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重回長協太遙遠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20/100413164_all.html

在進口鐵礦石長協模式崩潰兩年後,中國鋼鐵企業又開始醞釀重回長協。中鋼協副會長張長富最近公開表示,目前正就重回長協定價模式與國際礦商展開談判。

  不過,中國鋼企手中僅有一張「供求牌」。今年以來,國內外礦山擴產加速,而經濟緊縮、需求放緩,鐵礦石開始趨於供大於求。但另一方面,三大國際礦山在中國市場的壟斷地位以及中國高度依賴進口礦的格局仍難以撼動。

  在2008年經濟危機中,現貨價與長協價「倒掛」,中國鋼企對長協合同大範圍違約,加之三大礦山之一的必和必拓早已有意廢除長協,以指數定價取 而代之。於是,三大礦山就此廢除了長協,轉而力推更為短期化的定價機制,以應對市場波動。從財新記者的採訪看,三大礦山目前普遍無意重歸長協。在目前國際 礦山仍掌握市場主導權,市場價格波動仍不穩定的情形下,重回長協也許只是中國鋼企的一廂情願。

中方重提長協

  在過去兩年間,始於上世紀60年代末的鐵礦石長協機制被強勢的國際礦山不斷打破,定價機制逐步向現貨逼近,而礦石價格則在需求推動下水漲船高。

  長協機制又稱年度談判的基準價格(benchmark price)機制,全球重要的鋼鐵企業和鐵礦石生產商每年就當年鐵礦石價格廣泛討論,鋼企與礦企的任意一方就價格達成一致後則談判結束,國際鐵礦石供需雙 方均接受此價格為新的年度基準協議價格。從2010年4月開始,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三大礦山強硬地用季度定價取代了年度長協價;2011年3月,力 拓進一步推行鐵礦石按市場需求每月調整定價的新機制。

  河北鋼鐵一位高管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稱,跟之前長協定價時期相比,目前鐵礦石價格高出太多,加重了整個鋼鐵行業的經營困局。在長協模式時,進 口鐵礦石價格未超過100美元/噸;但在2010年長協機制崩潰後,進口鐵礦石價格曾一度達到近200美元/噸的高點,隨後出現下降。2011年7月 -10月,還持續維持在每噸170美元以上的高位。

  中國鋼鐵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2012年一季度,中國鋼鐵行業由去年四季度出現的主業虧損轉為全行業虧損,這也是繼2008年10月至 2009年5月之後,國內鋼鐵行業再次出現全行業虧損。另據中鋼協數據,今年前五月大中型鋼企實現利潤僅25.33億元,同比下降94.26%;其中虧損 企業虧損額117.49億元,虧損面32.5%。

  已公佈中報預告的鋼鐵上市公司,上半年淨利潤預計降幅均超過50%。其中,河北鋼鐵(000709.SZ)淨利潤下滑幅度最大,同比下降60%-90%。

  「過去年度定價,比較好鎖定成本,也有利於在銷售鋼材時和下遊客戶商定價格。」上述河北鋼鐵高管表示,「我們和一些同業包括中鋼協都溝通過與三大礦山商談重回長協的可能性。」

  中鋼協一位副秘書長向財新記者表示了對重回長協的支持,「重回長協能夠改善鋼企的經營狀況 」。

供需砝碼傾斜

  經營困境推動著中國鋼企試圖回到長協機制,而目前鐵礦石市場供需關係轉化是他們可資談判的砝碼。

  「今年以來,國外礦山擴產產能逐步釋放,國內礦山擴產力度也很大,進一步加劇鐵礦石產能供大於求之勢。」上述河北鋼鐵高管表示。

  力拓在6月20日宣佈,未來四年,力拓將通過對港口泊位和鐵路等35億美元的投資(力拓自己支出20億美元)將皮爾巴拉的鐵礦石年產量提高 25%至3.53億噸。此外,力拓還將投資17億美元,延長楊迪庫吉納(Yandicoogina)鐵礦的生命週期至2021年,並將其年產量由5200 萬噸提高至5600萬噸。

  淡水河谷也在加緊擴產。6月27日,淡水河谷負責鐵礦石及策略業務的執行董事Jose Carlos Martins在一次電話會議上表示,目前淡水河谷在巴西北部、南部和東南部礦區的鐵礦石年產量總計3.1億噸。到2017年,巴西北部卡拉雅斯地區的Serra Sul項目將使公司鐵礦石年產能增加9000萬噸,Serra Norte項目將使公司年產能增加4000萬噸。

  不斷有生力軍加入中國市場。7月13日,澳大利亞第四大鐵礦石生產商阿特拉斯(Atlas)加盟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台。阿特拉斯董事總經理Ken Brinsden表示,預計在2013年可實現1000萬噸的規模。

  供應不斷增加的同時,中國需求卻在放緩。根據中鋼協統計,今年上半年粗鋼產量為3.57億噸,同比僅增長1.8%。「除2008年外,最近幾年 國內粗鋼產量年均增幅僅維持在10%左右,這說明鐵礦石需求增加有限。另外,廢鋼也替代了一部分鐵礦石需求。」中鋼協副會長王曉齊對財新記者表示。

  在中國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海民看來,由於市場供應增加,特別是澳大利亞和巴西出口增加,鐵礦石價格在相當長時間內大幅上漲的可能 性不大。「在2014年以前,進口鐵礦石價格將維持在每噸100美元-120美元之間,並且繼續小幅回落。」劉海民說。就連必和必拓CEO高瑞思接受財新 記者採訪時也表示,鐵礦石需求增長速度放緩,而供應會更加寬鬆。

仍屬一廂情願

  儘管供需關係現在已發生變化,但重回長協並未得到三大礦山的認可。

  淡水河谷鐵礦石主管約瑟·卡洛斯·馬丁斯(Jose Carlos Martins)日前在接受海外媒體採訪時稱,只要鐵礦石價格的波動性仍存在,就很難實施更長期的定價體系。

  淡水河谷中國區一位銷售部門負責人對財新記者稱,回歸長協不可能,「這並非我們的問題。年度定價的難度很大,一旦現貨價格低於長協,我們的長協合同估計又難執行。」

  2008年下半年,鐵礦石價格快速回落,現貨價降至最低每噸60美元,遠低於當年每噸120美元左右的長協價(到岸價)。中國鋼企千方百計拖延進口長協礦,轉而購買低價的現貨礦。那一波中國鋼企對長協合同的大範圍違約,令三大礦山對長協機制徹底失去信心 。

  上述淡水河谷人士表示,即使從2010年開始實行季度定價,中國鋼廠也時有違約。2011年四季度,鐵礦石現貨價格低於175美元/噸的四季度 協議價,中國鋼廠就提出希望礦山推遲發貨,重新商定價格。最終,淡水河谷改成參考2011年10月-12月三個月的即時現貨指數,約定交易價格後實行多退 少補。

  力拓中國一位人士也對財新記者表露擔憂,「中國鋼廠未必能遵守年度定價。」但在多位國內鋼鐵行業的分析人士看來,三大礦山目前還不能接受重回長 協的根本原因是,他們仍然壟斷著進口鐵礦石市場。2011年,中國進口鐵礦石6.86億噸,佔鐵礦石總需求量的60%左右。其中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 三大礦山對中國鐵礦石貿易量佔中國進口鐵礦石總量的60%左右,即鐵礦石總需求量的40%左右。

  「只有三大礦山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不斷下降,需要爭奪市場份額時,才可能改回長協。」劉海民指出,只要三大礦山的主導地位不變,回歸長協很難。同時,要擠掉三大礦山的市場份額也非易事。「丟掉市場份額的首先是成本高的礦山,比如國內礦山。」劉海明說。

  以成本來看,目前三大礦山的鐵礦石離岸成本不超過50美元/噸(62%精粉),如力拓離岸成本僅38美元/噸,而國內礦山成本在100美元/噸左右。

  但在中鋼協一位負責人看來,國內礦山的擴產和中國鋼鐵企業海外權益礦的增加,可能迫使三大礦山降價,「起碼降到100美元左右」。6月30日,山東鋼鐵集團在非洲的唐克里裡鐵礦石項目獲得第一船權益礦,總計達17.02萬噸。

  同時,中鋼協還通過引入更多獨立礦商來降低三大礦山的份額。王曉齊表示,希望三大礦商能從進口礦中60%的比重下降至50%,也即從目前在中國鐵礦石市場中的近40%減至25%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61

重回一二線城市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2-28/100478061.html
房地產限購兩年之後,「到三四線城市去」的口號已漸失市場,取而代之的是「重回一二線」。

  從2012年5月開始的新一輪樓市復甦主要集中於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則相對表現疲軟。

  在國家統計局公佈的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數據中,房價回升的主要集中於一二線城市,房價下跌的則多為三線城市。由於過去兩年「跨越式」的發展,一些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風險正在迅速積聚。

  開發商的業績,也驗證了上述趨勢。佈局集中於一二線城市的開發商,在2012年業績增長顯著,佈局側重三四線城市的開發商則增長放緩,甚至跑輸大市。一些地產商開始重新思考戰略佈局。

  據香港媒體報導,恆大地產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在與數家基金高層會面時透露,恆大在三四線城市運營環境遇到困難,公司不得不改變策略轉戰二線城市。

  土地市場上,萬科、保利、華潤、招商等大型房地產開發商的戰略重心也重新聚焦一二線,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成都、武漢、蘇州等城市大規模拿地。特別在2012年四季度,大型房企瞄準一二線城市集中補倉,土地成交大幅上漲,「地王」頻現。

三四線樓市庫存過剩

  在兩年前房地產限購伊始,一二線城市普遍在限購政策範圍內,需求被強壓,樓市成交迅速萎縮。三四線城市則是「風景這邊獨好」,量價齊升,吸引諸多開發商進入。在調控政策最為嚴厲的2011年,恆大地產全年完成銷售額803.9億元,迅速躍升至第一軍團,憑藉的正是在廣大三四線城市的佈局。

  2012年,形勢發生了逆轉。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告訴財新記者,今年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樓市走勢明顯分化。下半年以來,一二線城市成交量和價格都在反彈回升,但很多三四線城市的成交量在下跌,而且價格也低於2011年。易居房地產研究院選取了34個典型城市作為樣本研究。其中,一二線城市的商品住宅銷量相比2011年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反彈;三四線城市的商品住宅成交量卻較2011年出現了接近20%的跌幅。

  摩根大通的報告也指出,從區域看,2013年一二線城市會樂觀一些,而三四線城市的去庫存壓力會更大。

  中國房產信息集團在2012年10月發佈的《中國城市房地產市場風險排行榜》也顯示,風險排名前50位的城市無一例外均為三四線城市。其中酒泉、呼倫貝爾、鄂爾多斯等城市均在前列。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一二線城市的風險則相對較低。中國房產信息集團研究中心總經理陳嘯天認為,人口規模、市場需求以及過量的土地供應,構成了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的最大風險。

  「很多項目賣完一波後就賣不動了。」一位大型房企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三四線城市外來人口很少,本地需求和購買力非常有限。此外,還要面臨當地開發商的低成本競爭。

  中坤集團董事長黃怒波表示,三四線城市的樓市普遍庫存過剩。在2009年「4萬億」刺激及2010年地產商轉向三四線之後,很多三四線城市大量批地,土地出讓規模激增。在大部分三四線城市,2011年商品房銷售面積佔最近三年年平均土地出讓量的比例不足20%。

  陳嘯天表示,從短期看,三四線城市在經歷了2010年-2011年的需求集中釋放後,正處於有效需求相對虧空的狀態;從長期看,三四線城市的產業化跟不上城鎮化(或房地產化)的進程,人口規模、人均收入都不足以支撐三四線城市房地產開發量的爆髮式增長。

  2012年的樓市回暖,主要由一二線城市帶動。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2年1月-11月份,全國商品房銷售額約為5.35萬億元,同比增長9.1%。另據CEIC統計,截至2012年11月底,全國40個主要城市住宅銷售面積佔全國銷售面積的比例,已從2011年的35.6%回升至39%。這一數字的峰值為2009年的44.1%。

  以三四線城市為主的恆大地產、碧桂園等房企,在2012年跑輸大市。前11個月,恆大地產銷售額為846.3億元,同比僅增長6%。碧桂園2012年前11月完成420.9億元的合同銷售額,同比也僅增長6.5%。二者均低於全國9.1%的增幅。雅居樂更是預計難以完成全年銷售目標。

  相比而言,以一二線城市為主戰場的萬科、保利等企業,增長顯著。2012年前11個月,萬科銷售額達1271.5億元,同比增長18.4%。保利地產前11個月的銷售額為920.3億元,同比增長36.1%,並已確認全年銷售額超過1000億元。

  「掉隊的都是輸在一線城市。」廣東保利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余英表示,一個過千億的房企,一線城市的銷售必須佔總銷售額的40%-50%,二線城市銷售佔30%-40%,其餘為三四線城市貢獻。保利地產在給財新記者的書面回覆中稱,今年廣東公司、北京公司單個公司的銷售均突破100億元,珠三角區域實現銷售額近300億元。

重回一二線

  隨著樓市復甦,開發商的注意力重回一二線城市。自2012年9月以來,大型房企已在上海、深圳、成都等一二線城市製造了11個「地王」。

  截至12月中旬,保利地產2012年共斥資218億元拿地,拓展26個項目,建築面積約980萬平方米。除江門、三亞兩個項目外,新拓展項目基本位於一二線城市,其中在北京和上海就新增土地儲備約80萬平方米。「保利地產的全國戰略佈局主要覆蓋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和海西經濟帶,一二線城市的發展策略能帶來可觀的銷售收益,也增加抗風險的能力。」保利地產稱。

  萬科的佈局相對平衡。「在拓展新城市時,我們會綜合考慮人口、經濟規模和市場庫存等因素,只有滿足公司的投資標準時才會進入。」萬科對財新記者書面回覆稱。在2012年萬科拿地的40個城市中,仍然以一二線城市為主。

  2012年四季度以來,一二線城市土地成交明顯增加。「現在,繼續對三四線城市投入過多精力意義不大。」前述大型房企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一二線城市也在四季度加大供地力度,大型開發商積極補充庫存,導致成交量上漲。

  「開發商認識到,規模想做大,核心仍然離不開一二線城市。」一家央企背景的開發商也如是說。據中原集團研究中心統計,2012年前10個月,從標竿房企拿地上看,一線城市佔比20%,二線城市佔63%,三四線城市僅佔18%。

  招商地產董事長林少斌公開稱,招商地產的戰略佈局只進入核心一二線城市,以及部分發達三線城市的核心地段,未來一二線城市將是公司銷售和利潤的主要來源。

  富力集團聯席董事長張力也在近期表示,當前三四線城市逐漸成為泡沫最大的地方,富力將調整策略,集中精力於一線城市。富力在這一輪調控中,曾轉向三線城市發展項目,但效果不佳。2012年,富力曾一度將銷售目標從400億元下調20%至320億元。截至2012年11月底,富力地產協議銷售額約292億元。張力認為,以限購為主的房地產調控政策還將持續兩年,一二線城市儘管受到影響大,但恢復起來也很快。

  龍湖地產2012年拿地支出達到181.6億元,總建築面積超過300萬平方米,也主要以一二線城市為主。龍湖在15個城市有新增土地儲備,其中一線城市1個,二線城市10個,三線城市4個。「龍湖的策略是加大一二線城市佈局力度,補充城市中心優質土地。」龍湖地產內部人士說。從今年開始,龍湖減少了郊區大盤項目的拓展,主要轉向一二線城市中心城區土地項目,以提高周轉率和利潤。

  多位房地產界人士一致認為,在現有的城市結構和土地政策下,房地產未來幾年的主戰場仍在一二線城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31

《歌手告白》美聲王子從小眾市場重回主流 林志炫:只要抓準方向 就知道自己該往哪走

2013-04-22  TWM
 
 

 

以優客李林組合出道二十二年的林志炫,參加「我是歌手」歌唱競賽,重新回到事業高點。發行過二十多張專輯、華語歌壇公認的美聲天王林志炫,在總決賽拿下第二名,但他志不在得名,「尋找知音」才是參賽最大目的。

撰文‧許瓊文

「我是歌手」總決賽結束後的隔天,林志炫睡不到六個小時,便要趕到其他城市商演。出發前半小時,他特地抽空接受《今周刊》專訪。

林志炫穿著輕鬆的運動服,一如往常清瘦,墨鏡背後看得出來,他心情並不受名次影響。對於比賽結果,記者還沒來得及發問,林志炫倒是先闡述他的音樂理念。

「大家都在乎銷售量,那只是收銀機刷過條碼的結果;我關心的是音樂被傳遞出去後,開始一段看不見的旅程,買回去後聽過多少次,陪伴聽眾度過多少重要的時刻?」多數人認為林志炫因為「我是歌手」重新走紅,事實上,他從未離開舞台。二○一一年在電視演唱同步錄製《One Take》專輯,之後,他專注在現場演唱將歌曲一次詮釋到位的理念。

也因為這個理念,林志炫接到「我是歌手」製作團隊邀約,二話不說,立刻答應參加,「因為我可以在最高等級的舞台上,按照自己的意思選歌、編曲,唱自己想唱的歌。」林志炫說。

尋找知音 不在意名次,只堅持做自己身為一位歌手,林志炫渴望有舞台讓他唱歌,有知音聽懂他的歌。

林志炫從「我是歌手」第五集開始加入,一上場就以〈沒離開過〉一首較為冷門的翻唱歌曲,獲得當集第一名;之後三個月,每周比賽的名次都在前三名,幾乎篤定成為歌王人選。結果總決賽竟意外爆冷門,林志炫只獲得第二名,讓許多支持他的歌迷,為他抱不平,甚至有內定之說產生。

曾入圍六次金曲獎,卻從未得獎的林志炫,這次又與歌王寶座擦肩而過;但他早已看透得獎的迷思,林志炫雲淡風清地說:「『我是歌手』對音樂的理念,就是要回歸到音樂的本質,讓歌手回歸歌手,偶像回歸偶像,這與我的理念契合。」「與其說『粉絲』變多,我認為是『知音』暴增,如果是盲目喜歡我的粉絲,寧願不要。」林志炫出道二十二年,「說實話,我不孤單,只是剛好我的知音比較低調而已。」林志炫對音樂的堅持,始終如一,就像在主流音樂的市場裡,旁邊有一塊田,沒什麼人去,只有他一直都在那裡默默耕耘著。「這一塊小小的,但是也夠養活我、支持我,重點是也沒有大到有人來搶,不必與主流市場廝殺。」林志炫用他一貫理性分析的敘述,談著他對音樂的理想。

外表、說話時看似理性的林志炫,其實骨子裡還是有音樂人的浪漫與感性;林志炫透過他的歌聲、歌詞,傳遞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總決賽的最後一首歌,多數選手都選成名代表作,林志炫卻選擇了陳奕迅的〈浮誇〉,「你喜歡我、不喜歡我,是你的自由,我只是希望在某些時候,抓到你耳朵,為音樂夢想唱出第一個音符,從此就沒放棄過。」「我是歌手」節目總導演洪濤,非常肯定林志炫在比賽中的表現。事實上,洪濤透露,林志炫在彩排時,唱了他的代表作〈離人〉(原唱張學友),「唱得工作人員都掉淚,我建議他唱這首歌一定會奪冠。」洪濤說。

但林志炫仍堅持唱〈浮誇〉,他的理由是,「〈離人〉只需要鋼琴伴奏就夠了,隨時都能唱;〈浮誇〉卻要有管弦樂的樂團伴奏,才能有好的呈現。」可來音樂執行長薛位山,也是林志炫的鋼琴伴奏好夥伴,與林志炫有十多年的交情,他觀察,「以志炫多年的歌唱評審經驗,他怎麼會不知道唱什麼歌比較討好觀眾?但是,堅持唱他想唱的歌,是想呈現不一樣的自己。」事實上,就像林志炫說的,比賽是一種手段,吸引大家的注意。「最終,只要抓準方向,就知道自己該往哪走。」這時候的林志炫,在乎的早就不是得獎名次了。

重新出發 從「我是歌手」舞台再攀高峰林志炫在學生時期,就熱愛音樂,天生的一副好歌喉,讓他出道很早。一九九一年與李驥組成「優客李林」雙人合唱組合,進入台灣流行樂壇。

之後幾乎每一年都發行新專輯,正當歌唱事業發展如日中天時,林志炫陷入蠟燭兩頭燒的無奈。因為,父母親希望他放棄歌手身分,回到家裡接手家族印刷廠事業,在事業與家庭之間,林志炫面臨人生抉擇。

回憶當時,林志炫在第一張唱片的封面,還必須戴著大墨鏡、側臉入鏡,為的就是希望不要被父親認出來。一邊要當歌手、一邊要協助家裡印刷廠事業,分身乏術的他,決定在一九九五年暫別歌壇,回家接手父親的印刷廠。

「在人生當中,我們只有一雙手,但是手上有很多球要拋接,必須找到平衡點。當時我覺得家庭和健康,是我手上的兩顆玻璃球,如果沒接好,摔碎就補不回來了,所以我決定抱好這兩顆玻璃球。」林志炫選擇了家庭和健康。

沒想到,就在宣布暫別歌壇九個月後,一場無情的大火燒毀家族的印刷廠,頓時林志炫的事業跌到谷底,卻沒有彈起來。

但是,他沒被命運打倒。林志炫與父親重新整頓印刷事業,同時,也獲得父親的理解,林志炫在一九九七年復出歌壇,出了個人專輯《散了吧》。

一九九八年,林志炫發行《蒙娜麗莎的眼淚》專輯,之後再到單曲〈單身情歌〉;轉往中國發展後,又重新回到個人的音樂事業高峰。

堅持製作高品質音樂的林志炫,升格當老闆,自組公司「炫音音樂」,實踐自己對音樂的理想。其實,他很清楚,站上「我是歌手」舞台,他唱歌的對象不是面前五百位觀眾,而是在電視前那一群更廣大的聽眾。

在知名的音樂網站「音悅網」,提供如親臨現場般的高品質影音畫面,在「我是歌手」的類別裡,點閱率最高的前十首歌,林志炫占了五首,這就正如他所說,「一首歌,只有在音樂響起的一剎那,才是音樂生命真正開始的時候。」

林志炫

出生:1966年

經歷:

1991年 和李驥合組優客李林出道。首張專輯《認錯》即紅遍港台1992年 發行國語專輯《黃絲帶》,為年度銷售最佳國語專輯之一1995年 發行專輯《一個人的樣子》1997年 復出歌壇發行首張個人專輯《散了吧》2001年 發行翻唱專輯《擦聲而過》,一曲〈離人〉成為代表作品2008年 發行精選輯《擦聲而過2》,林志炫突破過去路線,嘗試搖滾歌曲,以及翻唱多首中、英文歌曲2011年 首次與公共電視合作,在電視演唱同步錄製《One Take》專輯2013年 參加「我是歌手」,獲得總決賽第二名代表歌曲:〈離人〉、〈散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69

「克強經濟學」會否重回老路? trustno1

http://xueqiu.com/7730004385/24392578
「克強經濟學」會否重回老路?

大多數新任政府首腦一樣,中國新任總理李克強也承載著民間諸多期望,以至於上任不久端倪未見,就有不少輿論領袖迫不及待地代替他宣佈了新版的「克強經濟學」。在我記憶中,大概只有剛上任的奧巴馬就得到了諾貝爾和平獎一事,可堪比擬。對新領導懷有期望,當然是好事。但若把民間的良好願望一廂情願地投射到新領導身上,潛意識中混淆了願望和現實,那麼,對領導和群眾雙方,就都不是什麼好事了。

期望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新任總理經濟學博士的學歷背景。這固然讓他決策時或有知識優勢,但也不可誇大。經濟學家們自己也常調侃說,所謂成功的經濟學家,就是能準確預言過去五次衰退中的九次。頂級經濟學家們也常就最基本現象而爭執不下,何況作為一國之行政首腦。一些局部的、臨時性的措施,比如前一段收緊臨時流動性造成短暫的「錢荒」,其本身效果還沒有定論,就更不宜再擴大解讀,吹捧成「符合市場經濟方向」。其實,這些臨時性措施,究竟是總理親自拍板,還是下屬部門解讀總理個別言論後的自行決斷,不瞭解高層內部決策內幕的人也不可能說清楚。貿然貼標籤,說不定會把馬的轡頭錯誤地套到馬腿上。

聲音最強大的那一批「克強經濟學」擁躉們,則是陶醉於新政府的官方文件和講話中的一些亮點。比如最近李總理多次提到、本週二又在部分省區經濟座談會上再次強調的「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三點,就被多方引申為「克強經濟學」的核心內容。某外資機構總結Likonomics時(不刺激、去槓桿和搞改革),依據的大致就是這三點。不過,如果你研究一下中國歷任領導人歷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裡面也幾乎都有類似高明的內容。其實,如果把李總理簡明扼要的三點換個說法,改成「保持國民經濟較快穩定增長,加快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大力深化和促進改革」這樣的官樣套話,忽然之間,好像它又都顯得是老生常談了。

這並不是說:新政缺乏新意,只是一些悅耳口號造成的心理錯覺。雖然李克強總理的「三點」貌似在重複前人,但中國政治文化的特點,就在於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細微差別。在一些內部場合,領導人還會透露更多信息。例如,本週二的座談會上,李總理就口頭表示,只要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政府就會著力調結構、促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起碼,這表明了一種更看重經濟質量而非數量的態度,而且是量化了的堅決態度。

那麼,這足以讓我們歡呼一場經濟變革的開端、一個中國經濟新時代的到來嗎?不。我還是願意不識時務地提醒人們:過去歷屆中國領導人,對中國必須轉型、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也都有過類似痛切的認識。但迄今為止的現狀,如果借用最近流行的「貨幣空轉」一說,那就是領導人的「決心空轉」,沒有充分促成現實的改變。

西方國家新領導人推動變革,往往可以從立法開始。但中國立法已經超前於執法,而且在中國的政體下,最根本的那些社會統治規則,並非是在法律中體現的。這些潛規則一般來說是碰不得的。既然不能傷筋動骨,法律法規就只好就事論事地做些調整。而領導人要推動這些具體的法律法規,就必須取得有關行政部門和各個地方政府的行動配合。

古怪的是,儘管中國政府在西方社會背有專制之惡名,中國行政領導人對各行政部門的統治力,許多時候還不如他們的西方同儕,不像西方新任領導能自主任命內閣成員,撤換主要部長。對於地方政府,中國中央政府名義上有較大權威,但現實中面對各種條條(行政部門垂直分工)塊塊(行政區劃分割)也難以施展。在這樣的權力體系中,大佬們的個人影響力,或者說譜系的忠誠度,幾乎能把權力割裂成一個個的自治區域。

最高領導人如欲令行禁止,無非是訴諸如下三條法寶:首先,大搞理論教育和道德訓誡以統一思想、強化紀律,這可以起碼在場面上維持大家最低程度的共識;其次,以紀檢、反腐等手段嚴懲對抗分子,清除那些出軌的異端。但這兩條只能保障最低程度的合作,領導人更需恆常有效的手段,才能推動這個龐大權力體系向自己設想的方向運轉。

過去十幾年的經驗證明,這第三條,也是最有效的日常操作槓桿,就是錢。換言之,中央政府將不得不反覆動用財政和貨幣政策,用金錢的胡羅卜和大棒來指揮官僚體系這個巨獸。所以,即使其最初的希望是降低經濟增長目標,側重於民生項目以構建「和諧社會」,他也會很快發現創造和維持「和諧社會」需要大量金錢資源,而這些錢最終又只能通過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的方法來設法創造──儘管這個刺激經濟增長的過程,又可能會自我悖逆地加劇社會矛盾從而破壞和諧。

因此,問題根本不是市場經濟的原理,不是存在或不存在某種經濟學,而是如何才能驅動這個龐大的行政體系。就像古老的電腦遊戲中那個需要不斷吞噬金幣才能繼續前進、否則就會掉入深淵的小人一樣。除非從底層開始,徹底修改這個遊戲的原始設定,否則「克強經濟學」,不論其施政理念如何,在實際操作中,只怕還是要不斷拍打財政和貨幣政策這兩個遊戲的按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308

投資者重回新興市場債市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268

俄羅斯和南非本週一單日發債數量錄得年內最高,表明經歷了幾個月動盪局勢後,許多投資者依然對發展中國家感興趣。但為了吸引投資者,這兩國需要付出的遠比幾個月前多,這凸顯了當美聯儲準備縮減QE時發債國面臨的挑戰環境。

俄羅斯今年舉債近70億美元,包括收益率為5.112%的10年期債券,而去年標售同類可比債券時的收益率僅為4.5%。

南非標售了12億美元的12年期債券,收益率為6.06%,去年1月可比債券標售時的收益率為4.665%。

Dealogic公佈的數據顯示,本週一標售的債券數量為今年以來單日最高。

回溯今年5月中旬,幾乎沒有新債發售,因市場對美聯儲的退出預期已經令美國國債收益率上升,新興市場貨幣、股市和債券在接下來的4個月中重挫。

週一的發債情況表明發債國和投資者都認為,當發達國家長達5年的歷史低利率時代接近結束時,債市將發生更持久的變化。

在美聯儲開始回撤刺激措施前,發債國看到了最後一次低成本售債的機會。而對投資者而言,這是今年罕見的高收益機會。

Stone Harbor Investment Partners新興市場基金經理Angus Halkett表示,

這感覺像是新興市場資產類別重回市場,主要玩家回來了。

當投資者從新興市場回撤資金時,潛在的發債國並沒有急於發行新債,他們希望市場平靜後借貸成本可以回落。

Dealogic的數據顯示,整個8月新興市場政府標售約550億美元債券,較去年同期水平減少逾50億美元。

在美聯儲官員5月開始公開討論退出前,新興市場政府2013年的計劃發債數量要高於2012年。

俄羅斯原本計劃在今年稍早發債,但當美聯儲的退出計劃觸發大量新興市場資產暴跌後,該國延遲了發債。俄羅斯官員一再重申,他們沒有急切需要的借貸需求。

而俄羅斯財長對週一的債券標售不予置評。

原油產出令俄羅斯維持貿易帳盈餘,這意味著該國對海外投資的依賴程度減小,也令其過去幾個月的經濟狀況好於貿易赤字巨大的國家,比如土耳其和印度。

Principal Global Investors高級新興市場分析師Jeff Koele說:

「人們總是擔心俄羅斯的政治,但依然相信他們願意,且有能力償付。」

與俄羅斯不同,南非的經常帳赤字令其以來外部投資來填補這一缺口。但投資者表示,南非政府提供的高收益率令他們不忍錯過這個購債機會。

Aberdeen Asset Management基金經理Viktor Szabo說:

「許多基金經理資金充足,想要讓資金運作起來,特別是投放在收益率較高的新債上。」

Szabo表示,他的基金公司週一購買了南非債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51

從下市破局到啟動轉型大計的首度告白 陳泰銘:國巨將重回獲利成長曲線

2014-01-06  TWM
 
 

 

在前有日、韓角逐,後有中國業者追趕之下,國內被動元件龍頭國巨腹背受敵,董事長陳泰銘啟動改造計畫,準備透過調整資本結構,讓國巨重回獲利成長軌道,他首度公開這次出手的盤算。

撰文‧周岐原

「我一定會把國巨公司帶回到獲利成長的軌道上。」國巨董事長陳泰銘說。

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台北市氣溫下探十度,陳泰銘接受《今周刊》專訪,說明他規畫國巨下市以來的心得。

二○一四年,對陳泰銘而言將是個變動的年度,因為六月分,知名私募股權基金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持有國巨的可轉債即將到期。KKR如何退場,對國巨股權結構影響重大。

調整首部曲

減資三成 業績逐漸好轉面對這個調整,陳泰銘首先拉高持股。資料顯示,陳泰銘個人持股已經從選任時的三.五萬張提高到十三.九萬張,相當於總股數九%,他藉此做好鞏固經營權的準備。

二方面,他也針對國巨規畫一套資本結構調整方案,這個計畫預期為時五年,一三年減資三成之後,未來四年將繼續領導公司轉型。

陳泰銘坦言,只要未來公司沒有整併事業的其他資金需求,他希望持續調整資本結構,讓資本市場重新認識國巨的競爭力,這也是上市二十年、身為國內被動元件龍頭的國巨,自一一年「下市案」未獲政府核准以來,最大規模的變革。市場正在睜大眼睛觀察,嫻熟資本操作的陳泰銘,這次再度出手,將有什麼盤算?

從一三年前三季財報看來,國巨的業績有好轉跡象。例如一三年前三季EPS(每股稅後純益)為○.五元,高於一二年全年的○.四八元;代表本業獲利的營業利益率,也高過一二年水準。陳泰銘指出,自從下市案觸礁以來,一直在微調國巨的經營策略,他認為成果將逐步浮現,「一四年,會更明顯。」然而,陳泰銘對於台灣電子業的前景,語氣依然審慎保留。

「以前葉國一(英業達集團會長)說,電子業是『茅山道士』(毛利率三%至四%),但我看,現在大概是二%。」陳泰銘頗為無奈。他指出,在早年高速成長時期,國巨曾連續多年配發高額股票股利,這讓「過去的股東很enjoy(享受)」,也因此逐步墊高股本;當獲利逐漸失去動能,勢必面對調整。

股權保衛戰

防對手買走KKR持股

回顧六年前,國巨為何發行二.三億美元可轉債,引進KKR?「我想靠KKR的平台,它畢竟在國際上做過很多收購、重整,有它的reputation(聲譽)。」陳泰銘說。

他解釋:「(擴充)新產品、技術、通路,這些東西都不容易。我們看上的,不外乎歐美、日本公司,但前後談了幾年,真的很難突破。七、八年前的背景是,他們覺得Made in Taiwan還是比較低階,日本公司寧願賣給歐美,也不可能賣台灣人。」國巨因此另闢蹊徑,希望藉由KKR這家全球最大私募基金入股,提高在海外尋找合作機會的能見度。

陳泰銘坦言,當初與KKR提出下市案,原是準備讓員工入股,避免流動率過大,透過下市一次解決,以免在員工分紅費用化之下,「還沒享受利益,費用就先打個折扣。」不料,當主管機關明示「沒有必要」、下市案不予核准後,國巨立即面臨的挑戰是,連同七%持股,KKR共持有國巨三成,若轉換為股權,將是公司第一大股東,陳泰銘必須著手因應萬一競爭者買走KKR持股、搖身變成國巨最大股東的風險。這是他開始調整國巨資本結構的主要原因。

一三年減資三成,讓國巨股本縮減至約一五○億元。然而,KKR一旦轉換手上的可轉債,則國巨的股本又會跟著回到二百億元;換言之,上一波減資三成的效果,無形中被抵銷了。以陳泰銘提出的改革角度研判,接下來,國巨應該還會持續減資,方能削減股本,使EPS提高。

「減資讓EPS可以維持一定程度,甚至更高。」投保中心處長趙順生分析,公司減資是將股本縮小、退還現金給股東,配息則屬於營利所得,對股東而言,兩者賦稅負擔不同。對小股東而言,減資後直接影響或許是持股成為零股,必須先湊足整數,才能以整張交易。在公司方面,在於公司縮小股本後,遇到資金需求時,就要舉債或是現金增資,但辦理增資正好與減資的用意相違背。

此外,減資後公司的營運現金流管理,就必須更加健全。因為面對經濟變化,資本縮減的公司必須自己想辦法募資,因應景氣變化能力相對受到限制。

以過去三年國巨的現金流量表來看,國巨的營業活動現金流入金額,落在四十億元至六十億元之間,一三年前三季累計則達到四十.八億元。本業現金流入逐步穩定,公司可以用減資後的現金規模,因應營運的變化,或許也是國巨選在此時實施減資的主要考量。

除了公司要轉型,陳泰銘不諱言,接班大計也在這次規畫之中。即將年滿五十八歲的他,到改造計畫完成時,大約是六十二歲,希望把公司效率拉高,同時尋覓合適的接班人選,「這也是為什麼,我現在急著調整布局及市場。」

廝殺激烈

三星電機和台商產品重疊

在晶片電阻產品,國巨做到世界第一的規模,但放眼被動元件市場,同業已進入肉搏戰,廝殺格外激烈,因此,國巨一點也不輕鬆。「韓國廠商(對台廠)的確有殺傷力,但我想我們可以克服;另一家順絡電子,獲利是我們的三分之一,但市值幾乎是我們的一倍,享有高本益比。」陳泰銘感嘆:「怎麼跟它打?不用政府出手,市場讓它籌的資金成本,就足夠它打了。」以市值觀察,被動元件領導廠、日商村田(Murata)的市值高達二.一兆日圓(約六千億元新台幣),規模比國泰金控還大;韓國三星電機(Samsung Mechanical)的市值,也達到一六九三億元新台幣,與第一金控不相上下。

令陳泰銘也忌憚的深圳順絡電子,則在購併南玻電子等公司後,坐穩中國第一大廠位置。受到A股本益比普遍較高的助力,順絡電子的市值也達到二八三億元新台幣,同樣超過國巨。

一位券商研究員私下分析,目前台灣被動元件主要的威脅,仍來自三星電機。他指出,三星電機除了原有晶片電阻、MLCC(積層陶瓷電容)產品外,近年也積極發展電感產品,經營路線和台灣業者越來越重疊,當三星電機的產能持續開出,台灣業者的壓力也會逐漸加大。

面對這個現狀,陳泰銘一開始就試圖走合縱連橫的路來脫困。在上市櫃同業中,國巨先後轉投資奇力新、智寶電和旺詮,目前持股各約兩成左右。

橫向整合

透過轉投資延續產業壽命

「台灣產業都是這樣,往往惡性競爭、彼此殺價。所以當初我才想延續產業的壽命,不要惡性競爭。」陳泰銘說:「我為什麼做購併?當時兩家,買成一家(指國巨投資旺詮,但大毅投資案破局),我買了旺詮。經過調整,也看到旺詮的成績上來了。」陳泰銘解釋,被動元件產品的報價,每年平均下跌一五%,若整合其他業者,有機會減緩跌幅至一○%;再透過聯合採購原料,還能降低五%成本。一來一回,約可擠出一○%的利潤空間。「旺詮是這樣起來的。」一路走來,陳泰銘無論在資本市場或企業經營上,都受到各方不同評價。他對於電子業整合的呼籲,或許是台灣廠商開創新局的選項之一,只是國巨數萬名小股東最關心的,是國巨的轉型「最後一哩」,將在陳泰銘帶領下,展現何種成果。這一點,值得市場仔細觀察。

陳泰銘

出生:1956年

現職:國巨董事長

經歷:台灣阻抗總經理

學歷: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國巨轉投資同業,

區隔彼此產品

股票代號 公司名稱 持股比率

(%) 主要產品

2456 奇力新 21 電感2375 智 寶 21 鋁質電容2437 旺 詮 16.5 晶片電阻

資料來源:券商整理

陳泰銘:四年內要完成公司體質改造《今周刊》問(簡稱問):近年你的經營感想是什麼?

陳泰銘答(簡稱答):對手一定會追上來!不是韓國(廠商)、日本上來,就是中國上來,差別在於對手坐大速度有多快。這跟你專利保護完善與否有關。其實,台灣多數產業都面臨同樣問題,走出去碰到日本和韓國,後面還有中國。

台灣電子業從最早的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開始,產業調整的週期已經越來越短。DRAM風光一陣子,鼎盛期前後大概七年;後來走到Panel(面板),三年,這都是銀行投很多錢進去的產業;再來到LED(發光二極體),兩年;最近的觸控面板,一年前的今天,多紅啊!轉下來,不過半年。也就是說,從它好,到大家忽然有點疑問,前後不過半年。產業的週期越來越短,當然也有個別公司表現很好的,像大立光。

我是覺得,我們(國巨)大概算是台灣比較可以在世界舞台上,有和韓國、日本一較長短的機會。我的個性是不喜歡安於現況,因為環境如此,我可以安安靜靜當董事長就好。但我覺得可惜,我一直要在這領域走出一條路,這個邏輯,跟我們引進KKR(私募基金)是有關係的。

問:你如何因應KKR各種退場模式的影響?

答:還好啦,現在的我不會太擔心。當初下市案沒過的時候,就知道會面臨這個樣子(指市場傳言,KKR可能將持股轉讓給三星),所以我們也開始增加持股。

我一直強調,我理解KKR的立場,它想去賣個高價理所當然,也天經地義,這沒辦法有情緒的。大家就慢慢談,用大家可以接受的方式談。

問:你預計用多久時間完成公司體質改造?

答:2013年是改造的第一年,2014年,我有信心,國巨可以重回獲利成長的曲線。在資金沒有擴充需要的前提下,我預期利用四年時間,慢慢把資本結構調整到理想情況,比較能得到市場的認同,這有助於提升本益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59

投資者重回美國市政債市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328

得益於稅收優惠和投資者對新興市場的悲觀情緒, 美國市政債市場開始複蘇,投資者重返美國市政債市場。 理柏資訊(Lipper)今年1月發布的數據顯示,當月有1.033億美元流入美國市政債基金,是8個月來的首次凈流入。而巴克萊銀行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美國市政債投資回報率達到2.2%,升幅超過美國國債指數1個百分點。同一時期,投資級企業債的益為1.8%,垃圾債為1.3%。 美國市政債市場規模為4萬億美元,是今年表現最好的資產之一。 Wilmington Trust Investment Advisors的市政債首席策略師Stephen Winterstein向FT表示: 盡管2013年問題不斷,市政債仍是質量最高的固定收益產品之一。在價格大跌之後,市政債已非常吸引人” 2013 年,美國市政債市場表現為近20年最差。去年7月,美國底特律正式申請破產保護,引發一輪市政債贖回潮。此外, 對波多黎各財務的擔憂,以及與其美聯儲將收緊貨幣政策,也讓投資人逃離市政債市場。波多黎各在美國發行市政債總規模近700億美元,是美國市政債最大的發行方之一。 底特律的破產案正逐步推進。而波多黎各也在考慮在未來數周回歸債券市場,市場預期此舉將改善其流動性狀況。 Stephen Winterstein還向FT表示:“投資者重回市政債市場,正忘記市政債市場以前數年的較差表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29

標誌性事件:富國銀行或將重回次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666

                  (2013年富國銀行按揭貸款業務大幅縮水!) 在美國樓市轉暖趨勢明顯,但是按揭貸款業務收入下滑的背景下,美國最大的按揭貸款發放機構富國銀行正開始準備重回次級貸款市場。 2007年美國樓市泡沫崩潰,高風險高利率的次級按揭貸款,以及由其打包而成的按揭貸款證券違約,引發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 路透報道由於房貸收入整體下滑,正迫使富國銀行再度謀求次級貸款這種高風險業務遏制收入下滑: 富國銀行現在願意冒更高的風險,延長對部分美國貸款人的信貸期限,來換取更高的利息收入。 富國銀行邁出的這一小步,意味著整個按揭貸款市場向高風險邁出的一大步。金融危機中次貸泡沫崩潰,令美國銀行業瀕臨崩潰,導致銀行一度只敢向信用最好的貸款人發放房屋貸款。 任何降低信貸標準的舉動,都可能大幅提高借款人需求。過去2年盡管美國樓市呈複蘇,但是很多人由於信用不達標得不到貸款。 如果現在按揭貸款驟升,同樣會可能引發對美國銀行業是否可能會再犯下金融危機時錯誤的憂慮。 目前似乎很少有其他大銀行準備仿效富國銀行的做法,但是在銀行系統之外的機構,比如Citadel Servicing Corp,已經在發放他們自己的“次級貸款”。 但是為了避免出現“次貸”這個刺眼的單詞,銀行現在稱他們自己的貸款為“另一種機會按揭”("another chance mortgages),或者“另類按揭計劃”(alternative mortgage programs) ZH點評稱,金融危機可能並沒有改變什麽,富國銀行還是那個富國銀行,為了利潤還有很多公司想要成為新世紀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 富國銀行目前還沒有真正放開對較低信用等級客戶端按揭貸款。 該行正在觀察信用評分最低為600分的客戶,而此前富國銀行的下限為640分,通常640分被認為是“一級”與“次級”按揭貸款的分界線。美國信用等級跨度從300到850分。 危機後的金融監管改革給美國銀行業和借款者之間樹立一道防火墻。多德弗蘭克金融改革法,要求按揭借款人必須滿足8項嚴格的標準,包括最低收入標準,較低的債務率。如果借款人因為沒有達標但是之後發生按揭違約,借款人可以起訴貸款發放者。 但是富國銀行尋找潛在客戶的舉動已經讓這道墻出現了一道裂縫。 現在銀行有動機進一步放寬貸款期限。按揭貸款協會(MBA)預計美國2014年的總按揭貸款規模將下降36%至1.12萬億美元,主要原因是再融資規模縮水。 FBR Capital Markets銀行業分析師Paul Miller說: “我們相信監管機構樹立的這道防火墻正在開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08

從慈善重回微軟 蓋茲的最後一搏?

2014-02-17  TCW
 
 

 

比爾‧蓋茲(Bill Gates)回來了!歷經五個多月「海選」,個人電腦作業系統霸主微軟(Microsoft)第三任執行長(CEO)名單,終於在二月四日出爐。然而,比新面孔更值得玩味的人事案是,微軟也同時宣佈,當了三十三年董事長的蓋茲辭去職務,轉任技術顧問(Technology Advisor)。

從表面職位來看,蓋茲退居更幕後;但細究「技術顧問」的任務,是要協助新任CEO納德拉(Satya Nadella)發展未來技術和產品方向,未來,蓋茲將把三分之一時間花在產品團隊身上,考慮一週至少一天到微軟總部上班。

納德拉在給員工的公開信中說,是他要求蓋茲回歸的,希望他投入更多心思在微軟身上。雖是受納德拉所託,但蓋茲也欣然接受。可是,猶記二○○八年蓋茲退休(從執行董事長轉任非執行董事長)時曾說,「我餘生的全職工作將是基金會的工作,對此我將不會做出改變。」

如今,他做出改變了,《紐約時報》用「不一樣的蓋茲重返微軟」來形容他這次的新角色。知名科技評論網站TechCrunch則說「一點都不意外」。

兩度讓位,仍保技術敏銳度

蓋茲這次復出,得先從十四年前他一路「讓位」說起。二○○○年,他把當了二十五年的執行長職位,交棒給史帝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這位他在哈佛大學就認識的「學弟」,從此掌管微軟十四年。這兩位前後任CEO的交情好,甚至在去年鮑爾默主持任內最後一次股東會時,蓋茲還為其即將離去而一度哽咽。

第一次讓位,蓋茲為自己創造「首席軟體架構師」(Chief Software Architect)的新角色,這段期間,他雖不管營運,但仍參與產品研發,二○○七年一月上市的作業系統Windows Vista便是他投入頗深的產品。

第二次讓位在二○○八年六月,蓋茲在CES(全球最大消費電子展)發表退休演說,微軟甚至拍了一支搞笑影片調侃這位大老闆即將失業。這一次,他仍是董事會成員,但已經沒有一個他專屬的新職位,「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聯合主席」才是他的頭銜,因為致力消除小兒痲痺、瘧疾等疾病,他為慈善事業投入的金錢高達三百億美元。

近六年,比爾‧蓋茲鮮少出席全球性商業或是技術場合,再大的場子想要邀請他,微軟公關人員都會善意的提醒邀請方,機會渺茫,因為「比爾對慈善事業比較感興趣」。

但如今態勢轉變了,蓋茲又有了專屬職位。事實上,即使蓋茲二○○八年轉從事慈善工作,他仍沒有忘情技術。微軟人員一年有四次到六次,會親自到蓋茲位於微軟總部不遠的私人辦公室做技術簡報,內容包括微軟以及競爭對手的產品與功能,每一次約持續四小時到半天。

過去四年,出手15次投資案

而且,蓋茲本次復出,並非對新技術與趨勢一片空白。自宣佈退休後,蓋茲仍透過投資保持對全球最先進技術的敏銳度。從二○一○年到二○一三年,蓋茲至少出手十五次投資案,包括電力管理監控解決方案Varentec、衛星通訊Kymeta、科學家社群網路ResearchGate等,舉凡能源、生物科技、網路等,皆有涉獵。

曾做為蓋茲貼身文膽的台灣微軟營運長康容曾提及,蓋茲對於感興趣事物的投入程度非一般人可及,他會把嚴肅的科普影片當作電影來消磨時間,利用零碎時間在一個月內讀完七萬頁的瘧疾論文,「求知慾旺盛」。

蓋茲體內流著的「極客(Geek)血液」(編按:極客,專指網路時代對計算技術有狂熱興趣並投入大量精力者),早就讓他「準備好了」。一位台灣微軟資深員工表示,蓋茲本次出任技術顧問,根本就是「適得其所」,「比起在董事會喬人事,他應該比較喜歡研究新產品和技術吧!」

蓋茲或許仍是三十幾年前那個為技術著迷的瘋狂者,但當今局勢已經不同。PC時代已逝,微軟又錯失行動先機,連鮑爾默都不得承認,微軟「幾乎沒吃到」行動裝置市場,截至去年六月的會計年度,Windows作業系統已降為微軟第三大業務、佔營收二五%,不及Office的三二%、伺服器與工具的二六%。而根據調研機構IDC統計,Windows Phone全球市佔在去年第三季雖提升到三‧六%,但仍大幅落後Android陣營的八一%,以及蘋果的一二‧九%。

輿論、投資人對微軟的批評,在去年鮑爾默斥資七十二億美元收購諾基亞(Nokia)行動事業時達到最高峰,《紐約時報》當時更撰文「比爾‧蓋茲是時候離開微軟了」《It's Time for Gates to Part Ways With Microsoft》,抨擊微軟董事會放任鮑爾默,把鉅額資金浪費在消費市場和硬體上,而在服務業務僅過去三年就虧損一百二十億美元,讓未來繼任者不得不發展設備製造業務,「這並非微軟的長項」。

蓋茲的復出,也說明了微軟目前面臨的處境。這位前世界首富能否重振為他帶來鉅額財富的微軟?這將會是未來人們最關注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91

又一記警鐘:美小盤股指數重回2000年互聯網泡沫之巔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609

美國Russell 1000小盤股指數攀至925.98,創歷史新高。或許我們已經習慣了標普500和道瓊斯指數今年連創新高,但這一次,我們或許應該警覺了,這不是一般的歷史新高,該指數已經超過了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的水平。

Russell 1000小盤股指數上一次漲到這麽高,是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時候。如今,時隔十四年半,該指數又重回歷史高位。

Russell 1000指數中的許多股票也包含在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中。昨天,納指報4527.51點,創十四年來新高,距2000年3月時的歷史最高5132.52只差13%。

那麽,泡沫真的存在嗎?在這個問題上,多空雙方都是各執一詞。

摩根大通旗下資產管理公司新近報告數據顯示,目前的標普500遠期市盈率為15.6倍,而2007年10月9日的遠期市盈率也不過15.2倍。如以下摩根大通圖表所示,自2009年跌入低谷以來,標普500漲了19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住羅伯特希勒也表示,因為市盈率過高、全球經濟發展不穩定、美聯儲在收縮QE等原因,美股確實存在泡沫。

而舊金山聯儲主席Williams卻認為,至少科技行業沒有泡沫。他表示,當前高科技行業蓬勃發展,但與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泡沫時不同。Williams認為,互聯網泡沫時期,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來自虛無縹緲的一些公司,然而這種現象在本輪科技潮中並不普遍。

不過,不管怎樣,小盤股指數重回泡沫之巔,又為美股多頭們敲響了警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3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