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週末畫報》:中國最賺錢的電子雜誌的幕後故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167.html

虞萍剪著一頭幹練的短髮,身穿一件白色連衣裙,人們習慣性地叫她「Jane」,她喜歡在談話中對自己喝的咖啡豆到底是來自印度尼西亞還是巴西津津樂道,並用夾雜著英文單詞的語調對上海的各大外國餐廳如數家珍。

加入現代傳播之前,虞萍在奧美等外資廣告公司工作多年,此後來到現代傳播集團成為《優家畫報》的創刊出版人,此後又開始主管《樂活》雜誌。

目前,《週末畫報》在APP應用上的iWeekly已經成為國內最成功的App電子雜誌之一。按照現代傳播的年報,iWeekly截至2012年底的用戶數為740萬人次,2012年廣告收入突破3000萬。虞萍表示,今年iWeekly的廣告收入可能突破5000萬。

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興起使得全世界的紙質媒體都開始陷入焦慮,但大部分紙媒的App的收入都很不理想。《週末畫報》在App上的嘗試,為紙媒的轉型找到了一條新的出路。 

iWeekly誕生幕後

2009年年底的時候,《週末畫報》正式成立了移動電子雜誌的業務,團隊在上海辦公。當時,整個團隊只有少數幾個人。

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緊張研發後,《週末畫報》首先在蘋果App Store中推出了iPhone的電子版,這是國內最早的iPhone電子雜誌之一。團隊的內部,他們更多地叫這個新產品為「iWeekly」,而不是週末畫報的電子版——其APP團隊想以此來顯示自己的獨立。

「我們大概只有30%的內容是來自紙質版,有70%的內容是完全不同的。」 虞萍指出,包括電子版的配圖、起標題都是經過重新編輯,此後,iWeekly又約到了許多專門為電子版撰寫的專欄,所有的這些都是圍繞著移動互聯網的使用特性展開。

除了媒體的內容,《週末畫報》的App也加入了一些其讀者群體常用的工具類功能,例如:國際貨幣換算計算器。此後,iWeekly推出了自己的iPad版,由於iPad屏幕較大,iPad電子雜誌的用戶體驗更好,也更加像一份電子雜誌。目前,iWeekly的廣告收入中有70%來自iPad版本。

與此同時,iWeekly還搭建了獨立的廣告銷售團隊——這和大部分媒體的情況是不同的。目前許多紙媒都是將紙質媒體的廣告和App廣告搭配來銷售,很容易演變成買紙媒的廣告,送App廣告的結果,使得App廣告被賤賣。

對此,虞萍解釋道,大部分廣告主內部的平面媒體投放預算和電子媒體投放預算是分開的,因此成立單獨的廣告銷售團隊比較有必要。

虞萍承認,iWeekly的廣告賣得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她過去在廣告界積累的多年人脈。這些廣告以奢侈品、高端酒類、汽車為主,和《週末畫報》的紙質版的廣告結構接近。

目前,iWeekly總共有30多名員工,包括編輯、美工、技術、市場、銷售都由這個團隊獨立完成,而不是依賴於其母報《週末畫報》。

 

「我們一直在小心翼翼地控制成本,去年是20多人,現在是30多人。」虞萍指出,2012年iWeekly獲得3000萬元廣告收入後,大概有1000多萬元的利潤。

廣告主的思維邏輯

Jessica(化名)是某家奢侈品廠商的中國區廣告投放負責人,她所在的公司也是《週末畫報》電子版最早的廣告客戶之一。

每年年初,她所在的公司會簡單劃分一下當年的廣告投放預算,例如電視廣告投入多少,戶外廣告投放多少,雜誌廣告投放多少,互聯網廣告投放多少……

「我們每年大概有10%的預算放在互聯網上。」Jessica表示,奢侈品行業的廣告投放一向很小心謹慎,因此轉向互聯網新媒體的速度並沒有那麼快。但是,Jessica已經明顯感覺到移動互聯網對整個用戶注意力時間的佔有。

起初,Jessica詢問了該公司的法國總部,本以為可以從國外同行那邊學習一些「先進經驗」,但是卻發現歐洲人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流行速度反倒不如中國,反倒是亞洲的日本、韓國在電子雜誌廣告的發展上走在前面。

在過去投放平面媒體廣告的時候,Jessica會首先挑選出一批和該品牌「調性」比較接近的雜誌,比較在意該雜誌的品質、競爭對手有沒有在這裡投廣告等因素,並把符合要求的雜誌形成一個池子,能夠入圍的媒體並不多。

在這些奢侈品有新產品上市的時候,Jessica通常會去和這些合作比較多的雜誌溝通,希望將封底等好的廣告位置留給他們。

「我們在投放廣告的時候很在意廣告的美觀程度。」Jessica指出,例如出現廣告的頁面上是否是該香水品牌獨有的。

Jessica所在的公司也嘗試投放過互聯網網站的廣告,但是這需要耗費他們非常多的精力去監測,因為許多網站會在他們的香水廣告下面突然放上某某網店打折的廣告——這在Jessica看來是非常糟糕的情況。

「但是,目前,我們還只是把App電子雜誌廣告當做一種嘗試來投放。」Jessica表示,言下之意,目前這塊並不是廣告的主力投放方向。

「《週末畫報》這樣的紙媒做App的好處在於,很知道時尚這塊的內容是怎麼做的,如何搭配我們的廣告。」Jessica表示,這種和廣告主的合作關係在紙質媒體時代就開始形成,而現在通過電子雜誌比較容易地平移到移動互聯網上。

電子雜誌廣告起步

2012年以來,隨著經濟增長的放緩,依賴廣告的整個媒體行業受到了很大挑戰。2012年中國零售業務開支明顯減緩,特別是下半年,汽車行業僅有7.0%的增長(2011年增長15.0%),而時裝及化妝品行業僅有17%的增長(2011年增長超過20%),手錶及珠寶行業增長放緩更為嚴重,由2011年的50%降至2011年的16%,許多廣告主都開始縮減廣告預算,而2013年中國的媒體廣告市場依舊不容樂觀。

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發展使得用戶閱讀媒體的時間快速由平面媒體、電視轉移到手機上來。

目前,大部分媒體都紛紛上線自己的App電子版,但是經營狀況普遍不佳。尤其是在傳媒大亨默多克投入巨資和蘋果公司聯合打造的iPad數字報紙《The Daily》以失敗告終後,整個移動數字媒體受到巨大打擊。

不過,雖然微信和微博目前正嚴重「掠奪」著用戶的閱讀時間,但是那些擁有精美的大圖、舒適的排版以及酷炫的多媒體效果的iPad電子雜誌仍然有著許多忠實擁躉。

「現在做Pad媒體的大部分是做傳統媒體的。有兩個極端,一個是傳統媒體把紙質刊物電子化,還有一個就是把網上內容聚合起來。」iWeekly產品總監王力昂表示。

這兩種趨勢都有明顯的缺陷,前者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上的閱讀體驗不如紙質的那麼好,而後者的問題則是,會受到微博、微信的嚴重衝擊。

上述奢侈品公司的廣告投放負責人Jessica表示,目前整個電子雜誌市場還處於剛剛起步的狀況,好的App還很少,下載量也不是很大,大部分消費者還沒有形成固定的閱讀習慣,因此廣告主在這塊的投放都只是嘗試,她表示媒體應該多花些錢做電子雜誌的推廣,才會在廣告主中形成影響力。

「對於電子雜誌來說,能夠賣品牌廣告的時候,千萬不要賣效果廣告。能夠賣硬廣告的時候,千萬不要去賣軟文廣告。」一家互聯網廣告公司的總監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21

別再挖空心思做App了:根本不可能賺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178.html

BBC最近的新聞報導(《App Store經歷五年後,遍地都是「殭屍應用」》)對絕大多數應用開發人員來說都並不意外——因為他們自己也知道,他們開發的大多數應用其實並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力。

蘋果公司本身的統計數據也為應用開發領域敲響了警鐘。根據Tim Cook在WWDC Keynote上揭示的統計數據:

93%的iOS是每個月都有人下載的——這也意味著有7%的應用已經沒有人下載了。我感覺還不錯因為我所開發的App每天都有人下載…… Alex Warren (@alexwarren) June 10, 2013

假如說每個月都不能保證有人下載至少1次的app佔到了所有app的7%,那不能保證每週/每天/每小時有人下載的app想必會佔到app整體的更高比例。顯然,假如一個app並不能持續地吸引用戶下載安裝,則這個app的開發者也沒有機會從中獲得利潤。

我相信很多都已經意識到了一點,那就是前往App Store進行淘金的熱潮早就已經結束了。可是我還是想重申一下這一觀點,好讓更多人不要再把時間浪費在開發App上。現在僅僅通過做App已經不能讓你致富了,即使只是想通過做App謀生也變得很難了。假如你足夠幸運的話,靠這個賺一些香煙錢還是有希望的。App Store已經是一個競爭極為激烈的市場,想在其中輕鬆賺錢已經是好幾年之前的事情了。

假如你的計劃是,「我想做個app」,那我希望你能回頭來想想自己的初心。你想要的究竟是什麼?你不一定要成為一個把世界改造得更好的偉人,但是你至少應該給世界上的一部分人提供價值。想明白自己的目標,然後看看如何達到這個目標——把「做app」當做自己思考的起點,毫無疑問是走上了歧路。

App這東西賣不出大價錢,而且用戶可能會在用完app之後就把它隨手刪了。App的銷售不論從價格上還是從形式上,都和iTunes Store賣歌曲極為相似。想創造一首傳世金曲自然需要歌曲的作者花上不少功夫,但恐怕優秀的歌手們並不會把他們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一首作品上,然後眼巴巴地指望這一首作品傳唱百年。無數歌手失敗了,但這並不會阻止更多地人嘗試音樂這條道路——畢竟站在娛樂圈巔峰的感覺實在太好了。

我相信站在App Store巔峰的感覺一定也棒極了。但是,千萬不要被這些離你還很遙遠的事情擾亂了自己的思考。你應該對你所面臨的風險有著清醒而現實的認識。與其指望自己的App能夠一炮走紅,還不如更專注地去思考你如何給用戶帶來價值,以及如何做一件對其他人有用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465

不預測大市怎能賺錢?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15.html
看完止凡之前的一篇文章提及不應靠預測大市而賺錢, 有朋友立即會問一個問題「不預測大市怎能賺錢?」。對的, 不預測大市, 又怎能賺錢呢? 買股前不是要預計股票會升嗎? 賣樓時不是覺得樓市已到高位嗎? 難道預期大市向下還入市嗎? 不是在預期大市向上時入市嗎?

太混亂了吧, 不靠預期, 怎能賺錢呢? 摸不著頭腦。當你覺得摸不著頭腦時, 證明還未能跳出普遍散戶的思維, 以這樣的思維在投資理財上成功, 相對較難。應該做的是去增加財務知識, 轉換另一個角度去想問題, 不要太著重預測大市這個方法。

預測, 認為市會升就入市, 認為市會跌就走人, 非常合理, 還有更好的方法嗎? 不如找尋在市升市跌亦能穩妥達成目標的方法。請大家留意, 不是說在短時間內穩賺的方法, 這樣的話沒有準確預測是不可能的, 所提出的是穩妥達成目標。

談論目標, 應該先說財務自由, 有關財務自由已經說過不少, 這篇不多說財務自由是什麼了。至於要達至這個目標, 財務知識很重要, 如果還是覺得財務知識很抽象的 blog友, 建議你花些時間多看有關書籍或網上影片。

在這裡不如草草舉個實質例子, 就是有關善用樓按。自住樓升值, 對財商不多的人來說, 可以操作的選擇不多, 例如大樓換細樓、細樓換大樓、賣樓租屋、或不做任何動作等。對本身已經有不少財商的人來說, 相對會有較多操作選擇, 加按套現, 等機會再買多層收租, 套現後賺息差製造現金流等。

對於沒多少財商人士的動作, 他們所做的都是依賴預測, 細樓換大樓可能是實際需要, 但大樓換細樓呢? 因為預期樓市會跌, 跌時有間細樓住亦不太入肉, 賣樓租屋的決定亦然。如果樓市不跌反而不停升值, 你會看到這群人的後果, 生活質素不斷被犠牲。最多人就是什麼也沒有做, 他們都會估計樓市不會大跌, 或根本不知道賣樓之後怎麼辦, 如果後市真的大跌, 他們就經歷樓價的賬面值大升大跌, 數字富貴但卻捉不住, 打回原形。預測後行動好像賭博行為, 看你預測準不準, 贏輸結果分明。

擁有財商人士的加按動作來說, 之後大市繼續升, 他們可以繼續加按再加按, 有選擇地利用自己的入息能力作槓桿投資。大市不升不跌的話, 只要利息仍然低迷, 利差仍然和味 (最近建行又給了我一個月薪有多的股息)。樓市之後大跌呢? 自住樓價亦會大跌, 但繼續安心居住, 因為從前的高樓價已經給你借了出來, 這個時候可以供你子彈入貨, 買多幾間樓放租。

這樣的操作, 要兼顧的要素真不少, 例如樓市供求、息口、樓市、股市、政府政策、資金的運用、投資項目的瞭解等, 有財商的會儘量立自己於不敗之地, 看著經濟情況把自己放到最有利的地方。明白了這個狀態, 你會慢慢明白李嘉誠先生為何總能在經濟低迷時擴展生意, 回頭看好像是他眼光獨到, 預測神準。其實是李生控制現金流了得, 總是立於不敗之地, 市升賺錢, 市跌則是更好投資機會, 市不升不跌時就是穩定的營運環境, 何須靠預測做人?

記得多年前有新聞報導, 某 forum有位資深投資者, 大手沽空石油, 由於當時他分析供求及研究走勢, 一直呼籲大家沽, 自己亦身體力行, 最後他只能在 forum留下遺言話自己看錯市就自殺了。原來當年美國突然出兵攻打伊拉克, 油價一夜之間狂飆, 他受不了破產及名譽受損, 走上絕路。這個世界總有突發事件, 預測 911、日本地震、戰爭、政府出招、國際炒家追擊、美國放水及收水、爆發流行病症等, 的確不是容易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982

蔡文勝:賺錢對創業者第一重要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7/2866881.html
什麼創業,簡單來說不外乎兩點,賺錢和理想。在蔡文勝看來,基本上中國所有的創業大賽項目基本上是往理想去靠,說的太冠冕堂皇,要公益、要事業、要改變人類,「這些都很扯淡,只有在你賺到錢後,第二個階段的理想才能實現。比如,徐小平和我,在我們賺到錢後,現在才有可能去實現所謂的公益、理想等。十幾年前,我就只想賺錢,大家不用羞於說你想賺錢。賺錢才是你首先要想的!」

此外,結合自己的經歷及做天使投資人的經驗,蔡文勝認為南方創業者做事情比較實在,想好怎麼賺錢就開始著手去做了,就像很多個人站長那樣。北方有一些成功的大項目,但對於創業者來說,如果一開始目標就非常宏大,有機會成功嗎?有,但非常少。所以,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的創業者,不能整天想著偉大的計劃,今天參加會議,明天參加討論,不斷變更計劃,最終會一事無成。

蔡文勝還很坦誠地「告誡」創業者:參加創業比賽,導師、投資人們給的意見80%是不靠譜的,包括他自己。他認為別說短短的幾分鐘了,哪怕一個小時都很難將項目說得透,投資人們都不一定聽得懂。投資人一天聽那麼項目,不同的思維、想法、執行方案,他們也不是都聽得懂。

蔡文勝Startup Weekend演講實錄:

首先感謝20個團隊,為大家貢獻了無比精彩的創意,這20個創意給我們很大的啟發,接下來感謝所有在這邊奮鬥54小時的創業者們,大家的堅持本身就是對創業的一種磨練。就如同兩天前我所說的,創業的比賽更多的是在享受參與的過程,這是個遊戲。

創意值錢嗎?創意當然是值錢的,但有時候創意又挺不值錢的,創意如果沒有一個可執行方案它就不存在價值。我手機上展示的這個藝術品,是一張紙張,紙張上用刀子劃了幾道,這幅畫在幾個月前拍賣,定價是350萬英鎊,最後的成交價是500多萬英鎊。僅僅是一張白紙用刀刻了幾下,意大利的著名藝術家所創作的這麼簡單的一個藝術品,為什麼值那麼多錢?如果你是買家,買了這張紙,他會現場再劃幾道。他展示的是一個理念,在一個平面上用刀子劃出它的立體感,但他是第一個想出來的並做出來了,所以這個創意是值錢的。回到互聯網創意,如果你在中國想到這樣的方式,可能很快就被偷竊了,或者仿照了拿到蘇富比去拍賣。所以,創意只有找到更有效的方式去執行,才是值錢的。

好的創意想法是不應該參加比賽的,比如李興平這麼牛逼的人,他做互聯網有個特點,他做產品時只在廣東梅州的一個小村莊呆著,很少出門,除非來廈門找我。hao123,2000年做的,4399,2004年做的,如果當初把想法拿出來比賽就沒有hao123也沒有4399今日的發展了。將會有無數的人和他競爭、破壞它,真正的好想法應該做出來,一有想法就去比賽一般是不成功的。但比賽也是有意義的,比賽中你能和大家分享,你能認識到一些人,也許你缺一個技術,市場,策劃,在這邊你也許就遇到一個適合的人。或者接觸到VC,投資人,進行溝通接觸。

創業是什麼?1. 簡單一點,賺錢2. 理想

但基本上中國所有的創業大賽,做的項目基本上是往理想去靠,說的堂而皇之,要公益、事業、改變人類,這些都是扯淡,只有在你賺到錢後第二階段才能實現,比如,在徐小平和我賺到錢後的這個階段才可能去實現所謂的公益、理想。十幾年前,我就只想賺錢,大家不用害羞說你想賺錢。賺錢才是首先需要想的!

中國人見面第一句話總是問,你吃了沒有?用閩南話說就是「你甲把沒?」閩南人說賺錢,叫賺吃,賺錢來吃,這才是你的第一需求,只有賺到錢才想其他。企業怎樣讓自己先賺錢生存,讓員工有工資可發,有獎金,是你必須要思考的。在這個過程,如果你能拿到錢,花出去也要想好能不能賺到錢。

南方人做事情比較實在,想好怎麼賺錢開始做事。北方曾有一些成功的大項目,但對創業者來說,如果一開始目標就非常宏大,但是有機會成功嗎?有,但非常少。所以,如果你在北京,上海,深圳這類大城市,整天想著偉大的計劃,今天參加會議,明天參加討論,不斷修正你的計劃,最終會一事無成。南方人就像個人站長那個群體,一開始就想,我怎麼讓網站生存,我要怎麼賺廣告費,這種成功的機會更大。

創業首先要讓自己生存,創業要有一個信念,不要想拿到錢再去創業,那是不靠譜的。只有在沒拿到錢之前想好怎麼生存,從你身邊的人說服起,讓你身邊的父母朋友先投資你支持你,這個事才有可執行性。不要想先拿到風險投資再來創業,很多風險投資是扯淡,包括我自己,只有你賺錢了,我才願意投你。

參加比賽導師給的意見80%是不靠譜的,包括我自己,如果他懂得他自己幹了,為什麼還要投資你,還要點評你?短短的幾分鐘,哪怕一小時都很難將你的項目說得透, VC們都不一定聽得懂。一天聽20個項目,不同的思維,想法、執行方案,我們都聽得懂嗎?我們又不是上帝!有時候基本上都是在打馬虎眼,應付了事。正是因為我們不懂,所以我們提了一堆亂七八糟的點評想法,這正是對你的挑戰。通過這個挑戰來修正你的計劃,有道理的我們要改進,有些創業者覺得沒道理,就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想法。

移動互聯網今天已經不再時尚,三年前,我在和阿飛和吳欣鴻講的時候,我是很有成就感的,因為我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東西。無數數據在證明,我們已進入移動互聯網,隨便舉幾個數據:百度搜索在一個多月前在香格里拉開會時公佈的數據,李彥宏公佈35%用戶通過手機訪問搜索,到今天已超過40%,而且每個月都在增加。淘寶有35%用戶用手機瀏覽網頁。美團現在單月收入超過12億,兩年前手機訂單是0,但現在已有50%來自移動端。更多數據已經說明,除了我們這些苦逼的干互聯網的人還在用電腦,大部分人都在轉向手機,移動互聯網是既定的事實!!!

移動互聯網的機會在哪裡?手機跟PC有三個最重要的區別:

1、圖片 有些年輕人一天產生幾十張上百張的圖片,基於圖片的應用一定是機會最大的。今天項目裡有好幾個就跟圖片有關,圖片一定是未來最重要的,因為圖片比文字更直接更能說服事實,展現方式更清晰,跟圖片拍照類有關的。

2、地理位置LBS 因為手機的移動性,包括能鎖定地方去搜索最近的餐館,旅館,包括附近的人,所以手機將打破pc的界限,基於地理位置的應用需求也是最大的。

3、基於通訊錄 之前的社交網絡,要麼基於同學,要麼基於同事,要麼基於同樣的興趣愛好。但是只有通訊錄是你最重要的關係,裡面是你最好的同學、同事、親朋好友,微信就是基於通訊錄最成功的一個產品。產品怎麼利用好通訊錄來做應用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移動互聯網的階段和PC互聯網的階段是相似的。PC互聯網一開始是工具型的,比如,天空,華軍下載網站,工具型產品一定會先發展起來的。這兩年我們所看到的移動互聯網應用,比如:天氣預報,美圖秀秀的修圖也是這類工具型的應用。但到了今天,接下來將進入娛樂型的,比如:音樂、視頻、遊戲相關的。音樂視頻比較不容易賺到錢,但手機遊戲在去年只有十幾億的份額,到今年60億到80億份額,今年月收入達到1000萬以上的遊戲已經有好幾個了。

所以現在已經進入工具,娛樂型,但下一波,大概兩年後就會進入到電子商務,行業化垂直化的階段,有興趣的可以現在開始轉型,如果現在你還在做工具型的應用已經遲了,這是一個時間方面的考量。

關於個人創業,移動互聯網與PC互聯網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速度在加快,今天你需要更快速的成功就需要一個團隊,至少有兩三個人才有機會成功。千萬要拋棄個人做,成功概率很低。

所有的移動互聯網,現在大部分都鎖定在手機終端。未來的兩三年,我們看的到硬件的多樣化、移動端的多樣化同樣在產生。過兩三年我們可能就會看到Google Glass在中國流行,蘋果iWatch或多樣的屏幕,所謂的移動互聯網已經在往各種屏幕在發生變化,如果你沒抓住手機的機會,想辦法能不能抓住其他的機會,還是有很大的空間的。

我們應該高興我們處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最後祝福同學們創業成功。

(以上演講實錄由廈門愛特咖啡整理,經創業邦修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592

邢山虎:《我叫MT》這個「賺錢機器」是如何煉成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354.html

以下為邢山虎口述:

「救命稻草」

2011年,我把麒麟遊戲的股份按七分之一的價格賣了,開始自己做手游。手游和端游是不一樣的,玩家越講究感受就會越在乎屏幕大小,越不在乎感受的,就越不會在乎屏幕大小,原來我們拿手機玩東西,不用花一分錢,但是類似的遊戲,如果做在電腦上,你可能就會花錢,端游能做到10%,手機上能有1%、到4%就不錯了。所以國外憤怒的小鳥、切繩子彼時雖然有兩千萬下載,但只掙了兩千萬美金。

不過我當時的判斷是,手游是一個大方向,在這個行業裡可以有更多更好玩的遊戲。當時我的想法是做更多人玩的遊戲,不是做更多人掙錢的遊戲。但到2012年,公司進入了低潮期,海外虧損很嚴重,為了運營我開始裁員和減薪,自己一度想過賣掉車房來賭一把。我們當時開會說,只要在2013年1月份之前,公司能夠掙夠一百萬,這家公司就不擔心倒閉。

而新遊戲《我叫MT online》成了我們的一棵救命稻草。這款遊戲1月11日正式上線,第二天早上便沖上了蘋果iPhone付費排行榜第一位。今年4月25日推出了安卓版,5月份就突破了200萬用戶。

《我叫MT》的成功,主要源自天時地利人和。今年第一季度,全國安卓智能手機賣出了一個億,在賣的這麼火爆的情況下,我們肯定要往上走。其次,它也比較好玩,品質不錯、音樂也很好。

此外,為了吸引用戶,我們每天送給玩家三十塊錢遊戲幣,用戶剛買了手機,沒有什麼好玩的,一聽說遊戲不錯,一看還不怎麼花錢,就去玩去了。我們的廣告費比較少,基本上都送給玩家了。

(i黑馬點評: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在黑馬哥看來,邢山虎看似很大方的散財之舉,卻有另外的目的——培養用戶的消費習慣。就像哥小的時候一樣,很多遊戲廳老闆為「引誘」哥去玩遊戲都會免費發放遊戲幣,而當哥玩地正嗨的時候,幣沒了,遊戲也停了。如果繼續嗨下去,哥只能掏腰包去買遊戲幣。同理,《我叫MT》在發錢讓你嗨的時候,總會有辦法讓你的遊戲幣用盡,也總會有辦法讓你主動掏錢。在哥看來,此舉成為了《我叫MT》能夠風靡的前置條件。)

我覺得最好的廣告方式就是玩家之間的口碑傳播。比如,我說電影《盜墓空間》挺好看的,你可能不一定會去,但是我說《盜墓空間》是免費的,並且去了還送你小禮物,你可能打車都會去。而我們遊戲本身是免費的,進來玩還送東西,遊戲還好玩,這些口碑的傳播會比你花錢買廣告快得多。

「惶者生存」

農曆五月是小麥成熟的時節,那時凡是飽含了穀粒的小麥都是低著頭的,反而是高高抬頭的小麥都是空殼的。我自己也深知一點,遊戲行業的成功者不是因為你自己多牛,主要這個行業成功的機會太多了。今天就算我或者王峰或者陳昊芝不站在這裡,還會有張峰和孫昊芝等等站在這裡。因為這個行業會塑造一群這樣的看上去很英雄的人,但不管你是不是真的英雄是都會被行業淘汰的,也有沒有人記得起來去年站在這個檯子上發言的人是誰。你發現各個活躍在論壇上的人一年之後都銷聲匿跡了,經歷過被別人吹捧,經歷過台下的萬眾矚目的期待,以及被媒體描述過的人很難保持一個好的心態,這樣的情況下公司做不好,最後就因為一時的輝煌變成芸芸眾生或是迅速倒閉。

所以說,雖然手機遊戲這半年來情況都不錯,但是我深知這個行業的特點,就是一天做不好,一個月做不好,從此開始到這家公司的徹底沒落只需要6個月,它會以最快的速度會衰落下去。手游從生命週期會比端游短,到底短多少呢?端游是5年8年10年,手游是兩年三年還是三個月五個月這都不一定的,但是我覺得平台很大了,你攢了很多玩家以後,可以推自己新的產品,提供玩家更多的很好玩的遊戲就OK了。

而想改變這種格局就一個辦法,少出來參加發言,少拋頭露面,然後踏踏實實接近玩家。怎麼做到這一點?我每天看微博,隨便點開一條玩家@我的信息就可以看到天雷滾滾的信息:一半以上是說大師我去年買了一個表,或是去年大師我去年買了一塊餅,買了一個包。但是我特別愛看我的微博,因為我覺得看了這些玩家的罵聲和詛咒,我才可以回到現狀,才知道我是什麼狀態,公司是什麼狀態,然後才可以踏踏實實的為大家做好服務。

有一句話叫「惶者生存」,我現在就非常的惶恐。為了避免這種惶恐和為了更好的跟玩家接觸,我們花了很多錢,昨天我們在上海一個比較大的酒店裡面花幾十萬塊錢請了三四百的玩家吃飯,免費吃飯之後還要送T恤,還要送各種各樣的東西。出於真實的惶恐,我特別怕玩家不高興,特別怕玩家對你有意見,我擔心說玩家如果到的更多怎麼樣,以前有這樣的情況,你請了350人,突然來了550人。然後我們又專門買了一批東西,300塊錢的蘋果的IPOD,我們想如果玩家多了怎麼辦,就給玩家一個iPod或者T恤,讓進不了場的玩家心裡平衡。

「無慾則剛」

做手游,一定要更在乎的是成就而不是錢。錢這個東西沒有什麼意義,我從來不說自己收入多少,而只說在線用戶數量。有更多的人來玩你的遊戲,這是你最大的榮耀,哪怕是盜版,哪怕是免費,只要他在玩,這都是是最好的事情。當一個玩家喜歡你的遊戲,你即使拒絕錢,錢自己都會跑過來;而當玩家不喜歡你的遊戲,你想掙錢也掙不到。

掙錢只是你把一些事做成功了以後的副產品,如果你就是為了掙錢而做事情的話,錢一定不衝著你來,然後你只有把它拋到腦外的時候,他才會緊緊的追隨著你,就像影子一樣,你再往前走的時候,影子永遠在你後面追得很緊,當你回頭想追影子的時候,你發現你走影子也在跑,其實是追不上的。這就是所謂的「無慾則剛」,你不在乎錢的時候,它就會過來。

手游這個行業是一個掙錢比較快的行業,比別的行業容易得多,所以這個行業買房買車都不難,但是你別太貪心,把玩家當成屠宰裡的羊,天天宰玩家。我也不鼓勵玩家在遊戲中花太多的錢,花錢是一個樂趣,別讓花錢變成了一種負擔,遊戲這個東西就是一個身外之物,幫你消磨時間。

我對錢的需求比較低,現在雖然月入千萬,但衣服我就穿五十塊錢的山寨貨。相比較下,我的兄弟們需求比我更迫切,在北京要買房子買車,娶老婆養孩子。所以你賺了很多錢非要揣在自己兜裡有什麼好處,還要上稅,這些錢給兄弟們發了很開心不挺好的嗎。

而我這次創業的唯一目標就是做一家上市公司。我特別怕再過幾十年,一幫老同志在一起吃飯,大家說老邢你是企業家中寫小說寫的總成功的,你也是寫小說的人中做企業最成功的,但是我們都做成上市公司的你卻沒有做到。

人生就是一場遊戲,你完成了其中一個成就,這個成就叫上市。比如我成功地寫過商業小說,成功的參與了一個十萬人同時在線遊戲的製作,成功的做了一款200萬人同時在線的遊戲,這些都是成就。而完成上市的成就以後,我希望去西部支教。

「有理想有道德的都死了」

2000年的時候,中國不下20家非常好的公司,但最後有理想有道德的公司都死了,活下來的都是賣盜版的。在北美,歐洲比我們環境好一些,人家有版權有保護,你可以單獨賣加密的版權,到中國全是盜版,換句話說人家那邊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活下來了,這邊有理想有道德的人都死了,基因就發生了異變。還好現在我們重新恢復那種做好玩遊戲的基因。

上個月四十款遊戲抄襲MT,我覺得抄我們公司的人可能會很鬱悶,因為我們基於二百多萬日活躍玩家,才掙那麼點錢。可能你只做到二十萬用戶,賺十分之一的錢,甚至可能只有兩萬日活躍用戶,賺到百分之一的錢,那麼這家公司肯定倒閉了。

面對抄襲,我們一點都沒有壓力,玩家在我這兒玩得挺high,等級也挺高,他幹嗎要去新遊戲玩,新遊戲又不發錢,玩家很快就走了。

現在有大批的手游公司死掉,我覺得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遊戲不好玩,因為只要遊戲好玩,公司一般都不會死。第二個原因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可能遊戲還可以但選擇類型不對,比如單機遊戲、競技類遊戲很難賺到錢,就像電影,您非得去弄文藝片就不掙錢。如果最好是方向選對了遊戲很就不錯,那麼公司肯定死不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32

當罵聲成為一種時尚:為啥殭屍2越挨罵越賺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130.html

這兩天,恰逢週末,許多人玩上了新出爐的《植物大戰殭屍2》(以下簡稱殭屍2),於是乎,怒罵《殭屍2》似乎也成為了一種時尚。

這邊廂,無數玩家狂罵《殭屍2》歧視中國玩家——與此前推出的澳大利亞或新西蘭版相比,內購陷阱過多;那邊廂,亦有文章稱《殭屍2》中文版就是斂財渣作,不花錢就無法順利玩遊戲。

筆者閒著無聊也玩了一下,額,真心不是一般的難玩,不花錢幾乎難以過關啊,嗚嗚。不過,在與業內數位手游CEO聊過之後,我們卻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別罵人家《殭屍2》了,誰讓國人們就願意下山寨版不付費呢?人家遊戲運營商可是為了賺錢哇。有本事你歇手別玩啊。

事實上,《殭屍2》做成難度如此之高的確是無奈之舉,這也是本土化。而從這兩天看來,這種本土化的調整,從賺錢角度來說,還真是效果不錯。 

1,中國用戶愛盜版,那就只能適應國情出個吸費版了。

小奧遊戲CEO孫健稱,中國的用戶付費習慣大部分還是喜歡盜版支持盜版,《植物大戰殭屍2》也是為適應國情而進行了改變。

「如果不買道具就可以過關,以現在的國情而言,肯定沒人願意付費了,所以他們的設計者可能就想出了另外一條路,讓玩家只有通過付費才能過關。《植物大戰殭屍1》,產品可以說在國內盡人皆知,但是CP(註:這裡指開發商)從這麼高的知名度卻沒賺多少錢,山寨與各類未經授權的產品充斥著市場。」一位遊戲主策劃表示。

所以說,《殭屍2》中國版這個樣子也是因為開發商變精了。

2,《殭屍2》中國開發商已經做過風險評估,調整吸金措施不太可能了。

一位遊戲公司主策告訴我們,他相信《植物大戰殭屍2》中國版的製作者在作品公開發售前,肯定對批評的聲音有了預期,因為沒有人會比製作者更瞭解自己的產品。

3,《殭屍2》很賺錢,日流水超40萬。

儘管中國玩家們吐槽謾罵聲一片,但願意付費的人依然很多,《殭屍2》的賺錢情況很樂觀。

目前,《植物大戰殭屍》中國版在中國區App Store上架後僅用了7小時就登上了App Store免費榜第一的位置,且是同時在iPad和iPhone榜登頂。

如果說免費榜可以刷榜的話,那麼暢銷榜則是實打實的收入排行榜,截止寫稿時止,《殭屍2》已經排在了中國區App Store的第3名。有來自其他遊戲公司的不完全統計稱,僅道具消費這塊,遊戲上線數日來,《殭屍2》每天的流水也超過40萬元人民幣。

4,《殭屍2》中國版未來可能還將更賺錢。

一位遊戲公司CEO稱,儘管中國玩家們對於《殭屍2》的收費模式心生怨懟,但《殭屍2》本身的美術設計、玩法都非常好,而且《殭屍》遊戲影響大,有許多粉絲,未來可能會有更高的遊戲收入。

諸位可別忘了,《殭屍2》未來還有兩大賺錢渠道,一是運營商渠道,一是騰訊。

之前有消息稱,上海維拓已與《殭屍2》簽訂代理權。上海維拓是一家有SP背景的公司,如果代理協議達成,將幫助《殭屍2》打通運營商付費渠道。

上月,騰訊也宣佈拿下了《殭屍2》的代理權,據說,有可能在即將上線的微信和手機QQ遊戲中心中同步推出騰訊專版的《殭屍2》,這又是賺錢的好渠道啊。

所以,從賺錢角度而言,中國版《殭屍2》端地下的是一手好棋。

5,《殭屍2》的模式可能被知名外國手游公司複製。

《殭屍2》如果成功,完全會給其他知名的國外手游公司帶來極大的觸動。誰都不傻,既然賣遊戲不賺錢,那就只能瘋狂挖坑賣道具了。

6,《殭屍2》中國版帶來的啟示便是:在中國,別看手機遊戲多如牛毛,但真正的精品手游是強勢的,是人人都搶的。

假如植物大戰殭屍的品牌不夠知名,玩家不夠多,《殭屍2》的遊戲本身不好,相信其中國團隊也不敢如此大膽地吸金。

而另有遊戲業高管披露,《殭屍2》這樣的遊戲是非常強勢的,據說,騰訊為了拿下《殭屍2》付出了極其高昂的代理費和非常苛刻的分成比例。甚至有消息稱,騰訊與寶開的分成比例為1:9。

連在國內如此強勢的騰訊都這樣,可見,只有遊戲好才是王道。知名品牌的手機遊戲在市場上才是最強勢的。

7,遊戲攻略類或者英文漢化版APP或將流行。

事實上,早在《殭屍2》中文版上線之前,英文版已經在玩家群體裡流行開來。

而《殭屍2》中國版難度增加如此之大,一方面會令屌絲玩家們求助於各種攻略,這樣,遊戲攻略類的APP反而會流行,目前,一款殭屍遊戲助手的APP已經排名App Store免費榜的第10名。另一方面,不願花錢的玩家們還可能去下載漢化版的英文《殭屍2》。

當然,這都不是主流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45

從五個瘋狂賺錢的「小而美」電商,去解讀電商產業發展趨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475.html

電商,不知從何時起成為了「燒錢」的代名詞。難道電商就要像京東和凡客一樣,燒掉上億美金才能玩?我們的視野不應該侷限在此,在那些只懂燒錢買市場,買流量,去迎合資本市場的電商之外,還有一些真正用商業邏輯、市場規律去運作的優秀電商企業。這些小而美的企業用豐厚的市場回報證明,電商應該是這麼玩的。

1_副本

5.Roseonly

Roseonly成功讓我們知道,原來電商也可以「以概念取勝」。roseonly是一家鮮花電商,他們主打的既不是花有多新鮮,也不是送達速度有多快,Roseonly的成功在於他們出售一種「專愛」的概念。用戶在roseonly買花送人時,需要把自己的名字與收送花人的名字永久綁定,也就是說,在Roseonly購花,你一輩子只能綁定一個送花對象,不得更改,簡單的電商送花,經由Roseonly的浪漫概唸成為了表達了「真愛、專一」的行為。

因為「專愛」的概念,使得Roseonly牢牢抓住了利基市場,這個2013年年初才上線的鮮花電商如今已經估值超過千萬美金。Roseonly創始人蒲易在今年六月份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月收入已經過百萬了並盈利了」。

Roseonly如今已經成為了女人們最渴望受到的禮物之一,上千的鮮花經常賣斷貨,甚至許多明星也紛紛中招,哪怕經常被人詬病發貨太慢,服務不周到,但是為「專愛」買單的人們怎麼又會在乎這些「小事情」呢。以目前情況看來,Roseonly今年獲得幾千萬的營收是板上定釘的事。

1

行業:鮮花電商

賺錢指數:★★★☆

趨勢解讀:Roseonly的例子告訴我們,電商可以不再只是一個廉價市場,或線下品牌的網絡銷售渠道。你完全可以用創新的思維去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的電商品牌,只要牢牢抓住某個利基市場,互聯網的長尾效應會把你的價值無限放大。只要操作得當,電商也可以創造品牌效應,販賣高附加值的品牌概念商品。

 

4.裂帛

女人需要什麼?需要的是那種「特立獨行於世界,獨一無二」的感覺,她們無法忍受電梯間裡遇到和自己穿著一樣衣服的女人,而這正是裂帛在8年間從1000元裂變到5億元的關鍵。

裂帛的創始人湯大風、湯小風姐妹是典型的文藝女青年,喜歡三毛,喜歡旅行,喜歡特立獨行,而文藝女青年的特質灌注在她們的電商女裝品牌裂帛之後,就使得裂帛這個女裝品牌別的獨一無二。在那些大路貨的女裝只能在痛苦的掙紮在紅海市場的時候,裂帛卻開闢出了自己的獨特藍海。成為了最有范兒,最文藝,最特立獨行的女裝之一,這不就是女人所需要的著裝感覺麼。

現在的「裂帛」擁有700多名員工、2011年增長380%、2012年銷售過5億的公司,吸引到了經緯創投、紅杉資本千萬美元以上的投資。在2012年的淘寶「雙11」中,裂帛當日單店銷售突破了8500萬,全品牌過億,勇奪女裝類目冠軍。

這就是文藝青年特立獨行的力量,在工業范兒氾濫的年代,商品難得的是獨一無二的手工藝范兒。

1

行業:女裝

賺錢指數:★★★★

趨勢解讀:如今的中國互聯網環境,如女裝,化妝品類的電商已經進入了慘烈的紅海階段,單純的靠壓低成本,或者瘋狂營銷,在信息透明化,屬於完全競爭市場的互聯網情境中,基本只能飲鴆止渴。裂帛的成功告訴我們,提煉自身風格,在一切都趨於標準化的電商叢林中,精細化、獨特化有著巨大的商業潛力。電商也不只是單純的營銷和渠道遊戲,可以玩得精緻,花哨一點。

在這個粗糙空虛的年代,人們總願意多花些錢讓自己過得精緻一點,特別是女人。

 

3.酒仙網

酒仙網創辦於2009年,創始人的郝鴻峰的觀點很直白「我做電商就是為了賺錢的」。

早在10年前,郝鴻峰靠在山西經營白酒代理,三十出頭就積累了數十億身家。對於在傳統市場取得成功的郝鴻峰來說,電商是一種銷售渠道,做電商是為了在互聯網時代」把酒賣得更多、更好」。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酒類在中國一年有過萬億的市場,但酒類電商僅僅佔據10%的份額,也有1000億的交易量,估計今年內會出現年交易額百億級別的企業,作為傳統行業具備優勢的企業來說,因為自己的產業資源積累,只要快速轉型進入線上銷售渠道,將會有巨大的機會。

郝鴻峰把自己10多年來積累的各種資源整合進酒仙網,從廠家和總代理進貨,作為酒類電商領頭羊的酒仙網來說,做好線上酒類渠道銷售,他們面對的將是一個千億級的市場。如今,酒仙網銷售額已經突破了5億元。

1

行業:酒類垂直

賺錢指數: ★★★★☆

趨勢解讀:傳統領域的業內人士,手中其實是握著強大的線下資源的,而這些資源對於電商來說是絕對的大金礦,只要開採出來將會產生巨大的價值。清華高材生郝鴻峰成功了,是因為他的見識和經歷,讓他可以整合線下資源同時又緊密貼合電商。

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傳統領域專業人士開始醒悟,當這些傳統領域人士開始大規模的把線下資源與線上電商整合時,將會對電商領域產生巨大的顛覆性力量,是的,不是互聯網顛覆傳統領域,而是傳統領域的人們在掌握互聯網力量之後,將把」輕飄飄「的互聯網顛覆掉。

 

2.春水堂

起於非典時期的情趣用品電商「春水堂」,如今已經成為了中國情趣用品第一品牌,牢牢佔據著中國情趣用品千億市場領頭羊的地位。當然,春水堂前期能賺取高額利潤是因為市場處於空白,很多人不敢開情趣用品店,但中國人逐漸開放的性生活的相互矛盾而造成了巨大的需求藍海。在一段時間內,創始人藺德剛甚至不敢承認自己自己是南開大學物理系的畢業生,只因為同學們的鄙視。

春水堂最初時只是成人用品網絡經銷商,從批發市場拿來諸如按摩棒、跳蛋等幾款簡單產品,掛在網上售賣,在在春水堂發展後期,隨著情趣用品電商增多,競爭壓力增大,2005年之後春水堂決定轉型,它的定位發生了改變,將時尚引入到成人用品行業。在藺德剛看來,「這是一個拐點」。「很多產品仿照人體器官來做,一看就有排斥心理。情趣用品不同,它是中性詞,弱化了性的色彩,講究設計、美感,更像玩具。」藺德剛說,從那時起,春水堂的定位就與同行不同,網頁要求高端整潔大氣,經營的產品也開始時尚多樣,從仿真娃娃、大棒子等向國外充滿設計感的情趣玩具發展。

春水堂做電商成功是踩對了兩個關鍵點:1.在別人不敢進入市場時迅速佔領市場。2.在市場飽和時迅速向高端領域轉型。

1

行業:情趣用品

賺錢指數:★★★★★

趨勢解讀:做電商,一定要敢為人先,而當市場飽和時,也要先一步轉型。隨著電商企業的越來越多,未來的市場競爭必定越發慘烈,現實的商業規則已經告訴我們,高端產品絕對是一個高利潤,競爭小的好領域。但你有實力進行轉型的時候,千萬不要再在中低端電商市場掙扎,中國高端電商市場還是一片藍海,要趁早佔領。

 

1.阿芙精油

阿芙精油,淘寶店舖化妝品類排名第一的品牌,

雕爺對外透露阿芙精油每年都有幾個億的銷售額。不過雕爺現在的主要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餐飲生意上,相信你一定聽過,那個「雕爺牛腩」。

無論是牛腩還是精油,雕爺的經營本質其實並沒有太大變化,方法論都是互聯網哲學的那一套」專注、極致、快、口碑 「。雕爺一直是小而美電商的實踐者,他專注產品定位,堅持少而精的單品數,爭取在一個品類上做到極致,產生良好的口碑,然後利用互聯網的長尾效應,佔領住制高點,賺的盆滿缽滿。

阿芙精油就是小而美電商的代表做,把一件小商品做到極致,用產品經理的精神去不斷打磨你的商品,在精而不在多,互聯網自然會放大你的價值。

1

行業:化妝品

賺錢指數:★★★★★

趨勢解讀:互聯網開店舖千萬不要有傳統店舖思維,快速把幾個品類做到極致才是王道。因互聯網的信息透明化和跳轉低成本,使得一個電商舖子多品類商品完全無效,消費者完全可以比對,選擇是否跳轉到別的商舖選擇更優質,更廉價的商品。

只要當你把某樣商品做到極致之後,才有可能最大化的吸引多更多的消費。」專注、極致、快、口碑 「這才是做電商的王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854

為什麼錦江之星會是最賺錢的經濟連鎖酒店?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944.html

淨利潤額第一,原因之一是錦江之星控制了開店速度,保證了較高的入住率,但它犧牲的是市場份額。2008年,錦江之星的客房佔有率為10.85%,2012年下降到了8.54%。雖然擴張變慢,但這也使得客房出租率保持在84.43%的高位。

如家2012年虧損2680萬元,一方面是由於快速擴張,新店入住率有待培養;另一方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在入住率降低的同時,單間客房貢獻的營業收入額也在下降,並且房租、人工、水電快速上漲,侵吞了大塊利潤。經濟型酒店目前的成本壓力非常大。

這意味著,經濟型酒店想要繼續依靠自身發展擴大規模變得越來越難,可一旦放慢擴張速度又面臨被競爭對手搶佔市場份額超越的危險,每個季度交給投資者的財報會變得難看。

未來,單純的規模擴張模式的可持續性將越來越差。經濟型連鎖酒店已經到了必須設法提高內控管理能力、加強產品附加值的階段。行業內幾大寡頭相繼開始拓展中高端市場。

啟示一:單純的規模擴張不可持續

在過去10年的快速發展期中,經濟型連鎖酒店經歷了三次競爭:第一次是高價爭奪物業,結果導致物業成本(即房租成本)虛高;第二次是低價促銷、拼價格;第三次是現在的通過搶加盟商快速圈地。

在經濟連鎖酒店中,錦江之星開業最早(1997年),且加盟策略最激進,2012年錦江之星的加盟店數量佔比達到了72%,而如家、七天、漢庭這一比例也都超過了50%,分別為54.68%、63.42%、55.07%。

加盟要收取加盟費、管理費、訂房費等一系列費用,加盟比例高,意味著更多的穩定收入,這直接導致了各大經濟型酒店不約而同大張旗鼓地發展低成本加盟店。和公司需支付成本開設的直營店相比,加盟店完全依靠加盟商投資,且加盟店的虧損不計入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單店每年可為公司提供30萬元左右收益。

經濟酒店單店的客房數在100間至120間,自營店和加盟店算在一起,單間客房1年能給酒店貢獻的利潤,7天是1319元,漢庭1539元,錦江之星2893元。由此可以看出錦江之星的高加盟率是其高利潤的重要原因。

但靠加盟店的快速圈地,也產生了很多問題。經濟型連鎖酒店的核心競爭力是標準化下的規模效應,而靠加盟店快速擴張,雖然短時間內圈佔了地盤,但加盟店的開業標準、採購、服務與質量,都需要品牌總部來監管。

但互相搶佔地盤之下,品牌標準嚴格則有加盟商流失或被競爭對手搶走,降低標準則有害品牌的長期價值。經濟型連鎖酒店本身的快速擴張已經導致很多問題,而更快速的發展和更不可控的加盟店,會讓這些問題進一步放大。

未來,單純的規模擴張模式的可持續性將越來越差。經濟型連鎖酒店已經到了必須設法提高內控管理能力、加強產品附加值的階段。行業內幾大寡頭相繼開始拓展中高端市場。

啟示二:多品牌,中檔酒店成為新戰場

排名靠前的經濟連鎖巨頭紛紛推出了自己更高定位的新品牌,打入中端經濟酒店市場主意的意圖相當明顯。

漢庭(華住)推出的全季品牌、如家的和頤品牌、格林豪泰的格林東方品牌、橘子酒店的橘子水晶品牌,經濟連鎖巨頭們的這些新中檔酒店品牌都已有示範門店。其中以漢庭(華住)的全季品牌開出的門店最多,已經達到了37家,房間價位在300元至400元,其他經濟連鎖的中檔品牌店還都在10家以下,而外資巨頭洲際酒店集團的中檔酒店品牌智選假日已開了33家店,同樣值得關注。

錦江的中檔酒店佈局也在快速進行中,並已推出了中檔酒店雙品牌戰略。價位在300元至500元的品牌白玉蘭已經開出6家門店,另一品牌錦江都城下有兩個子品牌,錦江都城商務定價和白玉蘭一樣,為300元至500元,更高端一點的是500元以上的子品牌錦江都城經典品牌。錦江之星計劃在3年至5年內開業100家錦江都城和白玉蘭。

2013年4月,錦江宣佈出資7.1億元收購時尚之旅的21家門店,將其改為錦江都城品牌連鎖。時尚之旅酒店系萬達廣場綜合體的配套商務連鎖酒店,可以充分享受萬達廣場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商務配套,優勢突出。除這21家門店外,錦江都城品牌已有6家門店已在改造中。

一般商務活動需要的高標準客房、有限的餐飲、會議等設施會出現在錦江都城品牌的門店中,其他星級酒店中冗餘的奢華設施則不會出現,這能有效提升酒店的性價比。

相比較而言,錦江都城的經典系列對物業品質和地理位置的要求相對較高,數量會比較有限,在未來3年至5年開出100家門店的發展計劃中,錦江都城經典系列預計僅佔到20%左右,而商務系列將成為錦江都城品牌攻城拔寨、實現快速擴張的主力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22

【小敗局】一位草根北漂創業者自述:賺錢的快餐店之死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267.html

初創業:開餐廳賠光本金

我是2009年5月17號來的北京這個城市的。來之前在山東濟南一家4s店做汽車銷售,那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做的很不錯,當時拿到了2008年的全年銷冠,因為我得到銷冠的原因,我被提升為提升為銷售經理,做為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帶著幾個哥們一起賣車,那是我第一次帶團隊,那一段在4S汽車店的銷售經歷讓我養成了我自己在工作的價值觀和做事方式,不得不說第一份工作對人生太重要了。而我後來之所以選擇放棄這個工作去北漂完全是因為一次偶然的經歷。

來北京的念頭始於07年一次偶然的旅遊,當時我站在長安街上看到西單天安門王府井人山人海。於是我就想北京這麼多人要是開一個餐館那得多火啊,那個時候就萌發了想要來北京創業的念頭,可以說那個時候一個小小的念頭就像未曾萌發的種子一樣在我心中深深買下了伏筆。

後來回去就把這個想法擱置了,一直老老實實的賣車,但是我是一個不安分的人,內心裡面總覺得缺點什麼,我知道其實都是內心當中的那股衝動,就是農村孩子進城然後想留在城市想出人頭地的那種感受,我不願意在濟南這樣的一個城市賣一輩子的車。

我認真的給自己做了個swot分析,最後覺得我還是有實力去北京這樣的城市闖一闖的。就這樣來到了北京。來北京以後看見大都市的繁華以及滿地的豪車高樓,我內心的雄心壯志一下子就被點燃了,我暗暗下決心,我要留在這裡,並且要出人投地。

就這樣在不熟悉北京的情況下我帶著一份北京地圖和一份手遞手報紙,開始滿北京的跑找地方開飯館,我內心潛藏已久的夢想又被點燃了。我當時只有為數不多的靠賣汽車掙來的微薄的資金,所以,只能按照自己心目中所想的構想去找店舖。

所以一路找的很辛苦,也很有挫折。但是我是一個執行力非常強的人,不達目的一定不會罷休很快就找到一個把店盤下來,然後一個人開始辦執照,裝修,買餐具,找廚師服務。在我來北京兩個多月的時候屬於我自己的店終於開張了,同時我所有的積蓄還有我哥支援我的都被我投進去了,當拿到營業執照的那一刻,我百感交集,終於在北京開始自己的事業了。

開張沒有多久沒有市場經驗的弱點開始顯現,當時我開始做的東西是我們老家臨沂的光棍雞,我自己非常喜歡吃老家在京的朋友也喜歡吃,所以沒有經過市場調查,也沒有驗證市場到底有多大,就開始做了。但我忽視了一個問題,這個產品可能我們喜歡吃但卻不代表北京人民喜歡吃,銷售額非常少,結果發現開店之後生意冷落,我想要調整也不好調整,廚師服務員都是在老家找的,北京的餐飲市場也不熟悉,他們也給不了什麼意見, 最後大家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僅剩的那點流動資金都花完後宣告失敗,把我打工掙得錢基本賠光。我的第一次所謂的創業沒有哪怕一定的輝煌,就在這樣悄無聲息中結束了。那次創業失敗之後我才深深的覺得自己的那種欠缺。

再創業:反思之後做賺錢的生意

後來我又重新搬到清華西院,然後每天都去蹭課聽,同時也反思自己為什麼會連一個小餐館也開不起來,同時一邊也在尋找機會東山再起。之後就偶遇了一個同樣的創業失敗也在清華遊蕩找不著北的朋友一起做建材,商業模式其實很簡單,其實還是我的銷售的老本行,我自己先去在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去找客戶拿單,然後再找廠家生產賺取中間的差價,這個業務最大的好處就是啟動資金非常少幾乎沒有,正好做銷售也是我的老本行,沒兩個月我們就開始賺錢了,而且還賺的不少,但是這個生意對我而言並不是長久之計整天就是喝酒送禮回扣等等。最致命的是壓款回款太慢好多錢都要不回來,我覺得這是個做不大的事,我又想起我的餐廳生意了。

吸取教訓之後的餐廳生意依然死於擴張於是我把建材銷售作為現金流業務給我掙錢,然後接下來又回歸我開餐廳的老本行這回開店吸取了上次的教訓,明顯吃一塹長一智,我知道市場調查和瞭解市場的重要性了。我很認真的做了市場調查,綜合分析了下餐飲市場,覺得做價位便宜簡單快速的標註化快餐應該沒有問題。

後決定定下來的這個餐廳的商業模式做的是快餐堂食加外賣,給自己定位於做30平米左右的小店,選址的原則本著一級商圈二級馬路的原則來選址,具體就是在一個大的核心商圈裡面,選擇那種位置較差的地方,主要以堂食為輔,房租不能超過每月15000,然後生產的餐以外送為主,經過對商業模式和細節詳細的思考之後就是開始取名,核名,註冊公司,註冊商標,選址VI設計,招聘,培訓等等一切開店做的準備,當時也是吸取第一次的經驗教訓,我連一旦銷售額不好怎麼來扭轉的預案都非常詳細的做了策劃,我認為這一次一定是萬無一失了。而一切也真的和我預想的一樣。由於商業模式和定位很準,我的店開業第一個月就盈利了,我分析這次做的不錯原因在於之前準備的比較充分,各種預案都做好了,宣傳也很到位,另外在選址上很成功,我們選在了大紅門附近這邊房租便宜。同時選擇在做生意的批發市場邊上而他們做生意忙,我們恰好可以提供送餐服務,這周邊也沒有很多其他的餐飲巨頭在我身邊我們正好填補了市場空白。在餐飲生意逐漸的走上了正軌,於是我開始離開建材行業全心的做快餐店,我的內心突然有了不一樣的想法,我決定要把這個生意火爆的餐飲店做成一個連鎖,做成一個知名度很高的品牌,而失敗的悲劇也開始在這裡埋下了。

由於我想做大的連鎖,做成知名度高的一個品牌,於是乎開始學著大品牌做出品的標準化,每個客戶比較喜歡的菜品我們都精確到主輔料的配比,調料的配比,出品的時間。蒸米飯也精確到一公斤米放多少水多少克油,並制定了操作標準貼在牆上,讓每個員工只要是按照這個上面的做,讓那些之前沒有做過餐飲行業也能在一個小時內上手操作,後廚前廳我們也做了流程,規定了各種服務規範已經達標標準,還做了各種表格,進銷,盤點,客戶信息等等做到標準化可複製,準備夯實基礎做個大事,在第一個店開了七個月的時候我認為時機成熟了可以複製,

當時我開了第二個店做的也不錯,接連到來的小成使我自信心極度膨脹,這個時候我好大喜功的毛病又開始犯了,我覺得照這個模式複製下去一定可以做大,我覺得要想讓別人認可我至少得有個旗艦店,於是有了做個大店做個樣板的想法,然後等商標下來讓別人加盟,到時候就可以很簡單將自己的快餐店開遍全過了,當我沒有審視自身的實力的時候失敗的悲劇就重演了,我籌措資金開始開大店做樣板,然後把幾乎所有的其他幾個店的資金車都抽出來,做了一個最大的一個店,在面積和定位上都完全的脫離了之前我設想的目標以及我的市場定位,然後所有的方面都盡力去做到最大,就是希望商標一下來,我要立刻開始加盟,把我的快餐店做到全中國,但是悲劇發生了,我的這個大店入不敷出,根本沒法收回成本。

我開始持續的虧損,哪怕我拿出了所有的辦法和我所有的資金去拯救這家店,但這家烏托邦式的旗艦店就這樣在我的無力感之中失敗了,在苦苦支撐了七個月之後,我又失敗了,其他的小店我受到牽連無力經營轉給了別人,我的這次創業又失敗了。

反思:現金流,團隊,心態

這一次的失敗並沒有讓我痛苦,反而讓我認清了自己。我在復盤的時候,認為最大的問題出在自己的心態,一個創業項目是否會成功還是因為自己的內心當中的好大喜功,浮躁,讓我迷失方向找不著北了。當取得了一點點成績的時候就偷偷自喜而不明白一個企業永遠可能在24小時內死亡。而第二個因素在於我根本沒有準確的給自己的能力做好評估,認為做小店做成了做大店一定能成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就能夠很快的做成,卻不知道品牌的管理,運營,團隊都是很深的學問,掙到了一些錢就開始錯誤的評價自身的能力。第三是太急於求成了剛做了兩個小店成功了就想做招商加盟,殊不知管理兩個小店和管理一個品牌輸出公司運作模式都不一樣,用人,也不一樣。第四在於自己的目標與方向感,自己不斷地變幻很多方向,沒有認清楚自己的目標。 第五:創業沒有自己很好的團隊,一路創業這麼久,沒有自己核心的搭檔與夥伴,所有的創業都是單打獨鬥。 第六:對於財務和資金鏈的把控自己沒有清晰地認識與理解,所以,最終被現金流所拖垮摧毀。

採訪結束之後,老賈的語氣中帶著堅定,也許下一次創業,他或許能離成功近一點,不放棄的人,命運自會垂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85

電商六人談——我們是怎樣賺錢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681.html

第一種:線上太單薄,線下好過活

「線上+線下」即當下流行的O2O模式,這種模式能規避傳統電商單一線上運營的缺陷,非常適合垂直領域的小電商。這種模式的關鍵在於將線上與線下運營整合為一個完整的鏈條,否則反而會適得其反。

洪清華:一開始就要穩健地賺錢

現在,電商有兩種做法:小而美的電商追求盈利,大而全的電商鍾情規模。這些做法沒有對錯,只有適合與否。我的看法是,從一開始就要穩健地賺錢,通過不斷循環發展應該是大多數公司的追求,當然也包括電商。

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基因,我們的基因是從線下開始的。我們最早是做旅遊規劃諮詢,後來擴展到旅遊營銷、旅遊開發、連鎖酒店等,都是線下業務。那個時候,我們已經形成了賺錢的習慣。成立驢媽媽網,一是順應互聯網的發展大勢,二是與線下業務達到互補,完善公司的業務鏈,形成一個閉環。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賺錢。

企業要賺錢,靠的無非就是低成本、好產品、優服務,只是手段不一樣。驢媽媽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有兩個:一是業務模式上採取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二是儘可能地把服務做到極致。

驢媽媽剛開始做的時候,學的是攜程和e龍。我有時候覺得單獨做線上也很好,但攜程畢竟搶了先機,第二名跟它相差太遠了。像我們這種垂直類的小電商,就是靠線上線下互動起來的,所以一直發展得很穩健。

線上+線下,就是現在流行的O2O模式。這塊工作我始終圍繞遊客和景區展開。集團六個業務板塊中,驢媽媽網給景區導入遊客,奇創給景區做規劃設計,除此之外還有景區營銷、運營管理,甚至投資。反過來,我在線下和景區形成的良好關係,勢必為線上提供更好的資源。我可以以更加低廉的價格拿到更優質的資源。如此一來,我的產品性價比就提高了,甚至還能為遊客提供專項服務。

在我們這個行業,也有快速燒錢做市場規模的,但是我們增長也很快,每年也有百分之幾百的增長,這就夠了。只要自己能活得很好,就不怕壓力,為什麼?因為這個市場一定是大浪淘沙。我相信,靠快速砸錢也有成功的,但幾率會很小。你燒完了錢還沒做起來,那該怎麼辦?我覺得具有自我盈利能力是最穩健的模式,不管外面怎麼變化,都會賺錢。

口述/驢媽媽創始人 洪清華

整理/本刊記者 徐利君

徐瀟:走自我造血這條路

說到賺錢,我們其實沒有外界說的那般暴利,只是盈虧平衡而已。不過,作為一家鑽石電商,我們的確有一套自己的賺錢方法。

模式上,2005年我們最先提出「鼠標+水泥」的做法,即網站和線下體驗店相結合的方式。我一直認為,體驗店是品牌的終端。對於鑽石這個品類,體驗店大大提高了品牌價值,增強了客戶信心,同時減少了交易糾紛和售後服務成本。

但是,這個模式早期很單薄,線上與線下幾乎割裂,經過幾年優化才逐漸成熟。現在,我們線上可以給體驗店帶來50%的客流量,而體驗店是營收的主要貢獻者。

在2007年和2008年,我們先後拿到今日資本和策源資本的兩筆投資,砸了不少錢做推廣,卻讓我們走了彎路。從2009年開始,我們有意識地縮減成本,改變營銷策略。我們減少了電視和線下渠道的投放,在營銷方式上採用創新玩法,在營銷內容上做創新。

所謂縮減成本,不是一味地省錢,相反,保持必要的曝光率是我們這種做品牌的公司所必需。因此,我們現在依然不定期在樓宇、電視投放廣告,而省下來的錢投放到更具價值的渠道上,比如做口碑營銷。

我們認為,社交媒體是深層次地和用戶互動,因此在微博、微信還沒有大行其道之時,我們就在論壇上與用戶保持交流與互動。今天,用戶通過社交媒體更容易發出自己的聲音,對於我們來說,機會就在於此。但是,我們並不引導口碑,而是基於客情系統得知用戶的反饋,然後再調整自己的產品和服務。

合作營銷是我們的另外一種方式。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要做到最有效的傳播,就要不斷去尋找合作機會,借勢營銷。譬如在剛剛結束的Chingjoy上,我們和盛大合作,遊戲裡的飾品通過再設計做成周邊產品,使其更具贈送或購買價值。

關於電商該怎麼賺錢,我更傾向於自我造血的循環式發展。我們作為一家重線下的品牌商,服務是核心。在把團隊控制在500人之後,我們就已經堅定了要走自我造血這條路了。

口述/鑽石小鳥聯席董事長兼CEO 徐瀟

整理/本刊記者 徐利君


第二種:賺錢不容易,省錢是王道

當燒錢成為過去,大筆投資成為過眼云煙,電商該怎樣活下去?省錢就意味著利潤。即將衝刺上市的同程網將精打細算做到了極致,其財務報表甚至精確到每一天,開會都要把成本攤到每個人頭上。

吳志祥:燒錢這條路不現實

同程網要賺錢,而且能賺錢。2004年,我從阿里巴巴出來創立同程網,多少受老東家影響,覺得阿里做全行業的B2B可以活下來,我做個細分領域的B2B應該沒問題。我當時也沒考慮過拿風投,就想著靠自己賺錢養活自己。

基於這樣的理念,第一年我們實現營收平衡,第二年開始盈利。我們當時的做法很簡單,建立一個針對旅行社老總的B2B社區,發展會員,給他們做電子名片掛在網站上,然後從中收費,最初是100塊錢一張。到2008年,我們有接近1萬名付費會員,單人最高收費也曾達到1萬元。

2008年,我們吸引了VC的目光,但VC告訴我,如果想做大,需要轉型做B2C。因此,我們需要一筆錢,於是就引入了蘇州創投集團的1500萬元投資。

當時,投資方希望我們能找到一條既能快速擴大規模,又能較快提升利潤的路子。無疑,這很困難。我們只有1500萬元、200多號人,競爭對手是攜程、藝龍這樣的超級大鱷,我們都不好意思去說跟它們是競爭關係。但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同程網摸索出來一條自己的路,採取一種很草根的做法——SEM和SEO。

2009年,我們是扔錢給百度最多的旅遊網站。2010年,我們實現盈利,營收1億元,利潤大概有400萬元。

到2012年騰訊投資進來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很清楚了,在國內走燒錢這條路不現實,只能靠精細化運營。而當年4月的虧損讓我們加快了這一步伐。

按照原先的財務制度,4月份的虧損,最早要到5月13日才能得知,這還有什麼價值呢?所以我們制訂了一個「報表到天制」,把公司的年預算分到每一天,如果這個月的盈利額是200萬元,分攤到天就是7.5萬元,比如昨天的利潤是5萬元,那麼差的2.5萬元就要分拆出來,想辦法補上。

這樣一來,每天上午十點,我就能拿到前天的報表,各項成本、營收、利潤一目瞭然;到月底時,可以清楚知道當月的實際運營情況跟預算偏離多少,然後討論如何去調整。

在管理上,我們也是如此照做。比如開會,我們會估算參會者每個人的成本是多少,人均半小時多少錢,這場會議要達到哪些結果,如果沒有完成,那就是資源浪費。

從業務上講,在線旅遊網站的產品並沒有太多差異,拼的是細化的東西。攜程的重點是公務和商務人士,那我們就去爭取年輕一代的自助遊人群。雖然競爭很激烈,但我們的酒店業務依然能保持百分之六七十的增長,而且還有利潤。

口述/同程網創始人 吳志祥

杜非:沒有正向現金流,你就是一個要飯的

過去幾年,很多電商都在燒錢,那是因為大家都認為規模是生存之道。其實小而美的公司也活得很好,很多淘寶店裡的垂直品牌都是盈利的,淘品牌和電商本質上沒有差異,只是渠道的展現方法和獲取會員的方法不一樣。

這些盈利電商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把自己的前端和運營管控能力做得很強。比如御泥坊、阿芙精油的商品生產控制就很好,同時很強地控制了商品的毛利結構和需求結構,加上好的運營管控方法,盈利很容易顯現。

你做管理經營時應該有一個習慣:做一個項目或是年度規劃時,一定要算出盈利的時間節點,即使沒有盈利節點,也要算出從哪一天開始現金流是正向的。如果沒有正向的現金流,你將來是要向別人化緣的,你會過得很苦,你就是一個要飯的。

我相信很多人都算過這個賬,但企業為什麼最終還會走向失控? 第一,賬沒算清楚,大家通常都會用戰略虧損來掩飾自己沒算清楚賬的缺陷;第二,規劃做得不夠長,創始人忽略了競爭會把盈利節點拉得過長,而一味追求規模。當你預估你的營收將達到1個億的時候,一定不能拿有100萬元業績時的費用和成本結構去套用,你客單價、固定成本、Marketing成本都將隨著市場而變動。

好的公司都是靠運營賺錢的。一家好公司的營銷可以做得很平淡,但是如果運營管控得好,一定會掙錢。運營是從頭卡到尾的,從選品到進貨,到確定商品的毛利結構,到監控銷售、監控缺貨、監控出庫、監控消費者的反饋,形成整個數據鏈條反饋給執行人員,你才知道什麼商品要做,什麼商品要剔除,什麼商品要壓制發展。這些都是零售業和電商碰撞出的方法。所以,運營部門是電商公司的中場發動機。這個部門是掌控進攻和防守的,什麼時候要促銷,什麼時候不促銷,不是採購營銷部門說了算,而是要運營部門審批的。這個方法現在沱沱也在用。

起初,我們總想把客戶體驗做得更極致一點。我剛到沱沱的時候,發現我們給客戶的滿意度是150%,其實客戶只要80%就夠了,這樣整個服務成本會降到更低。我們現在的客群很小,當有一天客群增加的時候,大家就會開始抱怨你的服務質量怎麼下降了。我們應該讓服務質量慢慢提升,你一口氣做到150%,以後還怎麼提升呢?

中國的電商和零售業都不是死在「小」上,而是死在「大」上。創始人要管理好自己的節奏,不要跟著別人的節奏跑。有些企業急於擴大自己的規模,有時一下擴大到兩三年之後的預期,不斷提高自己的成本。但其實,消費者真的沒有那麼著急。

口述/沱沱公社CEO 杜非

整理/本刊記者 石海威


第三種:不打價格戰,安心做服務

在最瘋狂的那幾年,電商們都忙著融錢、燒錢、打價格戰,誰還會把用戶體驗放在心上?當潮水退去,大家才發現,你的顧客才是身邊最重要的人。電商的本質是一個長跑,當年的惡性競爭不可取。

李日學:價格戰過時了

五年前,電商很瘋狂,只要你會炒作概念,很容易獲得投資。但是,到了2013年,整個市場已經回歸理性。

對於VC來說,它們早期會投很多企業,但它們心裡非常清楚,裡面的很多企業是做不下去的。這是VC一種慣常的做法,但資本進入你,它終究是要盈利的,只是因為市場環境等原因,才會有所謂的階段性虧損。

創業者當然不希望自己是炮灰,但決定他能否生存的是速度和規模。互聯網變化非常快,你可以看到現在的很多企業,感覺做得還不錯,但它只有低價,沒有特性。而價格是沒有底線的,便宜到什麼時候才是頭?電商的本質應該是方便消費者,而不是便宜,大家都知道便宜沒好貨。電商一味地迎合消費者把商品價格壓低,這是導致現在電商普遍虧損的原因之一。

每個企業都會尋找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我們一直強調自己是做服務的,我們沒把自己當成一個銷售通路,而是要提供服務價值。現在包括淘寶、天貓,它們也是為用戶提供服務而不是簡單地兜售商品。

京東更是如此。京東6年前自己做物流,當時很多企業覺得它太傻了,為什麼做物流呢?包括現在它在做的金融、數據平台、網絡推廣等等,其實都是為商家、為消費者提供服務的。

現在,京東上的商品價格其實比三年前提升了很多。有越來越多的大品牌、廠商跟它直接合作,它的價格體系也越來越和外部的市場保持平衡。其中一些品牌還專門為京東定製一些產品,這其實在沃爾瑪、國美、蘇寧等傳統零售行業裡非常普遍。

很多人說劉強東燒錢,但京東做倉儲和物流是非常棒的投入,這不是燒錢,是非常正常的投資,所以它現在非常有競爭力,而那些不懂得自己在做什麼的電商才是燒錢。正常情況下,一個企業如果三年還不能盈利的話,它的價值就要打上問號。

所以,創業企業首先一定要做符合商業本質的事情,包括怎麼讓顧客信任,如何建立保障體系等等。很多企業因為要付出成本就不想提供保障,它覺得自己很聰明,但消費者的選擇是很簡單的,來你這裡是因為你的保障體系,同樣會因為沒有保障而離開你。

口述/寺庫網CEO 李日學

整理/本刊記者 石海威

徐茂棟:現在是管理和運營能力的競爭

團購過去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但在過去兩年發生了一些變化。這個變化可以用三個關鍵詞描述:第一是進化,做得不好的人出局了,過去的千團大戰現在還剩下三五家;第二是分化,同樣在做團購,但是大家做的內容不一樣了,有的公司還是傳統團購模式,有的公司做了垂直模式,也有的公司轉到實物類商品上了;第三是整合,有互聯網巨頭進來控股、併購。

儘管團購網站幫助商戶出售剩餘的能力,但方式是粗放式的,所以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價格是很便宜,但是用戶打了很多電話找不到座位,和不是團購提供的服務是不一樣的。這些問題不是商戶的主觀導致的,而是因為粗放的方式導致的。

但是,生活服務電商和團購不同。生活服務電商就是幫助生活服務商家精細化地出售剩餘能力,比如說分時段經營,動態定價。這點很像航空公司,航空公司通過調整機票的折扣來保證上座率。

從這個角度講,團購只是服務業電商的開始,而且是一個長跑。前兩年的團購網站存在惡性競爭,也消耗了大量資金。現在,團購網站之間的競爭已經不是資金的競爭,而是管理能力和運營能力的競爭。

從去年年底開始,窩窩團已經實現了規模化盈利。到這個階段,建立核心競爭力最重要。第一是打通供應鏈的能力,能否把商戶和消費者聯繫起來,來解決消費者交互的需求,交互是最核心的環節;第二是整合產業鏈的能力,能否把質量好、低價格的產品提供給消費者;第三是獲取、維護用戶,以及開發和維護商戶的能力。這三個能力才是競爭優勢的根本,而不是資金。

目前來看,中國在市場上有地位的的團購網站只有三家。也許有的公司的交易量比窩窩團高,但這不重要,窩窩團會謀求獨立發展,而且不是併購。

(本文根據徐茂棟近期的公開言論整理而成)

整理/本刊記者 石海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3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