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Netflix海斯汀:我喜歡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完美 美國現場》與全球串流影音霸主面對面

2016-01-18  TWM

全球串流影音龍頭網飛(Netflix),又有驚人之舉。這次,他們挑戰一口氣在130個國家上線服務。如果成功,將引發影音產業大海嘯。為什麼網飛總是能引領產業潮流、帶來驚喜? 網飛創辦人兼執行長海斯汀的個人風格,與他一手建立的公司文化,絕對是關鍵。

一月六日早上八點不到,美國拉斯維加斯威尼斯人酒店出現長長的排隊人龍,從五樓沿著一層又一層的手扶梯,一路向下蔓延。這裡是全球最大科技展CES(消費 性電子大展)正式開幕的首場主題演講會場,來自世界各地的分析師、媒體、網路業者、電子廠商等,全為「他」而來:網飛(Netflix)創辦人里德.海斯 汀(Reed Hastings)。

「今天,你們正目睹全新的全球網路電視服務網的誕生。」新加坡、台灣等一個接一個世界國旗在大螢幕上流轉,海斯汀宣布了這個震撼全球的消息。那一刻起,網飛已在全球一百三十個國家同步上線。

一天前進一百三十個市場

它,是全球最了解你家觀影行為的公司花了十年時間,直到二○○七年,網飛才第一次走出美國,打入加拿大市場;而這次,他竟然只用一天,就新增了一百三十個 市場,總計服務範圍已涵蓋全球逾一百九十個國家。這代表,未來一部新電影在網飛上架,等同於瞬間出現在全球七億個家庭的數十億台裝置中。同時間,這些從全 世界湧進來的觀看數據,將會讓網飛成為最了解全世界觀眾觀影行為與喜好的公司。

如果這次大膽的全球擴張計畫成功,可以想見,對既有影視產業絕對是一場大海嘯,並也會將網飛再推上更高峰。

但如同海斯汀所說:「全球擴張讓我們感到鼓舞,也感到挑戰。」機會的背後,代表網飛必須投入更多資金、採購更多區域的內容版權、拍攝更多全球化內容,並解決各地消費者偏好、語言、文化、支付方式,以及法規、版權等障礙。

不能決定的事,就交給辯論!

建立開放風格,激盪同事更多想法然而海斯汀也曾說過,「勇敢可以帶來創新,也能摧毀我們。

但我們不能因此就不敢冒險。」終究,他還是選擇向前狂奔。

放眼全球,論財力和人力規模,網飛都不是業界最大的,但不論是一九九七年推出的郵寄DVD服務,擊潰影視巨人百視達,或二○○七年領先業界推出串流影音, 還是一一年以一億美元天價買下《紙牌屋》版權,踏入原創內容產業,成為美國艾美獎常客,還有今年的大規模擴張等,都讓人好奇為什麼過去十九年來,網飛不僅 能以小搏大,打敗業界巨人,還能經常做出領先業界的創舉?

海斯汀無疑扮演了最關鍵角色。

雖然,當年提案買下《紙牌屋》版權的人不是海斯汀;打破電視業慣例,提議一口氣將全套影集放上網飛的人,也不是他,但今天如果不是由海斯汀擔任執行長,帶領這家公司,這些突破性的決策,很可能都不會發生。

網飛產品創新副總裁葉林(Todd Yelling)記得,「四年前為了要不要讓所有影集一次上架,產品和內容部門曾有過很激烈的辯論……。網飛的文化就是辯論,我們在網飛,解決問題就經常用辯論的方式。」而這樣的企業文化,便是海斯汀帶起來的。

「他是我見過最聰明的人之一。」葉林多年來,見識過不少知名企業頂尖聰明的執行長,「多數時候,這些執行長的聰明會讓其他人感到挫敗,但海斯汀卻不會。」沒有專屬辦公室的海斯汀,總是在網飛的各部門走動,跟大家激盪出更多更好的想法。

這次,《今周刊》前進拉斯維加斯,採訪這位開創串流影音潮流的王者。不論在台上、台下,海斯汀絲毫沒有成功者的高傲,他認真看待每一個問題,並不時展現出他的幽默、自信與隨和。

以下為此行採訪紀要: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對你來說,是一一年買下《紙牌屋》的版權決定比較困難?還是這次一口氣讓一百三十個國家的服務上線的決策較困難?

海斯汀答:三年前網飛在原創內容還是零,什麼都沒有,所以那個決定對我們來說非常困難。但這次一點都不難,因為我們已在全球看到這麼多成功的經驗,有來自 加拿大、拉丁美洲、 歐洲,還有最近在日本、澳洲上線。我們很有信心,這個世界想要有隨選網路電視的服務,所以這件事主要的挑戰,只是接下來有很多工作必須做,但這不是一個困 難的決定。

不怕影響財測,大膽擴張!

拿到與消費者直接對話的門票網飛內容長索倫托(Ted Sarandos)答:相比於當時決定做《紙牌屋》,像是一個盲目的決策,這次我們則是已經在美國以外的市場營運多年。大家經常會問,這個地區的人想要什 麼樣的內容?但迷人的是,在全世界受到歡迎的節目,未必有意要全球化。就像我們買的一部電視劇《Suits》(中譯:金裝律師),這部片其實很美式風格, 但每次一上架,都可以在全球市場得到很好的反應。

問:這麼快速的擴張,會不會影響到網飛原本的財務預測,延後實現國際業務獲利的時間點?

海斯汀答:我們從過去的經驗學到很多。舉例來說,四年前網飛在巴西發表,當時只能使用國際信用卡支付,不能用本地信用卡。但經過幾年努力,現在巴西人要成為會員已經很簡單,我們在巴西也非常成功。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開始去做。

而且透過快速的擴張,我們也會學習得更快,因為我們有真正的消費者可以對話。

我們掌握了很好的節奏。我們做的每件事都和我們告訴投資者的很一致,財務目標沒有改變。

索倫托答:而且我們擴張到愈多地方,就會有更多內容工作者進入我們的雷達,例如現在網飛已經在和韓國導演奉俊昊合作拍攝電影。

問:網飛已經在全球超過一百九十個國家上線了,下一步你想要做什麼?

海斯汀答:這次一百三十國服務上線的發表會,就像是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這是一件大事,但「真正的工作」其實在未來二十年;所謂真正的工作,就是要讓網飛在 越南、泰國和巴西等地,都變得像在美國一樣受到歡迎,也要建立起全球化的內容,而這是要花二十年的工作。我們想打造國際化的網飛,要受到當地歡迎,而且要 讓世界每個人都可以看到一樣的內容。我們對未來十年的基本目標是:簡單的網飛和無與倫比的內容。

問:網飛全球化這個新生兒,真的需要二十年時間才能長大成人嗎?

海斯汀答:我們需要很長的時間,可能兩年,也可能四十年,妳怎麼看?(笑)我的太太告訴我:「記住,你沒有生小孩,你只是握住我的手。」現在網飛團隊生出了小孩,我是抓住那隻手的人。

問:大家都很關心網飛在VR(虛擬實境)的計畫,你知道樂視這家中國串流影音公司嗎?他們已經開始做自己的VR裝置了。

海斯汀答:我知道樂視,他們做了他們自己的每一樣產品。中國的公司很有野心,他們每件事都想嘗試,他們也向其他更強大的對手挑戰。

問:相對於樂視這樣的公司積極採取多元化布局,為什麼這麼多年來,你能專注在同一件事上?

「台灣是很好的市場!」

較無盜版問題,預告即將登台海斯汀答:(低頭沉思五秒)……我想這兩種方式(指樂視的多元布局和網飛只專注做串流影音)都可能成功,而對我來說,我喜歡把一件事情做到完美極致的好。

但你知道,(要專心做一件事)你必須經常說不。我相信沒有最完美的一條路。

問:網飛一口氣在全球新增一百三十個服務區域,在這麼忙碌的狀況下,我猜你可能沒有辦法撥時間到台灣來?

海斯汀答:很快、很快。我們有業務在那裡,台灣是很好的市場,這裡的人是願意為內容付費的,盜版問題也不像其他地區嚴重,很不錯。(笑,伸出手將食指與中指交疊)祈求好運!

海斯汀(Reed Hastings)

出生:1960年

現職:網飛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經歷:軟體開發工具公司

Pure Software創辦人

學歷:美國史丹佛大學

電腦科學碩士

他帶著野心,朝著全球奔襲讓網飛在全球都像在美國一樣受歡迎、建立起全球化的內容,這就是我們的下一步!

它不是業界人力、財力規模最大,為何能當串流影音之王?

專注將一件事做到極致:當年網飛和百視達展開市占率肉搏戰時,海斯汀試過各種方式,最終他發現,真正讓網飛在戰場中活下來的,其實只是把「DVD郵寄服務」做到最好。

追求極簡商業模式:海斯汀相信人們喜歡簡單的東西,所以網飛多年來維持單純的資費設計,以及零廣告的簡潔使用者介面。

即使可能帶來毀滅,也要勇於冒險:海斯汀曾用一億美元天價買下《紙牌屋》版權,以原創內容為網飛開創新的盛世。

整理:何佩珊

撰文 / 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509

蒙牛來了一位“馬主席”,他需要做好三件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2023.html

蒙牛來了一位“馬主席”,他需要做好三件事

一財網 張誌偉 2016-02-21 17:39:00

2月19日晚間,蒙牛發布人事調整公告:寧高寧、於旭波同時辭任蒙牛董事會主席、副主席職務,中糧集團副總裁兼戰略部總監馬建平接任寧高寧。

2月19日晚間,蒙牛發布人事調整公告:寧高寧、於旭波同時辭任蒙牛董事會主席、副主席職務,中糧集團副總裁兼戰略部總監馬建平接任寧高寧。

1月5日,寧高寧調任中化集團,隨後他從中糧集團逐步抽離出來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不過,這次“正常人事調整”對於蒙牛來說意義重大,自公司創辦至今,馬建平算是蒙牛第三位“董事會主席”,與牛根生、寧高寧相比,馬建平上任時點格外關鍵,此時蒙牛已經是500億規模的乳企,這位馬主席未來無疑將掌控公司發展方向:如何沖刺千億?蒙牛未來是什麽樣子?

寧高寧辭任蒙牛董事會主席(網絡資料圖)

寧高寧不斷鞭策蒙牛

先說說“董事會主席”是幹啥的:從定義上來講,董事會主席是公司或集團最高負責人的職稱;具體職責包括負責召開並參加董事會,決定公司生產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公司內部管理機構設置、部分高管職務聘任或解聘,聽取總經理工作報告並作出決議等。

一位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這兩年隨著蒙牛漸入佳境,寧高寧和於旭波基本甚少過問公司的日常經營業務。但自中糧入主蒙牛至今,與其他中糧旗下公司業務相比,寧高寧對蒙牛格外關註和用心,包括為一些重要並購項目出謀劃策,提供中糧一切資源全力支持蒙牛發展等。

2009年7月6日晚,中糧聯手厚樸投資61億港元入股蒙牛,一路橫沖直撞的“野牛”正式被央企收編,中糧成為蒙牛第一大股東。2011年6月10日,蒙牛董事會主席職務第一次發生變化:創始人牛根生辭任,大股東中糧的舵手寧高寧“接棒”。

那一年,寧高寧和牛根生同樣是53歲。

這一年,蒙牛被伊利逆襲,將中國乳業老大的位置拱手相讓。

2011年至今,憑借奧運營銷崛起的伊利領跑在前,中糧入主後的蒙牛不斷並購,通過外延式增長緊緊追趕。

寧高寧接任蒙牛董事會主席的前7個月,2010年11月22日,蒙牛宣布以4.69億收購君樂寶51%股權;寧高寧上任蒙牛董事會主席不到兩年,2013年5月8日,蒙牛入股現代牧業,並成為其單一最大股東;僅僅40天後,2013年6月18日,蒙牛宣布收購雅士利;還是寧高寧在任期間,2015年7月24日,蒙牛方面宣布,雅士利受讓達能旗下多美滋中國全部股權。

374億、361億、433億、500億,這是蒙牛自2011年以來四年間的營收規模。

如果不是命運的安排,寧高寧原本是要學中文、夢想成為作家的,但歪打正著成為了經濟學學士、MBA主修財務並具備國際視野的資本運作達人。從華潤到中糧,他沒幹別的,就琢磨怎麽把一只只貓,集中打造成一只老虎。

在寧高寧的指揮下,蒙牛這幾年雖然被伊利反超,但是通過在酸奶業務、原奶業務以及奶粉業務上不斷合縱連橫,始終保持了對伊利的貼身跟進,沒有被遠遠甩開。

2014年,伊利544億,蒙牛500.5億,雙方攜手首次挺進500億俱樂部。根據荷蘭合作銀行發布的最新數據,2015年全球乳業排名中,伊利第10,蒙牛第11。

馬建平(左一)曾代表中糧集團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合作協議(網絡資料圖)​

馬建平將如何“放牛”

蒙牛董事會主席職務如今發生第二次變更後,新帥馬建平執掌企業,蒙牛將走向何方,的確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話題。

據公告中馬建平簡歷顯示,他曾任中糧地產(000031.SZ)董事,而蒙牛現任總裁孫伊萍在來蒙牛之前,曾在中糧地產工作長達5年。一位接近中糧地產的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其實在中糧地產期間,馬建平就非常賞識孫伊萍。

因此,馬建平上任蒙牛董事會主席後,在人事安排方面可能繼續重用孫伊萍,畢竟自孫上任以來的三四年的時間里,蒙牛已經從一家民企文化過渡到具有央企氣息的國際範兒公司。

另一位接近蒙牛的知情人士分析稱,接下來,馬建平將會加強戰略方面的工作部署,包括戰略規劃、標桿研究、運營分析等。而這也與其工作背景有所關聯,他在中糧任職集團副總裁、戰略部總監一職,在戰略規劃、企業融資、投資並購及企業管理方面擁有廣泛經驗。

從公司自身和中國乳業來看,蒙牛如今都處在關鍵而微妙的時期:繼續並購擴張趕超伊利,還是潛心整合實現內涵式增長,不管哪一個方向,都是極具挑戰的,因為外部環境瞬息萬變。

2016年1月22日,孫伊萍在蒙牛年會上提出了公司新願景:以消費者為中心,成為創新引領的百年營養健康食品公司。短短幾個字卻值得玩味,首先靠營銷驅動的蒙牛將繼續保持創新,並且不再過度追求量和速,而是立誌成為百年乳企,同時要從乳制品向營養健康食品領域延伸。

因此,不管是馬建平還是其他人,蒙牛董事會主席人選無疑要引領全公司主要做三件事:一是與伊利一樣沖刺千億目標,尤其要在奶粉業務上盡快趕上來;二是加快國際化,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布局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並為全球市場提供適銷對路的營養健康食品;三是做好“蒙牛系”內部協調工作,對內要解決矛盾平衡利益分配,有錢大家賺,眼光放長遠,讓公司上下遊各業務單元真正擰成一股繩,有勁一起使。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429

兩件事牽動 台灣再降息三次不意外 關鍵解讀》我們會負利率嗎?

2016-02-22  TCW

全球負利率競賽開打,台灣央行會跟進?

一旦降息,誰將受害最深?低利率時代又該如何自保?

全球央行面臨實施負利率政策壓力,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開槍」的國家,台灣央行是否也會跟進?

日本央行推出負利率政策,引起反效果,全球股市重挫,台灣央行總裁彭淮南,農曆春節每天赴央行加班,外匯局、業務局、國庫署、秘書處,天天都有人輪班,緊盯全球金融市場。

「央行不會讓利率變負,」中研院院士胡勝正說,並表示,「央行貨幣寬鬆政策,將會繼續。」他認為,利率下降,最大受害者就是存款戶,以日本為例,根據統計,日本七成的金融資產,是直接或間接由六十歲以上的人持有,利率下降,對其中靠利息生活的人而言,收入會減少,收入減少就會收縮消費,不會擴大支出;台灣情況也相同,依賴存款利息生活的退休族,將是降息最大受害者。

當韓國降息、台灣出口續衰為救疲弱出口,央行勢必啟動降息台灣央行不會讓利率變負利率,但,今年卻持續有降息壓力。

胡勝正認為,日本開第一槍,對台灣壓力還沒那麼大,但,如果韓國跟進,台灣就會降息了。

因為,日本不是台灣的出口競爭國,韓國才是,而韓國向來緊盯日本貨幣政策,因此,估計韓國這次不會沒有動作,一旦韓國降息,造成韓元貶值,那對台灣的出口就會有影響,台灣只好跟進降息,進一步引導匯率貶值,提高出口競爭力。

除了來自韓國的壓力外,台灣出口持續衰退,也是央行將降息的原因。

財政部長張盛和預估今年一月出口,將和去年十二月一樣,呈現兩位數衰退幅度,去年十二月台灣出口值為二百二十多億美元,比前年同期衰退二二.九%,出口疲弱,可見台灣經濟情況依然低迷。

這兩個因素,讓央行近期內有降息的壓力。央行在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後,曾經連續降息七次,重貼現率從三.

六二五%,降到一.二五%,之後又升息,直到去年,才又降息兩次,重貼現率來到一.六二五%,目前距離當年最低水準,仍有〇.

三七五個百分點空間。但,這次一旦央行啟動降息,不排除利率可能創下歷史新低水準。

「央行今年如果三次降息,不要太意外。」一位金融機構總經理說,他認為,雖然台灣負利率的可能性不高,將來,利率趨近於零,是有可能的。

當利率趨近零,錢該擺哪裡?

定存、現金殖利率穩定股相對安全但,以調降利率,來刺激經濟的效果如何?胡勝正認為,如果沒有投資機會,調降利率是沒效的,以消費面來看,有錢人,可能會因利率低而多消費點,但沒錢的人會不敢消費,尤其是靠利息生活的退休族,造成通貨更緊縮。

「利率四%以下,對刺激經濟,毫無效果。」長期關注國際金融、第一銀行前董事長黃天麟認為,利率如果是在一〇%,調高利率,遏止通貨膨脹,非常有效,如果要振興經濟,降低利率,也會有效;對一家工廠面言,如果貸款利率是一〇%,降兩個百分點,變八%,利息負擔會輕很多。但,當利率降到四%以下,目前二%,未來降到一%,對工廠老闆的投資決策,就沒有影響,因為資金成本非常小。

他也認為,央行會降息,但只有宣示效果,利率政策對刺激景氣是無效的。

台灣的利率可能趨近於零,一般民眾的錢該放在哪裡?「三%獲利,就算很賺了。」國際票券總經理蔡佳晉說,過去大家習慣經濟年年成長,投資報酬率有七%、八%,甚至是兩位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要迎接低報酬的年代,大家要習慣。」他認為。

而,年息一%左右的定存、現金殖利率穩定的績優股,恐怕是短時間,相對安全的標的了。

對貸款戶而言,利率降低,利息負擔越來越輕,是負利率時代的受惠者,但,「資本一定要有利潤,」黃天麟認為,因為,負利率是經濟上非常不正常的情況,利率總有一天要回升,屆時,在低利率、零利率時借錢的人,壓力會非常大。

短期來看,台灣雖然沒有負利率的可能,但是,利率卻可能在國際負利率戰爭下,創下新低,面對低報酬率時代的來臨,每個人的投資心態都要調整,謹慎保守,才持盈保泰。

撰文者賴寧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511

退休金僵局想解套 向私校退撫學兩件事 轉型典範 沒有破產危機 報酬率還讓人稱羨

2016-03-28  TWM

年金改革窒礙難行的主因,就是減輕政府財政負擔,與憂心退休金縮水,難以取得平衡。但私校年金改革的經驗卻顯示,兩全其美是有可能的事。

去年,台灣勞保、勞退基金的投資報酬率分別是負○.五五%、負○.○九%;但台灣私校退撫儲金這支上路剛滿三年的生力軍,去年的報酬率,卻居全台第一。

私校退撫儲金依風險程度,分為三支子基金:保守型、穩健型與積極型,報酬率分別為一.七七%、三.九八%與三.九八%。而自成立以來,表現更讓人眼睛一亮。(見上圖)私校退撫儲金和勞退新制一樣,皆為「確定提撥制」(DC),但私校退撫儲金還有勞退新制所沒有的「自選投資平台」。不像所有參與新制勞工,全部的人被迫把退休金丟到同一個大籃子裡,退休教師們可以依據風險容忍度的高低,自由混搭三種基金,不必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也能進一步分散風險。

有這樣的結果,私校退撫也是經歷過一番小型的年金改革,更能夠帶給二○一六年的台灣珍貴的啟示。

軍公教退撫改革可以學…

說服納保人走向確定提撥制私校年金改革的主導者,教育部私校退撫儲金監理會執行祕書賴俊男表示,二○○六年著手規畫私校退撫制度時,私校老師都希望職業年金的部分,能比照公立學校老師與公務員,以「確定給付制」(DB),而不想接受確定提撥制。

當時,賴俊男直言,「確定給付制,靠的是下一代養上一代,在基金收益率不穩定與人口老化的前提下,這條路遲早是走不通的。」確定給付制如同預先畫了一塊大餅,只是能不能吃到,誰也不知道;而確定提撥制的精神是,「用自己現在繳的錢,養未來的自己」。雖然未來能拿回多少錢,得仰賴經理人的操盤結果,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但至少不會因為政府財政無力負擔,而引發玉石俱焚的後果。

回想當初巡迴校園,賴俊男苦笑:「當時只能告訴老師,確定給付制最終很可能除非接受資遣,不然一毛錢也拿不到。當我們拿出數據,說明這套制度真的不可行後,老師也能體諒。」

勞退新制可以學…

考量各世代風險 推基金自選平台當風險必須自負,投資就難免出現雜音,「採用確定提撥制後,初期即面臨一個問題,年輕老師認為,『趕快衝,積極一點』;相對的,資深教師認為,『保守一點就很好』」賴俊男為解決爭議,使私校退撫儲金成為台灣第一個提供基金自選平台,賦予教師「投資選擇權」。

負責私校退撫基金操盤的富蘭克林投顧副總經理邱良弼表示,平台是採用「組合式基金」的投資模式,也就是由台灣註冊可販售的約一千六百檔基金中,選出十二至十五檔基金,打造成三種不同風險的基金。

現在,每一位私校退撫納保人都可以上網,到自己的個人帳戶中,看他的退休金累積了多少、基金又幫他賺了多少錢。

分析平台的使用現況,選擇穩健型的教師比率約五%,積極型約七%,保守型高達八八%,究其落差巨大的原因,是因為約四七%的私校教師沒有主動選擇投資選項,系統「自動」將其分發到保守型基金。

對年輕人來說,如果過早將投資選項設定得太保守,將來退休風險可能更大。國際上針對這項問題已發展出一套解決方案,將「人生週期基金」設為「自動選項」。「人生週期基金」的含義是,基金操作隨著年齡遞增,風險將逆向遞減,使忽視自身投資選擇權的人,能在與年齡相應的風險下,求取合適的報酬。

成功的私校年金改革,有效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前理事長吳忠泰認為:「私校退撫可以是轉型的其中一種典範。

」在一三年的公教年金改革中,就打算把確定給付制改為確定提撥制;而勞退新制目前的改革方向,也打算開放投資方案自選。

或許,兩邊都可以參考私校年金改革制度的建立過程,走出不一樣的路。

撰文 / 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067

台灣想贏韓國 非懂不可的3件事 政策要翻轉》改善落後法令、留住人才 提高競爭力

2016-04-04  TCW

覺悟1:重點發展產業相似,韓國早我們三年準備!當出口衰退、經濟成長率每況愈下,韓國面對產業停滯與年輕人失業的困境時,卻展現了積極創新和升級的決心,是台灣的一面鏡子,也是一根鞭子。

事實上,準總統蔡英文提出的「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和韓國總統朴槿惠力推的「創造經濟」政策,無論是產業升級策略或重點產業上,都有許多重疊之處。這意味著,台、韓未來仍是在全球市場較勁的對手。

亞洲唯二的女總統,在擘畫未來重點產業時,皆以現在的優勢產業如科技、機械等作為基礎,往上升級,不約而同瞄準了新經濟,包括生技、新能源、智慧機械、物聯網等。

策略落實方面,當蔡英文計畫設立「五大創新研發產業園區」,從南到北,鎖定高雄的國防工業、台南的綠能產業、台中的智慧機械、桃竹的物聯網及竹北的生醫園區、南港園區等;那一廂,朴槿惠早已在韓國各行政區設立十七個「創造經濟創新中心」,推動產業創新、活絡地方經濟。

覺悟2:韓國中央到民間砸錢投資新創,台灣還在吵!

為了打世界盃、進軍國際市場,韓國挾國家資源,大幅補助新創和中小企業。同樣的,蔡英文也提出「政府要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一起組成『台灣隊』來打國際盃。」但不同的是,在朴槿惠強力主導下,韓國大財團出錢出力,資助年輕人創業、帶領他們進軍全球市場。

反觀台灣,新政府計畫成立「類主權基金」,由政府專門機構管理,投資五大重點產業,並購併有價值的新創企業,但目前尚未推行,就已經備受爭議。從「類主權基金」組成的成員、資金來源、投資標的篩選等,都出現「可能圖利財團、虛擲納稅人的錢」的質疑聲浪。

對此,蔡英文的經濟幕僚、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解釋,「將來的產業發展,涉及國際間的合作機會,需要有一個國家級的投資團隊去評估。」覺悟3:法規綁手綁腳,已成創新路上的石頭!

人才和資金是創業的成功關鍵。但台灣的法令落後,一直飽受抱怨。

從第三方支付法規催生陣痛、募資平台適法過程、閉鎖型公司法規調整、外國白領引進台灣等事件,都凸顯了法規跟不上產業發展,造成資金與人才大量外流。

資源外流的證據是,二○一四年台灣資金淨流出達到五三○.五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專業人才外移占總外移人口六一.一%,高居全球第一。除了僵固法規,政策的落實與長遠規畫,是台灣經濟轉型的挑戰。

新政府意識到法規不合時宜的問題。「法令是一定要鬆綁的。」龔明鑫轉述,「蔡主席曾說,未來幾年可能是台灣財經法規變動幅度最大的時期。」舉例來說,《公司法》對新創業者不友善,已列為重點修法項目。龔明鑫坦言,「修改《公司法》是很大的工程,香港、新加坡一改就是好幾年,不過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可以等。」龔明鑫表示,新政府對《公司法》修訂的討論已久,可望縮短時程,「目前規畫年底就送到立法院,等到明年初的第一個會期,就可以趕快把它通過。」過去修法是「穿著衣服在改衣服」,現在「必須整體性地改」,展現了新政府對於推動新興產業、吸引投資的魄力。

「政策延續性,是韓國能夠長期投入、開花結果的關鍵。」熟悉韓國產業政策的工研院區域研究部經理陳志強指出,韓國政府會傾注國家資源,全力發展具有利基的產業和技術,且不受政權交替影響。

他指出,韓國在機器人產業每年投入十億元新台幣預算,持續二十年;台灣投入二、三年之後,看不見成果就放棄,將預算移轉至其他用途,結果導致台灣機器人技術落後韓國十年。

「五大創新研發計畫」能否讓台灣產業脫胎換骨,仍是未定之天,但未來台韓在全球競爭的路上,仍會狹路相逢。而今,韓國走在前頭,台灣必須急起直追,才有機會取得勝利。

撰文 / 鄧麗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613

當AI取代人腦 跟瑪丹娜學新賺錢術 因應策略》做到這八件事 就不怕被淘汰

2016-04-11 TWM

未來,網路能複製你的價值,把一切變成免費,你該怎麼創造差異性? 瑪丹娜靠一系列演唱會,就創造五十五億元商機的例子, 告訴你在人工智慧時代,把事情做好還不夠,還得要夠獨特。

人工智慧時代,不只音樂和電影能在網路上免費下載,未來,你的想法、所做的工作,都能透過網路複製。

「網路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印機。」全球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Kevin Kelly)說。當網路能透過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快速複製過去必須付費才能取得的服務、產品,價格將快速下降。更值得思考的是,當機器能取代你完成工作時,你該怎麼創造價值?

凱文.凱利認為,音樂產業就是最好的範例。

他發現,當音樂變成完全可以複製,可以輕易下載後,音樂產業的發展方向開始反轉。他舉例,就像百年前,當電力照明還不普及時,只有窮人才會用蠟燭照明;但當電力變得唾手可得的時候,燭光晚餐反而成了奢侈的標誌。

在音樂產業,所有人的作品都能被輕易下載,照樣還是有人賺大錢,例如美國著名女歌手瑪丹娜,她剛完成六個半月的世界巡迴演出「心叛逆」(Rebel Heart Tour),票房、周邊商品等收入達一.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十五億元);她歷年巡迴演出累計收入更高達十三.一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三○億元),成為歷史上演唱會收入最高的個人歌手。當別人苦哈哈的時候,瑪丹娜仍穩占吸金天后的寶座。

凱文.凱利認為,未來要賺錢,光做得好還不夠。如果你能做到以下八件事,你也可以賺到比過去更多的錢。

1. 每項服務都要即時

雖然每個人都能從網路上免費下載音樂,但如果你能在歌手發片的第一時間,就聽到他的新單曲,或是看到他最新的演唱會,即使你知道多等一段時間,就能免費聽到同樣的音樂,你還是會掏錢。

凱文.凱利這次新書發表也應用同樣的概念,這次他發行新書,第一批拿到書的人,必須付出高一倍的價格,但仍然有十六萬人願意買單。

2. 用個性化商品搶市

一場演唱會的影片或許不用花錢就能下載,但是如果能按照你的需求,製作出你專屬的演唱會紀念品,你或許仍會買回家,留住你參加演唱會的經驗。

凱文.凱利認為,個性化能增加產品的「黏性」,因為在這種關係裡,買家和賣家都要投入資源,換別人來做,很難達到同樣效果;像一顆阿斯匹靈很便宜,但如果有人替你提供量身訂做的醫療服務,替你挑選適合你體質的阿斯匹靈,你就會願意花更多錢,買同樣一顆藥。

3. 完整資訊解析才值錢

在軟體產業,這種獲利模式已行之有年。「有個老笑話是這樣說的,軟體下載免費,但使用手冊一萬美元。」凱文.凱利說,像紅帽等知名軟體公司,提供可修改程式碼的系統軟體,就是這樣存活下來的。很多複雜的服務,以後都可能沿用同樣模式賺錢,像解析你的基因,過去可能要一萬美元,以後,價格可能快速滑落為一百美元;凱文.凱利認為,以後可能的情況是,基因解碼降到幾乎免費,但分析解碼結果、提供建議,將變成昂貴的服務。

4. 產品讓消費者絕對放心

可靠是比免費更好的一種價值。就像你隨時可以免費下載軟體,但你卻也擔心軟體裡是否會有病毒,或被隨時跳出的廣告所干擾。如果你花錢能換到有人提供保證符合你需求的軟體,也會讓你考慮掏錢。

在音樂產業,藝人經常靠簽名提高複製品(如照片)的價值。簽名是讓消費者相信,他買到的是來自原創作者的真品,同一張照片,加上簽名,價值就大不相同。

5. 幫客戶快速找到商品

雖然很多東西都能免費下載,但要隨時取用、備份卻十分麻煩,所以,雖然取得音樂免費,卻還是有人願意付錢到iTunes上買音樂。凱文.凱利認為,這時候,人們買的已不只是下載音樂的服務,而是有人隨時替你整理這些數位資產,讓你隨時可以取得的方便性。

6. 創造實際體驗的需求

網路能複製產品和服務,但有的時候,這反而刺激消費者對實體經驗的需求。像瑪丹娜的音樂,雖然能在網路上很便宜取得,但是不會每一個消費者家裡,都有頂尖的影音設備;因此,瑪丹娜的單曲雖能輕易下載,反而刺激粉絲想到現場體驗,進而擴大演唱會的市場。

7. 提供粉絲贊助管道

凱文.凱利認為,要符合這些條件,粉絲才會願意掏錢:第一,贊助方法必須超簡單;第二,支付金額必須合理;第三,付錢後能得到回報;第四,要能讓粉絲相信,這些錢對對方有益。

電台司令樂團二○○七年發行專輯《In Rainbows》時,就讓所有消費者自己決定專輯值多少錢,自由贊助;結果平均每一次下載,樂團能收到六美元(約新台幣一九一元),這比過去(每賣一張CD),樂團能實際分到的還多。不僅如此,之後推出實體CD,依然能賣出幾百萬張。

8. 只推薦好東西

凱文.凱利說,在網路時代,「沒人看到的產品,根本沒有價值。」換句話說,能替別人找到好的產品,本身就是有價值的服務。

他分析,像美國的《電視指南》雜誌擁有上百萬的讀者,對這些人來說,電視節目隨時都能取得,幾乎不值錢,但是《電視指南》雜誌提供找到好看節目的服務,卻很重要。

《電視指南》賺到的錢,比提供它內容的三大電視網賺到的還多。

未來二十年,網路將無所不能複製,Airbnb(讓大眾出租住宿的網站)能用網路和旅館集團競爭,過去的競爭門檻將不再適用。這八個創造價值的法則,是所有人必修的課。

撰文 / 林宏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75

巴菲特下班后会做这5件事

http://www.xcf.cn/500frb/tt/201604/t20160418_770362.htm

当“奥马哈的先知”讲话的时候,人们洗耳恭听。事实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涌入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小镇,来聆听他讲述关于投资的事情。

  当然,如果真有一个商业领袖能够得到这种崇敬,那么这个人非巴菲特莫属。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年,他就能够将自己的净资产翻成两倍甚至三倍,如今, 他的身价已达670亿美元。他公司的单支股票价格是多少?191396美元。这足够在美国五十个州中的任何一个州中购买一栋房子了。

  教教我们你的方法吧,巴菲特!

  有很多书都讲述了巴菲特是如何积累财富的(在亚马逊上搜索他的名字,能够搜到几乎二十页结果)。The Motley Fool、The Wall Street Journal以及Business Insider网站上关于巴菲特的文章也是数不胜数。

  但是,关于巴菲特下班之后业余生活的文章却不是很多。

  这并不令人惊讶。当今的公司文化中充满了经常性加班的工作狂人,与业余爱好相比,巴菲特的工作日程对读者来说更有价值。但是巴菲特关于管理、投资以及赚钱的禅宗思想却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

  以下是巴菲特每天要做的五件事,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东西:

  1. 阅读五百页书。

  有一次,当被问及如何变得更聪明的时候,巴菲特举起来一叠纸,说:“每天阅读这样大小的500页书。知识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就像复利一样。”

  巴菲特预估自己有80%的清醒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上班时读一些金融文章、杂志以及报告,下班之后则读一些报纸和书籍。我们中一些人每年都读不 了这么多页书。“我更多的是阅读和思考,比更多的商人们少做了一些冲动的决定。”这句话说的有道理;你读的越多,你知道的就越多,也就更不会轻易冲动。

  2. 适当锻炼

  有一次,巴菲特说,自己保持年轻的秘诀就是“像六岁孩子那样吃东西”,包括每天喝5罐可乐。“我就是1/4的可口可乐,”他承认道。(考虑到他拥有160亿可口可乐的股票,所以这件事或许是真的。)85岁的巴菲特还喜欢吃汉堡、牛排、薯饼和漂浮沙士。

  2007年(当时巴菲特77岁),他的医生给了他一个小建议:“要么你就吃的好一点,要么你就要锻炼。”巴菲特选择了锻炼,“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个小小的改变起到了效果。2015年,巴菲特战胜了前列腺癌,如今的他看起来仍然快乐健康。

  3. 充满感激,不要浪费

  巴菲特跟随着偶像查克·费尼的脚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家之一。有很多百万富翁都加入了他的“捐赠誓言”,承诺将自己一半的净资产捐献给慈善 事业,其中包括比尔·盖茨。巴菲特承诺在他有生之年将捐出自己99%的财富。“如果你是人类中最幸运的1%,你应该感谢其余99%的人。”

  巴菲特还是一个著名的吝啬鬼。他仍然住在自己1958年花了3.15万美元买的房子里,他仍然喜欢在奥马哈的麦当劳里招待拜访他的投资者。

  4. 玩一个需要耐心的游戏

  和查克·费尼一样,巴菲特承认自己像玩游戏那样经营着自己日益增长的财富。这并不令人惊讶。他非常喜欢游戏,而且经常玩金融“心理游戏”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看到自己的投资模式。

  他还喜欢通过玩桥牌(这款游戏同“大富翁”一样,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玩完)来使自己保持犀利。事实上,巴菲特非常喜欢玩桥牌,有时甚至会在奥马哈的商业区里花上七美元来和退休的人玩桥牌。

  “这是最好的智力训练”,他说,“每十分钟你就会看到全新的局势……桥牌就是衡量得失,你无时不刻不在计算当中。”

  5. 有一项仅仅是出于兴趣的爱好。

  对于经常每周工作100多个小时的华尔街分析家来说,诸如爱好这样的东西都是被放在次等地位的。但是巴菲特却非常喜欢自己的爱好。他会弹尤克里里,还会写歌。Youtube上有他唱的关于可口可乐的歌曲视频,以及与邦·乔维的二重奏视频。

  翻译:尉艳华

  来源:Entreprenuer

  原标题:5 Things Warren Buffett Does After Work

  (责任编辑:宋埃米 HT0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386

從小一開始 搶救20萬落後學生 補救措施》學校腦袋要「解嚴」 這三件事不能等

2016-05-16 TWM

搶救二十萬個學力落後的學生迫在眉睫,除了政府有限的資源放在刀口上,協助弱勢, 更要聚焦基本學力,從小救起。無論是教育制度或教學方法,只有從根本改變,才能達到目標。

解方1》每年檢測學力 別等到國中教育會考「若問我給新政府建議,想辦法把小學一、二年級帶好吧!」甫卸任國教院副院長的台東大學特教系教授曾世杰呼籲。多年來研究以低成就學童的閱讀歷程與補救教學為主,他認為,台灣現況是,低成就表現的孩子愈來愈多,補救已經來不及,能預防就越早介入越好,出了問題就趕快幫忙拉回來。

目前國中小學學生的學力檢測機制,只有到九年級時才舉行國中教育會考,曾世杰說,這樣太晚了,會錯失教學介入的有效黃金時期。他主張,國小應建立學力監控機制,每年要監測一次基本學力(讀、寫、算)不要等到會考成績出來,才來補救。他特別強調,「尤其國小前四年每年都要做,帶不起來,唯老師是問!這樣才有機會在出問題時抓出來。」而且,這項監測機制應由國家負責,不要縣市政府來做,才能鼓勵縣市長把提升學力當政見。

有了學力監測機制,一發現學生學力低落,就應開始補救。曾世杰說,要先有基礎的讀寫能力,數學不好可能是國語不好、看不懂題目,「只要讀寫不好,所有學科都不會好」。麥肯錫顧問公司曾針對世界各國的教育系統做研究,發現優先專注於學生基本學力提升的學校,學生學力的進步成果顯著;英國教育也證實,在小學階段結束前消除分數差距,是弱勢協助最有效的方式。

消弭分數差距,讓學生學習有效,依能力實施年級內分組教學,是個不錯的辦法。不過,現行辦法是規定國中二年級才能開始分組教學,這個俗稱跑班的制度,曾世杰認為太晚了,應該小學四年級就開始。

但真正實行跑班制的學校並不多。

依據監察院調查,一○二學年度,僅有一五六所國中實施年級內之分組教學,實施常態編班而未採分組學習有七一一所,比率高達八二%;國中學生人數七十七萬餘人,接受部分基本學科如英文、數學、自然分組學習者只有五萬三千多人,只占國中學生總數的七%,顯然多數學生未能因材施教。

除了跑班,彈性的上課進度與評量方法,有其必要。新竹嘉興國小校長徐榮春就指出,山上的老師都很有熱忱,想讓學生多體驗課程,但會擔心課上不完。曾世杰曾實驗,把教材難度降低,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回來,只是,期中、期末考又變成全校一致的評量,後段學生依舊落在後面。

事實上教育部也放寬考試可分A、B、C卷三種標準,但學校不敢,擔心被抗議不公平,「體育課就可以依身高、體重有不同標準評分,學科為何不可以?新政府一定要讓學校腦袋解嚴。」曾世杰說。

解方2》課程結合地區文化 提升學習興趣「台灣有不同族群,中小學課程必須回歸文化傳統或社區本位,原住民、偏鄉或新住民的孩子,若能學習到與自己文化或生活經驗相關的課程,學業表現可能會改善。若課程內容與生活經驗太多落差,孩子興趣與能力無法展現,所以不是後端的孩子無能力,而是國家標準對他太不公平。」政大教育系教授馮朝霖點出問題。

馮朝霖認為,國家控制整個課程發展與標準,讓課程太一致性、標準化;但內容是既得利益者的文化,弱勢族群有很大一部分是原住民、新住民或偏鄉的孩子,他們學習現有課程,感受非常遙遠。

馮朝霖主張,要讓學生有學習動力與自信,就要做得更充分,突破國家對課程的壟斷,目前是「多綱多本」,未來希望能「無綱無本」。

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教授林佩璇也建議政府,可以有課綱但不要發展教科書,由學校老師去建構。教學不是老師單打獨鬥,結合同校與附近學校老師,一起把重要概念弄出來,團隊互相支援;老師要關心孩子,孩子受到關注,能量就會展現。

馮朝霖還建議,教學若太過無聊單調,學習成就很難提高,教學要翻轉,朝生活性(如蓋房子)、體驗性(如爬山)、實作性發展,讓學習成就較低的孩子提升學習動力,並讓學生從事服務學習,如此一來,即使小學生、幼兒生,也可以從服務別人之中,發現存在的價值。

解方3》提高學前教育品質 別讓孩子輸在起點國教向下延伸,提升學前教育品質,是不少學者專家共同心聲。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主任邱淑惠說,國教往下延伸,可減緩家長負擔,同時讓大家正視幼教本質是什麼;避免一味市場導向(如應家長要求,著重在教識字或背誦),並避免公立幼兒園老師過勞又流動性高,又可改善部分私立幼兒園以低薪聘人來當老師、無法把好人才帶進去的問題。

只不過,這條路蜿蜒又難走。關鍵在於,現有幼兒園高達七成是私立。邱淑惠也提醒,私幼擔心如果納入國教,會有生存危機,反彈力量很大,比較好的作法是,由政府直接給家長補助,減緩經濟壓力。同時,保障私幼老師基本薪資,改善勞動條件,優秀人才才會進來,教學品質才不會落後。

台灣師大提出二○二○年給新政府指標之一,是三○%學前教育機構通過專業認證評鑑,讓每一名幼兒都能享有至少一年的高品質學前教育。

台灣師大教育學院院長許添明說,幼兒接受低品質的學前教育,和沒接受學前教育的效果沒兩樣,有必要以專業認證評鑑,提供提升教育品質的評鑑標準,引導幼兒園自我改善,也讓家長選擇幼兒園有所依循。

許添明並建議,中央政府應提高對地方政府教育的一般補助,責成地方政府為學前教育負起責任;甚至,為了擴大財源,應改革稅制,以提高政府對教育的投資。

撰文 / 郭淑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90

馬化騰:關於“互聯網+”,騰訊格外關註這三件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400.html

6月16日,在中國“互聯網+”峰會上,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進行了題為“互聯網+時代的連接升級”的演講。

在一年前,他曾把“互聯網+”比作“工業革命”,而今年來看,互聯網+已經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組成部分,也就是信息能源。“我們把互聯網當作一個各行各業都可以積極擁抱的能源形式來理解的話,我想我們所有的行業都應該更加清楚地看到互聯網不是一個和它無關的新經濟、新領域,而是一個息息相關的你必須擁抱,否則你就會落伍這樣一個新的領域。”馬化騰說。

在演講中,馬化騰分享了他在過去的一年里對於通信、金融、零售、O2O、交通領域變化的觀察。

在通信領域,馬化騰稱過去微信和運營商之間的摩擦已經不複存在,現在是二者聯手一起展望未來的發展。“對於傳統電信領域來說,運營商已經積極擁抱像微信等新生代數據為主的互聯網通信方式,並且完成了很好的合作。整個傳統電信業從語音、短信為主轉向以數據消費為主,這樣的商業模式已經順利過渡。

對於金融領域,馬化騰稱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很好,但是也出現很多打著“互聯網+金融”創新旗號,但是非法集資的情況。這些都是需要特別關註和警醒的問題。

尤其是O2O領域,過去一年半的時間里整個中國O2O發生了巨大變化,競爭中也產生了很多推動發展的契機,其中互聯網+交通領域是目前競爭最激烈的一個垂直領域,從過去滴滴快的的激烈競爭,到合並後與優步的競爭,這個行業仍在高速發展。

但馬化騰同時也提到,政策角度還是遇到很大的挑戰,比如“互聯網+交通”怎麽面對傳統出租車,以及出行領域的這些政策法規上的問題怎麽解決?遇到沖突怎麽辦?

除此之外,過去一年的城市服務和公共服務也有很大進展,比如說公安、稅務和包括醫療、衛生、教育等在內的很多領域都有許多成果出現;在騰訊的眾創平臺中,誕生了很多垂直領域的創新公司和合作夥伴。“我相信互聯網+在未來有很多創新機會。”馬化騰說。

在這種背景下,騰訊的定位很清晰。“我們希望提供連接器的基礎功能和組件,把服務和用戶連接起來,把政府擁有的龐大數據開放出來,解決最後一公里,和用戶對接起來。其實各地政府在過去十幾年做智慧城市已經具備了很強大的數據基礎,就差最後一步的開發,這方面是大有可為的。”

馬化騰還同時透露了接下來騰訊格外關註的幾個方面:

第一個是雲服務。騰訊在雲方面的能力是非常強的,但是過去只是服務自己內部的產業和內部的系統,並沒有把它開放出來,今年會徹底地開放騰訊在雲方面的能力,同時把它商業化,能夠包裝成好的產品提供給社會、政府和合作夥伴。

第二個是地理位置信息LBS。LBS是在未來移動互聯網時代和下一代人工智能時代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一個基礎設施,它本身不是一個業務或者是有很大收入的業務。

第三個是安全。騰訊五年來立誌在安全領域不惜代價地長期投入,到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端的安全得到了業界的認可,蘋果在WWDC大會上對騰訊手機管家的騷擾攔截模塊進行了官方唯一推薦,這是對中國以及對騰訊安全團隊的一個極大認可。

在演講最後,馬化騰還表示將會推出用更加科學的方法編制的“互聯網+指數”,從各行各業各維度匯集各地的信息,給各省、各市、各個區在各行業擁抱互聯網+的指數方面有一個更加數字化的表現。

以下為馬化騰演講原文:

尊敬的任主任,尊敬的兩位院士李院士、鄔院士,以及陳副市長,以及各位嘉賓,歡迎大家來到“互聯網+”峰會的論壇現場!我的同事告訴我,今天在場的有超過800位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以及我們的合作夥伴,還有我們的媒體朋友,而且我的同事告訴我說今天上午一票難求,以至於他的微信名字都改成了“沒票”,但是我們下午有四場論壇可以容納更多的朋友來參加。因此,我們特別珍惜現在和大家交流的機會。

我記得,剛才主持人介紹,去年我們辦第一屆“互聯網+”峰會的時候,當時離去年兩會提出“互聯網+”行動綱間隔的時間非常短,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準備和籌備,我們有更多的、更充足的一些“互聯網+”領域的成果和大家進行匯報。

去年我更多的提“互聯網+”是用“工業革命”這樣的比喻,比如我們一二次工業化蒸汽機時代以及電氣化,我們這次是第三次工業革命之一的組成部分,就是信息能源。我們把互聯網當作一個各行各業都可以積極擁抱的能源的形式來理解的話,我想我們所有的行業都應該更加清楚的看到互聯網不是一個和它無關的新經濟、新領域,而是一個息息相關的你必須擁抱,否則你就會落伍這樣一個新的領域。

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在好幾個重要的領域,比如在通信、金融、零售、O2O、交通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也想跟各位簡單的分享我觀察到的一些情況。

就我們所處的“互聯網+通信”的傳統電信領域來說,運營商已經非常的擁抱像微信等等新生代的數據為主的一種互聯網通信的方式,而且合作得也非常好,整個傳統電信業從話音、短信為主轉向以數據消費為主,這樣的商業模式已經順利的過渡。過去的摩擦已經不複存在,我們現在是聯手一起展望未來的發展。

但是我們一年多來也看到,在這個領域也會產生很多其他的接踵而來的社會問題,包括不良信息的傳播,因為通信平臺流轉得非常大。這給我們帶來一個很大的責任感和壓力,信息的流轉、安全性,包括媒體這麽一報道,我們昨天晚上和今天早上還與團隊部署的一個,在這個平臺上滋生出一些涉賭有關的不法行為我們怎麽打擊,這些都是“互聯網+傳統通信方式”帶來的新問題。

金融方面,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很好,但是也出現很多打著“互聯網+金融”創新旗號,但是是非法集資的情況也在接連發生。這些都是我們要特別關註,特別警醒的一些問題。

更不用說O2O了。我們在座的合作夥伴都是我們在線上、線下結合,O2O領域的佼佼者。可以說在去年和今年這一年半的時間里,整個中國O2O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看到,不管是在58趕集分類廣告領域,也包括美團、大眾點評等這些領域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在震動中產生了很多推動變化發展的契機,旅遊行業的攜程、去哪兒、藝龍等等產業都在發生融合。

在“互聯網+交通”領域更加是我們目前競爭最激烈的一個垂直領域之一。從過去滴滴、快的激烈的競爭到合並之後又跟Uber(優步)在市場上長達一年多的競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產業還在高速的發展,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從政策角度也是遇到很大的挑戰,比如“互聯網+交通”怎麽面對傳統出租車,以及出行領域的這些政策法規上的問題怎麽解決?遇到沖突怎麽辦?

我在前不久貴州大數據的一個會上和總理交流,我就大膽的提了個建議說,當時我們拿自身和阿里巴巴的案例做對比:如果在十年前,淘寶的小店主、店家因為沒有營業執照或者不能開發票而被政策完全清掉,那可能就沒有今天的阿里巴巴了;如果五年前微信誕生的時候,因為簡單地認為這個沖擊了運營商,通信受影響而出臺政策把它直接關閉,就沒有今天微信的市場。所以,總理也非常認同說,我們在看到新生事物的時候可能更多的要看一看,對於暴露出發展中的問題,要想辦法解決。所以,在“互聯網+”時代其實挑戰很大,會遇到很多的困難。

過去這一年以來,在城市服務和公共服務方面也有很大的進展,各地政府,經信委、發改委都非常支持,我在去年到今年跑了十幾個省,積極地推動“互聯網+”的方案,也講了很多場課,跟很多官員介紹這個概念,它有什麽好處,等等。可以說一年過來,我們看到有很大的進展,我們看到在公安、稅務,還有很多領域,包括醫療衛生、教育等等領域都有很多的成果出現。我們在我們眾創平臺里還看到誕生出了很多垂直領域的創新公司,因為互聯網+各行各業,每個行業的知識都非常複雜,都非常深。在這個領域里誕生出了很多垂直領域的合作夥伴,在座很多合作夥伴都是做這方面工作的。

我相信“互聯網+”其實在未來是有很多創新機會的。我們騰訊應該做什麽,不應該做什麽。在這種大環境騰訊的定位很清晰,我們是做連接器。我們希望我們提供一個連接器的基礎功能,基礎的組件能夠把服務和用戶連接起來,以及把政府擁有的龐大的數據開放出來,解決“最後一公里”,和用戶對接起來,其實各地政府在過去十幾年做智慧城市已經儲備了很強大的數據基礎,就差最後一步的開發,這方面是大有可為。

我們也在思考,比如在合作夥伴的大會上我也在分享,騰訊應該更關註什麽,做什麽,而不該做什麽,我思考了一下大概有幾方面。

第一是雲服務。騰訊在雲方面一直非常強,但過去,我們只是服務自己內部的產業和內部的系統,並沒有把它開放出來,在今年會徹底的開放我們在雲方面的能力。同時把它商業化,包裝成好的產品,給社會,給政府,給合作夥伴。

第二是地理位置信息LBS。LBS是在未來移動互聯網時代和下一代的人工智能時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一個基礎設施,它本身不是一個業務或者有很大收入的業務。騰訊在地圖方面的投入,包括我們和合作夥伴滴滴,它每天有上千萬的出行,實時的交通數據,數百萬車輛實時地理位置信息的匯集,以及包括京東每天數百萬單的送貨、物流,還有幹路上的物流都有龐大的地理位置信息,他們既是LBS信息的消費者,又是LBS信息的生產者,更不用說像美團、58他們有遍布全國數十萬商家;包括外賣、快遞等等這些服務,深入到小巷里鮮活的地理位置信息他們都可以共建、共享以及共用這個基礎設施,這是一個非常有未來的基礎設施。

第三我們還關註安全。我們五年多來立誌在安全領域不惜代價的長期投入。在移動互聯時代,我們手機端的安全服務得到了業界的認可。就在兩天前,蘋在的WWDC大會上,對騰訊手機管家的騷擾攔截模塊進行了官方唯一推薦。這是對中國,以及對騰訊安全團隊的一個極大的認同。以後大家在蘋果手機上就可以直接過濾掉一些垃圾短信和推銷的電話營銷,以前是沒法做到的。我們還有很多領域都要關註基礎設施,包括支付等等。

今天我們的大會將會推出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我們“互聯網+”指數,去年的時候我最後提到我們希望跟各地經信委合作,能夠用更科學的方法編制“互聯網+”指數,能從各行各業、各維度匯集各地的信息,能夠給各省、各市,甚至各個區他們在各行業擁抱“互聯網+”的指數方面能夠有一個更加數字化的表現,這樣在各地推動的時候會有一個抓手。今天我們將會宣布這樣一個“互聯網+”指數。

騰訊龐大的數據,包括公眾賬號,它其實已經包含了各行各業的資訊,但是我們覺得還是很不足夠。因此,我們跟業界的這些老大們,像老劉、老姚、王興等等,包括滴滴,我們在微信里我單獨跟他們溝通,你看在零售領域、電商領域、交通領域、O2O生活方面,我們沒有最鮮活的數據,能不能把你們的數據一起共享出來;我們去年在不同的城市,在不同的領域,你們的數據怎麽樣,能不能一起融合,通過加權智能分析得出一個能夠最反映中國現狀的一種數字化GDP的全景圖。

我開始覺得不一定做到,因為我怕出來的數據非常不可信,但我們團隊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我覺得今年應該還是有一定成果,但是未來我希望能夠做得更加實時化,甚至以後每一天都會看到各地鮮活的變化,能夠更加快速的推動我們的“互聯網+”的發展。

我就不多說了,因為下午還有四個論壇,以及等下我們團隊還會更多的闡述剛才提到的“互聯網+”指數。

最後,我預祝本次峰會圓滿成功,預祝在場的嘉賓也能夠給我們貢獻更多好的思想。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584

歐盟「統獨大戰」關鍵看這兩件事 英國脫歐公投倒數 川普式民粹PK鷹派恐嚇

2016-06-20  TWM

六月二十三日的英國脫歐公投,統派與獨派民調來到五五波,但已牽動全球政經情勢,也創下大國領袖聯手干涉個別國家公投的紀錄。這兩派究竟在吵什麼?

歐洲正面臨一場瀕臨失控的「統獨大戰」,反對歐洲統合的獨派支持度,來到史無前例的高峰。六月二十三日的英國脫歐公投,是這場統獨大戰的最終決戰。

歐洲的統一大業,是無數歐洲政治家一生最重要的志業,往前推算始自一九五一年的《巴黎條約》,剛剛在二次大戰中拚得你死我活的六個交戰國,包括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及西德,放下仇恨的情緒,先從建立歐洲區域的煤鋼共同體(ECSC)起步,逐漸形成影響深遠的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為今日的歐盟打下了基礎。

元凶:英國首相卡麥隆

操弄民粹留歐 弄假成真

但是,蹣跚走過六十五個年頭的歐洲統一大業,卻在二○一六年遭遇了生死存亡挑戰!意外迅猛且難以控制的難民問題,迫使許多歐洲國家放下人口自由流動的《申根公約》,關閉了邊境大門,而即將在六月二十三日舉行的英國脫歐公投,更可能出現重量級國家出走,甚至引發歐盟崩解的骨牌效應。

掀開歐盟統獨大戰這個潘朵拉寶盒的「元凶」,是英國首相卡麥隆。他在一三年元月正式提案「加入或退出歐盟全民公投」時,原本只是要藉此重啟與歐盟的談判,讓英國獲得更多有利條件。另外,英國政客一向喜歡操弄英國與歐盟之間「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民粹情緒,卡麥隆當年就是藉著操作統獨議題,成功擺脫對手工黨與自由民主黨的糾纏,建立他完全執政的地位。

卡麥隆深深相信「留在歐盟」(Vote Remain)是英國最大利益,但他萬萬沒有想到,過去三年「脫歐派」聲勢大振,以激進言詞主張獨立的英國獨立黨,連續在一四年、一五年的選舉大獲全勝;卡麥隆領導的保守黨,竟然有一半的國會議員、五位閣員集體叛逃,包括大法官兼司法部長、文化部長、勞工部長、下議院議長,以及呼聲最高的下任首相人選、前倫敦市長強生(Boris Johnson),都加入脫歐陣營(Vote Leave),加上全球媒體熱炒英國脫歐議題,脫歐派在投票前夕取得五五波的支持度。

蔓延:核心國家也升溫

支持拿回個別國家的主權

不只在英國,反歐盟的聲浪也已在全歐洲蔓延。六月初,著名的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針對十個主要歐洲國家進行民調,從南方的義大利、希臘,到北方的波蘭、瑞典,超過一萬名受訪者中,有高達四二%的民意認為應該收回交給歐盟的權力,拿回個別國家的主權。

身為歐盟最核心的法國,支持歐盟的民意在○四年為六九%,這次調查竟然暴跌到剩下三八%。遭受歐債風暴襲擊至今尚未恢復的西班牙,對歐盟的支持也由八○%降至四七%。甚至連主導歐洲統一大業的德國,也有高達四三%民眾認為,應該由歐盟手中收回部分國家主權。

六月二十三日的英國脫歐公投,全球媒體焦點,鎖定在高舉獨立大旗的英國獨立黨黨魁法拉奇(Nigel Farage)身上。

今年五十二歲的法拉奇,是個打死不退的鐵桿獨立派,早在一九九二年,當時英國首相梅傑簽署歷史性的《馬斯垂克條約》(即歐盟條約)之後,他就宣布退出保守黨,並參加英國獨立黨的創黨。法拉奇及獨立黨,自始至終以退出歐盟為最重要的政治目標,持續近二十五年從未動搖。

獨派:獨立黨黨魁法拉奇

川普風格 拉抬到五五波

○八年,英國查爾斯王子獲邀向歐洲議會的七百多位議員演講,主題是「歐洲必須集體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演講結束後,歐洲議員全體起立鼓掌長達三分鐘,只有英國的法拉奇議員,從頭到尾屁股死黏在椅子上,抗議查爾斯王子不應該為了節能減碳,擅自主張給予歐盟更集中的權力。

一人對抗七百多人的歐洲議會,甚至大逆不道忤逆英國王子的行徑,讓法拉奇成了英國最具爭議性的政治人物。

從一九九九年至今的每次選舉,法拉奇都在東南英格蘭區高票當選歐洲議會的議員,但是他在歐盟總部布魯塞爾的議會裡,卻用每一個發言機會,主張英國應該退出歐盟的立場;在歐債危機的風暴中,法拉奇也帶頭反對紓困。這種行徑,猶如在北京的共產黨大會中,黨代表突然高喊反黨叛國的口號,法拉奇卻堅持了近二十五年,從未退卻。

令人莞爾的是,如此鮮明反歐的法拉奇,曾祖父是在十九世紀移民英國的德國人,他的第二次婚姻,也是娶德國太太;法拉奇曾向媒體說:「如果我家隔壁搬來一戶羅馬尼亞移民,我會覺得不安。」而政治對手則恥笑地問:「如果搬來的是德國移民呢?也會讓法拉奇議員不安嗎?」在法拉奇領導下,英國獨立黨政治實力不斷累積,在一四年的歐洲議會選舉中,竟然一口氣拿到二八%的選票,超越保守黨、工黨與自由民主黨,成為全國得票率最高的政黨。這是英國自一九○六年以來,超過一整個世紀,首度出現三大政黨以外的新黨取得全國第一高票的歷史紀錄。

二○一五年的英國國會大選,獨立黨再接再厲拿到一二.六%的得票率,僅次於保守黨與工黨,較上一次一○年的國會大選得票數整整多了四倍,但是因為英國獨厚傳統大黨的選舉制度,拿到第三高票的獨立黨竟然只在六五○席下議院中分配到一席。

雖然脫歐陣營還有許多重量級的保守黨明星,包括前倫敦市長強生、大法官兼司法部長葛夫等人,但不論是媒體,或是主張留歐的陣營,都將鏡頭焦點對準最具話題性的法拉奇,卡麥隆找他單挑電視辯論,留歐陣營鎖定法拉奇,塗抹他是「英國的川普」形象。

妙的是,法拉奇仍不改大炮性格,頻頻失言,例如他說留在歐盟會導致更多的性侵犯罪(明顯歧視新移民);他主張脫歐的最主要目的,是大幅縮減淨移民(移入減移出)人數,但是對於目前每年三十三萬淨移入的人數,到底要減少到哪個水準,他卻說不上來。

法拉奇說去年英國新增四十五萬個工作機會,「有高達八成的新工作,都被不在英國出生的移民拿走了。」更是違反常識的胡亂指控。

風向:大國領袖都說不

全球政治、金融市場動盪

於是,留歐派現在的戰法很明確,就是鎖定法拉奇,試圖藉著不斷攻擊他,製造更多失言,來凸顯脫歐派民粹、不理性的本質。

面對高漲的脫歐情緒,所有大國領袖都表達憂慮,並公開呼籲英國公民選擇留在歐盟。五月底的G7高峰會議,英國脫歐公投竟然成為會議宣言最重要的決議,包括美國歐巴馬、德國梅克爾,以及其他與會領袖,齊聲呼籲英國選民謹慎投票,選擇留在歐盟。這創下了大國領袖聯手干涉個別國家公民投票的紀錄,更凸顯了英國脫歐公投的結果,可能對全球政治與金融市場,帶來無可預測的災難。

六月十日,德國《明鏡周刊》發行了英國脫歐專輯,長達二十三頁、特別採取英文與德文雙語呈現的封面故事,最強烈的訊息來自德國財政部長薛伯勒(Wolfgang Schauble)。

鷹派:德國財長薛伯勒

恐嚇英國別搞灰色地帶

薛伯勒表達一個強硬、卻非常明確的訊息:英國脫歐派不能心存僥倖,一邊搞退出歐盟,另一邊還要享受歐洲單一市場的優惠。薛伯勒說:「留就留、走就走,沒有灰色地帶!」英國如果選擇脫歐,所有進入關稅、經濟政策上的優惠,就全部取消。

英國國內存有「逆向馬斯垂克條約」的討論,以及「瑞士、挪威模式」的可能性,認為即使脫歐派勝利,仍然可以援用挪威、瑞士這兩個非歐盟國家的模式,藉著與歐盟的談判,維持與歐洲單一市場連結的經貿與關稅優惠;或者藉著修改一九九二年創設歐盟的《馬斯垂克條約》,鬆綁部分歐盟條款、討回國家主權,來達到脫歐派最高的利益。

但是,薛伯勒(以及他背後的一大群歐盟主流派)在發出「留就留、走就走」的鷹派訊號後,模稜兩可的灰色空間已經大幅壓縮,一旦脫歐派在公投獲得勝利,英國將要面臨立即而且劇烈的經濟與金融衝擊;相對上,歐盟也將承受史無前例的反作用。

依《英國獨立報》六月十二日報導的最新民調結果,英國民眾支持脫歐的比率達到五五%,支持留歐則為四五%,脫歐派的支持率竟已超過留歐陣營十個百分點;至於其他單位進行的調查,則大致呈現五五波的拉鋸態勢。相較於民調,被認為更具參考價值的是賭盤狀況,由此觀察,目前八成的賭資都仍押寶英國留歐。

投票前的最後一周,關鍵就看留歐派能否將法拉奇的「川普色彩」抹到極致,以及薛伯勒的鷹派言論是否發揮恐嚇效果(抑或反效果)。但即使是薛伯勒,也認為不論是脫歐或是留歐派勝利,歐洲都不能硬推更強烈的整合,而是要「反省歐盟過度的官僚問題」。

無論結局勝敗,歐洲的獨立聲浪,終究來到史無前例的最高點,近二十五年來不斷邁向統一大業的歐盟,在英國公投之後必然將煞車、削減布魯塞爾的權力,重新返還更多的主權給各國。英國脫歐公投的歷史意義,就在這裡。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撰文 / 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1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