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譜指數 ★★
采取線上線下同價的玩家其實不多,蘇寧、珂蘭鉆石等是其中的代表性企業。蘇寧早已實現線上線下同價,不必多說。雙十一期間,珂蘭鉆石的線下體驗店將全部配合線上的促銷活動,其中80%的產品線上線下同價。珂蘭鉆石線上事業部總經理張辰認為,鉆石作為非標準化的產品,需要通過O2O的形式將線下體驗和線上消費結合起來,而這正是珠寶電商相比傳統珠寶品牌的優勢所在。
靠譜理由:傳統企業加入雙十一,接受其線上價格體系是入場門票,做出部分讓利無可厚非。不過線下渠道商品價格與線上渠道有所區別這是現實存在的,同價意味著要麽線上價格沒有足夠競爭力,要麽線下渠道的價格為線上做出讓利妥協,這也是困擾蘇寧的問題。對此,雙十一線上線下同價的策略上,一些企業只選取部分商品作為線上線下同步商品,其實也顯現了企業對於線上線下渠道商品選擇差異化的特點。
二、碼上淘
靠譜指數 ★★☆
今年雙十一,碼上淘被視為天貓O2O戰略的落地形式之一。今年報名參與雙十一的店鋪將通過包裹碼業務開啟店鋪的營銷互動,用戶可以通過掃描包裹上的二維碼,參與店鋪活動。目前已有18萬家店鋪使用包裹服務碼。商戶將通過包裹服務碼,將用戶從線下引至線上,成為線上線下連通的渠道。
靠譜理由:應該講,不管是從線上向線下導流,還是如碼上淘這種從線下向線上導流,都是線上線下融合最為直觀的方式。不過碼上淘更多在於為用戶提供購物後的服務和促進二次消費。從線下渠道掃碼的場景很多,包裹服務碼只是其中一種,而接收包裹的人作為已有交易記錄的消費者,本身已經接觸過商戶線上端的可能性非常大,這樣一來,碼上淘能夠帶來的實際意義,可能沒有那麽大。
三、流量入口
靠譜指數 ★★★
今年天貓的O2O的玩法有一點依舊沒變,就是扮演流量入口的角色,只不過對此重新進行了包裝。天貓專門為百貨商城、購物中心開設了主會場,但是只做流量,不介入實際經營,百貨商場則以實體身份進入會場。比較典型的兩家百貨是銀泰百貨和王府井百貨。銀泰以銀泰網作為對接入口,通過天貓直接將流量導向官網。王府井百貨在雙十一前期上線了天貓旗艦店、天貓APP、淘寶APP移動版店鋪。雙十一期間,王府井百貨北京5家門店與阿里合作,實現特定商品線上線下跨渠道同步售賣。
靠譜理由:這種流量合作實質上與碼上淘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前者是從線上的導流或線上到線下,後者則是線下到線上。不可否認,流量合作為百貨企業的電商業務帶去了客流,但是顯然傳統百貨的低迷不是簡單的上線電商業務可以解決的,流量合作也只是解決基本問題,想要借助電商拉動實體業務,需要做的更多是深層次的改進。
四、門店用於倉配
靠譜指數 ★★★☆
由於雙11期間,北京APEC會議(亞太經合組織)可能會對物流配送造成影響,國美在線北京地區50家線下門店將變為臨時倉庫,根據用戶的配送地址就近配送,用戶也可以選擇到附近門店自提。雙十一期間,不少百貨商場推出商品急速到達的服務,無疑對物流配送提出更高的要求,門店兼做倉庫也是為了縮短商品出庫到消費者手中的距離。
靠譜理由:國美此次臨時將門店作為倉庫,是其應對物流突發情況的措施。日常情況,對於規模較大的賣場,店倉一體是較為常見的。如果門店覆蓋密度達到一定程度,以門店為最後一公里的倉配中心,商品由此出庫直接到達用戶手中,對於提高配送效率是非常有利的。實現這種末端物流的高效運轉,前提是要解決商場ERP系統與電商實時數據的打通與同步。
五、下線網點代收貨
靠譜指數 ★★★★
提供線下代收貨物的收貨寶預計,雙十一第一批代收包裹將在11月13日到達收貨寶網點,這之後的一周都將是代收貨業務的最高峰階段。收貨寶將根據系統反饋實時調配網點資源,確保使新增包裹都在網點的承受範圍之內。此外,今年收貨寶新增退貨寶業務。網購用戶可以將包裹拿到收貨寶的社區網點,現場完成快遞面單填寫並支付快遞費用。之後,包裹經由收貨寶合作的快遞公司送達各電商的倉庫。
靠譜理由:除了收貨寶這樣專門提供代收服務的網點之外,像便利店等深入社區的網點其實也在提供代收服務,成為物流配送合作的自提點。代收貨物的邏輯在於減少零碎物流配送消耗的大量配送資源,而讓物流企業只需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幹線物流,利於雙十一緩解巨大的物流配送壓力。即便不是雙十一,通過鼓勵用戶自提或者利用閑散資源完成末端物流配送,貨物代收仍然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方式之一。
六、會員權益通享
靠譜指數 ★★★★☆
會員權益線上線下通享是天貓雙十一O2O的另一種玩法。百貨公司的天貓旗艦店發送門店禮品卡和電子會員卡,鼓勵用戶到門店使用。在線領折扣卡。移動端,消費者登陸手機淘寶“我的淘寶”,就可以通過“我的卡券包”直接領取各大百貨集團的電子會員卡,並在線領取會員元寶以及雙十一專享優惠,在雙十一當天商場購物結算時直接出示即可獲得使用。
靠譜理由:線上線下會員權益通享,背後是實體與電商平臺會員體系的打通共享。雖然會員權益仍以優惠券、折扣的形式體現居多,但是因為基於會員體系的賬戶資源,這些消費數據因為信息的可追溯變得更具價值,對於整合海量消費數據後的分析,乃至會員的針對性運營和維護意義重大。因此,像萬達、銀泰這樣的零售巨鱷與互聯網企業的深度合作中,都希望以大會員、大數據的融合作為切入點。
七、支付
靠譜指數 ★★★★★
直接將此次雙十一定位為O2O購物節的蘇寧,對外表示其支付實現了O2O全渠道的融合。用戶在線上購買的商品,可以就近到門店進行線下支付;在線下購買的商品,也可以通過PC端或者移動端進行支付。部分參加天貓雙十一的品牌商,也選擇了在線下門店接入螞蟻金服的移動支付系統支付寶錢包,借助支付手段聯通線上線下體系,全面配合線上的營銷活動。同樣,王府井百貨則在今年早些時候接入微信支付,進行O2O探索。
靠譜理由:移動支付未來將深入滲透到各個消費場景已經普遍得到認同。在O2O中,移動支付扮演的角色是兩個場景之間的那個2,因此被視為線上線下融合的一大切入點,連接線上線下場景的橋梁。雖然移動支付在不斷成熟,並顯現出無限潛力,不過目前擺在其面前有兩座大山。其一是挖掘更多適合移動支付的消費場景,完善移動支付的用戶體驗,培育用戶使用習慣;其二是盡快磨合出一套可靠的風控體系,保障移動支付時交易的安全性,促使政策開放。
本文經品途網授權轉載
本文作者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債券研究員姜超、顧瀟嘯,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前晚出了“融十條”,洋洋灑灑數千字,目標的核心是降低融資成本,小夥伴們群情激昂,在群里討論了一晚上,我們也熬夜加班寫報告,結果吵來吵去、想來想去也不知道到底新政策出來之後利率是升還是降?
結果第二天就傻眼了,國債期貨暴跌,市場利率全面上升,資金緊張導致銀行間市場交易被迫延遲!第一天發文降低融資成本,第二天就錢荒,實在太令人無語了!
最新11月的PMI數據還在往下走,通脹也馬上要“0”字打頭了,房價也在全面下跌,經濟的下行風險不可忽視。而究其根源,在於作為潤滑劑的金融體系失靈,10月的全社會融資總量只有6000億出頭,都夠不上以往的零頭,如果大家都沒錢了,經濟靠什麽來轉起來呢?
為啥融資這麽少呢?有人說是銀行不幹活,不想放貸款。因此融十條的核心是增加融資的供給能力。包括引入更有效率的民營銀行、互聯網銀行,以及放開直接融資的股權、債權融資市場,引入海外廉價資金。
而銀行的兄弟們哭訴說不是不幹活,是因為貸存比超標了沒錢放,所以“融十條”給銀行開出的一劑猛藥是增加信貸供給,不是貸存比不夠嗎,那我給你增加存款,把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同業負債都算作存款,給你10萬億,把貸存比降低5%,等於一下子至少多出來5萬億的信貸額度,總歸不缺錢了吧?
那麽為啥突然會出現錢緊呢?金融市場不是算算術、過家家,拍腦袋想出來的政策就管用,市場參與者的結構和行為對政策結果有著重要影響。
如果要把同業負債算作一般性存款,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需要補繳準備金。過去同業負債不用繳準,而一般性存款需要繳納20%左右的法定準備金。這意味著銀行需要補繳2萬億左右的準備金。
有人會說繳準沒事啊,央行可以降準啊,每次降0.5%,降個3、4次不就完全對沖了嗎?
那麽問題來了?真能完全對沖嗎?這兩筆錢的分布完全不一樣。同業存款的分布極不均衡,多的銀行占總存款的比重高達25%,少的只有5%左右。如果一齊繳納20%的法定準備金,那麽有的銀行相當於全面加了10次準,有的銀行相當於加了兩次準,如果央行普降4次準備金,那麽前面的銀行還是慘不忍睹,因為還要再上繳6次,基本可以把目前3%左右的超額準備金交幹凈了,而後面的銀行就很爽,因為超儲率還多了1%。
所以理論上可以完全對沖的政策,實施下來面目全非,有人一夜赤貧,有人一夜暴富,自然會有人漫天要價了。
而 且政策實施的順序也有很大講究,到底是先補繳準備金,還是先普降準備金?如果是前者,那麽利率一定是先升後降。而如果是後者還能夠好一點,但也不能完全彌 補,還需要央媽一家一家定向給錢。這麽高技術含量的活央媽做得來嗎,萬一沒這麽做,那不就要先出事了嗎?所以缺乏安全感的小夥伴就開始囤錢了,一囤市場錢 就少了,自然錢就緊了。
其次,增加銀行放貸能力能夠順利的增加信貸供給、降低貸款利率嗎?
在新政出臺之前,主要上市銀行的貸存比平均在67%左右,意味著並沒有達到75%的上限,存在提高空間,但銀行並沒有充分使用。說明融資總量偏少並不一定源於信貸供給不足,而很有可能源於融資需求不足。
而融資需求與貸款利率有關,如果貸款平均利率一直在7%左右,小微企業還要大幅上浮,遠超7%左右的GDP增速,那麽大家幹活都是給銀行打工,白幹活幹嘛還要借錢呢?
那麽增加各類直接融資有利於降低融資成本嗎?
從長期看,確實有利於降低融資成本。經過一年的債券大牛市之後,市場上已經很難找到7%以上利率的債券了,債券利率顯著低於GDP增速,這意味著企業是有動力發債融資的。而股票只要能上市,發行費用率更是微不足道。
但是不管是股市還是債市,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人為管制,導致發行數量不足,占比微不足道,也就對降低社會融資成本貢獻不大。
從今年前10個月來看,企業債券凈發行量20600億,雖然同比增長了25%,但是僅占同期8萬多億新增貸款的25%。因此即便企業發債利率下降100bp,也只能降低總融資成本20bp。股票就更不用說了,前10月融資總量只有3300億,只占信貸融資的4%。
因此,從長期看,發展直接融資有利於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但是遠水難解近渴。而且如果希望股市債市融資大擴張,就必須實施IPO註冊制,取消企業債券發行不超過40%凈資本的監管要求,而這都對監管提出了重大考驗,舍得放權給市場嗎?
發展民營銀行、互聯網金融有利於降低融資成本!
從長期看互聯網金融的最大優勢是信息,可以降低信息的不對稱,降低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值得大力推廣。但是短期看金融體系依然被傳統商業銀行主導,因此作用暫時有限。
發展信貸資產證券化更是作用非凡!
今年以來債券利率大幅下降,而貸款利率基本不變,充分反映了流動性的價值。債券市場流動性好,債券利率很快就隨著市場利率下行重新定價。而貸款市場完全缺乏 流動性,因而難以重新定價。而信貸資產證券化則是將信貸轉化為債券,便於存量信貸的重新定價,降低存量信貸的融資成本。
因此,信貸資產證券化是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利器,毫無疑問應該大力發展,但問題是為什麽它過去發展不起來?從我05年入行開始就寫了當時試點的國開行ABS的定價報告,到去年末總共不到500億存量規模,在龐大的債市中幾乎可以忽略。
而今年以來資產證券化提速,當年發行規模接近2000億,確實讓人看到了希望,為啥今年開始提速?
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供需雙方的意願變化。
首先看供給,主要是銀行,其是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提供方,過去銀行的發展以規模為主要導向,資產擴張都來不及,怎麽可能還去賣資產呢,因而不存在任何發行ABS的動力,所有試點都是做做樣子而已。
但如今隨著利率市場化,低成本的存款被高利率的銀行理財所取代,銀行貸存比超標了,所以導致銀行必須出售資產,否則不符合貸存比要求。因此我們看到甚至有銀行將利潤最豐厚的信用卡貸款也拿出來證券化了,這是在以前不可想象的。18%的基礎資產收益率,即便考慮3到5%的違約率,收益率依然驚人,何況國內的信用卡違約率要低得多。
其次看投資需求。過去在高利率的時代,大家可以輕輕松松買到8%以上的安全資產,而由於貸款利率只有7%左右,決定了ABS資產收益率只能做到6%左右,因此普遍不入債券投資者的法眼。但現今高收益時代一去不複返,6%以上的城投債幾乎成為絕唱,6%左右的ABS資產自然具有充分的吸引力。
由此可見,信貸資產證券化已經進入到供需兩旺的時代,是降低存量融資成本的利器。
但問題是“融十條”給銀行解套了,通過降低貸存比,直接降低了銀行資產證券化的意願,反正又符合要求了,幹嘛還要賣資產呢。現在高收益的資產都是稀缺的,自己拿都來不及,幹嘛要賣給別人呢?
如果銀行不賣了,光投資者想買,一個巴掌也拍不響啊!
各種創新工具PSL、SLF、MLF呢?規模也不小啊,動不動就是幾千億,上萬億,這玩意總有用了吧?
央媽承認9、10月分別通過MLF投放了5000億、2695億資金,期限三個月,利率3.5%。乍一看確實規模不小,但是這些工具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期限太短。如果換做是你當銀行行長,你手里頭的錢只能用3個月,你會拿這筆錢去放貸嗎?即便敢拿去放貸,1年以上的長期貸款你敢放嗎?
所以這些創新工具搞下來,對信貸投放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首先是銀行有錢也不敢用,錢都趴在賬上,9月末的超儲率創下2.3%的新高;其次是信貸結構短期化,基本上每個月都是靠票據融資充量,銀行拿了3個月的錢,也就只敢放3個月的貸款。而短期貸款只能補充企業流動性,對經濟增長沒啥用,道理也是一樣的,如果企業明白這筆錢只能用3個月,誰敢拿它來投資呢?
那麽,到底啥政策有效呢?其實最簡單的辦法最有效,降準、降息都很管用。
首先說降準,現在就非常有必要。
目前中國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大約在20%左右,估計放到全世界也是最高的、沒有之一了,也就是銀行的每一筆存款都要放20%左右到中央銀行,這筆錢基本上沒啥利息,意味著大幅增加了銀行的資金成本,同時也降低了銀行資金的使用效率。
我們在學校里面學過,準備金率工具是大棒,問題是這麽有力的工具,咋就被整到天上去了呢?原因就在於過去外匯占款增長太快,過去我國每年新增的外匯占款都在2到3萬億,我們知道外匯占款是基礎貨幣,就是商業銀行拿著外匯找央行換的人民幣,然後這筆錢就會在經濟里面循環、不斷放大,而放大倍數就和法定準備金率的倒數有關。把法定準備金率提高到20%,意味著這筆錢頂多循環5次,創造10萬億左右的廣義貨幣,這也就是中國過去貨幣創造的常態。
但是今年出現了新常態,前9個月新增外匯占款只有不到8000億,扣掉1月份的5000億以後後面8個月累計不到3000億,而外匯占款下降導致基礎貨幣投放嚴重不足,這個時候降低法定準備金率、增加貨幣流通速度就很有必要。
和創新工具相比,降準的優勢有兩點:一是資金投放是永久性的,銀行想放多長貸款都可以,沒有心理障礙。二是可以降低銀行的資金成本,也有助於銀行降低其貸款利率。
再來說降息,是最有效的工具、沒有之一。
如果我們從銀行角度觀察,就知道貸款利率難降的核心在於銀行資金成本的上升。
過去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是一般存款,其中活期存款基本不用付利息,1年定期存款利率3%左右。但現在由於利率市場化,銀行低成本的存款沒了,3季度銀行總存款出現了首次凈減少,而這部分存款變成了高利率的銀行理財。從這個角度觀察,利率市場化導致了銀行資金成本的上升,銀行自然沒有動力降低其貸款利率。再考慮到經濟下行導致壞賬率上升,銀行貸款要求更多的補償,自然更不願意降貸款利率了。
目前貸款利率已經放開,央行不應該也沒有能力幹涉貸款利率,但是完全可以在降低存款利率上下功夫,存款利率可以下調,也可以進一步降低回購利率、指導市場化的融資利率下降。
而且在經濟低迷、通縮風險加大的背景下,降低存款利率可以降低儲蓄意願、促進消費、對抗通縮,也是非常合理的貨幣政策行為。
那麽為啥中國不願意降息呢,別說降息了,連降準都不用,視降息降準為洪水猛獸,仿佛降息降準一用,改革轉型就泡湯了。
回顧歷史,資產價格泡沫曾經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教訓,房價暴漲以及依賴房地產的經濟不可持續,我們需要轉向不依賴於貨幣刺激的可持續經濟。
問題在於,過去的地產泡沫就是降息導致的嗎?中國的廣義貨幣增長確實很快,但是其增長快不是因為利率低,我們在過去10年 有過降息也有過加息,但是貨幣增速一直很快,說明利率高低只是需求的一方面,在更大的背景下是人口紅利、購房剛需持續上升,所以不管利率高低都有充足的購 房需求。而現在人口紅利出現拐點,即便利率下降,也沒有那麽多剛需要買房,房地產泡沫能再起來嗎?如果地產泡沫靠降息就能推起來,為啥美國、日本、歐洲利 率都降到零了,地產市場都沒啥大反應呢?
而如果因為擔心刺激地產泡沫而不降息,可能導致經濟整體的利率水平偏高,導致轉型行業和地產一起被渴死了,那是不是也是得不償失呢?
而縱觀全球央行以及中國歷史,利率政策都是央行所有工具的核心。不管加息也好、降息也好,都是央行的本職工作。而且這里頭降息的分量更重,從美聯儲成立的歷史來觀察,其誕生於經濟大衰退之後,天生就是以降低利率熨平經濟波動為使命的。而且次貸危機以後,美國把利率降到零了,QE也用了,經濟不也一樣成功轉型複蘇了嗎?
希望貨幣政策能夠回歸本位,減少所謂的創新。目前各類創新工具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不透明,導致市場天天疑神疑鬼。而且不公平,為啥定向給他不給我,標準是啥?憑啥你認定他就是轉型銀行,大家不都一樣是放貸的嗎?這種心態下的貨幣政策怎麽可能有效傳導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周五晚央行意外地兩年來首度降息,這顯然讓苦等多時的大多頭們欣喜若狂。但在狂歡之後,對於此次央行降息背後有一些問題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以下是華爾街見聞對此的匯總,僅代表一家之言:
問題一:央行為何意外降息
MFI的江勛對此的分析是:
本次降息,迫於巨大的政治壓力,很大程度上,這是一次政治性的降息。是外界壓力、經濟維穩及度過經濟轉型第一年年關的政治訴求的結果。
降息的背景是:10月中國經濟延續著弱增長與低通脹格局,最新匯豐PMI更不容樂觀。央行此前通過各種創新金融工具向金融體系註入大量流動性,但遺憾的是,市場並不買賬。正如央行在三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也承認的那樣:
貸款利率3季度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為6.97%,比2季度的6.96%略有上升。其中一般貸款利率上升7bp至7.33%。房貸利率6.96%比2季末上升3bp,此外,3季度貸款利率上浮比例從69.11%上升至71.26%。
正如海通姜超所言,這反映出企業融資條件非但沒有改善,反而還在惡化。
而周四金融市場發生的“小型錢荒”加劇了市場的憂慮(詳見華爾街見聞報道),這無疑又讓人想起一年前那場震驚整個金融市場的錢荒。
江勛認為:
本次錢荒之本質是什麽呢?就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及經濟增長需求之間的矛盾:當局要地方穩增長,財政部卻要地方控制債務風險並且要
算舊賬,這就導致地方的融資需求變相的,畸形化膨脹,而央行卻想著用結構性的貨幣工具,來抑制這個黑洞的膨脹。
看起來,最終,央行輸了,財政部平了,政治力量贏了。
本輪錢荒,可以視為地方對中央的一次倒逼;而本次降息,可以視為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再一次妥協,中央被迫對地方以債養息縱容,以換取地方對維穩經濟的支持。目前,實際上已經不能指望私人投資來支撐經濟好轉。這個希望暫時放棄了。
無論從高層表態還是媒體報道來看,央行顯然並不那麽情願。華爾街日報9月曾報道:
過去幾個月,周小川一直推動包括利率自由化在內的市場改革。但高層領導對經濟可能因此承壓愈加憂慮。隨著中國經濟增長陷入疲軟,要求人民銀行刺激經濟的壓力與日俱增。
此前多位經濟學家與官員認為,周小川不願為短期的經濟增長而影響推行利率市場化等改革措施。他抵制了此前市場降息等更寬松貨幣政策的呼聲,因為那樣做可能激化本已嚴重的國內債務問題,推遲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轉型。
問題二:為何央行多種工具齊出,市場利率仍然沒有明顯改善?
這里需要區分一個問題,資本市場的利率與銀行信貸(也就是實體經濟)的利率。顯然,包括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收益率在內的資本市場利率已經顯著下行,用江勛的措辭就是“債券收益率曲線平坦得像航母的甲板”。
如MFI提供圖表所示,如果用信用債收益率和利率債的利差來代表債市的風險溢價,那可以看到11月初已經創歷史新低:
但正如上文所言,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仍然很高,如下圖所示:
顯然,首先原因在於銀行業對壞賬的擔憂,如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到,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激增,甚至連老大哥工行的壞賬增長也創出八年新高。在經濟增速放緩的當下,銀行對於貸款極為謹慎。這個特征我們已經在金融危機後的美國及歐債危機後的歐洲身上看到過,即便歐美央行反複向體系註入流動性,但歐美銀行業的貸款仍然持續低迷,更多的資金流向資本市場。
江勛認為銀行業如今已出現了人格分裂:
一方面,不斷的擴大對資本市場資產的配置,把央行輸送的廉價炮彈投入到債券市場,進一步拉低了所謂“無風險利率”,並把無風險利率進一步的遷移到城投債上面,因為大家認為地方政府一定是要剛性兌付的;另一方面,在信貸體系不斷收緊額度,提高門檻。即,銀行試圖通過無風險利率去賺錢,來補貼信貸主動萎縮所帶來的利潤下滑。
另一方面,實體經濟面臨結構性問題。對利率相對不敏感的地方融資平臺、房地產等嚴重擠占信貸的額度。10月發布的地方債新規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反效果,在1月大限之前,銀行和信托爭相給地方平臺放寬。而為了穩增長,發改委連續批複了一大批基建項目,地方的融資需求也相應剛性擴大的。
這就造成這樣的局面:隨著瘋狂的資金湧入,債市已經出現過熱跡象,過去在高利率的時代,大家可以輕輕松松買到8%以上的安全資產,但現今高收益時代一去不複返,6%以上的城投債幾乎成為絕唱。於是新的問題來了:“無風險收益率”越來越低,低到已經養不起銀行理財產品,二者的收益率水平已經趨同,無套利空間可言;而同時,實體的融資利率卻持續高攀,於是,儲蓄開始用腳投票。
江勛認為:
公開市場已經滿足不了儲蓄的要求。迫於這樣的壓力和誘惑,商業銀行開始重新擴大杠桿錯配,繞開傳統影子銀行管道,借助於保函、融資租賃、股權投資甚至P2P管道,為地方平臺和基建饑渴的需求輸送資金。這些3.0版本的表外業務模式,繞開了M2、社會融資規模、貸存比、信貸額度控制及國務院對地方債務總量控制的口徑。
問題三:本次降息是否意味著中國進入降息通道?
在周五宣布降息後,許多看多的分析師都認為央行隨後會推出更多刺激措施,在價格型工具之後,數量型工具將粉墨登場。瑞穗沈建光認為12月或將啟動新一輪降準。
而央行態度則頗為曖昧。在宣布降息後第一時間發布的官方解讀報告中,央行試圖強調降息不代表貨幣政策方向改變,“不需要對經濟采取強刺激措施,穩健貨幣政策取向不會改變”,而在報告的結尾,央行再度提及一直力推的利率市場化,顯示出央行對此的態度。
而此次降息最顯著的特性就是非對稱性,且罕見的貸款利率大幅下調。江勛認為值得註意的是:
本次貸款基準利率下調40個BP,與央行一貫的作風並不相符。央行完全可以逐步的小幅降息,為什麽沒有這樣做?這反映了本次降息的投機性。
我們的理解是,央行試圖一步到位,而不給市場形成降息降準通道已中期打開,貨幣政策轉向之預期。
但真正的問題在於,中國央行的獨立性並不高,若明年經濟複蘇乏力,甚至出現海通所言的就業問題,那我們可以預期央行會有更多“不情願”的寬松措施。
問題四:降息對資本市場意味著什麽?
江勛認為,無風險利率的進一步下降,將給資本市場再一次上漲的空間,這也符合降息宣布後市場一片歡騰的景象,多家券商在周五連夜召開電話會議分析這一利好。
從國際經驗看,歐美股市都證明了一個問題:在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無論央行口頭如何表態,實際的不斷刺激最大的受益者正是資本市場,而不斷創歷史新高的美國股市正是最好的例證。
經濟會如何?歐洲央行顯然也在試圖解決這個問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作者浦發銀行宏觀分析師曹陽,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11月21日,央行全面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我們認為該政策將一定程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亦有助緩沖金融風險,但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果不宜高估。因此未來政策取向依然會偏向寬松。
本次貨幣政策采取不對稱降息形式,貸款降息幅度高於存款,同時在存款端擴大了上浮區間,推進利率市場化。具體來看,存款方面,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百分點至2.75%,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原先的1.1倍調整為1.2倍。如果采取1.2倍上浮,則1年期存款利率維持3.3%不變,3和6個月的下調幅度在4和2個BP;貸款方面,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簡化貸款期限後,1年和5年以上的貸款降低40個BP,1—5年內降低15個BP。
我們認為本次降息是必要的:第一,對信貸來看,一方面,降息有助於減少企業財務費用支出。以非金融上市公司來看,企業財務費用占銷售收入比例從1%上行至14年3月最高的1.72%,從3季報來看依然達到1.56%較高水平。降息可以改善企業盈利,減少資金鏈壓力,另一方面,由於70%的信貸以基準利率為定價基礎,降息意味著信貸條件放松,企業融資需求會有一定回升;
第二,降息有助於改善地產銷售,緩沖地產投資下滑導致的經濟失速尾部風險。居民抵押貸款利率降低會帶來銷售回升,加速地產企業的庫存去化。從數據來看,9月房貸政策放松後,10月商品房銷售負增長收窄,10大城市的庫存去化從15.2個月降低到13.3個月,預計本次降息後,將拉長銷售市場回暖時間。
第三,相比前期MLF、SLO貨幣政策,降息政策的透明度較高,向企業、個人等私人主體傳遞政策信號更為明確。
但是與以往降息周期不同,我們認為降息對經濟的拉動效果不宜高估,這既在於企業財務彈性有限,也在於企業對盈利前景看法悲觀,此外銀行風險偏好的回落對政策效果亦有制約。
從歷史降息情況來看,2008、2011年降息,企業資產負債表較為健康,且往往配合較大規模的財政刺激和信貸支持,如降息與08年4萬億的財政刺激、30%以上的信貸增速相配合。目前來看,上市公司有息負債占權益的比例高達93%,相比09年的78%,增長了15個百分點,財務彈性的減弱制約了企業融資能力。同時我們認為實際利率僅是企業通過融資,增加資本支出的必要條件之一,項目前景帶來的前瞻性ROE提升,對於企業投資更加重要。目前人民銀行發布的企業景氣指數僅為54.9,相比09年的55.1還要低,貸款需求指數也僅為66.6,因此我們對於民間投資的反彈持有相對謹慎態度。從銀行信貸意願來看,在經濟下行周期,受到存款增長滯緩、不良率反彈壓力,銀行依然會考慮通過貸款上浮、增加風險溢價來覆蓋成本,因此年初以來從寬貨幣到寬信用的傳導機制在未來能否得到有效疏導依然有不確定性。
當然,這也意味著未來的政策放松不是最後一次。貨幣政策方面,由於1年期存款上限的3.3%已經接近央行用以引導市場的14天正回購3.4%,我們預計央行會交替降低市場利率與存款利率,這既有助於加速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也減緩由於跨市場套利帶來的存款流失壓力。我們預計年內繼續下調利率可能性不大,但在15年,市場利率的下調幅度可能在40—60個基點,央行順應下調基準利率2次。由於貨幣政策難以解決全部問題,財政政策方面,我們預計2015年財政赤字率可能放寬至2.8%,政府仍會通過交通運輸,機場,港口,橋梁,通訊,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氣等建設來緩沖產能過剩行業需求不足壓力。
此外,隨著滬港通、QFII和QDII制度的推行,利率與匯率的聯動機制可能增加,盡管央行下調利率,我們依然認為15年人民幣匯率將維持強勢。其一,全球流動性依然較為寬裕。在21日央行下調利率當日,歐洲央行表示將推進資產購買計劃,而日本央行通過QQE維持政策寬松,受益於偏低的市場估值、依然較高的息差,海外資金投資國內的意願依然較高;其二,在匯率政策取向中,通過推進“一路一帶”實現走出去戰略,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重要性超過保持貶值促出口的權重,以此人民幣依然需要保持強勢來維持國際投資者信心。
概而言之,我們預計2015年將出現寬松的貨幣、財政政策,輔以強勢人民幣的匯率政策。在此基礎上,政府和貨幣當局試圖在“穩增長,防風險和促轉型”方面取得相對平衡。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周二,據伊朗石油部信息服務機構Shana報道,在與普京通話後,伊朗總統Rouhani同意與俄羅斯在原油市場開展合作。受此影響,WTI油價快速上漲。上周,俄羅斯與沙特也表達了在石油市場上合作的意願,稱油價必須“以市場為本”。
Rouhani和普京同意為支撐油價應采取必要合作。目前,尚不清楚兩位總統就哪些細節達成一致,也不清楚伊朗和俄羅斯是否將采取共同行動。
上周,據華爾街見聞網站報道,面對國際油價暴跌、全球石油產量未見減少的嚴峻形勢,俄羅斯外交部發布聲明稱,沙特外長Saud Al-Faisal與俄外長拉夫羅夫會晤期間均表達了對能源與石油市場相關問題合作的意願。雙方一致認為,油價必須“以市場為本”。兩國外長在聯合聲明中表示,他們將就影響能源與石油市場的問題合作,不過未透露更多細節。
上月,布油較今年6月高點下跌了20%以上,表明原油市場已經進入熊市。油價暴跌,原油出口國受創。沙特是全球原油第一大出口國,俄羅斯緊隨其後,伊朗是OPEC組織中第五大原油出口國。
周四,OPEC組織將在維也納召開會議,商討如何應對油價下跌,是否應該減產。俄羅斯不是OPEC組織成員國,不過也將出席會議。
昨日,據俄羅斯能源部長Novak表示,俄羅斯尚未決定是否減產,不過俄當前原油產量穩定,為的是平衡市場,OPEC會議只有很小的可能會宣布減產。
前幾日,據伊朗國家新聞社Mehr報道,在OPEC會議之前,伊朗石油部長Bijan Namdar Zanganeh將與沙特石油部長Ali Al-Naimi單獨會晤,商討每日減產100萬桶原油的提議。
受俄羅斯與沙特合作消息影響,油價上漲。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降息之後,港股還有什麽變數? 作者:趙文利博士 許子辰 陳治中 降息不得已而為之,政策效果或事與願違,貨幣政策中性取向難以根本改變。2014年 初以來,中國央行采取多種創新貨幣政策工具進行定向寬松,卻始終未能顯著提振實 體經濟和有效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意外降息實屬不得已而為之,並不意味著貨幣政策 徹底轉向強刺激;非對稱降息進一步擠壓了銀行的利潤空間,由於存款利率上浮區間 擴大,最終實質變動不大,很可能導致銀行對降低貸款利率的執行上也會大打折扣。 與此同時,銀行負債結構和企業議價能力的差異,也將進一步加劇銀行業和小銀行、 大企業和小微企業之間苦樂不均的狀況。一旦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不降反升,廣譜降息 的有效性將或很快遭到質疑,加之受制於中美息差收窄和資金外流擔憂,未來降息空 間或將受限,持續推出強刺激政策的概率較小,而潛在的後續降準措施也更多是對存 貸比政策調整和外匯占款下滑的對沖,未來穩增長仍要更多依賴盤活資金存量和財政 政策的騰挪。 滬港通短期炒作告一段落,長期影響不應低估。滬港通只能影響目標股票的估值而非 盈利。短期而言,滬港通反高潮,A/H差價股和兩地相同板塊股估值調整大體完成, 後續炒作空間有限。長期來看,港股市場大量因“成交不足導致估值折讓”的個股仍 是價值窪地,值得深挖。結合目前市場不炒板塊,只炒個股的局面,這些估值折讓股 或存在短期行情。 策略建議: 作為傳統的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降息舉措短期內對市場情緒無疑有相當的提振作用。 降息對利率敏感的地產、非銀行金融和基建、汽車、交運、鋼鐵、建材、電力、環保、 公用事業等高負債行業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如前所述,降息的效果或事與願違,亦 不能簡單視作強刺激政策周期的開啟和貨幣政策取向根本轉變的前奏。由於地產大周 期下行趨勢已經確認,地產產業鏈對降息的政策彈性已今非昔比,銀行對區域地產政 策的差別化必將導致一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地產市場進一步走向分化。因此,此次降 息與2008、2012年兩輪降息對銀行、地產等早周期行業和大盤的刺激作用不可同日而 語。我們對行情的中期持續性和反彈高度仍持相對謹慎的態度,政策預期提前兌現也 是繼滬港通遇冷之後又一利好預期透支。建議短期適度參與反彈行情的同時,中期內 不宜過於進取,密切留意市場反應,並適度逢高獲利了結。 我們建議投資者沿兩條主線尋找投資標的。一是受益於國內政策放松的利率敏感板塊 如一線中資地產(中國海外6 、華潤置地 119 ),鋼鐵水泥(馬鞍山鋼鐵 2 、中國建材 2 ), 非銀行金融(海通證券 6 、中國銀河 61 ), 基建(中國機械工程 129 、中國建築 11 ),環保(綠色動力 1 、桑 德國際 96 )。二是長期受益於滬港通的低估值中小市值股,如智美集團(1661 )、金天醫藥(2211 )。 推薦關註個股: ![]() 市場觀察: 央行在年內多次采取創新貨幣政策工具進行定向寬松 年初以來,央行多次采取創新貨幣政策工具進行定向寬松,包括差別化降準、重 啟再貸款、創設中期借貸便利等。本次降息,是對2014年1季度以來寬松政策的延 續,也是對經濟持續下行的回應。 ![]() 但之前的寬松政策效果有限 年初以來,房貸加權平均利率持續上行,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除了2季度小幅回 落外,在3季度繼續小幅上行。前期的政策放松並沒有體現為貸款成本的下降。 就債券市場而言,貨幣寬松所帶來的充裕的銀行間市場流動性讓高評級債券收益 率自年初以來顯著下行。但對低評級債券而言,收益率的下行少於高評級債券, 信用利差擴大。 ![]() 總體而言,中國國內企業融資仍以銀行直接融資為主,債券融資的比例有限。寬 松政策對評級高、信用好的大企業,效果要好過評級低、信用差的小企業。 意外降息雖然短期內刺激了市場的風險偏好,但行情的可持續性將更多取決於降 息背後的邏輯、降息的效果和未來進一步寬松的空間。從降息的邏輯看,這次降 息更像是央行在融資成本居高不下和來自各方面的政治壓力下被迫做出的不情願 選擇。從降息的效果看,受到利率傳導不暢、銀行執行意願不高以及實體經濟 (主要是房地產和制造業)對利率敏感性降低影響,貨幣刺激的效果已經邊際上 不斷遞減。一刀切政策或繼續加劇大銀行與小銀行、大企業與小企業之間苦樂不 均的狀況。由此導致政策舉措與政策目標之間或再次出現事與願違的結果。從未 來進一步的寬松空間來看,40個bp的“一次到位式”降息本身已經基本消除了短 期內再“小步快跑式”降息的可能性,而存款利率市場化,銀行息差承壓能力也 限制了進一步降息的空間。相比之下,未來降準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潛在的降準政策出臺的前提是總體流動性不足、外匯占款持續下滑和對沖存貸比政策調整 導致資金緊縮效應的需要。而從以上三方面來看,年底之前均缺乏迫切性,而年 初以來的差別化降準的思路更可能被延續。 從以往降息後市場的反應來看,首次降息多伴隨市場下跌,市場見底回升多在出 現降息周期的末端。從年初以來驅動市場的兩個主要動力——滬港通和政策放松 預期來看,均已兌現並提前反應。相對A股此輪反彈更多由流動性搬家和加杠桿支 持,港股的增量資金和杠桿效應都不明顯,基本面不給力,政策效果遲遲未能顯 現的情況,港股的持續上行動力明顯不足。 ![]() ![]() 後續降息空間將受制於中美利差收窄和資金外流擔憂 隨著美聯儲逐漸步入加息周期,中美利差將進一步收窄。利差收窄加上中國經濟 下行趨勢未改變,將導致資金外流的擔憂加劇。美元兌人民幣遠期匯率在4月後一 直保持在6.25上下,並未隨即期匯率的顯著走強而走強,顯示國際資本對中國市場 的看法並未如即期匯率體現的那般樂觀,資金外流的潛在壓力仍大。 ![]() 滬港通短期炒作告一段落,長期影響不應低估 從滬港通11月17日正式開通以來的市場反應來看,可以用“遇冷”兩字概況。南 下香港的資金寥寥,每日額度大量剩余。北上滬市的資金稍多,但除了第一日較 為火爆外,其後的額度使用也大幅低於上限。 ![]() 而之前熱炒的一些滬港通概念股,則出現明顯的獲利了解情況。我們認為滬港通 只能影響目標股票的估值而非盈利。短期而言,滬港通反高潮,A/H差價股和兩地 相同板塊股估值調整大體完成,後續炒作空間有限。長期來看,港股市場大量因 “成交不足導致估值折讓”的個股仍是價值窪地,值得深挖。結合目前市場不炒 板塊,只炒個股的局面,這些估值折讓股或存在短期行情。 策略建議: 降息將市場從滬港通遇冷的尷尬中解救出來。作為傳統的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 降息舉措短期內對市場情緒無疑有相當的提振作用。降息對利率敏感的地產、非 銀行金融和電力、基建、汽車、交運、鋼鐵、建材、環保、公用事業等高負債行 業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如前所述,降息的效果或事與願違,亦不能簡單視作強 刺激政策周期的開啟和貨幣政策取向根本轉變的前奏。由於地產大周期下行趨勢 已經確認,地產產業鏈對降息的政策彈性已今非昔比,銀行對區域地產政策的差 別化必將導致一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地產市場進一步走向分化。因此,此次降息 與2008、2012年兩輪降息對銀行、地產等早周期行業和大盤的刺激作用不可同日 而語。我們對行情的中期持續性和反彈高度仍持相對謹慎的態度,政策預期提前 兌現也是繼滬港通遇冷之後又一利好預期透支。建議短期適度參與反彈行情的同 時,中期內不宜過於進取,密切留意市場反應,並適度逢高獲利了結。 我們建議投資者沿兩條主線尋找投資標的。一是受益於國內政策放松的利率敏感 板塊如一線中資地產(中國海外6 、華潤置地 119 ), 非銀行金融(海 通證券 6 、中國銀河 61 、中國太平 966 ),鋼鐵水泥(馬鞍山鋼 鐵 2 、中國建材 2 ), 環保(綠色動力 1 、桑德國際 96 ), 基建(中國機械工程 129 、中國建築 11 )。二是長期受益於滬港通的低 估值中小市值股,如智美集團(1661 )、金天醫藥(2211 )。 ![]() ![]() ![]() ![]() ![]() ![]() |
4.jpg (130.78 KB, 下載次數: 0)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1-26 18:13 編輯 降息之後 保險股還保險嗎 作者:申萬研究 今天新華保險漲幅超過7%,絕對股價創11年末上市以來新高;中國人壽漲幅亦接近5%。 1、近日新華保險、中國人壽漲幅大幅領先同業,驗證我們判斷; 2、股債雙牛帶動保險公司投資收益提升,繼續推薦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理由均為(較小流通市值+純壽險+基本面改善); 3、更推薦中國人壽。今天中國人壽在寧波召開資本市場開放日,公司新任總裁和其他管理層向投資者系統闡述未來在壽險業務、投資等方面的發展方向和改革措施,具體交流紀要申萬保險行業分析師將稍後奉上。 附: 11月21日降息對於保險行業的影響點評 靜態測算偏中性,動態來看將受益於股債雙牛——11月21日降息對於保險行業的影響點評 事件:人民銀行決定,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其中,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同時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 靜態測算,非對稱降息對於保險的整體影響偏中性。總的來說,降息對於保險公司影響表現在三方面:1)利率下降帶來AFS債券公允價值提升和凈資產增加,中國人壽最為受益;2)新增固定收益類投資收益率小幅下滑,對利潤負面影響2%左右;3)高利率環境改善對於保單銷售的正面影響,此次非對稱降息影響基本可以忽略。 一年期存款利率上限不變仍為3.3%,對保單銷售的正面影響有限;但未來隨著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保險產品吸引力將提升。這次降息存款基準利率下降25個基點,但存款利率上浮區間上限由1.1倍調整為1.2,假設商業銀行全部上浮20%,則一年期存款利率保持不變。保險公司目前萬能險結算利率普遍維持4%左右的水平,相比較高的存款利率和理財產品收益率無明顯優勢。此次存款利率的下降,有助於改善此前一直困擾保單銷售的高利率環境。而如果銀行理財收益率能降至4%以下,保險產品的吸引力將有所提升,保費增速或有所提升,但總體正面影響有限。 非對稱降息降低新增長期債券和協議存款的收益率,對保險投資略偏利空。因為其降低了長期債券和協議存款的收益率,影響了保險公司新配置資產的收益率,但負債成本因為存款利率不變而保持,這樣將導致保險公司獲得利差的能力下降。簡單測算此次降息對於2015年利潤的負面影響大概在2%。 債券收益率下降將導致保險公司的存量債券投資資產的升值,凈資產因此受益,中國人壽敏感性最高。債券投資歸類於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持有至到期的比例決定了降息對於凈資產的影響程度。四家上市公司中,僅中國人壽歸類於可供出售的債券占比較高,因此最為受益於降息帶來的債券升值和凈資產回升。根據2013年年報披露數據測算,如果利率下降50 BPs,可供出售債券資產的公允價值上升將帶來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凈資產分別提升4.87%、1.31%、0.97%和1.46%%。 動態來看,保險公司將受益於股債雙牛;維持看好,公司排序中國人壽>新華保險>中國平安>中國太保。行業基本面持續樂觀:1)期待養老支持政策實施,稅延型養老保險預計2015年試點。2)保費/投資基本面持續好轉,進入良性循環區間。3)股票、債券市場持續上漲,帶動保險公司投資收益提升,未來保險公司有望增加權益類資產配置提升業績彈性和股價彈性。 表1:利率變動對可債出售債券資產公允價值的影響和凈資產的敏感性分析(單位:百萬,%) ![]() 資料來源:公司數據,申萬研究 表2:保險公司歸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債券占比 ![]() 資料來源:公司數據,申萬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