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債轉股方案出台售債權予壞賬管理公司 分析:有利內銀股
1 :
GS(14)@2016-10-11 08:08:30【本報訊】曾被譏為「內銀股東埋單」的債轉股方案,昨日正式出台,不過與市場預期不同,內銀只需將債權售予資產管理公司,然後由後者將債權轉成股權,內銀毋須「臨危受命」強迫成債仔股東之餘,瀕危企業壽命亦得以延長,分析認為政策對內銀股正面。記者:周家誠 陳洛嘉
所謂債轉股,實際是將企業爛債,以折讓價轉讓成持股。昨日發改委、財政部、人民銀行等五個中央部門聯合宣佈《關於市場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提到銀行不得直接將債權轉為股權,須向實施機構出售債權,再由該機構將企業債權轉為股權。實施機構包括以資產管理公司(AMC)為主的壞賬處理公司。債轉股方案獲得中央批准後,銀行須將債權轉售予AMC,作價必須符合市場價格;AMC及後再與負債企業商討轉股價格、條件等,當中會參考二手市場價格。商討完成後,AMC將會成為該企業股東,並可按法規參與公司營運決策,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等。待該企業營運指標回復正常後,AMC則可透過上市、股權轉讓、併購方式退出企業股權,從而實現利潤。
殭屍企業等不准參與
不過,《意見》提及一些扭虧無望、失去發展前景的殭屍企業,或是產能過剩企業等不准參與債轉股;只有前景優良、國家重點扶持、信用狀況良好之企業才獲批准。事實上,年初傳出債轉股政策出台後,曾惹來不少批評,包括中央為拯救瀕危企業,強硬地要求銀行將債權變股權,變相由小股東埋單,而銀行持有股權,將會大大損耗資本,未來甚至需要集資,減低內銀股投資價值。星展香港經濟師周洪禮認為,內銀不擅長扮演股東角色,亦不懂管理企業,而且內銀持有股權,對資本充足率亦有耗損。目前新方案較為理想,除了可將不良貸款風險轉給AMC,改善「企業未能還錢、銀行壞賬上升」的膠着局面,亦能爭取更多時間解決企業債台高築問題。但周洪禮質疑,債轉股未必能真正解決問題,例如內銀轉讓股權是否真正透過市場價格?規模究竟有多大?不良貸款責任轉嫁予AMC是否能最終解決內地企業債重問題?仍然須由當局釐清。
免銀行跌入無底深潭
新鴻基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認為,政策將銀行隔離,不得直接將債權轉為股權,要先轉讓債權予資產管理公司,理論上對內銀是利好消息,可防止銀行「泥足深陷,跌入無底深潭」。惟他亦質疑:「債轉股下究竟係內銀有賺,定係資產管理公司有賺?就要睇內銀會折讓幾多出售債權,資產管理公司又係咪有國家責任硬食壞賬。」他認為,其實政策始終無解決無錢還的問題,故成效多大始終要詳看實施細節。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11/19797076
內銀全線跌 分析:非因債轉股
1 :
GS(14)@2016-10-12 07:44:03【明報專訊】周一國務院正式出台債轉股相關文件,雖然條款優於市場預期,然而內銀股卻全線下挫。市場分析認為,內地企業去槓桿令銀行利潤率下跌。
國務院周一出台了關於降低企業槓桿率的意見,文件首次清晰闡明了債轉股的市場化原則。不過,昨日內銀卻應聲下挫,建行(0939)跌2.4%,工行(1398)跌1.8%。
德銀:債轉股對去槓桿成效有限
德銀發表報告表示,債轉股不會大規模採用,因而對於企業的去槓桿成效有限。債務重組即降低利率,延長貸款期限的使用遠遠比債轉股廣泛。因而,企業降槓桿對於銀行的主要影響應當是利潤率受到擠壓,而不是壞帳湧現,工行(1398)和招行(3968)受影響較小。星展唯高達昨日給投資者的電郵表示,債轉股的影響有限,之前1萬億的目標已經被去除。該行內銀分析師陳姝瑾認為,第三方而不是銀行執行債轉股,對於銀行有利,因為債權的風險系數是一倍,股權的風險系數是4至12倍,一旦銀行自身執行債轉股,將導致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大受影響。她又表示,昨日內銀股下跌未必是因為債轉股,而可能是人民幣下跌,北水枯竭,昨日A股的內銀股十分平穩。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066&issue=20161012
傳人行促內銀控制房貸風險
1 :
GS(14)@2016-10-14 06:47:24【本報訊】內地媒體《財新網》引述消息報道,人行前日召集了五大國有銀行及12間股份制商銀的高層,及專責個人貸款及資產負債部門的總經理,就商業銀行住房信貸舉行會議,期間央行要求各商銀理性對待樓市,加強信貸結構調整,強化住房信貸管理及控制好相關貸款風險。《財新網》引述多位內銀高層表示,房價上漲過快,確實對金融穩定、金融安全帶來考驗,容易造成產業空心化,甚至影響社會長遠發展,此輪房地產調控政策能否有效,關鍵之一在於信貸政策的管理。報道續說,監管部門將加強對金融機構住房金融業務的監督檢查,增強對銀行自律機制的指導,提高對宏觀審慎評估的約束等,以管理商銀對樓市的信貸投放。自3月以來,內地房價上漲迅速,報道指,9月份內地按揭貸款增速仍快,10個房價上漲過快的城市,按揭貸款便佔總按揭貸款的四成。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14/19800251
人行兩招抽水 內銀股受壓 10年債息抽升 人民幣反彈
1 :
GS(14)@2016-10-27 05:35:59【明報專訊】內地前日兩大消息導致內銀股昨日普遍偏軟,其一是人行罕有沒為前日到期的1660億元(人民幣.下同)6個月中期借貸便利(MLF)進行續期;其次是外電傳出人行要求各商業銀行於第三季起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MPA)考核測算,或將加大銀行對資本及準備金要求。除內銀受壓,內地債券孳息率昨日也見抽升,間接影響人民幣止跌反彈。
明報記者 陳子凌
四大行昨日表現疲弱,建行(0939)報5.72元,跌1.72%;昨日公布業績的中行(3988)與工行(1398)亦跌約1.4%;農行(1288)亦跌約1%.半新股郵儲行(1658)亦再插1.8%,報4.36元。
MLF不續期 分析:調控槓桿
人行罕有不對MLF續期,市場估計中央有意收緊中長期流動性,擔心資金進一步緊張。不過要注意,人行昨日進行2100億元逆回購,令單日淨投放流動性達到1250億元;同時,上周二(18日)人行亦進行了4620億元的MLF,計及當日到期1320億元,單日淨投放亦已達3300億元。中信證券認為,人行是以大額逆回購保證短期流動性,而中長期資金趨緊會成常態,藉此調控槓桿。
另一方面,外電路透引述消息人士指,人行日前要求,從第三季起將銀行表外理財業務納入MPA測算,以進一步規範表外理財,意味着MPA統計範圍除各項貸款、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資產、存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等5個項目外,還將增加表外理財資金運用項目。
表外業務監管趨嚴,等於銀行表內業務轉移至表外,並作為理財產品處理的現象將受約束,華泰證券首席金融分析師羅毅稱,截至上半年,高收益理財產品規模達26萬億元,按同期MPA餘額較去年底增長約12%計,將表外理財納入,會使上半年MPA餘額增速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
傳內銀表外貸納入考核
再者,由於40%的表外理財資金投向債券,故是次收緊監管直接衝擊昨日債市表現,10年期國債孳息率昨日抽升0.033厘至2.744厘;另據市場人士透露,建行昨日新發6隻公司債銷情也因此而欠佳,消息人士更認為,債市銷售受影響,債息會被逼上升,不過內地債息升高對於避免中美息差進一步收窄會有一定幫助。
隨着債息抽升,加上昨日人民幣中間價報6.7705,較上日中間價升值39點子(1元等如10,000點子),帶動在岸人民幣終止三連跌,收報6.7686,升值92點子。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659&issue=20161027
銀監促內銀杜絕地方政府違規融資
1 :
GS(14)@2016-11-10 08:01:13【本報訊】彭博引述消息人士指,中銀監主席尚福林上月出席會議時提醒內銀,地方融資平台的信用風險上升,內銀應杜絕通過新型融資模式向地方政府違規融資。報道指,尚福林於會上提醒,地方融資平台信用對內銀的影響持續擴大,這些平台的債務比率越升越高,令地方政府的償債壓力不斷增加。尚福林指,部份地方政府透過多種新型模式,包括公私營機構合作、設立政府投資基金等進行融資,以規避直接從銀行取得貸款的監管,令槓桿持續擴大,導致政府的隱性債務規模有所增加,而部份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卻在不停減弱。消息人士指,尚福林嚴禁內銀接受地方政府透過上述融資平台進行違規借貸,必須杜絕隱性債務規模持續增加。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10/19828659
內銀表外管理新規 恐增撥備
1 :
GS(14)@2016-11-24 07:16:59【明報專訊】中銀監昨日就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的指引進行修訂,然後再作公開諮詢。修訂後的新指引,更清晰釐定表外業務的分類及風險管理方法,日後銀行在評估風險時,要對這些不計入資產負債表內的業務全面管理,意味撥備可能會增加。
覆蓋各類風險 業務區分管理
所謂表外業務,包括擔保承諾服務、代理投資或融資服務及中介服務等,按照現行的會計準則,這些業務都不形成資產負債,但能夠引起當期損益變動。故中銀監早在2011年就表外業務風險管理發出指引,而當局表示,由於近年銀行業的表外業務快速發展,而現行的指引已難以適應當前的監管需要,故需更新和完善。
新的指引在要求銀行遵守「全覆蓋原則」,覆蓋表外業務所包含的各類風險。同時要進行分類管理,區分不同表外業務的性質和承擔的風險種類。同時要求銀行對擔保承諾類、投融資服務類及中介服務類的表外業務,計提減值準備,並根據資本規定計算風險加權資產,計提資本。
國泰君安銀行業分析員曹柱指出,在眾多表外業務當中,市場主要擔心銀行的信貸承擔及理財產品的業務,這次發出新指引,令銀行的風險管理更規範化,但在舊有指引下,銀行的撥備其實已經覆蓋了這些業務,因此新指引不會有太大影響。
惠譽:一級資本充足率料降
惠譽卻認為,截至今年上半年,未償理財產品中的75%以上均為表外業務,總額達20.2萬億元人民幣。由於銀行將虧損轉移給投資者的情况非常罕見,因此這些理財產品實際上是銀行的第二資產負債表。惠譽預計,如果將無抵押的理財產品計入表內資產,國有銀行和中型商業銀行的平均一級資本充足率將分別下降1.4和2.5個基點。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413&issue=20161124
東方資產憂低估內銀風險
1 :
GS(14)@2016-11-24 07:32:42【本報訊】中國東方資產管理昨發表報告指,內地賬面風險普遍較真實風險有所低估,估計內地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在2%至3%。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董事長賴小民昨於另一場合上表示,不良貸款比例有上升及增加趨勢,但整體仍在可控範圍。中國東方昨日發佈的《2016: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認為,由於商業銀行受到業績考核和監管方面的制約,賬面風險普遍較真實風險有所低估,預計2016年內地商業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在2%至3%。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規模達1.49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76%。賴小民指內地經濟下行壓力增加,不良貸款比例、餘額有上升趨勢,但仍在可控範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例與發達國家銀行相比仍處較低水平,只要控制好風險,內地經濟可保持增長。他指早前推出「債轉股」計劃比17年前的方案更市場化,又認為引入外資資金與經驗處理不良資產可行,任何國家也可參與。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24/19843928
評級機構穆迪惠譽 看淡內銀前景
1 :
GS(14)@2016-12-07 07:24:39【明報專訊】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及惠譽不約而同唱淡中國銀行業。惠譽發表報告表示, 對中國銀行業前景持負面態度,因內銀盈利能力薄弱及強勁的信貸增長,將持續令其資本狀況受壓,另外,企業不斷上升的槓桿率亦是中國銀行面對的主要風險。惠譽表示,低利率、貸款轉讓、「債轉股」等旨在減輕借貸企業債務負擔的措施,令中國債務解決方案的時間表一再拖延,只要中國GDP增長目標仍然依賴信貸支持,企業槓桿率將持續上升。
惠譽:GDP目標依賴信貸 槓桿持續上升
穆迪亦發表報告,表示對中國銀行體系前景不感樂觀,穆迪稱隨着內地企業架構重組、國家經濟增長放緩,以及個別領域資產價格上升,在未來12至18個月,中國銀行業將會面臨更多挑戰。穆迪預測,中國明年GDP增長將由今年首三季的6.7%,下降至6.3%,另外,考慮到企業貸款需求下降,及中國政府致力實施企業去槓桿化,預期信貸增長將會適度增長。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760&issue=20161206
內銀表外理財下季納評估
1 :
GS(14)@2016-12-21 08:11:50【明報專訊】人行決定從明年首季開始,正式將金融機構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指標範圍,令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管理進一步擴大,人行並要求,金融機構在年底前要保持表外理財業務平穩有序增長。
納入廣義信貸範圍
人行表示,表外理財資產會在扣除現金和存款等之後,納入廣義信貸範圍,納入後廣義信貸指標仍主要以餘額按年增速考核;是次調整是考慮到目前未納入MPA的表外理財業務增長較快,部分銀行業務潛藏風險,為更加全面準確衡量風險,引導金融機構更為審慎經營需要加強對表外理財業務的宏觀審慎評估。
MPA是人行今年正式執行的新考核制度,用作直接檢測銀行的信貸擴張速度。法興認為,將表外理財納入MPA的話,銀行便需重新審視自身的廣義信貸規模,為免考核結果欠佳,有需要逐步減少表外理財規模。
法興﹕將減少債券投資需求
法興又估計,目前有56%理財產品投資於債市及貨幣市場,若銀行減少理財產品,自然會減少債券及貨幣市場投資需求,從而令息率推高。
此外,由於吸納存款能力不及大銀行,過往一些業務較進取的中小型銀行會更依賴表外業務,主動提高負債去獲得更多資金,因此理財擴張速度遠超過大型銀行,但將表外業務納入MPA,意味着這種激進的理財擴張受到抑制,變相令中小銀行資金趨緊,影響會較大銀行明顯。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410&issue=20161221
投資學堂:買內銀賺10厘息
1 :
GS(14)@2017-01-07 00:28:03每年初筆者的指定投資動作,是候低吸納內銀股,但大家不要誤會筆者看好內銀股前景,只是作短線收股息之用,待7月收到股息便回吐,因為以年利率計算,股息回報高達10至12厘!現時內銀股的股息率大約5、6厘,這是以持有一年計算。假若在1月買貨,7月收股息後沽貨,即持貨六個月便收取全年股息,年利率回報便不是5、6厘,而是10至12厘。若進取些,再以期權配合,總回報可能更高。當然上述計算是假設股價沒有大跌,所以要買保險,才可穩賺股息。自從內銀股的期權加了「X」字頭後,期權金大跌,真是「買抵過沽」,買來作保險成本並不高。在內銀股中,筆者首選建行(939),雖然股息率不及農行(1288),但勝在有國內大水喉射住。現時中國結算所持有的港股,以建行H股金額最高,達540多億元,除了是港股之冠外,更有趣的是中國結算所持有的工行(1398)、中行(3988)及農行等H股之總金額,竟然不及建行高!阿爺持有這麼多貨,無理由唔睇住?尤其是派股息,反正落自己袋。最後便是筆者至愛的黑馬交行(3328),去年市場已常有謠言內銀股水緊,有心人要將股價推高至賬面值才可供股集資,即大約要升20%才成,筆者估計今年風會繼續吹,而交行乃其中一隻折讓較大的內銀股!譚紹興財經評論員
mailto:
[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五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06/19887637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