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降價!統一星巴克撐過平價混戰

2010-12-13  TCW




不過三年前,統一星巴克還處在自民國八十七年進入台灣市場以來,最大的衰退;今年,它已將創下在台灣最好的成績。

今年以來,統一星巴克新增十家門市,突破去年幾乎沒有動靜的淨增店數,截至第三季,整體來客數比起去年同期成長兩成、平均客單價也有提高;此外,光前三季稅後淨利二億五千萬元,就比三年前全年成長逾四倍。

然而,這三年間,統一星巴克並沒有大規模的「換腦、變身」,它所做的,只是一次「漂亮的轉身」,將同樣體態,用不同角度亮相,就重新攫獲市場目光。

資優生突然不及格 稅後淨利兩年大減六七%

這場「寧靜革命」始於民國九十六年。當時,因前一年爆發卡債危機、消費緊縮,加上便利商店、平價咖啡開始大舉搶市、原物料上漲,星巴克雖因有展店而增加營 業額,但稅後淨利卻大幅下滑,從九十四年的一億四千四百萬元掉到九十六年的四千八百萬元,減少六七%。「之前星巴克業績一直都很好,很成功,突然遇到衰 退,我們根本反應不過來,」統一星巴克總經理徐光宇憶起那段一時不知如何應付的日子,猶有餘悸。

他展開危機動員,在九十六年上半年進行一次大規模市場調查。結果顯示,經濟不景氣,加上平價現煮咖啡店大量出現,消費者把便宜、方便、簡單的咖啡當作首選,這與價格偏高、講氛圍重情境、客製化的星巴克,正好背道而馳。

「調查結果看來很有道理,照理講,我照著去改革就好了,降低價格、開很多店、做簡單咖啡,但事實上我們根本不可能這麼做。」徐光宇分析,降價不但與星巴克「精品咖啡」形象不符,一旦降價,也很難再回頭。而如果取消客製化,都賣一樣的標準咖啡,「那就不叫星巴克了。」

透過一再的自我檢視,徐光宇這才明白,平價咖啡搶了市場是事實,「但星巴克賣的本來就不只是咖啡而已,還有品牌、空間等其他價值。」問題出在,星巴克面對挑戰,自己嚇到了,把原來對的事看成不對,因而自我懷疑,「那時我們的夥伴都笑不出來。」

品牌軍堅持不降價 改用買一送一增加來客數

確認了星巴克的核心價值,徐光宇也定下方向,統一星巴克要做的,不是大規模整型,而是微調面對市場的姿態,同時強化品牌精神。

第一步,讓星巴克的身段更親切些。堅持不降價的星巴克,換個方式推出「買一送一」,表面上是打五折促銷,但看得更深一些,「這是一種集客活動。」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秘書長洪雅齡說,應該把送掉的那一杯當作是行銷成本,「他們是在釣魚,而不是把魚網弄破。」

東方線上行銷副總監李釧如也認為,星巴克的促銷是在特殊環境下所必須做的權衡,「這個時候,萬一別的品牌起來,取代它的地位,要再追回來不容易,」她分析,買一送一不但增加來客數,也提高品牌的可接近性。

然而,這當中,星巴克經歷了矛盾緊張。反對意見認為,「星巴克怎麼可以向市場低頭。」不只內部,現場也出現抱怨,「有時忽然就變得很忙,忙不過來還會被顧 客罵。」連美國總部一開始也不同意。「這是生存保衛戰,我要生存,我們要先有命。」徐光宇因此努力說服總部、安撫同仁,「如果公司收掉,你再去強調客製化 也沒有用。」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第二年業績終於好轉,營收成長超過一成,「有了成績,我就壯膽了。」徐光宇知道,撐過存亡關頭只是第一步,要在經濟不景氣、同業競爭、成本高漲等外在壓力下,讓星巴克氣夠長,只有不斷展現它最無可取代的品牌價值。

連鎖店升級特色店 目的在累積無形品牌價值

「一直以來,星巴克強調自己是家和辦公室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間,都講十年了,我覺得應該要upgrade(升級)。」徐光宇把星巴克從「每樣東西,連位置擺哪都規定好」的連鎖店轉移為個性化的獨立咖啡館。

他一面跟美國總部提案溝通,一面成立小組,默默進行實驗。去年成立於高雄美術館特區的明倫店,是第一家特色門市,籌備半年以上,是一般店的兩倍時間。這家門市,從外觀到內部空間設計,都突破了星巴克標準店模式,有壁畫、斜坡式走道、中庭花園與頂級音樂體驗區。

受到好評後,美國總部更授權,徐光宇也加速改變腳步,如今「重度改造」的特色門市已超過十家。徐光宇說,特色門市的重點不在業績,而是累積無形的品牌資 產。洪雅齡說,雖然品牌連鎖店強調一致性,但因為星巴克已有扎實的品牌實力,只要基礎的精神不變,在此之上去做些微的改變和創新,並不會傷害品牌。

除了特色門市以外,台灣星巴克去年也開始賣茶,雖然目前業績並不突出,但徐光宇說,反正咖啡賺錢,要把茶當成慢慢培養的秘密武器,希望可成為第二個成長動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51

高铁降速降价的背后(转) 红一方面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17e60.html

许 多人认为,高铁降速的目的是为了安全,铁道部也没有否认这种考虑,但我前几天在武广高铁和沪宁高铁上看到了值得反思的现象。过去车厢里屏幕是一直显示车速 的,而最近这种显示已经被取消,乘客无法知道降速了没有。对此列车长表示,高铁仍然在执行过去按时速350公里制定的列车时刻表,什么时候会降也不清楚。 从这个方面来看,铁道部对安全应该是有信心的,否则就应该在4月份宣布降速之后立即执行。再说,武广高铁已经按照时速350公里的标准安全运转了一年半, 降速的必要性并不大。

当 然,降价的必要性确实是有的,毕竟任何乘客都希望买到更便宜的车票,而按照发改委的规定,高铁的票价由里程和速度决定,铁道部无权单方面更改。现有定价标 准制定于1997年,当时发改委还叫国家计委,他们认为,时速350公里的东西更接近飞机而不是火车,所以这个速度的价位很高。如果把高铁的速度降到 300公里,票价就可以适当降低,吸引更多的人来乘坐。

但 问题是,能不能只降价不降速呢?高铁的成本主要来自于一次性投资,运行过程中的电费几乎占不了什么比例,降速意味着每天开出的列车次数减少,换句话说,就 是整个铁路的运力降低了,这无疑构成了浪费。再说,高铁的上座率绝非很多媒体报道的那么低。比如,在乘坐沪宁高铁的时候,连续多趟车没有空座,我不得不在 车站等了两个小时以上。如果这条铁路降速,只能降低效率而非相反。

事 实上,降速也不是铁道部自己做出的决定,而是来自中央的直接指示。2011年3月21日,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在视察铁路后明确指示,“铁路建设和运输服务都 要考虑广大群众的购买力,提供多样化运输产品,给人们更多的出行选择”。一个月后的4月23日,就做出了降速降价的决定。高铁的价格和速度标准只不过是技 术性的,为何会引发高层如此的关注?

答 案可以在武汉市西郊的天河机场找到。武汉机场的跑道和设施都很巨大,但停在机场上的飞机只有那么几架,航站楼也很空,完全不同于总是排队和误点的北京机 场。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过去机场有很多国内航班,既能通往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也是周围许多小机场的的中转站。但自从武广高铁和到上海的客专建 成后,飞往这些地方的航班受到严重影响。现在武汉每天有二十多架飞机到北京,到广州和上海的却只有七八架,还经常不满。到合肥、南昌、南京等地的飞机全部 取消了。为了应对挑战,天河机场正在引进世界上最大的A380型客机,增加国际航班。

    而在武汉的另一边,高铁武汉站则拥有还算充足的旅客。在这里每天有51列高铁向广州开出,3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算上往返两边市区的时间,并不比飞机慢。 虽然武广高铁的车也不太满,但要考虑到火车至少也可以坐500人,有些更长的甚至可以坐1000人以上,可以说运量仍远高于飞机。今年下半年,武汉到北 京、深圳、香港的高铁将全部通车,明年到重庆和成都的高铁也要通车。到了那个时候,可在4个小时内到达全国大多数城市的高铁将成为武汉旅客的首选。

这 个现象在全中国都存在。据民航内部人士透露,中国民航的主要利润都来自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的航班,只有这三个大城市才能保证稳定的大客流,可以不打折地卖 机票。但北京到上海和广州在下半年就要通高铁了,其运量远远高于飞机。尽管各种调查都显示旅客普遍认为高铁票价太贵,但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在飞机上进行同 样的调查,乘客也不可能不要求降价。问题是,当旅客被迫选择其一的时候,高铁的舒适性和表面上的安全感都优于飞机,而且又不像中国民航一样总是晚点。航空 公司要想留住乘客,只能靠价格战。

无 论结果如何,民航的利润必然大幅下降,这将削弱几大航空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据高盛公司的预测,今年中国民航业的利润可能会下降20%到25%。而 在民航背后,继续受到冲击的还会有机场、航空制造业等。尤其是中国自行研制并给予厚望的“C919”大型客机,很可能刚一面世就会遇到市场饱和的不利局 面。

总而言之,高铁的问题不是竞争力不强,而恰恰是太强了。

所 以,我认为高铁的降速,和同时出台的购票实名制一样,都是对竞争力的人为限制。现在的中国高铁是世界上买票最不方便的交通工具,它既不像普通的火车票一样 可以随处买,也不像飞机票一样可以在网上订购。如前所述,尤其是像我这样没有中国身份证的人,必须先到火车站排队买票,然后再拿着车票排队上车,非常容易 误点。而降速则使高铁在与飞机、普通火车的比较中,变得更像后者而不是前者,这样挤压的就是铁道部自己的市场,给航空公司留下了调整的时间。几年之后,等 市场适应过来,高铁的时速将恢复到350公里,甚至发挥出潜力,变得更快。虽然听起来有点疯狂,但实验表明,在京沪高铁上即使以时速430公里行驶,也比 目前日本新干线时速320公里的列车更稳定、更安全。

在 高铁问题上,不能不说中国舆论看得有点近。2008年通车的京津城际铁路,在建成之初客流非常少,第一年就亏损了7亿元,引发了社会上对高铁经济前景的严 重担忧。在这种舆论环境下,铁道系统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增加高铁的客流,他们甚至开始为普通的火车头安装了高铁的信号装置,准备迫不得已时把高铁当成普通铁 路使用。但情况正在变化:京津城际的亏损主要是新建的火车站交通不方便造成的,一年后北京地铁4号线建成,京津城际很快停止了亏损,未来还将随着天津地铁 的通车而转为大幅盈利。然而,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变化很少有人关注,很多人仍然认为高铁都是亏损的。

相 比之下,大机构投资者的眼光就要远一些。铁道部的建设贷款里有很多社保基金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还有像企业发行的专门债券,有的债券年息居然只有6%,只比 通货膨胀的速度略快一点。据传说,甚至有人涉嫌向刘志军行贿以求贷款给铁道部。这样的态度差别,只能说明大投资者看到的中国跟老百姓看到的完全不是一回 事,而他们看的可能更准。他们对中国高铁的信心并未因刘志军的落马和高铁降速而受到打击。如果想继续建高铁,仍然可以用很低的利率从机构手中借到巨款。

中国有必要继续建高铁吗?

更 长远地看,高铁的战略前景值得看好。毕竟它是唯一用电而不用石油的交通工具。电力可以用很多方法生产,未来的成本肯定更低。而石油储量有限,用完后不可能 再有,民航和汽车业最终肯定会陷入大萧条。中国用高铁和电气化的货运铁路代替了飞机、汽车甚至海运,不仅对自己有很大好处,也有利于整个世界的经济。现在 虽然其他行业遭到了压力,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社会变革正在增加政府获取土地的成本。在变得像日本一样没法征地之前,抓紧时间继续修建高铁将是明智的选 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59

回饋包場客 加值勿降價

2011-9-19  TCW




Q:常有包場或團體聚餐客人,要 求以優惠價位供餐,因為低價,就無法端出本餐廳完整的餐點和招牌菜,一旦接這類訂單,卻又擔心客人會以為我們只供應這些東西,下次來也只點這些。我須建立 一套聚餐的收費標準嗎?(塘老鴨洋食館陳店長問)

A:提升經營績效,變更商品定價或更動收費標準,是最容易進行的改變,但後坐力卻極大,衝 擊的是店家的獲利結構和持續營運的口碑。亦即,在此前提之下,另定與店內菜單差別化的聚餐收費標準,顯然沒必要,也不利餐廳經營。

來店聚餐 的團體客戶,不是不能給予其優惠,只是要有所變通。實際做法上,雖然不改變餐飲供應定價,但可以回饋給這群顧客折價券,或若干免費招待券,把價格優惠轉移 到下一次的消費行為,引導顧客再度上門的意願;或者,免費提供客戶所需的配套服務,例如會議使用的影音設備、贈送小朋友慶生的氣球或遊戲帽等,目的無非都 是要保護商品定價,維持品牌價值。

道理不難懂,但多數店長在面對團客大單的時候,卻常在價格上接受讓步。原因出在,一般零售業店長經常只看 見眼前這筆,對營業額產生立即助益的生意,說什麼也不願輕易放棄,卻往往忽略了品牌長期經營和維護,也就是犯了「看短不看長」的毛病。

更深 一層看,問題背後涉及的是,店長如何才能自我察覺到經營上的盲點?

在大型連鎖體系,總部會例行性派出區域主管到各店,除檢視數據化的日常營 運目標,更進行顧問式的現場輔導,協助店長突破經營困境,並提供兼顧達成長、短期目標的解答。經驗豐富的區域主管也會提醒店長,一時之間未能察覺的經營盲 點,藉以持續改進並提升經營效率。

個人經營的小店,缺乏上一層的管理幹部可供諮詢,但就像所有的經理人一樣,店長也需要長期可以取得管理資 源的管道,自我提升察覺經營盲點的能力。如果暫時找不到店長的教練人選,從自己的店抽離出來,到別的商圈看相同類型的餐廳怎麼經營,或觀察其他產業看人家 是如何做創新,也都有助於自我突破。店長學堂歡迎讀者提問:[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64

聯發科不下單 逼晶圓雙雄降價

2011-9-26  TCW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最近可真是忙得緊,一邊要為了新台幣匯率,暗指央行總裁彭淮南不如韓國政府會替企業打算,雙方唇槍舌劍;一邊又要以八十歲高齡親自拜訪客戶,向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高通(Qualcomm)等客戶高層催單。他在上次法說會開出的支票:「第四季訂單回流。」能否順利兌現,已經成為市場觀察景氣的指標之一,也是考驗張忠謀對訂單的掌握度。

張大帥出馬,果然也就立馬收效。據悉,高通、聯發科、博通(Broadcom)等手機通訊相關的晶片公司,訂單率先 自八月底回溫,台積電甚至發表聲明,表示第三季營收將優於原本預估的較第二季衰退五.九%至七.七%;但並 未公布最新預估。

然而,台積電沒說的不只是第三季的新目標,還有在訂單回流的背後,是晶圓代工價格兩年多來,在例行性降價之 外,第一次的鬆動。而這次的鬆動,其下游客戶聯發科扮演了關鍵角色。
訂單少量多筆聯發科謀求折價成功 時間推回到八月上旬。眼看著再一個多月,就是第四季的開始,但占聯電營收比重約一成、影響台積電營收約二%至三%的聯發科,在這兩家晶圓代工大廠的第四季預估下單量,卻都少得可憐,甚至有消息指出,是「趨近於零」的超低水準。

以一般晶圓代工下單至少六週的前置期推算,聯發科這樣的反常行為,不禁令台積電與聯電的業務人員神經緊繃
,趕緊追問,是不是第四季景氣真的這麼差?

根據大和證券估算,目前半導體整體庫存天數比歷史平均高出了五%至六%,估計這一波庫存調整將延續到年底。 然而,景氣再差,聯發科的下單量也不可能趨近於零,尤其聯發科第二季底的庫存天數為七十五至八十天,屬於健 康水位,並沒有庫存過多的問題。

關鍵點來了。 據了解,八月底、九月初的時候,聯發科預定十月出貨的訂單,終於湧入台積電與聯電;不僅如此,第四季的預估下單量,也回到每季十萬至十五萬片的正常水準。而在這之前空白的幾個星期裡,聯發科與晶圓雙雄較勁,希望兩家公司能在晶圓代工價格方面讓步。

聯發科把下單量切成五萬片、三萬片等數量不等的幾筆訂單,一筆一筆與代工廠談,每談一次,就多爭取一些降價 空間。

產能利用率較低的聯電較早動搖,據悉某些訂單最後談成高達一成的價格折讓;而台積電的態度較為強硬,但對數 量較大、需求先進製程的訂單,也做了微幅(個位數百分比)的退讓。

而且不只是聯發科,多家台灣中大型的晶片設計公司,原本的第四季預估下單量都遠低於往年水準。近日總體經濟 利空暫停,少部分公司也把第三季的營收預估往上調了五%至一○%的,並陸續取得條件不等的優惠。
同業砍價搶單晶圓雙雄擅講價老神在在 晶圓雙雄價格同時對大客戶鬆動,距離上一次的○九年上半年、金融海嘯過後,間隔已長達兩年。而早在台積電、聯電九月祭出降價的撒手之前,全球晶圓(Global Foundries)與中芯國際兩家晶圓代工廠,早自七月就主動對大客戶調降十二吋廠製程的代工價格,而且幅度據說高達一五%至二○%,擺明了就是要搶單。

不過,可不是每一個客戶都能享受到台積電與聯電的降價好處。因為這一波降價,檯面上的「牌價」完全沒有更動,而「講價」唯一的衡量條件就是:請問你要下多少訂單?完全是以量制價的遊戲規則,訂單量小的公司,自然在議價空間上就比較難占上風。

針對上述的消息,台積電與聯發科都表示,下單量與價格均為商業行為,不願評論。 客戶對第四季的下單量回到正常水準,預期也將讓台積電與聯電第四季營收比第三季持平或微幅成長。原本對下半
年接單相當悲觀的聯電執行長孫世偉,也一改先前每天早、晚兩次「追」訂單的緊迫盯人態度,他最近心情看來好多了,還被內部員工形容「走路都有風了」。

明年供過於求產能利用率下滑趨勢可見 不過情勢並非好得沒有一片烏雲,畢竟第四季只是「回到正常水位」而已,不足以支撐「景氣大回春」的假設。加上今年半導體資本支出以四百一十一億美元改寫歷史新高,比去年大增二三%,供給面源源不絕湧出;需求面雖有 希臘債務危機暫時解除。不過歐美甚至中國明年的經濟成長都有疑慮,加上客戶端庫存仍高於平均,不虞匱乏,意 味著明年晶圓雙雄的產能利用率,持續往下走的機率要比往上爬的機率高出太多。

也因此,暌違兩年,今年第三季又重新啟動的晶圓代工降價風,看來不會單純是偶發事件。台積電與聯發科各自要 守住四四%與四二%的毛利率底線,將使得未來代工廠與客戶之間的價格角力賽,只會越演越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96

绿城宋卫平:宁卖项目不降价

http://companies.caixin.cn/2011-09-28/100310387.html

  如果房子卖不出,就直接把价格降到底,所有的房子都卖完,以后就不再做房地产了

 【财新网】(综合媒体报道)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回应近来种种风波,称信托资金在正常范围内,宁肯卖项目也不会轻易降价。

  宋卫平27日接受《钱江晚报》采访时表示,信托资金在正常范围内,目前绿城的信托成本在14%左右,占到所有资金来源的约20%。

  对于绿城目前面临的资金问题,宋卫平表示,“这个月银行贷款到期了,要去还掉,下个月信托到期了,要去还掉,如果仍能够按照现在这样良性运转下 去,一点问题都没有。”今年绿城中报显示,截至6月底,绿城的销售额为201亿元,仅完成全年目标的约36%,负债率超过160%。

  对于目前开发商降价促销现象的增多,宋卫平表示,降价是个不负责任的态度,接下来绿城的营销策略将分为3阶段:首先,努力做销售,把房子卖出 去;如果这个不奏效,会考虑腾挪掉几个项目;如果前面的手段都行不通,就直接把价格降到底,所有的房子都卖完,以后就不再做房地产了。■

    (财新见习记者 王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66

西藏5100退出 廣深動車撤水不降價引爭議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1026/2416295.shtml

每經記者 李亞蟬 發自廣州
很多人都在動車上喝過礦泉水西藏5100,不過,本月中旬以來,人們發現,廣深高鐵已經不再發放西藏5100礦泉 水了。網上有信息顯示,此前京津城際列車也已經停止了西藏5100礦泉水的發放。有人質疑為什麼動車上不再發放高價礦泉水,而票價卻並沒有相應下降,對 此,廣深股份相關人士否認了將礦泉水價格加入票價的說法。
值得注意的是,西藏5100礦泉水此前約半壁江山均由中鐵快運撐起。如果在鐵路上的生意減少,公司未來將走向何方?
廣深動車上沒了5100礦泉水
來自西藏的5100礦泉水從最早進入公眾視野開始就渾身散發著神秘的氣息。很多人最開始只是在動車上才看到這款藍色包裝的礦泉水,因為在大部分商超零售都難覓其蹤跡。由於是贈送的礦泉水,有人甚至以為是雜牌礦泉水。
直到今年6月,西藏5100消息傳出,大家才知道原來在動車上享受的竟是高端飲用水。
從本月中旬開始,微博上陸續有人發出廣深動車已經不再發放西藏5100礦泉水的消息。昨天 (10月25日),廣深鐵路(601333,SH)向《每日經濟新聞》證實了此消息。該公司綜合部張思斌告訴記者,考慮到動車候車室、和諧號動車每個車廂 都有桶裝水,已經可以滿足旅客的實際需求,廣深動車大約在本月15日開始停止提供西藏5100礦泉水。
除廣深動車外,是否還有其他原西藏5100鐵路線客戶不再發放該礦泉水,目前尚未得到西藏5100(01115,HK)方面證實。記者昨天多次撥打西藏5100總部電話均無人接聽。但在此前已經有消息稱京津城際也已經不再提供西藏5100礦泉水。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簡愛華認為,這一變化可能與西藏5100與其最大客戶中鐵快運的合同變更有關。西藏5100官方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該集團的總銷售額1.38億元,其中中鐵快運銷售額所佔比例就達到76%。
然而今年7月雙方簽訂了更替採購合同,中鐵快運每年向西藏5100購買的瓶裝礦泉水,從75000噸降至50000噸,同時免除原有採購合同下再免費提 供75000噸瓶裝礦泉水的贈水義務。簡愛華認為,廣深線動車上停止發放西藏5100礦泉水可能與產品供給量減少有關,「另一方面或許是將此線作為試行 線,通過停止供給礦泉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削減開支」。
欲加強零售渠道拓展
按照西藏5100與中鐵快運原有的採購合同算,西藏5100一年就有15萬噸瓶裝礦泉水售出。按照1000ml水約等於1kg換算成其330ml裝瓶裝水,每年中鐵快運就至少為西藏5100消化45萬瓶礦泉水。
當這瓶礦泉水失去廣深動車、而中鐵快運的支持也在減少的情況下,它將走向何方?
西藏5100今年上半年報表顯示,受與中鐵快運合同變更影響,今年上半年其總銷量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0%。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確實成功將公司的毛利率由去年的61%提高到今年的79%。該公司稱,在與中鐵快運合同變更的同時,今年上半年其又與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中油碧辟石油有限公司(中油BP)等機構客戶訂立了銷售協議,提供給非中鐵快運渠道的銷量大幅增長。
但從當前的零售渠道看,目前很多超市仍然沒有西藏5100礦泉水在售,不過京東商城和淘寶網有售,330ml價格6~8元不等。儘管西藏5100明確提出欲加強零售渠道的拓展,但如何在零售市場贏得消費者恐怕仍有待考驗。
廣深鐵路回應「撤水不降價」
從本月中旬起,微博上開始陸續有人發佈廣深動車不再發放西藏5100的消息。在這些消息中,有人質疑為什麼動車上不再發放高價礦泉水,而票價卻並沒有相 應下降。昨天(10月25日)一位剛剛乘坐了廣深動車的旅客也向記者抱怨:沒了西藏5100礦泉水,但票價還是80元。
廣深鐵路(601333,SH)公司綜合部張思斌否認了將礦泉水價格加入票價的說法。昨天他就此質疑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應稱,「鐵路票價都要進行一系列嚴格手續的,不可能將水的價格加進票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92

搶著降價,搶著買房——樓市拐點時刻?

http://www.infzm.com/content/64309

一個個樓盤降價,一次次老業主砸盤,都在傳遞著一個強烈的信號——樓市降價潮已難以阻擋。

降價,是為了爭搶「能買房的人」——有資格、能力、意願買房的人。誰搶到了為數並不多的這群人,誰就有了更厚的禦寒棉衣。

本輪降價集中於郊區、中低端等此前的「泡沫」區域,而率先降價者——幅度最大的在20%左右——都收穫了今年罕見的紅火銷售。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延續了一年半時間、層層加碼又嚴厲無比的樓市調控,終於讓房價堅冰動搖起來。

上週末,在房價最貴最堅挺的上海,接連三個樓盤因為大幅降價而被老業主圍攻。它們的降幅都超過了20%,並且開發商都實力不菲,全國銷量排名前十。

最保守的國家統計局數據也在提供佐證——連續三個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指數,沒再上漲。在漫長的本輪調控中,這是第一次。

本輪調控始於2010年4月14日,中央政府開始在慣用的金融調控工具之上,疊加了行政手段,並且層層加碼,從限貸到限購,從一線城市擴展到全國,組合出了史上最嚴厲的調控政策週期。

調控的時間之長和力度之大,都超出了綠城集團董事長宋衛平的預期,「否則我就不會在2009年買那麼多地了。」他對南方週末記者說。一則銀監會調查綠城信託產品的消息,曾讓他在上個月陷入一場「資金鏈緊張」的輿論危機。

調控週期的前半段,包括綠城在內的開發商其實過得算滋潤,行業老大萬科還在2010年實現了千億突破。加上仍然上行的價格和時不時的小回暖,民眾依然對調控滿腹懷疑。

但現在,不論是開發商,還是消費者,都開始相信,降價潮並非不可能出現。

2011 年10 月25 日深夜11 時,中海御景熙岸緊急售房,開盤引來近千名業主購房。據一位傍晚來的購房者介紹,此次開盤共400 套,開盤房價由原來的23500 元/平米直降6000元。一名正在等待叫號的購房者戲稱,這不叫買房,叫「偷房」。 (東方IC/圖)

降價,不再遮掩

9月初,中國房地產標竿企業萬科在北京做了個抽樣測算,結果發現在嚴格的限購政策下,只有3%的家庭有資格、能力、意願買房,折合為20萬戶。

上週末被砸的三個樓盤之一,是中國女首富吳亞軍創立的龍湖地產在上海郊區嘉定開發的「龍湖酈城」。上週日近百名老業主湧入該樓盤售樓處,要為降價帶來的幾十萬元資產蒸發討個說法,得不到滿意答覆後的業主們毀了沙盤、又砸了招牌。

另一個降價的樓盤就在馬路對面,同樣未能倖免,圍攻售樓處的業主們還打起了「綠地,你是否還流著道德血液」的橫幅。

打著「限時團購」旗號降價的龍湖酈城,被砸前就已出清;而中海集團位於浦東的一處樓盤,被老業主提前知曉並圍攻,結果改在了週二晚上11點開盤。微博上的中海業主維權ID無奈地調侃說:「古有周扒皮半夜雞叫,今有中海半夜賣房」。

憤怒的老業主和著急出貨的開發商,明確地透露出:降價真的發生了,而不再是開發商的噱頭,或者遮遮掩掩地優惠和贈送。  

新項目則少了對老業主的顧忌,打折潮來得更早。售樓處被砸的中海,9月份在杭州開盤的項目就比備案價格低了兩折左右。按照一家地產中介機構中原的統計,房價比肩上海的杭州,9月份開盤的新項目,幾乎都比周邊差不多的樓盤便宜了一到二成。

更早的時候,一部分大的品牌開發商,已經開始對新盤做出價格調整。4月份中海在深圳和重慶的樓盤分別打出八折和九折;7月萬科開始萬人團購;8月份富力董事長李思廉就明確表示,鑑於調控不斷加碼,上半年富力已經將價格下調了10%,下半年還將繼續調整。

「其實早在年中,一些樓盤已經開始不宣揚不炒作地降價,現在只不過是降價拿到檯面上來了,擺出我要靠降價來吸引客戶的姿態了。」上海方方工作室總諮詢師胡宗亙強調說。

5年納稅和社保證明的購房「門票」這項今年年初增加的政策,是推動這些開發商做出戰略調整的一個關鍵因素。

9月初,中國房地產標竿企業萬科在北京做了個抽樣測算,結果發現在嚴格的限購政策下,只有3%的家庭有資格、能力、意願買房,折合為20萬戶。

意識到這個嚴峻事實的開發商,自然會選擇搶先消化極其有限的客戶資源,以至於明明還有大量房子沒賣出去,北京仍然有三十多個新盤選擇在10月份入市,是去年的近一倍。

按照龍湖相關人士的說法,「龍湖酈城」的降價就是一場以搶佔華東市場為目的的行動,與資金是否緊張無關。「因為華東是調控的重災區,所以我們挑出三個樓盤第二期的不同產品,平價入市,以換取市場份額。」

龍湖的目的達到了,5天賣掉了超過九成的房子,收穫了20億元的銷售收入,這是整體成交量不到去年一半的上海許久沒有的盛況了。

失血過多的地產商

過去的九個月裡,維持房地產公司繼續運轉的錢,只有16%來自國內的銀行,達到歷年來的最低點。

5月份開始,京滬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的成交量,就開始長期徘徊於去年的一半。北京9月份新開的樓盤,有一半的成績是鴨蛋。

合生創展一度在銷售額和土地儲備上超過了萬科,但今年上半年只賣了53億元(萬科656億元),總借款卻高達300多億港元。迫不得已,今年8月底開盤的「帝景國際」及「合生·麒麟社」相繼打折促銷,且折扣幅度均在10%左右。 

成交量下降,更進一步的結果,是讓處在信貸緊縮環境下的開發商資金鏈雪上加霜,只能繼續選擇降價來緩解壓力。

過去的九個月裡,維持房地產公司繼續運轉的錢,只有16%來自於國內的銀行,達到歷年來的最低點。

捲入「信託門」傳聞的綠城集團,在全國的房地產信託產品中,佔的份額最多。宋衛平本來原本可以不用參與那麼多,但是年初各家銀行向綠城發放的300億元授信(意思是只要銀行有錢、項目合規就可以直接放貸),到現在才批下來差不多三分之一。

南通的一家中型房地產公司總經理許世林,壓根連授信都沒有拿到,於是選擇了引進多個個人或公司股東,「類似於私募基金吧,就是那些管理基金的專業人士。」往年,許世林從銀行也貸不到開發貸款,但還可以利用貿易合同之類的擦邊球拿到一部分錢,現在這條路也被堵死了。

根據央行公佈的數據,2011年上半年發放給開發商的貸款是2千億元,只有去年的一半不到。而放給買房人的貸款,也減少了近四成。

還沒到最糟的時候

「兩次調控的實質不同,這一次的影響也還沒有達到上一次,但將來的影響一定會超過。因為時間更長、手段更激烈、對購買群體的打擊更強。」

對於2008年差點將項目變賣的宋衛平來說,現在還不算太糟。「2008年的國慶,我們已經開始欠款了。」宋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憶。

中房信就在一份報告裡稱,目前開發商大規模降價,大多情況下並不是因為本身的資金鏈原因,而是為了能夠在第四季度取得更好的業績,給股東和管理層一份好看的業績單。

「無論是大幅降價的樓盤,還是資金鏈緊張的企業,現在都還是個別現象,遠遠沒有達到2008年生死存亡的程度。」陶紅兵還是中期看好後市,所以辭去北方最大的代理銷售機構思源地產總經理一職後,馬上開始著手籌備自己的房地產綜合服務機構。

「現在土地款都是一次性付清的,那麼要撬動一個5萬平米的項目,只需要一兩億的資金即可,拆借20%利率的高利貸都未嘗不可。」陶紅兵如此解釋這兩次調控的不同。

儘管持續了一年半的調控,但當下最直觀的房價鬆動依然表現出結構性調整的特點,比如集中在郊區、中低端以及前期漲價較高的「泡沫」區域。

但這一次的主流開發商對未來的預期大多很悲觀。擁有13500萬平方米的全國最大地主恆大,已經決定從7月開始不再買地。除了因為上半年買了70塊地之外,對後市的判斷恐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金地同樣不看好未來一年的後市,該公司一名中層員工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兩次調控的實質不同,這一次的影響也還沒有達到上一次,但將來的影響一定會超過。因為時間更長、手段更激烈、對購買群體的打擊更強。你看現在一降就是15%以上,因為小幅的降價已經沒有人迎合了。」

「我們顯然正在接近拐點」

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的所有業內人士,都肯定地表示,即便有小幅的放開,也不可能再出現2009年的4萬億救市主。

品牌房企的降價之火,或許不能馬上燎原;但下行的趨勢,或許正在明朗化。

在成都,當地一家知名開發商,開始通過合併部門的方式裁員,一如四年前困難之時;在北京,1-8月的成交量都在1萬套以下,一如2008年1—8月 市場整體向下之前;在上海,產權交易所的網站上,如今共有27家房地產企業掛牌等待新主人,而北京今年的併購數量和併購金額都已經比去年翻倍。

「買賣雙方矛盾已經很激烈了,但是上海的供應量少,能買房的也少,所以一直在僵持著,就看誰先跳出來降價。」方方工作室的總諮詢師胡宗亙說,「也許我們掛了電話,又會出來一單。事實上,現在相對於上海的最高點,已經跌了5%-10%。」 

當然,相反的信號同樣存在。過去的十天裡,宏觀政策放鬆的信號又開始出現。先是允許三個地方政府自行發債,然後是央票利率下降(這往往是宏觀政策由緊縮轉向中性的信號之一),再是溫家寶總理最新的發言暗示了定向寬鬆。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也開始隱秘地放開二套房的網簽。

開發商的策略也許會延長實質性降價的到來。只有一個項目的小開發商,不需要資金去周轉,可以撐住不降;而諸如綠城這樣的品牌大開發商,也是把降價這個選項放到了賣項目之後。

但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的所有業內人士,都肯定地表示,即便有小幅放開,也不可能再出現2009年的4萬億救市主。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鐘偉的判斷是,儘管目前的困難還沒有2008年那麼大,但將來的困難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年年底和明年上半年將會出現二輪降價,如果沒有意外的調控政策放鬆的話。

「我們顯然正在接近拐點。今年樓市肯定降價。」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

但任志強仍持不同觀點。他在最近的一次座談會上表示,2013年房價會報復性上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30

開發商過冬策:降價收縮轉型

http://www.yicai.com/news/2011/11/1207853.html

者按:

開發商終於對樓市前景的判斷達成一致:冬天來了!

於是,為了避免死在冬天的嚴寒中,並順利熬過冬天,開發商們開始籌謀過冬良策。降價是最直接也是一些大開發商最願意採用的方法,且屢試不爽,比如萬 科,從2008年領路降價潮,到今年以各種名目打折促銷,其目的只有一個,儘可能多地消化存貨。只不過,今年降價潮中,跑得最快的是中海地產。

那些不願意降價求生的開發商,如綠城集團等以開發高端項目為主的開發商,或者一些中小型開發商,在融資不暢且難以通過銷售回籠資金的情況下,只能選擇「斷臂求生」——綠城集團已表示,正考慮出售部分項目股權。

更多的開發商選擇轉型。但轉型又談何容易?一窩蜂地轉向商業地產,旅遊地產,或者美其名曰轉向礦產資源開發,看上去,這些似乎都與土地有關,但實際運營與住宅開發存在著千差萬別。一不留心,亦有可能死在轉型的途中。有時候,躲避也並非上策。

無論如何,現金為王,準備「足夠厚實且暖和的棉衣」以熬過冬天,那才是順利度過樓市寒冬之上策。

編者按:

開發商終於對樓市前景的判斷達成一致:冬天來了!

於是,為了避免死在冬天的嚴寒中,並順利熬過冬天,開發商們開始籌謀過冬良策。降價是最直接也是一些大開發商最願意採用的方法,且屢試不爽,比如萬 科,從2008年領路降價潮,到今年以各種名目打折促銷,其目的只有一個,儘可能多地消化存貨。只不過,今年降價潮中,跑得最快的是中海地產。

那些不願意降價求生的開發商,如綠城集團等以開發高端項目為主的開發商,或者一些中小型開發商,在融資不暢且難以通過銷售回籠資金的情況下,只能選擇「斷臂求生」——綠城集團已表示,正考慮出售部分項目股權。

更多的開發商選擇轉型。但轉型又談何容易?一窩蜂地轉向商業地產,旅遊地產,或者美其名曰轉向礦產資源開發,看上去,這些似乎都與土地有關,但實際運營與住宅開發存在著千差萬別。一不留心,亦有可能死在轉型的途中。有時候,躲避也並非上策。

無論如何,現金為王,準備「足夠厚實且暖和的棉衣」以熬過冬天,那才是順利度過樓市寒冬之上策。

賣股權、少拿地、緩建房 開發商「斷臂」求生

徐健 柳九邦

「銀行貸款放不下來,存貨又消化不掉,很多項目已經『跑不動』了。」近日,一位業內人士正受託為上海三個住宅項目尋找資金,據他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獨家透露,不少開發商現在正急於給項目找資金,「股權收購也好,投資也好,只要能夠提供資金,都可以坐下來談。」

無獨有偶,來自上海產權交易所的掛牌信息同時顯示,截至11月16日,共有21家房地產企業在這裡掛牌等待新主人,6個項目的掛牌價格超過1億元人民幣。

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年關將至,史上最嚴厲的地產調控卻毫無放鬆態勢,越來越多的中小開發商已回天乏術,被迫「賣身」,對於還有「騰挪」空間的標竿房企來說,「收縮」也已成為不二選擇。

斷臂求生者眾

看似平靜的房地產股權交易市場,越來越多的收購兼併正暗流湧動。

「那三個項目均位於上海郊縣,其中有公寓,還有市場上稀缺的別墅項目。」據相關受託人透露,受託項目貨量價值共達12億元,在市場中尋找資金已有一段時間。

而在上海產權交易所的掛牌信息中,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正掛牌出讓其持有的北京紫金世紀置業有限責任公司24%的股權,掛牌價格高達21.5億元;上海新江灣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50%股權也赫然在列,掛牌價格13.13億元。

此外,截至今年10月,有機構對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四大產權交易所掛牌交易的房地產企業進行不完全統計顯示,今年在產權交易所掛牌出售的房地產企業或項目出現了井噴,總數超過600宗,而去年同期則不足今年的一半。

一家知名投行的分析師告訴記者,因銷售不暢,融資受阻,如今在房地產領域「棄車保帥」、「斷臂求生」的案例不在少數。「受迫於資金壓力,在未來一段 時間裡,我們會看到更多收購兼併的案例。」該人士指出,目前市場中已經有不少企業的股權被收購,成功離場,只不過多數企業並非上市公司,因此這一現象尚沒 有在官方的統計數據中被反映出來。

一些公開數據或許可以用來佐證房地產市場「洗牌潮」已經來臨——記者查閱萬科年報發現,其2010年年報顯示,萬科去年共收購了24家房企,合計支付收購對價約22.19億元。2011年半年報則顯示,今年上半年萬科又收購了10家公司,合計支付收購對價已達約33億元。

拿地、開工量均下降

事實上,在樓市寒冬,就連上半年還在市場中頻繁收購項目的萬科都已顯露出一絲疲態。萬科總裁郁亮提出,2012年萬科將實行冬天模式,而該模式的核心就包括現金為王、快速銷售、更謹慎拿地。

同策諮詢研究中心總監張宏偉表示,當前無論是哪個發展類型的房企,都應該做好充足的策略調整的準備,尤其是在持續調控的市場背景下,土地與資金這兩 個要素中資金顯得更加重要,每個房企無論是通過項目銷售回籠資金,還是通過相關融資渠道獲得企業發展的資金,都應該有充分的準備,以「現金為王」。

據中原地產的監測數據,10月,僅有萬科、綠城兩家標竿房企共計花費約21億元購入4宗地塊。其中,綠城參股山東東營一宗商住用地僅花費9800萬元。而前期每月都有購地支出的保利、中海等房企在10月均未有動作。

一位央企開發商代表向本報記者透露,該公司目前還在市場中尋找優質地塊,但已不如之前那樣激進。「明年的計劃還不清楚,但估計拿地方面肯定要收縮。」

與歷年數據相比,今年標竿房企在土地市場上的投入明顯減少。今年前10個月,標竿房企累計拿地金額與累計合約銷售金額的比例約為21%,這一比例甚至低於處於金融危機漩渦中的2008年。

高盛高華證券投資研究部董事總經理王逸向記者指出,樓市的低迷,已直接影響到開發商在土地市場的活躍程度。與之相對應的,商品住宅新開工面積也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出現明顯下降。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房地產運行數據,10月當月新開工面積1.29億平方米,同比上升2.2%,較9月份的8.9%繼續回落,1~10月全國商品房新開工面積16億平方米,同比增長21.7%,增幅較上個月下降2個百分點。

但王逸認為,雖然從數據上看,各項指標均有所增長,但是如果剔除保障性住房的開工面積的話,商品住宅開工面積已經出現萎縮,這種情況還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加劇。

「我們預計未來幾個季度庫存將加速上升,到2012年中期庫存月數可能升至17個月以上。據我們估算,開發商需要在未來兩到三個季度繼續削減資本開 支才可令淨經營現金流轉負為正。」王逸預測,除了少數土地儲備量不大、開發流轉速度較快的公司之外,其他多數公司都會放緩開發速度,且不排除一些小公司停 工的可能性。

地價下跌兩成

市場分析人士紛紛指出,未來一段時間,尤其是今年第四季度到明年第二季度,多數開發商都會採取少拿地,緩建房的策略以度過樓市「寒冬」。

受這一策略影響,全國土地價格下降通道也正緩緩打開。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土地·安居工程和房地產市場」的論壇上,中國國土資源部作家協會主席陳國棟向記者透露,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土地出讓金總收入為 12587億元,基本與去年持平。但維持這一收入的背後,是成交土地面積較去年同期增加約21%。也就是說,比去年多耗費了1.22億平方米土地才換得了 土地出讓金的基本持平。

高盛高華近日發佈的《2011年中國投資前沿年會》也指出,該機構研究的130個城市地價同比下滑20%,較基準地價的溢價也收縮至13.5%。

來自中原地產的報告則顯示,全國13個主要城市1~10月累計成交居住用地4450公頃,同比大幅縮減28%。同時,隨著降價在北京、上海的蔓延,部分郊區的土地出讓價格出現小幅回落。北京通州、上海嘉定和奉賢相繼出現價格回落,較前兩年同區域均價下降10%~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02

中國太陽能企業猛降價 鯰魚效應引發德企破產

http://news.imeigu.com/a/1335452761022.html

新浪財經訊 法蘭克福時間4月26日(北京時間4月26日消息)兩個月內,德國Scheuten Solar,Solon,First Solar等6家太陽能行業的企業相繼破產。市場將「破產潮」歸咎於來自中國的競爭和德國政府政策的不利。

對此,德國聯邦環境部長諾貝特-霍廷根(Norbert Roettgen)說,「太陽能行業必須有創新性地應對來自亞洲的低價競爭。誰要是不能適應,誰就是犧牲者 。」

中國企業猛降行業成本

中國企業這只「鯰魚」加入全球競爭,直接將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的價格拉低40%-50%,銷售價格的下降,直接將德企逼入資金周轉困境。

數據表明,2008年世界33%的太陽能組件來自中國,到了2011年,比例上升到57%。根據市場研究機構Solarbuzz的調研,中國在今年會將太陽能的產能翻番,達到5兆瓦。

Scheuten太陽能公司的主席漢斯-威廉森(Hans Willemsen)在申請破產的時候說,來自中國的競爭實在「太強」。德國大多數媒體也認為是中國企業的後來居上導致了德企破產。

去年6月,在慕尼黑世界光伏行業的大型展覽會(Intersolar),中國企業已成為僅次於德企的參展國家。無論展台的大小、設計還是展區位置,都與國際企業不相上下。同時,中國企業在市場營銷中也出手闊綽。

德國航空太空中心所屬經濟研究院的研究員瑪琳娜-奧蘇利文(Marlene O'Sullivan)長期關注德國太陽能行業的發展。她說,「競爭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德企的破產「幾年前就已經預測到了」。

盲目擴張導致產能過剩

德國太陽能企業的濫觴源於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企業盲目擴張。

在德國全境有些地方政府為了促進就業,過度扶植該產業發展。曾經最大的太陽能電池製造商Q-Cells所在的城市比特菲爾德-沃爾芬(Bitterfeld-Wolfen)一時間云集大量企業,因而得到一個類似硅谷的名字「太陽能谷」。

根據奧蘇利文的調查,2011年全德有超過38萬人在可再生能源能源行業工作,僅太陽能行業就有12.5萬。2011年,約230億歐元的65%流入太陽能行業,創下歷史記錄。

以太陽能企業Solon為例,公司在15年前在創立。按媒體的說法,自此以後,公司的發展「只有一個方向」,就是不斷向上。營業額從2004年到2008年翻了8倍,達到8億歐元。也成為德國首批上市的太陽能企業。

德國消費者保護協會的會長隆德斯泰特-喬治(Lunderstedt-Georgi)批評,「所謂的繁榮市場,比如太陽能,吸引了很多並不可靠的企業參與進來,讓投資者撒錢到臆想的所謂創新技術上。」

政府的扶持讓這些企業都覺得光明的前景還會持續很久,First Solar在破產前半年的2011年11月,還在陶醉於自己的產能翻番。然而,政府或許已經嗅到了行業的泡沫,在今年年初將削減太陽能行業補貼提上日程,並最終通過決議。

決 議一出台,Scheuten Solar公司應聲倒地。因此,有輿論認為,政府減少對太陽能行業的補貼直接導致了企業的破產。但是,據德國《經理人》雜誌披露,Scheuten Solar在3月1日宣佈破產之前的2009年就顯露出破產跡象。當年,該公司就將自己太陽能生產裝備賣給了加拿大的競爭對手Arise。雜誌指出,這樁 交易的價格始終沒有被披露出來。

德國太陽能企業轉型「高端」?

在國際競爭加劇時,德國企業並沒有及時應對。

對於破產潮,奧蘇利文認為還不至於將這個行業推向末日,畢竟「全球範圍內對太陽能的需求量還在增長」。她建議「德國製造商必須框定新的界限」。

筆 者看來,她所說的界限是指企業應該從以前只專注於電池電板的低端生產環節要擴展到產業的其他環節,尤其是向高端環節轉向。比如,德國目前出現了專門負責對 太陽能發電田進行維護的服務性企業。還有的企業轉向了幫助其他企業將生產的電賣到股市上。在去年的Intersolar展覽會上,英利高層對筆者提到,中 國企業的產品的確佔有越來越大的份額。但是在市場上,安裝太陽能設備最好的隊伍基本上都是來自德國的技術人員。

另外,德國的優勢還包括它的 品牌價值。Solon破產以後,有著印度阿拉伯背景的企業Microsol在今年3月接手了這個企業。Microsol的主席安陽-圖拉帕蒂(Anjan Turlapati)想要保住德國這個著名的品牌和技術,以便不久在德國大範圍地開展業務,並且獲得更多客戶。

技術方面,雖然中德差距不大。但是德國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對光伏技術有著深厚且持續性研究基礎。而且,德國科研機構一些新的研究轉向也會在未來對太陽能行業提供支持。例如,慕尼黑工大一研究所的一個科研小組的最新課題就是新能源發電並網輸送最優化問題。

在各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基本持平的情況下,能更有效輸送和利用太陽能電也將是企業盈利的一條路徑。 (程嚴 發自德國法蘭克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52

倩碧部分產品內地降價向海外看齊 回應代購衝擊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14/zONDIwXzUyMTkzOA.html

隨著大中華區新業務發展副總裁樊嘉煜上任,雅詩蘭黛高傲的姿態有些許改變。據瞭解,從今年9月起,雅詩蘭黛旗下倩碧品牌4款產品在內地降價,部分產品調價幅度在三成左右。此次降價之後的4款產品,與香港地區銷售的同樣產品價格相差無幾。

倩碧品牌公關部負責人李欣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次降價主要是應對電商的代購潮,以拉動倩碧櫃檯自身的銷售量。當記者詢問是否還會有其餘商品降價,李欣稱不方便回答。

營銷專家向記者表示,此次倩碧的降價行為,將會對其餘進口化妝品產生強烈的衝擊,從而產生進口化妝品降價的多米諾效應。

倩碧產品內地降價

記者走訪了北京市西城區百盛購物中心復興門店裡倩碧的化妝品櫃檯,其銷售人員向記者介紹了四款均已降價的產品,分別是倩碧水嫩保濕精華霜、俗稱「黃油」的潤膚露以及「水磁場」潤膚霜等。其價格降幅最高達26%,最低達13%。

銷售人員稱降價的四款產品均為內地銷售價與中國香港及國外相比差價較為嚴重的產品。如今,內地的價格已經與國外、中國香港同款產品價格相差無幾。該銷售人員稱並未收到其餘產品降價的通知。

對於此次降價,品牌營銷專家於婓認為,此為倩碧在面臨行業轉型和競爭之時的突圍性質的戰術性策略。「如今的倩碧面臨一線城市飽和和電商的衝擊之時需要突圍。降價更多是從聚焦眼球、形成氣氛以刺激市場的考慮」。

記者走訪了資生堂、SK-II、HR、歐萊雅等知名進口化妝品櫃檯,其銷售人員均未收到產品降價的通知。

或產生多米諾效應

對於進口奢侈化妝品,海外與國內的差價在40%到120%不等。不過,電商對於進口化妝品的衝擊十分巨大。中國消費者出國後直面海外化妝品市場時,差價便暴露出來,電商方便快捷的模式,讓代購熱潮一浪高過一浪。

日化營銷專家李志起向記者表示,倩碧的降價,有助於提高倩碧在內地各大商場櫃檯的銷售額,「降價將泡沫擠出去了,回歸了真實。如果不改變這個策略的話,消費者會被擠出去」。

李 志奇認為,代購市場之所以發展很快,主要是利益驅動。「經過這幾年的遲疑,進口化妝品企業們終於發現新的渠道產生的巨大衝擊。全球化妝品價格的扁平化是趨 勢」。李志起向記者表示,「從渠道角度來看,倩碧此次降價是戰略性的舉動,具有很強的標誌性意義。從現在開始,如果誰不調低價格,誰就會失去市場份額。如 此一來,進口化妝品企業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