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理解的上市前的公司董秘的職能 影武者

http://xueqiu.com/1481565998/23137805
最近拜讀了@西來問道 說董秘是最倒霉的行當的文章聯播,深有感觸,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也說一說對董秘的理解,文筆不好,歡迎拍磚。

我是金融專業畢業後一直在風險投資公司工作,閒暇之餘買一些國內上市公司的股票,原因有二,之前公司對買美股是有要求的,第二是老婆做港股的IPO,也不能買,雖然我們在簽署相關文件的時候覺得都挺扯淡的,但是A股也有非常好的上市公司,所以我也很淡定。所以,最早接觸國內公司董秘,是從參加股東大會和參加一些有機構組織的調研開始的。

大多公司的董秘是財務總監在上市的過程中兼任的,這一類的董秘看起來都是非常嚴謹的,厚厚的眼鏡告訴我,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財務數字的解釋,而這一類的董秘往往只是公司的執行層;當然,也有很多跳出這個層次的。還有就是業務線上的一位副總兼任董秘,這樣的,往往,對業務,對市場,對競爭對手都有非常清楚的瞭解,而且因為是董秘,對資本市場,對金融業有非常清楚的理解,溝通起來會學到很多行業的知識,和對公司的價值有更多的認識。

機遇,讓我也有幸加入了董秘這個『行當』,是從幫助這家公司融資開始的,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VIE結構的解除和建立新的人民幣投資構架,創始團隊的股權安排,並且完成融資,應該說算是非常快的了。也因為絕對的經歷被這次融資佔用,我也從之前的PE離職,全職做這件事情,並且開始思考董秘在未上市公司的職能定位。

定義上來說,董秘是公司和投資人之間信息溝通的橋樑。事實上,董秘是需要具備非常復合的知識的,包括財務、法律、資本市場等,而核心的還是在對金融的理解和對公司價值的判斷,在公司的金融(corporate finance)方面發揮作用,而不僅僅是一個信息的窗口,或者是公司高管會議的聆聽者。美國上市公司的CFO的職能包括了法人治理、法務、財務流程控制、會計、審計、公司金融(併購)、投資人關係(包括銀行)等,從我的角度上來看,董秘至少要在公司的法人治理、投資人關係和公司業務流程方面發揮作用,從對公司負責的角度上講,保證公司資產完整性也應該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在這個方面,很多時候是要和公司的實際控制人進行PK。

可以把CFO說成是一個行當,因為在國內,確實存在這個圈子,他們的工作的目的就是幫助國內的企業在美國上市,他們懂得和國外的投行溝通,也懂得怎樣對國外的投資人投其所好,他們大部分是香港人、台灣人,他們工作確實比大陸人要嚴謹許多,他們也是拿著期權,在公司上市後套現退出,然後加入另外一個擬上市的公司,這就是他們的商業模式。國內的每家美元投資商都有這些資源。和國內上市公司的董秘非常類似,只是,CFO聽起來更專業一點。

實際上,我是從CFO的職能定位加入這家公司的,在這一點上,我是非常認同@O_Livia 的,董秘,一定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視角把握公司。幸好,公司有一位不錯的財務總監,在財務的具體管理上,能夠分擔很多事情。故事精彩的地方往往是融資、併購、上市這些環節,而在這些精彩的背後,是公司規章制度、流程指定的枯燥和需要的嚴謹,就好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386

董秘的神回覆:上市公司投資者互動平台爆笑集錦 閒行閒坐任榮枯

http://xueqiu.com/3247862520/3017366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896

Secret與無秘的生死之戰:美國老師為何敗給了中國學生?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08/149782.html

黑馬說:Secret關閉之後,國內匿名社交的前景成為業界關註的話題。i黑馬獨家采訪了無秘創始人林承仁,他對i黑馬回顧了這一年來與Secret競爭的經歷,同時講述了自己對於匿名社交未來發展的判斷。

透過Secret與無秘之間的競爭,我們看到兩種商業邏輯下的不同命運,一個崇尚弱肉強食打擊對手的叢林法則,另一個則低頭打磨產品自我蛻化。這兩種模式孰優孰劣,事實已見分曉。


\林 承 仁
 

文 | i黑馬 王奕
編輯 | 王冀

 
4月30日,美國匿名社交應用Secret關閉的消息在網上瘋傳。無秘CEO林承仁幾乎同時得知了這一消息,然而他好像不為所動,繼續飛往香港陪伴父母度過五一假期。
Secret的關閉,林承仁毫不意外。他的投資人、員工們早在去年年底就預測,Secret恐難長久。此後,林承仁再也沒有關註過Secret的消息,“沒想到再次聽到,已是它的失陷”。
無秘創辦一年以來,擠掉了Secret中文版,擊敗了國內各類匿名社交應用,不論國外資本還是國內巨頭,都敗在僅40人的無秘團隊之下。如今,無秘在微信、陌陌之後,成為中國第三大社交App。


\秘密當年的歷史排名數據

初戰失利

至今,林承仁仍記得他與Secret的CEO大衛·比特洛唯一一次正面交鋒。他們通了一次越洋電話,電話兩頭各懷心事。林承仁冷靜地等待對方拋出所有要求,只為最後說出一句“No”。

經過一年你死我活的競爭,林承仁宣稱產品已超越對手。

在創業初期,林承仁確實從Secret那里獲取了靈感。“當時我看到Secret在矽谷小範圍熱了起來,覺得這種模式可能在中國大有發展”。林承仁上一次創業失敗,急需找到下一個突破口,他組建團隊全力開發產品,並命名為“秘密”。

通過App Annie的數據,Secret上線以來排行榜數據並不理想,在美國社交應用排行榜中徘徊在一百名左右,最好的成績曾到十幾名。這印證了林承仁的說法:“Secret在美國沒有真正火過”。

App Annie數據顯示,去年4月4日,林承仁團隊開發的“秘密”剛一上線就沖進中國社交類排行榜第八名,次日沖到第一,並持續維持在前兩名。讓人驚訝的是,秘密同時在美國社交類應用排行榜中沖進前100名,甚至直逼Secret。

這與林承仁給秘密的定位有很大關系,其slogan是朋友圈的八卦爆料,就連logo設計得也和微信極為相似。“我們設計的場景是,在微信朋友圈中,我們看實名表達,在秘密中,我們刷匿名信息,就像看人的兩面。”

當秘密的數據逼近Secret時,後者開始註意到這匹從中國殺進來的黑馬。

“Secret的CEO大衛托人找到我,希望我們放棄自己的產品,去幫他們運營”,林承仁沒有給予回應,不久就接到Secret的律師函。兩方的律師進行了多次交涉,最終達成的協議是“秘密修改產品,在界面、名字上要完全有別於Secret”。

林承仁以為一切到此為止了,沒想到Secret舉報了秘密。當年5月8日,秘密接到了App store的下架通知,理由是“兩款產品的名字容易讓人產生混淆”。

“當時我們每天下載量幾十萬,而且還呈幾倍速度增長,突然下架真的是致命一擊”,林承仁帶領團隊,每天加班加點,換名字、換界面,“但無論如何都上不去”。第4個版本好不容易上架,沒料到第二天再次被下架。

那大概是林承仁最慘烈的一段時間。Secret是美國本土企業,App store無疑會對其有所傾斜,林承仁的溝通、交涉均無果。

 “秘密”更名為“無秘”再次上架時,已是半年之後。
 
\無秘排名數據


絕地反擊

在秘密團隊低迷的半年,Secret開發了中文版,組建了10余人的中國團隊。

Secret為了進攻中國市場,不僅打擊秘密一家。據其他匿名社交應用反饋,他們在此前都曾收到過Secret的律師函。林承仁透露,一家App被下架後,被迫將部分股份免費提供給Secret才得以重新上架。

就在此時,林承仁和大衛有了一次通話。“他希望達成一些共同利益,比如交換股份等”,林承仁徹底拒絕,即便陷入困境中,他仍認為自己的團隊和產品已超越Secret。

Secret中文版進入中國後,林承仁發現其有個致命的技術缺陷——產品的匿名算法有漏洞,發布信息者存在被猜出來的風險。

忙於打擊競爭對手的Secret疏忽了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產品叠代速度太慢了,算法的優化、新功能的推出、審核制度的建立,這些關鍵命門都沒有把握好。加上Secret中文版的服務器在美國,運行緩慢,用戶體驗極為不好。

通過App Annie的數據,Secret中文版曾進入中國社交排行榜第2名,此後就一路下滑,半年後已跌至300名之後。Secret始終無法撬開中國的大門。

而此時,Secret在美國也增長乏力,排名已掉到一兩百名之後。雖然公司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調整,但已無法挽回敗局。

Secret內部也出現裂痕,2月1日, Secret聯合創始人之一克里斯·拜德爾宣布離開公司。20多人團隊也只剩下10人,核心員工大量流失。

“Secret關閉的核心原因是不專註於產品”,漸漸明白商業殘酷的林承仁已有了自己的戰術思路:打磨產品,增加自身價值,遠比打擊對手來得重要。

App Annie數據顯示,無秘上線以來,一直維持在中國社交排行榜百名以上的成績。目前無秘用戶數量已過千萬級別,雖然無法與秘密一年前的火爆相比,但林承仁認為,一個產品太熱之後必會降溫。

林承仁是一個“產品至上”的人,他通過不斷叠代產品,去試探市場,解讀人性,尋找用戶“興奮點”。無秘上架5個月的時間里,產品叠代20余次。

無秘的用戶增長曲線圖是一個“凹形圖”。有些叠代很成功,就會出現用戶增長的小高峰。通過一次次過濾篩選,林承仁驚喜地發現了用戶對“圈子”的需求特別強。

林承仁看到一個社會現實,大部分白領都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因為公司信息不透明,員工對真實信息的渴求度很大。“在無秘的圈子中,沒有任何秘密,信息對稱而透明,這樣就倒逼公司對員工更透明、更公平”。同時,學校也是無秘的重要陣地,與“公司爆料”不同的是,這里是“情感傾訴”的專場。

無秘已從“朋友圈的八卦爆料”變成了“給你一個更真實的世界”。

除了Secret中文版之外,林承仁突然發現多了很多競爭對手,人人網的“嗶嗶”,多玩的“私密圈”,啪啪創始人許朝軍的“烏鴉”,個個玩家都是膀大腰圓,匿名社交市場一下陷入白熱化競爭。

林承仁認為,熟人匿名社交是一種“先入為主”又極具“排他性”的模式,朋友們註冊越多,刷出來的內容越多、越精彩,用戶已到千萬級別的無秘已有先發優勢。

半年後,中國匿名社交市場歸於平靜,只剩無秘一家獨大。


\Secret中文版歷史排名順序


生存法則

Secret死後,公眾的目光都聚集到無秘身上,或者聚集到林承仁身上。

休假回來的林承仁和往常一樣上班,並按照原計劃在5月4日發布了無秘的安卓新版本。Secret對他的影響,可能就是偶爾收到朋友的關懷短信,他的回複無一不是“毫無影響”。

“匿名社交會死嗎?國外不會死,中國更不可能”,林承仁在美國生活多年,他比較了中西文化後發現,中國對匿名社交的渴求度遠高於西方。

“中國信息特別不透明,很多場景中信息不對稱,另外中國人講面子,說話過於圓滑,很多場合你無法聽到真實的想法”,林承仁認為中國人對真實信息的渴求,已然成為“剛需”。

面具下面有真相,也有赤裸裸的邪惡。誹謗謠言、煽動言論以及人身攻擊一直讓匿名社交備受詬病。匿名社交從出現第一天,就背負道德和倫理的“原罪”。輿論時不時對其進行清算,原罪已成為懸在匿名社交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管理你的社區,就像管理一個國家,你制定法律讓大家遵守,一旦懈怠就可能存在失控的風險”,林承仁也看到了這點,從某種角度上說,匿名社交的審核機制決定了其可以走多遠,就像一個國家的法律決定了其能否長治久安一樣。

林承仁給無秘制定了嚴苛的“法律”。政治言論、色情、指名道姓的人身攻擊,是無秘的“底線”,這些信息一旦發現就會“秒刪”。對於發言人則會采取禁言甚至封號的懲罰措施。

對於一些備受詬病的“約炮”信息,無秘將對其傳播進行“限制”,閱讀到這樣信息的人數將減少。

 “我寧願犧牲這些用戶,也不能讓他們汙染社區”,林承仁還計劃設計一套信用體系,“即便匿名,也需要為言行負責”。

林承仁眼中,匿名社交還是一片莽林,需要開拓的土地太為廣闊,與其去打擊對手,不如打磨產品,挖掘用戶需求,爭取更多的用戶。

無秘顯然走了一條與Secret完全相反的路。當然,命運也迥然不同。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奕,編輯王冀,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