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拼速度,矽谷看技術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12/152761.shtml

導讀 : 當談及兩地創業公司差別時,里德·霍夫曼多次重複了“速度”二字:“中國的企業家非常有活力,積極主動,你知道矽谷的速度是很快的,但中國比矽谷的速度還要快。”

里德·霍夫曼先生又來中國了,且這次比往日更忙一些,短短幾日,從LinkedIn自家的“領英·影響力”,到騰訊WE大會,如新戲宣傳期的演員一般繁忙趕場,似乎並未讓他露出疲態。霍夫曼先生上周末的最後一場活動,是領英在北京大學斯坦福中心舉辦的第九輯“領英·影響力”,與他對談的是其多年好友,日本互聯網第一人,MIT媒體實驗室總監伊藤穰一,對談主題則是:商業的未來。

嗯,作為一項在不確定性中調動理性與感性,運氣與勇氣的全能遊戲,談論商業的未來著實是個令人興奮的話題,而你得承認,身為LinkedIn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長,投資過Facebook、Zynga、Airbnb、Flickr、Mozilla等160多家創業公司的“矽谷人脈王”——一個十足的“商業明星”,霍夫曼絕對是談論這個話題的好人選。

但也許是身在中國的緣故,除了與伊藤穰一的對談,幾場活動下來,里德·霍夫曼談及最多的仍舊是中國與矽谷——兩個全球創業熱潮最高漲的地理坐標之間的異同,盡管用“對標”二字定義14億人口的中國和400萬人口的矽谷稍顯怪異,但至少在霍夫曼自己的舉例中,全球前15個上市互聯網公司之中,中國占了5個,矽谷則有8個。

當談及兩地創業公司差別時,他多次重複了“速度”二字:“中國的企業家非常有活力,積極主動,你知道矽谷的速度是很快的,但中國比矽谷的速度還要快。”他舉了LinkedIn在中國自身的例子,“沈博陽是領英(中國)的負責人,我們把整個開發團隊放到一個酒店開發產品,這在矽谷是不可能的,中國人速度就能這麽快。”

當然,在多數方面,中國與矽谷之間尚存巨大差距,中國可能追得上,也可能永遠不,但毫無疑問,不同的優勢與積澱,讓這個時代兩位big player都探尋出了屬於自己的遊戲規則,以及未來更多共舞的可能。

讓我們聽聽霍夫曼怎麽說——

在里德·霍夫曼看來,中國與矽谷的首要共性,即是“都擁有廣大的本土市場,這也意味著企業家首先要針對本土開發非常好的成功的產品,然後再把它做大。”當然,他也同時強調了矽谷特殊的“全球視野”基因,“矽谷企業從一出生就有一個全球視野,幾乎所有矽谷創業公司只要產品一發布都是全球性的,比如說Facebook,其實是專門有一個語言的應用提供給用戶,是支持世界上所有語言的……矽谷更擅長把企業推向全球,現在中國有一些創新理念,他們更關註的是中國市場本身,而我們更關註直接走向世界。”

第二,同樣濃厚的創業文化——而創業文化的一部分就是願意承擔風險,不斷嘗試失敗,中國和矽谷這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第三,技術人才。從全球來看,中國和矽谷是唯一兩個能擁有大量技術人才的地方。

第四,競爭。中國有很多——矽谷也是,數以千計的初創企業在競爭,所以有很多的並購,他們不斷地發生演變。

第五,融資環境。可以獲得大規模的風險投資,這能讓企業迅速做大,中國和矽谷在這方面也做得非常好的。

當然,相比於共性,中國與矽谷的不同之處似乎更值得被探討,就拿融資環境來說,舉個例子,如你所知,尤其當各個領域已露鋒芒的創業項目進入中後期,相比於矽谷基本由專業VC機構投資,中國則更多地由BAT主導,而哪怕像蘋果亞馬遜這樣的科技巨頭,也沒有像BAT這般(尤其是騰訊)在諸多領域廣撒網,他們更多偏向投資那些技術門檻相對高企的團隊,且多數時候與自身業務息息相關。

你或許可以把這種差異理解為視野與格局的不同,看看那些估值甚高的創業公司,無論是Uber,還是利用大數據模型洞察真相而為人側目的Palantir,更別提致力於將人類移民火星的SpaceX了,技術驅動屬性再明顯不過,里德·霍夫曼也坦言:“矽谷的技術積澱更深刻,有很多了不起的大學,企業和大學之間的合作也更加深刻……矽谷有非常深的技術能力,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空間探索、生物技術、核能技術等等,它們來自於大學或者是企業的實驗室。”而中國科技公司所為,大多數時候是在用新手段改造“老”生意,而非技術本身的突破,這也是為什麽有錢有流量的BAT終成BAT的最大原因之一。當然了,這並沒有什麽不好,只是不那麽酷罷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436

女力崛起》女性勞動力 將成世界經濟新救星 超競爭矽谷職場 她們這樣闖出事業

2015-12-07 TWM

如何發揮女性特有的職場、創業競爭力,這個問題,成了救世界、救台灣的關鍵;但撇開世界經濟與國家未來不談,姊姊妹妹們即使只為自己掙得職場一片天地,又該如何找出女性特有的競爭優勢?

每一張臉,都是二○一六年左右世界政經局勢的關鍵面孔,但排在前三位的,有著一項共同特點:都是女性。

這是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年刊「 The World in 2016」 的封面,內容是拆解一六年的世界變化;封面圖像中,最醒目的分別是德國總理梅克爾、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蕊,以及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等三位女士,而台灣的民 進黨主席及一六年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亦被列入。文中,《經濟學人》強調,明年這個世界的關鍵字之一,就是「女性」。

女力崛起,這不僅是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動趨勢,也是推動世界經濟繼續向上的必要元素。在美國,十五歲至六十四歲的女性勞動力人口中,有超過四分之一目前處在 「沒工作也不想工作」的狀態中,這個現象,日前被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馬丁沃夫評為「大問題」。在日本,強化女性投入職場,也早已被列為「安倍經濟 學」的振興日本國力重要一環。

根據一份麥肯錫在今年發表的報告指出,如果女性在勞動市場中的參與程度(包括職場地位)和男性一樣,那麼,在二○二五年,全球經濟規模將會比目前增加二十 八兆美元,相當於地球表面又多了一個美國再加上一個中國。據此,美國銀行首席策略師約瑟夫.昆蘭(Joseph Quinlan)日前形容:「女性,是當今世上最未被充分運用,但又能扮演重要角色的關鍵資源。」在台灣,提升女性投入職場的議題,則是藍綠兩大陣營的罕 見共識之一。十月底,行政院院長毛治國要求勞動部研議調整工時和勞動相關法令,目的就是要讓女性有更適當的職場空間;而蔡英文也在十月下旬,參加﹁台南市 小英姊妹會﹂成立大會時表示,提高女性勞動參與率,是當選後的施政重點之一。

如何發揮女性特有的職場、創業競爭力,這個問題,簡直成了救世界、救台灣的關鍵;但撇開世界經濟與國家未來不談,姊姊妹妹們即使只為自己掙得職場一片天地,又該如何找出女性特有的競爭優勢呢?

為了找答案,我們走進美國最具創業精神的矽谷;十月下旬,這裡舉辦一場頗為特別的論壇,名稱是「 Women in Tech」 ,主講者清一色是女性。這是一場關於女性科技創業的論壇,講者的分享內容,也凸顯了女性特有的職場競爭力。

她,矽谷著名投資家執行力強,當媽效率更高「相較於男性的直白,女性較為沉默,」說話的是楊佩珊(Edith Yeung),來自香港,國際知名創投基金「 500 Mobile Collective Fund」 的合夥人之一;她表示,女性的低調身段,往往使得職場中的能見度降低許多,但若論工作成效,結果反而經常與能見度相反,「女性的作法,往往是看見問題後直 接試著解決。」重視執行,是她認為女性別於男性的普遍特質。這個說法,獲得論壇中另一位矽谷著名投資者蒂娜(Tina Sharkey)的呼應。

「尤其是在成為母親之後,我變成更棒的管理者與執行者!」她說,男性主管對女性總有「會被家庭影響工作效率」的刻板印象,但她以自身經驗反駁,「有了家庭 之後,我更是毫無時間可以浪費,因此工作時完全地、熱情地投入,我每天一進辦公室,只想著工作、工作、再工作。」「只做不說」,是女性的特有競爭力,但不 可否認,也是女性受到忽視的原因。因此楊佩珊建議,在保有高度執行力優勢的前提下,「我鼓勵女性朋友應該有話直說,對任何問題都要勇敢說出自己的見解。」 她,線上課程創辦人善於溝通,讓團隊氣氛快樂除了執行力之外,在矽谷創辦靈修課程線上市集Aware的葛琳(Anastasia Green),則點出了她眼中的女性另一職場優勢:組織力。

「我必須坦言,平均來說,男性對於產業知識的掌握的確比較豐富,他們提供的產業建議,相對之下仍然較為準確、實用。」但她也補充,企業經營不能只有「方向」,還要有完美的組織運作,在這方面,女性似乎拿手得多。

「尤其針對人事問題,像是如何聘雇人才、開除員工、管理團隊氣氛,這些人與人相處的細節,有賴溝通者對於情緒的掌握,這方面,女性顯然更能得心應手。」葛琳表示,女性天生就有關心他人的特質,這種特質,不僅能讓女性成為溝通高手,更有助於組織分工。

她表示,「創業的重點,其實在於組建快樂的團隊,快樂的前提是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工作,那麼,你就必須知道讓她快樂的工作內容會是什麼。」而這正是女性特有的、一種延伸於細膩關懷之下的能力。

她,手機資訊平台創辦人懂調度,讓同事們熱愛工作在論壇來賓中,時尚折價資訊手機平台「 SPYCOB」 的創辦人娜塔雅(Natalya Matyushenko)也表示,自己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能「主動依照夥伴的專長分配工作內容」。她強調,雖然有很多同事是帶著工程技術的背景 前來,原本打算從事軟體工程工作,但事後發現,他們其中某些人的熱情,其實是在設計或行銷。從結果看,這種特殊的「組織力」的確發揮了功能,「當人們變得 熱愛自己的工作,自然將提高產能。」她說。

一場矽谷舉辦的女性論壇,足以代表女性在職場上的真實特質嗎?或許你會對於這些討論打上問號,但事實上,美國《哈佛商業評論》雜誌在一一年就曾做過研究調 查,結論之一是,「在任何階層中,女性的領導能力都高出男性一二%至一六%」,而另一個結論,則是「女性對於解決問題較為主動,且較成果導向」。

兩個發現,完全契合矽谷女性論壇的討論軸心,無論是從事第一線的執行面工作,或者維繫組織運作的管理職,女性的能耐,似乎都比男性有過之而無不及。姊姊妹妹們,為個人或為世界,是該捲起袖子、走出家門,在職場上奮力一拚了。

矽谷知名投資者楊佩珊鼓勵女性朋友,在職場上要更勇於表達意見。

兩大女力 正被世界高度重視麥肯錫報告指出,當女性對職場的投入程度與男性相當,那麼這個世界的經濟規模在10年後,將比現在增加28兆美元。女力能夠救世界,原因在於女性與生俱來的兩大特質。

組織運作比男性更順暢

善於溝通、發覺他人熱情所在,讓女性主管更能組織「快樂團隊」;根據調查,女性的領導能力比男性高出12%至16%。

執行工作比男性更可靠

遇到問題不囉嗦,直接動手解決;《哈佛商業評論》調查,女性對於解決問題較為主動,且較成果導向。

女性天生就有關心他人的特質,不僅能成為溝通高手,更有助組織分工。

談及創業成功,葛琳認為關鍵在於「組織快樂團隊」。

折價資訊手機平台SPYCOB創辦人娜塔雅(中)表示,女性主管往往更能發現同事的熱情所在。

撰文 / 撰文•吳強頭、黃洪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75

愛爾蘭6年從歐洲乞丐變歐洲矽谷 誰怕明星產業崩潰!

2015-12-14  TCW

歐債危機期間,愛爾蘭主要產業幾乎全面垮台,之後卻在短短幾年內迅速復甦,歐豬變珍珠,它做對了什麼?

每個產業聚落都有隕落的時候,一國政府該如何看待產業興衰,成功養出下一波競爭力?愛爾蘭,這個曾窮到被《經濟學人》稱為「歐洲乞丐」的故事,值得借鑑。

二〇〇八年,愛爾蘭陷入債務危機。二〇〇〇年王二〇〇七年,金融與營建業占愛爾蘭國內生產毛額

(GDP)的一五%。但一場金融風暴,讓該國主要產業幾乎全部崩潰,被譏為「歐豬五國」。二〇〇九年愛爾藺經濟成長率負七.六%,以台灣標準來說,愛爾蘭應該早玩完了。

但今年上半年,愛爾蘭的經濟成長率已回復到六.五%,預計今、明兩年,它都是歐元區成長最快的經濟體,關鍵在於它有了新的成長動力——今年第一季愛爾蘭的 經濟成長,營造業以外的工業部門就貢獻近四成,其中以生技及科技業為主。如今,愛爾蘭不但被稱為「歐洲矽谷」,也被《富比世》譽為「全球最適合經商的國 家」,更是愛爾蘭美國商會口中,「美國企業在海外最賺錢的投資地」,超過一千二百家公司把歐洲總部設在愛爾蘭。

愛爾蘭只做了一件簡單的事,就是該國投資發展局(IDA Ireland)執行長沙納漠(Martin Shanaban)所說:「將你的國家打造成一個容易做生意的地方。」

一致性:長期低稅率

30年來政權更迭,稅率政策仍延續產業變化太快,政府沒有能力判斷並決定讓國家長出什麼新產業。唯一可以著力的是,努力讓土地變得「肥沃」,機會就隨時可能萌芽。

要做好,愛爾蘭只用了一個很基本的原則:一致性。

先看政策。基德蘭(Finn E.Kydland)與普雷斯科特(Edward C.Prescott)是二〇〇四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們的研究成果是:政策一致是影響一國發展的關鍵。他們用來驗證其理論的兩個實例,就是愛爾蘭與阿根廷。

阿根廷在二戰前還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但一九八〇年代開始,該國面臨惡性通膨、貨幣貶值、存款凍結,但更重要原因是基德蘭所說:「(阿根廷)政府的承 諾無法兌現,投資者不再信任政府,紛紛選擇撤離。」此後資本流入持續下降,阿根廷勞動生產力大幅下滑,經濟一落千丈,被稱為「失落的十年」。

相形之下,一九九〇年以前,愛爾蘭是歐洲最窮國之一,但後來卻大幅成長,這要歸因於愛爾蘭政府長期一致的低稅率政策:一九八七年起,愛爾蘭建立外商、金融 租稅特區,優惠稅率一〇%,公司稅率也從一九九〇年的四成,一路降至目前的一二.五%,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中最低。

近三十年來,愛爾蘭政局雖有更迭,但企業低稅率大方向始終不變。

愛爾蘭政府對企業減稅,又撙節支出,公務員減薪與福利縮水,曾激起部分民意反彈,該國的「反撙節聯盟」(Anti- Austerity Alliance),就是在這種氛圍下出現。然而和希臘等國不同,反撙節勢力在愛爾蘭,始終未贏得極大影響力。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c)推崇愛爾蘭「堅定落實改革政策」。沙納漢說:「因為,這是愛爾蘭政府的承諾。」該國把所有的資源花在刀口上,以維持其政策的一致性,其在 金融危機後,嚴格控制公共支出,資源沒有如台灣般,用來鼓勵民眾買家電、辦旅遊,而是用來鼓勵企業創新:愛爾蘭的《財政法》規定,企業研發支出,可抵免二 〇%稅負,最高可沖銷研發支出近三分之一,以鋪陳未來。

基德蘭認為,投資者一旦對政府失去信心,要重建就非常困難。但只要政策一致,窮國的成長「絕不只是一%、二%;而是一千倍、兩千倍的成長。」要養成一個容易做生意的國度,除了一致性的稅率政策外,優質勞力的提供,也必須穩定。

為了維持人力水準,愛爾蘭對外來人才很友善。

包容性:對移民最寬容的國家留學生畢業後,工作四年可獲綠卡留學愛爾蘭費用約為英國的六成,學生在愛爾蘭畢業後,若找到年薪三萬歐元(約合新台幣一百零六萬元)的工作,可獲兩年工作簽證,連續工作四年可獲綠卡,和愛爾蘭公民享同樣待遇。

根據二〇一五年的「全球繁榮指數」(Legatum Prosprrity Index),愛爾蘭是榜單上對移民最寬容的五個國家之一。

結果反映在愛爾蘭的勞動市場,據OECD統計,以美國為基準一百,愛爾蘭勞工每小時創造的GDP是美國的一一一%,這比歐元區乎均只有美國的八二%高很 多。正因有高質量勞力,才能吸引Google、PayPal、臉書等跨國公司把海外總部設在愛爾蘭,僅低稅率,是無法對這些跨國公司有如此吸引力的。

台灣擔心開放外來人口會搶走工作機會,對外來人口,愛爾蘭境內也有反對聲音。二〇一五年七月,一個名為「認同愛爾蘭」(Identity Ireland)的組織成立,鼓吹反外來移民。不過,愛爾蘭就業市場並不算糟,對比「歐豬五國」的西班牙失業率超過二〇%,愛爾蘭目前失業率不到一〇%, 民眾沒有「移民搶走工作」的危機慼。再來,愛爾蘭人民教育程度較高,知道開放更有利國家競爭力。

三來,當地有不少人受雇於跨國公司,反外來人口等於是在砸自己飯碗,因此「認同愛爾蘭」至今得到的支持有限。

當然,每個路線選擇都必須付出代價。

以低稅率政策來說,該國允許跨國公司將主要市場的利潤,經由愛爾蘭轉到稅率很低的其他國家。這種「雙重愛爾蘭」(Double Irish)的手法,近年來因為被蘋果等跨國公司用來避稅,引起歐、美等國的批評。二〇一五年十月的《經濟學人》也指出,有不少資金是先過境愛爾蘭再流 出,目的就是避稅。

另據中國騰訊科技旗下企鵝智酷分析師徐安娜研究,Google、臉書等國際企業雖選擇愛爾蘭落腳,但國際級私募基金及風險投資機構,卻幾乎都未前進愛爾 蘭。即使愛爾蘭新創企業與人才不乏創意,但能完成A輪或B輪融資,甚至最後走到公開發行上市的企業仍少之又少,反映其新創企業融資環境仍待改善。

當然,世上沒有完美的選擇。愛爾蘭在危機後數年就迅速復甦,但要在國家中養出真正如美國矽谷般的聚落,仍有段路要走。但至少它走出了低谷,養出了新契機。

經濟成長沒有捷徑,對台灣來說,與其擔心竹科被賣,經濟成長後繼無力,不如想想我們對穩定的制度環境,願意付出多少承諾。愛爾蘭的經驗告訴我們,經濟成長 沒有捷徑,當台灣成為「容易做生意的地方」時,市場自會挑選出下一個明星產業。唯有先想好不變的點是什麼,變化,才可能真正發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80

矽谷工作狂搶時間吃飯改用喝的


2015-11-23  TCW

流質食物一向被歸類為嬰兒、病患或減肥族的餐飲形態,像是最近才入股體重管理公司的歐普拉(Oprah Winfrey),就曾靠液體餐減重三十公斤。不過,近來它在矽谷更搶手,成為工作狂的懶人飯包。

一頓飯,以「一杯」取代根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科技宅男經常整日伏案,必須為了吃飯而中斷手上工作,簡直就是浪費時間的罪惡。電動車之王馬斯克(Elon Musk)就曾表示:「如果有什麼方法可以不吃飯好做更多工作,那我寧願不吃飯。」開發液體餐的公司豆液籃(Soylent)看準這個痛點,改良以往同類產品甜度過高的缺點,號稱經特殊調配,只要一杯就能飽足一餐,讓科技狂人能以更快時間返回工作崗位,甚至根本就不用離開座位。

服用兩個月的工程師梅洛

西(Aaron Melocik)表示,液體餐讓他可以免再煩惱用餐選項,每天只須帶著兩大罐進辦公室,晚上七點前他都不必再吃任何東西。鄉民論壇Reddit聯合創辦人歐漢尼(Aicxis Ohanian)也是液體餐的追隨者,甚至因此投資豆液籃。

《紐約時報》則指出,對許多矽谷初創家來說,液體餐省時也省錢。在矽谷,一餐飯至少得花五十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六百元),喝一週液體餐卻只需八十五美元。軟體公司老闆寇斯提巴(Alexandros Kostibas)就坦承是摳門一族,但強調液體餐方便、便宜,而且比冷凍食品營養。

對此,豆液籃聲稱它的產品配方都依據美國國家醫學院(Institutc of Medicinc)建議的攝取量設計,符合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規範,並且獲取營養專家背書;網站不但公開成分與營養標示,還分享各式食譜滿足不同需求。

然而,多數營養學家仍不埋單,直批液體餐儘管採用科學方武解構食物營養素,卻忽略直正的食物並不僅是營養素的總和。反對派的營養學家艾優柏(Kcith Ayoob)就說:「我們有牙齒!應該用牙齒攝取營養,不要只用暍的。」

文 柳定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99

矽谷女強人 執掌中國特斯拉

2015-12-28  TCW

德國總理梅克爾剛上任時,部分輿論曾問:「女人可以當汽車強國的總理嗎?」如今伍絲麗(Padmasree Warrior)也面臨同樣質疑:蔚來汽車(NextEV)日前任命她為北美區執行長,目標是造出該公司第一輛電動車。這位矽谷出身的女性,能否完成「超 越特斯拉(Tesla)」的任務,也引起關注。

伍絲麗生於印度,一九八二年獲得名校印度理工學院(IIT)化工學位,當時該校女學生比例還不到十分之一。後來伍絲麗身上只有一百美元及一張單程機票,仍 赴美國康乃爾大學讀碩士。她之後在摩托羅拉服務二十三年,一路升至副總裁及半導體部門技術長,是該公司史上職位最高的女性。

伍絲麗曾在摩托羅拉推動

「無縫移動」技術,標榜隨時隨地可通訊,雖然該計畫功敗垂成,但伍絲麗身價不跌反漲:思科(Cisco)前執行長錢伯斯(John Chambers),就一直想挖角她,後來花近一年,才在二〇〇七年底說服伍絲麗加盟。在思科擔任技術長的她,原本被視為錢伯斯接班人,後來思科宣布執行 長另有他人,伍絲麗也在二〇一五年九月離職。

伍絲麗是典型的矽谷科技

人,之前在思科時參與數宗購併案,她也是微軟董事會成員。事實上蔚來汽車雇用伍絲麗,正是看中她的矽谷背景。

在中國當局鼓勵新能源以

減少空污的政策下,企業家紛紛下海造電動車,蔚來汽車就是由兩位中國網路企業家——李想及李斌,在二〇一四年創立的。但蔚來汽車不像傳統車廠有設備,初期 只能以「研發」而非「生產」為主。因此目前蔚來汽車總部雖在上海,研發中心卻在矽谷,這就是矽谷出身的伍絲麗獲蔚來汽車青睞的原因。

和中國另一家電動車廠樂

視相比,蔚來的風格明顯低調。二〇一五年該公司雖獲騰訊等集團注資五億美元,不過至今未見到明顯成果。

目前蔚來汽車只提供賽車,董事長李斌稱二〇一六年底,將推出第一款消費者使用的電動車,不過二〇一五上半年,蔚來汽車曾推出一款電動車原型,因為和特斯拉高度相似而引起爭議。

蔚來汽車找伍絲麗這位《富比世》(Eorbes)「全球前百大最有權勢女性」當執行長,有助提升形象,同時標榜矽谷研發、倫敦設計,也迎合中國消費者喜愛 外國貨的心理。只是決定競爭門檻的關鍵,仍是產品質量。伍絲麗自己開的也是特斯拉S模型電動車,她在受訪時說「我愛死這款車了。」蔚來汽車號稱價格只有特 斯拉一半,但如何在此價格下建立起適當的產品質量?這將是伍絲麗未來的難題。

撰文者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00

矽谷頂級加速器掘金中國市場,看好2B 和跨國模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29/153536.shtml

導讀 : 作為矽谷的頂級加速器,500 Startups希望借力中國的資本和市場,實現新一輪的增值。

i黑馬訊 12月29日報道

隨著中國互聯網的快速崛起以及資本市場的如火如荼,越來越多國外的創業加速器將目光瞄準中國,期望在這里,借勢資本和市場,實現新一輪的升值。

在這股大潮中,500 Startups最近尤為高調活躍。其剛剛與杭州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這下一步,自然是收羅項目了。

500 Startups是矽谷的一家頂級加速器,與Ycombinator以及TechStar齊名,專註於早期投資。

這家加速器的創始人是Dave McClure,曾幫助投資教父peter thiel的founder’s fund管理種子基金。2010,Dave McClure成立500 Startups,表示未來將孵化投資500家創業公司。5年過去了,其交出的成績單是:已投資創業公司達1400家。

其中,社交媒體營銷公司Wildfire Interactive已被Google以3.5億美元收購,3D打印公司MakerBot被同領域巨頭Stratasys以4億美元並購。三只獨角獸中,雲通信服務公司Twilio第四輪融資後估值達5億美元。信用記錄免費查詢提供商Credit Karma現估值35億美元,東南亞叫車移動應用服務GrabTaxi最新一輪融資達3億美元,估值15億美元。

500 Startups旗下主要包括種子基金和加速器,對有前途的種子期創業公司投資2.5萬美元到20萬美元,加速器項目投資12.5萬美元。這里不得不提一點,500 Startups是一家全球化戰略非常突出的公司,這在整個加速器產業也不多見:在其所有投資的項目中,有三分之一來自海外。

對於全球化的布局,500 Startups是經過了長期的探索才找到的一條合適的路。

其方式頗為值得借鑒。

最早,500 Startups在印度投資項目,由於不了解當地的估值水平,使得所投項目估值過高,導致項目在此後的融資中無人接盤。由此,500 Startups開始換一種打法——微基金:即以較少資金在當地設立一個基金,邀請本地投資人加入並募集剩余資金,並聘請本地人擔任基金管理者。遇到好項目,500 Startups主基金可以跟投。

這樣的方式就避免了水土不服,因為本地投資合夥人更了解本地項目,而500 Startups的背書則為基金註入了品牌信任,在幫助當地企業對接全球資源上,相比純本土基金優勢明顯。此外,500 Startups能以更為少量的資金撬動杠桿,通過對更多企業進行投資,降低風險,提升投資回報率。

500 Startups已在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微基金,包括東南亞、日本、韓國、泰國、土耳其、北歐、中東、北非,還有一支專註移動互聯網的垂直型基金。

在500 Startups看來,這些國家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已經有所發展,一旦基礎建設搭建完畢,市場將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早布局,早樹立品牌,則能搶到先發優勢。

對於本地基金管理者,500 Startups會設立較高門檻,一般要求是創始人或者投資人,並且有足夠的能力和影響力,可以在當地募到至少500萬美元的資本。

2013年,500 Startups宣布進入中國,由馬睿擔任中國區負責人。馬睿告訴i黑馬,早在2010年,500 Startups就已經開始關註中國市場,並對上海雲絡科技進行投資。當時,公司致力於滿足中國市場對於雲服務的需求,人們願意為服務付費,盈利前景被看好。

由此,對於500 Startups在中國的投資邏輯也可窺見一斑:偏向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行業從事跨境業務以中小型企業為重點目標的創業公司。

此外,讓500 Startups引以為豪的還有來自中國的Affinity China以及Fiberead。Affinity China是一個幫助富裕的中國人到海外旅遊和購物的平臺。在2011年,風險投資公司RRE Ventures和500 Startups聯手在Affinity China的種子回合中對其進行了融資。Fiberead則是一個眾包式的出版平臺,繞過出版社,讓中國譯者們“自出版”外國圖書。

從這兩個案例中可以看出,500 Startups偏向於將海外資源與中國資源進行對接的項目。比如在Fiberead中,500 Startups對其投資十二萬五千美元,占股5%,卻為其提供了遠遠大於占股比例的全球資源,比如美國的公關、融資及後續投資引薦、導師一對一指導、創業課程等。2015年6月Fiberead從500 Startups加速器畢業後獲得470萬人民幣種子輪融資,由清控科創的秦君,磐谷創投聯合跟投。

對於2015年中國市場較為火熱的o2o項目,馬睿則表示“估值太誇張了。”

500 Startups並不專門投資某個領域,而是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領域少量、多次地投資,這是它的邏輯。

馬睿告訴i黑馬,由於在全世界都有布局,因此並不著急在中國市場一下子都投進去。如果本地項目不適合,則可以先投別的國家。相比中國純本土的基金,500 Startups在投資上會顯得更加遊刃有余,壓力也會大大減少。

目前,500 Startups已在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共投資了近26家初創公司,其中包括香港的笑話分享平臺9GAG、電商網站Shopline,臺灣的圖片拼貼應用PicCollage(拼貼趣)、社交聊天工具Cubie,大陸的雲服務提供商雲絡(ChinaNetCloud)等等。未來將繼續保持每年5〜10家的投資量。

美國早在1995年便興起了投資熱,由於這種以投資為主導的增長模式不可持續,2000年投資陷入低谷。這與中國目前火熱的創業創投情形極為相似,其中存在非理性的繁榮。

“我們慢慢投,邊走邊看,保持好節奏就行。”馬睿笑著說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43

吳軍:矽谷成功的六個密碼 丨黑馬課堂

來源: http://www.iheima.com/exp/2015/1229/153509.shtml

導讀 : 大數據頂級科學家、矽谷風險投資人吳軍日前在黑馬營12期課堂上解讀了矽谷成功的奧秘。

吳軍老師認為,透過矽谷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到信息時代、尤其是大數據時代有六個重要特征:叛逆和對叛逆的寬容,多元文化,追求卓越拒絕平庸,對失敗的寬容,工程師文化,人和企業的契約關系。

以下為吳軍口述:

要了解矽谷成功的奧秘,我想先把人們原來對矽谷的認識顛覆掉。所謂矽谷經驗,你照著去學就都死掉了。因為對比兩個時代的方法論和特點,你就會發現有很大問題。

矽谷為什麽比較牛?

矽谷的牛不是因為它GDP比較高,它的關鍵在於:

第一:它誕生很多偉大的公司。它有很牛的風險投資,它有一套可持續的方法。

第二:它形成了新的思想,有創新的文化。一個地區自己經濟發展以後,然後帶動整各地區變成一個非常有文化,科技非常進步的地區。我們看到很多地區很有錢,比如迪拜,可沒說誕生出哪個大學,沒有創造出什麽新的思想。

矽谷能夠長盛不衰是因為在一個行業方興未艾時就能孕育下一個行業。

 

360截圖20151228192619971

偉大的公司:世界因它們而不同

什麽是偉大的公司?我對偉大公司的定義是,世界因為有它就不一樣了。

矽谷最早偉大的公司仙童(雖然這家公司很小知道的人不多),但是沒有仙童就沒有全世界的半導體,它分化出很多公司,最偉大的一家就是英特爾。

在整個PC時代,我們都叫做Wintel。那個時代,第一家實際上做出商用個人電腦的公司就是蘋果——它今天是全世界市值得最高的公司、最偉大的公司。沒有它,我們的生活是不一樣的,沒有它智能手機不是今天這樣定義的。

你做這個產品的時候,你給用戶帶來什麽價值?用戶用你的產品和沒用你產品以前,它的生活有什麽不一樣,這就是我的判斷標準。

仙童、英特爾、蘋果、思科、Google、基因泰克、特斯拉都是對這個時代產生了深刻影響的公司。

 

360截圖20151228192708637

信息時代、尤其是大數據時代有六個重要特征:

叛逆和對叛逆的寬容,多元文化,追求卓越、拒絕平庸,對失敗的寬容,工程師文化,人和企業的契約關系。

第一條:叛逆和對叛逆的寬容。

矽谷從它的起源來講,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叛逆的過程。一代一代,為什麽產業能夠不斷升級,是因為它把以前的否定掉——我們很多人實際很不情願否定過去的東西。

矽谷起源很重要的一條,有一個“八叛徒事件”。仙童公司8個創始人,背離了他們的老板夏克立(夏克立是諾貝爾講獲得者晶體管的發明人),創立了仙童公司。仙童公司最牛的地方是,在60、70年代,全世界半導體公司大頭頭開會,都在仙童公司工作過。也就是說,沒有這家公司,就沒有全世界的半導體。今天你沒聽說了,是因為它不斷地叛逆行為。比如它叛逆出最偉大的一家公司是英特爾。

當然當地對它有一個寬容,就是對整個創業環境來講,對叛逆要寬容。對整個創業環境、整體社會來講,恰恰需要這種叛逆行為,才有新的東西出去。

怎樣理解對叛逆的寬容,商業文明是一種交換的文明,並非簡單利益再分配的零和遊戲,需要互動、互利。

 

360截圖20151228192813972

第二條:多元文化。

不講美國,就講中國。中國發展最快的地區是什麽,基本就是浦東和深圳以及北京,這幾個地區的共同特征就是多元文化——文化的撞擊很重要。

我還寫過一套書《文明之光》,為什麽歐亞大陸的文明起來了,非洲撒哈拉以南的不行,原始美洲的不行,因為沒有多元文化的撞擊。

 

360截圖20151228192829923

第三條:追求卓越和拒絕平庸。

在過去20年里,你靠山寨還可以接著往前走,在今後20年里非常難。關鍵在於你光靠中國的市場,甚至你就出不了BAT。這個市場已經足夠飽和,你要走到全球市場去。

矽谷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在於它雖然是一家只有20個人的小的公司,它就是一個國際化的公司。

第四條:對失敗的寬容也很重要。

我們現在投資環境對失敗已經足夠寬容了,你們拿VC的錢,弄丟就弄丟了,沒人找你的茬。10年前你看電視劇,凈是要債的。說明對失敗足夠寬容。但是我想說一條,我們在公司內對失敗還是不夠寬容。

紮克伯格老在他們內部講一句話,在大數據時代,大家要使勁往前跑,一跑跑快了怎麽辦?一定把桌子椅子全碰倒了。但是如果你沒碰倒桌子、椅子,說明什麽?不是說明你本事大,說明你跑得不夠快。

你在一個公司里做事,你不出一點錯,不是說你本事大,說做事特別謹慎、本事高,說明你做事沒有人家做事做得用功。

第五條:工程師的文化。

谷歌有年薪可能上千萬的工程師。有這種像金字塔型或者樹狀的結構,創造了一種工程師的文化。

第六條:企業和人的契約關系。

相比之下,世界上很多地方在複制矽谷,基本上都沒太成。因為人與企業的關系已經改變了。

人和企業的關系是什麽?中國有兩句非常錯誤的話:第一句話:人是一個螺絲釘。第二句話:大河有水小河滿。

皮之不存,毛將焉駙,這都強調大組織的重要性,這是工業企業制度的特點。

人和資本的關系是什麽?資本很重要,而誰有投資,誰就要做老大,這是在過去明顯的特征。仙童公司解體這也是一個原因。

 

360截圖20151228193037555

財富分配是非常可怕的零和分配。

零和遊戲導致大家幹活沒有積極性,接著不斷叛逃,這是很重要的原因。因為當時還沒有期權制度,所以在信息革命剛開始的時候,也是這樣的零和遊戲。

 

360截圖20151228193051971

矽谷是對現代工業制度的否定

矽谷成功的是什麽呢?人是核心,不再是以企業為核心。

不光矽谷,在很多現代的企業中都是這樣,像電視臺,實際上新聞主播,他們掙得錢可能比所謂的臺長多多了。

所以現代企業(或者信息時代的企業)實際上工程師已經不在隸屬於企業,某種程度上和企業是一個合同,所以矽谷是對現代企業制度的否定。

在這個情況下,風險投資其實起了很大作用,他的作用不在於給你提供一些資金,這些資金誰都能提供,他在於挖角。就是我幫助你建立這個團隊,然後把事情辦成。如果找到一個好的投資,關鍵不是要它200萬美元的投入,而是讓它幫你把這個團隊打造起來,所以這是風險投資的作用,所以這是和工業時代的差別。

風險投資的作用不在於給你提供資金,而在於他可以用這些錢或他的資源幫你組建團隊。

 1

未來成功的關鍵在於,你的核心競爭力是有本事趕上下一次的風口浪尖,而不是我對一個專業有多專。

大家以後辦企業不用追求基業常青、百年老店這種事情了。因為現在這個社會,這件事不現實,也沒有必要。過去一個百年老店,可以靠你的牌子吃現成,現在沒這個了,就得不斷地逼著你把一個產品做到極致。將來可能賣到全世界,為全世界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53

搞大了!矽谷在很認真地研究我們|深度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01/153573.shtml

導讀 : 本文由i黑馬編譯自美國頂級科技媒體《連線》。從原文的標題《靠山寨起家的中國何以變成創新的國度》,我們看到“中國創新”正在顛覆海外人們心中長久以來“山寨之國”的印象。

導讀:本文由i黑馬編譯自美國頂級科技媒體《連線》,作者是 Clive Thompson。從原文的標題《靠山寨起家的中國何以變成創新的國度》,我們看到“中國創新”正在顛覆海外人們心中長久以來“山寨之國”的印象。而從文章選取的事例和角度,我們又能看出,中國到底在哪些方面引起了美國人的好奇、註意、贊美和恐慌。在文章的最後,作者將中國比作“聖城”,一個創業的理想國度。

為適應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i黑馬進行了節選翻譯。

i黑馬 蒲鴿 1月1日編譯報道

這位年輕的程序員閃現出一個新念頭,興奮地宣揚後,周圍的人有些嗤之以鼻。他剛畢業不久,在一個名叫YY的在線視頻直播網站做軟件開發。這是一家位於珠三角的公司,每月在線用戶過億。主播們在網上直播自己唱歌、玩遊戲以及脫口秀,引得大量觀眾與之互動。

這位程序員覺得YY這些玩法有點舊了,該嘗試一些新東西了——在線相親直播,一款類似電視婚戀交友節目的服務。主播創建一個在線相親室,邀請單身男女進入,引導他們相互提問,說不準哪一對就成了。

這個主意讓公司的高管們有些遲疑。在老板的辦公室里,一群人爭論不休。

“你確定你想做這個?”CEO開口了,“這個太傻了,人們會用嗎!”

這位程序員一再堅持,且毫無退讓之意,一遍又一遍闡述他的想法。

“好吧,那你試試吧!”CEO揮了揮手,算是通過了。

曾經的“山寨之國”

這樣的對話在前些年的中國很少見。一個老生常談的論調是,中國出不了敢於創新的冒險者。盡管這里不缺利潤肥厚的科技公司,但大多是對矽谷企業的模仿,而非從無到有的原創:百度是對谷歌的效仿,騰訊是雅虎的翻版,京東則是亞馬遜的本土版。本土程序員們總是驕傲地宣稱,“絕不比別人差”,可是,他們卻缺少了一件重要的東西:紮克伯格和喬布斯擁有的那種發自內心的強驅力。這樣的強驅力來自美國西海岸的一貫信仰——快速試錯,常年試錯,力求找到那款能引爆的產品——而這對於經中國正統教育出來的學生是不可接受的,甚至是危險的。

多年以來,死記硬背成為高分的抓手,而對於錯誤的懲罰,則讓不少學生不敢輕易嘗試未知的事物。畢業生渴望進入頂尖的大公司,獲得穩定的收入。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這個現象不難理解:中國近幾十年才從貧困中走出來,不過依然有大量的農村和山區仍掙紮在窮困中。穩定成為一種普遍追求的目標。

不過,經濟的突飛猛進,正在逐步瓦解這種求穩的心態,一大批城市里的精英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勇敢。2000年,中產階級,即年收入在9000美元至34000美元(約年收入6萬人民幣至22萬人民幣)的人群,僅占中國所有人口的4%,到2012年,近三分之二的人口達到了這個標準。同一時間,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翻了7倍,每年有700萬人從大學畢業。這兩個因素的疊加,讓人們對於冒險有了一定的接受度。

“很多人在20歲多一點就開公司了,剛畢業而已,甚至還有退學的開公司的。”李開複說到。

李在中國很有名氣,為年輕創業做指導,並為他們提供風險投資。

如今的“新矽谷”

如今,一線城市中,人聲鼎沸的並非大公司,而是各種各樣加速器和創客空間,里面蜂擁著雄心勃勃的創業者。他們不再期待來自谷歌或蘋果的offer,同矽谷的同齡人一樣,他們要創造下一個谷歌和蘋果。

只要有想法,也有一些經驗,拿到投資並不是件難事。僅2014年,就有約155億美元(約1000億人民幣)投向創業公司,除了資本,來自投資機構的專業輔導、建議、和規劃也隨之而來。(盡管與美國2014年共計480億的創業投資總額相比,中國仍有比較大的差距)中國政-府也對創業大加鼓勵——其專門設立一個規模達65億美元(約400億人民幣)的基金支持創業公司。在經歷了20年高速發展後,中國經濟進入增長瓶頸,政-府急於尋找新的增長點。而科技創業正是最好的切入口。

於是,一股新的潮流開始在互聯網及硬件圈席卷。一家叫做小米的手機制造商異軍突起,一款叫做微信的社交軟件迅速風靡,一個個奇跡正引領著中國科技的新航向。這些本土的科技公司懂得人群的喜好,抓得準用戶的心理,再加上中國擁有基於多年為西方企業代工所建立起來的完整的珠三角制造業生態,毗鄰當前發展速度最快的印度和東南亞。所有因素的疊加讓本土企業在與西方的新一輪比拼中占盡優勢,正如小米的崛起,短短幾年時間已躋身全球手機出貨量排名第四的公司,直逼三星、蘋果和華為。

一個新的矽谷誕生了,位在東半球。

第一代“寨主”

細數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1.0階段興起於90年代末:以搜索引擎、電郵、博客、門戶以及阿里巴巴日漸蔓延的在線交易市場為中心。

彼時,中國急缺基礎互聯網工具。而早已發展起來的美國互聯網公司在中國接連受阻,且對於這片新市場水土不服。這為中國公司提供了天然的機會,加之很懂互聯網發展初期的網民形態,一批靠模仿起家的本土科技公司應運而生。

十年前,eBay曾試圖占領中國市場,最後以失敗告終,部分原因可以歸咎於對當年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的忽視。那時候,網絡對於中國的小商家還是一新鮮事物,能熟練操作的人並不多。而阿里巴巴是怎麽做的呢?馬雲成立了一支強悍的銷售團隊,教商家如何在網上買東西,於是,這把火開始在全國範圍蔓延,平臺商家直線上升。同時,馬雲基於中國普遍的信任缺失,創新了支付方式——用戶把錢事先轉給第三方,在收到滿意的貨品時再確認將錢款匯入該商家的賬戶。由此,平臺衍生出一套自己的信譽機制。

阿里巴巴等公司一躍成為中國互聯網的龍頭老大,正如微軟在90年代之於美國的輝煌。

移動互聯網的紅利

第一批“山寨”公司的成功不僅為後來者樹立了典範,還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網絡基礎設置,為2.0網絡時代的到來鋪平了道路。2010年前後,移動互聯網興起,美團乘勢殺出重圍。

美團是一個基於地理位置,為用戶提供周邊商鋪打折或優惠信息的移動端APP。公司總部的裝飾耐人尋味:就像步入了熱帶雨林,茂密的綠植穿插在工位之間,白色的霧氣不斷從加濕器上方升騰出來。程序員們全神貫註地凝視著各自的電腦屏幕,指尖不斷傳來啪啪的細碎的敲擊鍵盤的聲音。辦公室顯得很安靜,一切如常,只有懸在程序員們頭上的如四人桌大小的液晶屏上的數字在飛轉,“8309”,“8310”,“8311”……這是美團當日成交量的實時播報。這個公司在過去五年時間里飛速成長,2014年在線交易額達70億美元(約450億人民幣),2015年預計能突破185億美元(1200億人民幣)。

巨額交易數字背後的操盤手是一位身形瘦弱且說話細聲細語的年輕人,他就是王興,一位連續創業者,曾創辦與Facebook和twitter類似的社交網絡。2008年,他註意到Groupon在美國市場的崛起,認定這是一個新的機會。不過,他並不打算照搬美國這套模式。多年的創業讓他發現了Groupon的一個致命點——每單扣除商家50%以上的收入,這使得商家難以為繼。為了吸引客流,商家不得不咬咬牙持續燒錢,一旦停止優惠,客流量便直線下降。也就是說,靠打折招來的客戶大部分是沒有黏性的。

抓住了這個痛點,王興開始發力團購,他將所有的精力集中在“如何讓小商家與客戶之間保持長久的聯系,而非一錘子買賣”上。同時,為了讓平臺上所有商家賺更多的錢,他只收取交易額的5%作為傭金。

除此,他盡量延長平臺的服務鏈條。用戶不僅可以通過美團購買電影票,還可以直接在線選座位。“到了電影院,你都不用排隊買票,直接去自動售賣機取票就好了,位置是提前選好的,來晚了也留著。”王興說到。

這看似簡單的服務,卻為美團贏得了三分之一的電影票市場。2014年,美團10%的營收來自影院。

為什麽服務經濟會崛起

便捷性是中國城市白領最為看中的需求之一。這些人握著高端手機,穿著歐洲的大牌,用支付寶給出租車結賬,去參加北京藝術區的DJ大趴;用大眾點評預定餐廳,並使用微信的位置分享,讓朋友能快找到聚會點;用美圖秀秀自拍,再做做美化分享到微博和朋友圈……

服務經濟幾乎占據城市白領消費的半壁江山。麥肯錫數據顯示,2013年,生活服務類消費占據總消費額的44%,2022年,這個數字將增至50%。即使在經濟放緩的大環境下,休閑消費也並未萎縮,美國美林銀行數據顯示:2015年國慶長假的七天里,票房較上一年增長70%,境外遊增長36.6%。而所有這些,包括外賣、剪發、美甲、按摩、叫車、訂票等,都可以通過手機來解決。

如果說在1.0時代,網絡將商品交易搬到了線上,那麽2.0時代則是將服務也網絡化了。如今,電子商務在中國規模龐大,而增長的天花板還遠未企及。舉個例子,80%的酒店預定仍在線下完成。人們對於將一切搬到網上充滿了熱情,這其中除了出於便捷的考慮,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網絡讓實體經濟變得透明。

這與美國不同。

“在美國,數百年來的商業環境讓公平、平等和透明深入交易的每個環節,”李開複說到,“但中國不是這樣。比如房地產行業,你想要透明,絕不可能。你想買一輛二手車,對不起,這沒有《消費者報告》(在美國享有盛譽,以對汽車等進行權威客觀評析而著稱的雜誌)和拉爾夫·納德(美國現代消費者運動之父。在他的推動下,美國國會於1966年9月通過了《國家交通及機動車安全法》,開啟了汽車召回制度),只有網絡能砍去中間商的圈層利益,重新構建起良性的交易體系。”

交易不透明只是中國面臨的眾多問題中的一個。除此,環境汙染、不健全的金融體系以及城鎮化等一系列棘手的問題,都為中國帶來巨大壓力。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正是因為中國的種種弊病才催生了互聯網服務的飛速發展。

當然,科技創業這股掘金潮也造就了中國市場瘋狂而激烈的競爭:無論什麽領域,只要開了個小口,數以百計的創業者便蜂擁而入。相比之下,美國社會的競爭顯得溫和一些,比如,兩大在線出行公司——Uber and Lyft——為爭用戶打得不可開交。可在中國,美團需要幹掉3000多個競爭者才能坐穩這個行業。在中國,最後的贏家一定是身經百戰的突圍者。王興就是那個幸存者。

如今,王興還做起了天使投資。他投過一家叫做e代駕的公司,提供酒後駕駛服務。去年這家公司去韓國發展了。“因為首爾是這個世上醉鬼最多的城市。”王興說著笑起來了。

硬件之國

互聯網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社會,而與之齊頭並進還有另一個分支——硬件制造。

中國的硬件擁有世界上其他地方無可比擬的優勢。這個國家花了30年成為全世界的制造中心,大大小小的電子電器工廠遍布珠三角,從3人的小作坊到100度萬人的富士康,生產的鏈條完整而豐富。在這里,新的硬件趨勢總是第一時間被獲悉。無論是剛研發完畢的傳感器,還是元器件價格的驟然下降,消息如塵土一般,短時間內便能飛散至各個角落。

“在中國造東西比別的地兒可容易多了,” 韓錚興奮地說到,“因為有深圳這個寶地啊。”

韓錚今年32歲,Zepp Labs的創始人,專註於一款運動追蹤器的打造。這款追蹤器可以追蹤用戶在打高爾夫或網球時揮桿的動作,連接手機後,便可以查看相關數據,並將其與專業選手的數據進行對比,以便找出改進的方向。此外,專業教練通過查看數據,可以為其提供相應的練習。

這位創始人曾取得博士學位,並在微軟研究院工作。一流的公司,穩定的生活,做著可能永遠都不會應用到產品上的研發,他有點乏了。辭職,做一款真正的產品,挑戰風險,為自己造夢。於是,有了Zepp Labs。

Zepp Labs很快拿到150萬美元(約1000萬人民幣)的天使投資,在軟件、算法、設計等一切就緒後,接下來面臨的是所有硬件創業者最難的一步,也是坑最多的地方——找工廠生產原型機以及後期量產,尤其是找到富士康這樣具有多年經驗,能將產品的設計進行完美打磨的廠商,難上加難。

可如今,這一步變得容易了。

Highway1是一家位於舊金山的加速器,隸屬於供應鏈巨頭PCH,它在全球挑選硬件創業者,為其匹配最好的工廠和指導,並承擔其可能出現的風險,降低創業難度。

這樣的加速器並非美國獨有。中國自2010年第一家孵化器“新車間”成立以來,從不同角度、不同環節、不同服務幫助創業者成長的機構開始遍地開花。

在機構里,創業者們頻繁碰撞,小步快跑,再結合孵化器提供的融資、市場、生產及渠道等資源,創業變得更輕了。產品開發者只需將其全部精力放在產品研發、打磨和設計上,剩下的,可以由孵化器對其進行眾包。

除了加速器和孵化器,整個制造鏈條還在不斷衍生出新的周邊服務,創新地解決原有的供需真空。

韓錚的這款運動追蹤器在各種資源的助推下,於2012年入駐蘋果全球零售店,活躍用戶超過30萬。

創業聖城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硬件創業中,論起高潮,還得從京郊的幾棟寫字樓說起。這是小米的總部所在地。其CEO雷軍曾擔任金山軟件董事長,作為創業者,他曾創立卓越網,作為天使投資人,他有過諸如YY這樣的成功案例。2010年,他開始發力一片全新的領域,做手機操作系統,並以新的模式來賣手機,所謂的“饑餓營銷”,新手機將限量供應。這讓粉絲為之瘋狂,網絡迅速被引爆。

“我們做硬件,但我們是用軟件的思維在幹這個事。每周軟件都會有更新。”雨果·巴拉(Hugo Barra),小米全球戰略負責人說到。在小米論壇,粉絲的參與度非常高。開發人員任何一條關於產品更新的帖子都能引發10萬條熱議。

事實上,小米正是通過與粉絲在網絡上的頻繁溝通,了解用戶需求,以此打造引人驚呼的產品。小米手機幾乎以成本價出售,其營收主要來自周邊及附加服務,如耳機、手環、系統換膚等。最終,小米將實現以電商的方式獲取利潤,通過將用戶牢牢圈住,讓用戶在平臺上可以買到從衣食到機票的所有物品。

若從更大的視角去觀望,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巨大的萬物互聯王國,從燈泡、攝像頭、體重秤到電視、插線板、空氣凈化器等等,所有的物品都可以通過手機APP進行控制。一旦用戶買了其中的一件,處於便捷,往往會選擇再買小米的產品。小米打造的是一個封閉的硬件花園,外面是一道圍墻。園子里什麽花都有,用戶不用走出圍墻去領略春光。

不過,小米並不參與這些硬件的設計和生產,這些是它的生態鏈企業。小米只需尋找優秀的企業,投資他們,要求他們做出蘋果一樣有設計感的產品。

如今,這個生態系統已經初步建成。再回頭看看谷歌,物聯網里值得一提的也就控溫器Nest和安全攝像頭,除此再沒有布局了,相比小米,落後了幾條街。

如今的中國已經有了跟世界一流科技公司正面交鋒的底氣。“蘋果和三星異常焦慮。”資深業內人士Bunnie Huang說到。(三星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份額為21.4%,而同比2012年其份額為32.2%)在他看來,中國手機的增長還受益於毗鄰世界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度。這也是為什麽小米在海外擴張中首先到達的不會是美國,而是貧窮的印度。2015年第三季度,小米在印度出貨量達100萬臺。

中國的科技企業在為國外老牌科技巨頭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西方的創業者更容易進入中國市場了。他們頻繁地飛往中國,在硬件或者軟件加速器里面拜會當地合作夥伴,尋找代工廠。一位法國女士去年來到上海,和幾位中國的程序員合作創立一家電商網站,專門售賣針對高端人群高端酒店的法國紅酒。年輕的美國創業者們在位於深圳的加速器HAX里熱火朝天地討論著設計的細節,這里他們可以更為方便和快速地將圖紙上的產品變成活生生的原型機。中國似乎變成了一座聖城麥加,一個人們可以碰撞出火花的理想之地,正如多年前的矽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691

如何開口推銷震動棒?矽谷的正確姿勢是這樣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07/153657.shtml

導讀 : 創業,就是不斷地把不可能的事情變得可能,要有科學精神,也得有創造精神,還得有海盜精神。

506797105970058824

最近有一個新聞應該刷爆了朋友圈,“ SpaceX獵鷹9號火箭完美著陸,火箭回收時代正式開啟”。

SpaceX的投資人之一就是矽谷風投教父Tim Draper。這位創投界的顛覆者投資了SpaceX,Tesla, Theranos,Thumbtack等目前炙手可熱的公司,同時早年也投資過Baidu,Hotmail,Skype等耳熟能詳的公司。

Tim 在矽谷創辦了一家創業魔法學院Draper University。要進入這個學校,需要說服錄取委員會,自己能夠改變世界。今年年初的時候,我順利地被Draper大學錄取,和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的青年創業者一起經歷了一段奇妙的Draper之旅。

從Draper大學一離開我就和合夥人一起開始創業。創辦的廳客獲得非常快速的發展,在創業的這個過程中,有很多體悟很多感觸都來自矽谷Draper的經歷,通過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分享這些經歷,矽谷對我的創業,到底帶來了什麽。也希望這些對創業的感悟,能夠點亮更多和我之前有同樣困境的創業者。

看起來奇葩的想法,才更有潛力

SpaceX的創始人Elon Musk就是Draper大學的Speaker之一。Elon Musk在矽谷Draper大學的課堂上提到他做SpaceX這個公司的時候說,“這個想法就算在思想開放、創新大膽的矽谷,周邊也有99%的人都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的,但是會有1%的人願意認同這個奇葩的想法,甚至願意放棄大公司的高薪酬和他一起幹。而這1%,可能就是世界上最聰明的1%”。

其實這個故事對我的創業影響非常大,我也經常把這個故事和更多的人去分享,因為這個故事鼓勵我們堅持自己的想法,就算與眾不同,也要堅持做自己。

我們最早融資的時候,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我的創業項目叫做“廳客”,“廳客”其實是“客廳”這個詞語反過來,因為我看到很多lifestyle business和一些有意思的創業,都是從家里的客廳里面開始的。他們在客廳里面做星盤占蔔,做服裝設計,做私家美廚,甚至有人直接把房間改造成了密室逃脫。於是做廳客的想法橫空出世,用一個app連接這些有意思的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有了這個想法,我們做了一個demo,滿懷信心地開始約見投資人。但是見投資人的過程就像是過山車,在見了30多個投資人之後,都不太順利。但是我們堅信這個方向,直到我們的天使投資人像天使一樣出現了,聊了10分鐘,他淡定地說“好”。我和我的合夥人當時都有點不太敢相信,就這樣了?後來我問我們的天使投資人,為什麽投我們,他說“看起來奇葩的想法,才更有潛力”。於是我更加堅信,創業初期,要堅持找到認可自己的1%。

248099166881759990

勇敢地面對不確定性

在矽谷Draper大學的每一天,我們的schedule(計劃)都是不固定的。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麽。有一個故事流傳甚廣,Draper大學校長Tim 當時招聘一位投資經理,一位美女踩著高跟鞋,穿著正裝來到了辦公室,Tim 直接扔出一句話,“走,和我去爬山”。於是在爬山的途中他了解了這位候選人的應變能力和性格特征。

我們的課程有很多矽谷知名科學家、企業家過來分享他們的知識和經驗,本來以為下午是一場知識盛宴,會有人直接告訴我們,“走,讓我們下午去舊金山,你們的任務是在24小時內找到一份工作”。

還有我永遠無法忘記的經歷。一個漆黑的夜晚,Tim 把我們全部帶到了一座荒山,他給我們每個隊一個指南針,需要找到固定的坐標,每個坐標會有下一個坐標的提示,然後憑借腳步的長度丈量,從漆黑的荒山中走出來。那是最煎熬的夜晚,伸手不見五指,我們團隊五個人用衣服把團員互相綁在一起以防失散,然後憑借夜光指南針尋找坐標。更困難的是,我們需要用自己的腳步丈量需要走多少米。

比如我們最開始產品的定位是服務好lifestyle business 的個人創業者,於是在一開始我們的目標受眾是自由職業者,那時我們還在內測,發現後臺申請邀請碼的人很多並不是freelancer,比如外企的職業經理人其實是一個瑜伽高手,於是她在廳客上出售瑜伽服務;也有電視編導,是占星達人,在廳客上慢慢地成為了全職占蔔師。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廳客來提供自己真正熱愛和喜歡的東西,這些模式的改變都是團隊在混沌中慢慢摸索出來的。

我們團隊在這一年里,每每遇到那種混沌的狀態,那種對不確定和不知方向的恐懼,我都會想起矽谷那晚的經歷和手中的指南針。初創公司的處境其實和漆黑的荒山特別像,隱約有方向,但是不確定性和不精準性會讓很多人恐懼。而真正的創業者,敢於直面這種恐懼,相信自己腳步的丈量,從而走出迷霧。

395920995178387097

直面競爭,重建規則

我們在矽谷Draper大學玩過一個遊戲。兩隊PK,足球比賽,按照足球比賽規則進行。突然地,Tim 大聲吼起來,“現在大家可以用手觸碰足球”!這一下,比賽變得有意思起來,開始有人用手抱住足球分奔,直接投入了對方球門得分。沒過多久,Tim大笑,說到,“現在可以用你們身體的任何部位觸碰球”。這下場上熱鬧了,有人直接把球壓出在地上爬起來,然後有人撲上去,慘烈地廝殺起來……

開始創業後,我才明白,真正的創業,遠比一個沒有規則的足球賽,要慘烈得許多。看看歷史上的團購戰、電商戰、O2O戰,都是血雨腥風。

包括我們現在做個性化服務的交易市場,有不計其數的模仿者也進入了市場。一定程度上,這也是一件好事情,因為代表了大家對這個領域的認可。回想當時遊戲結束後,Tim問我們學到了什麽?有人說,規則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也有人說,要快速應對規則的變化。而現在,我才更加深刻地明白,他設計這個遊戲,是想讓我們明白,競爭是企業發展永遠躲不開的刀槍,而且這種競爭很多時候甚至會是無序的。不要局限於固有的規則,規則是可以靈活變化的。甚至,規則是可以由卓越的團隊,自己來引領和設計的!

224524665427846523

人,是可以被激發和改變的

最後,回歸到人。Draper大學歸根結底,其實是對人的改變和塑造。每一個從這里離開的校友,都發現自己做了無數件曾經不敢想的事情。

我們不敢想自己可以帶著錫箔紙在零度的荒郊野嶺過夜,不敢想可以設計紙片螺旋結構的降落傘讓雞蛋從20樓扔下去不會碎,不敢想自己能夠在24小時內能夠設計一款新產品,不敢想靦腆的人敢於開口銷售女性震動棒,不敢想一個怕水不會遊泳的人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跳進水池還擺出各種造型,不敢想可以自己造船過河,不敢想自己可以輕而易舉擊碎堅硬的木板……

創業,就是不斷地把不可能的事情變得可能,要有科學精神,也得有創造精神,還得有海盜精神。我非常熱愛自己現在做的事情:讓每一個有才能的人都能夠做自己熱愛的事,同時獲得認可。

離開矽谷Draper大學創業這一年,我們完成了很多不可能。從零組建團隊聚集到國內外優秀的人才,從一個demo發展成為完整的交易市場app,從一個想法到幾十萬的用戶,在資本寒冬期依然順利融資。

創業就是這樣一個奇妙的旅途,你永遠可以做到那些曾經你認為毫無可能的事情。

關於作者: 

馬靜,廳客app創始人。連續創業者。作為創始成員參與創建估值20億美金的人工智能公司曠視科技(Face++)。從矽谷Draper大學畢業之後,創辦了廳客app,已獲得真格基金、心元資本、阿里巴巴創始人數千萬元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711

Apple前CEO:矽谷30年,我所見證的那些Change Maker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17/153832.shtml

導讀 : 為什麽蘋果為世界帶來這麽大改變?因為年輕人就是靈感的來源,John Sculley希望團隊是有創新的,是有敢於突破的精神,尤其在20多歲年輕人的這個歲數。

i黑馬訊(楊博丞)1月17日消息,極客公園創新大會在北京召開,Apple前CEO John Sculley做主旨發言,他談及自己是怎樣被喬布斯帶動,從而一起改變世界的。

John Sculley認為,如果你想建立一個新的企業去創新,要記住創新是從不同專業領域的邊上開始的,因此我們一定要關註它的邊上。

為什麽蘋果為世界帶來這麽大改變?因為有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他們就是靈感的來源,今後定會出現像喬布斯、比爾·蓋茨這種了不起的人物。我希望團隊是有創新的,是有這種敢於突破的精神,尤其在20多歲年輕人的這個歲數。

以下為Apple前CEO John Sculley的演講:

繼續賣可樂,還是一起改變世界?

1982年的時候喬布斯26歲,我在82年前沒有聽說過矽谷,當時有非常聰明的工程師在那。

喬布斯和我的個人關系,我們認識了5個月後我加入了蘋果一起工作,5個月後我來到了紐約,在紐約一起開始共事,我跟喬布斯說說“我不想去蘋果”。

當時我是在百事,但是我們處了5個月,已經是好朋友了。在當時他穿牛仔褲,穿得很休閑,我們經常站得很近。他說“你一輩子就想賣點小東西嗎?賣點百事可樂?還是我們一起來改變世界?”這對我觸動很大,我不知道如何應對。但是一個禮拜之後我就在蘋果上班了。

喬布斯是我見過的最有魅力的人士之一,我們在一起共事3年,我們不可分開,他希望非常專註的改變世界,所以我們每周7天在一起工作,早上在一起,晚上在工程師試驗室還在一起,我們的友誼和夥伴關系一樣都是非常牢固。

在84年的時候,我們打造了第一個電腦,當時我們知道比爾·蓋茨也非常年輕,比爾·蓋茨和喬布斯我們都沒有討論過怎麽賺大錢,我們討論的是崇高的事業,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比爾·蓋茨和喬布斯的共同理念,是我們個人可以通過宏大的想法,通過有知識的工人工作,打造我們難以想象的一個世界,因為喬布斯有非常多想法。當然,崇高的事業會導致他們倆人在戰略層面有分歧,比爾·蓋茨相信軟件,喬布斯更加堅信硬件和軟件的結合,或者一切東西能夠創造出來、能夠改變世界。當時這個團隊平均年齡是22歲的年輕人,有了Macintosh。

1985年喬布斯有下一個遠景,把它稱之為為office,把電腦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網絡,我們有第一個激光打印機,可以來做桌面的打印。喬布斯並不是工程師,他穿著牛仔褲,他是個設計師,我也學過工業設計,這是我們有共同點,喬布斯還了解物理學,所以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設計師。

在1985年的時候,我們要做一些非常具有高效產能的事情,我們當時並沒有完全達到做這件事情的能力,喬布斯也非常壓抑,他就歸罪於我,責怪我:

“John Sculley,你做的有問題,office現在做得不行啊,因為我們的代價過大了。”

喬布斯對我說到,“我覺得office應該降低成本,要在營銷活動做一些轉移。”我說那麽幹的話會讓我們破產,蘋果公司會毫無利益所言。我是負責這個小組,喬布斯他負責Macintosh office小組。

我們和工程師一起討論,不只是喬布斯和我,還有第三個合夥人以及其他人參加討論。第三個合夥人說同意我的觀點,不同意喬布斯的觀點。然後公司就決定不要再做Macintosh office,然後喬布斯就辭職了。但這是非常恐怖的錯誤,一個創始人對公司是多麽重要!他給公司遠景會帶來多麽的激勵、靈感和無限的可能!

蘋果產品在不斷思考未來

1985年5月,這是第一個Mace Phone,是喬布斯打造的概念,我們一起在上面努力,他是個設計師,我們可以繪圖、設計,而且有模型,但是仍然看到喬布斯的意思,這是喬布斯的願景,也就是說有一天個人電腦將成為普通的消費品,在1985年它是個高科技,當時無人想象PC最終可以成為一般的消費品,只有喬布斯能夠有這樣的遠見和卓識,當時我們都沒有想到這樣一個遠見,認為是不可思議的,這是個非常強大的想法。

16f2fd0369da187f5f7bfe645aab08bb

喬布斯離開之後,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概念,我希望大家看一下。在喬布斯做出這個設計概念時候,LNK是我們蘋果的一個員工,是由喬布斯聘用的,他首先發明了第一臺個人電腦,是在七十年代,把它叫MACBOOK,他後來跟我說我們研究中心是不是需要改變一下方向,說現在所用的技術並不是由蘋果所發明的,而喬布斯必須要了解它的簡歷。因為這是工程師的設計,只有喬布斯能夠把這些想法拿出來,然後把它變成一種產品,同時讓一些有創意的人能夠充分使用。

我又不是技術人員,我又不知道如何編程,LNK說可能要花20年讓一個技術從概念階段發展到商業化產品,一直到所有人能夠簡單和輕便的使用這個技術。我說,“天呢,這個技術首先要在世界上已經有人研究,並且在不斷發展和孕育這種技術。”

第二年又讓我們去了一次試驗室,當時我們看了一下這個項目上的人,有很多大學和研究人一起開發的。在此之後我們建立了新的概念,這個概念是LNK的概念,不是我的概念,就是未來我們的計算能力強,有可能讓個人電腦成為多媒體,當時在1987年沒有多媒體的概念。同時也可以讓智能服務直接跟計算機溝通,它能夠識別你的語言,讓它幫你做事情,同時還可以做模擬,這個計算機是最好的模擬機。而且也有可能跟你的計算機進行溝通,這是你的個人計算機所達到的功能,而且你也可以通過你的個人電腦與世界上其他的人進行溝通。

我跟他說“不可能吧?”這在1987年聽上去覺得根本不可能。我跟他講“你做了很多星球大戰的電影,你是不是能夠做特效效果模擬未來是什麽?”當然,很多人認為這樣的未來是不可能實現的,大家都覺得蘋果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公司,後來我們把它叫“知識導航”的概念,我給大家放的視頻是我們所建立的模擬,我們認為20年後電腦可能是什麽樣子,然後給所有人看。

“你瘋了吧?計算機不可能是那樣子的。”

1987年的時候別人不會認為個人電腦是這個樣子,但是現在每個電腦、平板都是這樣子,這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所以知識導航真的是很有靈感、很有創新點的概念。

1987年我還在蘋果的時候,我們就贊助了這個研究,這個研究就是要發現未來世界中一定會產生的技術,我們認為這種知識導航是其中一個。這位是蘋果聘用的第一個軟件工程師,他有一個項目是HyperCard技術,他建立了非常有意思的產品,它的原型是這樣的,這也是第一次曾經有一個人建立了個軟件,這個軟件是一個互動的,我們把它叫視頻按鍵,現在大家都有。這是蘋果公司1987年提出的一個互動軟件,現在這種互動軟件大家覺得非常常見,幾億人都在使用這種互動的軟件,他可以互動,可以建立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位也是蘋果的一個天才,他是第一個用多媒體的框架結構,多媒體在蘋果上可以完成,之前沒有所謂個人電腦上的多媒體,他是第一次發明了個人電腦的多媒體,哪怕到現在這也是最基礎的基礎構架,蘋果所有產品中都有這樣多媒體的框架,包括iPad、iPhone等產品中都有他做的多媒體基礎框架,到現在為止仍然是為人津津樂道的框架技術。

一直到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我們建立了一個項目,我跟LNK溝通,他也是蘋果的一個天才員工,未來個人計算發展方向是什麽?未來計算機它能夠讀懂你的心思,這其實也是機器學習或者現在所說的深度學習的一個開始,我們把它叫“PDA”,叫個人數字助理,你可以去問PKA。

這個產品的名字叫牛頓,你可以問這個產品很多問題,它可以回答你的問題(看似siri的前身)。你可以問“牛頓,你能查一下我的日程嗎?看一下我是否能夠與5個人安排會面。”比如這個會議是在什麽時候開,然後我們談論某個話題,我希望你把這個會議記錄在日程上面,類似於這樣的概念,但是這是20年前的概念。那時候沒有想到要做這個PDA,當時我們的想法是讓計算機變得與眾不同。

很多人說我會用身體的肢體語言或者文字的書寫的辨別的功能,這都是在PDA里面所做的。那時候沒有所謂的微軟處理器能夠去計算或者能夠進行此類工程的編程,因此我們要重新設計一個全新的類似於微軟處理器的產品,我們跑到大學中跟這樣一個了不起的物理學家合作,他發明這種技術,我們贊助這種技術,後來這個技術成為ARM。

我們推出牛頓產品時它是個失敗的產品,因為大家覺得這太新了,而且大家非常拒絕,而且在全世界沒有推廣開。當時沒有所謂的數字電話的出現,那個時候這種概念都沒有,所以第一款牛頓產品是失敗的案例。但是現在是什麽?蘋果占了ARM處理器43%的股權,後來以8億美元出售,這是讓蘋果持續發展的基礎。後來還有一個CEO把微軟進行授權,使用微軟的處理器,後來有其他公司拿到這8億美元,回來建立了這個ARM處理器,接下來就是喬布斯回到了蘋果公司。這就是93年到後來這一段管理層的變動。

早期的牛頓產品的技術在當時非常先進,後來在喬布斯帶領下變成了iPhone這個產品。我們再想想什麽叫創新,什麽叫創業精神。就是說它有一種強大的變革,也就是現在的數字產品它的價格是非常低廉的,同時雲計算功能強大,再加上預測性分析功能,它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事情,但是現在所做的是從把傳統的一些大的行業中轉到現在讓客戶進行控制,客戶他更加願意控制這些事情,而不僅僅是讓大公司進行控制。比如像美國也有類似這樣的來自,就不是大公司、大企業說了算,而是消費者說了算,我們把它叫“聚焦”。

創新要從不同專業領域的邊緣出發

我們有的時候在矽谷爬山時互相聊天,喬布斯說你必須要在不同行業中發散性的思維,比如說他是做技術的、他是了解消費的或者他是做工具的,我們把這些不同的相關點聯系在一起,發散完後然後你再聚焦、再減化,會發現喬布斯所說的一切都是強調消費者的體驗、用戶的體驗,這就是化繁為簡的概念,首先發散思維,然後再聚焦、再減化,我們把這些不同點聯系在一起,一直到供應鏈、到科技。

我們有非常好的例子,包括中國也有非常好的類似的例子都出現了,無論是阿里、天貓、京東或是百度,任何這些成功的企業都是基於把這些不同點聯系在一起。但是大家要記住,如果你想建立一個新的企業去創新,要記住創新是從不同專業領域的邊上開始的,因此我們一定要關註它的邊上。

在矽谷我們有這樣一個模型,這種想法都是從天才團隊當中產生的,而且願意去接受失敗,願意去嘗試不同風險的人開始的。我覺得蘋果的歷史更多是失敗而不是成功,但是我們成功是一鳴驚人,我們要學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接下來我們會做快速的產品原型,比如說簡易的組合,一切都是非常精減。

在美國不會像中國有這麽大的市場,我們講的是規模化,我們在美國做任何產品都是講的是全球。我們再看不同的點聯系在一起衍生出來的點的好處是什麽,如果懂數學的會了解這種衍生出來的意義非常深刻。它衍生出來的效果是什麽?這種衍生出來的效果有可能是智能手機,首先覺得先進介紹非常酷,這麽酷、這麽好玩,大家會願意用,所以喬布斯是有這樣想法的人。

接下來到下一代技術,到底哪些是技術,哪些不是技術?我們希望讓技術變得隱形,它真的是改變了世界,這種技術已經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你都發現不了了。喬布斯說我們現在讓技術變得非常隱形,不知不覺成為你生活當中的一部分。我們還看到了一些高科技都成為一種產品了,技術就是產品,所以這種產品代表的價格是有區別的。比如有一些智能手機變得非常先進,同時它的價格也在不斷的下降。但是現在我們所發現的事情是技術已經真的成為智能手機上非常普通的產品了,它改變了我們衍生的效果,現在的衍生效果跟銷售有關、設計有關、渠道有關、市場推廣有關,技術變得隱形了,我剛才講的這些就變成了顯形的。

再看一下創新的模型,我講過它是從邊際開始的,我們說的經濟規模是全球化,接下來是設計、品牌、渠道和市場。給大家舉一個我的例子,我現在在全世界有40幾家公司,我自己是幫助他們吸引天才、吸引資金,然後來建立關系,但我自己並不是一線的經營,這是在矽谷所做的,我們把它叫Obi。這個設計是個智能手機,它的成本非常合理,大概是100美元的價格。

很多人都覺得100塊錢肯定質量不好,但是我要告訴你們,我們設計的真的是價格很合理的一個產品。按照我們的經驗來說,好的設計不代表是貴的設計,包括它的材料、它最終的成型,我們也希望找到世界上一些像索尼、英特爾、Google等這些非常重要的公司企業,它們希望讓智能手機的成本下降,因為世界上有十幾億人都想購買智能手機,而且他們現在手上是50-60塊,他沒有辦法買70-80塊的手機,我非常喜歡iPhone,但是還有十幾億人沒有辦法購買像iPhone這麽貴的產品,所以我發明了大家買得起的,把它賣到全世界80多個國家。

為什麽蘋果這麽成功,為世界帶來這麽大改變?iPhone也好、iPod也好或者MacBook也好,所有這些亮點的想法都是喬布斯提出來的,那個時候他只有27歲,非常年輕。我覺得年輕人就是靈感的來源,這是你們的一代,你們掌握這一代,現在的時間要把我們這一代交接到你們這一代。還有像喬布斯、比爾·蓋茨和其他了不起的人物。當然,我沒有發明這些產品,但是我非常有幸能夠和這些天才一起合作多年,我現在把這個接力棒交到你們的手里,我是希望這個團隊是有創新的,是有這種敢於突破的精神,尤其在20幾歲的年輕人這個歲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3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