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八方人物:舊書店老闆娘「為書找人,為人找書」

1 : GS(14)@2010-12-20 23:40:3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4784388
陳麗英開的舊書店叫「掏書館」。掏,有挖取、摸取的意思,常說掏錢、掏腰包或掏耳朵,用作掏書的,很少。「原本用三點水的『淘』字,後來有同行說,你去尋書、搬書,都靠自己一雙手,為何不用剔手邊的『掏』字?」說來也有道理,反正玩食字,「掏」字以外,她還添加另一註腳,「為好書尋找下一個落腳點」。
為她店名畫龍點睛的同行,是另一舊書店的老闆娘,二人同樣姓陳,是本地少數經營舊書買賣的女性,「舊書如古董,大多是男人的玩意」。她說男人愛藏舊書,心態就像收集模型,「要儲齊一系列,差一件都要找到」;尋舊書也像覓戀人,要品相好,「封面要靚、冇爛」,最重要版次佳,「要初版,印量少」;接下來就講刁鑽,「找董橋最早期的繙譯作品、張愛玲的英譯本小說」。
客路多只怕沒貨源


男人愛上的玩意,花多少錢也覺值得,陳麗英不愁沒客路,最怕沒貨源。「跟賣新書不同,那些書受歡迎就去入貨,舊書是要給你遇上,才有機會入貨。」她是行內新手,除上網或二手書店外,也跑到廢紙回收店「掏書」。有次找到兩冊《大華月刊》合訂本,是 1966、 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出版,老闆娘不肯賣,「她對毛澤東的認識就是來自這書,打算留給女兒留念」。
後來她連續五天到訪回收店,終打動店主割愛,「夥計見我日日來,就叫老闆娘賣給我。」她說覓書要機緣巧合,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有次她在網上競投文學雜誌,交收前網主才遺失了,卻意外替她找到黃俊東 1979年著作《獵書小記》,該書在大陸被炒高至 4,200元人民幣,「賣家原來是一名老人家,朝早專程從新界把書帶到紅磡,託網主給我」。她說這是緣份。
陳麗英念歷史出身,畢業後投身傳媒當繙譯,後來轉職至另一報社當資料員,一做 16年,晉升至助理主任,其間經歷了三次「焚書」,「因為要搬倉,好多書要被迫扔掉」,包括她形容厚如枕頭、台灣出版的《共匪年報》,「記載當年兩岸關係惡劣到甚麼程度」;還有 70至 90年代的微縮本《人民日報》,也送進堆填區,她難過得很,「想去保留,但救不到」。
內地炒家來港搶書

離開傳媒工作後,愛書的陳麗英走去創業。她把多年來收藏的舊書,先在內地網站試賣, 30本書一星期內售罄,在回收店找到一批舊拍賣場刊,更賣得好價錢,生意越火紅,越惹來內地炒家眼紅,紛紛來港搶書,或要她合作做批發,炒起舊書市場。她不欲牟暴利而拒絕。
「為書找人,為人找書。」她說賣書要賺錢,也為找知音人。這個經營哲學讓她結識到各地志同道合的藏書家。一名移居新西蘭的香港人,無條件寄給她 20本線裝書,只盼古書覓得新主人;另一名顧客因沒地方存書,見她滿腔熱誠,便出讓約千本舊書,包括 1944年初版、附有張愛玲版權印章的散文集《流言》。套用她的說話,就是機緣巧合。
賣書人最怕沒書賣,舊書終有掏空的一天。陳麗英下一步計劃到內地或英國修讀古書復修課程,「延續舊書的生命」,她說一本書能代表一種文化、一段歷史,「也是對現今的啟示」。
記者 王家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1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