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Facebook IPO:互聯網還是大故事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19/4NNDE1XzQzNjE4Nw.html

如今的市場,和當年谷歌上市時已大不一樣。

2004年谷歌上市時正逢1990年代末期的互聯網泡沫破滅,投資者對於這一領域的投資異常謹慎,並且擔心互聯網市場將迅速被其他產業的崛起而替代。

當時,只融資17億美元、市值在230億美元的谷歌和現在的Facebook相比是小巫見大巫了,但是此後谷歌強勁的業績表現和創新能力被市場信賴,使得股價一路飆升到600美元以上。

Capital Investment Advisors首席投資官 Reiner表示,相比較當年,Facebook的境遇好了很多。人們目前買股票是更加看重一個公司的整體收入能力,而不是看重其迅速獲得投資回報的能力。

「Facebook可能碰到的最大問題,是經濟蕭條後市場到底有多大的意願承擔風險,但這個問題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因為從Zynga和Groupon等小公司在市場上成功IPO的例子,足以表明,目前的市場開始願意承擔更多的風險。」他說。

Facebook IPO: 互聯網還是大故事

在土豆網聯合創始人Marc van der Chijs看來,相對於上世紀末的互聯網泡沫時代而言,目前的市場仍然是理性的。

儘管LinkdIn、Zynga和Yelp、Groupon等去年上市的創業企業融資總額也超過15億美元,但除了LinkedIn之外的其他企業的股價並沒有離譜地高,Zynga在其最高價格的50%附近,而Groupon更是瀕臨險境。

「這表明市場沒有一味頭腦發熱,針對Facebook的狂熱投資,應當是市場對其真實價值的肯定。」 Marc van der Chijs說。

「正如谷歌當年用事實向投資者證明了他們是一個可以賺錢的公司,後來股價穩步上升,Facebook的投資者可能也需要等待一段時間後,才能逐漸掌握市場的理性。」Reiner表示。

Facebook終究獨樹一幟,因為Facebook有扎克伯格。即便在Facebook上市後,扎克伯格本人還將持有公司57%左右的擁有投票權的股票,這使得他因出售股票而將獲得的11.5億美元現金黯然失色。

「這顯示了市場在經濟蕭條後的一種期待,人們對於創新十分熱愛,因為這是歷來幫助美國經濟走出蕭條的法寶,人們想要瞭解誰是下一個蘋果公司。」Reiner說。

「人們在經濟困難時期總是希望尋求好消息,Facebook成功IPO將讓市場更加樂觀,使得從機構投資者到散戶趨之若鶩,並且會在未來幾個月內推動更多成功的IPO出現。」 Marc van der Chijs向本報表示。

包括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在內的整個產業,或將從此輪資本熱情中受益。

軟銀中國合夥人宋安瀾認為,在清潔能源產業收入並不盡人意的當下,目前可能是互聯網產業重新崛起的時機。他透露,美國許多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大三學生都已經被企業預訂完了,而他自己投資的一家中國互聯網企業,有望年內在納斯達克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95

餐飲IPO解凍 新政指向市場化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19/zONDE4XzQzNjEzOQ.html

餐飲企業A股上市終於解凍了。5月17日晚,證監會網站頒佈了餐飲等生活服務類企業上市信息披露指引。

這是這一輪IPO新政的舉措之一。從「IPO不審行不行」,到IPO改革指導意見的出台,到今天放鬆對IPO企業的行業限制,新政清晰地指向三個字:市場化。

這一改革,對PE、VC機構的影響,可謂「喜憂參半」。

最直接的「喜」,首推餐飲類企業可以在A股上市,不少PE機構都投資了餐飲企業,如深創投、鼎暉創投、復星集團旗下投資平台。現在它們多了一個重要退出渠道。

其 次,要上市的企業,以及它們背後的投資機構,會發現:上市變得比以前容易。有保薦代表人表示,一個月前開始,證監會在審核企業時,減少詢問公司未來的盈利 能力、市場前景、募投項目可行性,甚至乾脆就不問;而對合法合規性、關聯交易、關聯公司則審得比以前更嚴。所以,證監會的審核的確在向「重信披輕審核」方 向轉,也就是說,一個企業只要足夠規範,以後不用擔心因為被發審委「認為持續盈利能力不行」而被否。

但以上必然帶來的影響是:IPO的企業會越來越多,在打新資金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IPO的發行價會走低,也會有更多的企業,過了發審委的會,卻過不了市場而發行失敗。這就是PE行業和創業企業的憂。

根 據投中集團統計,今年一季度,VC、PE投資的企業IPO,其賬面回報率已經降到了3.7倍。這意味著一個投資機構要想盈虧平衡,要麼它投資的企業,至少 得有30%以上的退出率;要麼它投的企業,賬面回報率得大幅超過平均水平。說白了就是,以前PE機構按照發審委的標準去選投資標的就行,以後它們沒了這樣 的「錨」,它們必須自己找到好企業——未來會受二級市場歡迎的企業。

但仍有堅持做價值投資的PE人士,認為這一政策的變化,對他們、對整個PE行業是正面影響。

國泰君安創新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斌指出:「這對我們是好消息,企業發行價普遍高時,PE機構都賺錢,看不出誰在裸泳;我們肯定不是在裸泳,那競爭分化後,就會顯出來。但對行業還是有一定負面影響。以後投資者對回報率,不能像過去那麼要求高。」

凱 石長江總裁李春義認為:「前兩年是個特殊時間,PE機構賺的是一兩級市場之間的套利,這才使這麼多基金湧到一級市場,把一級市場炒得很熱,反而弱化了我們 本來應該做的事,未來大家會回到本源。企業上市時,發行價將回到合理的水準,這會加速我們這個行業的淘汰、整合、洗牌,短期可能比較殘酷,但長期來說對行 業的健康發展是好事。」本報記者 潘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03

中國PE機構如何IPO?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5/zOMzA4XzQyODIzOQ.html

美國時間5月3日,凱雷投資集團上市,以每股22美元發售3050萬股,市值約67億美元。這一市值僅為黑石集團的一半,是KKR集團市值的4倍多。至此,美國三大私募基金巨頭悉數上市,一時之間,私募股權基金IPO化,成為業內關注話題。

中國的PE業原本舶來於美國,那麼,活躍於中國的PE機構們,是否也要學習其頂尖的美國同行?

幾年前,鼎暉投資曾被傳要上市;最近,九鼎投資與中科招商想上市一說流傳甚廣,這兩個PE機構,因其迅速擴張而在同行中毀譽參半。

也有投行人士告知,九鼎投資向多家投行、律所諮詢,關於赴港上市事宜。但是,九鼎投資副總裁劉雪梅斷然否認,表示九鼎投資並無上市計劃。

據稱,除上述在業內廣為人知的機構,還有幾家PE機構想上市:中信資本想上市,後來放棄;一家知名人民幣PE公司(因採訪對象要求此處匿名)考慮過在A股借殼上市,後來慢慢就不提了;一家國有背景的PE基金(因採訪對象要求此處匿名)考慮去港上市,但進展不順。

記者就美國三大PE機構上市對中國PE行業的影響、國內PE機構上市是否可行、難點在哪採訪東方富海董事長陳瑋、譜潤投資公司總裁周林林、英國富而德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王昶舜、方達律師事務所律師徐沫,多位投行、券商投行部人士。

私募基金IPO 是否會成趨勢?

《21世紀》:美國三大PE基金都上市了,這對PE行業有什麼影響,比如會帶來中國PE基金上市的風潮嗎?還是說,還要等中國PE行業開始成熟,才會有PE基金IPO?

陳瑋:這些基金IPO,對這個行業來說是一個信號,以後中國的PE基金也可能走IPO的路。PE上市,表明公募和私募的界限會模糊一些,公募、私募會越來越像。

現在中國的基金想上市比較難。我覺得這個討論還是提早做可能性的、方向性的探討,我就知道有國內交易所的研究員,把私募基金上市的問題,作為課題來做理論探討。

我個人覺得,PE行業的成熟度還在其次,國內資本市場的成熟度,恐怕也還容不了PE基金。而且,跟PE機構管理資金的規模關係也不大,重點是你作為一個企業,你要三年盈利,你有良好的治理結構和管理水平。像黑石這種優秀的GP,它上市後收益率的表現,不比其他上市公司差。

目 前上市的美國基金,還是拿管理公司去上市。這樣上市,法律障礙少。因為它本身是個經營性的企業,收入是管理費和carry。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直接拿基 金去上市,也在討論。後者就是私募基金公募化,這會產生一些正面的影響,對以後資金的募集和管理方式都會有影響,讓更多資源和資金向私募集中。

周林林:目前對中國的PE行業不會有多少影響。美國有幾千傢俬募基金,上市的沒幾家。國內的PE機構,大多離上市比較遙遠。我覺得上市得要這個基金有足夠長的時間,證明其業績好;要有一定的規模,管理的資金起碼要上100億人民幣。

中 國有PE基金能IPO,不能說明這個行業一定就成熟,但對於這個PE基金本身,只有它從資本市場募集到的錢,超過投資收益切割部分的時候,才有動力上市。 不然,沒有道理要上市分一塊錢給別人。目前上市的一般是基金的管理公司,管理公司並沒有多少資本的需求,PE基金的市盈率倍數又不高——這是由PE基金做 分散投資,管理公司收益不確定性大等因素決定的。

所以,只有說IPO募的錢,多於其收益要分割的部分,這時上市的收益更大,上市才是理性的行為。

PE機構赴港上市:外資架構是前提

《21世紀》:據瞭解,有些PE機構都是考慮去香港上市。那您接過這樣的業務嗎?

王昶舜:曾經有國內PE機構與我們接觸,考慮以H股形式在香港上市。我覺得可能有不確定性,所以沒有接。就我瞭解,目前有國內PE機構正在準備上市,為數不多。「準備上市」就是說已經選定投行和律所。

《21世紀》:為什麼說以H股形式在香港上市有不確定性?是否可以以其他形式上市?

王昶舜:首先,PE機構的基金管理公司去上市,只要註冊地是在香港認可的國家或地區,就符合了基本的上市要求。

如果該基金管理公司註冊在內地,審批手續複雜一些;它們的上市,就跟內地其他行業企業上市一樣。目前中國背景的公司去港上市,有兩種方式:H股和紅籌。

中國PE機構如何IPO?

H 股就是上市主體註冊地在內地,適用中國公司法,H股公司在香港上市需要額外接受中國證監會國際部的審批。像PE基金這樣新的行業,目前中國證監會還未批准 過任何一家海外上市,因此有政策和時間表上的不確定性。此外,H股公司由中國股東持有的內資股目前只能協議轉讓,不能在香港的二級市場套現。

紅 籌上市就是註冊在境外。紅籌又分兩種,一種是國資,一種是民營企業,我們通常稱為大紅籌和小紅籌。大紅籌涉及外資出境,要商務部同意,要證監會批覆。上小 紅籌,目前不需要中國證監會的審批,就跟其他民企去港上市一樣,要走一些程序搭建海外小紅籌結構,主要是不違反商務部十號文的規定就行了,比較有靈活性和 時間表可控性。

如果基金管理公司是在境外註冊,上市的操作會比較方便和有彈性。

《21世紀》:內資PE機構以紅籌方式去香港上市,可行性如何?

徐 沫:首先,我個人對PE機構去香港上市持保留態度,且不論香港市場是否接受純財務投資公司上市,就紅籌架構本身的設計就存在很大疑問。外資從事投資企業的 存在方式目前來看只有外商投資性公司、外商創投公司和外資人民幣基金,以目前紅籌架構的常見方式(VIE結構、利用已有外商投資企業再投資等)似乎都很難 運用前述三種存在形式,而且還有資本金結匯不能用於股權投資等實踐障礙。

其次,對於後面一個問題,如果人民幣基金的GP是外資且不滿足當 地關於QFLP的規定(如上海金融辦曾出台規定外資GP5%以下可保留內資成分的認定),按照發改委最新的文件,即使向本土LP募集人民幣,仍然不享有國 民待遇,即視為「外資」身份。那麼,就要遵守《產業指導目錄》的外資准入限制以及發改委關於外商投資項目的核准,這也將一定程度上束縛該基金投資的產業和 行業範圍。當然,本次發改委單獨出具的關於「外資身份」認定的文件可能並不代表其他政府部門(包括商務部、工商局)的意見,各大基金也就此通過許多渠道溝 通,因此該文具體實施力度仍然拭目以待。

《21世紀》:從投行角度看,國內的PE機構去港上市可行嗎?

某香港投行高管: 有國內的PE機構找過我們,希望用H股形式去香港上市。H股要中國證監會審批,這個行業比較新,要拿到證監會批覆,我覺得比較難。如果不用證監會審,直接 用紅籌結構上,還是有可能的。外資機構去香港上,就沒什麼障礙。我初步看過,PE機構應該符合聯交所上市要求的,就看投資者願不願意買賬。

我個人覺得,PE公司未來的不確定很大,香港的投資者未必喜歡。

PE機構在A股上市可能嗎?

《21世紀》:PE機構的基金管理公司,在A股上市可行嗎?如果不能IPO,有無可能借殼上市?

某 知名券商保薦代表人:從法律上沒有限制,但目前這種狀態下比較難上市。主要問題是盈利不穩定。像PE機構,今年可能有幾個投資的項目IPO了,高收益;明 年沒有退出,那盈利就不好看了。如果上主板,盈利下降50%的話,保薦機構都不肯。上創業板好點,碰到這種情況,保薦機構沒責任。

如果借殼上市的話,要看重組委把握的尺度。不過關鍵還是看證監會。近來,借殼上市的審核越來越嚴格,傳過要借鑑IPO標準,這個不至於,但肯定比以前的要求高。

某 上海券商保薦代表人:是否可以IPO和借殼上市,主要看證監會能不能接受這家企業上市。我的感覺,這個行業不夠成熟,現在的PE基金都還沒有一套比較成熟 的商業模式,可能會有很大風險。還有大多數PE都有個問題是,太依賴於人,尤其是幾個合夥人。這幫人一旦離職,這個PE就什麼沒有了。雖然其他行業的企業 也依賴高管,但不像PE行業這麼依賴。

目前情況下,PE機構要上市,恐怕IPO做不了,借殼也做不了。等一個PE成熟了,有一套完整的內部的判斷體系,不那麼取決於合夥人個人,品牌知名度也有了。到時行業也比較成熟,或許可能。

《21世紀》:PE基金,是否可以比照信託公司來看?信託公司有上市的。

某知名券商保薦代表人:不一樣。信託產品有管理費,且管理費佔大頭。如果PE公司的管理費足夠大,大到超過了收入部分的50%,這倒是可能的。PE基金主要靠carry來作為收益的話,相當於產出有不確定性。

某上海券商保薦代表人:信託是牌照業務,競爭沒PE基金那麼激烈。而且信託是中介服務,風險轉嫁給信託持有人了,此外,它提供的是債權投資,風險比PE基金低很多。後者競爭激烈,又是做股權投資,風險高很多。所以,PE基金不能簡單的類比信託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12

證監會回應八大熱點問題:不會為救市而停止IPO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19/zNNTM5XzQzNjIzNQ.html

5月18日,中國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針對廣大投資者關注的市場擴容、「新三板」T+0制度、上市公司分紅除權除息等八大方面的熱點問題作出回應。

《每 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一位網友提出能否暫停新股發行,證監會方面回應稱,新股發行節奏與市場的漲跌並無必然聯繫。監管部門不能根據指數高低來調整發行節 奏。此外,「新三板」的推出,很可能採取逐步擴大試點的方式,為了保護投資者,目前「新三板」制度設計引入了風險控制機制。

IPO與漲跌無必然聯繫

投資者普遍關心的還是新股發行問題。一位網友提問:「股市這麼低迷,但新股發行、增資擴容的腳步並未停緩,為什麼不能暫停新股發行,提振股市信心呢?」

證監會方面稱,市場指數高低不是行政監管的範疇,停發新股則是典型的行政管制,監管部門不能根據指數高低來調整發行節奏,否則就是走「回頭路」,不符合市場化改革的方向。

證監會方面還表示,新股發行節奏與市場的漲跌無必然聯繫。2007年A股IPO融資4590.62億元,居全球首位,滬深300指數上漲161%。2004年、2008年停發新股,A股市場並沒有改變持續下跌的趨勢。

第 二大熱點問題是「新三板」。證監會方面表示,「新三板」與現有市場是一種功能互補、相互促進關係,表現在交易模式上以協議轉讓為主,並引入做市商雙向報價 的交易方式,交易活躍度較低;融資方式以定向募集為主,不公開發行股票,不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此外,「新三板」將實行嚴格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只允許法 人機構、股權投資基金及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較高的自然人進入市場。這將有效防止風險向一般中小投資者擴散。

推「T+0」條件不成熟

針對有投資者建議推出「T+0」交易制度,證監會方面表示,目前條件尚不成熟,推行會導致投機更嚴重,短期波動加劇,不僅無助於改善普通投資者的弱勢地位,也不利於股市培養長期價值投資理念,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也難以得到有效保護。

證 監會方面透露,在引進長期投資者方面,已與國家外管局達成共識,將簡化審批程序,進一步加快QFII資格和額度審批速度。此外,還將進一步降低QFII資 格門檻、放寬申請機構類型、放寬投資額度和資金匯出入限制、擴大投資範圍等,增加QFII申請和投資運作的便利。對我國香港、台灣地區,新加坡的養老金機 構,如果其額度需求確實較大,證監會將考慮通過QFII之外的其他方式,專門批准其資格和額度需求。

關於上市公司分紅,證監會方面表示,從2011年年報披露的數據來看,上市公司分紅情況有明顯改善,共有1613家上市公司提出了現金分紅方案,佔67.12%。這一比例在2009年、2010年只有55%、61%。

證監會方面還回答了關於股指期貨、誠信建設、上市公司分紅除權除息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18

非S不可(FACEBOOK) IPO,美股到了盡頭?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138ml.html

近年來,每次群雄洶湧的IPO後,股市往往會深度調整。買的永遠沒賣的精明,IPO就是最大的大股東賣股票的時候,當他背後還有類似高盛,摩根這些身影,普通投資者想賺錢的幾率基本是----我也不知道,總之我知道他們不會便宜普通投資者。

 

當年的阿里巴巴在港股IPO,中石油在A股,他們精於算計,投資者都不好過。這種風氣越來越盛行的時候,只把投資者作為博弈的對手的話,市場就會失去信心---普通投資人怎麼會是這些有錢有勢,全世界最精英的對手?

 

現在一般的好項目都不會缺錢,投資每個公司的背後,都要考慮他為什麼要IPO,郎咸平是個絕對聰明的傢伙,聽說他不買股票的。個人買入股票通常也會考慮,這個價格,如果換做公司最大的股東是想買還是賣?

FACEBOOK IPO.美股到盡頭了?試目擬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22

Facebook IPO中不為人知的23個事實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5/18/227162.html

Facebook將於5月18日上市。以每股38美元的發行價計算,Facebook市值將超過1000億美元。不過,Facebook及其CEO 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一些情況仍不被外界廣泛瞭解。美國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列出了Facebook IPO(首次公開招股)中不為人知的23個事實。

1.Facebook上市後的市值將超過eBay、雅虎、Groupon、LinkedIn、Netflix、IAC、AOL、Zynga和Pandora的總和。

2.Facebook上市後的市值將略微超過亞馬遜。

3.Facebook聯合創始人埃杜阿多·薩維林(Eduardo Saverin)已經放棄了美國國籍。

4.根據同事的說法,扎克伯格最出眾的才能之一是解僱他人的能力。

5.扎克伯格擁有Facebook近60%的投票權。

6.扎克伯格曾拒絕了維亞康姆的收購提議。

7.扎克伯格曾同意過雅虎的收購提議,但在雅虎下調收購報價之後交易流產。當時雅虎CEO還是特裡·塞梅爾(Terry Semel)。

8.支付業務對Facebook總營收的貢獻約為15%。

9.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曾提出收購Facebook,在沒有成功後對Facebook投資2.4億美元。

10.在謝麗爾·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出任Facebook COO之前,Facebook還曾面試過雅虎前高管艾倫·西米諾夫(Ellen Siminoff)、蘋果資深人士巴德·科裡甘(Bud Colligan)和OpenTable前CEO傑夫·喬丹(Jeff Jordan)等人選。

11.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曾邀請Facebook在2008年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演示其iPhone應用。

12.扎克伯格本人沒有出面,而是派遣了一名工程師和一名營銷經理進行演示。效果不是很好,而喬布斯最終取消了這一活動。

13.在與華爾街銀行家會面時,扎克伯格穿著連帽衫。

14.扎克伯格於2005年參加了「CEO課程」。

15.扎克伯格是美劇《歡樂合唱團》的粉絲。

16.一名接近Facebook的消息人士稱,扎克伯格是黑莓(微博)的粉絲,這也是Facebook移動業務表現不佳的原因之一。

17.扎克伯格直到2010年才放棄他的黑莓手機。

18.扎克伯格希望避免無人駕駛汽車等奇怪的邊緣項目,但這也令Facebook員工感到無趣。

19.扎克伯格曾承諾今年每天都編寫代碼。

20.在沒有諮詢董事會的情況下,扎克伯格就完成了10億美元收購Instagram的交易。

21.在美國次貸危機發生時,扎克伯格開始尋找海外投資。

22.Facebook工程師最初計劃將「Like」按鈕命名為「Awesome」按鈕。

23.谷歌在上市時的估值僅為Facebook的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25

Facebook IPO將使Instagram收購價增至12億美元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7174/

北京時間5月18日消息,Facebook將於美國東部時間週五11:00(北京時間週五23:00)在納斯達克上市,IPO(首次公開招股)定價 為38美元。按此發行價計算,該公司4月份宣佈收購圖片共享初創企業Instagram的交易價格將接近12億美元,而不是之前的10億美元。

據此前報導,Facebook收購Instagram時稱,Facebook同意用3億美元現金加上近2300萬普通股收購Instagram,隨 著FacebookIPO的價格增加到每股38美元,該交易中提到的股票總價也達到8.74億美元,致使收購總價格增加到11.7億美元。

按照IPO文件中的原來內容,Facebook稱收購Instagram的交易將於6月底完成,但是由於美國聯邦交易委員會(FTC)將對這筆交易 進行更為徹底的審查,Facebook在本月初更改了IPO文件的相關內容,稱Instagram交易將在2012年底完成。如果美國監管機構不同意 Facebook收購Instagram,Facebook將支付2億美元的違約金。

不過,Instagram的聯合創始人凱文希斯特羅姆(KevinSystrom)、邁剋剋裡格(MikeKrieger)以及他們的風投支持者們 現在還不能套現,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監管機構還沒批准交易;另一個就是Instagram持有的這些股票有6個月的禁售期,屆時Facebook股票價 格如何不得而知,也就意味著整個交易的最終價值得由當時的市場行情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27

顧建興:電商重點在零售 不成功IPO害了新蛋

http://news.imeigu.com/a/1337692261182.html

在中國的具有海外背景的電商,想要立足中國市場,要好好向沃爾瑪學習,不被短時的困難嚇倒,不斷學習不斷改進,耐得住寂寞,熬得住虧損。要不就向百 思買學習,願賭服輸,沒有別的選擇。你沒資格教育中國的電商,除非你有制定遊戲規則的能力。不要試圖教育客戶,更不要試圖教育市場。

文/天下網商記者 張潔

不成功IPO傷害新蛋

《天下網商·經理人》:如何看現在新蛋中國的處境?造成目前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顧建興:新蛋現在的處境如何,只有新蛋的人自己知道。如果他們認為處境很好,那我們期待繼續好下去;如果認為處境不好,那麼我不清楚對他們來說什麼才算是好的處境。

我現在只能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談我的判斷:新蛋的兩次不成功的IPO對中國新蛋網都造成了致命的傷害。

第一次是在2009年,胡興民說的是對的,那段時間在中國電商市場,投入一塊錢就相當於現在二十塊。但當時美國新蛋為了上市,突然中止了原先確定的 市場推廣計劃。如果成功上市也就罷了,可最終功虧一簣。錢是省下來了,但機會同時也失去了,曾經省下的一塊錢,現在花一百塊都無法彌補,而競爭對手卻乘機 大步前進。當然,禍福往往難以預料,如果現在中國新蛋網的規模超過百億,那麼可能面臨幾個億的虧損,他們是否能夠承受?

第二次是在2011年,新蛋又要IPO,當時我的主張是,要麼把中國新蛋和美國新蛋切分開來,先把美國新蛋單獨上市,上市後支持中國新蛋網;如果不能上市就用中國新蛋網單獨進行融資。如果硬要捆綁上市,會對中國新蛋網和新蛋軟件帶來致命的後果。後來的事就不便說了。

《天下網商·經理人》:你提到過在任時的策略是「準備堅持三年,活下來就是勝利」,這句話怎麼理解?

顧建興:對整個中國區來說,未來的三年左右的時間是生死攸關的三年,而且三年裡很難盈利。相比一些與風投對賭的公司而言,新蛋沒有風投方面的壓力,更具備打持久戰的條件,但決策者是怎麼想的只有天知地知了。

我認為,只要把團隊組建好,內部流程理順,產品結構調整,三年後逐步把綜合毛利率拉高到一定水平,新蛋網基本上可以立於不敗之地。而且到那時候中國 電商行業的格局和現在會完全不同,那些先天不足的電商可能早已不存在了。前提是不要瞎折騰,不要固步自封,不要夜郎自大,要有勇氣和智慧去面對國內錯綜複 雜的局面。新蛋自己確實還不健康,但放眼國內電子商務行業,有幾家堪稱健康?

後來我去研究,即使不投放任何廣告,只要把線上的推廣做好,中國新蛋網也能有每年近20%的自然增長。到現在為止,新蛋的廣告投入不到銷售額的 1%,主要集中在線上。如果有足夠的子彈,那麼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出手,以新蛋網的基礎提升銷售額不難。做事需要同時兼顧「方向、速度和節奏」,就像跑馬拉 松,高手都會調整自己的節奏並讓對手的節奏變亂。

《天下網商·經理人》:最近有新蛋網高管聲稱:中國電商不把盈利放在首位很可怕。你怎麼評價?

顧建興:我沒有見過原話,也不清楚這是誰的高見,如果確實這樣說,我只能遺憾地說,此話純屬偽命題。

第一,中國的電商有不少在創辦後不久就盈利了,不僅包括垂直B2C,還包括B2B,甚至有專注於3C數碼的外貿B2C。同時,經過前幾年的慘烈競爭,中國的電商生態環境正在優化,未來的兩三年後,中國的多數存活下來的電商達到盈利不是神話。

第二,這年頭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虧本的生意沒人玩。發生慘烈的價格戰,有不理性的成分也有合理的成分。說它合理是因為市場競爭就是如此,只要法律不 限制,它就可以打價格戰;說它不合理是因為這是競爭過度,不計代價。但現在去說誰對誰錯為時太早,因為價格戰不是一家就可以挑起的,不能只許州官放火不許 百姓點燈。

第三,標準產品的垂直B2C,尤其是3C數碼,目前的毛利率在3%~5%,遠低於傳統賣場,而美國可以達到不低於8%,換句話說,在中國虧損的這些 電商在美國早就賺到錢了。價格競爭是商家爭奪市場的主要手段,當市場呈現相對集中之後,商家會逐步提升毛利率。這種情形在美國也存在,不是中國特色。作為 商家只能接受這個現實,就像我們都知道拳擊運動很殘酷,你如果不想承受皮肉之苦,可以選擇放棄,但不能埋怨這項運動以及比賽規則。

第四,在中國的具有海外背景的電商,想要立足中國市場,要好好向沃爾瑪學習,不被短時的困難嚇倒,不斷學習不斷改進,耐得住寂寞,熬得住虧損。要不 就向百思買學習,願賭服輸,沒有別的選擇。你沒資格教育中國的電商,除非你有制定遊戲規則的能力。不要試圖教育客戶,更不要試圖教育市場。

看好電子商務

《天下網商·經理人》:怎麼看你曾經與新蛋的一段「姻緣」?

顧建興:我很享受在新蛋近一年半的過程,因為人生多了一個經歷,而且可能給「奔五」的我帶來人生的又一個重大轉折。所以雖然我不屑於某些人某些事,但我感謝新蛋這家公司給我帶來的經歷,這段經歷對我來說有特別的價值。

《天下網商·經理人》:離開新蛋的這半年 ,你做了些什麼?

顧建興:從8月31日離開新蛋,先在一個製造業公司做總經理,先後完成了產品規劃和研發隊伍的整合,兩個月後選 擇離開。主要是因為自己不喜歡製造業,反而對電子商務這個行業非常看好。那些唱衰整個行業的人,要麼缺乏想像力,要麼純粹依靠資本生存。我希望,2012 年這些人該去哪兒就去哪兒,不要瞎折騰,殃及池魚。

《天下網商·經理人》:這段時間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顧建興:原來在新蛋的時候,一方面自己是個新手,另一方面工作非常繁忙,沒有多少時間去思考和學習,當時內心深處對很多問題並沒有看透徹。現在有時間去研究和分析行業的趨勢,尤其是互聯網發展與未來電子商務發展的交互關係。我覺得最大的收穫在於對互聯網營銷有了比較深的認識。

另外,德魯克說未來企業的競爭是商業模式的競爭,那麼同一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靠什麼?都說要把自己的公司辦成偉大的公司,那麼怎麼成為偉大的公司?我想起碼應該有偉大的文化吧。很難想像互聯網公司離開了開放、創新和分享何來的偉大?

電商和傳統零售區別在客戶端

《天下網商·經理人》:你之前對外表達過哪些有關電商的觀點?

顧建興:2010年底,第一次參加電商論壇,腦子裡直接反應:這不是大躍進的動員大會嗎?大家都顯得如此狂熱,上台嘉賓開口都是幾十億、幾百億的銷售目標,甚至有一位教授稱20年後電子商務將要取代傳統零售業。

當時,我在不同場合直接或婉轉地表達了以下觀點:

第一,用現金換來的業績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我相信我有足夠的錢,也可以做幾百億,而且虧得會比別人少。很多企業內部管理基礎不紮實,一個健康的公司是不需要塗脂抹粉的,只把公司銷售業績當做最美的東西展示給大家,說明還不夠成熟,用現金買來的業績毫無意義。

第二,不是所有的商品都可以用電子商務,所以不存在電商百分之百取代傳統零售的可能性,這是扯淡。傳統零售不單純的指消費,還包括我們走到優美的環境中享受生活,在享受過程中再進行消費,這種體驗是無法取代的。

第三,不是所有的客人都是電商的客人。任何公司不可能老少通吃,但在多維度的細分市場存在著大量的機會。每個電商公司都要學會在最恰當的時候切入恰當的細分市場。從這個角度來講,市場機會不斷在消失,也在不斷地誕生。

第四,在未來的2~3年的時間裡,電商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傳統零售業,電商的主要任務是向那些固守傳統模式的傳統零售業要份額,而不是試圖把電商對手趕盡殺絕,因為這樣對你自己也沒好處,那種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做法不可取。

事實上,互聯網的發展事實告訴我們,互聯網的魅力就在於不知道邊界在哪兒,不知道未來會向哪兒發展。所有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所以,就現在對未來二十年、五十年做一個定論,本身是不懂互聯網。

《天下網商·經理人》:怎麼看電商和傳統零售的區別?

顧建興:電商和傳統零售最大的區別是在客戶端。有人說電商做的不僅僅是產品,更重要的是客人,我表示贊同。

傳統行業的客戶幾乎是現成的,只要門店開張,不做宣傳都有人進來,無非是購買行為發生與否或者買多買少的問題,這就取決於你的定位和定價,或者說取決於產品。而所謂的互聯網基因,就是知道你網上的客戶長什麼樣、在哪裡,一旦搞清楚了,你就具備了基本的互聯網基因。

做任何事情不要複雜化,一定要用最毒辣的眼光發現事物的本質,只有這樣才能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世界有所作為,否則你只會跟著別人轉,今天跟風買地建倉庫,明天跟風砸廣告,後天跟風做社交化。整天在嘗試新模式,結果把自己搞成「邯鄲學步」。

傳統產業可以在互聯網上有所作為,因為他們具有某些電商尚未完全具備的先天優勢。依我的經驗看,大多數電商的供應鏈前端不夠強,尤其是那些標準化產品。因此他們要經歷陣痛,看有沒有革自己命的勇氣。事實上,電子商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只是傳統零售業的配角,革不了它的命。

傳統零售業做電子商務,無非是通過電子商務平台,把本身對你不熟悉的客人吸引進來,實現線上線下的無縫鏈接。其實,所謂的線上線下「左右互搏」和傳統企業沒有互聯網基因等,都是可以得到解決的,而且已經有了成功的案例。

傳統零售業大規模進軍電商只是時間問題,轉型需要時間,一旦湧現出一兩個榜樣後,便會有更多的傳統行業在電子商務上投入更多的資源,但同樣要有跑長跑的心態,而且傳統企業做電商根本不必要擔心自己的實體店會立即關門打烊。

《天下網商·經理人》:你怎麼看未來數年內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

顧建興:通過我近兩年來的經歷和思考,可以與大家分享下面三條。

1.看好中國電子商務的未來。

過程比結果重要,電商的本質是商而不是電。只是電商可以比傳統商業為顧客提供更多更全面的產品和服務,因為互聯網的特性使得電商能為顧客帶來更快、更便捷、更全面的消費體驗。所以,我看好電商的未來,而且中國的電子商務才進入良性發展的起始階段。

2.模式不是萬能的,關鍵是健康。

有很多的同行一直在探索全新的商業模式,為了滿足或超越顧客的期望這無可厚非,但有些所謂的「一本萬利」的商業模式表面光鮮,其實不很靠譜。我覺得 就算是現在流行的電商模式,只要做好了照樣能賺錢,暫時賺不了錢或許是方法不對、或者是時機未到。尤其是實物產品的網上零售,想要暴富只是一廂情願。

3.精細化的運營管理是必須的。

國內的一些電商公司的運營管理水平還不高,因為膨脹速度太快,人員的專業能力跟不上,因此需要強化業務流程優化、數據挖掘和分析、精準營銷等方面的管理。傳統零售業的不少經驗對電商是有借鑑意義的。你可以沒知識,但不可以沒常識。

(註:天下網商出於傳遞信息的目的發布以上言論,所有言論均為被訪者觀點,天下網商對此保持中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43

奇瑞汽車首度公開承認將重啟IPO 資金鏈吃緊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7426/

隨著與捷豹路虎合資的明朗化,奇瑞開始在新的征途上發力前行。日前,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首度公開承認奇瑞汽車重啟IPO計劃,但上市時間表還未確定。

從2006年就傳出奇瑞上市,但受制於資本市場的震盪以及自身戰略調整等因素,奇瑞IPO上市計劃一拖再拖,似乎失去了上市的最佳時期。

然而,尹同躍清楚地知道,提高公司盈利和理順內部資產結構是奇瑞當務之急。

數據顯示,除了依靠銀行借貸,奇瑞還嚴重依賴政府補貼,2008年和2009年,奇瑞利潤總額分別只有3.14億元和0.72億元,其中包含政府補貼4.70億元和6.33億元。

被業界詬病為「圈子鋪得太大」的奇瑞,為了理順內部資產關係,拋售不良資產和非主營業務,選擇了放棄新車型推出,以減少車型設計和研發成本。

隨著新東方之子上市,奇瑞品牌上攻戰略的發力,奇瑞標榜的「第三次創業」拉開序幕,尹同躍將「從追求產品數量轉變為追求產品競爭力」,作為實現「短期3%,中期5%」利潤目標的發展策略。

而與此同時,捷豹路虎項目的推進也成為了助推奇瑞上市的重大利好。與傳統合資公司不同,奇瑞與捷豹路虎的共同開發合資自主車型,不僅有利於奇瑞的整車開發水平提升,而且借助於捷豹路虎的品牌認知,從而快速提升品牌形象,這與奇瑞「第三次創業」的初衷也不謀而合。

不過,奇瑞上市的時間表還仍未確定,而眼下對資金的渴求依舊是奇瑞需要解決的燃眉之急。奇瑞汽車相關信息顯示,奇瑞汽車總負債超過300億元,其中流動負債超過200億元,資產負債率常年超過70%,而在2020年前奇瑞將有接近300億的資金需求。

這個資金缺口如果僅靠融資來填補是難以支撐的,不過,如果奇瑞未來能利用合資技術來反哺自主業務,實現中高端轉型,研發出有競爭力的產品,使其主業盈利能力進一步提升,那麼奇瑞IPO時刻很快會到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92

Facebook遭遇IPO寒流

http://www.howqee.com/yuedu/ydpage/?raid=1610
這是一隻被寄予過多神話色彩、被大量投資人和分析師追捧—以致忽略了這家公司第一季度財務數據,在上市當天被承銷商拚命力保避免跌破發行價命運,但最終還是在第二個交易日破發的股票。


  它是Facebook。在這家擁有9億活躍用戶,把社交網絡變成政府、企業和普通人的公共基礎設施,甚至創造了電報和電話之後一種全新互動溝通工具的 公司成立8年後,它終於登陸納斯達克。人們期待著它成為一隻創造奇蹟的股票:融資規模最大、上市時市值最高、成為Google之後的下一個霸主、拉動美國 疲憊的經濟增長曲線、提振其他互聯網概念股、帶動硅谷新一輪融資熱……


  但結果讓大多數人失望:5月18日上市當天,Facebook開盤一度起跳至每股42.5美元,旋即一路下挫逼近38美元發行價,最終收盤至 38.23美元,收盤市值1047億美元—儘管這仍是互聯網公司上市時的市值頂峰,但在Facebook上市的第二個交易日,它在開盤後的第一個小時旋即 跌破發行價至34美元,跌幅高達12%。


  Facebook的股價讓一系列和它有著莫名關聯的其他互聯網概念股更顯頹敗:業務收入高度依賴Facebook平台的全球最大社交遊戲開發商 Zynga的股價在Facebook上市當日下挫13%,而Facebook在中國蹩腳的模仿者—人人網的股價當日下挫20%。


  如果細究Facebook不久前披露的2012年第一季度財務數據,不難發現它的股價走勢並非全無預兆:它上一季度的收入為10.58億美元,比 2011年第四季度減少6.45%;其中廣告部分的收入減少了7100萬美元。第一季度純利潤2.05億美元,比上一季度降低32%,比去年同期的 2.33億美元也降低了12%。


  這些數字似乎可以說明:同樣是創造了龐大的用戶需求和社會效應,甚至推動了互聯網形態的下一次升級和躍遷,在上市之際,成立8年的Facebook的 盈利和變現能力似乎不比當年成立僅6年的Google。而另一方面,現在的資本市場環境也比Google上市時要險惡得多。


  而它也比當年的Google面臨更多看上去越來越逼近的挑戰。Google在它上市的2004年幾乎看不到任何顯而易見的風險和敵人,而Facebook在一些投資者和分析師的審視中,已經面臨著「mobile or death」(移動或死亡)的選擇。


  但這些似乎都不能影響Facebook是一家偉大公司的事實,它「一個更開放和連接的世界」的願景正在變成觸手可及的現實。


  而且,看上去它的創始人兼CEO並不是真的把上市那麼當回事。因為你確實看不到他為了上市這件事讓公司既定的目標和行動被任何財務因素干擾。在上市前 幾天,Facebook收購了幫它在移動時代強化地理位置服務的交友服務商Glancee;上市當天又收購了社交禮品開發商Karma。就像上市當天扎克 伯格自己在Menlo Park總部「黑客公園」裡所說的「敲完鐘我們就回去幹活」一樣,敲完鐘他就把這個收購的活幹完了。


  
Facebook估值變遷


  2012年5月 1000億美元—以上市發行價計算。


  2011年1月 500億美元—Facebook從高盛和俄羅斯投資公司DST處融得5億美元,估值高達500億美元。


  2010年11月 350億美元—Facebook早期投資者、風險投資公司Accel Partners作價5.17億美元出售了所持Facebook股權的15%。


  2007年10月 150億美元—微軟收購Facebook 1.6%的股權,使其估值達到150億美元。


  2006年9月 10億美元—雅虎擬10億美元要約收購Facebook。


  2006年3月 7.5億美元—有報導稱,Facebook拒絕了7.5億美元的收購要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