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全球副總裁沈向洋:要讓“機器人”能講出圖像背後的故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0024.html
微軟全球副總裁沈向洋:要讓“機器人”能講出圖像背後的故事
一財網 江旋 2016-01-17 16:23:00
人工智能不僅僅是計算機科學,它是一門交叉學科,包括了心理學、社會學、哲學、腦科學等等。對圖像的識別則是人工智能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分支,重量級的互聯網公司都在該領域發力。
人們都喜歡“看圖說話”,而人工智能(AI)的研究者們希望未來計算機能像人類一樣識別圖片,理解圖片背後的故事。但這一領域的頂尖研究者卻認為,要達到這個層次,人工智能研究的任務並不輕松。
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1月17日在“未來論壇”上談及人工智能中計算機視覺的最新研究進展時表示,在圖像處理的問題中,對圖像的理解是一個前沿性的問題,或許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沈向洋稱,人工智能已經發展了50余年時間,真正要把人工智能做得像人類智能一樣的程度,首先要感知,然後是認知。人工智能不僅僅是計算機科學,它是一門交叉學科,包括了心理學、社會學、哲學、腦科學等等。
對圖像的識別則是人工智能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分支,重量級的互聯網公司都在該領域發力。
以Google推出的GooglePhotos的為例,GooglePhotos不僅僅是相冊,也具備了智能的圖片識別技術:它可以將相冊中同一個人物的照片整合在一起,比如回顧一個嬰兒從小到大的成長軌跡。其“訓練”過程是:AI具有30層神經網絡,每一層對應著不同的抽象程度,比如最低層次能識別光線、色彩,下一層次能識別圖片的邊緣等等。這樣一層層的“訓練”需要大量的數據。每一層都能提取出更高層次的細節,而最後一層會決定AI對圖片的理解。
去年年底,微軟亞洲研究院視覺計算組在一項比賽中,對深層神經網絡技術又進行了突破:目前普遍使用的神經網絡層級能夠達到20到30層,此次比賽中該團隊應用的神經網絡系統實現了152層。
據悉,微軟的聊天機器人小冰已經整合了微軟在圖像識別上的技術,不僅能識別圖像類型和要素,還能進行人性化的描述。
不過,人工智能在對圖像進行處理時,雖然目前的識別技術已經非常先進了,但並非每次都很靈光。一些實驗就表明,研究員給出的相似、相近或是較複雜的圖像,往往能夠騙過計算機,使其得出錯誤或是不那麽精確的結論。
對於這些問題,沈向洋談到,圖像識別可以分為三個問題:一是對圖像的分類,二是對圖像中的要素的察覺,三是像素級別的區分。目前對這三個問題研究的進展都很迅速,但應該再向前一步對圖像理解進行深入研究。
“比如Howold,MicrosoftSelfie這些軟件,對圖像的理解到底能做到什麽地步?一張照片來了之後,能不能解釋這張照片到底是什麽,能不能挖掘背後的故事。怎麽讓這個過程變得更加有趣。”沈向洋說道。
微軟把這些功能集成在小冰聊天機器人身上。沈向洋在論壇現場展示的一張圖片顯示,一張照片中有大小兩只貓,如果僅僅是按計算機視覺來做,會得出“這張圖里有兩只貓”的結論,而小冰卻可以說出“看這貓的眼神兒太犀利了”,從而讓聊天過程變得更有趣。沈認為,這種人性化的描述通過計算機識別無法達到,只有通過人類交互才能達到。
這種更為複雜的交互方式是AI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人工智能是近幾年來最火的研究領域,但是當我們真正走向人工智能的時候,就算是在機器視覺的這樣一個分支上,都還有漫漫長路要走。”沈向洋說道。
編輯:邊長勇
矽谷回來的雙胞胎,做了微軟谷歌在做的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ject/2016/0128/154003.shtml
導讀 : 從矽谷回來的雙胞胎兄弟吳冰和吳潔覺得雲端辦公是趨勢,他們共同創業,想用技術提高文檔編輯者的辦公效率。
i黑馬 吳丹 1月27日報道
微信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社交渠道。官方披露,微信公眾號已突破1000萬,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而每一個公眾號背後,都有一個修改文檔到吐血的編輯團隊。
據石墨文檔CEO吳潔介紹,編輯們通常的工作流程是,把word文檔丟到微信里,下一位編輯修改,再丟回來,有人發現文中一個bug,再通知排版編輯修改……在多次人力來回編輯中,往往還會出現文字和段落的錯亂——這是一個典型的“非雲端”協作情景。Google很早就看到其中的機會,2006年推出Google Docs,做雲端編輯軟件,挑戰PC時代辦公老大Office的地位。微軟在四年之後推出了Office 365,也要做雲端編輯。
從矽谷回來的雙胞胎兄弟吳冰和吳潔覺得雲端辦公是趨勢,在產品開發上,他們也想做出更符合中國人使用習慣的辦公軟件,於是決定共同創業,想用技術提高文檔編輯者的辦公效率。
雙胞胎兄弟的長相和履歷都很像,如果不對號入座,你很可能會把他們二人弄混。吳冰和吳潔兩人分別就讀於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之後都去了美國留學,受過矽谷創業文化很深的影響,加上父母有創辦企業的成功經驗。沒有多想,2014年6月他們回國創業了。
雖然有多年海外求學背景,但他們最終做出來的卻是一款非常中國風,帶有水墨之感的產品“石墨文檔”,色彩簡單到只有黑白,微信整個界面一共也只有4個鏈接入口。他們也想通過產品傳遞一些價值觀,“做減法,簡潔易用。”吳潔這麽說。在產品功能上,吳潔把它稱為“團隊版的印象筆記”,指定成員可以對同一文檔進行編輯,雲端實時保存,同時留有每次修改記錄,支持各種移動設備使用。
和各種“互聯網+”,O2O相比,這不是一個性感的創業項目,但公司成立半年、入住某孵化器3個月之後就拿到明勢資本黃明明、百度七劍客之一王嘯和洪亦修等三家共計800 萬人民幣的天使投資,是當時12個項目中獲最大投資額的創業團隊,體現了資本方對他們的肯定。“黃明明投我們主要是對這個方向看好。”吳潔告訴i黑馬。之後項目繼續發展,2015年4月微信端上線,同年9月IOS端上線,團隊也擴充到現在27人。
吳冰說目前的商業模式和Google Docs一樣,向用戶收費,來源主要是中小創業團隊。“在美國,大家用Google Docs很普遍,但在中國,大部分人對文檔協作認識還不足。這需要一個過程。”吳冰說,他們的種子用戶也是對Google Docs比較了解的一群人。
從項目開啟到現在,他們也做過幾次產品策略上的調整。
“在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在中國做在線文檔產品,離不開微信這個平臺。”吳潔覺得,大多數中國人會把生活和工作都放在微信平臺上處理,這和美國人很不一樣,“美國人工作會用工作軟件,但在中國,大家都是混在一起用。”為此,他們將產品入口接到微信,雲端結構也變成“Web+微信+APP。”2015年12月,石墨文檔上線一個類似“雲端Excel”功能,吳冰說這麽做的主要原因是,用戶也有寫表格的協作需求。
一些入口級的知名軟件方最近在和他們聯系。“釘釘最近在和我們談,看能不能接到他們的入口,給釘釘用戶提供文檔服務。未來怎麽做,還得繼續看。”吳潔介紹。
PC時代傳統軟件沒落,基於移動互聯網的SaaS創業在中國興起,其中最為知名的是銷售管理類軟件紛享銷客,2015年一年就融了3輪資,同年7月完成D輪融資1億美金。上個月CEO羅旭在媒體發聲,說“企業級軟件是下一個風口”。羅旭的判斷是否正確,2016年SaaS創業會迎來新變化嗎?
盡管面臨用用戶認知、公司剛起步等問題,但自認為有Geek屬性的吳潔對這一風向毫不遲疑,“雲端辦公一定是未來”。
黑馬檔案:
公司名稱:武漢初心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吳冰、吳潔
項目方向:協同辦公
融資情況:800萬天使輪融資
矽谷回來的雙胞胎,做了微軟谷歌在做的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ject/2016/0128/154003.shtml
導讀 : 從矽谷回來的雙胞胎兄弟吳冰和吳潔覺得雲端辦公是趨勢,他們共同創業,想用技術提高文檔編輯者的辦公效率。
i黑馬 吳丹 1月27日報道
微信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社交渠道。官方披露,微信公眾號已突破1000萬,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而每一個公眾號背後,都有一個修改文檔到吐血的編輯團隊。
據石墨文檔CEO吳潔介紹,編輯們通常的工作流程是,把word文檔丟到微信里,下一位編輯修改,再丟回來,有人發現文中一個bug,再通知排版編輯修改……在多次人力來回編輯中,往往還會出現文字和段落的錯亂——這是一個典型的“非雲端”協作情景。Google很早就看到其中的機會,2006年推出Google Docs,做雲端編輯軟件,挑戰PC時代辦公老大Office的地位。微軟在四年之後推出了Office 365,也要做雲端編輯。
從矽谷回來的雙胞胎兄弟吳冰和吳潔覺得雲端辦公是趨勢,在產品開發上,他們也想做出更符合中國人使用習慣的辦公軟件,於是決定共同創業,想用技術提高文檔編輯者的辦公效率。
雙胞胎兄弟的長相和履歷都很像,如果不對號入座,你很可能會把他們二人弄混。吳冰和吳潔兩人分別就讀於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之後都去了美國留學,受過矽谷創業文化很深的影響,加上父母有創辦企業的成功經驗。沒有多想,2014年6月他們回國創業了。
雖然有多年海外求學背景,但他們最終做出來的卻是一款非常中國風,帶有水墨之感的產品“石墨文檔”,色彩簡單到只有黑白,微信整個界面一共也只有4個鏈接入口。他們也想通過產品傳遞一些價值觀,“做減法,簡潔易用。”吳潔這麽說。在產品功能上,吳潔把它稱為“團隊版的印象筆記”,指定成員可以對同一文檔進行編輯,雲端實時保存,同時留有每次修改記錄,支持各種移動設備使用。
和各種“互聯網+”,O2O相比,這不是一個性感的創業項目,但公司成立半年、入住某孵化器3個月之後就拿到明勢資本黃明明、百度七劍客之一王嘯和洪亦修等三家共計800 萬人民幣的天使投資,是當時12個項目中獲最大投資額的創業團隊,體現了資本方對他們的肯定。“黃明明投我們主要是對這個方向看好。”吳潔告訴i黑馬。之後項目繼續發展,2015年4月微信端上線,同年9月IOS端上線,團隊也擴充到現在27人。
吳冰說目前的商業模式和Google Docs一樣,向用戶收費,來源主要是中小創業團隊。“在美國,大家用Google Docs很普遍,但在中國,大部分人對文檔協作認識還不足。這需要一個過程。”吳冰說,他們的種子用戶也是對Google Docs比較了解的一群人。
從項目開啟到現在,他們也做過幾次產品策略上的調整。
“在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在中國做在線文檔產品,離不開微信這個平臺。”吳潔覺得,大多數中國人會把生活和工作都放在微信平臺上處理,這和美國人很不一樣,“美國人工作會用工作軟件,但在中國,大家都是混在一起用。”為此,他們將產品入口接到微信,雲端結構也變成“Web+微信+APP。”2015年12月,石墨文檔上線一個類似“雲端Excel”功能,吳冰說這麽做的主要原因是,用戶也有寫表格的協作需求。
一些入口級的知名軟件方最近在和他們聯系。“釘釘最近在和我們談,看能不能接到他們的入口,給釘釘用戶提供文檔服務。未來怎麽做,還得繼續看。”吳潔介紹。
PC時代傳統軟件沒落,基於移動互聯網的SaaS創業在中國興起,其中最為知名的是銷售管理類軟件紛享銷客,2015年一年就融了3輪資,同年7月完成D輪融資1億美金。上個月CEO羅旭在媒體發聲,說“企業級軟件是下一個風口”。羅旭的判斷是否正確,2016年SaaS創業會迎來新變化嗎?
盡管面臨用用戶認知、公司剛起步等問題,但自認為有Geek屬性的吳潔對這一風向毫不遲疑,“雲端辦公一定是未來”。
黑馬檔案:
公司名稱:武漢初心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吳冰、吳潔
項目方向:協同辦公
融資情況:800萬天使輪融資
觸」動人心的智慧風潮——從微軟再起,看觸控新商機
2016-04-25 TWM
|
|
Windows 10驚人的成長率,帶動微軟股價暴升,而光聯、久正從面板製造成功轉攻觸控應用, 皆是看準了消費者需要更簡單且直覺的使用需求。 現在消費選擇多元,從一般消費型產品到家電用品,消費者追求的都是使用經驗上的便利、人性化,企業經營要勝出,這會是往後勝出的最大關鍵。 本文由工作夥伴施旭澤(南加大企管研究所)撰述,我僅略加修正,與讀者共勉。 從微軟(美國公司,MSFT,Dow Jones 30成分股,市值四三七九億美元)再起看:其產品加入了人性化與便利性,使用者體驗快速拉升,今年三月底,微軟開發者大會(Build 2016)發布了Windows 10的佳績,在全球目前共有二.七億台裝置執行Windows 10,成長速度比之前Windows 7高一四五%,更比上一代被視為失敗產品的Windows 8強三七五%。 其股價在產品使用者體驗拉升中,緩步同時上攻,挑戰一九九九年五十九.九七美元歷史高價。 檢視微軟再起內容,主要在於改善使用者經驗,提供更直覺化、便利的操作模式,如「開始鍵」與「動態磚」的結合,將過去的習慣融合成更便利的應用,因而一躍再起。 微軟Windows 10改善使用者經驗的成效,不僅在一般消費者身上成就非凡,在遊戲玩家身上也很驚人,近年電腦遊戲市場成長五○%,而平均每台Windows 10電腦的遊戲時數則比Windows 8成長六○%,從一般使用者到遊戲玩家,產品黏著度確實都明顯上升。 從觸控風潮下的內容看:從傳統按鍵到直覺點擊操作,拉出了直接應用在觸控的完整表現,智慧家庭從電冰箱、冷氣、室內調光,小至門鎖等,都涵蓋了觸控的基本操作方式,加入了觸控與通訊互聯功能便利性的家電產業,因而掀起蛻變新潮,商機湧現。 根據經濟部技術處ITIS數據,智慧家庭自動化應用在三年內相關設備出貨量將超過十八億台,二○一四至一九年的年複合成長率近七成,隨著智慧家電滲透率提高,中小型觸控應用商機將源源不絕,光聯、久正在趨勢線上。 一、光聯(五三一五) 一九九○年成立,股本十.六億元,產品有液晶顯示器模組九二%、液晶顯示器七%,終端應用從消費性電子轉向車用、工控及智慧家電等人機介面,營運形態轉佳。 總經理葉秋芳,自二○一四年五月參與營運,以全新「傳產氛圍」為公司注入新氣象,降低消費性電子產品比重,轉向少量多樣的工控客戶,不追求爆發性成長,以穩健成長為主要目標。 光聯轉型有兩大重點: 1.客戶產業導向 目前工控領域營收占比逾七○%、車載顯示器一五%,為未來兩大發展主軸。在工控、家電、事務機等民生器械逐漸導入顯示及觸控模組趨勢下,各類新應用都為光聯未來潛在機會。 2.調整資本結構 對應少量多樣的營運模式,規模經濟不再是發展主軸,穩健財務結構與靈活調整之生產規畫才是決勝關鍵,因此光聯關閉中國蘇州廠、台灣五廠,削減非必要產能,將產區集中,增加產程彈性。 在財務面,透過減資將股本自十五.八億縮減至十億元,逐步強化財務體質,流動比從二○一四年上半年一一○%拉升至目前二九○%、負債比從五四%降至三三.七%、存貨周轉率從七.七次提升至八.二三次,顯著改善。 二○一五年合併營收為二十六.六億元,毛利率二○.四九%,稅後EPS 三.四○元。經歷小面板產業激烈殺戮後,光聯跳脫泥淖,績效再現,值得持續追蹤。 二、久正(六一六七) 一九九一年成立,股本十六.二億元,為中小型液晶顯示器及模組製造商。過去以STN模組為主,近年藉自有STN線競爭優勢,增加電容觸控產品線,並逐步提高利潤較高的TFT模組,TFT與STN模組的比重由兩年前的三比七調整為六比四,積極尋求公司營運質與量的提升。 董事長王世岳,在經歷面板產業劇烈轉折變遷之後,站穩腳步,思考經營方向,終於在少量多樣的客製市場找到定位,研發團隊的全力支持,讓公司在價格競爭激烈的面板產業中,找到新的契機。 久正翻轉的兩大重點: 1.廣接優質客製化訂單 公司以非消費性的工業與醫療應用,以及小家電如咖啡機、淨水機等顯示模組為主要產品,雖然銷量不若手機等消費型電子產品龐大,但具高毛利高單價的特性,利基型產品為主的方向,是久正逐漸從谷底上翻的關鍵。 久正產品多元,產品如出貨至中東的縫紉機,整機單價高達上千美元,客戶對產品品質與交期都有相當要求,細膩的合作過程是經驗不斷累積的展現;而重要客戶美國知名咖啡機大廠,雖在美國市場滲透率已高,銷售略顯停滯,但該公司近期被購併下市後將進軍歐洲市場,可望成為久正未來新一波成長動能。 2.嚴控費用,逐步調整體質在公司嚴加控管費用下,過去約一五%的費用率,降到約一○%,負債比持平在五七%上下,流動比則由八二%提高到一二七%,速動比亦提高到七五%,去年底新增長期借款四.二億元,提前償還一年內到期長期借款,財務結構調整腳步積極。 久正二○一五年合併營收為十九.二億元,EPS○.三八元,第四季毛利率由第三季的一四.四七%大幅跳升一七.九四%,顯示調整策略成功,二○一六年前三月合併營收五.二七億元,年增一五.九六%,為一四年底以來單季新高,後續值得留意。 撰文 / 呂宗耀 |
台灣眼科醫生 做出最炫AR產品 擴增實境明日之星 台大團隊打敗MIT、微軟
2016-04-18 TWM
|
你、我都曾使用過顯微鏡,但這台特別不一樣。 結合罕見的近距離擴增實境技術,台大Scope+團隊開拓出一塊未來應用的新天地。 前一秒在手上還是標本,下一秒的鏡頭裡,蝴蝶的翅膀卻開始翩翩飛舞,然而將眼睛移開鏡頭,蝴蝶卻像什麼都沒有發生般,靜靜地躺在顯微鏡底下。 在台灣大學德田館五○五實驗室裡,一台外表看似3D印表機,上頭卻裝了個Oculus Rift顯示器,還放了兩個工業級相機,好像小學生胡亂搭湊的古怪機器──Scope+,就是讓蝴蝶瞬間重生的祕密。 在Oculus、宏達電、索尼掀起的虛擬實境(VR)熱潮如野火般燒向全球時,微軟HoloLens開始出貨的消息,則是再次帶起市場對擴增實境(AR)的關注。事實上,擴增實境的開發難度要比虛擬實境高得多,商機卻也更大。而就在台灣的台大校園內,一個擴增實境界的明日之星Scope+,已經在學術界嶄露頭角。 醫生愛寫程式 跨界讀資工Scope+,是這台古怪機器的名字,也是開發這台機器的團隊名稱。去年三月成軍,Scope+先是在SIGGRAPH(計算機圖形學頂級年度會議)的AR╱VR競賽入圍全球前十強,後來又在人機互動與使用者介面設計領域最頂尖的國際會議UIST上,獲得UIST Best Demo 2015。這座冠軍,意味的是Scope+擊敗了包括迪士尼研究中心、微軟研究院、韓國科學技術院、日本產業綜合研究所等十多個國際頂尖研究機構。 「最強的是麻省理工學院(MIT)多媒體實驗室。」Scope+專案負責人黃宇軒說:「能打敗他們是我們意想不到的!」今年三十六歲的黃宇軒是Scope+的發起者,更是團隊中的靈魂人物,而有趣的是,他目前除了是台大資工博士候選人,同時還是一位眼科執業醫師。 其實早在小學三年級,黃宇軒就已經展現出對資訊的興趣,開始寫程式,而在就讀長庚醫學系大五那年,他和同學組隊參加全國Java程式設計競賽,和無線通訊軟體競賽,更一舉以醫療應用「掌心華陀」,和實境線上遊戲「幻境迷城」,接連拿下亞軍和冠軍。 「那個年代,連『新創』是什麼都不知道。」黃宇軒說,當時還沒想到要把得獎的作品進一步朝商業化發展下去,「如果是現在的氛圍,當時可能就去創業了。」他說。 不過他和資訊的緣分沒有因此中斷。進入眼科實習後,他發現這是一個相當高科技的科別,科裡至少有十三台以上不同類型的檢查儀器。但他也發現,不是所有儀器都能夠把資料送到PACS(醫療影像傳輸系統)。「這不解決,我們眼科會有很大瓶頸,速度沒辦法快。」有資訊底子的他,開始在台大協助眼科專用PACS系統的建置。 過程中他也發現,醫療領域在大眾想像中是一項高科技,實際應用上,卻與最先進的科技有一段距離。而當中最大的問題,來自溝通落差。「資訊人不懂醫師的需求,醫師卻也不知道怎麼幫助資訊人員做得更好。」發現自己有能力作為兩方橋樑的他,對相關醫療資訊系統工作的投入也愈來愈多。 「但做得愈多,(發現)有很多基礎的東西,是我們這種半途出家者缺乏的。」他說:「所以我才會想說,既然這樣,眼科(實習)結束後,再來進修,真正做一些高深的研究。」而Scope+這個案子的原型,正是來自他當初就讀碩士班所提的研究計畫,一個可以幫助醫師進行術前訓練的輔助工具。 協助術前訓練 開發新工具他解釋,在進行白內障手術的過程中,最關鍵也最困難的一個步驟,是要用一個非常細的鑷子,在水晶體表面撕出一個完美的圓圈。在過去,他們能夠依靠的只有醫師的經驗與手感,而他想要改變這樣的情形。 有趣的是,在研發過程中,他發現這項技術的應用,其實不只能用在手術練習,而是比他所預想的還要更廣得多。 想像幾個常見的情景,「解剖課上,當你切開一隻老鼠,想要找出心臟、血管、神經時,旁邊一定得擺著一本書,讓你不時能抬頭對照圖譜。可能老師還得不停地逐桌去親自引導學生。」又或者,「進行電子零件組裝時,旁邊也需要一份電路圖,才能找出如何放置正確的電阻,和正確的腳位。」簡單來說,不論是生物、化學、電子,還是教育用途,這些使用顯微鏡工作的專業人士,總是得不斷重複這樣的動作:抬頭翻書、低頭看顯微鏡,接著再抬頭看書。 而Scope+可以做到的,就是把原本只存在紙本上的資訊,直接加到顯微鏡畫面裡,並且可以同步連網,讓顯微鏡不再只是獨立的一個工具。更進一步,甚至還能發展成專業引導工具,就像在進行手術練習時,醫師不再需要將視線移開顯微鏡,「(藉由擴增實境的即時反饋)我隨時可以知道對或不對。」黃宇軒說。 黃宇軒的指導教授認為,這項技術之所以能在UIST脫穎而出,最重要的是,「他們進入很微小的世界,是很近距離的。」他說,不同於目前市面上看到的擴增實境和虛擬實境主流應用,多是在電影、電玩這類大規模、遠距離的畫面,「Scope+開創的是一個很新奇的眼光,所以特別引人注意。」他認為,台灣要和既有的產業巨擘比拚娛樂市場很困難,但Scope+找到了新的切入點。 短距離擴增實境 超越前人事實上,這也是黃宇軒相當引以為傲的部分,「過去在這麼短的距離做出AR是沒辦法的。」他說:「我們自己設計、自己製作顯微鏡核心模組,才能讓你在正確的視覺,看到真實世界的畫面,這是目前AR、VR都還無法做到的事情。」他還記得,一開始啟動這個計畫時,幾乎找不到相關資料,「就算找到也沒辦法直接用。」他說,以相機這個關鍵零組件為例,他們需要的是提供機器視覺使用的工業等級產品,而他能做的,就是一個一個打電話給光學自動化檢測公會會員,找出最合適的產品 。 而且,要找出適合的零件難,要將軟硬體整合成系統更難。特別是他們在設計上,希望可以做到如同醫師實際執刀時,不須使用雙手,只要利用腳踏板就能進行顯微鏡方向和焦距控制的使用情境,「我們花很久時間才讓它動起來,超乎想像的久。」黃宇軒說。 第一個加入Scope+的台大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碩二生游子杰記得,當時為了趕上參賽截止時間,幾乎每天都忙到凌晨三、四點才離開,然後隔天一早又回到實驗室繼續趕工。而這樣的努力,最終讓他們獲得國際學術界的肯定。 幾次在國際會議做展示時,黃宇軒和他的團隊總是不免會被問及一個問題:「這個產品什麼時候要賣?」他說:「他們都覺得這東西好像已經很完整,快要上市了 。」但黃宇軒直言,這畢竟是一個學術研究計畫,不是以商業為目的開發的專案。 然而他也不否認,計畫開始的目的,就是希望Scope+最終能夠在市場上實際應用,只是他也強調,在此之前,「每一個部分都還要做到更好一點。」而開往下一代產品的引擎,已經啟動。 撰文 / 何佩珊 |
Wintel走勢分化 英特爾股價跟不上微軟腳步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6556.html
微軟的財報顯示了其雲端業務長期將呈現強勁增長。通過軟件和服務相結合,微軟雲端正在迎合企業的需求,也就是把電腦的功能向遙控數據中心轉移,這些數據中心由外部供應商運營。
盡管微軟旗艦雲端業務Azure上一季度的營收實現翻番,但是公司仍然在財報中指出:“包括Azure在內智慧雲部門營收增長只有3%。該部門的運營利潤下滑了14%。”
目前英特爾的PC業務仍然占到一季度總收入的55%,不過這一數字將進一步下滑。
過去一年微軟股價大漲30%,同期標普500指數上漲13%,而英特爾的股價卻下跌1%。微軟的市值目前達到4400億美元,幾乎是英特爾1510億美元的三倍。相比微軟而言,芯片制造商英特爾的雲轉型戰略就顯得有些模糊不清了。投資者對此仍存懷疑。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Wintel” 電腦(使用Windows系統和英特爾芯片的電腦)主宰市場的時代正在步入終結。隨著手機逐漸代替PC成為主流,企業也漸漸弱化臺式電腦,微軟和英特爾的兩位剛上任不久的CEO Brian Krzanich和Satya Nadella都在雲業務上下註。
英特爾本周宣布本季度將裁員12000人(相當於現有員工數量的11%),加速從PC業務向雲業務以及存儲和物聯網的轉型。英特爾數據中心業務本季營收大漲9%至40億美元,高於英特爾整體7%的增長,這部分收入包括驅動雲數據中心的芯片。
在轉型過程中,英特爾也給了服務器的競爭對手有機可乘的的機會。微處理器生產商AMD昨天宣布與中國企業天津海光成立合資公司生產x86芯片,這將對英特爾造成至今為止最為直接的挑戰,也對其在芯片市場的主導地位構成直接的威脅和挑戰。
不過相比而言,分析師認為微軟的雲戰略的成效要比英特爾更加清晰,並且受益更多。光看1月財報電話會議中“雲”這個詞的出現頻率,微軟達到59次,而英特爾只有11次。同時擁有微軟和英特爾股票的基金經理Dan Morgan表示:“英特爾有點被淹沒的感覺。”意思是說公司的背景不再那麽高不可攀。
而微軟恰恰把原來並不擅長的雲計算業務變成了自己的優勢。原因就是它並沒有從技術上與競爭對手抗衡,而是打了差異化競爭的牌。從技術上來講,微軟已經放下了驕傲的身段,它對用戶開放源代碼,並借此與開發者產生共鳴。此外,微軟基於對客戶和企業業務的了解,利用與大客戶簽訂的企業協議鼓勵用戶使用Azure服務,並通過極高的折扣來吸引用戶。因此可以看出,微軟是一家非常講究戰略的企業。
如果說Azure已經成為微軟的業務重心,而英特爾的強項仍然是主導處理器芯片的話,那麽這也比較能夠解釋為什麽微軟會比英特爾做得更好。風投機構Ignition Partner的分析師Nick Sturiale表示:“兩家公司的根本差異在於微軟本質上來講是一家軟件公司,而英特爾是硬件企業。”
根據咨詢機構Gartner的研究報告,企業客戶對軟件的技術投入越來越大,而對於英特爾的處理器芯片有需求的企業則越來越集中在一些像Facebook,Google,Amazon和微軟等大企業,不再像過去那樣廣泛。
另一方面,芯片行業的價格競爭越來越激烈,先撇除數據中心芯片的均價在過去一個季度下滑了3%不說,就連Facebook這樣的企業都要自己做數據中心硬件,這將令未來芯片價格變得更加便宜。
英特爾CEO Krzanich本周對分析師表示:“對雲數據中心的透徹理解以及對競爭對手的研究將令公司保持行業領先地位。”他還表示:“始終對競爭保持偏執的態度,並且不斷進步。你會發現我們是跟著產品的表現存在和消亡的。”
但是即使是硬件企業,英特爾也有著大把翻身的機會,尤其是物聯網的發展將帶動網絡連接設備的芯片需求。一旦物聯網出現一款爆炸性的產品或者行業級的應用,那麽英特爾的芯片將供不應求。
這讓人聯想到在去年英特爾開發者大會上,極限運動員騎著載有英特爾智能芯片的小輪車從CEO Krzanich頭上躍過的場景。盡管公司仍然與PC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是它希望讓別人明白,這家芯片巨頭已經深度介入到汽車、可穿戴和其它的新設備領域。
錯失移動浪潮的英特爾,最後還是希望抓住雲計算這根救命稻草。不過快速增長的雲計算領域的競爭對手遠不止微軟一家,高通等都已經高調宣布進軍雲計算,而且這些企業也都不約而同地扮演起物聯網領域領頭人和倡導者的角色。這就好比是大象轉身,誰做出的改變力度大,反應速度快,誰就將取得這個市場的主動權。
微軟:定向迷失是虛擬現實觸感的關鍵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05/155603.shtml
微軟:定向迷失是虛擬現實觸感的關鍵
想操縱虛擬物體, 你需要使用Oculus Touch或者是特定的控制器。
要獲得真實的觸覺或者觸摸體驗, 你需要真實的物體。
但是技術上實現起來有難度, 因為系統需要精確追蹤到每一個物體。
微軟、南加州大學和滑鐵盧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 通過操縱用戶身體和虛擬世界的影像, 你會誤以為單個物體的知覺會神奇地成倍增加。
這個團隊設置了一臺手部追蹤器Kinect和Oculus Rift。
在第一個實驗中, 實驗對象會看到一個三個真正的立方體, 隨後實驗對象會戴上頭顯, 並且移走兩個立方體。 實驗對象愛你個需要拿起一個立方體, 實際上桌面上也只有一個立方體。 但是通過“身體扭曲”技術,
實驗對象會看到有很多立方體。 並且在拿起一個真實的立方體後, 會得到一種真實的觸感。
在第二個實驗中, 實驗對象需要移開目光, 然後世界悄悄地發生變化, 然後虛擬物體會出現在真實立方體的位置上。
實驗對象在虛擬世界的身體和虛擬世界都會發生扭曲以匹配那個真實的立方體。 無論是水平方向還是垂直方向都很有效, 你可以移開轉頭並且將其堆疊起來。
《我的世界》正是采用了這項技術。
這個團隊發表報告說: 實驗對象都感受到很強的臨在感。 並且感受到真實的觸感。 微軟尚未表示會把這項發現應用到Hololens, 或者是其他的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產品上。 這份報告將會在5月7號在聖何塞舉行的CHI(人機互動大會)上公布。
[本文消息源來自RoadtoVR,圖片來自RoadtoVR。]
虛擬現實
臨在感
實驗
贊(...)
分享到:
微軟甩賣諾基亞手機 富士康接盤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151.html
功能機時代的霸主又回來了。
5月18日,諾基亞集團宣布在全球範圍啟動諾基亞品牌重返移動設備、電話和平板電腦市場的計劃。
根據協議,諾基亞創新科技(Nokia Technologies)將獨家授權HMD global(下稱“HMD”)在未來十年生產諾基亞品牌移動電話和平板電腦(日本除外)。諾基亞創新科技將向HMD收取銷售諾基亞品牌移動產品的品牌授權與專利費用。
就在前一日,富士康旗下子公司富智康(02038.HK)發布公告,擬以3.5億美元有條件收購目標資產——微軟旗下的功能手機業務,包括設計、制造及銷售“諾基亞”品牌功能手機及配件。
和富智康一起買下諾基亞這塊資產的,就是上述名為HMD的品牌運營公司,後者出資2000萬美元獲得諾基亞功能手機業務相關的若幹設計專利。
富士康出手
HDM是諾基亞芬蘭總部與富士康成立的公司。擁有Nokia品牌和專利授權的HDM未來三年將投入5億美元用於Nokia品牌手機和平板電腦在全球範圍內的市場營銷等工作,Nokia功能機業務未來的銷售也將由HMD掌握運營控制權。
此前,微軟花了72億美元收購諾基亞手機部門,並取得諾基亞智能手機和功能手機的品牌使用權,但經營效果不佳。
富士康發言人5月18日晚間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對收購事件不予評論。富智康目前客戶主要包括國內手機廠商華為、小米等,國際廠商則包括索尼和黑莓等公司,與鴻海在大陸的代工廠富士康不同,其並不代工蘋果公司相關業務。
“富智康屬於大型制造企業,諾基亞是擁有高產量銷售能力的企業,兩者的結合如果操作得當,將會有不小的市場機會,特別是南美、非洲以及印度等新興市場。” Counterpoint研究總監閆占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功能機市場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占比達到30%-40%,銷售量每年在4到5億部,存在利潤空間。

縮水超九成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註意到,此次收購諾基亞資產的代價僅為3.5億美元,與當初微軟花費72億美元收購相比,縮水將近95%。
在分析人士看來,這對於微軟也是無奈之舉。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對記者表示,在過去的15年時間里,微軟多次試圖打開智能手機市場,其中包括不斷對操作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對管理層進行頻繁調整,並且投入了幾十億美元收購諾基亞公司,但效果甚微。
尼爾森調研數據指出,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之後,微軟Windows Phone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不增反降,從已有數據看,目前Windows Phone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僅為2.8%,並且還在不斷下滑中。此前微軟一直未能盡快推出新款Windows系統手機,並砍掉了Asha、S40等功能手機產品線,後來推出的兩款旗艦智能機也未能提振手機業務。
王艷輝認為,微軟對諾基亞的收購本意是喚起人們對其開發的智能操作系統平臺Windows Phone的關註,但這項策略並未起作用。在安卓和iOS操作系統占據大半江山的手機市場,微軟無法為Windows Phone謀求足夠大的市場份額。
對諾基亞的收購在去年第二季度導致微軟資產減值76億美元。今年第一季度,有消息指諾基亞功能手機的銷量僅為1500萬部,於是微軟打算轉手諾基亞品牌授權的可能性被放大。
“諾基亞本身在功能機上擁有的優勢和微軟戰略不符,導致微軟的包袱越來越重。”王艷輝對記者如是說。
富士康操盤?
在諾基亞的合作夥伴中,富智康以及母公司富士康也許是對諾基亞業務最熟悉的。
此前,富智康一直是諾基亞的代工合作夥伴,在手機業務上多有合作。有外媒報道稱,富士康正在承擔諾基亞安卓手機的生產以及平板的代工,相關產品將會在中國、印度以及一些歐洲國家首發。
“富士康過去幾年一直在嘗試拓展新的業務,智能制造、供應鏈整合以及新興業務投資,對於諾基亞手機業務的運作可以視為另一個新嘗試。”閆占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另一方面,諾基亞本身的盈利能力也許讓不少競爭者望而卻步。
持有諾基亞制造業務的微軟子公司Microsoft Mobile Vietnam,其截至2015年末的總資產為2.08億歐元,而總負債高達1.54億歐元,凈資產僅有5450萬歐元。2014年稅後溢利為1060萬歐元,2015年為1780萬歐元。
王艷輝對記者表示,對於收購方來說,除了業務的整合,還需要考慮員工以及各種安置的費用,這使得合適收購的企業範圍縮小。
值得一提的是,在諾基亞與HMD公司雙方的聲明中,都提到“HMD正計劃運行安卓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這無疑側面證明了Nokia品牌使用權後,諾基亞將與富士康合作推出全新的安卓系統智能手機以及平板電腦。
SAP牽手微軟 企業級市場整合大幕拉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5150.html
軟件服務商SAP和微軟雲的軟件產品整合又進了一步。昨天,兩家公司共同宣布,SAP的企業級APP和數據將會在微軟的Azure雲端運營;而包括Outlook在內的微軟Office 365程序也將會顯示更多SAP的數據。此前,SAP已經和亞馬遜雲服務平臺(AWS)共同提供S/4的應用。
軟件定制化服務
據介紹,從今年三季度起,SAP的Hana數據分析工具以及S/4Hana應用將會在微軟Azure雲計算服務上運營。也就意味著微軟的用戶無需在它們自己的服務器上安裝SAP軟件,就能夠運營它;而使用Office 365應用程序的員工能夠直接在outlook上就能通過SAP的軟件去規劃差旅行程和走報銷流程。這種深度的整合將會使得企業用戶更加方便地去使用在線應用,而且能便於企業員工更高效地規劃差旅和會晤。
SAP管理董事會成員Steve Singh表示:“對於員工,這項合作最明顯的表現形式就是,他們在執行一系列常規的行程預訂和報銷以及招聘過程中,可以不離開他們所熟悉的Windows的環境。”
在與微軟開展這項雲端的旗艦業務應用合作前,SAP已經和亞馬遜雲服務平臺(AWS)共同提供S/4的應用。
在運營牌照銷售下滑的背景下, SAP近期正在加大力度擴大與全球最大的工業企業的技術合作。本月初,SAP與蘋果聯姻,將更多SAP的應用加入到蘋果的iPhone和iPad。然而,就算雲計算服務領域發展速度再快,傳統的運營牌照和支持這些程序的服務仍然占到SAP三分之二的收入。

此前,微軟已經在Azure雲服務里加入更多程序,以便企業用戶擁有更大的處理能力、數據存儲以及其它更多基於網絡的服務。
國內企業級SaaS應用企業理才網創始人陳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廠商將應用軟件統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務器上,客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定購所需應用軟件服務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這種模式的好處是,用戶不需要購買軟件,而是向提供商租用基於網絡的軟件,來管理企業經營活動,而且無需對軟件進行維護。”
微軟還把Office 365程序連接到其它被競爭者以及合作夥伴廣泛應用的軟件上。比如用戶可以在微軟Azure上用甲骨文公司的數據庫和中間設備;也可以在開放的操作系統Linux上面去運營不同種類的雲服務。
蘋果覬覦已久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球有76%的企業業務交易是通過SAP系統完成的。而企業級市場也是像蘋果這類消費類科技企業覬覦已久的。2013年蘋果推出辦公軟件Pages、numbers和keynotes,但是市場反應並不明顯,而憑借SAP在全球企業級市場的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iPhone和iPad在企業級的應用將得到徹底的改變。

企業級核心業務應用的移動化時代已經到來。iOS作為安全性最高的企業移動平臺,對SAP的吸引力也是巨大的。蘋果和SAP的聯姻,被業內成為全球消費級和企業級最具影響力的兩家企業終於站在了一起。
德國咨詢公司捷孚凱中國董事總經理周群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蘋果公司消費類市場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企業級市場將是一個巨大的金礦。移動化趨勢無疑將激活企業級移動雲服務的需求,我國的軟件服務商也開始開展企業移動雲服務的布局。”
雲計算領域的服務模式中,企業級服務最主要的形態就是軟件及服務(SaaS)模式。甲骨文、IBM、微軟和SAP等全球IT巨頭都已經紛紛都通過收購來開展產品布局戰略,以確保其在企業級服務市場的話語權。根據賽迪顧問的預測,2015年我國企業級SaaS市場規模接近200億元人民幣。
但是相較於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雲計算市場規模仍然較小。去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美國SaaS市場規模達到1700億美元,而中國僅35億美元。不過這也意味著中國市場在雲計算應用領域及滲透方面仍有很大空間。
中國資本湧動
資本早已嗅到了這一趨勢。阿里巴巴旗下的釘釘事業部就已經打造了國內SaaS市場的首個跨平臺生態系統;騰訊也推出企業服務號,發布企業微信,著手API接口的開放;百度旗下則擁有百度直達號和百度聯盟等產品。
軟銀中國合夥人周曄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等創新業務活躍度的提升,軟件將回歸服務本質,SaaS服務發展是大勢所趨。這種服務模式與傳統軟件采購相比大幅節省了初期成本,移動端的普及也使得基於端的管理成為更現實的選擇。”

軟銀去年與複星集團共同投資了國內企業級SaaS應用企業理才網2億人民幣。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SaaS服務市場融資總額高達40億元人民幣。據美國矽谷銀行與浦發銀行發布的《中國科創企業2016展望》,今年在最具創新前景的行業中,SaaS排名第二,僅次於大數據。近期咨詢機構Gartner的一項針對CIO的調查也顯示,雲投資已經位於企業IT投資中的前三位。
上個月,甲骨文首個雲體驗中心落地上海,布局在華雲計算業務。就像蘋果體驗店一樣,雲體驗中心也擺放了各種終端設備,展示了甲骨文的各類SaaS產品。甲骨文中國區CX資深銷售總監李強表示:“SaaS產品的選型只要兩個月就可以完成,短周期更能滿足當下企業對於快速交付和創新的需求。”
下周,中國規模最大的數博會就將在貴陽拉開帷幕。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除了阿里、騰訊、華為等國內科技巨頭外,包括微軟、甲骨文、英特爾、戴爾等在內的數十家全球IT巨頭都將悉數參加,屆時雲計算和大數據在中國的發展將會成為這些跨國企業關註的焦點。
手機業務“甩包袱” 微軟再度裁員1850人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8914.html
上周將諾基亞功能機業務的“包袱”以3.5億美元出售給富士康之後,微軟再度對智能手機硬件業務的人員配比動“刀子”。
北京時間昨日晚間,微軟宣布計劃精簡智能手機硬件業務,預計將有1850名員工受到影響。同時,微軟將計入9.5億美元的減值和重組費用,其中約2億美元與員工遣散費相關。
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一份聲明中稱:“對於手機業務,我們將專註於擁有獨特優勢的領域,如重視安全、管理能力和連貫性的企業市場,以及同樣重視上述功能的消費者市場。將來,我們會在設備,以及基於所有移動平臺的雲服務方面進行創新。”
而對於這次的裁員,微軟方面預計該公司在芬蘭的手機業務部門(Microsoft Mobile Oy)最多將裁員1350人,在全球其他地區還將裁員500人。不過,微軟位於芬蘭埃斯波(Espoo)的銷售子公司Microsoft Oy將不受此次裁員影響。
此外,微軟預計,此次裁員將於2016年年底完成大部分工作,2017年7月前徹底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履新微軟CEO之初就已經確認“移動為先,雲為先”戰略的薩提亞·納德拉絕對清楚移動業務對於微軟這個老牌科技公司的重要性,只不過,前CEO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在任期間決定收購的諾基亞業務依然讓他如鯁在喉。
納德拉似乎一直對諾基亞業務有所不滿。按照業界流傳的消息,當微軟前CEO鮑爾默決定收購諾基亞時,曾經遭到多名董事和高管的反對,現任CEO薩提亞·納德拉便是其中之一。
在這次宣布裁員之前,微軟已經有過兩次對手機業務裁員的大動作。
2014年7月,微軟發布公告宣布重組計劃,在未來一年多的時間內最多裁員1.8萬人,而2014年4月剛剛並購過來的諾基亞設備與服務部門(主要為手機業務)成“重災區”,約1.25萬被裁員工將來自該部門。
這是微軟公司自成立以來最大規模裁員計劃,此前在2009年,微軟曾宣布裁員5800人。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4月份完成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的交易以後,諾基亞手機業務3萬多名員工轉入微軟公司,使得微軟的員工總數達到約127104人,而此次裁員人數占到微軟目前總員工人數的約14.2%。
只不過,對於納德拉而言,這次調整並沒有結束。
一年後的2015年7月,微軟宣布將對手機硬件業務進行重組,並最多裁員7800人,其中很多都與諾基亞收購案有關。
值得註意的是,除了這次裁員產生的約7.5億美元至8.5億美元的重組費用外,微軟還將計入約76億美元與收購諾基亞相關資產有關的減損費用。
按照彭博社的報道,不計入該交易帶來的現金,減記規模相當於微軟為獲得這筆資產所支付資金的95%。事實上,這麽大規模的減記既不是微軟規模最大的減記,也不是金額最高的價值減損,但只用了1年的時間就“割肉”諾基亞交易的確刷新了微軟歷史上最快減記速度。
據英國BBC報道,除了裁員之外,微軟可能將永久退出智能手機的制造領域。該媒體引述一名工會官員的話說,微軟已經做出了決定,不再繼續生產自有品牌的智能手機。不過微軟尚未對外宣布這樣的決定。
根據最新的市場調研公司報告,微軟Windows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已經不足1%,而且微軟的Lumia智能手機銷量仍然在以超過一半的速度繼續暴跌。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