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我們現在再去繪製現下的健力寶品牌矩陣時,會發現其內容元素要麼已經丟失,要麼已經不再具有獨特競爭力和不可替代性,健力寶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品牌。它和消費者之間出現了巨大的品牌鴻溝——它栽了進去,暫時看不到爬出來的希望。
文 i黑馬 作者 顏金偉
「健力寶」之父李經緯走完了自己的風雨人生,留給後人一片唏噓。
據說李經緯最近幾年一直境況不佳,尤其是當他眼見自己的「孩子」健力寶被一次次出賣、糟蹋的時候,可以想見其痛苦。筆者大膽地推測一下——死亡,對這位老人而言,也許,是一種解脫。雖然這樣說略顯殘酷。
相比他的「解脫」,健力寶卻還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是的,健力寶現在年銷售額還在十個億以上,品牌也有廣泛的知名度作為基礎,可是,誰知道明年它的銷售額是否還能維持在十億以上?!這是一個看不到希望的品牌!要知道,健力寶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年銷售額已經過十億了。
相比它曾經的輝煌,健力寶品牌就像晚年的李經緯先生一樣——在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裡,偶爾被人想起,也只會收穫一聲嘆息。
創立於1984年的健力寶,即將進入而立之年。一路走來,在健力寶這個舞台上,上演了太多的榮辱和悲歡,地方政府、管理團隊、投資企業、經銷商、知名運動員還有健力寶足球隊、深圳俱樂部等等各色人等,輪番登場,糾纏不清,僅僅被送進監獄的總裁級人士就有五位。
可是,有沒有發現,作為一家企業,上述各路神仙在你方唱罷我登場之餘,似乎忘了這場戲還有一位最最重要的觀眾——消費者。在這場大戲中,消費者被冷落了!結果可想而知——品牌最大的裁判是消費者,如果冷落了消費者,這個品牌的衰落也就近在眼前了。
今天,筆者無意去拆解圍繞健力寶的權利糾紛和幕後故事,只想撥開迷霧、化繁為簡,將追光燈對準這個舞台上的焦點——健力寶品牌,用筆者創建的「品牌鴻溝」理論體系分析一下健力寶這個品牌當年是如何獲得成功的,後來又是如何衰敗的。
熟悉「品牌鴻溝」理論體系的朋友們知道——品牌鴻溝,指的是受眾對品牌的心理認知距離,它包括兩個考量緯度: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一個成功的品牌,和受眾之間的鴻溝應該越窄越好、越淺越好。而要做到這一點,其必須在品牌的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品牌鴻溝理論中專門有一個叫品牌矩陣的工具對品牌的感性和理性認知進行定性分析。
過往,多數專家在分析健力寶品牌的榮衰時,往往把其成功歸因於李經緯的體育營銷技巧、公關傳播技巧等等,把其衰敗歸因於張海、統一的產品線混亂、推廣方式不佳等等,卻忽略了一個本質問題——以上所說的都關乎品牌建設的方式,卻非健力寶品牌本質。試問,如果健力寶的品牌內涵不佳,以上推廣方式如何收穫良好收益?張海時期的健力寶,恰恰是這一問題的集中體現。
因此,今天,讓我們採用品牌矩陣來分析一下鼎盛期的健力寶品牌,從而得知它當年迅速崛起以及後來衰敗的關鍵動因。
下圖是品牌矩陣模型,讓我們看看鼎盛期的健力寶在各象限中有如何表現:
感性認知 |
理性認知 |
首先,在最重要的核心-理性認知象限中,當年的健力寶,有非常強大的支撐元素,其產品具有很鮮明的功能點——補充人體電解質和水,維持酸鹼平衡,消除運動性疲勞。這一獨特賣點,在當年開創了功能性飲料的先河,成為品牌內涵中的強支撐點。我們把它填入健力寶品牌矩陣,如下:
感性認知 |
理性認知 |
補充電解質和水 緩解運動疲勞 |
基於這一理性認知,李經緯又為健力寶品牌賦予了兩項核心-感性認知——健康、活力,並通過廣告、公關活動不斷強化這一認知。這一舉措,在當時商品供不應求、跑馬圈地的年代,可謂具有極強的前瞻意識。我們再把這兩個元素填入健力寶矩陣的核心-感性認知象限:
健康 活力 |
理性認知 |
感性認知 |
補充電解質和水 緩解運動疲勞 |
作為一個商品品牌,只要完成了上述矩陣中兩個核心認知矩陣的填充且表現正面積極,就已經很不錯了,不要說早在上世紀80年改革開放之初,即使放在今天,國內大多數品牌也無法完成這樣的品牌矩陣圖。
然而,李經緯並未就此止步,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健力寶品牌迅速又完成了延伸認知兩個象限的內涵建設。
在延伸-理性認知象限中,當年的健力寶通過贊助中國體育事業、採購美國帝國大廈辦公樓等舉動,並依託其令人咂舌的銷售規模,成就了中國第一民族品牌的光環,同時帶領著眾多經銷商實現了合作共贏,這一品牌內涵,直到多年後健力寶越到危機時還感召著健力寶的經銷商們,令他們主動提出了出資幫助健力寶渡過難關的解決方案。
理性認知 |
感性認知 |
健康 活力 |
補充電解質和水 緩解運動疲勞 |
中國第一民族品牌 合作共贏 |
最後,在多數品牌難有良好表現的延伸-感性象限中,健力寶通過重獎奧運冠軍健力寶金罐(這也成為後來被人詬病的一個方面)、組建健力寶少年足球隊等舉措,應和了中國改革開放後國人通過體育需求民族自信心的大眾心理需求,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責任、光榮、夢想」。
現在,我們繪製完成了鼎盛期的健力寶品牌矩陣:
責任 光榮 夢想 |
感性認知 |
理性認知 |
健康 活力 |
補充電解質和水 緩解運動疲勞 |
中國第一民族品牌 合作共贏 |
我們可以看到,在上世紀80年代初,健力寶擁有一個出色的品牌矩陣圖,這樣的品牌,一定是一個成功的品牌,它和消費者之間是幾乎不存在品牌鴻溝。
這才是健力寶品牌當年成功的真正奧秘。
然而,伴隨健力寶的產權和控制權糾紛,自進入新世紀之始,尤其是隨著張海入主健力寶後推出了「第五季」等子品牌,新品牌沒有建立起來,核心品牌——健力寶——品牌矩陣中的各項元素又逐一喪失優勢:
在核心認知二象限中,湧現出了大量的功能性飲料,如紅牛、脈動、啟力等等,直接衝擊了健力寶的品牌建設。
在延伸認知二象限中,一是有其他民族品牌從健力寶手中接過了「民資品牌」的大旗,健力寶不再獨家佔有這個心智資源;二是國人開始更理性地看待體育的勝敗,甚至開始反思舉國體育體制的利弊,在這種大背景下,健力寶一直「鼓吹」的體育夢想形象也沒有了土壤。
於是,當我們現在再去繪製現下的健力寶品牌矩陣時,會發現其內容元素要麼已經丟失,要麼已經不再具有獨特競爭力和不可替代性,健力寶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品牌。它和消費者之間出現了巨大的品牌鴻溝——它栽了進去,暫時看不到爬出來的希望。
相比之下,我們看到曾經和健力寶同時起步的其他國內品牌,如海爾、萬科、聯想等,在30年的發展過程中,不但逐漸完善了品牌矩陣建設,而且,其內容元素隨著社會和企業的發展不斷與時俱進,最終成就今天的企業領袖地位。當年,它們的先發優勢還不如健力寶,這不能不讓人扼腕嘆息。
在談論比特幣之前,先讓我們回顧一則消息。1999年,18歲的Shawn Fanning 永久地改變了音樂產業。他開發了一項名為Napster的在線音樂服務,使人們可以相互間共享音樂,而不必向唱片公司購買昂貴的CD。由於被起訴,Napster在2001年7月被關閉。但是,音樂共享的理念卻以BitTorrent軟件及其它點對點文件共享的形式延續了下來。同時,Napster這個品牌現在仍在被一家合法的音樂下載服務商使用。
Napster的故事解釋了比特幣(Bitcoin)令人興奮之處。這種數字貨幣基於類似的技術。今年1月,比特幣單位價格約為15美元,而且對小微型交易項目,比特幣能精確到小數點後8位數。從今年3月10日到4月10日,虛擬貨幣比特幣的價格從46美元暴漲至230美元。比特幣成了全球最熱門的投資項目之一,它是社交媒體膨脹形成的泡沫,也是追逐新興事物的閒散資金所致,甚至也源於因近日塞浦路斯事件而喪失信心的銀行儲戶。
和Napster一樣,比特幣很有可能驟然倒閉,但同樣能留下恆久的影響。事實上,這種電子貨幣的價格於4月10日經歷了一次快速調整:一度跌至一半市值後又快速回升(見下圖)。
BitPay公司是一家專門為商務人士提供比特幣支付解決方案的公司,該公司創始人Tony Gallippi認為,比特幣的價格並不需要特別關注。這種貨幣大大簡化了如今的電子商務,這才是關鍵所在。
比特幣並非唯一的數字貨幣,亦非唯一成功流通的數字貨幣。虛擬世界Second Life的玩家使用Linden Dollars;中國網絡巨頭騰訊網的用戶使用Q幣;而Facebook則出售」信用「點。但比特幣有其自身的特點:它並非由中央銀行這樣的單一機構所發行或管理。比特幣的」貨幣政策」由巧妙的算法決定。新的比特幣必須被」挖掘出來」,換言之就是用戶們通過使用他們的電腦解決複雜的數學問題來贏得數字貨幣。這些貨幣本身只是一串數字而已。所以它們是完全分散的貨幣,即數字黃金的一種。
比特幣的發明人之一的Satoshi Nakamoto是一位神秘黑客。他於2009年創造了這種貨幣,而在2010年比特幣又消失於網絡一段時間。早期的比特幣使用者主要是愛好科技的自由主義者和金本位支持者,他們一心要擺脫政府的控制。但是比特幣的使用場所也帶來一些爭論,其中,絲綢之路因隱匿在一個名為Tor的匿名網上空間,用戶採用比特幣訂購和支付違禁藥品而被受抨擊。
現在,一些合法企業也接納了比特幣,其中包括Reddit和WordPress。前者是一個社交媒體網站,後者則為博客主提供虛擬主機和軟件。比特幣對商人極具誘惑力。像BitPay這樣的公司能提供將現貨價格轉換成美元的服務。一般情況下,這些公司收取的服務費也比信用卡公司或銀行低很多,這一點在海外訂單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通過比特幣進行的交易是不可逆的,所以零售商們也不會因為被欺詐而蒙受損失。
加利福尼亞州的Coinbase公司為用戶提供比特幣兌換及」錢包服務」的電子平台,用戶可以在這個平台上存儲他們的數字財富。該公司的合夥開發商Fred Ehrsam說,
比特幣要成為主流貨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第一次使用就能完全掌控它絕非易事。使用流程很繁瑣。此外,比特幣還可能被黑客竊取,或像洗衣機裡的美元鈔票一樣憑空流失。過去兩年中,曾發生過多次比特幣兌換交易遭竊或系統崩潰的情況。
Mt. Gox是最主要的比特幣交易所,總部位於東京,由兩個法國人經營。它處理了約80%的比特幣-美元兌換交易。但風險是,這樣的業務一旦崩潰,比特幣交易就會癱瘓。事實上,4月10日比特幣短暫的價格下跌就是由Mt. Gox的某個軟件崩潰所致,這引發了眾多比特幣用戶的恐慌。同樣,比特幣的合法性尚不明確。3月18日,美國財政部金融犯罪執法網絡計劃規範比特幣兌換交易;這也暗示著財政部未必會關閉這項服務。
比特幣專家Mike Hearn說,
比特幣要想更進一步的發展, 技術難題勢必是要攻克的。因為每個比他比的所有權都會進行核准,隨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這個圈子,他們彼此間流通的貨幣數據量也會越來越大,從而導致系統運 行越來越慢。技術維護可能有一定幫助,但很難起到實質作用:所有用戶都必須升級比特幣錢包及其開發軟件。
Hearn擔憂比特幣可能因發展過快而對長遠不利。 但真正威脅到比特幣的是業內競爭。比特幣的忠實擁護者指出,新比特幣不可能憑空產出。情況的確如此,但有一類新數字貨幣就能做到這一點。 替代貨幣已經處在發展之中。比特幣的克隆貨幣Litecoin就是其中之一。到目前為止,Litecoin的使用者還僅限於一小部分鐵桿粉絲,但它的價格漲幅同樣驚人。據傳,Litecoin很快就要在Mt.Gox交易所面市。
相對弱勢的替代貨幣是Ripple。Chris Larsen是一位企業家,曾在硅谷創辦過眾多企業,也是開發Ripple的新興企業OpenCoin的合作創始人。Larsen說,
Ripple比比特幣更易使用。後者需要10分鐘的時間來確認交易結果,而前者核准或拒絕交易僅需幾秒鐘而已。Ripple的起源毫無神秘可言,目前也未與犯罪或其他風險活動發生任何關聯。
OpenCoin計劃於5月正式向公眾推出Ripple幣。目前產出的Ripple幣總值為1億,據稱這一數值將不會繼續上升。為增強新貨幣的勢頭,OpenCoin最終計劃向用戶贈送總需求的75%。任何用戶只要開設一個OpenCoin賬戶就能得到5個Ripple幣;而原比特幣用戶則可以拿到更多。 OpenCoin所留存的25%將產生巨大的激勵作用,確保Ripple持續強勁:公司分紅時,Ripple市值越高,OpenCoin投資者所獲回報就越多。4月10日,多家一流風投企業宣佈已投資OpenCoin,其中也包括Andreessen Horowitz這樣具有獨到投資理念的風投公司。如果Ripple能發展起來,那就可能會有更多的金融業者加入競爭行列。
同時,Visa這樣的信用卡公司完全可以建立快捷廉價的專屬國際支付體系。倘若整個國家都通過算法來發行貨幣,那又會有怎樣的後果呢?
到那時,比特幣很可能就消失了。即便這種情況發生,比特幣的創造者們也將能和Fanning一樣實現某種目標。Napster與其它文件共享服務推動了音樂行業與在線服務的結合,才產生了iTunes或Spotify這樣的在線音樂服務。比特幣的價格也許會跌破;它的用戶也可能轉而使用其他貨幣,但同樣很可能的是,某種形式的數字貨幣終將對金融界造成曠日持久的影響。
即便最終失敗,比特幣對金融界的影響也是不可磨滅的。
比爾·蓋茨又成為世界首富了。截至5月17日,蓋茨財富達737億美元,超過前首富、墨西哥人卡洛斯·斯利姆約23億美元,沃倫·巴菲特的財富是604億美元。
過去20年,全球首富這個遊戲只有三個人在參加:蓋茨、斯利姆和巴菲特。從數量上來看,勝出最多的是蓋茨,他曾經連續13年蟬聯世界首富,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斯利姆勝出最多,蓋茨和巴菲特各自勝出一次。
這三個人基本上代表了最主流的積累財富的途徑:蓋茨是創業、巴菲特是投資,而斯利姆則是壟斷。對大多數人來說,斯利姆的方式並不值得推薦,我們應該把更多的精力用來分析蓋茨和巴菲特。
2008年,巴菲特超過蓋茨成為世界首富。那一年,蓋茨從微軟退休,把精力放在慈善上。而巴菲特一直都在親力親為地增加自己的財富,而結果卻是蓋茨的財富增長速度快過巴菲特。
微軟股票 蓋茨持有的微軟股票目前佔到總財富的20%左右。微軟和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價自2009年以來差不多都增長了一倍,但微軟持續的股東回報策略讓蓋茨這部分的財富增長快過巴菲特。2003年首次發放股息以來,微軟已連續30多個季度發放股利,總共向股東返還超過1500億美元的現金。
投資巴菲特 據彭博社的分析,蓋茨微軟股票之外絕大部分的投資都在一個名叫Cascade Investment的投資基金中。雖然具體比例未知,但據信這個基金會重倉了微軟和伯克希爾·哈撒韋。這一策略也會使這部分資產的增長速度快過巴菲特。
多元化 巴菲特絕大多數的財富都在伯克希爾·哈撒韋中,這使得其財富的增長完全依賴於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表現。而蓋茨除了微軟之外,還投資於Cascade Investment基金。去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沒能跑贏標普500,而實際上有40%的美國基金跑贏了標普500,很顯然Cascade Investment也在40%的範圍內。
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護城河」投資策略在市場表現中通常更穩定,從股息中獲得的回報要大於資本市場起落得到的回報,這也影響了其年度性的回報,去年跑輸標普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穩健價值型投資可以讓伯克希爾·哈撒韋獲得19.7%的年複合增長率,但要單獨計算微軟一隻股票,如果1986年3月13日上市當天花2100美元買進100股,那麼到2003年將會變成72萬美元。雖然蓋茨超過一半的財富都在微軟之外,且以投資的形式存在,但微軟仍然是蓋茨過去數年財富增長的基礎。
其實二者的差別,拿沃爾瑪舉例更準確一些:若是你足夠聰明,或對公司足夠忠誠,只要上市時(1970年)買下100股沃爾瑪股票,放在那兒不動,到2000年時你就該擁有20.48萬股,市值大約1125萬美元。但是這種複利的美妙放在職場當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你是1990年加入沃爾瑪,買了100股,那麼同樣20幾年過去,不過是變成2萬美元。這跟1980年就加入那種是沒辦法比的。2000年至2005年,沃爾瑪股票幾乎沒漲。
巴菲特主要是做後面,就是他的護城河理論,而創業者如蓋茨的財富則顯然更集中在前期的大回報。在彭博社公佈的全球富豪前十名中,巴菲特是唯一一個靠投資進入這一榜單的人,其他的富豪要麼是通過創立一個公司積累起巨大的財富,要麼是從父輩創立的公司中繼承了大筆財富。如果你想賺錢,創業或者投資都是很好的途徑,如果你想成為世界首富,創業的成功率要遠遠高過投資,商業就是這樣。
| ||||||
淘寶網成千上萬的「寶貝」,總讓網購者眼花;現在,淘寶網陸陸續續推出的金融服務,則是讓人眼亮,賣家可以線上取得貸款,用戶可以用一元人民幣買基金,賺取五%左右的年報酬率,看來淘寶網已經不只是電子商務巨頭了。 撰文‧施禔盈 中國大陸正上演「錢荒」戲碼,影響了廣大的中小企業,由於信貸緊縮,所以當地所稱的「小微」企業,壓力不輕。不過,如果店鋪開在淘寶網,問題就不大,因為淘寶網早在二○一○年就上線「信用貸款」及「訂單貸款」。 什麼是信用貸款?什麼又是訂單貸款呢?簡單來說,前者是「阿里巴巴金融」推出的一款純信用、無抵押、無聯保的貸款產品;從貸款申請、貸款審查、貸款發放到貸款回收,全部採取網路線上模式操作。至於後者則傾向於考慮賣家當前「已發貨」的有效訂單,然後計算授信額度。相較訂單貸款,信用貸款會參考更多賣家的店鋪綜合資料。 ﹁小微信貸﹂創佳績 顯然,淘寶貸款的目的在幫助淘寶店主解決融資方面的困難。不過,淘寶信用貸款和訂單貸款的利息均按日計算,分別為萬分之六和萬分之五。舉例來說,如果申請淘寶信用貸款並獲得了八萬元人民幣的額度,一個月的利息是一.八%,算下來是一四四○元人民幣,但若時間拉長,恐怕店家會大喊吃不消,因為每天萬分之六的利息,折合年息可是高達二一.六%。 但本來淘寶貸款的目的就是「救急」,如信用貸款最長只能貸十二個月;至於訂單貸款就更短了,每筆貸款的期限最長不超過該筆貸款發放之日起的六十天。 阿里巴巴集團表示,自小微信貸業務成立三年來,至今年第二季度末,已為超過三十二萬家電子商務平台上的小微企業、個人創業者提供融資服務,這可說是阿里巴巴從電子商務平台跨足金融業務的一大步。 此金融大計還沒完,正當網路教父詹宏志炮轟台灣的第三方支付不合時宜,大嘆「有政府如此,何須敵人?」的同時,淘寶網行之已久的支付寶推出了讓人耳目一新的機制:透過「餘額寶」,用戶(只限持有大陸身分證人士)可以直接扣款購買基金。 這項於六月十三日剛上線的「餘額寶」業務,可讓用戶存留在支付寶的資金拿到「利息」,重點是和銀行活期存款利息相比,收益更高。根據官網介紹,一二年十萬元人民幣的活期儲蓄利息為三五○元人民幣,如果通過餘額寶,則收益能超過四千元人民幣。 怎麼達成呢?其實餘額寶的利息,是用戶購買貨幣基金的投資收益,目前為天弘基金的「增利寶」,據了解,未來還將增加其他基金產品。 而自六月十三日上線後,短短六天,此業務用戶數即超過一百萬;上線十八天,用戶數破二五一.五六萬,規模達五十七億元人民幣,成了中國用戶數量最大的貨幣基金,並且超過去年中國大陸前十大貨幣基金的用戶總和,吸金實力可見一斑。 「存零花錢」概念頗受好評再看報酬率,貨幣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一般在三~四%間,但餘額寶推出以來,年化收益率在五%左右,算是相當亮麗的成績。而且,到銀行買基金有一定的門檻,現階段中國大陸定期定額的最低投資金額為兩百元人民幣,但餘額寶則是一元人民幣,而只要用戶將資金轉入餘額寶,基金公司於第二個工作日確認分額後,即會開始計算收益。 把錢放進餘額寶,不僅能因持有貨幣基金得到較高收益,還能隨時贖回基金用於消費支付和轉出,流動性與活期存款相當,加上餘額寶對用戶的最低購買金額沒有限制,一元人民幣就能購買,這讓支付寶用戶即使「存零花錢」都能獲得增值機會,難怪吸睛效果一百分。事實上,為了減低風險,支付寶公司特意選擇了貨幣基金,而非債券或股票型基金,這是阿里巴巴集團的謹慎之處。 針對阿里巴巴目前所做的小額信貸,及餘額寶一元即可購買基金的創新服務,有網友稱阿里巴巴「搶走了銀行的飯碗」。對此,阿里巴巴自然要跳出來解釋一番,支付寶公關總監張道生就表示,餘額寶不會對銀行形成真正的衝擊,餘額寶用戶平均購買金額為一千九百多元人民幣,屬小額資金,規模與銀行存款不能相比。至於阿里巴巴目前所做的小額貸款金融業務,也不是金融行業最主流的業務。 令人耳目一新的金融商品 馬雲也曾撰文指出,阿里巴巴的小額貸款貸放對象是銀行不願觸碰的人群,餘額寶則是針對支付寶資金沉澱推出的緩解措施,實際上與銀行不相關。但不論如何,阿里巴巴確實端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金融相關產品。 有貸放、又有造成全民瘋的理財商品,阿里巴巴的金融戰略就此打住了嗎?答案是:並沒有。 就在本月七日,深圳證券交易所發布公告顯示,由東方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與阿里小微信貸合作推出的「東證資管|| 阿里巴巴專項資產管理計畫」正式獲證監會批准。這是繼支付寶公司推出餘額寶業務後,阿里巴巴集團在金融領域的又一舉措。 資產證券化是阿里小微信貸將旗下小貸公司的優質貸款組合出售給東證資管的「專項資產管理計畫」,以此貸款組合為基礎,向投資者發行證券。阿里巴巴表示,此次資產證券化所獲資金可增加滿足五十萬家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於此錢荒之際,阿里巴巴進軍信貸市場的攻勢,顯得格外凌厲。 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曾說:「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對照阿里巴巴集團在金融領域的積極行動,確實可以讓人見識到馬雲的豪言壯語並非空穴來風。再拉回來對照台灣電子商務行業所受的掣肘,不禁讓人想問:兩岸的自由開放、兩岸的行政體系錯置了嗎? 阿里巴巴 成立時間:1998年底 行業別:電子商務 簡介:中國最大的網路公司和世界第二大網路公司,創辦人為馬雲。阿里巴巴集團現有25個事業部,淘寶網即為旗下業務之一。 餘額寶資金如何運作? 支付寶 資金轉入 餘額寶 資金自動劃入 天弘基金增利寶 即時贖回入帳 即時贖回入帳 淘寶網購物直接贖回兩天內入帳,目前未開通 銀行帳戶 資料來源:財新網 證監會關心 餘額寶業務不中斷餘額寶的上線掀起了中國大陸的全民理財風,一元人民幣也可以理財,確實非常吸引人。不過,金融業是個風險管控極為嚴格的行業,餘額寶的上線當然會引起中國大陸監管部門的重視。事實上,證監會已經要求餘額寶部分銷售支付結算帳戶應向監管部門補充備案,若逾期未進行備案,將根據相應法律規定進行調查處罰。據了解,目前餘額寶正在走備案流程。 不過,雖然主管機關關心,但與支付寶一起推動該業務的天弘基金表示,餘額寶合作各方會按照證監會的有關規定,按時完成後續備案工作,餘額寶業務不會暫停。也就是,餘額寶雖然被「點名」,但證監會對市場創新的支持,讓支付寶與天弘基金對於「備案」通過胸有成足,而目前餘額寶也繼續運作中。 |
特斯拉是當今市場逼空的熱門選擇,但其近期走勢令我們想起了牛市中另四支遭遇逼空的股票,分別是NFLX、GMCR、CMG和MNST。和特斯拉一樣,儘管極端估值,但這四支股票因受零售投資者興趣濃厚及空方不斷騷擾而出現大幅增長。但每隻股票最終「撞了南牆」,跌幅超過40%。
下圖可見,平均而言,在逼空方殆盡前這四支股票的空頭淨額比例都下降了20%。從空頭淨額最高水平到股價登頂間的平均盈利是驚人的805%。相比較而言,特斯拉的空頭淨額才下降13%,自空頭淨額達到峰值以來股價漲幅為611%。
圖片來源:Ycharts Data
逼空特斯拉似乎達到了空前水平,但並未令另四支股票相形見絀。如果逼空得以繼續,收益恐繼續令人膛目結舌。憑著直覺,空頭淨額的收縮似乎與價格增長有關聯,就從GMCR的案例來看,空頭淨額出現了最大幅度減少,同時也是股價最大幅飆升,相反的情況則出現在MNST身上。
羅亮
沒有驚喜,甚至讓你覺得有點索然無味。這就是我在看完整場蘋果公司最新發佈會之後的感覺。
沒有傳說中的iWatch智能手錶或者iTV智能電視,甚至iPad平板電腦也沒有做出任何更新。在草草地又炫耀了一遍iOS 7系統,並且快速發佈早已經劇透的iPhone 5C和iPhone 5S之後,蘋果公司本年度最重要的產品發佈會就這麼收場了。
本以為iPhone 5C會成為蘋果公司向市場投下的重磅炸彈,但在看完配置和售價之後,只有一種感覺,被停產的iPhone 5因為顏色而被犧牲掉了。
自iPhone 4之後,蘋果公司先後發布了iPhone 4s、iPhone 5,還有今天的iPhone 5C和iPhone 5S手機,但是那種從iPhone 3GS升級到iPhone 4的創新已經找不到了蹤影,剩下的只是蘋果公司在機身長度和硬件配置上的不斷升級。
一直以來,蘋果公司都是創新的引導者和製造者,當它僅僅通過改變產品硬件配置和顏色吸引消費者的時候,不免要問一下,這樣的蘋果到底還能火多久?
無聊的硬件升級
還未發佈,有關新款iPhone 的各種傳聞早已經鋪天蓋地。當一條條傳聞,在蘋果公司的發布會上逐一被證實的時候,你的感覺會怎樣?是不是想說:這些我們都知道了,作為蘋果公司,你得拿出點新鮮玩意!
想要新鮮玩意?抱歉,這太難為現在的蘋果公司了。實際上,自喬布斯去世之後,庫克領導的蘋果公司在這方面表現得極差,它能為果粉們提供的驚喜就是——硬件升級。從iPhone 5、第三代、第四代iPad上,足可以看到這一點。
今天的發布會上,庫克領導的蘋果公司同樣沒有「令人失望」。在iPhone 5c和iPhone 5S上,蘋果公司又「故技重施」,將硬件升級到底。不過,似乎這次蘋果公司變得聰明了一些,開始在顏色上有所「突破」。
新款的iPhone 5S相對iPhone 5,硬件升級較大。iPhone 5S在CPU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採用了全球首個64位的處理器,並且搭載了一個用於測量來自重力加速器、陀螺儀和指南針數據的協處理器M7。此外,蘋果公司還為iPhone 5s新增了指紋識別安全功能,並讓iPhone 5s多了一種金色顏色的選擇。
雖然這樣的硬件配置下,iPhone 5S可能仍然是市場上最好的智能手機,但是又有多少死忠的蘋果粉絲會選擇繼續跟隨蘋果的步伐不斷升級?這樣的的硬件升級,對於果粉而言,已經太無趣了。
iPhone 5C的「驚喜」
在本次發佈會之前,廉價版的iPhone讓很多人頗為期待,甚至外界一度猜測,蘋果公司將用這款產品打入中階市場,與Android明星機展開對抗。蘋果公司今天確實推出了這樣的產品,不過當看過產品的配置之後,很多人會很自然說:這就是一款穿了彩色馬甲的iPhone 5。
幾乎相同的配置,變化的只是色彩。而最讓人不解的是,這款所謂的廉價版iPhone 5C實際上並不便宜,最低版本的售價要4488元,跟停產的iPhone 5的手機相差無幾。如果蘋果公司的iPhone 5S瞄準了最高端的人群,iPhone 5C又要賣給誰呢?
很多人以為,iPhone 5C要在中端市場給Android陣營以重創,但現在看來,蘋果公司實在看不上這個市場。按照iPhone 5C的價格,至少可以讓很多國產手機廠商的大佬長吁一口氣了。這些廠商本以為如臨大敵,但令他們「驚喜」的是,蘋果公司原來並不想放下身段跟他們一起玩。
現在的蘋果公司仍然是智能手機市場無可撼動的廠商。它仍然能夠製造出運行速度最快、設計獨特、色彩絢麗的產品,仍然能夠贏得消費者和開發者的支持,但是外界對蘋果公司的期望卻從來不限於此。他們期待的更多,但現在的蘋果已經很難滿足他們。
如果僅靠硬件升級,變換產品色彩,這樣的蘋果還能火多久?答案很可能是,不會太久。
Patrick Barron在米塞斯研究所(The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網站上刊文:
所謂「儲備貨幣」是指被多國政府或機構大量持有作為外匯儲備的貨幣。二戰結束後成立了佈雷頓森林體系,在這一體系中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國承擔以官價兌換黃金的義務。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處於中心地位,起世界貨幣的作用。
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旨在保障國際貨幣體系穩定、監督美聯儲維穩美元,並保證美元按照官價35美元/盎司價格兌換黃金。因此各國對持有美元作為交易目的的信心「堪比金堅」。
不過美聯儲並未維持佈雷頓森林體系的承諾,而IMF也並未迫使美聯儲持有足夠黃金,保證黃金35美元/盎司的定價承諾。美聯儲在上世紀60年代末受到他國責問,先是法國,隨後是其他國家。直到其黃金儲備量太低,除了對美元重新估價別無選擇。1971年9月,尼克松總統宣佈美國不再維持美元和黃金之間35美元的交易價格,徹底放棄金本位。
不過美元因在結算國際貿易賬戶時起到有效作用,依然被各大貿易國持有,美元的地位也無可撼動。
一種在國際貿易中起到有效作用的貨幣需有兩大特徵。首先是由大貿易國本身發行。其次,該貨幣要能像商品一樣保值。德國馬克保值能力更佳,但德國貿易規模無法匹敵美國,因此各國對馬克的需求不及美元。當然心理因素同樣提振了市場對美元的需求,因美國被看做戰後西方對抗共產主義集權國的軍事保護者。
今天我們看到形勢變化初現端倪。美聯儲大規模印發美元,削弱了美元對其他商品的購買力,導致許多貿易大國在必要時使用其他貨幣。比如杜邦公司結算許多國際賬戶時使用了人民幣和歐元。而其他國際企業也有使用他國貨幣用於貿易結算的需求。儘管如此,有一大因素幫助美元保持其儲備貨幣需求,即他國貨幣也相應貶值,比如日元,QE不僅侷限在美國。
有證據顯示中國明白美元的地位危如累卵;中國已增加黃金儲備且要求實施控制,避免黃金流出中國。若中國將人民幣與黃金關聯,則全球對人民幣的需求上升,對美元的需求將下降。實質上這意味著全球貿易大國將減少美元的持有量,海外持有的美元將回流至美國經濟,導致美國物價上升。至於升多少則很難說,但需謹記的是,海外持有的美元數量與美國國內持有量相當。
奧巴馬總統提名耶倫為美聯儲主席的決定表明美聯儲貨幣政策將繼續寬鬆。她獲提名增加了美元需求將進一步下降的可能,也提升了美國物價大漲的可能。也許唯有其他主權國家(比如中國)的非強制性壓力才能喚醒美聯儲意識到其行動的後果,並迫使其結束QE政策。
| ||||||
困,幾乎是多數台灣電子業的共同寫照。 但有一個人卻困得比誰都深,他曾經負債15億元,過了14年還債的日子,直到二次創業,把小工廠做到全球觸控面板龍頭,連年營收千億元。 如今,僅僅三年時間,千元股價夢碎,徒留外界如潮水般的質疑。 他是宸鴻董事長,江朝瑞。 撰文.顏雅娟、林宏文 研究員.周岐原今年秋天還沒過完,宸鴻董事長江朝瑞卻提前感受到最酷寒冬天的來臨。 十月二十四日,宸鴻股價又探底,最低來到二一六元,光是今年以來,就大跌超過五七%,不僅創下上市最低紀錄,甚至跌破三年前掛牌承銷價二二○元;宸鴻的市值從最高峰的二二○○億元,跌落到七一七億元。 天生生意人 面臨後天困境七年前,蘋果第一代iPhone在美國舊金山風光發表,身為蘋果玻璃電容式觸控技術供應商的宸鴻,從一家沒沒無名的小公司,搖身一變成為蘋果最重要的御用零組件廠。純正的蘋果血統,為宸鴻的掛牌上市編織出美麗的夢,吸引了五十八萬人抽籤,股價也隨著各代iPhone的推出,一度衝到九八二元;江朝瑞本人更以九億美元身家,榮登《富比世》二○一二年台灣富豪榜第三十六名。 只是,當風光已成往事。今年五月,宸鴻股價跌跌不休,外界都在質疑宸鴻的未來;當時江朝瑞仍舊自信滿滿地對外宣稱:「從整個觸控產業來看,今年還是大爆發(booming)。」面對外資產能過剩的質疑,江朝瑞直接駁斥:「我對(觸控)市場表示樂觀、也深具信心。」然而,在強硬對抗質疑的背後,可能連江朝瑞自己都還在找答案。 但在找到答案之前,令人難堪的數字卻已擺在眼前。宸鴻第三季慘澹的營運成績,不僅提前反映在股價上,在第三季法說會召開的前一周,外資更頻頻看衰:瑞銀證券把目標價砍到一八○元、大和證券只給了一七○元,而美林證券則悲觀地預言:「宸鴻明年將面臨艱難過渡期!」曾在首次創業跌過重重一跤的江朝瑞,如今走到這一步,連他自己都想問,怎麼會又一次陷入了人生困局? 「他就是天生的生意人!」曾與江朝瑞接觸多年的業內人士,一談起江朝瑞就先給他下了這樣的評語。沒有架子、為人海派,都是跑業務出身的江朝瑞,給人的既定印象。在宸鴻大好的時候,甚至不惜斥資一億美元打造豪華遊艇,為的就是招待各方好友。 從輔仁大學企管系畢業後,江朝瑞沒有為別人上過一天班;三十歲前,靠著自創映像管監視器品牌賺到人生第一個億元。但遠赴印尼設廠後,卻接連碰上對手殺價競爭及惡性倒債,讓江朝瑞負債十五億元黯然回到台灣。 不懂技術卻懂得「聚才」 度過出第一次事業低潮,江朝瑞選擇從觸控產業再出發。其實,江朝瑞對自家研發的觸控技術頗有信心,雖然當時觸控技術還未成氣候,市場上連一項具觸控功能的熱門商品也沒有,但江朝瑞仍把握每個機會主動出擊,目的就是要創造舞台,希望讓國際大廠見識宸鴻的技術實力。 江朝瑞最初登門拜訪的對象,是當時手機龍頭諾基亞。距離台灣九千公里遠,位在芬蘭的諾基亞總部,他一共去了三次;江朝瑞曾對本刊回憶說:「其中有一次,那時候芬蘭剛好下雪,我一邊看外面在下雪,一邊在想,等一下要怎麼向他們介紹……。」然而,三次造訪的結果,卻是意外的苦澀,雄霸全球手機的大廠,對江朝瑞描繪的觸控市場願景並不買單。 後來,江朝瑞在麥實創投董事長方國健的推薦下,力邀剛從摩托羅拉中國區總裁位置退休的孫大明擔任總經理,「那時候,江朝瑞一知道Tom(孫大明英文名)退休,立刻飛到北京看他,還將廈門房子給他住。」一位曾在宸鴻擔任副總層級的主管回憶說,當時孫大明都還沒答應要來,江朝瑞就已把辦公桌、電腦全都準備好,「他對人才的重視,可見一斑。」因為會「聚才」,二次創業的江朝瑞才能從一位完全不懂技術的門外漢,躋身蘋果最重要的御用觸控面板廠,成功搶下大單。 誤判一: 沒有他,蘋果仍是蘋果靠著領先技術與經營團隊,宸鴻因吃下蘋果訂單足足過了三年的好日子。二○一○年,宸鴻掛牌時,一共吸引五十八萬人排隊抽籤,上市第一天,一開盤就大漲二八○元,中籤的投資人一張現賺二十八萬元。在股票上市前夕,宸鴻還被商業媒體冠上「沒有他,就沒有iPhone」的讚譽,強調宸鴻無可取代的產業地位。 但在敲鑼掛牌那天,江朝瑞臉上始終沒有露出太多驕傲神情;不久後,江朝瑞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說:「觸控技術其實沒有當股王的本錢,我覺得現在是過熱,很怕投資人受傷!」 果不其然,一二年,江朝瑞最憂心的事情發生了——蘋果叛離。蘋果iPhone 5確定改用內嵌式觸控技術,讓宸鴻頓失重大訂單。 「其實,這(透明玻璃投射式電容)技術算是宸鴻幫蘋果做出來的。」台灣某家玻璃基板員工指出。重情的江朝瑞,或許怎麼也沒料到,一路跟著蘋果打拚的合作默契,竟然沒有他想像中的牢固;傾公司全力支援蘋果的江朝瑞,如今更面對「沒有宸鴻,蘋果依然活得很好」的窘境。 面對外界的質疑,江朝瑞不得不硬打起精神。畢竟,這時的宸鴻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家沒沒無名的觸控代工廠,而是台股績優生,江朝瑞的肩上,多了投資人的殷切期待。 去年五月,宸鴻股東會一開始,江朝瑞就開門見山地說:「『in-cell』(內嵌式觸控面板)的來臨是早晚的事,我們本身都是抱著最壞的打算。」他更對小股東信心喊話:「從上市的第一天到現在,我沒有賣一張股票。」也許江朝瑞自己真的沒有賣股,但他的妻子卻賣了。 原本持有宸鴻一六%,總計三六○○萬股的大股東寶德,從去年到今年二月,連續三次大量轉讓股票,總金額超過一八八億元。 知情人士透露,由於持有寶德股權達二七.六%的最大股東Yield Return投資公司,江朝瑞妻子彭雲陵擁有董事席次,當寶德董事會在討論是否要出脫宸鴻股票時,江朝瑞一度持反對意見,但終究抵不住由私募基金主導董事會的決議,甚至,在寶德董事會做出賣股決定時,還傳出江朝瑞曾私下進場接手。 只是,寶德手上的宸鴻股權高達一六%,即使江朝瑞對外宣稱對寶德沒有控制權,還以從未賣過名下一張股票來自清,卻難逃小股民責難。 誤判二: 過度樂觀 積極擴產 或許當時的江朝瑞真的無心於處理宸鴻股票獲利,因為對他來說,最重要、最急迫的是:如何挽救失去蘋果的宸鴻。 在確定蘋果未來iPhone將轉用內嵌式觸控技術後,江朝瑞喊出「三三三法則」,希望把蘋果占營收比重降至三分之一,並且讓既有客戶及新事業能成為支撐公司的另外二隻腳。確實,去年第四季開始,宸鴻來自蘋果的營收比重已降至四成左右;只是,另外兩隻腳,卻未如預期實現。 為了找來新客戶,江朝瑞想方設法擴大產能規模。觸控業內人士分析,「宸鴻產能一定要開出來,不管是做給投資人看也好、做給客戶看也好,這樣才有可能下單給你。」江朝瑞最冀望出現的客戶,當然是微軟帶動的Win 8新作業系統。去年八月,就在Win 8上市前夕,江朝瑞自信滿滿地說:「微軟Win 8作業系統正在醞釀反撲,而且市場更大。」看好時機,宸鴻更在去年底,大手筆以每股三十一元,總計五十五.八二億元,從友達手中取得達鴻一九.九%股權,達鴻當時是最早通過微軟認證的筆電觸控面板供應商。 此後,宸鴻馬不停蹄地展開一連串的擴張動作,先是宣布達鴻擴建台中四.五代新廠,緊接著,公布與和鑫針對單片式玻璃觸控方案(簡稱OGS)前段產能攜手合作;到了今年初,更在福建平潭新增五.五代新廠。在短短三個月內,就透過具體的投資與合作計畫,積極展現擴產的決心。江朝瑞的樂觀不是沒有原因,「那時候整個市場氛圍的確是這樣,大家都在喊缺貨。」為了確保觸控面板的量,甚至英特爾(Intel)也找上江朝瑞簽合作意向書,直接出馬向宸鴻要產能。 但這樣快速擴產,難道沒有風險?在商場打滾多年的江朝瑞坦言,「客戶常常畫大餅,而且只給預測、不給承諾。」但對站在命運十字路口的江朝瑞而言,此時也只能背水一戰、放手一搏。「機會與風險,本來就是鄰居或兄弟。」他說。 對照宸鴻為了觸控NB大舉擴產,當時群創(原奇美電)高層的態度完全相反,「如果觸控NB做得起來,我們能多賣一點面板,當然樂觀其成;只是,消費者有沒有想要這樣的產品,我們也還在看。」由於觸控筆電賣不動,導致觸控面板報價,從今年初的五十美元,一路下降至三十美元;預估到今年第四季,各家大廠為了出清產能,很可能再把價格往下壓低至二十五美元。 果不其然,今年八月宸鴻宣布下修今年資本支出,原先計畫投資三百億元,現在下修到二五○億元,平潭五.五代廠的投產規畫將更謹慎小心;至於原先積極擴廠的達鴻,由於第三季業績大幅下滑,股價在減資後更跌到十元以下。江朝瑞不得不承認,自己在年初大肆擴充產能,是誤判情勢。 誤判三: 輕忽低價對手與中國客戶 雪上加霜的是,市場上二十多家相繼投入觸控面板的新業者,更讓產能過剩、產品低價化,成了擋不住的潮流。一位外資分析師指出,「宸鴻技術還是不錯的,但觸控NB市場今年都沒做起來,時間一拖長,其他人就趕上來了。」在今年八月初的法說會上,宸鴻財務長劉詩亮坦言:「今年最大的挑戰就是產品快速低價化。」隨著低價手機與電腦開始普及,友達與群創陸續推出整合LCD面板與觸控的一條龍產品,可比獨立觸控廠生產的產品降低兩位數的成本。 在中國方面,觸控大廠歐菲光更是靠著靈活身段打下聯想,以及為數不少的大陸手機市場,祭出比市價低約三成的價格搶單,緊咬宸鴻不放。 一位券商分析師點出,「之前NB廠要求降價,宸鴻不願意,認為技術比別人好,沒想到後來客戶卻一去不回頭。」在低價競爭之下,宸鴻就算有領先的技術、更好的良率,也很難阻擋客戶倒向更低價的觸控面板供應商。 「現在來看,宸鴻應該在年初就直接抓低價。」分析師指出。這樣的說法或許是事後諸葛,但走過上半年大好光景之後,江朝瑞怎麼也沒想到,好日子這麼快就過去了,不到半年時間,從大家搶著要貨、變成市場拚命砍價銷貨。 一位國內小尺寸面板廠副總經理抱怨說:「或許宸鴻是不缺錢也不缺客戶,每次去拜訪都是愛理不理的。」這位副總回憶,前幾年,他曾經跟著公司高層一起與江朝瑞吃飯,席間江朝瑞人非常和善、客氣,但一講到生意,後來都是不了了之,「他們那麼賺錢的公司,根本就不理你。」即將於年底掛牌的觸控IC大廠F–敦泰董事長胡正大說,F–敦泰成功開發出觸控IC後,曾經找遍兩岸許多大客戶,但發現台灣業者並不積極,反倒是大陸觸控面板業者立刻掌握住商機,才會形成目前許多大陸手機與平板業者,大量採用大陸本地零組件供應商的情況。 「台灣面對大陸業者的崛起,不能再抱持著忽略甚至瞧不起的心態了。」出身工研院、台積電的胡正大,相當憂心接下來台灣的競爭實力。 逆境拚翻身 奮力一搏 面對新的變局,儘管宸鴻財務長劉詩亮強調,宸鴻將搬出奈米銀薄膜觸控產品、單片式玻璃觸控方案,藉此收復失土。不過,業內人士分析,即使宸鴻搬出低價化解決方案,奈米銀薄膜觸控要到明年第二季才有可能進入量產;而單片玻璃觸控技術,也因為NB局勢不明,再加上宸鴻本身投產較晚,新產能一開出就會面臨價格戰,讓外界認為宸鴻前途茫茫。 瑞銀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謝宗文更指出:「明年第一季,宸鴻單季每股稅後純益很可能降至一.五七元。」即使宸鴻再也回不到一年賺四個股本的好日子,但據宸鴻員工表示,不管外界如何質疑,江朝瑞仍希望員工不要氣餒,向公司內部打氣說:「別人說我們好的時候,我覺得沒那麼好;但被說差的時候,我也覺得沒那麼差。」一直走在大起大落、充滿驚濤駭浪的競爭浪頭之上,江朝瑞曾說:「拳王不是把別人打昏稱作拳王,是別人打不倒才叫作拳王。」誰能撐住那口氣,就能當上最後霸主。認識江朝瑞的業內人士更直言:「講直接一點,江朝瑞像打不死的蟑螂,一定會再找到其他地方爬起來的。」有第一次創業慘賠的教訓,江朝瑞早學會了與磨難共處,「做生意的壓力是永遠不斷的。吃這行飯、走這條路,就是面對壓力,這是永無止境。」這是江朝瑞過去能從谷底翻身的重要原因。這一次,面對股價創了歷史新低的宸鴻,江朝瑞能否從逆境中翻身,二萬多名小股東都殷切地期盼著。 宸鴻光電 成立時間:2003年5月 負責人:江朝瑞 資本額:5億元 主要業務:觸控感應器、觸控模組、ITO玻璃及保護玻璃相關產品近三年EPS:22.69元(2010年)37.21元(2011年)44.33元(2012年) 江朝瑞 出生:1953年 現職:宸鴻光電創辦人暨董事長經歷:台灣錄霸公司總經理、鈦積創新公司董事長 學歷:輔仁大學企管系 3次誤判改變命運── 宸鴻走入營運困境2010/10/29首日掛牌 收盤價505元2010/05/31 最高價982元抉擇1.跟進蘋果觸控技術的轉向? 誤判:不跟進!堅持用宸鴻貼合專長,搶攻中大尺寸觸控面板。 抉擇2.微軟Win 8會帶來新春天? 誤判:相信!籌資128億元,宸鴻全面擴產,賭觸控NB會全面起飛。 抉擇3.走低價化策略? 誤判:不要!輕忽大陸競爭者崛起,市場產能過剩,宸鴻無力回應產品低價化趨勢。 2013/10/28跌破220元掛牌價 製表:周岐原 好光景不過 3 年 重要關卡頻誤判,讓宸鴻的營運走下坡,營業利益率與股東權益都已大不如前。 連大股東都出脫持股 ──寶德賣出持股,進帳188億元2012/02/29 以472元出脫2萬張,進帳94億元2012/07/02 以363元出脫1.6萬張,進帳59億元2013/02/01 以491元出脫7000張,進帳35億元 江朝瑞興衰語錄 論產業 「說我那時候就知道蘋果會用這項技術,是馬後炮,騙人的;我只是選擇不要跟我的客戶ELO競爭。」「說什麼『沒有我們就沒有iPhone』,外界把觸控看得這麼好,讓我很擔心。」 看自己 「二十幾歲覺得自己什麼都會;三十幾歲覺得不會,還能夠學;四十幾歲時,學也學不會;五十歲時還是找會的人來,就拜託人家吧!」「這輩子老天給我一個很好的福氣是,人家恥笑我、辱罵我的時候,我好像聽不太懂,哈哈!人家誇獎我,我也不會飄飄然,活在別人的掌聲中。」 談股價 「股票市場是『money game』,他們是玩虛的,我們是玩實的;他們作空,我們是玩真的。」「說我們好的時候,我覺得沒那麼好;但是被說差的時候,我也覺得沒那麼差。」 整理:周岐原 |
| ||||||
今年以來,生技股股價一飛沖天,生技股市值更逼近8000億元,成為支撐台股的重要族群之一。 這個一年內迅速翻紅的新興產業,造就許多富翁,多少傳奇故事在市場流傳;但同一時間,也掀起不少市場怪象。 就在資本市場的陷阱與魅惑迅速燎原之際,《今周刊》邀請專家為台灣生技股把脈, 教你看懂生技股; 也讓這個剛剛萌芽的精銳部隊,在市場上能以更穩健的姿態,向前邁進。 撰文‧劉俞青 研究員‧黃家慧十一月十三日下午,一家興櫃公司舉辦上櫃前法說會,兩點半才要開場,但兩點不到,現場已經湧進將近兩百位法人;到了兩點半,準時開場,此時會議廳已經被擠得水洩不通,估計一共湧進近四百位法人,還有許多人因為位子不夠,只好站在後面形成人牆。 台股已經好久不見如此踴躍的法說會,尤其在電子股熄火、成交量跌破八百億元之際,哪一家公司擁有如此驚人的魅力? 答案揭曉,正是目前興櫃股后──安成國際藥業(以下簡稱安成藥)。 今年以來台灣生技類股指數漲幅,不僅高出大盤指數的漲幅八個百分點,與美國的生技類股指數(NBI)相比,也毫不遜色。 由於台灣目前的分類股指數計算只納入上市、上櫃公司,因此無法呈現興櫃股票的漲跌。如果再把目前興櫃上四十二檔生技股納入計算,實際上的生技股漲幅還要更兇猛;以目前興櫃股王寶齡富錦為例,去年底股價不到五十元,如今股價三五○元,漲了六倍。 寶齡的股價走勢不是特例,現在興櫃上的「百元生技俱樂部」,包括台灣浩鼎生技、杏一等,今年以來漲幅都是以倍數計,甚至有的股票去年根本還不知道在哪兒,今年已經是興櫃上活跳跳的要角。 怪象一:漫天喊價 股價「上萬元」? 把「藥證」當獲利保證《今周刊》統計當今枱面上的生技股,包括二十四檔上市、五十二檔上櫃,及四十二檔興櫃的生技股,總市值已經逼近八千億元,占台股比重三%,比起手機、面板等大股本的族群,不遑多讓。尤其今年以來,生技類股交易金額占全體交易比重節節上升,十月已占全部交易(含興櫃)的七.三三%,重要性不言可喻。 生技股無疑是今年枱面上表現最搶眼的族群,只是,股價漲多之時,也是風險伴隨而來之際。 就像安成藥的法說會上,身為國際知名特殊學名藥專家的安成藥董事長陳志明實在地說:「台灣生技股太貴了!」嚇得安成藥的股價在兩個交易日內一度跌破三百元大關(收盤又站回三百元);而國內生技產業的「大金主」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日前在一場私人飯局上也向在座友人直言:「台灣的生技股確實過熱。」澆了生技股一小盆冷水。 但是,資本市場之奧妙也在於此,當市場熱炒沸騰,投資人和市場熱錢奮勇挺進,縱使大老闆們「真心提醒」,卻怎樣也聽不進去。目前市場上已浮現許多怪象,在在提醒投資人,要伸手摘取遠處的甜美果實之前,千萬別先被腳下的草藤給絆倒了。 生技股股價漲到連大老闆都喊「燙」,已是不爭事實,市場甚至已經有人喊出某檔股票要「上萬元」,其中有多少不合理之處?以上櫃新藥股智擎為例,智擎手上的胰臟癌新藥(PEP02/MM398),按時程即將進入臨床三期的收案階段;如果一切順利,公司表示將在明年(二○一四年)三月向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送件,下半年就可能拿到藥證。 看似一切順利,也是目前台灣新藥股的進程走得最快的「前三名」之一,但弔詭之處也在此;「取得藥證」固然是一顆新藥的里程碑,但「藥證」絕非「獲利保證」,接下來的生產與行銷戰,才是這顆「藥」能否順利打進市場的關鍵戰役。而幫助智擎打贏後半場戰役的美國合作廠商,正是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的Merrimack(股票代號:MACK)。 但今年以來,Merrimack的股價像溜滑梯一樣,從年初的七.五美元,到如今只剩下二.五美元;但同期間,智擎的股價卻一路往上攀升,如今智擎市值甚至是Merrimack的三倍多。如此奇特的現象,有可能是Merrimack的產品線不受國際法人青睞;當然,更可能是台灣智擎漲太兇。 事實上,智擎股價的「強勢表態」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總經理葉常菁擁有美國藥廠Millennium的工作經驗,「團隊是OK的,只是,真的能在明年順利取得藥證嗎?」一位同是新藥公司的同業高層說明,從過去紀錄來看,即使到了臨床三期,順利取得藥證的機率也不到五成,不確定性還高得很。 這同時也點出了目前台灣生技市場的另一個亂象,就是漫天飛舞的資訊太多,到底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哪些聽了一笑置之就好?投資人真的難以分辨。 怪象二:資訊黑洞 市值八千億產業 分析師竟少得可憐如果拿生技股和科技股相比,台灣目前內、外資加總,券商加上投顧,粗估電子業的研究員就有一千到二千名之多,每天生產的報告少說也有好幾百篇。這些「研究報告」的功能,其實就是不斷檢視、解讀各家上市櫃公司的資訊、現況,讓投資人得到更正確的投資訊息。 但反觀目前台灣生技股,研究員、分析師幾乎都是「兼著看」居多。據了解,目前所有外資投資機構,設有專人「生技股分析師」的外資,只有花旗、摩根士丹利與JP摩根三家;而本土券商中,也只有凱基證券、元大證券、元富證與台灣工銀證等少數幾家,對生技股著墨較深。因此,幾個月前,當生技股剛開始狂飆時,參加過當時重要生技公司小型法說會的研究員說:「當公司總經理說明現況完畢,現場一片靜默,沒有人提問,因為不知道要問什麼。」少了研究機構的分析、解讀,讓原本就存在高度進入門檻的生技公司,外界更難一窺全貌。究竟生技公司宣稱的「臨床二期數據很漂亮」、「後年可以順利取得藥證」、「這顆藥未來有百億美元的市場」,這些是該明文公開的「公司重大訊息」?抑或只是股價炒作的「話術」?投資人該如何分辨?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十一月七日才剛剛被櫃買中心罰款四十萬元的寶齡富錦,原因就是「資訊揭露不實」。 因為寶齡每次公布腎臟病新藥時,只揭露有收取里程金及權利金,卻隱匿這兩項收入還要分別支付三三%及五○%給原發明人。結果,事實一公告出來,當天盤中股價最多跌掉一一○元,股東的損失要找誰去討? 對此,櫃買中心審查部組長王耀華表示,目前櫃買中心對生技股的上櫃掛牌,並沒有要求額外的資訊揭露,一切按照一般上櫃的程序進行;但審查會議上會邀請兩位外部的「產業專家」,針對產業風險進行詢問。 只是,這樣的「把關」是否足夠?投資人要投資生技股之前,恐怕還要做更多功課才行。 怪象三:主力介入 七個交易日 變出股價翻倍「魔法」或許正因為生技股未臻成熟的投資環境,看在有心人眼裡,這種短期的「資訊不對稱性」,也正是獲取暴利的良機;因此之前市場不斷傳出許多主力紛紛把「手」伸進這塊「處女地」,大炒股票。 尤其是新藥股,需要少則七年、多則十年,甚至更久的臨床試驗期間,除非出現重大變化,否則只能默默苦守寒窯,這樣的股價要如何一飛沖天? 但生技股偏偏具備「股本不大」和「籌碼集中」兩大特性,剛好符合主力炒股的必備「股性」,因此市場上多檔生技股都上演過「帽子戲法」,曾有短短七個交易日,股價從八十多元漲到一百七十幾元,翻了一倍之多;也有傳言「某位主力與某家生技公司老闆吃了一頓飯之後,股價急拉一百元」。傳言紛沓之際,也讓太多投資人躍躍欲試,資本市場的陷阱與魅惑,此刻迅速燎原。 德盛全球生技大壩基金、也是國內資歷最久的生技基金之一經理人傅子平提醒,「如果市場的資訊透明度還未臻成熟,專業投資機構還是比較能提供良好的保證,否則散戶很容易在市場上受到傷害。」但台灣的「堅強散戶」仍然奮力勇往直前,不惜一搏。台灣浩鼎生技董事長張念慈比較指出,先前浩鼎的母公司也是美國掛牌公司Optimer,公司掛牌五年,股東人數只有九百人;但浩鼎登錄興櫃短短不到一年,股東人數高達五千人,「我希望投資人是真的了解浩鼎的價值才來投資。」張念慈誠懇地說。 其實,不只主力,任何一個產業從萌芽到茁壯的過程,不是只有投資人受到資本市場的誘惑,真正面臨這場金錢遊戲最大挑戰的,正是「印股票」的生技公司大老闆。 台灣的生技產業真正有大規模的資金挹注,成為市場矚目族群,大概是最近三年內的事;但經過資本市場的迅速催化,已經集結成幾股難以忽視的新勢力。其中可以簡易分成三派,一是以東洋藥品董事長林榮錦為首的「東洋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包括東洋、智擎、永昕、得榮、東生華五家公司,市值版圖逼近七百億元;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旗下共有中裕、浩鼎、合一、泉盛等公司;以及永豐餘集團總裁何壽川旗下的太景、台微體、友華、友霖、基亞等公司。 怪象四:印股換鈔 小股東被迫放棄認股 募資未用於本業但集團一旦成形,其間的交叉持股、關係人交易的情況愈形複雜,也考驗大老闆的公司治理能力。 例如今年一月,林榮錦旗下在興櫃掛牌的永昕生技辦理現金增資,定價每股二十元,和當時股價三、四十元有一定的價差,而且公司基本面良好,按理說,原來的股東應當都勇於認購。 但當時有多位股東卻被迫放棄認股,空出來的股權則由董事長林榮錦的個人投資公司玉晟創投、和同樣是林榮錦擔任董事長的上櫃生技公司晟德認走。沒想到,才剛繳款完畢,永昕股價就一飛沖天,從當時三、四十元一路漲到十月股價最高達一○六元;最近股價雖然回檔到八十五元,但仍有兩倍的價差。不僅當時想認卻無法認股的股東徒呼負負,也讓永昕的公司治理出現缺憾,對於被迫放棄認股的股東而言,並不公平。 還有某些生技股不斷利用槓桿操作,擴大版圖。例如,某家上市生技公司對外募資,一口氣募進二十億元左右,投資人以為是作為營運或開發新藥之用,但最後卻有相當比重被拿去投資股票;此外,包括集團交叉持股情形複雜,以及募資後的資金運用沒有符合當初的承諾,都在市場上留下爭議。最近已經頻頻被金管會證期局盯上,好幾次提出示警。 從歷史經驗來看,新藥開發向來是全球高度寡占的市場,其中超過一半的藥證由美國公司取得,其他由瑞士、日本、英國、德國等國瓜分,而全球排名第三名以後的國家,市占率只剩個位數字。「未來幾年,台灣的新藥公司如果能在其中搶到一兩顆藥,已經算是天大的表現了。」國內規模最大創投華威創投合夥人李世仁說。 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截至目前,台灣還沒有一顆新藥成功拿到FDA頒給的藥證。新藥的夢想雖美,但距離實現夢想,還有一段路要走。 套一句建商賣屋的廣告用語,新藥開發能夠「美夢成真」的公司不能說沒有,但「絕對稀有」;而要走到開花結果的那一天之前,投資人恐怕得先面對資本市場上重重的關卡與挑戰。在這場「萬中選一」的競局中,投資者可得睜大眼睛、仔細評估,再決定是否跳進這個充滿想像與誘惑的市場。 總市值逼近8000億大關! ── 台灣上市櫃、興櫃生技公司家數與市值 生技股總市值 7777億元 上市(24家)2160億元 28% 興櫃(42家)2251億元 29% 上櫃(52家)3366億元 43% 資料來源:台灣證券交易所、櫃買中心台灣關鍵15家新藥公司大競賽 ── 一顆藥,從動物實驗到上市銷售產生的價值 動物實驗 2~5年醣 聯 GNX101 (卵巢癌抗體藥) 智 擎 PEP503 (癌症放射治療用藥) 安成藥 AC-301 (眼部血管新生疾病用藥)泉 盛 FB825(抗過敏藥)FB811(淋巴癌抗體藥)永 昕 GranNex (白血球低下症用藥) 人體實驗 3~5年 臨床1期:上市成功機率:9% 醣聯 GNX8 (大腸癌抗體藥) 臨床2期:上市成功機率:15% 安成藥 AC-201 (第二型 糖尿病用藥) AC-701 (玫瑰斑用藥) 中 裕 TB-355 (愛滋病藥) 太 景 TG-2349 (C型肝炎用藥) 臨床3期:上市成功機率:44%智擎 PEP02(胰臟癌用藥)浩鼎 OBI822(轉移性末期乳癌疫苗)合一 ON101(糖尿病潰瘍傷口癒合藥)永昕 TuNEX(類風溼性關節炎藥)基亞 PI-88(肝癌藥)太景 Nemonoxacin(抗生素)藥華 P1101(抗紅血球增生藥) 2~3年 申請藥證: 上市成功機率:80% 從向美國FDA申請送件,到核准藥證,時間約為6個月。 寶齡 Nephoxil(腎臟病用藥) 臨床4期: 主要是搶在原藥廠專利過期前,提出訴訟,若無侵犯原藥廠專利,便可要求藥廠釋出部分專利權,以獲得在專利到期前180天,享有獨家銷售權。 安成藥 帶狀疱疹後神經止痛藥 上市銷售 5年 上市初期 上市前5年主要為拓展市場滲透率,多數新藥創造的營收會在上市第5年達到最高峰。 4~7年 市場成熟期 安成藥 骨骼肌鬆弛劑 專利期過後 學名藥 學名藥(Generic Drugs)指原廠藥的專利權過期後,其他合格藥廠依原廠藥申請專利時所公開的資訊,產製相同化學成分藥品,以相對低價的方式,搶進市場。 台微體 卵巢癌、乳癌用藥Doxisome、抗黴菌藥物 AmBiL(新劑型) 健亞、神隆 B型肝炎藥Livepro 生技股過熱 未來3年 7家「聽牌股」誰能勝出? 藥廠 藥名 適應症 預計申請時間寶齡 Nephoxil 腎臟病用藥 已向美國FDA送件基亞 PI-88 肝癌用藥2014年向台灣TFDA送件申請智擎 PEP02 胰臟癌二線用藥 2014年3月向美國FDA送件,預計9月審查結束浩鼎 OBI-88 乳癌用藥2015年向美國FDA 送件 藥華 P1101 抗紅血球增生藥 2015年向美國FDA 送件 太景 奈諾沙星 超級抗生素 已向台灣TFDA、大陸SFDA送件,預期2014年取得兩岸藥證合一 ON101 糖尿病潰瘍傷口癒合藥 2015年向台灣TFDA送件資料來源:各公司 整理:賴筱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