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世界不時做股民世界(2014/5/22) 林本利

2014-05-22  NM  
 

 

今年3月中,新世界發展突然公佈供股計劃,建議每持三股供一股,供股價每股6.2元,藉此集資最多140億元,用作私有化新世界中國。

今次已是新世界自2004年起,第三次大型供股集資。2004年2月,當時港股從2003年低位大幅反彈,新世界便宣佈供股集資,每五股供兩股,供股價5.4元,集資約60億元。到2011年10月又再突然公佈供股計劃,每兩股供一股,供股價5.68元,集資最多123億元。同系的新世界中國,亦同時宣佈供股,每兩股供一股,集資最多43億元。經過這三次大型供股集資,新世界共籌得300多億元,理應可以大展拳腳,為小股東賺取更多利潤。但結果卻不是,新世界的股價和市值沒有為股東帶來驚喜,現時整間公司市值只得700多億元。不要忘記,700多億元市值中,有300多億元來自供股集資,若扣除這筆向股東抽水,做股民世界得來的資金,新世界市值豈非只得約400億元?2004年五股供兩股,即變成七股;2011年兩股供一股,即手上七股增多3.5股,變成10.5股;今年3月又再三股供一股,即手上10.5股再增多3.5股,變成14股。十年間,小股東若沒有放棄供股,便由持有五股變成持有14股,增加1.8倍。公司股份大增,盈利卻沒有相應增加,自然攤薄利潤,股東收到的股息不夠過去十年付出的供股金額,又怎能吸引股民長期持有?況且過去十年,全球利率處於極低水平,新世界不以低息舉債集資,反而多番向股東抽水,做法值得商榷。

由鄭裕彤家族創辦的新世界,與多間本地大地產公司(包括長實和新鴻基),都是在1972年上市。經過四十多年的經營,新世界的表現除了差強人意外,股價還不時大上大落,令小股民膽顫心驚。1997年樓市處於瘋癲時,新世界每股高達50多港元,市值1,200多億元。之後受到亞洲金融風暴衝擊,股價插水,要出售資產減債。到2003年樓市低谷時,每股跌至2.7元,市值跌至不足60億元,結果被剔出恆指成分股之列。新世界痛定思痛,努力改善營運,盈利和股價大幅回升,兩年後再被納入恆指成分股。當年新世界盈利和股價大幅回升,實要多謝特區政府賤賣紅灣半島,讓公司可以和新鴻基合作,把居屋改建成豪宅海濱南岸,賺取巨額利潤。近年新世界與市建局合作興建摩天大廈名鑄,又獲政府批准重建尖東新世界中心,為公司帶來豐厚利潤。2011年12月,鄭裕彤家族持有的周大福申請上市,出售約10.5%股權,集資150多億元。上市後,周大福市值高達1,500億元,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珠寶商。但上市後,股價輾轉向下,由15元的招股價下跌至10元左右,市值跌至約1,000億元,小股民又再次失望。鄭裕彤家族喜愛聘請退休公務員出任管理層,當中包括前警務處處長曾蔭培和前屋宇署署長梁展文。2009年,梁展文原本打算退休後加入新世界中國地產工作,後來因被指涉及利益衝突而放棄。兩年後,梁以顧問身份受聘於周大福。過去十多年,鄭裕彤家族上市公司在市場上抽走500多億元,又聘得能幹的退休公務員擔任高層職位及顧問。資金充足加上人才鼎盛,為何表現依然不濟,實在要認真檢討一下,好向股民有個交代。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844

騰訊股價十年升173倍(2014/5/29) 林本利

2014-05-29  NM
 
 

 

今年是馬年,股票市場的焦點落在兩位姓馬的科網公司創辦人身上,就是騰訊主席馬化騰和阿里巴巴主席馬雲。

2012年,馬雲決定將在港上市只有五年的阿里巴巴私有化,私有化作價相等於招股價,股民死揸五年得個「橘」。私有化不過兩年,馬雲又決定把阿里巴巴重新上市,由於香港證監會拒絕創辦人馬雲堅持的「合夥人」制度,馬決定到美國上市。

去年本地及美國科網股熱炒,相信是市場人士故意推高科網公司的股價,藉此提升科網公司上市的作價,亦方便科網公司的主要股東和基金經理在高價散貨。

騰訊股價在一年內上升一倍,由2012年底的249元上升至2013年底的494.6元。今年3月,騰訊股價創出646元新高,市場人士預期股價衝向700元,與騰訊的股份代號(700)一致。由於股價過高,公司決定將一股分拆成五股,好方便資金不足的散戶入市。

阿里巴巴快將在美國上市,市場參考騰訊過萬億元的市值,阿里巴巴估值高達2,500億美元,即接近2萬億港元,認真威風。兩間公司去年收購消息多多,盈利急升,惹來各方注視。在市場人士極力推介下,相信未來會有不少捧場客入市,認購兩間公司的股份。

騰訊成立於1998年11月,當時正值科網股熱潮。1999年,美國IDG及李澤楷的盈動共同向騰訊注資220萬美元,各佔20%,讓騰訊得到足夠資金繼續生存發展。盈動在1999年借殼上市,股價由幾毫一直被炒上。

2001年,盈動吞併香港電訊後成立電盈,公司負債纍纍,以1,260萬美元全數出售20%騰訊股權。電盈持股兩年大賺十倍,回報十分可觀。但若然電盈持股至今,手上20%騰訊股份的市值高達2,000億元,電盈市值也不會跌至只得300億元。

騰訊在2004年6月在香港港交所上市,上市價3.7元。到2008年6月,騰訊進身成為恆指成分股,當時股價64.15元,四年間股價上升16倍多,平均每年升值超過一倍。事有湊巧,電盈在2008年6月被剔出恆指成分股,當時股價由高峰期的142.5元(五股合一股後),跌至不足五元,公司市值蒸發九成多。但李澤楷和一眾高層,多年來卻可取得過百億元收益。

由2008年6月至今年3月,騰訊股價由64.15元升至646元(一股拆五股前),再升九倍,平均每年升值50%。由2004年6月上市至今年3月,騰訊股價由3.7元升至646元,不足十年間升值約173倍,平均每年升值70%,最近騰訊公佈今年首季業績,較去年同期增長六成,正好證明業績配合股價升幅。

騰訊作為恆指成分股,過去六年的表現實在令人矚目,難怪基金經理大舉入貨,現時大部分股份由主要股東和基金公司持有,散戶要以高價才能買到貨。騰訊的突出表現,不禁令筆者想起思捷環球。

思捷環球在2002年12月成為恆指成分股,當時股價是14.5元。經過大股東及公司創辦人邢李㷧多年悉心經營後,公司股價在2007年10月創出133元新高,在不足五年間上升8倍多。

但隨著邢李㷧在2008年辭去公司所有職務,2010年全數出售股權(多年來合共套現200多億元),思捷環球的股價便急挫至不足10元,十年後打回原形。市值蒸發九成多。2013年6月,思捷環球步電盈後塵,被剔出恆指成分股。

騰訊日後股價表現會繼續高速增長,抑或像電盈及思捷環球一樣打回原形,被剔出恆指成分股,再過幾年自有分曉。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848

基金買賣記錄一盤混賬(2014/6/5) 林本利

2014-06-05  NM
 
 

 

早前在本欄撰寫文章,以親身經驗指出「101」壽險連基金投資的產品「食水深」、投資表現差,保險公司還設下陷阱,令筆者幾乎失去合約屆滿的3.5%紅利。

文章刊出後,有金融界朋友在一個關於商業道德的研討會上,拿筆者的個案作討論。收了多個電郵,又有多位財經日報的專欄作家,指筆者不懂選擇基金,因輸了錢,故此憤怒地作出投訴。既然文章已引起一些回響,就讓筆者在此再作一些補充。

上次提到四月初筆者向保險公司作出投訴,兩天後公司便決定補回3.5%紅利給我,並且以4月1日之後的基金價格作準,金額合共17,000多元。個人已把整筆款項捐給三個慈善機構。

筆者撰文揭露事件,不是因為輸了錢,也不是想「唱衰」整個行業。從大學提早退休後已不用月供公積金,基金投資佔筆者的總投資額不到1%,就算輸清光的影響也微不足道。筆者的家人、教會的會友,以及很多好朋友,也是從事金融和保險業,又怎會故意唱衰行業,影響他們的生計。至於八年前向我推介產品的學生,到今日我們仍是很好的朋友,她本人其實也買了類似產品,而且供款長達20年。

當日認購產品,因花了兩位理大畢業生數小時解釋中介及基金公司如何賺錢,是清楚知道產品「食水深」,亦因他們的誠實和誠意而作出認購決定。預計不到的是八年之後,基金投資回報竟然是負數,違反「長期平均成本」的投資法則:投資回報不單未能抵銷費用,反而令虧損擴大。

其實一直希望到今年四月合約屆滿後,就可以「脫苦海」,無須每月被扣千多元(絕大部分是費用),亦不會向人多談如此「羞家」的投資決定。但上天似乎要筆者遇上「怪事」,藉此揭露金融業的陰暗面,希望行業能作出改進。特別是基金公司喜愛以過去五年的往績作為銷售亮點,以2009年全球股市低位作起點去誇耀往績,很容易誤導小市民入市認購。

筆者除了要求保險公司補回3.5%紅利外,還要求公司提供過去八年的買賣記錄資料(公司每年只發年結單,沒有買賣記錄),讓筆者明白何以投資28萬元,最後只餘下不足19萬元,損失9萬多元。以為保險公司很容易從電腦下載基金買賣資料,沒料到過了數個星期才收到有關資料。仔細查看這些買賣記錄,發覺是一盤混賬。

保險公司所提供的資料,頭一年尚算清楚,明顯見到公司在每個月初收到供款後,會在下一個月頭三天(1至3日)從基金單位中扣除費用(每月0.3666%)。但一年過後,就出現極不尋常的情況,公司有時在每月9日、10日,甚至26日才扣除上月的費用。筆者認購的兩個基金,其中一個基金一個月內被扣兩次費用,買賣記錄又竟然遺漏了一個月(2008年11月)的資料。

最離譜的是兩個相隔多天的交易日期,基金價格竟然一模一樣,小數後五個位也一樣,或然率差不多是零。筆者上網查核過有關基金價格,得到的資料與保險公司所提供的有異。若然保險公司可以自行決定在每月哪一天買賣和扣除費用,基金買賣價格又可以自行編製,投資者又有何保障?

筆者向保險公司提出11點質疑,至今只收到一項回覆,就是補回2008年11月的資料。公司職員說其他事項,還在調查研究中,不知何時可以作答。根據公司提供的資料,9萬多元的損失中有5萬多元是費用,收費如此高,是否應該向客戶提供更準確和更快捷的服務?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306

金融機構亂批貸款宣傳失實(2014/06/12) 林本利

2014-06-12  NM
 
 

 

相信不少讀者都嘗試過收到銀行或財務機構來電,推銷「低息」貸款,幫助解決短期資金周轉問題。一些手緊的人若一不留神,便很容易誤墮陷阱,每年支付高達30多釐,甚至60釐的息率。

翻開報章雜誌,或者收看電視、收聽電台節目,便會發覺到大量貸款廣告湧現在眼前。有些廣告鼓勵市民貸款前往世界各地購買奢侈品和名牌物品,有些鼓勵小業主把居屋和私樓加按,套現用作大肆享樂,有些甚至說隨時隨地、足不出戶也可以貸款消費。

看到上述現象,不知讀者有何感想。有人以為這是正常的經濟活動,若果銀行或財務機構「拍烏蠅」,消費市場疲弱,經濟缺乏動力,投資者和小股東又如何賺取合理回報?況且借貸市場有助資金流動,促進經濟發展,若果沒有人向銀行借錢,小存戶肯定要向銀行支付更高的費用,才可以得到服務。

筆者三年前向理大申請提早退休,退休後花了不少時間在報章上撰文,以及開辦課程,教導小市民要管好錢財,不要借錢用作消費。過去認識不少人,抵受不住誘惑向銀行或財務機構借錢消費和炒股,結果泥足深陷,不能自拔。有人要和太太離婚收場,有人要破產、債務重整,有人甚至虧空公款,最終成為階下囚。

銀行和財務機構樂於向小市民貸款,純粹因為「利錢厚」,絕非和「債仔」稱兄道弟。一般信用卡年息30多釐,金融機構貸出1,100億元,一年利息收入便接近400多億元,這相對於近萬億元的按揭貸款,每年收息不到240億元(以年息2.5釐計算),利錢豐厚十多倍。

財務機構的貸款息率更驚人,可以收取法例上限的60釐。多年前筆者家中的菲傭向兩間財務機構借錢,每間借10,000元,分12個月償還,每月還1,065元,合共每月要還2,130元給兩間財務機構,佔她當時的月薪六成。後來因無力還款而突然人間蒸發。這名菲傭以為每月還1,065元,一年合共12,780元,較貸款額10,000元多出2,780元,年息不過20多釐。但事實是她並非一年後才一次過清還12,780元,而是要每月分期還款。第一期的1,065元在一個月後償還,這筆款項只借了一個月,而非一年。最後一期的1,065元才是借足一年。平均而言,她不過借了半年,便要付出2,780元利息,實際年息是60釐!銀行及財務機構向「債仔」收取高息,即使十個「債仔」有一、兩個走數,依然有利可圖,不會蝕本。由於信用卡墊款和其他私人貸款的利錢豐厚,吸引銀行及財務機構大力推廣和拓展市場,過去一年貸款額錄得可觀升幅,為這些機構帶來巨額利潤。

然而,一個經濟體系若依靠貸款消費和炒賣,而非把資金投放在有益及有建設的生產活動上,最終亦無法推動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看看歐美及日本等超級大國,政府及金融機構濫發債券,整個國家的政府和人民負債纍纍,一旦爆發債務危機,對經濟自然產生負面影響,連一些與工商業生產相關的正常融資活動也受到牽連。試看看過去一年,銀行向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追討8,000多萬元,向前行會成員張震遠及其公司追討數以億元計的貸款,便知道銀行是否審慎貸出款項。金管局與其提醒銀行避免貸款增長過快,不如做好把關工作,審查銀行及相關財務機構的貸款宣傳是否失實,審批貸款是否太過馬虎,以防止一旦利率回升或者經濟逆轉,出現大量未能償還的貸款。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061

大量增建居屋助年輕人置業(2014/6/19) 林本利

2014-06-19  NM
 
 

 

長策會提出在未來十年興建28.8萬間公營房屋,當中80,000間屬居屋。由於近年建築成本大增,政府官員指以往「賣一間居屋換建兩間公屋」的情況已不復見,很難再以出售居屋來補貼公屋的建屋成本。

自2009年起,本地樓價急升,即使政府三番四次出招壓抑樓價,金管局又再三收緊樓宇按揭,樓價依然未見顯著下調,繼續在高位徘徊。正如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所述,現時六成多的私樓單位是沒有按揭的,故此即使政府收緊樓按,或者日後加息,對這些單位的業主沒有多大影響,而這些業主也不會急於大幅割價去出售手上單位。

樓價居高不下,未「上車」的年輕人實在難以置業,只好輪候公屋,以致輪候申請逼近25萬宗,當中有近7萬宗為18至29歲單身人士的申請。由於房委會實施計分制度,不少零收入的學生一到18歲就申請公屋,以成功申請到公屋為人生目標,實在令人感到嘆息。

筆者過去一直強調,政府房屋政策與運輸和就業政策相關,政府大量興建公屋和居屋,市民成功申請入住後便不願意遷出,以免失去房屋福利。公屋及居屋的流轉性極低,大量公營房屋的居民要花費金錢和時間往返工作地點,加重交通負荷。不少打工仔為了符合申請公屋和居屋資格,故意選擇收入較低的工作,或者讓部分家庭成員暫時失業,直至成功申請入住公共房屋。

今年年初,施永青建議政府向每一位香港永久居民承諾,他們一生中都有一次機會購買一個約500呎的上車居屋,單位只能用作自住,不能出租。此類居屋可隨時轉售,不用補地價,但轉售對象必須是未曾購買過居屋的永久居民。

施老闆的構思其實類似新加坡的組屋計劃。新加坡的組屋申請認購人必須是年滿21歲的公民,且至少與另一名公民或者永久居民組成的核心家庭。組屋業主住滿五年後可以在公開市場上免補價將單位出售給公民或者永久居民,而年滿35歲的單身人士也可以在公開市場上免補價認購組屋。組屋業主轉售單位獲利後,還有權再次認購組屋,但需要支付15%至25%的利潤給建屋局。

梁振英上台後便推出「白居二」計劃,讓居屋白表申請者可免補價認購二手居屋。由於私樓供應不足,新建居屋又未「到位」,而二手居屋業主出售手上單位後又難以負擔私樓價格,故此在房屋供應不足的情況下,「白居二」計劃反而推高「上車盤」的價格,令年輕人更難入市。

現時一人家庭申請公屋的每月入息上限接近10,000元,三人家庭則接近20,000元,只要居屋價格定在較低水平,例如300呎(實用面積)售百多萬元,500呎售200多萬元,相信不少輪候公屋的申請人是有足夠能力置業,支付一成首期認購居屋。大量公屋申請人轉為申請居屋,土地資源(包括李兆基捐出的土地)改為興建居屋,將大大降低房委會的財政壓力。

日後居屋單位可免補價自由轉讓給未曾置業的永久居民,而業主轉售居屋單位後又可再入市認購居屋(把部分利潤分給房委會),將大大增加居屋的流轉性,方便市民搬遷,從而減輕交通負荷,促進就業。政府官員實應認真研究施老闆的建議。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www.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856

旅遊業帶動本地消費及GDP增長(2014/7/10) 林本利

2014-07-10  NM  
 

 

近年內地訪港旅客急增,購物區和港鐵嚴重擠迫,物價和商舖租金大幅上升,影響市民日常生活和營商環境。加上個別內地旅客容許小童隨處大小便,「水貨客」在市面上穿梭往來,惹來港人反感和不滿,要求特區政府削減內地旅客數目。

由經濟學者關焯照創立的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較早前作出過評估,認為旅遊業對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GDP)貢獻比率低,僅佔4.7%,而且屬於低增值行業。故此,若削減內地「個人遊」(即「自由行」)旅客兩成,今年的GDP增長只會由預測的3.3%跌至1.4%,下跌1.9%,即損失393億元。而失業率將會由3.21%升至3.48%,微升0.27%,失業人數增加10,385人而已。有個別激進人士,更認為應全面取消自由行,以為每年對香港經濟損失不過2-3%,港人理應承擔得起。筆者明白近年內地訪港旅客急增,對港人帶來種種不便,特別是居住在北區、鐵路沿線及購物區的人,出入要面對擠迫環境,並要和旅客爭購日常生活用品。若然要大幅削減自由行旅客數目,對香港經濟必然產生負面影響,政府必須作出全面評估,讓港人知道對收入和就業的實質影響才作出取捨。筆者不是計量經濟學方面的專家,不會像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一樣,以聯合國計量經濟預測模型去推算削減自由行對香港經濟的影響。然而,單憑一般觀察和對政府數據的認識,認為政府的統計資料大大低估旅遊業及自由行對香港經濟的貢獻。旅遊業一旦衰退,對香港經濟的衝擊遠高於關焯照的推算。「個人遊」計劃在2003年7月28日實施時,只在廣東省四個城市推行,至今已涵蓋內地49個城市。「個人遊」訪港旅客由2004年的426萬人次,大幅增加至2013年的2,750萬人次,足足增加5倍多。在這期間,香港的GDP由13,170億元上升至21,254億元,增加8,084億元。從數字上可見,過去9年香港的經濟增長主要由私人消費開支及服務輸出所帶動,而服務輸出的主要構成部分是旅遊業。由2004年至2013年,私人消費由7,714億元增至14,045億元,上升6,331億元,佔同期8,084億元GDP增加78%。由於私人消費大增,私人消費佔GDP的比率由2004年的58.5%上升至2013年的66%,增幅十分可觀。至於服務輸出,亦由2004年的4,311億元大幅上升至2013年的10,632億元,增加6,321億元。同期服務輸入由2,439億元增加至4,666億元,只增加2,227億元。由於服務輸出的增加(6,321億元)遠遠高於服務輸入的增加(2,227億元),故此在這期間,服務輸出減服務輸入方面為香港GDP帶來4,093億元的額外收入。統計處在計算私人消費開支時,首先是蒐集本地市場內的消費開支,之後再加上本地居民在境外的開支和扣減非本地居民在本地市場的開支,這是因為後兩項應該計算在服務輸入(港人出外旅遊)和服務輸出(非港人來港旅遊)中。以2013年為例,本地市場內(包括非本地居民)的消費開支合共15,796億元,較私人消費14,045億元,高出1,751億元,顯示本地居民在境外的開支(1,285億元)遠低於非本地居民在本地市場的開支(3,035億元)。由此可見,訪港旅客為香港帶來巨額收入,而港人賺取額外收入後又會把收入用作消費,進一步刺激私人消費和GDP增長。當我們評估旅遊業對香港經濟貢獻時,不應忽略這連鎖效應(chain effect)。(論旅遊業的貢獻之一)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055

恆指50年見證香港經濟興衰(2014/7/31) 林本利

2014-07-31  NM
 
 

 

2014年7月31日,是恆生指數創立50週年,近月港股急升,似乎是為慶祝這特別日子。回顧過去50年,恆指反映香港經濟起跌及種種變遷,陪伴港人一起走過半世紀。

恆生指數是由恆生銀行前董事長利國偉所創立的,以1964年7月31日為基數日,指數為100點,最初只有30隻成分股。1969年,恆生指數開始向外公佈。恆指由最初的100點升至近日24,000多點,50年升值240多倍,平均每年上升11.6%。連同每年約3.6%的股息,平均每年回報約15.2%。

1964年投資1萬元在恆指成分股(類似盈富基金),每年取得15.2%回報,現在連本帶利已升值至約1,200萬元。若然在1967年8月底的歷史最低位58.6點入市,升至2007年10月底的歷史最高位31,958點出貨,40年升值540多倍,平均每年上升17%。連同每年約3.6%的股息,平均每年回報超過20%。

恆指成分股最初只得30隻,現在已增至50隻。經過50年的「篩選」,最初30隻成分股依然「健在」的只得7隻。這7隻「死剩種」包括煤氣、電能(前稱港燈)、中電、和黃、滙控、太古和九倉。原先七間上市公司全是英資企業,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本地華人富豪成功收購其中四間企業,現在只餘下中電、滙控和太古仍屬英資。

1964年是很特別的一年,當年香港出現嚴重旱災,每四日供水一次,直至5月底才終止。6月,一幢位於中環的舊樓在拆卸中倒塌,連累附近多幢樓宇成為危樓,港英政府於是收緊建築條例,令多個地盤停工,建築成本急升。地產商被迫減慢重建步伐,面對資金不足問題,令銀行未能收回貸款,觸發銀行危機,恆生銀行在1965年4月被滙豐收購。

1964年,港英政府開始公開拍賣市區的士牌,首次拍賣平均價3萬多元。現時市區的士牌價接近700萬元,50年上升200多倍,與同期恆指升幅相若。此外,1964年港英政府向中電實施利潤管制,最初准許利潤為資產淨值的13.5%。到1978年,准許利潤調高至15%(若資金來自股東),到2008年則下降至9.99%。50年來,連本帶利,利潤管制計劃為中電及港燈的股東帶來過千倍的回報。

筆者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嬰兒潮,正好經歷香港經濟起飛和轉型,由發展工業和航運,逐漸轉向地產和金融業。這半個世紀,香港亦從英國殖民地,以英資財團為首,過渡至由華資地產商操控經濟命脈;到回歸後,中資企業逐漸抬頭,積極介入各經濟領域。

筆者在1984年大學畢業時,香港經濟正陷入低谷,恆指由1981年1,800點高位跌至800點水平,樓價由每呎1,000元大跌一半至500元。隨著中英簽署聯合聲明,香港前途較為明朗,股市樓市在低谷大幅反彈,恆指在九七回歸後不久衝上16,800點,較1984年上升20倍,同期樓價亦上升十多倍至每呎6,000多元。

回歸後香港受到亞洲金融風暴衝擊,地產泡沫爆破,之後再有科網泡沫爆破和沙士疫症,經濟下滑,連續六年出現通縮,到2003年下半年才從谷底反彈。往後十年,恆指在2007年一度衝破31,000點,樓價亦在2012年突破回歸時的高位。

過去50年,港人經歷經濟和政治上的種種變遷,但即使面對大小風浪,香港始終是「福地」,股市、樓市和的士牌照為不少人創造財富。然而,財富未必能帶來真正快樂和滿足,近幾年富豪望族不斷爆出貪腐醜聞和爭產風波,金錢財富不是祝福,反成詛咒。本地富豪從香港這片「福地」取得億萬財富,是否應該多想一下如何回饋社會,而非不斷搜刮?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63

港人財富超過20萬億元(2014/8/14) 林本利


2014-08-14  NM
 
 

 

前文提到過去50年,恆生指數上升240多倍,若連同股息計算,升值更達到1,200倍,平均每年回報超過15%。即1964年的1億元投資,今天已變成1,200億元。同期樓價、的士牌價亦大幅上升。

經過50年的資產價格上升,港人已累積豐厚財富。即使日後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勞動力增長不足,撫養比率驟升,亦可以透過善用巨額財富,產生足夠收入作為養老之用。

到底港人家底有多豐厚?政府統計處沒有這方面的數據,而由於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故此難以區分資產有多少屬於港人。筆者嘗試從不同來源去作出估算,估算方法儘可能傾向保守,以免誇大港人的財富數字。

首先,根據近年熱賣的新書《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作者法國經濟學者皮凱提(Thomas Piketty)所估算,西方先進國家的資本與收入比率(Capital-income ratio)大約是6倍左右。以香港今年本地生產總值(GDP)約2.2萬億元推算,港人的財富可達到13萬億港元(下同)。

但筆者以為,港人的財富應遠高於13萬億元,保守估計至少20萬億元,即代表資本對收入比率達到9倍(20÷2.2),遠遠高於其他西方先進國家。背後原因自然是因為過去50年,本地投資回報,包括股價和樓價的升幅,都遠高於其他國家。例如恆指過去50年平均每年回報超過15%,而美國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平均每年回報不到10%,自然令兩地的財富差距擴大。

截至今年7月底,香港股市市值達到25.5萬億元,保守估計15%屬港人持有,即3.8萬億元。另外,流通貨幣及存款約10萬億元,當中近一半屬港元,其餘屬外幣(包括人民幣)。這10萬億元的現金及存款,估計大部分由上市公司及非港人持有,故此假設只得15%屬於港人,即1.6萬億元。

香港自2000年12月推行強積金制度,至今戶口結餘5,000多億元,其他職業退休計劃資產約3,000億元,公務員退休準備7,000多億元,三項退休金準備合共1.6萬億元。把上述股票、退休金準備、現金及存款加起來,資產總值合共7萬億元,是GDP的三倍多。根據宏利資產管理公司在去年4月發表的報告,香港家庭擁有的金融資產(包括存款、退休準備、人壽保險儲備、互惠基金、證券及其他金融資產)大約是GDP的3倍,故此上述的數字與筆者推算相近。然而,港人最大的財富並非金融資產,而是手上持有的物業。根據2014-15年財政預算案,全港共有310萬個物業(包括住宅及非住宅),預計政府全年可收到267億元差餉(財政司司長寬減其中61億元)。以現時差餉徵收率為5%推算,這310萬個物業的應課差餉租值為5,340億元。假設各類物業的平均租金回報率是3%,即表示這310萬個物業總值17.8萬億元(17.8萬億×3% = 5,340億)。保守估計6成物業由港人擁有,即港人的物業總值超過10萬億元。現時特區政府的財務資產淨值(包括財政儲備)約9,000億元,連同近7,000億元外匯基金歷年投資盈餘,總數合共1.6萬億元。把上述各項私人及政府資產加起來,總數約19萬億元。數字還未包括港人的其他資產(包括的士牌照、黃金、鑽石、私人及政府土地、非上市公司及海外資產),亦未扣除物業按揭及其他負債(約1萬多億元),但保守估計,港人擁有的私人及政府資產總數至少20萬億元。港人累積如此豐厚財富,又應如何善用去解決人口老化問題?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757

調高差餉徵收率用作全民退保(2014/8/21) 林本利


2014-08-21  NM
 
 

 

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即20多年前,政府已就全民退休保障計劃進行廣泛諮詢。1993年12月,時任署理教育統籌司林煥光在立法局宣佈,政府有意採用「隨收隨支」的「老年退休金計劃」。

當時78位大專院校的學者(包括筆者),在報章上以廣告形式發表公開信,反對「老年退休金計劃」,認為計劃財政上並不可行。學者建議推行強積金計劃,並設立中央公積金,供就業人士自由選擇參與,作為退休保障。而老人福利則應由政府一般稅收支付,對真正有需要援助的老人提供現金津貼、醫療、房屋及康樂服務。轉眼間過了20年,現在社會重新討論全民退休保障,香港的社會、政治及經濟環境跟20年前已出現巨大變化。首先,本地人口進一步老化,人口年齡中位數由30多歲上升至40多歲;65歲或以上的人口接近100萬人,再過十多年,將增至超過200萬人。根據2012年政府的推算,到2029年經濟撫養比率將上升至1,258,即每1,000名勞動人口要供養1,258名非勞動人口;到2041年,更上升至1,500名。因此,若現在要引入「隨收隨支」的養老金計劃,要求在職人士每月供款,就算不用精算師計算,亦知道在財政上難以推行。雖然過去20年香港人口逐漸老化,但同期間港人累積巨大財富(見前文),只要善用這筆巨大財富,就能夠產生足夠收入去應付人口老化問題,保障退休老人的生活。現時全港共有310萬個住宅和非住宅物業,總市值約18萬億元,當中260多萬個屬於住宅單位,平均每個私人物業市值約600萬元(按照樓宇買賣成交資料推算)。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資料,這310萬個住宅和非住宅單位,今年應課差餉租值為5,340億元,以差餉徵收率5%計算,可為政府帶來267億元收入。若將徵收率調高2%,可額外為政府帶來百多億元收入。現時全港240多萬個住戶中,超過一半(125萬戶)居住在自置單位內,絕大部分業主到退休時供樓完畢,有足夠資產應付退休生活所需。即使業主繼續居住在物業內,亦可透過申請安老按揭,600萬元物業每月可領取約12,000元年金,直至終老。若然政府向所有長者提供每月3,000元的養老金,筆者建議政府除了撥出部分儲備作啟動基金外,財政資源亦可來自與物業租值相關的稅項,例如調高差餉徵收率。一個月租10,000元的單位,現時每月要繳付500元差餉,若差餉徵收率調高兩個百分點,即每月多付200元,對每月領取3,000元養老金的業主來說,不會構成經濟壓力。對在職而未供樓完畢的業主來說,調高差餉徵收率的影響亦較向薪金抽取供款為輕。現時工資中位數約13,000元,若政府要求每月供款2.5%,金額便超過300元,供款數目一般較額外支付2%的差餉為多。收入較高的人,一般居住在租值較高的單位內,甚至擁有物業收租,他們亦有能力支付較多的差餉。現時的水務署,過去的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都是透過差餉補貼營運成本。歐美及日本的經驗告訴我們,透過增加僱員供款,或者引入及調高消費稅去支付全民退休金,只會對在職人士及基層市民構成更大經濟壓力,打擊工作和消費意欲,不利於經濟發展。調高利得稅,亦會損害香港的競爭優勢。向310萬個物業調高差餉徵收率,用作全民退保,除了稅基廣闊和穩定外,亦不用擔心加稅而令資金和人才外流(物業不能離開香港),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案。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www.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507

長線投資不要炒賣(2014/9/18) 林本利

2014-09-18  NM
 
 

 

不知何故,筆者竟然成為上期(1279期)《壹週刊》的四位封面人物之一,與李福兆、盛智文和David Webb等投資界名人走在一起,實在感到自慚形穢。細閱內文,發覺有不少問題,故此有必要在此澄清。

筆者記得今年9月8日星期一早上11時許,《壹週刊》記者來電,要求筆者推介一隻股票,並且作詳細錄音訪問。由於當日正值中秋節,筆者下午要探望母親,故此只和記者談了數分鐘,表示沒有時間進行詳細訪問,電話對話中亦沒有提及本人的資產(和負債)。

過去三期,筆者在此專欄推介股神巴菲特的投資智慧,指出長線投資和價值投資的重要性,並認為對自己一生受用,又怎會鼓勵短線炒賣?筆者約四年前決定離開理大,申請提早退休,開展人生下半場,其中一個「任務」正是從事理財教育。之後在報章、雜誌撰文,又到教會、學校、政府部門及非政府組織(社福機構)演講,並且開班,推廣審慎理財,最近把課堂內容整理,出版《與我一生的理財之道》一書。

筆者過去十多年,遇過不少「炒樓」、「炒股」的人,在樓市和股市中損失慘重,連累家人,故此從來不會教人炒賣,自己也不會參與炒賣。對筆者而言,投資是抱有中長線持有資產的心態,定期收取股息、利息或租金;至於炒賣,則只是希望短期內資產價格颷升,然後沽售離場。

筆者考慮投資一個高風險項目時,例如買樓、買股票或外幣,必定查問自己,該項目未來兩、三年,是否每年可以帶來10%的回報?經過翻查過往資料和對未來作出評估,若是有六、七成把握,才會決定入市。動用的資金,亦是未來幾年「唔等使」的錢,故此不會出現賤賣資產的情況。筆者一直相信,只要小心謹慎,不過分貪婪和恐懼,每年賺取10%的回報並不困難。

上期提到筆者「炒股」平均每年回報兩成,絕非事實。筆者退休後主要依賴投資收入(包括股息、利息和租金)過活,不會經常買賣股票,浪費時間和金錢,一般只會在五月前放售兩成股票,過了五月和六月後再部署入市。所持有的股票,絕大部分是高息股和指數基金,股價波幅較小,適合長線持有。間中可能持有某些股票(例如近期的大唐發電和中移動等),數月間股價颷升兩成,才會考慮沽出套現。

至於上期提到筆者亦擅長「炒樓」,同樣與事實不符。內文提到筆者在2004年購入碧瑤灣單位,到2010年因計劃離開理大而沽售,持有六年多,其間一直用作收租,並無空置,又怎能算「炒樓」?2010年沽售碧瑤灣單位後,把資金用作購入北角寫字樓,免費給學生及教友作為辦學之用,亦方便離開理大後與好友及傳媒接觸,把自己所學和擁有的回饋社會。至於近年寫字樓價格急升,這是後話,實非筆者始料所及。

筆者與太太工作近10年,才儲足首期購買第一個私人住宅物業。之後隨着薪酬上升,再購入物業給雙方父母居住。後來子女出世,家中聘用外傭,故此需要轉換較大的單位,透過換樓累積財富。但20多年來,家庭成員的人均居住面積,維持每人大約200平方呎,夫婦的生活水平沒有多大轉變,深信一切是上帝的恩典,有衣有食,便當知足和感恩。

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筆者一直致力推動理財教育,強調財富不是永恒,港人應當善用豐厚財富,造福人群,不應只懂不斷累積,遺害下一代。過去多年亦一直身體力行,學習「施比受更為有福」的道理,日後有機會將和讀者分享這方面的經驗。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5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