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從知乎上一個關於「香港iOS開發環境」的問題說起。
我並非技術出身,無法從iOS工程師的角度來分享「香港的iOS開發環境」。不過拋磚引玉,希望通過分享這兩年來在香港移動互聯網行業的從業經驗,讓大家對香港的互聯網行業從業環境有更深入的瞭解和引起關注。
來香港之前,相信我和大家對香港互聯網行業的憧憬是類似的,「1000M飛速卻廉價的互聯網接入」、「完善的金融投資體系」、「谷歌退出中國大陸遷往香港」、「騰訊阿里巴巴等都在香港上市」、「全民3G(如今已用上4G LTE)」、「沒有各種牌照許可證和審查」、「自由開放國際化」,這些耳熟能詳並讓人羨慕的、對香港及其互聯網的描述,無一例外讓我們認為香港這個上網「順暢」的地方,互聯網行業會是多麼發達?
當然,吸引我的還有香港理工大學的交互設計專業,是很多互聯網產品和設計師們嚮往的。一切聽起來都那麼互聯網。與之前在上海短暫的互聯網創業和從業經歷相比,香港彷彿更像是一個圓夢的地方。
一年的碩士課程畢業後,來自大陸的同學都一個個回到北上廣深,投身互聯網。而我選擇留在香港,並加入了當時剛剛起步並高速發展的TalkBox團隊,擔任中國地區經理。
智能手機和3G普及 APP外包缺新意
除了中國移動香港外,香港的各大移動運營商早早就完成了3G網絡的基礎建設和商業化。加上香港市民普遍的高購買能力,以及免稅帶來的電子產品低售價,香港的智能手機普及率非常高。幾個月前,香港更是提前步入了4G LTE時代。同時,Apps理所當然成為近年來香港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從零售、媒體、金融到娛樂、教育、政府等等,各行各業的企業和機構都希望擁有一個或一系列Apps以提高競爭力。不僅僅是傳統行業公司,即使本地有強大IT背景的互聯網公司如Openrice、JobsDB等,也都選擇將移動產品外包。
因此,香港成就了數家有一定規模的Apps外包公司,如Green Tomato、Cherrypicks、MTel、InnoPage、AppTask等等,團隊從十幾人到上百人,十人以下的小團隊更數不勝數。業務從Native App、Mobile Web等移動產品設計、開發外包,到移動廣告推廣、公關等。流水線式的外包生產,很難點燃創新火花,每年香港製造的幾百個Apps,大多千篇一律,缺乏新意。
外包公司和創業公司的創新路
近幾年有外包公司開始涉足自主技術及產品研發,外包公司從事研發有兩個目的,第一是為轉型找方向,第二是研發的新技術和面向大眾產品成為不錯的廣告招牌,吸引更多外包客戶。
以大家熟悉的TalkBox為例,它便是外包公司研發團隊的產物,所以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創業公司。TalkBox是Green Tomato公司的獨立研發團隊Farm,繼2009年推出HK Movie後又一個得到廣泛好評的自主研發產品。TalkBox最初由一個4人團隊開始進行研發,最高峰時由近20人參與到TalkBox的各項工作中。對於一個在香港,還沒找到商業模式的互聯網公司來說,已經很了不起了。TalkBox語音信息設計的創新是驚豔的,以至於很快成為各種手機通訊應用的標配,被國內各大互聯網巨頭紛紛跟進,就連Facebook最近也在其Messenger裡加入了類似功能。
TalkBox的例子,反映出了一部分香港互聯網從業者的問題——香港互聯網不缺有才華且不願抄襲的人,但對中國大陸市場不瞭解甚至恐懼、對互聯網融資和運營缺乏經驗。記得李開復老師曾經建議TalkBox的母公司應該放棄外包業務,公司上下全力投入到TalkBox來應對競爭。只是開復老師無法想像,外包業務對這家公司的重要性:光靠概念和投資,真的不足以養活這家在移動互聯網做了10年上的百人公司,更不用說由此帶來的風險。
當然香港也有一些不錯的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如Stepcase, Primitus, 6wave、Editgrid等,都有著不錯的產品,也有微型但精幹的團隊。與有外包公司做後盾的團隊相比,他們的生存環境更加艱難。香港本地市場太小,互聯網行業經歷了2000年互聯網泡沫洗禮,在資本市場活躍的香港這些公司卻無人問津。偶爾會有來自大陸或海外的風投關注,但實際融資成功率很低。
最近一段時間香港出現了面向互聯網的孵化器如CoCoon和AcceleratorHK等,不過目前還未見到成功案例,所以現在下結論為時過早。
十年河西 互聯網已成冷門
另外我提一下相關行情,與國內互聯網欣欣向榮不同,一個香港的大學本科應屆畢業生,從事Apps或者其他IT開發。起步工資大約10-12k港幣,相當於普通地段30多平方兩室一廳的一個月房租,或者繁忙茶餐廳有經驗的洗碗工收入。相信這也是國內不少互聯網公司給應屆生的開價,只是香港生活成本要高得多,且幾年內晉陞空間不大,屬於比較冷門低薪行業。相比之下,如今讀IT專業的學生,如果進入投行做IT Backend Support而不是在外包公司寫App,起薪可以高出非常多。
也就是10年前,2000年互聯網泡沫前,香港互聯網工程師最熱門,有幾年經驗可以開到近10萬的天價月薪。泡沫後大財團們對互聯網不再有信心,無論是私有化退市還是科技業務轉型,資本不再圍著互聯網創業者轉。10年來,創業者始終找不到資金發展,也成了香港互聯網產品發展的死結。
而事實上,10年來互聯網不但沒破,且創新仍在繼續。56K的貓甚至被換成了千兆光纖,大陸的互聯網企業也成了世界的焦點。而香港,還沒走出那場陰影。
總體來說,互聯網在香港屬於夕陽行業,資本不青睞,政府不支持,企業不投入,人才往外跑,家長覺得小孩讀IT沒前途。這幾年因為智能手機在香港的高普及率,Apps開發創造了一些機會,有人看到曙光,2000年倒下去的一代有一些人希望捲土重來,試圖重新創出一片天地,無奈環境已大不如從前。
即使家家戶戶擁有1000M的廉價寬帶接入,又如何?
1月15日消息,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馬云今天向員工發出信件,宣佈於2013年5月10日起不再擔任阿里巴巴集團CEO一職,將全力以赴做好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全職工作。
他表示,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將主要負責阿里巴巴董事局的戰略決策,協助CEO做好組織文化和人才的培養,」並將會和大家一起加強和完善阿里的公益事業」。
馬云在信中說,「從心底裡,我佩服今天的年輕人。互聯網是年輕人的天下,能給他們提供更多、更大的舞台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的榮幸,也是我們這些人可以給公司未來創造最大的貢獻所在。今年,阿里絕大多數生於60年代的領導者將會退出管理執行角色,我們將把領導責任交給70、80年代的同事們。因為,我們相信他們比我們更懂得未來,更有能力創造明天。」。
馬云說,「做自己開心,做自己能做的,配合好比我強的人的工作是今天的我最應該做的正確事」。
此前的1月10日,阿里巴巴集團宣佈了自1999年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組織架構變革,成立了25個事業部,並將原有業務決策和執行體系進行了調整,新體系由戰略決策委員會(由董事局負責)和戰略管理執行委員會(由CEO負責)構成。
馬云強調說,基於阿里巴巴集團已經成型的接班人體系,他對未來的管理團隊充滿信心,「阿里的業績讓我驕傲,但更讓我驚喜的是阿里人的成長。阿里獨特的文化造就了大批獨特魅力的阿里人。作為創始人CEO,退讓CEO是個不容易的決定,因為這容易造成誤解。特別是我這個年齡,還是常規意義上年富力強的時候。我絕無偷懶之想法,儘管當阿里巴巴CEO絕非易事,我是看到阿里年輕人的夢想比我更美,更燦爛,他們更有能力去創造自己的明天」。
馬云說,「阿里立志發展102年,我們還有88年要走。沒有健康,良好的年輕人接班制度,我們很難想像我們會走到那一天。今天只是我們未來N次領導者輪崗換班中的第一次。今天的阿里巴巴已經有這樣的能力、實力和責任做好接班人制度的建設。而且我們必須有這樣的能力」。
作為阿里巴巴集團組織管理文化的顯著特徵之一,接班人制度自公司成立以來存在至今,其核心為每一級主管都必須有意識的將培養自己的接班人作為日常工作的組成部分,將自己的管理心得、思路以及對未來管理形式的探索,通過言傳身教,以及「傳幫帶」形式傳輸和分享給年輕管理者,幫助他們更好的成長為下一代的阿里集團管理者。
為了將此制度落實到位,阿里巴巴集團還成立了組織部,著眼於幹部制度的建立、幹部的成長和企業文化發展和傳承。阿里巴巴組織部每年都會對集團和各個子公司進行一次大規模人才盤點,為公司的未來發展進行人才儲備。
而就下任阿里巴巴集團CEO人選問題,馬云表示,「接任創始人CEO是個很艱難的工作,特別是接像我這樣性格鮮明的而又『ET'類的CEO更是需要有巨大的勇氣和犧牲精神。阿里有幸有數位這樣的人才,每一位都具有罕見的領導魅力和風格。他們將會給未來的阿里帶進不同的元素和氣質。但要說服他們作出如此巨大的犧牲和投入,確非易事,這也是我考慮了一年多的事。所以我提前數月宣佈離任CEO,鼓勵年輕同事站出來擔當,大家不用擔心,我們有信心在5月10日宣佈新任CEO」。
每年的5月10日,是阿里巴巴集團一年一度的「阿里日」,每年的這一天,公司都會有慶祝活動,舉行集體婚禮,並開放公司為「親友日」,讓阿里人的親屬和朋友走近阿里巴巴、感受阿里精神,以示阿里文化和阿里理念的薪火相傳。而今年的5月10日,恰逢淘寶成立十週年。
附信件全文
各位阿里人,
期待寫這封信很久了,終於等到了這一天,這一刻。。。。
我將在2013年5月10日,不再擔任阿里巴巴集團CEO一職,將全力以赴做好集團董事局主席全職工作。
此時此刻,我只是想和家人,同事,朋友,合作夥伴,親們說聲:謝謝。謝謝你們支持了我14年。我知道自己的性格和做事方式方法,你們的寬容和信任,特別是全力以赴的創造,讓我有了人生最珍貴,最難忘的14年。
9年前初創淘寶時,有位投資者朋友和我談話,希望我有一天不再擔任CEO。他認為我不會是個標準版的合格CEO,我同意他的看法呵呵。但我知道那時候的我和公司都沒有準備好。從那時候起,我和我的團隊就開始為這一天努力。我們也許不會是最成功的公司,但我們希望自己是最持久,最具活力的公司。
這14年來,阿里的業績讓我驕傲,但更讓我驚喜的是阿里人的成長。阿里獨特的文化造就了大批獨特魅力的阿里人。作為創始人CEO,退讓CEO是個不容易的決定,因為這容易造成誤解。特別是我這個年齡,還是常規意義上年富力強的時候。我絕無偷懶之想法,儘管當阿里巴巴CEO絕非易事,我是看到阿里年輕人的夢想比我更美,更燦爛,他們更有能力去創造自己的明天。
14年的創業經歷讓我幸運的看清了自己想做的,能做的和必須放下的。。。。從心底裡,我佩服今天的年輕人。對於互聯網行業來說,48歲的我不再「年輕」,阿里巴巴的下一代比我們更有優勢運營好互聯網生態系統。
互聯網是年輕人的天下,今年,阿里絕大多數生於60年代的領導者將會退出管理執行角色,我們將把領導責任交給70,80年代的同事們。因為,我們相信他們比我們更懂得未來,更有能力創造明天。能給他們提供更多,更大的舞台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的榮幸,也是我們這些人可以給公司未來創造最大的貢獻所在。
大家肯定很關心誰是未來的CEO吧。接任創始人CEO是個很艱難的工作,特別是接像我這樣性格鮮明而又」ET」類的CEO更是需要有巨大的勇氣和犧牲精神。阿里有幸有數位這樣的領導者,每一位都具有罕見的領導魅力和風格。他們將會給未來的阿里帶進不同的元素和氣質。但要說服他們作出如此巨大的犧牲和投入,確非易事,這也是我考慮了一年多的事。所以我提前數月宣佈離任CEO,鼓勵年輕同事站出來擔當,大家不用擔心,我們有信心在5月10日宣佈新任CEO。
各位阿里人,阿里立志發展102年,我們還有88年要走。沒有健康,良好的年輕人接班制度,我們很難想像我們會走到那一天。今天只是我們未來N次領導者輪崗換班中的第一次。今天的阿里巴巴已經有這樣的能力,實力和責任做好接班人制度的建設。而且我們必須有這樣的能力。
再次謝謝大家對我的信任。即使不是2013年的5月10日,我也終究有一天要離開CEO崗位的。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我將主要負責阿里巴巴董事局的戰略決策,協助CEO做好組織文化和人才的培養,並將會和大家一起加強和完善阿里的公益事業。
我相信,做自己開心,做自己能做的,配合好比我強的人的工作是今天的我最應該做的正確事。
If not now, when? If not me, who?!此時此刻,非我莫屬!
阿里人,GO!
馬云
阿里巴巴集團CEO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2013,1,15
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近一半中國人在使用互聯網,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廣告價值。越來越多的廣告主選擇互聯網進行廣告投放,網絡廣告支出逐年遞增,但廣告主也會面臨虛假流量等網絡廣告作弊行為。秒針公司近期發佈了《互聯網廣告反作弊技術白皮書》,揭秘了6種互聯網廣告作弊行為。
1.廣告CTR 異常:
主要指虛擬點擊或惡意點擊,即Click/PV 過高比例,或者起伏很大。
2.廣告訪問IP 分佈異常:
通過Log 日誌發現某幾個IP 產生大量的點擊或者曝光數。
3.URL,訪問者指紋信息(瀏覽器,操作系統等)異常:
例如大量的點擊或者曝光數,都來自於同一版本的瀏覽器或操作系統,或者佔比過高;或者點擊或曝光的訪問者信息中帶有Robot/Spider 等標識信息。
4.廣告點擊沒有對應的曝光請求:
如果廣告同時監測了曝光和點擊,廣告的點擊IP/MZID 前都應該出現對應廣告的曝光,且絕大多數都應該出現在同時段的曝光日誌中。
5.廣告來源異常:
點擊或者曝光的Referer 可以標記點擊或曝光的來源頁面,如果大量來源集中在某一頁面,且不是廣告所在的Web 頁面,可能存在媒體在其他流量大的地方(如BBS)設置隱藏頁面來充當曝光和點擊。
6.廣告訪問時間分佈異常/規律
某些IP/MZID 每分鐘定時出現在點擊/曝光日誌中,或者連續點擊/曝光的發生時間的間隔過於規律。
| ||||||
□ 安替 文 你做的任何事情、說的任何話、寫的任何信息,都會被他人知道, 再也沒有任何秘密可言——我說的還不是目前令普通官員人人自危、連手錶都不敢戴的微博,而是本土科幻作家劉慈欣著名三部曲 《三體》 第二部 《黑暗森林》 中預設的場景: 外星 “三體人”通過高科技“智子”鎖定了地球的科技進展,監控了人類所有的行動、語言和信號,人類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于敵人眼皮底下尋找出挽救地球命運的“面壁計劃” 。 科幻小說描寫的完全沒有 秘密的生活的確是不值得過的。 如果給愛人的炙熱情書、公司的投資方案,乃至國家的作戰方案,隨時會被公開在大庭廣衆之下,這種完全透明的地球其實和地獄沒什麼兩樣 :個人主義迅速消失,人性高度趨同並且惡化,任何組織都會很快解體。 “文革”中甚至夫妻、父子相互揭發,社會從此走向崩潰的惡行惡狀, 就是 “透明地獄”某個角度的迷你演示版。 保密,在本質上是對獲得的信息不對稱地位的維持。依照維持主體不同,個人、公司、國家的這一行為分別可以叫作“保護隱私” “保護商業機密”和“保守國家機密” 。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保密造就了個人、組織和國家的競爭性邊界,保護其內核(個性、公司核心競爭力、國家戰略)不會解體。 相比而言,國家的保密能力最強,而個人最弱。在民主社會中,個人隱私和商業機密會通過立法加強保護,同時允許媒體作為“第四權力”對代表公權力的政府擁有的秘密進行“合法泄露” ,以保持合理的制衡,避免政府濫用信息的不對稱地位而作惡。極權社會中情形則相反,個人隱私被極大侵犯,國家機密的定義則無限擴張,以實現國家對個人和社會的完全控制。 互聯網的出現,對這種傳統的保密結構產生了革命性的衝擊。遊戲在重新洗牌。2010 年11月, 維基解密(WikiLeaks)網站公佈了美國 220萬份外交文件,裡面包括數萬名政治立場迥異的各國學者、記者在美國使領館的交談記錄。中國讀者看到這些詳細記錄時,大概都覺得,這對美國外交系統的衝擊不亞于“9 · 11”事件。堂堂超級大國的外交系統內部討論,竟然被扒了個底朝天,那麼以後外交還有什麼秘密和戰略可言? 美國政府表現出的態度也 是如此,不但規定政府僱員不得訪問維基解密網站,還將曾與網站站主阿桑奇(Julian Paul Assange)聯繫過的人都列為重點追查目標。年輕的美國互聯網活動家斯沃茨(Aaron Swartz)近日自殺,也和 FBI 意圖逼迫他供出與阿桑奇的聯繫細節有關。 維基解密事件爆發一年半 後,王立軍叛逃美國駐成都領事館,之後的微博完美地演示了互聯網在中國是怎麼揭示政府官員秘密的。這樣的現象延續至今,幾乎每個星期,微博上都會有各路 “表哥” “房姐” “12 秒叔”登台亮相, 充分展現了2.0 時代瘋狂的網絡公開性。 但是,其實無論維基解密還是微博爆料,都沒有損傷美國或中國政府的核心利益;盡管,它們各自的應對機制有很大的不同。 美國人早就預料到“秘密 外交”這種前媒體社會的遊戲會最終結束,因此在上世紀60 年代便開始提倡“公開外交” 。 如果秘密最終無法保持,那麼退而求其次,由自己把握秘密公開的時機,也會在尚不適應公開性的國際社會獲得競爭利益。從奧巴馬政府開始, “公開外交”直接轉成了“網絡外交” ,除了對真正需要保密的核心信息加大保密力度,其他一切信息都實時在互聯網公開。 美國從政府、智庫、社會到個人,開始適應這種幾近完全公開的工作方式,讓整個美國社會都成為了美國外交的一部分,充分把國家信息軟實力發揮到最大程度。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在外交上如何能和這樣“全民皆外交官”的美國競爭?同時,也只有在主動過度公佈信息的情況下,真正的戰略才能通過“信息噪音”得以隱藏。 在中國,基於目前互聯網的管理特點,微博爆料指向的大都是部門領導和地方政府官員。歷史上第一次地方貪官無法刪除抨擊自己的帖子,這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放大了針對 地方政府的“反腐”運動的宣傳效果,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能力。微博成為中央級的輿論陣地,受到了黨和中央政府高度重視,甚至微博發生技術障礙臨時死機,都會接到政府官員的關切電話。 當微博發展成中央級媒體 之後,互聯網就南橘北枳,從阿拉伯的革命工具,演變成中國實施政治治理(Governance)的有機部分。 作者為專欄作家 |
【i黑馬導讀】中國的互聯網圈,有這樣一批企業,它們從誕生之日起就要經受傳統道德和世俗觀念的考量,扛不過來就死了,扛過來就變成了一條好漢。
如果時間倒退到十多年前,以當時的眼光打量今天一些成功的互聯網公司,它們並非一開始就具備明星氣質,甚至很容易和世俗觀念中的「離經叛道」、「不務正業」掛上鉤。它們在所做的創新,不僅需要智慧和勤奮,還需要勇氣;它們不僅要面對市場競爭,還要應付世俗的偏見。因為成長路上的坎坷,它們更加勤奮、更加謹慎。頂著傲慢與偏見,「無意中」,它們長大,變成了成功的公司。
「野孩子」360
中國互聯網企業中最「野」的公司要數360了。360創始人周鴻禕此前曾做過流氓軟件3721,後來竟然洗腳上岸,做起了反流氓軟件的網絡安全公司。因為「出身不好」,360在創業初期為了紮穩腳跟,只能拼用戶體驗和創新。周鴻禕曾在多個場合講:「創新就是敢於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敢於放棄大公司不敢放棄的利益。」360開創了免費殺毒軟件時代,一舉結束了包括瑞星、金山、江民、卡巴斯基、諾頓等收費殺毒軟件在中國市場上的時代。360剛剛扛起免費大旗殺入網絡安全市場時,被同行厲聲質疑:為什麼要破壞市場規則?
殺毒軟件的市場規則是什麼?在收費軟件時代,各家公司暗中都有自己的病毒編寫團隊,定期發佈病毒,並搶先於對手發佈有效的殺毒補丁,因而市場競爭最激烈時,也是電腦病毒肆虐最嚴重時,遭殃的是普通用戶。儘管從沒有人承認這樣把道德踩在腳下的卑鄙行徑,但對比一下,自從360終結了收費殺毒軟件時代後,計算機病毒已經變得非常少了。
2012年美國著名做空機構香櫞(Citron)對360發起連續做空行為,但360股價堅挺,最終讓做空方損失慘重。儘管360還沒有完全甩掉「野孩子」的帽子,但資本市場認可了它的價值。
騰訊:從「山寨之王」到中國互聯網之王
「山寨」是馬化騰的原罪。有人說騰訊「自打娘胎裡開始就抄襲」,不是沒有道理的。1999年2月騰訊開發出第一款即時通訊軟件OICQ,這款軟件是模仿國外非常流行的一款同類軟件ICO。當騰訊把OICQ推向市場時,很多人誤以為這就是ICQ,經常有用戶錯用ICQ的賬號登陸失敗的情況。ICQ一紙訴狀講騰訊告上法庭,騰訊才將名稱該為QQ。此時騰訊已經完全擊敗對手,2000年左右,QQ在國內在線即時通訊市場佔有率幾乎達到100%。
嘗到山寨的甜頭以後,騰訊徹底走上了山寨之路,從QQ遊戲大廳(抄襲浩方對戰平台)到QQ堂(抄襲盛大泡泡堂);從財付通(抄襲支付寶)到QQ旋風(抄襲迅雷等);以及QQ醫生(抄襲360安全衛士)等,幾乎所有能夠抄襲的都不會放過。面對騰訊「毫不顧忌商業道德」的行為,業界和媒體發起了猛烈圍攻,2010年《計算機世界》一篇名為《「狗日的」騰訊》更是把這種矛盾推向了空前的高度。姑且不談騰訊道德上的問題,作為中國三大互聯網巨頭之一,騰訊的產品研發能力令所有同行都感到不寒而慄。
即使在今天市值達5000多億港幣的情況下,騰訊依然「狼性」十足:市場出現一個有潛力的產品,騰訊內部立刻有數個團隊蜂擁而上,那個團隊在最短的時間開發出來並比既有產品更好就可以運營該產品,產品成功後可以獲得巨額獎勵。據稱騰訊養著一批程序員,平日裡宅在家打遊戲、看電影,工資照發,如有需要,一聲令下,可以連續半個月、每天16個小時連續寫代碼。
騰訊今天的所做所為固然存在爭議,但如果沒有在前幾年堅持把QQ做大做強,也無法發揮其今天巨大的平台優勢,也就無法實現其壟斷、扼殺創新效果。
「網絡紅娘」世紀佳緣
不是誰都可以像360那樣彪悍。
2011年5月11日世紀佳緣在納斯達克掛牌交易,市值約3.4億美元。2003年龔海燕花兩千塊錢搭建網站,在復旦大學一間宿舍成立世紀佳緣網站時,從未想過有一天會上市,大概也沒料想到,這門生意會招致那麼多非議。
在當時很多人眼中,世紀佳緣就是今天的陌陌,是一個「約炮網站」。不僅如此,上面還充斥著詐騙與信任危機。類似「世紀佳緣遭遇信任危機 網絡徵婚期待法律規範」的報導不斷拷問世紀佳緣的管理能力和審核機制。偏見帶來的困擾是企業經營中的任何問題都會被無限放大,脫離市場競爭和企業管理本身,上升到到道德層面對企業進行評價。世紀佳緣面臨的不是市場競爭的問題,而是如何獲取公眾道義上的認可。
世紀佳緣不斷強調自己作為一家「嚴肅婚戀網站」的立場,通過驗證用戶證件資料等完善管理機制,儘管不能做到保證所有用戶信息真實有效,但基本控制在可控範圍。
世紀佳緣把傳統的婚介所和紅娘搬到了網上,截止2012年三季度,擁有註冊用戶7300萬人,每天有5000-8000人把狀態從「求交往」改為「找到意中人」。
要上市修成正果的9158
有一家公司——9158。相比起世紀佳緣,9158遇到的偏見有過之而無不及。之前9158在公眾面前的曝光度並不高。隨著多玩YY上市,業務模式十分相似的9158被迫站在了媒體的聚光燈下。
作為國內最大的多人視頻社交平台,截至到2012年11月份,9158註冊用戶近3億人。它提供了一種十分簡單的社交模型:草根明星+粉絲。通過招聘主持人和草根藝人來主持網絡虛擬房間的社交活動,並吸引粉絲加入。普通用戶成為在此平台可以向喜歡的主持人、藝人等贈送付費的虛擬道具。
外界將9158的這種模式稱為「曖昧經濟」。這讓9158的創始人傅政軍很惱火,「古代的街頭賣藝不不正是靠著圍觀人群的喝彩與捧場嗎?我們只根據時代的需求,將『perform in the streets'變成了『perform in the internet'而已。」 批評的聲音說9158的有些女主播為了賺錢,就故意穿得很暴露。為了規範主播行為,傅政軍說他也絞盡腦汁,開發了一套機器加人工的監控軟件,一旦發現違規行為立即關掉房間。「我絕不敢撈偏門,9158已經走過8年,若是靠撈偏門早死了」。
9158的成功吸引了眾多競爭者加入,其實但並不像想像的那樣容易賺錢。「六間房、搜狐秀場、56都來做了現在,沒有一家賺錢的,40%的主播費用、20%的銷售費用再加上20%的推廣費用,還有服務器、研發、監管等各項費用不計其數。」傅政軍說。2011年9158被牽涉入「網絡吸毒案」中,事實上9158和警方一直保持著密切合作,杜絕類似違法行為的發生,但這樣嚴重的負面消息散播開來時,9158不得不花費巨大的精力去應對。
互聯網大潮中很多一出生就受到投資人熱捧的創業公司最終都含著金元寶夭折了。而在經歷過洗禮的企業在站穩腳跟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如果說360、世紀佳緣通過上市已經修成正果的話,那麼9158還差一步之遙。不久前傅政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今年市場好的話,天鴿集團或許將赴美上市。」
【相關閱讀】i黑馬:9158的在線夜總會生意
【i黑馬導語】你難以想像,一個由無數個網絡演藝吧——KTV視頻聊天室組成的視頻網站2012年的營收居然近10億元。但這就是9158這家杭州第二大互聯網公司的魔力所在。
據《21世紀商業評論》報導,9158是由傅政軍2005年創辦的浙江天格信息技術公司運營,已經完成了三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台灣C2創義管理顧問公司、IDG資本和新浪。新浪是9158第一大股東。9158旗下運營著兩個視頻社交平台,分別是「9158.com」和「新浪微秀」。
9158就相當於是一個在線夜總會的平台提供商,然後將一個個虛擬的在線「秀場」(網絡演藝吧)分包給一個個「承包商」。
任何一個「承包商」,只要能找到5個主播,為她們配備好電腦、攝像頭和麥克風,並通過9158的官方審核,他就能在9158社區免費開設一個「網絡演藝吧」(KTV視頻聊天室)。在9158體系中,這些「承包商」被稱為「室主」。
9158每天都有上萬個這樣的「網絡演藝吧」開門迎客。一個演藝吧一般由兩三名女主播同時主持(男主播非常罕見),她們為成千上萬的訪客提供歌唱、跳舞、賣萌、搞怪、聊天甚至是調情等各種「才藝表演」。作為回報,她們會收到訪客們送出的各種虛擬禮物,每件禮物折合人民幣從5分錢到600元不等。9158有兩三千萬的活躍用戶,同時在線人數高達70萬。9158平台上,95%以上的用戶是免費享受的觀眾。他們大多數人都是不富裕的,他們負責捧「人場」。真正給美女主播、室主和9158貢獻收入的是少數「大款」,他們負責捧「錢場」。
《21世紀商業評論》曾描述過這樣一個瘋狂的案例:在一個KTV視頻聊天室裡,為了爭奪一個女主播的芳心,9158的VIP用戶蘇雷和安楠展開了「斗富」,競相向這個女主播送出各種奢華的虛擬禮物。而在賬戶裡的虛擬貨幣用完之後,蘇雷打通了傅政軍的電話,他準備向這個女主播送出1128架「虛擬飛機」,因為她的生日是11月28日。
這些「虛擬飛機」並不是免費的。每一架「虛擬飛機」標價30萬虛擬貨幣,折合人民幣為300元。也就是說,蘇雷當晚送出的1128架「虛擬飛機」,價值人民幣33.84萬元。而收到禮物的女主播可以從中分成75%,9158可以分成20%。9158.com和微秀總計有1萬多名主播,平均月收入4000~5000元。
9158模式已被2012年剛在美國上市的YY語音學了個十足,並獲取了近億元的營收,為其成功上市立下汗馬功勞。現在很紅火的唱吧、陌陌都很適合轉向這個模式。這個留待I黑馬哥明天繼續評論。
運行了數年的互聯網信貸,正在努力尋找自己的中國發展之路。
35歲的胡勇是一名IT工程師,上班時間,他電腦上時常閃爍著幾個窗口,有炒股軟件大智慧,最近又加上了一個外掛窗口。
「沒有外掛,根本搶不到。」他興奮地說,就像在網上搶購春運火車票,眼下撩撥胡勇神經的外掛,能搶到網上放貸機會,新的借款標的一放出來,僧多粥少,幾分鐘不到就被胡勇這樣的放款者一搶而空。
沒有抵押,沒有擔保,以雙方可以接受的利息,向陌生人借錢,或者把錢借給陌生人,聽上去如同天方夜譚,但時下已經風靡網絡平台,這就是被稱為P2P(個人對個人)的融資模式。
對於借款人,P2P的吸引力在於方便和容易獲得;而對於放款人,資金回報率遠高於銀行存款或多數理財產品,網絡平台省卻了傳統金融機構的大量成本。
2005年3月,英國Zopa網站正式推出P2P網貸模式,之後迅速在美國、歐洲和日本複製。他們的口號是「摒棄銀行,每個人都有更好的交易」。
在中國,2007年8月第一家P2P網貸平台——「拍拍貸」誕生。而到2012年年底,據安信證券統計:全國網貸平台已超過300家,全行業成交量高達200億元。
這一年,國內的網絡貸款平台更是進入了爆炸式的增長期,以其中的一家公司——人人貸為例,據其年報顯示,2012年網站交易額3.54億,同比增長了803%。
對胡勇來說,P2P是一項門檻低、收益高的新型投資。「觸網」的一年裡,他將自家的閒錢40萬陸續投到了人人貸、紅嶺創投、E速貸等不同網貸平台上,全年的獲利超過5萬。
不過,這種迅猛發展的新型投資方式,眼下卻正深陷爭議之中。
貧瘠的土壤
在中國,信用數據庫由央行徵信局管理,目前絕大多數P2P公司難以共享。
「有新標的了!」外掛彈出小窗口,胡勇迅速掃了一眼屏幕,其中有借款人的信用等級、資產狀況、貸款用途等介紹,不過,這些並不重要,因為他投放的網貸平台都承諾保證本金,收益率最高的才是首選。
不久,胡勇的2000元錢通過互聯網飛到了1000公里以外的王俊鵬的手上。
王在廈門經營一家賣女鞋的小店,他想趕在春節前進一批新貨,需要3萬元錢。
區區3萬元,對於銀行來說金額太小。按照銀行業業內目前約定俗成的標準,500萬元以下為小微企業貸款。像王俊鵬這樣的小微企業主根本無法進入銀行小微貸款的視野。
王俊鵬在人人貸上提交了身份認證、工作認證、信用報告和收入證明,接下來等待審核。到第7天晚上,王突然收到41封郵件,有41個投資者放款給他。轉天,王的貸款到賬了。
不過,王俊鵬需要付給借款人15%的年利息,付給人人貸3%的服務費,分9個月償還,月還本息3545元。
王俊鵬僅僅是胡勇數百位素不相識的借款人中的一員,胡勇曾經給湖南的一個防水工程承包商貸了2000元,也給為聖誕節補庫存的一家江蘇外貿企業投了1800元。
小額與分散,正是互聯網上借貸生意運行的重要邏輯。
目前,多數P2P平台採用無擔保的信用借款,金額不超過30萬元。拍拍貸平均金額不到9000元,人人貸的戶均金額在4萬-5萬元。
人人貸和拍拍貸幾乎不約而同採用了這一風險控制策略,不僅要求每位出借人將資金分成多份,也將每筆借款拆分成多份。
例如,胡勇投入5萬元資金,在網上,他被建議分成100筆貸出,平均每筆500元。這種方式利於保護借款人的資金安全,當一個用戶無法還款時,出借人的損失也只有500元。
但這不足以完全覆蓋風險,網絡貸款公司成立的初衷是幫助最需要的借款人,同時追求利潤。不幸的是,現實中很難兩全。從整體而言,最急迫需要資金的人,往往也是在還款能力上最有問題的人群。
在中國,網絡貸款公司的生長土壤甚至更為貧瘠。在美國,每個人都有一個終生相伴的社保賬號,連著信用分數,網站只需要與評級機構合作,就能拿到分數,大大降低信貸成本和信貸風險。而在國內,個人消費和金融信用數據庫由央行徵信局管理,相關數據尚不完善,且目前絕大多數P2P公司難以共享其數據庫。此外,由於網貸的人群是傳統信貸業務尚未覆蓋的,根本無法根據銀行的信貸記錄判斷其信用情況。
這意味著,P2P公司需要自建一套徵信系統,信息加工和分析使用的成本直接降低了其盈利水平。
以拍拍貸為例,2012年的交易額接近4億,才基本實現了收支平衡。
在他們90人的團隊中,做技術的佔到三分之一,每天的工作是對借款人在互聯網上所有碎片化的信息進行收集和分析,考察指標多達百項。數據挖掘不了的,通過人工介入,之後再將人工所得轉變成數據。
也許你不會想到,微博的使用情況也能變成信用分數。據拍拍貸CEO張俊介紹,如果一個人有200粉絲,但跟粉絲之間的交互度不高,另一個人也有200粉絲,但經常交互彼此評論和@,如果前者的信用加分是1分,後者就會是3分。
這一邏輯是基於對違約成本的考量,互聯網上的負面信息對後者壓力更大,也就增加了他的違約成本。
網貸最後一公里
鼠標加水泥才是未來。
在中國,做網絡貸款公司賺不賺錢?翼龍貸的董事長王思聰算了一筆賬。
翼龍貸的盈利來自向投資者收取1.5%的賬戶管理費。王思聰說,交易額做到10個億,賬戶管理費達到1500萬,才能實現收支平衡。在這之前,只能一直虧。
在他看來, P2P只有做高利差才能覆蓋成本,但國家規定小額貸款公司的貸款利率不得超過國家基準利率的4倍,這也使得P2P的處境頗為尷尬。
翼龍貸從借款方收取4%的服務費,其中1%作為風險保證金,剩下的3個點,要支付給合作機構進行貸前調查。記者調查發現,多數純線上的P2P平台,平台收取的服務費,均低於5%。
貸前調查佔據了成本的大頭,原因很簡單,計算機系統並不能完全代替傳統人工,對於網貸公司而言,僅僅依靠網絡建立信用體系並不靠譜。
因此,王思聰把人工貸前、貸中、貸後管理稱為「網貸的最後一公里」。
國內規模最大的P2P企業宜信創始人唐寧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在市場成熟之前,不能照搬美國的P2P模式。有落地的能力再插上高科技的翅膀,鼠標加水泥才是未來。」
和其他網貸公司不同,宜信的員工人數超過10000人,遠遠超過了專注小微信貸的包商銀行的六千多人和泰隆銀行的五千多人,並在全國72個城市設立了分公司。
在這上萬名員工中,信貸員的數量多達幾千人,信貸員要進行實地考察,獲取現金流的信息,生成簡單的報表。之後所有的數據彙總到總部進行最後審核。
宜信的風控團隊裡有摩根大通中國信用卡項目的首席風險負責人,也有波士頓第一銀行大數據決策工程師。唐寧每年都會去華爾街物色人才。
人員投入一定導致成本的增加,因此,宜信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一般在10%左右,相對於30%的貸款利率,息差超過20%。宜信將超過法定貸款利率四倍的部分轉化成比例不等的服務費、債權轉讓服務費以及風險保證金分別打到宜信普惠、宜信普誠、宜信惠民等公司賬戶。
擴張之術
線上集資,線下放貸,P2P只是一塊敲門磚。
對於姍姍起步的網貸公司,要想擴大規模,關鍵是讓更多投資者在網上下單,這並不容易。
胡勇這樣描述他的投資體會:「投資網貸需要有大量的時間泡在網上,還要從海量的標的中選擇自己認為靠譜的,很多投資者沒有這樣的時間和耐心。」
宜信最先解決了難題,這家公司也因此成為國內P2P的魁首。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報導,宜信平台上的放貸金額估計在20億美元至30億美元之間。
創始人唐寧設計出了一種債權轉讓模式,這直接解決了匹配的難題,宜信從此不再被動等待投資者下單,而是主動地、批量化地開展業務,規模快速擴張。
具體做法是:借款人與唐寧個人簽訂借款協議,將錢直接打到唐寧帳上,唐寧將錢從賬戶劃給借款人,再將手裡的債權按時間、金額拆細,形成收益、期限不同的產品,轉讓給想獲取固定收益的大眾理財人群,或者說出借人。通過這樣的債權轉讓產品,宜信完成了資金供需雙方的配對,客戶不需要選擇貸款的投向,到期即可獲得利息和本金。
這一模式吸引了手上有些閒錢,但理財渠道狹窄的人群,宜信甚至將觸角伸向更廣闊的縣級城市。
德弘資產合夥人陳宇說,「讓一個人拿出100萬元和讓10個人各拿出10萬元來理財,哪種更容易被接受?」像宜信這樣把時間(從1個月到一年不等)和金額(比如100元到30萬元)都拆得比較細的理財產品很容易銷售。
| ||||||
□ 謝文 文 春節去緬甸一游。趕著這時候去,是因為國內媒體近年來十分關注緬甸的改革開放,稱其力道猛得驚人,步伐大得炫目。遙想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也曾有一段日新月異、歷史遺存掃蕩一空的黃金歲月。唯恐過幾年再去,緬甸變成山寨版的新加坡,就沒什麼可看的了。 緬甸街頭跑的都是日本和 韓國的二手車,多刷成白色,居然也開始堵車了。當地人說,僅僅兩年前,由於長達二十多年的世界經濟制裁,街頭車輛數量稀少,多是二三十年車齡的老爺車。如今,緬甸大城小鎮商業繁榮,以地攤小鋪為主,人聲鼎沸。總體感覺有點像中國上世紀80年代的景象,整個社會動起來了。 緬甸現在改革開放時間還 不長,看不到什麼新奇高聳的玻璃水泥建築,無論城市鄉村還是文物古跡基本保持原貌,整個國家仍像一個巨大的歷史博物館。 時間在緬甸仿佛停滯了幾 十年。 “二戰”結束時,緬甸的人均 GDP 是746美元,2012年736美元。百姓之苦竟成了遊人之福。旅店家家爆滿,飛機一票難求,緬甸已成為最新的世界旅遊目的地和投資熱點。 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的軍 政府統治,使得緬甸百姓對統治者的改革承諾不敢輕信。盡管開放了黨禁報禁,也承諾了不再亂殺亂捕,但在仰光街頭談論政治仍是冒風險的事情,昂山素季仍是個不能大聲說出的名字。雖然難得看到警察或軍人的身影,但百姓們的言談舉止間仍能看出緊張警惕的神色。乍暖還寒,堅冰融化非一日之功,緬甸的改革開放還在最初的醞釀階段,各派勢力還在激烈爭鬥之中。 從我比較熟悉的互聯網服 務可以看出緬甸目前處於何種發展階段。從2000年開始,緬甸引入了互聯網服務。今天緬甸共有40萬互聯網用戶,占總人口的0.6%,大概是中國1998年時的水平。網絡用戶基本是青年學生,集中在仰光和曼德勒這兩個緬甸最大的城市中,兩個城市之外的網絡用戶還不到1萬人。在家里上網仍是奢侈昂貴的事,基本開通費就要600多美元,不是升鬥小民可以問津。所以,緬甸大城市的街頭巷尾網吧林立,這是網民的主要上網場所,無線上網在涉外旅館中是基本服務,而且免費,這和傳說中一進緬甸就會掉入通訊黑洞很不一樣。以我個人體驗,真正的通訊黑洞是古巴、朝鮮和伊朗,去那些地方旅遊真要有與世隔絕的心理準備。 facebook 是緬甸網民訪問最多的網站,而且從未被禁。 直到兩年前,被禁的網站是像CNN 和 BBC 這樣的外國新聞網站以及像 DVB(Democratic Voice of Burma,緬甸民主之聲)這樣的海外反對派網站。現在,這些當然也都開放了,甚至政府部門也開始利用互聯網發佈政策聲明和親民舉措。 但是,正在國家議會審議 的緬甸電信法草案,還是列有諸多限制性和懲罰性條款,與改革開放的既定國策相違。例如,通過網絡“破壞社區安定與和平”要判刑7年至15年, “發佈或傳播不雅或不利言論”要領最多3年牢獄。據說,該法案有可能通不過,至少要刪除類似條款,否則不利於整個國家的發展與進步,不利於引進先進技術和資金。 隨著互聯網業的發展,網絡服務的普及度和相關政策法規的開放度正成為衡量一個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可靠標尺之一。例如,一個國家的人均 GDP 水平與互聯網普及度高度相關,發達國家網絡普及度在60%以上,新興發展中國家在30%到40%之間,欠發達國家在20%以下。 互聯網正成為世界信息傳播和互動的主渠道,高效、高速、廉價。信息引發思考,思考創造機會,機會引發變化,變化帶來發展。對互聯網的開放度越高,社會進步的動力越大。雖然緬甸名列世界最不發達的二十幾個國家之一,互聯網普及度極低,但只要能夠堅持剛剛開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堅持對互聯網的開放立場,網絡普及度一定會大幅提升。相對於其他基礎設施體系(例如公路、機場、電力)而言,網絡體系建設相對快捷便宜。投入少,見效快,後發先至,以普及互聯網帶動整個社會發展是一條比較現實的道路。 相反的例子是伊朗。本來伊朗在上世紀70年代是中亞地區發展最好的國家,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現代化基礎。但近幾十年閉關鎖國,極力壓制互聯網的發展。以伊朗的國家實力和基礎,建立和運營一個高速低價的互聯網體系並不困難,但現實卻是伊朗上網既慢且貴,更要命的是基本不能與世界互聯互通,成了一個國家級局域網。信息阻滯妨礙了思考,思想單一遏制了機會,機會缺乏阻止了變化,沒有變化就無所謂發展。這種惡性循環造成伊朗綜合國力的急劇衰落,如果不靠天賜的石油資源,伊朗很難長期維持現狀。 |
【i黑馬導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如果以幾家垂直類電商為主線,從創始人出身的角度來看中國垂直電商併購倒閉潮,會怎樣呢?
先看兩家:初刻,許曉輝創辦於2010年11月,主打慢生活服飾的電商,2013年3月被凡客全資收購;新七天電器網,左英傑創辦於2008年5月,一家以賣電視為主的電商,2012年總營收8.8億。
雖然品類不同,但同樣是做垂直電商,同樣面對垂直電商最大的困擾——流量,方向卻截然相反,何解?
其一,老闆出身不同
許曉輝生於1977年,畢業於北大,從金山到雅虎,再回到金山,又到凡客誠品,最後創業初刻,走的是純互聯網路子;
左英傑生於1975年,畢業於中南大學,7年創維營銷,3年物美家電渠道,走的是傳統營銷路子。
再來看其他幾個有意思的垂直電商:
維棉,內衣、襪類電商,倒閉於2012年8月。創始人林偉,3年的海外留學工作經驗,英國MBA學位,國內最早的B2C網站之一「酷比得」任產品行銷總監,金山的早期創業員工,17GAME的營銷副總裁,極光互動副總裁。——互聯網出身。
瑪薩瑪索,男裝類電商,2012年8月傳出被收購、裁員傳聞,2013年1月又稱活過來了:「MasaMaso在2012年歲末實現了規模性贏利!」創始人孫弘,曾在傳統服裝業轉戰10多年,擔任過聖大保羅和威克多(VICUTU)老總。——傳統行業出身,當他不再受資本刺激追求規模,而是要利潤要效率,回歸傳統打法後,公司出現轉機。
樂淘網,幾度轉型,最早做玩具類,後做鞋類電商,2012年6月謀劃向品牌電商轉型,12月傳出虧損嚴重,核心團隊撤離北京遷至珠海。創始人畢勝,原百度市場總監和總經理助理。——互聯網出身,警醒而反省,導致數次轉型。
好樂買,鞋類電商,2012年年底傳出因資金緊張尋求出售,2013年1月傳出停止導航網站廣告投放,網站流量急劇下滑。創始人李樹斌和魯明,李樹斌是前搜易得網站CTO,而魯明具有20年傳統行業領域經驗。——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組合。
名鞋庫,位於廈門的鞋類電商,從2009年到2012年的銷售額分別為:3860萬元、1.2億元、2億元、超過3億元。創始人許松茂,專注鞋類外貿二十年——傳統外貿出身。
其二、思路、打法不同
出身決定思路,經驗主導方法。
在互聯網行業,其興也勃,其亡也忽,靠的是資本燃燒,規模制勝,打的是戰役;在傳統行業,憑韌性,靠積累,看誰活到最後,短兵相接,打的是戰爭。
不同出身導致的思路、打法各異以三家鞋類垂直電商最具代表性。上述樂淘、好樂買、名鞋庫是國內三家最大的鞋品電商,品類一樣,做法卻猶如一支溫度計上的三個極點:樂淘在最高、好樂買居中、名鞋庫最低。
樂淘的畢勝,完全互聯網出身,高起高打,是資本玩法,08年成立至今已獲四輪融資超過7000萬美元,甚至連模式都是最輕的「實庫代銷」——不用花錢買貨,賣完再和供貨商結賬;
名鞋庫的許松茂,完全傳統外貿出身,慢生慢長,是傳統銷售的玩法,成立至今僅獲一輪阿里巴巴1500萬美元的投資,這還是基於阿里後台銷售數據的判斷之上——名鞋庫60%以上的銷售來自於天貓等開放平台。許松茂一開始考慮的不是去佔市場規模,而是公司的生存。能把產品賣出去就是生存,因此,他做電商的思維和傳統銷售並無二致,「到有人氣的地方開店」,淘寶人氣足,他就淘寶開店;京東人氣旺,就去京東開店。至於樂淘、好樂買後來也跑到天貓等開放平台開店,都是後話。
好樂買則介於樂淘和名鞋庫的做法之間,它比樂淘實——實庫實銷,「全倉儲」買斷模式,但又比名鞋庫虛——大量廣告投出,想聚流量做平台,迄今已獲三輪融資超過8000萬美金。
跳出這三家鞋類電商,前面提到的新七天電器網發展得也較為特殊。
新七天電器的CEO左英傑在電商界的知名度不如初刻的許曉輝,不如原庫巴的王治全。他做的新七天,走得雖慢,但活下來了。剛開始他和其他做垂直電商網站的老闆並無二致,想依靠官網實現銷售,甚至聚流量成為第二個京東。新七天最早還和庫巴網的前身世紀電器網相互競爭,兩家都不太好過。
在生存都成為問題的時候,2010年,世紀電器網被國美電器收購改名庫巴網,而新七天也為解決生存找到了另一種安全的打法。它替創維運營在天貓的官方旗艦店,當年創維的天貓銷售額從400萬增長到1億。2011年,新七天又接手了LG和亞都的天貓運營。到2012年結束,新七天的代運營甚至超越了B2C業務,佔總體銷售額的65%,代運營部分毛利率在10%左右。在垂直電商的寒冬,新七天以保守的姿態探索出一條「B2C官網+天貓旗艦店+3C電商託管」的新路。
垂直電商的解法
關於垂直電商的解法眾說紛紜。一位業界人士按傳統銷售的思維給出一種解法。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應該遵循生意的本質和商業的基本邏輯。在傳統的商業銷售中,也有各種品類的銷售商,各類風格不同的商場。王府井倒了你可以去家樂福,家樂福倒了你可以去沃爾瑪,這個人流量很大的商業地產平台一定是存在的。互聯網也如此,與其說做垂直電商不如說是做某個品類或某個品牌的經銷商,天貓、京東等就是那些人流量很大的商場,哪個商場的人氣足,肯定就在哪個商場做生意。
初刻、維棉等垂直電商就比如是在偏遠郊區開了一個店,然後你除了做品牌做產品之外,還多了一份工作,花大錢打廣告、租個大巴把人流從市區中心往郊區導,那是費力不討好,成本抵不過來,如果資本不給予支撐,就無法繼續生存。天貓、京東等平台是互聯網的商業地產,最好是由真正的互聯網企業去做,搭系統、聚人流是他們做的事。
做過傳統行業的人,都比較現實,首先要生存,然後再發展,要規模。於是,我們是否可以得出一個推論——未來不好說,起碼到目前為止,大部分能生存下來的垂直電商,其創始團隊主要成員有來自傳統行業的經歷;大部分被收購或死亡的垂直電商,其創始團隊主要成員都來自於互聯網行業。當然,萬事沒有絕對。這個推論成立嗎?諸君不妨去套套。
大多數的免費網站服務通過如下的幾種模式獲得盈利:
一、免費增值模式—先無償提供產品的使用權,然後再有計劃的將部分服務轉變為付費使用,大多數的軟件服務產品都使用這一模式。
無償使用 十四天以內使用不收取任何費用 | 基本的免費會員服務 | 高級黃金會員服務 | 專業鉑金會員服務 |
流媒體實時監控 | |||
定製日期更改 | |||
市場分析郵件 | |||
股票行情 | 55 | 97 | 1000 |
數據輸出 | —— | 25兆/月 | 500兆/月 |
圖標圖像下載 | —— | 100 | 不限 |
股票分析報告 | —— | 100 | 不限 |
完整歷史數據 | —— | ||
屏幕截圖 | —— |
二、限時推廣—再最初的推廣時期免費提供產品,等到一定的時間再對產品實行付費使用。例如,37Signals的大部分產品都提供三十天的免費使用期,到期後繼續使用則需收取相應的費用。
三、有針對性的投放廣告模式——蒐集用戶信息,有針對性的對其投放廣告。如Facebook和谷歌。
四、贊助商模式—如果網站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間接的服務於政府或組織,則可以向其尋求贊助來獲得產品和服務運營所需要的費用。如蓋茨基金會和谷歌就為可汗學院提供贊助資金。
五、維基百科模式——從使用者那裡獲得捐贈。如wordpressc插件,開源工具和維基百科都使用這樣的模式。
六、吉利模式——打印機和剃鬚刀都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但卻可以通過出售替補產品如墨盒和刀片來獲得高額的利潤。如果你不在從製造商那裡購買超高利潤的互補產品,你購買的打印機和剃鬚刀將變得毫無價值。同理在網絡上,你可以創建一個基於云的電子表格或者文字處理器,你可以自由編輯或者創建文檔,但你要將他以文件的型式輸出到本地時則需要收取相關的費用。再如,當你將蘋果的應用程序下載到本地時,你需要支付高額的費用。
七、開源模式——產品免費售出,通過用戶對產品的支持,定製和安裝來獲得利潤,大多數的開源軟件都使用這種模型。
八、付費使用模式——這是與免費增值模式相關的。即對用戶免費提供部分的功能,當用戶使用其他額外的功能時則收取一定的費用。許多存儲類應用,如Dropbox採用這種模式。
九、Zynga模型——通過應用內購買和繼續遊戲來出售產品。
十、信用卡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將產品免費提供給一方如消費者,而後通過網絡效應使另外一方如商家支付費用。
十一、增銷/交叉銷售——通過免費的產品來促進收費產品的銷售。例如運營一個金融網站,你可以免費提供股票行情信息,但卻可以高價銷售高端分析師報告和財務規劃工具。
十二、品牌戰略——通過免費提供產品來獲得良好的印象,而後借助良好的品牌形象來推動收費產品的銷售。
十三、聯屬網絡營銷——開展與產品和服務相關的聯署項目,將使用者轉變為聯署的客戶。
十四、出售給谷歌——如果你的產品或服務有一個大的客戶群的,就可以吸引大買家如谷歌和微軟這樣的公司,這些公司通過龐大的客戶群來銷售優質產品和服務。許多公司如Freebase和Powerset正是通過這種方式而涅槃重生的。
十五、為下一次的投資做鋪墊——如果你之前推出的產品並未獲得成功,那麼你可以通過一次免費的投資來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聲譽,通過這種方式為下募集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