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油價的暴跌,持續了近10年的美國原油產量增長可能劃上句號。
據路透社援引麥格理(Macquarie)全球油氣策略師Vikas Dwivedi表示,2015年的產量預期是先增後減。
Dwivedi解釋說,2015年產量預估要體現油價崩跌之前投資推力的慣性;而如果油價仍維持在每桶50美元左右,那麽眼下的鉆井投資壓縮勢頭應會在年底之前對生產率造成影響。
“這完全要看2015年的供需狀況。如果油價定格在當前水平,那麽(2016年)產量增幅將會很小,甚至根本不增長。”
如果是這樣,那麽持續了近10年的美國原油產量增長將劃上句號。
但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本周二表示,今年美國石油日產量將增長60萬桶,達到930萬桶;2016年將增長20萬桶,達到950萬桶。EIA對今年增長的預期略低於去年12月的預測,反映出油價下跌對美國石油業的壓力。
數據顯示,2015年的前四個月,不包括墨西哥灣在內的下48州石油產量可能會有所增長;4、5月之間產量可能會保持不變,之後逐漸下降,直到年底。
EIA預計2015年上半年庫存以每日90萬桶的速度增加,但之後到年底前將逐漸減少,因為非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國家,特別是美國的供應增長將因油價挫跌而減弱。
“許多石油公司減少了勘探性鉆探活動以應對油價的不斷下跌,今後鉆探活動將集中在已經有采油井的成熟地區進行。”EIA表示。
該機構預計今年油價仍將疲軟,預估2015年布倫特原油價格在每桶58美元,2016年在每桶75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人民幣對美元走軟的大背景下,美國財政部長表示,美國對中國的匯率擔憂持續增加。
美國財政部長Jack Lew本周五在達沃斯論壇上講話稱,美國過去數年對中國的匯率憂慮持續增加,不過他也補充道,中國貨幣透明度已經有所提升。
Lew還稱,美國經濟強於其他國家,強勢美元對美國是利好。
長期以來美國國內存在一種聲音,將美國的失業增加歸咎於中美貿易不平衡,認為人民幣被低估了,構成對中國出口產品的補貼。
不過,在過去10年間人民幣對美元主要處在升值趨勢中,2014年是人民幣對美元匯價唯一收跌的一年。
2014年至今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了近3%,但是同期人民幣對主要貿易夥伴國貨幣加權匯率卻上升了7.5%,可見人民幣走軟或是因為美元過於強勢。
目前,除美國開始考慮收緊貨幣政策以外,全球主要國家央行競相放水,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也是一跌再跌,人民幣匯率也又來到了十字路口。
昨日,歐洲央行宣布了總規模達1萬億歐元以上的資產購買計劃,此後歐元對美元匯率不到24小時內便大跌超過4.3%,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今日下跌0.3%。
中國央行副行長潘功勝今日講話稱,歐洲央行購買債券的QE項目有助於中國出口增長,但可能導致美元匯率進一步走高,使人民幣面臨更大的貶值壓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受到美元走強以及中國需求疲弱的影響,本周一的亞洲交易時段,銅價再度大跌,刷新五年半新低。
北京時間14:16,倫銅下跌3.1%,創2009年7月以來最低。上期所銅期貨合約跌停,報每噸38860元,同樣觸及五年半來最低位。
LME倫銅最低跌到5345美元:
今日早間,受到希臘局勢的刺激,歐元不斷下挫,歐元/美元一度跌破1.11關口,創下11年新低,美元較周五收盤價強勢上揚。美元的走強對銅價形成打壓。
此外中國房地產行業需求的不振也制約銅價。
高盛上周五發布報告,下調2015年多種大宗商品的價格預估。主要原因就是美元升值、油價下降以及其他投入成本下滑等。其預計,未來12個月銅價將下滑10%,至每噸5200美元。未來3-6個月銅價將下滑5%,至每噸5500美元。
在2014年大宗商品普遍暴跌的時候,銅可謂是“最後的莫西幹人”。2014年原油暴跌了46%,煤價跌了41%,鐵礦石重挫51%,而銅卻波瀾不驚。
倫銅在2014年3月到11月底這段時間,只在6500至7000美元範圍內窄幅波動,在11月底OPEC決定不減產後,銅價的跌勢有所加大,但總的來看全年也只跌了14%。
但今年以來,這個商品最後的避風港也遭到了血洗。華爾街見聞曾報道過,1月14日倫銅在亞市早盤突然自由落體式暴跌,最高跌幅達8.7%,滬銅開盤不久即跌停,這觸發了礦業股的拋售潮。
從邊際現金成本的角度來看,即便銅當天5353美元的低價,依然算不上多低。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這個價位,繼續做空銅的誘惑還是很大。(具體分析看這篇文章)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政策持續放松成催化劑 中資地產股2015年迎估值修複機會 作者:Kris Li 投資要點 2014年全國住宅新屋銷售額同比下滑7.8%(07-13年同比增速分別為49%,-19%,87%,15%,11%,11%,27%),銷售面積同比下滑9%,成交均價微漲1.4%(07-13年同比增速分別為17%,-0.3%,21%,7%,6%,9%,8%)。70個大中城市房價指數顯示一、二手房房價均自5月份開始由升轉跌後至今連續7個月呈現環比逐月下滑態勢,但跌幅自四季度開始有所收窄,而同比則從9月才開始由升轉跌,目前仍在進一步慣性下滑中,12月一、二手房房價分別較去年同期下滑4.5%和3.9%。2014年全國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速放緩至歷史新低10%(07-13年同比增速分別為30%,21%,16%,33%,28%,16%,20%),12月單月同比增速從年初的接近20%逐級下滑至-1.9%,自2010年以來首次出現環比負增長,而之前歷史最低在2009年1-4月,同比增速低於8%。其中,土地購置面積下滑14%(購置金額同比基本持平),新開工面積下滑11%,總在建面積增速從年初的16%逐級下滑至年末的歷史新低位置9%附近。 行業政策自二季度即開始轉向,A股率先重啟了房地產公司股權再融資,國開行下發1萬億支持棚改,銀行間市場允許房企開始發債,緊接著5月初央行召開商業銀行座談會要求其優先支持首套房按揭貸款。三季度政策放松進一步深化,7月開始除四大一線城市以及旅遊城市三亞外,其余逾40個城市自11年開始執行的限購政策全部陸續取消,緊隨其後央行又於9月底將首套房貸的認定標準進一步放寬並再次要求商業銀行支持房貸。在此情形下買房者信心逐步恢複,一二手房交易自10月份開始明顯回暖,而緊跟11月下旬的降息序幕拉開,複蘇勢頭進一步延續至12月創出銷售新高。首套房貸定價從前三季度的至少基準至上浮10%回落到平均大概有5%的折價,緊隨降息後我們預測平均按揭貸款利率從三季度末的年內高位7%回落到目前的6%附近。20個重點跟蹤的一二線城市新屋銷量跌幅自上半年的兩成左右收窄到全年不到10%,同比增速從11月首次轉正後在12月進一步擴大到接近三成。截至12月底,基於三個月和六個月平均銷量計算的10大城市去庫存周期分別從今年3季度末的14.7個月和15.2個月下降至9.4個月和11.4個月。政策層面2015年料將維持暖意。年初已見國家公積金管理中心下發文件將首次購買90平米以下公積金可貸額度由80萬升至120萬,而調研亦顯示在房價下行風險顯著降低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對於按揭貸款的支持力度將有增無減。行業政策動向上主要關註營改增、房產稅推進步伐以及一線城市限購是否最終取消三個主要方面,前者預計時間點可能在下半年,11%的稅率相對行業整體已落到30%以下的毛利率而言會帶來稅負減少,而後兩者我們認為在15年將難有突破。貨幣政策上進一步寬松是大概率事件,降息降準都還有空間,按揭貸款成本和開發商的借貸成本都將持續下行。 我們推算2015年新增供應與14年相比幾無增長,考慮到積壓的存貨,全年可售與14年相比呈現個位數增長,全年分布前高後低,上半年雙位數增長,而下半年將呈現負增長。我們推測的全國新屋銷售去化率水平從2013年的六成左右下降到2014年的五成,基於2015年去化率水平恢複到13-14平均水平的假設,我們推算2015年全國新屋銷量將較2014年同比增長10%,絕對值回到13年的歷史高位。考慮到供應的分布,房價在上半年仍承受一定壓力,下半年開始全面築底回升。核心城市的房價14年四季度已先行企穩,地價更是反彈先鋒,15年因此存在進一步的上行壓力。三四線城市供應過剩而核心城市供地不足的矛盾導致房地產投資整體仍不會全面回暖,全年投資增速料將在10-15%區間內。 中資地產股2014年整體位於非常狹窄的區間內(凈資產折價45-55%)波動,以平均漲幅而言略微跑輸市場。但個股之間分化持續,融創以8成漲幅居首,雅居樂以四成跌幅墊底。我們跟蹤的前25大開發商的平均合約銷售增長預計在17%左右,但是有15家公司沒有完成年初定下的目標(平均增長兩成)。多數公司尚未給出15年銷售目標指引,我們的溝通顯示已有初步目標的公司增長都不超過一成。資產負債表較年中略有修複(負債率平均90%),但較13年底仍然惡化(預計14年底在75%左右,13年底為70%),入帳毛利率平均將從13年的30%掉到14年的28%。政策持續放松下的銷售複蘇仍將是2015年板塊的最大催化劑,但複蘇的程度(銷量增速、房價企穩速度)仍取決於貨幣政策的放松力度。目前板塊平均估值大概是40%凈資產折價,0.8倍15年PB,5.8倍15年PE,相當於過去三年估值均值位置,但相對估值較過去三年均值低兩成左右。我們因此認為板塊在2015年有估值修複機會,國企中我們推薦中海和遠洋,民企中我們推薦龍湖和融創。落後標的中,我們認為碧桂園質素最高。 (源自申萬研究) |
據發改委網站,受相關產業增長放緩,大宗物資貨源不足等因素影響,2014年全國鐵路運量總體下降,累計完成貨運量38.1億噸,同比下降3.9%。
其中前三個季度分別下降3.5%、1.5%和2.5%,四季度下降7.8%,降幅有所擴大,去年同期基數較高是重要原因。
全國鐵路完成貨物周轉量27530億噸公里,同比下降5.6%。
北交大運輸學院教授胡思繼此前分析稱,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原先粗放的發展方式需要大量煤炭、礦石等原材料,這種狀況將逐步改變,這導致以大宗貨物為主要收入來源的鐵路貨運也受到牽累。
鐵路貨運量是“克強指數”的三大指標之一。所謂“克強指數”是2007年時任遼寧省委書記的李克強表示,要真正了解他所在的遼寧省的經濟狀況,他寧願關註另外3個指標:用電量、鐵路貨運量以及貸款發放量。這幾個數據無法人為造假,反映了制造業為主的中國經濟的真實狀況。此後,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發明“克強指數”,將上述三大數據加權平均,被認為更準確地提前反映了中國經濟。
不過,有分析指出,“克強指數”並不是一個了解中國經濟全貌的好指標。該指數更多地反映了重工業的表現,而與其他的經濟部門,尤其是消費開支的關系很弱。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1月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持續回落至49.8,大幅不及預期及前值,這是該數據自2012年10月以來首次跌破50榮枯線,反映制造業經濟收縮。
中國1月官方制造業PMI 49.8,與2012年9月數據相同,預期50.2,前值50.1。該數據最低值為2012年8月的49.2。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在解讀PMI繼續回落的原因時表示:
一是受元旦春節及季節性因素影響,制造業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有所減緩。近6年除2012年外,其他年度1月的PMI環比均為回落;
二是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相關行業企業的生產受到較大影響,1月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41.9%,近6個月逐月回落;
三是國內外市場需求總體繼續偏弱,訂單增速連續回落。
對於PMI跌破50,民生宏觀管清友團隊認為原因有四點:
一是因銷售弱、庫存高,融資緊而不斷向下的房地產投資;
二是因總需求不足,過剩產能未出清,不斷下行的制造業投資;
三是商業銀行風險偏好回落,對私營部門惜貸甚至抽貸,不斷下行的私營部門投資;
四是因反腐和財稅改革,地方政府無法肆意舉債發展經濟,無法完成托底任務的公共部門投資。可見,未來經濟若需要企穩,也能依賴基建投資托舉。
展望中國制造業前景,趙慶河認為,
從采購經理指數歷史數據看,春節前後PMI走勢會出現一些波動,制造業表現尤為突出。本月制造業PMI弱於往年同期,制造業面臨一定下行壓力。
PMI具有較強的預測和預警作用。該數據通常以50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點,高於50反映制造業經濟擴張;低於50則反映制造業經濟收縮。
盡管受元旦、春節的季節性因素影響,中國制造業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往年通常在此階段會有所減緩,但在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行的大背景下,制造業PMI跌破50榮枯線令市場對中國經濟的憂慮進一步加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多數分項數據顯示出下行趨勢,意味著當前經濟增速仍存較大下行壓力。
今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制造業產出和新訂單數據雙雙下滑,而新出口訂單和就業指標萎縮程度尤為明顯。
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雖然中國一年多來不斷推出降息等支持經濟發展的措施,但中國2014年GDP同比增速仍從前一年的7.7%跌至7.4%,創下1990年以來最低增速。
不僅如此,中國近期公布的多項數據均令人心憂:
匯豐中國1月制造業PMI跌至53.7,創下2014年1月以來最低水平。去年中國財政收入增長8.6%,為1991年以來首次重回個位數時代。2014年,被稱為“克強指數”指標之一的鐵路貨運量同比下降3.9%;另一個指標——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3.8%,為2003年這一數字公布以來最低。作為經濟支柱之一的房地產業也並未出現出明確的回暖趨勢。
此外,人民幣近期因美元強勢存在貶值壓力,這令拉動經濟增長主要動力之一的中國出口承壓。
民生宏觀在標題為《熄火的引擎》這一評論文章中表示,未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
一是近期房地產銷售明顯走弱,至少上半年都看不到房地產投資反彈;
二是制造業受制於終端需求不足,制造業產能過剩沒有資本開支動力的動力,從歷史數據看,制造業投資滯後於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需要半年以上的房地產和基建投資恢複和庫存有了可觀的去化,目前這兩個條件都不具備;
三是商業銀行風險偏好沒有恢複,目前看,銀行還是對私營部門繼續保持惜貸的態度,私營部門融資成本高企,在經濟通縮的大環境下,不僅不會有資本開支的動力,還需防範信用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四是城投被剝離地方政府融資功能增加了公共部門投資的融資難度,地方政府債務無法再肆意擴張。
五是近期人民幣匯率端壓力制約央行貨幣寬松區間,降準降息被迫延後。
總體上看,經濟下行壓力仍會延續,仍高度依賴基建投資加碼托底,但未來的經濟增速不可能與過去地方政府債務肆意擴張和房地產繁榮時期相提並論,而過去的繁榮依賴的引擎正在全面熄火,而繁榮所能掩蓋的信用事件會逐步暴露。
華泰宏觀評論稱,經濟下行壓力不減,政策需維持寬松:
疊加需求疲軟、季節性以及企業運營周期等因素,本月生產及新訂單指數繼續收縮,庫存去化仍顯壓力,總體上看經濟仍存較大下行壓力,其中出口訂單和就業指數的下滑正逐漸構成風險項,結合近期國內和國際經濟形勢,未來央行在增長、物價、就業以及國際收支等中介目標上操作難度加大;
此外,中小企業景氣回升在1月成為亮點,這與前期政策上對於中小企業在信貸和稅收等方面的扶持密不可分,387號文後中小銀行通過同業渠道獲得可貸資金的能力增強,預計央行在總量上仍將維持寬松格局,同時定向支持中小企業將是一個長期政策。
下圖為歷史數據:
以下為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全文:
分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PMI為50.3%,比上月回落1.1個百分點,仍位於臨界點以上,保持擴張態勢;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49.9%和46.4%,比上月回升1.2和0.9個百分點,收縮幅度均有不同程度收窄。
從分類指數看,在構成制造業PMI的5個分類指數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和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高於臨界點,從業人員指數和原材料庫存指數低於臨界點。
生產指數51.7%,比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高於臨界點,表明制造業生產繼續保持擴張態勢,但擴張步伐有所放緩。
新訂單指數50.2%,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位於臨界點以上,表明制造業市場需求增速微幅回落。
從業人員指數47.9%,比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繼續位於臨界點以下,表明制造業企業用工量有所減少。
原材料庫存指數47.3%,比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低於臨界點,表明制造業生產用原材料庫存量持續回落。
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50.2%,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升至臨界點上方,表明制造業原材料供應商交貨時間略有加快。
表1 中國制造業PMI及構成指數(經季節調整)
單位:%
PMI
生產
新訂單
原材料
庫存
從業人員
供應商配送時間
2014年1月
50.5
53.0
50.9
47.8
48.2
49.8
2014年2月
50.2
52.6
50.5
47.4
48.0
49.9
2014年3月
50.3
52.7
50.6
47.8
48.3
49.8
2014年4月
50.4
52.5
51.2
48.1
48.3
50.1
2014年5月
50.8
52.8
52.3
48.0
48.2
50.3
2014年6月
51.0
53.0
52.8
48.0
48.6
50.5
2014年7月
51.7
54.2
53.6
49.0
48.3
50.2
2014年8月
51.1
53.2
52.5
48.6
48.2
50.0
2014年9月
51.1
53.6
52.2
48.8
48.2
50.1
2014年10月
50.8
53.1
51.6
48.4
48.4
50.1
2014年11月
50.3
52.5
50.9
47.7
48.2
50.3
2014年12月
50.1
52.2
50.4
47.5
48.1
49.9
2015年1月
49.8
51.7
50.2
47.3
47.9
50.2
表2 相關指標情況(經季節調整)
單位:%
新出口
訂單
進口
采購量
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
產成品
庫存
在手訂單
生產經營活動預期
2014年1月
49.3
48.2
51.0
49.2
46.5
45.7
51.3
2014年2月
48.2
46.5
49.4
47.7
47.8
45.1
61.8
2014年3月
50.1
49.1
50.3
44.4
48.3
44.8
62.7
2014年4月
49.1
48.6
50.6
48.3
47.3
44.9
59.6
2014年5月
49.3
49.0
52.3
50.0
47.1
46.0
56.2
2014年6月
50.3
49.2
52.0
50.1
47.3
46.2
54.8
2014年7月
50.8
49.3
53.0
50.5
47.6
46.4
55.3
2014年8月
50.0
48.5
51.9
49.3
48.1
45.9
57.9
2014年9月
50.2
48.0
51.2
47.4
47.2
45.6
56.0
2014年10月
49.9
47.9
50.7
45.1
47.9
44.7
54.1
2014年11月
48.4
47.3
50.5
44.7
47.2
43.9
52.2
2014年12月
49.1
47.8
50.1
43.2
47.8
43.8
48.7
2015年1月
48.4
46.4
49.6
41.9
48.0
44.0
47.4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14年對大宗商品投資者而言又是一個糟糕的年頭。從指數表現來看,截至12月中旬大宗商品的跌幅已達10%-20%。考慮到2014年是該資產類別連續第四年出現負回報,投資經理對其冷落有加情有可原。那麼2015年這種負回報趨勢是否還將繼續,還是說大宗商品已來到投資者可介入的拐點?
無論從長期戰略框架還是中短期戰術投資來看,配置大宗商品都還為時尚早。但這並不意味著其回報率必定會連續第五個年頭為負數;相反,該資產類別在2015年將實現低個位數正回報。
現在問題來了:冒這個風險值得嗎?或許並不值得,因為風險和回報的推動因素並不平衡。一方面,大宗商品容易受新興市場經濟放緩的影響;另一方面,其回報率的主要驅動因素可能只有一個:油價強勁反彈。
新興市場走軟
儘管發達市場經濟增長在2015年可能加速,但瑞銀預計新興市場的GDP增長可能從2014年的4.6%減速至2015年的4.5%。
作為全球大宗商品需求的最大推動力之一,中國可能難以在維持7%以上GDP增速的同時推進結構性改革。部分結構性改革,比如利率市場化和改善地方政府財政狀況,對經濟增長,尤其是投資活動甚至可能產生短期負面影響。
中國可能推出的任何刺激政策更多是為了避免經濟嚴重滑坡,而不是推動增長。鑑於中國投資前景暗淡,也就難以對大宗商品需求做出非常積極的展望,尤其是對於鐵礦石、煤炭和部分基本金屬等原材料散貨商品。
發達市場經濟增長加速可能不足以推動大宗商品需求。預計2015年歐洲和日本的GDP增速將僅為1.2%。儘管美國增速可能達到3%左右,但除農產品以外,美國在全球大宗商品需求中所佔比重僅在5%-25%之間,其中原油、鈀和天然氣位於該區間高端。
回報率取決於原油
大宗商品的表現如果意外向好,可能是受原油需求推動。儘管油價已從2014年6月峰值大幅下跌40美元/桶,但短期前景依然負面,因為原油市場在2015年上半年供應過剩的規模可能達每日120萬-160萬桶。預計2015年一季度布倫特油價將觸及每桶54美元的低位,如果市場波幅過大甚至可能跌至更低。
中長期前景則有所不同。當前油價水平可能已經對未來兩年的全球需求產生了推動作用。2015年石油需求增幅可能從2014年的每天90萬桶增加至120萬桶,而且這一預測還有上行空間。
儘管需求的這一上升勢頭可能並不足以推動油價走高,但供應面卻可能對油價大跌做出堅決反應—反應時間會滯後6個月。當前油價過低,不足以推動石油生產國實施擴大供應計劃。事實上,除美國緻密油生產商以外,非歐佩克產油國的儲備項目規模相對於過去5年已經收縮。因此,在供應沒有顯著增加的情況下,油價有望在2015年底或2016年回歸每桶70-80美元的水平。
大宗商品投資者該如何應對?
雖然在近期價格下跌後做多大宗商品看似有吸引力,但目前採取這一做法可能為時尚早。市場需要看到非歐佩克原油供應的方向進一步明朗化。
至於其他大宗商品,散貨商品似乎缺乏吸引力,而基本金屬的回報可能各不相同。鋅和鎳由於存在結構性供應挑戰,比如印尼繼續採取限制出口的政策等,因此投資機會似乎最佳。而銅市場由於有20萬噸左右的顯著過剩供應,價格前景最為疲軟。
貴金屬方面,是否抗跌還未經歷真正的考驗,尤其是美聯儲自全球危機以來首次加息的時點。黃金市場在等待加息近在眼前的明確信號出現,投資者才會拋售持有的黃金頭寸。預計美聯儲將會在2015年中加息,屆時美國短期利率將上升至1%以上,並將推動美元進一步走強,而金價在2015年將跌至每盎司1050美元。其他貴金屬方面,受汽車行業催化轉換器需求的推動,鈀的前景似乎最為強勁。
就農產品而言,充裕的庫存可能抑制糧價上行,而較低的價格可能導致美國減少穀物種植面積。預計糖將在2015年晚些時候面臨供應緊張局面,從而推動現貨價格走高。
基於大宗商品將取得小幅正回報的前景,多空動量策略(即買入歷史上的贏家並賣出歷史上的輸家)可能為那些相信大宗商品價格波幅升高的投資者帶來具吸引力的兩位數回報。
作者施德銘(Dominic Schnider)系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大宗商品主管兼亞太區外匯主管
去年國際鐵礦石價格幾近腰斬,中國國內高成本的鐵礦大幅減產,進口鐵礦石增長將近14%,對外依存度升破78%。而澳大利亞昨日降息又讓該國礦價有了降價空間,今年中國進口量還將增長。澳大利亞的全球第二大鐵礦生產商力拓的高管表示,該司鐵礦石年產量兩年後將增至3.5億噸。另一主要礦商淡水河谷的高管預計,全球鐵礦石供應增加的形勢持續到2020年。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買家,也是生產大國。上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鋼協)公布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進口鐵礦石9.33億噸,同比增長13.8%,鐵礦石對外依存度提高到78.5%,同比提高9.7個百分點。同時,全年國內原礦產量15.1億噸,同比增長3.9%,去年12月國內鐵礦石產量同比下降4.6%,連續3個月環比下降。
《上海證券報》(上證報)報道援引業內人士分析稱,除去季節性因素外,中國鐵礦石減產、停產的主要原因是鐵礦價格跌破了成本。因供應過剩和澳元持續貶值,2014年鐵礦石價格大跌近五成。高成本的中國鐵礦更加招架不住,因此2014年第四季度大幅減產、停產。
昨日澳大利亞央行決定降息25個基點,降至2.25%。受此影響,澳元大幅下挫。上證報報道稱,“鋼之家”鐵礦分析師王中元的分析認為,全球四大鐵礦石生產商三家在澳洲,以澳元計價的鐵礦石最近有所反彈;但澳元降息,使澳洲礦價又有了進一步的降價空間。海外礦山成本普遍在30至40美元。現價狀況下,海外礦山有潛力進一步降價,國產礦則一地雞毛。
今日力拓的鐵礦石亞洲區總裁Alan Smith表示,該司有望在2017年之前將年產量提高到3.5億噸。預計到2020年時,該司出口中國的鐵礦石成本會降至此前預期的每噸35美元,低於2012年的每噸47美元。路透援引Smith講話稱:“雖然中國的需求增長有所放緩,但並未崩盤,該國去年仍在進口鐵礦石。”
同在今日,路透報道提到,淡水河谷有色礦物業務主管Peter Poppinga在行業會議上預計,2013-2020年,力拓等主要礦商料將使全球鐵礦石供應量增加4.3億噸。他還表示,過去兩年供應量已經增加2.34億噸。
Poppinga認為:“目前供應過剩,市場將迎來修正。”中鋼協常務副秘書長李新創也預計全球鐵礦石價格會下跌。
另據路透報道,李新創今日在行業會議上表示,全球鐵礦石價格可能會跌破每噸60美元,但不太可能長時間低於60美元。今年中國鐵礦石進口量可能增長7.1%至10億噸,而國內鐵礦石供應將減少7000萬噸,中國的鐵礦石主要供應國澳大利亞和巴西所占份額將升至80%以上。
鐵礦石價格下跌會讓中國鐵礦生產形勢惡化。上述上證報報道援引中鋼協常務副會長朱繼民講話稱,國內礦山產量已經連續3個月下降。礦石價格跌到每噸70美元以下,會有一批礦山停掉。而當國內礦山和國外非主流礦停產到一定程度,整個市場形勢可能會發生逆轉,“這是我們非常擔憂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報告稱,金融危機後中國整體債務水平翻了四倍,引發部分投資者擔憂。
中國經濟放緩是全球投資者最關註的因素之一。盡管許多投資者相信,中國政府有能力讓中國經濟軟著陸,但中國債務瘋狂的增速讓人們擔心中國經濟放緩可能不那麽順利。
報告稱,2014年中期,中國的債務負擔巨大,占到GDP的282%,其中包括政府債務、銀行債務、公司債務和家庭債務。這遠高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也高於澳大利亞、美國、德國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自2007年以來,中國總體債務水平翻了四倍。2007年至2014年,中國新增債務20.8萬億美元債務,占到全球同期新增債務的1/3。債務增長最大的來源是非金融機構(包括房地產開發商)的借款。中國的公司債務占到GDP的125%,為全球最高之一。麥肯錫表示,中國的債務增長不可持續。其中,地產相關債務比例過高,令人擔憂。
近年來,中國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北京上海核心區域房價已經接近紐約水平。
麥肯錫在報告中指出中國債務存在三大主要風險:
-接近一半的家庭債務、非金融公司債務和政府債務與房地產直接或間接相關。
-地方政府債務激增,許多可能無法償還債務。
-中國約1/3的現有債務來自於影子銀行。
麥肯錫在報告中表示:“一個可能的擔憂是房地產泡沫破裂,加上地方政府財政不可持續的影響可能導致中國的債務違約潮,損害銀行業並使得投資影子銀行的投資者遭受損失。而到那時,中國政府可能援助金融行業,從而避免全面爆發的金融危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國上周首申人數好於經濟學家的預期,但較此前一周有所上升。
據美國勞工部數據,美國1月31日當周季調後首申失業金人數27.8萬人。彭博調查的經濟學家預期的中位數為29.0萬人。當周續申失業金人數240.0萬人,與調查預期一致。
近期的主要就業數據顯示,美國就業市場仍在加速複蘇。12月非農報告顯示,失業率跌至5.6%,為2008年以來新低,新增就業高達25.2萬人,為連續第11個月超出20萬大關。
美聯儲在1月FOMC會議上決定繼續維持超低利率,稱委員會一致同意對加息將保持“耐心”。與此同時,美聯儲承認了就業市場的改善:
勞動力市場進一步改善,新增就業增長強勁,失業率繼續下降。
市場預計,明晚21:30公布的非農就業數據將繼續保持強勁,連續第12個月高於20萬人大關。由於12月美國薪資環比出現數據有記錄以來最大萎縮,明晚薪資的增長將是市場焦點。經濟學家預計,1月美國非農就業人口增長23萬人,略低於12月25.2萬人的增長。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