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吳永久
貝因美7月11日下午股價“閃崩”,把很多投資者都跌懵了。就在大家都還在議論紛紛的時候,7月15日,公司披露了2017年度業績預告修正公告,業績由盈利變成虧損,深交所隨後也向其發送了關註函,要求報送本次業績修正的內幕信息知情人名單等。
而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翻閱公告後發現,僅僅在7月15日這一天,就有多達6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業績修正公告,其中有部分同樣是由預計盈利轉為預計虧損,那麽,這些個股在周一開盤之後,投資者是不是得格外關註了?
1天60家業績修正
進入7月份以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上市公司關於業績修正的公告多達150條,其中單單7月15日這一天就有60家。一般來說,業績預告修正無非就是以下幾類:盈利或虧損幅度變大或變小;由盈轉虧;由虧轉盈。
7月15日部分業績預告修正幅度較大的個股
顯然由盈轉虧的公司最需要引起投資者的關註。經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7月15日,在這里面就有6家公司的業績預告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其中貝因美是一家,還有另外5家分別為*ST眾和、雲投生態、積成電子、龍泉股份和德豪潤達。
具體來看,*ST眾和由原來的預計“凈利潤為2000~4000萬元”修正為預計“虧損:6000萬元–7000萬元”;雲投生態由原來的預計“盈利500萬元至 1000萬元”修正為預計“虧損:2500萬元—3000萬元” ; 積成電子由原來的預計“ 凈利潤為0~1,003.31萬元”修正為預計“ 虧損:1,200 萬元~200 萬元”;龍泉股份由原來的預計“凈利潤1150.54萬元至1725.82萬元”修正為預計“虧損:3700萬元—4500 萬元” ;德豪潤達由原來的預計“凈利潤1200萬元至2000萬元”修正為預計“虧損:7000萬元—6000萬元”。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公司則是出現了盈利或虧損預計修正幅度比例的情況,比如金字火腿,原預計“比上年同期增長幅度為272.1%-300.72%”,現修正為“比上年同期增長:3.04%-48.84%”;還有深圳惠程,原預計“虧損:800萬元至 1200萬元”,現修正為“虧損:6000萬元至 6900萬元”。
那麽,這些在周末披露的業績修正,對於周一的股價會不會出現比較大的影響呢?顯然持有這些的個股的投資者周一得密切關註了。
關註重倉“業績變臉“股的基金
而除了直接關註這些個股,還有些投資者則要看看自己手里的基金,都是重倉了哪些個股,會不會也有不少的業績大幅預虧個股,如果有,這些基金也同樣值得密切關註。由於基金半年報還沒出來,先從一季度末的持股情況看一下。
比如說貝因美,choice數據顯示,一季度末多達20只基金持有,持股數量最多的是招商移動互聯網產業股票基金,持有434.13萬股,占凈值比為2.92%,並不算高,而占比最高的是融通中國風1號靈活配置混合,雖然僅持有23.06萬股,但是占比達到7.53%。
此外,一季度末7只基金持有雲投生態,其中國富成長動力混合、國富策略回報混合和國富健康優質生活分別持有20.55萬股、8萬股和2.5萬股,占比分別為5.05%、3.57%和3.77%;還有東吳嘉禾優勢精選、東吳行業輪動混合、東吳進取策略混合也分別持有92.01萬股、80.93萬股和75.15萬股,占比為3.87%、3.82%和1.07%。
其它的預計盈轉虧個股中,比較值得關註的基金還有,北信瑞豐無限互聯主題靈活配置,一季度末持有*ST眾和9.6萬股,占比2.94%;中郵核心科技創新持有龍泉股份77萬股,占凈值比為3.02%。
而隨著上市公司中報和基金二季報的到來,盈轉虧個股以及基金持股可能還會發現一些變化,那麽又有哪些新基金重倉了業績“變臉”股呢?投資者在買基的時候,得重點關註下這方面的因素了。
今天賽道里的玩家,80%不是沒有這個決心,而是沒有這個能力,同時也沒有這樣的資本支持它們去建自己的供應鏈。
2017年,是新零售元年。創業者探路,資本先行,從新型商超、無人便利店、自動售貨機到無人貨架,為找到觸達用戶的最優路徑,新零售切入的消費場景在快速演變。
在各種業態中,以無人貨架的發展速度最為迅猛。在不到一年時間,就有超過50個玩家入場,融資超過20億元。除了一眾新興的創業公司,阿里、京東、順豐等巨頭也強勢入局,場景補貼、點位競爭、規模效應,就像之前的千團大戰、O2O、共享經濟,一場無人貨架的終極對戰似乎在所難免。
這場大戰中,由阿里、美團、羅森中國等公司前高管所組成的猩便利是跑得最快的幾家之一。從團隊背景、資本扶持和最近實現百萬訂單量的成效來看,猩便利要打造的區別於電商和傳統零售的即時消費平臺,勢頭越來越猛。
但同時,重資產投入,產業鏈重構的複雜性,以及激進式的發展,又讓我們對猩便利業務模式的持久性,產生了很大隱憂,它是曇花一現還是會確定性地影響線下零售格局?
近日,野草新消費對猩便利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司江華進行了專訪,在成立不到一年時間內,猩便利是如何思考與應對這場新零售的場景之爭?無人貨架背後,改變與顛覆的到底是誰?什麽才是行業終局的決定性因素?
通過對話,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思考。
以下是野草新消費與司江華對話內容:
無人貨架戰爭還要打多久?
問:這個仗已經開始打了嗎?和過去的團購、O2O大戰有何異同?
司江華:毫無疑問,現在已經開始了,只不過還沒到戰爭最慘烈的時候,很快有一些玩家會退場,也會加入一些新的玩家。
過去的戰爭,拿團購來講,這些玩家不管地方性的還是區域性的,在這個市場上還可以撐一段時間。但無人貨架可能很快在未來的兩三個月,競爭就會收攏到頭部的兩三家,這個趨勢非常明顯,戰爭基本上到明年年中就會結束。
問:那這跟打車或者共享單車,是不是有點類似?
司江華:有區別,我們這個業務其實更加複雜,你在單一方面有能力,還是沒辦法解決問題。而不管是單車還是充電寶,你的地推能力強,業務就會跑的快。我們這件事情不單是地推強的問題,如果後端供應鏈、物流搞不定,在競爭中不是對手把你打敗,是你自己把自己拖死。
這場戰爭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現在的標誌是,沒有供應鏈的玩家很快在市場上會被自己拖累住,在競爭中慢慢的落敗。到下一個階段,就是誰先可以拿到一定數量的點位,比如說誰先拿到30萬、40萬的點位數,誰就可能在競爭中勝出。
問:作為一家創業公司,等於從頭開始幹起。如果巨頭要進入,會對整個戰局帶來什麽影響?
司江華:當我們聽到一些巨頭想進入這個賽道的時候,是非常興奮的,說明大家對於這個市場和賽道的認可,才做這件事情。
在整體能力上,大家還是有一些區別。但我們整個公司的人、錢、物等所有資源都投在這一兩塊核心的主營業務上。而對於巨頭來講,其實都是它們的孵化業務,這里就產生了本質的差異,你的戰略優先級和戰略決策會有一些取舍。這件事你的出發點就決定了你下一階段的目標。
問:巨頭有沒有在供應鏈或者某個方面的優勢,大到起決定性因素?
司江華:肯定沒有,因為今天我們所做的業態,包括鮮食工廠、物流、終端配送、采購等等,是全鏈條的重構。哪怕是巨頭,它擁有的也是這個長鏈條里的某一環能力。我們要搭建的能力,他們也必須一個一個地去搭建。
實際上搭建整條供應鏈,比如鮮食工廠、冷鏈等等,巨頭也是從頭開始,在這件事情上,無所謂誰領先,誰落後。
問:有沒有可能在某個環節做的特別好,把鏈條上的其他企業通過組合形式收編過來?
司江華:合作也是一種方式,但是今天我們為什麽一開始就選擇比較重的模式?我們的創業團隊里有互聯網人、零售人,其實是下定決心做全產業鏈的重構。
只有這樣,你才能對整個生產制造的供應端有研發指引,你才能反饋回來,提供滿足用戶需求的商品。這中間的某一環如果開啟合作的話,大家更多會被利益關系牽引住自己的研發、創新。
我們的每一個商品,可以決定它是否在貨架上賣、以及賣多久的,不是任何一個人,而是數據和算法。如果這個商品真的在這個地方,用戶喜歡,數據和算法會決定它要在貨架上待多長時間。
被顛覆的業態是什麽?
問:我們現在做這件事情,首先被顛覆的是誰?
司江華:很多人可能想問,你們跟傳統便利店怎麽競爭?跟一些大平臺怎麽競爭?移動互聯網初期的思維都叫顛覆,而新零售和舊零售之間的關系,我覺得不是顛覆關系,而是進化關系。
我們今天所做的本質上是一門零售生意。零售生意在過去有便利店、夫妻老婆店,我們無非是用一些互聯網的技術、營銷方法,對原有零售模式進行的一個進化。
問:它總會擠壓一些其他業態的生存空間,比如現在的大型超市已經開始出現危機了?
司江華:對,從大的模式上來看,當我們從以前大的平臺離開,準備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一個出發點是找一個線下映射線上的平臺。線上這麽多年,真正殺出來的平臺特征和特點非常明顯,不管是淘寶、京東,還是滴滴、ofo、摩拜。在線下一定也有一個映襯線上的平臺,線下的業態高頻剛需,尤其是跟吃喝相關的,但這個線下的平臺到底是什麽呢?
把現有的業態做幾段式的切分,其實非常清晰,大賣場必然要被現在類盒馬的離用戶又近,又帶有體驗式的模式所取代。今天跟之前的線上映襯線下是反過來的,我們也在想,線下有什麽可以讓用戶停留最長、互聯網滲透度還非常低的地方。
從這個角度,我們發現了辦公室場景非常適合,所以就先用貨架去滲透到用戶身邊,滲透到這樣一批對未來消費非常有代表性的群體,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段,這個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問:如果這種業態爆發,最終它會把什麽完全替代掉?
司江華:回到我們到底在做一件什麽樣的事情?就像別人說我們做架或者做店的。但我們既不是做架,也不是做店,我們打造的是即時消費平臺。就是當用戶產生需求的時候,你要麽在10米之內的辦公室里就給出解決方案,要麽在500米距離,要麽在15分鐘時間給他們解決方案。
超出這樣的時間、空間範圍,他就會尋找其它的解決方案,比如外賣、電商、超市等。它是一個存量市場,也是一個增量市場,因為整個中國消費的路徑,在未來幾年還會有高速的成長。
在慢行業做一家快公司
問:我們去做全產業鏈的重構,那在打這場仗的時候,最最重要的武器,除了人以外還有哪些?
司江華:先要講我們接下來打的是一場什麽樣的仗。現在在中國其實每個創業的窗口期都很短,你跑的快,可以把別人擠下這條船,你如果跑的慢,別人把你踢下去也是分分鐘的事。所以在這場競爭里,我們自己對不同時間段的把控,有非常清晰的認識。
按照我們的理解,競爭可以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點位競爭,它對人對團隊有非常高的要求。重點是如何以非常強的執行力快速達成公司的目標?
第二階段是運營之爭。運營非常考驗內功,除了線上運營,線下類似於業務運營,都是非常見功力的地方,零售其實就是細節,所以精細化運營是第二階段的必備。
第三階段是系統和供應鏈之爭。雖然我們看到很多日系便利店,但通過真正了解每家的管理、營銷系統後,發現都無法滿足下一階段的市場競爭和變化需求。
所以我們自己要打造一套完全即時消費平臺的系統。還有供應鏈,包括鮮食工廠的商品研發生產能力,小宗柔性化配送的物流能力,這是市面上電商、外賣都不具備的能力,所以我們要打造一個新的物流科技方式。
反過來看,人跟戰役是要匹配的,我們今天做的這個事情,不能把零售推到一邊,就互聯網來談互聯網。我們所有的業務都必須敬畏線下,敬畏零售,建立起互聯網工具帶來的全行業的效率提升,形成一個新的業態和新商業模式。
問:不少日系便利店做的很好,像711便利店在全世界的覆蓋率非常之高,它們會不會在這種戰爭中變成一個非常難對付的對手?
司江華:實際上一些大佬、牛人都預測過這件事情,未來到底是誰的天下?
不管你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企業,都必須要擁抱新技術和新方向,一定是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互聯網系統的改造而決定效率提升,這是任何一個傳統行業的趨勢和機會。
它們現在存在固有天生的優勢,但你又不得不承認,資產即負債。雖然它們今天有那麽多的門店和那麽高的滲透率,但如果在未來三五年時間內,沒有系統和經營思維的改變,它們仍然會被新興企業甩下去。不是說我們在用戶端或者產品端怎麽去淘汰它?而是它自己運營效率的低下,讓它離開這個市場。
未來真正的能占據消費者心智的,不僅是在To C端的形象、體驗上有大的改變,To B端的運營系統效率,整個供應鏈也需要大的改變。今天對一些傳統企業來講,轉型非常痛苦和困難。所以我們今天打造的新興便利店,是瞄準一個新的消費潛能和消費方式去做的。
問:我們從頭去打造和重構這套東西,完完全全的讓它去發揮作用,需要經歷多長時間?
司江華:很多人都在講便利店是個慢行業,我覺得這是傳統便利店的經營思維。猩便利以現在的時間、速度,大家可以看得到,我們是在慢行業做出一家快公司。
而且往下走,今天我們“便利·蜂窩”的打造,無人值守便利架和智能便利店協同的效率,也體現在這里。傳統便利店從選址、落地到開業經營,都有一個無法縮短的時間和任務。
今天運用猩便利的業務模式,很多地方的需求已經被新型便利架所驗證。就像一個章魚,先長出的四肢,最終長出了身體,而章魚真正有威力的其實在四肢,這個四肢已經有最小顆粒度,有非常小的吸盤,已經產生了用戶的黏度。
反過來去拼圖是相對容易的,這是我們現在整個業務模式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它給整個的經營帶來了巨大差異。
今天我們因為有了線上、線下互相導流的價值,有可能我們對門店選址的條件和範圍會寬松得多,這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接下來布局的速度。
無人貨架可以持續盈利,還只是工具?
問:您覺得無人貨架最終本身可以持續盈利,還是僅僅作為鋪設渠道的一個工具?
司江華:我比較反感一件事情是,當你的主業還沒有產生價值的時候,說我靠別的東西就可以賺錢。當你說自己要這樣做時,你沒有機會把它優化到最高效率,也沒有辦法去更多的賺錢。
我覺得還是不能忘了初心,先要把零售這件事情幹好,它本身有足夠多的機會。當我們的毛細血管足夠密,當蜂窩和觸點的密度達到一定階段時,盈利點和價值會明顯的體現出來。
問:按照我們現在的鋪設量,去算它的客單價、消費頻次以及損耗,綜合算下來大概處在什麽樣的狀態?
司江華:這個業務模式非常好理解,它把傳統便利店人工和房租兩大塊成本都省了。反過來我們在整個商品的定價上,要比便利店更便宜。而且通過用戶心智和習慣的建立,它的購買頻次、人均購買量相比於傳統便利店數據更高,這是非常讓人興奮的地方,即時便利的需求實際上已經被驗證了。
回到成本來說,猩便利整個財務模型的核心集中在物流成本上。當你密度到了一定階段,當物流人員操作的方式更模塊化時,它的效率會提高,物流成本就會下降,讓整個便利架體系產生盈利的機會。
問:無人貨架最終的形態應該是封閉,不是開放的?
司江華:我們的理解也是這樣,未來一定有一個低成本的智能硬件來取代現有的模式。但是如果在開放式的環境對用戶的體驗又好,同時效率又高,點位的營收也非常好,那為什麽非要給用戶加道門呢?
所以我們未來一定是差異化的運營方式,不完全是開放式的,一定是有封閉式的。
問:開放式的損耗的確是不可控?
司江華:通常來看是的,但你要看的是整個點位的經營,有可能是忘了或者拿錯了,有些點位不但沒有盤虧,還能盤贏。但是以單貨架的模式來運行,我覺得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對沒有供應鏈的公司,對沒有自建終端物流模型,搞配送的這種公司,單貨架是沒有辦法打平的。
問:我們在辦公場景消費的商品,它的毛利是不是偏低一點?
司江華:你不能看現階段,在競爭環境下和穩定後長期發展的角度來講,不見得辦公室比店里的毛利要低多少。
現在我們整體的策略是將貨架商品的定價比便利店偏低10%-15%。對於用戶來講,連下樓的動力都沒有了,又近又便宜。架子上,當我們節省了人工和房租,實際上是把這一塊利益讓利給了消費者,從而抓住消費者心智。這是我們打造整個即時消費場景背後的大邏輯。
問:我們看幾個爆發性比較強的行業,像滴滴打車,等所有的戰局全部結束之後,滴滴的車費比出租車還要高。有一種論斷是,在一個壟斷性行業里,你去賺取巨高的毛利率,來維持一個優質公司的生存狀態。我們最終是不是也必須要走到這一步?在零售領域,其實還有這樣的空間,比如說一罐可樂,零售店里賣2.5塊,辦公室賣3塊,未來會不會存在這樣的狀態?
司江華:一定是反過來的,又近又便宜是我們的發展理念。同時這取決於你公司的使命、價值觀到底是什麽樣?我們做零售,要站在用戶的立場思考問題。舉個例子,當你在樓下店買一瓶可樂是2.5塊,樓上3塊,你買完的心理感受是什麽?心里一定會罵一句,這其實對品牌建設是不利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我們看到傳統便利店的毛利率是百分之三十幾,最終凈利只有百分之一點幾,里面有巨大的空間和機會,它反映了整個行業的運轉是低效的,其中20%多毛利都在運營成本上被用掉了,這里面就是我們的機會。
另外,雖然日本、臺灣的便利店相對成熟,但今天它對互聯網的使用仍是相對落後的。對於今天中國互聯網的發展,通過對互聯網工具的高效使用,當你不斷優化效率的時候,其實你的凈利已經不斷在往前進。
而且這跟滴滴沒有辦法類比,新零售面對的市場體量更大,對於一家有長遠規劃,要打造即時便利消費平臺的公司來講,現階段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滿足用戶的需求。先滿足用戶的需求,再來考慮效率提升,供應鏈優化。最後,賺錢也一定是我們的目標。
辦公室場景的消費承載力有多大?
問:猩便利現在也開始做生鮮,生鮮不是辦公室場景,而是社區場景,怎麽看待這塊的空間?
司江華:這看你對生鮮品類怎麽定義?我們今天對生鮮的定位只限於水果和鮮食類。在對食品的定義里邊,有ready to cook,ready to heat,ready to eat,我們做的是最後一類,馬上可以吃的。這在辦公室場景里很方便,日本711的香蕉策略就能非常好的滿足白領在上班途中,便利獲取新鮮水果的需求。
就像現在家里可能會買水果,但經常因為忙而沒時間吃。我們要提供的是便利獲取健康的方式,相比零食,像酸奶、水果、鮮食這類健康食品,更是辦公室的剛需。
問:開始我們做的是ready to eat這個部分,您提到最終可能慢慢的要到reday to heat,是不是慢慢從辦公室場景開始往社區場景滲透?
司江華:今天在整個的商業大圖里,你說我們的目光能不能看到那里?肯定能看到,但是就現階段來講,一定還不在我們商業版圖里。
為什麽社區生鮮店的生存一直都處於現在的狀況,包括過去生鮮創業公司的存活率都非常低?因為白領實際上在社區,在家庭停留的時間越來越短,家可能只是一個休息場所。我們目前所有的經歷,一定還是集中在辦公室白領和CBD高價值人群長時間停留的地段,這是我們現在所有業務的核心和目標所在。
問:我們現在在做的事情,像是把生活中的消費場景,像磁鐵一樣往辦公室里吸。包括生鮮也從家里到了辦公室,那未來辦公室的承載力有多大?
司江華:我覺得不能單獨說辦公室這塊承載力有多大,至少在這個場景上,當用戶停留的時長和用戶的動向相對清晰的時候,你還是有很多可以延伸的地方,比如早、中、晚餐,包括下午茶、夜宵等,這些即時產生的消費需求。
因為我們現在做的業態,最核心的價值不單是辦公室的延展,而是零售里人、場、貨的重新設置和它所帶來新的想象力和想象空間。
未來兩到三年內,我認為單品類的業態,不管是食物類跟服務類商品,都可能從單品類的線下實體店,進行更多場景的跨界和融合。
說白一點,我買咖啡不一定是在咖啡店,可能是在菜市場或者遊戲廳。這背後的邏輯是人、場、貨的改變。今天也一樣,我們把零售的單元打散、細分、前置,零售的場發生了改變。你可以在辦公室買可樂、水果、薯片、盒飯,不一定需要到便利店,在你的身邊就可以,而且可以帶來整體的商業價值。
我覺得辦公室背後的邏輯才剛剛開始,未來所有的零售單元都將會被打散、細分。
問:在這樣的變革下,單品的生存空間好像在被侵蝕,比如說像喜茶這類的品牌未來會是什麽樣的?有沒有可能未來品牌會依附於渠道而生?
司江華:中國的消費升級市場其實迎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麥當勞、肯德基等品牌在美國的誕生,都是消費升級背景下的產物。對中國來講也一樣,未來95後、00後對於品牌的追求,生活習慣的不同,也將帶來一個新的市場,也會產生幾十上百年的品牌。從零售的渠道,全產業鏈的改造里,都會伴隨著這些新品牌產生的機會。
喜茶也是新品牌,因為有了90後、00後對於新鮮事物的獵奇心理,口味是一方面,逼格是另一方面,這是這一代年輕人典型的特征。當然,有渠道的品牌擴張速度會更快。我們對整個產業鏈的改造還處在非常初期,未來的品牌一定有專為辦公室白領打造的,適合辦公室場景使用的食品、日用品。這才符合真正的場景需求。
包括我們今天做便利店的思維,未來會發生在任何一個產業里面,如果它不做這樣的變化,一定會被快速發展的商業社會所淘汰。
流量、數據的價值在哪里?
問:我想到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在新零售中我們通過技術、數據手段,去識別用戶,然後做精準推薦,優化生產供應。回過頭來看,八佰伴的成功其實很簡單,我作為一個雜貨店的老板,把用戶記的很清楚,跟用戶成天打交道,知道你是誰,能預測到你可能需要什麽?是不是新零售只不過用技術手段,來打造一個非常優秀的店長?
司江華:完全沒錯。當然,為什麽王永慶只能是王永慶,臺塑也只有一個臺塑,我覺得道理也是在這里,真正能這樣做生意的企業有多少呢?
所以今天的互聯網包括AI,實際上不是完全取代人,而是把人能想到,覺得有價值的東西變成落地可實現,我們想做的事情也一樣。
只要你想往這個地方去努力的時候,系統和工具就給你提供支持,來實現用戶的良好服務體驗。以前的零售是經驗在指引,大家互相傳遞、培訓、分享,未來更多是算法和人工智能在指引。
問:基於零食、鮮食消費所積累的數據,核心的價值在哪里?如何從低維的數據向高維數據轉化?有沒有更大的增值空間?
司江華:我不覺得它是一個低維的數據,我們今天有能力獲取的數據,反而是過去的電商和線上一直所流口水的數據。
第一,我們不僅能知道一個用戶在什麽樣的場景存在,還知道他的購買習慣、消費行為、消費能力,這個價值有別於過去的電商和線上平臺。
第二,數據獲取以後,每個用戶或者群體都會打上行為標簽。未來在我們的整個零售系統里,是數據領導的算法來形成商品和用戶之間需求的滿足。
我們要做的看上去是一個鐵架子,實際上這個貨架要能說話,還要懂用戶的需求,背後是運營能力的體現。
問:除了零食、生鮮,我們還可以提供什麽新的服務和價值?
司江華:這個生意也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還是零售生意。第二階段,只有你的商品受更多用戶的喜歡,產生更多高頻行為時,你才有機會去做流量生意。流量生意背後的邏輯和想像空間大家都知道,但有先後之分,我們不能脫離零售談流量。
第三個階段才是數據生意。對於消費習慣的洞察,實際上是非常有指引作用的。今天任何的一個平臺方,對於用戶消費習慣的終端觸頂數據,都非常渴望去獲取,因為這可以指引到它們的生產端、研發端,更多的滿足用戶的需求。
對於大品牌和傳統品牌,當前它們最大的顧慮和擔憂就是,它們越來越不懂今天的年輕人,而不是沒有能力設計、生產出適合的產品。對於我們這樣的平臺,實際上要做的就是更懂現在的年輕人和消費升級背後的趨勢。
更小顆粒度的物流、供應鏈競爭
問: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怎麽去平衡前臺和後臺的?比如說什麽階段,我們的核心任務是去獲客、推廣?什麽階段的核心是補供應鏈的功課?
司江華:這兩塊是相輔相成的,互聯網出身的思路,肯定會把用戶當做上帝,但是今天我們要做的是全產業鏈改造,如果供應鏈跟不上,你不能只用理念來吸引用戶。用戶最終會因為你的產品健康,獲取的更加方便、便宜,來和你產生直接的交易。
我們今天整個模式最有意思的地方是,當決定做這件事情的時候,發現線下還有可以挖掘的巨大流量入口和價值窪地。我的門店、貨架其實是自帶流量的,怎麽樣用商品、服務、體驗把它留住,轉化為一個線上用戶,轉化為一個長期留存的用戶,這是一個全新的思路。
所以,這兩端是齊頭並進的,我們不能脫離供應鏈而單獨談用戶,也不能脫離了用戶需求而單獨談供應鏈。
問:有沒有可能先用一個簡單的方式去獲取用戶,然後通過用戶行為數據積累去建立供應鏈,或者說我們先做供應鏈改造,再去支撐大規模用戶,形成這樣一種相對的先後順序?
司江華:我們的核心策略便利蜂窩的打造,其實是反向拼圖的。
反向拼圖是指我們先用便利架滲透到用戶身邊,把握用戶的需求,反過來再拼店,再拼供應鏈。我們今天的便利架已經滲透到全國,年底會滲透到50個城市,基本上超一線、一線、二線的城市都會有我們便利架的業態,反過來再去打造它的供應鏈。我們今天這個模式,有價值的地方,是它自帶流量入口,是自己本身完全可以賺錢的地方。
問:你們自己去做鮮食商品,同時又做供應鏈,在效率層面是不是有點低?市場上現在沒有其他人可以滿足這塊的需求?
司江華:這涉及另外一個大的話題,中國冷鏈食品加工的工廠,還有它的供應鏈都處在非常初期的階段。一個城市里一天能供應幾千、上萬盒冷鏈盒飯的產能非常有限。所以,這場競爭最終就是系統和供應鏈的競爭,我們因為有了前端獲取用戶的能力,有了後端供應鏈的能力,才能在這個市場上獲取機會。
尤其在鮮食上,為什麽我們一開始就決定自建這套體系,因為它跟當前純餐飲的中央廚房是兩個概念,所要做的就像日本的全冷鏈工廠,米飯的全自動化生產線,從淘米、洗米到加工,全流水線作業,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高效完成幾千份米飯的制作。
問:在供應鏈上,除了生產環節,其他哪些環節是最為重要的,我們現在做的比較有優勢?
司江華:我們在整個供應鏈里,著重打造的是兩塊核心能力,一塊是品質供給,一塊是智能物流——小宗柔性化配送。因為電商的存在,今天存在的各種物流配送方式都已經很成熟,但它其實相當於預訂單,通常是前一天下單,第二天到。
那怎樣才可以快速響應和滿足用戶的需求,這是和以前完全不同維度的物流配送需求。一個是需要物流能力,一個是需要小宗柔性化,今天送一臺電視、冰箱,一定可以覆蓋掉物流成本。
但送一個貨架的方便面、可樂、薯片,怎麽去覆蓋物流成本,這就是“便利·蜂窩”的價值所在,包括你怎麽樣真正的產生店架協同?當協同產生以後,通過最小顆粒度和最及時響應的速度,讓它效率提高,成本下降。
問:它跟京東到家的物流能力上來比,哪個壓力更大?
司江華:不能說哪個壓力更大,這和你建設物流的方式和策略相關。你想打造的是一個什麽樣的平臺,如果我們想做電商或者外賣平臺,可以沿著京東到家等平臺的路徑去做。
但今天我們打造的即時消費平臺,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概念。因為你滿足用戶需求的方式不一樣,以前按小時論,今天是按分鐘論,你怎麽樣快速的滿足用戶需求,這里面有非常大的差異。
問:生鮮是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擴展方向,但其實也有生鮮電商直接進入到貨架領域,這塊有什麽不一樣的打法?
司江華:我們還是有一些差異化,它有一些物流配送、倉儲的策略,而且我們今天所有的思路是從店架協同和“便利·蜂窩”角度出發的。我們整個模式的打造和模型計算里邊,有機會找到一個生鮮配送的最優解,這是我們的一個方向和目標。
下一個日訂單量千萬級的場景
問:我們現在既有貨架,也有店面,未來哪塊是主要的利潤來源?
司江華:我們不單獨按某一個點來看,我們的目標是做即時消費品牌。架和店只是展現形式,但是我們的目標是圍繞著即時消費形態而展開的。猩便利的“便利·蜂窩”,不單獨依憑其中的某個觸點,只有這樣才能產生店+架的協同系統。
問:這是不是意味著,最終的消費場景現在還沒有定?
司江華:對,我們還是個寶寶,還是一家創業公司。有價值和有意思的地方也在這里,我們不斷在完善,完成整個商業模式的拼圖和構造。今年才是元年,光是底層基礎的建設,就需要花兩三年時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問:用戶量達到什麽樣的規模以後,我們的效益開始凸顯?
司江華:30-40萬個點位是一個門檻,30萬基本上占住了中國白領市場的大份額,因為中國超一線、一線、二線城市寫字樓里的公司數是100萬,30萬就占據了30%。就現在講,已經有一些單城市的單蜂窩產生效益了。但因為我們今年的版圖是50個城市,未來有更多的城市,所以還要花一些時間把這個大圖先拼出來。
問:無人貨架在可見的未來,有可能達到日訂單量千萬級的場景嗎?後邊是不是需要一個百億級的資金來支撐這場大仗?
司江華:即時消費平臺背後的訂單量一定是千萬級的。在我們過去幾個月的蒙眼狂奔里,基本上也驗證了這一點,這個需求確實存在。對於具體資金量,隨著我們業務版圖的不斷深入和滲透,可能才有一步一步的發展規劃。
但是我覺得和滴滴和快的之前的資金用途相比,猩便利融資的用途可能不太一樣,對它們來講主要是補貼和獲取用戶,我們今天其實是自帶流量,擁有獲取用戶的能力,更多的融資會用在供應鏈和基礎建設上。
另外,這個行業的競爭,未來也不會像滴滴那樣一家獨大,或者今天ofo和摩拜面臨的痛苦掙紮,最終到底姓什麽的問題。對於這個業態,未來一定是第一家占據市場60%、70%的份額,後面的幾家每家是10%、20%,各自有一定的占比。
問:現在和美團有什麽協同嗎?
司江華:王興是我們的天使投資人,但目前業務上是相對獨立的,還沒有任何協同。
問:在你們接觸過這些投資人中,對我們這塊的業務分析,啟發最大的是什麽?
司江華:大家還在討論的過程中,但有一個前提的共識,大家都理解和認可一個方向:線上是電商、外賣的前一站,線下是大賣場和類盒馬的前一站,都有一個新的即時消費需求的存在,並且這個量級非常巨大。這符合中國城市人口、城市生活節奏的發展趨勢。這一點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讓我們在最初判斷的基礎上,堅定不移的往前走。
問:我們之前收購了51零食,之後的擴張策略是什麽?有沒有可能將更多做貨架、自動售貨機的公司整合在一起?
司江華:這主要取決於我們自身的增長速度。在這個賽道里,沒有供應鏈能力的玩家,兩到三個月之後,不是我們收不收他的問題,而是它自己能不能堅持,繼續持續運營的問題。
這個行業未來的兩到三個月,快速的收攏到兩三家是很正常的。現在也有一些項目在自建物流倉儲系統,但這還要取決於你對供應鏈的定義是什麽?按照我們的理解,它其實是全產業鏈的。
今天賽道里的玩家,80%不是沒有這個決心,而是沒有這個能力,同時也沒有這樣的資本支持它們去建自己的供應鏈。所以今天在這個賽道上,根據能力、速度、各自的身位,已經跑出了前幾名,這個趨勢已經比較明顯了。
*本文由野草新消費原創,采訪史翔宇、張曉軍,作者張曉軍。加入消費升級VIP群,請加野草君微信(djsl831)。
在白酒、地產、保險、銀行、券商等權重股的輪番推動下,滬指2018年以來累計漲幅達5.46%。在14個交易日中,滬指中出現了13根陽線,“春季躁動”行情充分演繹。
不過,在主板和創業板嚴重分化的背景下,A股結構性牛市特征明顯。上周,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三大超級權重股股價都突破了2007年創出的歷史高點,次新銀行股連同次新券商股也集體大漲。
海通策略荀玉根發布的最新研報稱,近期金融股漲幅較大,尤其是銀行股漲的比較快,短期如果出現一些回撤很正常。中期仍然看好,金融股尤其是銀行股,盈利趨勢向上、估值低、基金配置低,性價比仍很好。外資是2018年最大的增量資金,6月A股將納入MSCI,金融股的配置需求大。
2018年以來,申萬一級行業中當屬銀行股表現最好,累計漲幅13.5%,位列二三位的為非銀金融和房地產板塊。
2018年以來申萬一級行業漲幅榜
數據來源:WIND
上周,四大行中除中國銀行外,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三大超級權重股股價均創下歷史新高,招商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股價也創出歷史新高。
上周股價創歷史新高的銀行股
數據來源:WIND
在板塊內個股漲幅方面,2018年以來25只銀行股均取得正向漲幅,張家港行憑借上周連續漲停,累計漲幅達到25.34%位列第一,漲幅超過10%的有18只,僅有7只低於10%,銀行股的強勢表現一覽無余。
2018年以來25只銀行股漲幅榜
數據來源:WIND
天風證券表示,當白酒與家電龍頭股價已經大漲,房地產龍頭的估值也已經提升後,基本面已迎來拐點的銀行股之性價比日益凸顯。銀行股(14%的ROE,超4%的股息率,上行的業績)作為優質核心資產,或正處於估值不斷重構的大趨勢之中。天風證券建議,今年仍是業績驅動,銀行個股股價分化程度會減輕,以四大行為盾,以平安和寧波為矛,關註常熟和貴陽銀行。1月首推農行。
中銀證券表示,整體來看,各家銀行已在“三三四”檢查後逐步進行業務調整,部分壓力已在前期釋放,市場無需過多擔心政策對銀行基本面帶來的影響。在國內經濟企穩向好以及行業基本面上行確定情況下,2018年年初銀行板塊配置價值凸顯。投資建議方面,從穩健性角度推薦業績持續改善,受監管調整壓力較小的大行,從成長性角度推薦寧波銀行,關註平安銀行、興業銀行和南京銀行。
四大行都能這麽牛,一批超跌的次新銀行股為什麽不能反彈?上周在張家港行連拉3個漲停的刺激下,次新銀行股也集體上漲。在漲幅榜上,漲幅超過20%的均是次新銀行股。
次新銀行股崛起,除了市值小的優勢外,業績也是股價上漲的底氣。距離首份上市銀行2017年年報披露還有兩個月左右的時間,不過目前已有8只次新銀行股公布了業績快報。在忽略增速是否下降的因素下,凈利潤增長率均取得了正值,常熟銀行的增幅較其他銀行股存在較大優勢。
2017年部分銀行股業績快報
數據來源:WIND
值得註意的是,A股又將迎來一波城商行上市潮。據證監會網站,繼重慶農商行1月5日進行IPO預披露後,9日-10日青島銀行、威海市商業銀行、蘇州銀行、哈爾濱銀行和青島農商銀行進行預披露更新。據統計,目前在證監會A股IPO排隊的銀行已增至17家。
在2016年末至2017年初,A股也迎來過一波城商行上市潮。當時隨著張家港行的連續漲停,次新銀行股在2017年春季迎來了一波行情。彼時,張家港行上市之後從4.37元的發行價,一度上漲至每股30.41元,最高漲幅達595.88%。如今,張家港行再度連拉漲停,能否讓次新銀行股複制2017年的春季行情呢?
不容忽視的是,股價飆漲的張家港行,將在1月24日迎來8.51億限售股解禁。以最新收盤價計算,市值約為125億元。回顧2017年限售股解禁過程中,常熟銀行、貴陽銀行、杭州銀行等多家次新銀行股在解禁前都出現股價大跌的情況。此次張家港行一反常態,在解禁前連續大漲,值得註意。若限售股解禁上市後,出現股東大幅減持的情況,張家港行股價的表現,對於次新金融板塊走勢是個“不穩定因素”。
在次新銀行股的帶動下,次新券商股上周表現亦是不俗。
1月15日至1月19日券商股漲幅榜
數據來源:WIND
市場人士指出,次新券商股具有流通市值小、股價彈性大的特點,此前超跌的次新券商股仍存在機會。
2015年4月以來,大部分券商股已經連續三年出現回調。期間偶有反彈,但整體趨勢不變。不過值得註意的是,作為行業龍頭,中信證券自2017年年底率先開始反彈,2018年以來股價上漲10.14%,刷新了自2015年11月以來的高點。根據申萬一級行業分類,券商板塊2018年以來累計上漲了9.08%。調整許久的券商板塊,能否在中信證券和次新券商股的帶領下,走出一波慢牛行情呢?
東吳證券表示,目前券商板塊平均PB1.59倍,其中大券商PB1.48倍。券商的PB底部比其他金融機構更為明確,具有較高安全邊際。通過對海外投行主要業務的分析,龍頭券商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和更高的起點,行業集中度提升的趨勢仍將持續且有較大空間。
中信證券認為,證券公司通道業務靠天吃飯和價格競爭積重難返,創新對證券行業至關重要,它不僅意味著新的業務機遇,也預示證券行業供給側改革拉開序幕,這將是券商板塊中長期的選股邏輯。
來源:中國證券網(ID:xhszzb) 記者:曹帥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阿里是做運營最強的公司,他們的每一次發紅包的背後都有非常強的運營價值體系規劃,而不僅是非常簡單取悅迎合用戶那麽表面。
來源 | 洪言微語(ID:hongyanweiyu)
作者 | 薛洪言
支付寶又雙叒叕推出了“集五福”活動,這次它毫無創意的玩法遭到了網友們的無情嘲諷——江郎才盡、偷懶、又想耍猴……
但是,這次“集五福”真的像網友們吐槽得那麽膚淺嗎?本文將揭開這次活動的表面,讓你看懂支付寶今年打的小心機。
一
就在昨天,支付寶官方微信公布了今年集五福的規則,活動時間從 2 月 6 日零點開始到 2 月 15 日零點截止,除夕晚上 22 點 18 分開獎。5 億元人民幣隨機分配給集齊五福的用戶,金額從 1.08 元到 666 元不等。
轉眼間,支付寶的集五福活動已經進入了第三個年頭。
2016 年,支付寶集五福活動首次推出,集齊五張福卡就可平分 2 億元。最終,中獎的 79 萬人平分了 2.15 億現金,每人獲得 271.66 元。由於中獎人數過少,網友們罵聲一片。
2017 年,支付寶降低獲得“敬業福”的標準,紅包也從“平分”變成了“隨機”。最終,中獎人數從 2016 年的 79 萬人 增加到了 1.68 億人,平均下來一個人分得不到 1.2 元。這回,由於中獎金額過少,支付寶又被罵得狗血噴頭。
今年的集五福活動,支付寶學聰明了,一方面把獎金從 2 億增加到了 5 億,另一方面將分別在 2 月 8 日和 2 月 11 日重點推出兩個集福的新渠道——小遊戲“螞蟻莊園”和“螞蟻森林”。
之前赤裸裸的金錢誘惑,今年披上了遊戲的朦朧面紗,在集福玩法的變遷背後,是支付寶運營團隊怎樣的考慮呢?
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兩款遊戲長啥樣。
1)螞蟻莊園
螞蟻莊園是一個養雞場,里面有一只你的小雞崽兒。這只小雞每天只幹兩件事——吃飼料,喊餓。
吃飽了以後,它會下一只印著愛心的雞蛋。
這麽簡單的遊戲,有什麽好玩的?
首先,這只小雞看起來萌萌的,你忍不住要照顧它(請參考旅行的青蛙)。不過更重要的是,攢夠 5 枚愛心雞蛋以後,就可以進行一次公益捐贈。所以,你不僅是在玩遊戲,還是在做慈善啊。
那麽,就只剩下一個問題了——餵雞飼料從哪兒來?點擊「領飼料」按鈕,完成規定的行為就可以了。(敲黑板,這個設定非常重要)
這款遊戲還設定了與好友互動的功能,比如,可以和朋友排行,看誰捐得最多。
另一個和好友互動的方式是,誰家的雞沒吃飽,就會跑到好友家去偷吃飼料。
2)螞蟻森林
螞蟻森林是一個種樹小遊戲,在遊戲里完成規定的行為(敲黑板,又有規定行為),可以獲得綠色能量。
攢夠一定的綠色能量,就可以把遊戲里的小樹變成荒漠里真正的大樹。
和螞蟻莊園一樣,也有很多和好友互動的方式。
總結一下,“螞蟻莊園”和“螞蟻森林”的兩大共同點:
① 需要完成規定的行為;
②可以和好友互動。
三
阿里是做運營最強的公司,他們的每一次發紅包的背後都有非常強的運營價值體系規劃,而不僅是非常簡單取悅/迎合用戶那麽表面。
螞蟻森林在 2017 年紅包大戰過後的一個月時間里,用戶數破億,並仍然保持著增長。種樹和養雞的成長體系提供了足夠的用戶粘性,原本的支付工具的弱關系變成了養成類遊戲的強關系,因此支付寶也收獲了自己長久以來求而不得的 DAU 和 MAU,以及提升了支付寶在「螞蟻森林攻略」中提到的地鐵出行、在線繳費、網絡購票、綠色辦公、公交車、綠色包裹等關鍵有效行為的觸發量,螞蟻森林等放置類遊戲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支付寶提升用戶活躍度和忠誠度的有效工具。
移動互聯網人口紅利消失,新用戶增長困難,互聯網企業集體把把目光放到了用戶留存和忠誠度的培養,過去用簡單的文字就能完成的引導(比如下圖中百度百科的用戶成長引導),現在則需要用遊戲化的方式進行包裝。
隨著《旅行的青蛙》刷屏朋友圈,支付寶力推螞蟻森林和螞蟻莊園,可以預見在 18 年有不少大流量產品會陸續上線養成放置類遊戲,在場景化中完成用戶生命周期里的新用戶引導和用戶活躍度提升的運營目的。
“我一般新裝一個APP會把權限全禁了,有時候真搞不懂一個APP要那麽多權限幹嘛。”小王(化名)對記者抱怨道。為了方便日後升級更新,很多APP即使功能簡單,開發者也會申請多個權限提前占坑。
有關中國電信旗下一App索要70多項權限並修改通訊錄的報道再次引發了網民對APP過度索權、隱私泄露話題的關註。隨後,中國電信回應稱,“在用戶同意的前提下,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該App采用統一申請用戶授權的方式,以便根據用戶需要及時提供所需服務。”當用戶同意授權後,該App才能使用這些權限。”
“不管是手機APP還是PC端,一些企業肆無忌憚地收集大量的用戶信息,但是用這些信息就能有效實現商業價值嗎?也未必,有可能他(企業)也不知道真的能做什麽,或者一直沒用上。”火絨安全聯合創始人馬剛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數據是石油的時代背景下,不少企業認為數據越多越好,過度獲取用戶數據。一方面,是企業對用戶數據的極度渴望,另一方面,企業並未妥善保管這些數據,甚至進行地下交易,導致網絡黑灰產業已相當龐大。
提防過度獲取權限
從年初今日頭條麥克風權限“偷聽”隱私事件,支付寶2017年度賬單默認勾選《芝麻信用協議》,到微信是否會存儲、讀取聊天記錄的探討,再到最近李彥宏“願用隱私換便捷”言論引發爭議,一次次事件不斷刺激著用戶敏感的神經,中國用戶真的不在乎隱私嗎?
根據新京報和清研智庫最近的調查顯示,近七成受訪者“用隱私換便捷”是“被自願”,七成以上的人認為網絡平臺在尊重和保護用戶隱私方面做得不好。北京市消費者協會3月7日發布的手機APP個人信息安全調查報告也顯示,有近九成的人認為手機APP存在過度采集個人信息,近八成的人認為手機APP上的個人信息不安全。
以安卓市場手機APP索權為例,小王對記者表示, 大部分APP在下載安裝時,都會申請開通多項權限, 包括使用電話權限、使用位置權限、使用通訊錄權限等。如果不同意,則無法使用APP。
手機APP過度獲取用戶權限與APP開發者的立場和企業商業邏輯有關。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如果操作系統不做強制性設定,開發者基本不會管。很多互聯網企業不會給自己設限,因為很多剛開發的APP只提供相對簡單的功能,發展到一定階段會提供更多功能和服務,需要一些新權限。“很多開發者不知道未來這個軟件需要哪些權限,在開發第一個版本時就會申請很多權限,方便以後升級更新。但是很多功能,它即使申請權限也不一定用,這種占坑的情況非常普遍。”
今年年初,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與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聯合發布了《2017年度網絡隱私安全及網絡欺詐行為分析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顯示,通過手機應用獲取用戶隱私現象十分普遍。2017年下半年,有98.5%的安卓應用在獲取用戶隱私權限。其中,有9%的手機應用存在越界獲取用戶隱私權限的現象。
如何界定過度獲取信息?馬剛對記者表示,“夠用就好,不能收集更多”。對於有些軟件而言,強制授權有一定合理性,如地圖類、出行類軟件需要獲取用戶的位置信息。但是更多的情況是,APP在初次安裝打開時只通知用戶一些敏感權限,實際會獲取更多的權限。記者查看手機權限管理時發現,絕大部分已下載的APP都會默認讀取已安裝應用列表。據悉,目前不少大數據公司都通過獲取已安裝應用列表權限,掌握用戶同時安裝的其他軟件,借此分析競品的市場份額,並對用戶標簽化,為商業企業提供精準營銷服務。
一位網絡安全專家告訴記者,在判斷手機APP是否過度申請權限時,用戶需要結合自己的需求,“假如一個非常簡單的工具類APP,如手電筒、小遊戲要獲取較多權限,就可以把較為敏感的權限,如聯系人、定位等關了。”在應對強制授權問題時,該專家表示,目前這需要手機系統層面解決。對於用戶而言,在安裝時如果被迫選擇授權,彌補措施是,安裝後再用權限管理軟件關閉相應的權限,“你可以保留你需要的、無風險的,然後把有風險的權限關掉。”
打響個人信息保衛戰
獲取權限不是作惡的第一步,判斷一個軟件是否真的惡意不能僅看權限,普通用戶也很難分辨,可以通過依靠安全軟件對所有的APP進行行為分析,“分析的過程當中並不會只看權限,會看這個程序調用的代碼是不是真的有問題,涉及到竊取用戶的數據。”網絡安全專家說。
山寨APP是一大公害。不少山寨APP有和正版APP一樣的圖標、文字,難辨真假。這些APP多含偷跑流量、隱私泄露等惡意代碼。過度索權、山寨APP還只是APP亂象的一部分。而除了手機APP獲取,上述《報告》顯示,移動網絡隱私的泄露還有免費WiFi竊取、舊手機設備泄露,以及黑客盜取企業大數據等渠道。
造成用戶信息泄露原因眾多,APP只是其中的一個入口,還涉及到信息數據的管理,網站本身的原因,或者黑客攻擊等,“其實手機APP過度索權問題沒有想的那麽嚴重,如果大家都把眼光只看到APP行為本身,或者是只盯著APP的權限上這個是不夠的。”
2017年6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正式開始實施。上述專家表示,國家公務人員或者某些掌握數據的人員泄露用戶數據,已經可以通過法律制裁,但個人隱私保護的相關法律不夠完善,“相關的草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已經公布了,但是目前也沒有定下來”,而要靠行業規範難度也不小,“各個廠商、各個APP開發者對APP申請權限都有自己的理由。你很難讓各家公司或相應的開發者達成共識。現有的這種這種情況下,可能還是需要依靠操作系統本身的改進來解決這個問題。”
網民在無意中泄露自己信息的情況也極其普遍。以現金貸為例,一些現金貸企業對信息的獲取沒有指定,也完全沒有底限。參與現金貸的人毫無隱私可言,“這些人去申請貸款時,通過APP提交非常詳細的個人信息,還有包括同學、朋友、親戚等信息。這些現金貸公司三天兩頭倒閉,他們的數據在地下買賣,互通,不停地流轉。”
由此衍生的黑灰色產業已相當龐大。此前,阿里巴巴集團安全部副總裁杜躍進曾對媒體表示,中國現在網絡黑灰產業一年的產值已達千億,而網絡安全的全部產值不到300億,其中黑灰產業造成的損失至少乘以20倍。他稱,很多黑灰產業從業者利用大數據的能力甚至超過一些知名互聯網企業,能夠精準獲取數據,進行精確詐騙。
信息的售賣對象包括詐騙、盜竊等行業,以及金融、精準營銷等。被兜售最多的信息便是用戶的聯系方式、賬號密碼。馬剛告訴記者,通過賬號密碼等個人信息真正盜取用戶的資金或財產的情況比較少,“這些明顯違法的很少,一般大家都不敢幹,更多的主要就是用來推銷、做廣告。”由於目前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很多所謂向用戶推送商業信息、廣告的精準營銷處於灰色地帶。“雖然知道這好像不對,或者涉嫌侵權,但是沒有明確規定,處罰也不是很明確,處於灰色地帶,就會放開了幹。”
為防止個人隱私信息泄露,《報告》建議,用戶可從以下五點著手:一是下載軟件選擇正規渠道,如安卓市場等;二是謹慎填寫個人隱私信息,防止信息被無謂的采集;三是管理手機軟件中的隱私權限,了解軟件權限行為,關閉不必要的授權;四是防範公共Wi-Fi,轉賬與支付時改用數據流量;五是通過“恢複出廠設置-格式化-反複拷入大文件並刪除”三步驟,徹底清理舊手機信息。
在最新一期的李小加網誌中,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一個真正服務實體經濟的資本市場不能僅是錦上添花,更應該考慮雪中送炭。既然要雪中送炭,上市門檻就不可能過高。監管的焦點只能體現在嚴格的信息披露上。為了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香港交易所不會對入市融資規模、價格與節奏進行“流量管理”。如果想讓香港的生物科技板塊成長為參天大樹,就不能把它們放在呵護下的溫室里。
李小加還特別提醒投資者在投資前一定要做足功課,為自己的投資負責,“尤其是對生物科技不熟悉的中小散戶投資者,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修改後的香港上市新規首向連收入都沒有的生物科技公司敞開了大門,對於為何要邁出這大膽一步,李小加表示,一般來說,沒有收入的公司都處於高風險的早期發展階段,投資者很難有可靠的標尺來判斷公司發展前景和投資風險,所以我們以前的上市規則不接受沒有營業收入的公司來上市。但生物科技公司是特別的,因為它們的產品研發、制造和銷售過程都受到國家醫藥監管當局的嚴格監管,它們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有清晰明確的監管標準和尺度,這一特點使得生物科技公司可以在資本市場上提供財務指標以外的清晰具體的披露,供投資者來判斷投資風險。
李小加指出,生物科技行業的發展關系著人類的命運,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應該在這一重大科技革命中擔當重任,發揮香港資本市場的優勢,為生物科技行業雪中送炭。
李小加強調,生物科技行業也有特殊的投資風險,首先,生物科技公司的產品研發周期長,一種新藥從研發到最後獲批在市場銷售,短則三四年,長則達十年;第二,由於生物科技公司的產品事關公眾健康,受到政府嚴格監管,在獲批生產前幾乎不可能有營業收入,因此它們的產品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第三,生物科技公司的產品研發失敗風險高。
此外,投資生物科技板塊可能還面臨兩大市場風險,一是股價波動風險。生物科技板塊不同於一般的行業,它們上市後的表現容易兩極分化,任何有關產品研發與監管審批進程的信息都容易給股價帶來劇烈波動。二是內幕交易的風險。由於高度的專業性和信息嚴重不對稱,生物科技板塊內幕交易的風險會明顯高於其他板塊。
針對如何設定上市門檻,李小加稱,門檻主要設定在最小市值和臨床測試進度方面:如果門檻設的太低,可能會把過高風險的公司放進來,不利於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如果門檻設的太高,又無法滿足生物科技行業的合理融資需求,而且可能把很多急需資金的好公司擋在門外,讓投資者錯失良機。最終設定了15億港幣市值和已通過一期臨床測試、即將進入二期臨床測試這兩大主要上市門檻,並根據行業特點為此類上市公司設定了特殊的信息披露要求,以幫助投資者判斷投資風險。
同時,李小加提醒投資者在買賣生物科技公司的股票之前一定要仔細研究上市公司的產品研發、臨床實驗結果和監管程序等細節,為自己的投資負責。而且,鑒於生物科技行業的專業性和複雜性,投資這一板塊需要了解足夠的專業知識和行業背景,這樣的投資機遇只屬於擁有豐富投資經驗和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成熟投資者(主要為機構投資者),生物科技公司並不適合所有的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散戶。
他還建議對於生物科技了解有限的散戶投資者應該先觀察再試水,在機構投資者與上市公司充分互動和博弈、形成穩定的價格趨勢之後再逐步嘗試。此外,鑒於生物科技板塊的特殊性,個股投資風險很高,如果能用一籃子個股組合的方式來投資可以分散風險,東方不亮西方亮,投資者可以在數十家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後,通過投資相關生物科技指數基金來分享這一板塊的整體機遇。
3樓提及專攻1樣睇黎係呢D場既出路
其實呢d商場,要起死回生真係唔易,要有主題先可番生
多年前尖沙咀百利廣場,都係死城一個,而家專攻婚禮生意,成個場爆晒,一年加一倍租
5樓提及3樓提及專攻1樣睇黎係呢D場既出路
其實呢d商場,要起死回生真係唔易,要有主題先可番生
多年前尖沙咀百利廣場,都係死城一個,而家專攻婚禮生意,成個場爆晒,一年加一倍租
8樓提及
那個在油麻地的電腦商場都玩完,重慶大廈真是甚麼也有
9樓提及8樓提及高上去一次咁大把, 為換領禮券
那個在油麻地的電腦商場都玩完,重慶大廈真是甚麼也有
15樓提及
係LOR....我都成日睇錯誤會...
因為成日係成人區見到好多鱷兄.....
28樓提及
係架, 情況相近似的有葵涌廣場, 港鐵葵芳站右側個個呢...
又係咁上下貨仔, 人口極度密集, 場內長期爆滿
雖無規劃, 但由於的人無路可逃, 唯有積聚係個度, 令狗屎垃圾都有錢賺....
感覺上, 葵芳個個仲旺過新北江 , 但新北江我己多年無去, 而家唔知咩環境呢
28樓提及
係架, 情況相近似的有葵涌廣場, 港鐵葵芳站右側個個呢...
又係咁上下貨仔, 人口極度密集, 場內長期爆滿
雖無規劃, 但由於的人無路可逃, 唯有積聚係個度, 令狗屎垃圾都有錢賺....
感覺上, 葵芳個個仲旺過新北江 , 但新北江我己多年無去, 而家唔知咩環境呢
28樓提及
係架, 情況相近似的有葵涌廣場, 港鐵葵芳站右側個個呢...
又係咁上下貨仔, 人口極度密集, 場內長期爆滿
雖無規劃, 但由於的人無路可逃, 唯有積聚係個度, 令狗屎垃圾都有錢賺....
感覺上, 葵芳個個仲旺過新北江 , 但新北江我己多年無去, 而家唔知咩環境呢
31樓提及
葵涌廣場分分鐘多人過旺中
33樓提及31樓提及
葵涌廣場分分鐘多人過旺中
好同意,但起了直通新都會的天橋真是無影響?
34樓提及33樓提及31樓提及
葵涌廣場分分鐘多人過旺中
好同意,但起了直通新都會的天橋真是無影響?
冇影響,這商場真的神奇
35樓提及34樓提及33樓提及31樓提及
葵涌廣場分分鐘多人過旺中
好同意,但起了直通新都會的天橋真是無影響?
冇影響,這商場真的神奇
太有規律好悶...這商場特色就是多野
33樓提及我林可能仲有幫助31樓提及
葵涌廣場分分鐘多人過旺中
好同意,但起了直通新都會的天橋真是無影響?
39樓提及
我剩係記得有好多好多成年與未成年交界的小妹妹係甘灑熱褲.....
42樓提及
湯兄真有品味!!
44樓提及
筲箕灣天悅同埋 Quarry Bay 萬利都是有好多吉鋪
7,8年前還好些
9樓提及
如何(鋼彈合體) ?
10樓提及9樓提及
如何(鋼彈合體) ?
佢隻眼識射出吧
11樓提及10樓提及9樓提及
如何(鋼彈合體) ?
佢隻眼識射出吧
咁恐怖‧
7樓提及
人地自細已經接受足夠訓練.
港女連家教都無, 無得比的
13樓提及7樓提及
人地自細已經接受足夠訓練.
港女連家教都無, 無得比的
呢徘有2 次俾一路行一路玩 iphone 既女士撞到, sorry 冇句, 重要 怒眺 加 " jeep jeep" 声
13樓提及7樓提及
人地自細已經接受足夠訓練.
港女連家教都無, 無得比的
呢徘有2 次俾一路行一路玩 iphone 既女士撞到, sorry 冇句, 重要 怒眺 加 " jeep jeep" 声
16樓提及
真恐佈
佢無指住你大叫非禮咪算你好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