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高檔餐廳神秘金主的美食筆記

2014-01-13  TCW
 
 

 

「我這樣試穿襪子已經四十五年了,襪子的好壞我最知道。」三花棉業董事長施純鎰「襪子大王」的廣告深植人心,但除了賣襪子,三花施家竟是台北高檔餐飲界的神秘金主,還開了一家三花日本料理,挑戰台北頂級日本料理市場。

賣襪子怎麼會去開餐廳?揭開三花家族的神秘面紗,原來做襪子起家的施純鎰與兒子三花總經理施養謙,從愛吃族變成投資餐廳,父子倆投資「北市海鮮食府之冠」的「真的好海鮮餐廳」已經長達十一年。另外,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等企業大老催生的高檔日本料理高玉餐廳,施家父子也是股東。甚至連台北市有魚翅等高級中菜餐廳經營困難,也是找上施家父子接手。

愛吃,抓到飲食趨勢投資餐廳,十年來統統賺

施家不僅是神秘金主還是美食瘋狂愛好者,「施養謙是記錄控,吃什麼都會記錄,」施養謙的朋友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透露。

愛吃、記錄吃,讓三花施家投資餐廳也能賺錢,投資真的好海鮮「十年來,年年都賺錢,」施養謙說,這是抓對趨勢,台灣有錢了就重視健康、食量少,吃得好與健康,因此投資海鮮餐廳不投資中菜燕鮑翅餐廳,這是趨勢,這一次是早就想開自己的三花餐廳,無奈遍尋不著料理長。

可別小看這對賣襪父子對開餐廳的狂熱與眼光,為了尋找主廚,施養謙五年來吃遍各大小日本料理店,且每次刻意選坐吧檯,就是要貼身觀察師傅。每個老闆對師傅的要求不同,有的手藝至上、有的要能和客人陪酒社交,施養謙看上的卻是很抽象的「熱忱」,他最後在新都里物色到料理長石福安。

一位同是新都里出身、熟悉餐飲界的人士觀察,石福安總反覆鑽研菜色,當其他人陸續跳槽或創業,他卻在新都里廚房一待十多年。「熱忱比手藝重要,有熱忱,就會一直進步,」施養謙透露,當新都里股東結構改變,他才請到石福安出走創業。

能坐吧檯「偷看」師傅整整五年,才敲定料理長人選,這就是施家父子除了做襪子外不為人知的另一面,甚至因此施養謙還曾被老婆笑「瘋子」。

寫吃,累積味蕾里程雲端食記,記錄逾兩百篇

他對美食有多瘋狂?舉凡任何大飯店的新餐廳開幕,施養謙一定第一時間前往嘗鮮。如前陣子亞都麗緻高檔法式餐廳巴黎廳重新裝修完,他就立刻搶當食客,連餐後四道法式甜點都不忘一一評比。

採訪這一天,施養謙特地從後背包拿出一台平板,秀出他分區記錄的獨家美食雲端筆記。筆記上,恰見亞都麗緻的各項餐點,標滿了他的註記。

一年來,他總共累積了兩百二十七篇資料,每一篇都有十幾家店家的資訊,每家店的菜色好吃與否,都有註記。舉例來說,打星號、圓圈、叉等記號,分別代表好吃、普通和不滿意,遇到特別好吃的還會拍照記錄。

不只如此,他連出國吃美食的「效率」都是別人的兩倍。一般人一餐吃一家,他卻堅持要吃到兩家,所以,夫妻倆每次出國用餐,同間餐廳都只合吃一份,這樣同一餐可以排兩家餐廳,「別人要四天才吃完,我們兩天就可以吃完,」施養謙說。

除了吃大飯店高級料理,他還一路吃到路邊攤,不僅對各地小吃都如數家珍,甚至連店家只賣到下午四點或晚上九點才開的特殊營業時段都記得。嗜吃成精的他,現在吃豬舌只吃豬舌根、點生腸更指名生腸頭。

隨便問台灣一個地方,例如宜蘭,他推薦大腸包小腸,一定還要用一層薄潤餅皮捲起來,那是他在宜蘭礁溪香腸伯小攤吃到的美味。

他解釋,一般人點菜都有盲點,總想點自己愛的菜,卻又容易忘記上回可能已踩過地雷,所以記錄很重要,「(避免)明明不好吃,半年後去同一家店還是想點那道菜。」原來,他那一筆筆美食資料庫是這樣來的。

愛吃的他也喜歡請朋友吃飯,為了怕漏氣,他請客時一定要先試過菜,一次不夠有把握,甚至還試第二次,靠的也是那巨細靡遺的紀錄。

分享吃,從中拓展商機大手筆開店,主攻日式料理

對美食的熱忱,讓他這次開店也很敢花。例如,店內啤酒杯,用的是日本帶回的手工鈦金屬杯,手感溫熱,但啤酒入口卻仍冰涼,一個杯子要價五千元,整家店只有十二個。

「該花的要花,不該花的不要花,才能跟別人不一樣,」深知日本料理店坐吧檯的,往往是最懂吃的行家,所以吧檯的椅子,他用的是一張要價八萬元的義大利進口設計師椅。

這家做襪子近半世紀的家族這一次大手筆開餐廳,其實是看到台灣的餐飲服務市場正快速崛起,認為這個市場還大有可為。施養謙透露,頂級日式料理準備再展店兩家,其後則計畫開鰻魚飯等平價日式連鎖,爭取跟日本品牌合作的機會。三花施家要用美食記錄控的熱忱,把餐飲變身襪子本業外另一重要的品牌事業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20

中國狂買高檔車 輪胎廠市值漲八成

2014-02-07  TCW
 
 

 

曾被視為全球經濟地雷的歐洲,二○一三年也走向復甦,其中扮演歐元區火車頭的國家——德國,股市更創下歷史新高。在德國大型上市公司中,漲幅最高的就是大陸集團(Continental AG),去年全年漲幅約八二%。

大陸集團或許對一般人很陌生,但它旗下品牌:馬牌輪胎(Continental),對許多台灣開車族卻是耳熟能詳。大陸集團總部設在德國漢諾瓦,它是世界第四大輪胎製造商,排在普利司通(Bridgestone)、米其林(Michelin)和固特異(Goodyear)之後,最早是在一八七一年從橡膠製造商起家,一九九八年起藉由購併,大陸集團開始擴大產品範圍,從輪胎增加到煞車、底盤以及汽車電子領域,後來又收購西門子旗下汽車零件部門,現在是歐洲第二大汽車零件供應商。

跟大客戶賓士和寶馬進中國

大陸集團股價能在過去幾年歐債危機中逆勢上揚,關鍵在於跟緊下游品牌客戶,在新興市場的擴產速度。

雖然大陸集團營收有二七%來自歐洲當地(不含德國),北美占一七%,而亞洲占一四%,隨著二○一○年發生的歐債危機使歐元走貶,反倒提高歐洲車在新興市場的價格競爭力。

特別是大陸集團的兩大客戶:賓士(Mercedes-Benz)和寶馬(BMW),在中國市場向來被視為高品質的車款,光是二○一二年大陸集團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將近二十七億歐元,占了公司全亞洲銷售比重,超過三分之一。如果回顧過去五年,大陸集團在中國的銷售成長率,更比同業的平均值高出兩倍。

而二○一三年又碰上美國車市出現的十年大換車潮,根據大陸集團的預估,大陸集團二○一三年稅前息前淨利率,至少將會超過一○%,淨利率更是將近六%,這樣的成績,幾乎與最擅長控制生產成本的日本豐田並駕齊驅。

然而豐田還有日圓貶值收益加持,但歐元在二○一三年下半年可是一度升值到一歐元兌一.三八美元的一年新高,相較之下,大陸集團產品競爭力格外不易。掌管資產規模達一百億美元、美國史考特國際基金公司(Scout International Fund)首席基金經理人默菲特(James Moffett)分析,大陸集團目前布局很平衡,沒有過度偏重單一產品或市場,這對於已開始進入成長高原期的車市來說,是一個最佳戰鬥位置。

為了迎接全球無人駕駛的新趨勢,大陸集團也開發出自動化駕駛系統,當前正在進行最後路測階段,這或許也將帶來下一波業績成長動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65

騰訊股價高檔反轉 香港佛寺慘遭套牢

2014-05-19  TWM  
 

 

恆生指數股王,市值在兩岸三地排行前十的騰訊,就連佛門中人也難抵擋其吸引力。根據騰訊日前公佈的最新股東名冊,位在香港九龍的慈雲山法藏寺,便在今年二月斥資千萬港幣進場大買騰訊,不料市況改變,隨著股價回檔,法藏寺已面臨持股套牢考驗。

慈雲山法藏寺是香港著名寺廟之一,特區政府資料顯示,目前約有八十坪作為靈骨塔空間使用,塔位約有五五○○個;在寺內其他空間,尚準備擴建約七二○○個塔位。以舊塔位每個售價二十萬港幣(約七十八.六萬元新台幣)、新塔位二十三至二十五萬港幣(約九十.四至九十八.三萬元新台幣)計算,法藏寺可動用的資金相當可觀,行有餘力投資股王,也算是為佛門興利。

法藏寺自今年年初以來陸續買進二.一萬股騰訊,以五一○.五港幣成本計算,隨著股價下跌,帳面虧損一度逼近百萬港幣,所幸五月再度反彈,已接近成本價。

然而,就在法藏寺持股騰訊消息曝光的同一天,曾是騰訊最大散戶股東、靠著騰訊暴賺五千萬港幣的香港投資人張程光說,騰訊股價黃金期已過,股價下看四五○港幣;若預言成真,法藏寺要想的,恐怕是攤平策略如何進行了。

(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55

中國人一年在美購房220億美元 偏愛高檔房產 現金購房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161

7月8日,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發佈的一份報告,引起了廣泛熱議。報告顯示,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的一年間,中國人在美國購房總額達220億美元,約佔國際客戶在美國購房總額的四分之一,是美國房產的第二大海外買家,僅次於加拿大,也是增長最迅速的海外買家,佔比從2013年的12%上升到了16%。相比其他在美置業的外國人,中國人偏愛購買高檔物業的特徵尤為明顯,在美購房中位數高達52萬美元(2013年,美國全國房價中位數僅20萬美元左右)。

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美購房均價前5名國家(資源來源: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 )zero/圖

值得注意的是,有76%的中國人選擇了全額現金支付房款。報告稱,中國已成為美國房地產市場中最重要的海外現金來源。加利福尼亞州、華盛頓州、紐約州、賓夕法尼亞州和德克薩斯州依次是中國人最喜歡的購房地點。

中國買家在美購房偏好(資源來源: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 )zero/圖

數據調查顯示,大約一半的中國買家購房主要用於度假和出租,約5%購買者用於商業租賃使用,剩餘39%則主要用於居住。

中國買家購房的預期用途(資源來源: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 )zero/圖

報告顯示,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的一年間,國際客戶在美國購房總額達922億美元,同比前一年的682億美元,增漲了35%。其中加拿大、中國、墨西哥、印度、英國五個國家合計成交額佔總比重的54%。加拿大仍是美國房地產市場中最大的海外買家,但是佔比已經從2013年的23%跌至19%;中國是第二大海外買家,也是增長最迅速的海外買家,佔比從2013年的12%上升到了16%。此外,墨西哥佔比9%,英國和印度分別佔比5%。

國際購房銷量分佈(資源來源: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 )zero/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36

在星馬邊境,有家高檔醫院 一半醫生來自台灣!

2014-09-29  TCW
 
 

 

「我準備提出申請,到馬來西亞當醫生!」今年三月的一場聚會中,一位頗有名氣的神經外科醫師突然拋出這句話。

以前聽到的都是,台灣醫師往歐美跑;到馬來西亞?一個人均GDP只有台灣一半,有種族歧視背景的國家?「大馬會比台灣好?」我心中充滿問號。

五月,在醫生公會率團赴大馬後,醫界核心圈開始熱烈討論:「大馬(民間對馬來西亞的簡稱)很缺泌尿科專科醫師,他們開出百萬月薪挖人,心臟外科、血液腫瘤更高,月薪一百二十萬元以上!」

已有土生土長的台灣醫師備妥文件,準備向大馬衛生部提出申辦,換證到大馬行醫。但他們只想私下進行,不願在媒體上露臉,擔心一旦曝光,就會斷了去大馬的路。

台灣換心權威名醫魏崢說,醫生像一棵樹,不容易移動,但現在的健保制度,讓醫師逐漸從植物,開始變成動物。

到中國當「假日飛刀手」已不稀奇,到大馬領月薪百萬,聽起來更誘人。提著皮箱到處跑的,將不再只是企業老闆。

但這些傳言是真的嗎?為了查明真相,我們前往馬來西亞。

循著《台灣醫界》徵才廣告,第一站,來到最早一批來台徵才的醫院——新山。它是大馬人口第二大城市,柔佛州的首府,也是歐亞大陸最南端的城市。

聽說這裡,有一家新加坡商投資的高檔醫院,一半醫生來自台灣。它,成為我們探訪的第一個目標。

未來的家,像一座忙碌大工地豪宅、飯店、頂級醫院,一間間正在蓋

我們從新加坡下飛機,搭車越過新馬邊界,眼前看到的是一座正在大興土木的大工地。

這裡距樟宜機場不到一小時車程,平日,你會看到從新山這一端,有數十萬輛機車、汽車穿過柔佛海峽,湧入新加坡上班。假日,新加坡人則是車子一開就過境,到物價較低的新山採買。

超大工地則是伊斯干達經濟特區,面積相當於三個新加坡、八個台北市,新山是特區的一部分。這個特區由星、馬兩國政府聯手打造,鎖定九大產業,包括:醫療、教育、旅遊、金融服務、電器電子等,外資均可持有企業百分之百股權,並自由聘請國際員工。亞洲唯一的樂高樂園,日本以外第一個Hello Kitty樂園,東南亞首座憤怒鳥樂園,都在此地落腳;中國最大綜合性地產開發商碧桂園,投入超過人民幣百億的造鎮計畫正在趕工中;鴻海旗下的富士康,在這裡蓋了四座廠房,華為也選中這裡蓋物流中心。

海灣別墅、獨棟豪宅、飯店、樂園、大型購物中心一間間的蓋了起來,橫跨星馬的新柔地鐵正在興建,以後不用擔心邊界塞車,只要十五分鐘就可以往來星馬。

此地醫院成長速度也跟特區發展一樣快,新加坡最大私人醫療集團parkway(百匯)旗下Gleneagles(鷹閣)醫院,大馬最大醫療集團KPJ旗下columbia Asia醫院,都來蓋頂級醫院,預計二○一六年落成。

循地址找,我們來到新山最新穎的私人醫院——立康醫院,發現它真的有超過一半的醫師來自台灣!

招聘動作,兩年前就開始50位台灣中生代醫師去了,重症領域最多

雖然這些醫生都具備僑生背景,但在以前,取得台灣主治醫師(馬來西亞稱為專科醫師)執照,卻不留在台灣而回到馬來西亞的,少之又少,主因是大馬的衛生部並不承認台灣的主治醫師執照,且台灣薪資、生活條件都好。

但近年馬國政府大幅鬆綁,二○一二年開放外資一○○%獨資在大馬設醫院,同年承認台灣包括台大、陽明、成大、北醫、高醫、國防、中山、中國醫藥大學八所醫學院學歷,還祭出調降所得稅率、買進口車優惠等措施,吸引人才回流。

約五十位、年齡在三十五歲到四十五歲的中生代主治醫師,在這波開放政策下,離台返馬,其中以內、外、婦、兒、急等五大重症醫師最多。

新任老闆,是敢投資的新加坡人收費高但也殘酷,做不好就淘汰

走進立康醫院,大廳乾淨明亮,挑高的設計,讓人誤以為這是家飯店。「醫院老闆是新加坡人,很敢投資,設備都是當地最新、最先進的,算是收費很高的醫院,」台北榮總婦產部前主治醫師、陽明大學臨床助理教授,如今在新山執業的杜來南說。

經營管理上,立康吸收美式管理精神,採「開放系統」,醫院就像百貨公司,提供一切診所應有的設施,醫師則像各專櫃品牌負責人,每個診間都呈現出不同的設計及風格,診間每月須繳收入一成給醫院當雜費,租金另付,診間護士薪水由醫師支付。

這是優勝劣敗的環境,口碑不佳,就會被市場淘汰,反之則很搶手。「台灣來的醫師看診很細心,很會站在病人角度,又可以用中文溝通,對於華人圈很有吸引力,」立康醫院業務發展總監陳錦強說。

從台灣來的醫師,都會在診間掛出台灣的畢業證書及相關證照,增加權威感。立康醫院急診部六個醫師全部都來自台灣,「醫院甚至把台灣的急診室流程、動線設計,整套搬過來在新山複製,這應該是大馬唯一一間採台式設計的急診室,」謝志華說。

立康目前有十七位從台灣來的醫師,超過醫院醫師人數的一半,不過他們都具有僑生背景,包括高雄長庚的前腸胃內科主治醫師丘長富、慈濟前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張珉綜。台大醫院泌尿部臨床講師黃懷恩,則是台灣、新山兩頭飛。

決定離開,「我考慮了三個月」看同事被告導致夫妻分手,終於下決心

張珉綜原本在台中慈濟服務,在台灣一住就是十八年,求學、娶妻、生子,成家立業,都在台灣。

原本,他以為這輩子應該就這樣安穩的過,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身邊的同事幾乎都上了法院,他才驚覺「自己總有一天一定會被告」。

「那時候壓力真的很大,越來越不敢做高風險,動手術時,只要想到這個,手都會抖了起來。」此時,他看到立康醫院來台徵才的訊息,心動,卻很猶豫。

「我考慮了三個月,每天晚上,看著女兒睡不著覺,畢竟女兒要上小一,也已經幫她找到很好的學校了,台灣生活機能很方便,治安、教育環境都很好,我真的很喜歡台灣,要離開,真的很猶豫。」

直到他看到一位優秀的同事因醫療糾紛官司,最後弄得夫妻離異,這件事成為「壓垮駱駝背上最後一根稻草」、「揮之不去的醫糾壓力」讓他選擇離台,帶著妻小落腳新山,一切從零開始。

在台灣,平均三十六.五天就有一名醫師被判刑,但在大馬,這事幾乎不會發生。

不僅如此,回到新山,他發現大馬與健保制度下的台灣,光在給予醫師的手術費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台灣在健保制度規定下,醫師做一個開顱手術,約拿到四千八百元手術費,同樣手術在馬來西亞,私人醫院醫師約可拿新台幣六萬元,差距近十二倍。

台灣主治醫師,平均月薪約在二十五萬到三十萬元之間,大馬私人醫院因採取有條件的自由市場制度(只設收費上限,上限內彈性定價),專科醫師月薪約七十五萬元到一百萬元,熱門科系如一般外科等更高。若考慮稅率因素,台灣所得稅最高稅率四○%,明年可能到四五%,大馬優惠稅率一五%,實質所得更可觀。

工作條件也差很多,「每個病人我都可以仔細的看,仔細分析病情,有時候甚至一個小時才看一個病人,這些在台灣都是不可能發生的,」張珉綜說。

從診間的人潮,可以明顯看出,台灣來的醫師在當地很受歡迎,週五下午三點過後,很多診間空蕩無人,但台灣醫師的診間,仍有很多病人在等待。

除了立康,在新山的另一家私人醫院康柏,也吸引多位大馬留台醫師前往執業。原本在台灣有「小刀手」稱號的謝志華,靠好口碑,已在當地小有名氣,我們前往的當週,他一個星期就開六台癌症的刀,在台灣大概只有教授級名醫才做得到。

甚至原本在中國南京明基醫院當麻醉部主任的呂保平,也因大馬誘人條件,轉赴大馬康柏醫院。

現在待遇,比台灣好上十倍用台北一層價買別墅,且不用24小時on call

現年四十三歲的謝志華,原本是台北雙和醫院外傷科主任,「在雙和醫院的時候,大部分的醫師晚上都還是在醫院的,因為病人很多,都是全天候二十四小時的等候,真是世界級水準,」他回憶道。

但在這裡,到了下班時間,就算醫師想加班,就須給護理人員加班費。

現在他學會把工作跟生活分開,一有空就會開車到處逛逛,或游泳、或騎單車、跑步運動,這些都是以前他在台灣天天值班沒辦法想像的。

在這裡的醫師,目前大多住在新山新城區附近的雙併別墅裡,兩層樓、含庭院共約六百坪的別墅,兩年前大約新台幣一千六百萬就可以買得到,現在隨著人口流入,雖然已漲到兩千多萬元左右,但在台灣,這種條件可要叫價上億元。

「這裡的醫師,收入是台灣的十倍,壓力只有台灣的十分之一,」多次考察馬來西亞醫療環境的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賴春生說。

新山正快速崛起,更多、更大的外資,打算在這邊開私人醫院。這些變化,正吸引「正港」台灣醫生,來此考察、打聽。

台灣的推力,大馬的拉力,會讓更多台灣醫生移動?我們帶著疑惑繼續往北走,尋找未知的答案。

【延伸閱讀】他們人均GDP僅台灣一半,但??主治醫師5點半下班,月薪上看百萬——台、馬主治醫師工作條件比較

■台灣●月薪(新台幣):平均30萬●工時:每日10~12小時;時常輪值●看診人數:10~12人╱1小時

■馬來西亞●月薪(新台幣):平均75萬~100萬●工時:每日5~6小時;下午5點半下班,免值班●看診人數:2~3人╱1小時

馬國人均GDP,輸台灣很多■馬國:10,548美元■台灣:20,952美元

註:大馬醫師薪資為私人醫院水準。台、馬人均GDP為2013年數據

資料來源:主計處、IMF 整理:張瀞文、夏嘉翎

【延伸閱讀】3階段醫療開放,外資、國際人才都來了——馬來西亞醫療開放大事紀

■第1階段:向國外頂尖人才招手2010年9月:馬來西亞(簡稱大馬)政府宣布吸引頂尖人才回流計畫2011年1月:大馬衛生部長宣布:將從外國引進優秀專科醫生

■第2階段:承認國外醫學院學歷2011年7月:大馬醫院首度來台刊登徵才廣告(檳城南華醫院)2011年10月:大馬政府承認全球375所醫學院學歷,含台灣8所醫學院

■第3階段:准許外資100%持股2011年12月:大馬衛生部宣布,2012年起,允許外資持有私立醫院100%股權

■成效:台灣人也要到馬國開醫院2012年10月:首座仿台灣醫院設計的急診室在立康醫院落成2013年12月:台灣醫師首度組團赴大馬考察2014年4月:醫師公會全聯會率團赴大馬參訪大馬衛生部與私人醫院2014年9月:高雄醫學大學初步決定在大馬設高醫分校及分院

整理:張瀞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956

高檔化妝品的亞洲配方

http://www.xcf.cn/jrdd/201502/t20150213_721725.htm
與歐美品牌獨霸絕大多數奢侈品領域不同,在高檔化妝品行業裡,前有日本資生堂,後有韓國愛茉莉,亞洲勢力終於佔有了一席之地。它們的崛起既得益於亞洲市場的特色、高檔化妝品行業的個性,更離不開中國錢的鼎力支持。只是,在這個奢侈品牌的新寵中,和日韓企業一樣具備了先天優勢的中國力量卻依然難覓蹤影。

  與歐美品牌獨霸絕大多數奢侈品領域不同,在高檔化妝品行業裡,以日韓企業為代表的亞洲勢力終於佔有了一席之地。歐美系還是日韓系,成為了多數人挑選化妝品時,面臨的第一個選擇。

  由同名品牌資生堂和肌膚之鑰(clé de peau BEAUT??)領銜的日本資生堂集團,常年把持著高檔化妝品行業前十的寶座。截至2015年1月中,其市值高達6684億日元,2014財年(截至當年3月)7620億日元的收入中有50.5%來自海外市場。作為典型的綜合性化妝品集團,資生堂從品牌定位上來看覆蓋了高端、中端和大眾三個消費群體,品牌從產品類別來看更是橫跨護膚、彩妝、防曬、香水、洗髮沐浴和美容保養口服液等多個領域。

  不少中國消費者接觸高檔化妝品都是從資生堂開始,它也是整個集團國際業務的主打品牌,行銷包括日本在內的89個國家和地區,不管是歐美還是在亞洲,出現在Nordstrom、哈囉德(Harrods)、尼曼(Neiman Marcus)和連卡佛等高檔百貨公司,與蘭蔻、迪奧和希思黎等歐美大牌比鄰的資生堂專櫃,已經充分說明了其江湖地位。而在新財富最受資本圈推崇的奢侈品牌調查中,資生堂品牌也是連續七屆位列前十。

  當然,一個顯然的事實是,不管是在全球範圍還是中國市場,歐美系品牌在知名度、整體規模、盈利能力和市場佔有率等各方面仍相對日韓系品牌呈壓倒性優勢。

  「韓流」兇猛

  如今,資生堂在高檔百貨公司裡又有了新的亞裔「鄰居」和競爭者,以雪花秀(Sulwhasoo)和後(Whoo)為代表的「韓流」,正在強勢地登上高檔化妝品的國際舞台。雪花秀是韓國愛茉莉太平洋集團(AmorePacific,以下簡稱愛茉莉集團)的一線產品;後則出自韓國大財團LG公司,據說後就是LG為了抗衡雪花秀而研發的,主打「宮廷秘方,為皇后所用」的概念。

  一個直觀的細節可以窺見「韓流」的兇猛。在連卡佛香港海港城店偌大的美容美妝大廳中,資生堂旗下的品牌佔據了6席(3席為專櫃,另外3個品牌出現在香水組合櫃檯),另有3席為韓國品牌所有。不僅如此,在連卡佛所設的10個美容室中,除了一個為公用,資生堂、肌膚之鑰和雪花秀霸佔了三個名額,其餘的六個則分屬於嬌韻詩/SK-II(共用)、阿瑪尼、嬌蘭/迪奧(共用)、海洋之迷、蘭蔻/赫蓮娜(共用)以及希思黎。

  如此格局,即便不能說明雪花秀已經足以和資生堂、蘭蔻這樣的化妝品牌分庭抗禮,也清晰地向消費者們傳達著一個重要的信息:雪花秀身後的愛茉莉集團足夠財大氣粗,也足夠有志氣,試圖與那些傳統的歐美大牌們平起平坐。

  除了雪花秀和後之外,出現在連卡佛裡的韓國品牌,還有與雪花秀出自一家的同名品牌愛茉莉。作為剛剛進駐的後起之秀,愛茉莉甚至沒有出現在連卡佛介紹品牌的電子屏幕或是海港城的商場指南上,它所佔據的角落原本屬於Fresh—這個誕生於美國、以黃糖面膜而聞名的化妝品牌是LVMH化妝品業務中的新秀,於2000年被奢侈巨擎收入囊中,目前的年銷售超過2000萬美元。如果你見識過這個約25平方米的專櫃內擠滿了顧客的情景,也就不難理解Fresh為何會搬至與愛茉莉一條走廊之隔的位置:那裡的空間更大。對緊挨著它的愛茉莉而言,或許希望能沾點人氣、借點人流,甚至複製Fresh買一隻潤唇膏要排隊半個小時等候付款的盛況。它倆之間的走廊前端,連接的是從正門進美容美妝大廳後通往樓下服裝部的第一部扶手電梯。

  愛茉莉集團是韓國最大的化妝品集團,佔到了韓國化妝品市場約40%的份額。集團走的也是多品牌路線,除了覆蓋從高端奢華到平價消費的13個護膚品牌外,在香水、美發美體和牙膏等日化產品上也有所涉獵,旗下品牌總數超過30個。其中的拳頭產品雪花秀的滋陰潤燥精華自1997年面世以來,累計銷售額突破1萬億韓元(約合近9.3億美元)。在雪花秀、蘭芝(LANEIGE)、夢妝(Mamonde)、悅詩吟風(innisfree)和彩妝品牌伊蒂之屋(ETUDE)等主力的率領之下,這個始於1932年的化妝品集團銷售規模在2013財年已經達到了38950億韓元(約合35.9億美元),而過去5年,集團的股價增幅更是超過了800%,遠優於雅詩蘭黛集團和歐萊雅集團的表現(圖1)。

  根據愛茉莉集團官網上的信息,2010年10月,韓國化妝品業界首次被列入道瓊斯可持續經營指數,這應該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它們在全球市場上的地位。只是,單純從愛茉莉集團的表現來看,五個已經進軍國際的護膚品牌(2013年財報中,愛茉莉還未進入香港市場)中,只有蘭芝和雪花秀先後於2004年和2010年進入了美國市場,其餘均依然以亞洲諸國為主要目標,在日本市場也僅有蘭芝和伊蒂之屋兩個品牌,而夢妝更是僅在中國市場發售。

  就整體規模而言,愛茉莉集團的年銷售額約是雅詩蘭黛集團的約1/3,與巨頭歐萊雅還有不小的距離;與此同時,12%的經營利潤率也只是高於資生堂的6.5%,與雅詩蘭黛和歐萊雅逾15%的經營利潤率相比,日韓化妝品企業的盈利能力明顯稍遜一籌(圖2)。

  瘋狂的中國錢

  儘管和歐美同行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資生堂和愛茉莉近年來在高檔化妝品乃至整個化妝品領域的高歌猛進,世人有目共睹,作為世界第二大高檔化妝品市場的中國更是見證並參與了這個過程。一定程度上來說,和近幾年來整個奢侈品行業的發展情況類似—沒有瘋狂的中國錢的推波助瀾,奢侈品的世界一定不是今日之世界,而資生堂和愛茉莉也一定沒有今日之規模與成就。

  2006年才進入中國市場的後,不到10年時間已經在中國40多個省開設了超過100家門店,最多的江蘇省有多達18家,其足跡甚至遠至西部的甘肅、青海和新疆。後,還有雪花秀,它們之所以選擇在香港海港城連卡佛設立專櫃,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那裡是中國內地遊客的聚集地,與海洋之迷和雅詩蘭黛等品牌出現在同一空間內,對中國消費者就是一種頗為直接的心理暗示:「你看我們是屬於同一個檔次的」,無形的廣告價值難以用金錢來衡量。

  近10年來,愛茉莉集團中國區的銷售業績年平均增長達47%,是其海外市場強勁增長的中堅力量(圖3)。2014年上半年,集團中國市場的銷售總額達2209億韓元,又較上年同期繼續增長26.5%。為了滿足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愛茉莉集團斥資7.5億元在中國投建「愛茉莉上海美麗妝園」,期待將中國市場對集團收入的貢獻從目前的10%提升到2020年的28%。

  與拿下整個中國化妝品市場9.1%份額的歐萊雅相比,目前市場佔比僅為1.2%的愛茉莉集團,顯然還有著不小的差距。20年前就殺入中國高檔化妝品業務的歐萊雅,早已完成了在中國一二線市場的佈局,開始把目光投向了三四線城市。歐萊雅旗下王牌蘭蔻已經遍及中國170座城市,而2012和2013年新「攻佔」的70座城市中有33座屬於三線城市。歐萊雅已經進入中國的11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業績每四年就會翻一番。其預言,未來兩年內,中國消費者就能成為集團高檔化妝品業務的最大金主。

  同樣開始在三線城市搭建渠道的雅詩蘭黛則試圖把中國打造成集團即美國之外的第二個主場。為此,它效仿資生堂創立歐泊萊(Aupres),於2012年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做了一款奢侈護膚品牌Osiao,不過截至目前僅是香港海港城連卡佛和圓方商場兩地設立了專櫃,市場前景仍未可知。

  不管怎樣,中國市場已經為雅詩蘭黛貢獻了5%的年收入,在歐萊雅,這一比例則為7%。不過,二者的統計中均未納入台灣、香港和澳門地區,更不包括中國遊客在巴黎、紐約、迪拜的百貨公司和機場免稅店的消費,如果將這些都算上,估計瘋狂的中國錢已經撐起了雅詩蘭黛約15%的銷售收入。雅詩蘭黛估計,集團在中國內地市場的收入每增加1美元,就意味著中國消費者在海外市場又會貢獻2美元。更重要的是,未來,以中國為首的亞太區將成為高端化妝品最重要的市場之一,至2015年以33.1%的份額與歐洲市場幾乎旗鼓相當(圖4)。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包裝」的力量

  高檔化妝品中亞洲勢力的崛起,和化妝品行業的特色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不管是鐘錶珠寶還是皮具服裝,奢侈品行業最講究的無非是歷史底蘊、文化傳承和工藝技術,對化妝品來說,這些因素卻都不是最主要的。雖然大家在屬性上都歸類於消費品,但前者的消費週期明顯短於後兩者,是更為快速的消費品,既然如此,上述那些「奢特屬性」在化妝品領域裡就成了充分而非必要條件了。因此,拋開那些經常被描述得天花亂墜的科研成果和實際功效,說到底,化妝品賣的就是一個牌子。

  這對博柏利和Gucci等試圖在這一領域分一杯羹的奢侈品牌而言,顯然是個好消息,因為它們已經在其他領域裡積累了足夠響亮的名聲和足夠光鮮的形象,當博柏利抗衰老精華或是Gucci粉底液出現在櫃檯上,消費者過往的認知已經自動給它們打上了高溢價。

  看看化妝品集團在廣告營銷上的投入,自然就會心中有數。雅詩蘭黛和科蒂上一財年的營銷費用分別為28.4億和15.63億美元,這其中包括了各個渠道的廣告、促銷活動以及免費或是消費者購物時隨贈的小樣,相形之下,二者的研發費用不過1.6和0.67億美元。兩家集團在廣告營銷的投入分別是產品研發的17.7和23.3倍(圖5)。

  直白點說,化妝品是個依靠重度包裝的行業,是向消費者兜售一個關於美麗的夢,高檔化妝品就更是如此。並且與其他類別的奢侈品牌相比,對講故事能力的要求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管是手袋還是鐘錶,要出現類似後這樣不過12年歷史(2003年面世)的奢侈品牌,幾乎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

  換句話說,百達翡麗也好、愛瑪仕也罷,不是定位高端就一定能成為奢侈品,它需要經過市場的檢驗和認可,但是化妝品,只要故事講得好、定價高,攻效麼,哪怕是無功無過,也已經無限接近於奢侈品了。二者的區別,既類似於富人階層所劃分的「老錢」和「新錢」,也有點類似於奢侈行業中的老牌和輕奢。

  綜合這多方面的維度來看,日韓勢力今時今日在高檔化妝品領域的地位,似乎也就不難理解了。在2013年末大火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中,由全智賢扮演的女主角千頌伊使用了包括她自己所代言的韓律(Hannule)等在內的多款愛茉莉集團旗下品牌。有統計表明,出現在劇中的韓律韓方高潔水精華噴霧以及紫云保濕鎮定膏的銷售額較電視劇播出前上升了75%;在海外遊客聚集的首爾明洞和仁寺洞的化妝品店內,後者2014年2月的日均銷售額較1月相比提高了5倍以上,其中中國遊客是購買的主力軍。而同樣為千頌伊所用的IOPE氣墊粉底,2013年的單品銷售額突破1000億韓元,累計銷售過1000萬塊。韓律和IOPE都未向韓國以外市場發行,IOPE的護膚產品定價折合人民幣在千元以上,屬於高端品牌,韓律的檔次則略低於它。

  缺失的中國品牌

  除此以外,不管是先行一步的資生堂,還是近兩年突飛猛進的愛茉莉,都得益於化妝品領域裡近年來頗為走俏的平價奢華(Masstige=Mass大眾+Premium高端)概念。它讓高端品牌向下、中端品牌向上拓展了消費群。資生堂和愛茉莉旗下均有多款屬於這一檔次的護膚品牌,形成團隊作戰之勢。

  同樣不能忽視的,是愛茉莉和資生堂身處亞洲的地緣優勢—這也是它們有別於歐美同行的先天優勢。研究顯示,亞洲女性平均每天要使用8種護膚品,而在法國這個數字僅僅只是3種,這實際上讓本土作戰的日韓企業更有動力推出更加豐富的產品。不僅如此,同屬亞洲人種的三國消費者,膚質和膚色更為接近,對妝容的審美也更為一致。

  只是,中國企業是否也應該反思一下,在「老錢」中找不到定位,無法與LV和卡地亞分庭抗禮似乎也還說得過去,但在日韓企業已經可以與歐美同行們平起平座的高檔化妝品領域裡,日韓具備的先天條件和優勢我們幾乎全都有,論老祖宗留下的遺產,人家有「韓方」,我們也有「漢方」和「中藥」,甚至還有全球第二大化妝品市場這麼一個大本營,為何卻依然還是缺失了呢?

  即便是將範圍放大至整個化妝品市場,中國勢力依然孱弱。在這個早已成為了女性必需品、也為越來越多的男士所接受領域裡,曾經的小有名氣者多被歐美集團買走了,從早年的羽西和小護士,到後來的丁家宜和美即面膜。先後被歐萊雅收購的羽西和小護士,前者在集團的羽翼下生存了下來,後者已經蹤影全無。而丁家宜被科蒂買走後虧損連連,也慘遭拋棄。

  放眼中國,為多數消費者熟悉的本土化妝品牌屈指可數且基本都定位在中低端市場,相宜本草、自然美、自然堂和隸屬於上海家化集團的佰草集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作為中國化妝品乃至日化行業中的生力軍,上海家化旗下共擁有九大品牌,包括服務於男士的高夫。只是,偌大的一個市場,1/3為歐萊雅、寶潔和資生堂所把持,其他各大洋品牌又瓜分了一部分,國產品牌何以立足,中國錢又何時才得以能砸出一個在國際上響噹噹的化妝品牌?■

  

  【附文】男性面子工程持續升級

  三年前,由metropolis(都市)與sexual(性感)兩個單詞所組合在一起的「都市型男」還是個熱門詞彙。三年後的今天,都市型男已經OUT,暖男當道。只不過這三年中,由熱愛時尚、有經濟實力又肯消費的有品味男士所催熱的男性化妝品市場持續發酵。畢竟,不管是型男還是暖男,扮靚扮帥都是人的本性。愛美從來都不是女性的專利。

  社會觀念的轉變、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偶像的示範作用,都讓男性的「塗脂抹粉」從基本的剔須、清潔向須後護理、保濕、抗衰老甚至遮瑕等需求擴充。巨大的增長潛力引得各化妝品牌紛紛出手,倩碧、碧歐泉、希思黎、科顏氏(Kiehl's)、拉夫·勞倫和嬌韻詩均推出了相應的男士護膚品系列。2012年,SK-II也加入為男性服務的隊伍當中。而2013年中才開始與雅詩蘭黛集團合作進軍化妝品業務的Tom Ford,僅僅在短短3個月後就推出了男性護膚品和剃鬚護理系列。

  在全球最大的男性化妝品消費市場韓國,對「長腿歐巴」們來說,乳液精華眼霜是基礎,粉底遮瑕是必備,眼線口紅也可以有。因此,也就不難理解BB霜成了絕大多數韓國男性化妝品牌的標配——事實上,連碧歐泉也推出了專供男士的BB霜,男士專用產品已經超過了70種。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男性市場,2011年,愛茉莉集團的一站式男性美容美妝店Manstudio開業,不僅出售旗下品牌蘭芝和赫拉(Hera)的男士系列,同時也配備了專業的美容顧問。

  還是在亞洲,雅詩蘭黛旗下全球首個專業男士保養品Aramis旗下Lab Series選址新加坡高檔百貨公司,開出了其全球首家旗艦店。隸屬於歐萊雅的碧歐泉緊隨其後,同樣是全球首家的獨立門店於2013年在同家商場開業。

  要知道雅詩蘭黛甚至成立了專門的男性化妝品部,在美容護膚這個原本貼上了女性標籤的領域裡,男性能頂半邊天的那一天,或許已經不遠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722

安倍新三箭迎戰TPP 農民還是能賺到錢 日本經驗》輸出高檔和牛 將和食推廣到全世界

2015-10-26 TCW

台灣要爭取加入TPP,首先得說服國內農業部門接受高度自由貿易,並減少進口衝擊;同樣是小農經濟的日本,安倍提出「進攻型農業」,夢想、胡蘿蔔與棍子三箭齊發,成功化解了反對派的聲音,日本是如何辦到的?

兩年多前的春天,在靠近日本首相官邸的東京日比谷公園裡,聚集了北自北海道、南至九州的農民們,這群由JA(日本全國農會總會)統領的四千名農民,穿上不同顏色制服,頭上綁著「反對加入TPP」的白布條,抗議場面聲勢浩大。

二○一三年三月十五日,在這場抗爭運動的三天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正式宣布日本將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歷經兩年半時間,TPP終於在今年十月 五日達成協議,這段期間安倍政權積極調整國內農業部門,不僅消弭了大部分反對派的聲音,甚至讓今年秋收稻米價格上揚,用實績說服農民「加入TPP,還是能 賺到錢」,安倍政權是怎麼辦到的?

第一箭:夢想

利用低關稅,出口日本農產品「日本不是打臨時仗,在決定加入TPP後,應對政策即全面著手施行。」日本京都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台中科技大學國貿系副教授 的郭永興,觀察日本農業政策多年,他指出:「夢想、胡蘿蔔與棍子,安倍的農業政策也是三箭齊發。」第一箭,安倍先打心理戰,給予農民正面迎戰TPP的夢想 與勇氣。

日本農業深陷保護主義日久,因農戶的耕地不大,不像美國與澳洲屬於大規模粗放農業,生產目的即出口外銷;同為小農經濟的日本與台灣,都深深擔心一旦開放低價農產品進口,國內農產品將遭受嚴重衝擊。

但安倍將「保護型農業」的思路完全扭轉過來,他在一三年五月的政策說明演講中,提出「進攻的農林水產業」理念,政策目標是到二○年時,日本農林水產品的出口金額,要從一二年的四千五百億日圓,提升至一兆日圓;相當於八年內出口金額要翻一.二倍。

「安倍在許多場合都大聲疾呼,必須改變日本農業是弱勢、需要保護的既有想法,呼籲日本農業應轉守為攻,正面迎戰TPP,將自由貿易視為日本農產品以低關稅出口到海外市場的機會。」郭永興解析。

「進攻型農業」成為安倍農業政策的核心哲學,郭永興舉牛肉的進出口為例,根據TPP談判結果,日本進口牛肉關稅必須在十六年內,由三八.五%降到九%;但 同時日本也為出口牛肉到美國的四.四%低關稅額度,爭取從兩百噸開放至三千噸免關稅額度,雖然廉價牛肉將受衝擊,但也能促使日本國內養牛農戶轉攻高級和牛 飼養。

第二箭:胡蘿蔔

提供誘因,補貼戰略性作物農業預算編列更充分反映出「進攻型農業」的特色,事實上,日本從○一年起,連續十二年減少農業預算,但自從宣布加入TPP之後, 一三年當年的農業預算便增加了一二四九億日圓,其中能強化競爭力的公共建設預算占了一六一一億日圓,非公共建設預算則減少三六二億日圓,為擴大農業出口強 化了底氣。

相較之下,台灣政府雖疾呼要爭取成為第二輪TPP成員國,但卻未端出相應的積極政策。根據農委會發布的預算書,一六年農業總預算九五六億元,還較今年的九 八六億元略減三%;以一六年預算來看,光用在福利津貼的支出就有四九五億元,占比逾五成,而用於實質農業發展的預算僅三五二億元。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指出,台灣其實比日本更具出口優勢,目前台灣農產品進口額四千五百億元,出口額一千五百億元,係因加入WTO後讓貿易逆差逐 漸擴大,「但台灣對十二個TPP成員國的農業出口總額,占了整體農業出口總額約五成,進口額占比也是五成;相對日本對其他十一個成員國的農業出口額則占整 體的三成,台灣已有出口優勢。」一四年,安倍政權持續增加農業預算,且射出第二箭 ── 將農業補貼轉至飼料米等戰略性作物。此類似「胡蘿蔔」的政策可收一石數鳥之成效,因日本與台灣相同,養豬業皆為開放自由貿易的重災區,郭永興研究,日本養 豬戶的飼料以進口玉米為主,成本是美國豬肉的兩倍,若改用國產飼料米即可大幅降低成本,一方面提高豬農競爭力,而稻農有意願轉作飼料米,也能減少廢耕農 地。

台灣不見得要仿照日本作法,陳吉仲便提出「沼氣發電」的構想,將養豬業集中在屏東、雲林、彰化三地,引進沼氣發電設備,同時利用豬的排泄物作有機堆肥,「如果成功,一來降低環境影響,二來提升豬農收入,某種程度能因應美豬進口。」

第三箭:棍子

修正法律,重振農業外銷今年開春,安倍射出致命第三箭,通過法律修正,廢除JA對日本全國七百多家地方農協的監督及指導權,農會組織改革促使地方農協必須轉型走向市場,同時展開企業化經營的農林水產相關公司也不斷增加。

舉例來說,日本的「OISIX」食品宅配公司,堪稱網上超市,經營團隊走訪全國,說服一千多家農戶成為供應商,消費者能在網站上購買兩千種以上的蔬果、魚肉、日常食品、醃漬物、甜點、酒類等食品;OISIX更將生意拓展到香港,瞄準兩岸三地市場,意圖重振日本農業外銷。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積極推動「地產地銷」,在面對瀨戶內海的愛媛縣今治市,有家日本規模最大的農產直販所「彩菜屋」,便是由當地農協經營,五百多坪的賣場 裡,百分之百提供今治市本地生產的蔬果、肉、魚、米,幫助了在地一千三百戶農家,賣不完的蔬果則由彩菜屋收購,提供學校作為團膳服務。

日本第一線的生產者與企業,早已搶先政府腳步,嗅覺到自由貿易不可抵擋的浪潮而做出改變,「但台灣所有的人力、組織架構都在談怎麼生產,我們有很好的生產 技術、生產人力和品質,但卻缺乏行銷、流通到品牌等後段流程。」陳吉仲直指台灣農業的核心問題,認為是產官學界應著力改善之處。

即使台灣沒有加入TPP,但中日韓FTA與其他國家的多邊貿易談判都持續進行,農產品自由化趨勢無可避免,不如自主調整、積極變革,安倍的進攻型農業政策,值得我們參考。

撰文 / 鄧寧、陳前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84

雙十一台灣牌業績翻船真相 面膜營業額大減17%、高檔米賣不到一半

2015-11-30  TCW

拚名氣,上有歐美大廠狠踹,比價格,下有中國品牌緊追,五千個品牌同時登場,這場國際聯賽,台灣隊最佳戰略位置在哪?

中國最大電商阿里巴巴集團舉辦的雙十一購物節當天,全球五百家媒體守在北京水立方螢幕前屏息以待,倒數過後,螢幕上秀出斗大的人民幣九百一十二億元,成交額比去年同期成長近六成,坐在第一排的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看著螢幕微笑了。

但,今年參加雙十一的台灣業者卻笑不出來。

在這個全球最大的購物節日之後,《商業周刊》追蹤台灣品牌的銷售數字,發現銷售結果普遍不如預期。

有人韓貨壓境,客單價跌以台灣最自豪的面膜為例。今年是第三次參加雙十一的「我的心機」面膜,是台灣前三大平價面膜品牌,去年雙十一創下新台幣一億二千萬 元營業額,今年卻只有約一億元,約少一七%,製造商捷司特國際總經理鐘賢蒼原本預估,今年雙十一至少可以賣出七百萬片面膜,沒想到最後只賣出五百萬片。

「去年以前做多少賣多少啊,只有賣不夠的問題,」鐘賢蒼說。

今年在天貓台灣旗艦店中銷量名列第一的牛爾自創品牌愛慕可(NARUKO),由於不只賣面膜,整體業績略有成長,但上海牛爾美之本化妝品總經理施顯釗坦 言,今年所有台灣面膜業者,皆受到韓國面膜品牌的衝擊,「韓國給大家的壓力有點大,今年面膜競爭非常非常白熱化。」韓國面膜從去年就開始進駐天貓,今年更 大舉入侵,鐘賢蒼指出,不只韓國品牌從上擊殺台灣面膜,下頭還有中國面膜品牌以成本價擾亂市場行情,台灣面膜被中、韓兩國夾殺,客單價不得不調低三成。

全球化的競爭,讓台灣牌今年失靈了!台灣品牌必須與來自歐、美、日等二十五個國家的五千多個品牌一較高下,消費者面前一字排開有六百萬種商品,提供選擇。

有人宣傳失誤,銷量跌跤連天貓強打的台灣益全香米,都跌了一跤。先前天貓國際東南亞區負責人胡瑜玲信心滿滿的說,一萬盒米放到天貓三億七千萬名用戶的大池 子中,「跟沒有一樣!多數人看得到、吃不到。」為了這樁兩岸農業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商業契作案,天貓高層在七個月內親自來台三次,不僅找來央視幫花蓮玉里米 做專題報導,還把台灣館糧油類首頁的黃金廣告版位,免費送給益全香米。但儘管有天貓撐腰,台灣稻農公司為雙十一準備的一萬盒禮盒,最後只賣了四千盒不到, 其中有三千盒還是預購的。

雙十一當天,主導台灣稻農公司,與天貓合作的PayEasy總經理林坤正坐鎮上海,親上第一線當客服,回答消費者的問題,最後賣不到一千盒,林坤正坦言, 銷售數字「不符合預期」,雖然農民權益並未受損,「但農民聽到這個消息當然心情不太好,心情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響。」去年雙十一衝出一千五百萬元營業額的 糖村牛軋糖,今年也因雙十一戰場越來越「世界級」,業績成長不如預期,原本預期成長三倍,結果不到一倍,內部還因此開檢討會,糖村行銷企畫部經理許凱莉 說:「壓力很大啊。」初步認為國際品牌越來越多,消費者多了很多選擇,是業績成長趨緩的主因。

當與世界品牌同場競逐,進而驚見台灣牌並非萬靈丹後,大家現在如何思考這件事?

有人決心展開長期的作戰計畫。

PayEasy行銷公關處副總陳中興表示,此次雙十一銷售成績雖不如預期中好,卻給他們上了寶貴的一課:台灣米的品牌形象,在大陸消費者心中仍相當陌生, 但這次一出手定價,卻是全天貓米類品項中最貴的,才會賣不好,明年應深耕台灣米品牌形象,並提早宣傳,接下來PayEasy將接力壓寶雙十二和農曆檔期, 拚早日完售。

有人看清,中國電商通路進入門檻雖低,但戰場卻是史上最現實殘酷之後,開始思考自己的差異化在哪。

有人拚差異化,今年豐收去年原本在雙十一表現不如預期的美妝通路八六小舖,今年捲土重來,業績比去年翻了三倍。追根究柢,其提高自有品牌銷售比例達五成是 關鍵。因為如果比照過去,只把好賣的知名品牌做為主打,賺了營收,卻可能輸了獲利。但八六小舖總經理王閔麒在經歷過這個世界級的戰爭後,仍有所感的說,大 家應評估參加雙十一的目的為何,一味殺價與投廣告以衝刺營收,並非好事,「適度的規模比較容易賺到錢。」但,什麼叫作適度?什麼是屬於台灣品牌最佳的戰略 位置?如果價錢拚不過,品牌又不如歐美大廠有名氣,自己又該如何定位,才能被看見?一場雙十一的豪華戰役過後,留給台灣品牌的犀利課題,此刻,才正開始展 開。

【延伸閱讀】雙十一業績成長6成,MIT買氣反降—台灣品牌雙十一業績

●益全香米

•地位:天貓台灣館主力商品•戰績:備貨1萬盒,賣出不到4,000盒

●我的心機

•地位:台灣前3大平價面膜品牌•戰績:備貨700萬片,僅售出500萬片

●OB嚴選

•地位:台灣女裝網購龍頭品牌•戰績:2012年至2014年雙十一營業額增1.4倍,今年首見衰退

●糖村

•地位:趙又廷婚禮指定牛軋糖•戰績:去年業績暴增29倍,成雙十一最大黑馬,今年成長不到1倍

撰文者李欣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57

哈佛仔搞高檔版 做低OpenRice

2016-01-07  NM

做過投資銀行、私募基金,又讀埋哈佛商學院MBA,但八十後的羅正義(Dominic)及林喬峰(Kelvin),竟然係想做OpenRice?原 來二人在美國讀書時,看到食評app Yelp在當地大行其道,遂決定回流,創立食評app FeedMe Guru,將在私募基金分析數據的技術,用於食評上。而Dominic更在碩士第二年休學,回港瞓身做app。在香港人人只識㩒OpenRice,但 Dominic指OpenRice用途已淪為《黃頁》,做到變港版《米芝蓮》,才是他們真正目標:「《米芝蓮》其實唔係好多地區有,搵外國鬼佬評香港中 菜,根本唔make sense。《米芝蓮》仲要咁多年都無app,其實都幾out!」我點SELL:「網上太多假食評」


我覺得OpenRice已有十幾年歷史,但由於靠用戶去發放食評,久而久之會發展成宣傳工具,例如惡意中傷、「鱔稿」,令網站食評愈來愈唔可靠!我們想利 用專業食評,更加有效幫網民挑選最好吃的餐廳。我同拍檔Kelvin,都做過私募基金,決定將分析數據應用於食評。例如,我哋會用「關鍵字」分析全港博客 及雜誌嘅食評,如果文中經常出現「環境」、「餐具」等字眼,而甚少提及「食物」、「味道」等,我哋就唔會用,免得係假嘢。網民可以睇到真係講食物質素嘅食 評外,亦可以選擇follow邊一位食評家,令推薦更加個人化。而被評嘅餐廳,我哋特意挑選咗六百間,每星期更新一次,確保新餐廳也可以加入。網民可依菜 式、地區等,選擇合適的餐廳,六百間好似好少,但都是我們精選最好食的!不好吃的選擇根本沒必要。不過這個數量,我們可依據用家的意見再調校。 而我們已建立好的分析系統,是可以支援不同市場;因為我們的目標,並不只是香港,而是亞洲!我和拍檔Kelvin,其實在私募基金認識的,出差時經常到不 同國家找好吃的餐廳。但要在網上做資料搜集,費時失事!到了美國讀書後,發現在全球最先進的國家,都有這問題,所以就萌生創業念頭。我們在哈佛都參加了不 少創業比賽,已獲得六位數字港元的支持,足夠公司首半年營運。由於自己較熟悉亞洲市場,覺得發展空間更大,所以就決定回流。


專家盤問:「點避免打手?」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會長黃岳永(Erwin),經常用app周遊列國找尋餐廳。他訪問前就說對此app不太看好,未知傾過偈後,會否改觀?


黃:就算你找一班專業的blogger、分析他們的食評真偽,不過當中仍然可能有一班「五毛黨」,你又怎樣避免?


黃:黃岳永F:FeedMe Guru


黃:就算你找一班專業的blogger、分析他們的食評真偽,不過當中仍然可能有一班「五毛黨」,你又怎樣避免?


F:現在我們主要找一些飲食指南,好像LifestyleAsia、Time Out,以及一些著名博客,他們本身已係一個個人品牌。雖然他們可能為了收廣告費而交「鱔稿」,但我們只是聚焦那幾百間最好吃的餐廳,機會較微。另外,我 們系統可以比較作者過去的文章,如果他們形容餐廳環境、背景為主,就有可能是因為食物水準不高,系統就會知道這不是我們需要的食評。


黃:你們app的收費模式又是怎樣?


F:我們已找到兩個合作夥伴,都是網上訂位系統,用戶在我們的app找到餐廳後,如果餐廳跟這些訂位系統有聯繫,就可以經我們的app訂位,而該系統公司就會分佣金給我們。日後用戶增多,收入自然會提升。


而第二個收費模式,就是延伸廣告,但我們想以有用的資訊作包裝。有用過app嘅網友都知,很多不相關的減肥、信用卡廣告,未出現你已經想關掉。我們就想根 據客人的喜好設計廣告,好像知道有外國用家來港,我們就會設「十大離港前必試食物」的廣告。另外我們都會定期舉辦派對,從中吸引餐廳贊助。


黃:你們又怎樣將個人化元素放在app內?F:雖然現時系統未完善,但app的方向就是根據用戶搜索哪一類餐廳、以及介紹哪一間餐廳給朋友,去累積對用戶 的了解。而系統會根據用戶關注哪個食評,將餐廳在app內排先後次序。情況如facebook,你經常瀏覽的群組會經常彈出;而你覺得某一blogger 的食評不夠好,可以「unlike」,將他的食評放到app最後。


黃:未來發展目標又是怎樣?F:現時系統都開始穩定,未來的目標主要是尋找資金。我會預算五十萬美金,去發展亞洲十個地區。雖然系統去第二個地區並不難, 但最大問題都是如何吸引別人使用。如果每一個地區都去舉辦活動就很花時間,但如果我們將整個宣傳交給當地公關公司就會方便啲。


終極判決:「唔好急但要快!」


我認為你們的對手不是OpenRice,而是好像TripAdvisor之類的app。好像我到台北只食兩餐,真的不會從一萬間餐廳裡慢慢去找。 Business model我都不太擔心,因為概念不算太複雜,今天做完我找人做都可能快過你哋!這個app的方向大致正確,但我覺得如果一開始,就詢問用家是本地人還是 遊客,可以令使用者更加貼心。App的設計可以更加圖像化,因為食物相比文字更加吸引。我認為關鍵是找當地有影響力的KOL(關鍵意見領袖),你甚至可以 分當地的盈利給他們。但總括來說都是要快,盡快做大個餅。現時你們預算用五十萬美金資金,做十個地區,是有點難度,如果多一倍找到一百萬美金會更佳。而以 此資金,打倒十個地區的當地OpenRice,對投資者來說是很划算!我入來之前沒興趣投資,聽完之後有興趣,以我見這樣多app這個都算above average,我會給7.5分。


業界點睇?


黃岳永覺得兩位老闆的Business model可行,執行上又有沒有不足之處?但資深食評家KC Koo表示不考慮使用及加入,並批評app有多方面不足:


《覆蓋面不夠》


如果app是給香港人用的話,我覺得600間餐廳不足夠,而且以英文為主,即使香港人懂得看,但親切感已經低很多。菜式只有六個種類,好像想在上環飲涼茶,我就已經search不到,明顯不夠全面。


《食評參考值不足》


我略看過一兩間餐廳的食評,如果每間餐廳只有一張相及兩句comment,那資料肯定不夠我去做決定。我看Instagram就已經有很多食物照片吸引我 去參考,但這個app我就看不到。我覺得是否用專業食評都不重要,好像蔡瀾寫食評厲害,但只轉載他一、兩幅照片就根本沒有價值。


撰文:梁延宇攝影:鄭樹清攝錄:廖健昌、關永浩[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127

用app叫餐 高檔外賣密密送

2016-02-25  NM

望着窗外的大雨,身為打工仔的你會否慨嘆:「放lunch先嚟落雨!」叫外賣嗎?只得麥當勞、肯德基,又或附近的茶餐廳可以選擇。究竟有無方法,可以揀選更多美食?有需求就有商機,二十七歲的羅家聰(Brain),看中都市人玩電話多過打電話,決定與大學師兄William合作,將William在美國創立的外賣服務app「Deliveroo」引進香港。Deliveroo主打準時,保證落單後三十二分鐘內將外賣送到。今次請來經常用app叫外賣、寫過逾300個apps的Innopage CEO李勁華(Keith)擔任評審,他更即場測試送貨承諾能否兌現。我點sell32分鐘包送到

這個app很簡單,只要一進入,GPS系統就會偵測到你身處的區域,進而可以選擇同區喜歡的餐廳及食物。輸入幾個簡單步驟後,就可以碌卡完成交易,每單運費三十元,保證三十二分鐘內送到。三十二分鐘,是計算集團在全球其他地方營運時,同區範圍內的平均時間。由於我們的營業時間,會直至最後一間餐廳的last order時,故吸引不少夜歸人。有OL放工時落單,回到家就可以拿到食物,慳回不少時間。

為了改變客人「外賣一定是快餐」的想法,與我們合作的餐廳,都以未有送餐服務的中高檔餐廳為主。而我們對「三十二分鐘」這個承諾十分重視,目前為止我們平均送餐時間為三十點九分鐘。而客人落單後,由烹調時間到司機現時所處位置,每一步都能在app上看得到。現時Deliveroo發展了三個月,已覆蓋二百五十間餐廳,加入的有School Food、翠亨村、來佬餐廳等。公司一開始以中西區為主,現時香港區的發展由薄扶林伸延到天后,上星期開始覆蓋尖沙咀區,以後會擴充到九龍其他地方。現時每個月生意都有不錯增長,我相信六個月內可以回本!

專家品評

K:李勁華D:Deliveroo

K:你怎樣去說服餐廳使用你們的服務?D:我們在上年十至十一月開始營運,在港建立初期是最困難的,要逐家餐廳敲門。對餐廳來說,我們的系統相當簡單。支持系統的硬件,好像iPad、打印機等,都是由我們提供,餐廳不用付任何安裝費。餐廳在收到客人app上點餐後,只需要選擇接受不接受。若果接受,在廚房差不多準備好食物的時候,再在系統上按鍵,就會有車隊來接收。每一次找新餐廳,我都會鼓勵他們先試用服務,讓他們知道就算外賣,食物的質素仍可以維持的。

K:坊間不少外賣app都有跨區送餐服務,你們只送同區,會不會覺得輸蝕?D:其實我們都有短距離的跨區服務,好像由大坑送到跑馬地,西環送到薄扶林。不願意做長途,是因為怕食物質素會變差,客人不滿意之餘,亦幫不到餐廳建立聲譽,這個我們完全不會考慮。

K:你們公司電單車隊人數超過一百人,開支龐大,費用由哪一方支付?而客人叫外賣,食物價錢又有沒有不同?D:其實有兩方面,一方面客人無論消費多少,每張單都收取三十元的運送費用,另一方面我們會向餐廳抽取一定佣金,作為我們的營運成本。而合作的餐廳,有九成的食物價錢,都與堂食相同。因為我們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讓客人能夠安坐家中,都可享有在餐廳用餐的同等體驗。只有很少部分餐廳,因為包裝成本提高,而額外收費。

K:單靠佣金及三十元運費來支持營運,如果日後有更多客人,需要更多車隊,毛利率會否難以提升?D:現時我們公司運行了三個月左右,毛利方面是有較大壓力。一開始時的投資比較多,是很合理,主要因為要吸引更多餐廳加入及吸引客人使用。現時司機以時薪計,並未「用盡」;只要營運下去,給司機的單數夠多,這方面的平均成本便可減低。而生意有一定基礎後,平均宣傳費亦可以下調。

K:我看見你們的主要對手foodpanda,最近在不少地區裁員,香港更減了兩成人手,會不會反映外賣市場正在萎縮?D:由開業至今,我們主動接觸了不少客人,有不少都向我們說,之前用外賣服務,都是幫襯平價的快餐。他們沒有想過SOHO區、或圓方的餐廳,都可以有外賣服務,證明我們改變了客人對外賣的看法。我相信香港市場有一定的潛力,至於其他公司裁員,有可能是他們本身內部的調整,但就我們來說,業務每一個月都有穩定的增長。

專家判決要燒錢

這個app整體來說,做得簡潔,我幾欣賞這個設計。但就暫時未有Android及中文版,以及菜式暫時都以西餐為主,中菜選擇就比較少。整個使用過程都幾滿意,因為經過三個screen就可以完成一宗交易,夠爽快,我會給八分。剛剛試完一次服務,雖然一開始顯示要四十分鐘,但最後二十五分鐘就收到,整個服務都看得出由消費者出發,比不少外賣app有誠意,以顧客來說,我會繼續用。

而在business model上,我就會給七分,我覺得要有好大的投資才能成功,因為毛利率真的不高。而且日後客人試過一、兩次之後會不會繼續使用,仍是未知數。公司要做到龍頭地位,毛利才可以增加。另外你之前說過想將餐廳用餐的經驗帶到屋企,那你就要想如何將外賣服務在家中變成生活情趣。好似Uber都找王宗堯去做司機,這個你們就要度橋多加宣傳!

撰文:梁延宇攝影:鄭樹清攝錄:廖健昌[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7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