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5月30日,優信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IPO(首次公開招股)申請書。文件顯示,優信計劃在納斯達克(NASDAQ)上市,股票代碼為“UXIN”,擬籌集最多5億美元資金,華興資本、中金、高盛、 摩根大通以及摩根士丹利擔任此次IPO的承銷商。優信的上市,成為了中國二手車電商的第一股。
IPO文件顯示,優信2017年總營收為19.514億元人民幣(約合2.986億美元),與2016年相比增長136.7%。在截至2018年3月31日的第一季度,優信的總營收為6.494億元人民幣(約合1.033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93.2%。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數字,2017年,通過優信旗下平臺賣出的二手車總數量為634317輛,與2016年的377777輛相比增長67.9%;在2018年第一季度,賣出的二手車總數量為165003輛,與去年同期的102098輛相比增長61.6%。
同時,優信在招股書上還披露了相關的虧損情況。2017年優信凈虧損為27.478億元人民幣(約合4.205億美元),相比之下2016年的凈虧損額為13.929億元人民幣。在截至2018年3月31日的第一季度,優信的凈虧損為8.394億元人民幣(約合1.335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為5.108億元人民幣。
在股權配比方面,優信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戴琨持股比例為24.9%,百度(香港)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為10.0%,老虎環球附屬實體的持股比例為9.0%。
招股說明書中暫未透露IPO發行價格區間和股票發行數量。
公開資料顯示,優信由原易車集團副總裁戴琨在2011年時創立。自成立來,優信集團吸引了包括美國華平、百度、騰訊、高瓴、老虎、KKR、君聯在內的投資人和國際投資機構的投資。
中國線上消費金融服務提供商維信金科今日在港交所招股,預計每股20.0-23.0港元的價格,發售6,860萬股股票,一手最高4646港元。維信金科本次共集資13.7億元至15.8億港元。預計將在6月12日定價,6月21日掛牌上市。
根據初步上市申請文件,有女股神之稱的西京投資主席劉央,於2012年起開始入股,共斥資逾1.55億港元累計持有8.1%股權,同時加入上市公司董事會,出任維信金科非執行董事。
作為一家線上消費金融服務提供商,維信金科主要通過在三大融資模式下實現借款人與傳統金融機構之間的貸款交易提供消費金融產品,在較小的範圍上直接向借款人貸款。2015年-2017年,維信金科分別實現人民幣35.3億元、78.7億元及245.4億元的貸款,複合年增長率為163.7%。
財務資料顯示,2015年-2017年,維信金科分別實現總收入為人民幣10.6億元、14.3億元及27.1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59.6%。虧損凈額分別為人民幣3.03億元、5.65億元及10億元。除優先股公允價值虧損及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開支的影響以外,於2015年及2016年的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人民幣1.55億元及2.75億元,於2017年的經調整凈利潤則為人民幣2.925億元。
目前預計2018年將產生凈虧損,主要由於自2018年1月1日至上市前的期間內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虧損大幅提高,以及公司首次公開發售前購股權計劃下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大幅增加。上市時,所有優先股均會自動轉換成普通股,因此於上市後期間內將不會產生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虧損。
公告稱,該公司已與兩名基石投資者訂立基石投資協議,Infinite Benefits Limited及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托有限公司認購金額分別為7800萬港元及1.57億港元。
中國內地獨立線上消費金融服務提供商維信金科於6月7日起至6月12日在香港正式公開招股,預計將於6月21日掛牌。此次公司計劃發行6857.18萬股,最多集資15.77億港元,募集資金用途主要為三大部分,其中所得款項凈額的約70%將用於進一步鞏固包括融資擔保公司在內各附屬公司的資本基礎;約20%將用於進一步增強公司的研究及技術能力;約10%將用於一般企業用途。
公司聯席保薦人包括瑞信、高盛及摩通。本次上市成功,維信金科將劍指聯交所“智能金融第一股”。
此外,維信還引入了兩名實力雄厚的基石投資者,分別為中化集團的子公司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托有限公司和中信資本的臻益有限公司。
根據招股書,維信金科主要股東均為香港籍,創始人、CEO廖世宏在內地創業十余年。
不同於一般的互聯網金融機構,也並不是互聯網金融或P2P模式,維信金科的業務核心在於通過金融技術手段所構築的風險定價能力為資金需求方和持牌金融機構所做的信貸服務匹配。
維信金科主要是在結合央行征信和傳統風控手段的基礎上,依托AI、雲計算、大數據等前沿科技,自主研發出蜂鳥雲風控系統,實現風控升級和信貸決策的智能化、自動化。透過這一模式,維信金科不僅有效破解了傳統小貸的授信難題,同時也開辟了在消費信貸領域進行普惠金融實踐的新模式,其能夠為傳統金融機構無法充分服務的信用人群,提供更為便捷、友好、安全的消費金融服務。
公司面向的客戶主要是持有銀行帳戶及信用卡但未得到傳統金融機構充分服務的“優質”及“近乎優質”借款人。
在構築消費金融業務開展所需的牌照體系之外,維信金科不斷透過金融科技力量,積累和服務海量的年輕優質信用群體。
截至2017年末,公司擁有4840萬名註冊用戶,其中已有3410萬名用戶的身份已經得到核實,超過84.3%在央行征信中心有信用記錄。
目前維信已經與18家資金合作方(包括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信托公司及其他金融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根據招股書,維信金科業務資金100%來源於持牌金融機構。
據披露,維信與中國內地多個超級場景、互聯網巨頭開展深度的聯合建模合作,包括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京東金融、去哪兒等,使公司在結合場景獲客的同時,訪問基於場景的數據。這些合作一方面讓維信可以觸達更多的信用群體;另一方面,讓公司提升基於應用場景量身定制評分卡的開發能力,有助於豐富維信評分卡體系,更精準地為特定用戶群體提供風險定價和定制化信貸產品。
據披露,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維信金科的總收入分別為10.6億元、14.3億元和27.1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59.6%,2017年的經調整凈利潤為2.9億元。(王雪青)
6月11日淩晨,證監會官網披露小米集團《公開發行存托憑證》文件。小米擬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為發行保薦機構及主承銷商。CDR 和港股同步發行,不過小米並沒有公布發行基礎股票數量以及基礎股票與CDR之間的轉換比例。
據接近小米IPO項目的中介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獨家透露,目前基石投資者的入圍競爭激烈,目前大家普遍給出的估值在750億至850億美元之間,其中有一批機構給出了超過800億美元的估值,不過小米目前尚未敲定任何基石投資者。
本次扣除發行費用後的募集資金凈額將用作三大用途:研發核心自主產品,擴大並加強IoT及生活消費產品及移動互聯網服務(包括人工智能)等主要行業的生態鏈,以及全球擴張。
小米到底賺不賺錢?
CDR全稱China Depository Receipts,意為中國存托憑證,由存托人簽發、以境外證券為基礎在中國境內發行、代表境外基礎證券權益的證券。申請的條件包括: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值不低於2000億元,或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30億元且估值不低於200億;設立持續經營3年以上,最近3年內實際控制人未發生變更等。根據已公布格式內容要求,企業向證監會遞交申請文件,報請證監會核準。公開發行CDR,需要向滬深交易所提出上市申請,交易所審核同意後,雙方簽訂上市協議。
CDR招股書中最令人關註的是小米的營收和利潤情況。
CDR招股書披露,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的營業收入分別為668.11億元、684.34億元、1146.25億元和344.12億元;小米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負22.48億元、2.33億元、39.45億元和10.38億元。
其中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收入344.12億元,經調整經營凈利潤為16.99億元,小米手機出貨量達到2800萬臺,同比增長87.8%。
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海外市場的銷售額分別為40.56億元、91.54億元、320.81億元和124.7億元,占公司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07%、13.38%、27.99%和36.24%。
此前,小米在香港IPO披露了其2017年經營利潤為122.1億元,經調整經營凈利潤為53.6億元,凈利潤為虧損438.9億元。
此次小米CDR招股書開篇“重大事項提醒”,不僅公布了2017年小米凈利潤為虧損438.9億元,還新增加了一個“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39.45億元。值得投資者註意的是,CDR招股書僅在第353頁介紹了一次小米“經調整經營凈利潤”為53.6億元。
證券專家解釋,CDR招股書公布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與港股招股書公布的“經調整經營凈利潤”,兩者主要差異為:股權支付費用算不算非經常性損益,要不要扣除理財產品投資收益和政府補助等。
小米到底賺不賺錢?除了公司凈利潤,“經營利潤”和“經調整經營凈利潤”也值得關註,可以排除財務會計等幹擾性因素,反映經營情況。
2017年小米經營利潤為122.1億元,這一數據僅在港股招股書里被披露,經調整經營凈利潤為53.6億元。
尤其是“經調整經營凈利潤”,在2016年美圖上市時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其超過60億的巨額虧損一度引來廣泛關註和質疑。其實其中一大部分虧損數字是優先股公允價值提升帶來。
優先股是介於普通股和債券之間的一種混合型證券,與普通股不同,優先股的股息固定,並在分配紅利和剩余財產時具有優先權。同時優先股的權利也受到限制,最主要的是沒有表決權。 可轉換優先股允許持有人在特定條件下把優先股轉換成為一定數額的普通股,相當於在優先股的基礎上加入了“期權”的設計,當公司經營狀況較好時,可以將優先股轉換成普通股,享受普通股東的權益,而公司經營狀況欠佳時,可以不進行轉換,享受固定的股息。
類似小米等科技公司,融資時往往給投資人發行不少優先股,假如企業的估值從早期幾千萬美元到多輪融資後的上百億美元,優先股的價值放大多倍,相應的股東財務浮盈多倍。那些沒退出的股東的投資價值提升,體現在財務報表里就會被認為是公司對這些股東的“負債”。
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複此前介紹,互聯網公司通常會有多輪融資發行了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實際上公司並沒有這樣的虧損發生,對公司實際運營也沒有影響,這筆所謂的“負債”數字在上市那一刻就會消失。
經調整經營凈利潤為53.6億元是怎麽算出來的?小米CDR招股書第334頁介紹:港股招股說明書披露的經調整經營凈利潤,是扣除了前述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損失、投資項目公允價值變動、股份支付費用及無形資產攤銷等的影響,小米2017年的經調整經營凈利潤為53.6億元。
而由於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在營業成本核算方面存在差異。港股披露小米2017年營業成本為994.7億元,毛利率為13.2%,而根據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小米營業成本則為964.8億元,毛利率為15.8%。
此外,招股書還披露,2018年4月,經過董事會提議,公司全體股東一致同意,向小米執行董事、董事長、CEO雷軍控制的Smart Mobile Holdings Limited發行63,959,619股B類普通股,此次股權激勵確認98.3億元股份支付費用。其中雷軍控制的Smart Mobile Holdings Limited持股31.1296%,為第一大股東;晨興資本持有17.193%股權,為第二大股東,小米總裁林斌持股13.3286%,為第三大股東。
硬件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
小米究竟是一家硬件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外界爭議不小。爭議所指關乎估值,IT業界和資本市場30年來的經驗顯示,硬件公司的估值想象空間遠小於互聯網。
雷軍曾在上市前表態,整體硬件業務的綜合稅後凈利率不超過5%。這個表態除了對內統一思想,對外爭取用戶信任之外,雷軍最重要的潛臺詞就是,小米和蘋果不同,放棄了日後爭取硬件高毛利的這條路。小米的模式不單純靠硬件獲取主要利潤,而是通過控制硬件利潤帶來的性價比來迅速積累、擴大用戶基數,帶來高活躍度、高轉化和持續高留存率的互聯網用戶群體。這一模式類似於互聯網常常說的“羊毛出在豬身上”。
小米在CDR招股書強調了自己的“鐵人三項”商業模式:硬件+新零售+互聯網服務:產品緊貼硬件成本定價,通過線上線下零售渠道將產品交付到用戶手中,持續為用戶提供互聯網服務。
從招股書來看,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為32.31億元,毛利21.19億元,毛利率達到了65.58%,毛利占比達到40%,已經超過了智能手機,互聯網服務成為重要獲利來源。
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的互聯網服務收入分別為32.39億元、65.37億元、98.96億元和32.31億元,毛利分別為20.99億元、42.85億元、63.44億元和21.19億元。今年第一季度的互聯網收入和毛利兩項數據都約等於2017年全年相應數據的三分之一。
值得註意的是,互聯網服務收入和毛利占主營業務的比例,從2017年的8.65%和34.75%,分別增長到2018年第一季度的9.43%和40.18%。互聯網服務比重不斷增加。
從用戶數據來看,截至2018年3月,MIUI月活躍用戶超過了1.9億,用戶每天使用小米手機的平均時間約4.5小時。
不少人把小米MIUI操作系統內的變現業務與小米互聯網業務劃了等號。但實際上,以小米硬件生態鏈產出的智能硬件為基礎,小米建立起了一個超過1億臺智能設備的IoT平臺,這一平臺發生的連接、用戶導入與流量導入、數據的積累,說明了小米未來的互聯網價值。
CDR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的小米IoT和生活消費產品收入分別為86.91億元、124.15億元、234.48億元和76.97億元。2018年第一季度的收入達到了2017年全年的32.8%。2018年第一季度,以及連接設備數量統計,小米在全球消費物聯網市場中占比1.9%,亞馬遜為1.2%。
小米的大量IoT關聯的服務,已走出了小米手機用戶、MIUI用戶的範疇。舉個例子,小米手環、小米體重秤這類可穿戴或健康管理類產品的App“小米運動”,其千萬級的月活用戶有一半來自iOS。
麻省理工學院新媒體行動實驗室主任王瑾不久前發文指出,小米是在實踐“無邊際的產業生態圈”(Sectors without Borders)的模式。“與亞馬遜相似,小米建立的是多個夥伴共同形成的開放的生態圈,搭建了一個樞紐型(hub)的生態系統。”
在美團醞釀赴港上市之時,傳統行業的IPO也沒有停下,江西銀行(01916.HK)6月13日開始招股,招股文件稱,江西銀行此次募資最多78億港元,而由於市況不佳,江西銀行此次找了5名基石投資者,大約占可供機構認購的國際配售部分60%。
招股文件顯示,江西銀行此次計劃發售11.7億H股,其中可供散戶認購的公開發售部分占7.5%,供機構投資者認購的國際發售部分占92.5%,每股招股價在5.94至6.66港元之間,募集資金在69.5億至77.9億港元之間。
目前,江西銀行已經與5名基石投資者簽訂認購協議,基石投資者已同意按發行價認購共4.91億美元的H股,如果發售價為5.94港元,基石投資者認購的金額將占到國際發售部分的59.98%,基石投資者包括Yango Investment Limited、Road Shine Developments Limited、Sinolending Fintech Company Limited、中華金融控股及富通保險。
江西銀行的5個基礎投資者中,Sinolending Fintech Company Limited是上海點融的戰略投資夥伴,專註於對點融在成長記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上下遊機會進行投資。江西銀行董事長兼執行董事陳曉明在香港的記者會上稱,未來與點融在業務上有合作的可能性,這將產生一定協同效應。
陳曉明稱,上市集資的資金將用來強化資本金,在利率市場化及更嚴格的監管下,江西銀行將進一步轉型,包括發展金融科技及零售銀行業務。
根據招股文件,江西銀行2017年營業收入達到94.52億元,凈利潤為29.15億元,江西銀行稱,未來的戰略目標是立足江西省、推進江西省與珠三角及長三角之間的經濟合作,成為一家協同高效、管理規範的城市商業銀行。
實際上,近日隨著全球消息不斷,香港股市波幅很大,對於新股的影響也不小,有市場人士稱,選擇此時上市應該多找一些機構投資者保駕護航,而到了下半年,利空消息出盡後,市場才會轉好。富邦銀行(香港)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潘國光稱,隨著美國第2季、3季經濟表現轉好,有望帶動香港股市重拾今年年初的升勢,恒生指數下半年也會有望回升。
而有市場人士透露,美團也即將赴港上市,美團最快將在6月底提交在香港上市的申請,擬集資約60億美元,預計在今年9月或10月正式掛牌,有望成為香港第二家采用“同股不同權”的新經濟企業。
資料顯示,美團去年10月完成40億美元的融資後,估值升至300億美元,當時吸引騰訊(00700.HK)、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及加拿大養老金投資公司等星級資本參與。市場人士稱,美團正朝著市值600億美元的目標前進,也不排除發行CDR的可能性。
6月14日,小米在中國證監會官網更新招股書,招股書最新披露,本次擬發行B類普通股股票,作為擬轉換為CDR的基礎股票。本次發行的CDR所對應的基礎股票占CDR和港股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不低於7%。
招股書最新披露,本次發行CDR所對應的基礎股份占本次CDR和港股發行總規模(含老股發行規模)的比例不低於50%。
招股書披露,本次CDR發行采用詢價方式確定價格,CDR發行按與港股孰低的原則定價。發行數量最終以中國證監會核準的CDR發行規模為準。
但招股書並未披露CDR融資金額。如果按機構分析師給出的800億美金市值來計算,CDR融資額度可能達到56億美金。
9月1日,流利說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證實,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招股說明書。
這即是意味著又一中國教育公司即將赴美上市,不過其是沖刺美股的第一家在線教育企業。近兩年來,國內教育企業赴港或赴美上市頻見破發,卻仍難擋IPO熱情。據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了解到,目前美股上市交易類企業13家,港股加上申報和香港本地機構共23家。
流利說擬通過IPO募集1億美元
據悉,此次流利說擬通過首次公開募股(IPO)募集最高1億美元,所募集資金將用於研發、銷售與營銷、以及包括潛在戰略投資和收購的一般企業用途。流利說計劃申請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述負責人表示目前公司正處於靜默期,截至發稿暫未獲得發行價格區間及發行量等信息。
記者從其招股說明書中了解到,該公司將采用雙股權結構。流利說三位聯合創始人王翌、胡哲人和林暉在上市後將持有公司的全部B類普通股。流利說的A類和B類普通股只在轉換權和表決權上有所不同。A類普通股不可轉換為B普通股;B類普通股可轉換為A類普通股。
股權方面,其第一大股東為創始人王翌,持股27.9%;第二大股東為IDG,持股13.4%;第三股東為王翌、胡哲人、林暉合資公司,持股13.4%。第四大股東為聯合創始人胡哲人,持有11.9%;第五大股東為GGV紀源資本,持股11.7%;第六大股東為聯合創始人林暉,持有6.9%。第七大股東為華人文化,持股6.3%。投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將擔任流利說首次公開募股的聯席主承銷商。
截至2018年6月30日,流利說已在中國和全球擁有8380萬累計註冊用戶。流利說的月活躍訪問用戶從2016年的200萬升至2017年的440萬,並升至2018年上半年的720萬。在付費用戶方面,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用戶數為7.05萬、81.57萬、101.61萬。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2012年9月創立於上海的流利說,其自身定位為一家人工智能驅動的教育科技公司。旗下有英語流利說、雅思流利說、懂你英語等產品,其中英語流利說作為主要產品,還自主研發了英語口語和寫作自動評測引擎。2017年7月,流利說與好未來教育集團(TAL.NYSE,下稱“好未來”)達成戰略合作,流利說成為好未來旗下產品英語口語評測技術的合作夥伴。
資料顯示,目前流利說已經完成了5輪融資,最近一筆是在2017年7月完成的近億美元C輪融資,由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MC)、雙湖資本領投,摯信資本、IDG等流利說早期機構投資者全部跟投。此前,流利說創始人兼CEO王翌曾表示公司已於2017年2月實現規模化盈利。
在財務方面,流利說2018年上半年營收成本為人民幣5500萬元(約合830萬美元),高於上年同期的人民幣2210萬元。凈營收為人民幣2.323億元(約合3510萬美元),高於上年同期的人民幣4010萬元。2018年上半年毛利潤為人民幣1.773億元(約合2680萬美元),高於上年同期的人民幣1800萬元。
緣何企業選擇境外IPO
為何當回歸A股漸成風潮時,中國教育概念股仍紛紛境外上市?
深圳某投資基金投後管理負責人陳芳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道,海外市場高估值高IPO效率對國內教育企業吸引力大。同時,中國教育公司在美股的良好表現,讓美股市場與機構投資人對中國教育機構有所了解,這也是許多中國教育機構紛紛赴美上市的動力之一。
不過,她也進一步指出,教育企業選擇境外上市,將面對的風險是不言而喻的。教育本身是一個慢行業,教育資產的規模化有很多不確定性。教育巨頭好未來在不久前遭遇渾水機構阻擊就是很好的事例。
掌門1對1創始人兼CEO張翼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教育企業選擇海外上市,必須是行業頭部公司,否則上市後沒有交易與流通,對於企業來說意義則並不太大。
資料顯示,目前已有7家中概教育企業從紐交所退市。其中,安博教育的退市可以說是一則警示。2010年,安博教育首次申請赴美上市。上市之前,為給上市蓄力,安博教育大規模收購教育培訓機構以擴充體量。快速並購中的矛盾則在上市後集中爆發,之後企業的業績大幅下降、股票大跌。2014年5月,安博教育黯然退市離場。盡管今年6月,安博教育再度悄然登陸美股,在募資金額上,已經由第一次IPO的1億美元縮水至776萬美元。
拼圖資本創始人王磊則認為,目前赴美上市的教育企業表現出兩極分化的態勢。一部分教育企業已經退市黯然落幕,但也有像是好未來和新東方這樣股價一路上漲的。這兩家企業如今已經雙雙超過百億美元的大關,超越200億美元也只是時間問題。目前依然保留在市場上的教育中概股一共有13只,總市值超過415億美元,平均市盈率為58,其中好未來的市盈率突破100倍大關。不過最近渾水做空和政策利空的雙重影響下,好未來股價出現回調,未來的走勢應該還是樂觀的。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