或許也不會特別多。”張宏偉提到。
張宏偉進一步指出,目前外資通過開發投資和並購等兩種方式進入中國房地產市場,但在絕對數量上也少。
戴德梁行的數據顯示,今年全球房地產基金投資迎來一波小高峰,目前已集結了429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6萬億元),其中超過四成的資金即逾46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855億元)將投向中國房地產市場。“與此前投資策略不同的是,盡管中國一線城市仍是外資關註的重點,但由於一線城市的資產價格已處於高位,機構投資對發展潛力較大的二線城市或規模更小的城市,開始產生濃厚的興趣。”世邦魏理仕執行董事邵律表示。
這一政策的出臺,無疑也會給更多的海外資本入場提供相應機會。除了行業競爭和經營模式之外,在中國,開發商需要在拿地、交通等問題上與地方政府頻繁溝通。針對外資開發企業在中國投資拿地開發物業的優勢和難點,世邦魏理仕中國區商業服務部資深董事儲祥昀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分析,外資開發商的優勢包括強大的品牌形象、豐富的項目管理經驗以及國際網絡和資源,同時他們也缺乏當地的政府網絡和資源,缺少對當地消費者的深刻洞察,並需要建立同時具備本土管理經驗和國際化視野的管理層。
履新不到一個月,“擅長規劃、肯幹、口才不錯”的吳紹明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找到了“對口職業”,將“不對口”的紅旗工作還給了徐平。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一份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內部文件中了解到,原一汽集團副總經理吳紹明將於10月起擔任該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楊繼續擔任協會常務副會長,不再擔任秘書長。而據新華網消息,在不到一個月前,他被集團新上任的董事長徐平任命負責紅旗品牌。
吳紹明
消息人士指出,此次人事變動之後,吳紹明的工作將由一汽集團副總秦煥明暫時負責,是否會有新的集團副總誕生還未有定論。負責紅旗“十三五”規劃的是一汽轎車副總師兼紅旗生產制造部部長郭世君,紅旗未來的戰略發展規劃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
今年53歲的吳紹明是技術人員出身,曾任長春汽車研究所底盤室工程師,一汽轎車廠產品技術科副科長、副廠長,一汽轎車產品開發部部長、一轎廠代廠長、總經理助理,一汽集團公司規劃部部長,一汽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兼規劃部部長,一汽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兼規劃部部長等職。
從履歷上看,吳紹明的經驗主要集中在規劃,特別是工廠建設規劃方面,由其負責紅旗事業部並不算“專業對口”。熟悉吳的人士卻認為,他工作肯幹,而且口才不錯,適合協會工作。
在此之前,汽車行業資深專家賈新光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紅旗應該堅持做高端品牌,堅持下去,短期內,銷量肯定不高。”但也同時希望業內給紅旗時間。但其目前關鍵的工作不是調整架構,而是調整產品,使其符合私人消費市場的需求。
其他業內人士在跟《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交流時也指出,從職業上來講,吳紹明選擇去協會工作或將是其最好的選擇。現階段的紅旗產品可能有進一步的調整,短期內很難有成績表現。
吳紹明去協會工作,盡管不會影響紅旗的發展,但卻可能影響徐平對一汽自主品牌改革的步伐。
根據上述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內部文件,吳紹明的工作變動已經經過了國資委的批準,工作、勞動關系調至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不再在原企業任職,得到了工信部部長苗圩的認可,並征求過竺延風、陳虹、徐平、徐留平和徐和誼等車企負責人的意見。
面對宏觀消費形勢的低迷,國際化妝品巨頭們正用不同方式的調整來應對變化中的消費品市場。寶潔(PG.NYSE)正通過瘦身削減近百個品牌來專註核心業務以提升業績;科蒂(COTY.NYSE)正通過收購寶潔旗下大量美妝品牌,鞏固自己香水老大的地位,同時擴大自己美妝領域的規模和地位;聯合利華(UN.NYSE)近期也通過一系列護膚品收購,加強高利潤的領域;日本最大化妝品公司資生堂也正在新CEO魚谷雅彥引領下進行複興改革。
而在中國市場,全球最大的化妝品巨頭歐萊雅近期雖然沒有大的並購動作,卻在進行積極的內部調整與轉型。《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歐萊雅中國大眾化妝品部(CPD)已將部門銷售團隊的組織架構進行重組與調整:巴黎歐萊雅與美寶蓮的兩大銷售團隊進行合並,改變為以百貨渠道、現代渠道、化妝品專營店三大分銷渠道為導向的三大銷售團隊。
歐萊雅(中國)大眾化妝品部總經理斯鉑涵(RinderknechStephane) 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構架調整可以使品牌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將更多品類的產品推向消費者,以更加多樣化的方式與消費者保持聯系。
從歐萊雅日前發布的近20年來最強的半年報來看,上述調整已經取得良好的效果。Stephane表示,歐萊雅將抓住中國市場快速變化中的機會,繼續大規模投資數字化轉型和品牌發展。
構架調整大動作背後
據悉,在規劃和確定構架重組與調整後,從2014年年中開始,歐萊雅中國大眾化妝品部(CPD)就開始溝通和執行上述調整:巴黎歐萊雅與美寶蓮的兩大銷售團隊進行合並,改變為以百貨渠道、現代渠道、化妝品專營店三大分銷渠道為導向的三大銷售團隊。
談及構架調整的原因,Stephane表示,中國與中國消費者每天都在發生變化,五年前來中國的他親眼目睹了這些變化:“我剛來中國的時候,微信遠遠沒有普及;而且我們的產品也沒有更加深入地滲透到一、二線城市以外的地方,而現在很多方面都發生了360度的變化,比如90後消費者蓬勃的興起和發展,甚至有00後的出現;新消費者也分布在中國各個地方;電商發展速度驚人、規模龐大。”
“所以歐萊雅也會順應這些變化而調整。”Stephane說,“一方面希望可以更好的接觸到消費者和客戶,不管他們在哪里;另一方面是希望進一步改善服務,使我們可以更快,更好、更高效、更優質地服務於消費者群體。”
歐萊雅男士系列
他透露,這次構架調整的主要內容,是開始分渠道和品類來開展市場營銷相應的活動,比如針對超市渠道,將會是整個大眾化妝品部針對該渠道為客戶提供服務,而不是以前單一的品牌單兵作戰提供服務。
“這樣的架構可以使我們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將更多品類的產品推向消費者,以更加多樣化的方式與消費者保持聯系。”Stephane說,同時歐萊雅在產品上也希望抓住中國市場快速變化中的機會,以巴黎歐萊雅男士新近推出的5重功效洗發水為例,歐萊雅男士在護膚領域在中國市場上已經占據領導地位,基於對男士的深入了解,公司希望將已經取得的優勢地位拓展到護發領域。“因為隨著消費升級,更多中國年輕時尚的男士對護膚和護發有特殊的需求,比如後者的控油、去屑和止癢需求等等。雖然目前男士洗發水僅占10%所有的市場份額,但是增長速度達到40%,有很大的增長潛力。”
從歐萊雅日前發布的近20年來最強的半年報來看,上述已執行一年的調整已經取得良好的效果。歐萊雅集團最新公布的2015半年報顯示,其實現銷售總額128.2億歐元,合並增長14.7%,同比增長3.8%;營業利潤實現23.2億歐元,合並增長14.5%;每股凈收益合並增長18.9%,達3.47歐元。同時,集團預計下半年將持續加速增長。
里程碑式的電商突破
不僅是適應新變化的產品推出和構架調整,歐萊雅在營銷方式上也會適應中國消費者的購物行為變化而改變。Stephane表示,歐萊雅正在積極數字化轉型,希望能與消費者整個消費旅程中的每一步都建立連接。從開始尋找信息,到評價產品,到進行購買,到最後能夠成為品牌的代言人向其的朋友圈推薦。
具體而言,數字營銷項目主要關註兩個方面,第一是在搜索方面,以巴黎歐萊雅男士5重功效洗發水為例,品牌會在所有的搜索渠道上都會進行宣傳,只要客戶想解決頭發問題都會搜索到歐萊雅;第二是在互動方面,品牌推廣發布等活動會有實時現場對話聊天,網上直播等等,希望給客戶在隨時隨地可以和品牌有一個共鳴和聯系,而不只是品牌向消費者推產品。
數字化也是歐萊雅實現願景的重要手段,Stephane說:“我們有一個目標在未來10年中要增加10億客戶,其中很多的增加量來自中國市場,歐萊雅是希望不管消費者身處何方都可以接觸到我們的產品和信息。不論是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還是五、六線城市,只要你可以上網,數字化的渠道都可以把品牌和消費者聯系在一起。”
Stephane表示,歐萊雅一開始就和中國的一些電商平臺建立了非常好的合作,不管是天貓、京東還是聚美。“未來會進一步加強和網上零售企業的合作,更廣的拓展平臺的可能機會,我們認為電商對低線城市的發展影響,僅僅剛開始。”
歐萊雅電商業務在2015年上半年取得了堪稱“里程碑式”的突破,半年報顯示,集團電商銷售收入同比增長 40%以上,占總銷售額4%之多,其中大眾產品部門在中國的銷售來自於線上的比例已經高達15%。
歐萊雅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Jean-Paul Agon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對此表示:“電商銷售額為凈銷售額貢獻了10億多歐元的成績確實可以作為一個里程碑,對未來銷售增長也將產生重大影響。”
在日前召開的G20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上,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表示,中國過去幾年依靠政策刺激取得了9%到10%的增速,但這種增長是不可持續的,也超過了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未來5年中國經濟將迎來經濟結構調整陣痛期。
中國結構調整如何順利度過陣痛期?近日,在朗潤•格政論壇:中國未來五年的增長與改革暨《北大國情報告:在朗潤園讀懂中國》新書發布儀式上,北大國發院教授、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認為,目前中國經濟處於調整隧道的最深部位,政策應對“等不得,急不得”,如果內外大體平順,中國經濟增速能夠在6%-7%之間築底,中期完成調整後會在下一輪景氣階段沖刺高收入水平。
需關註發展中國家增量市場
盧鋒認為,近年來中國經濟運行遇到了內部和外部多方面困難,相當程度是對新世紀超預期追趕派生擴張失衡進行深度周期調整的產物。本輪調整在發生背景、形成機制、展開路徑等方面呈現系統性特點,疊加結構轉變,內涵尤其深刻,因而時間較長困難較多。
第一方面,從擴張失衡的環境背景看,超預期追趕提速與高出口導致對全球市場樂觀預期,通過高投資派生較大規模產能過剩,需較長時間化解。
盧鋒認為,當前全球經濟調整,對中國經濟有非常深刻的影響。過去中國在世界經濟史上是一個小經濟體,但變成世界工廠以後,擁有了30%左右的出口增長。這導致了中國過度投資帶來產能過剩。
中國已經透支了發達經濟體的存量市場。雖然隨著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有可能在發達國家進一步擴大出口。但是與過去無法同日而語。發達國家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拉動作用會呈現數量級的下降態勢。
但是發展中國家卻是增量。中國近期對於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增速要比發達國家高的多。所以今後外向增長的一個重要管道是進一步推進全球化,通過 “一帶一路”政策與發展中國家一起發展。
盧鋒認為,中國下一步出口需要關註發展中國家的增量市場而不是僅僅盯著發達國家的存量市場。全球增量格局的變化對於中國後續格局調整具有參考意義。
第二方面,從擴張失衡的環境機制看,資產價格飆升,影子銀行擴張,杠桿率過高,面臨較為複雜的存量調整和局部資產負債表修複問題。盧鋒指出,宏觀調控對金融的幹預更多表現為數量控制,這就難免形成了中國金融抑制有增無減的環境。在這種抑制背景下,導致了金融“創新”。所以我們看到影子銀行業務如P2P在中國野蠻生長的情況。
第三方面,從調整進程短期中斷看,大規模刺激中斷了早先調整,客觀加劇某些失衡因素。最後從疊加結構調整特點看,要素價格上升與重工業接近鋒值倒逼轉型升級,疊加結構調整使本輪周期調整更加困難。
本輪調整中對中國的有利條件
盧鋒指出,首先本輪經濟調整期間民生改善和民生就業形勢十分穩定。這兩年中國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工資與居民消費仍較快增長。勞動力市場與社保體系穩定運行,政府社會政策重視“托底”,使得民生領域形勢較為平穩。雖然少數調整最嚴峻地區面臨欠薪困難,不過就全國總體而言民生就業形勢比較穩定。
其次,中國的貿易條件十分罕見地出現了三年持續改善。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14年,由於貿易條件改善增加的國民收入占GDP比重分別為0.9%,0.24%和0.66%。但是,考慮貿易條件的國內總收入GDI增速分別約為8.6%、7.9%、8.1%。這說明盡管中國GDP名義增速放緩,但是考慮貿易條件對國民福利的改善還是十分可觀的。
最後,在中國經濟調整期間會有一大批中西部省份利用相對通縮的環境實現快速追趕。這些地區在過去普遍存在“一增長就通脹,一通脹就緊縮”的問題。這一次可以利用調整機會實現“彎道追趕”。給中國長期區域發展不均衡提供改善機會。
盧鋒稱,目前中國的調整期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主要表現為:“擠水分”消化上遊部門虛高過剩產能;“去泡沫”調減商品和資產虛高價格;“減杠桿”限制政府債務擴張,監管影子銀行;“轉預期”轉變“政策是跌出來的”預期。
談到下一階段中國結構調整新的增長動力,盧鋒指出,沿海較發達地區前沿創新活躍。一批西部地區有望實現“彎道追趕”。新產業、新產品、新業態不斷湧現。簡政放權改革舉措鼓勵“雙創”活力。
在9月4日成都車展上接受完包括《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內的媒體采訪後的第三天,就有消息傳出奇瑞捷豹路虎常務副總裁朱國華將離職,隨後,記者向奇瑞捷豹路虎相關人士求證,被告知消息並不屬實。不過,在9月7日晚間,奇瑞捷豹路虎官方正式發布了消息稱,奇瑞捷豹路虎總裁百潤先生和常務副總裁朱國華先生任期屆滿,將於2015年晚些時候分別離任。百潤先生將調回捷豹路虎汽車有限公司(下稱“捷豹路虎”),另有任用。朱國華先生將調回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奇瑞汽車”)繼續擔任總經理助理,分管奇瑞汽車合資合作項目等業務。
百潤和朱國華的繼任者分別是現任奇瑞捷豹路虎整車產品線總監Murray Dietsch以及制造部執行副總裁陳雪峰。據了解,交接工作將在2015年晚些時候完成。
百潤(左)與朱國華(右)
從事實上看,這是一起正常的人事調整和變動,但官方消息的爆出並沒有打消部分業內人士對這一事件的看法。有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事情並沒有那麽簡單,在系列人事變動的背後,折射出的奇瑞捷豹路虎合資公司的內部博弈以及路徑困境。
在車市低迷的大背景下,車企內部的各種問題和矛盾確實能得到更為直觀的暴露,內部調整確實會更加頻繁,因此,業內一直有“淡季整人”一說,這不足為怪。
自打奇瑞和捷豹路虎宣布將進行合資時,業內對這一起婚姻的“觀望”態度便大於“祝福”。在政府對整車合資項目收緊的大背景下,雙方的牽手一度被認為有可能是國內最後一個整車合資項目。任何事物在打上“最後”或者是“唯一”的標簽之後,受關註度顯然會超越常規。再加上合資雙方的品牌地位和行業身份,在大多數人看來是那麽不對等。奇瑞是土生土長的自主品牌、彼時正在經歷市場低谷期,而捷豹路虎當時在國內豪華車市場上的受歡迎程度用“炙手可熱”一詞來形容完全不會顯得誇張。
這樣兩個門不當戶不對的家庭結合,會產生什麽樣的聯合效應?奇瑞並沒有豪華車品牌的運作經驗,另一個合資項目觀致汽車的生存狀態也一直受人詬病。因此,更多人擔心在合資公司中,奇瑞的話語權是否會被剝奪,淪為代工廠是否會變成它的宿命?
這樣的擔憂在遭遇人事變動後,便會產生一種適度的放大效應。在此輪人事變動之前,就在2015年4月,時任捷豹路虎中國及奇瑞捷豹路虎聯合市場營銷與售後服務機構(IMSS)總裁的陸逸宣布離職。
IMSS是奇瑞和捷豹路虎在合資的初期,為避免出現類似“中外博弈”的局面共同成立的“聯合市場銷售與服務機構”,負責銷售、市場、售後和品牌建設職能。在這個機構中,奇瑞捷豹路虎和捷豹路虎中國分別向自己的法人代表負責,共同保證雙方的利益。
雖然陸逸對外宣稱離職是因為“個人原因”,但大多數圈內人都將其離職原因歸結於“夾縫尷尬”,既要考慮外方也要考慮中方利益以至於決策難以落地。而在陸逸之後,捷豹路虎大中華區總裁高博調任也被賦予了很多“含義”。有了此前的這一輪輪猜測,當下新一輪的人事變動被“深入”解讀也在情理之中。
更何況,2015年以來,無論是奇瑞捷豹路虎還是其母公司捷豹路虎,在華的市場表現都難言如人意。受車市整體環境以及進口和國產車的更替以及央視3.15晚會曝光的影響,2015年來,捷豹路虎銷量開始大幅下降。數據顯示,前七個月,其在華累計銷量下降28.4%,成為豪車的“重災區”,而2014年同期,其在華的增速高達44%。更為雪上加霜的事情是,捷豹路虎一向堅挺的價格體系也出現“崩盤”的情況,進口路虎攬勝極光的降價幅度一度高達10余萬元。
按照過往經驗,一款熱銷的進口車,在國產之後,會取得更理想的銷量表現,但事實上,極光在國產後的前幾個月,一直表現低迷。為此,奇瑞捷豹路虎正式宣布對其價格進行下調,由此終於“扳回一局”,使得國產極光8月銷量創下新高,達到2500輛左右。雖然已經有所反彈,但在業內看來,這一成績依然很尷尬。
種種因素之下,人事變動引發的輿論漣漪自然十分正常。不過,在短暫的熱議之後,新上任的負責人能否帶領奇瑞捷豹路虎快速起跑,可能才是業內更為關註的焦點。畢竟,在過去三年的時間里,奇瑞捷豹路虎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研發、采購、制造、市場和人才體系、管理流程,國產極光上市後,第二、三款國產車型也在籌備之中,萬事俱備之下,能不能借得市場東風,就是進一步考驗繼任者智慧的關鍵點了。
中煤能源(601898)9月23日晚間發布公告,公司董事會今日收到董事長王安的書面辭職報告,因其工作變動,王安請求辭去公司第三屆董事會董事長、執行董事及董事會戰略規劃委員會主席職務。公司董事長的職責暫由副董事長李延江履行,直至董事會選出新一任董事長時止。
有媒體報道,王安昨日上午已到任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任總經理兼黨組書記。而國資委正在與中煤管理層密集談話,中煤或將迎來進一步的人事調整。據悉,2008年10月16日,王安離開神華神東煤炭集團公司,到任中煤能源擔任總經理。2014年9月17日,王安擔任中煤能源董事長,不再擔任總經理職務。
中煤能源是國內第二大煤炭企業,實際控制人是國務院國資委。
最近幾個月,全球範圍內的股市震蕩,令資金持續流出新興市場,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增速和股市表現的擔憂也再度加深。
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富蘭克林鄧普頓新興市場團隊執行主席麥樸思(Mark Mobius)認為,新興市場長期跑贏發達市場的趨勢並沒有改變。
“新興市場之父”麥樸思
“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及股市的長期前景仍好,也不認為近期市場調整是任何經濟或市場崩潰的前兆,市場調整不會改變我們投資中國的觀點。”麥樸思表示。
第一財經日報:8月全球股市大幅下跌,資金撤出新興市場,你的客戶對於新興市場和前沿市場的看法是否也有改變?近期,你管理的基金是否也因市場表現惡化而遭受贖回?
麥樸思:我們的客戶仍然對新興市場的投資充滿興趣,尤其是前沿市場。當然,基金管理行業整體經歷資金流出,因為人們擔心市場可能會繼續下跌。但歷史告訴我們,這類資金流出是暫時的,當市場恢複活力,資金就會流入。
過去幾年,新興市場一直跑輸發達市場,不過,我們認為這在未來將會扭轉。回望過去10年,其中7年,新興市場都能跑贏發達市場,我們相信新興市場的強勢表現將會回歸,原因很簡單,中國和印度這類新興市場國家仍然保持7%左右的增速,即便是巴西這種經濟面臨困難的國家,雖然消費需求縮減、原材料價格下降,但在年輕人口和豐富的農業、礦產和石油資源等因素的支持下,經濟增勢也能夠恢複。
過去10年,新興市場經濟體總體經歷了比發達市場強有力的經濟增長趨勢,我認為這一趨勢還會繼續。這種經濟增長,加上人口繼續增加和城鎮化進程,需要更多基礎設施。同樣,非洲的前沿市場總體經濟增速在過去幾年里平均比新興市場更高,這一趨勢也會繼續。我們團隊仍然相信非洲總體有很好的長期潛力,鑒於我們仍然堅信經濟增長是一個重要因素,我們現在唯一面臨的挑戰就是在投資時如何利用好這一增長趨勢。我們相信基礎設施將是非洲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在所有基礎設施中,電力又是重中之重。
無論大宗商品的價格未來走勢如何,新興市場對基礎設施的需求都會繼續。基於此點,我們對自然資源股,以及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公司都有投資興趣。
第一財經日報:中國股市近幾個月經歷大幅下挫,且波幅很大,你現在如何看A股市場?是否已經觸底?對投資而言,估值是否還是一個有效和可依賴的指標?
麥樸思:沒有人能準確預測市場的底部。今年早些時候,我曾經預測會有至少20%的跌幅,但跌幅實際上更大。市場可能繼續下跌,但跌幅有限,因為事實上很多公司看起來已經是很合算的投資標的。
估值還是有效的指標,但在眼下的環境,市場氣氛是更好的參考因素。全球市場氣氛現在都比較壓抑。
第一財經日報:一些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感到擔憂,作為在中國市場最有經驗的海外投資者之一,你如何看待中國經濟,什麽因素可能令海外投資者轉變看法?
麥樸思:我們不認為中國經濟會出現所謂的“硬著陸”。對於這樣一個大體量的經濟體來說,現在的經濟增速已經很高,而且仍有很多積極因素。
人們需要認識到,中國仍然有不錯的增速,現在中國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你不可能預期中國仍保持兩位數增長,對這樣規模的經濟體而言,即便是6%或7%的增幅已經很高。在這種增速下,經濟的很大部分控制在國有企業手中,中國還有大量外匯儲備,這些都意味著硬著陸基本不可能出現。
能夠讓中國經濟更有活力的刺激因素包括加快經濟放開的步伐,更快向市場經濟推進,也就是讓私有部門有更多參與,國有企業更加市場導向型等措施。三中全會提出清晰的改革方向,一旦落實,這些改革將給中國經濟帶來積極的巨變。
人們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給予很多關註,看衰的觀點一直重複指出中國經濟增速增幅下降,但常常被忽略的一個重要因素是GDP的實際美元增量在增加。2010年,當中國經濟增速為10%時,GDP增量約8440億美元,當2013年增速為7.7%時,增幅已經達9860億美元。我還想強調一點,對中國這樣龐大的經濟體來說,也不能小瞧6%或7%的增速。就算是看到經濟增速下降的幅度比過去更大也沒有什麽好驚訝的。但中國政府顯然會盡全力避免GDP增速過快下降的情況發生。
我們必須記住,中國已經著手推進一項徹底的改革計劃,其中包括反腐和從政府主導轉變為市場導向的經濟,盡管這些改變可能導致暫時的波動,但隨著經濟逐步接近市場主導型,將會拉動消費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市場結構帶來的規則將令整體經濟更強,並進入新的增長路徑。
第一財經日報:中國央行宣布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次性貶值後,全球市場陷入動蕩,一些人認為人民幣貶值是導火線,你認同這一觀點嗎?
麥樸思:我們必須記住,人民幣貶值與其他國家貨幣兌美元匯率下跌之間的關系很小,我們也不認為人民幣會大幅貶值。 因此,6%左右的匯率跌幅,與其他新興經濟體貨幣30%左右的跌幅相比非常小。
至於我們現在所處的股票市場,可以說是熊市,因為中國市場已經下跌超過30%。中國政府試圖阻止下跌的措施,反而帶來大量不確定性,從這一角度,還可能繼續下跌。總體而言,股票回報已經下跌,一些公司的盈利也受到打擊,因為過度和低回報資本投資令價格競爭加劇。比如,在互聯網購物領域,利潤空間在收窄,有大量現金的公司願意虧本銷售以贏得顧客。
第一財經日報:中國政府近期公布了更詳細的國企改革框架,你怎麽看?有什麽機會?
麥樸思:這是根據三中全會的計劃制定的。 我們相信,國企更商業化的管理體制會有積極影響,最近我們與一家中國油企的管理人員見面,他們表示正在實施績效工資體制。這正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積極改變。
第一財經日報:A股和H股的波動都很大,哪些因素可以幫助市場穩定下來?
麥樸思:現在,全球市都很波動,在任何一個市場,我們都需要適應這樣的波動。中國也不例外。不過,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及股市的長期前景仍好,不認為近期市場調整是任何經濟或市場崩潰的前兆,不會改變我們投資中國的觀點。
10月24日,奇虎360(QIHU.Nasdaq)宣布高管團隊調整。原戴爾前大中華區總裁楊超出任首席商務官(CBO,Chief Business Officer),主要負責公司銷售及商業化等業務,前CBO劉允因個人原因辭職,該調整即日起生效。
另外,公司任命劉曉鉦為公司首席戰略官(CSO),主要負責公司總體戰略計劃的規劃及戰略投資等相關內容。
於光東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高級副總裁一職,擔任公司終身顧問。
事實上,早在今年9月時,就有業界消息稱於光東將離職,而當時他的回複是在休假。而劉允在加入奇虎360後,在公開活動中鮮有露面。
360董事長兼CEO周鴻祎表示:“於光東於2006年加入公司,是公司的核心成員。我們非常感謝他一直以來為公司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並期待他作為公司終身顧問繼續合作。同時,我們也非常感謝劉允博士在幫助公司與重要國際合作夥伴建立良好商務關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希望他職業發展一切順利。”
周鴻祎還表示: “董事會和我本人也借此機會歡迎楊超和劉曉鉦的加入。我相信他們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出色的專業能力對公司現有高管團隊是有利的補充,相信他們可以為公司健康發展,為股東價值的創造做出貢獻。”
公開資料顯示,楊超在加入360公司前,於2014年開始擔任上市公司天音控股(000829.SZ)下移動互聯網業務部的CEO。2007到2013年,楊博士在戴爾擔任大中華區總裁。 在此之前,楊超曾在摩托羅拉擔任副總裁,負責銷售及服務,並同時主管摩托羅拉中國個人設備業務。 楊超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並獲得工商管理博士學位。
劉曉鉦在加入360公司前,在瑞信投資銀行擔任中國科技產業組的主管。 2009-2011年,她曾在花旗擔任副總裁一職。 劉曉鉦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並獲得管理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