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科技股的未來十年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47z9.html

中國股市,2000年以前基本屬於亂漲胡跌,做莊橫行,要說有什麼是和經濟正相關,也就是家電業中的部分企業和一些鋼鐵企業,能引發市場追捧熱炒的都屬於扯淡的概念,或者是重組,他們引導資金熱捧,最終的結果,是大大的浪費社會資本資源,瘋狂過後,一地雞毛。

 

2006年開始的牛市,引發了幾個重要的類型股,其死忠粉絲,至今綿綿不絕,首先是資源類股,其次是白酒類股,其三是地產類股,每一個類型中,都有標誌性 的大牛股背書,他們的號召力很大,人氣指數很高,直至今日,仍然有相當的份量,人們已經有升起的太陽永不落的情結了,但即便是真的太陽它也會落得,國人歌 頌偉大領袖那麼用力,到了時間一樣和大家拜拜再見,發展的規律是有層級性的,何況現在發展得速度越來越快,對此特點,要明白,要懂得,非要執拗的話,一定 被打得落花流水春逝去。

 

和美國股市當年的發展一樣,每一個十年都會有相應的時代符號,能夠衝破樊籬保持常青的只有綜合性巨摯型企業,他們最後悉數進入了道瓊斯30指數,比如通用 電氣,杜邦化工,卡特比勒重工,波音飛機等等,這些企業的共同點是:都是製造業,高端的高科技型的製造業,後來又發展了一些服務類產業,比如沃爾瑪,迪斯 尼之類,銀行業也算在其中,但權重並不大。

 

走了二十多年的中國股市,時代特徵是非常明顯的,但類似於美國的這種常青樹型的巨摯型企業還是發育的很緩慢,雛形初現的三一重工是可以算一個的,它的規 模,科技能力,製造能力,影響力都具備了一個綜合性巨型企業的基本要素,最重要的它是市場裡滾打出來的,不論是市場影響力還是在產業鏈的權重,都有相當的 領導元素,未來十到二十年,中國經濟是否成功,關鍵看,產出多少類似三一重工這樣的企業群落。

 

成為世界真正重要的,有影響力的經濟體,不能靠房地產企業,也不能靠資源類企業,更不可能靠白酒企業作擔當的,只有大批的科技創造與製造類企業成為市場的 中流砥柱,經濟才有可能脫胎換骨,轉型成功,而這一步必定異常艱難,需要咬緊牙關,堅持不懈,長年忍受寂寞,才有可能做到,雖然中國問題多多,但是從高鐵 的發展到航天的不斷給人驚喜,說明真的要認真做事情還是做的成,也是做得好的!

 

最近有一個美國的消費者寫了一篇文章,題目為《不要輕視中國製造》,說他們美國人家裡凡事都親力親為,對於安裝組合家具,最有心得體會,最近他買了一套花 園用的休閒餐椅組合家具,六件套,是中國製造,精美,輕便,設計感很強,安裝工程很大,但是沒想到實際做起來非常簡單,說明指導很清楚,每個配件都規劃的 整齊方便,安裝工作異常輕鬆,讓他徹底的感受到了產品製造者對用戶的體貼與細緻,令他感到肅然起敬,由此他寫文章,提醒美國人不要輕視中國製造。

 

無獨有偶,作為投資者的我正在尋找下一個十年的投資重心,看到這樣的文章稍有觸動,中國製造會不會始終是低價和質次的代名詞,這個問題會很大!

 

北美著名的分銷體制的大型倉儲式大賣場COSTCO,它的特點是質量最好,價格也好,和沃爾瑪不同,質量是它的第一元素,在 COSTCO購物,不需要擔 心質量問題,而我也發現,COSTCO裡面的中國製造,也逐漸多了起來,一套49.99的羽毛球全套 ,四個拍子,一套網架和固定系統,質量好的令人愛不 釋手,如此性價比,可以說是所向披靡。

 

中國製造的未來,來自於各類企業的科技含量大大提升,經歷了20年工業化發展的企業,不會不清楚,不能夠在科技含量和生產效率上百尺竿頭,等待他們的會是什麼?恰好現實中的變化提示我們,中國製造正在變化。

 

未來十年的投資重心,肯定不是資源 白酒和房地產,而是應該來自產業升級和各行業的科技股,中國這麼大,還是有一批有心人在做十年磨一劍的事情,就像我在 這篇文章裡表現出來的理想化特徵一樣,迫不得已必須向這個方向走,向這個方向看,因為除此以外,別無活路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68

從網路跨足手機業 半年狂銷三百萬支 小米科技雷軍 撂倒華為、宏達電的關鍵

2012-7-23  TWM




網路產業出身的雷軍,打著蘋果供應鏈製造,價格只有蘋果的一半,半年內,讓小米科技單一款手機在中國熱銷三百萬支,連中國第一品牌華為都追不上。

更遑論台灣品牌宏達電了,到底雷軍如何辦到?

撰文‧翁書婷

上周,台灣科技業最熱門的話題人物,就是小米科技創辦人「中國賈伯斯」雷軍。

星期四的晚間,暑氣熾熱難忍,但到台灣訪問的雷軍,心情卻興奮無比。一來是至上個月成立甫兩年的小米科技,進行第三輪募資,規模超乎預期,達到二.一六億 美元,換算小米科技市值將近四十億美元;二來,上半年結算後,在中國單靠一款手機,就讓銷量衝破三百萬支,以智慧型手機排名來說,不僅把中國第一品牌華為 甩在後頭,更直追蘋果、三星,而宏達電手機的市占才剛剛登上第八大。

「這個紀錄是我們原本預估的十倍以上。」雷軍開心之情,全寫在臉上,為順利達到今年六百萬支手機的銷售目標,鞏固供應鏈成了首要任務,讓雷軍這趟台灣行,格外重要,因小米就是標榜「採用蘋果供應鏈」,但價格只要一半。

在台灣,雷軍的名氣不算大,但在大陸網路業,他可稱得上是響叮噹的一號人物。從金山軟件起家,創辦卓越網、投資凡客誠品等電子商務事業,都有不錯成績,但雷軍卻不以此自滿,他還要攀上更高峰,就是成為中國的蘋果!

關鍵一:

每周更新 活化作業系統穿著深藍色POLO衫、牛仔褲,整齊的頭髮,十足的斯文書卷氣,雷軍說起話來有條有理,可是,他做的事業,卻很不同於他的外表。雷軍的企圖心很強,選用蘋果供應鏈,打出高品質手機,但價格卻不到iPhone的一半。

聽起來很像是幾年前,深圳華強北路那些山寨廠們,做的山寨蘋果、橘子機,那你就太小看雷軍的野心了。端出與蘋果iPhone相同的硬體品質,價格卻低得驚 人,對比蘋果賣一支iPhone,賺進五五%的利潤,雷軍賣一支小米機,卻只賺兩百人民幣,利潤一○%,「我不靠手機硬體賺錢。」雷軍話裡聽不出一絲猶 豫,取而代之的是堅定。

這樣能成功嗎?多數人都有著相同的疑問。賣手機卻不從硬體賺錢,雷軍看得更遠,「Google、亞馬遜的成功,那才是他要的。」觀察雷軍已久的業內人士直言,賣手機賺不了幾個錢,但軟體、服務、人流,這才是雷軍賺錢的來源。

只是,一家成立才二年的公司,如何養出千萬人流,讓華為害怕?讓宏達電望塵莫及?他有什麼祕密招數嗎?

雷軍分享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很久以前,我遇到諾基亞的一位副總,很開心地和他分享了很多我對手機設計的看法,不過,我想他轉身就忘了。其實宏達電、 三星、蘋果也是一樣,你的意見他們會聽嗎?不會,但小米會,而且還是你說了算!」從網路起家,雷軍太了解消費者行為,消費者是片刻不能等的,只要網站上有 一處功能不好用,消費者意見就會蜂擁而至,所以臉書每天都在更新功能、Google時常有新介面,但顯然手機大廠們,並未領悟這個道理。

因此,雷軍反向操作,從使用者意見出發,每周舉辦網路論壇投票,把重要意見更新至手機作業系統。「你每周都會發現小米機不一樣了,我們每周更新,不好的功能就淘汰,這個作業系統是活的。」他說。

關鍵二:

利用社群 養出百萬「米粉」雷軍很聰明,要打造自己的作業系統不容易,小米機用Android當基底,卻不斷做更新,不管是淘汰使用者抱怨的功能,或是增加微博、 QQ等大陸用的軟體,把大陸的消費者成功綁在小米機上,讓他們一個個成為「米粉」(編按:指小米機的粉絲)。

就像大陸崇尚蘋果的人,叫作「果粉」;雷軍很清楚,小米機要長久,也得有一票忠實的「米粉」支持。為了讓消費者黏在小米機上,雷軍不只籌辦小米機特有的網路論壇,還舉辦各式行銷活動、發行網路雜誌,讓「米粉」們隨時都有新話題。

「這些『米粉』其實是網路的意見領袖,影響力很大。」雷軍要「米粉」就像病毒傳播般,先侵入核心,再擴散到周圍。這樣的營運方式,看在軟體產業分析師眼 中,「說穿了,雷軍是用經營網路的方式,在賣手機,在網路世界裡,擁有人流的人,才是贏家。」所以,雷軍不用靠硬體賺錢,養出百萬「米粉」支持小米機,源 源不絕的人流湧進,金流也將跟著來。難怪不管是國際大廠安謀(ARM)、高通,抑或是負責製造的台廠富士康、宸鴻,都緊抓雷軍不放,他們太清楚,小米引領 的一場新革命,才正要展開。

雷軍

出生:1969年

現職:小米科技董事長兼CEO 經歷:優視科技董事長、金山軟件董事長

學歷:武漢大學計算機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47

台灣科技人一定要認識的兩個湖北小子 一場夾擊宏達電、華碩的 零利革命

2012-6-23 TWM




兩位湖北小子,他們創辦的公司成立分別不過二年與七年,坐擁的市值卻已經超越黑莓機,直逼百年老店諾基亞。

他們只有兩款手機,卻能賣贏華為、宏達電等一竿子大廠,他們靠的是一場即將顛覆科技業的「零利革命」。

撰文‧賴筱凡

「下半年,你一定要認識這兩個人。」那是個周二的下午,當大家還在關心聯發科購併晨星的效益時,大和國泰證券亞洲科技研究部主管陳慧明這樣的預告,引起了我們的高度好奇;到底這兩個人是誰,能讓追蹤台灣半導體產業多年的明星分析師這麼說。

他們就是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以及北京奇虎三六○科技董事長周鴻禕。

這兩個名字在台灣科技界,其實稱不上響亮,多數人對於他們是誰,更是摸不著邊際;然而,他們有什麼與眾不同的本事,能讓陳慧明預告著,下半年科技產業將會有不少他們的身影?

七月十二日晚上,台北市大安路的一家旅館裡,擠進了各家媒體,他們來這裡只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參加雷軍的媒體聯訪。這位年紀不過四十三歲的湖北人,創立的小米科技僅短短二年,最新一輪募資居然高達二.一六億美元(約六十五億新台幣),換算市值四十億美元。

成立分別不過二、七年

市值直逼諾基亞、宏達電

奇虎三六○的實力也不遑多讓,打著免費防毒軟體旗幟,在大陸擁有上億使用者,市值也有二十億美元。

換句話說,小米科技加奇虎三六○的市值就已高達六十億美元;這個數字不僅比黑莓機製造商RIM的四十億美元還多五○%,更是直逼諾基亞的七十億美元,與宏達電的八十億美元。

令人費解的是,兩位來自湖北的四十餘歲男子,創辦小米、奇虎都是二○○五年之後的事,迄今上市販賣的手機各自也只有兩款,卻能步步進逼百年老店諾基亞。

「他們賣的手機,不要利潤。」陳慧明話講得直接,卻一語道盡這兩個湖北小子將掀起一場顛覆科技業的新革命——零利革命。

有北京「光華商場」之稱的中關村,人潮川流不息,一名二十來歲的年輕小伙子,進到鋪子裡開口就指名:「我要現在賣得最火的小米機。」四吋大螢幕、八百萬畫 素的照相鏡頭、圓滑的黑色邊框,這就是「小米機」,外形與蘋果iPhone幾乎如出一轍。這就是小米機的最大賣點,打著蘋果供應鏈生產,價格只要 iPhone的一半不到,僅一九九九人民幣,讓小米機在大陸通路橫掃千軍。

被台灣媒體團團圍住的這晚,一身輕便穿著的雷軍,心情格外興奮,「上半年,小米機已經賣了三百萬支,今年要賣六百萬支,應該不成問題。」雷軍的信心全寫在 臉上,因為小米單靠一款手機,上半年在大陸市場狂賣三百萬支,這個數字連華為、宏達電等一竿子大廠都追不上,僅次於熱銷五百萬支的蘋果iPhone。

同樣未賣先轟動的,還有奇虎的手機。端出與最新一代iPhone同等規格,硬度最高的康寧Gorilla玻璃、視網膜螢幕,四.五吋的面板硬是比 iPhone大上一號,這是奇虎三六○與家電大廠海爾共同合作的最新手機海爾W九一○,硬體設備擺明了挑戰iPhone,價格一樣很殺,也只要一九九九人 民幣。

當我們靠著電信商補貼,月繳上千元的通話費和上網費,但買一支iPhone還得花上萬元時;他們兩家不靠電信商補貼,卻能提供大陸消費者一支硬體功能媲美iPhone,價格只要不到一萬新台幣的智慧型手機。

你可能會懷疑,他們賣的是山寨機嗎?答案很顯然的不是。兩家公司的手機皆裝載高通晶片,觸控面板也是最新技術,更重要的是,效能絕對不差。「山寨機已經是過去式了,他們要帶來的新衝擊,叫作『零利』。」安謀(ARM)的主管如此分析。

響起革命號角

零利潤的新時代來臨

如果說,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是科技產業進入後PC時代的關鍵人物,那麼,雷軍與周鴻禕吹響的,則會是後PC時代裡,一場「零利革命」的號角。

蘋果的成功告訴世人,軟體的價值將不可同日而語,「憤怒鳥」的一夕暴紅,更讓我們認識到台灣軟實力的不足。

然而,這些都還不是最可怕的,因為蘋果坐享硬體、軟體的高利潤,台廠只要扮演好科技產業裡專業分工的角色,為人作嫁,就能分上一杯羹。這也是為什麼一串蘋果供應鏈,只要沾上蘋果光,業績都能翻上一番。

隨著三星、宏達電、華碩等競爭者加入,他們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或許敵不過蘋果品牌的強勢,但是靠著壓低價格、提升產品差異化、Google軟體的奧援,在硬體利潤上少賺一些,總還是能闖出另一片天。

可是,雷軍與周鴻禕的出現,開始敲碎了他們的美夢,因為一場零利潤的革命,才正要開始。「他們不想從硬體上賺錢,硬體已經不值錢了,重點是後面的內容、軟 體與服務。」拉著行李,陳慧明穿梭在上海、香港機場裡頭,但他仍時時刻刻緊追著小米與奇虎的最新戰況。而陳慧明的話,一針見血地道盡雷軍與周鴻禕的最大野 心。

「現在手機的零組件都標準化了,有了標準化的供應鏈和作業系統,做手機的門檻大大降低,硬體價值會越來越小,靠硬體賺錢的模式會有問題。」周鴻禕的話直指問題關鍵,再直白不過。

周鴻禕甚至直接指明,未來只有三種硬體廠商能活:一種是鴻海這類擁有高度垂直整合能力的專業代工廠;第二種是掌握關鍵零組件的廠商,像高通、三星,想買晶片、觸控面板,都得找他們;第三種則是蘋果,擁有議價能力及設計能力的品牌廠。

不同於三星、宏達電與華碩,雷軍與周鴻禕殺紅眼的競爭,直接把利潤砍到了最低,「他們的思惟不是要賣出很多手機,而是要有很多人用他們的軟體和服務。」陳慧明說。

就在陳慧明趕飛機的同一時間,場景拉到台灣新竹科學園區裡,台積電最先進的二八奈米生產線上,正二十四小時趕工,一個對市況的誤判,讓高通晶片大缺貨,急著要這些晶片的不只三星、宏達電、華碩,還有小米和奇虎。

同樣地,苗栗竹南科學園區裡,奇美電的中小尺寸生產線上,也在趕工,奇虎的四.五寸面板就來自這裡。「他們要的量很大,市場需求很熱。」奇美電內部主管透露。

掌握平台黏住消費者

擁有人流就等於掌握金流

供應鏈上的忙碌景象,說穿了只是印證了小米機與奇虎手機的出貨量不容小覷。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高通與安謀的高階主管積極拜會雷軍與周鴻禕,則是反映出他們在科技產業的影響力。但,小米機與奇虎手機將掀起的零利革命,衝擊還在後頭。

就在熱賣三百萬支的小米機裡,你看到的不是臉書、MSN,取而代之的是微博、QQ等軟體,還有小米自行開發的即時通訊軟體「米聊」。

相同的,奇虎與海爾共同貼牌的手機裡,內建奇虎三六○的平台,「不想等消費者下載,而將App與遊戲直接內建在手機裡,軟體開發商還得先付給奇虎一筆『上架費』,這就是周鴻禕現在想做的事。」陳慧明說。

「他們太聰明了,掌握平台的人,就掌握了人流,人流就是金流,他們就是最大贏家。」觀察零利趨勢已久的安謀主管說,雷軍與周鴻禕都是做網路出身,他們太清 楚在網路世界,只要誰手上有人流,誰就贏,而這一場戰爭已經轉移到手機,「誰的平台能綁住最多消費者,讓消費者黏在上面,他們就能有越多的服務費與廣告進 帳。」換句話說,雷軍、周鴻禕他們沒想過從硬體上賺錢,甚至提供免費軟體,但只要他們能掌握更多人,服務費與廣告收益也會更多,甚至周鴻禕還可以回頭向軟 體開發商收起「上架費」。

這樣的模式,的確似曾相識。「其實,他們學的就是亞馬遜,只是他們更知道關鍵在掌握平台。」一名軟體業開發商肯定地說。

看到這種趨勢的人,不會只有雷軍和周鴻禕,Google、蘋果都將加入這個戰場。兩周前,Google與華碩共同推出的Google平板,就是Google開出的第一槍。

「Google平板只賣一九九美元(約六千新台幣),但他們最早其實想賣一四九美元(約四五○○新台幣)。」供應商透露,低價、零利風潮已從小米、奇虎這類小廠,開始吹到了國際大廠。

連Google、蘋果都走低價風台廠突圍新契機?

然而,Google平板只是開端,後面接棒演出的蘋果迷你平板、亞馬遜第二代Kindle Fire,走的都是低價風,「一台平板只賣一九九美元,中間利潤只有十五美元,Google是笨蛋嗎?軟體與服務讓他們賺更多,硬體就算是零利潤,又何 妨?」安謀主管的話,的確一針見血。

Google年度開發者大會,六月底方熱鬧結束,Google平板搶盡了鋒頭,只是共同開發的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卻是從頭到尾連上台機會都沒有。「華碩的 努力,大家有目共睹,只是在零利潤趨勢下,Google平板利潤只有十五美元,華碩不賺軟體、服務,那還剩下什麼?」業內人士坦言,實在令人憂心。

相反的,引領零利風潮的雷軍和周鴻禕,卻已經開始受到市場追捧,「小米募資的盛況,幾乎是創投抱著大筆錢要投資小米,等著雷軍選。」陳慧明不諱言,從市場資金流向,就已經可見端倪。

這也難怪陳慧明如此斬釘截鐵地預告,下半年,你一定得認識雷軍和周鴻禕,因為他們掀起的零利革命,衝擊波才正要進到台灣科技業。

當硬體利潤只剩下不到15美元……一支iPhone、一台iPad,能讓蘋果一年賺多少錢?答案是7800億元。

然而,你能想像,有一天,與iPhone、iPad同等規格的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只賣不到一萬元,利潤只有1000元,他們照樣能大賺60億元,甚至上百億元,這就是「零利革命」的威力。

高利時代:

蘋果為王

靠著硬體、軟體的完美結合,iPhone、iPad大幅搶占市場,讓蘋果不僅在硬體享有高利潤,也從軟體服務賺進不少錢,是高利時代的最成功代表。

不論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蘋果都獨占鼇頭 單位:%

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占率

蘋果 29.1

三星 24.2

諾基亞 8.2

黑莓機 6.7

宏達電 4.8

其他 27

全球平板電腦市占率

蘋果 62

三星 9

亞馬遜 6

邦諾5

華碩 3

其他 15

低利時代:

三星、華碩分食

儘管軟體無法與蘋果匹敵,三星、華碩仍端出更好的硬體規格,降低售價與蘋果競爭。

零利時代:

Google、亞馬遜、小米當硬體利潤壓低只剩15美元,賠售也在所不惜,因為蘋果iTune的成功,讓他們看到軟體、內容服務價更高。

「那些人」發動零利革命

施密特 Google董事長代表產品 Google平板

銷售價格 199美元

品牌策略 與華碩共同貼牌獲利模式 硬體利潤留給華碩,軟體、內容利潤讓Google賺更多

貝佐斯 亞馬遜創辦人

代表產品 Kindle Fire

銷售價格 199美元

品牌策略 獨創品牌

獲利模式 硬體賠錢賣,由電子書、內容、軟體利潤賺回來

雷軍 小米科技創辦人

代表產品 小米機

銷售價格 300美元

品牌策略 獨創品牌

獲利模式 每支手機約賺30美元,軟體、周邊產品為主要獲利來源

周鴻禕

奇虎360創辦人

代表產品 奇虎海爾特供機

銷售價格 300美元

品牌策略 與海爾共同貼牌獲利模式 硬體利潤與海爾共享,靠軟體商上架費、內容、服務衝獲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55

科技再創新 也救不了經濟


2012-7-30  TCW




過去三百年來,我們把所有「好料」都撈走了。我們的社會與經濟,全都建構於「有撈不完的好料」的預期之上。但好料,早就被撈光了。

你到過櫻桃園嗎?到處都有櫻桃,隨你愛撿多少有多少。或者,想像一下你在一個熱帶小島上,樹上結滿了各種果子,全都垂得低低的,摘下來就能吃,連下廚都省了。

我們的經濟就是如此。美國打從至少十七世紀以來,就享受著無數「垂得低低的果子」——廣闊的土地、大量的移民,以及威力驚人的新科技。然而,在過去這四十 年中,這些原本垂得低低的果子,全都不見了,而我們還假裝果子仍在。我們沒發現,自己已經走到了一片科技高原上,這裡的樹木早已光禿禿。這,正是問題所 在。

果實已耗盡,成長率放緩

我們原本以為,在經過工業革命之後,人類已經突破了限制,經濟可以永遠高成長下去。但現在,該接受一套新想法了:此刻我們正在高原上,等待著下一次大型的成長革命來臨。

世界上那些已經富裕了很長時間的大國,都有一個共同點:打從一九七○年代以來,它們的經濟成長率全都慢下來了。這,就是科技發展速度放慢下來的徵兆。至於為什麼慢下來,原因很多,其中最關鍵的,是我們把前人所種下的果實給耗盡,卻沒有栽培出新的果實。

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家查爾斯‧瓊斯(Charles I. Jones),就曾經把美國的經濟成長,拆解成幾個部分——例如資本投資的增加、上班工時的增加、研發的增加等等。

瓊斯發現,從一九五○到一九九三年這段期間,有八成的成長是利用這段期間前就已經誕生的創新,加上大量投資教育與研究,所達成的結果;未來想要複製,幾乎不可能。也就是說,好日子已經過去了。

二十世紀初,當福特汽車與通用汽車快速成長期間,它們創造了數以萬計的工作,讓底特律成為美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而今天,臉書造福了很多人,卻沒有雇用很 多人,對於公司所落腳的Palo Alto市,也沒多大貢獻。在這家公司裡,大部分的「工作」幾乎都是由伺服器與軟體所自動完成的。

我們可以這麼說:擔負起「工作」角色的,是臉書的用戶,用他們自己的時間——當作是件好玩的事——所完成的。因此Web 2.0時代的降臨,雖然對使用者、程式設計師、資訊專家而言很棒,但並沒有讓政府增加多少公務員,也沒有支撐起多少家庭的生計。今天,有上網的人多少都聽 過推特,但截至二○一○年秋天,大約也只有三百人在該公司上班。

網路利潤少,難救眾產業

網路所創造的價值,是貨真價實的。這裡我是肯定,而不是譴責。沒有網路革命,今天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會更糟,而且幾乎不會有人更好。我只是要告訴大家幾個事實:

一,我們今天可以更快樂,有部分是拜網路所賜。而這樣的快樂,我們幾乎不用花什麼錢。

二,我們所創造的利潤太少,因此,要償還負債——無論是個人、企業或政府——也變得更難。這種情況也意味著,會有更多財務上的苦日子得面對,包括了全球各地嚴重的政府債務危機。

三,今天,很多重要的科技創新,對於新就業機會的創造,沒有多大幫助。這些創新的貢獻很大,但卻沒法讓失業的人重新回到職場——只有那些具備正確資訊科技專長的人除外。

網路很棒,但沒法救起那些需要利潤支撐的產業。

過去,我們一直希望能擺脫錢、錢、錢,希望能在對我們真正有幫助的事情上出現好的創新,而不必處處唯利是圖。我看見很多人轉而追求心靈的滿足,願意為了更有趣、更有挑戰性、更有成就感的工作,而接受較低的收入。

有趣的是,如此大規模的擺脫物質主義——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其實真的很傷。而我們,正活在這樣的傷害之中。

我們大多數人都仍有一個充滿希望的願景,相信我們有著腦袋清楚、誠懇的中堅份子,帶領著我們「保持正確方向」,一路不斷穩定的向前邁進。我們會有實質的所得增加,而且年復一年,都能帶來二%至三%的成長率。

但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任務。我們沒有足夠的「垂得低低的果子」,來讓這樣的願景成真。

假如你老實告訴人民,好日子已經過去了;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大家的實質所得也不會增加多少;繼續舉債度日絕不是可行之道。那麼,你恐怕很難贏得選舉。想 要讓選民相信,未來還會有大幅的實質所得成長,你只能靠著撒謊與誇大。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政治也越來越……撒謊與誇大。(本文摘錄自第一、三、四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20

科技股的IPO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xgx.html
科技股的IPO

看來科技股的ipo總體上不應該參與。

理由有兩個

1.時代變化資本市場結構發生變化

 VC的參與讓IPO變成完成資金分配的終點站而非起點。

科技股的估值最漂亮的莫過於EMC和MSFT一個是1200倍一個是70倍
但是那是在早期,或許還沒有VC和PE參與遊戲的時代才能發生的傳奇

現時的資本市場獲利前移是一個基本特徵。從Y Combinator 都是極早期的玩法。
IPO不過是他們的總結。
回頭看企業的生命週期,上市基本都是高增長末期完成的。
假設資本市場是優化資金配置的話,那麼這個動作在ipo是已經完成。
後面不過是人性的博弈。

2.交易對手

科技股的本身來說兩個方面最重要
1.對行業走勢的判斷
2.人的重要性

這兩點2級市場都是弱項。同時這又是VC們的強項,IPO不過是和VC最對手盤這是很恐怖的。決計是沒有比較優勢。
舉一個例子
Fusion-io

他的上市節奏控制的極高。
他是在FB大量採購完成前上市。
當中的故事是Anderson是小札的mentor
也是FB的董事。

所以他對行業的判斷。對未來現金流的判斷遠遠強過2級市場的對手盤。

所以這類公司的ipo基本是price-in 為了若干年的cash flow
決計是沒有給新來者多少空間。
所以VC的利益最大化本質上也讓二級市場的玩家缺少足夠空間。

最近這半年有過幾個很不錯的ipo case。方向對,公司好。問題就是價格很差。

每每扼腕嘆息。

隨有以上總結。

特別是Bill Gross最近的investment outlook又啟發了我。
29年到現在其實證券市場一直是代表先進生產力所以才能增長超過債券。
但是當下最先進的生產力一定在VC的世界裡。絕非2級市場。
所以資金分配的效率最高還是在VC的世界。

回頭說Authentec 8塊的價格還是低於10塊的ipo價格!
所以按照我目前的認知和經驗,美國市場的科技股任何大概極少會留給2級市場空間。
少參與和不參與是常識。

反過來等股價跌到net cash很有可能是參與的良機。跌破IPO價會是常識。跌進net cash會成為常態。
所以耐心是獲利的朋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624

科技董娘、政治人、投資客 搶台南老宅 愈老愈值錢 百年老宅玩出新商機

2012-8-6  TWM




當台北人急著將老房子拆除都更,原本連台南人都不想住的老宅卻「愈老愈值錢」,在外來投資人收購熱潮推波助瀾,現已有一戶開價一億元的古厝待價而沽,甚至房仲網站出現不少一百多年歷史的老屋。

撰文‧梁任瑋、賴筱凡

台南市熱辣的驕陽下,兩位穿著時尚的年輕背包客正興奮的指指點點,一人拿著旅遊書按圖索驥,一人認真地拿著相機猛拍,這幅景象最近經常在府城街頭出現;不 過,旅人鏡頭下對焦的風景,並非百年古蹟億載金城、安平古堡,而是由屋齡八十年老宅改裝的新潮藝廊「B.B ART」,這股老宅瘋是如何形成的?又帶來什麼意外的影響?

可別小看這棟沒有顯眼招牌、外牆塗著淺綠色油漆的B.B ART,它是老台南典型住商混合的「街屋」,前身是台灣第二家百貨公司「美麗安洋品店」,三年前被可成科技董事長洪水樹夫人林珍玫買下後,出租給藝廊。今 年五月才剛開幕,如今已成為台南市最熱門的觀光景點,每天吸引大批外地觀光客上門參觀。

台南老宅有多熱?從以下幾個現象,或許可看出端倪。

各路人馬搶進老宅

在台南,只要招一輛計程車說要到海安路藝術街,司機立刻熟門熟路地向你介紹「你們想看哪種老房子?我都可以帶你們去看,巷子裡還很多。」有別於五年前買下 台南老宅的多半是為了一圓開咖啡館或民宿夢想的建築師、室內設計師,這波買家背景已大幅洗牌,包括美女老闆娘、退休科技業老闆,連政治人物都對老宅感興 趣。

美女老闆娘林珍玫三年來已在台南市區收購四棟老宅,除了B.B ART,台南大學旁樹林街上的一家五十年屋齡的老診所,也是她相中的老宅,收購後出租給國畫老師經營咖啡廳「鹿角枝」。目前不但是觀光客最愛去的高人氣咖啡廳,也是台南老屋復活的成功案例。

同樣著迷於收藏老宅的,還有今年初在台南參選立委的國民黨組發會主委蘇俊賓,四年來陸續在台南買下兩棟屋齡分別達七十年與九十年的老房子。

「我不只是買房子,而是買一個故事。」蘇俊賓買第一戶老宅的初衷是要自住,為了挑選一戶坐落古城區、外觀好看、窗戶多、又可以曬棉被的宅子,他看遍許多老宅,最後終於找到隱藏在巷弄裡的獨棟老洋房;不過,最吸引他的,反而是房子背後豐富的故事。

台南老宅熱得發燙,連北部投資客都搶搭這股浪潮。台南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估算,台南屋齡超過四十年以上、具保存價值的老舊建築,至少有一萬棟。二○○ 八年時只有二十幾棟老宅開始整修,到了一○年,成長了一倍達到四十棟,但今年卻爆炸性成長至二百棟,四年增加了十倍,數量相當驚人。

在台南推動「老屋欣力」運動的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玉璜說,原本只是為了阻止政府拆除老屋,透過搶救歷史建築物,賦予老屋新生命。沒想到,這兩年低總價的台南老宅被投資客盯上,這其中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遠超乎他的想像。

「台北一坪地,台南可以買一戶!」張玉璜經常遇到慕名而來的外地人詢問,哪裡有適合投資的老宅,甚至要求基金會得無償提供古蹟修復工作,各式各樣奇怪的要求不勝枚舉。

老屋翻修封存古味

張玉璜說,早期投入台南老宅轉手的投資客,目前至少獲利三至五倍,甚至近一年政府積極打房,讓不少無法在北部與中部找到適當物件的熱錢移轉至台南老宅市場。過去一戶兩百萬元的老房子,瞬間飆漲至三百萬元,意外炒高了台南房價。

台南獨特的老宅市場,嗅覺靈敏的房仲業者感受最深。在台南房仲網站上,有專門針對投資客推出的「百年老宅系列」。例如,在中西區一棟屋齡一百三十五年的老舊透天厝,打著老屋改建最愛,餐廳、咖啡、藝術經營首選的宣傳文字,土地三十七坪,開價高達八百萬元!

台南古都其實處處都有老宅,買老宅沒有太大學問,如何整理、改裝才是「眉角」所在。蘇俊賓發現,雖然在台南買房比在台北買房簡單,如果想保留老房子原味,修復是大工程,於是,他抱持存多少閒錢就做多少裝潢的態度一點一滴整理,工程進度斷斷續續進行一年才完成。

由於老洋房以前是台南紡織家族其中一棟祖厝,前棟四層樓洋樓是住家,後面就是小型家庭工廠,「為了封存古味,特別保留浴室裡舊的蓮蓬頭與浴缸,也維持三樓到四樓一個有磨石子地板的室外梯,」談起九十年前的建築風格,他的眼神充滿光彩。

去年打算長住台南後,考量原本的老屋在鬧區,戶外空間較少,一年前蘇俊賓又買了第二戶老宅,這戶坐落台南市東區林森路大同基督教會後方的老宅,過去是一位土地代書的家,因為孩子長大搬出去住,為了資產配置才委託仲介銷售。

蘇俊賓接手這戶老房子後,特別保留客廳磨石子地板、窗戶,還將挑高的屋頂重新用松木強化結構,整層鋪上榻榻米,因此走入屋內,可以聞到一陣淡淡的藺草清香。

而林珍玫雖貴為科技大老闆夫人,但是對老宅的裝修還是費盡心思,經營「鹿角枝」的李城仲說,林珍玫非常愛惜老屋,鹿角枝開幕前半年,他幾乎每周都要到可成 教育基金會報到,「只要會動到老屋結構,都得跟她討論,她也很關心老屋的經營方向與風格,鹿角枝從無到有幾乎都是林珍玫催生。」

凋零老街重現生機

台南老屋改建商機,除了有錢外,還要有閒、有品味,實在不適合一般的投資客,況且現在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

一位房仲業者私底下透露,台南的老房子幾乎都是外地人投資,這種舊厝通常都在路寬只有三米的窄巷內,又因長期無人住,屋況很糟糕,重新整修的金額甚至比房 屋總價還高,在地人根本不會想買;但偏偏台北人就是喜歡這種原汁原味,經常指名要買位於神農街、海安路幾條著名老街的房子,而且最好是有名人住過的,但現 在台南老宅知名度大開,屋主也開始懂得惜售,可以說「有錢擱買嘸」!

老屋改建不只意外炒高了台南老屋的身價,也為台南人帶來了老屋懷舊商機。

目前在台南市中西區信義街經營民宿「屎溝墘客廳」的蔡宗昇,是在地的台南人。由於這幾年台南知名民宿「保安路謝宅」竄紅,甚至要好幾個月前預約才住得到, 讓蔡宗昇下定決心將屋齡一百一十五年的老家改建為民宿,今年初開幕以來,旺季一個月有二十天以上客滿,不乏香港與日本旅客透過網路搜尋主動訂房,以一晚房 價五千六百元計算,每個月的收入是過去單純出租給房客的三十倍以上。

就是這股台南龐大的觀光背包客商機,讓原本沒落、頹圮的舊樓房找到出口,蔡宗昇說,「台南賣的不是五星級觀光飯店的精緻,賣的是人文與歷史,我有信心可以 讓旅客買單。」張玉璜觀察,台南老宅熱潮,一方面是讓台北人找到一種城市沒有的fu(感覺),或是提供一種脫離城市苦悶的慰藉,台南市原本凋零的老街,也 因老宅熱重新找到生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61

科技公司炒人事件的法律問題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2/08/blog-post_25.html
這兩天某科技公司老闆炒人的短片在網上熱爆,我向來不好此道,所以初時沒有看,但見大家都出來湊熱鬧,而且又有朋友問我的看法,所以特地找來看個究竟,並順道寫下此文來抽抽水,並以我有限的法律知識和經驗,嘗試「認真地」以此事來做個Case study。

假設有公司遇到相同的僱傭紏紛,其實僱傭雙方的爭駁主要涉及四個常見的法律問題,我的看法如下:

1)員工秘撈違反僱傭合約

若果僱傭合約列明員工不可以秘撈,而公司有足夠證據,證明員工確有做秘撈的話,公司可以按照合約條款來處理。由於不同的公司,其條款都會不相同,所以不能確切地說可以怎樣做,但按其他公司的一般做法,通常會向員工作出警告,嚴重的更會將員工立即解僱。

至於工資方面,若公司將秘撈視為嚴重違規或者失職的話,控照香港的僱傭條例,公司可以不需要支付代通知金,但需要於解僱後的7天內支付未付的薪金,累積的有薪假,長期服務金和其他已承諾的獎金及花紅等。

2)員工違反利益衝突協議

若員工的秘撈與公司的業務相同,員工的確有利益衝突之嫌,從表面看來已違反了協議,公司可以按照條款來處理。和上一點相同,由於不同公司的條款各異,所以不能確定可以怎樣做,但按一般做法都是即時解僱,並且按情況考慮向員工追討損失。

表面來看,若公司能證明員工將公司的客戶據為己有,又或者員工假借公司名義去為自己接攬生意,成功追討的機會就較大。不過,要追討就要經民事索償,律師費以及相關費用著實不輕,而且公司必需要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秘撈直接令公司有所損失。

另外,若果涉及金額少於5萬,公司大可循小額錢債去追討,這樣就能省下律師費,但涉及的時間也不少。

3)涉嫌利用公司資源做秘撈

若公司有足夠證據的話,公司可到警署報案,舉報員工利用公司資源從事私人業務,其實這相當於偷竊或行騙,是刑事罪行。例如員工利用公司電腦及上班時間去編 寫程式,又或者曾將公司的客戶當成自己的來做reference,其實都有機會構成偷竊或行騙罪行。不過,是否立案進行調查,甚至是否起訴,則視乎證據有 幾確鑿,而且這是警察的事,公司無權左右。

4)秘撈收益從尾糧中抵扣

由於涉嫌利益衝突一事,公司能否向員工追討賠償還是未知之數,具體金額又不能確定,所以公司不能因此而將員工的秘撈收益用來抵扣尾糧。再講,秘撈收益是員工自己的錢,公司只能以此做參照來計算賠償額,以賠償公司的損失,但無權要求員工把錢收益交給公司。

就算法庭判了公司勝訴而且又確定了具體賠償金額,根據僱傭條例,公司也不能將賠償金從尾糧中抵扣,公司只能以其他方法,事後向員工追討。舉個例子,若員工 因疏忽或失職而損壞公司的財物,公司也只可以按財物的價值來扣除,但不能超過$300,而且也亦不可以超過員工工資的四分之一。

另外,就算員工犯事而被公司解僱,公司必須於員工離職後的7天內向員工支付所有欠薪。若公司違反此規定,公司須要向員工支付相關的利息作補償。而且倘若公司故意拖延支付解僱補償給員工,公司可被檢控,最高刑罰是罰款35萬及監禁3年。

按照片段的對話來看,我估計公司根本沒有足夠證據,所以才偷拍雙方對話。可是,老闆不斷強調報警,又多次提及CIB、商業罪案調查科及自己有背景,就算員工說了不利自己的說話,但事後以情緒不穩或受威嚇情況下亂講話做藉口,相信員工要推翻這些證據並不太難。

其實那位老闆忿怒是可以理解的,員工和公司競爭私下去接生意,還用公司的客戶來做自己的reference。而且員工用其他人的戶口來收錢,似乎是有心隱瞞,企圖在出事時自己可以撇清,但不幸地遇上老闆的朋友才東窗事發。

雖則如此,單憑片段資料有限,身為旁觀者實在很難說誰是誰非。香港的IT從業員就只有7萬人,正如CK兄所說「山水有相逢」。況且大開門口做生意,玩得太大、去得太盡又何必,搞到引火自焚的例子實在屢見不鮮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562

美初創科技公司選址:已漸漸拋棄車庫

http://xueyuan.cyzone.cn/qibu-xuanzhi/231845.html

北京時間8月30日消息,《紐約時報》近日刊載文章稱,尋求租用低價辦公空間的科技創業公司正在拓寬曼哈頓「硅谷」的邊界。文章指 出,當下初出茅廬的科技公司已經變得更加關注成本問題,不願像以前的創業公司那樣在短時間內就把自己的種子資金消耗殆盡。曼哈頓中城區的人氣度正在上升, 原因是這裡的辦公樓租金可以低到每平方英呎40美元,而在更加時髦的社區中,租金最高可達每平方英呎70美元。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全文:

在十年以前的互聯網繁榮發展時期,科技公司曾大量湧入曼哈頓百老匯街沿邊的社區,大多數最終都落戶在23街一個非正式分界點南邊的社區中。

但時至今日,那條盧比孔河(意大利北部小河,是古代高盧和羅馬共和國的界河)正經常被新一代的數字企業穿越,這些公司看起來正希望用下曼哈頓及其新潮風尚來交換更加守舊的中城區周邊社區。

據NYC Digital編纂的數據顯示,有100多家基於互聯網的營銷公司、零售商和社交網絡公司目前的總部都設在熨斗大廈(Flatiron Building)和中央公園之間的地區,而整個紐約市中則共有大約1400家從事類似業務的公司。NYC Digital是紐約市長邁克爾·彭博(Michael R. Bloomberg)在去年啟動的一個項目,旨在宣傳紐約市的科技行業。

「硅谷的邊界很明顯正在向外推進。」高緯環球(Cushman and Wakefield)的經紀人喬納森·賽爾克(Jonathan Serko)說道,他曾致力於將科技公司帶往中城區。他補充稱:「有些公司正處於必要而想要遷址。」

在曼哈頓的繁華鬧市區,近年以來商業樓租金一直都在上揚,原因是切爾西(Chelsea)、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和金融區等日益時髦的社區中一直都在浮現出大量的新企業。同時,住宅樓的轉換也一直都在以科技公司一度喜愛的那種工業建築為目標。

而與此同時,與以前的科技創業公司相比,當下初出茅廬的科技公司已經變得更加關注成本問題,不願像以前的創業公司那樣在短時間內就把自己的種子資金 消耗殆盡,房地產經紀人說道。將公司總部設在中城區有可能節省大量的資金,原因是據高緯環球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城區的辦公樓租金可以低到每平方英呎40美 元(約合每平方米430美元);而在更加時髦的社區中,租金最高可達每平方英呎70美元(約合每平方米750美元)。

為玩具反斗城等零售商提供在線服務的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及服務公司GSI Commerce在2011年被eBay收購,當時該公司轉租了位於百老匯街SoHo金融區的一個面積為1萬平方英呎(約合930平方米)的頂樓辦公室, 原因是在被收購以後,這家公司有必要擴充辦公空間。

「不要誤會,市場上確實有很多十分美觀的辦公空間。」GSI Commerce的高級副總裁詹·多布日什(Jan Dobri)說道。「只是把錢花在那些辦公空間上不是個好辦法。」

多布日什在SoHo金融區和Hudson Yards所看到的辦公空間的租金大約為每平方英呎60美元(約合每平方米650美元),價格過於昂貴,她說道。到最後,她選定了百老匯街1350號作為 GSI新的辦公地點,那是一幢位於西36街的戰前高樓。這幢建築物的業主Malkin Holdings稱,在今年3月份,GSI在這裡租用了一個2.5萬平方英呎(約合2320平方米)的三樓辦公空間,價格大約為每平方英呎45美元(約合 每平方米480美元)。

將公司辦公地點設在中城區還有其他的好處,比如說鄰近賓州火車站等,多布日什說道。在她所在這家公司的100名員工中,有幾名員工經常都要到GSI位於賓夕法尼亞州蒙哥馬利郡普王市(King of Prussia)的總部去,而他們喜歡火車站靠公司近一些,她說道。

對Malkin Holdings總裁安東尼·邁爾肯(Anthony Malkin)來說,吸引象GSI這樣的數字公司是需要優先考慮的事情。這家公司已經對其在曼哈頓擁有的物業進行了整修,希望藉此吸引新類型的租客。在百 老匯街1350號,他對大理石牆面的大廳和電梯間進行了重新裝修,加入了能顯示天氣和新聞信息的小型監控器,還對這幢大樓的窗戶、燈光和浴室進行了升級。 主要業務集中在數字平台上的廣告代理機構U Marketing在2009年遷入這幢大廈的八樓,而且最近還額外租用了隔壁的一個辦公空間。

類似的,在邁爾肯管理的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中,一項正在繼續進行中的裝修工程已經在許多樓層中打通了牆壁,目的是讓辦公空間看起來更加開放。

這種措施可能已經取得了效果。邁爾肯說道,在今年春天,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簽署了一份租約,租下了24樓的一個1.04萬平方英呎(約合 97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以擴充該公司此前在25樓上已經擁有的3.2萬平方英呎(約合297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他還補充稱,這樁102層的地標大 廈的租金要價為每平方英呎50美元(約合每平方米540美元)起。

科技創業公司現在選擇辦公場所時已經變得更加傳統化,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從倉庫開始創業,這意味著科技創業公司「正在從有關創造力的環境轉向『讓我們去上班吧』的環境」,邁爾肯說道。

這種最初的工業空間的外觀——開放式的佈局、長長的窗戶、以及高高的天花板——在中城區也能看到,比如說百老匯街1385號,這是位於西38街的一 幢23層的大廈,地處曼哈頓的服裝區,許多結婚禮服廠商曾一度在此安家。在這個月,在線時裝零售商Ideeli將在這裡剪綵,將其生產設施從SoHo金融 區的拉菲爾街(Lafayette Street)148號遷往這幢大廈,這家公司租用了2.35萬平方英呎(約合2180平方米)的整層辦公空間。這個新的辦公室擁有12英呎(約合3.7 米)高的層高,還有大大的銅窗。

在Ideeli新辦公地點的上面幾層,通信公司 ShoreTel也已經在最近簽署了一份租約,租下了一整層的辦公空間,這個新的辦公室將取代該公司目前在切爾西區西17街245號1.5萬平方英呎(約 合139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ShoreTel的副總裁希瑟·貝納特(Heather Bennett)說道,舊的辦公地點是一幢12層高的建築物,將被轉換為公寓大廈。

在今年12月份完工時,ShoreTel的新居將容納100名員工。據一份透視圖顯示,這處新的辦公空間將擁有一個通風的中央空間,其中擺放著員工 使用的桌椅,僅在邊角處有少數的傳統辦公室。「現在我們將在一個開放式的空間總工作,而我們希望新的辦公空間能更加開放,因為合作和學習是我們項目的中 心。」貝納特說道。

百老匯街1385號的業主Bloomingdale Properties已經為這幢大廈的普通空間採用了一種類似的美學設計,通過一項投資6000萬美元的三年期裝修計划來實現。通過移動一個報攤的方 式,Bloomingdale Properties就能拓寬大廳空間。此外,該公司還為這幢大廈增設了一個底樓自行車房。

為了提防許多創業公司在第一個回合中就宣告死亡,業主們在審核潛在租客時已經變得非常嚴格,Bloomingdale副總裁約翰·弗萊切爾(John Fletcher)說道。弗萊切爾稱,他不會冒險嘗試引入一家租客,除非這家租客能證明自身擁有穩定的收入流。「我們正在尋找成熟的公司,而不是那些剛剛開發最新的應用的公司。」弗萊切爾說道。

今天的科技公司並非湧入中城區的真正先驅。在本世紀初,一批科技公司就曾進入過這個服裝區。曼哈頓的其他部分和布魯克林也都擁有自己的吸引力。瓦裡 克街(Varick Street)的一幢大廈原本是一家印刷廠的所在地,但據紐約市發佈的數據顯示,現在這個大廈中已經容納了38家科技公司,雖然其中很多公司將辦公地點設 在這裡是因為它們通過WeWork租用較小的空間。WeWork是一家商業中心公司,專門迎合創業公司的胃口。

但中城區——尤其是百老匯街沿邊地區——的人氣度正在上升。據NYC Digital編纂的數據顯示,百老匯街140號有7家公司,其中包括廣告代理機構Grab Networks等;百老匯街1500號的時代廣場則容納了13家公司,其中包括服裝公司Dibsie等。

其他公司則進一步向東部地區延伸;包括網站開發商Dolphin Micro在內的13家科技公司在坐落於東34街的第五大道349號擁有辦公室,這幢大廈的業主是Zar Property NY。這個地區中備受矚目的租客包括Twitter和一家法律事務所、一家銀行以及一家聯邦機構等,其中Twitter在麥迪遜大道340號租用了辦公空 間。在這條街上設有辦公室的還有Facebook,這家公司在麥迪遜大道335號擁有三個樓面的辦公空間,該公司在2010年遷入這裡。

批評人士稱,中城區仍需一段時間才能提供象市中心那樣的時髦餐廳,這些餐廳的數量正在激增。不動產經紀人稱,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亞市場上的業主正在提供許多附加優惠條件的原因,如六個月的免費租期等,尤其是在人氣度不那麼高的中央車站地區。

但是,這個地區的配套服務跟上高人氣度地區可能只是時間的問題。「這個地區就像是一瓶很好的紅酒。」賽爾克說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裡只會變得更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44

獨家專訪︾宏碁精神領袖談台灣科技業的未來 施振榮:台灣要微笑 還差最後一哩!

2012-9-3  TWM




「微笑曲線」理論問世已經二十年了,台灣品牌將其奉為圭臬,卻在二十年後的今天,宏碁、宏達電雙雙跌跤。究竟宏碁、宏達電遇到何種難題?在台灣科技業大轉型關口,《今周刊》專訪施振榮,替台灣科技業開藥方。

撰文‧賴筱凡

「我從來沒有後悔用過蘭奇。」八月底盛夏,坐在餐廳包廂裡的智融集團董事長兼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語氣堅定無比地這麼說著。在他提出「微笑曲線」理論二十年 後,一手創辦的宏碁卻遇上史無前例的危機。但他始終秉持一貫樂觀的態度,用蘭奇、不用蘭奇,都是從宏碁利益最大化來思考,他也相信宏碁能再次轉型迎接新挑 戰。

一九九二年,施振榮提出「微笑曲線」,啟動台灣科技業分工大轉型,也催生了大大小小的台灣品牌。只是,二十年過去,「微笑曲線」從科技業出發,如今,為何台灣科技品牌遭逢空前的挑戰?

施振榮完全沒有思考,一針見血地說:「他們想做『微笑曲線』,卻沒做到『微笑曲線』的最上端,最後一哩路的差距,成了宏碁、宏達電最難突破的關卡。」

台灣科技品牌第一個盲點

研發技術不夠前瞻

這二十年來,「微笑曲線」成為台灣科技業發展的圭臬,宏碁、宏達電都是「微笑曲線」理論的奉行者。然而,宏碁、宏達電卻雙雙在品牌路踢到大鐵板,看在施振 榮眼裡,他直接指出台灣科技品牌的第一個盲點,「就是研發技術不夠前瞻!」以宏碁為例,近兩年來,宏碁下、華碩上,雙A競爭之間的消長,施振榮很清楚,造 成這種結果的最大原因,就是宏碁缺乏研發設計能力。

二○○○年,那是宏碁二次再造,施振榮一手確立了專業分工的策略,將宏碁集團一分為三的「ABW」家族,A家族也就是品牌經營為主的宏碁(acer),B家族則是以明基(BenQ)為首的明基友達集團,W家族讓緯創(Wistron)走向一條專業代工製造的路。

建立在專業分工策略上,宏碁將研發設計團隊全數切給了緯創,「這是問題所在,所以,宏碁第三次再造,就要解決這件事。」施振榮直言,近兩年宏碁走得很辛苦,也讓他們不得不啟動第三次再造,就是希望讓宏碁重回往日光景。

然而,研發技術缺乏前瞻性,絕對不僅是宏碁的問題,而是台灣科技產業共同面臨到的難題,「如果你的研發技術夠前瞻,就能在前頭設下路障,後面想通過的人,就得付過路費。」施振榮口中的路障即是專利,而過路費就成了權利金。

不懂客戶要什麼 只能追隨抓緊華人市場 台灣仍有未來高通就是設下路障的代表,高通在3G通訊技術擁有大筆專利,讓後進的聯發科吃足苦頭。即使聯發科今年開發出殺手級3G晶片,但高通設下的專利路障,讓許多聯發科客戶用聯發科晶片,卻還得付權利金給高通。

「蘋果也是如此,專利競爭在高度競爭的科技業裡,已成常態。重點不在於蘋果用專利訴訟方式制衡對手,而是蘋果的研發技術夠前瞻,這才是台灣科技業所缺乏 的。」施振榮說,過去台灣研發能量不低,但多著墨在學術層面,由學術人士主導研發資源的分配,導致台灣始終缺乏能應用到終端的技術。

台灣科技廠在「微笑曲線」左端的研發踢鐵板,在右端的品牌、行銷也沒討到便宜。「宏碁、宏達電為什麼經營得這麼辛苦,就是不懂客戶需要的是什麼、不知道 Customer Inside。」即使宏碁、宏達電經營品牌已經這麼多年,但施振榮搖了搖頭,「如果我們知道客戶需要什麼,那iPhone、iPad就不會是由蘋果做出 來,賈伯斯才是真正懂客戶要什麼的人。」「台灣科技廠太習慣站在『微笑曲線』的左端想事情,都從研發角度去想消費者要什麼,這要改。真正站在第一線與消費 者接觸的是『微笑曲線』右端的人,要用右端去引左端,知道客戶要什麼,研發技術才能跑在前面。」施振榮說。

拿明基的投影機為例,全球市占率衝上一○.八%,坐二望一,「KY(明基董事長李焜耀的英文名)在投影機做得很好,可以從右端引導到左端,了解消費者要什 麼,技術研發也會走在前面。」難道台灣科技企業就沒有希望了嗎?以宏碁為例,縱使沒拿到微軟Win Rt平板的首發門票,他也不擔憂。「Win Rt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我們可以擺脫英特爾的限制,不再只有英特爾的處理器可選。」打破Wintel(微軟的Windows軟體平台+Intel的硬體架 構)的鐵壁箝制,台灣NB廠可以有更多機會。

「以前,台灣因為市場太小,只能以歐美市場為依歸。可是,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有龐大華人市場支撐,誰比台灣人懂華人文化。說不定有一天,我們也能開發自己 的CPU。」樂觀之於施振榮,讓他深信台灣科技業還是有未來,只是需要時間。就像他也相信只要給宏碁時間,啟動第三次再造後,宏碁將能重回昔日風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54

觸控科技如何「捕魚」?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15/0NNDE1XzUyMjU0Ng.html

陳昊芝一手創立的觸控科技似乎遠遠沒有他製造的《捕魚達人》遊戲那麼出名,雖然事實上,捕魚達人只是觸控科技旗下的業務板塊之一;

2011年8月,觸控科技獲得了北極光創投、紅杉和思維創投1420萬美元的投資,那麼,拿到融資後的12個月以來,觸控科技都發生了哪些改觀?

陳 昊芝將這12個月的發展劃成四個階段:在第一階段,觸控科技只擁有CocoaChina社區,《捕魚達人》排上iTune Store的榜首是一場略顯意外的驚喜;第二階段,在2011年底之前,由於《捕魚達人》的風靡,觸控開始嘗試基於它的大流量廣告販賣。第三個發展階段是 在今年年初,觸控推出了Cocos2D-X遊戲引擎。在現階段,觸控開始嘗試做遊戲代理業務。

於是,時至今日,觸控形成所謂「三駕馬車」的戰略格局:一個平台、一個引擎、一個產品。

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姜皓天在投資之前就告訴陳昊芝,觸控要做一個具有平台特色的公司。實際上,從卓越網,到愛卡汽車網,再到譯言,陳昊芝試圖打造行業生態圈的信念從未被磨滅。

這位連續創業者,在他的微博上這樣描述自己的夢想: 「總是讓我想起一種森林裡纏繞大樹的藤蘿,瘋狂生長,借助大樹獲取陽光,最後與大樹爭奪陽光不在乎大樹的死活。一種基於本能的貪婪」。

作為資深果粉的陳昊芝,不得不面臨著iOS市場份額下降的局面,並加大對安卓平台的投入。《捕魚達人》的Android版本去年7月就已上線。而現在借由Cocos2D-X遊戲引擎,觸控科技可以在多個平台同時著力。

iPhone5發佈的前一個上午,他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年是移動互聯的一個轉折點,蘋果的保有量已經達到三千到四千萬台,安卓的出貨量則已經四倍於iPhone。佔據市場份額50%的智能手機中,有85%為安卓手機。

《捕魚達人》:平台公司的利潤堡壘

如果沒有《捕魚達人》,現在的觸控科技會是什麼樣子?

當陳昊芝22個月前創辦觸控科技時,他自己也沒有完全預料到,恰好是《捕魚達人》,把這家公司推到了當下的盈利風口。

儘管在9月12日的採訪中,陳昊芝極力淡化這款遊戲給觸控科技帶來的收益,他反覆強調觸控是一家「平台類」公司,但不可否認,觸控科技從《捕魚達人》上所收穫的,遠不止一款遊戲的聲勢及其帶來的現金流。

目前觸控科技旗下除了《捕魚達人》之外,CocoaChina是國內最大的iOS開發者平台,彙集了近10萬開發者;遊戲引擎Cocos2D-X,主要服務手機遊戲開發者,降低遊戲開發門檻;

「這是『三駕馬車』中最神奇的一環」,陳昊芝坦言,《捕魚達人》作為一款產品所獲得的成功,「更多地是因為我們命好,遇到了」。

當然,《捕魚達人》的造勢原本就是陳昊芝營銷戰略的一部分,他曾明確表示,「在上線後,我動用了海外幾乎全部的推廣渠道,比如限免、廣告、AdMob推廣等,力推《捕魚達人》。」

對觸控而言,《捕魚達人》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道「利潤堡壘」——正是憑藉其在移動遊戲中的異軍突起,觸控盤活了旗下的「三駕馬車」之二:CocoaChina蘋果開發中文站和Cocos2D-X遊戲引擎。

陳昊芝說,在拿到北極光創投首輪融資時,觸控科技還只擁有CocoaChina社區,接下去該怎麼走還是一個問號:社區意味著什麼?行業生態價值?但陳昊芝心中清楚,最有價值的和商業利益是兩回事。

假如繼續走開發者社區的道路,如動點科技創始人盧剛博士所說,本質上是在做媒體屬性的「慢公司」,相比短、平、快的遊戲產品,需要更為漫長的滋養和積累,比如機鋒網等;但這類公司由於盈利的短板,已顯疲態。

觸控選擇了別的路徑。在第二階段,這家公司推出了Cocos2D-X遊戲引擎,擁有產品以及現金流,但仍未形成真正的盈利模式。直到去年底,由於《捕魚達人》的風靡,觸控開始嘗試基於它的大流量販賣廣告。

「市場在早期階段,如果遊戲本身沒有實現盈利,廣告是無法進行的」,陳昊芝指出。當前,全球所有手機遊戲單次打開的時間是兩分鐘,而《捕魚達人》是這個數的2.5倍,月留存率則達到平均額的8倍。

《捕魚達人》有效地進入並佔據了玩家的碎片時間,陳昊芝說,與過去的SP遊戲不同,《捕魚達人》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類似於加入二氧化碳配方的可口可樂,讓人缺乏「味覺記憶」,避開了所謂的疲憊期。

「先靠捕魚獲得了相當大數量的用戶,其他的開發者才會願意跟你合作」,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姜皓天說道。據瞭解,《捕魚達人》當前70%-80%的收入都來自於廣告。

而 另一項被拉動的重要業務是遊戲代理。今年2月到5月,觸控正式啟動代理業務,代理的產品如國內的《戰國》、《神的旨意》,以及下文將要提到的海外遊戲。姜 皓天在融資時所說的「平台特色的公司」,到今年中期初現端倪。「從產品到流量,再到代理的商業模式」,陳昊芝如此描述觸控在22個月之內經歷的演進過程。

平台特色呈現的同時,公司的運營也面臨潛在的隱患。姜皓天指出,一個公司同時執行幾件事,首先就存在挑戰和風險,其次,「在發行和代理板塊,公司的成功取決於能挑選出多好的產品,一旦挑錯則可能虧損」。

而 最根本的隱患來自於行業內部,「能不能建立並維護好一個成功的體系,並且讓這個體系隨市場變化與時俱進」,對觸控科技這家企圖打造行業生態圈的公司而言, 是極大的挑戰。但對此並無其他的捷徑,思偉投資合夥人嚴筱湄表示,「重在執行,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市場的熱度遠不如去年的情況下。這仍舊是個處在早期的市 場,完全沒有明確誰才是贏家。」

向「小鳥模式」說不

當《捕魚達人》橫空出世時,人們樂於把它和「憤怒的小鳥」相提並論。早在去年年末,捕魚半年的下載量已幾乎與小鳥的同比數據持平。

「中國版小鳥」一類的稱謂對陳昊芝來說,簡直太熟悉了。不過,捕魚可以被比作小鳥,觸控卻不是Rovio。

繼去年四月在移動互聯網大會上亮相之後,先行締造了移動應用奇蹟的Rovio CEO彼得·維斯特貝加(Peter Vesterbacka)今年又來到中國,尋訪他的中國同行陳昊芝和劉冠群,希望觸控成為「小鳥」的中國代理者。

遺憾的是,捕魚和小鳥的聯姻最終未能實現。陳昊芝對彼得說,「我能不能申請得到小鳥的打折玩具」,但除此以外,觸控對小鳥在華的其它東西沒有太大興趣和信心。他向記者解釋道,「老外的配合度太低,想用一種固執的方式打開中國市場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事 實上,就本報此前對Rovio公司的多次採訪中瞭解,「小鳥模式」的方向,是要做迪斯尼這樣的娛樂公司,但對於Rovio來說,更深層的挑戰在於,它太想 成為一家新型的迪斯尼公司——「有點急功近利,體系卻難以支撐」。小鳥雖然一度如日中天,但它對市場的覆蓋主要通過智能手機實現,覆蓋人群更多是中高端人 群,所謂的白領;即便孩子也玩小鳥,對遊戲也僅能保持三分鐘熱度;此外,從品類上來說,小鳥的自我更新並保持更新後遊戲的吸引力和新鮮度,也很有挑戰。

顯 然,陳昊芝不打算重複「小鳥模式」,而是選擇了今天的平台化的戰略方向。這主要是基於其對當下中國遊戲市場的理解。在陳昊芝看來,中國遊戲行業的生態價值 潛力,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如何營造好生態鏈,未來創造出更多類似捕魚的遊戲,才是得以在遊戲創意行業年輪的大浪淘沙中,成為主流競爭力公司的根本所在。

觸控科技的投資方之一,便是迪斯尼旗下的思偉投資。在去年8月,思偉與北極光、紅杉一道,向觸控注資1400萬美元。嚴筱湄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包括迪斯尼在內的很多品牌公司都想進入中國。借助智能手機,可以對其用戶群形成最便捷的品牌傳播功用。

「然 而,對於海外公司來說,中國的發行渠道十分混亂,難以理解」,嚴筱湄說,「在美國,一個應用放在官方的Apple Store上就可以了,國內很多iPhone用戶卻在使用多種形式的應用平台」。她指出,尋找合適的合作夥伴是海外公司進入中國的關鍵。合作者除了要滿足 跨平台的技術條件之外,更需要渠道推廣的資源。

雖然在B輪融資之初,廣告和第三方代理尚處在商業計劃書的層面,如嚴筱湄所說,思偉作為風 投機構,更多地看中了捕魚遊戲和CocoaChina平台本身的潛能,為觸控進行了較多財務上的規劃。不過觸控當下所體現的第三方代理能力,成為思偉對其 保持耐心和樂觀態度的關鍵理由。

「作為海外公司的合作者,能否覆蓋多種渠道,助其達成目的,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工作。觸控在中國智能機領域的佈局全面,掌握各個渠道覆蓋效應的第一手資料,能夠為合作夥伴提供合理的商業價值」,嚴筱湄如是說。

號稱自己是「土鱉」的陳昊芝,也早已讓合夥人張雷常駐美國。根據此前的媒體報導,他甚至把奧斯卡最佳動畫電影《瓦力》的技術總監拉進觸控,為其在海外打頭陣。人們知道,《瓦力》由迪斯尼旗下的皮克斯動畫出品,而皮克斯原本是喬幫主在蘋果之外的另一項傑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