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IC/圖)
11月1日,據新華社消息,澤熙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總經理徐翔等人通過非法手段獲取股市內幕信息,從事內幕交易、操縱股票交易價格,其行為涉嫌違法犯罪,近日被公安機關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目前,相關案偵工作正在嚴格依法進行中。
京華時報消息,徐翔於1976年出生,人稱“寧波漲停板敢死隊”總舵主。1993年,年僅17歲的徐翔帶著父母給的幾萬元本錢進入股票市場,18歲放棄高考專心投資,擅長抄底,參與過重慶啤酒、雙匯發展和酒鬼酒的逆市抄底活動,很多突然連續漲停的股票都與他有關。而恒星科技、康得新、萊寶高科等定向增發概念股也讓他賺得盆滿缽滿。2009年,澤熙私募在上海成立,目前徐翔的個人資產已經達到40億元,而他管理的資產達數百億元。
徐翔一直保持低調,基本不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
此外,據錢江晚報消息,2014年12月19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通報了包括中科雲網、百圓褲業、寧波聯合等在內的18只個股涉市場操縱違法違規行為的執法工作情況,並稱目前已對涉嫌機構和個人立案調查。
這18家公司中,徐翔在寧波聯合持股高達1554萬股,成為僅次於浙江榮盛的第二大流通股東。在2015年4月的股東會上,徐翔旗下澤熙系列信托產品曾提議寧波聯合實施高送轉,但最終被股東會否決。
現在看來,從重倉股寧波聯合被證監會點名到如今被徐翔調查,一切並非空穴來風。
作為資本市場曾經的投資風向標,徐翔被捕後,資本市場將何反應?
據每日經濟新聞消息,中國七星控股今日早間臨時停牌,暫未公布原因。停牌前報1.29港元。資料顯示,徐翔是中國七星控股第二大股東。同時,有業內人士認為,徐翔重倉的概念股在此次事件中很大可能受到影響。
截至目前,澤熙在三季度持倉康強電子和華麗家族兩只個股。而二季度澤熙持倉個股主要包括:新興鑄管、風神股份、東方航空、德豪潤達、先鋒新材、粵電力A、江蘇有線、大連熱電、康強電子、東方金鈺等10只個股。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信息顯示,浦發銀行、北京銀行、江蘇常熟農商行均於11月18日通過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備案。其中,北京銀行的基金主要類別為股權投資基金,其余兩家銀行基金主要類別均為證券投資基金。
此前,已先後有光大銀行、平安銀行、浙商銀行、北部灣銀行、寧波銀行、包商銀行、南昌銀行、民生銀行、江蘇銀行和徽商銀行共10家銀行通過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備案。
13家銀行獲牌 無國有大行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發現,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官網,目前通過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備案的銀行均為中小型銀行,無一家國有大行通過備案。
對此,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從銀行自身能力來講,並非全部銀行適合。國有大行從架構看已經比較完整,早就擁有直投子公司。
他認為,中小銀行缺乏綜合化布局平臺,通過申請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去獲取直投資格是一個捷徑。商業銀行通過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備案獲得牌照比成立子公司拿券商牌照要容易的多。這也是中小銀行比較現實的考慮。
某國有大行研究人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為何無國有大行,他認為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國家在搞試點階段一般都會先從小的開始,如果從大行開始,規模一大,風險不好控制。第二,從市場競爭來看,從小行開始試點有利於市場競爭。他指出,未來混業經營,銀行大資管肯定是商業銀行的轉型方向。
面臨商業銀行法窘境
根據公開信息顯示,此次此前獲批的10家銀行不同,浦發、北京、江蘇常熟農商行三家銀行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並非以總行一級部門為備案主體,而是以法人銀行為備案主體。
對此,曾剛認為,無論是成立子公司做直投業務還是以法人銀行為備案主體,都面臨著法律和監管上較強的障礙。
根據我國現行的《商業銀行法》第四十三條,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目前商業銀行法沒有允許商業銀行做直投業務,這給商業銀行造成了很大的法律障礙。無論證監會方面如何開放資質認定,商業銀行法是客觀存在的法律障礙。對於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法不允許銀行有這種經營範圍,對於銀行發展直投業務有障礙;如果是銀行開設子公司的話,非銀行金融機構投資也是受限制的。” 曾剛說。
曾剛指出,從發展長遠的角度來講,獨立子公司在銀行內部做直投可能更符合風險上的要求,也更加規範。由於投行業務與商業銀行業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業務,如果混在一起,有可能會出現風險傳遞或者其他風險。子公司作為獨立法人機構,在風險上實現業務的隔離,同時有助於建立獨立的考核機制和更大的自由,有助於子公司發展。
“未來應該有分業監管的標準,對於什麽樣的業務以什麽樣的方式開展,並非所有銀行都有直投的能力,直投也需要很高的系統專業性,更有很強的連帶風險,需要出臺管理規範,推動監管層系統性規劃銀行的直投業務。將其引導向比較規範的方向。” 曾剛說。
他指出,既然這麽多銀行要做直投業務,從監管的角度上也需要去梳理一下銀行做直投業務的正確方式。以此來推動監管上的調整,實現銀行直投與監管的互動。
投貸聯動,與券商、公募合作
除了銀行自身做直投,近期商業銀行與證券、基金的投貸合作模式也很普遍。
近期,民生銀行宣布,與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公司、西南證券、華融證券分別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合作建立聯動機制,共同為具備科技、創新、高成長特征的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民生銀行投資銀行部資本市場業務中心總經理張華表示,該合作機制的內涵是:券商、公募基金會把他們的標準告訴銀行,然後銀行也利用自己的網絡進行篩選尋找。找到合作的項目後,二者再進行一個流轉的機制,互相推薦和驗證,最後進行綜合金融服務。
曾剛表示,這種模式在商業銀行中非常普遍,操作上也十分簡單。目前,監管部門也在推動投貸聯動,對於很多企業,銀行融資貸款不能夠覆蓋,也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投貸聯動可以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好的支持。
他認為,當銀行沒有直投牌照的時候,可以通過與其他商業性機構合作,進行投貸聯動,銀行的業務的模式從原來傳統上只提供貸款到提供財務顧問的高級服務安排。未來,銀行可以提供信托以及對接其他融資方式,以財務顧問方式出現。商業銀行將由資金提供者向一攬子金融服務牽頭人的角色轉換,向高級、複雜化、非標準化的模式發展。
“從趨勢上來講,銀行的綜合化發展向直投領域的拓展是符合銀行業務多元化轉型的戰略的。也是銀行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的一種選擇路徑。但是從銀行自身能力來講,並非全部銀行都適合。” 曾剛說。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http://www.xcf.cn/newfortune/fmgs/201511/t20151125_761934.htm
2015年,中国PE走到又一个拐点。
这个神秘、小众的金融子行业,历经喧嚣与探索,如今开始步入成熟季。从行业规模看,国内活跃PE机构的数量20年前不过10家左右,而截至 2015年9月底,仅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登记的PE为9512家,VC为1266家,其管理基金的合计认缴规模达到了2.66万亿元。2015 年,伴随一批PE登陆新三板、获得巨量融资,PE的触角正突破一级市场的边界,伸向更远的资产、市场和国度。
成熟季也是洗牌季。GDP增速告别7时代、IPO在A股暴跌的压力下再次关闸之后,又一个资本寒冬正在逼近。滴滴与快的合并、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优酷土豆被阿里收购、携程联姻去哪儿,无不折射出它们背后投资人的压力。
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15年8月,中国VC/PE基金的募集状态持续回落:当月披露出有76只基金成立及开始募集,50只基金完 成募集,基金的目标募集规模为188.64亿美元,募集完成基金规模仅为43.28亿美元。PE投资数量和规模更是创下近一年来的最低值:当月VC市场披 露的案例106起,投资规模仅为14.71亿美元,环比双双回落;PE市场披露的案例仅为20起,投资金额仅为7.76亿美元。
盛夏的泡沫宛在昨日,忽而已是凛冬将至。LP会不会“断供”?项目失败率会不会上升?退出能不能如期完成?回报能不能维持较高水平?每一家PE面前,都摆着这样的问题。
这并非PE第一次面对冬天。诞生以来的20多年里,中国PE始终与宏观经济、资本市场同凉热,既体会过全民PE式“疯投”,也曾在2002、 2008、2012年前后或深或浅三度入冬。每一个冬天,都是一个二八分化的路口,一批机构遭遇淘汰,另一批机构实现逆生长。而在眼下这个可能更为严峻的 冬天,分化或将来得更为猛烈。没有国家资本背书的本土草根PE如何避免出局?那些逆生长的同行有什么成长秘诀?东方富海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解析样本。
经由东方富海的模式进化,回溯本土PE的成长史,有助于我们在这个行业分化的节点,提取PE成长的关键基因,把握未来的致胜方向。
刘凌云 陶娟/文
1992-2001
VC时代
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PE)在中国的起步,始于VC(Venture Capital,初创期投资)。第一家本土VC/PE机构,可以追溯到1986年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国家科委、财政 部分别持有其40%和23%股权。因为诞生于资本荒漠时代,这家公司难以实现扶持高科技企业的初衷,最终因违规炒作房地产和期货于1998年6月被清算。
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的PE,是1992年进入的IDG等外资机构。据IDG亚洲区总裁熊晓鸽回忆,1993年6月,IDG与上海科委旗下上海科 技投资公司各出资1000万美元,成立了上海太平洋技术创业有限公司。此后,IDG又分别与北京、广东科委下属公司各出资1500万、500万美元,相继 成立了北京太平洋技术创业有限公司、广州太平洋技术创业有限公司。
这正折射出早期PE行业的主角,除了外资,就是国资。在中国,唯一没有牌照垄断且对外资大规模开放的金融子行业,大概就是PE了,尽管它的体量远不能与银行、券商、保险与公募基金相比。在这个没有准入限制的行业里,美元基金一开始就占据绝对领先地位。
PE行业,钱的属性往往决定了投的属性。美元的资金来源,决定了外资PE与国际接轨的投资口味和海外上市的退出方式。
此时,正是席卷全球的.com泡沫的酝酿期。在纳斯达克指数向2000年3月的最高点5048点攀升的进程中,IDG选择以VC起步,在中国互 联网企业的早期阶段广泛布局,其先后于1999年100万美元投资搜房网(SFUN.NYSE),150万美元投资百度(BIDU.NSDQ),43万美 元投资携程(CTRP.NSDQ);2000年则以110万美元获得了腾讯(00700.HK)20%的股权。
所谓VC,正是PE的一种。PE的传统定义是,向特定投资者以非公开方式筹资,对未上市企业进行权益投资并提供经营管理服务,在其发展成熟后, 通过权益转让,实现资本增值。广义的PE包括天使投资(Angel Capital)、初创期投资(VC)、成长性投资(Growth Capital)和并购(Buyout Fund)等,狭义的PE则主要包括中后期阶段的成长性投资和并购等。当年的中国,市场化改革方兴未艾,初创企业蓬勃生长、空间巨大,VC也成为主流投资 模式。
2000年,新浪(SINA.NSDQ)创造性地搭建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可变利益实体)结构,赴美上市,为这些美元基金打通了海外退出通道,本土投资-海外退出的美元基金模式得以成型。
纳斯达克成就的VC神话,不仅激励IDG、黑石(BX.NYSE)等外资机构探路新兴的中国市场,其财富效应也辐射到大洋的这一边。叠加 1999年A股“5.19行情”的带动与创业板筹备的预期,一批主要由地方政府出资发起的国有创投机构集中涌现,其中包括如今声名赫赫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 团(简称“深创投”)的前身—1999年8月成立、注册资本7亿元的深圳市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正是在1999年,刚刚从荷兰访学归来的兰州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陈玮来到深圳,向初生的深创投递出了一份简历。身为中国会计学泰斗葛家澍的弟 子、厦门大学会计学博士的他,被时任深创投总裁的阚治东一眼看中,加入了深创投,不但开始了个人的PE生涯,也见证了中国的第一场PE热。那时的陈玮可能 没想到,2002年,自己会在38岁时接替阚治东出任深创投总裁,成为深圳最年轻的局级干部;又几年,他们都重新出发,下海创办了民营PE机构。
自起步之始,中国PE的成长就与宏观经济、资本市场的涨落互相映射。2000年科网泡沫的破裂,使得外资PE的快速退出预期化为泡影,一些深受 重挫者亏损撤出。IDG也只从那些坚守的项目中收获了丰厚的收益,比如其2001年退出腾讯时投资回报收益仅10倍;而从2010年上市的搜房身上,则达 到108倍。
在国有创投这一侧,资金的来源,决定了这些机构具有投资非市场化、管理行政化、激励机制不足的硬伤。虽然2000-2005年堪称投资中国互联 网企业的最佳时期,但无论募集基金的规模、投资意识还是机制,都不允许它们大手笔介入这些尚未盈利的新兴企业,以至于集体错失BAT早期,成为中国PE永 远的遗憾。而2001年末,伴随A股转熊、创业板被搁置,这些机构的投资退出变得遥遥无期,后续资金亦难以为继,本土PE开始集体入冬。
这一批为数50-100家的国有创投中,只有深创投等成为少数幸存者。这家身处中国开放前沿的机构,迅速转向,谋求搭建境外投资-退出平台,实 施两头在外、跟随境外机构投资的战略。2002年,深创投与新加坡大华银行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创业投资基金—中新创业投资基金;此后,又通过全资子公司 SCGC和以色列Ainsbury Properties组建中以基金投资公司,并受委托投资管理由日本China Venture Investment组建的CVI基金。深创投通过这些平台投资的潍柴动力(02338.HK,000338.SZ)、中芯国际 (SMI.NYSE,00981.HK)等公司,2004年相继在香港和纽交所等地上市,实现了退出。
度过第一个冬天的深创投,最终成为本土最大的PE机构之一。1999年成立至2015年9月,其在IT技术/芯片、光机电/先进制造等领域共投资587个项目,总投资额逾175亿元,内部收益率(IRR)达到36%。
2002-2011
热钱时代
本土PE崛起
在成熟市场,PE是富人的专属定制游戏。中国亦不例外。在中国,A股开户,1元起步;融资融券,50万元起步;新三板开户,500万元起步;投资PE,1000万元起步。因此,PE的成长,与富人的财富增长息息相关。
就在第一批外资和国资PE在2001年感受到袭人的寒意时,另一条驱动PE成长的线索却在暗暗滋长。2001年加入WTO带来的全球化红利,推 动中国GDP进入双位数增长区间。经济的高景气,不仅为投资机构提供了一大批高成长的优质民企标的,更重要的是,拉动了制造、资源、钢铁、地产等领域的民 营企业家财富暴涨,中国富人的数量和财富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轮跃迁。个人资本向PE领域的配置需求逐日递增,PE逐步迎来了不差钱时代。
到了2004年,旨在助力民企融资的中小板推出,PE的境内退出打开通道。2006年,同洲电子(002052)登陆中小板,为深创投、达晨创投等机构带来数十倍回报,更为本土PE的退出提供了创富示范。
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双重利好,解决了本土PE钱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如何收回的根本问题,明星合伙人、产业资本、地方政府难以遏制成立PE的 一波波激情。2005-2006年,国内活跃的PE机构达到500家。而截至2015年9月底,仅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登记的PE为9512 家,VC为1266家,其管理基金的合计认缴规模达到了2.66万亿元(图1)。
PE链接的两头,一端是高净值人群;另一端则是亟需资本扶持的创新者。将有钱人的钱变成推动社会创新的钱,从这个意义来说,本土PE的崛起,恰逢其时。
从PE的资金构成看,这一季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人民币基金成了主角,“本土投资-海外退出”的美元基金模式逐步让位于“本土募资-本土投资-本土退出”的人民币基金模式。
虽然德丰杰(DFJ)、红杉、凯鹏华盈(KPCB)、经纬(Matrix Partners)等大批美国基金这一时期先后进入中国,其投资模式也更为多元化,从VC到并购重组均有涉猎,凯雷2006年对于徐工的收购更激起轩然大 波,但总体而言,在2006年商务部10号文的出台、红筹上市退出模式受阻之下,外资PE的投资步调逐步放缓,2008年的金融危机与此后的中概股危机, 更强化了这一态势。
相比之下,尽管本土PE在2007年下半年A股从6000点腰斩和2008年金融危机中乍遇寒流,但4万亿刺激政策带来的充足弹药和创业板的推 出,令这一行业迅速还暖。2009-2010年,本土创投投资案例数占比超过60%,领先外资,退出案例数远超过外资。此时,本土PE最大的梦想,就是投 中下一个马云,下一个马化腾,捕捉到新的10亿美元估值的“独角兽”。
其二,是民营PE成了主角。民间资本对于PE的汹涌热情,带动PE领域的非政府资金总量迅速增长,2007年已接近70%,是2002年的4倍多。在深圳,2005年以后设立的创业投资机构90%属民营性质,LP主要是民企和富人,其资金大多来自房地产、股票等收入。
没有国家资本的背书,草根的本土民营PE面对盈利压力,运作更加市场化,成长更加迅速。于是,一些国有创投机构或开始引入民企股东,或直接走向 民营化。在2004年的MBO大潮中,中科招商的股权首现变化,至其挂牌新三板时,国有股东已全部清退,而当家人单祥双持有超过6成股权,剩余股东皆为民 营资本。2011年,国有创投的旗舰深创投也首次引入3家民企股东,其中,星河地产持股16.1%,七匹狼集团和立业集团持股均为4.6%。
正是在这样的风潮中,陈玮和他在深创投的同事程厚博等人决意投身PE创业。2006年10月10日,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完成注册; 当年12月,即对彩虹精化(002256)投出1085万元。2008年6月,彩虹精化上市后,东方富海获得近10倍回报。2007年11月,东方富海一 期基金正式开始募集,并为了不错失机遇,边募边投。
除了投钱,PE还要投什么
尽管相比2000年以前“全中国没有一个处级以上干部懂PE”,更没有多少人分得清GP(General Partner,共同合伙人,即基金管理者)和LP(Limited Partners,有限合伙人,即基金出资人),此时,PE、VC的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然而,千军万马涌入带来的“全民PE”狂热,仍为这一行业打上了 非理性繁荣的烙印。
在成熟的国际市场,PE的资金主要来自FOF、保险公司、其他金融机构、私人养老金、政府基金、大学捐赠基金、家族及慈善基金等长线资金,其投 资周期往往长达7-10年。如闻名的耶鲁大学捐赠基金,将超过3成的资产配置于PE上,该类别自1976年后的年化收益达到了29.9%。而在东方富海成 立的第一年里,LP问陈玮最多的问题却是:“咱们今年有几个项目能上市,能有几倍的回报?”
与此同时,许多LP对于PE的专业性缺乏认识,认为有钱就能做投资,个个想当GP。一则流传甚广的段子是,鼎晖在路演时刚说“你们的钱交给我 们,要‘8+2’的结构,即8年投资、2年退出”,一半的LP走了;又言及“你们的钱给我们后不能插手,不能干涉我们怎么投”,另一半LP也走了。
此时的PE行业,“三多三少”现象普遍存在:小机构多,大机构少;热钱多,经验少;PE多,VC少。这一格局下,PE行为趋于短期化、同质化, 过往以VC为主的投资模式开始后移,无风险、高收益却对眼光和专业能力要求不高的Pre-IPO项目备受追捧。2007年,有80%的PE投资投向了中后 期项目,导致Pre-IPO竞争激烈,价格快速攀升,恶性竞价也不鲜见。价格和关系也成为PE实力的一部分,增值服务能力让位于项目挖掘能力。
作为资深PE人,陈玮深知,PE风险高、专业性强,增值服务能力才是PE不被取代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专业投资风格,才能构建自己的壁垒。为此, 东方富海在2007年设计一期基金时,就着手从募资环节进行改变,解决“短钱长投”的问题。在一般民营PE的“3+1+1”基金(3年投资期+1年退出 期+1年延长期)之外,综合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在国内首推了更长年限的“5+2”结构基金。目前,这类基金已成为了行业主流。
在投资上,一方面,在大行其道的Pre-IPO潮流中,他强调“精选赛道,再投选手,用产业投资的方式做PE”;另一方面,他注重增值服务,提出“GP每投资一块钱,就要为企业投入一块钱的增值服务”。
在陈玮看来,PE的盈利模式,不应是借由一二级市场估值体系的差异获取高收益,而在于帮助企业规范、成长,分享其经营业绩提升带来的回报。他所擅长的会计、管理等领域,则成为东方富海增值服务的核心领域。对广田股份(002482)的投资,即体现了这一理念。
2008年5月,东方富海以5400万元换得广田前身广田装饰9%的股权,成为除广田实际控制人叶远西及其兄长叶远东之外的唯一外部股东,对应 市盈率为11.85倍。对于这个独享项目,陈玮当时的投资逻辑很简单:房地产行业处于上升期,装饰业每年的市场容量都高达2万多亿元,但整体极不规范,处 于小乱差的状态,缺乏标杆性企业。东方富海进入后,可以推动广田走高附加值路线,设立行业第一家国家技术研究中心,专攻中高端公用建筑、商业建筑等领域, 与低附加值的家装形成差异化竞争。
投资广田之后,东方富海开始在会计、管理等方面注入增值服务,而且,整个广田小至扩展客户、协调各界关系,大到上市时间的确定、券商的引进,都尽力协助操办。GP与被投企业的齐心协作下,2010年广田的营收达到了42亿元,是东方富海入股前的2007年的5倍。
2010年,广田股份如期上市,东方富海投资回报超过10倍,当初的成本只相当于最终回报的一个零头。
有了这一段因果,广田股份的大股东后来又成了东方富海的LP。和东方富海达成后续合作的被投公司非只此一家,文科园林(002775)、任子行(300311)等都在被东方富海投资后,又当上了东方富海的LP,再去帮助其他创业者。
对于东方富海另一项目昆仑万维,陈玮唯一的遗憾就是当初投的太少了。由周亚辉2008年创办的昆仑万维,因为开发了《三国风云》、《昆仑世 界》、《武侠风云》等明星网游,备受PE青睐。“我们当初想投都投不进去,IDG、红杉资本也都想投,但创始人不愿意接受投资,一是没想好在中国还是美国 上市,二是担心接受外部投资带来压力。”为了这个项目,陈玮亲自飞了四趟北京,“动之以情,晓之以利”,最终成功领投。
2011年2月,周亚辉将其持有的公司2.5%的股权以5000万元的价格分别转让给东方富海(芜湖)基金(投资3500万元)、东方富海(芜 湖)二号基金(投资1500万元)。半年后华为控股拿下该公司3%的股权,代价已是1.17亿元。2015年1月,昆仑万维以20.3元/股的发行价上 市,经过今年股市的大幅波动,其10月16日收盘价仍高达122.2元/股,东方富海合计5000万元的投资,市值已超过6亿元。
热钱时代,当钱不再值钱,PE的资源和专业能力就更为被投企业所重视。坚守专业的东方富海,逐步进入良性循环:以扎实的服务能力,取得优质项 目;获得出色的回报,吸引更多LP。截至目前,这家成立9年的PE已募集基金16只,管理的资金达到百亿规模(表1);投资的企业超过190家,其中43 家企业通过上市或并购等方式实现退出(表2)。
在衡量GP的业绩时,业内常常使用的收益率指标为IRR。东方富海因尚未上市,其IRR未见公开,不过从新三板挂牌PE披露的已退出项目IRR 看,专注于Pre-IPO的九鼎投资(430719.OC)为38.1%,同创伟业(832793.OC)为35.72%,硅谷天堂 (833044.OC)为31.08%,中科招商(832168.OC)为27.23%,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表3)。
综合来看,中国PE已退出项目的IRR也高于美国同行(表4)。黑石在上市时曾披露,其私募股权业务的IRR为30.8%,扣除管理费用后则为 22.8%;KKR的2013年报也揭示出其IRR为26%。在中国,由于本土PE主要退出项目集中在Pre-IPO阶段,且A股存在制度性准入溢价,新 股普遍受到爆炒,因此IRR普遍偏高。
随冬天而来的模式升级压力
创业板推出的2009年及其后的2010年,是又一段令PE激情澎湃的日子。全球性的宽松货币政策,叠加“三高发行”的创业板利好,把全民PE 的游戏推向了顶峰,一个新的创业团队,只要模式可行,领头靠谱,执行力有保证,从市场募资已不太困难。僧多粥少的局面下,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好企业变得无 比挑剔,钱不再是唯一让他们动心的东西。为了脱颖而出,诸多PE开始塑造贴合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的商业模式。被称为“PE工厂”的九鼎投资,正是在这一时 期快速崛起。
2010年成立的九鼎,瞄准制度性红利,全力以赴推进Pre-IPO投资,在募资环节给予LP让利,同行一年收取2-3%的基金管理费,它只一 次性收3%(九鼎2011年7月前设立的基金大多如此);项目超额收益的分成一般PE收20%,它只收10%。在大规模募资的同时,其GP全线出击,主动 接触各类已经或即将达到IPO标准的企业,高价入股等待上市退出。自2010年12月成立到2013年10月31日,九鼎旗下基金累计投资项目209个, 投资金额154.3亿元,退出24个项目,远超同行。中科招商则深入地方,挖掘二三线城市LP资源,以6000家LP资源笑傲民企PE江湖。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蔓延,中国出口、房地产两大引擎动力减退,经济增速2012年开始放缓。当年11月,IPO也开始了长 达一年多的暂停期,价格昂贵、竞争激烈的Pre-IPO模式戛然而止。融资、退出两头受阻,PE再次入冬。业内人一直呼吁的投资模式变革,到了不得不变的 关口。越来越多的PE机构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投资领域和策略,他们意识到,“放养型”投资已经过时,“只投不管”是行不通了,而提供精细化的投后管理服 务,才是“见真章”的地方。
2011年,高歌猛进的东方富海,也遭遇了一场阵痛。其管理的三家基金—东方富海(芜湖)股权投资基金、东方富海(芜湖)二号基金以及皖江物流 产业基金,与另几家PE一起投资了通威集团旗下的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2010年,光伏产业的快速增长令人侧目,虽然2011年受海外双反政策影响市 场回落,但从当时中介机构提供的材料看,这家公司质地不错,利润等财务数据表现很好,而且即将过会,入股的市盈率也不高。根据东方富海的内部测算,即使光 伏组件的售价腰斩,永祥还有钱可赚。但形势的逆转出人意料,在欧盟取消新能源补贴后,光伏价格指数暴跌了九成以上,行内公司一蹶不振。
光伏高成长神话破灭,拖垮了业内巨头无锡尚德和江西赛维,也把局外的东方富海卷入漩涡。LP的指责,媒体的质疑,令陈玮承受重压。他一边派出专门项目小组,前后40多次去企业研究解决方案,一边进行了深刻的内省。
在他看来,这一投资失误的根源还是在于东方富海对光伏行业的了解不够深入,如果是长期跟踪行业的专业化基金,可能对风险及收益的预估会更到位。 事实上,在投资永祥之前,曾有光伏业内的LP提示过这一行业的风险,但东方富海投委会认为,风险不足以掩盖亮点,最终通过了这一项目。
其实,除了四川永祥,东方富海在光伏行业还有牵连。2011年7月,在浩博新材(830814.OC)的增资扩股中,其通过皖江(芜湖)物流产业投资基金,联同另外11家投资人共同投资,而此后的行业不景导致浩博新材陷入困境,甚至存在倒闭风险。
如今,随着光伏行业的回暖,浩博新材已挂牌新三板,收益可能还难如预期,但最凶险的阶段已经度过。四川永祥大股东通威集团也在通过通威股份(600438)积极自救,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经历光伏领域的两趟麦城,陈玮开始思考:东方富海到底和别的PE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的核心优势在哪里?他得出的答案是:东方富海要走专业化投资 方向,同时搭建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平台,构建自己的核心优势。2012年开始,这成为他着力打造的两大方向,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并购、增资与优才引 聘。
2012-2015
分化/升级时代
重构专业化基金矩阵
尽管陈玮早对PE专业化有了充分认识,并提出投资要“精选赛道”,然而,面对充满机遇的市场,东方富海2012年以前募集的3只基金和同期的其 他人民币基金一样,均属于综合性基金,并未专注于某几条赛道,基本上遇到好项目就会出手,其投资横跨机械、电子元件、通信、消费、农业等十多个细分行业, 早期、中期和Pre-IPO项目均有覆盖,且对中后期项目多有倾斜,80%投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项目,20%的资金投资于早期项目。
专业化,首先意味着做减法。不擅长的热门行业,不是基金针对阶段的项目,一律不投。最初,东方富海选择聚焦国家六大战略新兴产业,2013年, 经过对过往投资经验和GP团队人才结构的审视,再次调整,最终提炼出四大优势领域: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与新材料、健康医疗。在2013年引入专 业投资人才后,又增加了影视文化领域,从而形成了4+1的行业格局(图2)。东方富海也成为国内首个基金全面专业化的PE机构。
农业、消费等拥挤的热点领域,由于自身不擅长,被东方富海坚决放弃。
针对每一个行业,东方富海又按照项目的不同阶段,进一步细分基金方向,从而构建每一个行业下又有覆盖不同阶段企业的多层次基金体系。
为了打造完整的基金链条,东方富海不仅向早期的VC、天使甚至Pre-angle阶段延伸,还向后期的并购项目延伸。为此,2013年,东方富 海成为专注于Pre-angle投资的上海鉴睿的LP,并与深圳国资委旗下的远致投资、信达建信基金合资成立了主业为并购基金的深圳市远致富海投资管理有 限公司(简称“远致富海”)。
远致富海,是深圳市政府为打造全国并购基金中心而推出的旗舰项目。远致富海的三大股东中,持股40%的远致投资,负责管理深圳市国资委持有的深 创投、国信证券股权等金融资产;持股30%的信达建信基金,由建设银行旗下建信信托与信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发起,个个来头不小。在远致投资最初确立引 入市场化的民营PE合作并购基金的模式时,有7家机构表达了兴趣,东方富海最终入选,获得另外30%的股权。
如今,东方富海40%的资金投资于初创期企业,40%投资于成长期,20%投资于成熟期。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等优势领域,已率先完成了全产业链基 金矩阵的搭建:上海鉴睿负责紧盯Pre-angle阶段,专门投百万级以下的项目,通常以数十万元投得初创公司1%-2%的股权;移动创新基金主投 100-500万元之间的天使轮项目;TMT基金只投A轮以后;最后,是远致富海负责并购领域。
专业化的架构确立后,东方富海开始重塑投资流程,推进专业化投资与决策。以前,和众多PE机构一样,东方富海在公司层面设有一个7名合伙人组成的投委会,投什么项目最终都由其拍板。专业化则要求让“听到枪炮声的人来做决定”,为此,陈玮彻底改变了东方富海的组织架构。
他将公司投资经理按4+1行业和阶段细分成若干项目团队,由各行业的合伙人带领,负责所属领域的项目投资。同时,成立若干相应的专业投委会,一 般由一名平台型合伙人、一名行业合伙人、一名基金合伙人及其他成员组成。各行业项目投资直接提交专业投委会讨论、质询,并直接决策,同时,平台合伙人保留 一票否决权。
从前做综合基金时,东方富海只有平台型合伙人。为了转型专业化,陈玮把合伙人分成了三级:最上面一层是平台型合伙人,总揽全局;第二层是各行业 的牵头合伙人,主导行内专业基金的募投等;第三层是每只基金内部的合伙人,负责带领各自的投资团队。第三层合伙人表现好,可以升到第二层,单独再去募集基 金;第二层合伙人表现好,则可以往平台合伙人升。由此形成了流畅的升迁机制,也便于吸引外部人才。
与投资决策权同时下放的,还有绩效奖励。各投资团队的成员,同一级别的基本工资统一,但奖金收益却根据其所在的专业化基金而定。基金的规模不 同、业绩不同,管理费和项目收益分成也不相同,因此,不同合伙人的绩效奖励取决于其所在基金的收益,基金与基金之间也形成了竞争关系。
陈玮没有预料到,专业化基金带来激励机制的改变,效果能这么好—“大家拼了命地干,而且开始珍惜自己的品牌了。从前东方富海有投得不好的项目,出来都是打陈玮的脸,现在谁家的孩子谁抱走,不用扬鞭,也自能奋蹄。”
不过,投资的风险控制则由总部后台的风控团队统一负责。东方富海实行“业务人员+风控人员”双内控、全流程的风控体系。从基金的募集开始,风控 团队就会介入,把关路演方案、合资格投资人背景调查、基金合同方案起草、托管等关键环节;进入项目阶段,也全程参与尽职调查、投资、投后管理及退出的整个 投资决策过程。双方并肩作战,同时分工清晰。业务人员考察项目、盈利模式、团队等因素,初步判断后进入实质性的法律、财务尽调阶段,安排风控人员进入,检 查各环节风险。
一旦发现风险,风控不会去判断项目该不该投,而是形成专业的尽调报告,并在专业投委会上给出意见。风控人员虽然不是各专业投委会的成员,但必须 参加每次的投委会,并从法律、财务方面提出参考意见。而最终的投资决策,仍由投委会综合判断。一旦决定投资,项目经理需要在风控协助下,把握投资方案的设 计、风控的条款以及最终投资文件的起草和审核。
为了充实风控团队,2011年,陈玮还请来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宋萍萍加盟。目前,90人的东方富海拥有其他机构罕见的17人组成的风控团队,分布在深圳、北京、上海三地,其中有法律背景的8人,都是硕士以上背景;财务背景的9人,多是四大出身。
对于各专业投委会的决策,陈玮给予充分信任。他虽然拥有一票否决权,但从东方富海创立至今只动用过两次,包括一家同性恋网站,数据很好,但陈玮觉得不太能被大众广泛接受。
投资之外,东方富海也开始重塑募资环节。2012年开始,东方富海不再募集综合基金,而是按4+1的行业设置,分别成立专业基金,分别募资。这样不仅基金主题更鲜明,整个公司的募资节奏也变得更快。
在综合基金时代,陈玮认为,如果一个GP团队同时管理好几只基金,很难避免利益冲突,比如,最优秀的项目由哪只基金投,可能最终导致基金的收益 率有很大不同,由此又会影响不同基金LP的收益。因此,东方富海最初是同一时间只管理一期基金,接近投完才募集下一期。设立专业化基金后,这一问题迎刃而 解,其节能环保基金、影视文化基金、新兴技术基金、移动创新基金的募集可以并行不悖。
在公司内部,东方富海的专业化转型推进得相当顺利。让陈玮吃惊的是,转型之初,最不能接受的反而是LP。他们觉得基金什么领域的好项目都投,收益更高。但慢慢地,看到专业化基金的收益率之后,LP们也接受了这一转变。
优势聚焦的专业化,不仅有助于熟悉行业的GP利用人脉等各种资源发掘项目,也由于其对行业的理解更为深刻,能够更为敏锐地判断项目的价值,规避 投资的风险。由此自然会带来投资回报的提升,这在东方富海聚焦的信息技术行业体现得最为明显。其已投的190余家企业中,有60多家属于TMT行业,其中 有10家实现上市(图3)。2009年加入东方富海的明星投资人黄国强,在东方富海(芜湖)股权投资基金中主投了14家公司,其中12家A轮、1家B轮、 1家C轮。目前,这14家公司已有一半进入了估值10亿美元的“独角兽俱乐部”,东方富海已被业者普遍视为最会投互联网的本土PE之一。
以增值服务平台,
构建企业成长的良性生态系统
在陈玮看来,“要赚企业成长带来的钱,就要看你有没有能力帮助到企业。”因此,东方富海在专业化之外,更围绕企业成长中所需的财务咨询及优化、 债权融资、治理结构改善等重要支点,打造出了财务顾问、资金融通、并购重组、培训教育、企业家俱乐部等五大增值服务平台。一个孵育企业的良性生态系统已具 雏形,并且具有延展空间。
在中国,野蛮生长的民营企业,99%在财务、税务、股权、治理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不规范也成为它们上市途中最大的痛点。PE投资企业之后的首 要任务,就是促使其规范化。据东方富海研究部总经理匡晓明总结,早年民企上市的一大障碍是法律问题,如虚假出资、作价不实等;近年,70%的拟上市项目被 否则与一些隐蔽的财务问题相关。富有经验的会计师的介入,可以帮助企业规范财务,清除雷区,甚至优化资源、削减成本;而且,介入越早,企业的代价越低。
同时,伴随投资前移,东方富海越来越体会到,有些精通技术的创业者,在财务、风控上却可能犯各种低级错误,“我们投资2亿给一个企业,结果他们花了1个亿去买原材料”。在创业企业的成长中,太需要资深财务咨询师的引导。
随着投资企业数量的增长,东方富海仅以一己之力已难以服务企业需求。于是,陈玮开始寻找外援。正好,他的同门师弟、厦门大学会计系博士徐珊有意 自立门户。2012年底,东方富海和徐珊等人合资成立了厦门天健会计咨询有限公司,以多名厦大会计系博士领衔十几名CPA的团队,为被投企业提供会计、税 务、管理咨询。当时,东方富海持股20%,2015年,出于打造专业服务平台的考虑,其持股比例又提高到了70%。为了进一步服务中小被投企业,同时也看 好会计咨询服务的巨大成长空间,陈玮最近还计划再收购一家互联网会计平台。
对于东方富海,会计咨询既是服务,也是风控。东方富海投资的项目,从早期的尽调开始,天健咨询就会介入,发现问题就及早规避及整改,从而降低了项目风险。在华锐风电项目中,天健咨询不仅介入了前期的风险评估,还派人出任CFO。
除了服务企业,天健咨询还与国信证券等多家券商在投行业务上多有合作。在陈玮的规划中,其未来还应深度介入投融资、并购重组、资产管理等投行财 务顾问业务,成为覆盖企业资本运作各环节的全方位金融中介平台。这一方向与海外PE的发展趋势也颇为契合。在美国市场,金融危机之后经济迟迟未能复苏,纯 PE业务最辉煌的时代随之而去,大型PE机构开始涉足对冲基金、房地产、财务顾问等领域,以拓展收入渠道,分散风险。
在规范问题上,外部力量的介入,需要企业高管的理解和配合。因此,2014年起,东方富海又与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合办了为期一年半的面对被投企业 CEO、CFO的“企业战略与财务管理1+1”提升班,并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合办了一个为期一年半的总裁班,专注于LP的教育。据负责这两项培训的东方富 海行政部总经理监黄静介绍,陈玮亲自设计课程,挑选教师,几乎每次课前,他都坐在第一排。鉴于这两类质优价廉的课程大受欢迎,陈玮甚至计划将这一培训课程 常态化,并向更多中小企业开放,为未来的东方富海商学院、管理学院打基础。
财务咨询、管理学教育之外,东方富海打造了另一服务平台—深圳前海富海融通保理有限公司。在这家2013年3月成立的商业保理公司中,东方富海 持股30%左右,为第一大股东。对于这项投资,陈玮最初的考虑是,满足被投企业更多的债权融资需求。毕竟,对一家创业公司来说,股权投资的钱成本最高,轮 次也有限,而债权融资成本较低,也不会稀释创始人的股权。
鉴于富海融通拥有大量有抵押的融资项目,东方富海又投入了一个P2P平台易保利,将这些项目打包,放在易保利平台上进行众筹。负责这一平台的景 亮表示,目前,易保利主要为东方富海的LP提供理财机遇。在这一平台上,东方富海的被投企业、LP再一次形成闭环。在供应链金融概念日趋火爆的当下,易保 利的商业模式也颇具延展性。
经过一系列模式升级与平台重构,在成立的第10个年头,东方富海已经脱胎换骨。面对即将到来的行业洗牌,也有更为充裕的资本。
新三板加速二八分化,
品牌PE方能收割成长机遇
伴随GDP增速告别7时代,IPO在A股暴跌的压力下再次关闸,资本寒冬的预警已经频频出现。尽管市道变得艰险,对于仍在蓬勃生长期的中国PE,如今仍是最好的时代。因为中国经济的成长,已经越来越成为一场实业为前锋、资本为助攻的游戏。
从募资环节看,LP的结构正在优化。一方面,经历“全民PE”和资本冬天的洗礼,个人LP的认知水平逐渐提高,专业化、增值服务强的GP品牌效 应日益凸显。另一方面,政策的不断松绑下,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入驻PE的意愿从谨慎转为积极,机构LP的数量增长、规模扩容。目前,中国人 寿、中国平安、泰康人寿及生命人寿、安邦保险等保险机构均已申请了投资PE的相关资格,东方富海也已获得保险机构的尽调。
而据鼎晖投资董事长吴尚志透露,已有险资投资鼎晖旗下的夹层基金。2011年,鼎晖夹层首期基金中,机构投资人占比不到10%;2013年11 月,鼎晖夹层三期基金获得两家险资5.5亿元投资。2015年,其第四期人民币基金的首轮募集金额已超过10亿元,而机构投资人占比已提高到100%,5 名LP全部为国内大型机构投资人,其中包括3家保险机构、1家高校捐赠基金及1家国有背景投资基金。
与此同时,新一批国有性质的地方政府引导基金或产业基金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炉。出于市场化运作的考量,它们中的大部分都将承担FOF(Fund OF Fund)的职能,规模和业绩领先的民营PE是其首要考虑的合作伙伴。在东方富海,除了深圳本地的远致富海,其2014年8月开始募集的珠海铧创信息技术 基金以及扬州富海永成基金,分别与珠海及扬州市国资平台合作。
费率低、期限长的机构资金取代个人LP短线资金的趋势,将彻底改变整个PE行业的游戏规则。相对草根PE,大型品牌PE将获得更快发展。而且, 业内人士预计,当机构LP成为主流,好的PE将收窄对个人的投资通道,个人投资者的进入门槛将被抬高。在全民PE时代,LP的投资门槛一度从行规的 500-1000万元降到100-300万元,但2011年12月,国家发改委强制规定,单个LP最低出资额不得低于1000万元(表5)。毕竟,PE有 风险,此举有助于保护承受能力低的中小投资者。
LP质量的提升之下,GP短视化的投资模式也在快速矫正,以2012年为起点,Pre-IPO不再是主流。如东方富海一样,领先PE的投资链条 不断向前端的VC、天使轮和后端的并购延展。如2011年,红杉资本与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王强等合资成立真格基金,主投TMT领域的种子公司。同创伟业 设立了2亿元的同创梦工场基金,达晨创投设立了3亿元规模的达晨恒胜基金,浙商创投设立了1亿元规模的天使基金,元禾创投设立了1亿元规模的原点创投基金 等。此外,互联网大鳄也纷纷在股权众筹平台、创客平台上挖掘标的,如腾讯投资创新工场、DST;阿里巴巴投资传媒梦工场;不少功成名就的创业者也加入天使 投资人的行列,如雷军主导了顺为资本等。
按投资金额计算,2009年,PE项目占90%,VC占9.85%,而天使轮不足0.02%。今天这一局面已完全逆转,2015年前10个 月,VC投资金额占比高达72%,后期PE投资仅占24.6%,天使投资金额占比也达到了2.34%。由于天使轮项目的投资金额一般远低于VC,而VC项 目的平均投资金额又低于PE,从项目数量看,2015年前10个月,天使轮投资案例为590个,VC阶段投资案例为819家,而后期PE投资仅为127家 (图4)。
PE的这一动向,直接呼应了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从生存实际来说,早期项目的风险依然很高,但由于成长期及成熟期项目的估值变得昂 贵,相对来说,早期项目的风险收益比更高。如华创资本在种子轮进入的IT教育培训机构达内科技(TEDU.NSDQ)上市后,获得了高达800倍的投资回 报。同创伟业的股转书也清晰显示,VC类项目的综合IRR远超过PE阶段,其在信息领域的36个VC阶段项目的综合IRR达到127.35%,远超该行业 内PE阶段项目27.72%的IRR。
并购同样崛起为PE退出的新战场。基本面宽松时代,融资已不再是中国企业的唯一需求。经济转型升级和创一代步入退休之年带来的股权出售需求下, 国内的并购机遇日渐浮现。这一转换在国外其实同样存在。根据研究公司CAPITALIQ的统计,1986-1989年,KKR的IPO退出占比高达 88%,并购退出仅占12%;但到了2012年,其并购退出占比已飙升至87%,IPO退出萎缩至9%,剩余的PE转售比重为4%。无疑,这与美国经济结 构的变化不无关系。
同样的故事正在中国上演。2013年开始,A股并购潮起,本土并购基金纷纷设立,其中不少属于“PE+上市公司”模式。根据CVSource的 统计,截至2014年,已有168 家上市公司与PE联手设立并购基金,其平均规模为7.72 亿元,最大规模达到30 亿元。
同时,在中国企业大规模出海的带动下,本土PE同样开始放眼全球的资源整合与并购,深度参与海外并购交易。由中金公司直投部转身而来的鼎晖投 资,2013年8月与被投企业百丽国际联合收购日本女装零售商巴罗克日本(Baroque Japan)54.96%的股权,整笔交易规模约1.6亿美元。在此之前,鼎晖还主导了另一单“蛇吞象”式交易—价值约71亿美元的双汇对史密斯菲尔德的 收购,后者2012财年的营收是前者的两倍多。
更理性的资金,更多元的投向,仍是天长月久的缓慢渗透,相比之下,开辟全新资本生态的新三板,对于PE的冲击更令人咋舌。不仅PE退出的新通道 得以打开,PE自身上市之路也豁然开朗。在这个面临资本寒冬威胁的时节,率先上市、天量融资的PE,便有能力铺展新局,从而进一步确立优势。于是,PE纷 纷争抢上市跑道。
2014年4月,九鼎投资成为首家登陆新三板的PE,并随即创出850元/股的新三板第一高价。九鼎投资挂牌的初衷之一是在IPO于2013年 全年关闭的情形下,手头积压了很多项目,流动性不足,需要化解部分LP退出的压力。部分投资期较长的LP将自己的基金份额转换为九鼎的股份,在九鼎挂牌后 就可以完成退出。九鼎还与转股的LP签订了《收益补偿协议》,承诺挂牌后3年内如果股份交易价格连续10个交易日收盘价均价低于一定水平,则对出资人进行 补偿。
虽然上市成为公众公司,为长线投资的PE带来了短期业绩考核的压力,但也改变了PE的融资方式、LP的套现方式,提供了新的成长契机。目前,新三板挂牌PE已达6家,且将陆续有来。据陈玮透露,东方富海已将新三板上市提上议程。
从挂牌PE的融资金额看,中科、九鼎等已经超越了黑石、凯雷、KKR上市之时,而后者的业务结构、收入规模均处于更高的量级(表6)。九鼎的市盈率也已达到了200倍,远远超过国外同类企业的8-15倍。显然,市场对本土PE寄予了厚望。
融资之后,这些PE纷纷展开战略布局。九鼎收购了券商、保险、基金、期货、云服务平台,并有意发起设立民营银行,意似全面打造泛资管的金控平 台。中科招商参与了数十家A股公司的定增,并举牌获取小市值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业内一致预期,其一边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一边获取A股壳资源,未来很可能 会将未上市资产注入各类可控壳资源。与此同时,中科招商还进军境外,斥资4亿元美元投资全球最大的在线股权融资平台AngelList,并拟斥资13.3 亿元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上海世桢投资有限公司,进行跨境直接投资。在实际控制人单祥双设计的棋局中,中科招商还将在英国、以色列、德国、东京的科技创新高地 搭建类似“直通车”,将资源引入内地,和A股对接。与此相应,在最新一轮融资中,中科招商拿出了300亿元的天量募资方案。
新三板的出现,催动整个PE行业的分化骤然提速。
在成熟的欧美国家,PE的二八分化现象已相当突出,且已经实现“大体量、专业化”。美国排名前25%与后25%的PE基金,年回报率的差额非常 惊人—1年的年均差额是19.3%,3年的年均差额是25.4%,5年的年均差额是32.2%,10年的年均差额则高达57.6%。从投资20年的年回报 率来看,欧洲PE基金为9.6%,美国则是11.8%,而美国前25%的基金又高达30.2%—这表明,美国PE行业2/3的利润集中在1/4的基金上, 而剩下3/4的基金基本上不赚钱甚至赔钱。
在中国,尽管LP开始呈现机构化趋势,大体量的产业基金开始涌现,但民营PE仍以小规模的草根基金为主流,平均单只基金的募集规模一直在2、3 亿元左右徘徊(表7)。如今的过万家PE/VC机构,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这一行业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出现一批管理规模在千亿量级的本土机构。
每一家PE都了解这是大势,每一家PE都期待成为前1/4的获利者。在这个二八分化的时代,有品牌美誉度的机构会收割越来越多的资金和项目。那些领先PE,已为此布下新局。
当经济步入新常态,当二级市场风刀霜剑,当粗放的生长阶段已成过去,是做专业化的精品PE,还是往泛资管的金控平台发展,大家都正在急切定义自 己的能力边界。而如何在“募投管退”四个基本环节中寻找最优发展空间、打造优势特色,从而成就并长久延续品牌效应,将决定它们的最终站位。在新三板助力 下,本土PE机构正跃跃欲试信手涂抹着蓝图。各种创新与争议声中,他们热切对赌的,是中国增长的未来。■
2015年上半年波瀾壯闊的大牛市使資產管理行業一度欣欣向榮,而2014年3月剛得到“正名”的陽光私募無疑成為最大的一類受益者。不少陽光私募快速成長,不僅管理規模實現突破,人才和硬件也都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在此背景下,不少私募機構開始將公司發展目標投向公募領域。
證監會近日公布的信息顯示,掌管歌斐資產和以諾教育的譚文清和殷哲以自然人持股的方式提交了設立歌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申請,繼上海知名私募凱石益正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凱石投資”),以及大型債券型私募北京鵬揚投資管理公司(下稱“鵬揚投資”)之後,私募設立公募基金公司的名單或再添一例。
在業內人士看來,私募機構進軍公募領域,將大資管行業的發展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得益於激勵更為市場化的特點,大型私募機構開展公募業務優勢明顯;但同時也需要嚴格做好合規風控,杜絕內幕交易和利益輸送。
“私募設立公募”或再添一例
格上理財研究員蘇晴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目前私募基金開展公募業務有三種申請模式:第一種是私募基金公司直接申請開展公募業務,但這對私募機構的規模、人力、硬件等要求較高;第二種是私募機構作為股東發起設立公募基金公司,審批流程和條件與現有公募基金公司設立基本一致;第三種是私募基金通過股權收購,成為現有公募基金的股東。此種情況下,私募基金公司可以享受公募現成的團隊和渠道資源,節約後臺建設的時間成本。
歌斐資產、凱石投資和鵬楊投資均采用的是第二種模式,即作為股東發起設立公募基金公司。凱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采用自然人持股的方式,由陳繼武持股96%、李琛持股4%;鵬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則由楊愛斌持股55%、上海華石投資有限公司持股45%。
此番擴容的“新兵”,歌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兩位擬任股東也都是自然人,譚文清和殷哲分別持股51%和49%。而第三種模式的典型案例則是在年初,上海景林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出資7000萬元,成為長安基金的股東。
在業內人士看來,私募基金無論以哪種方式開展公募業務,都會給公司業務打開更大的想象空間。“首先可以拓寬發行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第三方平臺的投資制約;其次由於公募業務可向大眾宣傳推廣,便於提高私募的知名度和認可度。另外由於公募基金投資門檻低,進軍公募有利於公司做大管理規模。”格上理財研究員梁曉丹向記者分析稱。
“公募牌照價值雖然以後會繼續貶值,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一定時間內依舊會存在價值。”凱石投資的投資總監仇彥英對本報記者表示,公募基金在部分業務上依然具有政策優勢,如基金互認;此外,一些海外基金本身的風控合規要求也首先考慮選擇公募基金開展合作。“我們拿到牌照之後,一方面就是有牌照效應,原本不能做的業務就放開了;另一個就是增加credibility(可信度),開展海外業務時也更加方便。”仇彥英說。
私募大佬的“公募情結”
實際上,記者了解到,自2013年證監會頒布新《基金法》、《資管機構設立公募基金管理業務暫行規定》以來,私募想要進軍公募已經沒有政策限制。但在此前兩年提起申請者寥寥,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陽光私募整體規模偏小,公司人才及硬件方面實力較弱。
“去年3月備案制的實施給陽光私募正名,加上今年上半年的大牛市,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也出現了一些規模比較大的私募,不管是硬件還是軟件方面都具備了相當的實力。在營銷和後臺運營方面都有很強的能力。”上海愛方投資總經理莊正告訴本報記者,這類實力雄厚的私募做公募比較順理成章,甚至會比一些非資管背景出身的公募更有優勢。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已在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已高達21821家,已備案私募基金20853只。其中私募證券管理人總共9632家,規模超過50億元的陽光私募達54家,備案基金12407只,和1月底的數據相比分別增加了281%和183%。
從規模數據來看,備案私募基金認繳規模4.89萬億元,實繳規模4.04萬億元。其中,證券類私募認繳規模1.90萬億,較年初的0.85萬億增加了124%。
值得註意的是,行業整體的快速發展、私募機構自身實力的增強或使“私募拿公募牌照”成為行業趨勢,但顯然並不是所有機構都有能力企及。“公募業務涉及更廣泛的投資者,受到監管等各方面的要求更為嚴苛,開展公募業務的私募機構需要更好的控制風險、配置更多的人員、披露更多的信息,也是需要一定的公募基金經驗做支持的。”梁曉丹表示。
而記者註意到,目前提起公募設立申請的負責人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公募出身。如凱石投資董事長陳繼武曾擔任富國基金副總經理、投資總監;而鵬揚投資的掌門人楊愛斌也曾擔任華夏基金固定收益總監一職。“公募情結還是很重要的,我骨子里是做公募出身的,李琛是管公募銷售的,也是公募出身。”陳繼武向記者坦言。
如何嚴防利益輸送
私募拿公募牌照雄心勃勃,但與此同時,大資管行業的另一個現象則是,行業人才不斷流失倒逼著公募改革。以中歐基金為代表的不少公募基金正在進行事業部制改革,那麽兩者相比,私募開展公募業務的優勢何在?
“公募基金最大的問題就是激勵問題,中歐基金業績還不錯,因為激勵放開了。而私募管理人本身的激勵也更加靈活,也能夠直接給到公募基金經理更為市場化的激勵。”莊正告訴記者,相比目前公募的股權激勵模式,自然人直接控股基金公司會更有吸引力。
陳繼武向記者介紹,凱石基金在股權結構上較以往公募有所創新,公司將實行準合夥人制度,把股份給核心投研和經營團隊,實行自然人持股。“這樣的機制其實和事業部制差不多,區別在於其他公募基金核心團隊只有20%的股份,但我們這里整個經營班子是100%的股份,都在我們手里,沒有其他人。” 陳繼武說。
除了激勵機制更加市場化,也有市場人士表示從產品角度出發,私募做公募如果能適當加入絕對收益的理念,將會在風險控制方面更加有優勢。“二級市場投資者更多需要發展的是能夠控制風險的能力,公募基金做相對收益厲害但是做絕對收益很差。”莊正便向記者表示稱,公募近年來也發了一些絕對收益產品,但整體波動性還是很大,在風險控制方面或不如私募優勢明顯。
盡管私募做公募業務有明顯優勢,但另一個不能忽略的事實是:投資理念存在根本差異的兩個團隊存在於同一家公司,內幕交易和利益輸送或更易滋生。“確實可能會存在利益輸送,因為很簡單,私募的業績提成高,用公募的錢去擡私募的轎子。發一個億的私募,如果做得好,10個億的公募都趕不上,確實存在這種問題。”莊正說。
“老鼠倉、內幕交易、利益輸送這三條紅線千萬不能碰。”據莊正介紹,目前的監管規定是借鑒公募基金的專戶業務,把私募產品吸納進來,分開運行,嚴格實施防火墻制度。“人員隔離、物力隔離,辦公場所隔離。監管部門對公募及私募的監管方式存在差異,私募開展公募業務必須要做好合規風控。”莊正說。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CFP/圖)
12月25日上午,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國新辦召開的新聞吹風會表示,已暫停私募基金管理機構(PE)在全國股轉系統(新三板)掛牌和融資,並對前期融資的使用情況開展調研。
證監會市場部主任霍達表示,調研的主要內容包括PE融資金額及投向,了解相關融資“究竟是不是投到實體經濟”,並根據調研結果進一步明確這類機構在新三板掛牌的監管安排。
據媒體公開報道,目前已有16家PE機構在新三板掛牌,並有40余家在審計和掛牌流程之中。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前11月僅12家PE機構在新三板融資額近300億元,占新三板發行融資總額的27.03%。
PE機構的大規模融資不僅在新三板市場對中小型實體企業融資造成了明顯的“擠出效應”,而且令獲得融資的PE機構在經營模式上急劇轉型:利用多輪定向增發短時間內”手握重金“的PE機構或轉型金控平臺,或展開二級市場收購,對金融行業生態和實體企業經營均形成了沖擊。
知名PE機構九鼎投資自去年4月登陸新三板後,已累計融資過百億元,並再度拋出高達300億元的定增融資計劃。憑借著強大的融資規模,這家PE公司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連續設立公募基金、收購券商、期貨和保險機構,形成跨領域的金融控股平臺構架,並於今年5月收購A股上市公司中江地產72%股權實現“借殼上市“。
另一家知名PE機構中科招商則在今年通過四次融資,合計融資108.84億元,並發布公告表示將通過定向增發和公司債等形式,再度融資300多億。中科招商董事長單祥雙表示,未來五年中科招商將投資上百家上市公司,打造“上市公司集群“。
私募投資機構急劇膨脹的融資規模,以及摻雜股權、債權和多種融資形態的融資模式,在引發市場投資機構的擔憂的同時,也引發監管機構的高度關註。
除了證監會暫停新三板掛牌融資之外,據財新網23日報道,銀監會也撤回了十余家商業銀行的私募基金管理牌照。此前,獲得私募牌照的銀行可以不通過信托、基金或券商資管計劃,直接以私募基金形式進行股權或債權投資。
近日引發市場高度關註的“寶萬之爭“中,對萬科股權展開激進收購的寶能系便是通過私募基金形式,從浙商銀行獲得高達百億規模的並購資金支持。
在對PE機構各類融資渠道和融資模式進行調查並加強監管的同時,相關法規也在加緊制訂和出臺之中。
12月16日,中國基金業協會起草了《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重申投資者投資規模、資產規模等方面的要求。意見稿中顯示,截止2015年11月,協會共辦結143件(次)涉嫌違規的私募案件,涉及的違法違規類型包括虛假宣傳、非法集資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
與此同時,私募基金頂層架構——《私募投資基金管理暫行條例》正在調研、制定當中,擬盡快成文頒布。
截至今年10月底,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1821家,已備案私募基金20853只,認繳規模4.89萬億元,實繳規模4.04萬億元。
(CFP/圖)
12月25日上午,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國新辦召開的新聞吹風會表示,已暫停私募基金管理機構(PE)在全國股轉系統(新三板)掛牌和融資,並對前期融資的使用情況開展調研。
證監會市場部主任霍達表示,調研的主要內容包括PE融資金額及投向,了解相關融資“究竟是不是投到實體經濟”,並根據調研結果進一步明確這類機構在新三板掛牌的監管安排。
據媒體公開報道,目前已有16家PE機構在新三板掛牌,並有40余家在審計和掛牌流程之中。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前11月僅12家PE機構在新三板融資額近300億元,占新三板發行融資總額的27.03%。
PE機構的大規模融資不僅在新三板市場對中小型實體企業融資造成了明顯的“擠出效應”,而且令獲得融資的PE機構在經營模式上急劇轉型:利用多輪定向增發短時間內”手握重金“的PE機構或轉型金控平臺,或展開二級市場收購,對金融行業生態和實體企業經營均形成了沖擊。
知名PE機構九鼎投資自去年4月登陸新三板後,已累計融資過百億元,並再度拋出高達300億元的定增融資計劃。憑借著強大的融資規模,這家PE公司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連續設立公募基金、收購券商、期貨和保險機構,形成跨領域的金融控股平臺構架,並於今年5月收購A股上市公司中江地產72%股權實現“借殼上市“。
另一家知名PE機構中科招商則在今年通過四次融資,合計融資108.84億元,並發布公告表示將通過定向增發和公司債等形式,再度融資300多億。中科招商董事長單祥雙表示,未來五年中科招商將投資上百家上市公司,打造“上市公司集群“。
私募投資機構急劇膨脹的融資規模,以及摻雜股權、債權和多種融資形態的融資模式,在引發市場投資機構的擔憂的同時,也引發監管機構的高度關註。
除了證監會暫停新三板掛牌融資之外,據財新網23日報道,銀監會也撤回了十余家商業銀行的私募基金管理牌照。此前,獲得私募牌照的銀行可以不通過信托、基金或券商資管計劃,直接以私募基金形式進行股權或債權投資。
近日引發市場高度關註的“寶萬之爭“中,對萬科股權展開激進收購的寶能系便是通過私募基金形式,從浙商銀行獲得高達百億規模的並購資金支持。
在對PE機構各類融資渠道和融資模式進行調查並加強監管的同時,相關法規也在加緊制訂和出臺之中。
12月16日,中國基金業協會起草了《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重申投資者投資規模、資產規模等方面的要求。意見稿中顯示,截止2015年11月,協會共辦結143件(次)涉嫌違規的私募案件,涉及的違法違規類型包括虛假宣傳、非法集資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
與此同時,私募基金頂層架構——《私募投資基金管理暫行條例》正在調研、制定當中,擬盡快成文頒布。
截至今年10月底,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1821家,已備案私募基金20853只,認繳規模4.89萬億元,實繳規模4.04萬億元。
開年以來急跌了兩周後,大盤再次挑戰市場心理底限。1月18日,滬指開盤即跌破前期低點2850點,盤中更下探至2844點,創近兩年來的新低。即便是此前已趨謹慎、預測大盤震蕩加劇的市場觀點,或也未能言中迅速跌破前低的這一擊;而去年12月起就被寄予厚望的春季行情更現爽約,市場集體誤判。
與去年6、7月首次異常波動後深陷沈默不同,一場查缺補漏的“自我反省”迅速推進。多名券商分析師均撰文表示,近一年來市場參與主體格局發生明顯變化,尤其私募基金規模激增,由於私募基金的自身特質和操作習慣對市場影響不斷提升,使其成為年初暴跌的重要影響因素。但亦有分析師認為,在新股發行節奏和規模、註冊制推進、大股東減持拋壓疏導等問題明朗之前,市場或難出現有效反彈。
什麽導致暴跌
呼聲高漲的春季行情,並未如約而至。今年以來的11個交易日,滬指已跌去18%,創業板指跌近20%,連續急跌,讓市場陷入對集體誤判的反思。這一次,私募基金規模激增、市場主體結構調整所帶來的市場風格變遷,被首當其沖推為加劇暴跌的緣由。
海通證券策略分析師荀玉根表示稱,大股東解禁減持、人民幣貶值沖擊、熔斷機制,是市場開年以來連續暴跌的三大元兇;然而A股半年內出現第三次股災,其背後還有著更為深刻的原因。“在我們看來,這與市場參與主體的變化息息相關。絕對收益投資者占比大幅提高,市場一旦出現回撤,止損賣盤導致跌幅迅速擴大。”
荀玉根列舉數據分析稱,2014年9月,基金業協會備案登記的證券類私募基金管理規模約4400億,2015年9月以來,私募基金規模穩定在1.7萬億左右。公募基金專戶產品規模在過去兩年也出現快速增長,從2013年12月的1.22萬億上升到2015年9月的3.26萬億。
此外,《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去年8月生效後,股票型基金股票投資下限從60%提升至80%,大部分基金對應股票倉位的區間明顯擴大,對應投資手法上也更加重視趨勢交易。
杠桿類產品規模也是不容忽視的影響因素。荀玉根表示,在去年首次股災前,場內融資與場外融資額占流通市值高達7.2%,占自由流通市值15%左右。即便是當下,場內融資余額依舊有1 萬億規模,場外融資預計在2000億以上;仍占流通市值的3.5%,占自由流通市值的7%。這與海外平均水平2%有較大的差距。
參與主體變化對市場產生的影響,已引發了策略研究的關註;而影響這一趨勢的變量,並非只有私募基金規模的增長。“以私募基金和專戶為代表的絕對收益投資者增多、杠桿產品多,使得趨勢投資占比高,下跌時強化趨勢。”對於參與主體變化如何影響市場,荀玉根如此總結。
申萬宏源策略分析師王勝認為,私募的平倉線制度、公募的排名制度等對市場交易主體行為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銷售渠道和持有人對於私募的回撤控制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這使得下跌過程中,私募減倉更加堅決。“下跌時市場可以抽象為一個一致行動人,上漲卻因為風險偏好的不同而難以形成合力。這是私募基金成為市場主要微觀結構主體之後的必然結果。”王勝說。
值得註意的是,在證監會最新一次例行發布會上,已針對私募基金專項檢查發布了相關通報。除打擊違法、處罰糾錯之外,監管層還將從頂層規則上加強系統完善。目前,基金業協會已發布了《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試行)》並公開征求意見,更多相關配套措施將陸續出臺,力促私募基金行業的規範發展。
後市如何演繹
對於半年來A股的第三次暴跌,有分析師也給予了不同的原因分析。
國金證券策略分析師李立峰就指出,市場對於美國在3月中下旬加息的預期升溫,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都是造成權益類市場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此場景很類似與2015年8月中下旬的市場。此外,未來一段時間內,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有序減持”的潛在壓力仍然存在;今年新股發行節奏和數量預期不明,註冊制又推進在即,諸多因素都制約著市場的風險偏好。
集體誤判後的反思與問責,其本意是為了校準,再次連續暴跌之時,多維度市場因素剖析之後,A股行情還將如何演繹?
“只有上述疑惑逐一明朗後,市場向上的空間才能被打開。站在當前時點,我們仍建議以防禦操作為主。”基於市場預期仍未完全明確的邏輯推斷,李立峰對後市相對謹慎。王勝也認為,今年初以來股市的“倒春寒”中,市場的力量讓幅度和節奏總是遠超預期,這次甚至讓投資者嗅到了一絲2008年的味道。
“但現在談是2008年條件還不成熟。”王勝同時強調,當前“錢多+資產荒”的大環境未根本扭轉,當市場快速下跌過程,階段性減量博弈不可避免,但企穩後大概率仍將維持在流動性較為寬松的存量博弈中。市場行情會類似2012年至2013年的走勢,仍有結構性機會,對於行情的反正,其表示,前瞻性、可操縱性強的改革政策落地,並一往無前地推進,將是A股市場扭轉頹勢的充分條件。
荀玉根則表示,伴隨熔斷機制暫停、人民幣匯率穩定,引起年初暴跌的利空因素已在逐漸消退。從盤面特征來看,多空力量已在微妙變化,債券市場利率再次下降,也使得權益資產吸引力回升,年初流動性寬松、政策亮點不斷的特征不變,短期市場有望在急跌後開啟蹲後彈行情。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作為在中國陽光私募行業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人物,趙丹陽和其掌舵的赤子之心在業界地位頗高但行事低調。趙丹陽本人較少公開發表市場觀點,但每年初會在赤子之心官網發布《指投資者的一封信》,對未來的資本市場進行展望。
令人唏噓的是,2016年趙丹陽《致投資者的一封信》卻是以公開道歉開場。“赤子之心 2015 年在宏觀的判斷上出現了一些失誤,總體表現不好,在此向投資者道歉。”趙丹陽在公開信開篇即表達了歉意。
兩只A股產品均錄得虧損
回顧2015年,始自6月中旬的市場巨幅調整使不少“股神”褪去光環,將多位私募大佬推至清盤邊緣,用“清盤潮”考驗了陽光私募行業。而私募界的“偶像”趙丹陽也未能全身而退,不得不走下神壇。
公開信內容顯示,2015年,趙丹陽投資A股的兩只產品,華潤信托·赤子之心價值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中國)回報、華潤信托·赤子之心成長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中國)回報,在2015年的收益率分別為-12.07%、-3.04%。
這份投資成績單不僅跑輸了同期上證指數9.41%的漲幅,同時更大幅落後於行業平均水平。格上理財數據數據顯示,2015年證券類私募行業平均收益為38.01%。
對於投資失誤方面的細節,如持股情況和倉位水平,趙丹陽沒有在公開信中做出更多闡述。但上市公司三季報顯示,趙丹陽在2015年三季度做出了明顯的抄底動作。
萬華化學三季報便顯示,趙丹陽旗下兩只產品進駐三季度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萬華化學在2015年5月27日創出階段性最高29.99元/股,2016年3月4日收盤價為14.79元/股,股價幾近腰斬。
另值得註意的是,上述兩只產品2014年成立至今的累計回報分別為32.78%和25.90%,公開信在網站上的刊登時間為2月,但落款時間為2016年1月。而在“黑一月”里,A股又累計暴跌了22.65%。
一段時間內將繼續持有現金
2014年初,趙丹陽高調宣布重回A股,宣稱A股牛市即將來臨。在這封公開信中,趙丹陽也闡述了當初形成牛市判斷的三大邏輯:利率下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資本市場的開放。
市場在2014年下半年的走勢應證了趙丹陽的判斷,指數從2000點上方沖至2015年6月的5000點,但下半年的暴跌卻也超出了趙丹陽的預料。
“中國今天的經濟困難,是對過去十幾年高速增長所帶來的種種問題的深刻調整,改革需要更多時間,也需要更多的耐心。”公開信中,趙丹陽透露了其投資的三大領域:具有產業升級能力的高端制造業、健康產業及消費類企業。
“但這批公司整體 P/E 偏貴,我們目前策略是耐心等待。”趙丹陽同時表示,赤子之心可能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持有現金,直至這些公司估值回到合理 P/E 區間。
此外,趙丹陽還表示,今後的投資將會從個股選擇逐漸轉向全球宏觀資產配置。“隨著投資經驗的豐富,我們越來越認同資產配置決定了投資結果的 80%。”趙丹陽在信中說。
附:趙丹陽《2016年致投資者的一封信》
親愛的投資者,您好:
若幹年後,當我們回首,2015 年的中國股市是載入史冊的一年。
赤子之心 2015 年在宏觀的判斷上出現了一些失誤,總體表現不好,在此向投資者道歉。
海外產品:
2015 年赤子之心價值投資基金(香港)回報-8.15%,2003 年成立至今累計回報 1156.03%。
2015 年赤子之心自然選擇基金(香港)回報-2.39%,2009 年成立至今累計回報 121.34%。
國內產品:
2015 年華潤信托.赤子之心價值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中國)回報-12.07%,2014 年成立至今累計回報 32.78%。
2015 年華潤信托.赤子之心成長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中國)回報-3.04%*,2014 年成立至今累計回報 25.90%。
2014 年,上證指數在 2000 點左右徘徊時,我們認為中國 A 股即將有一輪大型牛市,當時對牛市的判斷有以下三個大前提:
一.利率下行
2014 年初,十年期國債利率為 4.7%,為 1997 年以來的最高值。銀行理財產品很多有 8-10%的回報,余額寶一度達到 6.7%的回報。當時我們認為隨著新一屆政府對房地產和地方政府債務的整治,利率將進入一輪大型降息周期。時至今日,十年期國債利率最低已降至 2.3%,創下歷史新低,中國也進入資產荒年代。利率的下行對過去兩年 A 股的上行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
2013 年,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混合所有制改革新號角吹響,我們也為之振奮。但是,在過去的幾年中,由於中國經濟進入實質深度調整,改革的困難和阻力遠遠大於我們的想象,在這方面,必須承認我們當初的認識是不足的。我們相信,當經濟調整到一定時候,在全社會對於改革的必要達成共識後,改革的步伐會進一步加快。我們期盼這一天盡快到來。
三.資本市場的開放
2014 年初,我們認為牛市的第三個大前提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全球化。滬港通的實行,人民幣加入 SDR,都是中國資本市場邁入全球的重要標誌。我們相信未來中國在融入全球資本市場上會有更多的開放動作。
中國今天的經濟困難,是對過去十幾年高速增長所帶來的種種問題的深刻調整,改革需要更多時間,也需要更多的耐心。
我們在 A 股市場上已經挑選了一批具有產業升級能力的高端制造業、健康產業及消費類企業,但這批公司整體 P/E 偏貴。我們目前策略是耐心等待,可能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持有現金,直至這些公司估值回到合理 P/E 區間。耐心的等待和長期持有現金對管理人和投資者來說都是極其不易之事。
赤子之心價值投資基金(香港)及赤子之心自然選擇基金(香港)繼續在全球範圍內投資。過去若幹年里,我們投資過中國、美國、印度、越南、黃金、鈾礦等各類資產。我們將繼續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合適的投資標的。
縱觀人類歷史,每個國家都有其興衰。16 世紀的葡萄牙,17 世紀的西班牙,18、19 世紀的大英帝國,20 世紀的美國。21 世紀我們相信將是亞洲的崛起。
2010 年,赤子之心開始投向全球,赤子之心投資哲學——全球歷史興衰體系在逐漸形成和完善中。未來,我們的投資將會從個股選擇逐漸轉向全球宏觀資產配置。隨著投資經驗的豐富,我們越來越認同資產配置決定了投資結果的 80%。
對於一個成功的投資者來說,什麽時間在哪里做什麽將會遠遠重要於勤奮努力。未來兩三年,赤子之心基金的表現將會顯現我們投資哲學的轉變。
祝投資者新年快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赤子之心 趙丹陽
2016 年 1 月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她,打造亞洲最大綜合私募基金,資產規模2千多億元,有頂尖學歷、成功事業、銀行家另一半、可愛的兒子…… 卻在這樣的人生顛峰,命運對她開了一個殘酷玩笑,她在公司開會時突然昏倒,一瞬間,從天堂跌入地獄。 她癱了,全身只剩下眼皮能動,但,為了家人,她努力不懈;用眼皮跟外界溝通,衝破無助的軀體,她要證明:「我的勝利人生,才正要開始。」 在香港一次開會中,她突然昏迷,只剩眼皮會眨天之驕女,重摔谷底 這是一個極為困難的採訪,是我記者生涯二十多年來,從沒遇過的。 「A、E、I、O、U……」眼前的採訪對象,頸部以下癱瘓,不能言語,只能透過眼皮,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緩慢的拼出英文單字。 病前,打造兩千億規模創投公司 她是王樂怡。 曾經,她是天之驕女,擁有能讓全世界女人羨慕的一切。 她擁有頂尖學歷,美國名校史丹佛大學、哈佛MBA畢業。 她事業如日中天,曾任職美國高盛集團商業銀行部營運長;十年前,她與兩位好友,在香港創辦亞洲規模最大的綜合私募基金Asia Alternatives(簡稱AA),並擔任總經理。目前AA總資產規模高達六十五億美元,約新台幣兩千多億元,舊金山、北京、上海都有辦公室。 她的父親是台灣創投教父——怡和創投集團董事長王伯元:她的先生——印度裔卡畢爾.密斯拉(Kabir Misra),是日本軟銀集團(SoftBank)創辦人孫正義的左右手,擔任軟銀私募基金的負責人,也是孫正義派駐阿里巴巴董事會的代表。 她有兩個活潑可愛的兒子,也熱愛旅行、美食。「這幾乎是完美的人生,」她的爸爸說:「她教育程度好,嫁的丈夫又好,有小孩、有事業,朋友那 多,大家都喜歡她。」 病後,小兒子沒聽過她說話但,六年前的一天,她突然倒下,在香港辦公室開會中,因頸部動脈剝離而昏倒,昏迷三天後,第四天醒來時,頸部以下完全不能動。猶如法國《ELLE》雜誌前總編輯《潛水鐘與蝴蝶》故事翻版,迎接她的,是一個身體的牢籠,一個癱瘓的人生,全世界沒有人會羨慕的慘況。 當時,大兒子四歲、小兒于才出生四個月。六年來,小兒子沒有聽過媽媽的聲音,他常常問管家:「媽媽為什麼不能動?」 她眼睜睜看著兒子長大,卻不能喚他、抱他、親吻他。 「這就是命吧。從那時候最好的狀態,掉到最壞的狀態,」六年後才願意開口談女兒的王伯元,如今回想當年的事,仍然數度說不出話來,「唉,我不想談……。」 但她不甘心沉浸在最壞的狀態,縱使全身只剩眼皮能動,意志卻因此更強大,她用盡全力,要抓回完美人生。她每天復健,做到滿身大汗,重複失敗、疼痛大叫,卻沒放棄。六年過去,如今手指能動,能坐、能稍微站立。 一年前,她回公司上班,每週一天,用眼皮參與公司投資決策;她參加小孩學校活動,定小孩讀書計畫;也指揮十五個兼職看護,定績效考核表。她大膽寫下「快樂清單」,開始旅行,陪孩子去樂高樂園、迪士尼樂園;她也看電影、吃最愛美食,即便得切得細碎,才能吞嚥。 今年二月,她在病後首度重回六年前倒下之地——香港,參加自己創辦的AA總公司成立十週年活動,與上百位好友同事見面,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也參與其中。此行她也返台參加上百位親友的家族晚宴,並接受本刊獨家訪問。她更花兩年時間,出版英文書籍《Reflections on A Changed Life》(暫譯:我那被改變的人生),書中文章,是她花兩年時間用眼皮寫成的,對於未來,她這樣說:「多數人把(我的)勝利,定義為能行走;但,對我來說,勝利代表的,是快樂。」 「我想像(有一天)能飛到巴黎吃馬卡龍,或是到峇里島游泳。我整個世界大開,我可以預見自己做到每一件事,我的勝利才要開始。」 而,她更希望,有一天她能用雙手,緊抱兩個心愛的兒子。 「人們對你,就像是你沒大腦一樣」尊嚴,一夕瓦解 那是王樂怡腦中風前的最後晚餐。 「誰知道我的最後一餐,會是跟這四人一起吃飯?」王樂怡在《我那被改變的人生》書裡,描述出事前那一晚。 那夜,她在香港一家名叫「阿里郎」的韓國餐館,跟兩家私募基金的負責人,吃著韓國烤肉、喝著燒酒,當時她全家住在香港,這在外資圈是很平常的一頓晚餐。 隔天,她在香港辦公室開會時,突然中風昏倒,立即被送往香港知名公立醫院瑪麗醫院急救,昏迷三天後清醒,轉到美國舊金山灣區醫院治療。 她清醒後發現,自己竟然成為意識清楚、不能說話只能躺在床上的癱瘓病人!醫學上稱為「閉鎖症候群」,仿佛一個與外界斷鏈的靈魂,被禁錮在不聽使喚的軀體裡,心靈黑牢讓她痛苦不堪。 那年,她才三十九歲,正攀向高峰。 發病前兩年,她和另外兩位華裔女性成立的AA創投,在金融海嘯期間募到第二支基金,金額高達九億五千萬美元,約新台幣三百多億元。專門報導私募基金動態的專業期刊《PEI Asia》,將她們列為年度風雲人物之一,「在金融海嘯中,她們創造了話題。」該雜誌這樣描述。 如今,AA管理的資產高達六十五億美元,約新台幣兩千多億元,十年間成長了十一倍,是亞洲最大的綜合私募基金。 她熱愛美食,卻失去咀嚼功能 王樂怡在同學眼裡,是一個聰明、認真又會玩的學生。她在史丹佛大學主修經濟及國際關係,但她卻連高等微積分、物理、量子力學的課都修;她除了英文母語,中學時回台北學了中文,還會說法文、日文。 她熱愛工作,丈夫形容她是「工作狂」,只要忙起來,就會一直不停的工作,「她可以整天都不用上廁所,連休息一分鐘也不願意。」 她熱愛美食、美酒,鵝肝醬、馬卡龍,還曾跑到巴黎的米其林三星餐廳當實習生,甘願被主廚大吼,也要窩在廚房學做佳餚。美食主義者,卻一夕問被奪走了咀嚼吞嚥的能力。 「誰會知道,隔天我就變成又啞又四肢癱瘓,只能用眼睛打字的人?」「如果那是你最後一次自己進食,你可曾想過那一餐會是什麼?」她永遠記得那個她能獨立自主決定一切的夜晚。 她昏迷後醒來,人生變調。食衣住行樣樣得靠人協助才能完成,不能說話、不能坐、不能站、不能吞嚥,吃飯得先將食物打成泥,用長長的胃管將一團泥打進胃裡面;洗澡、更換內衣褲、包尿片,任何一件小事,都得依賴看護,才能讓生活繼續。 長達半年時間在醫院復健,她心情跌到谷底,得看心理諮商,吃藥抗憂鬱症;王伯元擔心女兒,每個月赴美國看她,調動大批親友員工,輪流到美國陪伴她,先生卡畢爾也向孫正義請假一年,照顧她和兩個兒子。 中風前,王樂恰將公司、家庭處理得井然有序,「她很聰明,條理分明,」卡畢爾形容她,「她會處理所有的事情,她每件事都會安排好,而我只要人出現在那裡就好了,我什麼事也不用做;而在那(中風)之後,我得負責大部分的事情……。」他回憶全家最低潮的那一年。 她思緒清晰,卻連跟看護抗議都難 沒有尊嚴,讓她深深痛苦。 「人和動物之間,差別究竟在哪裡?」因為,「人們對你,就像是你沒有大腦一樣,」她用眼皮眨出這些話。這是閉鎖症候群最難適應的事情,因為他們心智清晰,卻無法表達。 「不要把我當成動物,或是沒有生命的物體,」有時,她想跟看護抗議,但,她有話卻說不出口,無法表達自己的看法,「當你被擦拭時,也就失去了獨立性和自己原本的身分。」她說。 「出於自私,我真希望我就這麼死了,」在長達一年的低潮期中,她曾有過死亡念頭,但,她連求死都難。 意識清楚,卻無法表達的痛苦,深深折磨著「閉鎖症候群」患者。二〇一二年,一位英國閉鎖症候群患者,向法院請求「安樂死」卻遭駁回。他七年前罹患閉鎖症候群,神志清醒,但脖子以下癱瘓,無法說話,七年來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於是他向高等法院遞狀,要求讓幫他安樂死的醫師,能免除謀殺罪名,但遭法院駁回,他聽到判決後激動大哭,「法律要把我打入沒尊嚴且悲慘的生活煉獄,」他在判決後拒絕進食,一週後因肺炎過世。 這種一心求死的心情,王樂怡也經歷過:「喔,我多希望他們用了heparin(抗血栓劑,防止血栓擴大),也許能減輕傷害,也可能殺了我::任何情況都好過現在這樣。」 在最低潮時,她甚至一度對信仰的基督教產生懷疑,「為什麼是我?為什麼這件事會發生?信仰既給我希望,同時又如此不足,萬能的救世主為什麼不能治癒我?」 跟管家競爭小孩的愛,總感覺被撕裂母子,失去對話 「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 身為基督徒的王樂怡相信,上帝旨意若能在人間實現,那人間就是天堂。 但,她卻離這天堂很遠。這條通往天堂之路,是由荊棘鋪成的。 孩子是鮮花,也是荊棘,是她的最愛,也是最痛。 原本理所當然的媽媽角色,在生病倒下後,被管家取代。賴瑞(Larry)原本是她的秘書,後來成了她的管家,每天來家裡上班,同時也照顧兩個兒子。 小兒子Caillou跟賴瑞非常好,好到讓身為媽媽的她忌妒,當她看到賴瑞帶著小兒子嘗試新事物時,「我總是感覺被撕裂,因為他會記得的是賴瑞,而不是我,我希望Caillou能經歷一切,但自私的,我希望和他一起經歷的是我。」 「 Larry是我的管家,他是我的聲音、我的手臂、我的腿。我非常感激,卻也忌妒他。他做得越好,越彰顯出我的無能;同時我也把他視為對手,要和他競爭我孩子的感情。」 有一次,她和小兒子一起看動畫電影,但小兒子卻要賴瑞陪,而不要媽媽,「我為孩子們高興,但為自己悲傷,」她用眼皮記錄了內心感受。 兒子總問大人:媽媽會不會好? 小兒子從沒聽過媽媽說話,從沒看過「會動」的媽媽;大兒子Ton Ton對自己四歲前的媽媽記憶很深,很懷念「會動」的媽媽。 照顧王樂恰三年的看護Lala說,隨著兩個孩子長大,他們總會問一些關於媽咪的問題,大兒子會分享和父母住在香港時的快樂回憶,每當醫生、朋友來到家裡,他都毫不遲疑的問每個大人:「媽媽會不會好?」 一旁的王樂怡,聽到大兒子這樣問,就傷心流淚。 小兒子也常讓她淚崩。他非常外向,什麼都不怕,他會當著媽媽面前問:「為什麼妳要坐輪椅?」「妳什麼時候可以說話?」 他一想到什麼,立刻就問,這些問題讓王樂恰哭泣。但,她還是拼出最好的答案,「她總是和孩子們保證,媽媽非常努力的朝康復邁進,」Lala說,得到媽媽的答案,孩子們才滿意。 兩個兒子也告訴Lala:「我知道我媽媽很努力,我都可以聽到她在復健室裡(因肌肉拉扯)尖叫。」 在妒忌、傷心、盼望交織中,她努力保持理性,盡全力維護跟孩子的感情。孩子們會跟媽媽出去,看電影、逛遊樂園,或簡單的出去走走,他們會坐在媽媽的大腿上,甚至為了輪到誰坐吵起來;他們睡覺前禱告,拜託上帝幫助媽媽康復,他們知道自己很幸運,還能有媽媽在身邊。 但,考驗如利劍隨時射出,不只是親情的刀,還有員工的刀。 看護偷跑事件,也在她家上演 中風後,看護變成她的聲音,最親密的代言人,但,她卻無法控制或挽回他們,例如一次最令她痛苦的「背叛」。Dibya是她住香港時的傭人,認識中風前的她,她認為。Dibya認識她的全部,和別的看護不同,因此非常在意她。 「我的新世界是輪椅出入口、是殘障停車、電梯和私密空間……,他們不了解真正的我,我遠遠超過我的失能。我的情況是讓我能優先停車,僅此而已。」她渴望身邊的人了解真正的她,而Dibya是少數人之一。 但,Dibya卻在一天夜裡偷跑,對她打擊很深。「我感覺我的世界都被摧毀了,其他的照顧者沒有人認識中風前的我,對他們來說,我不過是個啞巴的癱瘓者。」 長期照顧重症患者的壓力,無法用金錢或情感來彌補。這種殘酷的戲碼,已在全球成千上萬的家庭裡上演,儘管王樂恰的經濟條件比別人好太多,還是難以逆轉人性。 曾經,一位照顧她四年的看護,王樂恰讓兒子跟她兒子一起過夜,原以為這位看護最有同理心,但還是不告而別。 「我不過是她可以轉身走開的工作,」她認清,自己必須更堅強:「我只能依賴我自己。」 縱使認清現實,人際關係的不安全感,仍深深籠罩著她。 她的另一半卡畢爾,跟我們分享一件事。他們夫妻都在創投界,兩人的朋友完全重疊,但王樂恰生病後,全家從香港搬到美國加州,卡畢爾因為工作關係,認識了一些新朋友,王樂恰卻不認識,當她知道後,大哭十五分鐘以上。 「她說,她了解到我們的生活不再相同,出現了差異。」卡畢爾坦言。 又例如,兒子同學的爸媽,不認識以前的她,對待她就像一個病人一樣,這也讓她很不好受。 新的人際關係讓她感到挫折,為了尋找自信,她計畫了今年二月的亞洲行。 她每天積極復健,跟疾病賽跑,有時,挫折卻如影隨行。 王樂恰兩年前照了CT掃描,結果顯示她的假性動脈瘤正在變大,讓她害怕:「我這麼努力活著,結果還是可能死去。」所幸,最後發現那是誤診。 這件事,讓她了解到必須更警覺照顧自己,而且,絕對不能放棄。 她的情緒控制也常出現問題。 有一次,她在教堂聽講道,突然停不住大笑,最後卡畢爾和看護安妮,不得不把她推出教堂。又有一次聽歌劇,她大聲哭泣,看護也只能帶她離場。 她想改善這情況,一天吃三顆藥控制憂鬱情緒,「我想這是免不了的,不過她(現在)開心的時候比不開心的時候多,這個是關鍵。」卡畢爾說。 如今,她仍經常自問:「如果上帝不會治好我?」她還是會感到恐懼,但更多時間,她相信:「祂的國度沒有苦痛、沒有死亡,沒有眼淚,我不會中風,每個我愛的人都會在那裡,我的恐懼會一掃而空。」 每天寫一篇》她的為子祈禱文,連理財都教 王樂怡很重視和兩個兒子的溝通、教育,為了讓兒子明白媽媽的期待,她每天用眼皮寫下為子祈禱文,讓孩子在睡前讀。以下節錄片段。 親愛的主,請告訴TT(長子),我們不會在客人面前處罰他,因為這會使他難堪,我們享有同樣的尊重。 如果在客人來訪時甩門,我們會懲罰你。還有,鞋子要放在玄關,如果你不想找不到你的鞋子,就要把鞋放好,否則我會藏起來。 你現在也有銀行帳戶了,要好好利用,因為你可以從帳戶賺到複利。例如,如果在戶頭存進一百美元,一年以後可以拿到一百零三美元。兩年以後,你可以拿到一百零九美元,三年後一百二十七美元。 當你要買需要的東西,應該找尋最便宜的價格,不要浪費。要常常檢查你的利息有多少。奉主的名求,阿們。親愛的主,請告訴Caillou(次子)知道打人是罪惡的。對於打人或戲弄,我會一視同仁不警告就處罰。 我愛你,也正試著讓你加入籃球隊。你和大家都相處融洽,不過應該要像TT一樣,找個跟你一樣大的好朋友。請告訴Caillou,接下來兩個星期,我會因為復健很忙……。我每個月會有兩星期接受Neuro-IFRAH(復健治療)。 記得要把治療當成是(我)去上班,我做這些都是為了你,我希望有一天能把輪椅丟掉,能夠抱抱你。奉主的名求,阿們。 (整理.賴寧寧) 上班、旅遊、陪兒子讀書,更鼓起勇氣參加同學會!修復,不眠不休 「我不變的特質就是不屈不撓。」王樂怡說,「為了復原,我不眠不休。」 持續復健六年,現在的她,拇指能動,能坐,也能稍微站立。更令人驚奇的是,有一次,朋友Betty要從她加州的家離開時,她竟然發出一聲緩慢卻非常清晰的「Bye!」 「那是我幾乎三年來,第一次聽到她說話,她的臉上露出驕傲與喜悅,但我猜她更得意的是,把我嚇得驚魂未定吧。」Betty說。 不止身體情況改善,她也努力掙脫心靈牢籠。 相較於許多重症者不願見到以往好友,她參加大學同學會,飛到香港台灣見老同學、老朋友,重新和過去的人際關係接軌。 史丹佛同學會那個週末,改變了她 看護Lala回憶,有天她收到一封信,是史丹佛大學邀請她參加畢業二十週年的同學會,當Lala把內容讀給她聽時,她很快就說不想去。 因為不去,她做了一個同學會網頁,讓大家知道,也許她可以參加下次聚會。 六個月後,有一天,Lala在王樂怡的房間時,她拼出她的最新決定:「我想去參加同學會。」 Lala非常震驚,沒想到她會改變心意,當時距離同學會只剩一週。 那天Lata休假,她自告奮勇同去,因為她知道那對王樂恰多麼有意義。她準備了四盒面紙,猜測王樂怡會看到很多舊識,必須解釋她發生的事,可能會觸動情緒,大哭一場。 王樂恰準備一本相簿,裡面有她、先生、小孩,還有一頁說明她從史丹佛畢業後所做的事。 當她們到達同學會,Lala把相簿交給每個來問候的同學,出乎Lala的預料,王樂恰完全沒哭,她透過Lala跟每個人聊天,大家對待她就像從前那個「宿舍的王樂怡」一般。 「我覺得同學會的那個週末,改變了王樂怡,朝適應她的新生活邁進,這證明了她還是跟以往一樣,還是那個外向的人。」Lala說。 她的外貌也開始改變,最明顯的,是彩色指甲,「指甲,是我靈魂的倒影。」 每隔四個星期左右,美甲師會到她家,一開始,她只要求塗上透明指甲油,腳趾塗上紅色。後來,她的指甲有粉紅色、綠色、橘色和紫色,「我的靈魂被稀奇古怪、樂趣、喜悅所占據,」她要跟晦暗的世界告別。 仿高盛用KP-管理員工 她更用眼皮管理一個家、一間公司、一個龐大的基金。 許多人好手好腳做不到的事,她卻用眼皮完成,關鍵在於邏輯力與意志力。她有十五個看護,輪流照顧她的生活起居,她模仿曾任職過的高盛集團的績效考核表,訂下管理看護的KPI表格,每年年終進行績效考核。 她將看護分兩類,能幹型的看護,能夠精準的幫她表達意見,就擔任她的翻譯官、發言人,陪她到公司開會、出席公開場合,幫她收發E-mail。像本刊為求證一張她與希拉蕊的合照,發E-mail到美國給她,三小時後收到她的回覆,一般人的回信速度,都不見得比她快。 溫柔型的看護,則負責調理健康食物、餵食、給藥,協助她料理家務,照顧她也照顧孩子。 提到照顧王樂恰的感想,Lala說:「雖然我只認識癱瘓後的她,但,我發現,她從未讓自己的身體障礙,來阻礙她想要完成的目標。」「雖然她不能說話,但,總是會拼字給我,告訴我哪裡做錯,或是告訴我她要怎麼做。」 她用眼皮陪大兒子讀書。 Betty形容,在週末,Ton Ton很有耐心的一字字將故事念出來給媽媽聽,他看著媽媽的眼睛,等媽媽眨眼認可了,才會翻到下一頁,「那是一個珍貴、親密的時刻。」Betty說。 她每天用眼皮寫下為子祈禱文,入睡前讓孩子在身旁一起讀,藉此教導孩子規範。例如一篇為十歲長子所寫的祈禱文,訂下手機使用規則: 一、不能在手機上玩遊戲。 二、不能玩社群媒體。所有的大學和企業都會查看你的臉書和Instagram,有可能對你不利。 三、不能邊走邊玩手機。 四、可以看YouTube,但必要時我會查看你的搜尋紀錄。 五、照顧好手機,不要弄丟或摔壞。 如果你能遵守這些規定並好好照顧弟弟,我會考慮明年生日為你換一支更好的(手機)。 她教孩子如何用銀行戶頭賺取複利(詳見第一百零五頁為子祈禱文),也用眼皮做投資決策。 每週上班一天,參與投資決策每週一天,她到AA的美國分公司上班,參與公司投資決策,透過看護表達看法。輪流陪她上班的看護有三位,都須簽訂保密契約,以免公司決策外洩。她透過看護回E-mail,內容就像她在說話一樣;她也透過眼皮,跟好友Betty聊遍所有話題,對每件事都有強烈意見,如果與她意見不同,她會眨一個「白眼」回給好友。 「最近兩年,我在樂恰身上看到一個新的改變,」Betty說,她過去總是完美主義,試著取悅每一個人,現在她只關心對她重要的事,她的親人朋友,她不再被別人的期待所困。 「當我想到自己,總是浮現出一個不能說話的癱子,這是當我中風時,醫生下的診斷,但,我知道我的中樞神經並沒有被切斷,我只是肌肉纖維虛弱、神經訊號虛弱,當我想到這點,我學會避免(替自己)下標籤。」 「我不是癱瘓,只是虛弱。」王樂怡這樣定義自己。 我的勝利,才要開始! 「啊啊啊……」迄今我忘不掉這個哭泣的聲音。 那天,採訪王樂怡最後,我問她,有沒有話要對爸爸說?她突然激動起來。 她一邊流淚,一邊對著旁邊的看護眨眼,看護代替她說出想對父親說的話:「謝謝您常常飛來(美國)看我,謝謝您為我所做的一切。」 父親與丈夫,是王樂怡生命中兩個最重要的男人,尤其在她中風之後。 她在香港中風清醒後,由於香港、台北兩地的居住環境,對殘障人士並不友善,王樂怡全家搬到美國居住並接受治療;這六年來,王伯元成了空中飛人:「我都成了華航VIP!」 王樂怡的母親在她十五歲時過世,王伯元「同時是父親,也是母親」,他一手帶大兩個女兒,父女感情很深;尤其王樂怡和爸爸都在創投業界,「我們同時是生活上、生意上的好夥伴,」他的一篇給女兒的信中這樣說。 女兒中風,王伯元如椎心之痛,他透過書信寫著:「也許妳不知道,從妳生病那一天起,幾乎沒有一刻不想到妳。 我向上帝祈禱,希望我能代替你受所有的苦……。我找遍所有專家名醫,希望有治癒的方法,我從未放棄找尋新療法來幫助妳痊癒。」 「你擔心女兒的婚姻關係嗎?」我問。「那是我第一年最擔心的,後來就不擔心這問題了,」他說。 「我最擔心的,是她身體的問題,因為,中風一次的人,很容易中風第二次,第二次中風就很危險,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 即便女兒復原情況不錯,王伯元依然憂心忡忡:「那是復健,那個病因還在啊。」他內心最害怕的,不是女兒的婚姻,而是維繫一切最根本的,生命。但婚姻對於王樂恰,卻是重要支持。她的先生卡畢爾這次陪同回台灣,接受本刊採訪時說:「除了生病第一年,我不覺得她跟以前有什麼不同。」 她生病後,兩人一樣為了孩子吵架,卡畢爾把她當成與過去一樣的妻子,「(我們爭吵)都跟孩子有關,例如她希望他們少看一點電視,還有不能喝可樂,不能吃玉米片。」 我問卡畢爾:「她曾經要你離開她嗎?」他立即回答:「沒有。」 頓了一下,他解釋:「她絕不會說『你可以離開我』,因為這就表示她投降了。因為這是這場戰鬥的一部分。」這是他理解的強悍妻子。王樂恰倒下後,卡畢爾對她說:「我們需要妳活著來照顧孩子,來經營我們的家,妳要好起來。」 回應家人的期待,她奮鬥不懈。她詮釋「勝利」對她的意義:「勝利對我來說,不過是個開始,現在要談怎麼做,而不是結果會如何;我可以預見自己做到每一件事。」 「我的勝利,才要開始。」 撰文者賴寧寧、吳和懋 |
作為前“公募一哥”,王亞偉曾經代表的是基金行業最高級別的投研水平,但轉投私募後卻黯然失色。
奔私後的王亞偉行事低調,鮮有對外披露基金信息。《第一財經日報》從相關渠道了解到了過去一段時間王亞偉的真實業績。實際上,王亞偉進入私募行業後不僅沒有續寫曾經的輝煌,反而出現了一些敗績,比如其管理的幾大基金跑輸A股指數、重倉股被套牢等。
王亞偉的前同事、華夏基金一位離職元老稱,王亞偉的變化緣於失去了華夏基金強大的平臺優勢。“王亞偉的業績在2003年應該是行業倒數,沒有華夏基金的平臺,沒有範勇宏(華夏基金原總經理)的栽培,也就沒有王亞偉。”該人士如此稱。
業績跑輸
格上理財數據顯示,王亞偉成立的深圳千合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千合資本”)7只主基金分別為昀灃、千紙鶴1號、昀灃3號、雲豹一號、昀灃2號、昀灃4號,其中的6只由王亞偉操刀管理,僅千合紫荊1號基金由華夏基金原同事崔同魁管理。
《第一財經日報》發現,王亞偉雖然業績戰勝了崔同魁,但卻跑輸了A股整體市場波動。
千紙鶴1號便是一只沒有跑贏A股指數的基金。格上理財統計顯示,自2014年11月28日成立至2015年10月30日,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千紙鶴1號單位凈值變為1.2749元,實現收益27.49%,同期衡量A股整體股票價格波動的萬得全A指數漲幅達到了53.24%。亦即,上述接近一年的時間里,王亞偉管理的千紙鶴1號大幅跑輸A股市場約25個百分點。
王亞偉管理的昀灃3號的私募基金也大幅跑輸了A股整體波動。在2015年1月13日成立至2015年10月30日期間,昀灃3號單位凈值增長至1.0522元,總收益為5.22%,同期萬得全A指數漲幅高達23.80%,超越王亞偉管理的昀灃3號業績18個百分點以上。
此外,雲豹一號成立於2015年4月20日,至今公開過凈值。昀灃4號是目前有公開數據可查詢的王亞偉千合資本旗下唯一一只跑贏A股整體表現的基金。2016年1月15日成立至3月15日的兩個月內凈值上漲4.22%,同期萬得全A指數跌幅達到24.74%。
以上可見,王亞偉過去一段時間的投資業績難言出色,這與過去他在公募行業叱咤風雲時的業績相差甚遠。
Wind資訊統計,王亞偉在2005年12月末至2012年5月初管理華夏大盤期間,累計取得了約12倍收益,業績回報年化收益率為50%,在同類77只基金中排名第一,大幅超過基準回報10倍以上。
另一只他在華夏基金管理的華夏策略基金從2008年10月至2012年5月期間,盡管市場有較大幅度的調整,但王亞偉仍逆市取得了128.60%的收益,在30只同類基金中排名第一。
“單打獨鬥的個人英雄主義時代已經過去,如何打造平臺、如何磨合團隊,愈發重要。”上述王亞偉前同事說,私募基金最終必須突破創始人個人過往業績的層面,必須突破單純投資能力向平臺能力的兼容。
重倉股被套
脫離了華夏基金的王亞偉,雖然頭頂著原公募一哥的光環,但業績卻出現了大滑坡,不僅反映在上述基金表現一般,也體現於重倉股的操作上。
格上理財統計,過去一段時間以來,王亞偉先後重倉了深紡織A、一汽轎車、三聚環保、紅相電力、廊坊發展、國電南瑞、上海三毛、渤海輪渡等多只個股,涉及板塊包括電子、汽車、房地產、化工等。
但《第一財經日報》查詢過往資料發現,王亞偉至少在渤海輪渡、國電南瑞、廊坊發展三只重倉股上操盤業績不佳。
去年二季度,王亞偉高位買入渤海輪渡。據渤海輪渡季報信息,截至2015年6月末,王亞偉管理私募基金昀灃、昀灃3號、千紙鶴1號分別持有渤海輪渡855萬、790萬、515.21萬股,占流通股的比例分別為1.78%、1.64%、1.07%。
從其後渤海輪渡的走勢來看,王亞偉被套乃大概率事件。渤海輪渡在2015年二季度最高價23.98元、最低價為14.2元,均價為17.81元,截至當季末的收盤價為16.63元。隨著股災的發生,渤海輪渡股價很快遭遇腰斬。整個去年三季度,渤海輪渡跌幅達到44.5%,當季最高價17.28元,最低價8.15元,均價11.65元,收盤價為9.23元。
去年三季度,對於渤海輪渡,王亞偉旗下基金進行了不同方向的操作。其中,昀灃、昀灃3號分別增倉53.32萬股、109.34萬股,占流通股的比例升至1.89%、1.87%,千紙鶴1號則減持了140萬股,占流通股的比重降至0.78%。
對於上述三只基金存在反向交易渤海輪渡的問題,上海一家私募基金內部人士對本報稱,業內一般都是同一策略,要麽一起買,要麽一起賣。“有可能在兩只基金增持完成後,王亞偉對渤海輪渡進行了全面減倉,而千紙鶴1號披露的數據則是減倉的開始。”
然而,去年三季度之後,渤海輪渡股價保持弱勢震蕩,截至目前最高價僅為13.14元。這一價格低於渤海輪渡二季度(王亞偉首次買入的季度)的最低價14.2元。王亞偉似乎成了高位買入的接盤俠。
折戟國電南瑞又是王亞偉私募之路的一大敗績。
《第一財經日報》從國電南瑞的走勢和昀灃3號的持倉變化分析得知,王亞偉同樣是高位買入該股票,但在隨後的一季度低位補倉,之後又選擇了減倉。
國電南瑞季報顯示,2015年二季度,王亞偉旗下昀灃3號、昀灃作為新進機構分別買入國電南瑞1680萬股、1214萬股,占流通股的比重分別為0.76%、0.55%。當季,國電南瑞最高價30.3元,最低價17.32元,均價24.43元,季末收盤價為20.69元。
國電南瑞隨後震蕩走低,王亞偉為此逢低補倉。截至去年三季度末,昀灃3號持股數量達到了1990萬股,占流通股比重為0.9%,三季度該基金增倉了309萬股。昀灃因未進入該股十大流通股名單,未能查詢具體的持股變化。
到了去年四季度,國電南瑞走出了反彈。截至2015年末,國電南瑞收報16.68元,一個季度的股價增幅為17.55%。當季最高價為18.17元,最低價為14.29元,均價為16.48元。在股價反彈中,王亞偉選擇了減倉。昀灃3號轉手減持了365萬股國電南瑞股票,截至當季末持股總數為1625萬股,占流通股的比重降至0.74%。
盡管王亞偉去年二季度買入、三季度補倉、四季度減倉,但折戟國電南瑞也成了大概率事件。國電南瑞去年四季度的最高價18.17元,比去年二季度(王亞偉首次大舉建倉的季度)最低價17.32元也高出不到5%。截至2016年4月18日,國電南瑞收報14.59元,較17.32元還要低15%以上。
如果說,被套渤海輪渡、國電南瑞多少是因為去年6月中旬發生的股災,一切情有可原。但高買低賣廊坊發展、很大程度錯過其重組機會則成為王亞偉奔私後被業內詬病一大敗筆。
廊坊發展近日公告稱,11、12日,恒大地產集團分別以每股15.28元和15.87元的價格合計買入廊坊發展1902.8萬股,占廊坊發展總股本5.05%,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同時,它還發布了另一則公告,正在籌劃重組,股票停牌。
由此,坊間傳言的恒大地產借殼登陸A股一事終於浮出水面。
值得玩味的是,一向精於布局重組股的王亞偉卻未能守得雲開見月明。甚至,他的操作方式是反其道而行。2015年一季度,王亞偉攜昀灃、千紙鶴1號、昀灃3號三只基金大舉殺入廊坊發展。截至去年一季度末,三只基金持股數量為515萬、266萬、331萬股,對應的占流通股的比例分別為1.35%、0.96%、0.87%。
去年二季度,王亞偉繼續高位加倉廊坊發展。截至去年二季度末,上述三只基金對廊坊發展的持股數量分別增加到了649萬、440萬、415萬股,占流通股比例分別為1.71% 、1.16%、1.09% 。
在牛市效應和王亞偉增倉等因素帶動下,廊坊發展在去年二季度股價創出歷史新高,股價最高沖至30.05元,當季最低價為17.87元,均價為22.81元。進入去年三季度,廊坊發展股價遭遇大跌。王亞偉“順勢”減倉。三只基金期間分別減持261.8254萬、60.94萬和85.7734萬股,持股數量降至387.41萬、380萬、330萬股。
進入去年四季度,廊坊發展繼續下跌。王亞偉繼續減倉。昀灃、千紙鶴1號分別減持50萬、70萬股,持股數量降至330萬、260萬股。另一只基金昀灃3號在經過減持後,持股數量已經跌出了10大流通股股東的名單中,而被未公開披露。
截至去年末,昀灃、千紙鶴1號合計持股數量為590萬股,占流通股比重合計占1.53%,相比半年前,王亞偉已經減倉大半。縱觀2015年一年,王亞偉在廊坊發展上,做了高位增持、低位減倉的舉動。誰料減倉之後,廊坊發展攤上了恒大借殼的好事情。
若無意外,一向以埋伏重組股而名聲鵲起的王亞偉遭遇“踏空”。
如今在私募的江湖中,王亞偉無疑是一個低調的人,他管理產品業績情況鮮有公布,但離開了華夏基金後的王亞偉難言真正的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