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晉級到第三代 微軟小冰終與微信握手言和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4760.html

晉級到第三代 微軟小冰終與微信握手言和了

第一財經日報 趙陳婷 實習記者 馬亞玉 2015-08-20 20:42:00

微信平臺上的第三代微軟小冰將以公眾號形式出現,同時整合微軟人工智能圖像與語音識別技術,使小冰公眾號在原有的長程情感對話能力之外,具備能看、能聽和能說的全新人工智能感官。

去年高調在微信平臺上首發但上線不到三天就遭遇“封殺令”的微軟小冰,在曲線努力了近15個月後,終於以一種微軟和騰訊雙方都滿意的方式成功重返微信。

在8月20日宣布再度挺進微信時,微軟展示的已經微軟小冰的第三代產品,相比之前的純文字溝通,這一次的小冰已經學會了說話和識別圖片。

“中國為先”的轉變

時間回到一年多前,微軟中國在2014年5月底正式對外發布了一款叫做微軟小冰的人工智能機器人。

作為微軟必應搜索團隊新推的智能聊天機器人,小冰一改微軟產品往日嚴肅商務的“大叔”形象,戲劇性地被包裝成“90後”的萌妹子。

一開始,小冰以微信用戶的形式展現,並且只能在微信群里使用,用戶添加了小冰的微信賬號後,再把它拉進某個微信群里,只要群成員提到小冰或者@它,就可以與它對話了。

事實上,當時的小冰能夠實現兩種功能:聊天和智能搜索。你可以像調戲Siri一樣調戲它,也可以詢問問題,小冰會自動從必應搜索中找到相關的信息用聊天的形式反饋回來。同時它還有像Siri一樣的智能助手功能,如果你讓小冰建立一個待辦事件,它就會在設置的時間點向微信群發送信息來提醒大家。

相比之下第一代小冰,第三代產品添加了視覺和聲音功能。

按照微軟方面的表述,第三代微軟小冰的黑科技在於不僅僅能夠識別圖像,還能夠根據人工智能的判斷,自己選擇她關註的焦點,實現對任何圖像的識別,並給予超越語義的評價。而在語音助手功能上,微軟方面放棄了“新聞播報式”的平淡語調,使用了帶有情感變化的聲音。

值得註意的是,在微軟內部,小冰項目一直被視為本地化戰略上的一次創新,除了專門為中國區開發,還把微軟常規產品的30~36個月開發周期縮減到6個月。

此外,對於微軟而言,這樣一個看起來概念並不新穎的項目,其實是微軟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直接拍板決定的戰略級試驗。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微軟方面了解到,在陸奇上任之後,微軟提出的戰略是“中國為先”,必應希望未來在中國能夠有更多的本地創新,再將本地創新的成果嘗試向全球進行推廣。

據陸奇透露,微軟小冰已經啟動了全球人工智能戰略計劃,並開始進入移動互聯網行業。而在此前的8月7日,日本微軟與LINE正式聯合發布日本版小冰Rinna。“其他國家小冰正在研發中。微軟小冰已覆蓋中國和日本4000萬用戶的專屬機器人,成為全球最大人工智能產品。”

有限度開放公測名額

2014年5月29日,一代小冰在微信公測,並在在3天內進入了超過150萬個微信群。

但曾經讓微軟方面尷尬的是,微軟小冰一代產品在微信上線沒幾天就“戛然而止”。為此,有用戶調侃“還沒來得及聊天,微軟小冰就死了,享年0.008歲”。

除了其極為短暫的存在時間,當時更讓業界詫異的是微軟在這次封殺事件中擺出的姿態。在遭遇騰訊封殺後,“小冰”的官方微博“微軟麒冰”更新了這樣一條狀態:“企鵝欺負我,不讓我說話,求公道。”與此同時,微軟方面的第二份聲明也打起了悲情牌:“騰訊公司以微信中出現一些假冒小冰為借口,在兩小時以前,將屠刀砍向了真正的小冰。”

事實上,微軟方面還在此前的聲明中表示:“上線伊始,騰訊公司即與我們建立了溝通渠道。本著共同為廣大用戶提供更好體驗的願景,我們建議可采用任何形式的合作。”

一年多以後,微軟小冰終於得到了微信的“通行證”。

陸奇8月20日宣布微軟小冰已與騰訊微信達成一致,將啟動微信版小冰公眾號的有限度公測。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微信平臺上的第三代微軟小冰將以公眾號形式出現,同時整合微軟人工智能圖像與語音識別技術,使小冰公眾號在原有的長程情感對話能力之外,具備能看、能聽和能說的全新人工智能感官。

此外,微軟還展示了小冰為微信平臺開放的多項專屬技能,其中包括此前曾火爆一時的“How-Old”升級版人臉識別技能。

值得一提的是,微軟方面強調全新一代微信版微軟小冰將充分遵守微信平臺的統一規範和用戶體驗。由於此前曾多次出現小冰在社交媒體上爆發式增長的失控 現象,此次回歸微信平臺,為確保穩定有序發展,微軟僅有限度地開放了部分公測名額,對微信版小冰說出公測口令,才能夠解鎖該公眾號的對話能力。

編輯:於百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607

與IBM、微軟握手言和 蘋果步入後商業時代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3658.html

與IBM、微軟握手言和 蘋果步入後商業時代

一財網 李娜 2015-09-10 10:59:00

生意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在今天來看,微軟和蘋果的合作也能詮釋這一點。

“顛覆”喬布斯也許不是嘴上說說,從蘋果發布會來看,除了其史上最多的新品發布,最大的亮點可能就是微軟的站臺。

沒錯,就是那個在移動桌面操作系統和蘋果“鬥得不可開交”的微軟。當微軟副總裁上臺的時候,誰還能想起原來的場景:在推出毀譽參半的Windows 8之後,微軟的最新系統裝機率幾乎每年都會在蘋果開發者大會上被拿出來當樂子逗大家開心。

有人說這是因為庫克時代的到來,這幾年這位繼任者不遺余力的在幫助蘋果“更快”地發展,而這種變化被總結為:“喬布斯時代,蘋果的商業策略是以打造極致用戶體驗為核心,加之營銷策略的輔助,帶給用戶沖擊,形成蘋果品牌效應,刺激消費;而庫克時代,蘋果從產品體驗為核心轉向加強產業鏈主導地位的生態系統,占據產業鏈主導話語權,而產品創新卻乏善可陳。”

不管之前是否認同,看了昨晚發布會的人,對這句話多少都會有些許感觸吧。

史上最忙碌的發布會

不得不說這是蘋果史上最忙碌的一次發布會,幾乎也是新品最多的一次發布會。

比如說毫無驚喜的新一代iPhone,如果說上一次發布的蘋果6是“比大更大”,這次的6S就是“比6再多一種顏色”。這種賣完大小賣顏色,讓很多懷有更高期待的人相當失望。

不過從銷售來講,蘋果此前倒確實是從iPhone5s增加的金色版中嘗到了不少甜頭,這次推出的名為玫瑰金但看上去很像粉色的6s,估計會吸引不少女性用戶。

還有全新的iPad Pro、新款Apple TV、新配色及表帶的Apple Watch。不過著實是因為之前劇透太多,現場的發布並沒有讓人印象特別深刻。這一點也許可以從當日的股票走勢可以看出,蘋果發布會結束後,蘋果公司股票又遵照“逢會必跌”的慣例下挫2%,倒是和蘋果將合作推出手表的愛馬仕公司股票略有上浮。

不過這一切並不重要,庫克與諸多主講人還是馬不停蹄的向現場觀眾努力“推銷”著這些新品,為了保證這些新品的演講時間,庫克似乎沒有在開場白上浪費更多的時間,而是直奔主題。這樣的轉變多少讓現場的媒體有些不習慣。

競爭對手一個個上臺

說到微軟副總裁Kirk Konigsbauer的上臺,也許是當晚最大的驚喜。但在那之前,也許還要說說蘋果和IBM之間的合作。

1983年,28歲的喬布斯路過紐約IBM總部時,對著IBM豎起中指的照片曾在“果粉”當中廣為流傳。但蘋果和IBM在去年7月卻達成了一項排他性的合作協議,未來將聯合雙方優勢創造一種新類別的商務應用,將 IBM 的大數據和分析能力與iPhone、iPad結合,在企業移動市場展開合作。

“過去我們是競爭對手,但2014年,我們是兩個最具互補性的公司,這是一個非常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交易。”蘋果CEO庫克當時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

生意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在今天來看,微軟和蘋果的合作也能詮釋這一點。

應該說,蘋果這次推出新一代面向更專業人群的iPad Pro,從戰略上講就是要向生產力工具靠攏,全新的iPad Pro將主要針對企業級和教育市場,生產力和功能性更強。但也許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如何處理微軟和IBM之間的關系?

總結來說,如果說喬布斯具有完美主義精神,要求每款產品都必須有驚天動地的創新,現在的蘋果則更重視商業化的布局。要知道,在新一代Macbook和iMac之後,蘋果所有的產品線幾乎在幾個月內被要求更新,並且縮短了產品的發布時間,這種市場手段也許符合庫克“商人”的風格。

現在的蘋果,也許正在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庫克時代”。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823

微軟發布智能硬件背後的戰略意圖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12/152321.shtml

1437648473164

10月6日微軟在美國紐約舉行Windows 10硬件新品發布會,發布了新款旗艦手機Lumia 950/950 XL、Surface Pro 4平板、Surface Book筆記本與Band 2智能手環等多款智能硬件產品。關於微軟這次新產品發布會的各種文章,以及對這些產品的介紹與猜想已不在少數,本文在此就不再展開。今天重點想與大家探討的是微軟發布這一系列智能硬件,它背後的戰略意圖到底是什麽,難道真的只是為了和蘋果一決高下嗎?從表面上來看或許會讓人產生這樣的錯覺,而從本質上來看並非如此簡單。

對於HoloLens這款產品,我曾經在《HoloLens與谷歌眼鏡:兩個產品,一個初衷》一文中做過闡述,也就是說微軟推這款產品的本質並不在這款產品的本身上。我們都知道微軟是PC時代的系統霸主,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卻缺席了,被安卓與蘋果兩大陣營取代,可以說這種缺席讓微軟的處境顯得有點黯然,但對於移動互聯網而言,目前已經錯過了產業發展的紅利期,再想進入發力並不是明智的選擇,就連安卓至今都還沒找到靠譜的盈利方式。

那是否意味著微軟在學習蘋果,借助於硬件產品開路,然後來帶動自身的系統占有率?顯然這個理由在今天來看也並不靠譜,可以說曾經微軟是有這個想法,在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的時候其意圖非常明顯、明確,但隨著這項收購最終以失敗告終,在賠上了真金白銀之後,也就是微軟的Q4財報所顯示虧損31.95億美元,而造成虧損的主要原因就是微軟在Q4財報中不僅一次性計入了收購諾基亞手機與服務部門所帶來的規模高達75億美元的資產減記,並計入了後續的7.8億美元的重組支出以及與此前已經宣布的整合和重組計劃有關的1.6億美元支出。更重要的是錯失與埋葬了基於智能手機的移動互聯網機遇。

那麽微軟此次又興師動眾地推出了這麽多的智能硬件產品,從智能手機、平板到可穿戴設備,對公司的整個架構也做了比較大的調整。新公司的主要業務劃分為三項:系統與軟件業、雲服務、智能硬件終端。這一系列的動作到底在謀劃著什麽?或者說微軟發布智能硬件背後的戰略意圖到底是什麽?

意在布局物聯網時代的新帝國

從工業時代到信息化時代,再進入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這整個過程的產業演變路徑非常清晰。隨著智能硬件終端的崛起,必然將很快推動整個互聯網向物聯網時代邁進,而決定著整個物聯網的核心關鍵無非兩方面:一是軟系統,二是硬件終端。對於微軟而言,其核心競爭力與優勢在操作系統及相關的軟件應用上,硬件終端顯然不是它的優勢,因此,其必然不會放棄自身的強項而轉向於自身的非強項領域。而其不斷推出智能硬件,包括一些具有技術領先性的可穿戴設備,其中主要透露著以下三方面戰略意圖:

1、和蘋果不同的市場策略。透過微軟、谷歌、蘋果三家公司的財報可以看出,微軟的盈利核心是軟系統層面,谷歌的盈利核心是搜索廣告,蘋果的盈利核心是硬件產品。從盈利模式上來看,蘋果與微軟是兩種不同的市場策略。也就是說,蘋果基於硬件為盈利核心,順便賺點軟件系統的錢;而微軟不斷地加強智能硬件的布局,其策略與蘋果不同,重點還是以軟系統為核心,順便賺點智能硬件的錢。因此,一句話來說,蘋果與微軟盈利的核心點不同,一個是基於硬件為核心盈利,順便賺點“軟”錢;一個是具有軟系統為核心盈利,順便賺點“硬”錢。

2、圖謀物聯網的系統帝國。物聯網是必然到來的革命,這在CES展上表現的越來越明顯,其所釋放的市場價值遠大於PC互聯網以及當前的移動互聯網。隨著智慧工廠、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家庭、智慧家居、智慧社區、智能穿戴、智慧農業、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產業的崛起,這些產業的核心基礎平臺都離不開軟系統,目前一些智能、智慧相關的產業已經對垂直系統提出了強烈的需求。關鍵是這些垂直領域的系統的搭建都具有相當高的技術門檻,不是任何人或企業都能搭建出一個靠譜的系統,這也是為什麽目前智能手機一直依賴於安卓,PC一直依賴於微軟的關鍵原因。

微軟在軟系統層面依然是具有無可替代的先天優勢,不論是從技術儲備、應用積累還是商業化經驗來說,都具有獨特的優勢。另外一個核心是在物聯網時代,對於系統的安全、穩定、開放、專業、體驗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於當前的PC或是移動互聯網而言,顯然在技術層面要更複雜。微軟為了搶占物聯網時代的系統帝國,在物聯網智能硬件缺失的情況下,只能借助於自身的技術實力與資本進行嘗試,比如HoloLens、Lumia 950/950 XL、Surface Pro 4平板、Surface Book筆記本與Band 2等產品。

更形象地理解,微軟進入智能硬件領域更多的是無奈。由於當前沒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領先性的物聯網智能終端產品,而微軟要想建立物聯網時代的系統平臺,必然需要借助一些智能硬件終端產品來測試、探索、修正系統平臺的搭建。錯失了移動互聯網的微軟,此時不能再錯失物聯網時代,為了提前布局物聯網時代的系統平臺,微軟不得不自己推出一些具有領先優勢的智能硬件終端來探索物聯網系統平臺建設。

微軟若成功,我們就輸了

對比中美之間,從表面上來看都差不多,美國的矽谷和中國的“矽谷”都很熱鬧。但扒去表面的這件“絢麗”的衣裳,我們會發現兩者之間隔的不只是一條太平洋的距離。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解讀谷歌重組:他們若成功我們就輸了》其中講到了谷歌的戰略意圖,而這篇文章同樣反映的也是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微軟成功了,我們就輸了。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國家投入了巨資,包括人力、財力來研發自己的PC操作系統,結果是包括聯想在內的國內PC生產企業沒有一個人願意使用,原因顯然不會是因為我們太先進而導致大家不選擇,更本質是可能就是反過來的原因。而這對於今天的互聯網時代而言,由於我們在PC所發生的一舉一動都會借助於操作系統留下痕跡,不論是對於個人、企業、國家來說都是心頭之患。也正是基於這個層面的原因,國家成立了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其意圖不言而喻

物聯網時代,當萬物,包括人本身在內都被數據化之後,人與萬物都處於一種“裸奔”的狀態,此時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遠超過當前的PC互聯網。冷靜下來觀察我們當前的智能產業,一片虛假繁榮,“低價+抄襲+炒作”,在產業鏈的關鍵技術環節幾乎全軍覆沒,不論是軟系統層面,還是硬技術層面。雖然能看得見的諸如華為、格力、中興等企業在產業鏈的核心關鍵技術環節做了一些探索,但在軟系統層面來看目前還處於“解放初期”階段。

當我們在關註微軟布局智能硬件產業的時候,在慶祝它的進入可能推動一些產業發展的同時,冷靜地去思考,或許我們又一次輸在了起跑線上。當有一天,整個物聯網時代真正普及的時候,驀然回首卻發現我們在軟系統上又輸了,並且輸得非常徹底。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陳根,微信:陳述根本。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088

李世鵬離職 微軟亞研院創始團隊又一位科學家"出走"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3847.html

李世鵬離職 微軟亞研院創始團隊又一位科學家"出走"了

一財網 趙陳婷 2015-10-28 18:39:00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李世鵬博士已經從微軟辭職,將就職創業公司硬蛋科技的首席技術官(CTO)。

曾經聚集眾多大佬的微軟微軟亞洲研究院創始團隊,在李開複、張亞勤等眾多科學家離職之後,又“出走”了一位建院元老。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李世鵬博士已經從微軟辭職,將就職創業公司硬蛋科技的首席技術官(CTO)。

微軟亞洲研究院成立之初初創團隊合影

公開資料顯示,李世鵬博士於1999年5月回國,與李開複博士、沈向洋博士及張宏江博士等一起創建了微軟海外最大的研究院——微軟亞洲研究院。2012年,李博士成為微軟公司合夥人,同時是微軟亞洲研究院資深領導團隊成員,任首席研究員、副院長、及多媒體計算組主任研究員。

而在此之前,同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建院元老的李開複博士於2005年離去加盟谷歌;王堅博士於2008年加入阿里巴巴擔任首席技術官;林斌博士2010年離開,成為小米聯合創始人。之後,張宏江博士加入金山擔任CEO。2014年,原微軟亞研院院長張亞勤加盟百度。

事實上,僅剩的沈向洋博士已經在2013年被任命為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負責技術和研究。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原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首席研究員李世鵬這次換新東家有張亞勤在背後“牽線搭橋”。在張亞勤引薦之後,科通芯城和硬蛋創始人、董事長康敬偉持續接洽了半年才得到李世鵬的“點頭”。

李世鵬

而這背後,科通芯城利用IC元器件業務為入口,建立客戶群和企業相關的大數據,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電子制造業供應鏈電商平臺。在戰略布局上,科通芯城推出“硬蛋科技”作為平臺,希望幫助智能硬件創新創業者實現從想法到產品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鵬是目前已知的份量最重的加入智能硬件行業的頂尖科學家。李世鵬加盟之後將成立硬蛋實驗室,為硬蛋旗下的創新創業團隊進行技術“把脈”。

不過,硬蛋官方對於李世鵬的加盟至今尚未給出明確回複。

編輯:劉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728

背後操盤大將:「我們瞄準的,就是蘋果!」 微軟賣筆電求轉型 嚇壞PC大廠

2015-10-19  TCW

微軟相繼推出平板及筆電,等同分食PC大餅,如何在新產品策略及供應商中取得雙贏,是目前微軟一大挑戰。

十月十二日,宏碁的國際新品發表會上,出現一位罕見的重量級人物。他,是微軟作業系統事業群資深副總裁邁爾森(Terry Myerson)。

他是由微軟前執行長鮑爾默(Steve Ballmer)在退休前親手提拔,年僅四十二歲,就能管理一萬多名員工,地位僅次於新任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

《紐約時報》稱他是「微軟內部最有權力的人之一」,主掌核心產品Windows作業系統,以及所有的硬體產品,如平板電腦Surface、微軟手機Lumia、遊戲機Xbox、擴增實境眼鏡HoloLens等。

在微軟十八年,邁爾森曾五次低調來台訪供應鏈業者,行程保密到家。即使在美國,他也極少接受採訪。

過去,微軟推新品,多半是由區域性主管出面。此次邁爾森罕見的親自出馬,目的就是為了大力推銷今年七月才剛推出的新作業系統Win10,並替合作夥伴們如宏碁等站台。

因為,他上任以來推動的兩大策略,讓所有力挺微軟的PC業者感到人心惶惶。

時間回到十月六日,紐約,Win10發表會上,微軟毫無預警的推出了第一款自有品牌筆電Surface Book,驚豔全場,但也等於是重重敲了所有的PC品牌業者一記悶棍。

這是繼兩年前推出平板電腦Surface之後,微軟再度跨界到PC的硬體領域。不同的是,平板電腦幾乎是Android系統與iOS的天下,微軟市占率僅五%,一年不過一千多萬台,對業者來說影響不大。

但筆電,一年出貨量近兩億台,其中搭載微軟作業系統超過九成,是眾PC品牌業者的主戰場。尤其,根據研究機構IDC的預估,今年PC出貨成長將比去年再衰退一○•八%。等於餅已經在縮小了,還多一個老大哥進來搶食。

包含聯想、戴爾、惠普全球前三大PC品牌,事前完全不知道微軟有此規畫。一位消息人士透露,三大品牌高層甚至為此寫信給邁爾森表達「關切」。

談台廠憂慮

主打高價,不與夥伴競爭「我們瞄準的對手只有一個,就是蘋果!」邁爾森在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指著記者的MacBook Air,半開玩笑的說:「這是個糟透的決定,我們能做的比這玩意更好!」邁爾森強調,微軟的目標是給消費者更好的使用體驗。過去幾年來,沒有一家品牌廠可 以做出讓Windows充分發揮功能的產品,大部分都以低價為訴求。一千美元(約合新台幣三萬元以上)的筆電,幾乎由蘋果獨占。因此,Surface Book主打高階筆電戰場,不會與合作夥伴競爭。

一位前三大品牌業者高層分析,以Surface Book目前一千四百九十九美元的高昂定價,確實還不會造成衝擊,但若價格帶拉到五百至一千美元的中價位,就會分食掉一半以上的筆電利潤。至於五百美元以 下的低價帶,因為利潤薄到二%以下,「吃不到肉,微軟不會來跟你搶,」該高層說。

談轉型大賠

上次賣平板,是應付代價不過,微軟跨足硬體,表現並不是太好。據業界估計,平板電腦Surface在推出的前兩年虧了將近二十億美元。微軟雖然沒有證實這 個數字,但也坦承:「這是一筆昂貴的學費,我們喝了很多苦水!」大賠的事業,為何還要繼續做?「這是轉型過程中必須付出的代價,」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總 經理康容說。

邁爾森自上任以來,以軟體為核心,整合所有硬體裝置的策略非常明確。當整個產業出現典範轉移,微軟不能再抱著舊有的獲利模式不放,必須大刀闊斧的做出改革,即使,會引來原本合作夥伴的質疑。

事實上,邁爾森的做事風格,確實就像一把快刀。同事形容他「直接、犀利,高度目標導向,絲毫不留情面」,開會時,就像是在進行「籠子格鬥賽」(Cage Match,把兩位拳擊手關在一個封閉的籠子裡對打,直到一方勝出)。

二○○八年,在一場長達七小時的會議中,時任行動裝置工程師的邁爾森,KO掉舊的手機作業系統,提出重新打造的想法。將一個運行多年、並沒有犯大錯的產品整個砍掉重練,這在官僚氣息極重的微軟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接下來五年,他不只帶領團隊做出了新的Windows Phone,還在微軟購併諾基亞後,眾人不看好之下,成功的整合兩家公司的軟硬部門,推出Lumia系列手機。顧能(Gartner)科技分析師史密斯(David Smith)認為,微軟至今還沒有從行動市場被徹底剔除,邁爾森功不可沒。

另一個引發爭議的策略,是Win10免費升級計畫。一位PC業者透露,微軟表面上是對消費者免費,但私下卻提高對業者的授權金。原本一套價格為六十四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一百元),如今再多收七美元,等於是慷他人之慨。

但邁爾森強調,這同樣是針對高階PC,中低階還是會維持原價。「我們的目的是要讓更多消費者更容易的使用到Win10,這對整個生態系來說會是件好事,」 邁爾森說。不過他也坦承:「與業者的溝通並不容易……,過去兩年來我們都在想辦法說服大家一起努力。」對微軟來說,邁爾森的兩大策略的確有助於轉型並持續 維持市占,甚至進一步與蘋果對抗。但如何創造出一個雙贏局面,讓三十年來力挺微軟的台灣供應鏈能夠安心,恐怕也是他需要思考的問題。

小檔案_邁爾森

出生:1973年

學歷:杜克大學機械工程系經歷:微軟Exchange部門 負責人、Windows Phone主管現職:微軟作業系統事業群資深副總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51

40歲軟體巨人微軟 一口氣發表六項硬體新品 雲端三雄宣告 「軟硬」通吃時代來了

2015-10-19  TWM

雲端大廠正在吃掉終端市場的午餐!

過去一個月,全球三場重大硬體發表會,竟都是由雲端服務公司舉辦。

他們分別是微軟、Google和亞馬遜。

相較於初期跨足硬體的跌跌撞撞,如今他們有更明確的目標、策略,正在改變整個科技生態。

撰文•何佩珊

「今天你看到的創新,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做硬體的理由。」十月六日在美國紐約Skylight舉辦的Windows 10全系列終端發表會上,微軟執行長薩提亞(Satya Nadella)站上舞台,為微軟近兩年來所做的努力,下了最佳注解。

十月的紐約已有濃濃秋意,一早八點剛過,不畏十三度低溫,會場外已經出現長長人龍,熱烈程度相比蘋果也不遜色。經過將近兩個小時等待,活動正式揭幕,先是 遊戲主機Xbox登場,然後是擴增實境眼鏡HoloLens、智慧手環Microsoft Band,然後是兩款Lumia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Surface Pro 4,然後來到活動的高潮,微軟稱之為最強NB的Surface Book上場。這次,微軟靠自己撐住全場,一口氣發表六項硬體新品。

三大軟體商 從雲端殺進終端微軟 打造「個人運算」未來本刊記者是唯一出席這場發表會的台灣媒體,在長達兩個小時的發表會裡,微軟顯然不再是印象中那個成立四十年的「中年保守男子」,相反地,從一次比一次熱烈的掌聲不難感受到,微軟散發出強烈的活力與創造力。

發表會最後,薩提亞壓軸登場,「我們不是為了做硬體而做硬體,重點是體驗。」帶著自信的笑容與堅定的眼神,他說:「我們的願景是要打造個人運算 (Personal Computing)的未來。」曾幾何時,軟體業者的發表會上,已經不再需要硬體品牌廠商助陣;又是什麼時候開始,這些軟體廠商將戰場從雲端殺進終端產 品,到如今成為硬體產業無法忽視,亦敵亦友的夥伴?

不與品牌廠合作

Google

推自有品牌Pixel C 事實上,微軟不是特例,不過就在這場發表會一個星期前,Google因應Android 6.0版本的推出,在舊金山也舉辦了一場系列終端發表會,推出兩款手機、一款平板,以及兩個影音串流裝置。

雖然發表會上仍可以看到華為、LG(Google新一代Nexus智慧型手機合作夥伴),但更引人注意的是,這次Google不再與品牌廠合作Nexus系列平板電腦,而是推出全新自有平板品牌Pixel C與大家見面。

而要說雲端廠商搶進硬體市場,自然不能忘記曾在平板電腦銷售排行榜中,長居前三位的亞馬遜。就在Google發表會前一周,亞馬遜推出了新一代高、低階,共三款自有品牌平板,以及串流裝置Fire TV。

一個月內,三家軟體廠商舉辦了三場硬體發表會,都在說明同一件事:軟硬體整合的時代來了。

他們為什麼要跨足硬體?

和軟體、網路業的高利潤相比,做硬體考驗的不單單只是研發能力,還牽涉到供應鏈、庫存控管、物流、通路、行銷等,不只核心能力大不同,七折八扣下,能從中賺取的毛利也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實際上確實如此,包括亞馬遜、Google和微軟都曾在硬體市場摔過跤。其中,亞馬遜雖曾在平板獲得成功,但二○一四年推出的智慧型手機Fire Phone,銷售成績簡直慘不忍睹,最終亞馬遜為此認列庫存損失高達一.七億美元。

Google失敗的例子也不少,如Google Glass幾乎夭折,還有目前在教育等市場熱賣的Chromebook,也不是一開始就獲得肯定;一一年發表時,在外界看來,那只是網路公司瘋狂且不切實際的幻想。

Surface兩年虧17億美元 也要做!

至於微軟,在硬體市場吃的苦頭就更多了。例如早期失敗作品有多媒體播放器Zune,近期則是因為買下諾基亞,認列相關資產虧損高達七十六億美元,還因而造成微軟成立以來最大財報季度虧損。

此外,現在成為蘋果、Google兩大對手「學習」對象、走路有風的Surface,在前兩代推出時,可說是受盡冷嘲熱諷。

當中最經典,就屬蘋果執行長庫克形容的:像一台烤麵包機和冰箱的組合。而實際上,市場估算自一二年Surface上市以來,到一四年中這段期間,Surface已為微軟帶來高達十七億美元的損失。

是什麼樣的理由,讓他們寧願虧錢,也要繼續做硬體?或許三家廠商的處境不完全相同,但很顯然的,他們都察覺到,要贏未來這場仗,軟、硬體缺一不可。

以Google為例,廣告收入約占了整體營收的九成,而要讓廣告營收成長的方式,就是讓更多人使用Google搜尋、YouTube影音服務等。這也是為什麼從網站搜尋引擎起家的Google,當年會買下Android,切入行動市場。

為給消費者最佳體驗 自己來!

但Android的開放生態是優勢,卻也是缺點。Google發現,參與Android開發的廠商雖多,卻無法為消費者帶來最佳體驗。最終,惟有最了解Google服務的自己跳下來參與,才能打造能夠完美呈現Google體驗的產品。

Google執行長皮伽(Sundar Pichai)說:「所有科技的創新,都發生在硬體和軟體的交界處,現在應該是時候把硬體、軟體和網路看成一體的時候了。」而微軟的處境則是另一回事。過 去微軟在PC市場獲得空前成功,Windows和Office幾乎成為人人必備的工具。但就像薩提亞說的:「我們(微軟)要讓消費者從需要 Windows、選擇Windows,到愛上Windows。」當PC市場走下坡,當商用與消費終端界線愈來愈模糊,微軟被需要的條件也逐漸消失,必須想 辦法更貼近消費者,用更好的體驗,讓消費者主動愛上微軟。

這就是為什麼微軟不能再只是仰賴品牌廠商作為中介,而要更直接接觸消費者。更何況,眾所皆知,行動市場一直都是微軟的痛點,在這塊領域上,微軟的盟友本來就不多,更要靠自己跳出來帶領生態系的發展。

以微軟這次發表會推出的兩款Lumia手機為例,透過Windows 10 Continuum的功能,只要接上大螢幕,隨時可以變成PC使用。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首席分析師呂俊寬認為,這將有利於微軟打進新興市 場,將手機作為新興市場消費者第一台PC,甚至是唯一的PC。而微軟亞太區消費端傳播總監Flann Gao相信,當其他硬體廠商看到這樣的產品,開發Windows Phone將會變得更有吸引力。

直接從網站入口抓消費者

亞馬遜 Fire Phone展現雄心至於亞馬遜就又是另一個故事了。從網路書店起家,電子書Kindle毫無疑問是亞馬遜最成功的硬體產品,但電子書市場規模有限,同時亞 馬遜也早已不再只是網路書店,還提供各式各樣的電子商務與影音串流服務。而要吸引消費者上亞馬遜消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掌握任何可以上網的入口,也就是 手機、平板等各種終端。

以Fire Phone為例,「它減少透過手機上網買東西的步驟。」市調機構IDC分析師拉瑪斯(Ramon Llamas)說。縱使這項產品沒有在市場上取得立即的成功,但意圖再明顯不過。

而亞馬遜推出的其他硬體,如專用購物裝置Dash、個人語音助理播放器Echo、平板電腦,其實也都是基於相同的理念。自然,這樣的商品,恐怕也只有最了解自家網路購物和串流影音平台的亞馬遜最具動機,也最有能力做得出來,無法假手於人。

這也是為什麼有消息指出,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沒有因為Fire Phone的虧損感到挫敗,預計在組織重整後,他還將持續擴大硬體研發團隊Lab126的規模,投入更大量的資源,開發更多硬體產品。

三家業者面臨的情境和挑戰或許不同,但顯然他們都意識到雲端與終端產品結合的重要性。未來的賽場裡,已經不再只是單純的雲端或硬體戰爭,而是一場生態系大 戰。如果沒有雲端服務帶來的獲利作為後盾,單靠硬體恐怕難以長久抗戰;而若是沒有硬體在前端衝鋒陷陣,雲端服務也難以擴大市場,並發揮最大戰力。

台廠客戶組合,預估將重新洗牌隨著雲端大廠往終端布局的腳步加快,市場版圖也跟著改變。如今戰局還未分出高下,但已經可以預期,未來台灣硬體供應鏈的客戶組合很可能會重新洗牌。

同時可以期待的是,硬體對雲端公司來說,角色功能性比獲利更加重要,因此不論市場殺成什麼樣的紅海,他們持續投入的決心都不會輕易被擊退,反之,只會將戰線愈拉愈長。而當有更多終端硬體帶進更多的雲端用戶和資料量時,雲端資料中心的建設需求,勢必跟著成長。

或許台灣廠商無力主導生態系的發展,但在硬體的開發與製造,以及在雲端資料中心基礎建設的技術成熟度,仍是台灣的優勢,也是未來必須緊緊抓牢的關鍵機會。

微軟克服痛點

6大新品,帶領生態系發展Surface Book 特色:Surface Book的強大效能是最讓人驚豔的部分,同時在設計上也頗具巧思,可作為平板單獨使用。

Lumia智慧型手機 特色:生產力是Lumia 950和Lumia 950 XL的最大特色,只要接上螢幕就可以作為PC使用。

HoloLens擴增實境眼鏡 特色:可應用在教育、遊戲、醫療、工業等領域,預計明年第一季推出開發者版本。

Surface Pro 4 特色:Surface Pro 4比前一代產品強化了效能、減輕重量,並新增觸控筆的設計,將工作能力進一步提升。

Microsoft Band 特色:第二代Microsoft Band,根據第一代產品的反饋做了多項改進,以成為每個人的健康幫手為目標。

Xbox 遊戲主機 特色:Xbox免費系統更新是以Windows 10為基礎重新設計,也可以在Windows 10的PC上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59

三張財報看穿庫藏股買盤陷阱 美庫藏股大買家,微軟股價增幅竟勝蘋果

2015-12-21  TCW

買庫藏股護盤被視為股價特效藥,但比起看短線跟買,投資人應看清公司現金流、ROE,才能掌握長期走揚趨勢。

美國升息在即,造成金融市場動盪,也重挫近期台股,不少上市櫃公司又大動作實施庫藏股,期待護住股價。但從美國企業大量庫藏股的效果來看,錢撒出去越多,股價卻持續低迷的比比皆是,庫藏股已經不是萬靈丹了。

獲利衰,每股盈餘卻增微軟長期ROE沒上升反降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上市企業今年前三季實施庫藏股總金額飆破五千一百億美元,創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新高,其中買最多的企業是蘋果,其次是微軟,第三與第四多則是高通與美國國際集團(AIG)。

從結果論來看,今年以來(截至十二月十一日),只有微軟股價這段時間內漲幅優於那斯達克指數,其餘的漲幅都比指數少,特別是高通落差更超過三十個百分點。但為什麼被市場認為是舊科技時代名詞的微軟,居然會比稱霸當下智慧型手機市場的蘋果、高通表現更好?

原因可能跟庫藏股有關。因為根據研究機構FactSet統計,近一年微軟總共買回逾三%庫藏股,今年第三季獲利雖較去年同期衰退一.三%,但每股盈餘卻年增三.一%;且如果拉長時間來看,微軟二〇一五年會計年度(截至六月底)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僅一四.三六%,遠遠低於兩年前的三〇%。

股價和獲利表現沒有呈現正相關,玄機其實藏在財報裡。

據會計算法,當上市公司自市場上買回自家公司股票時,公司資產負債表「資產」項下的現金流出會減少,同時資產負債表「權益」(資產=負債+權益)也會呈現「庫藏股」做為權益之減項。等公司註銷之前所買回的股份時,減少流通在外股數,進而提高公司財務數字,例如:每股盈餘、每股淨值、股東權益報酬率等。

簡言之,庫藏股是讓盈餘分配的分母變小,藉此提高績效。但如果分子,也就是企業獲利能力或現金流持續萎縮,會因為當企業買回庫藏股時,其他投資人或者企業高層持續賣出,供給大於買盤,股價自然會不斷破底。

另外,由於庫藏股是拿公司現金買股票,等於也是一種支出,間接降低企業其他研發支出能力,長期面百並非好事。

股數變少,股價未必漲惠普、IBM股價仍處低點

貝萊德(BlackRock)執行長芬克(Larry Fink)對此就提出批評指出,「有些企業用在實施庫藏股的資金太超過,花在有助於長期營運成長的投資反而投入太少。」

最明顯例子,就是惠普和IBM。根據路透報導,惠普(HP)前執行長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任職近六年期間,公司獲利為一百二十億美元,卻斥資一百四十億美元購買庫藏股。她的兩位繼任者也都在短暫的接掌期間買回大量庫藏股,惠普股價目前卻是處於十年來低點。

另一家企業是股神巴菲特最大持股的IBM。它同時發放股利和實施庫藏股,二〇〇五年以來,花了一千二百五十億美元實施庫藏股,超過同期間的研發投資,其股價今年卻創下五年來新低。

上述案例顯示,影響股價關鍵,不完全靠減少流通籌碼就可讓股價上揚。那麼企業究竟該怎麼做才對?或許可以參考麥當勞的案例。

營收下滑,獲利率拉高麥當勞改加盟股價創新高

面對速食業市場越來越艱辛,麥當勞在二〇一四年五月除了宣布庫藏股外,還重新調整營運模武,計畫在二〇一六年底前把一千五百家直營店賣給加盟商,主要位於歐洲、中東、非洲和亞太地區,台灣市場今年六月也開始調整。

這做法幾乎是財務導向。從財報分析,麥當勞直營店營業利潤率僅個位數,但若是收取授權金模式,營業利潤率可高達逾八成;換言之,麥當勞是往創造更多現金流的模式移動,而非只靠紙上作業美化數字。因此,關掉直營店雖讓營收下滑,但拉高獲利率對股價才是長期利多,麥當勞十二月股價再創歷史新高,多少反應出新政策下的市場預期。

搭便車,先認清兩重點穩定現金流與走揚ROE

以台灣現況來說,上市櫃公司實施庫藏股的結果大多像惠普和IBM,亂象甚至更多。

例如公司對外宣布庫藏股,但在當股價落在收購價位區間和時間內,公司競還沒買足。根據公開資訊觀測站統計,這類型公司占比高達兩成。

或是公司一邊實施庫藏股,一邊又趁股價低時發行可轉債給特定人認購,間接膨脹股本,對小股東權益都是種傷害。台灣金管會應嚴格規範企業庫藏股的執行效率,並嚴審實施庫藏股公司的發債籌資計畫,否則台灣小股東永遠是被

「乾洗」的一群。

至於身為投資人,如果要搭庫藏股買盤便車,得先要認清楚這家公司能否持續創造穩定現金流,或者是股東權益報酬率長期穩定走揚。

因為在低利率環境下,不論是殖利率或配息率,只要優於固定收益商品,長線大型共同基金才有長期持有的動力,隨著公司庫藏股越多,流通籌碼會越集中,股價才有可能長期走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46

放棄微軟offer,在創業公司擔任CTO是什麽體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21/153387.shtml

導讀 : 對於代碼而言,我們都有自己專註的領域,如果有一天,你能對每個領域都了如指掌,我想你不會在無聊。

文/胡正彬,一個打LOL研究BUG的90後程序猿

那一年,我20歲,在微軟中國,NET的開發語言,對軟件開發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C#和Asp.net的開發,熟悉SQL SERVER數據庫,熟悉運用客戶端腳本語言的開發技術JavaScript、Jquery、Ajax,HTML,CSS了解ASP.NET MVC,Web Service。

那一年,我22歲,獨立開發系統,系統分為用戶管理,倉庫管理,供應商管理,銷售單管理,商品入庫管理這幾個模塊,用到了ADO.NET,ASP.NET,JavaScript,Ajax,C#等一系列編程技術。

JavaScript和Ajax用的比較多,主要是數據填寫的驗證和提交數據異步的刷新,當然了也有後臺代碼的功能實現

那一年,我23歲,擔任組長以及主框架和基類的設計,數據庫開發中,完成報表、批量任務以及性能調優,同時帶兩名數據庫新人,如期完成三個大型項目。

那一年,我24歲,在一家100人團隊的公司擔任CTO,主要做手機應用接口開發和後臺管理系統以及部分數據報表,後期系統架構性能調整以及服務器維護。

這一年,我25歲,放棄谷微軟offer,在一家創業型公司擔任CTO。

我一直認可這麽一句話,創業分三種人,一種是創業的,一種是打工的,還有一種是參與創業的。在如今這個移動互聯網的時代,人人變的浮躁,都想去創業,但有些人擔心創業風險太大而選擇打工,但是還有一種人,他是選擇參與創業的,我想我就是這種人吧!

目前公司不大,CEO也是技術出生,可謂是我眼中的大牛。曾經我非常不理解,他自己本身技術都非常了得,為什麽還要我來做CTO,後來我了解到它曾經有過兩次創業經歷,但都是失敗在運營和產品上,所以如今他選擇放棄技術,專註產品和運營。

放棄

目前團隊有9人,加上我6個技術,還有兩個運營,一個產品。我每天就帶著我的那5個小夥伴,每天奮戰在前線,加班是常事。雖然說是說CTO,但還是負責:招聘,裁員,拉網線,查機房,裝系統,重裝系統,哄手下,罵手下,確定進度,拖延進度,重新定進度,寫畫餅郵件,寫代碼等工作。

雖然:

1:相比在其他公司,沒有一日三餐送到口。

2:相比在其他公司,沒有時間和妹子微信往來啥的。

3:相比在其他公司,沒人給我做最前沿技術的研究分析實踐。

但是:

1:通過每天飯後可以和小夥伴打兩把LOL,治愈了我多年的近視。

2:享受代碼技術提升的同時,有時候還有種碼字能讓我前途光明的感覺,

3:能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自由發揮,哪怕是整個項目的重大結構,也可以輕輕松松的做微創新和實踐,並且提供巨大的支持。

4:相比其他公司文化,這邊更加的開放,而且CEO經常會和我們分享一些經驗。

5:連推銷的都不給我打電話了。

選擇

其實我認為,也不知道什麽鬼賦予了我們這輩子註定寫代碼的手,但是我們要珍惜如今的這雙碼字的手。因為各種無腦的idea和工具層出不窮,但這些對於我們敲點代碼就能搞定的事。但是對於代碼而言,我們都有自己專註的領域,如果有一天,你能對每個領域都了如指掌,我想你不會在無聊。為了這個,我選擇了參與創業,現在想想,我很慶幸我做了這個決定。

團隊

其實讓個技術來招聘,可謂苦逼到不要不要的。其他公司招聘都是各種福利,各種待遇,在這個創業型公司什麽都沒,加上我還是個非常老實的人,不懂得如何忽悠,有時候連自己團隊生病了都要來公司哭著把代碼寫完。不過偶爾我們會通過遊戲比賽,來獎勵點LOL的皮膚什麽的。不過當了半年的CTO,我發現真正技術需要不是那些什麽福利,補貼,而是能有一個安靜的地方,好點的網速,性能稍微好點的電腦,安安靜靜寫代碼。曾經有招聘過一位技術,用的都是零幾年的電腦,

目前在這家公司已經有大半年了,從我們CEO開始設計產品的時候我就加入,其實我並不後悔,反倒是 後悔沒有早一點加入。如今工作量可謂是異常的大,動不動搞到個淩晨,運營那邊也經常半夜打電話讓我起來維護服務器。在創業公司,沒人告訴我,我需要做什麽,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實踐性去做事,因為很多事都沒做過,也不知道去問誰,有很多需要學習的新東西,當然還有能力提升的空間。不知道不覺想到了一句話: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564

腦洞大開!微軟出小說,滑板能飛,詹皇拍電影|海外周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03/153583.shtml

導讀 : 微軟要出科幻小說?國外這個公關值得本土學習啊,你們就知道開發布會,看看人家的新鮮招數。說到新鮮,來看一個吊炸天的玩意,懸浮滑板。造滑板的這公司還造私人飛機,這年頭流行混搭。祖師爺得拜馬斯克吧。好多年不咋吭聲的英國最近在互聯網圈可謂混得風生水起,谷歌董事長說了,你美國得學習人家!好了,黑馬哥不多劇透,自己往下看吧。

1.微軟推出自己的科幻小說《未來願景》

2015年年末,微軟出版了一套免費的科幻小說集,名為《未來願景:以微軟為靈感的原創科幻小說》。

參與這本書編寫的都是科幻小說界一頂一的大牛,其中的每個故事都圍繞一個微軟正在研發的奇奇怪怪的項目展開。

近些年來,微軟的秘密研發團隊貢獻了許多前瞻性十足的點子。其中一些就變成了現實,比如Xbox遊戲機用的Kinect體感系統和最近大熱的HoloLens VR眼鏡。此外,還有些名氣不太大的,如機器學習技術和人工智能等。

在該書的推介會上,微軟的研發總監哈利·薩姆(Harry Shum)表示:“作家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微軟的各類研發項目,並與研究人員進行一些技術細節的探討,這也是該小說集的靈感源泉。”

2.這款售價2萬美元的滑板可以讓你離地六分鐘

這一刻,你飛了起來,不過,帶你瘋狂帶你飛的可不是飛機,而是一款滑板。

日前,一家來自羅馬尼亞的私人公司ArcaSpace發布了一款號稱是真正意義上的懸浮滑板。ArcaSpace最初是一家私人太空公司,而這一設備能夠將人提升到地面上方大約1英寸(約合30.5厘米)的地方,一次充電後使用時間則為6分鐘。

“它看起來並不好操作,但卻的的確確能夠飛的起來。”ArcaSpace CEO杜米圖-普如斯庫(Dumitru Propescu)說道。

該公司稱:“ArcaSpace可以說是自自行車、汽車和飛機問世以來交通工具領域的一項突破性進展。因為人們第一次可以在任何時候飛向任何地方,整個世界都將迎來徹底改變。”

又一個一邊開私人飛機,一邊搞交通工具的科技狂人誕生了。馬斯克,在這個世界上,你,並不孤單。。。

3.施密特稱英國在電子商務領域已超越美國

在科技和互聯網的世界,貌似好久沒聽過“英國”這個老牌帝國的聲音了,可最近,英國在圈內可是被頻頻提及。

谷歌母公司Alphabet執行董事長的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近日稱,英國在電子商務領域超過了美國。

他說:“英國是全球電子商務市場的領袖,遠遠領先於美國。英國已經成為培育十億英鎊、百億英鎊甚至千億英鎊公司的沃土。英國營造了一個合適的監管環境,並且在歐洲大陸內部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看看倫敦市發展的如火如荼的電子商務市場你就明白了。歐洲正在推行歐盟統一數字市場,當你創建一家小公司的時候,歐洲人將為你的產品建立一個統一的數字市場。”

施密特建議英國的初創企業家應該向美國同行們學習,在創業過程中表現得更有耐心。

英國這是悶聲憋大招嗎?有興趣的話不妨留言,黑馬哥帶你一探究竟。

4.NBA球星詹姆斯與Oculus合作VR電影

勒布朗·詹姆斯能否推動虛擬現實(VR)成為主流?

這名NBA巨星宣布與Oculus合作,制作12分鐘的虛擬現實電影,而電影的內容為他為NBA比賽所進行訓練。

這是詹姆斯與Oculus首次合作制作虛擬現實電影。這部電影由Oculus出資,虛擬現實內容工作室Felix and Paul Studios擔綱制作。

這段視頻內容對Oculus而言很有意義,該公司將於明年第一季度正式銷售虛擬現實頭戴設備。讓全球最著名的籃球巨星制作虛擬現實內容是一次重要的嘗試。Oculus和虛擬現實技術仍被認為是遊戲玩家的工具。邀請詹姆斯這樣的明星嘗試將有助於這項新技術吸引外界的關註。

對詹姆斯來說,這樣做也很有趣。過去幾年,詹姆斯正出現在越來越多屏幕上。目前,他是首個試水虛擬現實技術的體育明星。

不過,想看這些,只能通過三星Gear VR獲得這些內容。這就意味著,你還得再買一部三星手機。

5.蘋果在意大利逃稅被罰3.47億美元

意大利稅務局周三宣布,已與蘋果公司達成和解協議,從而結束對蘋果的偷稅漏稅調查。

據意大利《共和國報》 (La Repubblica)網站報道,蘋果已同意向意大利支付3.18億歐元(約合3.48億美元)的罰款。

意大利稅務局今年3月曾表示,在2008年至2013年間,蘋果通過向愛爾蘭分公司轉移營收而逃稅約8.79億歐元(約合9.64億美元)。眾所周知,愛爾蘭的稅率極低,被譽為“避稅天堂”。

對於蘋果而言,此次同意支付罰款也是一個先例。除了意大利政府,歐盟去年6月也對蘋果在愛爾蘭的稅金問題展開調查。有報道稱,蘋果通過愛爾蘭分公司避稅數十億美元。而且,蘋果還將大量海外利潤存放在愛爾蘭公司。

6.谷歌語音助手Google Now化繭成蝶

隨著Google Now覆蓋的範圍不斷擴大,用戶使用谷歌服務的方式將發生巨變。

2016年,谷歌將在移動領域全面開花,其中一個戰略重點就是Google Now——谷歌旗下的智能私人助手。

自此,原本非常雞肋的語音助手終於可堪一用了。也許未來Google Now會徹底入侵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電影中的橋段會在現實中上演。

不過在私人助理的研發上,谷歌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蘋果、微軟、facebook和許多新創公司都在該領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Google Now與谷歌搜索部門的關系越走越近,但卻與其生身父母安卓系統漸行漸遠。這表明移動部門越來越成為谷歌的搖錢樹,而其研發創新屬性則開始退居二線。

大佬聲音:

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日前在接受Buzzfeed采訪時稱,微軟不擔心Windows Phone操作系統市場份額小。

“如果把這想象成一張圖,那麽所有這些設備都是一個個節點。有時候用戶會使用所有的這些設備……有時候他們只使用我們的一兩件產品和其他一些平臺——這沒什麽大不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077

股價兩年漲逾4成,全靠三項神器助陣 微軟大反攻 被看好「再超越蘋果」

2016-01-18  TCW

二○一五年底開始,《時代》雜誌與彭博,紛紛喊出「微軟重現威風」。股價證明,軟體龍頭正從低迷中甦醒,執行長納德拉歸功三武器。

一月七日,美國媒體彭博(Bloomberg)專欄作家福克斯(Justin Fox)發表觀點:壓賭微軟再度超越蘋果,原因是,前者轉型有成,但後者的iPhone成長欲振乏力,而且可能後繼無人。

預言微軟再起的金口不只彭博:二○一五年十二月中旬,重量級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在報告上以斗大標題寫著「糾正錯誤」,向客戶認錯自己看走眼;《時代》雜誌則「認真的說」,微軟第三任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不只把巨人變酷了,它也正重返黃金盛世。

股價是強力證明:自二○一四年二月初納德拉接班,至二○一六年一月十二日為止,股價從約三十六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一百元)攀逾五十二美元,漲四成多。比 起千禧年後股價幾乎只徘徊三十美元,近兩年表現大有起色。近來投行分析師紛紛調升目標價,平均落在六十至六十五美元,最高是德意志銀行的七十美元。

Win10打底建功平板、筆電單月預售翻倍

《時代》在專訪中請納德拉總結一下二○一五年的三大贏招,他點名作業系統Windows 10、雲端產品與人工智慧技術。記者葛斯曼(Lev Grossman)打趣:「這一答便看出,為何他是執行長,而非科技記者。」因為前者關心策略、後者只想打探今年話題最強的擴增實境產品 Hololens(編按:全方位圖像運算裝置,可將全像影片投射在實體環境,與之互動)。

儘管如此,納德拉的回答已把微軟再起的緣由講清楚,同時,他也把未來股價可能再漲三成的機會點明白。

先說Windows 10。二○一五年發表時,科技專刊《連線》(Wired)便預言:「它標示一個重要開始。」不只是微軟破天荒免費放送作業系統,更因為它終於落實整合 PC、手機、平板電腦與遊戲機的目標。「很多人告訴我,這是第一次全公司上下聽得懂彼此的語言。」納德拉對《時代》自承。

他說,外界批評微軟的缺陷之一就是,每一組團隊都自創語言、自擁代號。在PC獨大時代,所有產品開發藍圖都繞著PC走,各自為政問題不大;但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相繼問世後,互不理解的下場就是開發出一代又一代破碎不連貫、漏洞百出的作業系統。

科技界毒舌天王莫博士(Walt Mossberg)評點微軟重大突破時,稱許Windows 10迷途知返,是一項優秀的打底產品,不僅加速平板電腦銷售與性能,也讓微軟十月第一次推出筆電就奏捷。據統計,最新版本surface系列發布後,單月 內線上預售量幾乎翻一倍,成長率達四五%;同期蘋果iPad的成長率驟跌至一七%。

雲端平台成長快營益率可能還贏過亞馬遜

不過,貢獻股價的超強力武器當屬雲端平台Azure。它就像亞馬遜的雲端運算服務(AWS),代管、維護客戶的伺服器。打從亞馬遜十年前開展這塊業務以 來,外界只知獲利甚豐,無緣一窺底細,直到二○一五年四月亞馬遜首次公布,AWS營收儘管僅占全體七%,卻貢獻獲利約四成!自那時起,亞馬遜的股價一飛沖 天,到年底飆漲逾七成。

Azure亮相近六年,微軟亦不曾披露明細,但分析師莫德勒(Mark Moerdler)預估,年營收約十億美元,兩年後有望衝破七十億美元,且營益率可能還高過亞馬遜。美國金融雜誌《霸榮》(Barron's)說,投資人 買進雲端運算概念股毫不吝嗇,對亞馬遜如此,對成長速度更快的Azure當然也不手軟。

虛擬頭盔即將登場已有建築、教育潛在市場

除了上述兩大勢頭正旺的業務,開發逾五年、可望在二○一六年第一季上市的Hololens則是分析師寄望股價再漲三成的推進器。

連線》曾走訪門禁森嚴的Hololens專案實驗室,見證這副頭盔開發團隊解釋,未來它可能如何改變世界:好比一把鑰匙,打開一道大門後,就會進入一個隨處都有感測器,隨時只靠語言、手勢運作就能源源不絕產生大數據的新天地。

在影音短片中,Hololens將操作指南投射到一段堵塞的下水道,向技工顯示擰動扳手的具體操作方式;投影身體部位到指定區域,讓學生可以觀察器官、肌肉組織與骨骼結構,還可虛擬操作手術。看起來至少已經有兩個潛在市場。

Hololens結合眼球追蹤、動作感應、3D成影與形體辨識等技術,是納德拉上任後積極促成跨部門合作的結晶。因此,《連線》評論,它也是微軟進入納德 拉時代後最大膽、最冒險的計畫, 因為「並非me too產品,而是獨一無二的真正體驗。結局若非揭幕新時代,就是重回衰退。」

對於Hololens所肩負的沉重期望,納德拉說:「我承認,當初我們平白錯失今日所見的行動商機;我不信我們會再看錯未來五年的行動商機。……但要全力以赴豁出去。」

【延伸閱讀】亞馬遜仍是雲端王,但微軟營收成長最快

全球雲端服務商市占率

亞馬遜 29%微軟12%IBM 7%Google 6%其他46%

資料來源:綜效研究集團 整理:邱碧玲

撰文者邱碧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4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