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歐巴馬與郭台銘都在關注的最新趨勢3D列印入侵

2013-04-01  TWM
 
 

 

科幻片中常見的「無中生有」場景已在現實生活裡一一實現!

只要一台電腦、一部3D印表機,獨一無二的iPhone機殼、F1賽車、槍枝,甚至是人體器官……,未來隨手自製各種生活用品都不再是神話。

歐巴馬在今年2月的國情咨文上提到3D列印,希望重拾美國製造業風光;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下令旗下各事業部主管展開3D列印探訪之旅。

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啟動中......。

撰文‧李洵穎、陳翊中、賴筱凡 研究員‧蔡曜蓮「午安!」一走進店裡,店員笑吟吟地送上問候,周一中午的上班時刻,店裡泰半座位都被坐滿了。這家位在日本東京澀谷的FabCafe咖啡廳,空氣中飄著咖啡香,一切看起來就跟一般咖啡廳沒兩樣。然而,這家咖啡廳在過去兩個月裡,受到許多科技部落客關注,甚至連美國頗具盛名的科技網站「The Verge」都特地撰文介紹。究竟FabCafe特別在哪裡?

就像「The Verge」報導開頭寫著,在東京,實在不缺咖啡廳,但是這家FabCafe,卻有著那麼一點不同。店裡頭擺著大大的一台雷射切割機、不算小的投影螢幕,這些可能讓你摸不著頭緒。但是,我們把時間倒退回到一個月前的西洋情人節,FabCafe推出了一項特別的服務:做一個人像巧克力。

如果每到情人節,你都得傷腦筋要送什麼禮物給另一半,或許,你可以嘗試FabCafe的這項特別服務,只要掃描你的臉部,FabCafe就能為你量身打造一個擁有你臉部表情的人像巧克力,送給情人,保證讓你的情人驚喜萬分。

街角的咖啡工坊 讓更多人一起玩科技聽起來很科幻、很瘋狂,但是三月二日,FabCafe再推出第二個驚喜,這次,他們要掃描全身,替你做一個全身的人像軟糖。短短兩天內,就有超過五十個人報名,卻只有九個幸運兒可以體驗這項服務。

想知道FabCafe怎麼辦到的?那你就得好好認識這項被喻為可能開啟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3D列印。為了一睹FabCafe如何走在趨勢前端,本刊採訪團隊親自飛到日本,專訪FabCafe背後團隊。

「一年前,這裡其實是我們的會議室。」有著透明的大面玻璃窗,坐落在街角最顯眼的位置,日本設計公司Loftwork創意專案協調師鈴木真理子說,作為一家具有實驗特性的設計公司,他們時常舉行大大小小的「工作坊」,邀請朋友來體驗。「那時同事說,為什麼我們不把這裡改成咖啡廳,讓更多人可以跟我們一起玩?」就是這個靈光一閃,讓Loftwork的老闆們決定要開一家具有實驗性質的咖啡廳。一開始,店裡只提供雷射切割服務,不論是牆上擺的木頭雕刻,或是高掛有著精緻雕花的牛仔褲,只要消費者提前預約,就能在FabCafe玩雷射切割服務。

去年十一月,他們有了更多新點子,LoftWork找來3D印表機經銷商iGUAZU與3D列印顧問公司K’s Design Lab合作,希望透過體驗的方式,讓3D印表機走入消費群眾,「不再只是大公司才能玩3D列印,一般人也可以玩。」K’s DesignLab執行長原雄司透露,近五個月來,超過五百人參加K’s Design Lab與FabCafe一起推的workshop,裡頭就有五個消費者下訂購買3D印表機回家做。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3D列印的魅力,他們要有不同的作法,「我們就想,在西洋情人節這天,能不能用3D列印來做一點特別的事情。」鈴木真理子口中說的,正是FabCafe針對女性消費者提供的服務,只要掃描臉部,就能打造專屬的人像巧克力。

一個扭腰、一個俏皮的動作,統統都可以把你的肢體動作掃描起來,這些3D數據全進了電腦後,透過一些設定,3D印表機就能印出擁有這些動作的模具。「有了這些模具,你可以把糖漿倒進去,做一個獨一無二的人像軟糖,你也能做一個人像冰塊。」鈴木真理子不諱言,實驗工作坊成功打開了人們對3D列印的想像。

「過去,Fab代表的是遙不可及的工廠、大量製造,可是,FabCafe是一個開放的『工場』。我們要的是小量、有價值的產品,讓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鈴木真理子說,有別於二次工業革命大量製造的主流,他們認為,未來的工業革命將更重視每個人的差異,科技也將不再遙不可及,而是在每個人的生活裡。

就在FabCafe推出3D列印實驗工作坊後,FabCafe迅速在全球暴紅,每天都有接不完的電話,就是想複製FabCafe的商業模式。「我們想要傳達這種實驗性質的概念,讓更多人可以一起玩。」鈴木真理子說,所以,FabCafe很早就確立第二家店不會在日本的策略,而是要拓展到其他國家去。

台北街頭即將出現3D列印設計公司與東京擁有類似消費氛圍的台北,看準開店成本相對低,香港出身的建築師黃駿賢成功說服了LoftWork團隊,要將FabCafe複製到台北華山園區。「最快五月,台北也能有一家FabCafe,到時面也會有3D列印服務可以玩。」鈴木真理子說。

不只是日本,3D列印技術在全球各地的應用更是五花八門,幾乎所有的物品都可以透過它來製造。有人用3D列印技術設計立體時裝;運用3D列印技術建造的建築物即將在荷蘭出現,預計明年完工;Urbee汽車是世界第一款3D列印汽車,其中除了最重要的引擎與底盤之外,大部分零件都是3D列印而來;也有人從網路下載槍枝構造圖,就此「印」出槍枝;還有人「印」出會飛的遙控飛機;甚至有一家名為Modern Meadow的公司,宣稱用生物3D列印技術,造出全世界第一片可食用的「人造肉」。

一夕之間,圍繞在這個新潮的機器,產生了大量有趣的應用方式。

看到這裡,是不是更覺得3D列印很不可思議?其實這項技術已存在近三十年,直到最近幾年才重獲注意。《經濟學人》雜誌認為,繼十九世紀瓦特發明蒸汽機,以及二十世紀流水線生產之後,3D列印將會掀起「第三次工業革命」。

然而,3D列印受到熱烈討論,更重要的推手是美國總統歐巴馬。他在今年二月十二日的國情咨文中,特別提到計畫建設十五座製造創新中心,以專注研究3D列印等新興技術,最終希望能以3D列印技術全面提升美國製造業。

中美大國已列為戰略性產業歐巴馬在國情咨文中說:「工人們在這裡學習使用3D列印,學習這項有可能顛覆工業的新技術。革命一定會在這裡發生,我們要確保這波製造業革命發生在美國。」美國政府傾全力為這場「第三次工業革命」鋪陳,在最近兩、三年裡,鼓勵全國的小學將3D印表機納入到工藝課的課程內容,希望從初等教育起就告訴孩子們,今後的生產流程會是什麼樣子。

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Kevin Kelly)同樣也呼應歐巴馬的看法,他說:「在自動化設備與3D印表機快速發展下,將會加速製造業回流美國。」因為美國昂貴的勞工成本,將不再是問題。

中國工信部副部長蘇波也在「二○一二年增材製造技術論壇」上宣示將推動3D列印產業化,並制定3D列印路線圖與中長期發展策略,G2兩大強國紛紛將3D列印納入戰略性產業。

事實上,3D列印技術也開始受到台灣與韓國三星的關注。在這波3D列印風潮中,製造代工大廠鴻海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在去年看到相關報導,便下令各事業部主管深入研究3D列印技術與流程。於是來自鴻海,共有四到五批人馬,一次約有四到五位主管加工程師,前往3D列印相關廠商了解。據廠商研判,鴻海可能計畫自行開發3D印表機台,以降低成本與縮短生產時間。

三星去年內部改組時,就已將印表機部門獨立出來,加以整頓。今年三月初,三星又向夏普提議收購其印表機部門,但遭夏普拒絕。三星在印表機領域上動作頻頻,據傳就是為了搶攻3D列印的商機。

3D列印技術,簡單地說,使用者透過電腦繪製零件或物品的3D設計圖,或是掃描現有物件,將3D圖檔輸入3D印表機後,印表機噴頭將材料逐層噴出,像是砌磚牆似地層層堆疊,最終形成完整的堅固物件。這個流程又稱為「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

有了3D印表機,無論是在家還是在辦公室,你可以使用各種材料製造玩具、零件、工具。在電腦上簡單地新建、修改或者下載你想要的3D圖檔,然後點擊「列印」,一個實物即出現在你的眼前。可能某一天早上起床之後,你突然想要用一個不同造形的杯子,這時可以按下印表機,「印」出一只杯子,這不是科幻小說裡的情節,3D列印讓這一切成為真實。

諸多管理學與經濟學的理論將被顛覆波士頓諮詢集團(BCG)高級合夥人太田直樹預測:「蘋果公司遲早會採用3D列印方式,來製造符合顧客喜好的手機等產品。」「也許終於有一天,iPhone手機可以從蘋果手機連鎖店,或是乾脆從消費者家裡的印表機直接『印』出來。」也就是說,未來的產品生產,將會像用印表機一樣方便。

不僅如此,未來的工廠變得完全不一樣,同一個工廠的3D印表機可以既生產茶杯,又能製造汽車零組件,以及量身訂製的醫療產品,這將顛覆管理學與經濟學的諸多理論。

過去,3D印表機整體技術不成熟,且能夠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樹脂,因此使用者被局限於打樣等冷門領域。但如今各項技術的進步,且金屬、陶瓷、尼龍,甚至用於打造人體器官的「生物墨水」都成為可以使用的材料。因此,目前已能生產須具高精密度與強度的汽車與飛機零組件。

3D列印所帶動的技術革新是典型的「破壞式創新」,儘管3D列印主要適用於小量生產,但是其列印的產品,可以遠遠優於傳統製造業生產的產品,更輕便、堅固、客製化,可直接組裝成形且成本更低。

波音工程師麥克.海耶斯(Michael Hayes)表示,在採用3D列印一體成形技術製造零組件後,由於不再需要用傳統的螺絲組合零組件,可將零件的重量降低三○%,且其牢固程度遠遠超過傳統方法。

3D列印研究機構Wohlers Associates指出,3D列印市場快速成長,尤其自己動手做(DIY)市場蓬勃發展。該機構初估,二○一二年銷售達十六億美元,一三年應可突破二十億美元,預估到了一九年整體市場將達六十五億美元。換言之,3D列印全球產值將在七年內成長三倍。

趨勢一:製造業回流先進國家一旦3D列印被廣為接受,那麼對世界的意義會是什麼?

英國拉夫堡大學3D列印專家理查海格(Richard Hague)表示,3D列印對經濟有深遠的影響,企業再也用不著把各種商品堆積在倉庫中,再將其配送出去,因為,產品可以按照用戶需求在當地列印出來。這種類型的3D列印模式,不但大規模減少倉儲需求,也削減運輸成本。

他並認為,3D列印還可以幫助美國將製造業從海外遷回,「海外製造已經沒有任何優勢,只會導致運費增加。」目前,蘋果公司的產品,幾乎全在鴻海中國工廠裡的數萬條生產線上組裝,員工數十萬人。但如果3D列印技術進一步發展,不用將生產基地集中在人工便宜的中國,也能將產品送到全世界顧客手中。

波士頓諮詢集團認為,到二○年,一○%~三○%由中國進口的物資,將改由美國製造,美國一年將增加二○○億到五五○億美元的經濟產出。

趨勢二:機器即工廠 人人都是創業家3D列印技術讓產品設計到製造之間只有一個「列印」按鈕的間隔,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會由大規模製造轉向個人化生產,打破跨國代工產業鏈。

3D列印設備龍頭廠3D Systems,在今年發表消費型3D印表機Cube,售價五萬新台幣有找;這種消費型的印表機可以製造如小玩具、棋子等簡單的產品。已有網站Cubify幫消費者客製化小型產品,例如茶杯、公仔等。這將掀起客製化的工業革命,未來五金行也可能會放一台3D印表機,提供各式各樣的零件,以滿足不同客戶需求。

趨勢三:產品創新速度加快從《長尾理論》到《免費》,再到《創客:新工業革命》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說,當製造一個產品,與製造一萬個產品的固定成本幾乎一樣時,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製造業的創業家。

隨著3D印表機價格迅速下降、設計軟體越來越強大,以及更多的列印材料推陳出新,意味著設計人員能更方便地使用3D印表機,使他們在設計過程中,就能隨時列印出原型產品進行修改,有助於加速創新。

例如,當一○年蘋果首次推出iPad後,四天之內,就有人利用3D列印代工服務商Shapeways所提供的代印服務,在四天內生產出保護套,整整比其他競爭對手快了一個月,自然是大發利市。

趨勢四:少量多樣 個性化商品更為風行第三次工業革命將使消費者變得更挑剔,他們不只要便宜好用的一般商品,更渴求創新、高技術商品,好打造他們獨特的生活品味。裝上翅膀的鞋子、復刻一九六○年代的老爺車,換言之,個性化、客製化商品正是消費者想要的。

以往,若要請工廠幫你製作客製化商品,若沒有一定的數量,開模、打樣的成本肯定不划算;但有了3D列印,就變得易如反掌。未來專業代印服務勢必逐漸普遍,就像以前三五步就一家相片沖印店般,可以隨時應你的需求列印商品,甚至只要到便利商店就可以實現你的需求。

麥肯錫的研究報告指出,這股自造者(自己製造產品)產業化的趨勢,將改變製造業的未來:未來十五年內,將有超過十八億消費人口,加入這股新製造產業價值鏈中。

趨勢五:門檻降低 創意設計才是王道3D列印技術能為工業設計領域帶來新的活力,打破傳統加工的枷鎖。在3D列印的新世界裡,「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創意才是獲得財富的不二法門。

3D列印代工服務商Shapeways執行長彼得.威蕭森(Peter Weijmarshausen)認為,3D列印一層一層把材料堆疊起來的製造方式,讓一些無法開模製造的特殊產品,也有機會被製造出來。因此,3D列印普及後,製造業門檻降低,產業價值鏈將加快由製造端位移至設計端。

雖然現在3D列印還無法完全取代傳統大量製造的商品;然而,忽略3D列印的影響力,不跟著進步,漠視即將發生的顛覆性革命,就像當年王安電腦等大型電腦主機廠商,無視個人電腦的出現,最後如侏羅紀的恐龍般,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

如今在醫學界,客製化的助聽器、齒模已經逐漸為醫界使用,甚至以鈦粉打印,經由特殊設計,更容易與人體緊密結合的人工骨骼、關節,已有很多手術成功案例。

趨勢六:3D醫療為健康帶來新革命此外,位於英國愛丁堡的赫瑞瓦特大學,研究人員透過3D列印技術,成功製造全世界第一個肝臟組織。美國的Organovo公司,則製造出全世界第一台商業化3D生物印表機,以自體幹細胞生成原料後一層一層堆疊成血管壁,已成功長出靜脈血管。未來若有一天,腎臟、心臟等大型臟器能被製造出來,且實驗證明不會有後遺症,器官移植將變得很容易,人類的壽命可能大大延長。

雖然不久的將來,3D列印將為人類創造許多好處,但是伴隨這個趨勢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也不容小覷,例如:槍枝管制。其中,最大的挑戰將會是||如何保護智慧財產權。一旦所有實體物品都能轉化成3D數位圖檔,它們就會變得容易複製與傳播,盜版的風險相當大。而如果盜版成風,就沒有人願意花重金投入研發設計。

不能否認地,3D列印想要拓展到消費市場,並不是沒有它的限制性。3D列印技術對一般人而言門檻仍高。依照現階段的技術水準來看,數萬新台幣的消費級3D印表機,幾乎只能製造出結構簡單的產品。

不過,近期已有3D列印代工服務,提供消費者下單訂製商品,新創企業如德芮達科技、貝特資訊出現,有助於提升民眾對3D列印的接受度。

破壞式創新的歷史已經證明,3D列印不會停止腳步。隨著時間推移,所有的困難點與阻礙都會被克服。

一旦顛覆開始萌芽,它被接納的速度遠遠超過任何人的想像。或許哪一天,我們就可以住在自己列印的房子裡,吃著自己列印的糖果,穿著自己列印的衣服,開著自己列印的汽車,這一切看似不可思議,但它卻悄悄地發生了……。

小辭典

3D列印是什麼?

透過電腦輔助軟體,建立物品的3D數位檔案,再運用金屬粉末或塑料等耗材,以一層一層堆積的列印方式來形成物品。過去應用在模具製造、工業設計等領域,以製造模型為主,現正逐漸用於產品的直接製造。

3D印表機使得消費者也可以是製造者,並大為縮短產品開發週期,產品將可就近消費地進行生產,不受土地取得、廠房面積大小的限制。

第三次工業革命

正在啟動中

第一次工業革命

時間:1730年~1870年

特點:發明蒸汽機

機器取代傳統手工業

第二次工業革命

時間:1870年~1914年

特點:流水線生產

發明電報與無線通訊系統等新科技;福特汽車導入流水線,提升生產效率

第三次工業革命

時間:1980年~

特點:3D列印技術興起

革命性技術,可做出傳統工藝做不出來的商品

生產流程大進化

傳統製造業

1 鍛造

利用壓力改變金屬形狀,使它符合後續製程的要求。

2 磨床

利用磨具研磨,以獲得所需的形狀、尺寸,或使表面精密化。

3 鑽孔

用鑽針鑽出後續製程所需的定位孔、零件孔等。

4 組裝

整個製程經過上述步驟,最後經由生產線組裝。

3D列印

1 3D繪圖

將想要製造的物品利用3D CAD繪圖軟體或掃描輸入電腦,形成3D數位檔案。

2 數位切片

電腦軟體會再將上述3D數位檔案中的物體,進行2D「數位切片」,物體會被「切」成一層一層的數據資料。

3 傳送到

印表機

將數據資料傳送到3D印表機內。

4 輸出產品

就像2D印表機列印平面檔案一樣,此時3D印表機噴嘴會依據數據資料噴出材料,一層一層地堆疊出立體物品。

無所不「印」 全面入侵 你的生活

1休閒

印出來的跑鞋

2012年倫敦奧運後,一名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學生Luc Fusaro宣稱,以3D列印技術量身訂做的單片跑鞋,重量僅96公克,讓運動員在百米賽跑中增速0.3秒。

2服裝

印出來的立體時裝

荷蘭女服裝設計師Iris van Herpen運用3D列印技術,打造立體感的時裝設計,無論是用透明材質做出水花飛濺效果的禮服,還是猶如人體骨骼般細膩複雜結構的立體服飾,令人嘖嘖稱奇。

3軍事

印出來的一把槍

美國Wiki Weapon團隊,從網路上下載了槍枝的構造圖,並使用3D印表機列印出了AR-15的下機匣。經過多次改良,目前該團隊已研製出可連續發射600發子彈的下機匣。

4醫療

印出來的人工骨骼

2011年6月,一位83歲的女性骨髓炎患者在荷蘭接受手術,成為3D列印顎骨的第一位受惠者。這個下顎骨採用高精密雷射層層融合鈦粉製成,沒有使用膠水或黏合劑,在金屬中植入晶格狀的天然骨骼內部結構,易與病人自身的骨骼接合。

印出囚籠,關住細胞荷蘭達爾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奈米研究院採用被稱為「邊角平面印刷」(Corner Lithography)的奈米級3D列印技術,印出可以裝下一個軟骨細胞的「金字塔囚籠」,未來可望應用在癌症治療,用此概念鎖住癌細胞。

5 交通

印出來的飛機

航空龍頭波音公司研究利用3D列印技術,將機翼逐層印出,然後接合成形,包括787夢想飛機所用的32種組件。波音宣稱,3D列印可以降低30%的零組件重量,進而節省燃油成本。

印出來的跑車

比利時的Formula Group T團隊以一種名為「巨獸級3D列印」的技術打造塑膠材質外殼,創造一輛叫作Areion的單座跑車,最高時速可達140公里。

6 住宅

印出來的建築物

荷蘭建築師Janjaap Ruijssenaars使用一種名為D-Shape的巨型3D印表機,列印6公尺乘以9公尺的零件,再用這些零件拼接成建築物,並命名為「景觀房(Landscape House)」,實體建築將於2014年竣工。

7食物

印出來的人造肉

美國Modern Meadow公司使用生物3D列印技術,以活細胞構成的「生物墨水」為原料,成功生出長2公分、寬1公分、厚度小於0.5公分的可食用人造肉品。

一台機器等於一座工廠

——適合小資創業或個人工作室的3D機台機型 價格 特色 設備商ZPrinter 450 220~230萬元全彩、適用於辦公室環境,製作個性商品,例如公仔、吊飾、小飾品 美商3D Systems Cube 4~5萬元單色、適用於製作簡單小物品,例如小杯子或小碟子 美商3D Systems Afinia 4~5萬元單色、適用於製作簡單小物品,例如:茶杯、小公仔 陸商太爾科技資料來源:代理商 製表:李洵穎

「自造者」急速增加

——歷年消費型3D印表機的銷售量

2007 66

2008 355

2009 1816

2010 5978

2011 23265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63

600億商機大爆發 連李嘉誠、郭台銘也搶卡位 App新經濟

2013-04-15  TWM 
 

 

英國17歲高中生自學App,而獲雅虎青睞買下,讓他飽賺九億元,帶給心懷App致富夢的創業家莫大激勵。

去年App下載數突破400億次,商機呈高倍數成長,台灣對App有興趣的年輕人,也逐年增加中,人人有機會成為下一個九億少年,說不定,將來就出現在你我身邊……。

製作人‧李洵穎 撰文‧賴筱凡、李洵穎 研究員‧楊寶楨受到香港首富李嘉誠賞識投資近一千萬元,以及雅虎執行長瑪莉莎.梅爾捧著九億元買下你寫的App(應用程式),這兩者,或許有些人工作了一輩子,都很難經歷其中一項。然而,尼克.達洛伊西奧(Nick D’Aloisio),一個年僅十七歲的英國少年,兩項都達到了。

這是一個少年靠著App致富的傳奇故事,他背後的投資人個個大有來頭,從李嘉誠、媒體大亨梅鐸妻子溫蒂.梅鐸、社群遊戲Zynga執行長Mark Pincus,到歌手艾西頓.庫奇、藝術家小野洋子,他們投資尼克寫的程式〈Summly〉,總金額約一百萬美元。

白淨的臉龐,深邃的眼窩,說起話來有條不紊,很難想像尼克只有十七歲。多數時候,他不愛讓別人知悉他的年紀,就像是李嘉誠旗下創投來敲門時,直到來到門前,才知道這位一直與他們書信往來談投資的人,不過是高中生。

「我希望投資人是為我的點子而來,是被點子的價值所吸引,而不是我的年紀。」在《時代》雜誌專訪裡,尼克說話的樣子,活脫脫是個小大人。兩周前的他,不過是個高中生,如今他已是雅虎最年輕的工程師。

一場考試、一封電子郵件 改變他的一生故事的一切,須從一次歷史考試開始。「那時候我正準備考試,嘗試在Google(谷歌)查詢一些難以理解的名詞;問題是,查到的資訊多半都是不相關的。」就像一般的高中生,當時十五歲的尼克試著在Google上找答案,很顯然地,他碰了壁。

「我就想,如果我在搜尋每個資訊時,能簡單做一個預覽,迅速知道內容的大概,那就好了。」就是這個念頭,讓尼克著手寫了一個iPhone App,叫作〈Trimit〉,也就是〈Summly〉的原型。

你一定很疑惑,一個十五歲的少年有這樣的本事嗎?答案是肯定的。就在尼克十二歲那年,他就寫了一個「手指跑步機〈fingermil〉」的簡單小遊戲,在App Store上架的第一天,賺進七十九英鎊。

這對年僅十二歲的尼克來說,已經是不得了的事情。「我把自己的App放在平台上,沒有人知道躲在螢幕背後的開發者,只有十二歲。」正是因為第一個App帶給他極大的信心,讓他開始對寫App有了興趣。「只有這樣,我才有機會和那些世界級的大公司及開發商平起平坐。」從〈手指跑步機〉到〈Trimit〉,又間隔了三年。為了解決自己搜尋資訊的需求,尼克花了四個月寫程式,直到二○一一年七月,才正式上架。

「上架一個月後,我就接到李嘉誠寫來的e-mail了。」一切的開始是這麼不起眼、這麼平凡,卻改變了少年的一生。

就在李嘉誠投入了三十萬美元後,尼克有了資金奧援,也建立了屬於他自己的團隊,他整整花了十二個月重新改寫〈Trimit〉,還加入一些新技術,自動把冗長的文章濃縮成只有四百個字母的摘要,成了今日聞名世界的Summly。去年底,尼克遇上的瑪莉莎.梅爾,更直接坐進了雅虎辦公室,成了雅虎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工程師。

創業門檻低 打中需求就能一圓致富夢尼克的故事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卻真實地在英國上演。打從芬蘭〈憤怒鳥〉創造第一個App奇蹟之後,App創業潮就席捲全世界,不論是〈憤怒鳥〉或尼克,都讓新一代的年輕人懷著App致富夢。那麼台灣呢?

四月八日晚間十一點半,才剛下班的StorySense創辦人沈育德,縱使拖著疲憊的身軀,談起他的創業夢,仍神采奕奕。今年三十四歲的他,創業已有三年多,做出最成功的產品,就是多達七十萬人次下載的〈WhatsTheNumber〉。

輸入想去的餐廳名稱,餐廳的電話、地圖所有資訊一目了然。「簡單來說,就像過去我們使用的電話簿、查號台,但是又比電話簿、查號台的功能多。」撥弄著觸控螢幕,StorySense工程師蔡松昇示範著。

沈育德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畢業後,一直希望能發揮自己在人工智慧軟體的專長,「我一直對紀錄片剪接很有興趣,在MIT也是用人工智慧軟體做相關應用。」他對「說故事」的熱情,從公司名稱StorySense就看得出來,甚至曾出任紀錄片「不老騎士」的助理導演。可惜台灣紀錄片市場不大,工作機會不多,讓沈育德興起自己創業的念頭。

○九年的冬天,沈育德拿著家人支持的數十萬元,StorySense就這麼創立,直到一一年十月第一個App上架,沈育德整整過了兩年沒錢、沒人、沒產品的日子。縱使過程中開始有夥伴認同他的技術,提出的點子也不下上百個,曾經想過做遊記App、新聞整理App,但都沒能成形,直到〈WhatsTheNumber〉。

「真正說動我這個App會有使用者需求的人,是我媽媽。」沈育德說,一開始他的夥伴說想要一個能簡單找電話的App,沈育德並不認為這能有市場,將點子轉述給媽媽聽後,沒想到卻激起媽媽的高度興趣。「我媽媽不是太常使用電腦的人,連e-mail也不會用,卻也想要一個有電話簿功能的App。」帶著五人團隊,花了六個月寫完,「上架第一個禮拜,就有超過十萬人下載。」沈育德坦言,這款App的成功,也讓創投開始注意到他們,從矽谷、台灣到大陸都有投資人注資,讓他從一人團隊到現在十五人的規模。

場景轉到台灣大學資工系大樓,一個不過六坪大的實驗室裡,正孕育著像沈育德這樣擁有App創業夢的學生。手指輕輕撥動著觸控螢幕,有條有理地介紹介面的功能,他們是台大資工所助理教授陳彥仰的學生。

台灣人才孵育室 尋找下一個九億少年○九年才從矽谷回到台灣的陳彥仰,幾乎是台灣首位開設App教學課程的老師,對於台灣年輕人追逐App開發的潮流,有深刻的體會,最簡單的指標,就反映在想修這門課的學生人數上,「第一年開課人數差不多是一百人,現在是三百人。」然而,App開發卻非一蹴可幾,「要做出有創意又創新的App,只會考試是不行的。」為了維護修課品質,想上陳彥仰的課還得先交作業通過第一關考試;而考題就是希望他們去觀察使用者的需求,用App來解決使用者的問題。

不管是近期熱門的〈愛料理(iCook)〉或谷歌工程師林裕寬出來創業的〈Everyday.me〉,出發點都是希望讓使用者的生活更便利,能隨手俯拾各式食譜,與用臉書、照片寫日記,他們都懷抱著相同的App致富夢。

「三年前做App,市場供給不大,不管好壞都很容易被看到;可是現在做App,最大的難處就是要如何讓大家看到。」陳彥仰說,一個受歡迎的App,要抓住使用者需求,使用介面也得要便利。

隨著App淘金熱興起,台灣年輕人搶進App開發領域的人也愈來愈多,他們有的是像愛料理創辦人蕭上農,從App代工練起,最後走上創業路;有的則與林裕寬相同,在谷歌這類大公司學得一身功夫後,自起爐灶;現在則有更多是像陳彥仰實驗室培育出的學生,從新創公司開始蹲馬步。

除了學校扮演App培育推手之外,有鑑於全球App新商機興起,政府總算不落人後地集結資源。經濟部工業局在一一年十月底宣布建立「台灣App創意園區 」,委由資策會經營。

目前這個園區已召集四十二個團隊,其中有十一個團隊初期並非以公司形式進駐園區,但如今已有七家公司成立。而這七家公司多半以開發遊戲類App居多。

但是,經過這一年多來,由於經營企業對消費者(B2C)模式的遊戲App市場已趨飽和,獲利不如以往容易,因此,資策會將不再停留在育成團隊的初級階段,而是朝往「創意擴散」的方向。

簡單地說,就是採取開放分享的概念,將App帶往企業對企業(B2B)的新形態,進而推動產業創新,促進台灣App產業發展。在資策會育成的B2B應用App團隊中,已有初步成效顯現,樂蘭和雲安就是兩個實例。

老牌電子樂器公司玩出興趣 另闢新業務創立於一九七六年的樂蘭,是一家老牌電子樂器製造公司,總經理邵威中認為,身處雲端運算時代,不可不知App,沒想到後來卻讓樂蘭增加了一項新業務。

邵威中說,一開始接觸App,只是純粹好玩有趣,後來才想到應該可以將App運用在產線。因為只要是產線就會用到影像辨識,以檢查貨品有無瑕疵、是否符合標準;過去業界在影像辨識作法是採用CCD鏡頭配合筆電使用,然而速度、負載量並不符合邵威中的要求。

樂蘭想要改善影像辨識作業,勢必要增購機台,但一部工業級機器的投資金額動輒上百萬元,中小企業很難下手。如果不買機台,改採增加人工方式也有難處,因為目視檢查的工作,年輕人不做,導致組裝產線員工平均年齡四十多歲,已高於一般產線作業員的年紀,不利於目視作業檢查。

就在陷入兩難之際,iPad的問世讓邵威中突發奇想:「是不是只要學會操作iPad,就有機會能夠應用於影像辨識?」於是他更深入鑽研App和手持裝置,看看如何能應用於產線。

在同園區的立達軟體科技協助下,不到一年的時間,樂蘭積極導入App搭配手持式裝置,建置了這樣的作業模式:以iPod touch當作掃描器來用,iPad就成為檢查不良品紀錄的工具。

樂蘭之前用工業用PDA掃描器,速度慢、電池續航力差,改用iPod touch加上App之後,並連結ERP(企業資源規畫)及整合條碼掃描功能,效率大大提升,且每台成本由二十萬元下降至一萬元。

在整合影像辨識功能方面,樂蘭改用iPad加上App之後,透過FULL HD的高解析度相機鏡頭,方便產品的視覺檢查,精確不失誤,且每台成本由一百萬元降至一萬到二萬元。

改善工作氣氛則是在新的模式導入後,沒預料到的好處。

傳統產線單調枯燥的作業,容易使作業員情緒沉悶,引進手持式裝置配合自家的App系統,增添不少操作樂趣。「有一次,我走到維修站,看到三、四位維修員拿著iPad討論起來,大家都覺得很新鮮。」邵威中笑說,「工作氛圍變得不一樣。」樂蘭從自身需求著眼而開發出App,後來也陸續開發出多款RLMI Measure一系列的企業產線用App,並將這些產品相繼上架,合計共有十六款相關App上架。

此外,樂蘭也推出條碼履歷管理(RLMI BM)App,過去以筆電配合條碼讀取機,以檢查貨品是否裝入及查詢貨品的資料。如今,可以利用iPad讀取條碼,再將貨品履歷放上雲端,讓管理人員即時控制、管理貨品。

綜觀目前App市場皆以消費者應用為主,樂蘭未來想走不一樣的路,以B2B的模式在App市場闖出一片天。

發揮即時優勢 讓駭客逃不出手掌心台灣在一二年十月開始實施《個資法》,讓政府和企業重視強化客戶資料的保護,凸顯雲端資訊安全與資安治理兩項重要議題。「『雲』『安』科技」就是這樣應運而生。

雲安科技公司很新,去年七月成立,以提供資訊安全的解決方案為主,團隊共有六人,大多具備資安背景。

雲安服務的主要目的在於防止企業資料外洩。「簡單地說,雲安的服務等於替客戶做四件事:進不來、偷不走、看不懂、查得到。」合夥人之一的謝仁瀚說,「雲安的防火牆能讓駭客進不來,即使駭客突破防火牆,闖進系統,他也無法偷走資料。如果不幸地,駭客進來了,也偷走資料,那雲安的加密程式也會讓駭客看不懂。上述動作,厲害的駭客一一都做到了,那麼雲安的系統一定也能夠追查到這名駭客。」總之,就是要讓駭客逃不出雲安的手掌心。

雲安的軟體係自行開發,可以在行動裝置上進行監控。App是雲安的資安服務平台之一,目前主要功能在於示警,可以向客戶即時提供訊息。譬如,企業的系統正被駭客入侵,或是機台當機,雲安就利用App發訊息,即時讓客戶知道自家系統發生什麼事。

此外,雲安也自行開發名為DNA鑑定的技術,透過此技術,可察覺到被植入木馬病毒的網址,並通知客戶。某種程度上,雲安和防毒軟體大廠趨勢科技十分類似。「希望有一天能夠趕上趨勢。」謝仁瀚期許自己。

智慧行動時代來臨,App為個人、企業帶來新的機會。說不定,就像英國萬中選一的尼克一樣,台灣未來的九億元少年,將會出現在你我身邊……。

尼克‧達洛伊西奧

出生:1995年

現職:Yahoo!行動部門工程師學歷:英國倫敦國王學院高中App成長驚人 5大關鍵數字

2012年

全球App總下載次數456億次

2012年

智慧手機持有者

每天使用App幾近觀看電視的時間,高達每天127分鐘

2012年

全球App數量150萬支

2012年

App在美國創造的相關工作機會,已從2007年的零,上升到59萬個工作機會

2013年

全球App總營收預估245億美元資料來源:Gartner、Cnet、Flurry、Technet 整理:楊寶楨

樂蘭

負責人:邵義勝

資本額:1.22億元

2012年營業額:12億元

雲安科技

負責人:鄧翠盈

資本額:500萬元

成立至今累計營業額:150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55

中國黑客產業生態觀察:入侵郭台銘郵箱欲敲詐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943.html

【導讀】日前,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在中國存在這樣一群黑客群體,他們對大公司實施網絡攻擊後通過敲詐撈一大筆。5年前,6個年輕人欲入侵網絡攻擊富士康,竊取內部信息,趁著富士康與比亞迪的糾紛大撈一筆。他們發現了一些郵件,在這些郵件中,郭台銘遊說中共高層懲治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以下文章為投資者報何黎翻譯。

5年前一個悶熱而潮濕的春夜,在華南城市深圳,6個年輕人正在喝酒,漸漸有點高了。他們中的一個人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那天酒桌上第一次有人提到富士康(Foxconn)時,大家都已經喝了不少啤酒。但我們馬上就意識到這主意非常不錯。」

他們打算入侵富士康的計算機系統。富士康是一家規模龐大的台灣合同製造商,組裝了許多世界暢銷的電子設備,比如蘋果(Apple)的iPhone。這不是幾個醉鬼酒後異想天開的念頭。根據三名知情人士的說法,4個月後,這6個黑客攻破了富士康的電子郵件系統。

富士康在全球科技價值鏈條中所處的核心地位,使其成為有心勒索者眼中的誘人目標。這家擁有140萬名員工的企業,為惠普(HP)、戴爾(Dell)、思科(Cisco)、宏碁(Acer)、IBM、微軟(Microsoft)和索尼(Sony)等全球頂尖的科技公司組裝產品。

不過,這個黑客攻擊富士康的故事向我們揭示出,那種把中國視作一台運轉良好、集中控制的網絡攻擊機器的看法是不對的。相反,這個故事反映出,真實情況更加複雜:一些黑客犯罪分子為了利益,也實施網絡攻擊。各政府和企業設計的防禦體系要抵擋的,不僅是來自有國家背景的黑客攻擊,還有類似上述故事中這種黑客威脅,後者的目的就是通過敲詐跨國公司迅速撈一筆。在上述富士康的案例中,幾名黑客得手了。

西方政府目前仍將矛頭對準中國政府本身,以最嚴厲的措辭指控中國政府支持各種針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網絡間諜活動,稱這些活動方式大膽、組織協調性高,並且由來已久,目的往往是竊取商業和軍事機密。

今年,美國承諾要給那些據信支持網絡攻擊的國家點顏色看看。美國政府針對網絡攻擊的新策略,是緊隨美國互聯網安全公司曼迪昂特(Mandiant)發表一份報告之後推出的。該報告稱,中國駐上海的一支部隊在長達6年的時間裡,針對美國和其他地方的141家企業和其他機構實施了網絡攻擊。

相形之下,當年深圳那幾個一起喝啤酒的黑客,幾乎不可能是受到中國政府高層決策者的指使。他們當時只是覺得,這家台灣企業與中國大陸一家對手企業的競爭,提供了一個誘人的商機。

深圳那6個黑客在2008年夏天侵入富士康的電郵系統時,該公司與比亞迪(BYD)的專利糾紛正如火如荼。比亞迪是一家電池製造商,總部位於深圳。同年9月,億萬富翁、投資人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將以2.30億美元購入該公司10%的股份。

如今還製造電動汽車的比亞迪,最近一直經營困難,去年淨利潤下跌94%,至8140萬元人民幣(合1320萬美元)。但在2008年,比亞迪正飛速擴張,以至被富士康視為一大威脅。當時比亞迪在手機部件市場上正與富士康展開直接競爭。自2003年起,富士康一直指控比亞迪竊取其知識產權。比亞迪則否認這一指控。

一個中國黑客表示:「當兩家企業之間競爭如此激烈時,總能找到賺錢的機會。」他補充說,他們打算在獲取富士康一些內部信息後,威脅將這些信息公開,或賣給比亞迪,從而敲詐富士康。這幾個黑客將重點放在了富士康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郭台銘(Terry Gou)的電子郵件上。

這幾個黑客當時發現了一些郵件,在這些郵件中,郭台銘遊說一些中共高層領導人懲治比亞迪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傳福。一名曾看過電子郵件的人士表示:「郭台銘抱怨說,政府部門(在有關比亞迪涉嫌竊取知識產權的調查過程中)只調查比亞迪的中層管理人員,而他聲稱王傳福才是幕後的策劃者。」

其中還有一封郵件,寫給當時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台灣事務的最高主管賈慶林。到那個時候,這幾個黑客才猛然意識到,他們發現的東西已不是自己應付得了的了。

一名與那6個黑客關係密切的人士表示:「在中國,這種與國家領導人有關的事最好別碰。」他補充說,富士康是中國最大的投資商和出口商,也是提供就業崗位的大戶,因此對中國的領導層有「巨大的影響力」,找郭台銘的麻煩可能會惹禍上身。他說:「他們放棄了從富士康訛詐錢財的計劃。」

該人士表示,由於已為此次攻擊花費了大量時間,那幾個黑客不願意就此罷手。於是,他們隨後試圖用富士康內部郵件吸引比亞迪的興趣,但是也沒能成功。一名知情人士稱,比亞迪方面的聯繫人害怕這是富士康設的陷阱。比亞迪和富士康拒絕對此事置評。

富士康這一案例,反映了一股更廣泛的潮流。曾做過黑客、現在是中國頂尖互聯網安全專家之一的Eagle Wan表示,在企業糾紛中,黑客技術已成為最重要的工具之一。這些糾紛不僅包括中國國內企業與海外企業之間的,還包括國內企業之間的,而國內企業間的競爭往往更為激烈。

專家還認為,意在竊取企業情報的網絡攻擊是最多的。中國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CNCERT)副總工程師杜躍進表示:「自2007年起,利用木馬控制他人電腦、竊取信息和商業機密的事件急劇增多。」

儘管有人(可能來自一些外國政府)企圖利用蠕蟲病毒Stuxnet搞垮伊朗核計劃的消息引發了媒體的廣泛關注,但杜躍進認為,網絡攻擊活動最主要還是集中在網絡犯罪和網絡間諜領域。


去年晚些時候,有媒體報導稱,重型機械製造商三一集團(Sany)曾僱用黑客刺探其規模較小的競爭對手中聯重科(Zoomlion)的情報,頓時在中國工業界引發軒然大波。三一集團在這個消息傳出幾個月前剛剛收購了德國混凝土泵製造商普茨邁斯特(Putzmeister)。三一和中聯重科均拒絕置評。

去年11月,三一集團總部所在省份湖南省警方向當地媒體證實,他們已逮捕3名與此案有關的三一集團高管。但警方拒絕透露案件最新進展情況。

美國一家工業協會的一位官員表示:「有些觀點讓人以為,中國的網絡間諜活動組織性很強,有嚴密的指令體系。但事實並非如此。」

這位官員說,曼迪昂特將中國軍方駐上海的那支部隊描繪為盤踞在一張巨大間諜網中央的蜘蛛,事實上,中國黑客的生態系統繁榮但混亂,許多不同的個人或國家機構在這個系統中活動,那支部隊只是其中的一員。「一個關鍵驅動因素是一整套提倡創新和新技術開發和獲取的國家政策。這意味著每個企業和政府機構都有動力、不惜一切代價獲取知識產權。」

這也就是說,富士康、以及三一和中聯重科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下則是中國日趨繁榮的地下網絡經濟,其繁榮有賴於針對實體資產(比如銀行賬戶裡的資金)和虛擬資產(供在線遊戲玩家相互交易)的盜竊活動。黑客還會綁架互聯網服務,並出售一些黑客攻擊工具。趨勢科技(TrendMicro)的Gu Lion、清華大學的諸葛建偉和段海新在去年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UCSD)一個研討會上提交的一篇論文中寫道:「我們估計,在2011年,黑客活動對中國經濟造成的損失總額超過53.6億元人民幣,有1.108億中國用戶和110萬個網站受到影響。」

非法網絡活動的主要驅動力是中國巨大的「人才庫」。在中國連入萬維網(World Wide Web)後不久的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的第一代黑客就出現了。

早期黑客的重點是,在時局趨於緊張時期攻擊外國網站,比如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時。那些不受僱於任何人的「愛國黑客」為中國軍方提供了人才儲備,軍方可以將這些人招募進自己的網絡戰部門,這種可能性已引起一些外國分析人士的關注。

然而,中國黑客圈中的普遍觀點是,被軍方招募的「愛國黑客」只是極少數。大多數資深黑客還是進了互聯網安全企業。部分人還創立了自己的企業。想當年,安全專家Eagle Wan也是一名「愛國黑客」。其他一些如今在奇虎360(Qihoo 360)和騰訊(Tencent)這類中國互聯網公司工作。

但中國如今這一代黑客大部分都是自己幹,跟當年攻擊富士康的那個黑客團隊很像。他們願意為任何人做事,只要有錢賺。

當年參與攻擊富士康的6名黑客之一表示:「如今我們面臨許多商機。不久前,家電業對情報服務的需求十分強勁。如今電子商務在這方面也有很多需求。」

他聲稱自己的業務仍集中於國內市場,而不是那些引發媒體關注的跨境網絡攻擊。他學著政府的話說,富士康不算外國投資者,因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儘管從數量上說,中國的黑客或許躋身全世界最可怕之列,但說到追蹤和打擊網絡犯罪,中國則遠遠落後於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美國,互聯網攻擊勢頭愈演愈烈,已催生出一個致力於保護網絡免受此類威脅之害的行業,但在中國,這樣的行業仍未誕生。

中國目前還沒有與曼迪昂特類似的企業。金山(Kingsoft)、奇虎360、浪潮(Inspur)、天融信(Topsec)以及啟明星辰(Venustech)這些中國領先的互聯網安全公司對於發展網絡取證業務興趣不大,或毫無興趣。網絡取證技術可以幫助人們對既往攻擊的源頭、結構和技術細節進行長期而深入的分析,如今賽門鐵克(Symantec)或趨勢科技這樣的公司正在發展這種技術。北京一家安全公司網康科技(Netentsec)的首席執行官袁沈鋼(Tony Yuan)表示:「我們的互聯網安全產業與美國的差距以光年計,這部分是因為人們在這個問題上意識還非常淡薄,企業也不願意為這類服務付費。」

這個問題也反映出,中國政府對這個問題理解不足、協作性不高、透明度低。在中國,黨政軍旗下許多不同的機構和許多半官方實體,都有權管理信息安全。

但中國國務院旗下主管日常信息安全事務的辦公室卻於2008年被解散了。這造成各個政府機構之間相互競爭,在監督和執法上缺乏統一管理。

因此,一些中國專家認為,國外指控一些黑客攻擊源自中國,這遠非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北京師範大學網絡法律專家劉德良表示:「指控中國政府實施網絡攻擊者動機不純。網絡犯罪才是主要問題,我們應該團結一致打擊這種犯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661

富比世擠下郭台銘 頂新魏家造台灣第一園林

2013-06-20 TNM
 
 

 

在中國以康師傅泡麵起家的頂新魏家四兄弟,日前以近2千億元身價,打敗台灣首富鴻海郭台銘,成為台灣前三大富豪。

魏家光宗耀祖,大舉返鄉修建古厝,是台灣唯一高調從大陸回台翻新老家宗祠的富豪家族,但去年底完工揭牌的頂新魏家古厝「成美堂」,迄今尚未開放。

本刊調查,原來,魏家最寶貝的1棵1,700萬元五葉松,因樹體太大,無法送入園區,另有1棵紫檀要價1,000萬元。魏家瘋狂蒐羅老樹,以日本三大名園之一的「兼六園」為本,企圖打造台灣第一名園。占地30甲的園區還有博物館、飯店,甚至計畫拉鐵路直達,預算無上限。魏家的大手筆,引發震撼。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剛在美國富比世(Forbes)台灣富豪榜上,以近二千億元(六十七億美元)身價擠下鴻海總裁郭台銘的頂新集團魏家四兄弟,正徹底實踐這句二千年前項羽稱霸關中後的名言。

砸五億元 翻修成美堂

頂新魏家原是在彰化賣食用油的小商家,二十多年前以康師傅方便麵(泡麵)在大陸崛起,現已成為年營收三千億元的第一大食品飲料台商。「康師傅的泡麵在中國一年至少可以賣出一百億包,足足可以繞地球三十七圈。」業內人士說。

事業有成後,魏家班師回台,一出手便買下「台北一○一」近四成股權,成了台北最大地標的新主人,同時也是台北豪宅帝寶最大戶,共買了十四戶,近三年還砸二百億元獵地,躋身新地王。最近又將旗下速食品牌「德克士」從大陸搬回台灣,上月在台北一○一地下美食街開張,殺入台灣速食市場。

身為魏家遷台第五代傳人的頂新集團董事長魏應州與三個弟弟,更要衣錦還鄉,光是翻修古厝「成美堂」,就砸了五億元。去年底古厝完工揭牌,然迄今仍未對外開放,引發不少揣測。 遲不開放 為等五葉松

本刊調查,古厝雖已落成,但園藝植栽還沒有完全搞定,特別是魏家二董魏應交最滿意的一棵五葉松,迄今尚未送入園區。

「這棵五葉松價值一千七百萬元,差不多是一台賓利汽車的價格,在台北可以買一間房子囉!」松樹自古是百木之長,五葉松是台灣特有種,樹形優美,富有靈氣。知情人士說,但這株名樹樹體龐大,令園方很頭痛,不知如何運送入園。

「園區曾考慮委託陸軍用雙螺旋槳直升機CH47吊掛進來,聽說每小時費用五十萬元,他們還在規劃當中。」彰化地方園藝業者說。目前,這棵五葉松放在彰化田尾,正在進行二次斷根(斷老根,才能長出新根),靜待安排直升機吊掛。

永靖原就是「苗木之鄉」,是台灣最大水果種苗供應中心,現在當地新出爐的台灣第三大富豪家族,要將古厝打造為台灣名樹大觀園,更是備受矚目。

狂買名樹 親赴兼六園

珍貴稀有的林木本來就是有錢人增富的另一種收藏,但開工廠出身的魏家並無此雅好,一開始也未朝這方面動腦筋。

永靖鄉長李詩炎告訴本刊,設計師曾跟魏應交說:「你現在也許是全台最有錢的人,但未來不一定還是,不如趁此時機把全台最好的樹收進來,讓成美堂園區成為台灣的兼六園(日本三大名園之首),以後就算有人比你有錢也沒用,因為全台最好的樹木都被你收光了,他們有錢也買不到。」為此,魏應交特別飛去日本參觀兼六園。

「本來說,一棵樹超過一百萬元以上不買,他(魏應交)聽了之後,變成沒有一百萬元以上的樹不買。已經入園的,最厲害的一棵是五百年的紫檀,位於人工湖旁。」鄉長補充說道。

魏應交是四兄弟中最懂園藝的,頂新老員工說,頂新發展初期,魏應交曾負責肥料業務,常往東勢、卓蘭山上跑,看多了稀奇古怪的樹木、山石。

下決心收樹後,魏應交親自跑遍全台挑選。魏家不買則已,一買就橫掃市場,目前已砸下二億元,未來沒有上限,驚動台灣園藝界。

【魏家瘋狂買樹 1棵千萬元 五葉松 紫檀 入園】

國寶油杉 園內竟成排

記者實地查訪,以魏成美堂為中心,占地約一甲的園區裡,處處是百萬、千萬元起跳的名貴老樹。「共有一一九棵單價超過百萬元的樹。」園區員工說。

外圍側面石子路旁一整排站立直挺挺的台灣油杉,「全台只有三百多棵,台北市也只有總統府旁有幾株,是國寶級的。」園區人員興奮地說。

正面入口處一棵彎彎曲曲蒼勁有力的黑松,表現迎賓的前奏;再進去些,內側矗立二棵直徑達五十公分、四層樓高的茄苳樹,是高大雄偉的迎賓主曲。

成美堂北面,外有四棵桂樹,表示四季如桂(貴);南面外門左側,為一棵日本羅漢松與針柏。成美堂正前方,遠一點的草皮上有樹齡一百年的象牙木,圍牆兩邊有幾棵百年樹齡的日本黑松,樹齡最高的盆栽則是象牙木,已有二百五十年。

「樹是越彎越有型,而且越老才越有辦法長得高大,魏成美堂內滿是造型獨特的老樹。」曾進入園區內的地方人士說。

收地五年 翻修創先例

名園的要素除了美木,還有奇石和水泉。成美堂後方就有一顆天然成型的大石頭,內含水脈,魏家把石頭放在成美堂旁鎮煞,並設計隨時有水流入石頭,象徵金脈與人脈源源不斷。

林圃尚且如此費心,做為園區主體的古厝,其造型工藝的精雕細琢,更不在話下。

打拚事業如同生產方便麵般快速、大量、有效率的魏家,唯有修祖厝是慢工出細活。早在十年前,魏應州就著手準備整理古厝。由於魏應州的祖父有八個兒子,古厝及附近土地由各房後代繼承,產權已趨零散,魏家兄弟一塊一塊買,花了五年才將古厝一甲基地收完。

接著,從台灣、日本找來木作、彩繪、泥作、雕刻、園藝等大師,分頭進行修復。為了保存原貌,魏家先花了一千五百萬元,在一旁搭起試做區,以古厝正身和護龍最容易漏水的銜接處,搭建施做,以減少翻修的錯誤,創下台灣古蹟修復的先例。

「他們有聽專家的話,先將檜木晾乾二年,備好料才做。」負責木作的匠師陳天平曾說。

傳統台灣大宅院壁上皆有彩繪,多畫忠孝節義故事,魏家也仿此,但畫的是魏家先祖在永靖開中藥房的故事,連自家五兄弟妹幼年時騎三輪車送貨的童年往事,也一併畫在牆上。

籌謀鐵路 引客入永靖

魏家之所以「厚工」,不只為了整修門面,還有更大的企圖心─向聯合國申請亞太資產保存獎。此外,為了讓成美堂名揚四海,魏家更加碼買地,將祖厝林園外擴為頂新文化園區,要打造兩岸觀光重鎮。

本刊實地走訪,地方耆老和鄉長都聲稱,魏家近年買地幾乎是只要有人出價就收,即使超過市場行情數倍也不手軟,手上已超過三十甲。除了魏成美堂及即將完工的的宗祠鉅鹿堂,未來還要蓋泡麵博物館及觀光飯店,目前預計砸六十億元,但只要有需要就追加。

目前的永靖幾乎沒有觀光資源,陸客不可能去自由行,但魏家偏要把不可能變可能。地方盛傳,「魏家還要將鐵路拉到園區裡,好將陸客引入永靖。」當地居民說。

想要觀光造鎮的魏家,在永靖三大望族中原是最小的一支。魏家先祖是唐山過台灣的客家人代表之一,第一代魏儉正一八二六年由福建永定縣來台,先在台南定居,後遷居永靖。第二代祖魏尚瑩一八八一年獲清朝授國子監生一職,同時行醫經商致富,日治時期還任永靖庄長。

藥油起家 恩人一路挺

頂新魏家四兄弟是魏尚瑩的第八房後代,父親魏德和從小在藥鋪打工,後來成立「成美藥材行」。看著人們買了中藥材要回家切片,於是開發切藥材的機器,增加藥材銷量。中年之後,魏德和轉開鼎新製油工廠。

「一開始,鼎新只是個在永靖街上的小小工廠,廠房早已拆掉蓋房子了。」和魏家兄弟為校友的鄉長李詩炎說。

本刊到現存的廠區,看著門口對聯「頂福人群調成經世物,新春時際肇慶振家風」,一位已在頂新服務三十年老員工出現,談起魏家四兄弟的成功之道,直說:「四兄弟頭殼好,運氣好,有把握住天安門事件後機會,以及有貴人相助。」

這位貴人就是永靖獅子會創辦人張伯光。「做生意的人都會遇到周轉不靈的時候,張伯光一路相挺,借過魏家不少錢。」

附近幾位老居民聊起來說,康師傅剛去大陸時,把舊機器搬過去生產,但油也賣不太起來,經營辛苦,需要從台灣籌錢。張伯光幫魏家找了不少股東,自己也成了頂新的董事,但二、三年後生意還是沒多大起色,買新機器需要增資,不但沒有股東要出資,還吵著要退股。

張伯光因為替魏家招募不少股東,只好硬著頭皮借錢來還給股東。「二年後,頂新開始做泡麵,在大陸一炮而紅,第一次發股利股息,張伯光就在永靖街蓋起永靖第一豪宅,還在台中開了好幾家汽車旅館。」

泡麵攻陸 發達買味全

頂新從賣油轉到賣泡麵,有段趣聞。原先,頂新在大陸的清香油、蛋捲賣不出去,倉庫堆滿庫存。有天,魏應行搭火車,因肚子餓就泡了一碗泡麵吃,竟引起整車乘客圍觀,直問「哪裡買得到?」

「一碗泡麵就能驚動整列火車的人,來中國賣泡麵鐵定大賣。」回家後就把倉庫的油拿來炸泡麵。因為切入市場的時間早,又搭上中國改革開放的順風車,寫下康師傅傳奇的第一頁。

在中國發達後,魏家十多年前回台,收購味全股權,蛇吞象的作風,一舉打響在台名號。

但沒想到,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隨即而來,味全股價從七十二元跌到十二元,買貴了的魏家護盤不成,反而面臨斷頭,加上康師傅擴廠,周轉不靈,資金缺口達一億美元。

情急下,魏應州上門求助統一集團董事長高清愿。高清愿要買下康師傅,魏應州覺得對不起股東和員工,只願賣三分之一,雙方談判破裂。後來,魏家透過人脈找上英業達副董溫世仁,讓頂新暫時度過燃眉之急。

當時,二董魏應交一度緊張到睡不著覺,求助於算命師,得到的答案是:「天無絕人之路,轉機就要來了。」 決策獨裁 營運高效率

果真,遠在日本的三洋食品老社長,看到報紙上康師傅賣股消息,竟然飛到中國找上門,查了三天帳。魏家原以為無望,結果三洋不但願意用現金,還以溢價收購康師傅的三成股權,並要求四兄弟繼續經營。此後,頂新集團手中隨時都要握著十億美元(三百億元), 以備不時之需。

「還好是在四十五歲時跌那一跤,要不然連爬起的機會都沒有!」回顧那段歷史,魏應州仍餘悸猶存。

魏應州是創業第一代,康師傅創業以來幾乎所有決策都是他在下,「就像軍政時期,比較獨裁。」也因此讓康師傅做的決策都比同業快,營運也更有效率。

只有國中畢業的魏應州對此從不介意,「我只是個鄉下小孩,無讀蝦米冊(沒念什麼書)。」自嘲是「企業界田僑仔」。曾有媒體說他霸氣,他反駁「不是霸氣,是霸道。」

堅不分家 帝寶十四戶

在事業上,魏家四兄弟一直各司其職,堅持不分家。魏應州專管康師傅,魏應交主管土地開發與投資,三董魏應充管理台灣味全和大陸的冷藏事業,四董魏應行則負責兩岸餐飲事業。

於私,弟弟們也都聽長兄發號司令。魏家四兄弟共生九子、六女,財產很早就交付信託,就連裝潢費用、坪數分配都有規定。魏家的觀念很傳統,事業只傳男,不傳女。「男丁結婚之後也要住在一起。我們魏家有個規矩,男丁可以獲得房子,女孩子因為要嫁人,所以會準備豐富的嫁妝。」魏應州曾說。

為此,四兄弟斥資三十億元,買下十四戶帝寶豪宅,讓四兄弟家族全都搬入。「大家住一起,比較有照應。」魏應州說。

頂新在食品、飲料、房地產都已攻頂,下個目標鎖定台灣通路,打算二十五日味全董監改選時,將第二大超商全家董事長潘進丁請入董事會,強化盟友關係。以兩岸食品業第一大為志的魏應州,在耳順之年登上事業與人生尖峰,並為家族風華留下見證後,繼續朝下一個山頭攻去。

魏家房地產布局 愈趨積極

★彰化「頂新文化園區」 →約30甲,耗資60億元。

★北市「宏盛帝寶」 →投入約30億元,購入14戶自住。

★台北101大樓股權 →投入逾70億元,持股37%,有意掛牌上市。

★味全三重廠 →以101億元標下1.58萬坪土地,已通過地目變更為住商混合用地,價值飆上200億元。

★北市長春路「誠美素直」 →與誠美建設合推,總銷18億元,已完售。

★北市中華票券敦南大樓 →以46.29億元購得,將建為豪宅。

★北市臨沂街「頂禾園」 →頂新首次推案共19戶,傳保留9戶。

★北市敦化南路「敦南苑」 →以2.8億元購得1戶。

★北市仁愛路「仁愛築綠」 →以1.97億元購得1戶。

★北市敦南市民土地 →以11.35億元購地,日後將推案。 魏應州 小檔案

★現職:康師傅控股董事長

★年齡:60歲

★學歷:北斗初中、日本早稻田大學榮譽博士

★經歷:1992年創立康師傅方便麵,帶領大弟魏應交、二弟魏應充、三弟魏應行展業;1988年進軍大陸;1996年推動康師傅控股在香港上市;2002年起任康師傅控股董事長

★家庭:妻子張綠雲,育有3子

《富比世》台灣10大富豪排行榜

1.中國旺旺控股總裁 蔡衍明 3,083億元

2.富邦集團 蔡萬才家族 2,356億元

3.頂新集團 魏家兄弟 1,949億元

4.鴻海集團董事長 郭台銘 1,396億元

5.正新集團 羅結家族 1,338億元

6.聯邦集團創辦人 林榮三 1,221億元

7.廣達集團董事長 林百里 1,047億元

8.宏泰集團董事長 林堉璘 989億元

9.潤泰集團總裁 尹衍樑 960億元

10.日月光集團 張虔生、張洪本兄弟 945億元 頂新文化園區

★地理位置:彰化縣永靖鄉中山路二段60號(永靖國小正對面)

★面積:占地約30甲

★規劃:北區為魏成美堂、和德園、如雪園、八堡二圳、落羽松步道、泡麵博物館、飯店;南區為鉅鹿堂。

★工程進度:魏成美堂園區、落羽松步道、鉅鹿堂今年內完工,博物館和飯店預計2017年完工。

★開放時間:魏成美堂園區預計今年11月開放,要收門票。

魏成美堂 以水旺財旺丁

百年前,魏家蓋成美堂,請來羅漢咖(渡海來台的單身漢)詹姓讀書人看風水,選定地方盛傳為蝙蝠穴的現址,並指點將圳水從左前入、右後出,形成龍虎水,如今魏家重修古厝,風水依然。

18日,地理師楊登嵙走訪後說:「這塊基地口小身大,跟畚箕一樣,是納財福地。」尤其蜿蜒入古厝的圳水,「先天水管丁、後天水管財,這水從西南邊來,是後天水,也就是財水,水走到大門前,可說喝龍水,然後環抱大門,像護城河般藏風聚氣。」

成美堂為二進式三合院,魏應州所屬八房住在右外護龍,離財水最近,「難怪八房會最旺。」

放置祖先塔位的鉅鹿堂,同樣前庭有水流過。「這水是先天水,主旺丁。」陽宅先旺財再旺丁,陰宅先旺丁再旺財。已經很旺了,魏家還新做大水池及牌坊,並植樹層層圍住鉅鹿堂,「有如眾星拱月般,高低、先後有序,可綿延運勢。」 日本兼六園 迴遊式庭園代表

位於日本石川縣金澤市的兼六園,1676年由金澤藩主前田家建造,費時180年才完工。此園占地約11甲,內植5千多株花木,遊客在大池塘、假山、亭台、茶館的庭園中穿梭,春季賞櫻、梅,夏季有杜鵑與燕子花,秋季則賞楓。

北宋詩人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曾提,園圃之美很少能六者兼顧,「務宏大者,少幽邃;人力勝者,少蒼古;多水泉者,難眺望。」前田家以六者兼顧,而取名「兼六園」,現與偕樂園、後樂園並稱日本三大名園。

永靖三大旺族

頂新魏家出身的彰化永靖,偏居彰化東南,先住民原是平埔族,三百多年漢族遷入,為爭地盤,泉州、漳州人水火不容,客家及福佬人不時械鬥,因此取名永靖,期勉閩粵和平相處永久平靖。

永靖早年有三大家族,因此也有三大古厝,分別是陳家「餘三館」、邱家「忠實第」,以及魏家「成美堂」。

論起來,魏家原本排老三,最早崛起的則是邱家。

邱家進士 勸降賜五品

邱家先祖邱華循因父親早逝、生活貧困,便與母親及弟弟從廣東饒平渡海來台,投奔住在彰化的舅舅,後來定居田尾,邱華循的三個兒子又遷至永靖。

邱家雖世代務農,但對教育十分重視,搬至永靖後的邱家三兄弟,各有一子取得科舉考試的資格,其中邱萃英更高中進士。

一八六二年,彰化爆發抗清民變「戴潮春事件」,邱萃英因勸降戴潮春有功,被清廷封賜五品官,准立旗竿台與下馬碑。

在封建時代,會讀書考功名當大官的人,才有能力享厚祿起大厝。得了官銜的邱萃英,隔年便開始修建宗祠、擴建宅第與學堂,因此邱家的忠實第最早在永靖的平疇田野中拔起。

邱家後代、員林靜修國小主任邱美都表示,邱家古厝屬於客家潮山派建築,為「土角厝」(泥巴稻禾草桿所製土磚堆成牆),臺灣民主國抗日運動人物丘逢甲就是在宅第旁的「老師府」,受教於邱萃英。

丘逢甲後來在邱萃英的保薦下考上秀才,後又中舉人,將匾額與旗竿都立於邱氏宗祠。

九二一地震後,位於現今永靖多福路的老師府屋頂已塌陷,一旁的忠實第仍完好,但缺乏維修管理。記者十五日實地走訪,一入大門,就見昔日第一宅邸荒涼寂寥、雜草叢生,令人不勝唏噓。

墾首陳家 款待日親王

邱家後人為保存祖厝,爭取將宅第列為三級古蹟,終在二年前如願,現由文建會規劃中。

在邱萃英之後,永靖的鋒頭人物為陳有光。陳家也是來自廣東饒平,十二代祖陳德耀領著佃戶落腳永靖,開墾拓荒,因擔任「墾首」而致富。

十五代祖陳義方、也就是陳有光之父因率領義勇軍協助清軍平定戴潮春變亂有功,受封五品官銜。一八七三年,陳有光因捐納受頒貢元,於一八八四年興建餘三館,取「多福、多壽、多子孫」餘蔭後代之意。

餘三館用料講究,氣勢開闊,對外還有防禦力,柱梁交接處有鰲魚雀替,雕工細緻,隱顯貴氣,彩繪更是精采,採用礦質顏料,百年依然鮮豔,不但一躍而為永靖第一豪宅,甚至被列為台灣十大古宅之一,陳家也繁衍發達,成永靖第一大姓。

日治時期,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於餘三館療傷靜養,因而於餘三館前建造紀念碑。光復之後,陳家將紀念碑拆毀,闢水田耕種。

餘三館早在一九八五年就被列為三級古蹟,「前幾年政府出錢整修,木造建築保存完整。」邱美都說。

後起魏家 從商耀門楣

三大家族中,就以魏家最弱。魏家的成美堂,用普通話來說,是藥房兼住宅,規模不及「第」,氣派更比不上「館」,尤其魏家蓋祖厝時,打地基的土方,還是邱家提供的。

不過,三家世代交好,也相互通婚。日治時期,魏家來台二代先祖魏尚瑩曾與餘三館的陳家一起開辦永靖公學校,教育後代,也就是現在的永靖國小。

過去,邱家與陳家是永靖雙霸,地方政治也由二派互爭。現在風水輪流轉,士農工商倒過來,官宦式微,商人當道;魏應州四兄弟在大陸打拚致富,祖厝也跟著鍍金。自古,家族盛衰可以園林興廢為指標,由此觀之,無疑地,魏家正如日中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68

郭台銘、鄭崇華 瘋造價億元菜田

2013-07-01  TCW
 
 

 

六月十八日,三十年歷史的台北國際光電週第一次出現了植物工廠參展,原本賣LED、液晶面板的華映、賽門科技、晶發半導體與日商富士通竟然改賣種菜的設備,還成了現場白燦燦LED燈光下最吸引國內外買主的大亮點。

專種頂級蔬菜非洲冰花,一克十二元

原來,台灣植物工廠正夯!毒澱粉風波讓食品安全全面亮紅燈,台灣市場竟然出現了從一公斤賣五十元的青菜蘿蔔,進階到一公斤最貴賣破萬元的植物工廠非洲蔬菜,但寒舍艾美、喜來登、國賓、新都里等高檔餐廳照樣搶著買,庭茂農業生技、光茵生技等植物工廠業者更搶開餐廳、業績火熱,「今年來零售業績成長了三成,」庭茂總經理羅信沂說。

這股熱潮甚至延燒到了台大,台大一學期一次的植物工廠訓練班,今年已經出現了連五屆班班爆滿,台大生物產業機電工程系主任方煒指出,人工光源型植物工廠具密閉系統又有無菌無毒等好處,是農業新趨勢。

別懷疑,菜田就在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種出了非洲的冰花、義大利的芝麻葉,未來連阿里山的高山茶、長白山上的人參、丹參都能種,這種標榜無菌無毒的菜不是論斤秤兩,而是以公克計價,如:非洲的冰花,儘管外表有點類似石蓮花,但一公克要價十二元,換算下來一公斤是一萬二千元,足足比一公斤七十元的石蓮花要貴上百倍。

今年以來,每個月有十萬公克冰花被吃下肚。但要種出高價的冰花,沒那麼簡單,如庭茂一個植物工廠要上億投資,而且想進到這個上億元的高科技「菜田」種菜,得先換穿無塵衣鞋、經過空氣浴塵室等管制關卡,才能進到約五百坪大密閉廠房。

走進育苗室,這裡的光照、養液與溫濕度等全由中央監控系統調節。冰花原產自非洲,是耐鹽性高的鹽生植物,種植時必須模擬海水營養成分才能生長,須仰賴精準的人工光源與養液控制,眼前一株株冰花幼苗才能亭亭發芽,光要從苗到一公分高、發出雙葉就要花上十天,每多種一天,電表數字都不斷往上跳,一個月電費至少四萬元起跳。

接著移到定植室,堆疊逾五層大小各異的冰花,正在攝氏十九.一度、濕度七三%環境下,吸取養液生長,而這又要花三個月,冰花的葉子和莖表面才能長出如水珠般閃閃發亮的鹽晶顆粒,這一小株冰花嫩芽搭配套餐要價是兩千元起跳。

這就是植物工廠的魔法,也是行銷手段,強調無毒無菌還講求健康與稀少性。羅信沂說,植物工廠固定成本高,唯有研發更高價作物、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才能拉高營收,最後才能賺錢。但別以為這麼昂貴的蔬菜沒人買,這家植物工廠今年來受惠於此商機,一個月最高已有新台幣五百萬元的營收。

商機變大了,植物工廠的技術也漸趨先進與多樣化。下一站來到屏東農業生技園區,還有所謂的半密閉型植物工廠,有別於密閉型使用LED做為植物成長光源,半密閉室植物工廠則可以利用太陽光。

打破環境限制專利農法,準備輸出全球

在這裡,可以看到植物工廠業者如何施展逆季節、打破地理限制的魔法。走進這間斥資兩千萬、三分地大的溫室,明明是六月酷暑,梨山高麗菜、阿里山金萱茶甚至深山裡的丹參都移到這裡生產。

「如果能在屏東全年生產,證明該系統完全可克服環境問題,」興藝峰副總經理楊洵說,他打算輸出整套生產技術到全世界。

去年九月,這裡還是一片荒地,不到一年,他讓植物工廠中幾乎能出現任何農作物、打破地理限制的秘密在於,興藝峰有兩項發明專利的「天癒農法」。該農法模擬人體血管循環系統,透過埋在地下的大小管線,二十四小時輸送水分、養分給地面作物,再藉養液中強勢菌種,形成微生物循環系統,不用農藥、化肥,在荒地養出沃土。

科技大老投入搶攻中國上兆潛力市場

在這樣的技術與趨勢下,信義計畫區也能種出高山茶與長白山上的人參,單價高、市場成長潛力大又多樣化,讓植物工廠雖然不像太陽能可以拿政府補助,卻有一群人蜂擁而上,因為不僅種菜賺,設備也能賺,所以大老闆正在瘋植物工廠。

包括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台達電榮譽董事長鄭崇華、億光董事長葉寅夫等,都看上了植物工廠,因為人工光源、自動環控系統都是台灣科技業最擅長的領域。

方煒觀察,中國有六千個農業科技園區,但中國有能耐整廠系統整合輸出的廠商卻不到三家,「這些誰去施工?」他以未來全台灣一%人口吃植物工廠蔬菜推估,約需五百間每天產一千株蔬菜的植物工廠,每間一千五百萬元,再加總蔬菜產值,商機超過百億。

這個夢再擴大到台灣六十倍大的中國,一個上兆商機似乎就在眼前了,也就難怪今年台灣的科技業、光電業與生技農業都這麼瘋植物工廠了。

【延伸閱讀】興藝峰生技成立:1994年副總經理:楊洵主要業務:精緻農業研發銷售成績單:2012年營收約新台幣6千萬元特色:打破環境限制,平地種出高冷蔬菜與中草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82

郭台銘肩扛股價漲跌 費力猛吹「成長」號角 鴻海八小時股東會深度解讀

2013-07-08  TWM
 
 

 

長達八小時馬拉松式的鴻海股東會,郭台銘不僅展現毅力,更讓所有股東感受到他不遺餘力的奮戰精神;而由他親自主導的「結構轉型」計畫,則隱約透露出他對培養接班人的事前準備。

撰文‧葉揚甲

「作為一個董事長,除了經營公司,還要讓經營的成果反映在股價上,這是無庸置疑的事情,今天股價沒有達到股東預期,除更努力經營,或者,只能說努力不夠以外,沒有任何的理由,但是希望各位能夠對於公司整個經營團隊、將來的前景,一定要有信心。」「不管怎麼說,只有在這裡深深地向各位股民,鞠躬道歉,在股價上不能達到各位投資者(的預期)……,但是我認為,給我一點時間,我非常有信心,我現在每天工作十六個小時,(包括)每個星期六、日,我向各位保證,不要讓各位股東、投資者失望,我想這日子應該不遠了。」六月二十六日,在長達八個多小時的鴻海股東會上,董事長郭台銘一開始就用極為誠懇的態度與柔軟身段,向現場四、五百位股東致歉,希望在場的小股東能多給他一點時間。

股價被看空

郭董點名外資分析師

這樣的場景似曾相識,早在金融海嘯二○○九年時的鴻海股東會,郭台銘就曾因股價表現不佳而向小股東致歉,甚至拋出「股價不回來,我就不退休」的堅定態度,讓不少在場股東願意與郭董、與鴻海一同進退。只是時間一天天過去,股價卻又再一次地陷入「死胡同」,這顯然是郭台銘無法容忍的事情。

「鴻海股價不好,與外資把錢抽回去救QE︵量化寬鬆政策︶有很大的關係。」話鋒一轉,郭台銘將股價下跌歸咎於外資,甚至在股東會秀出以外資研究報告做成的簡報,並直接點名澳商麥格理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張博淇,從未參觀過鴻海,對實際生產狀況只能臆測,報告更是沒有事實根據的結論。

對於被郭董點名,本刊聯繫上張博淇,得到「不置可否」的答案,但據一位與他熟識多年的友人透露,「對郭台銘的大動作,張博淇感到很無奈,或許,只是因為他率先看空鴻海,才會被郭董盯上吧!」的確,張博淇早在一二年十二月,就將鴻海的投資評等從原來的「買進」,調整成較為中立態度的「持有」,然後相隔一季多的時間,再將評等下調至「賣出」,目標價甚至砍到只剩六十一元,幾乎下看金融海嘯時的最低水準。不過友人也抱怨,張博淇曾在○九年鴻海跌破七十元時「率先看多」鴻海股價將重返百元,「當時怎麼不見郭台銘公開感謝?」然而根據了解,「率先看空股價」並非讓郭董盛怒的主要原因,一向以治軍嚴謹聞名的郭台銘之所以大動肝火,是認為張博淇並未走進鴻海內部,卻在報告中寫到「inefficient labour management︵無效的員工管理︶」這幾個影射「管理渙散」的字眼。

「這點讓郭台銘最氣不過,他在股東會揚言提告麥格理高層的用意很簡單,就是希望麥格理也能加強內部的管理,別再讓分析師寫出這類無法衡量的形容詞。」一位認識郭台銘超過二十年的友人表示。

對成長掛保證

忽略鴻海基本面已顯疲態

無論如何,今年以來外資已經賣出鴻海超過一百萬張股票,總持股比率從年初的四八.六五%,半年內最低降到四○.一五%,外資大舉賣超鴻海,無疑成為鴻海股價不斷下行的壓力,只是,郭台銘將股價下挫牽扯到「外資要救QE」的原因之上,恐怕邏輯就比較說不通。

畢竟,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明確表態「將逐步減少購買債券的規模與速度」的時間點,嚴格說來是在五月二十二日,這天外資的鴻海持股水位為四二.八九%,換句話說,早在此之前,外資就已經一路拋售鴻海的股票,光是年初到五月二十一日就賣超了六十八.五萬張,這部分可能就不是「QE轉向」的影響,而應該另有其他原因。

這點從瑞銀證券分析師謝宗文的報告中,或許可以看出端倪。在股東會後,謝宗文並沒有因為郭台銘「獲利絕對可以優於去年」的保證翻空為多,仍然維持鴻海目標價於六十三元的水準。報告提到,從累積營收(一月到五月)年成長率為負一二.五九%的狀況推估,今年鴻海的營收與獲利恐怕會雙雙出現負成長,如果要看到正面的訊息,只有可能是來自於業外收入。

謝宗文對鴻海基本面的疑慮,或許是許多資金抽離鴻海的原委。不過,郭台銘對下半年的展望,似乎仍然不因上半年業績顯露疲態而有所折扣,他在股東會仍發下豪語,「鴻海基本面完全沒有改變,跟各位保證,鴻海本業在往後十年,一定會連續成長」。

旗下事業體獨立上市

郭台銘權力下放的第一步

「今年的目標還是沒有變,但這是很大的挑戰,下半年鴻海將全力地衝刺,基數到達一定的程度,就成為天險,分出去的(事業體)集團營業額還是會計算,鴻海本身的營業額不會衰退,這我可以保證,我一定保證(成長)一五%,我會盡一切努力,我一天工作十六小時以上,不眠不休朝這個目標。」郭台銘再次強調。

除「保證營收成長」的信心喊話之外,外界普遍認為這次鴻海股東會的第二大亮點,在於郭台銘宣布鴻海旗下三個事業體,包括連接器、碳奈米管與膠材,將獨立於母公司之外,意即一般所謂的「分拆」︵spin-off︶。

然而,郭台銘強調「這絕不是分拆」,而是鴻海的「結構轉型的調整」,用意在於增加股東權益;其次,則是讓「年輕人能夠發揮」。一旦前景看俏的事業體獨立上市,不僅在資本市場可收到更高的本益比,員工亦不會被母公司的框架所限制住,優秀員工將更有向上的動力,一般投資人也可得到更為透明的訊息。

對於鴻海將連接器事業群獨立的決定,摩根大通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哈戈谷︵Gokul Hariharan︶給予正面的看法,他在最新出具的報告中表示,全球前四大連接器企業的股票,平均交易在十九倍的本益比,用這個標準來衡量的話,鴻海連接器事業的評價明顯低於同儕水準,未來分拆將有助價格趨近合理評價,母公司則可更專注於本業。野村證券同樣看好鴻海的「結構轉型」︵分拆︶計畫,該分析師認為,如此對母公司鴻海將帶來長期的正面效益。

郭台銘說道,「大家都說鴻海是靠我一個人,我一定要修正,我們有一群︵高階人才︶,過去是我把他們包在裡面,今天要把他們介紹出來,我隨便介紹,這樣的同仁就有五十位,我只是做策略規畫。」第一批被郭台銘端上枱面的,除了與他一同打天下的老臣,即將接掌FIT︵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的盧松青之外,還有碳奈米管的傅紹明及特殊膠材的林知本。

這些過往在母公司不同事業群的一級主管,在郭台銘的刻意布局下,未來都將在不同市場獨當一面,「這樣的安排,應該不是著眼於股價的短期激勵,相信這可能是年過耳順的老郭,為之後退居二線所做的事前準備。」一位產業分析師表示,從管理的角度而言,郭台銘某種程度想要慢慢將權力下放,這是好事。

代工地位無可取代

可當穩定收息股長線投資

眾所周知,在郭台銘的強悍領軍下,一九七四年二月正式成立的鴻海,迅速地成長茁壯,一九九一年股票正式掛牌當時,股本八.○三億元,營收二十三億元,市值只有三十六億元,對照於現在,股本一一八四億元,一二年合併營收三.九兆元,六月二十八日市值則高達八七五八億元,在這二十二年間,鴻海營收成長一六九六倍,市值成長二四三倍,卓越的成績有目共睹。只是,當代工發揮到淋漓盡致之後,鴻海帝國的獲利模式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報導,麥肯錫︵McKinsey︶台北公司高級合夥人賀睦廷︵Martin Hirt︶表示,在個人電腦銷售不斷下降,智慧型手機銷售增速放緩之際,代工行業的前景變得「更加不安定」,「展望未來五到十年,下一個主要增長點在哪裡?這個問題令人頭疼。」一家企業本來就有其生命週期,從誕生到高速成長,從壯大到成長趨緩,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如郭台銘所說,基數到達一個水位後,要再見到鴻海業績大幅成長,或許真的有點困難,那麼,為何不換個投資思惟去想,把鴻海當作穩定收息股進行長線投資呢?」一位證券研究員試圖從另一面向探討鴻海的價值,他強調:「鴻海在代工產業的地位與技術,相信很難被取代,單是這一點,就算成長性不若以往,股價再向上攀的空間不比成長股,但這卻絲毫不減其值得長線持有的投資價值。」只是,郭董心裡從○九年到現在,一直都跨不過「股價」這道關卡,從「股價不回來就不退休」,到現在「股價會隨著我的年齡,絕對會繼續增高」,在在都顯露郭台銘「拚命要讓股東賺到價差」的思考邏輯。

從現實面來說,這樣的邏輯面對郭董自己口中所說的「成長天險」,難度極高;但從精神面來看,則凸顯出郭台銘對鴻海股東的高規格使命感。

這樣的使命感,其實從這場股東會的另一插曲得到印證。當股東阿土伯「照例」提出加發股息的提議時,在場的鴻海律師其實抱持「堅決反對」的態度,理由是原定的股利政策已在股東會前透過電子投票方式決定,要翻盤,恐怕於法不合;但郭台銘最終做出彈性決定,「我願意加發現金(股息)五毛,但是能不能夠成立,我不曉得,等到法令修改以後,再來補發。」面對外資的強硬,與面對股東的柔軟,讓人感受到不一樣的郭台銘。深度解讀八小時的鴻海股東會,對於鴻海營運與股價的成長保證,或許投資人可保守看待,但郭台銘對於四十萬股東所展現的使命感,則值得投資人用不一樣的角度思考鴻海未來投資價值。

外資看鴻海 多空並存

外資機構 評等 預估2013

EPS(元) 目標價

(元) 重點提要

美銀美林 買進 8.43 102 在垂直整合與關鍵技術領域都將會持續表現優於同類型的公司。

高 盛 買進 8.90 102 聚焦轉型與創造獲利,預估下半年營收將較上半年成長41%,全年則比2012年成長3.8%。

摩根大通 增持 8.70 95 目前的股價已反映EPS的微幅下修,下半年隨毛利率改善,將有助於股價的上檔機率。

野 村 買進 6.75 95 分割旗下事業部門,將為鴻海帶來長期正面影響。

瑞士信貸 中立 7.44 74 郭台銘計畫將獨立事業體分拆上市的意圖很好,只是有點為時過早,目前價值難以衡量。

瑞銀證 賣出 5.57 63 若按今年到目前的營收表現觀察,全年獲利要超過去年的辦法,只能靠業外收入。

資料來源:各家外資報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942

4G燒錢兇 郭台銘為何搶執照?

2013-07-15  TCW
 
 

 

七月一日,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宣布新的電信4G(第四代行動電話行動通訊技術)執照申請截止,一場總金額破千億的「電信大富翁」遊戲跟著開局。

這場遊戲中已有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簡稱台灣大)、遠傳三強雄踞一方,如今,二○一三年《富比世》(Forbes)雜誌台灣富豪排行榜上的人物,包括總資產六十七億美元、排行第三的頂新魏家,總資產四十八億美元、排行第四的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以及新光合纖董事長吳東昇,都紛紛拿著籌碼進場,加上亞太電信,一共七個玩家競逐二百七十兆赫(MHz)的4G頻譜。

網路頻譜,就像是土地,根據波段的品質不同而有地段好壞之分(此次NCC釋出三頻譜地段,見延伸閱讀)。

大富豪們爭相「圈地」進場「造路」起跳價一百億

三大集團負責人魏應交、郭台銘、吳東昇,三人身價加起來超過新台幣三千億元的老闆,分別是從賣泡麵、做黑手、搞紡織起家,為何爭相「圈地」,要捲入這場電信大富翁遊戲?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3G的生意並不是這麼好做。

若在2G時代,以語音通話功能為主,如同在泥土地上的跑牛車;在4G時代,傳輸量與速度是3G的三到四倍,如同高速公路般,雙B、法拉利都能在上面盡情奔馳。但現在,台灣不僅落後韓國、日本四到五年,甚至還輸給菲律賓、安哥拉等國。

4G執照的投資,更是高得驚人。一位在電信界擁有十八年資歷的人士分析,二○○二年3G執照標售,以四百八十九億決標,以此推算,4G執照總金額應該在五百三十八億以上。若以台灣市場最大胃納量五家業者得標換算,一家至少要拿出一百億的籌碼才能進場,這才只是獲得「造路權」而已。以中華電信為了打造3G服務、在全台蓋了一萬個基地台的費用來計算,光是要下場,「至少要準備個三百億,」中華電信總經理石木標說。

二○○二年,中華電、台灣大、遠傳、亞太、威寶五家電信業者經過一百八十回合的激烈競標過程,除了威寶之外,另外四家都花了超過新台幣一百億元取得3G執照,沒想到3G發展速度遠比想像中慢,業者們前後投入了四、五百億蓋基地台等設施,卻苦等不到商機,一直到二○○七年中蘋果(Apple)推出iPhone,掀起智慧型手機浪潮,3G才正式起飛。

本以為苦盡甘來,但台灣因為市場小,競爭激烈,各家業者為了爭取用戶,先是大幅補貼熱門手機,後又推出「吃到飽」方案。「外界看我們每年的EPS(每股稅後盈餘)都還算高,其實,這幾年都是靠2G的基礎在撐,」一位電信業高層苦笑。

狀況最糟的威寶,開台至今還在虧損,光去年一年就虧掉四十一億元。

更可怕的是,你可能會習慣用手機上的即時通訊軟體如Line或是 WeChat通話,而不再用打電話的方式跟朋友聯絡,這都將侵蝕電信商原本的獲利。根據美國研究機構Yankee Group報告,二○一一年全球的電信營運商從行動語音以及消費者簡訊所獲得之收入為七千六百九十億美元,但預估到了二○一六年,這部分的收入將降到六千九百七十億美元,整整少了七百二十億美元。

「4G會加速這個潮流,營運商必須想出方法,找到一套可行的獲利模式,例如像VoIP(網路電話)、雲端儲存與備份等服務,才能增加營收,」一位聯合國底下國際電信標準化部門高層表示。

前一代砸下五百億元,過了八年還在虧,新一代也還看不到清楚的商業模式,這場昂貴的電信大富翁遊戲,為何還會吸引這麼多玩家進場?

對傳統電信業者來說,這就像「道路都更」一樣,即便成本再高,也得咬牙投入,否則當前一代的技術執照到期,他們就會被踢出戰局。

鴻海郭台銘想做渠道自己開發內容,串聯硬體

新玩家的盤算,又是什麼?

一號玩家鴻海,從去年郭台銘個人投資逾八億美元收購夏普堺市面板廠三七‧六%股份,到今年破天荒與瀏覽器大廠美商謀智合作,宣示要打造八屏一網一雲的作業系統,看得出鴻海對電視業務的重視。

根據鴻海的財報來看,電視項目占其營收不到五%,成為郭台銘要讓營收每年成長一五%最大的空間來源。去年鴻海開賣六十吋大電視,並與中華電信、凱擘等握有內容的頻道商合作,郭台銘說,這是為了讓大電視能發揮高畫質節目的效果。「現在既然有機會打造自己的渠道(通路),以董事長的個性,當然是要抓下來再說,」一位了解鴻海的人士說。

未來,若郭台銘取得4G執照,他就不用再去與中華電信、凱擘等談合作,而可以自己開發數位內容、軟體服務。鴻海可以對客戶訴求,只要下單,消費者就使用鴻海生產的手機、平板、筆電,甚至是電視,都可以輕易透過鴻海提供的4G網路服務做連結,收看鴻海開發的內容更方便快速(郭台銘今年四月砸下新台幣六億元投資中國大陸視頻網站樂視網),附加價值將可提升。

新纖吳東昇想做整合讓醫療百貨服務虛實合一

二號玩家新光合纖(簡稱新纖),母集團新光對電信業並不陌生,曾經營過大眾電信(PHS),PHS最後雖然以慘敗收場,但是卻沒有澆熄董事長吳東昇的熱情,他認為,PHS敗在非主流技術,但是這次4GLTE是世界認同的標準。

在吳東昇的「大富翁藍圖」裡,新光集團已經有醫療、金融、百貨及產險等事業布局,唯一欠缺的就是「頻譜土」。一旦取得4G經營權,他就能把服務從實體擴大到虛擬。

比如他的醫療事業,可透過4G網路,推出遠端醫療照護,醫生可以透過網路幫病人看病;百貨業也能提供網路購物交易等服務;甚至是金融業,可以切入最夯的行動支付市場─用手機就能刷卡購物。

根據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的報告,二○一三年,全球行動支付交易金額達二千三百 五十四億美元,未來每年的複合成長率高達三五%。

至於最後一位新進玩家頂新,以食品餐飲起家,旗下雖然有發展手機周邊產品的應宏國際,但對電信是完全陌生的門外漢,為此,頂新找來台灣大哥大前電信推手李大程、曹萬鈞、張孫堆等人,組成專業團隊,力求取得執照,擴大事業版圖。「頻譜就像土地一樣,是珍貴的稀有財,只要拿到手,就是很好的籌碼,」一位過去曾待過愛立信(Ericsson)、諾基亞、西門子的電信業資深人士分析。

七雄爭霸誰會勝出?政府拋大餅但規則設限多

只是這些新進業者真能如願?中華電信與遠傳認為他們低估了電信業的複雜度,「全世界沒有一個新興業者能在電信業賺到錢,看看威寶的慘況就知道,」一位遠傳高層說。

但台灣大哥大營運總經理賴弦五卻認為,外來者反而可能創新。前有蘋果的例子,現在,「鴻海分別跟電信商與7-Eleven合作賣大電視,(一般)傳統看怎麼可能成功?結果人家現在賣得不錯,這就是一個信號,」賴弦五說。

七雄爭霸,究竟誰會勝出?最終還是要看莊家定下的遊戲規則。

一位電信業者表示,政府這次將三個波段、二百七十兆赫的頻譜,切割成二十七個單位,除了是要充實國庫之外,另一個目的,則是要讓多一點人進來競爭,避免壟斷。

對既有的電信業者來說,因為具備豐富的經營經驗,得標買足七個單位的機率相當高,剩下細碎頻譜再由其他新進業者去競標。這也讓這場電信大富翁的遊戲更加複雜。「這就是一場電信大風吹的遊戲,規模大者勝出,」頂新台灣之星董事曹萬鈞說。

交大副校長暨資工系教授林一平指出,4G至少要有二十兆赫以上的頻寬才能發揮高速效率。現在政府把頻寬切割得這麼細,讓這麼多業者進來競爭,若業者只拿到十五兆赫以下,根本無法解決現在的上網塞車問題。

看來,這場電信大富翁遊戲,政府、財團都會是贏家,而消費者能否真的享受到4G帶來的便利?還得看財團們喬完之後的結果。

【延伸閱讀】3大黃金頻譜地段,他們都想搶!

頻譜地段1:700MHz優點:尚未有廠商進駐、傳輸效果最好缺點:產業鏈不成熟價值:平均每MHz 2.3億元(如同台北市大直、內湖區)─平均單價最高

頻譜地段2:900MHz優點:開發較早、環境較成熟缺點:已有中華電、台灣大、遠傳及亞太等2G網路在使用,2018年底才能完全清空價值:平均每MHz 0.96億元(如同台北市東區)

頻譜地段3:1800MHz優點:供應鏈最成熟完整缺點:已被3大電信商網路占據,預計2017年6月清空價值:平均每MHz 0.78億元(如同台北市西區)─平均單價最低

新玩家1:鴻海集團負責人:郭台銘集團市值:8,687億元專長領域:全球第1大EMS廠目的:整合八屏一網一雲,以數位電視為中心,帶領集團轉型

新玩家2:新光合纖負責人:吳東昇集團市值:約4,000億元專長領域:曾經營大眾電信、投資網通設備廠系通目的:整合旗下金融、醫療、產險等服務

新玩家3:頂新集團負責人:魏應交集團市值:4,555億元(註)專長領域:旗下應宏今年推出首支智慧型手機,找來台灣大前經營團隊掌舵目的:擴大經營版圖

電信業玩家:

中華電信─董事長:李炎松公司市值:7,656億資本額:775億

台灣大哥大─董事長:蔡明興公司市值:3,797億資本額:342億

遠傳電信─董事長:徐旭東公司市值:2,590億資本額:325億

亞太電信─董事長:邱純枝公司市值:452億資本額:328.4億

註:僅計算康師傅與味全2家上市公司

【延伸閱讀】用4G下載影片,時間不到3G的1/6!—行動電話通訊技術3G、4G比較

說明:4G(第四代行動電話行動通訊技術),包含WiMAX(全球互通微波存取)與LTE(長程演進)兩種標準,後者是這次NCC釋出的執照標準。若與過去的3G相比,4G有何特色?

比較項目:推出時間3G:2002年發放執照,2005年開台4G:預計2013年年底發放執照,預計2015年開台

比較項目:特性3G:語音、影像為主4G:融合語音、影像、多媒體

比較項目:最高下載速度3G:7.2Mbps4G:100Mbps

比較項目:圖片下載速度(500萬像素)3G:5.5秒4G:0.8秒

比較項目:音樂下載速度(1張專輯)3G:145秒4G:21秒

比較項目:影片下載速度(90分鐘高清影片)3G:186分鐘4G:28分鐘

比較項目:收費方式3G:1.提供每月近千元的吃到飽方案 2.另有依使用量付費的分級制度4G:1.應會取消吃到飽方案 2.預計推行分級付費制(實際收費方式仍須業者評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75

晚熟世代來了 「郭台銘世代」out!

2013-08-26  TCW
 
 

 

這個夏天,延後就業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又創新高,每六位大學生就有一位延畢。在傳統社會學中,「成年」的定義是:畢業、離家、經濟獨立、結婚、生育,但包括台灣在內的東亞社會,如今卻是延畢、「寄生」、「啃老」、晚婚或不婚、少子或不生的現象當道。

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在他的最新著作《晚熟世代》中,為台灣社會診斷這個已構成我們時代特色的「晚熟」問題。相對的,《數位時代》創辦人之一詹偉雄,則看到年輕人的晚熟是走出去的自我追尋,反而傳統定義下成熟、成功的「郭台銘世代」,才是不成熟!

這兩位對社會趨勢有深入觀察的好友,為《商業周刊》讀者進行一場關於「熟」的對話,探討晚熟世代的困境和機會。

成熟的定義變了從累積財富,到為他者思考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相對於「晚熟」,適合當代的「成熟」是什麼?兩位怎麼定義?

詹偉雄答(以下簡稱詹):傳統定義的成熟,它對應的社會結構叫「製造業的福特主義」,然而,現在是後工業時代,主要就業的經濟進展,不一定跟著一個固定的時間表;主要的驅動力量也不是傳統的工具理性,它是各式各樣發明生活的能力。

王浩威答(以下簡稱王):福特主義預設經濟是永遠在成長的,產業結構不會在空間上移動。但,這些事實上都被打破了。世界工廠移到日本、台灣、大陸,底特律破產。所以「熟」的概念,從不同的坐標看,會不一樣。

詹:郭台銘說現在的年輕人不成熟,但從年輕人的角度來看,郭董才是一個「棄熟」的世代,賺很多錢,不代表成熟。

他的不成熟在於,他從來不會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因為他是一個成功者嘛,他創造了一個龐大的企業,他永遠是在上面,可以壟斷所有資源。相對的,比爾.蓋茲辭去微軟執行長後,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去發明一個抽水馬桶的簡易廁所,給非洲或者幾內亞還在受瘧疾肆虐的原住民社會使用。他一年可以拯救大概一百萬人(避免死於瘧疾)。

當你的財富已經到一個程度了,重點是你的生命,所以我認為成熟的第一個要件就是,你要有「為他者思考」的能力。台灣大部分在福特主義下成功的企業家,都是棄熟世代。因為他們一直在累積財富,是重複一個動作,停在那個階段。問題是累積財富在我們這個社會,是被歌頌的。

王:我們(過去)被貧窮創傷,那個創傷的陰影一直都還在,一直害怕沒有累積,停止累積就沒有安全感,不只是企業家,我們父母那一代都是這樣。即使像我到現在,去旅行了兩個禮拜,我媽還會問說你去那麼久,你的個案不會跑掉嗎?(笑)

其實不需要那樣的不安全感。因為物質在我們的生活成本裡面,越來越不算什麼。買房子要幹嘛?如果你有能力不一定要固定下來。以前旅行很貴,現在旅行變得很便宜;以前壯遊是貴族才有辦法做的事,現在你只要買一張廉價機票,敢花時間,一路慢慢打工慢慢玩,這是過去時代沒有的。

成熟的特徵,我會說是一直在思考的能力,思考自己的生活意義,然後會一直去追求改變。通俗一點就是,會追求個人成長。追求成長當然就包括你自然而然會為他人思考。

詹:台灣現在談這個問題有意義,因為我們的工廠,全部撤出到中國,台灣變成接待中心,但我們仍然跟那個轉投資的工廠,有藕斷絲連的聯繫。可是在台灣工作的這些人,卻不再是這個經濟體的中心了。

我的意思是說,郭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個社會結構的轉變,仍然用他當年成長背景的價值觀,來評斷現在台灣社會結構的new comers (新來者),這是不公平的。

成熟是現在進行式馬英九是反例,僵固又矯情

我們把現在稱為晚熟年代,但它至少還是一個「趨」熟世代,不是棄熟。像我很多同學都說,他們活到這把年紀,突然有一種了悟,覺得自己好像從來沒有活過,可是時光已經飛逝了,所以他們現在面對內在的焦慮,也不曉得該怎麼辦。

王:馬英九是什麼世代?我覺得他好像還留在蔣經國那個世代,他沒有隨著時代在對話,所以當他遇到變化的時候,事實上,完全沒辦法應變。

詹:他沒有自己的感受啦,他就只是學習到舊社會裡面一個系統性的對應關係,碰到這個新的社會,要求要有sensitive(敏感性)的個人時,他每一個東西就都變得很矯情。

王:我(在書中)是用傳統定義的晚熟,詹偉雄其實在講的是,恐怕「熟」是永遠在進行式的(詹:對),沒有完全說真的成熟的情況。

不過這個世代要面對的是,教科書、家長、媒體都告訴他,有一天要成熟,但是事實上,你要達到那樣的獨立、離家、生子…?,說真的,除了大學畢業容易以外,其他的都很難。所以就會產生焦慮。所以我看到的個案,都是在訴說這樣的痛苦。

詹:我覺得現在年輕人懸在那裡,是因為所有東西都沒辦法說服他們,很難成為行動的依據,所以一群人hang out(懸)在那裡,也就是延畢。

十九世紀歐洲的社會史裡面就有浩威剛剛說到的壯遊,人為什麼沒事要去壯遊?就是你在當下社會裡面,找不到跟自己有切點的事業,你透過去陌生地方,去遭遇不可知的危險,來發現自我內在和世界的聯繫。

台灣的福特主義世代,很早就把自己探索世界的欲望給擱置下來了,一旦拿到了那個出人頭地的冠冕之後,他就用這個標準變成社會的主流,來要求下面所有人。但現在的問題是,社會變了嘛!

王:過去社會規範所提供的對應條件不見了,社會要你成熟,但是沒有給你工作!年輕人不要進入社會,因為進到社會之後,他就看到那個成功的定義,其實是遙不可及。

反過來講,父母親也知道這個困難,所以把小孩留住。大部分人有這樣的焦慮,可是沒去思考我們幹嘛要這樣生活,而且那個生活的條件目前在台灣不見了。

晚熟取代棄熟五年後台灣迸出新經濟格局

問:從經濟面來看,晚熟的世代所帶來的趨勢是什麼?

詹:我看大概再五年的時間,三十五歲以下的世代就會變成新的社會中堅。

我說明一下,我們台灣一年死掉的人,跟進入二十歲的人,加起來大概四十五萬到五十萬名,所以二十年下來就有一千萬人口(的世代替換),台灣才二千三百萬人口,然後有一百五十萬的棄熟世代在中國工作,等於五年後台灣有一半是新的人,迸出的新經濟格局會是什麼?我覺得這個新的力量,自然就會翻轉現在的價值體系。

王:台灣一定會改變,也許是一種改良的家族主義混雜著個人主義,像日本社會還是一個field self(領域的自我),我是三菱人、我是什麼的,但是最近三菱、Toyota都在瓦解。

問:對於晚熟世代的焦慮,有什麼建議嗎?

王:某個程度上,我們的社會回應(晚熟)問題的方式,就是家要保護得更好,要求學校要把小孩子保護得更好、國家把人民保護得更好,是加強保護,而不是鼓勵出去。這個焦慮反而形成下一輩更大的障礙,這個是最大的問題。應該要反求諸己,父母要處理自己的焦慮,為政者要處理自己的焦慮,(自我的)迎戰才是出路。

詹:對,浩威的書裡面有講,fight or flight(迎戰或逃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53

素還真靠三招印鈔票 打敗郭台銘

2013-10-07  TCW
 
 

 

九月三十日,號稱「最純」的文創股霹靂國際,以一百零二元登錄興櫃,「素還真」從武林跨進資本市場,首日盤中股價衝上兩百元以上,最高還到二百一十元。

若以霹靂國際去年每股稅後淨利四.六七元來看,本益比高達四十倍。事實上,不僅霹靂,包括已上櫃的誠品生活,與另一檔興櫃股華研國際唱片所形成的文創類股,堪稱目前台灣資本市場中,本益比光環僅次於生技股的族群。

過去,台股的光環落在科技族群,接蘋果訂單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一出馬,就是股價的保證;但在科技產業進入成熟期、面臨轉型壓力後,資本市場都在追求新題材,現在「素還真」打敗郭台銘現象,代表資本市場資金正在轉移的趨勢。

只是,這些文創類股,憑什麼成為市場新寵,股價能夠站上三位數?

賣「唯一」台灣特有,難找到第二個

獨特性,是高價文創類股的第一個門檻。不管是素還真或一頁書,出現在戲劇中,或代言產品,均帶有角色個性,自然創造個人魅力;況且布袋戲是「台灣特有種」,有題材獨特性,「很難找到第二個霹靂,」一位投資霹靂的金控公司協理點出霹靂高股價的原因。

反之,鴻海生產的機殼,就算顏色從黑色變成多彩的馬卡龍色,依舊是機殼。「晶圓換家生產還是晶圓,但人與品牌的養成的確有背景不同而發展不同的特殊性,自然就將市場區隔開來。」專精文創鑑價的勤業眾信會計師李紹平分析。

一次性成本的特色,也是推升原因。科技業的成長模式,若要擴大營收,相對要花費一倍成本;但對文創業來說,第一次製作資本支出很高,但僅花一次,之後就可以靠授權衍生產品,帶動未來營收成長。

搞周邊商品用多元平台無限衍生商機

無限複製商機,是文創類股第二個特色。以霹靂為例,從一尊素還真衍生出的商機,涵蓋食衣住行育樂產業,從吃的泡麵、穿的「潮T」到用的電腦,甚至還有建商推出素還真住宅,一尊素還真代言價碼早超過七位數,並不比當紅偶像行情低。但是「生產費用」的認列僅在第一尊素還真出爐時,賦予個性的製作成本,其他幾乎是零成本複製。

有了個性的素還真,站在一「源」(每週兩集內容)基礎上,「用」(各種平台)於其他載體,開始「印鈔之旅」。「年底會投入展演活動,明年春節3D電影會上映,」負責霹靂授權事務的大霹靂國際整合行銷總經理邱正生指出。為走向「東方迪士尼」目標,未來如果出現霹靂飯店、霹靂遊樂園,一點也不奇怪。

翻開霹靂財報,近三年毛利率約五到六成;而華研、誠品生活的毛利率也有三到四成;相對科技產業的保三、保四,對投資人來說等於是台股的藍海標的。

維持小股本籌碼集中,一有利多就漲

最後,也是文創類股的股價能站上三位數的最重要原因,是文創業輕薄短小的資本額,所擁有的股價籌碼優勢。

相對科技業玩的是大資本遊戲,文創類股股本多在五億元以下,同時籌碼集中,一旦有題材或利多消息,股價很容易就一飛沖天。以登錄興櫃約一年的華研來說,每天成交量不過兩張,七月底一則音樂授權給騰訊QQ新聞一出,股價還一度超過一百七十元,對比當初登錄價六十元來說,已漲了快兩倍。

高估值,也隱含著高風險。「只有Cycle產業(產品週期)才看本益比,從生技到文創業,已經沒有本益比概念,」一位金控公司協理分析;勤業眾信文創產業負責人林淑婉也表示:「迥異於其他產業,文創業看的是未來的想像空間。」

儘管如此,德勤中國娛樂傳媒產業領導人王新豔卻提醒,成熟市場中,文創業本益比約十倍,中國影視市場已炒到七、八十倍,雖說台灣國內上櫃、興櫃文創公司本益比介於十九到四十倍,比起傳產或科技業仍高,但若無成長動能,高本益比也可能變成本夢比。

儘管文創業資本化尚未明確,商業邏輯迥然以往,訊息不透明化,但「開賭盤」特性已經吸引許多玩家紛紛加入。《犀利人妻》製作人王珮華就表示,這一年來,上門開口要投資者眾多,甚至還遇到投顧公司轉介抽成的狀況。「玩家多了,光怪陸離現象自然也多了,」勤業眾信會計師李紹平說。

雖然,素還真擁有上述三大門檻,就連霹靂國際副董事長黃文擇在法說會上也說:「素還真最忠心,不會跳槽!」但單靠一個題材的文創股,利基與風險一線之隔。

「就好像在一個大賭場對賭,」中國首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影視公司博納影業集團營運長陳永雄提醒,一個影視人物或品牌可以產生長尾效應,但不能單壓一個,否則沒有延續性。

王新豔也以中國影視市場為例:「有賺錢的僅兩成,但大家都覺得自己有那兩成的眼光。」高毛利率與低命中率,是文創類股的致命傷,文創業「壓寶」的特性,宛如一刀兩刃,壓中了上天堂,壓不中退場率高達八成。

當三位數的新文創股效應掀起股市新熱潮,這個現象,將在台灣資本市場開創一個新戰場,或是曇花一現的熱鬧,值得拭目以待!

【延伸閱讀】商品多元,新文創族群股價多4倍—新舊文創股比較

代表企業:舊(琉園、時報、中視)經營模式:.無獨特性,易被取代 .在單一產品上賺錢,無法複製滾利股價:20元以下EPS:≦1元本益比:19~30倍

代表企業:新(誠品生活、華研國際、霹靂國際)經營模式:.衍生授權商品,例如一尊素還真從偶戲、公仔賣到電影 .跨業合作,例如一首S.H.E.的歌,跨到手機鈴聲下載股價:百元起跳EPS:>2元本益比:25~40倍

註:EPS為2013年上半年數據,其餘數據統計至2013/9/30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櫃買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92

中國年輕人拋棄流水線 郭台銘被迫尋找新動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051

作為中國最大的私營僱主,富士康總裁郭台銘對中國勞動人口的發展動向一直密切關注— 中國年輕人越來越排斥單調重複、薪資低的流水線工作,這讓富士康工廠陷入招工難狀態。

富士康擁有中國境內最大的代工廠,曾靠廉價勞動力創造過輝煌業績。2010年前後,富士康連續出現工人自殺事件,它作為「血汗工廠」典型被推向輿論風口浪尖。郭台銘在慘案發生後,對工廠內部做了適當調節,比如提高工人工資,改善工作環境。

近年來,中國沿海城市年輕勞動力短缺嚴重,而富士康不得不嘗試業務調整:提高生產線自動化程度,將工廠從深圳等地搬遷到西部城市。

「中國年輕一代都不願意在工廠工作,他們更傾向從事服務業、互聯網業相對簡單、輕鬆的工作。」郭台銘在峇里島出席政商要會時接受FT記者採訪時表示,「很多工人都已經投入服務業,而中國製造業中,勞動力已經出現供不應求。」

會議間隙間,郭台銘另外透露富士康將向「非製造業」轉型。

目前,公司90%的業務圍繞著電子產品製造與出口。郭台銘希望通過擴大內地市場,增加銷售渠道,增設服務、電子商務崗位,將製造業在產業部門的比例控制在55-60%。富士康已在台灣開設了自己的連鎖店,而7-11便宜店也開始銷售富士康自主品牌的智能電視機。

但目前為止,富士康的轉型並沒有表現出令人歎為觀止的業績:在台灣,富士康關閉了數家賽博數碼廣場;在大陸,它關閉了與麥德龍共同投資的萬得城門店。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富士康作為代工廠,始終無法擺脫對電子巨頭(蘋果、三星、戴爾)的依賴。

而富士康另外一個新動向就是「擴張海外領地」—印尼就是它的一個新目標。印尼擁有充沛的廉價勞動力(勞動力價格比中國便宜近一半),又是東南亞潛在的消費市場。一年多來,富士康與當地政府進行過多次磋商,意於明年開辦首家工廠。

富士康在避稅方面可謂是高手,在中國和其他地區開發業務時,總能和政府攀上關係,獲得減稅和其他優惠政策。

印尼政府不希望富士康複製「中國工廠」,敦促富士康在開工廠的同時,進行技術和科研投資。 郭台銘亦準備好應付辭令:我們來印尼,保證不是只佔廉潔勞動的便宜,一定加大技術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