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华联控股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1009/t3188697.htm

  华联控股:
两次增发,三度创业,尚未能超越

  与波司登在服装领域的风生水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其老东家华联控股一直在转型的道路上苦苦求索。1994年上市的华联控股原为国内知名的纺织行 业上市公司,借着两次增发募资,几经辗转,到2010年,实现了向综合性房地产开发商的华丽转型。在不断的转型重组中,华联控股走出了一条国企和民企优势 互补的“国控民营”之路,然而,一番摸索之后,“国控民营”模式烟消云散,华联控股最终还是未能免俗,迈进了看似红利滚滚实则凶险的房地产行业。其间的起 承转合既反映了经济环境的变迁,也隐约闪烁着企业掌舵人之间的人物纠葛。“一房就灵”的重组千金方能否真正奏效?转型后的华联控股路漫漫其修远兮。

  华联控股(000036)原名深惠中A,前身为深圳惠中化学纤维有限公司。1985年10月由华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宝恒(集团)股份有 限公司、无锡市纺织工业公司和中国化纤总公司联合投资成立,是深圳市最早从事化纤专业生产与经营的经济实体。199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首次增发重组,联姻波司登
  上市当年,华联控股业绩斐然,然而接下来的1995和1996年仅录得微薄盈利,1997年更录得巨额亏损,摊薄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21%(表1)。1998年,华联控股进行了上市后的第一次资产重组。


当年6月,华联控股作为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置换资产变更主营业务”的试点企业,与控股股东 华联发展集团(简称“华联集团“)进行资产置换,将其亏损严重的化纤业务相关资产置出,换得华联集团属下的深圳市华联置业有限公司(简称“深圳华联置 业”),以及主营纺织的深圳华业纺织染有限公司,双方以各自置换标的净资产作价,价值差额10927.07万元,以增发新股的方式,对华联集团定向配售。 其中,深圳华联置业当时是以经营纺织品和服装流通市场为主,兼有纺织企业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经营、特业租赁管理的综合性企业,后来逐渐转型成为华联控股 主营房地产业务的旗舰公司。
1998年资产重组的同时,华联控股进行了上市后的首次增发,发行社会公众股8000万股,实际募集资金约3.9 亿元。募集资金被投资于以下项目:收购江苏康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江苏康博”,2002年9月更名为波司登)51%股权,收购浙江宁海棉纺厂(后更 名为宁海华联)和余姚第一棉纺厂(后更名为余姚华联)两家国有棉纺织企业资产,收购杭州宏华电脑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宏华电脑”)60%股权并投资其技术 改造项目,宏华电脑主要从事服装设计、排料、剪裁的电脑自动化软件开发和印花图案、印花制版的软件开发。
首次增发投资收购的三个项目均以净资 产值收购,除波司登外,其余的两个项目均从大股东华联集团手中收购,而波司登对于华联控股也不陌生。据媒体报道,自1995年起,高德康的江苏康博就一直 是中国羽绒服销量第一的企业,出色的市场成绩使得高德康出任了中国服装协会的副会长,而当时的会长就是后来担任华联控股董事长的董炳根。董炳根于1997 年2月调任华联集团担任总经理,1997年4月担任华联控股董事长,1998年即主导收购了波司登。据波司登招股书显示,华联控股成为第一大股东之后,并 无参与波司登日常管理,仍是高德康夫妇主导经营管理,但高德康只担任公司的总裁,董事长的位置则交给了董炳根。
华联控股1998年大规模重组 并增发新股后,成为具有数家子公司的大型控股公司。子公司有从事服装业的波司登;从事纺织业的宁海华联、余姚华联、新龙亚麻和华业纺织;从事高科技数码喷 射印花系统开发的宏华电脑;从事房地产开发、自有物业租赁管理的深圳华联置业等。其中,波司登成为其主要的利润来源,每年为上市公司贡献60%以上的净利 润,2001年最高达到80%。1998年至2002年间,华联控股经营业绩随着波司登的快速增长,得到明显提升,其净资产收益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 从1999年的10%上升到2002年的12%,高于纺织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表2)。

  二次增发,二次创业
  在波司登业绩蒸蒸日上,日渐成 为华联控股主要的盈利支柱之时,华联控股却在2001年提出了“二次创业”,宣称在5年的时间内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于当年6月再次提出增发方案,计划 利用增发募集资金投入年产33万吨PET、PBT工程树脂项目,使公司的产业结构在纺织服装和房地产的基础上拓展到新材料产业,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和产业 支柱,避免业务过于集中在纺织服装行业的经营风险。
但由于种种原因,其2001年提出的增发方案一直未得到证监会的批准。直到2003年7月 得以成行,增发不超过9000万股普通股(A股),实际募集资金5.23亿元。增发招股书中原定计划投资5.25亿元组建宁波华联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用 于建设年产33 万吨的PET、PBT工程树脂项目。但2003年8月底,募集资金实际到账后不到一个月,华联控股即宣布,对募集资金的用途进行调整,使用2.5亿元用于 偿还部分银行借款,称该举动将为公司节省财务费用664万元。
但接下来,挪用的资金金额再次提高。2004年4月,华联控股又宣布,公司正在 动工兴建、筹备两个大型项目:PTA项目和PET、PBT工程树脂项目。其中,PTA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借款,已经进入实际性建设阶 段;PET项目为二次增发募股资金重点投资项目,正在筹备当中,资金尚未批量投入。在不影响二次增发募股资金项目正常投资进度的前提下,其董事会决定运用 3.634亿元增发募股资金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宣称此举将为公司节省利息费用支出约1137万元。
增发募集的资金一再被用于偿还银行借款,足 见新上马的PTA项目给华联控股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而增发募集的资金比起巨额的新项目资金需求量仍是杯水车薪,此时,华联控股选择了出售旗下控股子公 司。2004年6月,华联控股宣布以净资产溢价55%,出售旗下控股子公司余姚华联20%股权。与此同时,作为公司主要盈利来源的波司登由于在2003年 遭遇暖冬等因素影响,业绩出现大幅下滑,华联控股也萌生退意。2004年7月,华联控股宣布以净资产值出售波司登48%股权,其公告宣称,出售所得款项将 主要用于增资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简称“华联三鑫”),逐步做大做强PTA 产业。
2004年10月,由于PTA项目的资金压力,一直 遮遮掩掩挪用二次增发募集资金的华联控股正式宣布,对2003年增发募集资金用途进行变更。公告称,PET行业发展过快,市场供过于求,而PTA原料价格 的暴涨及严重供应不足,PTA比PET更具发展前景。因此,新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投资华联三鑫正在动工兴建的年产45万吨PTA项目。
至此, 波司登和余姚华联等项目相继被出售,华联控股上市后首次增发投资的主要项目完成了其历史角色,退出了华联控股的历史舞台。与此同时,二次增发投资的PTA 项目粉墨登场,正式成为华联控股的顶梁柱,也标志着华联控股再次转型,由原来的服装纺织、房地产转为石化原材料、房地产行业。而市场对华联控股的再次转型 做出了激烈的反应,2004年上半年,随着2003年年报的出台和波司登等项目的出售,华联控股股价大泻;而随着PTA项目的浮出,华联控股重新被寄予更 大的期望和想象空间,股价触底反弹,强于同期大盘表现(图1)。那么,PTA项目能否取代波司登撑起华联控股的一片天?

  折戟PTA项目,二次增发惨淡收场
  事实的发展证 明,自2004年以来,变身民营企业的波司登一路顺风顺水,扶摇直上,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而同期,其曾经的大股东华联控股在上马PTA项目后,却一直在 亏损或微利的边缘挣扎(图2)。自华联控股2004年退出服装行业后,被寄予厚望的华联三鑫PTA项目在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发生巨额亏 损,2009年4月,华联控股变身*ST华控,退市警报拉响。其后幸得国资出手,焦头烂额的华联控股得以顺利出逃。截至2008年底,通过增资重组,华联 控股持有华联三鑫的股权比例由最初的51%,逐步减至35%、26.436%,直至16.4%,改用成本法核算,退出其日常管理。至此,华联控股二次增发 投资的石化原材料项目惨淡谢幕。


对比华联控股上市以来的两次增发历程发现,其自1994年上市后,借着增发一直在转型重 组,截至目前,却尚未能再现其首次增发投资项目的辉煌。1998年首次增发募得3.9亿元,以其中的1.1715亿元购得波司登51%股权,为华联控股带 来了丰厚回报:自1998年至2003年的6年间,华联控股创造盈利累计达到9.7亿元,其中波司登是其主要利润来源。然而,自2003年二次增发募得 5.23亿元上马PTA项目以来的6年间(2004年至2009年),华联控股累计亏损达5.5亿元。前后两次增发,两个6年间的业绩表现可谓一个天上, 一个地下。回过头来看,以净资产值低价出售波司登这颗“摇钱树”,不得不说是华联控股的一大遗憾。
波司登最新的年报显示,董炳根仍然担任着波 司登的独立董事之职。在媒体采访中,高德康曾表示:“董炳根是我的老师,在他那里我学到了管理企业的方法和战略发展的思路。”董炳根有何过人之处?研究发 现,董炳根自1997年掌舵华联控股以来,在不断的转型重组中,走出了一条国企和民企优势互补的“国控民营”之路。在华联控股对波司登、宏华电脑等的经营 中,都体现出由国有企业控股、由地方民营企业家进行民营化管理的模式。大树底下好乘凉,以华联控股为主的国有背景是民营企业在项目审批、市场开拓等方面获 得先机的关键,同时在建设、人事、管理等层面充分运用民营企业灵活机动的经营机制,使得投资项目得以迅速成长壮大,波司登即是华联控股“国控民营”模式孵 化出的一个“巨人”。然而,此模式对华联控股的投资项目甄选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首次增发的波司登项目和二次增发的PTA项目,均是与民营企业合作,然 而种种原因,导致华联控股“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而“学徒”高德康在“出师”之后的6年间,成绩斐然,更上一层楼,成为业内巨擘,这一切都得益于波司登在 华联控股“国控民营”的6年间完成了最关键的成长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杭州锦江集团通过收购,持有华联集团股权达到 20.89%,超过华侨城集团,成为华联集团的第一大股东,至此,华联集团悄然变身为民营企业,相应地,华联控股的“红帽子”也消失了(图3),因此波司 登成为了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华联控股“国控民营”模式培养出的巨擘。

  三次创业,变身房地产开发商,“最后”的转型?
  继在石化原材料行业辗转将近6年之后,借着 2009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的出台,华联控股又提出“三次创业”。《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对深圳市旧城区改造、工改商或工改工等作出明确规范,更突 破了以往工业用地改变功能必须履行招拍挂等复杂程序的规定,产权单位在符合深圳市城市规划的前提下申报、获批后可自主进行功能改造及升级。该“办法”的出 台为在PTA困境中挣扎的华联控股提供了再次转型的契机。2009年年报显示,华联控股名下的工业用地总计20多万平方米,已向主管机构申报了其中宝安区 27区“原惠中厂区”、南山“华联工业园区B 区”和华达新置业等三个项目的2010年拆除重建计划,三幅土地的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工改商后,预计将为华联控股带来可观的利润回报。目前华联控股拥 有在深圳、上海两地的经营性物业总面积17万平方米,位于深圳、杭州等地的土地储备合计约60万平方米。
而这次转型中,与前两次通过增发收购进行 转型不同,此次的转型主力公司均为华联控股旗下嫡系,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通过盘活存量资源,进行向综合性房地产商的转型。目前,华联控股下属从事房地产 开发的企业包括深圳华联置业和杭州华联置业有限公司(“杭州华联置业”)。其中,深圳华联置业为华联控股于1998年资产重组中,从大股东华联集团手中购 得100%股权,其后华联集团于2001年4月参股深圳华联置业,其中,华联控股持股68.70%,华联集团持股23.67%,东莞惠隆塑胶有限公司持有 7.63%;杭州华联置业成立于2004年11月,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5月,华联控股持有其71.98%的股权,其他股权均为 外资持有,其中盛怡有限公司(HARVEST FANCY LTD,“盛怡”)持有其21.41%的股份,而盛怡正是波司登2009年收购男装业务的出售方。此次转型,嫡系上阵,精彩值得期待。
至此, 借着城市更新、工改商的良机,“转型王”华联控股再次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主营业务转变为综合性房地产开发及运营,既包括住宅地产开发、商业地产开发 与租赁管理,也包括工业地产的租赁管理等业务。而“一房就灵”的重组千金方果然名不虚传。2010年4月,*ST华控披露的年报显示,2009年实现营业 总收入19.2亿元,同比上涨1394.7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1亿元,同比上涨169.93%;基本每股收益为0.2505元。 成功扭亏之后,2010年6月4日起正式摘帽,证券简称变更为“华联控股”。本已面临宏观调控高压的房地产行业再添一员新军,华联控股今后能否在高手林 立、竞争激烈的房地产行业站稳阵脚,谋得一席之地?此次转型是否是“转型王”华联控股“最后”的转型?且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