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轉載]複利的錯覺(作者:豹豹)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tq.html

在個股有明顯泡沫時一定要學會防守,不要在泡沫上面跳舞,你不會是泡泡龍。在估值偏低時一定要盡情貪婪。否則,存定期算了,買什麼股票?!
該貪婪時抱緊現金,該防範時雄心勃勃。你,什麼時候才醒來?

複利的神奇威力、複利的重要性,很多人已經清楚了,很多人均宣稱「不要一夜暴富,要持久的盈利」,但事實上,很多人「暴利」的思維仍在,只不過不再是單個年度的高收益率、「賺100倍」等,而是「35%的長期復合收益率」、「萬倍不是夢」等變形。

 

    芒格老說過「既要理解複利的重要性,也要理解複利的艱難」,事實上很多人輕視了複利的艱難,居然有人輕鬆的假設「我只要一年盈利35%,就……」,這明顯是缺乏數學常識,對長期收益率懷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也低估了證券投資的難度。

 

    我想很容易有2種錯覺。

 

    錯覺1:只要絕大部分年度「整體」收益率佳,那麼個別年度的虧損應該問題不大;

    錯覺2:不出現重大虧損,小幅虧損或者微利的話,其他年度適度盈利,長期收益率應該不錯。

 

    這裡給2個case,驗證一下這2種錯覺。

 

    先說第1個case。

 

    情形A:持續盈利15%共10年;

    情形B:持續盈利25%共9年,最後1年虧損50%;

    情形C:持續盈利35%共8年,最後2年各虧損40%、50%

 

    我們可以看看10年以後,哪種情形會勝出。

 

  

 

情形A

情形B

情形C

1

15

25

35

2

15

25

35

3

15

25

35

4

15

25

35

5

15

25

35

6

15

25

35

7

15

25

35

8

15

25

35

9

15

25

-40

10

15

-50

-50

累計收益率

3.046

2.725

2.310

復合收益率

15.0%

14.1%

12.7%

  

     結果很有意思,最不起眼的情形A居然勝出了,有煌煌「長期盈利史」的情形B和情形C,因為某一個年度的重大虧損,大大的降低了長期收益率。重大虧損造成的 「負複利」對長期投資的損害是極大的。這也是投資的殘酷之處,絕對要避免「慘敗」、「重大虧損」,風險意識要放在首位,「不要虧錢」作為投資的第1原則, 不是蓋的。

 

    上面的假設也許有點「狠」,下面再給一個case,看看「沒有重大虧損」時的情形如何,給2個「溫柔」一點的假設。

 

    情形A:持續盈利15%共10年;

    情形B:奇數年盈利25%,偶數年各盈利2%、3%、4%、5%、6%;

    情形C:奇數年盈利35%,偶數年各虧損-2%、-3%、-4%、-5%、-6%

 

    這也符合很多人的實際情況,風險倒是「控制住了」,沒有出現重大虧損。情形B有部分年度是微利、情形C有部分年度是微虧。

 

    那麼長期收益率如何呢?

   

                       情形A               情形B              情形C

                      15                 25                  35

                  15                                  -2

                  15                 25                  35

                  15                                  -3

                  15                 25                  35

                  15                                  -4

                  15                 25                  35

                  15                                  -5

                  15                 25                  35

        10           15                                  -6

        累計        3.05倍            2.71倍             2.65倍

        復合         15%               14.0%              13.8% 

 

    結果仍很有意思,最不起眼的15%的收益率,再次在長期拉鋸戰中勝出,微利的方案次之,只有14%,微虧的方案最差,只有13.8%。

 

    這是複利的又一錯覺:表面上不起眼的微利、微虧,累積起來卻對長期的複利有很大的影響。

 

    也許有人真的很天才,在牛市熊市均能大賺,但基於數學法則及長期投資的艱難,還有市場運行的非平穩性及黑天鵝之「必然出現」,我們恪守「抑制虧損」、「平穩複利」這2個目標,並不是口頭上喊的口號而已,而是實實在在的數學法則。在與市場的長期拉鋸戰中,高度重視風險控制,多想想自己可能在哪裡跌倒,多研究一下「負複利」、「微利、微虧過多」的情形,比起憧憬「長期復合收益率達到35%」這樣驚人的目標,是更有意義的。

 

    事實上,從全球範圍來看,保持超長時間的較高複利,是幾乎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巴老的天才已經是很恐怖的長期收益率了,Neff在31年投資生涯中的 13.7%的長期收益率記錄至今仍沒有基金經理能破。與市場的長期拉鋸戰,對於很多人來說,才剛剛開始而已,未來的投資生涯中,會發現種種難以預料的重大 變化、新問題、新事物,常持一顆惕厲的、警悚之心、深刻理解芒格老所說的「既要理解複利的重要性,更要理解複利的艱難」,深刻理解證券市場「收益率不平 穩」。

 

    假設中國未來繼續「國泰民安」,社會穩定,而且有「證券市場長期走牛」的環境,拉長到30年以上的長期 投資規劃,多想想「複利的艱難」,時刻提醒自己證券市場的結構和收益率的非平穩性,時刻想想負複利的可怕殺傷力,最好在年輕時就想透這層邏輯,不失為一堂 較好的思想教育課。

 

    上面總結了2個錯覺,其實拉長到30年期的收益率向量,其中的份量有許許多多的組合,更多的人跑不完全場就倒下了。我們常說的「抑制虧損」,還只是最起碼的一課和長期投資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而已,遠遠不是「較高的復合收益率」的充分條件,第2個case就是明證。

 

    「如何實現長期複利」 ?這是一個戰略課題。後面將結合巴老的成績單,談談這個問題,而「理解複利的艱難」,則是最起碼的思想基礎。

 

豹豹於2009年5月24日中午

 

Remarks:

    抑制虧損,關乎數學基本法則的問題;

    平穩盈利,則是另一個「正態分佈律」、「均值回歸」、大數定律的問題。

    證券市場的收益率分佈,有「尖峰厚尾」的特徵,「每年盈利15%」這樣的數據結構,只在理論中存在,在實踐中斷無可能。證券市場的運行,一定是不均勻的。

    「正態分佈律」幾乎是與「複利法則」同等重要的另一法則,甚至關係到價值投資的邏輯基石。只有深刻理解了證券市場的結構性特徵及正態分佈律的普遍性,才有可能在實踐上破解「如何實現長期複利」這個難題。   

 

    有效的抵制虧損,只是萬里長征走的第一步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48

[轉載]伯克希爾談估值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0el.html

作者: 持續的忍耐
內在價值很簡單,就是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值之和
股東問:關於內在價值,你說了很多,也寫了很多,你還說你會提供股東們所需的信息以便他們能自己計算出伯克希爾的內在價值。你能不能對此展開談談。在計算 內在價值方面,你認為最重要的工具——在你年報中使用的工具或者你考察的其他工具——是什麼?第二個問題,在使用這些工具的時候,你採取的規則、原理或者 標準是什麼?最後,在評估公司價值的時候,使用工具以及應用原理的這個過程如何與你剛才所說的篩選標準相結合?
巴菲特:如果我們能夠洞悉任何企業的未來——比方說——100年或者企業滅亡時在企業和股東之間的現金流入以及現金流出,然後以適當的利率——這個我等會再談——將其折現到現在,我們就會得到內在價值的數值。
企業也有息票,但這些息票是未知的。
巴菲特:這和計算一張貼著許多息票、100年後到期的債券的價值很相似。如果你知道息票有多少,就能通過以適當的風險利率折現來計算它的內在價值,或者你可以將息票率為5%的債券與息票率為7%的債券進行比較。每張債券的價值都不一樣,因為它們的息票率不同。
其實企業也有息票,這些息票未來會發生變化,只不過沒有印在股票上。因此,企業未來的息票要由投資者自己來估計。
內在價值完全與未來的現金流有關,投資者的工作就是弄明白未來的現金流是什麼樣的
巴菲特:就像我們以前所說的那樣,像高科技企業這樣的公司,我們一點都不知道其未來的息票是多少。但是當我們找到一家我們認為自己相當懂的企業時,我們就 會努力考察它的未來,並計算它未來的息票是多少。事實上,我們可以說是試圖現在就把這些未來的息票打印出來,這就是我們判斷一家企業10年或20年後的價 值改採取的方法。
當我們於1972年買下喜詩糖果的時候,我們當時不得不在以下方面得出結論:我們能否弄明白經營的競爭環境、喜詩糖果的優勢以及劣勢、今後10年、20年或30年這家企業的情況會如何。
如果你試著評估內在價值,就會發現全都與現金流有關。當前在任何一個投資對象中投入現金的唯一原因是你期待將來可以取出現金,不是通過將投資賣給他人(因為這是一種十足的狗咬狗(who beats who)遊戲),而是通過你投資的資產的產出。購買一座農場是這樣,買一套公寓也是這樣,購買一家企業同樣如此。
我們設計篩選標準的目的是為了確保我們投對企業。(投資的精髓:確定性)希望我們的篩選標準能確保我們投對企業
巴菲特:你提到了我們的篩選標準,我們不知道有些企業10年或20年後價值幾何,甚至連一個有把握的猜測也提供不了。顯然,我們不認為我們對企業價值的估算能夠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二位或者第三位。
不過,對於某些企業,我們還是十拿九穩的。我們設計篩選標準的目的就是為了確保我們投對企業。
投資者關注的是資產,投機者關注的是資產的價格
巴菲特:我們基本上使用無風險的、期限較長的政府債券的利率作為折現率。投資就是今天投出去錢,為了在將來收穫更多——不是通過將投資的資產賣給其他人,而是通過資產自身的產出。
如果你是投資者,就會關注你所投資的資產——對我們而言是企業——未來的表現。如果你是投機者,主要關注的是資產的價格未來將會怎樣,而不管資產自身的未來表現。投機不是我們的遊戲。
我們知道,如果我們對企業的判斷是正確的,將會賺很多錢,如果判斷是錯誤的,就不會有任何希望——我們不指望賺錢。
我們把評估伯克希爾價值所需的信息提供給你們
巴菲特:說到評估伯克希爾的價值,我們試著告訴你們儘可能多的關於我們企業的信息,所有關鍵的因素。我們在年報中介紹我們企業所使用的方法和指標,與查理和我在考察其他企業時所用的一樣。
所以,如果查理和伯克希爾一點關係都沒有,但他在看了我們的財報之後,得到的內在價值肯定和他在伯克希爾待了這麼多年得出的結果差不多一樣,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在評估伯克希爾內在價值方面,該有的信息都有了,我們給你們的信息也是——假如我們的位置調換的話——我們想從你們那裡得到的信息。
評估可口可樂和吉列這些企業所需的信息也是應有盡有
巴菲特:像可口可樂、吉列以及迪斯尼這樣的企業,你所需的信息在年報中也是應有盡有。你需要瞭解它們的業務,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獲得這方面的知識。這一點在一些高科技企業中是做不到的,但在有些企業中你可以做到。
然後,你就可以坐下來,描繪這些企業的未來藍圖。
使用機會成本這個篩選標準可以作出更好的決策
芒格:我認為,投資篩選標準是機會成本是一個簡單的理念,如果你已經有了一個可以大筆下注的投資機會,且與你看到的其他98%的機會相比,你更喜歡這個機會,你就可以把其餘98%的機會剔掉,因為你已經知道更好的機會了。
因此,有很多機會可供投資的人獲得的投資通常比機會較少的人好,使用機會成本這個理念來篩選可以作出更好的投資決策。
持有這種態度,你會得到一個集中度非常高的投資組合——這個我們不介意。
如果我們是對的,為什麼大錯特錯的著名企業是如此之多
芒格:我們的做法如此之簡單,可是效仿我們的人卻很少,我不明白這是為什麼。伯克希爾的股東倒是普遍傚法我們,他們全都學會了這一點。但它不是投資管理行業的標準做法,甚至連一些偉大的大學和聰明的機構也不這麼做。
這就引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如果我們是對的,為什麼大錯特錯的著名企業是如此之多?
巴菲特:關於這個問題,有幾個可能的答案。(笑)
芒格:是的。
不拿未知的新企業與確定的舊企業進行比較是瘋狂的
巴菲特:態度很重要,我的意思是,如果有人向我們推銷一家企業,我們腦子裡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我們更願意買入這家企業,還是更願意增持可口可樂?我們更願意購買這家企業,還是更願意增持吉列?」
不拿這些未知的新企業與你非常確定的企業進行比較是瘋狂的,你能找到的、未來前景和可口可樂一樣確定的公司極少。因此,我們想購買那些確定程度接近可口可樂的公司,然後,我們想弄清楚購買新企業是否比增持我們已經持有的公司更好。
如果每一個管理者都這樣做,在收購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不相關行業的企業之前,就問自己,「收購這家企業會比回購我們自己的股票更好嗎?比購買可口可樂的股票更好嗎?」如果他們這樣做的話,兼併收購交易將會少很多很多。但不知是什麼原因,他們似乎沒有這麼做。
我們會這麼做,會將新的企業與我們認為我們能夠得到的、近乎完美的企業進行對比
投資變得更難了,難得多了,但像1974年那樣的市場將再次出現。舊的投資方法已無用武之地,新的投資方法更難賺錢了。
芒格:過去,內在價值這個概念使用起來要比現在容易得多,因為有許多許多股票的售價在清算價值的50%以下。的確,在伯克希爾的歷史上,我們購買的有些證券的價格只有清算價值的20%。
過去,本·格雷厄姆的追隨者只要用蓋革計數器對美國的公司進行計算,就能找到一些讓他們心動的證券。只要你對企業的整體市場價格稍微懂一點,就能很容易地 發現你的買入價相對於內在價值打了很大的折扣。不管管理團隊有多糟糕,如果你的買價只有資產價值的50%甚或30%,你依然可以賺很多錢。
但是隨著投資者逐漸聰明起來,且股票的表現如此之好,股價通常會越來越高,以前那種投資方法越來越難賺到錢了。如今為了找到價格相對於內在價值出現折扣的證券,這些簡單的投資方法一般來說不管用了。
你需要採用沃倫的思維方式,而這難得多
你必須得懂一些東西,要真的懂
芒格:如果你從良好的普通教育中掌握了幾個基本的思想,你就能很好地預測一些企業的未來表現。我在南加州大學商學院演講中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換句話說,根據幾個簡單的基本因素來抽絲剝繭地進行分析,我們會發現可口可樂是一家很簡單的公司。
你必須要瞭解人類的行為。有一些基本的模型,這些模型很簡單,比數量機械理論容易掌握多了。你必須得懂一些東西,要真的懂。
以前遍地是廉價貨,以後也將如此
巴菲特:當查理說清算價值的時候,他的意思不是關掉企業清盤後得到的價值,而是其他人為了得到現金流願意支付的價格。
芒格:對。
巴菲特:舉例來說,你可以看看1974年資本城購買的一些電視台,這些電視台的價值是它們售價的好幾倍,這並不是因為你關閉電視台可以得到這麼多價值,而 是因為它們的收入流值這麼多錢,這完全是因為股市一片低迷。就像我所說的那樣,如果協商的話,你可以以幾倍於股價的價格出售公司的資產,還免費獲得了一支 優秀的管理團隊。
股市會發生這種事情,以後還將發生。
你必須得丟掉那些沒有通過篩選的投資機會
巴菲特:但投資和計算內在價值還有一個部分是,當你計算完一項資產的內在價值之後,計算結果告訴你「不要買」,這時你不能僅僅因為其他人認為這項資產的價格會上漲或者因為你的朋友最近輕鬆發了一筆橫財等與此類似的理由而買入。你必須丟掉沒有通過篩選的投資機會。
如今投資變得更難了——難得多了
巴菲特:最近能夠賺錢的想法少之又少,你必須得做好準備,不碰任何你不懂的投資,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芒格:沃倫,如今投資變得更難了,你應該同意我的看法吧,對嗎?
巴菲特:對。不過我也認為過去40年來幾乎任何時候,在這個舞台上,我們都可以說投資變得更難了。但如今投資更難賺錢,難得多了。
鑑於我們的規模,潛在的投資範圍很小
巴菲特:現在更難賺錢的部分原因是我們管理的資金量,如果我們管理的資金只有10萬美元,且我們真的需要錢,我們的回報前景將比現在好多了。道理很簡單,如果我們管理的資金量較小,潛在的投資範圍就大多了。
現在,我們考察的很多投資機會也受到了其他很多人的關注,而在以前,很多時候我們關注的機會,其他人幾乎看都不看。
不過過去也有過例外,當我們考察一些投資的時候,全世界對待這些投資就像瘋了一樣,這對我們來說肯定是一大幫助。
我們能根據賣家的前半句話排除掉98%的考察對象
兩個簡單的篩選標準可以迅速排除掉98%的考察對象
股東問:你能否詳細談談在考察潛在的投資時,你們使用的篩選標準是什麼?
芒格:這個問題我們已經說了很多了。就像我提到的那樣,機會成本是生活中一個基本的篩選標準,如果你有兩個瘋狂追求你的求婚者,其中一個比另一個好千萬倍,你就不用在另一個身上花費時間了(巴菲特大笑)。我們篩選投資機會時也是這麼做的。
我們使用的篩選標準是最基本的想法,它們是如此之簡單,以至於人們不斷問我們這些標準的背後有什麼玄機。
巴菲特:我們使用的第一個篩選標準可能是我們是否認為自己很懂這家擺在我們面前的企業,這一點我們能立即知道。如果這家企業通過了第一道篩選,接下來我們要問這家企業是否具有可持續的競爭優勢。這兩個標準可以把絕大部分考察對象篩選掉。
很多潛在的賣家肯定會認為查理和我非常武斷,因為通常的情況是,對方第一句話剛講到一半,我們就會說:「謝謝你的來電,但我們對你的企業不感興趣。」
他們覺得如果他們向我們詳細解釋他們的企業(我們一直都能收到這種信件),我們就會看到他們企業的優點,或許就會買下來。不過,通常來說,我們真的能通過 前半句話就可以看出這家企業是否具有這兩個因素。如果我們不懂這家企業,根本不會收購它。如果我們不懂,就無法判斷它是否具有競爭優勢。如果我們懂這家企 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家企業不具備競爭優勢。
所以,在98%的情況下,潛在的賣家只說半句話,我們就能結束談話,我們的這種做法當然很成功。
有時候我們通過與我們打交道的人排除考察的對象
你能看到有些將要發生的事情
巴菲特:另外,有時候,當我們和一些人就整體收購企業交談的時候,我們通過與我們打交道的人來判斷這起交易能不能做成。如果賣家將這家企業拍賣出售,我們就沒有談的興趣,這樣的話,交易不可能做成。
如果有人想通過拍賣出售他們的企業,不管拍賣進展得如何,他們都想坐下來和我們就一切條款重新談判。因此,在我們購買這家企業之前,要談好幾次。你可以看到有些將要發生的事情。
另一方面,我們和與我們有關係的人有非常美妙的合作經歷,他們推薦給我們的交易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做成。
我們可不想整天聽人講故事,也不看經紀人報告等任何類似的文件。我們還想用自己的時間來幹些別的事情呢。查理?
避開小人,你可以免遭大不幸
芒格:沒錯。沃倫暗示的另外一個篩選標準是君子(quality person)這個概念。當然,大多數人對君子的界定是和他們相近的人。
但是世界上有很多君子,也有很多小人,這兩類人經常都有一些跡象,就像旗幟一樣,尤其是小人。一般來說,我們得避開這些人。
避開和小人打交道可以讓你免遭大不幸, 和君子結識可以讓你獲得巨大的幸福。
我們要尋找的人:能被所有人信任的人
芒格:你只要環顧四周就可以發現,在這個房間裡有很多君子,他們創造了一些偉大的企業。他們的客戶可以信任他們,他們的員工也可以信任他們,就連遇到問題,都可以信任他們會正確對待並予以合理解決。這就是我們想打交道的人。
這些人信守諾言。最近我和一家這樣的公司打過交道,某些產品上印有這家公司的品牌,同一領域裡有人發明了一個更好的產品。於是,他們就把他們的品牌從這些產品上拿了下來,因為如果他們的產品不是最好的,他們就不想讓自己的品牌出現在產品上。
這樣想的人通常在商業上都做得非常成功,君子的大旗也會在他們的頭上飛揚……
另一方面,如果某人身上閃現的是「混蛋」標誌,要避開他們。
巴菲特:小人的胸前好像有一個標誌,寫的是「混蛋、混蛋、混蛋」,你要避開這些人,你真的以為你買下他們的企業,他們就不再是混蛋了嗎?
投資的一個美妙之處是:你不必每天都從頭開始,評估企業價值的一個優點是它是累積性的
股東問:信息對我們中的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障礙,在應對信息氾濫這個問題上,你是否使用了組織模型?利用這個模型你可以聰明合理地組織信息,從而得到最大的收穫,同時不會分散你的注意力。你如何持續追蹤所有的企業?
巴菲特:我們並不持續追蹤所有的企業。不過,從某種程度上說,評估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價值的美妙之處是它是累積性的,如果你40多年前就開始評估各大企業的價值,現在你就積累了許多企業的估值知識。
開始的時候你不需要掌握很多行業的估值知識,可以從瞭解一些重要的行業開始入手,總共大概也就只有75個重要行業,你可以逐步瞭解這些行業是如何運作的。你不必每天都重新開始,不用諮詢電腦,你什麼都不用諮詢。所以,評估企業價值可以享受知識日積月累的優勢。
這是我們喜歡不發生變化的企業的原因之一
巴菲特:你掌握的企業估值知識會隨著時間的進展而一點一點地增加。為什麼我們決定在1988年購買可口可樂的股票?這可能是知識一點點積累的結果。經過幾十年的積累,這些點滴的知識匯成了大河,讓我們能看到可口可樂的價值。
可口可樂是一家偉大的企業,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喜歡不會發生太大變化的企業的原因之一,因為對這些企業而言,過去的歷史是有用的。查理?
芒格:我沒什麼可補充的。
安全邊際非常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待在你的能力圈之內,安全邊際多大才好?這取決於風險
股東問:在你1992年的致股東信中,你寫道,你努力以兩種方法來解決未來盈利的問題:通過堅持投資你懂的企業以及通過建立安全邊際。你說這兩者同等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兼得,你覺得哪一個更重要?
巴菲特:我想,有一個更加權威的人曾經告訴過我們哪一個更重要。
它們是聯繫在一起的,如果你很懂一家企業,並且能洞察它的未來,你需要的安全邊際顯然就很小。相反,一家公司越脆弱或者它變化的可能性越大,如果你依然想投資這家企業,你需要的安全邊際就越大。
我記得在第一版的《證券分析》中,格雷厄姆使用JI CASE的例子告訴我們說,「這家企業的價值在30美元到110美元之間。」他說,「這個結果聽起來並不好。這個信息能給你帶來什麼好處呢?如果該公司的股價低於30美元或者高於110美元的話,這個信息或許還能給你帶來一些好處。」
如果你駕駛著載有9,800磅貨物的卡車,通過一座載重量為1萬噸的橋,且這座橋距離地面只有6英呎的話,你可能會覺得沒事。但是,如果這座橋坐落在大峽 谷之上,你可能就想得到大一些的安全邊際,因此,你可能只會駕著4,000磅重的貨物通過這座橋。所以說,安全邊際多大取決於潛在的風險。
不過,我們現在獲得的安全邊際沒有1973-1974年期間那麼大。
最重要的是懂得你投資的企業並投對企業
巴菲特: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懂你所投的企業。如果你懂得一家企業,且你投的企業在本質上不會發生意外的變化,你就能獲得不錯的回報。我們認為,我們投資的企業大多是這種類型。
能夠從別人的錯誤中間接學習是最好的,不過我們並不總是不犯錯
巴菲特:相比從你自己的錯誤中汲取教訓,最好從其他人的錯誤中學習。就像佩頓過去說過的那樣:「為國犧牲是一種榮譽,不過這種榮譽還是讓別人獲得吧。」我們的方法其實就是試著間接學習。
不過,我們重複犯過很多錯誤。我犯過的最大的錯誤或者說錯誤類型是,當我發現某企業是偉大的企業時,我不肯支付較高的價格,或者在它的股價漲得較高的時候,我沒能繼續買入。這一錯誤的代價是幾十億美元。我可能還會繼續犯這種錯。
錯過能力圈外的投資機會是一回事,錯過圈內的是另外一回事
巴菲特:當我遇到比爾·蓋茨的時候,我沒有購買微軟的股票,對於像這樣的事情,我一點也不在乎,因為這完全不在我的能力圈之內。但是當我發現了一家我懂的企業,且它的價格也很有吸引力的時候,如果我沒有採取行動,這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遇到想都不用想的絕佳投資機會,你一定得抓住,如果沒有,那就是瘋了
芒格:對。我想,大部分人遇到我稱之為想都不用想的絕佳機會的幾率都非常小,這些機會的吸引力如此明顯,以至於投資它們肯定能賺錢。因為這些機會少之又少,並且幾十年才出現一次,因此我認為,人們必須學會當這些稀有的機會出現的時候,要有勇氣和智慧以重金下注這些機會。
巴菲特:沒錯。你一定得豪賭一把,如果你不這樣做,就是瘋了。當這些機會出現的時候,如果你投入的資金量很少,也是瘋了。
無風險利率就是我們在比較不同的投資機會時所使用的基準
為什麼使用無風險利率作為現金流的折現率
股東問:當你們預測一個潛在投資——一家公司的現金流的時候,為什麼使用無風險國庫券的當前利率作為折現率?你們為什麼不用剛才查理說的機會成本的概念來 選取折現率呢?比如你提到的美國公司股權收益率的歷史均值12%,或者你的回報率目標15%,或者參考可口可樂的股權收益率。我想你肯定知道,使用不同的 折現率將顯著改變你評估的公司的價值。你們為什麼使用無風險利率?
巴菲特:我們使用無風險利率僅僅是為了對不同的投資對象進行相互比較,換句話說,我們尋找的是最有吸引力的投資對象。為了計算投資對象的現值,我們都需要使用折現率,由於我們永遠都能購買國庫券,所以,國庫券的利率就成了基準利率。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想購買政府債券,這也不意味著,如果我們得到的最好的投資對象的現值表明,該投資每年的收益率只比國庫券高0.5%,我們就會購買國庫券。但是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合適的基準利率,我們只是使用這個利率來比較所有的投資機會——企業、油井、農場等等。
使用無風險利率作為折現率還與確定程度的高低有關,這是一個基準利率。在整個估值過程中,它相當於一個常數。查理?
估值的思維過程是小兒科
芒格:是的。你想買期限多久的政府債券顯然都可以買到,所以,投資股票的一個機會成本就是將股票和債券進行對比,你可能會發現,美國有一半的公司股票,你 要麼不瞭解它們,要麼很擔心這些股票的情況或者極度不看好它們,以至於你寧可購買政府債券。因此,從機會成本這個角度看,這些股票就被這個篩選標準給排除 了。
接下來你開始尋找那些你喜歡的股票,你對這些股票的喜歡程度遠勝於政府債券,所以你會對這些股票逐一進行比較。如果你找到了一個你認為最好的投資機會—— 這個機會你很懂——你就有購買對象了。這個思考非常簡單,除了最基本的經濟學知識和博弈論之外,什麼都用不到。估值的思維過程連小孩子都能想到。
確實,真要動手對企業進行價值評估很難,不過估值的思維過程是小兒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66

[轉載]價值投資的侷限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67715b010108tn.html

    很多人認為價值投資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投資方法,應該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條件地堅持。事實上,價值投資有其特定的適用範圍和條件,清楚地認識到價值投資的侷限性是成功投資的必由之道。

 

    簡單說,價值投資的就是當股票價格低於公司內在價值時買入,當股票價格高於其內在價值時則賣出。因此,奉行價值投資有一個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就是所買的公 司的內在價值應該是相對容易確定的。為什麼巴菲特只買商業模式簡單並且跟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司呢?道理很簡單,這些公司的未來盈利增長非常的穩定, 因而其內在價值很容易確定。巴老最成功的投資大多在日常消費品,例如可口可樂、寶潔、吉列刀片和青箭口香糖。如果把這些公司的歷史盈利狀況畫在圖上,幾乎 就是一條斜向上的直線。相反,有很多行業,其未來的現金流幾乎可以說是不可預測的,因此很難對公司的內在價值的進行有意義的估測。這種情況下,趨勢投資往 往更為合適。例如,有色行業,礦山的儲量也許可以估計,但是這些儲量未來幾十年什麼時候能挖出、挖出後以什麼價格售出,幾乎是不可預測的,因此市場上有色 股的走勢常常是順著其所對應的金屬價格的趨勢而動,跟其內在價值關聯不大。同樣原因,大多數的外匯交易員都是趨勢投資者,因為界定一種貨幣的內在價值幾乎 就是不可能的事。值得一提的是,在多數新興行業和新興市場國家,股票的價格很大程度上體現的是未來的增長,因此很難界定其內在價值,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十年 前的互聯網行業。縱觀今天的A股,很多行業、很多公司存在同樣的問題,因此奉行價值投資不易生搬硬套。

 

    價值投資的第二個基本條件,是所投資的公司的內在價值應該相對獨立於股票價格。看看巴菲特所投的可口可樂、寶潔等公司,這些公司不論股票價格怎麼跌,都不 會影響到公司業務的正常開展。相反,有些公司一旦股價跳水,直接影響到公司業務的開展,例如貝爾斯登和雷曼,一旦股價跌幅超過一定程度,大批的對沖基金停 止與之交易,並且提出提款要求,實際上就是擠兌。這種情況下,公司的內在價值可以在一夜之間蒸發殆盡,再堅持越跌越買是非常危險的。索羅斯一再強調的「反 身性」本質上就是價格對價值的這種反作用力。在一定條件下,這種反身性會自我加強,導致惡性循環,因而股價的表現會大大出乎價值投資者的意料。很多美國的 傑出價值投資者在2008年血本無歸,就是沒有認識到「反身性」的力量。A股中也有部分公司的內在價值依賴於股票價格,最典型的案例如德隆系,靠高價格的 股票獲取抵押貸款來進行外延式擴張,一旦股價崩盤,公司灰飛煙滅。

 

    價值投資的第三個基本條件,是要在合適的市場階段採用。牛市的上半段往往更適合價值投資者。牛市剛開始時,悲觀情緒瀰漫,許多股票價格被嚴重低估,此時正 是價值投資者大展拳腳的好時機。到了牛市下半場,估值從合理水平向高估邁進,鐵桿的價值投資者往往對股市的泡沫充滿警惕而提前清倉出場,反而是趨勢投資者 更能順勢而為,遊刃有餘。和大多數新興市場一樣,中國股市歷來都是漲的時候超漲,跌的時候超跌。牛市中期以後,股價一般已經高於公司的內在價值,但這並不 意味著股市會見頂。如果嚴格地遵循價值投資的話,往往容易錯過牛市下半場。熊市中場也往往是價值投資的陷阱,價值投資者容易抄底抄在半山腰,花旗銀行的股 價從60美元跌至1美元的過程中就套牢了一大批試圖抄底的價值投資者。

 

    價值投資的第四個基本條件,是選取合適的投資期限。價值投資實現收益的前提條件是股票價格會向其內在價值靠攏。在現實生活中,價格偏離價值是常態,價格回 歸到價值往往需要漫長的等待。因此,價值投資一般更適合長線投資。如果能像巴菲特那樣,投資期限是10年以上,也就不用擔心第三個條件中所提的市場階段問 題了,因為10年足以跨越牛熊市場週期。相比之下,趨勢投資更適合中短線投資者。A股市場中許多投資者理念上對價值投資倍加推崇,操作中卻常常快買快賣作 波段。這樣的投資者不如全心全意去研究趨勢投資,追漲殺跌,更有可能獲得超額收益。

 

    講價值投資的侷限性,並不是貶低價值投資,相反,筆者過去十年的都是價值投資的鐵桿實踐者,也正是在實踐價值投資的摸爬滾打中,才認識到因地制宜,因時而異的重要性。對於任何一種投資方法,只有認識了其侷限性,才能提高應用的有效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89

[轉載]經濟學講義-第二十講:信息費用(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x8a.html

 

按:本系列文章的作者是本博客管理員(不是張五常教授)!

 

第二十講 信息費用(上)

 

前面提到過,信息費用是交易費用的一種。實際上,是很重要的一種,但也是很困難的一種,因此雖然我在第十五講已經講解了「交易費用」,把「信息費用」單列出來專門講解卻要推遲到現在才進行。教材是在第十一章《處理不確定性——風險與信息經濟學》中處理這個題材。

 

嚴格地說,在魯賓遜一人世界中也有信息費用——他需要瞭解鑽木取火、採摘果實、狩獵動物等各種生存所必需的知識,這些都是信息費用。但一旦進入社會,幾乎 所有的信息費用都是交易費用。非要找出不是交易費用的信息費用,我只能想到一種情況:不同人對某事某物存在著信息不完全,但不存在著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完全」是指人們對某事某物的相關信息沒有全部掌握,不知道的部分會使得人們不能更好地利用該事物來獲取收入——即以更低的成本來獲得更高的收 入),那增加了的成本與減少了的收入就含義著信息費用的存在。另一方面,為了獲取這些本來是不知道的部分的信息,人們得花費額外的成本——例如為了知道明 天的天氣會如何,先要依靠科學家研究出氣象學的基本原理,還要發射氣象衛星上太空收集相關的信息,這無不含義著龐大的信息費用的存在。顯然,根據經濟學理 論,均衡的情況是人們選擇支付相關的信息費用以使得自己從無知變得知道,直到多知道一點信息的邊際收入與邊際成本相等為止。正因為存在著交易費用,事實上 人們不可能做到「信息完全」,總是處在某種程度的「信息不完全」的狀態之中,因為要讓信息變得更完全一點所帶來的收入已經不足以彌補為此所付出的代價。 「信息不完全」無論在魯賓遜一人世界還是兩人或以上的社會中都客觀地存在著。

 

「信息不對稱」則是指不同人對同一事物有著不同的信息,也就是其中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掌握更充分的信息,相對來說處於信息更完全的狀態之中。俗話說「買的不 如賣的精」,這不是說買方比賣方的智商低,而是因為買方對出售的商品的瞭解通常不如賣方,也就是掌握的信息較少,因此賣方可以利用他知道得更多來欺騙賣 方,從而獲取收入。顯然,「信息不對稱」不可能在魯賓遜一人世界裡存在,因此它是一種交易費用。

 

在社會裡,只要所有人對某事某物所掌握的信息都一樣(即不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即使他們掌握的信息並不充分(即存在著「信息不完全」),所有人都根據 同樣的信息來進行決策,在其它條件一樣的情況下,不可能有不同的行為,獲取的收入也就一樣,於是只有這時的信息費用不是交易費用。但這種情況所要求的條件 過於苛求,能在現實中出現的機會是絕無僅有,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由此,可以說社會中的信息費用都是交易費用。

 

信息——或有些經濟學家(如哈耶克)會把「知識」作一般化的闡釋而以此作為代替它的術語——跟普通物品一樣,是稀缺的,因此有價格。既然它有價格,也就是 可以給掌握它的人帶來收入,因此是一種資產。資產的收入是租值,信息這種資產給掌握它的人帶來的收入,就是「信息租值」,這跟擁有房子的人能通過出租房子 獲得租金從而得到收入是一樣的。仍以天氣的信息為例吧。古人不掌握氣象學的知識,農業生產卻非常依賴於知道天氣的變化,所謂「看天吃飯」是也。於是以前如 果天氣突變,農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收成被毀。但現代人掌握了氣象學知識,還有氣象台密切地監測著天氣變化,一天之後的天氣突變一般都能提前知道,及時通報 農民,進行搶收。這種高於以前不掌握天氣變化的信息時的收入,就是一種信息租值。又如有一個人比別人更關心天氣變化,知道明天要下雨,於是拿著一批雨傘在 街邊擺賣,比起晴天時他可以賣掉更多雨傘,甚至可以將雨傘加價高於平日。這較高的收入也是一種信息租值,而不是因為他運氣好,剛好碰上下雨時他正在街邊賣 傘,所以不是意料之外的「盈利」。相對於那些那些不注意天氣變化而沒帶雨傘的人來說,他是利用「信息不對稱」而賺了錢。

 

信息的租值或收入很多時候不像房子那樣簡單地出租或出售就能獲得,這是因為擁有信息的人一旦把信息告訴了不知道的人,後者會假裝他早就知道該信息而拒絕付 錢;但如果信息的賣方要求買方先付錢,買方沒知道信息之前又很難肯定賣方擁有的信息真的是他需要的、也就是對他來說是值那個錢的。信息比起普通物品難以直 接地進行買賣或租用,那是因為信息的產權不容易保護——本來不知道的人一旦知道了,就沒法讓他變得不知道,普通物品被非法侵佔後卻是可以由法庭判決強制歸 還給產權人的。產權保護是要耗費交易費用的,信息的產權保護較普通物品困難意味著保護信息的交易費用較高。因此,在現實之中,對信息的保護都是設法把信息 具體化為物品,通過直接保護該物品來間接地保護信息。第十八講裡提到過的專利法、知識產權法,其實都是通過把信息(技術、知識)具體化為物品、然後對物品 進行保護來實現對信息的產權保護的。現實中其實還存在著大量不需要通過法律手段來保護信息產權的方法,像前面說的那個掌握明天下雨的信息而通過賣傘這種具 體的物品而獲得有關的「信息不對稱」的信息租值的例子。由這個例子也可以知道,一般是「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才有需要想辦法保護信息的產權,因為信息較完全 的一方要向信息不如他的一方出售信息獲取收入,前提必須是他掌握較充分信息的產權能得到保護。

 

社會上大量的人是靠賺取信息租值來生存的。最典型的是中介,他們撮合買方與賣方,靠的就是他專門從事收集買賣雙方的信息的工作,掌握了更充分的信息。一個 有工作經驗的人比應屆畢業生更受僱主歡迎,更容易找到工作,或工作的收入更高,表面看這是因為他的勞力租值較高,仔細地想其實是因為他有著從事相關工作的 更充分的信息,也就是說他的勞力租值高於其它條件一樣的應屆畢業生的部分,其實是信息租值。還有,我們老師這個職業所獲得的收入更是幾乎全是信息租值—— 我教給你們知識,你們支付學費回報於我。

 

信息費用既然是一種成本,在自私本性的驅使下人們是有動力將之降低的。以前在講「需求定律」時提過「以價定質」,那是人們以一目瞭然的價格去判斷通常不是 一目瞭然的質量,實際上是以支付較低的關於價格的信息費用,來取代支付較高的關於質量的信息費用,是一種降低信息費用的做法。當然,由於有出錯的風險—— 後面會講解存在著風險是指存在著信息費用——,「以價定質」所涉及的信息費用可不僅僅是瞭解價格那麼簡單。

 

上一講又提到做廣告,那也是為了降低信息費用:其一是直截了當地告訴消費者關於產品的信息——功能用途是什麼,在哪裡有得賣,性價比有多高,等等——,其 二是建立品牌形象。生產者為什麼要建立品牌?根據上幾講關於「覓價」的分析,那是生產者要構築進入門檻。但嚴格來說,進入門檻不是由品牌本身構成的,而是 由較高的質量構成的。品牌的好處是讓消費者能容易地辨認出它是高質量的產品,而容易也者,就是信息費用較低的意思。蘇聯曾經有一段時期禁止企業使用商標, 結果導致產品質量大跌。沒有了商標(品牌的一個必要構成),消費者無從辨別不同企業生產的同類產品,他們又並非多種產品的專業人士,不掌握相關知識,也就 無法僅從產品表面狀況來判斷產品的質量水平,於是企業傾向於降低不會在表面上呈現出來的質量(因為質量較低的產品,生產成本也較低)。

 

關於做廣告,大家要注意現實中很多商家的行為,表面看起來與我們平常所熟知的在大眾媒體(報刊、電台、電視)上投放廣告的做法大相逕庭,但其實就是在做廣告。例如最近蘋果公司的iphone 4s在 大陸開售,果粉瘋狂搶購而大排長龍,甚至引來黃牛黨的光顧。第四、第九講提到過,價格被政府管制在均衡水平之下會導致人們採用其它非價格準則來決定競爭的 勝負,其中一種情況就是排隊。排隊的人站在那裡無所事事是一種浪費,含義著以「先到先得」的非價格準則來代替「價高者得」的價格準則會導致租值消散,即交 易費用上升。這分析放到蘋果手機這裡來可不能生搬硬套、墨守成規。有那麼多人排隊輪購,說明蘋果手機的定價是偏低的,但這不是政府強制它要這樣壓低價格, 而是商家的自願選擇,那為什麼它不把價格提高以消除人龍,將排隊會導致的租值消散收回來變成自己的收入增加呢?其實這是一種做廣告的行為。蘋果公司把價格 定低了而減少的收入,並沒有白白的浪費,而是相當於作為廣告費而支出了,效果卻比傳統的廣告手法要好得多——那天各大新聞媒體廣泛報導果粉及黃牛黨的瘋狂 勁兒,網上各大門戶論壇微博也到處熱議,營銷專家紛紛登台分析稱它這是「飢渴營銷」。蘋果公司不必向大眾傳媒大灑金錢鋪天蓋地的做廣告,它們自動自覺就為 蘋果公司賣力宣傳了。其覆蓋面之廣、浸透力之強,遠勝傳統廣告,因為前者是受眾在不知不覺之間被吸引著主動參與瞭解事件並熱烈議論,後者卻是強迫受眾被動 接受的。

 

還有新產品上市時經常會有這麼一種行為,就是把價格定得很低很低,低到肯定已經切入生產者的直接成本之內。傳統或教科書經濟學家會大驚小怪地叫喚這是「以 本傷人」或「傾銷」,目的是先以低價把市場內原來存在的生產者淘汰出局,等到它獨佔市場時就提價到壟斷高價的水平,把之前的虧損彌補回來,因此是一種掠奪 市場份額、爭取壟斷地位、最終必然會是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惡劣行徑。但經過第十七講的學習大家應該明白,這完全是個神話!市場結構是否壟斷並不是看市場內存 在著多少生產者,而是取決於有否進入門檻。新進入市場的生產者如果僅僅是靠以本傷人來把原有的生產者驅逐出去,卻根本沒有構建任何進入門檻,那它以為離開 了的原生產者就不會再進來就是太天真、以至於是到了愚蠢的地步了!如果那試圖以本傷人的企業自以為已經獨霸市場而敢於提價到高於受價水平的話,場外的潛在 競爭者必定蜂擁而入,把它好不容易才獨佔了的市場又瓜分殆盡。雖然沒有人能確保不會有生產者跟傳統或教科書經濟學家一樣的不明世事、天真到相信這世上真的 有「以本傷人」或「傾銷」那樣的神話,但市場競爭一定確保這樣傻氣的生產者會被淘汰出局!

 

那為什麼新進入市場的生產者會把價格定到低於直接成本呢?通常來說價格低於直接成本會導致生產者選擇退出市場才對的啊?這其實也是一種賣廣告的行為。因為 是新進入市場的產品,不為消費者所熟知,用超低價格出售——甚至是免費派送也不足為奇——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鼓勵他們試用而獲得良好的體驗。這可比漫無 目的地在大眾傳媒上投放廣告的效果好得多。因為會購買這低價產品的消費者,通常就是產品的目標客戶;否則如果是對該產品毫無需要的人,就算免費送給他們, 他們多半也會一轉身就扔進垃圾筒去。以低於直接成本的價格銷售所造成的虧損也相當於是廣告費的支出而已,但這樣做顯然是一種比傳統廣告要精準得多的營銷手 段。

 

總之,營銷學、廣告學裡有大量的關於怎麼更巧妙地做廣告的案例,看似存在著浪費或虧損,其實都是以不同的形式來支付廣告費,也就是為了讓消費者瞭解產品、建立品牌形象而必須付出的信息費用而已。

 

另一方面,既然做廣告只是為了降低消費者的信息費用,真正能構建起進入門檻的是產品質量本身,則雖然虛假宣傳經常都有發生,但在市場競爭之下,信息總會慢慢地傳播開來,信息費用會逐步降低,沒有堅實的質量作後盾、僅靠廣告宣傳來構築進入門檻,信息租值很快就會被耗盡。

 

曾經的央視標王「秦池」的案例可作為最典型的反面教材:「秦池」在19961997連續兩年成為央視標王,96年是6666萬的中標價,97年更暴增至3.2億的天價。雖然它一年之間名聲大振、業績驕人,從一個地方性企業變成全國知名企業,96年比95年銷售量增長500%以上,利潤率增長600%以上,但企業的生產能力在1997年終於到了無法跟上如此瘋狂擴張的高速的極限,只能通過收購川酒勾兌的辦法來應付,也就是實際上以降低質量為代價。公眾早就懷疑「秦池」的產能怎麼可能消化得了如此巨額的廣告支出,因此很快就有新聞媒體去刨根挖底,曝光了企業的這種勾兌做法。此後市場形勢急轉直下,97年比96年銷售量銳減3億元,利稅下降6000萬元,98年前四個月的銷售額更進一步下滑5000萬元,輝煌一時的業績轉瞬便成一擠即破的泡沫。

 

然而,正由於「信息不對稱」可以給掌握較多信息的人帶來信息租值,而這對於掌握較少信息的人來說是信息費用,於是就會出現人為地增加信息費用的行為。以前 我們說的都是自私使人們想方設法地降低包括交易費用在內的各種成本,但如果增加信息費用可以為自己帶來信息租值,自私的人也會去做的。

 

這種人為地增加信息費用的行為有兩類:其一,是隱瞞信息。張五常在舊版《經濟解釋》卷二中以玉石市場為例對此作了說明,只是普通讀者一般不熟悉這個市場,我也不熟悉,就不以之為例了。我舉個虛構的例子來說明吧。假設現在是電影《2012》 的情況,但所有人都不知道世界末日將要來臨,只有我一人由於某種原因而提前得知。我的一個選擇可以是公開這信息,全世界合力製造出很多條諾亞方舟來把儘可 能多的人救走。另一個選擇是我隱瞞信息,悄悄地製造多條諾亞方舟,等世界末日到來時出售這些救生船以謀取收入。不考慮我選擇後者要承受的道德壓力,我會怎 麼選擇呢?

 

前者我不能從公開信息上得到收入,但後者我能憑藉隱瞞信息而獲利。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前者可以全世界合力造船,應該是能夠比我悄悄地造船要造得更多, 也就是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也就是說,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公開信息所帶來的信息費用的下降,是大於隱瞞信息所給我帶來的信息租值的。但公開信息所帶來的信 息費用下降的好處,我享受不到,自私的本性讓我不會那麼做。當然,想像一下,如果通過談判能讓社會把相當一部分獲得的好處分給我,使得我公開信息的收入高 於隱瞞信息,依然是自私的我會選擇公開信息。但問題就是,我不公開信息的話,怎麼能跟社會談判呢?更不要說能否談判出分配給我的好處超過我隱瞞信息的收入 的結果了。所以這又回到前面的問題:信息要像普通物品那樣進行買賣的交易費用很高,於是造成了人們以隱瞞信息的方法來保護自己對信息的產權的行為。

 

這個時候,道德作為另一種制度就發揮了它也能降低交易費用的作用了——公開信息我不能得到什麼貨幣收入,但全世界會視我為救世主一般的聖人,我的非貨幣收 入很高;而隱瞞信息的道德壓力則很大,即非貨幣成本很高。然而,道德始終是軟約束,尤其如果可以借助冠冕堂皇的藉口為自己的自私之舉粉飾成大義之舉的話, 浪得虛名的非貨幣收入也不見得會低於真正的聖人所得,於是高舉道德的時代或地方往往也難免會滋生出較多的虛偽,這也是道德這種制度的交易費用之一。

 

另一種人為增加信息費用的行為是「造價」(price-making),不是傳統教科書說的壟斷,而是撒播虛假信息誤導他人。前面所舉的央視標王「秦池」的例子示範得很清楚,「造價」行為一來是難以持續有效,二來則是有可能最終引火燒身、得不償失。應該說,1996年「秦池」第一次拍得央視標王時,這家企業的產品質量與生產能力還是足以應付6666萬的中標價的,所以當年的銷售量與利潤率都大幅地提升。但1997年第二次高達3.2億的中標價就已經與企業的實際能力脫了節。從這個角度來看,1996年 的「秦池」是類似於張五常在舊版《經濟解釋》卷二提及的藝術品造價行為有些看起來是成功的情況——其實是因為藝術品本身確實是好,只是一開始時作者籍籍無 名便賣不起價,通過造價引來市場的關注,其質量最終獲得認同,於是造出的高價沒有再跌下去。換言之,這類「造價」其實也是一種降低信息費用的行為。可是絕 大部分的藝術品造價長久來看並不成功,那就相當於1997年時的「秦池」,造出的高價根本名不符實,最終難以為繼。然而,由於前一種成功「造價」的存在,還是會使得相當一部分人相信人為地「造價」就可以憑空地「造星」。話說回頭,1997年的「秦池」會如此瘋狂,不也是被自己在1996年的超級成功沖昏了頭嗎?如果沒有1996年的經歷,難以想像這家企業會一上來就豪擲3.2億 元去競投成為央視標王。也就是說,問題還是在於信息費用闖的禍。如果信息費用足夠低,質量好的藝術品或企業無需宣傳都立即能夠被人發現,市場立即給予它與 之相稱的價格,又何須「造價」?又或者即使造了,也無人上當,名不符實的造價就是在短期之內也不會有效,自然就沒人再試圖那樣做了。

 

總而言之,自私之利是人會竭力降低成本(包括交易費用在內),但自私之害也可以帶來成本(就是交易費用)的上升,然而自私可以成害,本身就是因為存在著別的交易費用!

 

之前講解覓價或壟斷的成因時提及,造成進入門檻、使市場內的生產者可以覓價的一個原因是信息費用。這種壟斷的成因很特別,因為它會造成市場內其實是有很多的生產者——是太多了!所謂太多,是指超過了受價市場內的生產者數量。

 

在旅遊景點我們經常會看到成行成市的出售當地土特產的攤檔,賣的東西都差不多,很難說它們有什麼壟斷性可言。然而,首先,我們都知道那裡賣的東西的價格一 定比當地人在普通市場裡買的要貴,也就是說那些商家是擺明了要「宰客」的。儘管如此,大部分遊客還是心甘情願地挨宰,因為他們要趕緊到下一個景點去旅遊, 不可能跑去尋找當地人購買這些土特產的普通市場。這是那些攤檔挨近旅遊景點而獲得的地段租值,部分地來自於賺取了遊客免去尋找普通市場所要支付的信息費用 的租值。

 

其次,這些土特產攤檔之前往往是討價還價盛行,也就是買賣雙方都在覓價!如果是有著傳統或教科書所說的那種壟斷性的產品,討價還價可以理解,但那麼多的生 產者都賣同類的產品,分明應該是所謂自由競爭的市場結構,怎麼還會討價還價呢?顯然,因為是當地的土特產,對於遊客這些外來者而言存在著較高的信息費用, 表面看起來差不多的東西,質量可能大不一樣。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是遊客會以價定質,開價太低會讓他們覺得你的東西質量不咋地,反而使銷售量減少,於是收 入減少;另一方面是不同的遊客掌握的信息也不一樣,一上來就把價開高一些,是為了方便後面通過討價還價把價格調整到與其掌握的信息相適應的水平上,顯然這 是價格分歧——同樣的物品根據顧客的信息掌握程度不同而定不同的價,因此是價格分歧。

 

允許討價還價、實行價格分歧的生產者為什麼能競爭得過不允許討價還價、但收取平均來說是較低的受價的生產者呢?這是因為討價還價後部分遊客支付的價格低於 受價,搶走了受價的生產者的生意,使之達不到最優銷量而被淘汰出局——即受價的生產者定價不夠低,但如果定價太低又會被遊客視為質劣價低而失去更多的銷 量。至於部分遊客支付的價格高於受價,那是他們相信自己購買的是質量較佳的產品——麻煩的是由於存在著信息費用,這種相信有時未必不是事實。

 

然而,由於一上來開高價,難免會嚇跑了一部分人,光顧的消費者數量會比收取較低的受價的情況少。這表現為有空閒的銷售人員,含義著市場內生產者的數量太 多,減少一些就能讓每個生產者的顧客數量多些,從而使銷售人員不會閒著。這看起來是浪費,但原因是存在著信息費用,使得生產者要通過討價還價來實行價格分 歧,從而導致市場內生產者的數量大於沒有信息費用時的受價市場的情況。不同的侷限條件(有信息費用與沒信息費用)下的選擇是不具有可比性的,說前者比後者 浪費——隱含的意思是認為後者是優於前者的選擇——是沒有意義的。

 


本講課後作業:有一個工科出身、研究生階段轉向管理學專業的朋友,他看到企業管理者大量的精力是耗費在監管員工有否出工不出力、有否利用企業資源為自己個 人利益服務之上。也就是說,企業那龐大的管理費用(監管費用)是交易費用,其實主要就是信息費用——無法瞭解員工心裡想的是什麼(是全力以赴地工作,還是 在偷懶;是在為企業利益作打算,還是在打自己的小算盤)。於是工科出身的他著迷於發明一種可以看透人的心思的眼鏡,可稱為「讀心眼鏡」。假如這種眼鏡能發 明出來,這意味著信息費用大幅下降。根據本講內容,想像一下世界會變成怎樣?(提示:別忘了,人的自私本性並不會因「讀心眼鏡」的發明而有所改變。)

 

 

上一講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41af70102dvcq.html 

 

(說明:

 

1、這系列文章是本博客管理員(不是張五常教授!)根據給本科一年級的經濟學專業學生講授「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的授課內容而整理出來的講 義。使用的主幹教材是張五常教授的老師赫舒拉發所編寫的《價格理論及其應用》,並在授課過程中將張五常教授的舊版《經濟解釋》三卷本有機地結合進來,是本 博客管理員在實際的經濟學教學之中探索將張五常經濟學透過主流教科書傳授給經濟學學生的成果。

 

2、本系列不定期更新,甚至可能寫著寫著會因興趣缺缺而中止,本博客管理員對此不作任何擔保!

 

3、如有愚蠢無知、明顯缺乏科學邏輯的評論,一律不予回答,只作刪除處理。另外,不看完這個系列最新更新之前的以往所有文章就急於提問,提問內容其實早在前面的文章中給出了回答的,也是一刪了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57

[轉載]招商與民生歷史之一,股價 世路勞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1177j.html

確實說明一點:當大家都一致看好一家公司時,其股價一定已經反應了他受歡迎的程度.不是絕對高估,就是相對高估!

 

經博友大漠孤煙先生指出,在前篇文章中我對民生的計算有誤,在此感謝大漠孤煙先生!

另有博友讓我加上浦發銀行看看。所以我就乾脆重新來過,乾脆作為一個系列進行多方面分析,另加上華夏銀行與浦發銀行。

 

第四代的股民肯定知道,是上一輪牛市的0607年間,人們說起價值投資就必然說起銀行股,說起銀行股就必然說起招商銀行,似乎那時候的銀行股只有招商銀行一般,實際上,當時的銀行股已經有了5個,深發展、浦發、華夏、民生與招商,我選擇的是民生,短線做了一把華夏。

 

我相信,當時的絕大多數專業人士、投資高手,幾乎是眾口一詞的推薦優秀的招商銀行。

 

這幾天有人在博客說起招商銀行的優秀,說實話,在我的心裡,相對來說確實是招商優秀,包括那時候我也承認招商不錯,我那時候選擇民生的主要原因是市場估值。從200566日上證指數創下1000點最低位以來,時間整整過去了6年半,讓我有了想看看這兩個股票究竟哪個上漲的多的想法,於是,今天就看了一下。

 

200566上證指數1000點,今天收盤2452點,大盤上漲145.20%

 

浦發銀行200562日最低價6.41元,今天收盤價9.54元,其中通過送股等數量增加了3.999倍(股權分置改革十送三,07年十送三,08年十送四,09年十送三,2010年十送三。)。

 

 

浦發銀行復權價格為38.15元,上漲495.10%,六年半來年均收益30.50%。(按6.7年計算。下同)

2004年浦發每股淨利潤0.49元,靜態市盈率13.08倍。

毛估估今年每股淨利潤1.46元,動態市盈率6.53倍。

 

華夏銀行2005712日最低價3.53元,今天收盤價11.57元,其中通過送股等數量增加了1.35倍(股權分置改革十送三,沒其他送股,考慮到華夏的現金分紅稍許比民生相對比例高一點,我就另外給5%的數量增加)。

 

 

華夏銀行復權價格為15.62元,上漲342.48%,六年半來年均收益24.85%

2004年華夏每股淨利潤0.24元,靜態市盈率14.71倍。

毛估估今年每股淨利潤1.43元,動態市盈率8.09倍。

 

招商銀行200562最低價7.93元,今天收盤價12.87元,其中通過送股等數量增加了2.702倍(2004年十送五,股權分置改革十送2.596308年十送三,11年十配1.3。考慮到招商銀行的現金分紅稍許比民生相對比例高一點,考慮到股權分置改革時候的權證收益,考慮到配股的成本降低因素,我另外綜合性的給了招商10%的數量增加)。

 

 

招商銀行復權價格為34.76元,上漲338.39%,六年半來年均收益24.68%

2004年招商每股淨利潤0.46元,靜態市盈率17.24倍。

毛估估今年每股淨利潤1.76元,動態市盈率7.31倍。

 

民生銀行200562最低價4.50元,今天收盤價6.59元,其中通過送股數量增加了3.905倍(股權分置改革十送5.0241605年十送四,06年十送1.907年十送三,09年十送二。)

 

 

民生銀行復權價格為25.73元,上漲471.82%,六年半來年均收益29.73%

2004年民生每股淨利潤0.325元,靜態市盈率13.85倍。

預測今年每股淨利潤1.08元,動態市盈率6.10倍。

 

好了,我把這四家銀行股的數據集中一下,看起來就清楚一點

 

 

浦發銀行復權價格為38.15元,上漲495.10%,年均收益30.50%

2004年浦發每股淨利潤0.49元,靜態市盈率13.08倍。

毛估估今年每股淨利潤1.46元,動態市盈率6.53倍。

 

 

華夏銀行復權價格為15.62元,上漲342.48%,年均收益24.85%

2004年華夏每股淨利潤0.24元,靜態市盈率14.71倍。

毛估估今年每股淨利潤1.43元,動態市盈率8.09倍。

 

 

招商銀行復權價格為34.76元,上漲338.39%,年均收益24.68%

2004年招商每股淨利潤0.46元,靜態市盈率17.24倍。

毛估估今年每股淨利潤1.76元,動態市盈率7.31倍。

 

 

民生銀行復權價格為25.73元,上漲471.82%,年均收益29.73%

2004年民生每股淨利潤0.325元,靜態市盈率13.85倍。

預測今年每股淨利潤1.08元,動態市盈率6.10倍。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是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結果!絕大多數專業人士、投資高手一致看好的招商銀行漲幅竟然是最差的一個。在這六年半時間內,默默無聞的浦發銀行竟然是漲幅第一名。

 

另外,就算是漲幅最差的招商銀行,在大盤上漲145.20%的情況下,也上漲了338.39%,大幅跑贏了上證指數,且也得到了很不錯的投資收益,我相信,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買進賣出的股民。

 

由此,我得出兩個初步結論:一是投資名家也從眾,沒自己思維。二是招商銀行的高估值是罪魁禍首。所以說,人多的地方別去!

 

 

同時,請朋友們注意:目前這四家銀行股的市場估值遠低於當時的市場估值,其未來的前景不言而喻,也留給朋友們去思考吧。

 

另:朋友們可以自己計算一下,假如現在銀行股的市場估值(市盈率)與大盤1000點時相同,那麼又該是如何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55

[轉載]巴菲特、比爾格羅斯們的最差投資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0z8gd.html

好文,避談失敗投資的人要遠離他們,除了騙子就是短暫扔飛鏢的幸運兒。看過太多說自己投資成功或理念頭頭是道而從來沒談過風險和失敗的騙子,如大部分基金裡,但是他們的成績並不比一般散戶好。

 

博主點評:每個成功人士的成功之路,都成就其自身的天時地利人和,對其他人來說,基本無法複製。與其盲目追求不可能被輕易複製的成功之路,不如多參考總結失敗的人事物的經驗教訓,對成就你我自身的成功之路,更有益得多。(投資市場無神,看大神們的最差投資就知道了,呵呵。)

 

 

 

巴菲特、比爾格羅斯們的最差投資

    導讀

就像曾風靡一時的美劇《絕望主婦》裡的名言「每個人都有一個骯髒的小秘密」一樣,每個「骨灰」級的投資大師都有一筆最差的投資。

  上週CNBC 每天邀請一位金融投資神話創造者走下神壇,讓他們說出令自己損失最大的一筆交易(worst trade)。這些大師們妙語橫生,就像曾風靡一時的美劇《絕望主婦》裡的名言「每個人都有一個骯髒的小秘密」一樣,每個「骨灰」級的投資大師都有一筆最 差的投資,但這些在他們今天的光輝戰績映照下,簡直可以用輕描淡寫來形容。所以讓我們帶著無比愉悅的心情,去瞭解這些大師們曾經無比心痛的投資經歷吧!

  巴菲特:我最愚蠢的一筆交易是買下了伯克希爾哈撒韋

  我知道說出這話就得好好解釋。那是1962年,當時我操作的資金規模只有700 萬(現在大家都叫對沖基金了)。當時伯克希爾公司從流動資本來看很便宜,作為一家老牌紡織企業,走向沒落已有段時日。每一次他們關閉一家工廠,就會用得到 的錢買些自己的股票,於是我打算在他們之前買入股票,將來再賣給他們,從中賺些利潤。就這樣,1964年我手裡已經有不少他們的股票,我去跟管理層談判, 果然他們要出錢買我手裡的股票,我跟他們說好11.5 就都賣給他們,但我卻收到他們的郵件說,他們只肯出11.38,這讓我非常生氣,於是我買下了整個公司,開除了CEO。

  後來伯克希爾成為一切的基礎,直到1967年我找到了一家保險公司,於是幫伯克希爾打造了保險為主的業務。但它畢竟是一家紡織企業,所有的資產和業務讓我隨後整整20 年時間裡,不得不一直向這些賠錢的業務注入資金。我們後來還買了一家紡織廠,而且還不停地購置機器,希望可以減少人力。但是整整20 年,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沒有見效,事實證明紡織行業不行。如果伯克希爾起點是一家保險公司,那麼市值將是現在的兩倍。這筆交易讓我損失了至少2000 億美元,因為我投入的每一筆錢都是drag(累贅)。

  我得到的教訓是如果你深陷一個很爛的行業,儘早逃離為妙。所以我一直說成為好的基金經理,最重要的是投資好的行業。那樣所有人都會認為你很聰明。除非 你認為自己是個管理天才,那你可以去試著讓很爛的行業起死回生,不過那又何必呢。我在多年前的年報中寫過一句話:如果一個名聲很好的投資經理,遭遇到一個 名聲很差的行業,那麼最後保住名聲的一定是那個行業。

  所以我現在實際上是天天面對自己最大的敗筆。但我當時是按照格雷厄姆的理論投資便宜的公司。現在我知道了,寧可在相對不錯的價格買入好公司,也不要在 看似折扣的價格買入差公司。投資經營和奧運賽場不同,奧運會跳水項目會因為你選擇高難度而給你加分,而經營企業,不會因為有人認為你選擇了更加曲折的道路 而給你加分。付出一份努力就可以得到的結果為什麼要付出七八倍努力呢。這些1959年我遇到查理·芒格的時候他就告訴我了,可惜當時我沒聽他的。

    比爾格羅斯(PIMCO Co-CIO):投資要看清角色本身

  那是1975年,當時巴菲特和芒格來找我們,希望我們貸給他們1000萬。我認為這家公司只能說「有趣」,有一堆已經沒落的工廠,有個See『s 糖果店,Blue Chip Stamps,除此之外沒什麼有吸引力的地方。於是我拒絕了。一週後Sam Walton 來找我,希望我給他們正在擴張的沃爾瑪商店貸款。他和兩個兒子帶著我在小鎮的沃爾瑪店轉,還帶著他家的狗。我認為他們也沒什麼讓我眼前一亮的東西。不久後 我遇到一家我覺得非常不錯的公司,叫做Itel,不是Intel。他們的辦公室有整整三十層,還可以看到金門大橋呢。我當時覺得,就它了,有實實在在可以 觸摸的東西。於是我貸給他們500 萬,可是Itel半年後就破產了。

  JP Morgan 曾經對國會說過,「Lending is not based on money or property」。我的理解是投資要看重character(角色本身),而不是property(房產or道具)。於是我把JP Morgan 的圖像掛到了辦公室的牆上,以提醒自己當年犯下的最大的錯誤。

  但正是對這個錯誤的反省,使PIMCO 躲過了次貸危機。因為我們當時認清了次貸的本質,包括零利率貸款等等證券化產品。無論市場多麼火熱,都改變不了他們的poor character,所以我們堅決不投資。正是2008 年遠遠好於競爭對手的收益為PIMCO 未來十年打下了良好基礎。

  Larry Fink(BlackRock 創辦者):要相信自己的直覺

  BlackRock 現為全球最大的money manager,Fink 認為曾經做過的worst trade 不是輸給了市場,而是自己。

  只要在市場一天,就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有時很好的idea,卻在各種經濟條件下成為噩夢,也可能本來很失敗的trade 卻取得了莫名其妙的成功。當年我準備離開第一波士頓,那段日子非常非常煎熬,我不確定自己應該做什麼,但是我知道兩點,第一我應該離開賣方,第二華爾街正 在經歷一場巨變。華爾街「生產」的各種證券產品,作為買方的投資者其實並不瞭解其中蘊含的風險,只是一味地聽取賣方的「建議」。可以說我們剛剛經歷過的金 融危機其實就起源於八十年代末的這種情況。

  所以我當時認為應該組建一家更加關注風險控制的投資公司。我記得很清楚,在我創辦BlackRock 的前一年半時間裡,會發生這樣的情況,這個季度基金會賺1個億,下個季度會倒虧3個億,正如我們不清楚錢是怎樣賺來的,也不清楚是怎樣突然虧掉的。這使我 意識到絕大多數買方都不瞭解購買證券所蘊含的風險,換句話說,市場也沒有一家公司可以對風險進行很好的評估,買方沒有真正管理好「資產負債表」。於是我在 想是不是可以建立一家以風險控制為核心和基礎的公司。

  但是當時的煎熬讓我對自己失去信心,我把這個想法告訴Blackstone 的創辦者Steven Schwarzman 和Pete Peterson,短短三天時間內我們就建立了合夥關係。他們貸給我500 萬美元,我還白給他們40%的股份。可以說他們對我的信任超過了我自己,他們贏了。公司成立35 天后,我們就迎來了第一位風險控制業務的客戶,4個月後開始賺錢,6 個月後我就還清了那500 萬。

  作為投資者一定要相信自己,特別是自己的直覺,所以這對我來講也許是worst trade,卻是他們兩人的best trade。

Stephen Schwarzman(Blackstone CEO):從失敗而不是戰績中學到更多

  我清楚地記得那是Blackstone 的第三筆投資,那時我們沒有任何投資決策過程(process),決定投資一家鋼鐵分銷商,一位合夥人有這方面的工作經驗,也很有把握,但是另一個合夥人 認為這筆交易有些不妥。沒有其他辦法,我只能把兩個人叫到我跟前,讓他們PK,有行業經驗的人贏了,因為這明顯是一場不公平的較量。我們後來損失了全部 400 萬左右的投資。當時我們的規模只有8.5 億。我永遠忘不了一位投資者對我說,我是他們見到過的最白痴的人,我想他們當時這樣說不僅情有可原,而且是對的。慶幸的是,這次失敗的經歷改變了整個公司 的命運。

  成功的投資者一定是個終生學習的過程,而且一定是從失敗的經歷中,而絕不是輝煌的戰績中,學到更多。每一次失敗一定有其背後深層次的模式 (pattern),不要只是捶胸頓足,更不要將責任推給他人,這是你自己的決定。這樣對投資決策的總結,持續幾十年,你會發現自己的進步不是一點點。要 把過去失敗的教訓應用到新的機會中去,這才是最為關鍵的步驟。

  每個人對自己進行評估時,一定要做到客觀不留情面。事實上,對失敗的反思對機構投資者同樣重要。很多人認為這是事後諸葛(second guessing),但錯了就是錯了,對事不對人。分析的是當時錯誤的決策,而不是這個人的全部。

  我一直把Blackstone 的投資決策過程稱做tooth fairy scenario(牙仙是美國的一個民間傳說,孩子們把脫落的牙齒藏到枕頭下,牙仙女晚上就會趁他們睡覺時把牙齒拿走,並留下孩子們希望得到的禮物實現他 們的夢想)。一方面我們要找到所有風險因素,另一方面要放開去想像,如果這些風險因素不存在,我們會得到哪些「禮物」,兩相對比,更好找到合理價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83

[轉載]劉張被抓前2月6日在武漢動車所的講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xdq.html

人已經遠離群眾視線了……高鐵是中國的一張名片……確實,現在老外想到中國……除了偉大而且神聖不可侵犯的共產主義,還有什麼能夠代表中國?

也許還有五千年的古文明……忘記了,全已被拆了……在三峽大壩的深處……

作為一個歷史資料留存吧!「一旦我們懈怠了出現了問題,毀的是什麼?是整個事業,所有的在建規模都會停止,影響中國鐵路發展、影響民族復興偉業、影響黨的執政形象。」這段話簡直就是對「723事故」的預言!

 

2011年2月6日,劉志軍部長到武漢動車基地檢查並作重要講話,摘要如下:

新春佳節來看望大家,為同志們的成長感到高興。我詳細查看了動車組三級修設備設施,以及即將投產的四五級修檢修庫房,也檢查了二級修作業,瞭解了動車組檢測和探傷的關鍵設備。今天,鐵路局、高鐵運營單位以及主機廠、動車基地的設計和施工單位的代表都在場,我提幾點要求。

要認清肩負的歷史使命。「高鐵是國家的名片」。我們要認清,從事中國高鐵事業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工業化進程中現代化的歷史使命,肩 負著中國鐵路發展事業的歷史使命。我們的高鐵快速發展,是在為提升整個國家的裝備水平服務,是在為基礎工業現代化服務。要教育每一名職工,對每一名進入高 鐵的職工都要講入門第一課,講使命感、責任感,還要講事故案例,講「4.28」、「7.29」等事故是怎麼造成的。要設法讓職工理解,我們肩負著中華民族 偉大復興的理想和抱負,要增強安全責任意識。只有理解了、增強了,才能做到敬業愛崗,才能在每一個崗位上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發展局面。現在我們發展到這個 程度,社會上是有疑問的,有的人說發展過快了、速度過高了、規模過大了,還有人說我們在「洋躍進」,國外也有一些聲音,有些日本人、法國人或德國人心裡不 服氣,貶低我們的管理。這些都不要左右我們的思維,我們要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要確保每一列車上線運行是絕對安全可靠的,用可靠的質量、用絕對 的安全來回應社會的質疑。

要切實保證絕對的安全可靠。無論是工廠、還是運營的同志始終要圍繞「安全」這個核心。我們講高速列車是陸地航班,其概念是什麼?就是要絕對萬無一失。陸地 航班的概念就是絕對萬無一失的,上線的高速列車就是要比照衛星上天、比照空中的飛機,衛星和飛機發生故障能「停車」嗎?列車司機就是要集中開車,不要擔當 機械師角色,就是說車一旦上線就不能有故障,動車組在一定運行時間內、一定運行里程內、壽命週期內是絕對安全可靠的。為什麼要把基地主任配成副局級,也是 為了增強管理責任。責任的具體體現,就是要牢記「不懈怠」,一旦我們懈怠了出現了問題,毀的是什麼?是整個事業,所有的在建規模都會停止,影響中國鐵路發 展、影響民族復興偉業、影響黨的執政形象。我們要吸取協和飛機被迫進入博物館、德國ICE降速導致發展停頓的教訓。高鐵每增開一條線,我們就會多一份責 任。現在里程已經達到8000多公里,到2012年是1萬5千多公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如果要享受事業的成就感,就必須承受巨大的責任感,如果不把自己 的事情做好,安全出了問題,那後果是災難性的。在這裡我要提醒大家,高鐵的安全成敗在移動設備。我們的固定設備是可靠的,一片梁有9噸重,是足夠承載動車 的。安全的關鍵就在於「車」,怎麼保障車的安全?靠動車基地、動車運用所來保障出庫的絕對安全。

要注重科學管理。三年的時間能建成如此規模,使高鐵列車的運營維護有了基本保障。我們要認真思考,在「機控」的設備設施到位後,不能忽視「人控」,要著重 考慮「機控」與「人控」的有機結合。「機控」的關鍵在於管理,必須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人控」的關鍵在於人員素質,必須提高管理人員和作業人員的素質, 使之適應中國高鐵的發展需要。

要時刻保持謙虛謹慎。動車基地的幹部職工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也要看到,中國高鐵運營的時間還不長。與成熟的運營維修機構相比,我們的動車基地雖然硬件 好,廠房及設備設施優,但是我們在現階段的敬業精神、責任感以及員工的工作理念還有一定差距。武漢動車基地三級修試修取得了成功,但是還處於剛剛起步的階 段。作為運營單位,理應先當好「徒弟」,需要向師傅學習。鐵路局、動車基地的領導要告誡我們的職工,一定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尤其在現階段要虛心向「師 傅」學習。在檢修管理方面,要重視運營商與供應商的合作,主機廠的製造技術是運營技術的源頭,可以擔當「師傅」的角色,動車基地應當好「徒弟」,通過開展 技術合作,逐漸豐富檢修運營經驗。

要把中國高速列車的製造和運用舞台搭建好。主機廠要深入發展,離不開鐵路事業發展的大舞台。中國的舞台如果不夠大,我們引領世界先進,世界的舞台很大,但 關鍵是要把國內的事情做好,才能到世界舞台做好事情。製造與運用之間要相互支持,製造商支持運營商就是支持自己,關鍵是正確處理好老師和學生的相互關係, 不要「留一手」,培育運營的專家就是做大舞台。鐵路的發展,需要大批的領軍人物,將來不管是製造方、還是運營方,你們中很多人能夠到國外擔當專家,應該有 自信。

 

附二:鐵道部副總工程師、運輸局局長張曙光關於貫徹落實劉部長講話精神的要求

劉部長在春運期間下基層檢查工作,事先安排要看動車基地。今天用了一個半小時全面系統地檢查、考察了武漢動車基地,從四五級修到一二級修到配件庫,看的很全面,並在二級修現場做了詳細的瞭解,是我們動車基地建設以來,劉部長進行的一次深入、全面、系統的考察。

劉部長在檢查過程中的興致很高,談了近半個小時。請裝備部安排近期組織全路機輛部門學習貫徹劉部長在武漢動車基地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做好機車車輛裝備製 造、運用維修和運用管理。為什麼說劉部長講話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在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中國高鐵發展到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劉部長做的一次重要講話。這和 當初我們引進、消化吸收那個時候的歷史條件不同,和第六次大提速第一批時速250公里動車組上線也不同,這是在一個新形勢、面臨新的任務、新的挑戰的情況 下,劉部長提出的系統全面的一次要求。在30分鐘的講話中,對裝備的設計製造、運用維護、配件管理、源頭管理、我們運用維修工作中的現場管理、人員素質等 方方面面都做了闡述,對我們未來的發展指出了方向,甚至構想到了我們以後走出去以後怎麼辦,既想到了我們面對困難、面對挑戰必須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也反 覆語重心長地教導我們,在取得成績、已經有了一定基礎的同時,務必要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劉部長的講話很全面,裝備部、武漢局、工廠一定要貫徹落實 好。下面,我就學習貫徹劉部長講話提四點要求。

第一,系統學習和領會劉部長講話精神,牢牢抓住精神實質,他的實質、他的核心就是要把中國的高鐵事業、中國的高速列車製造、管理、運用真正推向能夠引領世界的高度和新的平台,真正做到世界第一,這是核心內容,一定要認真貫徹領會。

第二,安全為核心,這是劉部長自始自終強調的,有了安全,我們就有了發展條件和環境,沒有安全,我們將失去好的發展條件和環境,劉部長對這一點講的比較 重,無論是工廠的同志還是運營管理的同志,都要從自己的角度來理解。從高鐵走下來看,情況不容樂觀。來之前,我看了兩個文件,一個是上海對火災事故的處 理,一個是河南礦難的處理,感覺責任在肩,必須承擔這個責任和後果,必須承擔安全出了問題以後的所有責難。心情很沉重。為什麼劉部長一而再、再而三地強 調,這就是原因。所以,安全的問題請在座的同志要想的更複雜一些,想的更重一點,決不能讓中國高鐵發生悲壯的那一頁。但大家不要過於樂觀,一個這麼大的事 業,在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我們的思想認識中,要把安全這個問題放在我們學習貫徹領會劉部長講話精神、抓好當前工作最最重要的位置。

第三,今年適當的時期,要認真總結動車組的運用檢修工作,從修程修制、檢修方法、檢修體制、工裝設備進行認真梳理,包括目前形成的架構,製造是運用維護的 源頭,部件供應生產又是製造的源頭,如何把三者融為一體,是我們目前正在探索的,劉部長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認可。一個龐大的複雜的系統,我一開始就沒有打算 把他們剝離開,因為其中的技術太複雜,對於這些架構型式的考慮,要認真開一次會議,把目前的做法、未來的走向、基本的規律性的東西固定下來,在這個問題 上,要堅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最終是自上而下。因為最終是要統一的,自下而上是一個群眾性的創造性的過程,自上而下是一個標準統一的過程,裝備部要認真 總結檢修模塊中好的實踐經驗。現在四個動車段,每一個都有自己的創造和探索,都有自己好的做法,怎樣及時標準化,裝備部在今年六月份前要制定統一的標準, 要很好地總結,今年下半年,動車段一至、四級修都已經覆蓋,該統一的一定要統一,在這一點上四個動車段做了很好的探索,裝備部也要組織好。

第四,對工廠而言,對高速列車檢修運用的情況不斷進行整改完善的力度還不夠,從廣州調研的情況來看,三型車故障率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必須抓緊時間。究其原 因,思想上有什麼問題、管理上有什麼問題、技術上有什麼問題,我懷疑是思想上的問題。380B在杭州發現了故障,又是軸溫報警、又是封鎖,滬杭線不到 160公里,這個狀態京滬線還能開得了?一定要想辦法盡快解決,不能再把這個問題帶到京滬線上。三是工廠自己解決三型車的問題。要把京滬、380做成精 品,目前的工作還遠遠不夠。

劉部長的講話主要是針對動車基地,我就提這麼四點意見,必須立即抓好落實。最後,劉部長委託我,轉達對大家的節日問候。需要強調的是,春運真正的高峰在節 後,所以一定要集中精力、集中力量把動車搞好。現在擔心的問題有兩個,一是檢修週期,任何人不能修改,安全第一決不能動搖,當前動車使用效率必須服從於質 量和安全。二是出庫質量,高速動車必須確保出庫質量,做到萬無一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94

[轉載]「現在買房子,傻瓜才掏錢!」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0zbe5.html

昨晚,和一個開典當行的同學喝酒。

我問同學,「你買了多少套房子,多少間鋪面?」

「房子22套,鋪面12間。」同學炫耀似的答道。

「那你花了多少錢呢?」同學雖然是千萬級的富翁,但他也不至於能把千萬多的錢壓在固定資產上吧!我心中默算了一下,非常懷疑!

「現在買房子,傻瓜才掏錢!虧你還是個生意人!」同學鄙視的看著我。

同學的話,簡直令我震耳欲聾,使我目瞪口呆。我連忙虛心請教。於是,同學就對我說出一番匪夷所思、驚世駭俗的話來......以下,都是我同學的話,雖然詞句有些出入,但基本語意我還是轉述清楚了的。

一、買房不掏錢,你是怎麼操作的?

同學的話——

你知道,我的典當生意完全是靠錢生錢。第一次買房時,雖然我有能力一次性付清全款,但我還是不願意那麼多的現金被房子壓死。那時,正流行「零首付」,於是,我一分錢沒花,貸款18萬買了房(貸款期限為一年)。

一年期滿,要還房款和利息了。也不知道是我幸運呢?還是我倒霉!那時,我的資金被一筆業務佔用了。為了業務,我不僅還不起房款不說,還得另外新增貸款。迫 不得已,我找老關係——銀行的信貸部經理溝兌。當我吞吞吐吐的把「延期還房款並另外新增貸款」的要求說出來後,沒想到,信貸經理卻詭秘的一笑,非常爽快的 答應了。

信貸經理給我出的主意很簡單:讓我老婆,以兩倍的價格,貸款買我的房子,貸款期限也是一年。

「兩倍的貸款,那就是兩倍的利息啊!你這不是變著方的剝削我嗎?」我還沒有反應過來。

「如果到時,你不還款呢?」信貸經理很鎮定。

「啊......」

「被銀行收房,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關鍵是除去稅費後,我還憑空白得了17萬。不,這17萬我可不能一個人得,我至少要分給他5萬。」很快,我反應過來。於是,我對信貸經理會心的一笑......

這,就是我第一次買房的經歷。

我後來的買房經歷都與此類似,也就是:堅決的不掏一分錢,全部用銀行的貸款買房子;然後,如果遇見不明真像的投資者(說是投資者,其實是傻帽)買房,那就高價賣給他。如果一直沒有投資者買房,那就不斷的把自己的房子加價轉貸給自己,不斷的用銀行的錢來還銀行的債。

並且,我是開典當行的,與銀行的關係是一般人無法比的。一般老百姓買房,大都選擇20年按揭,而我買房從來都是只貸款一年,到期了才還本金和利息。這樣操作,不用交月供。而貸款到期後,我只須做做「紙面文章」轉貸款一下。實際上,我一分錢也不用掏。

二、我不信,在實際生活中能有如此荒謬的事情。你講的是「童話」吧!

同學的話:兄弟!我是看你人對,才給你講這些掏心窩的話。你怎麼可以不相信我呢?你要怎樣才能相信我呢?

作者發言:你就給我講點實際的例子吧!

同學的話:你知道王二麻子是怎麼發家的嗎?

作者發言:「那你說說。」王二麻子是我的另外一個同學,現在是開發房地產的億萬級富翁。

同學的話——

那我就說說。

想當年,王二麻子那個落魄啊!就連他註冊公司的註冊資金,也是我臨時拆借給他的。如今,別看王二麻子表面風光,他拿地的錢,是從銀行貸款的;修房子的錢,是建築商墊資的。總之,他就是一個完全的「空手道」。

房子修好後,王二麻子在正式開盤前,通常要舉行一個「內部認購會」。這個內部認購,其實就是王二麻子召集公司內部員工和一些像我這樣的、相熟的炒房客(或 者乾脆是一些從招聘會上收集的、眾多的、應聘者的「身份證複印件」),以這些人的名義來買房子,全部用銀行貸款來買。這,就是所謂的「開發商囤房」。

並且,此次交易上報給銀行的交易價,必須比實際的內部交易價提高30%。為什麼?因為貸款買房要首付兩成啊!舉個例子,如果你想收回100萬,那你就必須 以130萬的房價向銀行貸款。這樣,銀行給你的錢就是:130萬×0.8=104萬;你實際裝進口袋的錢就是:104萬—4萬(給相關銀行人員的「好處 費」)=100萬。

就這樣,通過開盤前的內部認購,王二麻子其實已經成功的全部收回了投資,把所有的風險轉給了銀行。到這時,王二麻子才會開始打廣告賣房子,並歸還「買地的銀行貸款」和「修房子的建築商墊資」。

作者發言:後面又怎麼操作呢?

同學的話——

你怎麼那樣笨啊!稍微聰明一點的人都能想到,後面的操作方法,其實與我炒房的方法是一樣的,也就是:「如果遇見不明真像的投資者(說是投資者,其實是傻 帽)買房,那就高價賣給他;如果一直沒有投資者買房,那就不斷的把自己的房子加價轉貸給自己,不斷的用銀行的錢來還銀行的債。」

不過,由於已經收回了按揭貸款的首付款,所以後面的操作並不需要每一次都加價30%,只需按著樓市房價本來的上漲幅度加價就可以了(即每年上漲14%左右)。

什麼?萬一房價上漲幅度不足於支付貸款利息怎麼辦?笑話,你什麼時候看見過中國樓市的房價上漲幅度低於當年的貸款利息了?

明白了吧!這,就是中國樓市的房價只能上漲不能下跌;並且,房價的上漲幅度還不能低於當年貸款利息的真正原因!!

想想就覺得可笑,居然有學者說,「建築成本和地價的不斷上漲,是房價飛漲的原因。」這簡直是扯蛋!其實,「金融成本」才是房價構成的大頭,至少要佔目前房價的50%。

以上海倒塌的蓮花河畔景苑為例。網上公佈,其樓麵價格不到604元/平方米,建築成本也不到1300元/平方米(其實,網上公佈的建築成本並不準確。市法 院電梯公寓的建築質量總該比它好吧,建築成本也沒有超過1000元/平方米)這麼便宜的房子,開發商為什麼非得要把它賣到14000元/平方米呢?賣低一 點、少賺一點不行嗎?答案是不行的。原因很簡單,「金融遊戲」是有成本的,每這樣操作一次,房子就必須加價一次。只有不斷的加價,上述操作才有生存的空 間。所以,蓮花河畔景苑前年賣7000元/平方米,去年賣10000元/平方米,今年就得非要賣14000元/平方米。俗話說「豆腐盤成了肉價錢」。這, 就是「金融遊戲」的代價!

有句話道出了目前中國樓市的實情,「房子是用來炒的,不是用來住的;商品房是賣給銀行的,不是賣給老百姓的。」

老同學,請你想一想,現在的樓市,房價明明已經遠遠的超過了老百姓的實際購買能力(也就意味著房子永遠賣不出去),為什麼房價還會不斷的上漲呢?並且,還要「量、價齊漲」呢?原因何在?正在於此!

三、你講的,只是極個別的現象,不能代表中國樓市的整體形勢。

同學的話——

老同學,你太孤陋寡聞了吧。請看:

李樹彪案:1999年9月8日到2004年1月15日,湖南郴州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原主任李樹彪騙取公積金貸款、銀行貸款共計44筆,涉案金額1.2億元。

康明案:2000年前後,河南鄭州康明置業有限公司通過東明花園414套房源,在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進行重複抵押貸款共690多套,至少套取銀行資金2億元。

姚康達案:從2002年至2003年上半年,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支行向「姚康達」一人發放房貸7141萬元,用於炒作128套住房。

森豪虛假按揭案:從1997年年至2002年上半年,北京市華運達房地產開發公司以森豪公寓、太利花園為幌子,採取假按揭的方式,向中行北京市分行、北京 銀行中關村支行、北京銀行展覽路支行三家銀行騙貸共計16.2億元。(請看《京城最大假按揭騙貸案震醒房市》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45/9255894.html)

建行廣州分行案:2002年,審計署抽查建設銀行廣州地區八家支行的住房按揭貸款,發現10億元虛假按揭。僅廣東省汕尾市公安局某副局長一人,即騙取建行廣州市芳村支行按揭貸款3793萬元。

曲滬平案:2006年,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陸家嘴支行在已發放貸款中,發現1.26億元個人房產按揭貸款存在抵押不實,貸款代理人為「曲滬平」。其後更查出與曲相關的房貸高達91筆,涉及金額4億元左右。銀行不得不委託房屋中介公司出售抵押房產,以回收問題貸款。

同泰案:2006年,北京同泰房地產公司涉嫌利用87份假業主所簽購房合同,從銀行騙貸6700萬元。

成都虛構房產騙貸案:2005年至2008年期間,犯罪嫌疑人唐某勾結成都市房管局工作人員以虛構房產的方式辦理房產證進行騙貸。現已發現的涉案房產證已超過一百多套,涉及金額近二千萬元!而且事態還在進一步發展中。

另外,今年銀監會三令五申的明確要求,「貸款發放必須用於滿足實體經濟的有效信貸需求,防止信貸資金流入樓市」。然而,40000億資金依然流入樓市......

老同學,請你想一想,為什麼會發生那麼多的這類事情呢?為什麼全國的銀行都明知道是假按揭也要把錢貸給地產商呢?難道銀行的官員們都是傻子嗎?

其實,銀行的官員們一點都不傻。

原因在於,銀行內部人員與開發商其實是狼狽為奸的同夥。參與這項操作的某些銀行內部人員決不是希望通過購房者支付貸款利息為銀行賺錢,坦白地說,他們是在 參與分贓——他們與開發商一起盜取不義之財,將風險轉嫁給國家銀行,而買單的是真實的購房者。一旦真實的購房者無法買下這個巨單,銀行就出現危機。

這時候,買單的就是全國人民了,國家必須銀行注資,消除爛帳。國家的錢哪裡來?印鈔票!結果是什麼?通貨膨脹,物價飛漲,老百性的錢不值錢了,或者說老百 姓的錢被搶了,被誰搶了?被國家搶去堵漏了,堵開發商和銀行某些蛀出來的大洞。這個洞如此之大,堵住了也是一個醜陋的疤,而疼的永遠是百姓。

所以我會說——房地產業已經成為相關單位、相關部門團結起來瓜分國家金錢(其實是老百姓的存款)的道具。

違規又有什麼大不了的?銀行官員們不怕啊!只要表面的紙上手續完備了,我就沒有了責任。即使按揭貸款是假的,又有什麼關係?況且銀行有國家這個後台,就是 虧了也不怕,反正銀行的官員們現在掙了錢就行。至於銀行以後不行了,自然有國家來管,況且那是下屆銀行官員的事情。難怪中國銀行的壞賬率居然在40%以 上!原來,在中國,最大的腐敗在銀行!!

四、我依然認為,這只是極個別的現象。如果你講的是普遍的現象,為什麼還沒有開發商被收樓呢?

同學的話——

原因有許多,簡單的有:

1、你不關心房地產界的新聞。比如「曲滬平案」,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陸家嘴支行就收了樓,不得不成為了「房東」;

2、由於開發商在銀行內部的同夥,掩護工作做的好的緣故,案子沒暴。

掩護工作怎麼做?很簡單——只要一近債務償還期,開發商就會和「銀行內部的同夥」們一起,把房子又一次加價賣給(轉按揭)其它的「身份證複印件」(其實,房子依然在開發商手裡)。這樣操作,開發商永遠不會被收樓。

雖然這樣操作,房價會不斷的上漲,並很快的遠遠超過老百姓的實際承受能力(也就意味著房子永遠賣不出去)。但是,這樣的操作,如果只從官樣程序上來看、只 從表面的紙上手續來看的話,它是永遠合法的。這就是銀行官員們敢於給開發商打掩護的原因——因為以目前的銀行制度來說,只要表面的紙上手續完備了,銀行的 官員就沒有了責任。

五、你的意思是,目前的銀行貸款制度有著嚴重的漏洞?

同學的話——

當然!

我能不花錢的買那麼多的房子和鋪面,甚至還靠房子從銀行套出那麼多的周轉資金做生意,這一切,全都得感謝銀行的制度漏洞啊!銀行的貸款制度,真的是「為人民服務的好制度」啊!

作為一個典當行的老闆,以同行的眼光來看,我認為銀行貸款的制度漏洞有:

1、抵押物價值的評定方法有缺陷。

比如,明明開發商拿地只用了5000萬,他卻可以用這塊地抵押貸款1個億;比如,開發商修樓修到蓋頂,明明只用了7000萬(含地錢),他卻可以用這個樓抵押貸款2個億。

如果,按照我們典當行的規矩來辦,事情又會怎樣呢?

當開發商用這塊地抵押貸款時,我會親自去核實:開發商拿這塊地,是否真的給了政府5000萬。並且,如果這個情況屬實,他也最多只能貸款4000萬。因為我要預提風險基金啊!

當開發商用這個樓抵押貸款時,我也會親自去核實:開發商修這個樓,是否真的花了2000萬(只算建築成本,不含地)。我會按照各種人工、各種建築材料的最 低價來核算這個樓的建築成本。並且,如果開發商修這個樓的確花了2000萬,他也最多只能貸款7000萬×0.8=5600萬(連地一起抵押)。

最後,當購房者按揭貸款時,我絕對不可能按照「購房合同交易價」來發放貸款,購房者最多能獲得的貸款金額是:7000萬×0.8×購房面積/此樓總面積。

舉個例子:有個賣衣服的商人因為生意周轉,需要以衣服為抵押物向銀行貸款。你說說,銀行是該「按照衣服出廠價的8折」給他貸款呢?還是該「按照衣服零售價的8折」給他貸款。

作者發言:當然該按出廠價算。如果按照零售價算的話,賣衣服的商人幹脆不用開店了,他直接把衣服賣給銀行賺錢更快!嗯,我明白了,怪不得在中國會出現「房子是用來炒的,不是用來住的;商品房是賣給銀行的,不是賣給老百姓的」這樣的奇聞!!!

同學的話:是啊!抵押房的價值,不能由客戶之間的交易來決定啊!!

2、責任追究方法有缺陷

「只要表面的紙上手續完備了,銀行官員就沒有了責任。」這怎麼可以呢?在我的典當行,我可不管你的紙上手續是否已經完備,只要是你負責的業務出了問題,嘿嘿!我就找你算帳!!!

另外,讓國家損失16.2億的森豪虛假按揭案暴露後,相關的銀行官員居然沒有被追究責任,這怎麼可以呢?嘿嘿!如果這樣的事是發生在我的典當行,不要說讓他家破人亡,我至少會讓他和他的親戚傾家蕩產!!!

作者發言:是啊!發生金融案件後,居然不追究相關銀行官員的責任。換成是我,我也覺得「打馬虎」比盡忠職守更合算!!!怪不得中國的金融案件層出不窮。聽 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聽你說到這兒,就連我這麼笨的人也知道了應該如何理順樓市——只要嚴格金融制度,讓炒房的人不能獲得投機的資金,樓市的泡沫自然的 就會散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09

[轉載]王曉路:消費行業出慢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67715b01010jjz.html

最近看了恆安(1044.hk)、大家樂(341.hk)的年報,真是平淡無奇的公司,卻創造了長期投資的極好收益。

恆安,2006年的時候看過,當時真的是水平太差,境界太低,認為這樣的公司雖然不錯,但實在平淡無奇,遠不如招行、萬科、平安、中集、振華港機等雄偉、 卓越,佔領了全球的市場,長了咱中國人的志氣。不就一生產紙尿褲、衛生巾的企業嘛,成天受紙漿價格波動的煩擾,遠不是搶佔世界之巔的皇冠上的明珠。再說, 當時的股價也比前兩年漲幅甚大,估值也談不上低估到很有吸引。於是…..

上週末,看到關於它的創始人許連捷的採訪報導,再度翻看它的年度報告,以及去它家網站上搜尋上市初的數據…..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628/09368191146.shtml.

上市招股書,上市公告書沒找到,應該是1998年底上市的,根據1999年年報,股本約10億,收入11.3億,利潤3億。當時的股價大概是2—3元,也就是說市值是30億,是香港市場給予普通公司的估值:10倍市盈率。然而就是在這上市後第一年的年度報告中,公司就反覆強調了,紙尿褲在中國市場的滲透率只有1%,當年增加到1.6%, 因此,公司此類產品的增長有五成以上;衛生巾這一傳統產品,公司則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不斷推出創新高毛利產品,因此,毛利、淨利潤持續提升。這樣的 思路,一貫穿就是10年時間。如今2009年年報顯示,收入108億,利潤21億,股本12億,市值750億,市值年複合增長超過33%。

大家樂(341.hk),2009年收入48億,利潤5.13億,淨利潤率10%左右,在沒有信貸的情況下,獲得18%的ROE,算很不錯了。公司到今 年,已上市25年,年年派息。旗下有多個子品牌,包括「大家樂」及「一粥面」、「泛亞飲食」、「新亞大包」、「利華超級三文治」、「Spaghetti 360」及「ME.N.U」以及「意粉屋」,還收購了稻香(573.hk)11.65%的股權。可能在香港之外,人們對「大家樂」以外的品牌都不太熟悉。 根據可搜尋到的1999/98年度報告,當時的收入約23.5億,較前一年度增長增長7.76%,利潤1.7億,比上年度增長21.46%,股本約 5.25億,當時股價約2—3元,市值大概是10—15億左右。如今股本5.6億,市值112億。這十來年利潤增長3倍,市值增加了八九倍。年度複合增長 也有20%以上。

持有10來年,市值增加了10—20倍,年複合增長20—30%,這個數字,既神奇,也不神奇。說它不神奇,是因為過往的幾輪牛市中(1996— 1997、1999—2001、2005—2007年),兩三年時間賺個10倍20倍一點都不稀奇。但說它神奇,是因為這些消費類公司的市值,漲了比較難 跌回去,賺到手裡的不是紙上富貴。而我們在大牛市中賺到的錢,後來往往都吐回去了。更何況類似大家樂這樣的公司,年年派息,早年低價持有者,如今的分紅收 益率都很可觀了。

這類的公司,往往很容易被忽略,因為太普通,太尋常。行業沒什麼門檻,人人都能做,餐飲,誰不會?遍地都是餐館。紙巾?太簡單,如今沃爾瑪、家樂福都有自 己品牌的捲紙產品。這樣的公司,也缺乏高科技的耀眼光環,有的只是勤勉服務,高效管理。在日復一日簡單地為普羅大眾提供服務和產品中,賺取一點辛苦錢。它 們的成功,我想,有兩點至關重要。其一,是趕上了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消費升級。其中恆安的紙 尿褲特別有典型說服力。2000年之前,大部分的70後還沒有進入婚育階段,主要還是60後是生育的主力,他們的消費習慣,以及當時的收入水平,支持每月 幾百上千元的紙尿褲消費,還是有點勉為其難。所以恆安才會敏銳意識到紙尿褲的滲透率只有1%,空間極為廣闊。如今80後進入婚育高峰,我看幾乎沒有哪個年 輕父母肯再去洗嬰兒尿布了。伴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習慣的變化是快速和巨大的,而且是剛性的。順應了這個趨勢的行業,公司,都會有一段相當美好的野蠻 生長階段。無論是速凍米面行業、快餐連鎖公司、家紡企業、日化產品、還是影院、遊戲、連鎖便利店,人均收入超過3000美元之後,消費浪潮撲面而來,這個 大趨勢如果我們錯過了,就一定是錯過了今生最穩妥、最大的一次投資機會。

所以,在這裡,我倒並不敢認定恆安國際是什麼優秀、卓越、偉大的企業,儘管在許連捷的產業藍圖中,恆安集團未來要成為中國頂級家庭生活用品供應商。但我知 道,恆安的空間遠不止現在的20億利潤。搜尋了一下寶潔、聯合利華的收入、利潤、市值,寶潔的數字是767億美元、68億、1730億;聯合利華是400 億、33億、770億。雖然寶潔和聯合利華的行業空間、產品線遠比恆安豐富,恆安還只是一個很細分的行業,但我看到的是13億人口的消費潛力,中國出現千 億市值的消費品公司只是時間問題。

簡單說,颱風來了豬都會飛,如今這颱風刮到了消費領域,趁勢而上的行業和公司,肯定比產能過剩、屢遭調控限制的夕陽產業好。

第二點,除了行業生命週期決定了大方向之外,還得說點微觀的。行業層面的競爭格局相當重要,中國,總的來說是新興市場,發展中國家,但並不是每個行業都有很好的機會,每個行業的主流公司都能給股東帶來豐厚回報。這個跟行業格局有很大關係。

簡單地說,行業發展大致有三個階段,先是跑馬圈地,野蠻生長;其次是軍閥混戰,行業競爭激烈;最後是形成寡頭壟斷。第 一和第三階段的優勢公司,比較容易過上滋潤的日子。第二階段則比較艱難,並不是每個行業都能順利進入第三階段,或者說即便是進入了寡頭壟斷階段,就一定能 獲得超額利潤。曾經的彩電行業在第二階段就折騰了N年,苦不堪言,如今少數倖存下來的企業仍然面對核心技術不在手裡,研發投入巨大的壓力。只不過,行業空 間和容量跟之前階段相比好很多,所以彩電企業的日子也好過很多。粗略看來,只有B to C的企業,才有一些優勢條件能在第三階段獲得超額利潤,因為C,消費者,乃散沙一盤,不足以和B,企業去抗衡,一旦形成了品牌或者網絡的壟斷優勢,消費者 是會乖乖認賬的。但B to B則未必,案例就是中集和勝獅,雖然全世界就只剩它兩家了,但它們的客戶是比它們財大氣粗幾十倍的船公司,所以,議價能力是有限的。

由於並不是每個行業都能順利過渡到第三階段,而成功進入到第三階段的行業,有的時候已經是行業空間飽和了,這樣呢,即使是買到了寡頭壟斷公司,但空間有限,也未必是好的投資機會。比方現在的鋼鐵水泥工程機械行業,剩餘的公司不多了,但留給每個公司的空間也有限。

所以,理想的投資標的應該是第一階段就脫穎而出的優勢公司,行業空間還巨大得很,天花板還遙遙不可見。 10年前的衛生紙行業,恆安是強勢公司,如今把維達國際(3331.hk)遠遠甩在後面,維達2009年收入27億多,利潤不到4億,市值60億,不到恆 安的1/10。目前雖然行業已經不是初級階段,但離飽和還有距離,而居安思危的恆安,已經騰出精力和資金去做食品行業了。雖然我對它跨行業經營能否成功心 存疑慮,但畢竟說明公司的遠慮和眼光值得稱道。哪些行業還處於增長的初級階段呢?大致有速凍米麵食品,肉製品屠宰加工、紅酒(也許紅酒已經進入初級階段尾 聲了)、家紡、影視娛樂、還包括一些細分的補丁市場。啤酒、乳業、飲料、衛生紙、日化等進入穩定增長階段,包括百貨行業。運動品牌行業雖然還增長不錯,但 裡面的強勢公司太多,而且都上市了,大家都財大氣粗,拼廣告、壓渠道、戰價格,未來幾年有好戲上演。相對來說,李寧的勝算大一些。

盤算來盤算去,進入寡頭壟斷階段,行業穩定增長的有:啤酒行業(青啤、華潤雪花、燕京)、肉製品屠宰加工(雙匯、雨潤)、紅酒(張裕、長城),乳業(蒙牛、伊利)以及恆安,李寧等。行業容量巨大,增速極快的是速凍米麵食品(三全食品
、灣仔碼頭、思念、龍鳳,其中三全是唯一的上市公司,先發優勢極為明顯)、家紡(夢潔、富安娜等, 不過品牌太多,集中度低,激烈競爭難免)。行業大,但集中度低的是餐飲,大家樂上市25年,那麼多子品牌,才50億不到的營業額,可見餐飲行業的擴張似乎 有一定的邊界,似乎行業集中度難以達到寡頭壟斷的格局。想來大千世界,口味各異,總不能全世界只有幾個餐館吧。但以麥當勞、肯德基的案例看,快餐連鎖企業 有其生存空間和盈利模式。所以,味千(538.hk)、小肥羊(968.hk)的盈利也應該不會止步於2—3億的水平。

不管怎麼說,過去10年消費品公司中跑出來的大牛股,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發:基於人口總量和人口結構的變化是 最重要的前提,需要對消費習慣、品牌管理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雖然沒有高科技含量,但優秀企業,其品牌的護城河每年都在拓寬;儘管每年的成長都有 限,但複合增長的結果是10年後上一個大的台階;股價表現基本上波瀾不驚,想要賺快錢,要暴利的,通常耐不住性子,守不住;估值是個難題,因為當企業展現 出強勢品牌和高速增長的時候,往往都不便宜,品牌消費品公司幾乎從來都不曾便宜過,拿青啤來說,2008年底,也就跌到13—15 元,2008年每股盈利0.53元,也差不多快30倍市盈率。所以我們往往要在安全邊際不太夠的情況下做決定,這考驗我們看企業的眼光,看企業是否真的有 足夠的能力去達到一個很高的增長預期,也考驗我們的運氣──看我們是否RP太差,比方2007—2008年上半年買蒙牛就是很一件糟糕的事情。李寧、百麗 等,金融海嘯也跌,但跌幅有限,現在基本回到歷史高點;行業空間大,增長潛力大的雨潤、張裕B則創新高,當時和它們同等評價的蒙牛,現在離歷史高點還差 10塊錢。所以,好的買入時點,永遠是我們的安全墊,但能否等到好的買入時點?金融海嘯是一次,今年這次調整可能也算一次吧,但至於優勢企業能調整到哪個位置上,不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71

[轉載]分享《怎樣選擇成長股》中的幾個小故事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xfe.html

我給個真實的例子吧,幾年前有個傻瓜以2300萬元賣掉了廣州下九路步行街的商舖,當時租金回報率約5%。商舖現值約3000萬元,經常會有人問傻瓜後不後悔。
傻瓜當年把商舖的錢用來買了二沙島的別墅,現值4000萬。傻瓜到底是賺了還是虧了?
很多人不斷用故事三來證明傻瓜有多麼的傻,這就好比笑話地產商前幾年把房子賣便宜了一樣。很多人只看到動態的價格,卻看不到動態的價值。

    故事一

    「20多年前,有一位在大多數方面都展示出很強的投資能力的紳士,他想購買一隻在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00股。在他決定買入的當天,該股票的收盤價 位35.5美元。第二天依然如此,但是他不願意支付這一價格,他決定節省50美元,於是將買價定為35美元,並且拒絕提高買價。此後該股票的價格從未低於 35美元。今天,將近25年過去了,該股票看上去擁有特別光明的未來。而且受到股票紅利和拆股的影響,該股票的價格已經超過了500美元。

     換句話說,為了節省50美元,投資者少賺了至少46500美元。此外,這位投資者仍然賺得了46500美元,因為他曾經以更低的價格買入過該公司的股票。 既然46500美元是50美元的930倍,這意味著他要節省930次的50美元才能收支平衡。顯然,採取這樣的行動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潘潘按:相信很多人(包括我)經常做這樣的蠢事。

 

    故事二

    「那個時候,市場上流行買入一兩年前才以很高的價格公開上市的股票,而我一直抵抗這種誘惑。但是由於頻繁地與支持這些公司的人聯繫,我也不斷地尋找一些可 能真正有吸引力的投資。1969年,我找到了一家從事非常前沿的新技術的設備公司,它的存在有著堅實的基礎。這家公司的總裁聰明而誠實,我仍然記得,和他 一起用過一次長時間的午餐之後,我在機場等到回程飛機時一直在來回的盤算,是否以當時的市場價格買進這家公司的股票。深思熟慮之後,我決定開始行動。

    我正確判斷了這家公司的潛力,接下來幾年,該公司確實有所增長,但是,這次投資卻是失敗的。我的錯誤在於為該公司的前景付出了過高的價格。幾年之後,公司 表現出相當快的增長,我賣出了這些股票,但賣出的價格和我當時買進的成本幾乎沒什麼差別。儘管我認為在公司未來能獲得的增長已經變得相當不確定時賣出股票 是正確的,但是以微博的利潤再持有多年之後賣出,不是使資本增長和防止通貨膨脹的方式。在這次表現令人失望的投資中,原因在於最初受到衝動的誘惑,支付了 不切實際的價格。」

    潘潘按:不要為成長股支付過高的價格。

 

    故事三

    「但是,那時我有一個相對較新的賬戶,這個賬戶的所有者在他們的生意中,習慣於在市場下跌至最低點時買入,而在上漲到最高點時大量賣出。既然德州儀器的價 格漲到了原來的兩倍,他們給了我很大的賣出壓力,不過我還能堅持住。當股票又漲了25%,能帶給他們125%的利潤時,他們給我施加的賣出壓力就更大了。 他們解釋說」我們很贊同你的看法,我們很喜歡這家公司,但是我們隨時都能在下跌時以更好的價格回購他的股票。」我最終向他們妥協了,但是說服他們繼續持有 一部分,而賣出其餘的部分。儘管幾年後該股票出現了一次大幅度的下跌,價格從最高點下跌了80%,可是這個新的最低點仍然比這些特別的股東賣出的價格高出 約40%。」

    潘潘按:其實故事三和故事二有矛盾之處。當一只成長股的價格漲到遠高於它的內在價值時,是一直堅持持有,還是賣出?個人持後一種看法,歡迎討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