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霍金隔空對話李開複:超級AI將毀滅人類?AI 科學家還有什麽機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27/162866.shtml

霍金隔空對話李開複:超級AI將毀滅人類?AI 科學家還有什麽機會?
黑智 黑智

霍金隔空對話李開複:超級AI將毀滅人類?AI 科學家還有什麽機會?

人工智能的全方位發展可能將滅亡人類。

4月27日,黑智(VR-2014)來到了今天開幕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北京站現場。今年的大會以“天·工·開·悟”為主題,用意是關註未來,著眼現在。因此,可以預料到,人工智能主題的討論,自然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而今年的會議上,物理學家、劍橋大學教授斯蒂芬·威廉·霍金自然是最為引人註目的一位。

霍金一直提出的“人工智能威脅論”早已為人所知。而這次亮相,他自然也重申了這一點,提醒全世界,都要小心人工智能對人類的毀滅性威脅。他承認AI的巨大發展潛力以及對人類文明進步的推動,但他仍然表示,“人工智能是有根除疾患和貧困的潛力的,但是研究人員必須能夠創造出可控的人工智能”。

而創新工場創始人、CEO李開複表示,霍金提出的“超級智能”和“未來人工智能”碾壓人類這個狀況,並不是可根據今天科學推測出的必然結果。雖然關註它也是很必要的,但他更關心的,則是人工智能時代,科學家們即將面臨的機會和挑戰,以及當機器逐漸取代人類職業時,我們的教育問題。

同時,李開複提出,人工智能時代科學家創業會面臨3個問題:科學家的選題沒有往往過於冷僻、細微;科學家的選題跟主流創投關註的風口有巨大差距;科學家往往很不願意承認自己不具備把技術商業阿虎的洞察與能力。因此,想創業的科學家,應該問問自己是否克服這些“死穴”。

以下是霍金和李開複的演講主要觀點,黑智有編輯刪節。

霍金:人工智能的全方位發展可能將滅亡人類

微信圖片_20170427173934

在我的一生中,我見證了社會深刻的變化。其中最深刻的,同時也是對人類影響與日俱增的變化,是人工智能的崛起。簡單來說,我認為強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麽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事,要麽是最糟的。我不得不說,是好是壞我們仍不確定。但我們應該竭盡所能,確保其未來發展對我們和我們的環境有利。

文明所提產生的一切都是人類智能的產物,我相信生物大腦可以達到的和計算機可以達到的,沒有本質區別。因此,它遵循了“計算機在理論上可以模仿人類智能,然後超越”這一原則。但我們並不確定,所以我們無法知道我們將無限地得到人工智能的幫助,還是被藐視並被邊緣化,或者很可能被它毀滅。的確,我們擔心聰明的機器將能夠代替人類正在從事的工作,並迅速地消滅數以百萬計的工作崗位。

在人工智能從原始形態不斷發展,並被證明非常有用的同時,我也在擔憂創造一個可以等同或超越人類的事物所導致的結果:人工智能一旦脫離束縛,以不斷加速的狀態重新設計自身。人類由於受到漫長的生物進化的限制,無法與之競爭,將被取代。這將給我們的經濟帶來極大的破壞。未來,人工智能可以發展出自我意誌,一個與我們沖突的意誌。盡管我對人類一貫持有樂觀的態度,但其他人認為,人類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控制技術的發展,這樣我們就能看到人工智能可以解決世界上大部分問題的潛力。但我並不確定。

2015年1月份,我和科技企業家埃隆·馬斯克,以及許多其他的人工智能專家簽署了一份關於人工智能的公開信,目的是提倡就人工智能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做認真的調研。在這之前,埃隆·馬斯克就警告過人們:超人類人工智能可能帶來不可估量的利益,但是如果部署不當,則可能給人類帶來相反的效果。比如,人工智能是有根除疾患和貧困的潛力的,但是研究人員必須能夠創造出可控的人工智能。

在過去的20年里,人工智能一直專註於圍繞建設智能代理所產生的問題,也就是在特定環境下可以感知並行動的各種系統。在這種情況下,智能是一個與統計學和經濟學相關的理性概念。通俗地講,這是一種做出好的決定、計劃和推論的能力。基於這些工作,大量的整合和交叉孕育被應用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統計學、控制論、神經科學、以及其它領域。共享理論框架的建立,結合數據的供應和處理能力,在各種細分的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功。例如語音識別、圖像分類、自動駕駛、機器翻譯、步態運動和問答系統。

隨著這些領域的發展,從實驗室研究到有經濟價值的技術形成良性循環。哪怕很小的性能改進,都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進而鼓勵更長期、更偉大的投入和研究。目前人們廣泛認同,人工智能的研究正在穩步發展,而它對社會的影響很可能擴大,潛在的好處是巨大的,既然文明所產生的一切,都是人類智能的產物;我們無法預測我們可能取得什麽成果,當這種智能是被人工智能工具放大過的。但是,正如我說過的,根除疾病和貧窮並不是完全不可能,由於人工智能的巨大潛力,研究如何(從人工智能)獲益並規避風險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關於人工智能的研究正在迅速發展。這一研究可以從短期和長期來討論。一些短期的擔憂在無人駕駛方面,從民用無人機到自主駕駛汽車。比如說,在緊急情況下,一輛無人駕駛汽車不得不在小風險的大事故和大概率的小事故之間進行選擇。另一個擔憂在致命性智能自主武器。他們是否該被禁止?如果是,那麽“自主”該如何精確定義。如果不是,任何使用不當和故障的過失應該如何問責。還有另外一些擔憂,由人工智能逐漸可以解讀大量監控數據引起的隱私和擔憂,以及如何管理因人工智能取代工作崗位帶來的經濟影響。

長期擔憂主要是人工智能系統失控的潛在風險,隨著不遵循人類意願行事的超級智能的崛起,那個強大的系統威脅到人類。這樣錯位的結果是否有可能?如果是,這些情況是如何出現的?我們應該投入什麽樣的研究,以便更好的理解和解決危險的超級智能崛起的可能性,或智能爆發的出現?

當前控制人工智能技術的工具,例如強化學習,簡單實用的功能,還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來找到和確認一個可靠的解決辦法來掌控這一問題。

簡而言之,人工智能的成功有可能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事件。但是人工智能也有可能是人類文明史的終結,除非我們學會如何避免危險。我曾經說過,人工智能的全方位發展可能招致人類的滅亡,比如最大化使用智能性自主武器。

現階段,我對災難的探討可能驚嚇到了在座的各位。很抱歉。但是作為今天的與會者,重要的是,你們要認清自己在影響當前技術的未來研發中的位置。我相信我們團結在一起,來呼籲國際條約的支持或者簽署呈交給各國政府的公開信,科技領袖和科學家正極盡所能避免不可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

然我們對潛在危險有所意識,但我內心仍秉持樂觀態度,我相信創造智能的潛在收益是巨大的。也許借助這項新技術革命的工具,我們將可以削減工業化對自然界造成的傷害。

我們還應該扮演一個角色,確保下一代不僅僅有機會還要有決心,在早期階段充分參與科學研究,以便他們繼續發揮潛力,幫助人類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的世界。我們站在一個美麗新世界的入口。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同時充滿了不確定性的世界,而你們是先行者。我祝福你們。

李開複:人工智能時代的科學家創業

微信圖片_20170427173940

霍金教授提出的“超級智能”和“未來人工智能”碾壓人類這個狀況,我個人認為並不是一個可根據今天科學推測出的必然結果。當然非必然事件不代表我們不要關註它,但我認為人工智能對於今天在座每一位來說,最重要的意義應該是下面四件事情:

第一,人工智能將創造巨大財富,讓人類第一次有機會脫離貧困。

第二,我們要擔心今天手中擁有巨大人工智能力量和數據的公司(壟斷性企業),他們是否會用數據來作惡。

第三,人工智能將要取代50%人的工作(在未來10-15年之間),這些人怎麽辦,更重要的是教育怎麽辦?

第四,科學家尤其是人工智能科學家的使命和機會是什麽?是不是都要出來創業?還是跟著霍金一起去尋找人類的未來?

我自己也是科學家創業。當年我在SGA公司做內部創業。當時我們做的是,能不能讓每一個網頁充滿了3D,3D的遊戲、動畫讓網頁更精彩,讓人們瀏覽的不是網頁而是一個一個房間,一定程度上和今天的VR非常相似,這次創業非常失敗,2000萬美元的投入,100個員工,幾乎全軍覆沒。從這個失敗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訓,我想跟大家分享。

今天有一次在MIT演講的時候,要求每一位講者演講完後留下一句話,我留下的那句話是——“創新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做有用的創新”。

科學家們往往會被自己的研究、自己認為酷的東西所打動,也認為他所看到的酷的東西是全世界人類所需要的。但是事實可能並不是這樣。比如我當年做的是頂尖研究,進入的是頂尖公司,但曾經的那次內部創業,做出的產品依然遭遇了滑鐵盧。

人工智能科學家應該怎麽想?本質上,科學家和創業者有非常大的不同。科學家追求科研突破,創業者追求的是商業回報;科學家講究嚴謹,科學家講究速度;科學家要慢工出細活,而創業者要快速叠代。這六件事情往往是背道而馳的。而這6件事情中最重要的一件,是我深深體會到的,在科研領域里我們每次問的第一個問題往往是,這件事情別人是否做過,是不是全新的。如果有人做過,要看自己有沒有增加的價值,增加的價值不如突破的價值大。所以每個科學家不斷要求創新,創新就是做前人所未做過的工作。

但是一個創業者,或者一個VC,他更重視的是什麽?是怎麽樣打造產品,怎麽樣產生商業價值。在VC今天投資過程中,我們投每一個團隊都冒了人才的風險、商業的風險、競爭的風險、執行的風險,我們不想要再冒科技風險了,所以我們更寧願看一個團隊說:這個技術已經被證明了,只是把它應用在場景里。

這是科學家本質和創業者、VC本質截然的不同。科學家很聰明,每個人有好多點子,但一個創業公司每天出個點子公司會死掉,因為什麽都做。精益創業之父STEVE BLANK幫助科學家創業,總結是科學家必須要小心,因為他的選題往往是冷僻的,沒有多大市場;第二,選題跟風口有很大差異;第三,科學家不太願意承認自己很可能不具備把技術轉換成價值的洞察力和執行力。每個想創業的科學家都一定要真誠的問自己,會否面對這些問題。

今天,科學創業面臨了一個有史以來最好的時機,除了今天談的人工智能之外,在區塊鏈、生命科學、細胞擴增、基因編程,幾乎每個領域都是創業的機會。但是科學家創業的時候一定要想清楚。

互聯網時代註定是海歸創業,因為他們在國外看到了互聯網的崛起,把它帶到中國。移動互聯網應用方面註定是產品經理的創業,因為這個時代我們需要快速叠代產品。在O2O時代,把地面銷售和後臺技術整合起來,這是我們需要衡量的。美團、滴滴就是這樣的搭配。

但人工智能時代,最核心的、最需要的一定是AI科學家。今天AI技術還沒有進入主流,AI平臺還沒有產生,因此AI應用還不能井噴,只有少數手中掌握著如何把AI應用起來的科學家能夠創業。AI本身不是一個消費者應用,AI創業不能自帶流量,但做出來的AI還是給企業應用,所以公司需要企業銷售,需要懂AI的解決方案,這才是一個黃金搭配來解決AI創業。

AI擴張一定會經過下面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把已有的大數據用起來,BAT在用,今日頭條、快手、滴滴、美團都在用。另外,金融領域可以用,還有醫療。第二個階段是把數據收集起來並上傳。第三個是無人駕駛和機器人時代的來臨。這大概是未來五年、十年、十五年的藍圖。剛才霍金描述的未來是真實的,不太確定的是AI會否有意識、人類情感、掌控人類、做我們的工具、會否自我重新叠代、自我重新重寫等等,這些是未知的,但已知的可以推出這些應用,會產生巨大結果、產生巨大價值,取代大量的工作。

人工智能時代對經濟有巨大改變,50%的下崗的人該怎麽辦,未來教育該怎麽辦都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一份工作能不能取代很容易解釋,大數據可以針對一個目標函數做一個決策,比人更好的決策,那你就可以被取代了。大部分工作都是這樣的。現在人工智能還不能做的,包括藝術、人類學、管理者、決策者,更包括最大的發明家。AI時代的人才結構,我們看到有大量的服務型人才,再往上是會把人工智能當作工具的人,再上是發明每一個領域的新技術掌控者,再上是跨領域的工作者。當然最最頂尖的,就是發明新的AI,掌控AI的人。

與霍金的現場問答

微信圖片_20170427173946

創新工場CEO 李開複:

互聯網巨頭擁有巨量的數據,而這些數據會給他們各種以用戶隱私和利益換取暴利的機會。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下,他們是無法自律的。而且,這種行為也會導致小公司和創業者更難創新。您常談到如何約束人工智能,但更難的是如何約束人本身。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約束這些巨頭?

霍金:據我了解,許多公司僅將這些數據用於統計分析,但任何涉及到私人信息的使用都應該被禁止。會有助於隱私保護的是,如果互聯網上所有的信息,均通過基於量子技術加密,這樣互聯網公司在一定時間內便無法破解。但安全服務會反對這個做法。

獵豹移動CEO 傅盛:

靈魂會不會是量子的一種存在形態?或者是高維空間里的另一個表現?

霍金:我認為近來人工智能的發展,比如電腦在國際象棋和圍棋的比賽中戰勝人腦,都顯示出人腦和電腦並沒有本質差別。這點上我和我的同事羅傑·彭羅斯正好相反。會有人認為電腦有靈魂嗎?對我而言,靈魂這個說法是一個基督教的概念,它和來世聯系在一起。我認為這是一個童話故事。

百度總裁 張亞勤:

人類觀察和抽象世界的方式不斷演進,從早期的觀察和估算,到牛頓定律和愛因斯坦方程式, 到今天數據驅動的計算和人工智能,下一個是什麽?

霍金:我們需要一個新的量子理論,將重力和其他自然界的其它力量整合在一起。許多人聲稱這是弦理論,但我對此表示懷疑,目前唯一的推測是,時空有十個維度。

斯坦福大學物理學教授 張首晟:

如果讓你告訴外星人我們人類取得的最高成就,寫在一張明信片的背面,您會寫什麽?

霍金:告訴外星人關於美,或者任何可能代表最高藝術成就的藝術形式都是無益的,因為這是人類特有的。我會告訴他們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和費馬大定理。這才是外星人能夠理解的事情。

微信圖片_20170427174210

李開複 霍金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096

為證明人類“必須”殖民外星球,霍金準備環遊世界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即將通過一部BBC紀錄片來測試他有關人類未來的理論。

在這部分為上下兩集的紀錄片《遠征新地球》(Expedition New Earth)中,霍金將探索他的一個理論:如果人類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在100年內殖民另一個星球。

霍金將和自己的學生加爾法德(Christophe Galfard)和工程學教授喬治(Danielle George)一起環遊世界,尋找答案。三人將探尋各種技術可能性,包括等離子火箭和人類冬眠等。BBC稱,這個節目將展示出,霍金的雄心壯誌“並不想聽起來那樣夢幻”。

這部紀錄片將於今年下半年上映。

2016年霍金在紐約

去年,霍金提出了一個頗為聳人聽聞的人類未來理論:人類離滅絕只有1000年左右的時間。

霍金今年74歲,此前曾在多個場合提到過人類即將滅絕的“宿命”。他還曾警告說,人工智能的進步將可能“終結人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82

“人工智能就像是人類的一面鏡子”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4791

在采訪日本機器人工程師石黑浩時,石黑浩制造的人形機器人嚇了楊瀾一跳。“五官還在動,”楊瀾向南方周末記者描述,“似人非人的,極其恐怖。”(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5月19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人工智能就像是人類的一面鏡子” 楊瀾探尋人工智能之後》)

人類有出奇制勝和不按常理出牌的能力,哪怕贏一局我覺得他也是贏。

人類向未知和不確定性挑戰,這本身就是人類最高的智能,也是人類智能當中最可貴的一種。

——楊瀾談柯潔大戰阿爾法狗

2016年12月,楊瀾在中國電子科技大學做了一次演講。面對禮堂里兩千多名理工科學生,楊瀾形容自己的心情“是崩潰的”:“我沒想冒充這方面的專家。”她演講的主題是人工智能。

演講結尾,楊瀾講起一段半個世紀前的著名對話。“人工智能之父”馬文·明斯基說:“我們要讓機器變得智能,讓它們擁有意識。”“鼠標之父”恩格爾巴特回道:“你打算為機器做這些?那你打算為人類做些什麽呢?”

“我拿這個作為演講收尾,是希望這些將來可能成為人工智能探索者的人,心里要有人文關懷這桿秤。”楊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楊瀾訪談錄》做了快20年,拜訪國際政要、名流明星,每周跟著新聞跑。楊瀾想“沈下來”,“就某個話題做相對完整深入的報道分析”。

“我之前看過一篇報道,講未來50年內,人的思想可能會變成算法,被儲存在電腦上。如果是這樣,人是不是就獲得了某種意義上的永生?”楊瀾很好奇。

2016年初,楊瀾開始籌備專題紀錄片《探尋人工智能》。3月,韓國棋手李世石對戰阿爾法狗,“人機大戰”爆發。2017年5月底,中國棋手柯潔又將挑戰阿爾法狗,此時,這部紀錄片正好在江蘇衛視播出。

早在1997年,阿爾法狗的前身“深藍”就戰勝了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帕羅夫。次年楊瀾采訪了圍棋國手常昊,在中國棋院的門口,她斷言:機器能戰勝象棋冠軍,但是戰勝不了圍棋冠軍:“圍棋變幻無窮,考驗的是全局戰略和直覺先機,落子的可能性加起來約10的172次方。”如今,阿爾法狗在圍棋界所向披靡。楊瀾將自己“打臉”的話放進了紀錄片。

柯潔即將對戰阿爾法狗,楊瀾覺得柯潔未必沒有勝數:“人類有出奇制勝和不按常理出牌的能力,哪怕贏一局,我覺得也是贏。”她的另一個看法是:“人類向未知和不確定性挑戰,這本身就是人類最高的智能,也是人類智能當中極其可貴的一種。”

超過五年的預想,就是科幻了

2016年,楊瀾及其團隊制作完成了《探尋人工智能》紀錄片。一年後播出時,片中一些人物的頭銜卻“過期”了。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已經離職,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李飛飛則加入了谷歌。

這些“過期”並沒有困擾到楊瀾,反倒讓她註意到一個現象:“你會發現,學界、科技界、創業界、資本之間的流動是非常快的,既有從學術界到IT行業的,也有反過來流動的。這樣的人才流動,學界和企業界的互補,就使得實驗室的東西很快應用於生活場景,生活場景又很快回到學術領域加以研判。”

而學界與應用界的流動,從人工智能誕生起就開始了。在英國,楊瀾參觀了存放在布萊切利公園博物館中的圖靈“炸彈”機複制品。二戰期間,數學家阿蘭·圖靈利用機器破解了德軍的密碼系統英格瑪。戰後,他提出了“圖靈測試”,至今都是機器具有人類思考力的測試標準。

沿著歷史脈絡,楊瀾和她的紀錄片團隊梳理了人工智能從誕生到當下“人機大戰”的發展歷程。

1956年,在美國的達特茅斯學院,麥卡賽、明斯基、羅切斯特、申弄等一批青年學者開了一次研討會,首次提出“人工智能”這個詞,標誌著這個計算機分支學科的誕生。

明斯基有一個著名觀點:人不過是肉做的機器,而鋼鐵做的機器有一天也能思考,人與機器的邊界將不存在。未來世界將人機共存。

被稱為“半機械人”的英國雷丁大學教授凱文·沃維克,就在2003年時做過一次大膽的實驗,他將芯片植入自己的左臂,自己的神經系統可上傳至互聯網。沃維克的妻子也在手臂中植入了芯片,夫妻倆神經系統連在了一起。通過這樣的連接,二人可以實現簡單的信息傳輸。

楊瀾問他:“你確定想讓對方知道你的所有想法嗎?”沃維克以笑帶過了這個問題。接下來,這位科學家還想做大腦間的通信實驗,那得在腦中植入芯片,風險更大。上一個實驗,他縫了100針,每一針上,都有電極將芯片與人的神經相連,這差點讓他失去手的原本功能。

半機械人、人機共處的未來會怎樣,科幻電影給出了更為具體的想象,紀錄片《探尋人工智能》里引用了《大都會》《2001太空漫遊》《模仿遊戲》《機械姬》《她》等電影片段。

“很多人工智能電影,劇情都是機器被變成一個邪惡的東西,然後失控,要毀滅人類。你看,最早瑪麗·雪萊在《弗蘭肯斯坦》這本書里寫的就是這樣的故事。”楊瀾說。她對科幻故事這樣的寫法心存疑惑。

在采訪好萊塢明星摩根·弗里曼和美國制片人協會聯合主席羅瑞·麥克雷利時,楊瀾問他們:“從票房角度來講,是不是因為恐怖更容易有票房?”答案是肯定的。“恐懼總是最能夠抓住眼球的,人們總是被不確定性又異常強大的東西刺激。”楊瀾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機器智能將超越人類智能,並改變人類文明進程,這是“奇點論”的觀點。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預測,奇點將在2045年前後發生。

“我希望聽到正反兩方面的評論。”楊瀾說,“你可以去猜想,但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贊成該觀點的“正方”——比如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學家托馬索·波吉奧說:“我不認為人類會是進化終點的物種。”特斯拉的CEO埃隆·馬斯克也認為:“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們將召喚出惡魔。”麻省理工天體物理學教授麥克斯·泰格馬克在2014年還發表了警惕人工智能潛在威脅的公開信,征得了超過8000人的簽名,其中包括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

而在“反方”的矽谷創業家傑瑞·卡普蘭眼里:“我們會制造無所不知的超級智能機器,這樣的想法很傻。”吳恩達也覺得,擔心智能機器人戰勝人類,“就像擔心火星上人口過剩”一樣扯淡。

做完紀錄片,楊瀾自己更傾向於這種看法:“機器可能會失控,可能會被人的貪婪和惡意操縱,來做壞事,就像核技術可以發電,也可以成為戰爭武器。但現在去擔心一個超級人工智能來統治人類,這個似乎還過於遙遠。”

“任何超過五到十年的預想,就是科幻了,人類對未來的預見能力也就五年左右。”楊瀾認同普利策獎得主、《紐約時報》記者約翰·馬爾科夫的這個說法。

楊瀾與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的機器人PR2互動。在拜訪世界各大人工智能研究與應用機構後,楊瀾覺得:“恰恰是人類的不完美,才是我們可貴的地方。”(楊瀾工作室供圖/圖)

保護司機還是保護路人?

如果投資,楊瀾會考慮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每個醫生的訓練和經驗有限,遇見罕見病,在初級診治時很有可能誤判。“醫生的誤判率是30%,人工智能基於千萬張片子的大數據,讀片誤判率幾乎能控制在5%以內,起碼可以輔助醫生作出更準確的診斷。”楊瀾考慮。

但人工智能應用首先會帶來的現實問題是:機器可能會讓一大批人失去工作。楊瀾舉例說,馬克思在寫《資本論》時就看到了工人在砸機器,因為工人們認為是機器搶走了他們生存的飯碗。

前兩年,楊瀾還讀過一本暢銷書《21世紀資本論》,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所著。“里面說,二戰後有段時間貧富差距在縮小,但近年來貧富差距又擴大,原因就是,當資本能夠掌握科技時,資本回報的增長就高於勞動力回報的增長。其實脫歐、特朗普當選,背後都是這個就業問題。”楊瀾說。

特朗普說,要把中國工人的工作拿回去給美國工人做。楊瀾看見這個新聞,心里有些冷笑:“他們未必知道,這些工作拿回美國,也是讓機器人做。”

《紐約時報》記者馬爾科夫也在紀錄片中說道:“如果某個社會只有頂層的精英和在底層做著糟糕工作的人,這樣的社會形態並不好。”

楊瀾曾專訪過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但這次卻未能再次訪問他——這或許和2016年5月的特斯拉無人駕駛汽車撞車事故有關。而馬爾科夫正是較早報道無人駕駛的記者,更是第一個遭遇自動駕駛汽車事故的記者。

2005年,由斯坦福學生和教師研制出的“斯坦利”無人駕駛車在亞利桑那州的沙漠里做測試,馬爾科夫坐在副駕駛位上,在經過一個上下坡時,激光雷達檢測到路邊樹叢,但司機未來得及人工接管與操作,車直沖出了公路。

當無人駕駛出現事故時,先保護外面的路人還是車里的人,也成為一個爭論。“還是應該保護車里的人,它的邏輯應該等同於一個司機的邏輯,不然誰會買一輛要犧牲掉自己的車呢?”楊瀾覺得,“但肯定要把科技提升到這個水平——街道上都是無人車,它們彼此發出信號,不要出現到底要犧牲誰這個問題。”

人工智能面臨的倫理問題,有一部分已經存在。交通攝像頭能抓取到在逃嫌疑犯,“人們的隱私其實也都暴露了,掌握數據的人和部門如果不受到監督,那大家就像全體在裸奔。”楊瀾說。

人工智能就是反觀人類的一面鏡子

采訪研究人工智能的科學家時,楊瀾發現,“他們個個都有鮮明的個性和豐富的情感。”“這也打破了我對科學家的刻板印象。”

牛津大學計算機系的菲利普·托兒教授,穿著皮夾克、留著爆炸長發,他將頭盔遞給楊瀾,讓她坐上哈雷摩托車後座。就這樣,這位教授帶著楊瀾,在千年學府的牛津校園里呼嘯而過。

托兒年輕時的夢想是做一個搖滾歌手,至今他還熱愛搖滾樂——盡管他目前進行的研究,和這些愛好看上去毫不搭調:他正帶領團隊利用計算機視覺識別,做盲人眼鏡。這項研究,將能讓視覺障礙者自由行動,還能做好一份早餐並端到桌子上,“看見”家人的臉龐。

在法爾茅斯大學采訪“繪畫機器人”設計者西蒙·科爾頓時,楊瀾有一個意外收獲:這位教授有個一歲的孩子。“智能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學習。”楊瀾想。教授和孩子的互動,讓她產生了一個新主意:對比機器的學習和孩子的學習。第二天,攝制組又去西蒙家拍攝了小朋友牙牙學語和學走路的場景。

對比頗有效果。“在看了那麽多機器以後,我覺得人工智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回過來看待人類自己。”楊瀾說,人類的高階智能,比如下圍棋,是花費很長時間去接受教育,訓練邏輯思維能力、知識和記憶等,“但這些東西反而容易被機器模仿。而我們在六歲以前學到的那些東西,包括人和人之間情感交流的方式,卻是機器難以企及的。”

西蒙·科爾頓給楊瀾展示了“繪畫機器人”畫出的一把椅子。“這的確是一幅視覺作品。”楊瀾說,但她想弄清楚,機器創作與人的創作究竟有何區別。她找到畫家葉永青,後者覺得這幅畫有些怪。楊瀾說:“這是機器畫的。”

葉永青告訴楊瀾:“人的創作不需要完美,也不是正確的。正是人的這種主觀性不完美,甚至是缺陷和偏見,才是我們人類藝術的可貴之處;而機器似乎在尋找某一指令下的唯一正確答案。”

“本能、常識、情感、潛意識,這些都是人工智能在可預見的將來沒法學習和超越的。”楊瀾對南方周末記者總結,“恰恰是我們人類的不完美,才是可貴的地方。恰恰是我們不可能得到永生,才讓我們每一天的生命更有價值。”她似乎找到了最初那個問題的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989

高考機器人惜敗於人類學霸!教育AI和人類大腦差距在哪,又將走向何方?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08/163492.shtml

高考機器人惜敗於人類學霸!教育AI和人類大腦差距在哪,又將走向何方?
黑智 黑智

高考機器人惜敗於人類學霸!教育AI和人類大腦差距在哪,又將走向何方?

也許將來,機器將是教學工作最好的“助手”。

6月7日下午,全國高考數學科目結束。

但就在考場之外,另一場數學“大考”剛剛開始。而面對考試的,則是和普通學子不同的特殊考生——人工智能。

在成都高新區天府新谷的一個封閉空間里,一位機器人“考生”挑戰了今年全國高考的數學。它是成都準星雲學的高考機器人,名叫“AI-MATHS”。

在北京,包括黑智在內的眾多媒體,則圍觀了中小學智能化教育創業公司學霸君自主研發的智能教育機器人Aidam,與分為三組的6名高考狀元的同臺PK。

兩家的家長在此之前都很緊張。成都準星雲學科技有限公司CEO、清華大學蘇州研究院大數據中心主任林輝把AI-MATHS”叫做孩子,他說,這孩子“最大的弱項是不能理解考題里場景式的描述語言”,它會讀不懂題。學霸君創始人張凱磊說Aidam就好似自己的女兒,送入考場前,也在求祝福。

學霸君

 

在學霸君發布會現場,由其自主研發的智能教育機器人Aidam首次公開亮相,並通過現場直播的方式與6名高考狀元同臺PK,分別解答2017年高考數學試題,完成包括客觀題和主觀題在內的整張試卷,並按照評分標準得出最終成績。

最終,Aidam花了9分47秒,完成了全部數學考卷內容。最後現場閱卷結果,Aidam考了134分,三組高考狀元分別得分為119分、140分和146分,平均分135分。從分數來看,人類“學霸”們在高考中,還是扳回一局。

準星高考機器人AI-MATHS北京卷用時22分鐘完成北京文綜數學考試,得分105;全國二卷數學考試用時10分鐘,得分100分,離預期的110分也還存在著差距。

柯潔和AlphaGo的大戰剛剛落下帷幕,這邊人工智能就上了高考的考場。和人類智力的挑戰,機器從未止歇。但AlphaGo已經掛印退出棋壇,這邊參加高考的人工智能們,它們背後又是由哪些技術支持,在未來又將作何用途呢?

高考機器人和AlphaGo有何異同?

在“備考”階段,Aidam的“父親”張凱磊向黑智表示,Aidam和AlphaGo一樣,並非實體,而是以深度學習、專家系統和自然語言理解為核心的複雜系統。這個系統的核心在於通過學習人類的編程邏輯,熟悉人類思考和學習的方式,進而掌握解題方法。

圖2-學霸君創始人兼CEO張凱磊_副本

學霸君創始人兼CEO張凱磊

Aidam的圖像識別和自然語言理解技術均為自己研發,構建了深度神經網絡的句法和語義分析器,在海量題庫中不斷強化和擴充訓練。

目前,學霸君已經擁有7000萬道數學題目的題庫系統,以及大量的學生手寫和上傳題目圖片、各種教輔書籍中的題目庫,構成了學霸君的智能機器人的訓練數據。據張凱磊介紹,目前,依靠學霸君的產品端的日活量,每天可以產生1700萬-1800萬張左右的題目圖片上傳。而其中,無論是拍照,還是學生手寫題目,均可以被Aidam的圖像識別系統識別,並記錄、收集、標記。在學霸君的題庫中,每一道題目均記錄了其答案、解析和不同的解題過程。在此基礎上,Aidam不斷進行自動解題訓練。

“系統每天大概做 40-50 萬道題目,進行自我訓練。”張凱磊說。“我們是自己在超鏈路神經網絡使用的時候發現,它對於記憶題目使用的步驟跟邏輯是有價值跟效果的,所以開始大規模地在代數體系跟解析體系解決這個問題。”

目前為止,Aidam主要針對的是數學學科。張凱磊對此的解釋是,數學題目的標準更加明確,容易判定對錯。“我們目前看到學生咨詢最多的問題,超過40%都是數學問題。除了評價標準之外,對於人工智能系統而言,數學的挑戰是比較有難度的。數學試卷中,包括簡單的選擇題,也有複雜的需要解題過程的大題,這是非常適合測試AI的,所以,我們這次選擇數學作為切入口。”學霸君首席科學家陳銳鋒表示。

學霸君首席科學家陳銳鋒_副本

學霸君首席科學家陳銳鋒

陳銳鋒介紹,Aidam 的解題過程涉及到三個步驟:

一是理解和識別人類語言,把題目變成機器人可解碼、可理解的語言,即通過自然語言處理將人類語言轉換為形式語言。

二是邏輯推理,利用計算機的知識語言網絡,模擬人類處理信息的方式和策略,找出最佳解題路徑。

三是用人類的語言回答問題,並給出詳細的解題步驟,即將形式語言轉化為自然語言。

其中最大的難點在於讓機器理解人類語言,這也是自動解題系統被公認的核心問題之一:自然語言處理中的語義分析。

而AI-MATHS 學習了小學到高中的 7000 多個考點,運算量可達到 2 的 800 次方。林輝認為,跟 AlphaGo 相比,高考機器人的研發難度更大,原因和陳銳鋒提到的類似,因為用計算機語言描述圍棋規則相對容易,但研發高考機器人,首先需要讓系統理解人類語言。這也是他在之前提到過的,要讓AI-MATHS“讀懂題”,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而這並非機器首次向人類的考場發起挑戰。在日本,從2013年起,機器人Torobo(Todai Robot Project) 每年都會參加日本高考,目標是考入東京大學。它的物理成績不錯,但受制於語言處理能力,在其他科目的成績並不理想。在2015年,它考出了511分的成績,可以考上日本80%的大學。其研發負責人 Noriko Arai 教授表示,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Torobo要考上東大很難,因此,它已經放棄了這一學業,開始從事大數據分析方面的工作。“現在的AI們,包括Waston,Siri和Todai,都不能閱讀,但它們擅長搜索和優化。” Noriko Arai 在今年的TED2017上說。

AI能否代替老師?

推出Aidam,學霸君的目的,自然不會是單純讓它能夠去參加高考。學霸君給自己打出的口號是“消滅學區房”,但是在人工智能領域,張凱磊說,Aidam並不會取代教師,而只是教育工作的輔助。

智能教育機器人現場展示解題過程_副本

學霸君智能教育機器人現場展示解題過程

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區別,以及何等工作能夠被AI所代替,已經是被業界無數次討論過的問題。在博鰲論壇上,魯白的回答是:人工智能,不會擁有人類一樣的智商、情感,或擁有自主意識。他解釋,人腦有五個方面的功能:第一是感覺,第二是運動,第三是記憶,第四是情感與情緒,第五是認知。“怎麽樣跟人工智能或者電腦產生感情,論題中包括兩個方面:一個就是情感的產生與情感的交流,延展一下就是社會性;一個方面是認知。認知又分兩個部分,一個是一般的認知,連動物都有,我覺得人工智能可以有這個方面的認知功能,包括邏輯思維分析,以及決策之類。人還有另外的一個方面的認知叫做高級認知功能,里面包括語言包括自我的意識,包括想象力、創造力最後還有人所特有的一種目的性的行為,而我認為,人類是在這方面,是不能被機器代替的。”

而指導學生科研、教育人類學生學習知識,正式人類創造力和認知能力的高級體現。那麽,什麽職業將被機器改變?和黑智談過的眾多業內人士也總結,勞動並無高低之分。那些和數據相關,重複性較強、邊界清晰的工作,容易被機器所取代。

而在不擔心教師們失業的前提下,人工智能又將輔助我們的教育,做到哪些工作?“我希望它能夠作為教師的幫手,解決目前教育中的一些難題,比如,輔助批改作業。”張凱磊說。

在張凱磊的構想中,“自動批改作業”一直是他希望實現的。“今天我們已經有能力把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采集到電腦上面去,有能力把他書寫過程中的東西數字化,但是一直以來我們都沒有這個能力讓機器去批改作業。現在,我們靠深度學習技術,開始有機會,把像人一樣將一道題目一步步推理出來這件事,在系統層面做出來。無論這道題目是否在系統中錄入過,無論它的難度系數有多高,只要在它的認可範圍內,都可以做出來。”

而自動批改的核心目的,則是為了實現個性化教育的最終目標。人工智能可以知道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進度和學習意願。學生會的東西不會再出現;不會的東西,機器則會一直提醒,直到學會為止。這樣,每個學生看到的內容、做的習題都是量身定制的。另外,通過人工智能,老師對每一個學生的了解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深入。因為人工智能將會在最短的時間里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反饋給老師,老師可以直接讀取,而不會因為學生太多顧不過來。

“我們已經開始逐步在學校里實行個性化教育的實踐,在教育機器人完成後,也將加大推廣的力度。”張凱磊表示。在學霸君現場展示的在某地學校的教學系統中,學生作業已經數字化傳輸到電腦上面,並且後臺由機器批改完成,並對學生的完成情況、行為數據進行了標註和統計。“目前我們的教學改進系統是靠學生做題的零散數據產生的離散模型,把這些題做好了,提升效率之後看過程。未來,我們將把它擴展到5000-6000個班級,這樣將會擴充到幾十萬規模題量的學習過程,成為我們越來越強大的一塊資產。”張凱磊告訴黑智。

在教育領域中,對內容數據的智能化的機器理解將為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非常豐富的信息支持,圍繞學生學習薄弱點的自適應學習在機器理解的基礎之上將變得高效而又有針對性。而學霸君研發的智能教育機器人,就是機器理解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典型應用。

Adiam和AI-MATCH的高考成績,只是它們現在的階段性的表現。盡管距離人類的“學霸”水平仍有一段距離,但隨著學校提高教學效率的需求不斷增加,教育應用落地的不斷深化,以及教育大數據和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一個“機器助教”將會給我們打開新的大門。到那時,“幹掉學區房”,也許真的不止是一個夢想。

黑智簽名檔

 

學霸君 高考 高考機器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604

人類總要重複同樣的錯誤 之 《直播罪證》

本來早兩日已經出現出帖,不過記得今日判案大日子,就乾脆等多兩日確認犯法先出。

西九龍法院法官今天裁定,5名Uber 司機被控《駕駛汽車以作出租或取酬用途》及《沒有第三者保險而在道路使用車輛》兩項控罪均罪名成立。

正如我一早講過,唔理大家幾鐘意Uber服務都好,唔合法就係唔合法。一日法例未修改,無的士牌做同的士一樣嘅服務,即係等同「白牌車」。

有啲人成日話法例追唔上Uber呢啲營運模式,呢點我個人係非常認同。不過我認為Uber 係應該先要求政府修改法例,等修法後先至先開業,而唔係依家咁挑戰政府底線囉。

Uber 公司其實同佔中三人組一樣,叫司機唔駛擔心去以身試法。事實上就係精人(Uber 公司)出口,笨人(Uber 司機)出手仲出埋車。結果呢,咪出手嘅笨人被控罪成兼留案底,而出口嘅精人就企係安全位置叫大家唔好怕,繼續叫另一班去以身試法!

而片中呢位擁有法律高級文憑嘅女藝人呢,仲蠢到比Uber利用,直播自己《駕駛汽車以作出租或取酬用途》(依家Uber 有AIG受第三保告唔到呢條喇),真係叻到無嘢好講。希望佢唔會因為條直播片比人告喇。


馬沙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charblogger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353

美國金融史學者約翰·戈登: 人類在“跳出框框思考”上要比機器好得多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7787

某數據中心機房,提供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服務。(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圖)

人工智能會不會最終替代分析師、交易員們成為華爾街的主要勞動力?人工智能概念崛起的幕後推手是誰?揭示了怎樣的資本邏輯?

南方周末記者近日專訪了美國知名金融史學者約翰·戈登(John Steele Gordon)。戈登出生於1944年,從事美國金融史研究已有40余年,著有《偉大的博弈》、《美國國債的興衰史》等書。戈登家族是地道“華爾街家族”,其祖父和外祖父均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簡稱紐交所)經紀人。

他在《偉大的博弈》一書中提到,無論是早期股票自動報價器和海底電纜對股票交易的推動,或是通信衛星技術對交易成本的減低,又或是“全球外匯實時報價系統”幫助實現了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在華爾街的發展史中,科技一直扮演著助推的角色。

從計算機、到互聯網、再到人工智能,相似故事在華爾街不斷重演。在戈登看來,人工智能“走紅”,背後折射出的是資本與科技兩股力量的相互影響和緊密合作。

“後臺”的危機

資本為何如此看好人工智能?戈登將這形容為一種“互惠互利”的關系。技術力量能夠幫助華爾街擴大市場規模,資本的投資反過來助長了技術進步。

戈登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這種合作模式誕生於一場“危機”。

“計算機受到華爾街的重視是在1960年代後期。當時投資交易量的劇增造成了交易所和經紀公司的‘後臺危機’(back office crisis),交易所文員根本來不及處理股票上漲產生的交易文件。”戈登說。

1960年代之前,證券交易依舊依靠喊話與紙筆完成。證券的買單和賣單指令都是通過電話傳遞至大廳的交易員,再由他們記錄後交由經紀人去執行,交易價格則標註在自動報價機吐出的紙帶上。

伴隨交易量劇增,交易廳內的自動報價機始終“源源不斷”地吐出紙帶,交易員根本無法確認最終的交易價格,交易失敗的情況時有發生。

“比如買賣雙方在成交的股票和時間上存在分歧,買方認為他是在前一天買了100股,賣方則認為是在後一天(因為延遲),交易就失敗了。在華爾街,交易失敗要付出非常昂貴的代價。”戈登解釋。

為了保證會員能夠即時完成各種後臺工作,交易所不得不大幅度縮短每日的交易時間。之後為了應對不斷溢出的交易數據,紐交所更是在1968年開始“每周三閉市”的決定,以便核算當周交易數據。然而此舉無疑於“飲鳩止渴”,不但影響了交易量和利潤,長期限制交易還會導致市場畸形。

此時華爾街從業者們將目光投向了計算機。雖然當時的計算機技術還未完全成熟,但計算機相比人力在儲存和算力上的優勢已經凸顯,能夠將大量的交易數據進行儲存、提取,並在很短的時間內計算出最新的交易數據。

華爾街驚奇地發現,計算機帶來的好處還不止這些,除了能夠確保交易數據無誤外,計算機還能解決交易量受限的問題。

由於計算機可以幫助交易所存儲更多的動態報價,使得交易中的頻繁換手變為可能,相當於市場承載了更多的交易量,股票買賣變得更為自由。

體量更大了,意味著市場的“蛋糕”更大了。“從那以後,計算機就變得越來越重要。”戈登表示。此後計算機取代了自動報價機,並逐步在銀行、保險和經紀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後臺投入使用。

成就“矽谷”

戈登回憶,一些股票經紀公司為了解決當時的後臺危機問題,開始在計算機技術上進行了大量投資。而這正是華爾街歷史上第一次資本對新興技術行業的集體風投。

1971年,英特爾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微處理器,將計算機微縮到了矽片上。此後這種新型計算機被金融行業迅速而廣泛地應用,交易員們幾乎人手一臺微型電腦。

該產品問世10年後,就將華爾街徹底改頭換面。交易所內不再是井然有序、空曠的空間,取而代之是巨大的顯示屏堆積如山。交易員們不僅能在屏幕上找到各種交易數據,還能與全世界各地交易商辦公室的同行們一同分享交易信息。

華爾街的投資獲得了回報。自此,紐約取代英國正式成為了全球一體化資本市場的中心。

嗅覺靈敏的華爾街又想到,既然科技公司這麽有潛力,為何不為其建立一個交易市場?資本的前瞻性再一次體現,納斯達克的誕生宣告了美國進入了以互聯網為首的新經濟時代,資本和科技的關系進入了更為緊密的時代。

納斯達克一經推出就受到資本的追捧。數據顯示,僅一年之內,納斯達克的交易量就超過了彼時美國第二大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其交易量也超過了所有地區性證券交易所交易量總和。

在資本的幫助下,科技公司大量投入對互聯網的研究,使得這一技術快速走向成熟,成為改變全球經濟格局和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力量。

隨後的幾十年內,納斯達克成就了微軟、蘋果、思科、甲骨文、雅虎、谷歌、亞馬遜等等幾乎所有的科技類知名企業,因此也被譽為“矽谷”的搖籃。

和20年前計算機時代的情況相似,互聯網進一步打破了交易的限制,讓實時交易、全球交易變得可行。投資者只要有少量本金、一臺電腦、一根上網線就可以自由交易, “即時交易者”也由此產生。

戈登形容,這些即時交易者往往會在一天內完成當日的股票買賣,有的甚至每日買賣多達上千次。

在他看來,這一時期科技和資本的結合進入了一種更深層次的合作,使得資本與技術間的相互依賴性更強。而這種合作機制幫助美國進入了一個相對較長的擴張期,並且引領了20世界最後30年新經濟的發展。

新技術對華爾街的影響究竟是好是壞?戈登始終對此表示樂觀,“就像計算機能讓華爾街的交易更加高效、更準確,除了需要一段時間將新技術整合到系統中外,我想不到新技術會產生任何大的缺陷。”

AI會是下一個嗎?

故事仍在重複:計算機、互聯網,下一個改變華爾街的會是人工智能嗎?人工智能又會對資本市場帶來怎樣的改變?

一個直觀的變化是,如果十年前到紐交所大廳,會看到上千個電子屏幕,交易員忙碌身影川流不息,幾乎沒有一塊能讓人站立的區域。

如今在自動化交易和人工智能被廣泛利用後,交易所和證券公司交易員的數量大幅下降, “你都可以看到紐交所的辦公樓層都減少了。”戈登形容。

他認為,上述擔憂正在變為現實,“很多人肯定都在擔心人工智能會讓他們失業。譬如證券分析就是一項機械性的工作,分析師收集信息、分析塔然後找到趨勢,我相信人工智能可以在這方面做得更多。”

其實,金融行業正向這些人工智能領域“最聰明的腦袋”招手。

2017年5月,原微軟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鄧力宣布從微軟離職,加入對沖基金公司Citadel擔任首席人工智能官。在此幾天前,人工智能專家、原百度公司擔任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宣布籌集一只1.5億美元的風投基金,專註於AI投資。

人工智能是否會替代人類在金融行業的地位?

戈登顯得較為謹慎,“大多數的投資交易將轉向計算機,這是華爾街已經預見到的。但對於投資這件事,客戶還是希望方向盤的面前有個‘活人’在。”

他同時認為,人類距離計算機獨立思考的時代還很遠,這也是人類的優勢所在。“現在世界上最好的象棋和雙陸棋棋手都是計算機程序,但這些遊戲都是封閉的系統。資本主義是真實世界中的一個開放性系統,人類在‘跳出框框思考’上要比機器好得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152

CSDN創始人蔣濤:AI會顛覆人類嗎?|PPT精選

來源: http://xueyuan.iheima.com/xyfinancing/2017/1023/158313.shtml

CSDN創始人蔣濤:AI會顛覆人類嗎?|PPT精選
蔣濤 蔣濤

CSDN創始人蔣濤:AI會顛覆人類嗎?|PPT精選

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科技發展時代,人工智能,深度學習,VR虛擬現實,機器人,未來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東西現在可能都還無法想象。

80C.tmp

投資人說

人工智能會逐漸一個一個被電腦所學會,所以這個領域非常熱門,而且它會深入到每一個行業。每各行業把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運用起來,會讓你的行業更有效率和更正競爭力,能做出更好的東西來。——蔣濤

個人名片

蔣濤,極客邦創投創始合夥人、CSDN創始人、中國軟件行業協會教育分會副會長。作為一個對技術情有獨鐘的程序猿,蔣濤有著超過15年軟件和互聯網工作經歷,成功領導開發多個軟件項目。其2011年成立極客幫創投,是國內最懂技術創業者的早期基金。

翻閱了12年程序員之路,16年的互聯網創業經驗以及5年的TMT天使投資經驗,蔣濤最懂技術人,他用生命在訴說對於科技、技術的愛,對於目前火熱的AI和VR,他認為是“好的項目”。雖然目前處於資本寒冬的陰雨中,但是仍有陽光明媚。創業的你有好項目就無謂寒冬,你若盛開,清風自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主投項目

易快報、基調網絡、Dcloud、淩雲電動車、雲中醫、批改網、Pingwest樂動卓越、藝動娛樂、斧子科技、淘手遊、IT桔子、聚合數據、快牙等。

專註行業

人工智能、技術驅動、文化娛樂、SaaS(Software-as-a-Service軟件即服務)等。

8月23日20:00,蔣濤將在黑馬學吧App進行#創業實驗室#的直播,談談未來十年人工智能時代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下載學吧,付費199元,你將成為蔣濤創業實驗室的線上成員,全程參與其#人工智能實驗室#,免費觀看價值10萬元的線下課程,以及蔣濤弟子們的筆記、經驗、心得)

◆◆◆◆◆◆

一切用PPT說話

2016年3月7日,中國計算機協會YOCSEF“圍棋人機大戰:人類輸了嗎?”特別論壇上,蔣濤分享了他對人工智能投資熱點的看法,下面是部分精選PPT:

640.webp (1)

1公斤的鈾-235或鈈-239完全裂變,釋放出的能量大約等於2萬噸烈性的TNT炸藥爆炸的威力。

640.webp (2)

基於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通用算法不僅可用於圖像識別,景物切割,還可以用於智能圍棋。

640.webp (3)

640.webp (4)

Google還在研究使用人工智能繪畫和創作音樂歌曲,學習人類的手寫文字。和直覺藝術相關的技藝正在被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化。

640.webp (5)

未來超級智能機器將與人類專家合作解決一切問題。癌癥、氣候變遷、能源、基因組學、宏觀經濟學、金融系統、物理學等。

640.webp (7)

DeepMind Health宣布與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合作,希望將機器學習應用到醫療健康當中。

640.webp (6)

這次的人工智能突破是深度神經網絡的技術,可以學會人類的直覺(經驗),而不是單純的計算。數據和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給足夠多的數據用深度學習訓練模型,就可以做出更好的專家系統。和之前基於規則和知識庫的專家系統有巨大差別。

640.webp (8)

640.webp (9)

人工智能正在進入改變每個行業:廣告,農業,教育,金融,法律,制造業,醫療,石油,媒體,零售,診斷,機器人等。

640.webp (10)

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科技發展時代,人工智能,深度學習,VR虛擬現實,機器人,未來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東西現在可能都還無法想象。創業實驗室

人工智能 投資 熱點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462

解密人類變革時代:2018年8大科技趨勢將影響每個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31/166714.shtml

解密人類變革時代:2018年8大科技趨勢將影響每個人
華爾街日報 華爾街日報

解密人類變革時代:2018年8大科技趨勢將影響每個人

218年,科技將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大。

來源丨華爾街日報

    編譯丨網易科技

這一年是異乎尋常的一年。2017年,科技以讓人無法想象的方式將其觸角伸向我們的生活——想想知名信用機構Equifax被黑,俄羅斯操縱Facebook,亞馬遜收購人們最喜歡的高價超市。2018年,預計這種入侵將會變得更加異乎尋常——更加激進。

人工智能將會觸及如此之多我們使用的設備和服務,我們甚至不會意識到是機器在背後控制它們,而不是人類。黑客將會繼續瞄準掌握我們最敏感的個人信息的組織機構。四大科技巨頭(亞馬遜、Facebook、谷歌和蘋果)的權力集中,將會對我們在屏幕上看到的東西和我們購買的東西產生更大的影響。

雖然未來你不一定會用比特幣來購買新電動汽車,但你肯定還會不斷聽到關於它和其它加密貨幣的信息。(是的,不久以後你將會考慮購買電動汽車。)

科技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大。以下是對科技未來一年將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綜述:

1

電動汽車變便宜

2

2018年,消費者將會得到很不錯的電動汽車選擇,它們的定價約為美國新車的平均售價:3.5萬美元——還沒有計算州和聯邦的稅收抵免,以及燃油和維護費用方面的長期節省。

明年,市面上將不僅僅有備受期待的特斯拉Model 3(售價3.5萬美元),最近推出的純電動汽車雪佛蘭Bolt(售價3.662萬美元),以及不久後面市的日產2018款Leaf(售價2.999萬美元)。日產的該款車型將擁有全新的外觀和150英里續航里程(較前一代車型的107英里顯著提升)。

汽車市場還將迎來更多價格實惠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它們的續航里程也足夠滿足很多通勤者日常的純電動駕駛出行。雪佛蘭Volt(售價3.322萬美元)電力驅動可行駛53英里,豐田Prius Prime(售價2.71萬美元)在不消耗燃油的情況下可電動行駛25英里。2018年,本田將終於推出47英里續航里程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Clarity(售價3.34萬美元)。

2

Facebook 回歸本源

對於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來說,今年是頗為不快的一年——從因為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其平臺上廣泛傳播假新聞被審查,到俄羅斯操縱者在它的平臺上根據種族和宗教鎖定目標用戶。2018年的損害管制方法?讓“社交”回歸社交網絡。

?“我們希望,人們在Facebook上花費的時間能夠促進有意義的社交互動。”Facebook CEO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幾個星期前寫道。他的這番話表明,Facebook將會做更多的事情去推動人們進行評論等社交互動,尤其是在視頻上,而不是被動地消費媒體內容。

我們也將在我們看到什麽內容的問題上獲得更大的控制權。12月中旬,該公司開始對請求點贊和分享的垃圾郵件式帖子實施降級,並推出“Snooze”功能讓你能夠在不取消關註的情況下將某個人或者其頁面隱藏30天。

3

亞馬遜接管更多的領域

3

雖然一整天生活在亞馬遜的世界里已經成為可能,但該公司還將繼續滲透到你的日常生活更多的角落。以視頻為例:分析師們估計亞馬遜今年的視頻內容支出為45億美元;明年,該公司將進一步擴大投入力度——投資額堪比2017年的Netflix。為什麽呢?據該公司的一位高管稱,來亞馬遜看視頻的人,往往會續購Prime會員服務,以及花更多的錢在亞馬遜網站上購買其它的東西。

那麽,亞馬遜接下來又將走向何方呢?家具和電器,辦公室服務,又或者你家附近的藥店?該公司從並購回來的全食超市(Whole Foods)那里學到的東西,能夠應用於任何其它實體業務的供應鏈。

2018年,該電商巨頭的員工規模將超過50萬人,因此它將成為美國的第二大私營企業雇主,僅次於沃爾瑪。

4

網絡失去中立性

4

2017年12月,有線電視公司和電信公司得償所願,從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那里獲得它們想要的東西:網絡中立性原則被廢除。短期來看,你可能察覺不到會有什麽不同——你的網絡提供商可能不會阻礙你訪問你最喜歡的服務。

然而,網絡提供商可能會軟硬兼施,來點新花樣:比如提供讓你“免費”訪問你最喜歡的視頻服務的無線網絡服務,或者實施家庭寬帶速度限制(在觀看了很多4K流媒體視頻以後,你會發現你的網速慢如蝸牛。)

你甚至可能會看到一種不同的服務套餐,一種由互聯網巨頭本身來補貼(以及圍繞它們)的廉價服務套餐。這正是Facebook現在在發展中世界的很多地區的運營模式,在那些地方,用戶看到的互聯網其實就只有Facebook。

5

加密貨幣沒那麽神秘

5

目前,加密“貨幣”更像是加密“黃金”——比特幣和其它的加密貨幣所引發的狂熱,讓它們變得更加適合囤積而不是消費(前提是你能夠忍受它們過山車般的巨大波動)。

沒有人知道長期來看時下的數百種加密貨幣有哪些能夠存活下來。與此同時,加密貨幣容易買賣交易的特性,意味著2017年它們的瘋狂走勢——比特幣價格從1000美元狂飆到12月末的近2萬美元,之後下挫25%——在2018年可能會重演一遍。

高額交易費意味著比特幣基本上沒有達成它的其中一項初始任務——成為易於交易的數字貨幣。系統碰撞和旨在解決該問題的替代代幣將會是2018年的一大主題。到明年年底,你或許能夠不用支付過高的交易費就可以用數字貨幣購買比薩餅。

6

軟件驅動智能手機進步

6

智能手機硬件在2017年迎來了巨大的變化。蘋果和三星帶來了整機機身更小但屏幕更大的智能手機產品,取消了Home鍵,並改進了攝像頭質量。2018年該行業會發生些什麽呢?主題會是什麽呢?軟件。

對於iPhone X,蘋果已經通過一套新的滑動觸控操作改變了我們與屏幕的交互方式。下一代iOS系統和2018年的新一代iPhone應該會促使新屏幕交互更進一步。隨著蘋果的臉部解鎖系統的發展,我們的掃視和臉部轉動可能將能夠更多地用於與設備的交互。另外,有消息稱蘋果將推行應用的統一化,讓應用能夠同時支持Mac OS和iOS。

在Android平臺上,隨著手機獲得最新的Android 8(代號“奧利奧”)系統,它們將迎來多項改進,如電池續航能力的提升和新的通知中心功能。

7

AI 四處蔓延

7

正當兩大熱門語音助手Alexa和Siri變得越來越普及,更多地為人們所使用,人工智能也將以更加悄然的姿態進入我們的數字生活的其它部分。

你已經能夠透過Gmail的自動回複郵件功能看到它的身影。谷歌的機器會分析你的電子郵件撰寫風格來給出合適的快速回複建議。有沒有從Facebook那里收到過某人發布了你的、不帶標記的照片的提醒?Facebook的機器人無時無刻都在留意你的面孔在其社交網絡上的出現。

這一切也都將加速發展。2017年末,谷歌、Facebook和蘋果為應用開發商推出了移動機器學習工具,來自高通、蘋果等公司的經過AI優化的新芯片也正開始進入智能手機。

8

針對安全與隱私的攻擊繼續上演

8

2017年,你多半被黑客攻擊過。2018年,這很有可能會再一次發生。Equifax被黑導致將近1.43億美國人的社會保險號碼泄露,凸顯當下的信息安全問題。

安全專家警告稱,消費者可能會面臨新的安全威脅,尤其是在聯網的電視機、玩具和其它的“智能”電器上。市場營銷者和社交媒體平臺將會變得更加激進,收集一切有關你的個人信息,從你的位置到你的信用卡交易記錄,據此來向你推送精準廣告。

不過你可以采取更多的措施去保護自己的數字安全。《全面數據保護法規》將於明年5月在歐洲正式生效,可能也將改變美國公司對待你的個人信息的方式。

亞馬遜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032

比特幣:人類抵抗人工智能統治的最後一道防線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27/166651.shtml

比特幣:人類抵抗人工智能統治的最後一道防線
遠讀重洋 遠讀重洋

比特幣:人類抵抗人工智能統治的最後一道防線

不管你認為他將要失敗還是成功,我認為你都有必要去深入了解比特幣背後“去中心化”的深刻含義。

來源 | 遠讀重洋(ID:readabroad)

作者 | 吳顯昆

北京的中山公園一進門,穿過圓頂的亭子,後頭有一個相親角,大約每天有幾百位著急子女婚姻的大爺大媽在這里像擺攤一樣展示出子女的條件,以尋覓合適的女婿/兒媳。

1

其實你不要以為這里的男男女女都是因為條件不佳而遲遲沒有找到對象,恰恰相反,這里處處都是“留美博士”、“阿里巴巴高級數據分析師”之類的優秀人才,比起普通的人才市場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所以,即使你為子女寫上非常光彩的履歷,也很少能引起大量關註。

然而這個周六我在中山公園閑逛,卻發現有一位大爺面前里三層外三層圍了好幾圈,我好奇,就上前看看這個大爺的孩子到底是何方神聖。

我擠上前,見大爺的面前就放了一張白紙,上面寫了十個大字:

“我兒子有一百個比特幣”

1

2017,比特幣之年

上面的故事當然是個段子,但比特幣無疑是今年熱度最高的事情。甚至有人為那些沒有比特幣的人專門造了一個詞,叫“Nocoiner”,意思就是“沒有比特幣的人”。

一枚比特幣今年年初的價格還不到 1000 美元,然而一年過去了,一枚比特幣的價格已經高不可攀,一度達到了 20000 美元。比起比特幣的漲勢,“萊特幣”、“以太幣”等其他“虛擬貨幣”(又稱“加密貨幣”)的價格更是翻了近百倍。

就拿萊特幣來說,如果你在 2017 年年初,以 20 元人民幣的價格花 2 萬購入 1000 枚萊特幣,那麽現在這筆錢已經變成了接近 200 萬人民幣。

不光中國陷入了一種投資“虛擬貨幣”的狂熱中,美國、韓國、日本,世界各地都被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貨幣”神魂顛倒。所以在美國亞馬遜 12 月商業分類的榜單上,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的阿蘭•諾曼(Alan T. Norman)所著的《加密貨幣投資聖經(Cryptocurrency Investing Bible)》,超越大熱的《原則(Principles)》和《導師天團(Tribe of Mentors)》,成為了排名第一的暢銷書。

2

這是比特幣瘋狂暴漲的一年,所以,年末,我們不如來借著這本書,重新審視,或者好好了解以下兩個問題:

1.到底什麽是比特幣?

2.比特幣會給我們帶來什麽?

不論你認為這種瘋狂的暴漲是不是一種“泡沫”,我相信你都有必要去好好了解一下這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東西,畢竟,投資的本質是認知的變現,只有不斷提高認知,才有可能坐上下一輛通往暴富之路的車。

2

到底什麽是比特幣?

2009 年,一位名叫“中本聰”的神秘人物發布了一篇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交易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宣告了比特幣的誕生。

但是從“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交易系統” 的定義中我們確實很難真正理解比特幣到底是什麽。對此,我深有體會,因為在 2011 年的時候,我還在上高中,一位很好的朋友向我介紹了他在百度貼吧里看到的一個叫“比特幣”的新東西。

彼時他以數十元的價格購入多枚比特幣,幸運的是,他在比特幣漲到數百元一枚的時候決定將它們賣掉換一部最新的智能手機,不幸的是,他沒有想到後來比特幣可以漲到 2 萬美元一枚。

可惜,我沒有搞清楚它和 Q 幣到底有什麽區別,因此錯過了第一次和比特幣的親密接觸,一部智能手機都沒有賺到。所以,都是“虛擬貨幣”,比特幣和 Q 幣到底有什麽區別?

比特幣和 Q 幣的最大不同在於發行機制。

就拿 Q 幣來說,是由騰訊公司發行的虛擬代金幣,騰訊公司作為發行機構,它想發多少就發多少,Q 幣的數量完全由騰訊公司所控制。只要你願意用足夠的錢來兌換 Q 幣,就一定會有足夠的 Q 幣來跟你兌換。

所以問題就出現了,由於 Q 幣是可以由一個特定的機構無限發行的,它的數量沒有上限,所以很容易出現貨幣濫發超發的現象。

4

但比特幣是不同的。它沒有一個特定的諸如中國人民銀行和騰訊公司這樣的發行機構,而是被人“算”出來的。

可以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在比特幣的網絡里,系統自動出了一道非常難的數學題目,大家一起協作來解出這道難題。當系統給出的這道數學題被解開以後,參與解題的人就可以根據貢獻獲得一定數量的比特幣作為獎賞。這種獎賞不是由某個機構來分配的,而是由客觀的計算來度量的。

而且比特幣已經在系統設計上定死了,一共只會發行 2100 萬個比特幣,因此也不會出現超發濫發的情況。

簡單來說,Q 幣是由騰訊公司來發行的,我們稱之為“中心化的貨幣發行機制”,但比特幣是通過計算,經由貨幣網絡來發行的,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的貨幣發行機制”。

2013 年的時候我再次與比特幣相遇。2011 年的疑惑還沒有解決,新的問題就來了,當時我開始比較頻繁的使用支付寶、網銀等“在線支付”工具,那麽這些“在線支付”、“電子現金”又和比特幣有什麽區別呢?

比特幣和支付寶/網銀最大的區別在於是否存在第三方清算機構。

網銀和支付寶本質上是一個“工具”,在這些工具里的數字是人民幣或者其他貨幣。貨幣通過這些工具來進行網絡上的流通,但是本質上,是在改動銀行的數字大賬本。

微信圖片_20171227113958

比如說,你利用網銀給 A 轉賬 1000 元,那麽在銀行的賬本上,你的數字減少 1000 元,A 的數字增長 1000 元。但是在比特幣網絡中的轉賬,不需要經過第三方的機構的清算,而是在整個網絡上進行確認的。也就是說,在這個網絡上,每一個人都有賬本,記錄網絡上所有的轉賬。

舉個例子,如果想要改動你在網銀上的轉賬,那麽其實,只要改動銀行的賬本就行了。但是如果你在比特幣的網絡上完成了一筆轉帳,那麽在這個網絡上所有人的賬本都會記錄這一筆轉賬,顯而易見,如果想要進行改動,那麽就得對每個人的賬本進行改變。

簡單來說,網銀上的轉賬清算是記載在銀行的大賬本上的,我們稱之為“中心化的貨幣清算機制”,比特幣上的轉賬是記載每一個人手上的賬本的,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的貨幣清算機制”。

所以你看,其實所謂“電子貨幣”、“網絡轉賬”都不是比特幣的獨創,而比特幣真正的本質就是在於這四個字,“去中心化”。

當然,“去中心化”並不是這個世界天然正義的運營方式,我們更需要討論的是,所謂比特幣,所謂“去中心化”,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麽?

3

比特幣和“去中心化”的意義

2017 年,除了“比特幣”,另外一個重要的現象無疑是“人工智能”了。從我們之前在《信仰經濟》和《生命 3.0》的解讀和學習中,我們不難得出這麽一個結論:比特幣和人工智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兩大覺醒符號。

那麽比特幣和人工智能又有什麽聯系呢?

簡單來說,由於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人類的工作最終肯定會被人工智能替代的,甚至人類本身最後要被人工智能替代的。

但是問題在於,第一,馬克思說,人類的本質是勞動,如果剝奪了人勞動的權利,那麽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麽?我們恐怕要在這件事真的發生之前把這個終極問題思考清楚。而在當下,人們往往是被消費主義的幻想迷惑了的。第二,如果人工智能不僅剝奪了人勞動的權利,而且要完全支配人類,我們還能為爭取獨立自主的權利,而做出最後努力嗎?

而比特幣就承擔了這兩個歷史任務。如果它失敗了,那麽人們在大夢初醒之後就會反思我們的人生以及我們這個世界運作的方式。如果它成功了,“去中心化”的屬性會讓我們能夠再多抵抗人工智能一會兒。

且聽下面的分析。

1. 如果比特幣失敗了,那它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 LSD

LSD 是一種 60 年代嬉皮士運動非常流行的迷幻藥物,服用這種藥物以後你可以產生 4 到 12 小時的感官、感覺、記憶和自我意識的強烈化與變化,想象力突然變得非常豐富。

在服用 LSD 之後,你可以在大腦里構建出來一個逼真的虛幻世界,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你無法分清現實和虛幻。

那為什麽說比特幣是一次會崩潰的泡沫,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 LSD 呢?

我們來對比分析一下曾經用 LSD 這種藥物驅動下的嬉皮士運動。這些年輕的男女用藥物構建了一個虛幻世界,然後反過來解構這個世界,展示這個世界的荒誕和不合理,號召人們遵從內心,不要被“現實”的幻像蒙蔽了雙眼。

但是,嬉皮士運動的結局是失敗的,他啟發了一部分青年的覺醒,但是對這個世界的根本秩序沒有什麽撼動。其實也是說明了這種虛無主義的覺醒運動是不可能給人們帶來真正的覺醒的。

然而,比特幣作為一種“迷幻劑”,是從極度現實主義的角度出發的。

你可以認為比特幣是一場泡沫,但是在這場泡沫中,我們創造了價格、指數、完整的經濟理論、現代信息技術、龐大的組織協作,一切人類引以為豪的理性文明的要素,都可以在一層泡沫中得到構建。

那麽,我們過去認為理性的、堅實的、唯物的各種文明,是否也有可能是更為隱蔽的泡沫呢?因為我們過去證明某一個事物合理存在的論據,都可以從比特幣的世界中找到,不論是人還是理論。

房子是不是泡沫呢?

互聯網是不是泡沫呢?

紙幣是不是泡沫呢?

人類文明當前的運作方式是不是泡沫呢?

如果比特幣不斷增長不斷增長,以至於所有人都被裹挾到這一次瘋狂的迷幻實驗里,當泡沫破滅,大夢初醒,我相信會比嬉皮士運動更能啟發人們對人生的本質的思考。

所以,如果比特幣失敗了,那麽它對於人類的意義就是一次偉大的迷幻實驗。

2. 如果比特幣成功了,那它就是抵抗 AI 的最後一道防線

當然,比特幣一定會失敗嗎?我倒無法判斷。如果比特幣一敗塗地,那麽探討“去中心化”沒有什麽意義,而如果比特幣最終成功(雖然成功與失敗的標準不好確定),那麽“去中心化”的意義就會在人工智能的時代無限放大,成為我們抵抗人工智能統治的最後一道防線。

為什麽這麽說呢?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比“民主選舉獲勝”要簡單得多。

舉個例子,假設人類全盤接受了“去中心化”的想法,人類的所有權力都是由絕對透明的選舉產生的,那麽如果人工智能希望用非武力的方式讓人類接受他們的統治,必須要取得大多數人的同意,形成“共識”,才能統治人類。

而如果人類的組織形式是中心化的,那麽人工智能只要控制權力組織就可以啦。如果沒有透明的“去中心化”,那麽人工智能想要控制選舉也是易如反掌的。

再舉個具體的例子,如果人工智能希望獲得財富然後雇傭人類為他們工作,或者雇傭人類“聽他們的話”,他們在“中心化”的社會只需要修改銀行的大賬本就可以了。

如果我們這個世界使用比特幣作為貨幣,那麽人工智能是無法修改這個大賬本的,因此很難輕易地獲取大量財富。

所以說,如果沒有“去中心化”,那麽人工智能根本就不需要暴力手段就可以“文明地”完成統治人類的目標。

但如果比特幣為代表的去中心化的運作方式成為了我們這個世界的底層運作邏輯,那麽顯然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工智能統治世界的難度,因為在許多事情上,都需要和大部分人類形成“共識”,才能推進執行。

不過,在更遠的未來,人工智能可能再也不需要人類的存在了,那麽不管我們是用比特幣還是萊特幣,都沒有太大的意義了,所以我說,比特幣只能是最後一道防線,而不是不能突破的一道防線。

所以你看,站在整個人類的高度,比特幣的意義絕不是17世紀郁金香泡沫式的投機狂熱那麽簡單,不管你認為他將要失敗還是成功,我認為你都有必要去深入了解比特幣背後“去中心化”的深刻含義。

所以本文的意圖不是寫一篇比特幣知識大百科,其實只想提綱挈領,直達事物的本質。拋開紛繁複雜的幻象,你最應該搞懂的就是比特幣所代表的“去中心化”哲學的意義。

我們人類社會過去數千年都是中心化的運作方式,在人工智能的時代生而為人,面臨人工智能未來可能的拷問,我們必須要去思考怎麽樣才能應對這樣一個嚴峻的考驗?也許,“去中心化”就是一個解。

這就是比特幣的真正意義。

比特幣 支付寶 騰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062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讓所有人幸福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複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

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旨在讓全世界所有人都幸福。“一帶一路”建設便是一項具體行動,通過促進各國合作,實現共贏共享發展。“一帶一路”建設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讓所有參與國,乃至全世界都能從中受益,增進所有國家人民的福祉。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帶一路”是具有跨時代意義、非常了不起的倡議。作為鄰國,日本理所當然應該加入到“一帶一路”倡議之中,並與中國合作一起造福各國人民。

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帶一路”倡議、新型國際關系理論是緊密相連的有機整體。隨著中國不斷發展,我一直期待著主席就國際關系發表清晰明確的看法,令人高興的是,他提出了新型國際關系理論。倡導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理論貫穿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實現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人類夢想作為最終目標。對於主席提出的新型國際關系理論,我舉雙手贊成。

如今,中國在很多領域進步飛速,直逼美國,令美國頗有壓力感。這與日本曾經經歷過的情形非常相似。上世紀80年代,日本對美國有很大的貿易順差,在被迫與美國簽訂“廣場協議”後,日元在短時間內迅速升值。這種劇烈變化也對日本的市場、產業、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中國應該吸取日本的慘痛教訓,提高警惕,謹慎行事。

現在中國不僅對美國,對很多國家都有貿易盈余。這說明中國在全球化體系中發展得很好,說明中國企業抓住了全球化的本質,獲得了利益。全球化是什麽?全球化就是以低的價格生產質量好的產品。各國人民都喜歡物美價廉的產品,能生產物美價廉產品的國家貿易盈余自然就會增加。如今美國的貿易赤字,一部分原因就是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深受美國人民喜愛。在深受貿易赤字困擾的同時,美國更應該反省的是本國的生產模式。

貿易保護主義的危害和自由貿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前,世界各國都非常擔心貿易保護主義擡頭的傾向。中國和美國早已是密不可分的合作夥伴。美國有很多產業依賴從中國進口的產品,與此同時,美國也有諸如農業等不少嚴重依賴中國市場的產業。特朗普政府急於求成,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可能暫時緩解美國的貿易赤字,但如果不改變美國的產業結構,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貿易赤字問題。相信美國國內會有越來越多的聲音要求特朗普政府停止目前的貿易保護措施,美國政府應該及時進行政策調整。

中國的不斷發展,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大量發展機遇。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國家對中國強大後會走向何方表示擔憂。在關鍵時刻,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型國際關系,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中國無論發展到什麽程度,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主席的外交思想對於打消國際社會的擔憂具有重要意義。

去年10月,十九大發表了非常精彩的報告,不僅對中國未來發展描繪了方向,還為解決世界問題貢獻了中國方案。國際社會希望能進一步聽到中國的看法與主張,此次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會。相信通過媒體的客觀準確報道,世界各國將會越來越了解中國。(作者為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日本前首相)

來源:《人民日報》( 2018年04月09日 21 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0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