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哈佛仔搞高檔版 做低OpenRice

2016-01-07  NM

做過投資銀行、私募基金,又讀埋哈佛商學院MBA,但八十後的羅正義(Dominic)及林喬峰(Kelvin),竟然係想做OpenRice?原 來二人在美國讀書時,看到食評app Yelp在當地大行其道,遂決定回流,創立食評app FeedMe Guru,將在私募基金分析數據的技術,用於食評上。而Dominic更在碩士第二年休學,回港瞓身做app。在香港人人只識㩒OpenRice,但 Dominic指OpenRice用途已淪為《黃頁》,做到變港版《米芝蓮》,才是他們真正目標:「《米芝蓮》其實唔係好多地區有,搵外國鬼佬評香港中 菜,根本唔make sense。《米芝蓮》仲要咁多年都無app,其實都幾out!」我點SELL:「網上太多假食評」


我覺得OpenRice已有十幾年歷史,但由於靠用戶去發放食評,久而久之會發展成宣傳工具,例如惡意中傷、「鱔稿」,令網站食評愈來愈唔可靠!我們想利 用專業食評,更加有效幫網民挑選最好吃的餐廳。我同拍檔Kelvin,都做過私募基金,決定將分析數據應用於食評。例如,我哋會用「關鍵字」分析全港博客 及雜誌嘅食評,如果文中經常出現「環境」、「餐具」等字眼,而甚少提及「食物」、「味道」等,我哋就唔會用,免得係假嘢。網民可以睇到真係講食物質素嘅食 評外,亦可以選擇follow邊一位食評家,令推薦更加個人化。而被評嘅餐廳,我哋特意挑選咗六百間,每星期更新一次,確保新餐廳也可以加入。網民可依菜 式、地區等,選擇合適的餐廳,六百間好似好少,但都是我們精選最好食的!不好吃的選擇根本沒必要。不過這個數量,我們可依據用家的意見再調校。 而我們已建立好的分析系統,是可以支援不同市場;因為我們的目標,並不只是香港,而是亞洲!我和拍檔Kelvin,其實在私募基金認識的,出差時經常到不 同國家找好吃的餐廳。但要在網上做資料搜集,費時失事!到了美國讀書後,發現在全球最先進的國家,都有這問題,所以就萌生創業念頭。我們在哈佛都參加了不 少創業比賽,已獲得六位數字港元的支持,足夠公司首半年營運。由於自己較熟悉亞洲市場,覺得發展空間更大,所以就決定回流。


專家盤問:「點避免打手?」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會長黃岳永(Erwin),經常用app周遊列國找尋餐廳。他訪問前就說對此app不太看好,未知傾過偈後,會否改觀?


黃:就算你找一班專業的blogger、分析他們的食評真偽,不過當中仍然可能有一班「五毛黨」,你又怎樣避免?


黃:黃岳永F:FeedMe Guru


黃:就算你找一班專業的blogger、分析他們的食評真偽,不過當中仍然可能有一班「五毛黨」,你又怎樣避免?


F:現在我們主要找一些飲食指南,好像LifestyleAsia、Time Out,以及一些著名博客,他們本身已係一個個人品牌。雖然他們可能為了收廣告費而交「鱔稿」,但我們只是聚焦那幾百間最好吃的餐廳,機會較微。另外,我 們系統可以比較作者過去的文章,如果他們形容餐廳環境、背景為主,就有可能是因為食物水準不高,系統就會知道這不是我們需要的食評。


黃:你們app的收費模式又是怎樣?


F:我們已找到兩個合作夥伴,都是網上訂位系統,用戶在我們的app找到餐廳後,如果餐廳跟這些訂位系統有聯繫,就可以經我們的app訂位,而該系統公司就會分佣金給我們。日後用戶增多,收入自然會提升。


而第二個收費模式,就是延伸廣告,但我們想以有用的資訊作包裝。有用過app嘅網友都知,很多不相關的減肥、信用卡廣告,未出現你已經想關掉。我們就想根 據客人的喜好設計廣告,好像知道有外國用家來港,我們就會設「十大離港前必試食物」的廣告。另外我們都會定期舉辦派對,從中吸引餐廳贊助。


黃:你們又怎樣將個人化元素放在app內?F:雖然現時系統未完善,但app的方向就是根據用戶搜索哪一類餐廳、以及介紹哪一間餐廳給朋友,去累積對用戶 的了解。而系統會根據用戶關注哪個食評,將餐廳在app內排先後次序。情況如facebook,你經常瀏覽的群組會經常彈出;而你覺得某一blogger 的食評不夠好,可以「unlike」,將他的食評放到app最後。


黃:未來發展目標又是怎樣?F:現時系統都開始穩定,未來的目標主要是尋找資金。我會預算五十萬美金,去發展亞洲十個地區。雖然系統去第二個地區並不難, 但最大問題都是如何吸引別人使用。如果每一個地區都去舉辦活動就很花時間,但如果我們將整個宣傳交給當地公關公司就會方便啲。


終極判決:「唔好急但要快!」


我認為你們的對手不是OpenRice,而是好像TripAdvisor之類的app。好像我到台北只食兩餐,真的不會從一萬間餐廳裡慢慢去找。 Business model我都不太擔心,因為概念不算太複雜,今天做完我找人做都可能快過你哋!這個app的方向大致正確,但我覺得如果一開始,就詢問用家是本地人還是 遊客,可以令使用者更加貼心。App的設計可以更加圖像化,因為食物相比文字更加吸引。我認為關鍵是找當地有影響力的KOL(關鍵意見領袖),你甚至可以 分當地的盈利給他們。但總括來說都是要快,盡快做大個餅。現時你們預算用五十萬美金資金,做十個地區,是有點難度,如果多一倍找到一百萬美金會更佳。而以 此資金,打倒十個地區的當地OpenRice,對投資者來說是很划算!我入來之前沒興趣投資,聽完之後有興趣,以我見這樣多app這個都算above average,我會給7.5分。


業界點睇?


黃岳永覺得兩位老闆的Business model可行,執行上又有沒有不足之處?但資深食評家KC Koo表示不考慮使用及加入,並批評app有多方面不足:


《覆蓋面不夠》


如果app是給香港人用的話,我覺得600間餐廳不足夠,而且以英文為主,即使香港人懂得看,但親切感已經低很多。菜式只有六個種類,好像想在上環飲涼茶,我就已經search不到,明顯不夠全面。


《食評參考值不足》


我略看過一兩間餐廳的食評,如果每間餐廳只有一張相及兩句comment,那資料肯定不夠我去做決定。我看Instagram就已經有很多食物照片吸引我 去參考,但這個app我就看不到。我覺得是否用專業食評都不重要,好像蔡瀾寫食評厲害,但只轉載他一、兩幅照片就根本沒有價值。


撰文:梁延宇攝影:鄭樹清攝錄:廖健昌、關永浩[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1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