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輪沖擊波:原油黑天鵝會演變為全球系統性風險嗎? ——原油暴跌的系統性風險概述 作者:江勛 李想 李虹奕 Macrosystem Finance Institute 2015.01.07 我們現在該感到憂慮還是興奮?昨日,美國NYMEX原油已經跌破48美元,而布油已經接近50美元。距離我們在11月做出的45美元預判已近在咫尺(見《飛向2015的第一只黑天鵝》)。當時聽上去有些嚇人,然而當一批批對沖基金倒下之後45美元看上去就是一層紙。 ![]() 從12月30日起,恐慌情緒再度在全球蔓延,全球股票市場重挫。與上一輪沖擊(12月8日油價及盧布暴跌沖擊)相比,新興市場所受到的影響明顯削弱,而發達國家市場則跌幅更深。標普跌破2000點,為五連跌,年初至今表現創2008年以來最糟。 原油作為全球最基礎的大類資產,是影響全球宏觀經濟變遷的核心變量,而不僅僅是經濟變遷的結果。我們的最新觀點概述如下: 1、 之前我們已經講過本輪原油價格的崩盤是系統性的,現在需要強調的是,比2008年的崩盤更為系統。其原因是,暴跌中隱含的周期性原因比2008年要輕,但是結構性原因比2008年要重得多。這種差異表現為: A、 2008年-2009年的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呈現跳空下跌,而2014-2015年的經濟增速預期經歷了繼續複蘇到惡化風險的轉變,但目前的預期是微幅下跌;需求放緩對油價大幅下跌的作用力明顯弱於上一輪。 B、 上一輪崩盤中,美元指數上漲23%,原油下跌68%,本輪崩盤,美元指數上漲15%,原油下跌55%。美元上漲對原油價格構成的單位殺跌能力也明顯強於上一輪。 C、 本輪原油暴跌,供給的約束條件完全失效。OPEC已經處於半破產階段,原油供給的削減,有賴於OPEC的重組,比如如何與頁巖油新興國美國重建出口規則,但這非常困難,可能要等到奧巴馬政權尾聲調整中東策略。 那麽,如何來理解呢? 2、 按照我們著重觀測的一些指標,次貸危機以來的所謂的“全球經濟再平衡”在2012年4季度—2013年1季度這一時間區間已經完成,之後又迅速走向了“全球經濟再失衡”。日元競爭性貶值可能是打破均衡最為重要的一個變量——新興市場國家經常賬戶開始顯著惡化——這也是次貸危機後“去全球化”暗流明朗化的標誌。2014-2015年的原油崩盤,可能是去全球化發展到一個階段性高潮的表征。 3、 本輪原油崩盤帶有極強的“自我實現”性,即原油的暴跌自發構成了能源國家及新興市場經濟的衰退預期,並最終將自我實現一次全球經濟的小型衰退。原油的下跌速度,顯然已經遠遠跑過了經濟衰退的速度。而目前能約束原油價格的幾個核心力量:美聯儲、OPEC、中國財政、日歐央行,迄今為止都是原油的空頭。全球經濟會逐漸下滑到逼近這些力量改變立場。 4、 以需求來看,原油價格顯然是被低估了,低估的原因是市場規則被“去全球化”打破。根據目前的變量,我們初步認為,原油將在2015年2-3月開始反彈,在年中見到一個重要底部。但是我們可能不會看到V型反轉,原油可能會長期在一個低於60美元的價格區間內震蕩,等待經濟衰退的步伐跟上來。 5、 原油暴跌將形成三輪沖擊波: 第一輪,沖擊全球通脹水平及央行貨幣政策;2014年三季度,朱格拉周期下通脹水平反彈的預期被擊碎,而中日歐英澳巴西等過個國家改變了貨幣政策的節奏甚至是導向。這些政策實際上進一步強化了“全球經濟再失衡”。 第二波,沖擊能源經濟體及一些新興國家的匯率及國家資產負債表;以12月以來盧布及俄羅斯危機為開端,逐漸波及其他類似新興國家甚至中東個別產油國——但亞洲經濟體風險可控。這些國家的央行及主權財富基金,將加快調整一攬子資產組合的權重。比如拋售歐元,增持美元及黃金,戲劇性的是,這將是一個風險資產國家互相踩踏的過程。目前正在經歷。(關於該問題,我們在此前的報告《全球央行的“美元陷阱”及“歐元陷阱”》中做過分析。) 第三波,全球系統性金融動蕩。我們要密切關註油價下跌對中美兩國的反噬作用何時浮出水面。對中國是通縮預期形成,實際利率上升,從而導致經濟繼續探底的過程;對美國是垃圾債暴跌,如果失控並波及國債,將是全球套息交易的明斯基時刻。原油價格在40美元以下呆的時間越長,觸發該風險的概率越大。(可參考此前《2014-2018:全球經濟及主權貨幣的洗牌》) 需要說明的是,三輪沖擊波,在空間上有不斷擴張及顯性化的過程,但在時間上,並非是線性的,完全有可能在某一時刻交織在一起。屆時,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的小型系統性風險,可能會被解讀為尾部風險。 我們尤其要註意到第三輪沖擊。染上潔癖的美聯儲仍在對通脹問題采取鴕鳥戰術,但如果在2015年上半年出現了這種情況,顯然會打亂美聯儲加息的預期節奏。 6、 我們暫時不對原油價格下跌的目標做新的預判。40-45美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區間,我們需要密切關註市場平衡變量的出現。跌破45美元之後,35美元也許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這已經不重要了。 (源自MFI團隊) |
本文作者為財經專欄作家Morgan Housel,原文載於網站The Motley Fool。
如今,國際油價已較去年6月的高點暴跌了逾50%。最流行的解釋是,美國頁巖油革命導致全球原油供大於求是油價暴跌的“罪魁禍首”。
果真如此嗎?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
我們都知道頁巖油繁榮已經持續了很多年,早在油價下跌之前就開始了。人們開始將油價暴跌歸結於頁巖油也才是不久之前的事情。
而更早之前,各種各樣的文章都在解釋,為什麽頁巖繁榮不會壓低油價。
2013年的一篇文章《為什麽頁巖油繁榮後汽油價格依然很高》,還有人寫《為什麽美國原油增產並不意味著低油價》,這種文章絕不在少數。
去年6月之前,市場普遍的觀點認為,原油是在全球市場進行交易,而來自中國等經濟體的需求不斷增加,美國頁巖油繁榮並不會拉低油價。
當時,這種觀點很有解釋力,而且理由也很充分。
但如今,我們的觀點卻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而且和之前一樣理直氣壯。
為什麽我們如此輕易地就接受了頁巖油導致油價下降的觀點——就像我們早就知道一樣——而六個月前大家的想法還截然相反?
沒錯,事情會有變數,預測總是有難度的。半年之前,很少有人能料到全球原油需求會減少,以及OPEC會堅持不減產,這些因素都助推了油價下行。
但這里還關系到一個經典的行為金融學概念——事後聰明偏見(hindsight bias)。
所謂事後聰明偏見,是指雖然你之前持有不同的觀點,但事情發生之後你卻認為“我就知道是這樣”,“我本來也是這麽想的”。就像我們認為頁巖繁榮壓低了油價一樣。
心理學家、經濟學家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在其著作中提到:
人類的認知存在一個普遍的局限,人們總是傾向於重構過去的知識狀態,並相信已經發生的事實。一旦你接受了現實中的一個新觀點,你隨即就會無法回憶起你從前的不同觀點。
如今,美國頁巖油產量增加導致油價下降似乎是顯而易見的,人們卻很難回憶起六個月前幾乎沒人這麽認為。
“事後聰明偏見”主導著我們的思維,讓我們覺得這個世界的運轉有跡可循,可以在邏輯上說得通。在現實中,我們被各種截然相反的消息所左右,在轉變觀點的時候變得更加“舒適”,這總好過於承認這個世界是複雜且不可預測的。
這是一個根深蒂固但極為強大的認知模式。
例如,早在1972年尼克松訪華之前,心理學家Baruch Fischhoff讓他的學生對尼克松此次出訪的結果進行了預測,比如美國是否會認可中國的外交地位,毛澤東是否會接見尼克松等等。
在訪問結束之後,Fischhoff讓學生們回憶他們之前的預測。他發現如果事件發生了,認為自己預測正確的學生要比實際上更多。而如果事件沒有發生,認為自己預測正確的學生比實際上更少。
沒有人能夠知道油價未來可能怎麽走。不管最後發生了什麽,請不要再假裝“你就知道是這樣”。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油價暴跌正在影響加拿大的能源出口,並威脅到了加拿大2015年的經濟增長。
加拿大統計局稱,11月,加拿大原油和瀝青的出口下跌9.9%,至69億加元(58億美元),為近三年來的最大跌幅。
貿易數據顯示,今年可能是加拿大經濟艱難的一年。能源出口問題加上疲軟的房地產市場令投資者感到擔憂。
加拿大是G7國家中最大的原油出口國。宏觀研究公司Capital Economics首席北美經濟學家Paul Ashworth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加拿大)沒有任何利好因素。一方面石油價格暴跌,沖擊原油行業。另外一面,住房市場可能會在任何時候崩盤。
西加拿大精選重質原油價格已經跌破每桶35美元,為2009年2月以來新低。這意味著西加拿大精選重質原油價格在過去6個月內下跌達60%。
這促使阿爾伯塔能源公司縮減投資,並促使經濟學家質疑2015年經濟增長的預期。券商Fidelity加拿大資產配置基金經理、前加拿大央行顧問David Wolf表示,
大宗商品價格的下滑已大幅增加央行將降息的可能性,而不是加息。
能源出口的價值已經連續六個月下降,引發了11月 6.44億加元的貿易赤字。去年,原油出口約占加拿大出口總量的18%,高於十年前的6%。
能源公司Crescent Point Energy Corp和Bellatrix Exploration Ltd已經縮減投資計劃,顯示出了阿爾伯塔省的情況。加拿大自2008年開始的經濟複蘇蒙上陰影。
出口和投資急劇下降出乎加拿大央行行長Stephen Poloz的預料。他預計加拿大將於明年年底返回產能全開的狀態。
加拿大央行將於1月21日發布季度經濟預測。彭博調查的經濟學家預計加拿大央行將維持關鍵貸款利率在1%不變。
加拿大央行表示,10月份的預測將以WTI原油處在85美元為假設基礎。WTI原油今天觸及每桶46.83美元,自6月以來下降了54%。加拿大央行在上月的一份報告還預測加拿大房價被高估了10%至30%。
券商TD Securities首席加拿大宏觀策略師David Tulk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石油價格保持在低位的時間越長,投資活動、經濟增長放緩的可能性就越大。
盡管TD在去年12月將2015年加拿大經濟增長預期從2.7%下調至2.3%,但 Tulk表示,石油價格下降將降低能源成本,提振消費。而加拿大元的下跌也起到了減震作用。美國經濟表現良好,較弱的貨幣應該不成比例的讓加拿大制造商受益。
Ashworth在周三發布的報告中稱,像加拿大這樣的大型能源凈出口國,只有在油價高於每桶100美元時能維持貿易平衡。油價下滑至50美元是一個非常壞的消息。貿易赤字仍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明顯擴大。
雖然油價下跌令家庭受益,但加拿大消費者信心在近幾周不斷下滑。另一個信心的主要推動力是政府將在周五公布的12月就業報告。經濟學家預計,12月,加拿大新增就業崗位1.45萬人,高於11月的1.07萬人。
投資銀行CIBC World Markets經濟學家Nick Exarhos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今年加拿大經濟可能掙紮。油價下跌為其經濟將增長2.2%的預期帶來風險。他的預期是基於油價處於70美元的假設做出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09年因從花旗拿到1億美元獎金而聲名鵲起能源交易天才Andrew J. Hall近日表示,40美元將是原油價格的“鉆石底”。今年下半年油價將觸底反彈。
據彭博新聞報道,本月2日,現任Astenbeck Capital Management(30億美元規模)主管的Hall在一份信中表示:
2015年原油可能會跌至40美元/桶,這將是一個“絕對的底部價格”。如果低於這個價格,美國和加拿大許多原油公司將無法維持正常的運營。
沙特試圖通過拒絕減產壓低油價讓那些成本較高的原油公司被迫退出市場,很多人認為美國頁巖油將會因此受挫。不過在我看來大多數頁巖油公司都可以在低價格內正常運作。那些以油砂和深水井為主的原油公司成本才會相對較高。
今年油價整體還將處於承壓格局之中,但是目前的價格長期來看無法維持——供給減少之後,油價將逐漸走高。未來12個月內會有很好的交易機會。
2009年Andrew Hall從花旗集團拿到1億美金的獎金。而他為花旗集團帶來了大概20億美金的稅前利潤。其中大部分的利潤,來自於對原油市場的準確判斷。
WTI原油價格繼去年大跌46%之後,今年繼續走低。本周WTI價格五年來首次跌破50美元/桶,市場明顯的供大於求導致跌勢難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國際原油期貨大幅升水之時,一些全球最大石油貿易商預訂租用巨型油輪海上囤積原油。時隔六年,大量利用原油期貨升水價差“無風險”套利的交易動向再度出現。
路透由船運業人士處獲悉,Vitol、Trafigura等貿易商和英荷皇家殼牌這類主要生產商都已預訂未來12個月租用油輪。其中全球最大獨立石油貿易商Vitol定下兩艘裝運量分別為200萬桶和300萬桶原油的巨輪。按載重噸位算,300萬桶裝運量的TI級超級油輪屬於全球最大的海運油輪。瑞士貿易商Trafigura至少租用了一艘超大型油輪(VLCC),殼牌租用了兩艘超大型油輪。
上述消息人士認為,這類大批長期訂單非比尋常。這意味著交易者可能利用油輪在海上囤積供應過剩的原油,直到油價反彈為止。此情此景有如2009年油價崩盤時火爆的“無風險”升水套利交易重演。
路透報道還提到,迄今為止,1200-1500萬桶原油的海上儲存容量已經全部預訂。這意味著囤積規模已達1200-1500萬桶,和2009年的囤積量相比還有差距。
期貨市場的“升水”是指遠期價格高於近期價格。2009年12月VS1月的期貨升水達到了驚人的每桶25美元。“前無古人”的套利機會導致對沖基金、銀行和其他投機者蜂擁而至,囤積了超過1億桶原油。
去年下半年國際油價跌約50%,近期油價與較遠期期貨價格差距擴大。上月24日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今年2月交割的布倫特原油期貨較五個月後交割的期價便宜近每桶3.95美元,為2010年以來最大價差。業內消息人士預計,全球石油交易商今年可能用油輪儲存原油,因為期貨溢價擴大使海上大規模儲油變得有利可圖。
彭博《商業周刊》報道援引法國興業銀行石油市場研究主管Mike Wittner上月底的評論稱:
“我們預計明年上半年會有大量原油囤積,每日囤積量超過150萬桶。在可預見的未來,期貨市場會保持升水。我們可能上半年目睹極高升水,這將催生各類方式儲油,既有陸上的還有海上的。”
華爾街見聞上月底文章提到,由於中國趁國際油價暴跌之機大舉購買石油,中東至日本線路油輪的基準海運費增至每日9.7489萬美元,為2008年以來最高水平。僅僅六個月前,這一海運費還不足2萬美元。預計今後幾個月海運業盈利還會隨著石油期貨溢價增加而進一步增長。由於近月期油合約價格低於遠期價格,交易者會希望利用油輪囤積更多的石油,以圖未來獲利。
上述路透報道提到,目前現租現用油輪費用接近每日9.7萬美元,而如果像以上貿易商那樣預訂今後租用超級油輪,每日費用還不足4萬美元。
對此租費差距,油輪公司Teekay的市場研究經理Christian Waldegrave指出,2009年的運費極低,油輪船主願意出租,可現在運費越來越高,除非預計運費將要下跌,否則船主會猶豫是否簽預定油輪的租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華爾街見聞本周指出,在國際原油期貨升水之際,原油無風險套利似乎卷土重來。那麽,作為其中的關鍵環節,何時才是租用超大型油輪(VLCC)囤油的最佳時機呢?
按照航運業分析師的介紹,作為原油存儲容器的超大油輪利用率取決於原油期貨升水幅度、油輪即期運價和財務費用,而這些費用的增速可以削弱運費方面的任何有利影響。
截至目前,國際油價已持續下跌6個月,累計跌幅超過50%。上一次油價跌勢如此之慘烈是在2009年年中至2010年年初。美國Evercore ISI的航運分析師Jonathan Chappell回憶道,當年,浮式儲油對國際油輪市場有著重要的積極影響。
Evercore ISI向英國航運數據服務商IHS Maritime介紹:
2010年上半年,即使當時原油市場供需基本面非常糟糕,但在浮式儲油量達到峰值的時候,超大油輪平均運費仍高達每天5.4萬美元左右,同比增幅達40%,也是隨後四個年度上半年均價總和的至少兩倍。
在油輪市場相對火熱的2015年初,我們相信,再度加速擴增的浮式儲油需求可以將超大油輪運費推升至2014年年末創下的階段性新高水平。
在Evercore ISI分析師看來,由於這種無風險套利交易可能帶來回報,在期貨升水加深之際,油輪市場越來越有可能進一步火熱起來。這或許是個未知數——油輪運費波動性可能加大,超大油輪運費近期甚至可能刷新記錄。
但如今的現實與當年不同。2009年末、2010年初的原油期貨升水達到了驚人的每桶25美元,目前僅為每桶3美元。有業內人士指出,當前的期貨升水幅度可能令超大型油輪儲油無利可圖。
IHS Maritime援引挪威船舶金融銀行DNB航運分析師Oyvind Berle、Nicolay Dyvik、Petter Haugen的觀點稱:
我們估算,以當前每天6萬美元的超大油輪的費用計算,利用超大型油輪儲油並沒有利潤,除非財務成本低到Libor那種水平。
假設財務成本就是Libor水平,那麽使用超大型油輪的利潤約為每天1596美元,或者說,儲存90天的利潤大概是15萬美元。若以Libor + 1%的利率計算,那麽損失就可能達到每天1169美元。若為Libor + 2%計價,就相當於每天損失3933美元。
換句話說,原油市場的期貨升水幅度需要擴大,或者浮式儲油的運費下降,這樣才能對油輪市場平衡產生實際影響,並降低噸位供應。
然而,風險在於:浮式儲油積極的市場影響可能被加速湧現的油輪噸位供應所侵蝕。我們認為,超大油輪運費若為每天5萬-10萬美元,則很可能刺激更多船舶加速湧入市場。
路透社在昨日文章中也援引油輪公司Teekay市場研究經理Christian Waldegrave的觀點指出:2009年的運費極低,油輪船主願意出租。可現在運費越來越高,除非預計運費將要下跌,否則船主會猶豫是否預定超大型油輪。
按照倫敦船舶經紀公司E.A.Gibson的預估,期貨升水需要為每桶6.5美元才能使海上儲油保本。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周華爾街見聞文章援引路透消息稱,Vitol等大牌石油貿易商和英荷皇家殼牌這類主要生產商都已預訂未來12個月租用超級油輪。正逢國際原油期貨大幅升水,他們不尋常的租船儲油舉動預示著,六年前火爆的“無風險”石油期貨升水套利有卷土重來之勢。
期貨市場的“升水”是指遠期價格高於近期價格。2009年,這種跨期價差套利吸引投機者囤積原油逾1億桶。上述消息提及的油輪囤油這種浮式儲油方式增加意味著,貿易商預計近期油價將觸底,遠期油價將回漲。“無風險”的套利若要重現六年前的火爆勢頭取決於近期油價是否跌至底部,進而拉大與較遠期油價的差距,即形成極高升水。
石油與天然氣市場研究機構JBC Energy認為,在市場供過於求持續的環境下,產油國利比亞將是唯一的供應增長源,而作為大買家,中國前幾個月就在趁國際油價暴跌之機大量進口原油,中國的需求將成為影響市場的主要力量。
JBC Energy本周報告指出,本周美國WTI原油市場疲弱的表現體現了,大西洋盆地產油將導致市場持續供過於求。與國際基準油價布倫特原油(布油)相比,如下圖所示,尼日利亞兩種原油——基準原油Qua Iboe與輕油Bonny Light同布油的現貨價差均創五年來新低。
與此同時,布油與迪拜原油的價差已擴大,西非的原油因此更難以進入亞洲市場。大西洋盆地的供應量仍處高位,因為伊拉克的產油量增加,以及今年2月哈薩克斯坦BTC管道供應的重油裝船量會增至多年高位,達到每日82萬桶。上述報告寫道:
“大西洋盆地供應面的唯一支撐來自利比亞。該國原油裝船已陷入停滯,特別是在上周末該國港口Derna的裝運油輪遭到炮擊後。在當前環境下,利比亞出口量回升將進一步起到決定性作用,導致儲油活動增加。”
另一方面,中國的原油進口量正在創新高。路透估計,去年12月中國原油進口量高達創紀錄的每日730萬桶。這凸顯了中國商業和戰略儲備性質采購水平的重要性。
基於最新的估測,中國去年全年平均每日進口原油620萬桶,第四季度日均進口量為640萬桶,高於此前兩年同期平均每日進口量560萬桶。這符合JBC此前的預測。JBC Energy此前預計,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幾個月中國會增加商業用油和戰略石油儲備采購。
不過,JBC Energy認為,中國的原油進口量處於高位不應僅僅視作囤積石油的跡象。去年9月-11月,原油每日進口量同比約增加65萬桶,這一增幅比1月-8月的同比平均增幅還少20萬桶。這凸顯了中國國內需求形勢迅速好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有句話叫「價格過高正是終結價格上漲的殺手」,2014年大宗商品價格的走勢—散裝大宗商品、農產品和原油價格均大幅下跌,正印證了這句話。
鐵礦石和煤炭是2014年最早開始下跌的大宗商品—需求面和高價終止了過去10年來高企的資本開支。儘管中國房地產市場疲軟是利空,但對中小型礦企而言,供應面缺乏自律是將價格推低至成本曲線的真正原因。美國和南美在連續數年的糟糕天氣及高價格之後,大宗農產品終於在南北半球都迎來了豐收。最後,在平均油價持續數年高企之後,美國原油產量出現的結構性變動,為油價走低提供了先決條件。北美以外地區石油供應意外中斷的規模較以往小以及需求前景走軟,引發了近期布倫特和WTI原油價格暴跌。
從上述各例中可以得到什麼啟示呢?那就是可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之一加速實現均值回歸:在大企業對具有巨大市場影響力的項目做出大規模資本支出後,採取總量策略;或者在部分板塊,如易受天氣不確定因素影響以及市場參與者多追求產量最大化的農業,出現生產率和產量大幅波動。
鐵礦石不具吸引力
鐵礦石年初至今大跌44%的根源,是主要鐵礦石生產商缺乏產量自律。由於鐵礦石的供應面高度整合—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力拓三家控制著全球海運鐵礦石貿易的一半以上,市場本來預計它們會在穩定價格方面將做出更大努力。
到2014年年中,低成本生產商決心將高成本(中小型)生產商擠出市場的意圖顯而易見。一方面成本要低得多的大型生產商有意收購潛在的鐵礦石不良資產,而且由於鐵礦石生產對大廠商而言仍有利可圖,它們開足馬力繼續生產。在中國房地產市場需求明顯惡化、中國政府新的基建項目不足以彌補住宅市場疲軟的情況下,鐵礦石市場在2015年及之後將面臨持續的供應過剩。鑑於鐵礦石價格可能進一步走低,甚至可能跌至低於每噸70美元的水平,因此鐵礦石資產不具吸引力。
價格變動引發
農產品種植面積分配減少及輪種
相較之下,農產品市場就沒有那麼簡單明了了。農業的結構與大型採礦企業存在顯著差異,許多市場參與者都力爭將年產量最大化。此外,在一定程度上,農民每年可進行輪種。在天氣原因導致3年欠收後,南北半球可能迎來豐收。有趣的是,對大豆等部分作物而言,美國庫存能在短短1年間從紀錄低點升至接近高點的水平。種子和播種機械的技術進步提高了生產率,這樣在有利的天氣條件下,產量可實現更迅速的復甦。
短期內,如不出現乾旱天氣,對穀物和油籽作物的種植面積調整是支撐價格的唯一途徑。短期內的需求缺乏彈性。近期價格的大幅下跌預示著種植面積將有所削減,對於價格處在甚至低於農場交貨成本的玉米尤其如此。
大豆的情況不太一樣。從玉米到大豆的輪種將最晚在2015年二季度推動大豆價格大幅低於成本曲線。預計大豆價格在9.0美元/蒲式耳,玉米價格應在3 -3.5美元區間觸底。
美國緻密油的興起
對歐佩克的主導地位構成威脅
這是歐佩克2009年以來首次面臨市場排除減產預期。隨著美國緻密油(tight oil)產量的上升,歐佩克在2014年面對減產壓力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歐佩克所需的減產規模已從瑞銀最初預計的40萬桶/天增加至近期的70萬桶/天。如果歐佩克決定效仿主要鐵礦石生產商的做法按兵不動,那麼原油價格走勢將重蹈鐵礦石的嚴峻形勢。限制美國緻密油供應增加的必要性將上升,並推動新一輪油價下跌—WTI和布倫特油價將分別跌破70美元/桶和75美元/桶。
由於主要美國葉岩氣盆地(Bakken和Eagle Ford)的油價接近60-65美元/桶,油價跌到這個水平,意味著10%的美國緻密油供應將無法盈利。由於美國緻密油開採需獲得持續的投資從而彌補老井產量的大幅下滑,因此供應增長的明顯放緩將在6個月後顯現。
在美國緻密油市場舉步維艱甚至有所放緩的情況下,原油市場將找到新的平衡點,歐佩克的油價溢價也將不復存在。如果歐佩克成員的目標是實現收入最大化,那麼減產至少50萬桶/天是最明智的選擇。市場向歐佩克傳達出的訊號似乎是「團結則存,分裂則油價將下跌」。預計歐佩克採取行動的概率有60%,並認為布倫特油價將在2015年復甦至90-100美元/桶的區間。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14 07:47 編輯 原油市場的討論:關於抄底、頁巖氣以及陰謀論 作者:格隆匯整理 原油價格暴跌,布倫特原油價格已經跌至45—46美元,現在搞石油的人,基本都覺得油價差不多見底了,起碼一年兩年怎麽也見底了,投資者抄底原油的熱情也被點燃,那麽抄底原油還需要註意什麽?影響油價的因素有哪些?本期港股那點事分享來自信達證券研發中心副總經理郭荊璞對原油市場看法的內部交流紀要,供大家參考。 Z: 北京時間9:00-10:30,邀請郭荊璞師弟分享原油市場,由A主持,歡迎大家參與。 A: 好的,那下面開始今天晚上的討論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今晚主講人 郭荊璞 北大物理01級 信達證券研發中心副總經理 行業研究主管 覆蓋能源化工行業 兼顧量化策略 另類投資 一級市場 新財富最佳分析師 石油化工行業第三名 郭荊璞: 大家好~ A: 之前我們已經了解過國內原油期貨準備情況,今天很榮幸能請郭師弟分享他對原油市場的專業見解 討論還是以前的慣例,先油郭師弟分享他的觀點,然後再接受大家提問 下面就交給郭師弟@郭荊璞 掌聲有請 郭荊璞: 那我就開始咯 我想先講幾個共識,作為討論的基礎。 首先,石油是單一最大的自由貿易品,什麽意思呢,石油的貿易額,大約相當於全球貿易額5~8%,是單一商品中最大的;自由貿易,指的是石油價格,是在倫敦和紐約的交易所里面交易出來的,全球沒有任何一個政府、組織或者個人,能夠決定這個價格。 說到這里,可能有些人會有不同意見,諸如OPEC控制油價(OPEC有指導價格,每個月公布)、美國政府操縱石油價格針對俄羅斯等,後面我們會談到,我們先來講共識:) 那麽,自由交易定價的商品,決定價格的因素就是供給和需求,或者說是邊際供給和需求定價,這是經濟學的結論。這是第二個共識。 我們來看幾個數據,給原油的供求一個形象的概念,全球原油每一天的供給和需求,大概是9000萬桶,其中超過4000萬桶是海運的,大概什麽概念呢,目前漂浮在海上的油輪裝載的原油,過去兩個月跌掉的價值差不多可以買下全世界的電影院和制片廠,整個電影行業連同其物業。 這麽大的規模意味著,原油行業發生的任何事件相對於其整體都是一個小的事件,比如利比亞戰爭期間,損失了大約2%的產銷量,對於大多數行業而言,2%的供給減少是不足為道的,但是另一方面,原油的需求有著極強的剛性,即使油價在07~09年,60到140再到40美元的過程中,原油需求的變化也就是1~2%這個量級。 剛性需求意味著,邊際需求的曲線是非常陡峭的,也就是說,原油價格的波動率應該非常大,這個波動性體現在每周三晚上美國能源情報署EIA公布其庫存和產銷數據對油價的影響,我們計算過,美國商業石油庫存變化1.5%就可以導致這個供求關系逆轉,原油價格對這個數據非常敏感。 A: 嗯 這說明邊際供求變化對原油的影響非常之大 郭荊璞: 對的 但是我們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特別是在09~13年期間內,看到原油價格幾乎沒有波動性,為什麽呢?因為OPEC的存在。 原油就是供求之間的差距非常小,本來應該波動巨大,天天有事兒都能影響油價的,但是OPEC的存在平抑了油價波動 短期驅動油價變化5%以內的因素非常多,諸如北美天氣的冷暖,朝鮮射個導彈,尼日利亞騷亂油管被襲擊,大西洋颶風什麽的,但是看長期,油價波動又非常小,因為供給端的波動被OPEC平滑了 OPEC擁有全球最大的剩余產能,一般在100~1000萬桶/天之間,一般來說相當於原油供求平衡點的5%,有能力平衡諸如戰爭等持續時間在幾個月甚至幾年量級的事件。OPEC的剩余產能開啟需要大約60天,在此期間的原油供給波動可以由以美國為首的OECD國家戰略石油儲備來平抑,美國大約為8~10億桶,即按照全球用量5%來看是150~200天的使用量。 需求剛性帶來原油價格的波動性,OPEC剩余產能和戰略石油儲備的存在平抑波動性,這是我們的第三個共識。 原油量大且自由貿易,價格由供求決定,供求導致的巨大波動性被OPEC和戰略儲備平抑,這是三個共識。 講完了共識,我們來說創見,首先是我的看法,油價是存在所謂的“路徑依賴”的。什麽意思呢,邊際供求決定的價格,應該是不依賴於過去的價格歷史的,但是原油不完全如此,也就是說,每一個時間點上供求平衡的油價可能是不同的。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因為原油投資的時間周期。原油投資的特征,就是需要極長的時間做勘探和技術準備,比如10年量級的時間,但是實際打井開采卻非常快,10年找油20天打井,一塊油田開采與否,有著非常長的時間可以做決策,油價不同的時候,自然就會有不同成本的油田進入開發序列,開采之後的油井會持續生產很多年。 那麽,當油價在1998~2004年,始終在20~40美元之間徘徊的時候,是沒有人願意投資成本高於60美元的油田的,即使我們知道那里有油,當油價在2005~2006年超過40美元,進入60美元時代,開始有人把理論上60美元以上成本的油田列入開發計劃,在2007~2008年油價超過60美元,甚至最高到140美元之後,高於60美元的油田開發開始吸引大量的投資,諸如頁巖、深海、超深地層,以及高風險區域的開發,都是在07年之後大量拓展的。 這幾個方向,也是未來油氣發展的主要方向,全都是高於60甚至70美元成本的,那麽以後的石油價格,很難在長期低於這個水平,如果油價不曾到過60美元以上,也就不會有他們的開發,也就不會有持續的60美元的油價,這就是所謂的路徑依賴 第二個創見,也是爭議比較多的,就是我對北美頁巖氣是否為龐氏融資或者龐氏騙局的質疑。北美頁巖氣的發展,形成了巨大的天然氣產量,在2011年把美國送上了全球最大產氣國的寶座,而且還在持續增產,但是我們分析了8個主要的,頁巖氣在公司資產組合中占比超過50%的獨立油氣生產商,包括CHK/EOG/SWN這樣的大佬,在2005年之後,幾乎沒有一個能夠在任何一年里面創造自由現金流。 A: 這點能稍微展開一下麽? 郭荊璞: 這就涉及到了頁巖油氣的特性,即高衰減率,普通的油氣田,一般一口井打下去,20天出氣出油,自己噴,我們叫自噴井,能噴個一年半載的,然後再上磕頭機,每天幾十美元電費就能持續出油,能保持較為經濟的產量15年左右,之後還可以註水之類的方式,再采30~40年。油井可能5~15年才有一筆資本開支,然後就持續地有現金流流進來。 但是頁巖不一樣,頁巖油氣井,20天打下去,壓裂,出氣或者出油,然後每個月產量都減少,到第二年開始的時候,可能只有第一個月產量的30%了,也就是年衰減率達到60~70%,這樣的油井第二年或者第三年就沒有產出了,必須要再壓裂一次,而壓裂本身是很花錢的,這就導致油井的資本開支總是很高。 A: 60-70%的年衰減率是普遍的嗎? 郭荊璞: 普遍的,一般都不低於50%,最高還有90%的,因為頁巖本來就是石頭,是極細的孔隙里面含有有機質,壓裂把這些孔隙連接起來變成孔喉釋放出來,很快就跑光了,所以必須再來一次 我們在現金流量表上就會看到,油井的經營性現金流很高,但是第二年第三年迅速就歸零了,然後投資性現金流出現一筆很大的支出,經營性現金流又來了,結果算下來,雖然利潤表很好看,但是現金流量表很難看,這就是我們說的,持續性資本開支偽裝成了擴張性資本開支。不過如果油氣價格高,這個局還是可以玩兒下去的,但是隨著北美頁巖氣的開發,天然氣不適合長距離的運輸,全球每天有4000萬桶產出的油要海運,漂在海面上有十幾億桶,能做成LNG海運的天然氣就是個零頭,所以北美天然氣的價格暴跌,只有歐洲價格的40%,亞洲價格的1/4,企業的經營性現金流也快速下降,又要利潤表好看只能不斷地擴大產量,資本開支越來越大,就變成了自由現金流持續惡化的局面,這其實就是龐氏融資了。 A: 有道理 郭荊璞: 根據我們的估計,北美的頁巖氣要產生自由現金流,氣價大約要在6~8美元/MMBtu,大概合人民幣1.3~1.8元/立方米,現在價格是3美元,還差得遠,所以我其實長期是看多美國天然氣價格的。 那麽頁巖油是否也是龐氏融資呢?這個一樣,也要看價格,如果價格持續下跌,企業現金流就會惡化到自由現金流為負,為了持續獲得融資,企業就有動力粉飾利潤表,那就需要增加資本開支以擴大產量,就變成龐氏融資了。 A: 那麽在頁巖氣和頁巖油的開采中存在規模效應嗎?指開采產量越大,單位成本越低 郭荊璞: 這個有貓膩的 說企業粉飾也不是亂講的,按照美國的準則,折舊是按照資源儲量的,獲得1億MMBtu的天然氣,累計的投入是1億美元,折舊就是1美元/MMBtu,但是儲量卻是隨著價格和成本變動的,只有價格高於成本的才能計入可經濟開采的儲量,才能計入折舊攤銷的base,這就給了企業巨大的操縱報表的空間。企業可以虛增自己的儲量,攤薄每單位油氣的成本,利潤表就會很好看,也可以也可以大幅減計儲量洗大澡,空間非常大,事實上自2013年起,就有不止一家大型頁巖油氣企業減計超過1/3以上的儲量。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頁巖油氣企業事實上是在燒投資者的錢,不斷地增加資本開支,來換取經營性現金流的,過去10年都沒有創造過自由現金流的行業,這在過去100多年的油氣開發史上是很罕見的,幾乎沒有過任何大型的油田開發有過這樣的歷史,為什麽呢?我覺得是錢的性質改變了。 換言之,過去的油氣投資主要是一種風險勘探,是技術主導的風險投資,最終是要現金流回報的,而以頁巖為代表的油氣開發,是傳統的油氣開發的池子滿了,溢出了。 或者說,是零利率和高油價,刺激了風險資本進入原來不值得開發的油氣資產,包括不能產生自由現金流的頁巖氣資產,也包括現金成本較低,也有自由現金流但平衡點很高的頁巖油資產,還包括現金成本就很高的北極和深海油氣資產。 我們用零利率的錢,投了一大堆看起來很好,但是其實沒有現金流的,成本很高的垃圾資產,這些資產構成了新的邊際。 A: 這意味著? 郭荊璞: 這其實也是我最擔心的事情,現在有人在猜測,油價暴跌會引發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我覺得可能不是這麽個因果關系,而是油價暴跌其實是因為我們在高的商品價格的刺激下,對成本高的,現金流差的邊際資產過度投資,最終導致邊際重新找平衡,價格暴跌,垃圾資產露了原型了,大家現在都在拼命想要回到那些真正有現金流的資產上面來,這個過程導致了油價暴跌,也會導致未來的垃圾資產價格的暴跌,比如公司破產,石油公司垃圾債違約。 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們在2015、2016或者什麽時候,一定會看到其他行業和領域的垃圾資產暴跌,因為投資於垃圾資產這個事情,這不是石油這個領域特有的,垃圾資產崩了,會導致一系列的事件,連鎖反應。 郭荊璞: 再說兩句陰謀論哈。 A: 好 郭荊璞: 我喜歡講陰謀論的話題,有趣,也有的時候有啟發。陰謀論有三個要素,損人利己、故意欺騙、合謀操縱,所謂conspriacA,就是共謀。 那麽我們可以看最流行的幾個陰謀論,美國針對俄羅斯,有損人利己,俄羅斯倒了血黴了,但是美國欺騙誰了沒有?沒有,人家實實在在把產量從500萬桶/日做到了接近1000萬桶/日,這是真實存在的,導致油價下跌的因素,所以美國針對俄羅斯搞陰謀,不成立。再然後,美國也沒跟人合謀,沙特合謀美國?打得正歡呢不是,沙特和頁巖油。 沙特針對頁巖油氣呢?損人利己不好說,長期來看,油價如果在60~100美元之間最有利,但是沙特犧牲了短期利益;故意欺騙有沒有?也沒有,沙特可沒欺騙美國頁巖企業什麽,所以這也不是陰謀啊。 A: 就是說這次油價暴跌與陰謀無關? 郭荊璞: 不好說,嘿嘿 郭荊璞: 先說合謀,OPEC算不算合謀?沙特聯合伊朗卡塔爾去壓低油價呢? 這里有第三個有意思的陰謀論,即沙特針對伊朗,因為這是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教派沖突,沙特能夠承受低油價10年以上,伊朗可能支撐不了這麽久,這是損人利己;沙特說服伊朗壓低油價對OPEC成員國有好處,實則針對伊朗的話,這符合故意欺騙,沙特一幫海合會小兄弟,都是遜尼派,這還真有合謀的意思。 我之前在群里面發過一個13年的思考,當時沙特請IMF評估一下,40美元的油價,沙特能撐多久,結論是2025年之前都沒問題,沙特人的生活水平不降低 誰沒事兒幹做這種壓力測試,伊朗卡塔爾科威特都不搞,就沙特搞,而且自打那時候開始,沙特就把自己產能開的滿滿的,一點不休息,這什麽意思啊? 我說呢,還真有那麽一點點的可能性,沙特確實有針對伊朗近幾年以來崛起勢頭的意思,而且沙特有能力有手段這麽做 A: 但是如果是沙特整出油價暴跌這麽大的動靜只為針對伊朗,是不是有點神仙打架百姓遭殃的意思呢?俄羅斯表示很無辜 郭荊璞: 美國那個國會,犧牲一部分人的短期利益去搞陰謀,哪怕是為了美利堅全體人民的長期利益,能通過?我百分百不信 沙特這種集權國家,真搞陰謀倒還有那麽點可能性,他反正評估好了,10年之內自己沒事兒,那別人就是連帶損失了 當然了,陰謀論歸根結底還是談資,是大眾媒體傳播的而已,只是中東的什葉派遜尼派沖突,恐怕為了20年是主旋律了 我差不多了,嘿嘿,羅嗦了幾句陰謀論 多說一句OPEC的政策目標,他們很多次表達過,即油價上升帶給產油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上升,能夠超過發達國家的人民,意思就是油價跑贏通脹就行了,我算過,今年油價55~65美元,就算是達標了,相對於2004年40美元的油價,OPEC絕對不是一個漲價組織。 B: 主持人:可以提問了嗎? A: 好的,那就提問吧 B @郭荊璞 陰謀論很有趣。。。請問能源占美國垃級債多少比例?尤其是頁巖油有關的垃圾債? 郭荊璞: 這個比例很難估算,現在說法大概也就是2~5%的比例,不知道是否可信,類似橡樹這類的公司可能會有更準確的數據,我看不少搞垃圾債的人很緊張 大的能源公司的評級,現金流狀況都比較好,不在垃圾債市場里面的 我簡單問過那麽幾個搞垃圾債的人,感覺他們持有的比例遠不止5%,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草根有偏太厲害 C: 能源相關的債券在高收益債券中占比約7%左右。前兩年新增發的高收益債券有很多是能源相關的。 郭荊璞: 恩,部分原因可能也是過去兩年資本開支在權益市場上融資很難了,頁巖油氣企業股票的高點普遍在2010~2012年之間 B: @C 這些10-12年的債什麽時候refi? A: 你講了兩個創見,有第三個嗎? 郭荊璞: 有一個算不算不知道哈,就是美國能源獨立的影響 A: 當然算,請展開 郭荊璞: 不管頁巖是否是龐氏,人家的產量是實實在在的,這極大改變了能源貿易的流向 未來呢,美國可能會實現部分的能源獨立,不止是國內的頁巖,還有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產出增加,北美或者西半球可能真的能源獨立了。這是能源,材料呢,南美和加拿大本來就是鐵礦石、有色金屬、糧食之類的產出區域,北美又是消費品的主要市場,西半球可能逐漸與東半球之間的貿易的必要性下降。 這里面,原來缺的主要是能源獨立。 A: 意味著西半球會走向自給自足?@郭荊璞 B @郭荊璞 同問。 郭荊璞: 西半球能源和市場獨立,美國對全球主要水道的控制還保持的話,就沒有必要全球駐軍,起碼沒有必要過度地介入高風險區域,全球的地緣政治風險會陡增,進一步導致美元資產的避險功能體現,也導致垃圾資產的崩盤,這是我的一些看法。。。 我現在不敢這麽說,因為美國也在很積極地介入亞太,和能源出口,即使是民主黨,應該也是希望2016年大選之後能夠出口原油 美國的孤立主義傾向畢竟不像100年前那麽強烈了 D: 美國能源獨立甚至出囗的前提是油價回到80以上吧? 郭荊璞: 最近法國這個事情,老右派又跳出來說,歐洲已經被占領了,講美國持槍的必要性,講孤立主義 郭荊璞: 天然氣和油的出口,和美國國內價格的回升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最終平衡價格我覺得應該在80美元或者之上 C @B 90概率大多在18-19年左右吧,但如今這個狀況,很多公司估計今年的利息償付就會出問題。 郭荊璞: 借著利息償付這個事情,再多說一句,我猜測頁巖油氣企業會在2015年盡可能增產,畢竟現金成本低 郭荊璞: 賭一把,先頂住再說,所以上半年估計還會看到美國持續增加產出的數據 A: 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短期油價會繼續下跌,然後再頁巖油企業破產一批之後回升到80美元以上? 郭荊璞: 先增產,然後同時尋求出售優質資產,能挺多久挺多久,看有沒有傻瓜進來把自己救活。。。 理論上說是這個過程 不過石油需求也是增長的,前面說來著,每年大概1%左右 A: 這種需求的增長未來一兩年會中斷嗎? C: 進一步增產的結果是油價下跌得更快,從過去六個月的情況來看,增產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油價下跌的速度。 郭荊璞: 所以呢,平衡移動和伊朗、伊拉克、利比亞關系更大,如果這三個不能滿負荷,美國頁巖油氣增產會在18~24個月里面被增長平衡掉,14年利比亞恢複了,油價就暴跌,最後一根稻草是利比亞 15年的達摩克利斯是伊朗,萬一談判順利,油價就起不來 需求增長看起來不會出問題,即便08、09年也沒出大問題,現在沒道理出問題 郭荊璞: 另外,我跟一兩個美國佬聊下來,感覺其實我們自己的策略是有問題的,美國現在非常希望向中國出口石油和天然氣 共和黨 A: 說個大一點的問題,如果美國向石油凈出口國轉變,有可能會導致國際上石油美元供應的減少、從而成為一個導致國際範圍內的通縮的因素麽? 郭荊璞: 美國、澳大利亞其實有一種聲音,就是希望中國參與到亞太的安全事務當中來,發揮大國作用,同時建立自由的能源市場,接受美國出口的能源 A: 中國不願意從美國進口油氣嗎? 郭荊璞: 我覺得石油美元減少還是資本回流美國,是很難區分的,兩個趨勢都是資本流入美國,只是流入美國的石油開采還是制造業,我們不知道 郭荊璞: 中國起碼在本屆政府之前是不願意的 郭荊璞: 我們的基本的能源安全戰略,是保證可靠來源的長期合同 美國一來不能算可靠來源,二來只接受自由市場隨行就市,不接受長期合同 11郎上臺之後,開始有聲音講能源安全就是多元化,這是丘吉爾的原話,這個改變很厲害 A: 11郎? 郭荊璞: XI=11,羅馬數字,哈哈 A: 哈哈, 說到長期合同,之前中國跟俄羅斯簽的石油供應合同中是固定價格嗎? 郭荊璞: 現在驗證的來源說不是,是照付不議,價格隨國際市場浮動的合同 A: 哦 郭荊璞: 美國人其實不理解我們的地方在於,他們覺得,如果你有錢,你就買油氣就好了,為什麽擔心有錢買不到呢?我們的認識里面,你是會因為政治原因不賣給我的 A: 就你來看,這個擔心是多余的嗎? 郭荊璞: 我覺得這個擔心是多余的,冷戰的最高峰蘇聯也沒掐歐洲的氣管,真正要擔心的是航路和水道的安全 A: 嗯 C: 看空油價一方對技術創新上有兩個觀點,一是過去五年來的美國頁巖油氣開采技術發展很快,這讓產油的邊際成本大幅下降; 二是過去幾年的高油價也促進了新能源技術及電動汽車等的發展。 所有這些技術創新帶來的改變是永久性的,並從長期來看是增加產出而減少需求的。能否談談技術創新方面的影響? 郭荊璞: 技術創新是這樣的,其實頁巖油氣革命是 一脈相承的,從致密砂巖氣,到頁巖氣,到致密油,再到頁巖油,技術難度遞進,開發成本遞增 頁巖油氣革命,我寫過一個報告,是成熟技術的整合,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核心技術,水平井,水力壓裂,高精度測繪,都是存在超過半個世紀的,是80年代開始整合,到2006年之後爆發出來的,所以這個技術進展,我們拉長時間看,是並不那麽迅速的 只是我們只盯著頁巖,會覺得,技術進步太快了,以後一定壓低成本更快,擔心這個其實不太有道理,看整個技術演進的歷史的話,速度就下來了 這是供給側的技術革命 郭荊璞: 需求這邊,真正的壓力在於燃油效率提高,而不完全是新能源替代 新能源的股票和債券和資產證券化,說穿了,都是把政府補貼證券化,也就是說新能源的核心並不是技術演進成本下降和油價之間的競爭,而是政府補貼的意願和能力 長期的低油價會導致政府補貼意願降低,進而影響新能源 政府收入下降,會導致補貼能力下降 A: 所以短期內還看不到新能源能成氣候足以取代石油? 郭荊璞: 5~10年之內不會,因為必須要電替代油 A: 關於電,網上有說什麽鋁電池,充一次電能供車跑1000公里,真實性如何? 郭荊璞: 石油價格暴跌,仍然在很多地方比煤貴5倍,比電貴2倍,同等能量,新能源都是發電用電,沒有電動車就不會競爭 鋁電池就是電解鋁的逆過程,這個是真的,不過產業化也許還20~30年吧。。。 我說短時間內不會電動車威脅汽油車,其實也在於電池 現在電動車必須要鋰電池,但是碳酸鋰產能瓶頸太厲害 我們09年寫過一個報告,叫《產能過剩的朝陽行業》,就是寫碳酸鋰 A: 產能過剩與瓶頸怎麽理解? 郭荊璞: 全世界的碳酸鋰,主要依靠鹽湖產能,礦山作為補充,大概能支撐2000萬輛純電動車的保有量,這個沒法威脅汽油車 A: 所以新能源能不能成氣候,關鍵就在電池技術? 郭荊璞: 電動車出現爆款之前,碳酸鋰產能過剩,出來之後2~3年就不足了,後來出了特斯拉 郭荊璞: 電池技術再好,改變不了用鋰的局面,10年之內 除非燃料電池車 其實不管是鋰電池、鋁電池,還是燃料電池,其實整車平臺都是類似的,但是都跟汽油車很大不同,重量分布、動力、總成這些都不一樣 一定要形成一個電動車產業,才能夠優化這些設計,但是動力源其實無所謂,鋰電池車改燃料電池車其實很簡單 所以我倒覺得,如果燃料電池車能夠率先做到比如3000萬輛的保有量,電動車就真的威脅汽油車了 郭荊璞: 美國和中國,都要在2025年削減20~30%的百公里油耗,這個很嚇人,電動車什麽的威脅都還在地平線下面,這才是油價的威脅 當然,美國的油耗優化目標是包含新能源汽車的 郭荊璞: 現在搞石油的人,基本都覺得油價差不多見底了,起碼一年兩年怎麽也見底了,但是我說你們去抄底,考慮過油耗降低的影響嗎?個個都很憂心忡忡 A: 是環保意識會抑制石油需求的增長是吧? C : 抄底的確實不少,從去年十一月底以來,應該說大量資金開始湧入與石油相關的基金。 從美國市場上最大的幾個ETF\ETN等的持倉來看,從十一月以來幾乎增加了快一倍,但這仍然沒法阻止石油價格直線式的下跌。 郭荊璞: 德國現在搞了全世界第一條內河LNG船,德國最怕天然氣被俄羅斯掐脖子,但是那也不願意用過多的石油,更別提煤炭了 郭荊璞: 沙特確實厲害,籠著手什麽都不做,就讓大家相信他還是老大 我是覺得13年他們就開始幹了,嘿嘿 A: 聽你一分析,覺得沙特老牛逼了 郭荊璞: 環保這事兒,歐洲人比美國人還是動真格的,歐洲慢慢地可能會出現LNG對柴油的替代,我猜的 郭荊璞: 集權國家就這點好處,碰上一個牛的大佬,真能長遠眼光 A: 哈哈,不知不覺快到11點了。看還有沒有其他問題? 郭荊璞: 油氣這個市場上,過去30年眼光最長遠的就是沙特和卡塔爾 不過啊,沙特老國王快死了,大蕭條時候販駱駝的小屁孩兒呢 哈哈,聊的很開心 A: 也很盡興 這樣吧,我先把尾收了 以前看了兩個郭師弟寫的帖子,我就覺得非常專業。今天的分享,繼續證實了這一點。很棒的分析和觀點。 郭荊璞: 我的格言是,不求有用,但求有趣 A: 哈哈 E : 就一個問題,各位覺得生物能源有前景嗎? A: 你繼續答吧@郭荊璞 郭荊璞: 我覺得,生物質發電或者制油,稭稈,樹皮這些,其實都是靠補貼做利潤的,這個我算過 美國人搞纖維素乙醇,有戲,杜邦搞的,已經產業化了 國內這邊,應該是華泰紙業在跟他們合作,我記得是這樣 F: @郭荊璞 對我們油企有什麽建議? 郭荊璞: 出去買油田,這兩年人家勒緊褲腰帶,以前不肯拿出來賣的好資產都上架了,好機會 油氣並購是風險投資之王 周期長,收益高,看眼光和膽識 A: 人家可能是想問你是應該囤油還是應該套保? 郭荊璞: 另外就是中國的煤化工還是要搞的 郭荊璞: 囤油可以啊,現在VLCC的租金已經開始火起來了,很多人租用拿來當海上浮動倉庫 E : 是,也想問對化工的建議 郭荊璞: 中國要能源安全,就是要多元化,咱還是窮人,不能放棄煤炭 窮人燒煤,富人燒氣,100多年來都是如此 A: 這樣,我先宣布今晚的分享正式部分到此結束。非常感謝郭師弟的專業分享,漲知識啊。明顯郭師弟也意猶未盡,有興趣的繼續與郭師弟討論 郭荊璞: 煤炭燒掉其實是可惜的,不如搞煤化工,附加值高了,有害物質集中處理,也幹凈 郭荊璞: 好地~ A: 感謝郭師弟 B : 非常有意思的討論。謝謝@郭荊璞分享專業知識和@A C: @郭荊璞 非常感謝! 郭荊璞: 現在有聲音要抑制煤制油煤制氣,但是又開口子搞煤炭分質利用了,就是要幹凈地用煤炭 E: @郭荊璞 漲知識 (完) |
盡管OPEC拒絕減產保價已導致油價創下五年半新低,原油產業資本仍在看空油價。
美國政府的數據顯示,截至1月6日當周,包括煉油廠、原油開采設備供應商等在內的產業資本對更低油價的下註創下三年新高。原油開采商的閑置設備數量創1991年以來新高,部分公司寧願支付罰金以提前結束設備租賃合約。
據彭博社,因擔憂油價自2008年以來最大的下跌還會繼續,能源公司加大了套保力度,同時減少了原油的開采。自沙特、阿聯酋和科威特重申不會通過減產保價以來,原油已經連跌7周了。
價格期貨集團(Price Futures Group)高級市場分析師Phil Flynn 1月9日在電話中告訴彭博社:
在原油暴跌中,開采商拼命地對自己的產出進行套保。他們希望通過套保鎖定當前油價, 因為他們相信油價還會繼續下跌一陣。
1月6日,紐約商品交易所內,WTI油價下跌6.19美元或11%至47.93美元/桶,為2009年4月以來首度跌破50美元。2月交割的WTI原油價格今日盤中再度下跌71美分至47.65美元。
投資者抄底
盡管產業資本仍在看空油價,但此前已有跡象表明,投資者在瘋狂下註油價反彈。
華爾街見聞網站上周四(1月8日)介紹過,油價刷新5年半新低並未能阻擋投資者的“抄底”熱情。彭博數據顯示,去年12月,四大美股原油ETF共“吸金”12.3億美元,創下了2010年5月以來的最大單月資金流入。
最大規模的原油類ETF USO 12月資金流入6.299億美元,本月截至8日已流入1.004億美元;追蹤WTI原油的DBO 7日在資金流入的幫助下收漲1.8%。
巴克萊上周三的報告顯示,大宗商品資產總規模去年11月跌至2760億美元,為2010年以來最低。在大宗商品資產整體出現凈流出的情況下,資金流入原油ETF值得關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