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長亮科技:蹊蹺的金融軟件新星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389

一家行業內排名並不靠前的銀行IT企業正跑步邁向資本市場,它將客戶群瞄準眾多「個別高層說了算」的城商行。而為了達到上市條件,它涉嫌通過不計股份支付費用的手法,使業績「更好看」一些

如無意外,自稱「最熟悉中國的銀行IT專家」的深圳市長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長亮科技」),距離在A股創業板掛牌上市的日子不遠了。2012年3月6日,長亮科技已成功過會。

中國創業板已經讓多個財富神話成為現實,不少企業創始人在上市後「一夜暴富」。但是, 長亮科技對公司員工採取了「太公分豬肉」式的股權激勵:在長亮科技的160名股東中,除了僅有的一名法人股東——招商資本,其餘159名都是自然人——這 麼龐大的「股東團」刷新了創業板公司股東人數的紀錄,這些股東都是與長亮科技一起「風雨同舟」的員工,儘管少部分已經離職。

然而,長亮科技「有福同享」背後有諸多蹊蹺之處,其在軟件行業的生長路徑也存在不少疑點。

「股份支付」之謎

一位「財務打假」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稱,如果長亮科技按股票公允價值計,其2010年的相關費用為5442萬元,而這一年的營業利潤只有3450萬元。

播種的時刻在2010年。當年7月29日,長亮科技新增了35名股東,他們以每股約0.61元入股——這是股改前的增資;兩個月後的9月28日,111名股東加盟,入股價格約1.9元/股,與當時的每股淨資產值相當——這是股改前增資入股價的三倍。

據長亮科技的招股說明書,這兩次價格差異的原因在於:股改前增資的股東是長亮科技主要股東、高級管理人員以及骨幹員工,對公司經營發展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因而「以較低價格吸引其入股」。

不過,至此,當時長亮科技約70%的員工持有了公司股份。雖然近半數股東持股比例都在0.05%以下,但名義上都成為了「主人翁」,一個具有「均富」特徵的「公司社會」形成了。

一般而言,「股份支付」是通過向員工發行股票,來代替工資的支出,同時作為股權激勵的一種手段。不過,企業應相應增加負債,按照股票的公允價值計入相關成本或費用。所謂公允價值,是指熟悉市場情況的交易雙方在公平和自願的條件下所確定的價格。

然而南方週末記者查閱長亮科技的招股說明書,並未發現因股份支付而確認的費用。

長亮科技創造了創業板「最長限售期」的紀錄:所有自然人股東承諾上市後三年內「鎖定」股票,而離職的自然人股東所持股票限售期最長甚至達到5年。 「由於限售的時間太長,所以這兩次入股的價格都顯得『低得合理』。」一位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分析稱,而員工認購股票的價格與公允價值間的差價就是「隱形工 資」,應當計算進費用。

如何確定長亮科技股票的「公允價值」?一位「財務打假專家」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應當參照同期PE入股的價格」。2010年12月24日,長亮科技唯一的法人股東——招商資本以每股約8.92元的價格入股,是三個月前1.9元股價的4.7倍。

他認為,兩次新增的股東146人所持有的股份符合「股份支付」條件,第一次35名股東每股股份支付公允價值約為8.3元,扣除12名老股東新增股權 份額,合計為4034萬元;第二次111名股東每股股份支付公允價值約為7元,合計1408萬元。「兩次合計為5442萬元,而該公司2010年度營業利 潤只有3450萬元,也就是說,該公司2010年度實際虛盈實虧,不符合創業板上市『連續兩年盈利』的要求。」

正因為此,不少人開始擔心長亮科技會成為「東南融通第二」。東南融通(LFT)自稱是「在紐交所上市的國內第一家軟件企業」。據研究機構IDC發佈 的有關2009年的數據,在中國金融軟件和IT服務業中,東南融通排名第一。不過它在2011年遭到「獵殺」:美國民間調查機構OLP Globle和Citron Reports分別在研究報告中質疑東南融通有「暗中轉移成本虛增利潤」的嫌疑。

東南融通在這一年的5月被暫停交易,最終於8月17日被摘牌並退入粉單市場(最底層的報價系統,好比退市公司的避難所)。而其技術人員也陸續流失,被同行公司所「瓜分」。

對於東南融通和長亮科技的財務情況,上述財務打假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雖然結果都表現為涉嫌隱瞞費用、虛增利潤,但性質上是不一樣的,東南融通 是業務層面造假,通過「虛增資產和隱瞞負債」方式支付人員薪酬。而長亮科技是在會計層面進行了技術處理,它涉嫌違反會計準則中關於股份支付的規定,同時根 據2011年10月出台的「創業板股份支付確認四原則」,「符合股份支付準則要求的,嚴格執行準則」。

南方週末記者就「股份支付不確認費用」的問題向長亮科技發去採訪請求,但截稿前尚未收到任何回覆。

王長春的「拿單」本領

「大銀行越來越趨向於倚重自家的IT部門,即使外包,也要規範得多,而對於中小銀行來說,IT業務一般外包,能不能搞定其『高層』成為重要一環。」

長亮科技的董事長和實際控股人是王長春,上市前其持股比例逾35%。若要瞭解王長春,則不得不從其前東家深圳奧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奧尊信息」)說起。

脫胎於招商銀行信息技術部的奧尊信息,曾經在金融IT業盛極一時。2003年,已在金融IT業成名的奧尊信息宣佈進軍電子政務市場,更聲稱「3年後 要趕超金蝶,5年後追上用友」。從數據上來看,奧尊的確有這樣的底氣,因為在2002年其銷售收入已達3.5億元,而長亮科技直到2011年的營業收入也 不過1.43億,不及當年奧尊信息的一半。

根據工商資料,奧尊信息的實際控制人是「招商銀行工會委員會」,而相當多骨幹人員出自招商系統。

然而,這樣的鼎盛已經成為奧尊人的集體回憶,甚至現在其官網的資料也停留在十年前的數據。奧尊信息一位前員工向南方週末記者介紹,2002年,「被 輝煌沖昏了頭腦」的奧尊信息管理層出現內亂,時任金融事業部總經理的王長春受到擠兌,率一群舊部相繼出走。後來,一度掌管奧尊信息的負責人來自招商銀行的 食堂管理部。

「在我們這個圈子,王長春算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可以拿到很多訂單。」按照他的說法,奧尊信息是金融IT業的「黃埔軍校」,業內很多人都是奧尊出身, 但目前看來創業最出色的要數王長春。而從長亮的招股書上來看,除了王長春,長亮科技的高管、董事和監事中,多人都有奧尊信息的工作經歷。

早期的長亮科技帶有濃厚的「奧尊痕跡」。「王長春帶走了不少奧尊的技術骨幹和市場關係,不然根本沒法活下去。」一位鄭州的銀行IT部門人士說,幾年 前他看長亮科技一些程序的代碼,居然裡邊還有奧尊信息此前寫的註釋。而且,長亮科技成立後好幾年間都是以年輕的畢業生作為業務的主力。

奧尊信息曾經追究過長亮的知識產權侵用的情況,但後來不了了之。據一位奧尊前員工稱,糾紛沒有繼續下去,也與招商銀行在其中調解有關。

從奧尊信息派生出去的長亮科技之後始終與「招商系」關係密切。長亮科技先後3次、涉及金額4000萬的擔保貸款,均由招商銀行辦理;長亮科技還曾在 2008年花2000萬元購買過招商銀行發行的短期理財產品。而日前最受非議的是,長亮科技不僅由招商證券保薦上市,還讓招商證券的子公司招商資本突擊入 股——這種「直投+保薦」的模式早已屢屢為人詬病,此前已被證監會所叫停。這讓不少業內人士深感愕然。

不過,比起奧尊信息的「江河日下」,長亮科技顯得要爭氣得多。到了2011年,長亮科技核心業務系統在國內城市商業銀行的覆蓋率近20%。長亮主打二三線城市,並瞄準處於轉型期的城市商業銀行。

「銀行與這些外包的IT企業關係很微妙。」一位長亮的內部員工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大銀行越來越趨向於倚重自家的IT部門,即使外包,也要規範得多, 而對於中小銀行來說,IT業務一般外包,「搞定中小銀行關鍵是要搞定其個別『高層』。有時候,銀行換了領導,就會把IT系統都換掉。」他說。

而另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給銀行返點已成為行規,譬如IT企業拿銀行2萬元,起碼要返還給銀行相關人士5000元。

長亮科技的第一大客戶恆豐銀行,在2010年出現了核心系統宕機事故,持續了接近一天時間。「很難查清楚究竟是恆豐銀行還是長亮科技的責任,但這樣的事故總會影響兩者的關係。」另一位業內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

在2011年,長亮科技21%的營業收入來自於與恆豐銀行間的業務。另外,位列前五大客戶之一的煙台銀行,是長亮科技的參股公司。2008年6月,長亮科技以2元/股的價格入股煙台銀行,持股比例為0.25%。

一旦登陸資本市場,長亮科技不僅會發揮「拿單」的本領,還找到了展現財技的舞台。

「狼多肉少」

「以前銀行每推出一個項目投標,最多也就兩三家企業來競標,現在動輒十幾家來搶吃。相互壓價,最後的贏家也只吃到骨頭」。

眼下,長亮科技面臨著公司內外的許多問題。

長亮科技與東南融通主業相近,都是金融軟件和服務提供商。而軟件企業最主要支出就是人工成本。如果能夠降低人工成本,就有可能使報表上利潤那一欄的數字「更好看」一些。

給員工報酬是一件讓人頭痛的事情。長亮科技在招股書中表示,在過去三年,長亮科技員工工資及福利支出,佔軟件開發業務成本的59.61%、佔管理費 用的58.01%、佔銷售費用的41.99%,是軟件開發業務成本和各項費用的主要部分。「如果公司未能有效控制人力成本、提高主營業務的收入水平,則將 面臨盈利能力下降的風險。」

軟件公司們也常給員工們「畫餅充饑」。客戶主要為券商和基金的IT企業恆生電子(600570。SH),在2011年底公佈了股權激勵計劃,擬授予298人不超過1900萬份期權——如行權條件全部達成,則其2012至2014年三年期權股價複合增長率達到26%。

除了需要對內安撫員工,對外,銀行IT企業面對的則是一片混戰的「紅海」。「現在行業裡時常有血雨腥風的廝殺。」來自銀行IT業龍頭企業之一——高 偉達科技公司的一位人士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稱,以前銀行每推出一個項目投標,最多也就兩三家企業來競標,現在動輒十幾家來搶吃。「相互壓價,最後的 贏家也只吃到骨頭。」

據他介紹,同類的項目,以前每個參與者每月收入可達十幾萬元,現在只有兩三萬元。目前,高偉達的主要客戶是建設銀行、郵儲銀行等大銀行。

在這個散亂的市場中幾乎找不到振臂一呼的「帶頭大哥」:根據IDC發佈的「2010年中國銀行業IT解決方案供應商」排名中,位列首位的宇信易誠 (YTEC)的市場份額也僅為5.2%。宇信易誠是第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金融信息技術服務商。2010年,其營收為4.1億元,淨利潤只有區區 120萬元。儘管在2011年盈利大幅提升,但這種大起大落還讓人看不到「大哥」的風範。

在銀行的核心業務系統市場上,長亮科技排名「老六」,市場佔有率僅為2.05%——但這已經是長亮科技創始人王長春長袖善舞能力的展現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73

怎樣運營一個科技創業項目

http://xueyuan.cyzone.cn/gushi-ganwu/226683.html

運營一個創業項目是非常困難的。當你創辦第一個公司的時候,你得到的建議都非常「高端」,比如「關注用戶需求!」「產品就是你公司的生命!」。可是怎樣處理那些日常運營的瑣事,沒人能給你可行的建議。

來自硅谷的軟件工程師Michael Klocker曾經搞砸了自己的創業項目,現在又開始了新的征程。有些經驗他願意分享出來,也許你將來就能避免掉入類似陷阱:

1、溝通要簡潔、明確、肯定。不要寫篇幅很長的郵件,不要用模糊的詞彙,不要發表冗長的演講。直入主題,然後動手開始做,而不是誇誇其談!

2、團隊分工、責任劃分要明確。任務分配完,具體怎樣實現則可以給員工充分的自由。比如:團隊裡有一個UI設計師,你作為CEO不必去決定前端某個 按鍵是什麼顏色,讓他自主選擇。但是用約定好的數值進行定量考核(前端轉化率,PV換算成¥,渲染時間等)。你需要的是協作,而不是順從。讓你的團隊負責 人每星期花20分鐘報告上週的工作,接著讓整個團隊向他們反饋情況。但請記住,如何改進仍然由他們決定。

3、不要開全體大會,但每天都碰個頭。(每人花1分鐘時間說說今天做了什麼,在哪方面有困難,需要誰的幫助)

4、每個人都要幫著營銷和宣傳!向外界宣傳你的新產品,或者公司的新進展,要記住宣傳產品和研發產品一樣困難。公司裡每個人都要參與,通過小型的博客、社交網站、便宜的廣告就像打游擊戰一樣進行宣傳,不要那種昂貴的大型廣告。

5、儘早的試驗你的設想。(哪怕你沒有完整的產品,你也可以通過幻燈片、視頻或者一篇文章測試市場的需求)不要製造沒有必要存在的東西!

6、發佈要快速、頻繁。如果你打算做一個新功能,速度是關鍵。快速的重複各個步驟!速度源自簡潔。不要擔心可擴展性之類的問題,等你的產品確實受到市場歡迎,再去擔心別的也不遲。

7、理解用戶需求。用戶支持要充滿熱情,用Email、電話、見面會、調查問卷等瞭解他們要什麼。問過100個用戶以後,你會得到110種建議,在這些建議裡你會漸漸看出一種模式。這種模式能指導你發現2-3個核心用戶需求,然後實現它們。

8、互聯網是二元的,在你成為大人物之前你什麼都不是!有足夠的吸引力、用戶基礎之前,籌集資金是沒用的。你首先要證明自己的業務有利可圖。

9、經常說「不」,你每次最多只能保持1-2個目標。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事,每天畫一個關鍵指標的圖表,保持前進方向。

10、節儉。你不需要昂貴的午餐、豪華辦公室或者產品發佈慶祝聚會。能減的花銷全減掉,你需要的是方便編程的設備和運行服務的主機。

11、享受不舒適的狀態。創辦一家公司是困難的,沒有什麼是放在盤子裡端上來的。你必須為每一個用戶而戰,讓每一個投資者都信服,千方百計地促成合同。承認這些事情的確有難度。99%的時間裡你會遭遇拒絕,即便這樣,也要保持堅定的信心!

12、交易是會失敗的。如果錢沒到你的戶頭,就別把它看成是一次交易。沒成功也不要洩氣。

13、鍛鍊身體。(保持良好睡眠,排解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95

首場路演 Facebook掀起科技股新一輪熱潮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9/0MNDE1XzQzMDA0MQ.html

5月7日中午,當一身學生裝扮的Facebook(FB.NASDAQ)CEO扎克伯格開著黑色SUV來到曼哈頓中心的喜來登酒店時,蜂擁而至的投資者早已在酒店外的街道上排起了蛇形長隊,等候Facebook的首場路演。

風 頭正盛的社交網站Facebook預計將於5月18日在納斯達克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根據Facebook上週公佈的每股28美元到35美元 IPO定價區間,按發行價上限計算,籌集最多136億美元,從而刷新迄今為止全球網絡科技股IPO的最高紀錄。這意味著公司市值將為770億美元到960 億美元。

此前,谷歌IPO時籌集了19億美元,估值230億美元,至今仍保持著美國互聯網公司最大規模IPO紀錄。

不過,ChinaVenture投中集團首席分析師李瑋棟表示,因為Facebook成立僅有8年,尚未經歷完整的經濟週期,和蘋果、亞馬遜、谷歌等公司相比,也沒有大規模的業務轉型與開拓經歷,抗風險應對能力仍有待考驗。

營收同比上漲、環比下跌

參 加路演的人士稱,這是一次常規的例行演示,幾乎沒有任何關於Facebook的新信息。路演中,Facebook高管們在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裡回答了大約 六個問題,包括Facebook在中國的未來,通過移動產品提振收入的計劃,以及最近以10億美元收購照片分享平台Instagram的交易等。而關於中 國市場,Facebook高管則稱願意與中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在中國建立合作的事宜。

儘管暫無進軍中國市場的時間表,但此前扎克伯格早已在公開場合表達過對中國市場志在必得的決心。他曾說,「如果你遺漏了13億人的市場,還如何能連接整個世界?」多年來他都保持著每週三和週五花1小時學習中文的習慣。

Facebook 對進入中國早有準備。2007年,該公司註冊了Facebook.cn的域名;2008年3月,李嘉誠證實已向Facebook投資逾1億美元,3個月 後,Facebook推出簡體中文版本;2010年12月底,扎克伯格曾經攜其華人女友訪華四天,先後拜訪了百度CEO李彥宏、中移動董事長王建宙、新浪 CEO曹國偉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不久前,他還和華裔女友再次到中國旅遊。

不過對於其未來進軍中國市場的表現,人人公司CEO陳一舟此前曾向記者表示,對於Facebook入華後的市場表現「不好預測」。因為這意味著Facebook將進入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市場,而且中國的文化、商業環境和其他特點也都與其此前在全球其他市場情況大不一樣。

易 觀國際分析師董旭也向記者表示,未來Facebook進入中國市場屬於趕了「晚集」,一方面中國網民與海外網民不同的用戶習慣和文化習慣,而另一方面國內 用戶的社交需求已基本在騰訊、人人、微博等社交媒體上得到了滿足,形成一定的用戶黏性,Facebook不得不面臨來自中國社交媒體的強勢競爭,但 Facebook的優勢在於強大的資本、技術、品牌以及對用戶關係的精準把握。

根據Facebook最新發佈的2012財年第一財季財報,每月活躍用戶超過9億,每日活躍用戶超過5億,在用戶在線時長及廣告收入等方面,對老牌科技巨頭谷歌和雅虎等形成威脅。

但一些數據還是給Facebook澆了冷水。今年第一財季Facebook營收達到10.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上升45%,但較上財季卻下跌6%;廣告收入達到8.7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6%,但和上財季相比卻下滑了7.5%。

Facebook 將上述原因歸結為季節性因素,但有人開始質疑Facebook增長放緩。紐約股票研究公司FusionIQ的首席執行官巴裡認為,Facebook目前的 估值非常高,除非管理層未來能把龐大的用戶基礎轉化成利潤,否則該公司需要實現巨大的增長來支撐這一估值。

近乎瘋狂的追捧

但 路演現場密密麻麻的投資者仍反映出市場對於Facebook盈利前景的看好。有投資者預測,在Facebook隨後從紐約到芝加哥、波士頓和舊金山等大城 市進行路演的過程中,預計Facebook還將調高IPO定價區間。而投資銀行Evercore的分析師塞納(Ken Sena)週一表示,Facebook的估值範圍應當在1400億美元到1600億美元之間。

甚至在Facebook還沒有上市的時候,分析師就已經紛紛開始了對該公司的研究。第一家為Facebook評級的公司Wedbush Securities在上週五給出優於大市的評級,目標價位是44美元。

賓夕法尼亞州投資公司特納投資合夥人公司的基金經理巴吉尼說,即使Facebook發行價定在指導價區間的高端,買進Facebook的股票仍然很合算。他預計該公司市值將在四年內達到2000億美元,因Facebook將能夠輕鬆複製谷歌的成功模式。

美 國投資銀行Susquehanna Financial分析師赫爾曼·梁(Herman Leung)週一發佈投資者報告稱,他預計今年Facebook的營收將增長40%,到2013年則將增長33%。他稱,每股28到35美元的IPO定價 區間對投資者來說是個頗具「吸引力」的估值,為其提供了一個「能夠激發興趣的進入點」。

李瑋棟認為,Facebook的上市對於互聯網和移動行業企業的股價將帶來較好的提振作用。

不過,Facebook面臨的挑戰還有不少,例如谷歌社交網絡Google+發展勢頭正猛,Twitter的競爭也不容小覷,而用戶在達到10億之後,Facebook在中國這個全球網民數量最多的市場仍處空白,等等。

還有人擔憂新一輪科技股泡沫的出現。美國私人銀行費城信託的CEO科洛夫頓表示,Facebook上市掀起的狂熱浪潮讓他多少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特別是會讓人回想起上世紀90年代末的科技股熱潮。當時投資人瘋狂追捧網絡科技股,根本不顧及基本面狀況如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72

科技是投資者的敵人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5/1715670.html

資者的敵人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兩個是通貨膨脹和科技的發展。

首先讓我們來說說通貨膨脹。很明顯的,它的存在只會讓錢越來越不值錢。很多保守型的投資者會把錢投資到高等級債券當中,但是由於通貨膨脹的普遍存 在,特別是在金本位被信用貨幣體系取代以後的世界裡,如果只是僵化地投資於高等級債券的投資者很可能將會輸給通貨膨脹,而且其他類型的投資要戰勝通脹也都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投資者另一個敵人,則是科技。科技的發展,對股票的投資者影響非常大。

在很多情況下,投資者會以為科技是投資者的朋友,這種誤解來自於人們會高估科技對某些產業起到的作用並且忽略競爭對投資帶來的影響,而從長期投資結果來看這種影響基本上是壞的。

從投資的角度講,科技對於那些生產上游原材料產品的公司的作用尤其可怕。有誰會因為看好某個品牌的水泥而決定買某個小區的房子嗎?

這些上游產品公司在終端消費者看來幾乎是一樣的,由於這種原因,那些公司—那些水泥或者鋼鐵公司—在面對它們的下游採購商的時候,最好的競爭武器就是低價格。如果可以的話,它們可以通過提高科技水平,使生產成本變得更低、生產效率更高,以達到低價格的目的。

但是,這種方法並不能為這些公司賺到什麼錢,反倒是把最大的利益給了它們的下游採購商—這些採購商可以降低採購成本—而更糟糕的是,這種低價格優勢通常不會保持太久,其他的生產商很快就會效仿它們的方法。

對於很多以科技發展來改善產品的公司來說。科技會讓投資者的投資效率降低。特別是希望長期投資的投資者,由於科技的進步,他們在很多情況下被迫比較頻繁地做出投資決策,而投資決策做出的越多,也就增加了他們決策錯誤的可能性。

比如,諾基亞就是這方面的例子。有誰會想得到,一家市場佔有率超過40%的公司,在4年之後需要面臨陷入虧損的局面呢?—並且這個突變的過程還是在管理層沒有重大決策失誤的情況下發生的。

從近100年的投資歷史來看,情況也是如此,凡是在科技發展最迅速的時代,資本市場總會出現泡沫,這給投資者,特別是股票投資者帶來的大部分是虧損。

這裡面包括,在1910年代到1920年代與電氣化同時代的兩次股市災難,1950年代到1960年代美國電子太空時代的兩次股市災難,還有2000年左右的網絡時代的泡沫。

人類社會的發展總是越來越傾向於對終端消費者有利,並不是一個傾向投資者有利的社會,這種變化傾向也正是給投資造成困難的最大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24

價值投資者玩不起的科技股 二元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7beb2001010if0.html
本文科技股定義:「運營被技術變革所左右的上市公司」。經典的科技股有索尼、第一太陽能、思科、諾基亞;非典型的有IBM、中國聯通;變種的有FACEBOOK、騰訊、亞馬遜。

 

   想 到聯通的廣告詞:「全球76%人群的選擇」,這個選擇是WCDMA。身邊所有的朋友,自從聯通開始賣蘋果後,全部有了聯通號碼,無論是蘋果的魅力,還是網 速。全球通十幾年的網齡,還是淪為配角。在嘗試過TD-LTE後,二元驚恐之餘,不僅再為三家運營商擔心,重新洗牌的時機又到了。如果是價值投資者,你有 任何理由買入這三家運營商嗎?「如果你不能持有一隻股票十年,那你就不要持有它十分鐘。」不想結婚的戀愛在價值投資者看來就是耍流氓!价值投资者玩不起的科技股

 

   索 尼、第一太陽能、思科、摩托羅拉,這些昔日的科技巨人,不是趴架就是裁員。曾經風靡每家每戶的SONY,股價從5年前的50美元到滑落至14,現又陷入裁 人的泥潭;曾經光伏霸主第一太陽能從300隕落到16;曾經不可一世的思科從33耷拉到16;「Hello,MOTO"多麼親切的摩托羅拉已被分拆。就連 街機標配的諾基亞也從30滑到了3元。玩不起,真是玩不起!价值投资者玩不起的科技股

 

   科技股不好嗎?百度從200到1200,騰訊從50到220,蘋果從100到600,亞馬遜從40到230,這又都是科技股的魅力。价值投资者玩不起的科技股

 

   在 2012年的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有人問過巴菲特關於科技股的看法,巴菲特回答說:「未來10年後,這兩家公司(GOOGLE和蘋果)將比現在價值更多的 錢,對此我毫無疑問。但我卻不想投資其中兩家公司中的任何一家。投資IBM走上錯路的可能性,要比投資蘋果或GOOGLE更小一些。但是這並不是說蘋果或 GOOGLE將來發展不如IBM好。對我來說,現在要預測蘋果和GOOGLE未來10年的發展情況非常困難,我只是不知道如何對這兩家公司進行估值。」

 

   巴老坦誠回答的實指科技股的不確定性是價值投資者最重要槓桿「時間」的天敵。正是科技天生的變革特性,使得科技股的未來很難確定,儘管它可能是璀璨的。「一個旅館的競爭者不會在一夜之間不期而至,而對一隻科技股來說,一覺醒來可能一切都已改變」彼得.林奇對於科技股持同樣的觀點。價值投資追求的是確定性,「注定必然如此」的可以預測的未來現金流。從這個角度,IBM已不是科技股,而是具有長期競爭力,提供不可替代服務的具有特許權的超級明星公司。

 

   巴菲特在接受CNBC電視台的專訪時,再次闡述他對於Facebook、蘋果等科技公司的看法。「任何時候,一個非同尋常的企業,同時也是最難以估值的企業。因為最大的問題是,未來5年或10年它們是否能夠和現在一樣非同尋常,能不能持續做出更多非同尋常的事情。對於我來說,要弄清楚Facebook這類企業未來5年或10年的發展情況,比預測可口可樂這類企業的未來長期發展要困難。按照我個人的觀點,IBM這家公司未來10年肯定也會和現在的情況有所不同,但是變化的程度肯定不會像Facbook或者蘋果這樣的公司那麼大。 我將來絕對不會賣空Facebook或者蘋果這類公司的股票,我並不認為他們不可能會有燦爛的未來,但是我根本不知道他們未來將會如何。像可口可樂和吉列 這樣的公司,很可能會被貼上『注定必然如此』的標籤。在過去的10年中,兩家公司都已明顯地擴大本來就非常巨大的市場份額,而且所有的跡象都表明,在下一 個10年中他們還會再創佳績。」

 

   在 二元1999年瘋狂買入互聯網股票的時侯,市場上充斥著對於巴菲特遠離科技股的嘲諷。巴菲特在1999年的致股東信中說到:「我在1999年所獲得的成績 就只有D,除此之外表現最慘的要算是伯克希爾的股票投資組合了,至於該為這件事負責的,除了少部份的投資是由GEICO公司的Lou Simpson管理外,其餘全部都要歸咎於我本人。」那一年,伯克希爾股票跌了將近50%,而納斯達克指數漲到歷史最高點5000點。然而,擁有時間的槓 桿,確定性總是會贏回來,細水長流!隨著互聯網泡沫的崩盤,在2011年致股東信中,巴菲特不無得意的 說到:「我早跟你們說過了,要控制對網絡股的熱情!」納指從5000點跌破2000,二元的一隻股票從100多美元跌到87美分,根本沒有賣出的機會。而 伯克希爾又重新奪回了領地。巴菲特總結到:「不管它意味著多麼光明遠大的前景,只要現在或幾年內沒有創造價值,那就是價值收縮,而非價值創造。現在看來,泡沫的成因在於人們太在意IPO(首次公開上市)而不顧上市後的業績了。」(大部分互聯網中概的寫照,現在的互聯網市場是不是有了這種徵兆?Groupon、唯品會、神州租車?)

 

   在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不斷表達著他對確定性的喜愛,喜詩糖果是最好的例證。「自從我們在1972年以2,500萬美元買下該公司以來,它已為我們貢獻了8.57億美元的稅前淨利,而儘管公司營運維持高成長,本身卻不需要額外的資金加以支持。有鑑於Chuck Huggins過去優異的表現,我們在買下該公司的第一天起就把公司交給他負責,而他對產品品質與親切服務的堅持,讓顧客、員工與股東都受益良多。Chuck的表現一天比一天好,記得他接手喜斯時的年紀是46歲,公司的稅前獲利(單位百萬美元)大概是他年紀的10%,如今他高齡74歲,但這個比率卻提高到100%,在發現這個有趣的數字之後,我們把它稱之為Huggins定律,現在查理跟我只要想到Chuck的生日快到時,就暗自竊喜不已。」

 

   到此,科技股變革的不確定的天性,使價值投資者注定要遠離科技股了。不過,在不斷的思考之後,二元認為科技股中的一些變種異類可能符合「確定性」的要求,那就是從科技轉向「人際關係」的公司。例如FACEBOOK、騰訊、亞馬遜,他們同可口可樂、喜詩糖果有著驚人的相似。當我們想要滿足自己某方面需求時,我們自然會聯想到他們,嚼口香糖?箭牌;炎炎夏日的工作結束後,想瓶冰鎮啤酒?百威;而FACEBOOK、騰訊、亞馬遜可能更可怕,他們已經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已經離不開他!不可替代性已經促使消費者樂此不彼地買單,他們的確定性未來將會源源不斷地帶來現金。

--二元討論寫於2012年5月12日22:55

悼念512地震中罹難的同胞並感謝一起在災區奮鬥過的兄弟姐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78

華國飯店求售進入最後階段、出售台南土地變現 科技大老葉國一轉戰房地產的悲與痛

2012-5-14  TWM




從電子業崛起,靠投資廣達致富的英業達創辦人葉國一,九年前開始積極布局房地產,讓他嘗到不動產增值利益甜美的果實。但這次,他卻因用人頭買賣專案住宅被 檢調盯上,與他過往給予外界的正派形象大相逕庭,消息一出,震撼科技與房地產界。

撰文‧李建興、梁任瑋

身價百億的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因以人頭名義,低價取得台北市政府配售給士林官邸重劃區拆遷戶的「專案住宅」,從中獲利數億元,不僅遭到檢調單位調查, 更被指控涉嫌詐欺取財、偽造文書,令科技及地產界一陣譁然。

葉國一當初大舉進軍房地產,沒想到會涉入炒房疑雲,甚至為此吃上官司,但令他煩心的恐怕不只此事。根據︽今周刊︾調查,葉國一正祕密進行出售兩大不動產物 件||華國飯店與台南市土地。

事實上,葉國一找尋買家,接手華國飯店的動作從未停止,目前已與一組買方洽談到最後階段,成交金額約四十六億元,每坪單價近六百萬元,熟悉內情人士透露, 買家正在與銀行接洽貸款成數,近日可望拍板定案。

賣地求現 引發市場注意華國飯店先前傳出多組買家探詢,包括台壽保集團、興富發建設,都是外傳的買家名單,但針對本刊求證,兩家公司都予以否認。相較於交易門檻較高 的華國飯店,葉國一已將金額較低的台南土地悄悄處分了。

本刊調查,今年三月五日,登記在葉國一妻子王富代名下的台南市北區開元路土地,就悄悄以總價九.二七億元賣給興富發建設子公司齊裕營造。而這筆占地三四○ 八坪的空地,據說是葉國一在○九年透過法拍取得,當時進場金額六.三億元,而今處分後,獲利達二.九七億元。

除了賣地求現外,葉國一近期種種調度資金的動作,也耐人尋味。目前他投資的不動產向銀行抵押設定的總金額約一八○億元,其中,今年四月九日,葉國一與大板 根重新向國泰世華銀行調整授信額度,債權擔保總額由原本的二十.四億元,新增至二十六億元。

葉國一是國內科技業大老,一九七五年,與溫世仁、鄭清和成立英業達,締造台灣的筆電代工傳奇。而當一九八八年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決定創立廣達時,葉國一不僅 出錢,更調派英業達旗下員工至廣達幫忙,對廣達的成軍功不可沒。

至於在地產界,雖然跨足時間不長,但他接連投資的華國飯店、新北市三峽大板根森林溫泉渡假村以及高雄豪宅「國硯」,都是業界的指標個案,手筆之大,鮮少人 能出其右。

但葉國一落到以人頭戶買屋,涉嫌炒房詐欺,遭到檢調單位調查,被諭令五百萬元交保的下場,令人不勝唏噓。

根據知情人士指出,葉國一的地產霸業出了紕漏,這次鬧得沸沸揚揚的士林官邸重劃區案似乎不是第一遭。事實上,去年政府祭出奢侈稅等打房政策,衝擊房市時, 市場就傳出葉國一積極處分不動產,想要求現退場。

今年二月,本刊七九○期就曾報導葉國一兜售旗下不動產,以及向銀行質押設定金額高達一六二億元的第一手消息。雖然與葉國一熟識的房地產投資客堅稱「葉國一 不缺錢,只是變現性不足!」但他也承認,由於葉國一的投資主軸是大型商用不動產和土地,偏偏這一類的產品總價過高,在轉手性不足下,導致變現不易,容易讓 資金周轉不靈活。

因此,目前葉國一拿來「出售求現」的產品,多為市場接受度較高,可立即開發的建地。

資產複雜 升高觸法風險面對葉國一這一連串資金調度的動作,看在一些熟知內情的人士眼裡,並不感到訝異。

「再密的石頭都有縫!」其中就有一位房地產業者分析,有別於一般房市投資客,多半是買賣房屋或包租套利,葉國一操作不動產,卻偏好高難度的投資項目,有些 手法還十分迂迴,例如利用人頭取得政府住宅優惠的資格,為的就是低價取得資產。

另外,葉國一近年來也介入一些不良資產,有部分是為了能低價取得標的,從中套利;有些則是借錢給朋友,後來因對方無力償還,欠債的友人乾脆直接將旗下的資 產「作價償還」,因此葉國一往往迫於現實,接受「債權變股權」,間接承攬了一些不動產。其中,二○○四年葉國一就是「以債作股」入主華國,換算下來,等於 以二十三.四億元價格,成為最大股東。

據了解,葉國一之所以勇於執行這些難度極高的投資,除了利之所趨,更因旗下擁有一個專業團隊幫他處理法律、稅務、房地產交易等專業問題。如中國土地改革協 會理事長王進祥就被他延攬,除了對於投資案頻頻獻策,更一手解決所有疑難雜症。

在建築業擁有三十年資歷的王進祥,堪稱代書界的天王級人物,外界對其辯才無礙、精熟不動產法規、地政作業程序等特質,印象最為深刻。

但葉國一卻沒想到,再怎麼堅強的幕僚陣容和縝密的算計,都不及現實的複雜,尤其舉凡土地、不良資產等產品,由於買賣過程曠日廢時,只要一個小環節出了差 錯,就讓整個投資案動彈不得。

拿葉國一於二○○八年用二十八.九億元購入太子汽車三重舊廠土地來說,當初單純地只想自行開發,孰料,後來新北市政府將其納入特定開發區內,統整開發,使 得全案進度延宕。

也正因為操盤手法迂迴,除了讓外人霧裡看花、產生疑慮外,更難免擦槍走火,徒增觸法的風險,這次士林官邸重劃區案即為典型個案。

位在士林官邸北側的士林官邸重劃區,在二○○○年時解除禁建,由於立地條件佳,成了建商和投資客覬覦標的。

○五年,台北市政府針對老舊住戶執行區段徵收,為安置拆遷戶,以「專案住宅」的形式,讓拆遷戶認購重劃區內的國宅,而平均單價則是每坪十八.五萬元。由於 買入後,不但不用受到「購入國宅兩年內不得買賣」的限制,可以立即轉售;另外若以當地動輒上百萬元的市價來看,認購「專案住宅」等於現買現賺,潛在獲利十 分驚人。

時點巧合 引起檢調懷疑基於利潤可期,於是葉國一早在一九九九年就開始收購士林官邸一帶的老舊住宅,陸續取得二十四戶。原本二十四戶都登記在太太王富代名下,後來只 保留一戶,將其餘二十三戶過戶給英業達董監事及員工,最後王富代與人頭都順利取得認購權。等到二○○九年國宅蓋好之後,原本登記在董監事和員工名下的「專 案住宅」,又全數賣回給葉國一的次子葉力誠名下的銓誠資產管理公司。

檢調指出,他們早從二○○九年八月就已經接獲檢舉,並暗中調查多年,握有證據。對此,台灣房屋不動產研究中心執行長邱太煊則分析,由於這二十四個「問題 戶」的交易時間點,太多巧合,難免引起檢調單位「合理的懷疑」。

如葉國一在官邸解除禁建前就收購舊房子,取得拆遷戶資格,主管機關懷疑政商關係良好的葉國一,提前得知內幕消息而搶先布局。而原先「專案住宅」配售拆遷戶 是採「一個門牌可認購一戶」的規則,但當台北市政府清查拆遷戶名冊,發現有人同時擁有多戶房子。為了避免不公平,主管機關於是緊急修訂辦法,改為「一人至 多一戶」原則,也就是所有權人只能配置一戶「專案住宅」。

沒想到,在正式登記認購前,葉國一發現「法律變了」。山不轉路轉,他將原先登記在太太名下的房子,紛紛過戶給其他人,但這個舉動,有人質疑葉國一是刻意利 用人頭,分散產權,為的就是要全數取得所有的認購權,「一個也不放過!」而且儘管用人頭買房套利的情事時有所聞,但葉國一這次卻連拆遷戶的優惠也要獲取, 鮮有人如此。更何況其身價百億,令人有「富人與平民爭利」的不良觀感,不符合公平正義,也違背台北市政府配售的用意,這因而觸動主管機關的敏感神經!

但對此亦有人替葉國一抱不平。就有法律界人士指出,由於這次士林官邸重劃區拆遷戶的「專案住宅」認購規則,是台北市政府量身訂做的「專案規則」,與一般拆 遷戶補助方式截然不同;再加上辦法臨時改弦易轍,容易讓人誤觸法網。

不過,整起案件,葉國一最難交代的就是「交易價格」的問題。由於葉國一的員工取得「專案住宅」後,竟全數都以十八.五萬元的原價轉售給葉家,不合常理,更 讓檢調確信其以「人頭謀取暴利」的假設。

交易價格 讓人頭戶假設成立原本葉國一自認縝密的計畫,卻由於手法太過複雜和迂迴,反而容易讓人大做文章,最後惹來官司,可謂「偷雞不成蝕把米」。隨著葉國一被起 訴,不少人驚覺「使用人頭戶操作房地產,原來風險這麼大!」使得向來被房地產投資客視為「公開祕密」的操作手法,成了葉案的另一個話題。

對此,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張金鶚就表示,在地產界,利用人頭來「爭取優惠資格」、「轉手炒高房價」、「規避相關賦稅」,以及「取得超額貸款」等情事,可視 為運用人頭獲利的四大操作目的。

而身任知名投資客「劉媽媽」委任律師的華亞協和法律事務所律師黃坤鍵則進一步分析,雖然使用人頭不能和「違法」畫上等號,但他提醒,正因為人頭好用,所以 常被濫用,甚至會誤觸法網,因此所有的投資客都得認清「法律的界限」,以免賠了夫人又折兵。

以葉案為例,當時葉國一使用人頭戶,大概是認定只要過戶給人頭的時間和文件合乎程序,法律上並不能否定其「拆遷戶資格」;再加上與人頭達成共識後,對於葉 家要不要售後買回?以及用多少錢交易?純屬私人契約行為,不至於觸法。「但葉國一忽略問題不在人頭身分,而是過程的合理性有爭議!」黃坤鍵進一步解析,這 次檢調就是發現,葉案的時間過於巧合,和交易價格不合理,認定葉國一有明顯犯意。同時檢調也認為這些因人頭而衍生的拆遷戶,不但造成台北市政府統整拆遷戶 出現錯誤,更額外多配售二十三戶國宅,造成市政府損失,因此控告葉國一觸犯了「詐欺取財罪」,甚至到最後,更以「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為名,多了一條「偽造 文書罪」。

葉國一在科技業闖蕩多年,原本以為房地產將是他下一隻財富金雞母,到頭來,因為錯估情勢,讓他徒有百億資產,資金都因為房地產而卡住,甚至只為了拆遷戶專 案住宅的蠅頭小利,而誤觸法網,這恐怕是當初他始料未及的。

還原葉國一士林「專案住宅」炒房事件簿

時間 事件

1999年 葉國一開始以太太王富代名義收購士林官邸北側的老舊房屋共24戶,取得拆遷戶資格。

2000年 士林官邸搬遷,解除禁建,並開始重劃,對附近老舊房屋進行拆遷、整地。同時祭出讓拆遷戶得以每坪均價18.5萬元價格認購重劃區內國宅的「專案住宅」。

2004年 北市府地政局清查拆遷戶名冊,發現有多戶為同一所有權人持有,故修法,將認購規則由「一門牌認一戶」,改為「一所有權人僅認一戶,其餘以每戶75萬元補 償」。

2005年 王富代名下其中的23戶房子過戶給英業達董監和員工,使得王富代和所有員工及董監共順利取得24戶的認購權。

2009年 專案住宅完工,原過戶給員工和董監的房子,統統以每坪18.5萬元,賣回給葉國一兒子名下的銓誠資產管理。

2012年 檢調以詐欺取財和偽造文書罪控告葉國一。

製表:李建興

葉國一全台地產投資逾200億元 但難以變現標的物 取得時間 投資金額

(億元) 現況

士林官邸旁祖厝預定地 2003 8 尚未開發華國飯店 2004 24 正洽詢買主

士林官邸北側專案住宅

(福林段二小段594地號)福林路100巷77弄1號 2005 N/A 24戶由銓誠資產管理公司持有北市雙城街、德惠街土地 N/A 尚未開發高雄豪宅「國硯」土地 2008 16.7 與國揚建設合作,已於2010年7月動工,預計2013年完工太子汽車三重舊廠土地 2008 28.9 尚未開發三峽大板根森林溫泉渡假村 2009 15.6 營業中台南市開元路土地 2009 6.3 今年3月5日9.27億元賣給興富發建設旗下齊裕營造高雄亞太財經大樓 2009 17.8 對外出租中入股皇普建設 2009 6 2011年成為大股東松山火車站旁土地 2010 15 尚未開發新店大台北華城土地 2011 70 與新普建設合作,推出6戶頂級別墅「新普國玉」

其餘土地尚未開發

合計 208.3

製表: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77

科技創業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20521/16353441
一位讀者 Arthur來郵,指本欄於五月十三日講「公立私立」大學,指史丹福出產更多創業奇才,柏克萊與 UCLA則無,並不公平,因為哈佛、牛津、劍橋都唔係有好多創業成功學生嘅呢。不過咁,哈佛二十五年前有蓋茨,現在有朱克伯格,足以威震天下咯。本欄文字 搵 UCLA與柏克萊嚟與史丹福相比,別無他意,純粹因為當日有一位自 UCLA畢業嘅基金經理(日本人)向一位柏克萊校友(美國科技基金經理)詢問而已,或有感而發啫。肥仔 K曾在三藩市灣區及矽谷地區居住兩年半有多,不時與同學揸車去 Cupertino(蘋果), Sunnyvale(雅虎), San Jose( CISCO)等地「朝聖」,一位世叔在 Palo Alto史丹福大學附近嘅生物科技投資公司工作,向肥仔 K提示在矽谷周圍都可以碰到科技鬼才,三十歲億萬富豪,叫佢地唔好得失任何人。矽谷創業氣氛如此濃厚,史丹福學生耳濡目染,創業傾向更係比柏克萊學生強烈 好多嘅。
科技創業成功,與見識,文化(社會活潑開放,接受失敗),金錢(創業投資基金成行成市)以及管理能力有關,缺一不可,得把口,得個野心係冇用嘅。矽谷經過三十幾年開發,積累大量人才與經驗,故此朱克伯格離開哈佛,要走去矽谷創業,不留在東岸。
創業與文化有甚麼關係?有㗎,歐洲日本學生如果有蓋茨、朱克伯格嘅志願與才華,如果對家人講佢地會離開相等於哈佛嘅大學而走去創業,多數會俾父母鬧餐死先,日本學生更可能會俾阿爸打完一巴掌,乖乖地返回東大或應大。
候 任特首搞新意思,要設立一個科技及通訊局,希望發展香港科技,仲傳出由台灣過嚟嘅楊偉雄做局長。新人物是否會帶來新作風?香港青年人因而熱衷科技創業?都 係唔好信住,香港雖有創業風氣,但十二年前科網股爆破,揭示咗不少本地年青人創辦嘅網站,管理一塌糊塗,全憑心口寫個勇字。今天嘅情形是否會好啲?左丁山 唔知,但有一樣知道得幾清楚,香港特區政府「科技及通訊局」官員肯定唔識唔敢唔會 pick the winn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19

科技大師凱文.凱利兩個多月前即精準預言 臉書股價直直落 獲利模式是關鍵

2012-6-11  TWM




全球最大社群網站臉書掛牌,投資人不買單,股價從掛牌價三十八美元一路跌。而《今周刊》四月十一日邀請來台的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早就預料,他直指:「問題出在獲利模式。」

撰文‧賴筱凡

六月第一個交易日,位在美國西岸的矽谷是個大晴天,但東岸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卻宛如烏雲罩頂。以團購聞名的Groupon大跌八.九%,創下掛牌以來的新低,才剛掛牌兩周的臉書(Facebook),從掛牌的三十八美元,直落至二十七.七二美元。

看壞臉書上市

網路創新不等於獲利能力

當臉書投資人看著股價直直落,邊罵邊為投資虧損傷神時,臉書創辦人馬克.佐克柏(Mark Zuckerberg)則和新婚妻子在義大利南部馬爾菲海岸享受蜜月旅行,絲毫不為所動。

許多人不禁想問,網路創業夢破碎了嗎?

就在五月十八日臉書掛牌的前兩個月,初春的舊金山透著微寒空氣,坐在堆滿書籍的工作室裡,捧著三十年前寫的文章。那是第一次,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 (Kevin Kelly)預言「網路國家即將誕生」,他緩緩地開了口,「我並不看好臉書,即使至今,它都還沒找到獲利模式。」他曾是最準確預言社群網站誕生的觀察家, 卻也是最不看好臉書公開發行的人,這樣的答案或許令人意外,但凱文.凱利始終沒有改變他對臉書的看法。

分享、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這些是凱文.凱利觀察網路社群得出的最真切心得。他很清楚,分享將讓更多人「自願」地在網路上創造內容。

而臉書確實成功運用了這些要素,卻不代表臉書能用這些內容,進一步從中獲利。

看在凱文.凱利眼中,佐克柏與當年一手創辦Google的佩吉(Larry Page)、布林(Sergey Brin)一樣,都想改變世界。佩吉與布林曾經堅持搜尋網站可以靠著廣告獲利,「我們堅信,人與人的分享與連結,將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認同分享、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絕對是社群網路裡重要的一環,但重點是然後呢?如何從中獲利?這應該是資本市場最關心的議題。」凱文.凱利兩個多月前的分析一針見血。

就在臉書掛牌前幾天,巡迴法說也還在進行,摩根士丹利證券分析師Scott Devitt就出手下修臉書的營收預估,理由無他,當越來越多人使用智慧型手機上臉書,手機版的臉書貢獻獲利卻有限。

幾天後,臉書股價大跌,身為承銷商的摩根士丹利證券成為箭靶,而Scott Devitt則是一炮而紅,被喻為「網路天后」米克(Mary Meeker)離開摩根士丹利證券後,新一代的接班人。

姑且不論Scott Devitt發報告的時間點,試著冷靜一想,他所點出臉書的隱憂,不就是所有網站的共同問題——獲利模式。

不可諱言的,臉書帶起新一波網路創業潮,這是繼二○○○年網路泡沫後,前所未見的榮景。所以Groupon能以每股二十美元之姿掛牌,吸金一二七億美元; 臉書遊戲開發商Zynga用每股十美元掛牌,成功募到十億美元;甚至臉書得以改寫Google紀錄,成為史上最大IPO(首次公開發行)募資案。

資本市場現實

急於擴張不見得是好事

但激情過後,資本市場開始回歸冷靜,投資人要的不再是摸不著、看不見的夢,而是扎扎實實的獲利。於是,Groupon在員工持股閉鎖期結束的六月一日,股 價僅剩九.六九美元,Zynga股價則來到六.○一美元,臉書股價跌破二十八美元,誰又能想見數月前,Groupon、Zynga是何等風光掛牌。

網路創業大浪一來,身為老船長的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不忙著高興,卻把舵抓得更緊,「我們得更小心,Groupon的例子告訴我們,急於擴張不見得是好 事。」他分析,Groupon在美國的商業模式能成功,到了亞洲後卻又是另一回事,成功在資本市場募資,反而讓Groupon更有獲利的壓力。

不論如何,佐克柏確實寫下科技史的一頁傳奇,看盡Google、臉書等網路巨擎起落的米克,格外淡定,「狂熱、失望之後,回歸現實和成長,向來是科技股的正常循環。」或許,在臉書股價大跌,投資人失望情緒湧現後,就等著佐克柏帶領臉書回歸現實與成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7

看星巴克如何轉型成「科技范」公司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6/1817870.html

當今的數字化時代,傳統產業模式備受挑戰,似乎已經不能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轉型迫在眉睫,成則王,敗則亡。看看大家耳熟能詳的星巴克是如何將傳統的零售業打造成現代「科技范」公司。

在2012年3月9日,咖啡如往常那樣煮著,店裡的顧客如往常一樣為咖啡因瘋狂,在這平靜的場景下咖啡連鎖巨頭星巴克正醞釀一場重大改變。

在這一天,星巴克數字風險投資前高級副總裁Adam Brotman被賦予了新的任務,首席數字官。隨之,將所有的星巴克數字項目–網頁、手機、社交媒體、數字營銷、Starbucks Card和電子商務、Wi-Fi、星巴克數字網絡、新興的店內消費技術–合併在一起並交由Brotman打理。

這不僅僅是一次晉陞,該行動所蘊含信息的意義深遠:星巴克正在轉型成一家科技公司。

重大轉型

在一次獨家採訪中,Brotman 解釋道,星巴克的數字業務對公司的持續成功與它賣出咖啡一樣重要。

「這已經成為我們如何構建我們的品牌和與客戶緊密聯繫的必要部分。為了與客戶良好交互,我們做出了震撼的轉變,將它們整合在一起,並給予優先權。」

讓我們看看過去來理解為什麼要怎麼做。10年前,星巴克建立了品牌並只將它的故事告訴了他的員工(用公司的說法是「合作者」)。穿著綠色的圍裙微笑的員工讓你對公司和其使命印象深刻。

而今,咖啡師成了僅剩的店內體驗,但是公司可以使用它軍械庫中的數字工具來建立更加持久的顧客關係。在全球58個國家擁有18000家店和一系列產品,星巴克正在依靠數字化來刺激進一步增長。

「數字化幫助我們的店員和公司述說我們的故事,建立我們的品牌,並與我們的顧客聯繫在一起,」Brotman 說道。

霍華德·舒爾茨支持的數字化重組已經進行了4年,創建首席數字官這一職位的基本行為已經被最大和最閃亮的品牌複製。「這反射出我們將看到會同樣發生在《財富》500強企業身上的趨勢,」Altimeter Group的Brian Solis對CDO角色的解釋。

Solis認為,我們這個時代顧客資源是動態變化的,它同傳統的市場觀念是完全不同的,我們需打開思路探索新的方法。星巴克增設首席數碼執行官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這表明他們意識到顧客和業務的流動性。

現在他們都在尋找移動化、社交化程度高的人力資源。他們和首席數字官需要學習的是體驗,你怎樣和app經濟圈的人打交道?你怎樣和社會圈的人聯繫?這些不同圈子的人有什麼類似或者不同的地方?怎樣培養這些類型的交際圈?

Solis還指出,另一個品牌化妝品零售商絲芙蘭也正在致力於數字化發展。這家公司意識到消費者的購物行為已經發生變化,所以他們在商店中放置iPad,裝上WiFi,鼓勵消費者在店內上網尋找信息再做決策是否購買。

星巴克和絲芙蘭之所以探索數字化策略和積極促進數字化的進程,並不只是因為初期想要壯大客戶群。必需有人來協調這種免費和並行的策略。

簡單的移動支付方式

星巴克鼓勵消費者參與的數字化業務之一是未來幾年將採用移動支付系統。

儘管現在已有基於近場通訊的支付系統,星巴克打算在iPone和Android系統中植入2D條形碼掃瞄系統,也就說你可以在手機中帶著一張星巴克卡。

這個支付系統已於2011年1月推出,並受到客戶的好評,截止到4月份,星巴克已經處理了超過4500萬筆移動支付交易。

Brotman沒有透露星巴克內部技術小組的具體工作內容,該小組給移動支付系統提供技術支持。但他暗示這個小組作為公司的R&D的樞紐,將會負責擴大支付系統技術和帶來高度本土化的店內數字體驗。

社交開拓者

在社會媒體眼中,星巴克是精明品牌的代表。

Brotman解釋通向數字媒體的方式:「我們正在努力去傾聽和挖掘數據,我們在全球範圍內通過數字化方式傾聽顧客的意見,增長見識,這有助於我們獲得真實的信息。」

在Twitte流行前星巴克就和它合作,現在星巴克已有2.5億的粉絲。Facebook這個世界最大社交網絡平台上有超過30 億的用戶「喜歡」瞭解星巴克的最新信息,並參與到星巴克的狀態更新中來。

Facebook 是一個強大的媒介,向世界傳播Brotman 所謂的咖啡公司和社交網絡的合作關係。雖然Facebook對其媒體策略進行了很多思考,但星巴克對Facebook上所花的廣告費並未感到不安。

該品牌也在Instagram(現在是Facebook 的一部分) 上快速流行,並通過照片分享服務與顧客交流。「我們想在顧客所在的地方與他們見面,Instagram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我們被顧客邀請到了社區中」,Brotman 說。

「Instagram逐漸成為Starbucks的逐漸壯大的社區,」一名公司發言人指著帶著品牌的173張照片和超過60萬用戶的照片帶有#starbucks#標籤補充道。

沒有一個品牌會坐看一種趨勢形成,星巴克當然也不例外,星巴克在April也將店開到了Pinterest上,粉絲也在持續增長。

星巴克也在用它的數字頻道出售商譽。一篇報導紅十字和Foursquare的合作中看到星巴克為消滅艾滋病捐贈了25萬美元。

星巴克也與Google進行合作,籌集資金來創造就業。星巴克出售脫銷的價值5美元的Google offer,換取價值10美元的星巴克店舖信用。Google為每個有效offer捐贈3美元來支持星巴克為美國創造就業的倡議。這項促銷是星巴克每日交 易的首位,並更是憑空想出的小生意手段而不是一種帶來新生意的方式。該運動與Banana Republic資金募集合作,並為就業資金共享了超過2百萬美元。

數字連接客戶

作為人們又愛又恨的品牌,星巴克通過數字力量聯合了網頁,手機和店內領域,淹沒了最猛烈的反對者的聲音。該公司持物提供吸引人的數字免費贈品吸引老顧客:完全免費的WiFi和通過星巴克數字網絡提供的膚淺的內容。

星巴克通過完整的數字化洞悉與之相連的顧客的需求。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充滿科技化的星巴克,強大的零售商和革新者。

而星巴克並未告知下一步將推出什麼來支持更強大的數字化樞紐。

「目前,團隊正處於極度興奮中,有機會在我的星巴克想法之上進行創新並建立基礎,最後通過數字媒體引爆。真正的機會是我們怎樣將這些東西連接起來。一個團隊,一個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09

學習科技創業者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717
有一天,我所身處的教室透著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調調。


  我身邊的十來個學生無一不是精心修飾了自己的妝容和服飾。有個黑人女生穿著抹胸短裙,顯出她修長動人的腿,像個職業模特;有個白人男生穿著桃色的T恤 和橘色的鞋,不讓人注意到他都難;講台上的老師是一個像是從老電影中走出來的白髮紳士;邀請來的客串講師是一個穿著白T恤其餘特質不甚明顯的年輕男子。


  一時你都沒法說清楚,除了我這個打醬油者,誰更顯得和這個場所格格不入。


  這個教室是紐約FIT時尚技術學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中的一間,所以這些學生對自己的打扮頗為苛刻顯得理所當然。但這是個和創業有關的課堂,這些之前學習服裝設計的學生在這裡開始學習 和創業相關的知識。那個白髮紳士叫Henry Welt,是他們的教授。一年前FIT開始開設創業項目的課程(Entrepreneurship Project),他因為在時尚行業有著資深背景而被邀請成為教授和系主?任。


  在課前,Welt將那個年輕的客串講師介紹給我,他叫Trevor Owens,不過23歲,是個互聯網行業連續創業者。我先入為主地覺得FIT的這些學習時尚的學生們大概也開始對科技創業有興趣。畢竟紐約是出了Fab這 一時尚電子商務網站和Gilt Groupe這個奢侈品團購網站的地?方。


  實則不然。課堂上,好幾個學生說還沒想好自己要做什麼;有一個已經在紐約開了一家實體服裝店;另一個想要成立一個教孩子們設計的非盈利Workshop,名字都已經想好了,叫IDEANYC。沒有一個人的創業是典型的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創業。


  我簡直恨不得想立刻站起來發問,做一個線下小生意這種事情又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何苦要專門開一個創業課程來教。如果想要得到更多商業知識,讀個 MBA也未嘗不可。而且,找個互聯網方面的連續創業者又有什麼可借鑑的?還不如找紐約切爾西(Chelsea)隨便一家紅火的工藝品店主。


  但後來發現,Welt在這堂課中想要傳達給學生的信息就是:在這個時代,請按照互聯網創業的節奏來創業。快速啟動,快速失敗,快速調整策略。


  這聽起來像是江浙或廣東小生意人的原則,不過中國生意人更多憑著的是自己的商業嗅覺和敏感。但科技卻確確實實給了創業者可以行動得更快速的工具:你可 以快速瞭解到更多信息,因為有互聯網和Google;你可以快速和大洋彼岸的供應商聯繫,因為有電話和Skype;你可以迅速得到用戶的反饋,因為有 Twitter和Facebook;客戶關係管理也可以不用花很多成本,只要你善於用Salesforce。


  互聯網行業的創業者已經習慣於這些東西。作為行業的參與者他們知道互聯網中各個工具對於整個生意的運作意味著什麼,並從最開始就利用技術發展帶來的便利。


  傳統行業中的大傢伙也開始學習運用這些方法,比方說利用電子商務平台進行銷售,或利用數據挖掘的力量來有針對性地營?銷。


  而傳統行業的創業者如果依然對這些趨勢懵懂無知,他們的創業的成功率可想而知。「所以我希望我的學生能理解這一點,作為創業者你得學會用那些工具,並讓自己行動得更快。可以想見的是,他們採用的科技會越來越多,比方說顯而易見的電子商務平台。」Welt?說。


  我有些偏見地覺得時尚行業具有顛覆性的公司絕對不會出現在這個課堂中。儘管這些學生對時尚敏感,但他們顯然太晚才開始認識科技的力量。但無論如何,未來這個行業,甚至每一個行業,都會需要從業者理解科技正在發生的力量,並運用它就像打字一樣自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