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互聯網標尺

2013-02-25  NCW
 
 

 

□ 謝文 文

春節去緬甸一游。趕著這時候去,是因為國內媒體近年來十分關注緬甸的改革開放,稱其力道猛得驚人,步伐大得炫目。遙想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也曾有一段日新月異、歷史遺存掃蕩一空的黃金歲月。唯恐過幾年再去,緬甸變成山寨版的新加坡,就沒什麼可看的了。

緬甸街頭跑的都是日本和

韓國的二手車,多刷成白色,居然也開始堵車了。當地人說,僅僅兩年前,由於長達二十多年的世界經濟制裁,街頭車輛數量稀少,多是二三十年車齡的老爺車。如今,緬甸大城小鎮商業繁榮,以地攤小鋪為主,人聲鼎沸。總體感覺有點像中國上世紀80年代的景象,整個社會動起來了。

緬甸現在改革開放時間還

不長,看不到什麼新奇高聳的玻璃水泥建築,無論城市鄉村還是文物古跡基本保持原貌,整個國家仍像一個巨大的歷史博物館。

時間在緬甸仿佛停滯了幾

十年。 “二戰”結束時,緬甸的人均 GDP 是746美元,2012年736美元。百姓之苦竟成了遊人之福。旅店家家爆滿,飛機一票難求,緬甸已成為最新的世界旅遊目的地和投資熱點。

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的軍

政府統治,使得緬甸百姓對統治者的改革承諾不敢輕信。盡管開放了黨禁報禁,也承諾了不再亂殺亂捕,但在仰光街頭談論政治仍是冒風險的事情,昂山素季仍是個不能大聲說出的名字。雖然難得看到警察或軍人的身影,但百姓們的言談舉止間仍能看出緊張警惕的神色。乍暖還寒,堅冰融化非一日之功,緬甸的改革開放還在最初的醞釀階段,各派勢力還在激烈爭鬥之中。

從我比較熟悉的互聯網服

務可以看出緬甸目前處於何種發展階段。從2000年開始,緬甸引入了互聯網服務。今天緬甸共有40萬互聯網用戶,占總人口的0.6%,大概是中國1998年時的水平。網絡用戶基本是青年學生,集中在仰光和曼德勒這兩個緬甸最大的城市中,兩個城市之外的網絡用戶還不到1萬人。在家里上網仍是奢侈昂貴的事,基本開通費就要600多美元,不是升鬥小民可以問津。所以,緬甸大城市的街頭巷尾網吧林立,這是網民的主要上網場所,無線上網在涉外旅館中是基本服務,而且免費,這和傳說中一進緬甸就會掉入通訊黑洞很不一樣。以我個人體驗,真正的通訊黑洞是古巴、朝鮮和伊朗,去那些地方旅遊真要有與世隔絕的心理準備。

facebook 是緬甸網民訪問最多的網站,而且從未被禁。

直到兩年前,被禁的網站是像CNN 和 BBC 這樣的外國新聞網站以及像 DVB(Democratic Voice of Burma,緬甸民主之聲)這樣的海外反對派網站。現在,這些當然也都開放了,甚至政府部門也開始利用互聯網發佈政策聲明和親民舉措。

但是,正在國家議會審議 的緬甸電信法草案,還是列有諸多限制性和懲罰性條款,與改革開放的既定國策相違。例如,通過網絡“破壞社區安定與和平”要判刑7年至15年, “發佈或傳播不雅或不利言論”要領最多3年牢獄。據說,該法案有可能通不過,至少要刪除類似條款,否則不利於整個國家的發展與進步,不利於引進先進技術和資金。

隨著互聯網業的發展,網絡服務的普及度和相關政策法規的開放度正成為衡量一個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可靠標尺之一。例如,一個國家的人均 GDP 水平與互聯網普及度高度相關,發達國家網絡普及度在60%以上,新興發展中國家在30%到40%之間,欠發達國家在20%以下。

互聯網正成為世界信息傳播和互動的主渠道,高效、高速、廉價。信息引發思考,思考創造機會,機會引發變化,變化帶來發展。對互聯網的開放度越高,社會進步的動力越大。雖然緬甸名列世界最不發達的二十幾個國家之一,互聯網普及度極低,但只要能夠堅持剛剛開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堅持對互聯網的開放立場,網絡普及度一定會大幅提升。相對於其他基礎設施體系(例如公路、機場、電力)而言,網絡體系建設相對快捷便宜。投入少,見效快,後發先至,以普及互聯網帶動整個社會發展是一條比較現實的道路。

相反的例子是伊朗。本來伊朗在上世紀70年代是中亞地區發展最好的國家,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現代化基礎。但近幾十年閉關鎖國,極力壓制互聯網的發展。以伊朗的國家實力和基礎,建立和運營一個高速低價的互聯網體系並不困難,但現實卻是伊朗上網既慢且貴,更要命的是基本不能與世界互聯互通,成了一個國家級局域網。信息阻滯妨礙了思考,思想單一遏制了機會,機會缺乏阻止了變化,沒有變化就無所謂發展。這種惡性循環造成伊朗綜合國力的急劇衰落,如果不靠天賜的石油資源,伊朗很難長期維持現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