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財經CAREFREE - 順叔 千億周期 (2012年07月17日)

1 : GS(14)@2012-07-17 23:04:06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2680&d=17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295

法老王夢到樓市周期(周顯手記)

1 : GS(14)@2012-07-20 13:48:45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t=681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361

周期性股票中水泥较安全-東方日報20121105 王雅媛

1 : GS(14)@2012-11-11 10:39:18

http://blog.163.com/wang_ya_yuan ... 412012107115038277/
大市氣氛持續好轉,大家再次願意買入一些週期性股票,在這麼多週期性行業中,如水泥,鋼鐵,及航運等等,筆者認為比較安全的是水泥板塊。而整個水泥板塊中,尤以在中國東部市場的生產者最受資金垂青。

首先,明年水泥供應增長將放慢,由今年的11%放緩到5%。而大部份新增產能亦集中在山西,內蒙,新疆及甘肅等地,東部市場新增產能相當有限。5%的產能增長是中國最近十年來最低的增長數字,這代表了在整個水泥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新參與者看見圖利難度提升了,就不敢輕易進入。另外,政府把環保條例收緊亦是其中一個供應增長放緩的原因。

第二,明年水泥需求增長將持續,中國增長一向都是依靠三頭「馬車」去拉動,這三頭「馬車」分別為內需、固投及出口。外來需求是中國不可控制的,在歐洲經濟陷於衰退的情況下,內地經濟難以依賴出口帶動回升。擴大內需的前提是增加人民的收入,但中國仍然是工業大國,大部份工業都是出口主導,故此在工業環境不好景時,硬要工廠增加員工的工資,只會適得其反,有機會害了經濟。相比之下,固投就成為了中央最有把握的一環。故此,在急需保經濟增長穩定的目標下,推出更多基建項目是可以預期的。而市場之前一直擔心的不是項目數量不夠,而是地方政府沒有能力去融資支持項目。這現象相信過了十八大,各地權力分配清晰後,將會有好轉。

第三,中國東部水泥市場份額最為集中,大企業的議價能力越來越強。例如,2012年上半年當龍頭海螺水泥(914)新產能推出時,公司就曾經把價格壓下去搶佔市場份額,之後到了9月完成搶佔市場後,就通過大企業間的合作,成功把價格提回合理的水平。

王雅媛為持牌人士,並沒有持有以上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902

審計密探CIA - Bittermelon 利邦存貨周期長 (2013年04月30日)

1 : GS(14)@2013-05-01 16:48:16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52518&d=2031
【am730專欄】經營高級和奢華男士服飾的利邦控股(891),最近公布去年全年業績,收入按年增7.4%至28億元,毛利亦按年升3.9%至21.9億元,毛利率稍降2.6百分點至78.1%。此外,去年股東應佔溢利達5.4億元,增5.2%。
翻閱其公告,被當中一組數字吸引,說的就是他們的「存貨周轉天數」。坦白講,瓜瓜是審計出身,能吸引我的東西,大抵都不會是甚麼好事情。這次也不例外,因他們去年的存貨周轉天數,竟然高達378天,前年也有372天。利邦主業是售賣男士服飾,又不是古董、傢俬、大型設備或器材之類,沒有理由那麼高吧?
初時以為自己看錯,又或是公告刊印有誤,但再三細閱,連公告內的「管理層討論及分析」以至英文版也翻了幾遍,自己並無眼花,公告看來也沒有出錯。或是計算方法比較特別吧?但附註清楚列明,其計算公式是「存貨的年初及年終結餘的平均數/年度銷售成本x年內日數」,與一般方法無異。此情況只是臨時出現的吧?但翻查過往的年報和上市文件,2006年只有107天,至2007年突急升了254%至379天,2008年更高達417天,雖然於2010年稍為回落至320天,但到2011年又再回升。這樣看來,他們的產品由完成生產至賣到顧客手中,的確需要超過一年,為甚麼呢?
一般來說有兩個可能,一是庫存管理或銷售渠道出了問題,引致大量產品長期積壓,以至未能及時推出市場;二是沒有把過時產品妥善處理,或者遲遲未肯將其撇銷。翻閱利邦早年的上市文件後,發現原來還有第三個可能,就是「刻意」的。
根據利邦於2009年的上市文件解釋,存貨周轉天數增加,主要是由於當時零售網絡擴張,大部分新店於2007年年尾及2008年開設,因預期消費者需求增加,所以維持較高的存貨水平以免存貨短缺,加上期內發生了全球性金融風暴,因此存貨周轉天數於2007年至2009年間持續高企。
可是,存貨周轉期沒有於往後回落。根據上市文件所載的「存貨政策」,因為產品不易受時尚趨勢影響,所以即使過了季,若干數量仍會繼續放在零售店出售。另外,管理層每月都會檢視過時產品的存貨水平,並通過百貨公司的特許專櫃、集團舉辦的私人銷售活動,以及品牌直銷折扣店,將產品促銷。還有一點,原來他們沒有嚴格的存貨控制政策和既定的存貨水平,因為要維持靈活性以對應市場需求。雖則如此,他們會每半年考慮一次,是否需要作撥備,並且將過時的存貨,於5年內全數撇銷,難怪存貨周轉期如此高了。
恕瓜瓜才疏學淺,貨如輪轉的經營策略聽得不少,說要維持較高存貨量以應市場需求也聽過,但像利邦這樣高的存貨水平,還是第一次碰見,相信只有少數行業會如此這般吧?究竟其他上市公司又如何呢?
於2012年,同是售賣高檔男士服飾的利郎(1234),同期的存貨周轉期是55天。其他從事服裝零售的企業,例如I.T(999)是197天(截至去年8月31日止6個月),佐丹奴(709)是74天(截至去年12月31日止12個月),思捷環球(330)是102天(截至去年12月31日止6個月)。
另外,售賣女鞋的達芙妮(210),周轉期也只是188天(截至去年12月31日止12個月)。如此看來,利邦的存貨周轉期,則顯得比較長了。
然而,自上市以來,利邦的收入都有增長,毛利率也能維持在70%以上水平,看來超高庫存的策略,對經營暫時未見很重大的影響。不過,個人始終認為,若能從源頭做起,減少過時存貨出現的機會,除了改善庫存水平外,利潤自然也能提升。另外,由於利邦的收入和毛利超過一半是來自內地,中央正倡導節儉,並且制止奢侈消費,在此經營環境下,加上庫存高企,利邦末來的收入會否受到影響,確實值得關注。
不過,一山還有一山高,根據寶姿時裝(589)最近的財務報表計算了一下,他們去年的存貨周轉竟然高達658天,是否冠絕全港所有上市公司,就不得而知,至於他們去年的表現,日後另文再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691

測樓市周期 新地比長實具指標 周顯

1 : GS(14)@2015-04-29 17:58:2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那天看到一篇專欄,討論「長江實業」的賣樓步伐和樓市關係,得出來的結論是「長江實業」的大量賣樓,和未來的樓市升跌,並沒有必然的關係。換言之,李嘉誠加快賣樓,也不代表了樓市將會向下。

其實,要研究這個問題,用不找數據分析,單單從李嘉誠向來做生意的基本策略去探討,就可以了。

超人賣樓毋須理周期

李嘉誠賣樓,向來是用很廉宜的價錢,去獲得土地發展權。他之所以叫「超人」,皆因在改變土地用途方面,他有超人的能力。例如說,城市花園便是從北角發電廠變出來的土地,當年何世柱家族在北角有幢福利貨倉,一直沒法子去變,但到了李嘉誠的手上,馬上化腐朽為神奇,變成了今日的海逸君綽酒店。

所以,李嘉誠向來賣樓的方式,是貨如輪轉,沒有囤積這回事,有關這一點,李澤鉅在一個記者會中,已經說得很清楚,就是一出售樓紙,他們便賣樓,不會拖延。原因很簡單,如果你有很廉價買入的麵粉,你一定不會囤積麵包,只會永遠加快去賣麵包,因為這才可以賺到最大的利潤。

所以,研究「長江實業」的賣樓速度,是徒勞的。如果真的要去研究,應該研究新鴻基地產(0016)的售樓速度,會更加有價值。尤其是在賣樓時,新地往往有一些貨尾留在手上,作為長期收租之用,這些貨尾究竟有沒有推出市面呢?這也是看地產商究竟是不是看好未來樓市的指標。

[周顯 投資二三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057

樓價的周期理論 周顯

1 : GS(14)@2016-01-16 10:40:09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49569


如果按照樓價的周期理論,一個周期大約是二十年左右,其中三分之二是上升期,三分之一是下跌期,中間可能會因為經濟波動,有短暫的調整,但調整期不會超過一年。有時候,調整並不代表樓價下跌,因為成交量下跌,也是調整的另一種方式。因為樓價的交易成本很高,而凡是交易成本高的資產,當下跌時,會先跌成交,再跌價格。

但在某些牛市的調整,成交下跌了一段時間,市場迅速吸收了,也回復了上升的動力,於是價格繼續上升,這形成了其價格是上升/平穩/再上升的現象,表面看來,價格好像直升上去,但這並不是事實,皆因人們往往忽略了在樓市中,成交下跌和價格下跌,至少在某程度上,是等價的。

在先前的一段日子,豪宅的成交已經冰封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真正大動特動的、大升特升的,只是細價樓而已。但是,細價樓的單價遠遠不及豪宅,一間豪宅的價格,往往是十間細價樓以上。因此,如果只算到樓市的成交量,其實,樓市已經「下跌」了好一段時間。

豪宅和細價樓是不同的兩個市場﹕在熊轉牛的升市時,豪宅會先升,原因很簡單,一個地方的經濟好轉,首先得利的,會是老闆,繼後才是員工。皆因公司多賺了錢,加租金、加薪水等等,有著延後效應,是過幾個月,甚至是一年之後的事,所以,有錢老闆先賺,有升豪宅先升,這是不易的硬道理。
樓價的升跌有周期,當到了升市的尾聲,最後一浸是升細價樓,例如九七年的嘉湖山莊。

反過來說,當跌市時,細價樓的價格會企得最穩,因為公司縱是少賺了錢,甚至是虧本,也不會立即裁員,由於勞工法例的所限,也不能夠隨便的去減薪水,所以,當經濟逆轉時,老闆是最先感受得到,員工則是後知後覺,而且越是低薪,越是「感覺遲鈍」。而且細價樓的買家,往往是市場消息最不敏感的一群,皆因獲得市場消息,需要成本,也需要知識,而這兩方面,中低收入人士的水平通常比較低。

再者,細價樓的需求彈性比較低,因為從無殼蝸牛到上車,是從無到有的過程,是很心急的,但是中產階級的換樓,五百呎舊樓換成七百呎新樓,則只是改善生活環境的「升呢」,有本錢去等待更佳的樓價。不消說的,富豪們住在豪宅裏,買樓收租,作為長期投資之用,更加是比普通人更有耐性去等待。所以,當樓價走到最後一程時,便是炒細價樓,這是一個公認的理論事實,也因此,在一九九七年時,最後一浸炒的樓房,是嘉湖山莊。

總括而言,房地產市場之所以難玩,是因為它的一個周期太長,超越了一個人的正常等待時間,一個地產代理,或是一個炒家,在二十多歲入行,要四十歲後,才見識到一個完整的周期完結,才能夠獲得足夠的市場智慧。但在這段時期,他將會見識到太長的升市/跌市,令到他們變成了「羅素的雞」,誤以為每天清早有食物是天經地義的事,誰知有一天,沒有吃到食物,反而被主人扭斷了脖子。

簡而言之,在一個周期,大約有五年至七年的時間,是適合買樓的,即是在跌市完前兩年,或在升市開始後的五年之內,才是買樓的最好時機,而一個人的一生,也許只會活到過三次的樓市周期,買樓之難,正是在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284

林少陽﹕下一上升周期 股市勢跑贏樓市

1 : GS(14)@2016-01-18 17:17:4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lumnist/ed5_ed5.htm


【明報專訊】每當人心虛怯之時,即使是有謠言指太陽明天將會從西邊升起,亦一樣有人會信。我是講最近幾日外匯市場傳到言之鑿鑿的港元貶值言論。

截至去年底,本港外匯儲備總值約3588億美元,本港的M1(流通貨幣及活期銀行存款),亦不過是2.025萬億港元,折合不過是2600億美元。雖然嚴格來說,本港貨幣發行局的制度亦不是百分百的刀槍不入,但是本港的人均外匯儲備舉世最多,除非金管局自毀長城自行改變現行匯率政策,否則外匯炒家想動搖港元匯率,幾乎是難比登天。

炒家想動搖港匯 難比登天

金融市場的投機者,都是靠自己的身家財產下賭注,成功的炒家往往身經百戰,不會貿然打沒把握的仗。市場當然不乏愚蠢的炒家,但是失敗的炒家輸過幾舖之後,賭本只會愈來愈少,最後絕迹於市場。這批炒家明知賭港元脫鈎獲利的機會率極之低,要推低港元匯率必須數以千億美元計的資金。在考慮到資金的機會成本之後,一般稍具智慧的炒家,都不大可能打港元貶值的主意。

因此,最近有傳媒將港元最近的匯率波動描述為有炒家在興風作浪,甚至猜測港元有脫鈎風險之類的言論,其實是一派胡言。

港匯波動真正原因﹕資金撤走

既然最近港元匯率忽然回軟,並不是炒家興風作浪的結果,那麼背後推動港元匯率回落的元兇,便只得一個解釋──就是資金正從港元撤走,兌換為其他國家的貨幣。

自2003年開始,由於資金持續的流入,多年來港元匯率大部分時間維持於7.75港元兌美元的強方保證附近。當中甚至只是極少數的時間跌低於7.8港元兌一美元的水平。即使於周五黃昏時份港元跌至多年低位,直至本欄執筆時美元還未升穿7.8港元的中軸位置。

當然,投資市場關心的是未來的趨勢,港元由原來極之強勢變成沒有以前那麼強,那其實已經顯示過往流入本港的資金正在撤離。

資金流向是資產價格高低水的主要推動力。熱錢流入港股及港樓隨之水漲船高,反之亦然。近年港股在熱錢持續流入之下仍然欲升乏力,主要是因為本港近年成為全球集資額最大的市場,流入本港打算買入金融資產的巨額資金,大部分被大批新股(主要是中資公司)及上市公司的股份配售吸乾了。當然,這批流入本港的熱錢,部分亦是為了認購這批新股而來。

上市公司提供回報遠高磚頭

反之,由於本港近年無論是上屆(曾蔭權)政府以至普羅市場,均不積極增加土地供應,流入本港的資金因而能夠大舉推高本港樓市。

然而,現時市勢開始逆轉,以本港樓市為主力的本港資產價格,隨着最近港元的轉弱,或有加速回落之象。本已弱勢的港股,亦很難有所倖免。

不過,正如本欄不斷強調,由於目前大部分(企業管治沒問題的)股份能為資產持有者提供遠高於磚頭的回報。因此,預期於下個市場周期之中,股市在經過今次回落之後,所能為投資者提供的回報,將跑贏下一個上升周期的樓市。

[email protected]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林少陽 細味.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450

小知識﹕加息周期 定息按揭吸引

1 : GS(14)@2016-03-17 14:14:47

【明報專訊】現時本港的按揭計劃大致有3種,分別是以香港銀行同業拆息為基準的H按,以最優惠利率為基準的P按,及定息按揭計劃。過往加息周期開始時,由於未來息口變動難測,通常會有銀行提供定息按揭計劃,即息口在一段時間內維持不變,通常是3年定息,但亦有低至半年,而今次東亞銀行提供的按揭優惠計劃則是1年定息。



浮息難預算 H按有封頂

本港按揭貸款以浮息的H按及P按為主流,但H及P均會隨時變動,在現時加息前景未明朗下,供款人或未能對日後供款額有所預算。以H為例,早前曾兩個月內?C升至0.39厘。但H按一般都有封頂,例如東亞這次的計劃,H按上限為P減3.1厘。P則分為兩種,匯豐、恒生、中銀香港及南洋商業銀行的P為5厘,俗稱「細P」,其他銀行則用「大P」,即5.25厘。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317/news/ea_eaa3.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211

譚新強﹕減持公用股 資金流入周期股

1 : GS(14)@2016-08-09 07:15:56

【明報專訊】兩周前我已預測納指將創新高,恒指亦能站穩22000點,逐步邁向23000點。不負所望,上周五美國非農就業數據遠勝預期,美股趁機挾上,繼續 melt up(爆升)。

耶倫被市場牽着走

除好的就業數據外,還有另外兩個因素利好美股。既然就業好,那麼9月加息的概率本應大幅上升,但奇怪事實並非如此,利率期貨預期9月加息的概率仍只有26%。按美國聯儲局習慣,低於50%是不會加息的。說到底,耶倫已無力領導市場預期,反而被市場牽着鼻子走。第二個因素是希拉里的選情大好,已拋離特朗普7個百分點,大局似漸定。市場是歡迎希拉里的——最少在大選前,之後作別論。

數周前我亦指出了上半年的投資怪現象:「買股為收息,買債為升值」。我當時已感覺此trade非常crowded(擁擠交易),連香港都見很多人推薦所謂「類債券股」。不出所料,美國公用股指數UTIL已從個多月前的高位回落近5%。港股方面,強如中電(0002)都已見頂回落,我懷疑連港鐵(0066)、領展(0823)等都將變成落後股。全球資金的風險胃納正在增加,並開始從防守型的公用股轉到三個主要板塊:

(1)最穩陣的是納指。其實近兩年最有效的投資策略就是hug the index,買指數或巨無霸龍頭股如Amazon、facebook、Google等。互聯網經濟更突顯winner takes all(勝者全取)的特性,再加上羊群效應,基本上挑選小股是浪費時間和金錢。亞洲的情况也一樣,最佳長期表現的股票還是騰訊控股(0700)、台積電等超大型公司。

(2)Brexit喚醒了很多大型基金關於投資歐洲以至發達市場的風險。我年初就指出新興市場已到了一個轉捩點。今年新興市場指數MXEF已升了11.5%,遠勝發達市場指數MXWO的3.2%。但MXEF的市盈率是15.7倍,仍遠低於MXWO的22.1倍。從 Brexit後已有超過200億美元流進了新興市場,但仍需再增1200億美元才回到中性的MSCI權重比例。債券亦一樣,每月有數十億美元淨流入新興市場債,首選仍是印尼、印度、中國的10年期本地貨幣債。

短期內首選的市場是香港和台灣。恒指市盈率11.4倍,仍近全球最低。很多投資者對中國前景仍然悲觀,但主要媒體如《經濟學人》剛轉向,竟吹捧「滴滴出行」擊敗Uber,和微信的創意遠勝facebook,非常關鍵。台股結合新興市場和科技概念,小英上台後加權指數表現不俗,大勝日、韓、A、H股。我都話女人犀利啦!

短期首選港股台股

(3)部分最大膽資金更開始流入所謂「周期性」股票,包括銀行、能源、工業等。全球經濟增長仍在放緩,連美股盈利都仍在下跌,但樂觀者已改為關注盈利的「2nd derivative」,可能已開始轉正。除了資金的流向外,另一支持周期股票的原因是對日、美、歐未來財政刺激的期盼。

最「激」的投資(或是賭博?)當然是銀行,他們基本上都是資金的無底洞。超高的槓桿,除跟着政策走,根本無法分析其真正價值。歐洲壓力測試後,一如所料,連「肥佬」的意大利第三大銀行西雅那銀行(Banca 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都將得到國家幫助重新注資。對比下,匯控(0005)的業績雖頗差,但仍能保持派息,再加25億美元的回購,已算有交代。匯控更雙重受惠於新興市場的復蘇,Brexit後的表現跟巴克萊比較,有天壤之別。我繼續「押寶」!

(中環資產持有Amazon、facebook、Google、騰訊及匯控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826&issue=201608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031

陸振球﹕目及實美元摸清周期起跌

1 : GS(14)@2016-08-15 05:26:24

【明報專訊】筆者上周六與湯文亮合作演講的收費樓巿講座,又再全場爆滿,筆者在演講中提及政府剛公布的第二季經濟數據,GDP按年增長1.7%,高於首季的0.8%,按季也由負增長0.5%變成正增長1.6%,算是避過了技術衰退(連續兩季出現負增長)。

政府說第二季經濟增長改善,主要體現在出口增加和旅業改善,筆者就認為,原因應和美元匯價在今年首季開始止住升勢有關,由於聯繫匯率的關係,美元暫停再升,甚至稍為回落,也代表港元強勢暫時遏止,令香港的商品和服務價格相對外地不再因為匯價上升而變得昂貴,自然有利出口和吸引旅客來港消費。

如上述說法成立,香港未來經濟可能進一步復蘇,甚至利好股巿和樓巿,關鍵要看美元會否由強轉弱,抑或只是暫時唞唞。假若稍後美國大選後開始加息,美元隨時會再被谷起,港元跟隨轉強將再不利香港經濟、股巿和樓巿。

事實上,香港過去兩次樓價大跌,包括1982至1985年的跌巿,以及1997年後樓價狂瀉,之前都看到美元急升對香港經濟和樓巿的破壞力,去年9月香港樓價見頂前,美元也明顯急飈,因此若要投資樓巿或股巿,便要看緊美元的走勢。

此外,長實地產(1113)主席李嘉誠日前在公司的業績報告提出:「在目前物業市場周期性階段,物色合理回報之地產投資項目殊不容易」,當中的「周期性階段」一詞特別惹人深思。但凡經濟、股巿和樓巿,總存在起落周期,到底香港的經濟、股巿和樓巿,大家覺得處於低點回升的階段?牛巿的中段?還是上升已久,已屆成熟待變的時刻?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 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233&issue=201608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8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