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理財有道 - 林本利 取之有道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9/blog-post_21.html

在facebook看到有篇訪問林本利博士理財之道的文章,講出了許多很好的理財概念,好不客氣拿來分享一下,作為討論命題也不錯吧。



文:MenClub John Chan

經濟學者林本利博士(學生多稱呼他林Sir)於2011年退休,告別任職22年的理工大學。林本利離開理大校門時才49歲,達到不少人得個諗嘅「50歲前退休」目標。能夠賺夠提早收山,全靠多年來理財有道。

真人表演 - 9年儲百萬

林本利離開理大後創辦了活道教學中心(http://www.livingword.edu.hk),開班教授理財投資,又讀神學,每星期為《蘋果日報》、《壹週刊》等報刊寫專欄,他笑言現時比在大學任教時更忙,需要減壓。

無論在著作及報章評論,例如近期出版的《與我一生的理財之道》,林本利都叫年青人趁畢業後頭十年積極儲蓄,盡量延遲消費,儲夠彈藥然後投資,包括買樓,亦不違言踏入社會工作頭十年的理財模式,大體已決定一生能累積的財富。他在1984年於香港大學經濟系畢業,儲蓄9年,累積了100萬,在1993年於海怡半島首次購買私樓,當年700多呎的單位約300萬。「與太太拍拖頭四、五年,大家都好慳,認真儲蓄,兩個人去旅行,只搭火車番內地廣東短線遊,直至婚後約27歲才有機會搭飛機。」

聽到他這番話,70後的我頓感慚愧。睇facebook,不少剛大學畢業的年青人,還清grant loan路途漫漫長,又出身自一般家庭,月賺萬餘,一年卻能歐、日旅遊三幾次,當中每月能「剩起」幾多,有冇欠卡數長期借財仔,大家心中有數。

堅難?要撫心自問

我試探林本利有否覺得七、八十後過於熱衷消費,以至多年無法累積足夠首期,趁樓巿低位上車,例如03、04、09或10年。他坦言97後工資增長確實不及往日般快,不過,要在8至10年內儲60、70萬是可行的。「今日大家嘆買樓難,怨難儲首期,只能話各有前因莫羨人,我和太太算是先苦後甜。」97後搵食難,人工升得慢,但亦不乏入巿合時的成功例子,他見證2007年有教友以20多萬首期,按9成上會,購入約200多萬的細單位;2010年,該教友見樓價上升約數十萬,隨即樓換樓,購入400萬的單位,現時,單位已升值至700多萬。另一例子是於2010年入巿,購入一個廿多年樓齡,200餘萬的380呎(實用面積)單位,業主近期見樓價升至400萬,遂樓換樓,購入約500呎(實用面積)的大單位。

他肉緊的說:「只要你走出第一步,肯儲嗰廿幾萬,低位一到,咪掂囉!」

睇緊呢篇文嘅你,戶口有幾多積蓄?幾多個零?抑或出糧前一日或幾日例牌係零?

16年調整一次

好了,錯過之前的良機,現在應否買樓?他再三呼籲勿在現時飛撲進入樓巿,趕住自用例外,現時應投資於股巿,「未有樓摣手就買地產股。」林本利經常提醒投資者要認識歷史與往績,他指本港樓巿一般約16、17年調整一次,1997年10月樓價大幅回落約65%,理應是2013年或今、明兩年再有大調整,他認為目前樓價偏高約20%。

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林本利的樓巿調整預言現象似乎發生在即,的確叫苦候上車的,霎時聽得連皮肉都癢起來。但冷靜一想,大陸熱錢不斷湧港,而樓宇供應又沒可能在短、中期大幅增長,當真有機會於短期內執平貨?他坦言,即使有調整 ,亦不會像以往般一下子大瀉。

從訪問及林本利的理財班,都經常提到一個重要信息,夠就要收手,「你永遠無可能摸頂或探底」

少數怕長計

未能「上車」,每月被「強積」的MPF又唔爭氣,幾乎年年蝕。林本利批評負責MPF的投資經紀「表現好曳」,整體回報僅得4.3%(截至今年6月)。另外,他亦建議購買與大巿表現掛鈎的指數基金(Index Fund),例如購買盈富基金,以去年恒指整體升2.9%為例,基金除同時升2.9%,亦可獲派股息。他引述美國先鋒基金(The Vanguard Group)創辦人約翰.伯格(John C. Bogle)意見指(以美國標普500指數計算),指數基金長遠(30年)可以多賺2%至3%,而整筆投資款項的差距更可達約66%。他以恒指為例,由1964年至2014年,由100點至約24000點,約升240倍,假若將股息計算在內(以3厘計算),恒指今日應是12萬點。

呢條數咁易,你一定睇得明。

林本利推介John C. Bogle的著作《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 Investment vs Speculation》


後記:

本來這篇文章的筆者還有兩段後記,不過都只是一些個人感受,止凡不妨拿自己的感受作取代吧。

不知道大家看完這篇文章有何感覺,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沒有花招」,林博士的致富之道就是踏實地一步步累積著,整個人生的理財方法都簡單得很,完全不需要投機、賭博之類的動作,沒有博一舖的心態。起步就靠物業,之後就再上一層樓,資產就是如此累積回來,不到50歲就退休,這看來一算太難。

一提起致富,很多人都會想著要有高超的財技,本小時就要投機甚至賭博,遇到好運氣加上有所謂的市場操盤實力,就能滾第一桶金回來。就是這個概念,不知花了多少人的一生也未能財務自由。很奇怪地,這些人還是對一些民間致富傳奇很感興趣,反而對這類像林博士的致富故事不感興趣。我反倒對這類踏實的致富故事感興趣,因為符合我取向,加上我認為我能做得到。反而我對一些民間致富傳奇故事就不太感興趣,就好像聽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中了六合彩的故事一樣,聽來幹嗎?

另外,我估計可能有一部份blog友會想「他是大學教授呀,高糧準,50歲退休有什麼出奇?」,「如我有這樣的職業及薪水,我都不用博一舖啦!」。希望大家看見的是正面的方法,而不是只看見負面的批評,任何個案,只有積極找尋可取之處加以學習,這樣才會進步。請謹記,你的態度決定你的人生,一起努力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713

優化強積金每月發放養老金(2014/9/25) 林本利

2014-09-25  NM
 
 

 

關於香港應否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已經討論了近半個世紀。到上世紀90年代,港英政府曾經作過廣泛諮詢,最終決定引入強積金計劃,放棄推行隨收隨支的「老人退休金計劃」。

二十多年後,社會再次討論全民退保,實應吸收其他國家這方面的經驗,以及考慮到香港未來人口結構的轉變,並配合現存的退休金計劃,提出一套全面而財政上可持續的全民退保方案。自從2000年12月推行強積金計劃後,絕大部分就業人口的退休生活已得到一定的保障。根據積金局最新資料,現時已經有270萬人(包括僱員及自僱人士)加入強積金計劃,戶口結餘累積至5,000多億元。此外,接近40萬人參與其他職業退休計劃(ORSO),累積資產近3,000億元,20多萬公務員可獲長俸,公務員退休金準備高達8,000億元。上述三項退休金準備,合共超過1.6萬億元。過去數十年,香港經濟增長不俗,投資市場回報十分理想,加上港人儲蓄率高,大部分年過60的人已累積一定財富作為退休之用。因此即使實行全民退保,亦應集中支援那些年老無依,缺乏足夠儲備的長者。相信大部分港人都反對要求打工仔額外供款(僱主供款其實也是來自打工仔),去承擔全民退保的財政責任。對於年輕力壯的打工仔來說,政府首要任務是改善強積金「食水深」,回報率偏低的情況。即使實施「半自由行」後,強積金的平均收費率仍接近1.7%,5,000多億元戶口結餘,一年便被蠶食近100億元。粗略估計,過去13年,強積金中介人及基金公司至少收取超過700億元費用,這還未計算基金經理買買賣賣的交易費用。早前積金局諮詢公眾關於引入「核心基金」的意見,期望能夠降低收費和提升回報,是朝着正確方向發展。然而,即使打工仔參與強積金或其他退休金計劃,但由於投資回報沒有保證,到65歲退休時又不知市況怎樣,實在擔心退休生活得不到足夠保障。政府可以優化強積金計劃,由私人或公營機構提供「核心基金」給打工仔參與,除了保證最低回報外,還會承諾他們只要供款達到某一年期和累積一定金額,到65歲退休時,每月至少可以獲發一定金額的養老金,金額隨通脹調整,類似公務員長俸。這便可讓他們安心供款,退休生活得到足夠保障。退休長者若沒有足夠積蓄和公積金,但擁有自住物業,政府可協助他們申請安老按揭,每100萬元樓價每月可領取約2,000元年金,直至終老。納稅人向退休長者提供生活津貼,而他們數以百萬元計的物業卻可留給下一代,實在於理不合。透過「核心基金」,公務員長俸和安老按揭,向擁有足夠資產的長者每月提供一定金額的退休金,相信已能夠解決大部分退休長者的基本生活問題。政府有限的公帑,就可以集中支援那些沒有足夠積蓄,又沒有自住物業的退休長者。期望政府研究推行全民退保的同時,可以把優化強積金(及其他退休金)計劃一併考慮,設計一個財政上持續可行,而又能夠保障所有退休長者基本生活開支的制度。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157

佔領運動創造財富?(2014/11/6) 林本利

2014-11-06  NM
 
 

 

佔領運動持續個多月,對香港經濟自然產生一定負面影響,特別是對零售、餐飲、運輸等行業的衝擊最大,從業員當然希望示威運動早日和平結束。

佔領運動開展不到幾日,科大的雷鼎鳴教授在報章發表文章,指運動令香港股市在9月29日及30日兩天下挫745點。以港股市值20多萬億元計算,恒指每跌一點,相等於財富消失10億元,恒指下跌745點便相等於蒸發7,500億元財富。即使打個五折,損失依然達到3,500億元。以全港約700萬人平均計算,即每人損失約5萬元。

筆者看到雷教授的「偉論」後,即時反應是感到既可笑,又可悲。相對於其他本地大學的經濟學教授,雷教授算是比較敢言的一位。但觀乎近年雷教授發表「反佔中」的文章和言論,實在叫人另眼相看。

早於去年四月,雷教授已撰寫文章,指「佔領中環」會令香港每月損失16億元,佔領行動若持續50天,損失便達到800億元。計算方法是以香港每年GDP約2萬億元,五分一的財富來自中環,即4,000億元。把4,000億元除以每年約250個工作天,便得出每天16億元的損失。

當時筆者已指出數字嚴重誇大「佔領中環」帶來的經濟損失。由於外界一早知悉「佔中」行動的細節,政府和商界自然會早作部署,避免政府及企業運作受到影響。在資訊科技年代,市場交易和買賣可以透過網絡進行,或者轉移至其他地區,毋須一定要在中環進行。故此每日16億元的損失,實屬天方夜譚。

佔領運動開展後,雷教授改以股市市值去計算損失,拋出3,500億元的數字,是之前800億元的四倍多。然而,雷教授沒有可能不知道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絕大部分股權不是港人持有,若20多萬億元市值全屬港人,豈非每人平均持有300多萬元股票?筆者粗略估算最多約兩成股市市值,即四萬多億元是港人持有,大約是GDP的兩倍,美國交易所市值,不過是GDP的一倍半。

此外,香港貧富不均問題嚴重,四萬多億元的市值大部分由少數富豪及權貴公開或暗中擁有,小市民所得有限。因此,說每名港人損失5萬元,真令人感到啼笑皆非。雷教授更跑到北京去宣傳他的「偉論」,說「佔中」令香港損失約15% GDP(3,500億元除以2.1萬億元),近日又拋出未來30年損失過萬億元的數字。

去年1月16日,港大法律學者戴耀廷在《信報》發表文章,提出以「佔中」作為公民抗命。過去一年多,股票市場早已把相關訊息消化,反映在股價中。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絕大部分業務不在香港,不受「佔中」影響。過去兩個月,外圍股市及油價一度大幅回落,這些因素都影響港股表現,又怎能把股市下跌完全推卸給佔領運動?事實上,自戴耀廷去年1月16日提出「佔中」,直至今年10月底,股市依然上升六百多點,樓價更大升近一成,我們又是否應該把財富上升歸功於佔領運動?

雷教授認為佔領運動造成其他人損失,屬自私行為。但若任由一個由少數人操控,只顧權貴(包括大學教授)利益的選舉制度延續下去,將進一步損害香港的自由、法治及廉潔等核心價值,港人損失更慘重。雷教授不妨花多些時間去研究港、澳及內地,貪污問題為何如此嚴重,並發表世界級論文。或者計算一下過去十多年財閥操控市場、興建發水樓和製造科網泡沫,對小市民帶來的經濟損失。這總好過浪費時間及納稅人金錢,寫一些不盡不實的報紙文章。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387

董建華香港的「負資產」(2014/11/20) 林本利

2014-11-20  NM
 
 

 

過去兩個月,前特首董建華「出山」,一面硬銷大人「篩選」方案,一面組織什麼民間智庫,希望多做政策研究,團結港人,推動經濟發展,回應年輕人的訴求。

自從董建華在1997年7月上任後,香港便面對七年多的浩劫,直至2005年3月他因「腳痛」下台後,市民生活才得到一些改善。今日香港社會出現嚴重撕裂,貧富問題惡化,年輕人看不到前景,董建華亂港七年,肯定是罪魁禍首。現在董建華「出山」,找來一群平均年齡接近六十歲的顧問,無非是想憑藉其政治影響力,延續財閥權貴的利益,市民千萬不要再次「上當」。

眾所周知,董建華是已故船王董浩雲的長子,1981年父親過身後接管家族生意東方海外。但幾年後,即1985年,東方海外瀕臨破產,要勞煩北京政府透過霍英東注資打救,才避免破產。之後董建華與李嘉誠、周凱旋等人到北京投資發展東方廣場,李嘉誠旗下公司持有近10%的東方海外股權,到2003年才向外披露。

董建華出任特首後,提出「八萬五」房屋政策,無視亞洲金融風暴令利率颷升,樓價急速下滑的現實。樓價從1997年高位大跌七成,到2003年6月底,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超過10萬宗,不少市民一生積蓄化為烏有。上述數字還未計算居屋及發展商提供二按的負資產物業。

董建華不單製造大量負資產家庭,他在1998年8月動用千多億元外匯儲備,認購近10%恒指成分股,人為地推高股市。加上他大力推動創新科技,製造科網泡沫,結果恒指從6,000多點急速反彈,到2000年初升穿18,000點,之後泡沫爆破,恒指下挫過萬點,到2003年跌至8,000點水平,大量小股民損失慘重,不少要破產,甚至自殺。2002年破產數字高達26,922宗,是1997年829宗的32倍!董建華最被人詬病的,自然是他在1999年不經公開競投,把數碼港批給李嘉誠兒子李澤楷,美其名推動香港發展資訊科技,實質是讓一眾財技高手把小股票的財富轉移。2000年2月,李澤楷的盈動宣告舉債900億元,收購百年老店香港電訊,盈動(之後改名電盈)股價創出142.5元新高。合併後,李澤楷及一眾財技高手率先拋售電盈股權,獲利數十億元。之後電盈股價急挫,2003年跌至不足4元,從高位下挫97%!一眾小股東損失慘重,而電盈因負債800多億元,資不抵債,賬面上變成一間負資產公司。

李嘉誠操控的和黃,因大舉投資3G失利,在2005年出現346億元的虧損。若非透過香港的貨櫃碼頭、港燈、零售及地產業務賺取豐厚利潤和現金流,真不知如何應付每日近一億元的3G投資虧損。董建華在任期間,把十號貨櫃碼頭的規劃及競爭法丟進垃圾箱,又容許港燈興建新電廠,擴大資產和利潤,實應要記一功。董建華在任期間,政府財赤連年,大量港人要面對破產和「負資產」的痛苦,但他的家族生意東方海外,市值卻由上任前的20多億元上升至下台時的超過200億。2012年特首選戰期間,有傳董建華向國家主席習近平推薦梁振英出任特首,取代原先欽點的唐英年。最近澳洲傳媒揭發梁振英未當選前任職的公司戴德梁行面臨清盤,最後將業務出售給澳洲UGL集團,梁振英獲買家給予400萬英鎊,而公司小股東則一無所有。由此可見,董建華一生與「破產」及「負資產」結緣,港人千萬不要讓他重返政治舞台,不然勢必再湧現大量「破產」和「負資產」個案。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406

南方A50一年賺五成多(2015/1/8) 林本利

2015-01-08  NM

 

2014年港股的整體表現實在令人失望,恒指全年升幅只得1.3%,較2013年2.9%的升幅還要差,不少港股基金更出現負回報。

恒指由2009年3月的低位11,344點大幅反彈,到2009年11月升穿23,000點後,恒指過去五年便在這個水平徘徊,未再出現突破。過去五年認購追蹤恒指的盈富基金,投資回報恐怕連人民幣定期存款也不及。

恒指表現不濟,有波幅無升幅,並不代表投資港股未能取得理想的回報,長線和價值投資不再有效。相反,港股過去五年的表現,更凸顯投資者不應沉迷於短線炒賣,揀股要揀一些業務清晰,有良好往績,自己熟悉,有盈利和派息能力的股票,並且要在股價合理時購入,長遠而言投資組合必然可以跑贏大市。

其實筆者並不熱衷於股票投資,過去20多年,股票投資佔整個資產組合不到5%,故此不會在股市中賺大錢,或者傾家蕩產。過去遇上不少人因炒股而欠債纍纍,甚至要申請破產,更提醒自己在股市投資方面要小心謹慎。

2010年10月,筆者決定提早退休,開展人生下半場,日後主要倚靠投資收入,包括租金、股息和利息過活。由於退休後資產的流動性要較高,故此才把股票投資佔整個資產組合上調至約10%,其餘約70%是物業,10%是債券,10%是人民幣及港幣。

2010年底開始部署增持港股時,恒指處於23,000點水平,與2014年底的水平相若。即使過去四年恒指沒有「寸進」,但個人股票投資(連同股息)卻可以取得接近六成的回報,平均每年回報約12%,去年更錄得超過20%的回報。

由於手上物業投資(包括自住及自用的)已佔資產組合70%,故此個人不會購入地產股。對於一些科網股、濠賭股、食品股及股價波幅較大的股票,亦會敬而遠之。此外,對於內地企業,包括內銀股、內險股和內房股等,一直存有戒心,不知哪一隻股票會率先「爆煲」,好像美國雷曼兄弟、AIG、房利美和房貸美一般,故此只會選擇認購恒生H股指數基金。由於基金持有40隻H股,即使其中一隻股價大跌,好像近月的比亞迪,對整個基金的股價影響也不致太大。

經過一輪篩選後,筆者選定一些平均股息約4%,業績增長穩定的股票作長線投資,當中包括恒生、中銀、太古、領匯、中移動、電能、中電和盈富基金等;而內地H股,慣常只持有中石油和恒生H股指數基金。購入(或沽出)中石油主要參考原油價格,以油價十分一為準則,例如油價每桶在90美元水平,中石油合理價格約為9港元。購入(或沽出)H股指數基金,則參考恒生AH股溢價指數,若然指數大幅低於100點的水平時,表示H股價格偏高,便減少持有H股指數基金,改為購入南方A50基金。

去年九月,恒指突破25,000點水平,手上持有的幾隻本地藍籌股股價都創出新高。但發覺內地A股股價仍大幅落後H股,故大量增持南方A50基金,並向讀者推介。期望滬港通開通後,A股會跑贏H股,縮窄兩類股票的股價差距。去年11月21日人行突然減息,刺激A股股價颷升,南方A50股價全年勁升五成多,遠遠跑贏盈富基金和H股指數基金,實非始料所及。

經過多年的測試,運用簡單的投資方法,在合理股價購入傳統藍籌股、高息股和指數基金,投資表現勝過短線炒賣,讀者不妨作個參考。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659

安盛如何守護投保人的紅利?(2015/1/22) 林本利

2015-01-22 NM 
 

 

2006年3月,兩名理大畢業生向筆者推銷投資相連壽險(又稱「101計劃」),見他們態度誠懇,又十分坦白,道盡公司如何賺錢,故此認購了一份年期最短的八年計劃(Swiss Wealth)。計劃由瑞士豐泰人壽提供。該公司在2007年被收購,改稱安盛財富管理(簡稱安盛)。

筆者早知「101計劃」食水極深,每年從客戶賬戶中收取高達4.4%(即每月0.3666%)的基金管理費及賬戶服務費,加上基金公司本身在基金價格中收取約2%的費用,即合共超過6%。當時以為購買新興市場基金,平均每年回報應有10%左右,扣除費用仍有微利,故此便認購。

除了最初一兩年外,基金表現一直欠奉。若然不滿表現,合約未滿前提早贖回,安盛會收取兌現費用(Encashment Charge),扣除未來應繳的月費,客戶所得的現金價值(Encashment Value)低於賬戶價值(Value of Client's Account)。例如八年合約供了三年申請退保,便要扣除未來五年每年4.4%的費用(即合共22%)。加上會失去3.5%約滿保證紅利(Guaranteed Bonus),故此大部分客戶只好忍氣吞聲繼續供款。

2014年4月1日,滿以為合約期滿可以「脫苦海」,不料被筆者撞破安盛在發放約滿保證紅利方面的一些問題。

客戶合約屆滿前不足一個月,會收到安盛來信,指保障即將屆滿。客戶供款完畢而欲在合約屆滿後退保,致電安盛客戶服務部查詢,客戶服務主任會要求客戶填寫退保表格後交回,才能取回賬戶結餘及3.5%約滿保證紅利。客戶若依照指示做便可能中招,因安盛收到表格後便隨即出售戶口內基金,客戶即使完成供款,亦會因合約仍未屆滿而失去約滿保證紅利。筆者中招後向安盛追討紅利,由於電話錄音清楚顯示筆者再三強調是4月1日到期時才退保,安盛只好補回紅利。

過去八年,安盛一直沒有提供過月結單、交易和月費資料給筆者。經此一役,筆者要求索取過去八年交易資料和保單副本(因保單正本早已遺失)。安盛的客戶服務主任原先說只要付100元,便可取回保單副本,後來又說經請示上級後,因筆者已退保,故此不會提供保單副本,只會把保單主要條款的資料,用信件方式列出。2014年5月2日收到安盛的來信,列出收費詳情,又指保證紅利是合約屆滿前客戶賬戶平均現金價值(average Encashment Value of the Client's Account)的3.5%。筆者看後感到奇怪,為何所有收費都是以賬戶價值(Value of Client's Account)計算,惟獨保證紅利則以較低的現金價值(Encashment Value)計算。向我銷售的理大學生,亦告訴保證紅利是以賬戶價值計算,故此更要向安盛取回保單副本一看。經過多番交涉,又找傳媒朋友、保監處及私隱專員公署協助,安盛才肯在2014年7月11日交出保單副本,發覺安盛果然沒有按照保單合約條款所述,以客戶的平均賬戶價值(Average Value of Relevant Client's Account)去計算保證紅利,令客戶少收超過一成款項。安盛於是說是根據「主要銷售刊物」(Principal Brochure)所載,以現金價值去計算紅利。但該份刊物開宗明義說明只供參考,詳情要參閱保單條款。當合約屆滿,現金價值相等於賬戶價值,根本毋須扣減兌現費用。私隱專員公署已向安盛發出警告信,提醒公司日後在處理查閱資料要求時,必須緊遵條例的有關規定。筆者在此呼籲數以萬計的安盛「101計劃」客戶,留意自己有否遇上類似情況,安盛是否按照保單條款發放保證紅利,並向公司索取過去交易及月費資料查核。若發覺有問題,應馬上向保監處、證監處和消委會作出投訴。(之一)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388

安盛如何守護投保人的紅利?(2015/1/22) 林本利

 
2015-01-22  NM

 

2006年3月,兩名理大畢業生向筆者推銷投資相連壽險(又稱「101計劃」),見他們態度誠懇,又十分坦白,道盡公司如何賺錢,故此認購了一份年期最短的八年計劃(Swiss Wealth)。計劃由瑞士豐泰人壽提供。該公司在2007年被收購,改稱安盛財富管理(簡稱安盛)。

筆者早知「101計劃」食水極深,每年從客戶賬戶中收取高達4.4%(即每月0.3666%)的基金管理費及賬戶服務費,加上基金公司本身在基金價格中收取約2%的費用,即合共超過6%。當時以為購買新興市場基金,平均每年回報應有10%左右,扣除費用仍有微利,故此便認購。

除了最初一兩年外,基金表現一直欠奉。若然不滿表現,合約未滿前提早贖回,安盛會收取兌現費用(Encashment Charge),扣除未來應繳的月費,客戶所得的現金價值(Encashment Value)低於賬戶價值(Value of Client's Account)。例如八年合約供了三年申請退保,便要扣除未來五年每年4.4%的費用(即合共22%)。加上會失去3.5%約滿保證紅利(Guaranteed Bonus),故此大部分客戶只好忍氣吞聲繼續供款。

2014年4月1日,滿以為合約期滿可以「脫苦海」,不料被筆者撞破安盛在發放約滿保證紅利方面的一些問題。

客戶合約屆滿前不足一個月,會收到安盛來信,指保障即將屆滿。客戶供款完畢而欲在合約屆滿後退保,致電安盛客戶服務部查詢,客戶服務主任會要求客戶填寫退保表格後交回,才能取回賬戶結餘及3.5%約滿保證紅利。客戶若依照指示做便可能中招,因安盛收到表格後便隨即出售戶口內基金,客戶即使完成供款,亦會因合約仍未屆滿而失去約滿保證紅利。筆者中招後向安盛追討紅利,由於電話錄音清楚顯示筆者再三強調是4月1日到期時才退保,安盛只好補回紅利。

過去八年,安盛一直沒有提供過月結單、交易和月費資料給筆者。經此一役,筆者要求索取過去八年交易資料和保單副本(因保單正本早已遺失)。安盛的客戶服務主任原先說只要付100元,便可取回保單副本,後來又說經請示上級後,因筆者已退保,故此不會提供保單副本,只會把保單主要條款的資料,用信件方式列出。2014年5月2日收到安盛的來信,列出收費詳情,又指保證紅利是合約屆滿前客戶賬戶平均現金價值(average Encashment Value of the Client's Account)的3.5%。筆者看後感到奇怪,為何所有收費都是以賬戶價值(Value of Client's Account)計算,惟獨保證紅利則以較低的現金價值(Encashment Value)計算。向我銷售的理大學生,亦告訴保證紅利是以賬戶價值計算,故此更要向安盛取回保單副本一看。經過多番交涉,又找傳媒朋友、保監處及私隱專員公署協助,安盛才肯在2014年7月11日交出保單副本,發覺安盛果然沒有按照保單合約條款所述,以客戶的平均賬戶價值(Average Value of Relevant Client's Account)去計算保證紅利,令客戶少收超過一成款項。安盛於是說是根據「主要銷售刊物」(Principal Brochure)所載,以現金價值去計算紅利。但該份刊物開宗明義說明只供參考,詳情要參閱保單條款。當合約屆滿,現金價值相等於賬戶價值,根本毋須扣減兌現費用。私隱專員公署已向安盛發出警告信,提醒公司日後在處理查閱資料要求時,必須緊遵條例的有關規定。筆者在此呼籲數以萬計的安盛「101計劃」客戶,留意自己有否遇上類似情況,安盛是否按照保單條款發放保證紅利,並向公司索取過去交易及月費資料查核。若發覺有問題,應馬上向保監處、證監處和消委會作出投訴。(之一)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406

回應安盛的投訴信( 2015/2/5) 林本利

2015-02-05  NM
 
 

 

原本只打算撰寫兩篇關於安盛如何守護投保人賬戶的文章,但安盛於2015年1月27日向《壹週刊》發出投訴信,指筆者文章內容有三點失實,因此只好作出回應。

筆者向來重視個人誠信及商業操守,過去10個月鍥而不捨,花費大量時間,找公民黨郭榮鏗議員、保險界朋友、安盛員工協助,目的正是尋找事實真相,絕不會作出失實言論,損害安盛聲譽。安盛指客戶服務主任並沒有建議筆者填寫退保表格,反而建議筆者合約期滿後,四月中再打電話申請退保。安盛指是筆者要求退保表格,文章以「中招」一詞形容因公司提早出售基金而失去紅利,包含安盛設下陷阱的意思。從電話錄音記錄清楚顯示,筆者致電安盛一開始便表明合約期滿(2014年4月1日)便隨即退保,取回保證紅利,並查詢有何手續。安盛客戶服務主任回覆說要填寫退保表格,填妥後寄回安盛,辦好手續後便寫支票給筆者(見對話第25段)。後來客戶服務主任建議筆者四月中再打電話申請退保(見對話第29段),根本與筆者要求4月1日退保不相干,當然不會理會。另外,筆者文章用「中招」一詞,絕對沒有包含安盛設下陷阱的意思。只覺得安盛應該效法其他公司,在退保表格上設有退保正式生效日期一欄,或者職員在電腦內清楚記錄客戶的要求,就可以避免出現誤會。事後筆者亦已向安盛客戶服務部提出上述建議。安盛指筆者說「若然」客戶不滿表現,合約未滿前提早贖回會有所損失,故此大部分「只好忍氣吞聲繼續公款」,這說法並沒有事實根據。首先,筆者文章是用「供」款,不是「公」款。筆者遇到不少朋友有類似經驗,而在文中表達個人意見又有何不妥?最後安盛指筆者「發覺安盛果然沒有按照保約條款所述」,以客戶賬戶價值(Value of Relevant Client's Account)去計算保證紅利,說法好像指安盛實際上沒有遵守保單合約條款。筆者撰文前已徵詢多位律師、保險界資深從業員及安盛員工,他們都同意合約清楚列明保證紅利應以賬戶價值作為計算基礎。安盛至今仍沒有告知筆者正式合約哪一條款,列明保證紅利應以較低的現金價值(Encashment Value)作為計算基礎。過去兩週,事情有突破性進展。安盛一直聲稱公司「先定價後收費」,以及多次月費不按照上述方式收取的交易並沒有問題。並指提早或延遲出售基金(作為月費)是因收到筆者更改投資計劃表格,更改繳費方式,以及自動轉賬無效、交易所停市等因素。安盛指一切交易,符合保單合約條款(見安盛2014年12月9 日信件)。但2015年1月23日及28日保監處回覆筆者,首次披露安盛的IT系統在2012年7月3日出現問題,公司延遲一天至7月4日才完成自動轉賬,於7月5日代筆者認購基金單位,卻沒有同日以當時價格(prevailing price)扣減基金單位作為6月份月費。安盛反而以6月28日過去的基金價格扣減基金單位作為6月份月費。由於6月28日的基金價格較7月初的價格低約6%,安盛可扣減的單位亦大增。保監處亦告知安盛曾多次「事後」調整筆者賬戶的基金單位數目。保監處到截稿日仍未交代何時知悉安盛IT系統出現問題,以及「事後」調整賬戶基金單位數目,以致月費資料出現兩個不同版本。筆者在此呼籲安盛及保監處儘快交代IT系統出現問題及「事後」調整賬戶基金單位數目事件,以保障所有投保人利益。(之三)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894

千萬不要認購「投連險」產品!(2015/4/2) 林本利

2015-04-02  NM
 
 

 

今期《壹週刊》出街之日正是4月1日,剛好是愚人節。在此特別提醒讀者,千萬不要認購一些所謂「投資相連壽險計劃」的保險產品,以免被人愚弄。

過去這些投連險產品又稱「101計劃」,因投保人身故賠償是保單價值的101%。今年一月起,保險公司應監管機構要求,把最低身故賠償額改為至少105%,紛紛推出「105計劃」,並且需要披露更多佣金和收費資料。然而,不論是「101計劃」,抑或「105計劃」,都完全不值得認購,小市民亦不應為了幫助任職保險業的親朋戚友而認購。因為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清楚自己認購了什麼,更不知道這類產品缺乏監管,可以任由保險公司剝削!投保人認購投連險產品,往往以為自己把每月供款用作認購基金;一旦不幸身故,保單受益人可以按照名下的基金價值得到101%(或105%)的賠償。若有這個想法,便大錯特錯!投保人認購投連險產品,每月的供款不過是保費,不是用作認購基金。投保人可以在一系列的基金中揀選「投資計劃」,獲分配基金單位,但這些基金單位的擁有權屬於保險公司,並不屬於投保人。投保人的保單價值(或者賬戶價值)及身故賠償,與相關或參考基金的表現掛鈎,但投保人本身並不擁有相關資產!倘若投保人不幸認購投連險,選擇了某個基金作為「投資計劃」,保險公司每月收到保費後理應把款項用作認購相關資產,才有足夠資產賠償給客戶。然而,保險公司實際上有沒有認購,何時認購,以什麼價格認購,投保人完全懵然不知,任由保險公司操控。同樣,保險公司每個月收取管理費、服務費和其他林林總總的費用,理應以基金當時的出售價格去計算應該扣減的基金單位數量。但保險公司實際上有沒有出售資產和扣減基金單位數量,何時出售,以什麼價格出售,投保人同樣沒有話事權,任由保險公司「魚肉」。可供投保人選擇的基金,不少是所謂「影子基金」(mirror fund),由保險公司自行管理。這些影子基金追蹤某些名牌基金的投資策略,購入相關的股票或債券等資產,但由於多收一重管理費及其他費用,故此長遠來說投保人的回報肯定跑輸一大截。最奇怪的是這些影子基金的資產擁有人屬於保險公司,買家和賣家又是保險公司,當中充斥着嚴重的利益衝突。保險公司收了客戶的供款去買賣影子基金內的資產,但買賣策略不一定保障投保人的利益。此外,影子基金及相關資產的交易日與追蹤的基金的交易日可以不同。不時出現香港停市而海外依然開市,海外停市而香港依然有市,制度上的漏洞提供機會給保險公司發大財。合約和規管上,保險公司每日開市前要計算清楚需要認購和出售(扣減作費用)的基金單位數量及相關資產,以市價進行交易,以致有足夠資產值去保障客戶利益。但由於資產始終屬於保險公司,而證監會又表明投連險不屬「證券」,不會監管有關買賣,故此投保人的利益完全缺乏保障。既然投連險不屬證券,難以監管,證監會實不應批准銷售,以免誤導公眾。在缺乏足夠監管,收費高昂,運作透明度極低的情況下,投保人實不應冒這麼大風險去認購。若想認購基金和壽險,便應分開處理,以免被人愚弄。至於那些已經認購的投保人,便要想辦法脫身,以免泥足深陷。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379

機管局發債供全民認購(2015/4/9) 林本利

2015-04-09  NM
 
 

 

經過多年研究和討論,行政會議終於拍板通過機管局興建第三條跑道,最快明年動工,2023年落成,估計造價約為1,415億元。機管局向行會提出的融資方案,當中包括530億元來自借貸及發債,470億元來自溢利及不向政府派息10年,餘下420億元來自向旅客徵收180元機場建設費。

融資方案披露後,有朋友透過電郵聯絡筆者,並附上筆者在2011年6月29日在本欄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為《新跑道融資各方有責》),指出機管局「三管齊下」的融資方案與文章所述完全一樣。

2011年筆者提出的融資方案,完全沒有意圖想繞過立法會申請撥款的程序。只覺得以機管局的營運及財政表現,實有能力向各持份者籌集資金,毋須政府額外注資,亦不用重金禮聘財務顧問去研究融資方案。

近日再翻開機管局的年報,發覺過去四年,機管局的營運及財政表現突飛猛進,營業額由2010/11年度的106億元,大幅上升至2013/14年度的148億元,每年增長超過一成。同期的稅後溢利更由40億元急增至64億元。

估計剛過去的一個財政年度(2014/15),機管局的營業額將增加至約160億元,稅後溢利超過70億元。以政府約300億元股本計算,股本回報率超過20%,而資產回報率亦在13%以上。這還未計算政府每年收取10多億元利得稅,以及20多億元機場離境稅。

1989年「六四事件」後,港英政府為了振興經濟,挽回港人信心,決定投資過千億元興建新機場及其他相關基建項目,為香港過去20多年的發展奠定穩固基礎。試想今日若然沒有新機場、機場鐵路、西九龍300多公頃填海土地、東涌新市鎮、西區海底隧道、青馬大橋等基建,香港的居住環境,對內及對外的交通會是怎樣的情況?

最難得的是政府當年投資300多億元興建新機場,過去十多年為機管局帶來超過500億元利潤,政府早已從派息、利得稅、離境稅及還款方面收回成本。現時赤鱲角機場每日接待17萬旅客,直接提供6萬多個就業職位,推動香港的旅遊、物流及其他商業的發展。機管局不單為庫房帶來巨大收入,亦為本地的國泰航空公司創造大量投資和就業機會。國泰及其母公司太古將部分利潤用作贊助香港管弦樂團,吸引更多旅客來港欣賞表演節目,推動香港文化藝術的發展。在財閥壟斷下,香港的貨櫃碼頭業務已走向式微。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香港的航空交通表現確實優秀,值得港人驕傲。筆者認同香港有需要興建「三跑」,即使造價和興建的時間表依然有值得商榷之處。若然不興建「三跑」,任由航空服務供不應求,航空公司自然會大幅加價,對使用者不利。至於融資方法,筆者亦同意行會的意見,以機管局的營運及財務表現,實在可以增加發債金額(並調低建設費),例如由530億元增加至600億元,甚至700億元。以過去幾年市民搶購iBond的經驗來看,香港實在有需要發展債券市場,供市民多一類投資工具作選擇。去年上市的港燈,每年准許利潤不過40多億元(並且有機會被調低),依然可以借貸500多億元。以機管局每年70多億元溢利來推算,應有能力多發債券,特別是年期較長的債券,供全港市民認購,以測試市民是否支持興建「三跑」。到時機管局高層亦應大量入貨,以顯示對「三跑」投下信心的一票!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3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