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xfn.html
一直想對這個板塊寫點什麼,但總覺得流於俗套,如果不能有更深的認識,僅僅像過去那樣,限於唏噓感嘆,就沒有意義了,這是個內涵很深的議題,不單單是因為 它如此集中的長期向資本市場市場貢獻牛股,這是一直就站在前台的事實,證券分析得根本就是要提煉最核心的主導因素,這才對未來有指導意義,才對操作有益 助;
有這樣一個板塊,牛市的時候,它們多數創歷史新高,平衡市的時候,它們中的不少也能創歷史新高,甚至熊市的時候,它們中的個別還能創歷史新高,我想最準確的概括它們的話是:牛市不常有,牛股總奔騰,它們就是品牌服飾專賣類企業。
這裡說的是美國股市,但對中國股市同樣有借鑑意義,如果經濟發展到了和美國有部分同質的階段,這個製造牛股的深刻內涵,也一定在中國股市伸展出它的外延,甚至現在,這種跡象也已經開始了;
資金到了一定程度,投資最重要的東西,依次為:安全性,保值能力,獲得分紅的比重,成長性,我發現絕大多數企業,都是不能同時具備上述四點,只有品牌消費 和零售類企業群體性的具備上述苛責的要求,對大多數投資者而言,無限次的踩中一個又一個的地雷在資本市場中是大概率事件,與其如此,選擇這樣的一個板塊專 注投資,或許是一個以逸待勞的好方法。
我挑選一些近期表現良好,紛紛創了上市以來歷史新高的這類企業,看看他們的共性在哪裡;
列表可見,首先是品牌,然後女性裝飾,兼顧男性,然後自營專賣,然後連鎖,這裡面不乏有中國人很熟悉的品牌,尤其是被像白菜一樣搶購的Coach包,看上 去差別不是很大的產品,一旦打上Coach的牌子價格立即天壤之別;還有耐克,老當益壯,1984年上市至今上漲220倍(有可能更早上市),不算自 1987年以後每個季度的分紅,如果算上,再複利的話,那收益率會令人驚詫不已,而且直到今天,股價仍在不斷的新高著;
品牌的力量,在一個誠信社會裡,代表了所有真誠的品質承諾和歷史淵源,在此基礎上,再衍生出品味,歷史感和高貴等元素,隨著時間的積累和流逝,品牌漸漸的 打上了更多的情感因素甚至文化內涵,也有不斷累加的時代烙印,它同時還是一種堅韌精神的體現,不論世事如何變化滄桑,它總能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品牌的商業 元素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是它更是一種文化積澱,而且越是大眾化的,越是生機勃勃;這些特性,在個人消費領域更加特別,具有不可替代性,很難因為技術變遷而 沉淪,例如百年柯達;
所以這類企業的價值長期看足以抗衡通脹,不論什麼時代,人們穿衣打扮的需求是永恆的,那些不斷贏得客戶的品牌,不斷與時俱進,永葆青春,這是品牌服飾企業在資本市場獲得長期穩定估值的最基本要素吧。
事實上他們的主要財務數據確實讓人折服,下表中可見這類企業的市值規模和資產回報率,從板塊角度來衡量,這是不多見的,只有在這個板塊中,同業競爭是百花齊放而不是你死我活,這是可能任何一個行業都不能與之相比較的。
其中的LULULEMON 和 ULTA SALON 以及 Under Armour都因為高速的發展而獲得投資市場的高估值;
這裡面還有曾經給彼德林奇帶來豐厚收益的The Limited 公司,上市幾十年來成長近百倍,自96年以來一直堅持每季度分紅;
綜合的看,這個行業的特性使得具有品牌認同的這一類企業具有相當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只要人口總量在增長,只要發展中國家不斷增長,他獲得再增長的空間就始 終存在;對投資者而言,投資這一類企業的風險收益比相比別的行業要高很多,與之相近的另一個行業是零售業,以後也將專門研究,其代表企業是沃爾瑪,長期收 益率達到絕對的不可思議,任何一個平民如果投資千元堅持長期投資沃爾瑪,都可以在三十年左右成為百萬甚至千萬富翁,巴菲特長期投資的多個企業中,除了可口 可樂具備上述這兩個行業的公共特徵外,其他的很多企業,長期收益率和穩定性怕是都不能和這兩大行業中的代表性公司相比肩,像吉列被寶潔整合,華盛頓郵報被 新媒體分流等等;
除了很好的穩定性,高增長也是這個行業的一個常態,在這個板塊裡,總是有新元素的出現,而且一旦被市場認可,高速的增長就成為必然,近期最惹眼的就是起源 於加拿大溫哥華的體育服飾用品專賣店LULULEMON,它的起飛是因為瑜伽運動在西方的傳播和崛起,它製造行銷有關瑜伽運動的一切,最終連鎖店開的鋪天 蓋地,股價從09年的2元到漲到現在的72元;
另一家公司ULTA是美國最大的一站式彩妝連鎖零售店,其實是應該分屬在零售業內的,但是它集合各個名品的護膚化妝品達到了成就自己品牌的地步,模式上更 接近品牌服飾專賣這個行業,所以也列屬於此,他的雄心是女性一旦成為其顧客,所有彩妝護膚品的需求都可以在它這裡得到滿足,目前ULTA 還只在美國發展,還沒出去闖世界,但是已經名聲在外了,該公司也是從09年的4元多漲至最近的89元;
穩定高增長,還有持續分紅,耐克(NKE),Phillips-Van Heusen(PVH) Ross Stores(ROST), The Limited(LTD),
我曾經一度認為GAMECHANGER是最值得關注和投入的對象,但從長遠生命力的角度看,這個認識需要被改寫了,比如影像巨人柯達,比如複印機始祖施 樂,比如線上電腦直銷模式的戴爾,他們是新行業新商業模式的開路人,可是一旦走到競爭者站在他們肩膀上謀求更好的模式或者競爭烈度增大之時,他們的盈利增 長能力,就要大打折扣了,就像近期的綠山咖啡,在開創了咖啡消費的新模式之後,這一片市場,可能不再是它獨佔,在那麼好的銷售現實面前,市場對它的估值開 始發生微妙的變化,這究竟是屬於發展過程中的曲折還是這個獨佔的故事就是到了尾聲,我無力判斷,因為從真正的品牌內涵上來說,只是做一個引路人和開拓者, 是遠遠不夠的,品牌服飾專營類企業在商業模式上幾乎從無什麼顛覆式的創新,但他們卻實實在在的是最有投資吸引力的,這是值得重視的。
以美國為鑑,中國未來的發展,不可能一直做跟隨式的匍匐者,等到也進入到消費主導經濟發展的社會形態後,我們一樣也要培育自己的消費品牌體系,這是不可迴 避的,儘管我們沒有這個傳統,喜歡「拆吶」,喜歡新的,排斥舊的,但是品牌文化除了代表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程度,還代表了利益最大化的商業原則,中國一定 會去學,未來資本市場,這類公司也一定會牛股輩出,甚至現在,就已經有這種形態的企業,比如七匹狼,它的優秀,一點都不比美國同類企業差!
朱文2012-03-11 09:17:23 [舉報]
我對服裝零售的觀念也在不斷發展,最早的認識是紡織業沒有前途,因為巴老投資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失敗,而且確實紡織製造人工成本是大頭,隨著工資上漲,確實 沒前途。後來認識到服裝業公司可以自己不用做衣服,專門搞設計、零售,也是看到林奇投資的GAP能獲得成功。於是盯住了國內的美邦、森馬和搜於特。後來又 瞭解到思捷環球的慘敗,又恐懼於美邦、森馬和搜於特的高估值。但現在隨著對國外服裝,尤其是設計、零售方面公司的瞭解,還是覺得衣食住行這四個字含金量是 十足的。福布斯剛發佈了2012全球億萬富豪榜,一千多名富翁中,時裝零售總共有123名富翁上榜,僅次於投資業的143名,可以說是顛覆了我的兩個傳統 觀念:成功的投資者較少和紡織業沒前途。真的有必要在這個行當好好研究。當然,思捷環球、李寧的隕落也是十足的警鐘,這個行業,危險與機遇共存。
延益2012-03-11 10:15:43 [舉報]
有興奮有擔憂。品牌服飾都在賺取驚人的ROE,分紅回報也非常高;擔憂的是看來是品牌護城河,實則是簡單的廣告轟炸。就如體育品牌,路還很長,不算是一個傻瓜都能經營的行業。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歷來是眾多巴菲特追隨者的經典學習範本,其中體現的大師投資理念值得投資者反覆研讀。本博客從4月11日起連載《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每日兩篇,期待能對投資者有所幫助。
巴菲特致合夥人的信 1965
我們對貧窮的戰爭在 1965 年取得了勝利,具體說來,我們的財產比去年年底多了$12,304,060。我們在今年取得了 47.2%的收益,而同期的道瓊斯指數隻增長了 14.2%。
今年的業績表現顯然難以在未來被重複,而我們在未來很可能會有遭受損失的年份。當然,我仍然認為我們就長期而言將能夠取得超越道瓊斯指數表現 10%的年均增長率這個目標,如果我對這個目標的預期有所改變,你們也將第一時間收到通知。
我感到我們確實開始面臨資金基數過大的問題,對目前的資金量而言,我不準備鼓勵新的合夥人加入,除非其能夠為我們的合夥企業提供除了資金以外的有價值的資產。
我們的境況
(註: 在此對於原來的 workout, 普通股和控制權投資,巴菲特將其中的普通股投資又細分為普通股-私人股權投資和普通股-價值被低估的投資,巴菲特在此 提到他在 1964 年的信中已經分別就這 4 類投資進行了定義,但是在我所獲得的英文材料中 1964 年的信件中並未提及,可能是我所獲得的英文材 料並不完整。)
關於 WORKOUT(套利)的間歇性業績表現。我們在一年中只大概用到平均約 600 萬的資金在 此性質的投資上。我們在這方面的投資取得了約 23.5%的投資收益率(我們在這部分亦利用了借貸資金,從而導致實際的權益投資收益高於23.5%的水 平)。半數以上的WORKOUT收益都來源於某一次機會。對於我們日益增長的資金量而言,未來的 WORKOUT 所能貢獻的收益比例可能會有所下降,但 是我們仍將不遺餘力地發現這些較少出現的機會。
對於普通股-私人股權投資部分而言,我們今年獲得了非常好的收益表 現。我已經在去年提到,我們在此部分是三家公司的最大的單一股東。考慮到去年我們在此部分取得的未實現的增值為$451,000,而今年我們在此部分取得 的收益為$3,188,000,我們今年實際取得的收益為$2,737,000。我之所以把上述情況進行說明是為了想你們展示我們獲得的實際經濟利益和我 們的賬面收益是有所區別的(註:即 64 年在此部分已經實現了$451,000 的增值,但該增加的價值直到 65 年才反映到利潤上)。
此 性質的投資的基本概念是:私人的擁有者將願意為獲得實際控制權而對標的公司的股票支付一定的價格,而其它的股票購買者則未必情願僅以此價格購買一小部分的 標的公司的股票。此種情況多年來在資本市場上顯得較為普遍。這種普通股投資時常會由於股票市場的變動而出現較好的表現,有時也會由於所投資公司的某些行為 獲得驚人的收益(正如我們在65 年所遇到的情況)。
對於獲得控制權的投資部分,今年我們有一個原來歸類為普通股投 資的公司加入到了控制權投資的行列。我們自 1962 年 11 月起就開始購買 Berkshire Hathaway 股份了。最初的購買價 是$7.60 每股。該價格部分地反映了由於紡織行業景氣變動對改公司造成的巨大損失,以至於其不得不關閉部分紡織廠房。自 1948 年該公司獲得 了$29.50 百萬的稅前利潤以及僱傭了11,000 名工人以來,公司一直在走下坡路。當時公司有 11 家紡織工廠在運營。
當 我們在 1965 年的春天獲得該公司的控制權時,公司只剩下 2 家紡織工廠和約 2,300 名工人。我們驚訝地發現剩下的人員已經有很高的運營及管 理素質,我們也無需再招聘任何一名外部人員到公司中。相對於我們$7.60 的初始購買價格,最終的購買均價為$14.86 每股,這主要是由於我們 在 1965 年的大量買入造成的。在 1965 年的 12 月 31 日,該公司的營運資金淨額為$19 每股。
擁有 Berkshire 是令人高興的。毫無疑問的是紡織行業的慘淡前景並不會改變(後來就慘啦85 年徹底撤除),但是幸運的是我們擁有 Ken Chace 以一流的水平在運營該企業,同時我們也擁有一些業內最好的銷售人員。
雖然在一個競爭激烈行業中的 Berkshire 的盈利能力不能跟施樂,Fairchild Camera 或者是National Video 相比,但是擁有它仍然是令人愉悅的。
由 於取得了控制權,我們對於 Berkshire 的投資對於審計人員而言已經不再是市場證券,而是我們實際擁有的生意。即便 Berkshire 的股票 上升了$5,我們也不會因此有所獲益(因為我們將不準備在市場上出售其股票)。同樣若是其股價下降了$5,我也不會認為我們遭受了任何的損失。
基 於我對於某公司的資產,盈利能力,行業境況,競爭地位等因素的認知,我總是傾向於在此基礎上給予一個保守的估價。但是我們將不會根據該估價來賣出我們所持 有的資產。我們最後的投資類型是相對被低估的普通股投資。這類型的投資在整個資產組合中的比例開始顯得越為重要,因為其它三類投資的機會並不能夠經常性地 獲得。
坦率地說,我個人認為這一類的投資相較前三類投資而言顯得更加輕靈,而我並不是一個特別輕靈的人。所以,我認 為這一類型投資所取得的成果相對而言顯得並不堅實,同時對於未來的貢獻也顯得沒有太顯著的意義(註:巴菲特的這段話值得關注,顯然這跟大多數人眼中的「買 入被低估的證券並長期持有」的巴菲特的形象有所不同)。無論如何,1965 年我們的這部分投資取得了很好的回報,部分原因是由於執行了上一年中我在信裡 所討論的降低風險並潛在地放大收益的觀念(註:遺憾的是在我的英文材料中並沒有看到相應的章節,但是如果我理解正確的話,這話其實並不難理解:買入相對低 估的證券本身就降低了風險,而在降低風險之後,隨著市場在某一時刻的修正,潛在地放大收益就將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點顯現出來)。此種投資應當會降低我們風 險,而確鑿無疑地是它在 1965 年的確放大了我們的收益。
需要指出的是,該類型投資在 1965 年獲得的巨大 收益只歸因於我們在其中的兩項投資。Candor 並要求我在此指出,對於上述類型的投資,我們在 1965 年也同樣遭受了歷史上最失敗的一個單項投 資。總而言之,除去那一個失敗的投資,雖然我們的投資標的並不是非常多,但是我們的投資質量還算不錯。我並不是一個腦子裡面有著大量的投資對象的人。展 望 1966 年,我的頭腦中確實有一些投資對象,但具體的投資結果將取決於市場的水平能否讓我們在一個滿意的價位買入足夠數量的股票。
多樣化投資
去年我對於大多數基金經理未能取得超越市場平均水平的表現做出的解釋包括:
「1)集體決策——我的可能帶有偏見的觀點是,優越的投資成果不可能會是集體討論的結果,尤其不是集體決策的結果;
2)潛意識地遵從有聲望的投資機構的投資組合配置;
3)聲稱必須從事「安全」的投資的組織架構而在支付報酬時卻僅僅根據回報率來決定,而
不考慮該投資收益所對應的資產組合所面臨的風險水平;
4)不理性的,強制性的資產配置的多樣化要求;以及最後一點,同時也是尤為重要的一點。
5)慣性。」
我們的多樣化程度遠遠低於大多數的投資機構。我們可能會將淨資產的 40%都投入到一支股票上去,只要我們認為該投資意味著巨大的回報,同時使得該投資標的的價值發生劇烈改變的可能性很小。
顯而易見地是,我們所尊崇的所謂多樣化投資跟市場上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多樣化投資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同時我也想聲明我本人亦非常高興出現如下情況:即我們發現了 50 個或以上的投資標的,而每一個對於我們而言都是具有能在一年中戰勝道瓊斯指數(比如 15%)的確定性的。那麼我也將興高采烈地將我們的淨資產均分為 50 份,並投資到這 50 只股票上去。
真實的世界卻遠非如此理想,我們必需非常勤奮的工作才能找到少數的幾項具有足夠吸引力的投資項目(比如能夠在一年中超越道瓊斯 10%)。而具體到每一項的投資比例上則將取決於我們對它的預期收益水平以及實現該預期的確定性。
上 述的分析也許令你感到對我們的投資(資產組合比例)有了一個確切瞭解,但實際的情況並不是這樣。具體的投資組合配置還受到資金管理者的經驗和情感等方方面 面的影響。只有經過多年的實踐後,對比實踐所產生的客觀結果才能夠準確判斷一個投資者是否具備良好的資產配置能力。而對於有一個清晰的資產配置原則的投資 者而言,他將在此方面獲得一定的優勢。
任何超過 100 只股票的資產配置組合都可能是不具有邏輯性的。因為任何第一百隻股票在實際上都不可能(有確定性的)對整體的投資組合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任何管理如此眾多數量股票的投資方式我都將其歸類為諾亞方舟式的投資,即每樣東西都搞一點。其管理者則適合去當諾亞方舟的駕駛員。採用此種方式投資的資金管理者並未遵循純粹的數學原則。
我們所尊崇的配置原則是:最 優資產組合應由不同的投資選擇的可獲得性以及預期收益所決定,同時還要考慮最終實現的資產組合所導致的業績波動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所選擇的投資標的越 多,投資業績的結果和預期的年度波動就會越小,但與此同時所預期的收益水平也會降低(假設不同的選擇所對應的標的有著不同的預期收益)。
就我們的情況而言,也許我們的業績在某一年會有較大的波動,但是我相信這個副作用的結果是:長期而言我們將獲得超越市場平均水平的滿意的回報率。
在此我要提醒你們的是,取得超越 40%的回報率的年份絕對是稀有的。任何相信我們能夠繼續取得這樣高的回報率的人都不適合成為我們的股東。最後記得 Bill Rose 說過的一句話,「如果你有 70 個妻妾,那麼你將不會瞭解她們中的任何一個。」
|
||||||
一位月薪五萬多元,又沒有富爸爸支持的上班族,從三十萬元滾出五百萬元資產,因忽略風險控管幾乎賠光,後再勇敢投入二百萬元,終於累積出千萬身價。 曾經在台股重跌過兩次的他,以過來人經驗,分享十二年來的投資故事與心得。 撰文‧林心怡 初次見到李正(化名),穿著樸實、帶著一把長傘的他,看上去就像一位公務員;很難想像,他是在股海中經歷過大起大落的人。 雖然每月僅領五萬多元的固定薪水,也沒有家裡資金的奧援,他依舊能靠股市投資累積逾千萬元的身價,「投資台股」儼然成為李正最重要的「業外收益」。 「沒辦法!像我這種窮苦人家出身的,當然得靠台股投資多拚一點現金呀!」原來,李正每月的固定薪水,幾乎全都要拿來養活一家人,包括年長的媽媽、叔叔,以及最近才找到工作的弟弟。 「我還記得,去年過年包紅包給母親時,她還囑咐我這兩年年終獎金這麼少,不用包這麼多。」李正卻打趣地回答:「阿母!我如果只靠薪水過活的話,我早就餓死了!」原來,除了正職的薪資所得外,李正絕大部分的財富累積全來自於股票收入。 李正的父親早在他一歲多時就過世了,家裡環境欠佳的他,為了先存下自己的第一桶金,政大經濟系畢業後,就簽了三年半的志願役,其間還兼職當網路工程師,省吃儉用才勉強存了一二○萬元。 薪水不夠養家 初入股海卻遇網路泡沫「當時,我就計畫好用這桶金來作我投資的本,每月工作所得,就拿來作家用。」年紀輕輕身為長子的李正,肩負了養家的重任。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在台股初試啼聲的李正,遇到了二○○○年網路泡沫的空頭洗禮,才一年多的時間,他投入在股市的一二○萬元,賠到只剩下三十幾萬元。 「當時很心痛呀!辛辛苦苦當兵三年存的錢,就這麼沒了!但我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沮喪,因為當時滿腦子都想著要怎麼把錢賺回來!」李正認真思索當時股票慘賠的 原因。 「很多人股票套牢就會自我安慰說,不賣就沒賠錢!其實買錯股票就要當機立斷砍掉重練,有時候死抱不放,反而更容易擴大虧損!」李正語重心長地說。 原來,一開始資金有限的李正,透過融資拉大槓桿投資,卻未設好停損,一個不注意,就幾乎賠光了積蓄。歷經慘痛教訓後,讓李正日後的投資更為謹慎,雖然後來 東山再起的初期,仍會透過融資拉大槓桿投資,但對於風險的控管他開始趨於謹慎,也成為他日後在台股投資路上,得以持盈保泰的基石。 痛定思痛後,○三年下半年至○四年的「三一九槍擊案」前,是李正投資台股的首次豐收期,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李正就將原本的三十萬元,滾出了五百萬元的資 產,「當時認為自己很厲害!覺得錢賺得很容易,幾乎是花錢如流水!」那段時間,不是主管職的李正曾經一年出國十七趟,「光是單月的花費就超過二十萬元。」 這段荒唐的歲月,又再度讓李正忘記了風險控管。 得意忘形忽略風險控管 二度賠光資產那時的李正除了股票融資外,期貨、權證樣樣押到滿,沒想到,○四年的「三一九槍擊案」後沒多久,不到一年,李正的五百萬元資產,再度蒸發僅剩 下五十萬元。「在投資的路上,最忌諱的就是得意忘形,卻忽略了後頭隱藏的風險。」經過二次幾乎賠光資產的李正,這回真正覺悟到風險控管的重要。 當時三十一歲、資產再度幾近歸零的李正,幸好有同業主管好友的擔保,得以向銀行借貸一百五十萬元,總共籌措了二百萬元再度投資股市;到了○七年底,扣掉之前一百五十萬元的負債,記取教訓後,這次他不但累積了千萬元的財富,甚至順利地躲過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海嘯。 原來在○八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後,當市場一片樂觀之際,李正反而全數出脫手上持股,「除了技術指標出現過熱的情況外,當時市場一片看好,也是市場過熱的一大警訊。」這次獲利出場的李正,還懂得將部分獲利轉投外幣定存與保險等防禦性的投資,讓他得以保有獲利戰果。 「其實適度融資、分批布局有題材、有產業前景的低價股,並且積極地波段操作,才能加速資金累積。」回顧過去成功的獲利經驗,李正指出,他一開始集中投資 「價值被低估」的低價股也是受限資金,「因為當我投資本錢剩下三、五十萬時,我就是用這樣積極的投資模式,再度東山再起的。」即使現在投資基金規模變大 了,李正仍鍾情低價股的操作。 綜觀李正近期在台股獲利的代表作,莫過於去年讓他獲利逾五成的正達、穩懋,以及今年初投資三個多月出脫的低價股彩晶、達能與台星科,而光是這三檔股票,讓 他短短三個月就獲利逾五成,淨賺超過三百萬元,幾乎是他年薪的五倍,而他過去累積財富的獲利模式,大多依循這樣的投資邏輯。 這些讓李正得以不斷「錢滾錢」的成功獲利模式,通常有幾項特色,第一種是價值被低估且股價在三十元以下,甚至股價低於十元的低價股,也就是他口中「抄底」的投資概念。 「例如去年底台股指數在七千點附近時,發現當時有很多中小型的電子股,已經跌破海嘯時的價位,成交量也屢創新低,我就開始公司市值與淨變現價值(以企業在 正常營業下,在市場出售相似或相同獲利能力之資產所能獲得的價值)的比值小於或接近一,且股價低,並且還有題材性的個股。」逢低布局超跌股 倍數成長機會高李正分析,通常這樣的股票,代表公司股價已經超跌,若再搭配月KD小於二十,成交量出現窒息量時,通常都是股價的相對低檔,下跌空間有限, 因此只要行情反轉向上,股價都有漲五成的行情可以期待,基本面大幅轉佳者,股價還有倍數成長的機會。 李正指出,通常布局這類股票時,他都會分批進場,並且持股重押,所以當股價反轉向上時,獲利也會扶搖直上,像是他今年初布局的彩晶、達能得以獲利逾五成的戰果,都是符合這樣的投資邏輯。 第二種則是產業趨勢向上、獲利佳、股價低於兩位數的成長股。例如去年投資獲利的正達、穩懋,均先後在六十與三十幾元進場,賺五成出脫,就是屬於此類標的。 至於停損與停利點,他則會看技術線形操作,一旦股價脫離成本區獲利逾三成,只要股價破線,他就會賣出持股、落袋為安;反之,當股價破底、量能放大,就應該當機砍股、絕不戀棧。 在投資的路上,李正的布局看似積極,但金錢觀其實相當保守,雖然年輕時積極在台股上拉大槓桿投資,但當他資產累積逾千萬元後,操作開始轉趨保守,不再做融資操作,並把五成的資產拿來做定存、保險等防禦性的理財。 他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道,即使無法像投信法人在第一時間拜訪公司、掌握第一手消息,但投資人從公開資訊觀測站與簡單的技術分析指標,一樣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賺錢標的。 現在的李正總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在創造財富之餘,還要記取過往賠錢的慘痛教訓,才是在茫茫股海中順利航行的王道。 李正(化名) 出生:1973年 現職:金融業 學歷:政大經濟系 投資資歷:12年 近期操作績效:去年投資穩懋、正達獲利5成,今年初投資彩晶、達能獲利逾五成;目前為零持股,仍在觀望中。 李正的小額買股3心法 1.挑選基本面佳或股價超跌的低價股,例如公司「市值」與「淨變現價值」小於或接近1,表示股價有被嚴重低估的可能性。 2.價值低估、股價兩位數以下、甚至低於十元的個股,可入場「抄底」。 3.從月KD低於20,且成交量縮,出現窒息量時,找買點;當股價上攻、脫離成本區後,獲利三成後破線轉空後,就先落袋為安;當股價破前波新低時,就要當機立斷,停損出場。 給小額投資人的建議 1.持股最好同時不要超過3到5檔,火力較集中。 2.資金有限時,適時的融資可擴大獲利報酬。 3.不宜過度自大,忽略了風險控管,切記守好停損與停利機制。 |
摘記:我喜歡在無人的獵場打獵。市場上冷門股很多,但不意味著都可以買進,一定要選擇自己看得懂的、熟悉的公司。冷門股通常出現在市場極端下跌或公司出現暫時性麻煩的時候。投資這種公司需要極具耐心,因為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戴維斯雙擊」。--一隻花蛤
雪球訪談:一隻花蛤談「我的投資理念」——集中精力買入失寵的公司
(對於訪談,我是第一次,由於在短時間內要回答的問題實在太多,像我這樣打字速度慢、思維較遲鈍的人,實在是勉為其難。因此今天只好重新整理一遍,可能與原文有很大出入,敬請諒解。)
問:看你的投資基本都是不太熱鬧的股票,人棄你取的公司。
答:我喜歡被人冷落的公司,熱鬧的地方不要去。事實上這樣的公司,因為無人問津,價值才會呈現,而價值投資的核心應該集中精力尋找失寵的公司。
問:您會投資高科技企業嗎?為什麼投或不投?
答:我不會投資高科技公司,原因是我看不懂,我在這個領域沒有任何優勢。並且,我以為高科技企業給人的印象是,在面對永無止境的科技變革的時候,它就像在 泥石流上求生,它必須永遠保持在泥石流的上面流動,稍微一停頓下來,就會遭遇滅頂之災的命運,而事實上能夠避免滅頂之災並保持「基業長青」的可謂鳳毛麟 角。
問:您覺得醫療商業和醫療器械的前景如何?
答:醫療器械我不知道,但如果是醫療服務我很感興趣,這個行業的前景大有可為。目前市場上就有這樣的公司,比如愛爾眼科、通策醫療、馬應龍等等,只是其中的一些公司有的價格已經不低了,因此應該謹慎投資。
問:如何應對買入冷門價值股,股價仍然不斷下跌的局面,這種承受的想法會隨著浮虧而動搖?有什麼資金分配的感悟嗎?
答:我喜歡在無人的獵場打獵。市場上冷門股很多,但不意味著都可以買進,一定要選擇自己看得懂的、熟悉的公司。冷門股通常出現在市場極端下跌或公司出現暫 時性麻煩的時候。投資這種公司需要極具耐心,因為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戴維斯雙擊」,它有可能會被冷落一年,甚至兩三年。因此對它們必須有極強的價值 感,否則當它繼續下跌的時候,最後可能會放棄。關於資金的分配,我認為經常保持20%-30%的現金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則無法應付可能出現的極端事件。比 如有的股票下跌了50%,你可能覺得它價值嚴重低估了,於是你開始買入,但是由於「市場先生」繼續發威,有可能繼續下跌了20%,這時候如果沒有現金那將 是非常難受的事情。
問:現在消費、醫療股票整體PE感覺比較高,是否可以投資?
答:並不是所有股票的PE都比較高。如果是熱門股堅決迴避,但如果仍然是冷門股,則應該可以投資。
問:詳細說說你如何去挖掘有潛力的公司吧?
答:真正能夠做到挖掘有潛力的公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應該看懂這樣的公司,這是能力圈的問題,其次應當長年追蹤觀察。有潛力而未能表現出潛力的公司 一定有某種事件讓它無法表現出來。這裡舉一個例子,通策醫療。這是一家購買了人家的殼資源上市的公司,其股東又是從事房地產的,然而卻偏偏要深入到口腔醫 療服務領域,因此投資者有所疑慮。他們兼併了幾家醫院,開設了幾個門診部。有的做得不錯,有的做得很差。做得最好的一家醫院,其淨利潤佔據了公司80%的 份額。醫院是非常傳統的行業,然而卻能夠持續很長時間。醫院重在管理。如果能夠服務周到、收費合理,那麼前景可期。那時通策醫療的價格在11、12元左 右,2010年它的每股盈利0.31元。後來它上漲到14多元,然後又下跌到8元。看上去它的市盈率可不低,因此在9元開始購買,但卻不敢重倉。我買入的 價格大概是當年28倍的市盈率,2011年則下降至20倍。我的實際想法是,只要它的另一家醫院的盈利能夠直追盈利最好的那家醫院,價值就能夠得到呈現。 至於它後來的舉措,進入云南昆明、與英國醫療機構合作,更是增厚了公司的內在價值,這裡就不多說了。「挖掘有潛力的公司」講起來多少有點賭博的意味,如果 我能做得好,也只能說我的運氣不錯而已。
問:有沒有什麼先行指標去判斷企業未來盈利成長性?
答:可以按照格雷厄姆的方法,將過去7年或10年的盈利狀況,時間越長越好,把這些數據連接起來考察,一般可以做出一個判斷。
問:持續下跌的過程中情緒應該如何調整?
答:價值投資實際上是一種信仰。一般的投資者對價格太關注,而對價值又太漠視。實際上,股價下跌了,並不意味公司做得很差,同樣的,股價上升了,也並不意 味公司做得很好。然而一般人卻無法抗拒價格的誘惑。事實上,如果你真正視股票為企業,你的情緒大概也不會隨著股價的上升或下跌而波動了。因此要永遠記住價 值,價值,還是價值,而不僅僅是價格,只有心中具有強烈的價值感,才能抵抗恐懼的情緒。
問:價值投資是企業的發展重要,還是企業的市值重要?銀行業績一直在增長,市值一直在下降,假如幾年錢買了銀行等於看對了企業看錯了市場,這是不是價值投資的尷尬?
答:如果價值投資者尷尬了,我懷疑他可能不是真正的價值投資者。銀行股是典型的失寵的公司。關於這一點,最近wjmonk先生寫了一封十分精彩的《致信璞 員工的信》,他在信中這樣寫道,「你們今天親眼看到銀行業的大明星被粉絲們拋棄的壯觀場面。如果你在幾年前告訴某人能以1倍淨資產買招商銀行的股票,那人 肯定說你瘋了,要不就是有特權。但今天,招行股票在淨資產附近的賣盤似乎是無窮無盡。要知道,2011年招行的淨資產收益率是25%,即使將來跌一半,也 有12.5%。作為中國最好的零售銀行,1倍多點的PB怎麼看也是有點過分了。……招行過去幾天劇烈的股價變化只能用專業投資者的情緒變化來解釋。他們變 心了。」
問:面對現在市況,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
答:一個很好的問題,霍華德·馬克斯強調不要把事情做錯,而不是把事情做對。我的理解是,當市場極端下跌之時,萬千投資者逃離之日,此時採取的策略應該積 極進取,而不是小心謹慎。不要在應該積極進取時變成了小心謹慎,而在應該小心謹慎時卻變成了積極進取。那樣的話就把事情做錯了。
問:我們都在學習價值投資,我身邊很多朋友也開始認可這種方法,我的問題是隨著價值投資的參與者越來越多或者說這部分人的資金量佔比越來越多,作為一個個人投資者要通過什麼方法保持自己的優勢呢?
答:我在學習價值投資差不多10年中,我到目前還沒有看到有價值投資者加人到我的身邊,「價值投資從未蔚然成風」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因此,如果真的 學習價值投資的話,你本身已經具備了優勢。如果你要保持自己的優勢,應該不斷地、有效地學習。賈森·茨威格認為成功投資需要依賴的四個支柱:對金融理論的 掌握、有關金融史的實用知識、對金融心理學的領悟,以及對金融業運作方式的理解,這是「小的思維格柵」。查理·芒格基於包含一些看起來毫無關係的學科如物 理學、生物學、社會科學、心理學、哲學和文學的原理,則是「大的思維格柵」。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識,才能形成投資的全新思維方式,才能進而形成自己的優勢。 不過,看起來這也實在太難了,我也做不到,所以說,價值投資看似簡單,卻不容易。
問:投資中,您碰到的最大的挫折是什麼?從中收穫了什麼?
答:投資要不犯錯誤的話,那就是神了。我的股票不是做得很好,比如今年就有一隻股票創了新低,害得那些跟隨我買進股票的童鞋大吃苦頭。當然,投資是自負其 責的事,但我還是為之難過。這也是我現在不願意談股票的原因。我的最大的收穫是,通過10年來的從無間斷的學習,囫圇吞棗地苦讀了幾百本書,我終於能夠獨 立投資了。我不是一個聰穎的人,金融投資也不是我的專業,因此我需要大量的閱讀。也只有大量的閱讀,才能改善我的人生。這個人生並非只有賺錢,它還包含了 志趣、理想以及其他的一些東西。
問:醫藥股中片仔癀的市值將來能超過1000億嗎?
答:我一向對未來持不可知的態度,因此並不知道它的未來的市值究竟能值多少。
問:「頂尖的管理層是成功投資的保證。」這句話很在理,但博主認可的優秀的管理者有哪些特質,以及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判斷一管理層的品質(特別是無法面對面對管理者進行考察的時候)?
答:判斷一個管理者是否「優秀」,我以為是一個很「主觀」的事情。就如同判斷一個人,你可能會認為那個人很「優秀」,而對於另外一個人可能會覺得很糟糕。 如果說判斷一個人需要在較長的一個時間段,那麼,考察一個管理層是否優秀,也同樣需要一定的時間。當然,很多的時候,我們判斷時,可能靠直覺就可以了。不 過,就是直覺可能也不會告訴我們什麼。還記得巴菲特和芒格的一個故事嗎?巴菲特曾經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於是巴菲特決定拜訪那家公司的CEO。當巴菲特與 那個傢伙共進午餐後,得出的結論是:這個人是混球!巴菲特跟芒格先生說了此事,於是他們悉數將其股票拋出。但是數年以後,這只股票上漲了好幾倍。據說,從 此以後,巴菲特便很少拜訪公司了。
問:最近與博友就銀行股的投資價值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討論,博友認為:無論國內國外,其實銀行股很難看懂,其內在價值無法判斷,起伏很大;既然無法判斷,明智的選擇就是避開銀行股,即使可能有暴利。博友認為銀行股根本就不具備安全邊際,您怎樣看這個問題?
答:先把銀行股的有沒有安全邊際放在一邊,因為wjmonk先生已經解說了這個問題,對此我深信不疑。我從投資成本的角度來問一個問題,如果一個生意讓你 去做,6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你願不願意去做?銀行股現在就是,如果你把整個銀行買下來,6年就可以收回成本,而且這還是靜止盈利狀態,是考慮增長率為零的 情況下。就算有一年它的盈利全部拿去填了死帳,也不過是多一年收回成本而已,但是這樣的概率有多少?
結束語:每個價值投資者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因此價值投資者並不需要我提出什麼建議。還是段永平先生說得好,「我覺得價值投資者不需要我建議,如果他不是價值投資者我的建議也沒有什麼用,其實也不需要。」
進入9月,沉寂多時的土地市場明顯活躍起來。各地政府的供地力度大增,大型房企的拿地積 極性也不斷提高。9月5日至11日,萬科先後在廣州、青島、合肥、順德拿下四幅土地,拿地金額達68.84億元。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對十家龍頭房企的監測 顯示,9月上旬有三家龍頭房企出手拿地,合計金額達82.4億元,超過8月份十家房企拿地總金額的一半以上。
全國土地市場的整體成交情況在逐漸好轉。儘管整體成交量仍明顯低於往年同期水平,但同比降幅在逐步收窄。土地出讓金也連續五個月環比上升。
萬科公司總裁郁亮說,上半年地方政府幾乎沒怎麼放地,下半年才開始陸續加大土地供應量,所以萬科在下半年加大拿地力度,與是否看好後市沒有直接關係。「不管市場好不好,我們都要買地,不然餓死了怎麼辦?」
第四季度將至,在財政收入、供地計劃的雙重壓力下,地方政府的供地力度正明顯加大。接下來,問題的關鍵在於,大型房企頻繁拿地能否持續,繼而帶動土地市場的整體回暖?
對此,中國房產信息集團研究中心總經理陳嘯天認為,需求端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土地市場難言全面回暖。「現在只有部分大型企業在拿地,其他大部分房企仍在觀望。」他預計,由於樓市仍在波動,未來土地市場會有小部分熱點,但大部分仍將冷清。
誰在拿地
從8月開始,多個城市出現較為集中的土地成交現象。據鏈家市場研究部的統計顯示,8月份,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南京、杭州、成都、瀋 陽、武漢全國十個主要城市的土地市場成交規模達2858萬平方米,環比上漲30%;土地出讓金為409億元,環比上漲14.4%。
陳嘯天總結說,最近兩個月集中拿地的房企主要分三類,一是有資源傾斜、不差錢的央企;二是走高周轉模式、快速銷售後補倉的龍頭房企;三是一些正在樹立品牌或強化品牌的中型房企,但這一類企業拿地規模不大。
保利、中海、華潤、招商等地產央企屬第一類,憑藉雄厚的資金實力及信貸支持,它們一直都在積極拿地。華潤置地在8月下旬到9月初的20餘天內, 連續在深圳、武漢、西安、溫州、成都等城市拿下九塊地,耗資70多億元;保利地產今年前七個月斥資近100億元在全國拿下13幅土地;中海地產今年拿地的 資金也接近80億元。
「央企的邏輯是,房地產行業未來一定是規模之爭,現在就要利用調控週期超車,迅速做到一定規模以上。」一家央企的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稱,保利地 產表現最為顯著,放棄短期的利潤率,提高周轉,迅速衝擊規模。今年1月-8月,保利地產實現銷售額678.69億元,同比增長34.29%。在銷售規模 上,保利地產已經超過恆大,直追萬科。陳嘯天認為,隨著房地產行業集中度的提高,未來年銷售額達不到100億元的房企,可能會面臨極大挑戰。而追求銷售額 的必要前提,就是需要足夠的土地儲備。保利地產也在2012半年報中稱,優質土地不足制約了公司發展,未來要通過多種途徑努力補充優質土地資源。
萬科、龍湖等龍頭房企則屬第二類,高周轉模式下,在銷售好轉、持續出貨之後,需要及時補倉。高周轉的規模化房企消耗土地的速度更快。據財新記者 不完全統計,最近一個半月萬科拿地超過100億元,新增12個土地儲備項目。在給財新記者的書面回覆中,萬科方面表示,公司拿地是出於持續發展的需要,不 代表對市場判斷髮生了變化,房地產行業調控的方向並沒有變化。
截至6月30日,萬科的土地儲備為3400萬平方米。而萬科今年計劃新開工面積為1328萬平方米,土地儲備僅能維持未來兩年到三年的開發。過 去幾年,萬科的土地儲備一直維持在4000萬平方米左右。從拿地佔銷售金額的比例看,萬科今年的拿地進程尚未過半,今年最後四個月將是其拿地高峰。
今年前八個月,萬科實現銷售額842.8億元,同期拿地金額為105.2億元,佔比為12.5%。「即使考慮到8月以來新增的項目,公司今年以 來的拿地金額佔比仍處於近年來比較低的位置。」萬科在書面回覆中稱,目前萬科資金比較充裕,可以靈活把握土地市場的機會,但在具體項目決策上仍會堅持嚴格 的投資標準。未來拿地數量一方面取決於公司業務發展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也取決於土地市場的機會。
龍湖地產的補倉行動則基本完成。「我們在5月-6月開始拿地,8月進入尾聲,相中的地塊基本落袋。」龍湖地產內部人士表示,這一階段拿下的土地 儲備超過600萬平方米,地價款約170億元。目前,龍湖地產的土地儲備權益面積約3500萬平方米,能夠維持未來三年的開發量。恆大依然保持著極高的土 地儲備,並繼續在三四線城市低價吸納土地,但增速已遠不及以往。截至2012年中,恆大土地儲備總量約1.42億平方米,增幅為4%,增長幅度遠低於 2011年同期的41%和2010年同期的31.7%。
金科、朗詩等中型房企則屬第三類,實力不俗,正處於強化品牌階段。今年5月之後,金科已在重慶、四川、江蘇等地拿下12宗地塊,耗資32.25 億元;朗詩也在長三角區域多次拿地。「土地價格有所下降,市場競爭不激烈,對中型房企是個拿地好時機。」陳嘯天稱,這些主要是一些面積較小的優質地塊。
![]() |
觸底反彈
與房企拿地節奏一致,主要房地產行業指標也在8月全面觸底反彈。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月-8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43688億元,同比名義 增長15.6%,增速比前七個月提高了0.2個百分點,出現止跌反彈;房屋新開工面積12.294億平方米,同比下降6.8%,降幅比前七 個月縮小3個百分點;全國房企土地購置面積2.3624億平方米,同比下降16.2%,降幅比前七個月縮小8.1個百分點;8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景氣指 數為95.64,比上月提高0.07點。這是該指數在連續下降14個月之後,首次回升。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表示,這些指標表明樓市向上的拐 點已基本確立,房企經營狀況最差的時期已經過去。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月-8月,房企本年到位資金5.9714萬億元,同比增長9.1%,增速比1-7月份提高了2.9個百分點。這說明,在銷售回暖和信貸鬆綁之後,房地產企業的資金面正在好轉。
多家上市房企的2012年中報顯示,房企謹慎拿地和以價換量的策略取得了明顯效果,銷售額及回款都在增加,使上市公司持有現金增速明顯。萬科稱,到今年中期,公司持有的貨幣資金為470億元,淨負債率只有22.8%,現金對一年內到期借款的覆蓋率超過2.3倍。
一度掙扎於生死邊緣的綠城中國,通過配股增資、項目轉讓等方式「自救」之後,中期的淨資產負債率已經降至93.5%,年底有望降至60%左右。 根據2012年中報顯示,包括萬科、龍湖、招商等在內的12家典型房企的平均短期借款覆蓋率(現金/短期借款)約為160%,總體流動性狀況良好。其中, 萬科、中海、招商、龍湖等更是顯著高於平均水平,短期內資金壓力很小。此外,房企也在抓緊機會融資。僅9月11日和12日,佳兆業、路勁基建、金隅股份、 中航地產、榮盛發展五家房企發佈融資公告,涉及資金總計超過77億元。
綠城中國總裁壽柏年對財新記者稱,從目前看,大部分中小房企仍在觀望,「資金鏈比年初要好,但買地仍需要很小心。」陳嘯天也表示,買地還是需要小心,「徹底不買地是等死,但買地不小心就是找死。」
事實也大抵如此。截至9月中旬,新增土地儲備超過500萬平方米的企業僅有萬科、恆大、保利、綠地、碧桂園和龍湖。而包括中海、華潤、恆大、世 茂、雅居樂等在內的諸多房企,今年投資面積不足去年四成,仍以去庫存為主。現金最為充裕的萬科也表示,公司項目資源保持在三年的開發水平,「不拿地王」是 嚴格堅持的投資標準。
地方推地潮
地方政府的推地潮也在9月同步開始,多個城市開始密集供地。根據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的信息,9月北京入市交易的土地將有27宗,其中住宅用 地14宗,相當於前八個月成交的住宅用地數量總和。上海也在9月推出了26幅經營性用地,其中包括6幅純住宅用地,2幅商住綜合用地,15幅商業、商辦用 地,以及3幅動遷房用地,土地的起始價總計達101.04億元。合肥市在9月14日-20日出讓12宗土地,共計1377.62畝。溫州在8月底一次性推 出了52宗土地,面積合計3220畝。此外,杭州、武漢、石家莊等地也都在9月份有大規模的土地掛牌。
陳嘯天對財新記者說,地方政府對土地市場的預期開始好轉。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面臨著財政和供地計劃的巨大壓力。因土地市場冷清,很多地方土地出讓收益大幅下降。以北京為例,今年前八個月北京僅成交土地95宗,土地總價款244.6億元,同比下降63.5%。
但是,地方政府的大規模推地後,是否能夠供需兩旺,繼而推動土地市場整體回暖,仍需觀察。「很多房企對後市並無十足把握,那些可買可不買的地,基本就不買了。」上述龍湖地產內部人士說,除去亟需補倉的大型房企,大部分企業都在等形勢明朗後再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