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限房價的“數字遊戲”背後,購房者仍難逃脫漲價的命運◎ 本刊記者 朱以師 文zhuyishi.blog.caixin.com 為防“地王” ,北京再次暫停了一幅熱門地塊的出讓。 5月27日, 北 京 市“因故暫停”豐台區花鄉夏家胡同 R2二類居住用地掛牌出讓活動。該地塊位於北京西南三環之內。在剔除配建的公共租賃住房面積之後,起始樓面地價已達1.97萬元 / 平方米。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網站顯示,截至5月24日,夏家胡同地塊已獲7次網上報價,總價由起始的13.1億元被抬升至13.52億元。據財新記者瞭解,包括萬科、中糧地產、九龍倉、和記黃埔、華夏幸福基業、旭輝集團、懋源地產等在內的多家開發商都繳納了競買保證金,並參與競價。 一位不願具名的開發商人士對財新記者稱,夏家胡同地塊處北京三環內,地理位置稀缺。在扣除配建的公租房之後,成交樓面地價有望超過3.5萬元 / 平方米,未來項目入市時的價格可能達到7萬元 / 平方米。目前,該地塊附近二手房成交價格約4萬元 / 平方米。這無疑將助推所處區域的房價上漲預期。 上述開發商人士透露,此次叫停夏家胡同地塊的出讓,是北京市政府的意思。此前一周,北京土地市場連續出現高溢價成交,政府 “限房價、不控地價”的做法備受質疑。但北京市國土局相關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夏家胡同地塊暫停出讓,是一項正常工作,並不是針對地價的管控。至於何時重新掛牌出讓,目前還未確定。 有市場人士指出,夏家胡同准 “地王”被臨時叫停的背後,體現了政府在房地產調控中思路紊亂。北京土地市場一直供應有限,加之政府不願在地價上讓利,地價飛漲,繼而推動房價上漲,“政府不去尋求解決惡性循環之源,卻捨本逐末地強化抑制土地供應” 。 在商品房銷售端,也在政府推手下,上演著另一輪惡性循環——為實現 “新國五條”實施細則中承諾的 “穩中有降”的房價控制目標,北京市政府強力干預銷售環節,甚至控制樓盤定價權,不給一些售價較高或試圖漲價的項目頒發預售許可證。這種做法直接減少了新房市場的供應,加劇供不應求的緊張局面。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3年4月,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1.8%,同比上漲13.4%,仍處於“雙升”局面。可見政府未來抑制房價漲幅的壓力之大。 “只要供不應求的局面不改觀,所有手段都是數字遊戲。 ”一家大型開發商負責人指出。他預期北京控制預售證、控制網簽等手段可能會持續一年,但越到後面,供需矛盾會越加劇。 房價漲勢逼人 目前北京樓市幾乎所有的市場指標都在釋放上漲的信號。最直接的就是土地市場的火熱成交。 5月20日,通州台湖兩幅地塊現場 競價,吸引了20余家房企角逐。最終,福州泰禾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11.25 億元的最高限價摘得台湖鎮 B-03地塊,溢價48%。剔除配建的公租房,樓面地價約1.66萬元 / 平方米,與周邊在售商品房價格持平。北京世紀鴻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和李金嶺聯合體以8.25億元競得台湖鎮 B-23地塊,溢價達230%,平均樓面地價約1.31萬元 / 平方米。5月22 日,北京大興區三幅地塊入市交易。其中舊宮地塊吸引了10家房企競拍。最終,保利和首開聯合體以總價12.82億元競得,溢價49%。剔除公租房面積後,樓面地價約2.23萬元 / 平方米,預計項 目售價有望達3.5萬元 / 平方米。同日成交的還有大興區魏善莊鎮多功能用地,北京城建興華地產有限公司以11.15億元競得,溢價102%,樓面地價約6050 元 / 平方米。位於大興新城核心區的商業地塊,被北京萬科和首開聯合體以11.25億元摘得,溢價81%,折合樓面地價約8860元 /平方米。 僅在5月20日 -22日的三天時間內,北京成交7幅地塊,土地出讓金達64.47 億元。據中原地產統計,截至2013年5月底,北京土地出讓金收入達617.89億元,接近2012年全年的土地出讓收入。 開發商的信心與投資都在回升。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3年1月 -4月,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882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8.6%,降幅比1-3月縮小13.4個百分點;土地成交價款2020 億元,同比增長10.6%。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認為,房企資金狀況較好,土地市場在二季度明顯回升。 北京市場增長更為明顯。據財新記者不完全統計,2013年3月 -5月,北京共成交住宅用地面積約44.79萬平方米,較2012年同期增長95%。 過去幾年,北京市場上成交的住宅用地規劃建築面積一直低於商品住宅的成交面積,這一缺口造成住宅市場供不應求。2007年 -2011年,平均每年供應缺口約為130萬平方米,2012年的供應缺口更超過了800萬平方米。 北京市商品住宅的庫存也已降至歷史低點。據北京市住建委統計,截至5月28日,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可售總套數約6.3萬套,為2010年1月以來的最低。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的數據也顯示,北京的庫存4月下跌25.6%,存銷比跌至6.2,後期房價上漲的壓力很大。 北京商品住宅市場成交量4月開始下滑,但總體仍處於高位。據亞豪機構統計,截至5月26日,2013年北京樓市僅新增月2.3萬套商品住宅,但成交量超過5萬套。供需缺口被進一步拉大。 “北京房價今年肯定下不來。 ”億翰智庫首席研究員陳嘯天認為,調控之下,北京的房價環比漲幅會有所回落,但同比漲幅還將擴大,預計今年四季度或明年一季度見頂。 強控預售證 越來越多的開發商抱怨,在北京拿不到預售許可證了。北京市住建委網站顯示,從4月1日到5月29日,北京有27個項目拿到預售許可證,同比下降兩成。 從2013年3月開始,北京市住建委就加強了對預售許可證審批的管理。甚至在全國 “兩會”期間一度暫停預售許可證審批。這導致萬科、保利地產、中化方興、融創等多家房企的住宅項目申請被延後。直到3月20日後,北京市住建委才恢複審批,但發證數量和節奏明顯受控。4月之後情況更加明顯。據財新記者瞭解,北京市住建委立下了 “二季度要讓房價數據改觀”的軍令狀,將房價數據與官員 “烏紗帽”掛鈎。到了5月,一些樓盤的預售方案要求提交北京市分管城建的副市長辦公室審批。 北京市“穩中有降”的房價控制目標被分解至各區縣,區縣政府再將目標分解到轄區不同區域,並在每一個區域制定區域指導價。開發商在上報預售方案時,售價不能超過區域指導價。所謂區域指導價並無一定計算方式。北京市住建委主任楊斌曾公開表態,限價的兩條原則,一是不能明顯高于上一期項目售價;二是不能高于周邊二手房價。 據財新記者瞭解,目前北京有近20 個項目被卡在預售許可證審批環節,大多是原計劃 “低開高走”的已開盤老項目和一些定位高端的新項目,如華潤橡樹灣、招商臻園、華僑城、保利春天里、金融街融匯、中國水電雲立方等。 位於昌平區的觀山悅家園5月22日取得預售許可證,本期擬售均價在2萬元左右,與去年開盤價基本持平。該項 目銷售人員透露, “本來想漲價10% 的,但預售一直不能獲批。前後磨了四五個來回,最後不漲價才拿到預售。 ”2012年低價開盤的保利春天里,本計劃在三期將售價調整到2萬元 / 平方米,但預售證遲遲無法獲批。 “拿不到就先不賣了。 ”該項目銷售人員稱如果按去年開盤價賣,就虧了。保利準備先賣同一區域的熙悅春天項目。 一家大型房企的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各區住建委在上報和審批預售項目時,傾向于 “肥瘦搭配” ,批高端項目的同時搭配批低剛需項目,以此來拉低整區成交均價。此外,住建委對一些成交量大的項目和高端項目也會重點監控,控制網簽速度,比如每周放兩套,以防止高端項目拉高成交均價。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有開發商採取“拆合同”的方式,將精裝房拆為毛坯房和精裝修兩個合同,以較低的毛坯房價格通過預售審批,精裝修部分另簽合同。如此,既可突破限價令管制,還能找到漲價新途徑。5月以來,北京市場精裝項目數量明顯增多。政府與開發商在博弈之際,心照不宣地“配合”著,共同完成限房價的“數字遊戲” ,最終購房者仍難逃脫漲價的命運。 |
9月10日,《中國房地產報》報導稱深圳4家銀行公開宣佈暫停房貸。而據《重慶商報》9月9日消息,由於銀行信貸額度吃緊,重慶部分銀行暫停受理二手房貸款;同一天,《中安在線》報導,合肥最近有4家銀行暫停了二手房貸款,其中農行、交行、工行等國有大行也加入停貸大軍。
對於大面積收緊房貸的原因,銀行方面普遍的說法是額度緊張。但也有銀行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真實原因也許沒這麼簡單。
銀行收緊房貸愈演愈烈
據瞭解,今年以來,不少地方陸續傳出銀行暫停房貸的消息。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合肥等城市相續出現暫停房貸的情況,尤其是最近幾天,似乎有蔓延的趨勢。
而這種趨勢不僅表現在地域上,也表現在較小銀行開始向國有大行蔓延。此前,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暫停房貸的以股份行和城商行居多,國有五大行有審核從嚴、放款延長的現象,但並沒有停貸。但據9月9日《中安在線》的消息,合肥最近暫停二手房貸款的4家銀行中,3家是國有大行。由此可見,國有大行的此前的「淡定」態度似乎正被打破。
某知名地產中介公司廣州地區經紀人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近來,房貸一直在收緊,現在根本不會有折扣,而且有幾家銀行在最近兩個星期也加入了暫停房貸的大軍,至於是哪幾家銀行,該地產經紀人沒有透露。
種種跡象表明,銀行收緊房貸的趨勢愈演愈烈,而二手房貸款則首當其衝,是停貸重災區。據《中安在線》報導,沒有暫停二手房貸款業務的銀行,利率也出現較大幅度上浮。以合肥地區光大銀行為例,雖然沒有暫停二手房貸款,但首套房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基礎上浮10%,二套房上浮20%,而且還需要等待放款。
就連此前相對寬鬆的公積金貸款,如今也受到影響。據媒體報導稱,偉嘉安捷的統計數據顯示,8月北京市公積金貸款的交易量環比上月下降30%左右,國管公積金貸款受額度緊張影響,辦理人數下降明顯,而公積金貸款整體消費人群比例也由30%縮減為20%。
銀行警惕房貸風險
對於房貸收緊的原因,銀行方面普遍的說法是額度緊張,但某銀行人士王先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真實的原因也許要複雜得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銀行對房貸風險比以往更加警惕。
據王先生介紹,在六月「錢荒」之後,許多銀行心有餘悸,對風險的控制更加嚴格。
今年的上市銀行中報數據顯示,16家上市銀行不良貸款餘額達4400億元,相比2012年末增加了近400億元。
「但這種影響是廣泛的,不針對房屋貸款,但上半年部分銀行房屋貸款過度放貸的問題也確實存在,下半年只能相對收緊,這個原因不可否認。另一方面,銀行對房地產市場的預期恐怕是銀行收緊房貸更重要的原因。」前述王先生表示,上述說法只是他的個人猜測。他還認為,房屋貸款作為一種銀行爭相追捧的優質資產的時代也許在逐漸遠去。
王先生向記者指出,市場上有關房產稅的傳言,也提高了銀行對房貸風險的警惕。
盛富資本總裁黃立沖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房產稅的推出是大趨勢,只是時間問題。至於推出的具體時間,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可能會有定論。
黃立沖認為,目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泡沫比較嚴重,「歐美發達國家普遍徵收房產稅,所以房屋作為投資品的吸引力很低,持有兩套房以上的人是極少的。人們購房的目的就是為了住,因為空房子也要徵稅。但中國的情況很不一樣,許多人持有幾套或多套,因為持有成本太低。所以現在中國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許多房子是空置的,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而這些空置房就形成了房產泡沫,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方案就是徵收房產稅,這個大方向不會變。」
「房產稅一旦推出(當然這個過程是漸進的),那房屋作為投資品的持有成本就大幅增加,從而失去作為投資品的吸引力,房屋需求自然就下降。」黃立沖表示,這種預期正是銀行收緊房貸的一個重要原因。
黃立沖同時認為,另外一個原因,是房貸越來越顯現出一個特點:高風險低利潤,而且回收週期非常長。此外,房屋貸款一旦出現違約,對銀行而言,風險和收益也不匹配。
供樓負擔比率
日常經常聽到「供樓負擔比率」的名詞,首先介紹這個名詞,意思是大學畢業生的月薪當中,拿出多少百份比來供樓(例如一間市區的500呎樓宇供20年)。某大銀行的資料研究部多年來有統計,可惜小弟並無具體數據在手,但據知樓價在高峰時,比率可高於100%,即是以所有的薪金也不足以供樓。
筆者記憶中,去年樓市最低潮時,供款比率約30%,以樓價上升約兩成計,便是36%,而一般銀行可接受以薪金的一半作為最大的貸款額,即供樓負擔比率是50%,假設利率不變,理論上樓價可以再升38%。
當然這個數字並無實質意義,因為目前利率在歷史低位,中期內有約五厘左右的潛在升幅,當利率回升時,供樓負擔比率會自動提升。假定供款中一半是利息,按揭利率由目前的2.5%上升到7.5%,舊有的按揭供款便會增加一倍!目前的供款比率便由36%自動上升到72%,買樓人仕不可不作長遠打算。
再把以上數據由概念化為實質數字,據統計處的「選定職業的平均每月薪金」中,「督導級及技術員級人員」資料顯示,2003年9月的平均工資是$16,665。
http://www.info.gov.hk/censtatd/chinese/hkstat/fas/wages/average_sal_index.html
即可以$8,333(50%)申請按揭貸款,以七成按揭,供20年計算,大約可以購買220萬左右的樓宇。以西九龍上車盤最低潮的一手價$2,700計,可以購買815呎,如以樓價上升約兩成多計,現價約$3,300,可購買的呎數便降低到667呎。如樓價再升一成多到$3,800,只可以買579呎了。這還要考慮利率上升的因素,如果單從工資的角度,除非有較顯著的上升,則樓價再升的幅度有限。
目下的問題是:究竟目前的樓價是否升得過速?後市是繼續這種趨勢、平穩,還是轉而下跌呢?筆者現從這幾個角度分析:
樓價走勢
根據中原城市領先指數,http://www.centanet.com/cci.htm:
從樓價的「谷值」,有以下發現:
由2003年8月低點31.77計,2004年2月中的40.58,上升了27.73%。
對上一個低位是911事件後2001年11月的39.81,比目前低1.90%,用證券技術分析觀點,打破前浪底,是扭轉了一浪低於一浪的下跌趨勢。
2001年1月錄得43.54,還差7.29%。
2000年6月錄得46.72,還差15.13%。
1999年11月錄得50.62,還差24.74%。
官鱷大戰之後的低位是1998年11月的45.71,還差12.64%。
更遠的重要低點是由1994年的國內宏觀經濟調的低點,1995年11及12月的55.3,還差36.27%。
從樓價的「峰值」,有以下發現:
對上一個小陽春是2002年3月41.67,還差2.69%。
再對上一個小陽春是2001年3月是46.27,還差14.02%。
又再對上的是科網狂潮的2000年1月的55.22,還差36.08%。
1999年4月的高點是57.23,還差41.03%。
再上一個高點是1997年6月的102.51,相信這個數字並無意義。
再看對上一個高點是1994年4月的74.67,還差84.01%。
如果大家認為科網狂潮的是「泡沫價」,則01或02年應該是較為實在的價格,可推斷樓價再升多一成多便到達「科網後」的高價。又如以官鱷大戰的低位,也是有一成多的升幅。再參考九七「泡沫前」的價格,如果香港經濟能回復1994年中國宏觀經濟調控前的水平,理論上樓價可以上升八成多;若以後來的低位作準,則有三成多的升幅。
由於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數據只是去到1994年,我們再參考歷史較久的中原城市指數,1997年之前的數據,要去到指數最早的數據,1992年1月1日才有40.52這個較接近的數據,換言之樓價只是升回1992年初時的水平。
綜合以上的資料,個人認為樓價仍有約一成的升幅才抵達明顯的阻力,如香港經濟中期能循健康的軌跡發展,重拾華南地區經濟樞杻地位(即只計珠三角附近的經濟影響力),與長三角、環浡海經濟帶分廷抗禮(個人認為可能性存在),以香港當時的經濟實力,樓價可有三至八成的潛在升幅,但仍待未來香港經濟發展走向而定。如果香港最後淪為一個普通的城市,相信再升多一成便要行人止步。
餓了地二十多個月後,發展商在5月25日官地拍賣中,以超出市場預期地高價承接,甚至高到每平方呎樓面地價比現樓的價錢高!即時有人大叫「麵粉貴過麵包」,好似鵠鴻將至,地產代理、經紀個個大叫入市,業主反價,發展商封盤及收回賣樓優惠,股市即時挑戰萬二點。彷彿又重回九七前的光輝歲月。
可能真係太耐無賣過地,好多人都遺忘左賣地對股市有必然的影響,從筆者零碎記憶片段中,幾乎每一次賣地均為股市牽起波瀾。遠的如置地以當年天價接入交易廣場地段,然後股市爆煲;又如鑽石山地王(現在的星河明居)高價成交,令到股市在一日之間由該月最低點跳上最高點收市;九七前興港的周年茂與一名叫「黃月鶯」的精神病患者爭奪九龍灣地皮落敗,瞬即成為超級笑話後,股市樓市升到只有瘋子才能接受的同時,信和用每呎樓面總成本七千元爭入小西灣地王(現在的藍灣半島),及百利保伙拍富豪酒店以每呎樓面總成本三萬元爭入黃麻角地皮(現在的富豪海灣)而險告覆滅;然後是地產商聯手投地「壓價」,事後證實這個已壓的價還是要蝕賣。
往事如煙,過去幾年歷史證明,公開競投的土地價格固之然是失算的高價,但真正「蝕死人」的交易卻更多是私人轉讓土地後再補地價,例如維景灣畔、碧堤半島、珀麗灣等,要不是減值收以十億計,就是白忙十幾年。在證明發展商也是常人,也有失算的時候。
今次賣地發展商是不是發神經用麵包價買麵粉,或者好似陰謀論者咁,輕擲幾億托價出貨尾呢?個人唔會相信地產商會用咁蠢的方法托市,如果佢地睇淡後市,趕出貨的話,大不了乾脆不勾地,靜待個市乾塘,一樣可以達到托價的目的,無必要真金白銀去天價投地。而且兩塊地皮的買主均是土地儲備偏低,反而那些滿手地的發展商卻抽手旁觀。這種陰謀論便不攻自破。
有一點市場現實好多人都忽略了:同一個區域或地段的物業,價格可以差天共地。維景灣畔、宇晴軒、窩八、深灣軒,點解可以比同區樓每呎貴幾千元?以至以前的駿景園、浪翠園、海逸豪園、綠茵山莊等等,平平無奇可以賣過萬元一呎?(後來跌到阿媽都唔認得已是後話)歸根結底,有些人買樓是一種炫耀性消費行為(conspicuousconsumption),在發展商的包裝及吹捧之下,彷彿買過或圈過過萬一呎樓就係好威!此所以,有人夠膽話拆掉紅灣半島重建可以賺二十億,賺的是甚麼錢?既然紅磡區都算係豪宅地段(何豪之有?),那麼宇晴軒可以在地圖上由荔枝角劃到去尖沙咀,然後加一個「西九龍豪宅地段」之虛名。以此推之,沙田半山銅鑼灣「當然」係豪宅喇!吐露港臨海地皮「當然」亦係豪宅喇!推而廣之,油街地皮同北角村重建計劃,「毫無疑問」也是豪宅喇!
由此推之,發展商根本就唔當果兩塊地皮係「麵粉」,而係細細塊的「燕碎」,用來煮燕窩粥的,自然價格貴過麵包,咪見到白色一粒粒就當人流先得嫁!但是,為甚麼只是燕碎,而不是燕盞,甚至是血燕呢!呢個就係關鍵所在!目前的勾地制度,任由發展商挑肥揀瘦,比著你係佢地,當然係先選一些細細粒容易食,風險不大,銀碼不大,只需起兩三年,唔駛分期興建,起出黎得果幾百個單位,又容易「扮豪」的地皮。真係用燕窩煮,發展商賺乜?
如果發展商真係對地產市道咁有信心,為甚麼不勾出北角村油街,甚至啟德舊址等大地皮,反而去大雞食細米,百幾億財團走去買幾億地,過千億財團走去買廿億的地,完全係如覆薄冰。所以,別高興得太早,呢一浪真正大升特升的,是豪宅與「所謂豪宅」,平民大百姓住的樓宇升幅有限,居屋房協樓等更升得少。發展商看在眼裏,自然唔會走去煮大鑊粥,而係煮d細細碗的「燕窩粥」。當人人望住燕碎當燕窩時,發展商已在偷笑,仍然有人以為食緊麵包而矇然不知!
就算飛到悠閒的印尼峇里島參加APEC會議,香港特首梁振英對樓市調控還是一派緊張,特別在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這天下午,他對習近平強調說,為了改善香港市民的住屋問題,必須「平穩」發展香港樓市!梁振英說這些話是胸有成竹的,因為香港中文大學在10月初發佈的民調指出,針對三輪樓市辣招,62%受訪者希望「維持不變」,14%受訪者更支持「進一步收緊」,這結果肯定讓特區政府下一輪的樓市管控措施更「積極以對」。
沉寂了大半年,香港整體樓市在幾輪辣招之下,如今出現一手樓與二手樓同場競逐的場面。聰明的發展商們,將一手樓盤的發售價,壓低至比同區二手樓更便宜的地步,只求盡快回款及完成全年銷售目標。10月上旬,新鴻基地產在九龍站推出的超級豪宅「天璽」大砍四成樓價,甚至比當地二手房還要便宜一成,就是最好的例子。
除了發展商打出新招,在他們身後,地產中介也唏噓不已。明輝地產負責人溫明輝是地產代理商總會紅磡分會前主席,他大嘆市道艱難:「辣招推出前,行業裡平均每個月三個經紀有一單成交,現在萎縮到十個人才開一張單。」現階段,辣招令樓市成交急劇萎縮,靠成交佣金生存的中介行業首當其衝受到打擊。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也說:「到全行全業經濟出現問題時,政府一定要收手。」
樓市的低谷,就是地產代理業的低谷。住宅成交曲線,就像經紀行業的心電圖,從2009至2010年的亢奮期,經過幾輪政策重錘壓制,自2012年下半年起只能在低位徘徊,不過目前在民心支持下,看來特區政府不會如施永青所言輕易收手。
根據土地註冊處數據,自從香港政府在2010年11月首次推出「額外印花稅(SSD)」後三個月,平均樓市成交總數比辣招前,大幅下滑16%。到今年2月,第三輪辣招推出,徵稅對象延伸至屬於非住宅的商舖、工廈和車位,而且印花稅率翻倍,導致今年第三季成交總量約僅15800宗、成交額預估僅840億港元,創金融海嘯後新低。
成交大幅萎縮,代理從業員自然如坐針氈,但地產和金融是香港主流的支柱行業,地產代理人數更從2009年底的2萬5810人,上升至2013年4月底創歷史新高的3萬7173人,已經形成了龐大與地產市道緊密相連的利益共同體。溫明輝說出心裡話:「我做了二十多年經紀人,如果轉行都不知道做什麼好。」從目前看,尚未見市場上或政府有協助這些經紀轉型的措施。
經紀無法「開單」,卻又要支付他們底薪,地產代理公司老闆心裡自然著急。「行業裡面,每個月起碼要發5000至6000港元的底薪給每個經紀,」溫明輝笑稱,「公司要發鼓勵信給員工,叫他們加把勁! 」上市地產代理企業美聯物業截至6月底的半年業績轉盈為虧,半年蝕9518萬港元。每次有新辣招公佈,無疑都會成為其股價的毒藥。
中介自然抓住每一個機會表達對辣招的反對。與美聯物業份屬同系公司的美聯移民行政總裁吉安,在一個投資移民發佈會完結後,都會拿起紙牌呼籲港府為內地投資移民客戶設立退款機制,即若日後辣招撤銷,印花稅可退回。
「政府不應該干預自由市場,從銀行按揭入手控制樓市就行了,資金不足的人就借少點,例如三成至五成,」溫明輝說出了他作為從業者的看法和期望,「所有辣招都應該撤銷,政府多建公屋和居屋就行了。」
8月時地產代理抗爭行動逐漸升級,誓要保衛飯碗。先是由地產代理為主成立了「辣招苦主大聯盟」,美聯地產董事總經理黃子華更言道,未來1年可能會有2萬名從業員遭淘汰。辣招苦主大聯盟近期更聲稱,不排除有更激烈的進一步行動。
雖然利益群體發出了強烈的呼聲,但從政府官員的表態看,對貫徹辣招的立場卻非常堅定。在第三輪辣招推出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就發表網誌,稱今年1月住宅樓價上升2%,且在2月份升勢持續,令他「毫不猶豫」地推出了雙倍印花稅。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在第三季面對議員質詢時指出,以公司名義置業的人士被認定為主要是希望作資產管理用途,所以這些人可以選擇以個人名義置業,相反,豁免前者的印花稅,會發出政府決心不足的錯誤信號,將再次刮起樓市炒風;其次,相對於成交萎縮對地產中介收入的影響,假如出現樓市和經濟風險,情況會更嚴重。換言之,港府更注重宏觀風險,而非個別行業利益。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港府認為地產代理從業人數相較其他行業,顯得供過於求。一位接近政府決策人士向本刊表示,根據政府的內部估算和與新加坡、紐約等地的橫向比較,香港的地產經紀人數兩萬人即足夠,而目前卻有接近四萬位從業員。因此,地產代理高層對於從業員流失的警告,自然難以說服政府有所行動。
【總之】 香港政府已表達了堅定執行樓市辣招的決心,這源於對民間呼聲的回應。發展商和地產代理需審時度勢,回應政策帶來的衝擊。
小弟於早前的網誌中,不厭其煩的提到了一個所謂「商業活動中心」理論(鳴謝脫苦海老大的正名),指樓價最主要的組成部份,應看該地區的商業價值。
其後引起左唔少網友的討論,提出了不少疑問,在此稍稍總結一下。
1. 地鐵站神話,明明係地鐵站附近或上蓋,點解都咁平?
答:又係果句,睇下果區有冇高增值的商業活動,即使位處市區的黃大仙,牛頭角等純住宅區,不會比沙田市中心為好。
筆者於前文曾一再提及,交通其實只佔樓價的一個很小部份,因為綜合黎講,香港的公共交通實在太發達。
誇張咁講,如果將交通因素無限放大,咁旺角應該係全港最高樓價的地方(笑)。
2. 成個商場係樓下,點解都唔掂?
答:商場要睇邊個管理,眾所週知+X的場真係咁多年黎都無乜進步,隨口UP的靚地屎場有都會X,匯X,筆者親身長時間接觸(>3年),夠膽講領匯的管理質素都應該會好過佢。
3. 成個區明明係人車交匯處,點解無商業價值?
答:呢個問題相當複雜,很難一概而論。事實上筆者都無把握很好地解答,即同做地鋪的問「明明咁多人流,點解D人唔入黎幫襯?」一樣。答案可能同第2點比較接近,視乎管理者能否將鋪位租予合適經營者,即與業主(可能係政府)的管理能力有關
舉例:小巴地鐵站的交匯處,做時裝多數死,因人人雞咁腳,人看似很多但有時間停低慢慢揀衫的很少。所以多數做得住的都係小食店,便利店,茶記等週轉快的店鋪。
一個地區的整體規劃,亦會很影響人流及消費的走向。
這裡試以筆者熟悉的九龍灣牛頭角區,作一CASE STUDY,說明地方規劃的改變,將極大地影響著人流走向。
九龍灣站地區,泛指德福淘大得寶嘉和園利基宏基及公屋彩盈彩霞等。
這區的商場消費力相當壁壘分明,以德福為首,淘大次之,得寶嘉和園再次,最下為下村。
土木工程拓展署:http://www.cedd.gov.hk/tc/projects/major/klnkaeb564cl.htm
筆者在原圖上加上少許標示,如下。
08年中,新的彩盈村公屋(SITE1)將落成,而牛頭角下村亦將於09年1月開始清拆,該塊空地如無意外應會重建為公園及大會堂。
這意味著牛下原有的商戶將完全消失,下階商鋪的供應會一下子減少許多。
而新增的彩盈村商場,根據房署的資料,離不開超市便利店醫務所茶記各一,再加少量雜鋪的格局,相對該村5座4千戶約萬五人(預計所有地盤落成後會有3萬人)需求來說,可謂杯水車薪。
http://www.housingauthority.gov.hk/hdw/content/document/b5/commercial/shoppingcentres/choiying.pdf
彩盈村(大部份為牛下原居民)表面上有行人天橋直達德福(圖中藍色建築),但相信絕大部份居民只會作駁腳至地鐵站之用,因為從消費力及地理格局來看,日常起居飲食並不見得要經常幫襯德福的中高檔食府(而且朝早好多根本未開鋪)。
當然,少了一批舊式公屋,多了一大片公園,理論上整體九龍灣站的價值,都應得到提升
然最受益於此處地區重建的,筆者認為反倒是彩盈村小斜坡下的得寶和嘉和園等次級商場,次為淘大,德福得益為最末。
第三季推左兩個上車新盤後,第四季一手市場終於有D大價盤推出黎,頭炮就係九龍站的天璽,發展商除左入會有折,早成交再打折呢D基本優惠之外,仲加埋辣招稅(即係BSD,DSD等)七折回贈,有本事立晒所有優惠足足平三成,結果推左幾日就吸引千二張票去認購六十幾個單位,地產市場好耐未試過咁好景。
市場傳言天璽突然開售係要截擊遲D推出既柯士甸站項目The Austin,不過地產市場唔係困獸鬥,無話要你死我亡,計我話依家推天璽某程度係幫緊The Austin添,先睇睇下圖資料。
雖然樓唔係apple to apple的東西,不過將兩個盤拼一拼都睇到3大重點!
重點1:一個係現樓理論上買左可即住,一個等到2015才入伙,有得揀梗係梗現貨啦,所以依家清晒D舊貨,樓花先有競爭力。
重點2:兩個盤都係兩房單位為主,天璽仲原來有一半單位係兩房,所以又係拿拿聲賣晒佢唔好到時有得比較。
由以上推論,發展商其實好有默契就真。
重點3:之前的BSD,DSD下下衝著豪宅而來,一方面係打擊炒樓,另一方面係想資金重投股市,點知資金仍然眷戀樓市,為左避免資金再次一拆幾去買細單位,唯有借優惠之名去送印花稅令有錢人唔駛再怕買豪宅。
之前中下價樓部份資金就係來自呢D豪宅買家,依家少左呢個支持,而未來幾年又大量限呎限量單位推出市場,供應多需求少下說好的調整應該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