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水泥控股公司被指灰尘污染扰民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11/1375926.shtml
每经记者 伍承波 发自上海
与上海闵行区隔江相望的奉贤西渡社区,上市公司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上海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海螺水泥)产生的灰尘污染困扰着当地居民。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上海海螺水泥,该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相关负责人在外出差,至于何时回来不太清楚。记者又联系了奉贤区环保局环境监察支 队,负责该区域的二中队相关负责人表示,灰尘主要是该公司防尘房的操作,以及喷水时产生。不过,西渡社区的居民表示,整改的效果并不明显。
灰尘困扰居民
奉贤区西渡社区新南家园、大桥公寓的不少居民表示,早期看中这里的房子是因为便宜。2007年,闵浦二桥开建前,新南家园均价在4000元/平方米左右,大桥公寓等的小区房源均价在3000元/平方米左右。
不过,许多居民来到此处居住后发现,家里的窗户无论怎样频繁清扫,灰尘都非常厚,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西渡东北边靠黄浦江的上海海螺水泥产生的灰尘所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如何解决尘灰问题致电上海海螺水泥,该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相关负责人在外出差,至于何时回来不太清楚。随后,记者联系了海螺水泥董秘章明静,多次拨打电话处于无人接听状态。记者又联系了公司证劵代表杨开发,杨表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此后,记者和奉贤区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取得了联系,负责上海海螺区域的二中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也接到过西渡居民的投诉,并前往该厂要求其整改。灰尘 的来源主要因为防尘房的操作,以及喷水时产生的,由于该工厂使用密封的罐子,“相比其他未使用密封罐子的企业要好得多”。
对此,西渡社区的居民表示,整改的效果并不明显。窗户上大量的灰尘依然存在。
水泥厂何时能搬迁?
灰尘带来的环境污染,使上述地区的居民渴望该工厂能够搬离。西渡社区居民章先生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海海螺水泥的搬迁面临诸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搬迁的费用由谁来承担。由于该水泥厂依黄浦江而建,水路运输材料和出厂产品节省了 不少运输费用。但水泥厂的搬迁等各种费用加在一起,估计会花费不少的资金。
西渡社区曾一度沉寂,随着公路与轨道交通双用的闵浦二桥动工兴建, 变得热闹起来。此后,西渡社区规划在2008年出炉,并已获得区政府的批准。该规划至2025年,根据规划,西渡社区东至S4奉浦大桥,西至竹港桥以东, 黄浦江南岸将成为景观滨江带。有细心的居民发现,上海海螺水泥被排除在规划范围之外。对此,不少西渡社区居民感到不解,“一个对环境造成极大影响的水泥 厂,为何被划在了规划之外。”
记者就此采访上海市奉贤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 (以下简称奉贤规土局),该局规划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当时制定的规划是以S4奉浦大桥为界。至于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位负责人建议询问环保等相关部门。
对此,奉贤区环保局和环境监察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不知道上海海螺水泥是否会搬迁,也从没有听说过上海海螺水泥要搬迁。
有西渡社区的居民曾在奉贤区长网上办公会议上询问,黄浦江南岸的景观滨江带何时实施?得到的答复是:目前在规划范围内的各类堆场、企业、建筑等将逐步实 施动迁,但具体方案视浦江南岸开发进度再研究确定。那么,申报信息从何处发来?奉贤房管局拆迁管理科相关负责人表示,由拆迁地的相关社区和居委会负责申 报。一位西渡鸿宝村的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没有接到要拆迁黄浦江南岸各类堆场和企业的通知,如果要实现规划的目标,估计还要“二三十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实地调查后还发现,除海螺水泥厂的灰尘对西渡社区造成环境污染外,位于鸿宝一村北面黄浦江边的锦奉水泥搅拌站和勤辉水泥搅拌站产生的灰尘也困扰着西渡社区的居民。
两座搅拌站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进行扩建,引起了西渡社区居民强烈反抗。不少居民联名上书奉贤区政府,奉贤区规土和环保等部门经过实地调查,发现该两搅拌站未办理任何审批手续,属私自开工扩建,并责令其停工。但记者近期多次现场查看,该扩建的搅拌站又恢复动工。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上海海螺水泥每月的排污费在500元左右,勤辉混凝土有限公司每月在28元左右,锦奉搅拌站则没有在奉贤区环保局网站上查到排污费用。
中環在線:民豐控股易主廖烈文個仔買殼 李華華
2010-8-11 AD
|
|
廖創興家族一向低調,無乜聽聞搞乜搞物收購,但係噚日開始,呢個家族,或者不再低調!
廖 家其中一個長老廖烈文(圖)個仔廖駿倫,原來買起咗「保險教父」楊梵城檔民豐控股(279)!根據民豐公佈,公司會按每股0.275元向廖駿倫配售 16.67%新股,再發行一批可換股債券同埋一批期權債券,夾埋集資5.8億元,換股價同樣係0.275元,如果悉數換股,佢就會揸住民豐80.9%股 權。
咁54歲嘅廖駿倫咩來頭?除咗家底厚,本身履歷亦相當厚!佢係英國牛津大學文學碩士,o依家係私募基金Unitas Capital執行合夥人兼CEO,90至97年間出任摩根士丹利亞洲總裁兼董事總經理,睇哂日本以外嘅亞洲投資銀行業務,完全係資深金融界人物,今次攞 咗民豐呢隻殼,唔知會唔會配合私募基金業務,一齊食吓大茶飯咁呢?
李華華
|
|
金界控股(3918.HK) – 令人驚喜的業績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623
昨晚金界控股(下稱:金界)公佈了一份令人驚喜的中期業績。
轉變:
|
1H2009
|
1H2010
|
變化
|
|
千美元
|
千美元
|
|
收入
|
63,605
|
67,771
|
+6.5%
|
毛利
|
34,856
|
50,273
|
+44.2%
|
EBITDA
|
16,995
|
30,092
|
+77.1%
|
溢利
|
11,529
|
21,060
|
+82.7%
|
每股溢利(美仙)
|
0.56
|
1.01
|
+82.7%
|
的確令人鼓舞!
吸引之處︰
1. 估值吸引:
|
港仙
|
補充
|
昨日收市
|
96
|
8月18日
|
每股溢利
|
7.88
|
1:7.8,乘2
|
每股股息
|
5.54
|
1:7.8,乘2
|
市盈率
|
6.1
|
|
股息率
|
11.5%
|
|
2. 無長期負債:
不像澳門的一些濠賭股般大興土木,以致債台高築,無法償還。
3. 稅率低:
業績指出:
……每月須向柬埔寨經濟及財政部(「財政部」)支付的每月博彩責任付款(1)202,728美元(截至二零零九年六月三十日止六個月:180,202美元)及每月非博彩責任付款90,000美元(截至二零零九年六月三十日止六個月:80,000美元)……
因此金界今年只需支付1.8百萬美元。
|
金界
|
金沙*
|
|
千美元
|
千美元
|
與博彩有關稅額
|
1,756
|
1,395,790
|
收入
|
67,771
|
3,301,114
|
佔收入
|
3%
|
42%
|
*金沙數字為2009年全年
|
|
金界和金沙,雖然同樣是“金”字開頭,但博彩稅相差甚遠。每$100的賭注,前者就比後者多賺$39。
風險:
我未曾去過。
天知觀點:
金界的業績超乎自己想像,我從來未曾想過它的盈利增長會是這麼大,但因它遠處金邊,自己無法經常巡視業務(澳門賭場自己也很少去),因此只有小注投資。今天雖然股價大漲,但我認為現價還不足以反映它的內在價值,單單半年,股息回報接近6%,權益總額上升4%,加起來已有10%。一年有20%的投資回報,我那會忍心以如此便宜的價格捨它而去!
披露:
我持有金界控股(3918.HK)。
鱷兄: 美即控股(1633)的神奇廠房
這家公司的母公司華瀚生物(587)早期已被小博懷疑其現金數字,前日該公司宣佈其核數師已於2010年8月25日辭任,並由信永中和接任,那鱷兄決定在他們的招股書找出一些破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的廠房:
(1) 主廠
根據招股書「風險因素」(招股書 p.32、pdf p.38)稱:
「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我們在中國廣東省番禺區租賃一幢總樓面面積約509.6平方米的樓宇作為我們的生產設施。截至二零零七年、二零零八年及二零零九年六月三十日止三個年度及截至二零零九年及二零一零年四月三十日止十個月,於我們的生產設施製造的產品,其所佔百分比分別約為100%、100%、88.5%、100%及59.3%。」
但是在核數師報告稱,近數年機器的總金額只是增加大約多了56.5萬,增加大約125%,至但扣除折舊後,只是增加約18.7萬,只有49.4萬,雖然機器是這麼少,但產值一直都超級驚人,以這比例推算,今年預計的產值大約值3.6億,那是否真實,我們無從比較。

另外但是在公司附錄4的(招股書IV-7,pdf p.343)物業估值稱,那廠房面積只是一點點,並一直是作倉庫之用,那如何生產值3億多的東西?

(2) 加工廠
另 外,他們的加工廠房「廣州市中合美容化妝美容有限公司」,據招股書稱「截至二零零七年、二零零八年及二零零九年六月三十日止三個年度及截至二零零九年及二 零一零年四月三十日止十個月,GZCCL生產的產品按產量計的產品佔我們產品的百分比分別約為零、零、11.5%、零及40.7%。
雖 然我們大致發覺大致都沒大問題,但是據招股書稱,「二零零八年九月,因預期產品需求今後將出現增長,我們與 GZCCL訂立加工協議(由另一份於二零一零年三月簽署的協議作為補充),據此,我們同意每年就GZCCL為我們獨家生產撕除式及水洗式面膜產品支付加工 費人民幣360,000元,直至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為止。」
但是據廣州市工商局的紀錄,衛生許可證至2011年4月19日止,那如果公司在2011年衛生許可證未能續約,公司的一半的面膜生產是否會中斷?
我找過風險因素一章,招股書無說明這事項,只有一般性的說明沒有牌照的影響,這是否有問題?

(3) 新廠
據招股書第120頁(pdf. 126)稱
「我們計劃在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興建建築面積約為49,764.6平方米的新生產設施,以擴大我們的生產能力,預期新生產設施完工後的年產能為276.5百萬片撕除式面膜及20.7百萬包/盒水洗式面膜。於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興建新生產設施的預期成本約人民幣110.0百萬元,將主要由全球發售的所得款項淨額及經營活動所得現金提供資金。該項目預計將於二零一零年第四季度動工,於二零一二年底完工。我們的新生產設施預計將配備自動化高速生產線。」
但財務資料一項方面,在2010年底建設的廠房的土地成本為1,360萬港元,未來的半年在廠房資本開支方面也只是估計約2,000萬港元,以這速度計算,估計都是約8,000萬,合計約9,360萬港元。

但 過這數字是否有高估,我不太知道,但是此前的原本的產量只是5,400萬片,現時擴建大約5倍,但他稱用快速機器,效能應該會高,故機器價格的平均成本下 降,故估計開支應不過450萬,但以這假設,機器成本應該有800萬,況且他的地方增大了較舊有的接近90倍,這是否需要這樣大的地方?
後記:
根據招股書第73頁(pdf p.79)「歷史、重組及公司架構」一段稱:
「於二零零八年六月,鄧先生以零代價向獨立第三方Profit Avenue Limited(其唯一合法實益擁有人為獨立第三方Zhu Yingfang女士)轉讓美即控股當時股權的6%。
據 鄧先生告知,Zhu Yingfang女士的家族從事多種業務,包括物業開發及林業勘察。鄧先生相信ZhuYingfang女士及其家族的業務關係可令其日後可能有意作出投資 的個人事業受益,並相信與Zhu Yingfang女士及其家族建立良好關係及使Zhu Yingfang女士成為其業務夥伴符合其利益。因此,其決定以零代價向Profit Avenue Limited轉讓上述美即控股的6%股份。」
我想以上所稱,這不是真實的原因,真實原因可能是鄧先生因想和Zhu女士投資一些本業外的項目,但鄧先生沒有錢,故此以美即股份和Zhu女士手持的項目交換,故此表面上為零代價,實際上卻是有代價,亦可以反映鄧先生擁有一些外業投資。
若投資過大,導致大股東的資金出現問題的話,未來這些資源或物業項目項目或會注入公司,影響公司專注本業,導致估值受到影響,受到投資者的抨擊,投資者不可不防。
延伸閱讀:
華瀚生物(0587)、美即控股(1633)專區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0&tid=7994
华联控股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1009/t3188697.htm
华联控股:
两次增发,三度创业,尚未能超越
与波司登在服装领域的风生水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其老东家华联控股一直在转型的道路上苦苦求索。1994年上市的华联控股原为国内知名的纺织行 业上市公司,借着两次增发募资,几经辗转,到2010年,实现了向综合性房地产开发商的华丽转型。在不断的转型重组中,华联控股走出了一条国企和民企优势 互补的“国控民营”之路,然而,一番摸索之后,“国控民营”模式烟消云散,华联控股最终还是未能免俗,迈进了看似红利滚滚实则凶险的房地产行业。其间的起 承转合既反映了经济环境的变迁,也隐约闪烁着企业掌舵人之间的人物纠葛。“一房就灵”的重组千金方能否真正奏效?转型后的华联控股路漫漫其修远兮。
华联控股(000036)原名深惠中A,前身为深圳惠中化学纤维有限公司。1985年10月由华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宝恒(集团)股份有 限公司、无锡市纺织工业公司和中国化纤总公司联合投资成立,是深圳市最早从事化纤专业生产与经营的经济实体。199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首次增发重组,联姻波司登
上市当年,华联控股业绩斐然,然而接下来的1995和1996年仅录得微薄盈利,1997年更录得巨额亏损,摊薄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21%(表1)。1998年,华联控股进行了上市后的第一次资产重组。

当年6月,华联控股作为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置换资产变更主营业务”的试点企业,与控股股东 华联发展集团(简称“华联集团“)进行资产置换,将其亏损严重的化纤业务相关资产置出,换得华联集团属下的深圳市华联置业有限公司(简称“深圳华联置 业”),以及主营纺织的深圳华业纺织染有限公司,双方以各自置换标的净资产作价,价值差额10927.07万元,以增发新股的方式,对华联集团定向配售。 其中,深圳华联置业当时是以经营纺织品和服装流通市场为主,兼有纺织企业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经营、特业租赁管理的综合性企业,后来逐渐转型成为华联控股 主营房地产业务的旗舰公司。
1998年资产重组的同时,华联控股进行了上市后的首次增发,发行社会公众股8000万股,实际募集资金约3.9 亿元。募集资金被投资于以下项目:收购江苏康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江苏康博”,2002年9月更名为波司登)51%股权,收购浙江宁海棉纺厂(后更 名为宁海华联)和余姚第一棉纺厂(后更名为余姚华联)两家国有棉纺织企业资产,收购杭州宏华电脑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宏华电脑”)60%股权并投资其技术 改造项目,宏华电脑主要从事服装设计、排料、剪裁的电脑自动化软件开发和印花图案、印花制版的软件开发。
首次增发投资收购的三个项目均以净资 产值收购,除波司登外,其余的两个项目均从大股东华联集团手中收购,而波司登对于华联控股也不陌生。据媒体报道,自1995年起,高德康的江苏康博就一直 是中国羽绒服销量第一的企业,出色的市场成绩使得高德康出任了中国服装协会的副会长,而当时的会长就是后来担任华联控股董事长的董炳根。董炳根于1997 年2月调任华联集团担任总经理,1997年4月担任华联控股董事长,1998年即主导收购了波司登。据波司登招股书显示,华联控股成为第一大股东之后,并 无参与波司登日常管理,仍是高德康夫妇主导经营管理,但高德康只担任公司的总裁,董事长的位置则交给了董炳根。
华联控股1998年大规模重组 并增发新股后,成为具有数家子公司的大型控股公司。子公司有从事服装业的波司登;从事纺织业的宁海华联、余姚华联、新龙亚麻和华业纺织;从事高科技数码喷 射印花系统开发的宏华电脑;从事房地产开发、自有物业租赁管理的深圳华联置业等。其中,波司登成为其主要的利润来源,每年为上市公司贡献60%以上的净利 润,2001年最高达到80%。1998年至2002年间,华联控股经营业绩随着波司登的快速增长,得到明显提升,其净资产收益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 从1999年的10%上升到2002年的12%,高于纺织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表2)。

二次增发,二次创业
在波司登业绩蒸蒸日上,日渐成 为华联控股主要的盈利支柱之时,华联控股却在2001年提出了“二次创业”,宣称在5年的时间内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于当年6月再次提出增发方案,计划 利用增发募集资金投入年产33万吨PET、PBT工程树脂项目,使公司的产业结构在纺织服装和房地产的基础上拓展到新材料产业,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和产业 支柱,避免业务过于集中在纺织服装行业的经营风险。
但由于种种原因,其2001年提出的增发方案一直未得到证监会的批准。直到2003年7月 得以成行,增发不超过9000万股普通股(A股),实际募集资金5.23亿元。增发招股书中原定计划投资5.25亿元组建宁波华联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用 于建设年产33 万吨的PET、PBT工程树脂项目。但2003年8月底,募集资金实际到账后不到一个月,华联控股即宣布,对募集资金的用途进行调整,使用2.5亿元用于 偿还部分银行借款,称该举动将为公司节省财务费用664万元。
但接下来,挪用的资金金额再次提高。2004年4月,华联控股又宣布,公司正在 动工兴建、筹备两个大型项目:PTA项目和PET、PBT工程树脂项目。其中,PTA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借款,已经进入实际性建设阶 段;PET项目为二次增发募股资金重点投资项目,正在筹备当中,资金尚未批量投入。在不影响二次增发募股资金项目正常投资进度的前提下,其董事会决定运用 3.634亿元增发募股资金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宣称此举将为公司节省利息费用支出约1137万元。
增发募集的资金一再被用于偿还银行借款,足 见新上马的PTA项目给华联控股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而增发募集的资金比起巨额的新项目资金需求量仍是杯水车薪,此时,华联控股选择了出售旗下控股子公 司。2004年6月,华联控股宣布以净资产溢价55%,出售旗下控股子公司余姚华联20%股权。与此同时,作为公司主要盈利来源的波司登由于在2003年 遭遇暖冬等因素影响,业绩出现大幅下滑,华联控股也萌生退意。2004年7月,华联控股宣布以净资产值出售波司登48%股权,其公告宣称,出售所得款项将 主要用于增资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简称“华联三鑫”),逐步做大做强PTA 产业。
2004年10月,由于PTA项目的资金压力,一直 遮遮掩掩挪用二次增发募集资金的华联控股正式宣布,对2003年增发募集资金用途进行变更。公告称,PET行业发展过快,市场供过于求,而PTA原料价格 的暴涨及严重供应不足,PTA比PET更具发展前景。因此,新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投资华联三鑫正在动工兴建的年产45万吨PTA项目。
至此, 波司登和余姚华联等项目相继被出售,华联控股上市后首次增发投资的主要项目完成了其历史角色,退出了华联控股的历史舞台。与此同时,二次增发投资的PTA 项目粉墨登场,正式成为华联控股的顶梁柱,也标志着华联控股再次转型,由原来的服装纺织、房地产转为石化原材料、房地产行业。而市场对华联控股的再次转型 做出了激烈的反应,2004年上半年,随着2003年年报的出台和波司登等项目的出售,华联控股股价大泻;而随着PTA项目的浮出,华联控股重新被寄予更 大的期望和想象空间,股价触底反弹,强于同期大盘表现(图1)。那么,PTA项目能否取代波司登撑起华联控股的一片天?

折戟PTA项目,二次增发惨淡收场
事实的发展证 明,自2004年以来,变身民营企业的波司登一路顺风顺水,扶摇直上,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而同期,其曾经的大股东华联控股在上马PTA项目后,却一直在 亏损或微利的边缘挣扎(图2)。自华联控股2004年退出服装行业后,被寄予厚望的华联三鑫PTA项目在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发生巨额亏 损,2009年4月,华联控股变身*ST华控,退市警报拉响。其后幸得国资出手,焦头烂额的华联控股得以顺利出逃。截至2008年底,通过增资重组,华联 控股持有华联三鑫的股权比例由最初的51%,逐步减至35%、26.436%,直至16.4%,改用成本法核算,退出其日常管理。至此,华联控股二次增发 投资的石化原材料项目惨淡谢幕。

对比华联控股上市以来的两次增发历程发现,其自1994年上市后,借着增发一直在转型重 组,截至目前,却尚未能再现其首次增发投资项目的辉煌。1998年首次增发募得3.9亿元,以其中的1.1715亿元购得波司登51%股权,为华联控股带 来了丰厚回报:自1998年至2003年的6年间,华联控股创造盈利累计达到9.7亿元,其中波司登是其主要利润来源。然而,自2003年二次增发募得 5.23亿元上马PTA项目以来的6年间(2004年至2009年),华联控股累计亏损达5.5亿元。前后两次增发,两个6年间的业绩表现可谓一个天上, 一个地下。回过头来看,以净资产值低价出售波司登这颗“摇钱树”,不得不说是华联控股的一大遗憾。
波司登最新的年报显示,董炳根仍然担任着波 司登的独立董事之职。在媒体采访中,高德康曾表示:“董炳根是我的老师,在他那里我学到了管理企业的方法和战略发展的思路。”董炳根有何过人之处?研究发 现,董炳根自1997年掌舵华联控股以来,在不断的转型重组中,走出了一条国企和民企优势互补的“国控民营”之路。在华联控股对波司登、宏华电脑等的经营 中,都体现出由国有企业控股、由地方民营企业家进行民营化管理的模式。大树底下好乘凉,以华联控股为主的国有背景是民营企业在项目审批、市场开拓等方面获 得先机的关键,同时在建设、人事、管理等层面充分运用民营企业灵活机动的经营机制,使得投资项目得以迅速成长壮大,波司登即是华联控股“国控民营”模式孵 化出的一个“巨人”。然而,此模式对华联控股的投资项目甄选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首次增发的波司登项目和二次增发的PTA项目,均是与民营企业合作,然 而种种原因,导致华联控股“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而“学徒”高德康在“出师”之后的6年间,成绩斐然,更上一层楼,成为业内巨擘,这一切都得益于波司登在 华联控股“国控民营”的6年间完成了最关键的成长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杭州锦江集团通过收购,持有华联集团股权达到 20.89%,超过华侨城集团,成为华联集团的第一大股东,至此,华联集团悄然变身为民营企业,相应地,华联控股的“红帽子”也消失了(图3),因此波司 登成为了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华联控股“国控民营”模式培养出的巨擘。

三次创业,变身房地产开发商,“最后”的转型?
继在石化原材料行业辗转将近6年之后,借着 2009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的出台,华联控股又提出“三次创业”。《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对深圳市旧城区改造、工改商或工改工等作出明确规范,更突 破了以往工业用地改变功能必须履行招拍挂等复杂程序的规定,产权单位在符合深圳市城市规划的前提下申报、获批后可自主进行功能改造及升级。该“办法”的出 台为在PTA困境中挣扎的华联控股提供了再次转型的契机。2009年年报显示,华联控股名下的工业用地总计20多万平方米,已向主管机构申报了其中宝安区 27区“原惠中厂区”、南山“华联工业园区B 区”和华达新置业等三个项目的2010年拆除重建计划,三幅土地的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工改商后,预计将为华联控股带来可观的利润回报。目前华联控股拥 有在深圳、上海两地的经营性物业总面积17万平方米,位于深圳、杭州等地的土地储备合计约60万平方米。
而这次转型中,与前两次通过增发收购进行 转型不同,此次的转型主力公司均为华联控股旗下嫡系,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通过盘活存量资源,进行向综合性房地产商的转型。目前,华联控股下属从事房地产 开发的企业包括深圳华联置业和杭州华联置业有限公司(“杭州华联置业”)。其中,深圳华联置业为华联控股于1998年资产重组中,从大股东华联集团手中购 得100%股权,其后华联集团于2001年4月参股深圳华联置业,其中,华联控股持股68.70%,华联集团持股23.67%,东莞惠隆塑胶有限公司持有 7.63%;杭州华联置业成立于2004年11月,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5月,华联控股持有其71.98%的股权,其他股权均为 外资持有,其中盛怡有限公司(HARVEST FANCY LTD,“盛怡”)持有其21.41%的股份,而盛怡正是波司登2009年收购男装业务的出售方。此次转型,嫡系上阵,精彩值得期待。
至此, 借着城市更新、工改商的良机,“转型王”华联控股再次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主营业务转变为综合性房地产开发及运营,既包括住宅地产开发、商业地产开发 与租赁管理,也包括工业地产的租赁管理等业务。而“一房就灵”的重组千金方果然名不虚传。2010年4月,*ST华控披露的年报显示,2009年实现营业 总收入19.2亿元,同比上涨1394.7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1亿元,同比上涨169.93%;基本每股收益为0.2505元。 成功扭亏之后,2010年6月4日起正式摘帽,证券简称变更为“华联控股”。本已面临宏观调控高压的房地产行业再添一员新军,华联控股今后能否在高手林 立、竞争激烈的房地产行业站稳阵脚,谋得一席之地?此次转型是否是“转型王”华联控股“最后”的转型?且拭目以待。■
力帆上市拉开控股权之争大幕 东方愚
http://ibengua.blogbus.com/logs/81109986.html
文/东方愚 2010年10月28日 南方周末
72岁的尹明善最近心情很舒畅。10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审委通过了中国最大民营摩托车及发动机制造企业之一──力帆集团的IPO申请,这是其掌门人尹明善等待已久的一个时刻──登陆资本市场一直是尹家的一个梦想。
尹明善的经历颇富戏剧色彩。他于19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分子,在重庆一所中学读高三的他被清退,进入一间工厂劳动,三年后又被 怀疑“反革命”,监禁十个月后到劳改农场劳动,直到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号角吹响后才彻底获得自由。之后的十多年中,他的角色先后有英文翻译、电大老 师、民营书商等,直到1992年他开始创业,进入摩托车行业。此时他已是54岁“高龄”,比现在的“中国首富”宗庆后创业年龄大整整一轮。
尹明善进入一个他完全陌生的新行业,是“夫人外交”在起作用──尹明善的妻子陈巧凤,和当时已在这个行业折腾十多年、如今亦是行业巨头的宗申集团创 始人左宗申的妻子袁德秀是亲戚关系,两位夫人穿针引线,尹明善从此搭上左家的“便车”。今年3月我造访左宗申时,提起尹明善,他随口一句“力帆的老头还是 我领进门的呢。”左对尹似乎那么一点点醋意──力帆和宗申最近几年的营收皆超过百亿元,有趣的是力帆总是要高出宗申一点点。
陈巧凤是尹明善的第二任妻子,比他小29岁(1967年生)。精明、能干,事业心强,是尹明善的搭档和贤内助。二人感情甚笃,加上力帆是家族企业, 其财务大权自然而然掌握到了陈巧凤手中,她长期担任力帆集团的财务总监;6年前本田(日本本田技研株式会社)起诉中国大陆一些生产厂商侵权案中,陈巧凤的 头衔甚至是力帆集团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长。
中国企业界在家族企业中任职的女性贤内助不少,但是代替丈夫出任家族企业董事长一职的,并不多见,除陈巧凤外,还有张云芹、陈金霞、陈凤英等代表人 物。其中张云芹是太平洋建设集团创始人严介和的妻子,陈金霞是“涌金系”创始人魏东之妻,陈凤英是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的妻子。
尹明善的尴尬在于,他和前妻的儿子尹喜地,出生于1971年,仅比陈巧凤小4岁,均是大展鸿图的年龄段,或许为了“公平”其见,尹明善划分力帆各业 务版图,使尹喜地和陈巧凤各领风骚。譬如陈金凤任法人代表的有力帆控股、力帆置业、力帆足球俱乐部、力帆威力电器、力帆奥体物业等公司;尹喜地任法人代表 的公司有力帆销售及进出口公司、力帆汽车等、力帆汽车发动机公司及力帆资产管理公司等。
尹明善决心将力帆推到资本市场时,听从了券商关于整体上市的建议。在财富暴增的憧憬下,一切分歧都被暂时搁置,尹明善、陈巧凤、尹喜地,以及尹明善 和陈巧凤的出生于1987年的女儿尹索微,成为了“一致行动人”。但股权比例各占多少,又成了一个难题,尹明善最终实施又是“一碗水端平”政策──在力帆 集团大股东力帆控股的股权构成中,除尹明善持股26.5%外,妻子和两子女持股比例同为24.5%。
所以,尽管力帆集团上市后,尽管尹氏家族处于绝对控股地位(持股比例近66%),账面财富也会超过百亿元,但丝毫掩盖不了不久的将来──特别是尹明 善无法继续执掌力帆时──关于家族企业控股权之争的危机。这让人想起闹得满城风雨的香港最大房地产开发商新鸿基地产郭氏家族的豪门内斗。
不过,就算将来尹明善将自己持有的力帆控股的股权全部转给尹喜地,51%对陈巧凤母女的49%,也很难保证尹喜地的控股地位,因为谁也不知道力帆集 团的其它股东,如上海冠通等会届时如何表态。这在形式上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国美控股权之争。当然走到这一步的先决条件是,尹喜地愿意接父亲的班,执掌力帆之 大局。而问题恰恰在于,尹喜地向来对专注企业经营兴趣不大,而是对豪华跑车情有独钟。这也是尹明善一直以来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所以,好戏还在后头,“国 美+新鸿基”式的控股权之争或在力帆身上重现。
隱瞞披露關連交易的收購?-威華達控股(622)
(1)
昨 日,威華達控股(622,前凱達集團、銀網集團)宣佈認購Hennabun Capital Group Limited 33,333,333股新股,每股約6元,共2億元,佔Hennabun Capital Group Limited 現有已發行股本約24.51%,或股份擴大後已發行股本約
19.69%。
這件事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事。但是,根據2004年3月10日的公告, 威利國際(273,前怡南實業、首創、中聯控股、互聯控股,餘名等同),認實同一大股東歐亞平先生持有的另一家公司百仕達控股(1168)亦曾認購該公司 前身Hennabu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Limited股份,且根據最新公告,仍有其餘的股東,未知是否有百仕達控股的存在?
證據1:

證據2: 2009年1月29日民豐控股(279,前東方紅、恆盛東方、內蒙發展)收購莊先生之Equity Spin 及認購Hennabun Capital Group之公函(pdf. p.275,下稱公函)
「本集團於年內收購金融服務集團Hennabun Group(前稱Hennabun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Limited )之更多權益,該公司隨後於完成監管機構之批准程序後成為本集團之聯營公司。」
(2)
那由當時持有Hennabun Capital Group的回報是多少呢?首先要了解當中有沒有股本重組。
在2009年民豐控股收購完成時,該公司在有8,079,633,333股,據公函的附註稱,每股面值為0.01美元,股本共80,796,333.333元。
在2010年年報稱,「已發行股本13,679,633美元」。但據最新公告稱「及已發行股本為13,599,633美元,分為135,996,333股每股面值0.10美元之股份。」,由此可見公司一定有股本重組,也有回購。
民豐控股認購公告:

民豐控股2010年年報資料:

先 解決股本重組的問題,從2009年時,民豐控股持有7,062,133,333股,看不出有公告認購該公司股份,故2010年應沒變更。現時最新公佈為 「Hennabun由民豐金融﹙民豐控股之一間全資附屬公司)、Equity Spin及其他股東分別持有約51.93%、41.36%及餘下之6.71%。」
假設公司股本沒有重組,估計民豐控股股數應該為約135.9933億股,以現時股數為135,996,333股計算,大約進行了100股合1的程序。
由此亦可解開回購的問題,以0.10美元面值計算,2009年民豐控股年報估計有136,796,333股,少了800,000股,即100合1前的80,000,000股,和上面公告稱的渝港國際(613)持股相同,故估計回購股份應和該公司有關。
由 此可見,根據2004年公告,當年百仕達認購5,000萬股,投入資金為9,000萬,如果它仍持有股份,但現時合為50萬股,以威華達認購價6元計算, 估計剩下300萬,可以推論,在6年間,只剩下3.33%,加上公司在2005年後,已經連續5年虧損,真的令人感覺到本次交易是否值得。
(3)
根據上市規則第14章14.11條,關連人士可以指:
(1) 上市發行人的董事、最高行政人員或主要股東;
(2) 交易日期之前12 個月內曾任上市發行人董事的任何人士;
據14.12條,關連交易的定義為:
(ii) 上市發行人與一名非關連人士之間的任何交易,而有關交易涉及上市發行人收購一家公司之權益(或可購得該等權益之選擇權),並且,控權人(或其聯繫人)是該公司的股東或將會成為該公司的股東,而擬收購的權益:
(B) 是股份,而收購的條款較給予控權人或其聯繫人的條款為差;或
百仕達當年認購價為1.80元,合股後為180元,但現在其另外一家同主公司認購價是是6元,故如果它仍持有股票,亦需要留意是否會導致關連交易。
個人認為,這一系股認購一家中南證券及金江證券母公司的股票,這兩家證券行往績大家可見,已經屬於不可沾手之列,強烈建議大家不要碰這系股。
# 1999敏華控股 - 初探 clcheung
http://hk.myblog.yahoo.com/clcheung2010/article?mid=2986&suc=1#rte
相信產品質量沒有大問題,只是奇怪為何金融海潚下出口生意如此強勁,反之# 0531業績有所倒退。雖然和#0531不盡相同,數字也可比較一下。
=====
# 1999出口業務經營溢利率23%
# 0531經營溢利率 ~10%
好奇怪,在美國分銷,何解美國佬俾咁多margin你 ? 跟一般製造業股有很大分別。
# 1999 好像不用交美國稅,原因不知,因為我不懂稅務的東東。
# 1999物業、廠房及設備530M,銷售2932M,都幾勁。
# 0531物業、廠房及設備1201M,半年銷售1716M,無得揮。
# 1999員工開支239M,5,655人。
# 0531員工開支511M,8,500人。
平均#0531的人工高25% (可能是#1999快速擴張的關係 ?)。但是#0531盈利只是#1999的一半。
# 1999應收帳款好低。是不是睇錯 ?
存貨比率# 1999亦只是# 0531的一半。
因為# 1999的數字通常比# 0531美麗一倍,所以市盈率也不低。
=============
原材料加價,人仔升值,在歐美提價應該不易 (但是可以想像# 1999可以交出不錯的業績),剩下是中國市場的發展,應該也是美麗故事。
未爆煲前疑點歸於被告,完美的公司,現價是有吸引力。
歡迎各位來交流交流,暫時是覺得有點邪門,不過一切可能都有解釋。
# 3398華鼎控股 clcheung
http://hk.myblog.yahoo.com/clcheung2010/article?mid=3163
昨日網友問及對3398的看法,此股財務穩健,派息算是很好,為何股價不動如山 ?
華鼎集團2005年尾上市,其業務分為兩個各自獨立但互有關聯的部分:(1) 在原設備製造基礎上,用絲綢生產中高檔服裝;以及(2) 在國內零售品牌服飾。該股大概籌資11億元,同行有# 0518同得仕,記憶中同得仕的零售業務應該是沒再發展了,很多廠佬轉型都不成功。
華鼎的高峰期是在2006-2007年,主業盈利有4億幾左右。2008-2009年則下跌至3億。其間派息率大概在70%左右,也沒有亂抽水,算是老實。但是在2009年用了幾億元收購公司買地發展零售總部,手上現金由7億跌至4億幾:
09 年10 月,公司斥资2.63 亿人民币收购了一个房地产项目29%的权益,平均楼面成本为7,400 人民币/平方米。该项目位于杭州钱江新城。根据目前的建设规划,该项目是一个综合商业项目(包括一座写字楼、一栋酒店式公寓和一个大型购物中心及停车场),总建筑面积122,070 平方米,预计将于今年开工。公司将用该项目的一部分作为其零售业务在中国内地的新总部。该项目的评估价值为10,000 人民币/平方米,因此公司09 年录得了9,300 万港币的负商誉。
OEM業務主要出口至美國市場,盈利停滯不前。零售業務則慢慢發展,5年裡番了一番,零售業務盈利由佔10%升至佔20%。於2010年,集團計劃於黃金地段開設100家店舖 (由449間)。
根據過往數據下半年業績不會比上半年好,不過假設今年下半年是復甦的話,下半年盈利是上半年的120%,而明年零售業務升20%,OEM業務繼續緩慢增長,明年eps 可能是 $0.16,只是輕微增長。原因是零售業務基數細,OEM業務面對較困難經營情況。
現價$1.26,明年P/E 8倍,息率8%。增長較慢,吸引力一般。零售總部開啟後可能會對零售業務有較大推動力。
應該沒有太多大行cover,手上有一個中銀的report,有興趣可留下email address。中銀4月時的目標價 $2.0。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