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土軍入敘掃蕩庫武,美國潛水法國冒泡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yhh.html

土軍入敘掃蕩庫武,美國潛水法國冒泡

憂悠之間/文

    土耳其20日開始發起對敘利亞北部阿夫林地區的“橄欖枝”軍事行動,清剿敘利亞庫爾德武裝“人民保護部隊”。繼20日出動戰機進入敘利亞空襲後,21日土軍地面部隊進入敘利亞。此舉被普遍認為將引起土耳其與美國及其北約盟友之間的關系緊張。因為據說“人民保護部隊”是美國主導的“打擊IS國際聯盟”擬在敘利亞組建的3萬人“邊境安全部隊”的主幹。但土耳其將其視為是與庫爾德工人黨有關聯的恐怖組織,總統埃爾多安稱美國這是危險作法,“土耳其有義務將其扼殺在搖籃中”。

    對於土耳其的強烈反應,美國聲稱其與“人民保護部隊”沒有關系,不認為它是打擊IS的成員,以示撇清牽連。於是話音剛落,土耳其便展開越境軍事行動,對敘利亞庫爾德武裝“人民保護部隊”大打出手。然而,隨即橫堵里卻跳出個法國,要求就敘利亞局勢召集聯合國安理會緊急會議,其外長勒德里昂對土耳其外長恰武什奧盧表示,法方要求土軍停火並采取人道主義行動。這似乎令人感覺很蹊蹺!

    於是,我們需要回頭查看一下被忽略的一些大事。

    剛過去的2017年,美法兩國都換了新總統。法國新總統馬克龍上位後突然在中東政策上調頭,放棄以前的鏟除敘利亞總統巴沙爾的方針,認為法國頻遭IS恐襲是主要威脅。此舉正中要在中東戰略上轉型的美國新總統特朗普的下懷,兩人借7月14日法國國慶節在巴黎會面之機商定了“華麗的轉身”,並對外宣稱雙方立場一致,從此西方便停止了倒巴沙爾的聲音(這是普京後來敢於出兵敘利亞幫助巴沙爾鞏固政權的大前提,但卻害苦了沒有思想準備的埃爾多安。埃爾多安仍聲稱不僅要打擊IS和庫爾德武裝,也要鏟除巴沙爾。埃爾多安直到現在還與巴沙爾互罵對方是恐怖分子)。所謂美國主導的“打擊IS國際聯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強化的,並且倚重庫爾德人的作用。而法國是“打擊IS國際聯盟”的核心成員,甚至第一線法軍都是駐紮在美軍基地里的(就在法美總統7月14日會面後的第四天,7月18日發生了土耳其官方安納多盧通訊社詳細披露美國在敘利亞北部10處軍事基地信息的嚴重事件,透露了這些軍事基地的名稱、具體位置和武器裝備等內容,甚至對於每個基地內具體的美國和法國駐軍人數、重型裝備的型號都有詳細說明。但美國以及法國都忍了,沒有追查)。顯然,借重各路庫爾德武裝是打敗IS的重要因素,法國人也當然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法國聲稱與美國已擬就了敘利亞戰後未來重建的藍圖。毫無疑問,“打擊IS國際聯盟”扶持庫爾德武裝,法國是參與其中的。現在IS已經土崩瓦解,敘利亞乃至中東正面臨各方勢力重新洗牌的當口,“打擊IS國際聯盟”擬在敘利亞組建“邊境安全部隊”,無疑是在下一盤大棋。

    說到“打擊IS國際聯盟”是在下一盤大棋,另有一件反常事情要提出來觀照一下,就是以色列的反應。以色列一直對庫爾德人抱有同情和支持的傾向,這不僅是基於處境上同病相憐,更是基於地緣政治平衡和牽制的需要。前些時候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因耶城問題還大罵埃尓多安轟炸庫尓德人,但這次卻對土軍行動不置一言。這個反常現象只能是美國和法國禁其發聲產生的。凡美國和法國在中東進行重大行動,都照例禁止以色列涉足,一是防止牽出以穆矛盾橫生阻力,二來也是保護以色列。所以從以色列這次反常的緘口,正可以證明這是“打擊IS國際聯盟”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昨天,法國國防部長弗洛朗絲·帕利發出土耳其展開攻勢以來西方國家最嚴厲的警告,稱土耳其此舉可能破壞國際社會聯手掃蕩IS分子的攻勢。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希瑟·諾爾特則敦促土耳其克制,確保軍事行動的規模與持續時間在有限範圍內,並嚴加避免平民傷亡,呼籲各方應繼續聚焦於擊敗IS分子的核心目標。由於扶植庫爾德武裝是美法聯手布局的,一錘定音這代表的是整個西方的戰略布署,沒有翻盤的可能性。土耳其此番掃蕩庫武的軍事行動將會有所節制。埃爾多安在攻擊行動後首次發表談話稱,希望攻擊行動很短時間內可以結束。故可預料當土軍掃蕩庫武能滿足土耳其安全感的最低期望後,軍事行動隨時可能中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498

黑人被殺騷亂未息 國民警衞軍入城 奧巴馬籲冷靜 譴責暴力示威

1 : GS(14)@2014-08-20 22:03:3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820/18838024\r\n\r\n                                【白警殺黑人】\r\n美國密蘇里州黑人青年被白人警員槍殺觸發的騷亂仍未平息,約200名國民警衞軍前日(週一)抵達弗格森市(Ferguson)指揮中心候命,並有狙擊手在大廈天台戒備。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呼籲各方冷靜,指警方沒有濫權藉口,促請密州當局「有限度」出動國民警衞軍之餘,還譴責暴力示威。\r\n\r\n                  弗格森市連日騷亂後,密蘇里州州長尼克松(Jay Nixon)繼上週六宣佈該市進入緊急狀態並宣佈宵禁後,前日再下令國民警衞軍出動。隨著國民警衞軍入城,宵禁令亦已取消。\r\n民眾普遍對當局出動國民警衞軍感到不滿。身穿印有「停止殺害我們」字句T恤的男子說:「他們理應保護美國人,但現在他們竟跟手無寸鐵的平民作戰。」入夜後,示威民眾又開始在街上聚集,國民警衞軍一直跟示威者保持距離,只在集會外圍巡邏。\r\n原本在馬撒葡萄園度假中的奧巴馬,前日返回白宮跟進處理事件。他對18歲青年布朗(Michael Brown)被殺觸發的「激情與憤怒」表示同情,但反對將憤怒情緒以搶掠和襲警宣洩,認為這樣做只會令緊張升級,觸發更多混亂,「我們繼續向前行的方法,是團結起來、相互瞭解,而非搞分化」。\r\n他跟尼克松談過出動國民警衞軍問題,促請他「有限度及恰當」地出動,「我會留意未來數日情況,評估這部署是否舒緩而非窒礙局勢發展」。他認為目前是時候檢討軍方向警隊發放多餘軍備的制度。\r\n\r\n司法部長親到弗格森市\r\n\r\n                但在奧巴馬呼籲團結不久,弗格森市警民衝突再起。由於示威民眾擠滿街,警方勸喻民眾散去不果,於是出動裝甲車嘗試逼示威者後退,卻激發衝突,警方發射催淚氣體及曳光彈驅散人群,其間現場傳出多響槍聲,有兩人中槍,國民警衞軍未有介入。\r\n密蘇里州公路巡警警長約翰遜(Ron Johnson)說:「警員一槍未發,卻被猛烈槍火攻擊。」警方拘捕了31人,並從示威者中撿獲兩支槍,有四名警員被人用石頭或水樽擲中受傷。一名攝記及兩名德國記者在採訪期間,一度被拘留。\r\n當局面對民眾不滿聲音越來越激烈,司法部的反應罕有地快速,不但已派出40名聯邦調查局(FBI)探員到弗格森市,又進行獨立驗屍。司法部長霍爾德(Eric Holder)今天更會親自到弗格森市,與當地調查員及社區領袖會面。\r\n在喬治布殊政府時代出任司法部長的岡薩雷斯(Alberto Gonzales)指,聯邦政府一般會待地方政府完成調查後才會介入,今次司法部在這階段就插手,既要確保找出事實,並安撫民眾情緒。\r\n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                                                        
2 : GS(14)@2014-08-20 22:03:5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820/18838026


當局對布朗進行驗屍,但遲遲不肯公佈,據接近負責驗屍的聖路易斯縣法醫官的人士透露,布朗身中六槍,但體內驗出大麻。
消息人士透露,聖路易縣法醫官凱斯(Mary Case)上周五已將驗屍報告呈交州檢察官辦公室,內容是布朗頭部和胸部中了六槍。布朗的代表律師克倫普認為,凱斯的驗屍報告內容跟獨立驗屍結果相符,但他不知道布朗體內有大麻。
開槍後在屍旁踱來踱去

示威人士早已預期藥檢報告隨時會抹黑布朗,但要求槍殺布朗的白人警察威爾遜也需接受藥檢,以示公正。暫時不清楚當局當天是否已要求威爾遜進行藥檢。
此外,女目擊者克倫肖公開當天用手機拍攝到的影片,顯示威爾遜開槍後,在布朗屍體旁邊踱來踱去(圖),彷彿不相信發生的一切。她指威爾遜當時看來想將布朗拖上警車,但布朗離去,她之後聽到槍聲,當布朗回過頭來,就身中數槍。
美國《華盛頓郵報》
3 : GS(14)@2014-08-20 22:04:5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820/18838028


惹起軒然大波的警員威爾遜,在槍擊後一直沒公開談事發經過,但私下向女友告白,承認向布朗頭部開槍,但指布朗並沒求饒,反而是「不斷逼近」,在行為和言語上一再挑釁。
打人兼搶槍

威爾遜女友斯普拉德林(Barbara Spradling)日前將男友的話轉告朋友,該名不具名的朋友向英國《衞報》稱,威爾遜當時在警車上,布朗先出手打他的臉,兼伸手搶槍,兩人拉扯間,槍枝射出一發子彈。但與布朗同行的約翰遜,指是威爾遜開車門撞布朗。
但各方都同意,布朗之後轉身離開現場。據悉威爾遜聲稱開口喝住布朗,布朗轉過身來以挑釁姿態走向他,即使中槍亦未停下,直至頭中槍倒地為止。
斯普拉德林引述威爾遜指,布朗「不斷逼近」,不但從未舉手求饒、從未說「別開槍」,且一直辱罵、嘲弄威爾遜。威爾遜的版本跟布朗家人和支持者所言相反,斯普拉德林指外間版本是謊言。
英國《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1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