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以下是向你推送的第七篇書摘——《場景革命》,其作者是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吳聲。

過年到現在,都幹了點啥?

你可能會跟遠方的朋友同事在微信聊天框里抱怨:“在家好無聊啊,開始盼著回北京了。”

但你的朋友圈卻可能會發一張高中同學聚會的照片,再配上一段矯情的文字:“五年不見,如今的我們都已沒了那時的青蔥模樣。但能再和你們一起,仿佛又回到當初。”

然後你一面瑟縮在沒有暖氣的墻角里聽著媽媽的嘮叨,一面刷著朋友圈看別人的春節。

然而你知道嗎?充斥在你朋友圈里的新年簽、H5、旅行照,背後代表了什麽嗎?

今天推送的是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吳聲所著的《場景革命》一書中的節選,講講朋友圈里的場景狂歡:

How-Old如何引爆朋友圈的全民腦洞狂歡

曾經,你“How-Old”了嗎?如果你沒有在朋友圈中或微博中看到過朋友曬“顏齡”,那只能說明你的交友面實在太窄或者你根本已經老了。

2015年5月1日,微軟在Build開發者大會展示了基於深度學習的人臉識別機器人網站——How-Old.net。網友上傳自己的照片後,網站通過大數據和機器識別技術自動甄別照片中人物的性別和年齡。網站一經推出,就在社交網絡上掀起了橙色刷臉狂潮。

這場意外的躥紅,源於微軟要測試自家的面部識別技術,最初樂觀的估計是至少50名網友會試試。未曾想幾個微軟工程師一天內做出的網頁,幾天之內在Facebook上的搜索次數便逾百萬次,在Twitter上相關推文的數量也接近百萬。

這股風潮也引發了萬民腦洞大開,除了自爆加上了磨皮、美白、祛痘、瘦臉、亮眼各種特效的“嫩”照,眾名人也在全民狂歡中或主動參與,或被動“躺槍”。李開複在微博大膽曬出照片,並自嘲有個比自己小50歲的老婆;網友在驚呼郭德綱與林誌穎之間,竟然差了一個吳奇隆;劉曉慶成為逆齡女王;蒙娜麗莎的微笑,穿越時空被定格在31歲……最終這場發酵於社交網絡的狂歡,幫助微軟完成了火爆全球的社會化傳播,15分鐘熱度讓一向“嚴肅古板”的微軟,繼聊天小冰後再一次被打上了微創新的標簽。

場景洞察

How-Old無疑是現象級的。盡管有人質疑How-Old究竟能火多久,但是它僅依靠社交網絡中無數次的強關系場景連環就完成了一場完美的被動式“推廣”,最終命運何去何從,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隱藏在朋友圈中的碎片場景的崛起。就像“新年,六月的抽簽:溫柔、孤獨”“圍住神經貓”和“白金藍黑裙”,甚至來不及用量化能力和數據能力去計算有多火爆,但是我們都知道它已引爆了公眾話題。

隨著各種流行在朋友圈中火爆刷屏,我們突然發現,微信已經變成連接層面的最大公約數。移動互聯技術讓碎片化的場景被深埋在朋友圈,你看或不看,就在那里,這種靜默的守候,卻不經意創造了聚沙成塔的力量。我們看到周圍的人,會使用微信,並且會用微信紅包,會使用微信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在基礎設施層面去構建我們的商業模式和組織架構,第一步,並不是去理解,而是嘗試在這個基礎設施上長出來。

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表達——從微信里面長出來——而不是把微信當做外在應用,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移動互聯時代,個性化與個人已經成為商業呈現的中心,同社群的激活能力息息相關。朋友圈刷屏,在今天已經變成了重要的流行定義方式,也是品牌引爆商業機會的幾乎惟一場景。

H5應用就是典型的從微信生長出來的互聯網應用形態。無論是動態展示、交互式動畫,還是用戶參與的小遊戲或趣味測試,在內容和技術上都突出創意、用戶情緒洞察和可分享。因為社交需求是微信產品的第一法則,可視化是微信場景應用的基礎表現。然後,從手機端微信,H5還可以延展至PC端和其他屏幕。多屏互動與多點觸摸甚至視頻購物會有更豐富獨立的玩法。作為承載內容的一種形式,H5起於新場景,自身也定義新場景,像以前的PC網頁一樣,打開手機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H5官網。作為手機應用的場景連接工具,H5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扮演微信公眾號與App的橋接者。

場景延伸

足記:朋友圈中電影場景的自我填充

“每個地點都默默承載了豐厚的往事,

或許是對一個名人的留戀,

或許是對一部作品的熱愛,像電影一樣去生活……”

這是火透朋友圈的圖片社交App足記開啟畫面中的文字。如果你在朋友圈看到大片風格的圖片,不要驚訝於你的朋友突然攝影技術爆棚,他(她)只是足記百萬級用戶中的一員。這個應用通過電影風格的截圖、字幕、邊距和濾鏡的處理方式,尤其通過收錄大量電影取景地,能把一張普普通通的照片變成電影劇照大片。

將電影場景引入微信朋友圈,激發了普羅大眾內心的文藝神經和分享沖動,也讓這款軟件只用了不到10天的時間,在App Store排名從Top 1000開外,躥升到免費分類全榜第一。足記、How-Old走紅朋友圈,讓我們看到圖片社交已經成為朋友圈最真實的場景。

過去我們對文字懷有敬畏之感,感嘆於文字的力量,執著於文字的完美。但今天的互聯網土著,還在乎看到的微信文案是文字、是視頻、是圖片還是音頻嗎?當我們在旅遊景點請陌生人幫我們拍合影的時候,旁邊經過的90後,已經在用自拍桿拍下自己的行程,並實時在微信、微博現場直播。攝影是他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拍照是他們對這個時代的記錄途徑。

朋友圈代表了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關系和自我存在的證明。這些碎片化圖片和視頻場景分享的背後,就是我們想自己看到的連接場景。並且正如米蘭·昆德拉所說:“無意義是生活的常態,但我們要試著挖掘它,努力愛上它。”這句話在如今移動互聯的場景中,就是每個人最真實的寫照。圖片社交、視頻社交本身就是我們與世界連接的場景,當生活場景不斷匹配在pinterest、Instagram、nice、in,我們知道自己的無意義已經找到最好的歸宿,是iCloud,是AWS,是雲上的日子。

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場景,會證明自己的生活價值活著“無意義”能否被自己愛上。這些有情懷的產品和場景本身就是存在,更是移動互聯時代我們與世界最真實的連接。

從朋友圈切入,我們會發現:

1.微信從社交溝通工具演進成場景基礎設施,能生長“大象公會”,能長出“深夜發媸”,也能激活小米的CRM(用戶關系管理)。

2.朋友圈是今天幾近惟一的引爆場景。圍繞引爆朋友圈匹配資源,做朋友圈+,是用戶獲取和用戶經營的基礎羅輯。

3.圖片社交、O2O一類的互聯網應用拓展了場景邊界,令生活方式場景化,其全新的連接能力基於微信朋友圈乘法效應,也因此產業化。

4.場景化思維使產品功能清晰,結構化組件能力突出。內容越豐富,越能滿足多層次需要的場景設計,越能在個性化的朋友圈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