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買了房,2013年我忍受不了一成不變的打工生活,將首付11萬的房子賣了開始創業。由於我們是個小縣城,2013年初房價在2800元左右,當然現在的房價是3300左右。這都是後話....
從我的世界裡永遠都是做個不平凡的人,朋友們都說我這輩子注定是個不平凡的人,若成能非富即貴不然既是乞丐不如。這話現在看來真是一點不錯.......
2013年初我賣了房子,手裡拿著8萬元開始創業,我前期的打算——房產中介,甚至我對於它的整個戰略都謀劃齊全了。註明一點:房產中介在我們小縣城是一個新興的東西。很多人還是不信任的。
首先說一下我的戰略吧:
第一步:一家房產中介起步,立足本地,將整個房產中介的管理、交易流程總結完畢,並成功實施;
第二步:建立本地的網上房產信息發佈平台,將其建立為一家實體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房產中介;
第三步:建立一手房房產團購平台。就是模仿新浪樂居(EJU.COM);
第四步:房產中介開展連鎖加盟模式
組建3位一體的,涵蓋一手房、二手房、線下實體、線上發佈的這樣一個房產中介的新型模式。
然後給大家展示一下我的實際操作方法(以大體時間為線展開):
2013年4月1日店面裝修完畢開業。當時是4名員工,底薪加提成模式,提成佔到中介費(中介費收取:總房款1.5%)30%,底薪是800元,一般情況下在我們本地一個月賣一套房子每個員工大概能拿到2150元左右。
2013年4月、5月兩個月一直都有跟進的單子,但是遲遲都是拿不下,我們中間也總結了很多經驗,其中5月我公司來了一位重量級人物,這位重量級人物是我的一個房產局的哥們。不得不承認他的加入大大提高了我們的工作熱情、效率,改進了我們的工作方法。終於在2013年6月、7月前期跟進的單子開始集中爆發,我粗略的算了一下,那兩個月的我的純盈利是2.4萬元,我指的是拋去員工開支,我的純盈利。
註明一下,房產中介在5月份我已經開始涉足一手房了,而且整個流程我能摸得非常清楚,這中間包括我看了很多房地產開發與銷售方面的書加上我們需要經常踩盤瞭解房價走勢。6月份我就接到了一個鄉鎮的社區開發的無產權的樓盤代理,當然我自己是沒有資金操作的,我就借助關係開始尋找銷售代理商,後來盤也接下來了,我每平方抽取5塊錢,按照這個算法我能獲得7萬元收益。但是最可悲的是那個樓盤操作的一塌糊塗,主要原因不是沒人買而是小產權無法辦理按揭貸款,代理商算上裝修,以及營銷開支總共損失了大概20萬左右。我現在感覺真是挺對不住人家的。
2013年8月,我的壓力還並不大,因為這個時候我還是非常有信心的,畢竟中介是賺錢的,自己也清楚的明白,只要好好操作中介我今年肯定能賺錢,明年就更沒問題了。
不幸的事情發生了,2013年8月由於我性子太急,感覺這樣賺錢太慢急於賺大錢,一心想做房產團購,加上前期我做的一個本地的房產信息發佈平台沒推廣好,我就一心想做成,上半月我寫房產團購網的企劃書,寫了2多頁,每個細節戰略我都認為安排的還能好。下半月就開始建站,花了1萬多塊錢,9月中旬,終於上線了。這個時候我就開始按照前期營銷方案開始準備做網站推廣。由於我手頭資金有限,網站推廣的難度隨之增加,經過分析我決定尋求開發商合作,本人是91年的,即沒有家庭背景又沒有資金,純靠自己闖,最後弄的焦頭爛額還是無濟於事,這個時候我手頭只有不到一萬塊錢了,房產中介那幫員工也開始軍心渙散,我一邊得穩住員工一邊還得尋求出路。事已至此我還是抱著最後的一絲希望打了兩期本地傳媒和兩個月的本地最有名的一個網站的首頁廣告花了3600塊錢,做完這些之後我一邊開始等待一邊開始重新分析我的網線,最後得出結論,團購網站的本身是一個非常好的項目問題就出在定位上,原因介紹:第一小縣城本身對於網絡的應用度不夠,第二針對與一個縣城單推房產團購是必死的因為房產不是快銷品,它的商品性質就注定了他不能成為大眾所耳熟能詳的平台,第三缺乏形式上的優勢,本地房地產還沒到需要整合營銷渠道的節點。
於是,我決定做第三個網站,前兩個分別是本地房產發佈平台,本地房產團購平台,總結了以上教訓我打算做本地的團購網站,我又借了兩萬多塊錢,開始我今年的第三個項目,我打算運用本地的團購網站把我的房產團購平台托起來。
大概是2014年11月初,中介由於沒資金運轉已經停了,我分析那時候自己也是鬼迷心竅了,網站開始籌備建設,就是找個普通程序員做個網站這個時候我和那位程序員已經很熟了不過還是收了我4000塊錢,也沒多少錢了,網站上線用了接近一個月,不過有一點我是很肯定自己的網站上線開始招商我們團隊6個人用了不到一個月商戶數量就達到200餘家。招商結束後,網站開始運作,第一個月的營業額破萬,廣告投入了接近兩萬,註:這個時候我已經開始負債了。網站團隊員工還需要工資,至元旦前我總共投訴3要多塊錢就單單本地團購網站這一塊。我的收入我說一下,我們抽點是5%,10000*0.05,也就是說我才賺了500塊錢,如果事情就這樣慢慢的發展也到無所謂,慢慢的就正常了,關鍵是這個時候我們的競爭對手出來了,本地一家門戶網站,論技術不相上下,我的還做了手機客戶端,主要問題是他的網站本身就是大眾所熟悉的這樣競爭起來我們就敗了。後來這家網站老闆找我說,其實這個本地的團購網站,根本無法維持一個公司的正常運轉,這是實話!而且我調查了一下,網站現在的銷售額大有下降趨勢,我們的廣告反而成了美團的廣告,由於我們的支付方式麻煩不夠靈活,缺乏技術支持,申請支付方式處處受限,導致支付方式「狹窄」。很多消費者和商家明白過來之後反而都轉戰美團。其實按照我最初的思路我是想先做本地團購再做本地網上商城的~~前功盡棄了。
創業失敗總結:
1、急於貪大求成。如果我能踏踏實實的做房產中介儘管賺錢速度不是這麼快但是決不至於現在的負債。
2、所做事業與自己原始資本不符。原來總以為操作個網站投資少,彙集資金速度快,其實不然,尤其是在小縣城,大眾對於網絡的認知、認可程度遠遠不濟,這主要的原因,我分析了一下,第一,有知識的青年朋友們都在大城市;第二網站推廣費用遠遠高於多數人所想,推廣的費用高的離譜而且還不能硬推。其實我想過這個問題,宣傳推廣的最高境界就是輿論氛圍,是一種風氣的製造。這是推廣的核心。
3、鋪的攤子太大,資金難以集中發力。當然這個主要原因也在於缺乏原始資本。
4、創新型行業創業引導為主。過程是很緩慢的,所以網站我現在就打算「養」起來。傳統行業雖然雖然賺錢慢但是成功率遠遠高於創新型行業。想急於通過創新型行業賺快錢是不現實的。
5、網絡創業試點地要選好,起步很重要,舉個例子吧,如果我的網站是在一個市級城市做推廣,推廣方式以網絡推廣為主以地面宣傳為輔可能就不是這麼慘。所以「平台」很重要。
現在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我能做的就是堅持穩住這個網站,只要還能留住它我就會堅持留住它,現在網站維護都是我一個人,光桿司令,僅需要晚上辦公就可以。所以白天我要找份工作,重新開始尋找機會等待創業的時機謀劃更好的項目。
給所有將要創業的夥伴們的幾點提醒:
1、不要急於求成,穩中求進,做事情一定要順勢而為,尤其是下坡路的時候儘量不要擴大投資。商戰不是不可以賭,但是要有價值的賭。
2、選擇好合適的項目不要頭腦發熱,不要把自己放到項目裡,要把自己的用戶放到項目裡,不要自己矇騙了自己,有些事情理想都是豐滿的,但是現實還是很骨感的。
3、少看大企業的一些發展規劃,當然戰略還是要學習的,不過創業者其實最該學習的東西,大佬們是真的無法教會的,這個也是教不來學不來的。其實很多黑馬人物,最缺乏的就是資本,很多人也都會運作資本,但是恰恰很缺乏資本,這一點只能依靠自己。
4、屌絲、菜鳥尤其是很多像我一樣缺乏原始資本又沒有條件融到資的創業者不要貪圖大,不要貪圖自己的宏偉大志,一定要記住要從小做起,要學會穩,其實如果你真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按部就班的做,你總會成功的。
5、網上看到很多大佬們追求百年企業,其實我們想一下哪有多少百年企業,紅頂商人胡雪巖,當年鋪的攤子那麼大,堪稱商業帝國,負面新聞一出不是也引起擠兌潮,倒閉了嗎;當年史玉柱不也是因為流動資金導致企業問題,最後別人欠他的錢都收不上來了;摩托羅拉、諾基亞,N年前我們看著他們堅不可摧不也是逐漸淡出商業舞台了嗎,企業越大風險越大。我看現在的支付寶就面臨這個問題還有微信支付,這些都存在大量隱患。
6、網絡是一個可以「暴富」的行業也是一個極具風險的行業——知名度高並不意味著財富多並不意味著大更不意味著安全。
7、網絡終究是個媒介、服務的載體,這是他永恆的定義。由此可見,對於互聯網創業永遠要記住兩條:第一,文字和圖片是至關重要的兩環;第二服務的便捷,是其成功必備的砝碼。網絡缺少便捷甚至比線下還要發雜就不要做網絡。
以上是我2013年創業失敗的全部過程以及總結。失敗並不可怕,關鍵是我們要吸取其中的經驗教訓,所以我拿來和大家分享。
今天開始看食品飲料公司,主要是幾家在港股上市的:中國旺旺、康師傅、統一企業、天喔國際。
中國旺旺:
公司歷史:旺旺之業務可追溯至台灣宜蘭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在1983年與日本三大米果製造商之一的岩冢簽署了技術合作合約,共同開發台灣米果市場,並迅速取得市場領導品牌的地位。1992年,正式拓展中國市場,旺旺產品廣告在大陸電視台首播。1996年,旺旺曾以旺旺控股公司名義,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但因交投反應不好,又被私有化。2008年,旺旺再以「中國旺旺控股有限公司」名義,轉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當時每股招股價為$3港元。
財務數據:截止2013年末,公司資產總計43億美元,其中貨幣資金20.6億美元,負債24億。營業收入38億美元,淨利潤6.87億美元,其中乳製品佔52%,休閒食品和米果類佔23%左右,整體毛利40%左右。杜邦分析:ROE為35%,淨利潤率為18%,總資產周轉率0.88,槓桿為2.23.
公司管理層:現任集團主席兼執行董事的蔡衍明1977年即為集團總經理,現任高管中蔡氏家族的人較多。他的大兒子蔡紹中、二兒子蔡旺家,十八歲高中畢業後,就跟在他身邊。現在蔡紹中二十八歲,在旺旺集團擔任幕僚處經理,也進入董事會擔任執行董事。另外公司董事中,有日本留學背景人數較多。
其餘內容下一步再分析。
今天的工作集中在房地產和產業整理上,基本結束整理內容,明天再整合一下。
廣州房地產:
廣州房地產2013年全年銷售金額排名為保利房地產、廣州市敏捷投資有限公司、廣州富力地產,成交金額分別為142億、108億、103億,萬科位居第七(65億),中海位居第八(59億);從銷售面積上看,廣州房產銷量前三為碧桂園、廣州市敏捷投資有限公司、越秀地產,銷售面積分別為93、92、66萬平方米,萬科位居第七(38萬平方米)、中海位居第十(28萬平方米)。
廣州2013年產業變化:
2013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5420.14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增速較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二、三次產業分別完成增加值228.87億元、5227.38億元和9963.89億元,分別增長2.7%、9.2%和13.3%。其中,第三產業發展迅速。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比GDP快1.7個百分點,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0.6%。其中金融、交通運輸、旅遊保持較快增長。民間金融街進駐機構102家,國際金融城啟動建設,金融業發展成效明顯。12月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33838.20億元,同比增長12.1%;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22016.18億元,增長10.4%,其中中長期貸款增長8.2%。交通運輸業持續較快發展,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保持快速增長,增速分別為19.6%和41.2%;港口貨物吞吐量和機場貨郵吞吐量分別增長4.8%和5.7%。旅遊業平穩發展,白雲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萬人次,達5246.42萬人次,首次躋身全球「五千萬級」機場行列;全年旅遊總收入達2202.39億元,增長15.2%。
今天被一些雜事耽誤比較久,比如恢復損壞的文件,以及圖書館尋找財富雜誌。事後想想,耽誤的時間是可以避免的。注意存檔和備份的習慣還沒有很好養成,過於信賴電腦,在突如其來的崩潰前就功虧一簣。整理雜誌也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到了圖書館不知從何找雜誌,之後才開始摸索如何整理。如果之前做過充分準備,細節上多留意,今天效率也可以更好。有備無患,做一個有準備的人。
廣州城市研究:
工業園區佈局特徵
在全市範圍看,
工業園區主要分佈在原舊城區外圍、
沿珠江後航道,
沿主要
交通幹道兩側,大多數集中在在城市東部、南部、北部(黃埔、海珠、白雲、芳
村等區)
,其他工業用地分散在城市北部和中部地區。目前廣州中心城區較多工
業企業向東部地區和周邊的區、縣(市)搬遷轉移,在外圍的中心鎮大都是重點
工業鎮。
目前廣州市區擁有工業企業相對集聚、
發展相對成熟且有較為高效完善的基
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的工業園區(不包括村級的工業園區)
59
個。
(見表
1
)但應
該指出,相當一部分尤其是級別較低的工業園區佈局較為散亂,隨意性較強。
工業園區佈局特徵
在全市範圍看,
工業園區主要分佈在原舊城區外圍、
沿珠江後航道,
沿主要
交通幹道兩側,大多數集中在在城市東部、南部、北部(黃埔、海珠、白雲、芳
村等區)
,其他工業用地分散在城市北部和中部地區。目前廣州中心城區較多工
業企業向東部地區和周邊的區、縣(市)搬遷轉移,在外圍的中心鎮大都是重點
工業鎮。
目前廣州市區擁有工業企業相對集聚、
發展相對成熟且有較為高效完善的基
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的工業園區(不包括村級的工業園區)
59
個。
(見表
1
)但應
該指出,相當一部分尤其是級別較低的工業園區佈局較為散亂,隨意性較強。
工業園區佈局特徵:在全市範圍看,工業園區主要分佈在原舊城區外圍、沿珠江後航道,沿主要交通幹道兩側,大多數集中在在城市東部、南部、北部(黃埔、海珠、白雲、芳村等區),其他工業用地分散在城市北部和中部地區。目前廣州中心城區較多工業企業向東部地區和周邊的區、縣(市)搬遷轉移,在外圍的中心鎮大都是重點工業鎮。
週末繼續~
廣州城市研究
交通--地鐵:廣州市目前運行中地鐵8條,共270km左右運行路線,期望在2040年左右建成500千米左右的地鐵,地鐵軌網由20條城市線、1條旅客自動輸送系統、1條聯絡快線和11條城際線組成,軌網總里程為1041千米,其中城市線里程為761千米。
醫院:全市十一區共有56家三級甲等醫院,其中越秀區20家、海珠區10家、天河區10家、荔灣區7家,分佈集中在市中心地帶。周邊區域三甲醫院密度較小。
商圈:將廣州分為內、中、外三圈,內圈層將發展成為凸顯現代消費、現代服務、高級商務及綜合會展功能的核心商圈;中圈層依託地緣優勢,發展物流園區、批發市場園區和大型零售業態,使中圈層發揮「承內啟外」的作用,形成商業發展厚實、輻射功能強大的商圈;外圈層將借助港口、機場、陸路交通網絡,積極發展物流園區、批發市場園區和零售商業功能區,壯大外圈層商業實力,進一步擴大商貿中心城市的輻射力。
內圈商圈集中,其中天河城、北京路較為高檔百貨為主,農林下路以步行街為主。
教育:廣州市有高校40餘所,其中國家985工程2所、國家211工程4所,市政府以巨資興建的廣州大學城也在2004年投入使用。初高中省一級學校以上級別有42所,教育資源豐富。
房地產為下一步重點分析對象,另外,增加一個新的學習內容:整理Fortune20世紀80年代主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