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值傳銷」還能持續多久?註冊制或引發風險偏好拐點 價值at風險
http://xueqiu.com/9769652619/26945408當下A股不合理的估值體系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我認為這個估值體系的形成是非常複雜的,主要是
中國社會整體的風險偏好高,這是人口結構、資金成本、市場完善程度等各方合力的結果。 在深入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瞭解一下A股過去20年的情況(下文部分參考程定華一次演講的觀點)。在中國股市成立至今的這些年裡,
市場的主流玩的都不是投資,大家都在玩的是「股市的傳銷」,即擊鼓傳花的遊戲。簡單地說,如果你是一個投資人,你買一個公司的目的無非是,1.價值投資;2.成長投資,公司保持持續增長,不斷地做大(可以容忍幾乎不分紅)。但不幸的是,如今一大批A股的盈利與上市之初相比沒有大的變化、甚至大幅倒退,也沒有任何的分紅,從基本面看幾乎沒有任何價值和成長性,比如上海物貿、氯鹼化工這樣的殭屍股(粗略看了一下至少三五百隻,以後創業板也會出現一大批這樣的股票),但即便是這樣,他們依然享有很高的估值在上市。再極端一些說,很多股票在B股的價格非常便宜,比如之前鬧退市的閩燦坤,可以說是市場裡市值最小的公司,雖然它還在盈利,但不會有人花幾個億將它私有化,股價即使這樣低大股東還要維持一個上市公司的資格。為何?因為只要不退市就有機會繼續」傳銷「下去,而一旦退市就會變得一文不值,即使價格大跌到只有原來的1/10,也沒人願意再買了。所以我們的股民在過去的時間裡,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把這些公司傳來傳去,使得這些公司的股價不斷的波動(小盤股更是在短時間內擊鼓傳花遊戲)。
現在的問題在於,現在這些公司的規模已經太大了。註冊制開放之後,每年上市上千家公司沒有任何問題。幾年之後市場就會有5000家以上的公司,這些公司光看一遍名字都得花好久的時間,更別說讓公眾熟知其內在了。所以,當市場規模足夠大之後,擊鼓傳花的遊戲就玩不下去了。這些只具備傳銷價值的公司日後無非兩條路:
第一,暴跌回歸合理,第二,時間換空間。如果早點開始時間換空間的估值修復過程,那麼市場經過5年的熊市應該修復的差不多了,但遺憾的是,13年創業板牛市反而進一步拉大了估值差。雖然一些龍頭有上漲的邏輯,但不能掩蓋雞犬升天的事實,一些垃圾股進一步拉大了和主板估值的差距。所以接下去只有暴跌價值回歸一條路,大部分股票的暴跌只是時間問題了。
目前的情況是:由於,在過去20年間,沒有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即在指數維持橫盤的情況下,有七八百家股票能跌掉80%。所以市場顯得非常糾結,既無法上漲,也無法大跌,但這種平衡即將被打破。 在A股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就好理解是什麼造就了A股錯誤定價和估值體系,我認為
其背後的核心邏輯是:中國整個社會風險偏好處在非常高的水平。形成高風險偏好的背後的原因是人口結構、高資金成本、不合理的市場制度。
1.人口結構。耶魯大學研究顯示20歲左右和40-50歲的人風險偏好最高,因為20歲的人沒有資本基礎,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一個國家中40-50歲人口占比如果在上升週期通常這個國家資產泡沫比較高,日本在1965-1990年前後40-50歲人口上升比較厲害的時候,股票、地產都出現大幅飆升。接下去隨著年齡上升,風險偏好會下降,中國40-50歲人口的上升週期是1988年到2012年,以後40-50歲人口會出現大比例的下降。
2.資金成本。自09年4萬億後,整個中國金融體系出現了嚴重的資金錯配,不管長期短期都錯配。整個市場並不缺錢,但錢都沉澱起來了,長期沉澱在在房地產,短期都拿去債務滾動了。所以短期的實際利率很高,長期看,自2003年以來,我們長期維持負利率(對比實際利率),老百姓跑不贏CPI,相比較香港、美國、歐洲這樣的國家,我們的股市風險偏好高就很好理解了。
3.市場制度。2007年之後我們A股沒有公司退市,既然沒有退市,垃圾股都可以重組,那為什麼不賭呢?而且從來沒有一個債券出現違約,垃圾債10%-20%的收益率,優質債券只有3%-5%的收益率,為什麼不買20%的呢?賭博的心理越來越強,所以大家都在找高風險資產。
綜上,當下的中國是風險偏好較高的國家,具體表現在股市上特別明顯,上一節文中也說了,我們這20年來一直在干垃圾股擊鼓傳花的遊戲,從AH股的對價表就可以看出來了。港股很多小股票的市淨率在0.5倍左右。如果不分紅的話,市盈率不會超過5倍。沒有成長性的企業換手率極低,意味著你隨便買賣幾十萬,都會造成30%的波動。這都說明港股是一個非常理性的市場。反觀中國,由於風險偏好非常高,人人都想一夜暴富(大家都認為手中的公司都是剛上市的騰訊),所以股市形成了賭的文化,舉個例子,往前推10年,投資ST股票的收益率是最高的,遠超各個指數幾倍。國外成熟市場中業績穩定確定性更大的大公司獲得溢價,而給業績波動大、市值小的小公司獲得折價,而我們恰恰相反。
那麼註冊制之後會怎麼樣? 理解了上面這些,很好想像註冊制之後會發生什麼了。高風險偏好必然不可持續。註冊制是一根稻草,
在經歷人口結構變化、資產配置糾錯、市場制度改革後,註冊製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事實上這幾年風險偏好已經開始緩慢轉向,股市的估值水平這幾年一直在不停的下降,當前的情況是藍籌股已經緩慢回歸,但小盤股依然很高)。
中國股市的風險偏好將會徹底轉向。未來將會接軌國際市場:確定性更大的大公司藍籌會獲得溢價,那些不確定性高、無法證偽的小公司獲得折價,同時殼變得毫無價值,小股票的估值肯定會回歸,大量仙股會出現。按照目前的需求,不開放註冊制每年都有1000家企業要上市,開放之後供給將大增,如果退市能夠堅決執行,那麼退市公司就會越來越多,散戶根本無暇顧及那麼多進進出出的股票,慢慢退出市場是可以預見的。
整個股市的估值體系會徹底打破重建。另外以後發債券的公司會越來越多(證監會和銀監會正在鼓勵發中小企業債或者高風險債,即垃圾債),當到一定規模之後債券違約事情一定會大面積出現。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對於股市來說,短期不會有整體的牛市。硬要說今年改革能帶來牛市的朋友,請你試想一下,倘若在估值修復這個過程沒有完成之前產生了一次牛市,又得新增一千家「市值傳銷」的公司(不考慮新增的新股),加上原有的公司,那麼,傳銷需要錢和傻子再到哪裡去找呢?所以,這個角度看,
在估值體系打破再建立之前是不可能出現牛市的。 不過,新的時代開起了,風雨過後就是彩虹,估值體系重建後,牛市自然可期。可以想像出未來的A股市場的特徵是:1.大部分的小企業都會無人問津(做強做大的概率太低);2.大部分的沒有成長性沒有價值的垃圾股票非常便宜且無人問津;3.老千股會出現,當然欺騙股東的公司也會被市場拋棄;4.做空機制完善後,長期的投機現象消失(長期高估值很難),但短期的波動會加劇;5.市場變得不再適合業餘投資者參與;6.業績穩定確定性更大的大公司獲得溢價,而給業績波動大、市值小的小公司獲得折價;7.註冊制後,大量企業上市,會出現大量被低估的股票和十倍股,但更需要一雙慧眼識別,會是考驗投資者專業能力的市場。
結論:A股估值的修復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市場回歸理性誰也不能阻擋,未來市場將會嚴重分化(抱有只要不賣總有一天會回本的想法必死無疑),甚至可以斷言,A股散戶投機時代已經逐漸終結,未來大部分會被絞殺。本人
迫切期待A股慢慢走上正確的道路,此時不該感到悲傷、絕望,最壞的時候也是最好的時候。
PS.對此前一文修改後重新發佈。
美股還能漲多久?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922 每個季度,摩根大通基金(JP Morgan Funds)的David Kelly都會對市場和經濟進行精彩解讀,最近幾個季度,他都提到了標普500指數拐點圖(如下)。
這張圖展示了1997年以來標普指數的走勢。如圖所示,市場自1997年以來已經經歷了兩次股市泡沫、兩次股市大跌。
在這張圖中,現在經歷的這次牛市是自1997年以來的第三次牛市。這波上漲似乎從理論上更加說得通,因為P/E(市盈率)更低,股利率更高。
但是,隨著股市的不斷上漲,股價不斷創下新高,標普500指數已經超過了2007年股市的高點。
在拐點到來之前,股市還能漲多久?現在或許每個人腦子裡都盤旋著這個問題。

理性分析:夜店上市規範後還能好玩嗎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4/58242.html
香港夜店上市,亮瞎了大陸的一眾老帽。這家號稱“香港最大的會所式娛樂場所”Magnum在這次上市營銷中確實是賺足了眼球。他們向投資者進行推介的見面會也是在自己的夜店里舉辦的。DJ打碟的地方被布置成了公司高管團隊就座的演講臺,有模特在推介會門口向前來的投資者發放招股說明書等相關資料,香色藝俱佳。但是成為公眾公司確實更容易被監管機構關註,也許警署會更頻繁地光顧其夜店進行合規檢查,還會好玩嗎?小編表示擔心,看看本文作者百樂門小艷紅的理性分析:誰都可以上市,妓院也行上市這件事長期以來在很多A股投資者心目中都是很“神聖”的,所以有段時間聽到網絡上有許多人大呼小叫為什麽瓜子、撲克、足浴都能上市,有種憤憤不平的感覺。其實這些都是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正當營生,讓這些公司上市融資,成為受更多監管的公眾公司,沒什麽不好。不過談到賭場、夜店、妓院上市,任何人都難以保持絕對的清醒。即使在投行圈子里,當大家談到香港夜店上市的時候,也總是不由自主地跑題。研究Magnum的招股說明書時,投資銀行家們也都喜歡津津樂道那些與夜店相關的花邊新聞,以專業討論之名。譬如目標客戶定位到底是成熟的銀行家還是愛瘋愛鬧的年輕人,譬如夜店涉黃被查,譬如賣酒的毛利率高達80%,譬如入會費是不是太高,等等。這家號稱“香港最大的會所式娛樂場所”Magnum在這次上市營銷中確實是賺足了眼球。他們向投資者進行推介的見面會也是在自己的夜店里舉辦的。DJ打碟的地方被布置成了公司高管團隊就座的演講臺,有模特在推介會門口向前來的投資者發放招股說明書等相關資料。推介會進行的過程中大家可以盡情享用免費的酒水,趁著微醺,向管理團隊了解下公司的經營情況,簡直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完美詮釋。夜店上市,不為融資為營銷可是Magnum上市究竟為了哪般呢?看看它的招股書就可以發現,公司資產負債率為0,也即公司沒有任何銀行借款。公司上市開支總計為2800萬港幣,而公司2013財年的凈利潤也只有2803萬港幣,換句話說,公司本次上市的開銷已經和上一財年全年的凈利潤持平。而本次IPO能募集到的資金也只有一個多億,根據公司昨天(2014年1月22日)公布的發售價及分配結果公司,公司上市所得到的募集資金凈額只有9970萬港幣。花了兩千多萬港幣的上市費用,只能融資不到一個億港幣,非常的不經濟。公司融資的主要用途是開一家新夜店,大約花費5000萬港幣,如果算算賬,公司把用於上市的2800萬省下來,已經可以開半個店了。考慮到公司沒有任何銀行借款,從其他渠道再融資幾千萬來開店完全不成問題。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Magnum上市的目的完全不是為了融資。不為了融資為什麽要上市?從最近大家的熱烈討論我們已經可以看出來,這次上市無疑是Magnum一次最為成功的市場營銷活動。不光是夜店一族更願意光顧這家公司旗下的夜店,連從來都不去夜店的人也開始關註這家公司。很多計劃到香港旅遊的大陸遊客可能也要把Magnum做為一個新的旅遊景點添加到自己的旅行攻略上。要是今後的香港旅遊指南上都加上一句“香港第一家上市的夜店”來為Magnum做推廣,我們完全可以預見到這次上市營銷的巨大影響力。類似的案例在香港市場也不是沒有,比如同樣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米蘭站,2011年上市融資金額也只有一個多億港幣,但也因此產生了巨大的廣告效應。上市背後的瘋狂關於Magnum上市的另一個猜想是說,這家公司上市乃是為了在港股市場上“造殼”。熟悉香港股市的人可能會知道,現在“殼公司”資源在香港市場上的價格也炒得非常貴,大約要3億港幣以上。尤其是內地股市暫停IPO之後,中國公司缺乏進入資本市場的渠道,借殼上港股成了很多中介機構向擬上市公司積極推薦的融資渠道之一。加之香港證監會強化了對IPO上市過程中保薦機構的監管力度,以借殼的方式上市仍在持續火爆中。例如前文提到的米蘭站,這兩年業績不佳,大股東於2013年底提出要出售公司後,股價即刻大漲70%。同理,像Magnum這樣的公司,主業非常容易剝離,如果未來公司業績走低,大股東完全可以在資本市場上把上市公司的殼資源出售掉。Magnum的老板葉茂林本人也是金融界人士(耀才證券的控股股東),做一次這樣的資本運作設計非常容易。Magnum開始招股之後,激發了香港股民的無限熱情,超額認購倍數達到了史無前例的3,559.2倍。實際上公司上市後馬上就面臨著業績下滑的現實問題。公司上市開支中有1760萬港幣將計入2014財年的當期損益中(公司以每年的3月作為一個完整財年的結束月份),占公司2013財年稅前利潤(3410萬港幣)的51.6%。因此,受此上市費用的影響,可以預見到公司2014財年的盈利情況將有顯著的下滑。但招股的火爆程度絲毫沒有因此降低。所以在炒新股這件事上,其實香港股民的瘋狂程度不亞於內地股民。香港投行人士都說首日上市的暴漲幾乎是毫無疑問的,不過,是不是真的有人看好這家公司的長期經營前景,恐怕成熟的股民都不會持積極觀點。不僅很多潛在的風險因素都在招股說明書中做了披露,熟悉香港夜店生態環境的人更是直言這個行業風險太高。上市後,可能就沒那麽帶勁兒了首先,夜店的租金成本以及與租賃相關的風險是一個重要的負面因素。Magnum三家店的租賃合同在2015年中到2016年初陸續到期,不算是長期租賃合同。在香港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地方,房東漲起房租來經常是毫不留情,看到夜店上市名氣大了,大幅提高租金也不是沒有可能。那麽公司的利潤空間勢必降低。如果公司想換個地方另開新店也需要花費大量成本來裝修和宣傳,因此未來的盈利增長非常不確定。此外,公司經營更大的風險來自於政府對夜店行業的嚴格規管。在香港經營夜店需要取得多種批準、牌照和許可證,這些牌照的取得都有一系列嚴格的審查。Magnum也在招股說明書中提到,香港酒牌局新近頒布了新的評估酒牌申請的指引(已於2013年12月1日生效),對發牌透明度和加強監管等有了新的要求,可能嚴格控制可容納人數上限及樓上酒吧的安全,增設酒牌的發牌條件,因此公司未來的經營存在潛在的不確定風險。關於與酒精牌照相關的持續經營風險,我們不妨用澳洲上市的那家著名的妓院日日新星(PlanetPlatinum Limited)目前的遭遇作為Magnum的前車之鑒。作為全球唯一一家上市妓院,日日新星一度名聲大噪。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通過提供色情服務場所收取房費,另一部分業務則是經營showgirl 酒吧。2011年4年,日日新星被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警方在當地的民事法庭提起訴訟,事由是該公司的showgirl酒吧違反了酒精牌照法令,因此要求取消這家酒吧的酒牌。2011年10月,日日新星因為無法向交易所提供全年的財務報告而被停牌。公司聘請的審計師無法出據審計報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公司主營業務之一的酒吧生意存在被吊銷酒牌的風險這件事,對編制會計報表所需要的公司“持續經營假設”產生了重大影響。2012年7月31日,公司的股票又開始進行交易。但很快又繼續停牌,直到目前,日日新星仍然因為無法向交易所提供經審計的財務報告而繼續停牌中。對於一家非上市的酒吧或夜店來說,因為酒牌的事情打官司可能對生意經營的影響還有限,公司也許可以另開一家新的酒吧,此外在訴訟判決沒有作出前,公司的酒吧生意還可以繼續經營下去。但對一家上市公司而言,這件事的意義則非同小可。長期停牌對公司的聲譽甚至正常經營都可能產生一系列的負面效應,公司的一舉一動更是暴露在公眾和媒體的眼皮底下。因此,對Magnum來說,作為港股第一支夜店股,廣告當然是打響了。從積極的方面來看,顧客們會因為Magnum是上市公司而認為這家公司經營的夜店更規範、安全、合法,Magnum也可以因此收取比別家店更高的入場費。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成為公眾公司確實更容易被監管機構關註,也許警署會更頻繁地光顧其夜店進行合規檢查,對愛夜蒲人士來說就成了掃興的事。現在,你還覺得夜店上市這事兒有意思嗎?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百樂門小艷紅 | 編輯:liyanglin | 責編:李陽林
一人分飾4角 還能每天留白一小時?
|
|
「各位小朋友,大家好!」這是公共電視兒童節目中扮演「水果奶奶」的他。 「歡迎收聽九點強強滾。」這是廣播節目主持人的他。 「劇團也適用波特五力分析??。」這是台大EMBA課堂上的他。 從電視藝人、水果奶奶、強哥、EMBA學生四種身份,如果兒童劇團團長趙自強持續把歡樂帶給大小朋友,同時要面對劇團經營管理,每天穿梭在不同平台、不同角色,他怎麼做到?「我真正感覺到劇團需要有系統的規畫是在二○○三年!」歡樂的基礎,來自時間管理。 趙自強在二○○○年創立如果兒童劇團,剛開始,就像大多數藝人開餐廳當副業,他也抱持著把開劇團當副業的心態,找了很多人,卻不知道要他們做什麼? 除了劇團外,他仍主持節目、拍戲、接通告,把各種角色全攪在一起,甚至沒意識到劇團每月龐大開銷,是一筆沉重負擔。 就這樣度小月到了二○○三年,突然爆發SARS,一夕間劇團的票全賣不出去,所有演出取消,劇團爆出上百萬元虧損,面臨創團以來最大危機。 三色管理行事曆,輕重緩急一目瞭然 不得已,他一度想把房子退租、解散劇團。那段期間,雖然他的電視、廣播通告繼續接,但劇團停擺他無戲可演,也讓他靜下心思考,他首度意識到自己與劇團之間,時間安排出現問題。 「當時我的行程全部由經紀公司助理幫我打點,助理只在乎我上電視、主持、廣播、晚會的機會,卻沒有把我在劇團應該要有的時間排進去。」個人與劇團之間聯繫出現斷點,他常東奔西跑浪費時間,他心想,一定要把「斷點」連起來,改變這種「橋歸橋、路歸路」的安排方式。 很快的,SARS風暴過去,大小朋友們陸續回到劇場,他決定先處理「斷點」。第一步,他把行事曆的主控權從經紀公司手中拿回;然後,他與劇團工作人員討論,建立「三色一框」管理法。 「所謂的『三色一框』道理很簡單,就是透過顏色來分辨事情的大小、重要性、輕重緩急,」他說。如果當天有外出行程,助理會把錄影、與外部單位開會時間儘量一氣呵成,不浪費交通時間。有了三色一框提醒,他每天離開劇團前,只要看一眼上面有幾種顏色,心裡對明天事情輕重緩急就一目瞭然。 此外,這幾年他也利用手機的App,追蹤每一個專案最新發展。「我們會為目前進行中的每個專案開一個App群組,所有參與的人員,會把新的動態或注意事項放上去,讓大家都看得到,」他說。 App群組管理,一次追蹤十五個專案 一個人的行事曆執行起來很簡單,但一群人的行事曆怎麼管理就是學問。現在他會把劇團的年度行事曆寫在公司一進門的大看板。如果有十五個製作,就有十五個專案管理負責人,隨時透過App瞭解進度。 透過三色一框及App管理,劇團的營運逐漸上軌道,但他卻提醒自己保有「留白」。 「行事曆是規畫該做的事,但不應該把每天的行事曆全部填滿,因為規畫不就是為了想省下更多時間,把時間用在更值得浪費的事情上面?」他說。 與一般主管把行事曆排滿不同,他通常在會議與會議之間,或是劇本寫作的片段,空下一到兩個小時,到附近的舊書攤、公園,甚至什麼都不想就是逛逛、發呆。「有一次我利用會議之間的空檔到附近走走,不知不覺間走到一排矮房子旁,屋前楊柳被風輕輕吹起,一位滿臉白鬍鬚的老先生迎面走來,看了我一眼,當下我以為回到六、七○年代的台北。」他從中獲得靈感,寫下《你在對我眨眼睛嗎?》劇本。 趙自強知道,劇團透過管理可讓運作上軌道,但若過分強調SOP(標準作業流程)就會失去感動,故事與生命需要「意外」才會動人。他善用方法換得「留白」時間,成為創作持續下去的動力來源。 |
|
雷公聊蘋果:顛覆還能怎麼玩? 雷公投資筆記
http://xueqiu.com/9987866486/28507849喬布斯時代的
$蘋果(AAPL)$ ,它顛覆了個人電腦、顛覆了版權音樂、顛覆了移動電話、開啟了移動互聯網盛世……蘋果的每一次顛覆行動,幾乎都是重構行業規則。因此,很大程度上說,蘋果是個人消費領域的顛覆者和締造者,而且它必須繼續它的顛覆行動。這是蘋果的投資者願意看到的,並且我認為蘋果能夠做到。
目前雪球上網友的主流意見大多還侷限於手機、iOS、Carplay這類「舊事物」,我找了一圈似乎沒有發現更多關於蘋果的有想像力的文章。從我過去發表的許多質疑蘋果的文章來看,似乎我是個蘋果空頭,其實我是個鐵桿果粉,甚至是腦殘粉,甚至我為了打探敵情還特地捨棄iphone用上了Mi3!
我拍腦瓜地認為蘋果一定在醞釀一件大事,這家企業的基因決定了它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公司。不論喬布斯在與不在,蘋果就是一個「Trouble Maker」。好,下面說說我的階段性觀點。
從收集的公開信息上看,我認為蘋果目前有幾樣東西是存在顛覆可能性:
其一,是Siri(聲控)相關的延展;
其二,是指紋相關延展。
這二者有一個共通性,即「
生物特徵控制技術」!
據我不是很靠譜的研究,我認為未來10年生物技術將成為科技革命的先鋒。生物技術將進入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首當其衝的商業化途徑應該是
消費電子和數字醫療兩個領域。從蘋果的基因(發展史)來看,這家公司具有強大的整合創新能力,它喜歡(或擅長)把一件看似遙不可及的技術很快的商業化,能夠把看似「彫蟲小技」的東西發揮到極致。iPhone5s上出現的指紋技術看似可有可無,真正使用它的人可能都未必能夠想像出來Touch ID還能怎麼玩……但它已經給投資者一個明確的信號——
生物技術開始進入消費電子領域,這次的主角依然是蘋果!
以下是在雪球中搜索到的一些關於蘋果生物技術的鏈接,挑選一些羅列出來:
《蘋果發佈iOS 7.1更新 支持CarPlay》
http://xueqiu.com/S/SIRI/28140144《蘋果Siri可蒐集用戶所在地點進行智能化服務》
http://xueqiu.com/S/SIRI/28309910《蘋果新專利劍指下一代Siri 將會配置傳感器》
http://xueqiu.com/S/SIRI/28297424《蘋果新專利支持房間定位功能 Siri或成全能管家》
http://xueqiu.com/S/SIRI/28322908《指紋識別、藍寶石被蘋果買斷》
http://xueqiu.com/S/AAPL/28266768《蘋果新專利:利用生物特徵傳輸文件》
http://xueqiu.com/1139467579/28075990《蘋果官方告訴你,Touch ID是怎麼保護數據的?》
http://xueqiu.com/S/AAPL/27887652《蘋果16個月收購了23家創業公司!》
http://xueqiu.com/7718291643/27992590不必點看內容,光看這些新聞的標題,就能得出一個相對清晰的邏輯:蘋果正打算用生物特徵控制技術統治世界!信不信由你,反正我寧可信其有,我相信蘋果有能力做到。因為,「蘋果出品,必屬精品」!
生物特徵控制技術具有很多優勢,能夠把人的生理獨特性發揮出來,產品的差異性因此由用戶決定。也許未來的手機顏色可以隨著使用者的心情來決定,也許手機可以根據你的聲音、體溫甚至是眼神來與你互動,也許那玩意就不應該叫「手機」……一旦把生物控制技術的應用場景打開,這個想像空間非常非常大。好吧,具體的想像空間交給業內專家,我不懂技術,但不影響我的邏輯判斷。
如果這個假設是成立的,行業趨勢上也合乎邏輯,那麼,只要蘋果把產品做出來,以蘋果的美學水準,這種很「高大上」的設計一定會讓上流社會和中產階級為之尖叫,正如
$特斯拉電動車(TSLA)$ 熱賣一個道理——從歷史上看,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任何時期,時尚潮流總是由上至下傳導,幾乎難有逆勢的情況。蘋果和特斯拉從高端做起是完全順勢的,而走屌絲路線的小米、比亞迪試圖逆流而上幾乎不可能,當然啦,雷軍的口號就是「得屌絲者得天下」,這與產品定位有關,不細說。
總之,蘋果的定位已在iPhone5c的定價策略上表明了姿態——小眾+高端。從那時起,我再也沒有幻想過蘋果會出廉價產品,公司擁有全世界最靚麗的現金流和資產負債表,目標只有一個:顛覆還能怎麼玩?
扯遠了,回到正題。如果「
生物特徵技術在未來10年會得到普及」這一假設成立,那麼毫無疑問蘋果已經率先進入了這個領域。這個領域的想像空間非常非常大,那麼,作為投資者如何享受這一盛宴,這才是我最關心的問題。按照前面敘述的邏輯路徑,順藤摸瓜,與蘋果相關的一系列技術公司應該具有聯動性:
$GT Advanced(GTAT)$ :藍寶石供應商;
$Nuance(NUAN)$ :Siri語音技術提供商;
$Synaptics(SYNA)$ :指紋識別技術供應商;
$InvenSense(INVN)$ :體感動態控制技術供應商;
感謝雪球這麼好的平台,有不少大神已經做過了大量研究,我就省去了許多體力活。具體的文章讀者自己搜索。
下一個問題:風啥時候來?
嘿嘿,風來之前圖形會告訴我!
走路去看北京車展 中國汽車市場還能火多久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0122在北京車展上,眾多車企紛紛拿出激進的賣車計劃,他們認為中國汽車市場仍將保持強勁增長。在中國各主要城市紛紛限牌、霧霾久久不去的背景下,這個願望能實現嗎?
兩千餘家參展廠商,1134台展車,23萬平方米展出面積,118台全球首發車。2014北京車展儼然已成為全球車企不可缺席的展示場。
眾車企們對北京車展如此捧場,主要得益於中國連續五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產銷市場。在車展上,車企們拿出的2014年銷售計劃高得令人咋舌。但在現場,人們對為車展站台的「都教授」和車模們的熱情,要遠勝於看車。
在中國各個主要城市陸續宣佈限牌之後,加上霧霾久久不去,中國汽車市場能夠繼續維持高增長嗎?
「看車? 我才不想看什麼車呢!」
2014年北京車展的主題是「汽車讓未來更美好」,但是從2014年4月20日媒體日開始,就不是那麼美好。
約從早上7點40分開始,大大小小的車輛就被堵在北京新國際展覽中心周邊的公路上動彈不得。為了能趕上最早從9點開始的發布會,人們陸續下車步行。輔路和人行道上,提著公文包、扛著器材包的人們,速度比汽車快多了。
在通往車展的入口,一位電視台的記者被人搭訕,「5000塊,把你的車展媒體證賣給我,可以嗎?」想想還要完成發稿任務,這位記者拒絕了,事後被他的同事調侃。
車展一證難求,是因為在車展正式開始之前,網上流傳一份將會出現在車展的明星名單,包括蘇菲·瑪索、貝克漢姆、金秀賢、李敏鎬、林志穎等。粉絲們聞風而至,更多人是靠著在展館外轉悠的「黃牛」刷參展商證、媒體證,甚至搭梯子進入展館內。
4月20日上午11點30分,W2館,現代汽車發佈會,因飾演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的男主角「都教授」而在中國大陸走紅的韓國明星金秀賢,原定將抵達現場。
W2展館提前一個多小時關閉了入口,有保安舉牌提示,「因館內觀眾眾多,暫停入場,請到其他展館參觀」。
「我的手機差點就被搶走了!」現代汽車的展台,需要憑手機短信才能簽到入場,入口被粉絲層層包圍,一位媒體記者舉著自己的手機喊著「我有短信,讓我進去」,馬上從周邊同時伸出幾雙手來要奪她的手機。
待她收回手機擠到入口之後,又有人開始哀求她轉發短信到自己手機上。入場五分鐘後,這位記者覺得現場太危險,決定離開。事後發現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由於現場人太多,達不到安全級別,公安指揮部門要求取消金秀賢的發布活動。下午,「都教授」忽然出現在現代展台,不過,只是簡單地和周圍觀眾打了個招呼,3分鐘後他便離開,讓聞風而至的粉絲們又撲了個空。
中午,在展館W區和E區中間的露天通道中,擺著很多個印著韓國明星、有著「長腿歐巴」外號的李敏鎬的易拉寶。南方週末記者聽到一位女粉絲一邊跺腳一邊和她的朋友通電話,「都教授來不了,我都想哭了。看車?我才不想看什麼車呢!」
激進的車商
「雖然我的名字叫伊原保守,但我相信我所規劃的中國戰略絕對不會『保守』。」2014年4月20日上午9點30分,豐田汽車副社長伊原保守說。
2013年豐田在中國的銷量為92萬輛,2014年提出突破110萬輛、進而逐步實現年銷量200萬輛。豐田的目標是在中國市場力爭實現日系品牌第一、各大品牌中市場佔有率第三。
伊原保守認為,目前全球汽車年產銷量約8800萬輛,中國佔到2200萬輛。他預計未來全球汽車產量將達到1億輛,在新增的每年1200萬輛產銷量中,將有800萬輛來自中國。
同樣樂觀的還有通用汽車。通用汽車預計2014年中國汽車市場銷量將同比增長8%左右,從2013年的2220萬輛提升至約2400萬輛。到2020年中國車市年銷量將在3300萬至3500萬輛之間,大約為屆時美國車市的兩倍。
通用汽車總裁丹·阿曼(Dan Ammann)與通用汽車全球執行副總裁兼通用汽車中國總裁錢惠康(Matt Tsien)宣佈了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投資與發展計劃。2014至2017年期間,通用汽車在華合資企業將計劃投資約120億美元,以加快產能擴張以及新產品開發。
參與這場擴張競賽的還有大眾。4月19日,大眾汽車集團董事會主席文德恩宣佈,至2018年大眾汽車將在華投資182億歐元;大眾汽車在華經銷商數量將從目前的近2400家增至3600多家,擴大50%。
中國汽車市場為何會繼續保持高增長?錢惠康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中國消費者生活水平還在提高,還有很多潛在客戶未來會購車。據通用中國統計,通用汽車在中國的銷量中,約70%是第一次購買,30%是置換和重複購買,將來這個比例會倒過來。
在汽車評級機構J·D·Power於2014年4月19日舉行的頒獎活動中,其全球總裁Finbarr O'Neill認為,中國汽車市場在2014年會有11%的增長,其中輕型車將達到2430萬輛,乘用車為1890萬輛,同比增長13%。
他認為中國汽車市場增長的動力在於:中國內地經濟在不斷發展,包括二三線城市,人們口袋裡的錢也越來越多,過去一些買不起車的地方,現在也有這樣的消費能力。另外,中國汽車市場的滲透率較低。
中國公安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汽車保有量為1.37億輛。
如果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真如上述車企和機構所預期的那樣繼續以每年2000萬輛以上的數字增長,難以想像中國的交通、環境狀況將會怎樣。目前,已經有北京、上海、廣州、貴陽、杭州等城市對汽車實施限購,以控制城市汽車保有量。
但汽車產銷量的增長還在繼續。據中汽協的統計數據,2014年1-3月,中國市場上乘用車共銷售486.95萬輛,同比增長10.09%,增幅略低於上年同期。同期外資品牌的增速基本都高於這個平均數,豐田增長了23.4%,福特增速更是高達45%。
電動車的未來
「特斯拉已經在中國交付電動汽車?」通用汽車總裁丹·阿曼居然對此消息表示驚訝。通用汽車一直對電動汽車保持謹慎態度。
他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電氣化或電動汽車在產能中所佔的比例會有多少,歸根到底由消費者的需求決定。電動汽車還和整個監管的政策和環境相關;與基礎設施的覆蓋程度,包括充電設施的完善等也有關。
豐田汽車在中國則將繼續他們既有的混合動力汽車路線。在此前的博鰲論壇上,豐田中國執行副總經理董長征曾表示,自己也不知道混合動力向純電動過渡要多長,就好像不知道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要多久一樣。
大眾、寶馬、戴姆勒等德國車企則將更多注意力轉向電動汽車。寶馬純電動汽車i3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跑車i8在北京車展上亮相。除了和比亞迪合作推出的騰勢電動汽車,奔馳還推出了第三代Smart電動汽車。
2014年,大眾汽車旗下的保時捷PanameraSE-Hybrid混合動力車型已經在中國上市,大眾汽車up!電動車和Golf電動車也將在年內先後上市,2015年,大眾汽車集團將發佈奧迪A3e-tron和Golf GTE兩款創新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新車型。
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也在試著擠入這個行列。比亞迪總裁王傳福在這次北京車展上表示,未來比亞迪將全面實施「542」戰略,「5」代表百公里加速5秒以內,「4」代表全面極速電四驅,「2」代表百公里油耗2升以內。
自從比亞迪混合動力車「秦」上市之後,人們對於比亞迪汽車取名不無調侃。這次王傳福索性一次性公佈了比亞迪的產品計劃——2015年將在上海車展推出新能源汽車「漢」,2016年的北京車展將推「明」。
王傳福在這次發佈會上拿「電子錶」和「機械表」類比,機械表時代大家都在比誰的表走得更準,電子錶時代可以以很低成本實現準確,電動車把機械時代的不可能變成可能。
不過,儘管比亞迪E6和「秦」終於在2014年初分別在北京和上海進入當地政府新能源車補貼目錄,但是電動車是否能成為顛覆性產品還有待檢驗。
建築股還能淘到金嗎?純吐槽貼,慎入~~ 吉普賽007
http://xueqiu.com/7580740929/29186472隨著一波波的下跌,市場對一些明顯的利好,反應卻是下跌,真是令人難以費解。
作為一名建築類工程師,從我自己的視角說說自己有一些瞭解的上市公司,歡迎提供更多的信息。個人現在不曾持有任何建築類股票,都是個人一些初步判斷,更多的細節歡迎各位球友完善,相互學習。
1.中化岩土
曾經我很看不上這家公司,但是前些是時候有幾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注意,曾經在雪球提醒大家關注。該公司的業務是岩土工程,主要是道路堆場一些處理。我們公司前幾年接了連云港以防波堤工程,設計費非常可觀,當時沒有注意。在今年,我們公司簽了1個高達1.2億的設計項目,主要內容是圍海造地。這些都是岩土工程的範疇,感覺未來這個行業存在井噴的可能,而且中化岩土市值不大,很富有想像空間。
2.北方國際
這是一家總承包公司,和我公司在海外項目上有不少合作。雖然現在項目不多,但是個人比較喜歡總承包這種模式,值得大家重點觀察。
3.蘇交科
這家公司的品質確實很一般,主要靠收購,但是市場比較偏好這類公司。
4.中國海誠
設計在輕工業還是有一席之地,但是從設計到總承包起步較晚。現在也在推股權激勵,感覺總承包可能沒有那麼容易。這麼多年,才那麼一點淨利潤,真是不敢恭維,希望以後有所發展吧!
5.中國化學
曾經是自己非常看好的公司,90%的項目總承包,實力不凡,市值也不算太大。現在煤化工雖已經獲批不少,但是像寶鋼湛江這樣的項目也大幅延期。我的做法還是且行且觀察,月報中發現,轉好,超預期再投資也不晚。
6.東華科技
是中國化學集團的子公司,總承包還不行。曾經有研報說,未來5年40%淨利增長,個人覺得完全脫離我的想像力。有了中國化學,我肯定不選東華科技。
7.中國交建
我就是集團下面的子公司的。公司現在轉型方向是五商中交,估值確實低的嚇人,4點幾倍市盈率。實力在同行裡,是佼佼者,發展已經到了瓶頸期,只能說低估,但是成長性應該不大。轉型恐怕也就說說,領導估計也就說說,實際麼就搞搞房地產啥的。。。。
8.中國水電
已經改名中國電建了,和中國交建一樣在國內處於壟斷地位,而且壟斷的更加徹底,一直看不上。
9.中材國際
現在處於下坡路,有點悲催~
10.中工國際
2013年業績平平,被殺估值殺的一塌糊塗。昨天居然跌停了,晚上出來還是一利好,難道是熊市的節奏?!利空,大跌;沒消息,小跌;利好,跌停?!這家公司品質不錯,股權激勵後,業績有望快速釋放,但是注意要扣除股權激勵費用。
互聯網金融十大模式,你還能再顛覆嗎?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91
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發展,互聯網金融企業崛起對傳統金融業的多個領域形成衝擊,並向金融業的核心領域拓展。
互聯網金融是依託於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工具而產生的一種新興金融模式,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P2P網絡小額信貸模式、基於大數據的金融服務平台模式、眾籌模式、網絡保險模式、金融理財產品網絡銷售等模式。互聯網金融因具有資源開放化、成本集約化、選擇市場化、渠道自主化、用戶行為價值化等優點,將對傳統銀行業務帶來巨大衝擊。互聯網金融為傳統金融機構及新興金融機構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NO1.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人氣指數:★★★★★潛力指數:★★★★★模式概述:第三方支付企業指在收付款人之間作為中介機構提供網絡支付、預付卡發行預受理、銀行卡收單以及其他支付服務的非金融機構。核心邏輯:支付擁有金融、信息雙重基因,很可能成為整個互聯網金融問題的核心。主要機遇:當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執行的還是支付功能,未來可能基於沉澱資金做理財業務、基於用戶的消費數據做信用分析、營銷分析等,將成為未來顛覆傳統金融行業的核心平台。面臨挑戰:在傳統支付領域時只需搞定銀行的情形已經不可能了,在移動支付領域,由於運營商的介入,第三方支付必須要與運營商、設備供應商建立起緊密聯繫,才有可能把握技術發展脈絡,從而整合支付資源,取得先發優勢。要想做到這一點,第三方支付企業的資金實力、技術基礎、公關實力都是缺一不可的。代表企業:支付寶、易寶支付、拉卡拉、財付通為代表的互聯網支付企業,快錢、匯付天下為代表的金融型支付企業。點評:第三方支付未來的發展將呈現多元化以及兩極分化,一部分好的企業會從某些具體的細分領域入手,搶佔更多的地盤和空間,知名度越來越大,品牌越來越被人熟知;而一些沒有明顯特色、戰略定位不清晰的第三方支付企業可能從規模上、品牌上越來越不被人熟悉,最終走向衰亡。NO2.P2P網絡小額信貸模式人氣指數★★★★★潛力指數★★★★★模式概述:通過P2P網絡融資平台,借款人直接發佈借款信息,出借人瞭解對方的身份信息、信用信息後,可以直接與借款人簽署借貸合同,提供小額貸款,並能及時獲知借款人的還款進度,獲得投資回報。核心邏輯:所謂P2P,模式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個互聯網平台通過網絡一端對接有小額借款需求的人,一端對接有理財需求的人。拆成兩半就是一個理財平台加上一個小額貸款平台。主要機遇:小微貸款因其成本過高讓銀行敬而遠之,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這一切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有效的技術手段和創新的服務方式為高效滿足龐大普通個體的金融需求提供了可能。這些普通個體往往能貢獻更高的收益率,因此對金融機構來說由他們組成的集群所創造的財富將是一筆巨大的寶藏,互聯網和數據就是關鍵的「尋寶圖」。面臨挑戰:處於無准入門檻、行業標準、主管機構的三無狀態,根本原因在於我國沒有完善的個人信用評級機制。P2P公司很難找到比較可靠的個人信用評分,不得不把自身的商業模式做「重」,不僅要提供像國外的P2P公司般的服務,還要通過線上、線下等手段去獲得客戶的信用評級,實際上做了產業鏈上多個環節的事情,這對於企業來說非常不利。點評:國外典型的P2P,像美國的prosper和lendingclubP2P公司,不具有擔保功能,是純粹的平台,不介入到交易中,出借和借出方直接交易。國內有些P2P為了吸引用戶,先把借款打到平台賬戶,在監管方面還處於空白狀態,不符合規範,可能出現卷錢跑路的風險。國內信用體系不完善,僅僅靠線上評估難度很大,如果我國的個人信用評級方面的金融基礎設施更為完善,那麼P2P會呈現更加百花齊放的局面。NO3.眾籌融資模式人氣指數★★★★潛力指數★★★★★模式概述:所謂眾籌平台,是指創意人向公眾募集小額資金或其他支持,再將創意實施結果反饋給出資人的平台。網站為網友提供發起籌資創意,整理出資人信息,公開創意實施結果的平台,以與籌資人分成為主要贏利模式。核心邏輯:在互聯網上通過大眾來籌集新項目或開辦企業的資金。主要機遇:是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融資方通過眾籌融資的平台發佈自己的創意、項目或企業信息,互聯網用戶根據自己的判斷來用金錢投票,少量的資金就可以成為一個企業的股東。對創意的提出者或創業者來說,他們的創業成本更低,眾籌融資能更好地促進創新創業。臨挑戰:我國的相關法律還跟眾籌融資的方式有衝突,因此,眾籌模式在我國面臨很大的法律障礙,他們只能在夾縫中找機會,逐漸演變,最後往往成為產品打廣告或者新產品試用的平台。必須嚴格遵守規則,如果作為公募,股東人數不能超過50人,不得向非特定人群募資,不得承諾回報,如果是私募基金還要至少100萬以上的起點。代表企業:國外最早和最知名的平台是kickstarter,國內有點名時間、眾籌網、淘夢網等。點評:眾籌融資的發展被認為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用個人力量就能完成,不需要提案多技術門檻的產品,支持者的成本也比較低,在最初更容易獲得支持;第二階段則是技術門檻稍微高的產品;第三階段是技術門檻較高,甚至需要小公司或者多方合作才能實現的產品。目前我國的眾籌融資基本處於第一個階段。NO4.虛擬電子貨幣模式人氣指數★★★潛力指數★★★★模式概述:虛擬貨幣是一種計算機運算產生或者網絡社區發行管理的網絡虛擬貨幣,可以用來購買一些虛擬的物品,比如網絡遊戲當中的衣服、帽子、裝備等,只要有人接受,也可以使用像比特幣這樣的虛擬貨幣購買現實生活當中的物品。核心邏輯:雖然電子貨幣是因應電子商務而崛起,但未來電子貨幣將逐步取代現有貨幣的部分功能,因為電子貨幣具有高度的便利性,而貨幣的產生主要原因就是便利人們的生活。主要機遇:第三方公司推出預付費卡、Q幣這樣的虛擬貨幣可以刺激消費,而不是去發展成貨幣可兌換的東西,消費實體貨幣的感覺非常強,而消費虛擬貨幣跟信用卡類消費的感覺類似,可以刺激消費。面臨挑戰:一些虛擬貨幣發行量太大,導致這個幣種在其流動的領域膨脹,嚴重還會導致公司破產。像比特幣早期只是在線商戶使用,但後來線下實體商戶也開始接受,還有兌換的比例,政策監管起來會更加強,國家認定是非法,不允許進行實體交易。虛擬貨幣可能對貨幣體系產生衝擊,因此監管會很嚴格。代表企業:國外的比特幣、亞馬遜幣、Facebook幣,國內的Q幣等。點評:像騰訊的Q幣、亞馬遜幣跟比特幣不一樣,它是一個封閉運行的虛擬貨幣,不能隨便拿到市場上購買其他商品,也不能兌換成現金,對實體經濟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並且成為騰訊和亞馬遜的收入。像比特幣這樣的虛擬貨幣雖然天生就是要取代主權貨幣,但在可預期的將來可能性不大。NO5.基於大數據的金融服務平台模式人氣指數★★★潛力指數★★★★★模式概述:這種模式通過打造類似去哪兒這樣的金融產品垂直搜索引擎的方式,把有借款需求的個人和有放款需要的中小銀行和小貸機構在一個平台上進行對接;然後通過廣告費或者交易佣金的方式獲得收入。核心邏輯:各類銀行和小貸公司進行垂直搜索,為其帶客戶的模式。主要機遇:這種模式不存在太多政策風險,主要原因是資金流不經過中介平台。簡單而言,這些金融垂直搜索,其實就是給銀行帶客戶的一個市場外包渠道,賺的主要是銀行和小貸公司的市場費。面臨挑戰:由於很多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上提供新型金融服務的從業人員往往是互聯網行業出身,對金融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做的事情還停留在用戶體驗等表面的層面,沒觸及金融較深層面的內容。未來客戶的需求會越來越專業化,這些企業如何抓住這些更深層次的需求,需要進一步下功夫。點評:我國的金融服務業還不發達,借貸業務、理財業務等都非常落後,一些企業針對當前金融服務的不足,從金融業務流程裡切割出一塊細分的領域,進行精耕細作,慢慢地獲得了越來越多客戶的認可。
NO6.P2B模式第一個網站是叫FundindCircle,這個模式就是引導個人向小企業提供貸款,它不做資金的集中,它只做一個中介,專業團隊對這些融資的小微企業進行評級,評級直接對應它在平台上的借款利率,評級低的借款利率就高,評級好的利率就低一些,所以分成四檔,分別對應一個借貸款的個人利率,通過競標實現交易。NO7.互聯網銀行模式(InternetbankorE-bank)是指借助現代數字通信、互聯網、移動通信及物聯網技術,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等方式在線實現為客戶提供存款、貸款、支付、結算、匯轉、電子票證、電子信用、賬戶管理、貨幣互換、P2P金融、投資理財、金融信息等全方位無縫、快捷、安全和高效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機構。互聯網銀行的便利性、高效性將給傳統銀行帶來較大的挑戰。NO8.互聯網保險模式主要指對網絡虛擬財產進行投保,沒有線下渠道,是服務互聯網及相關產業的保險服務平台,比如眾安在線只銷售運費險以及未來設計的虛擬物品投保等。NO9.互聯網金融門戶模式在互聯網平台上銷售金融產品。在淘寶理財和保險這些平台上,客戶能通過網絡查詢、瞭解、購買各種理財和保險產品。與原來的線下購買相比,網絡理財、保險更加便捷、透明,門檻也相對降低,並能及時根據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提供不同的產品組合。
NO10.節約開支方案模式BillShrink公司主要是幫用戶做節省開支的方案,它提供的服務包括六大類—信用卡、手機、電信、汽油、存款和商業信用卡。這個模式在中國未必適用,但它的思想值得學習,它不單純是為了省錢,而是設身處地考慮了用戶的真正需求。
產業體檢》追逐低成本 還能有下一個三十年? 台商升級轉型 不能再等了
|
|
自從產業結構調整後出走,台商逐水草而居,三十年過去了,我國對外投資主要地區仍在東南亞等技術密集的國家。這到底是為什麼? 台灣能夠在越南反華的燒殺擄掠中,趁勢轉骨嗎? 撰文‧楊卓翰 「出去的,就回不來。」越南的排華事件,不但給台商一堂震撼教育,台商在外被打劫、被燒掠,是否也能帶給我們「安穩」的台灣產業一個啟示? 「越南這次的事件,是給整個台灣一個反思的機會。因為,這絕對不是單一事件那麼單純。」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楊家彥語重心長地說。他分析,越南暴動有政治和經濟兩個層面。「越南的仇華事件,一方面是中國、美國兩個大國在東南亞勢力的反動。隨著兩大強權決心在亞洲擴張勢力,這類的事件一定會一再重演。」楊家彥分析。 楊家彥指出,以成本分析,越南的暴動也反映當地的勞工意識抬頭,乃是外資在當地長期壓低薪資及生產成本的反作用。這代表,逐成本而居,為台商帶來的競爭優勢已經越來越少,建立在低廉勞力的利基,在未來只會消失殆盡。「所以,台灣產業應該怎麼走?我們應當趁這個機會好好檢討。」不升級 台商還是愛廉價勞工越南台商的歷史因素,可以追溯到台灣產業在八○年代出走時開始形成。楊家彥分析:「當時因為新台幣大幅升值,並且開放中國投資,讓台灣的紡織、石化等工業外移。」因此,當時出去的企業,主要瞄準的都是成本低的國家。 「但是三十年過去,台灣的對外投資結構並沒有改變。」楊家彥說。打開台灣在全球的投資地圖,會發現除了中國,在東南亞等低成本國家,仍是台灣的投資聖地。「我們的對外投資國,永遠都是薪資相對落後的國家為主,」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也指出:「這代表企業對外投資的目的,都是取得廉價產能。」從中國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台灣走的都是同一條老路:勞力密集。 反觀韓國,主要對外投資國已經移往歐、美等市場,取得的是技術、品牌,這都有助於提升產業的附加價值。台灣在八○年代進入中國,而隨著現在中國工資成本狂飆,越南,成了我們最大投資國。過去十年,台灣投資越南就佔了兩百億美元,遠遠超過我們在歐、美、日本的直接投資。 搶低價 永遠有人比你更凶更快不過,就連越南的勞動力成本也在上漲、勞工意識也正在抬頭,台商又該怎麼辦?水往低處流,台商協會講師劉芬進就表示:「如果台商在越南過得不好,他們很快會撤離,畢竟還有印尼、柬埔寨、寮國、孟加拉、非洲等廉價勞動力國家。」低成本不是台灣的優勢,這樣逐水草而居的競爭只會更激烈。中國這個過去的世界工廠,在低成本國家攻城掠地的速度比台灣更凶、更快。越南現在工資約為中國的三分之一,但中國在越南並未大量投資,投資金額只在越南的外國投資排名第九,是台灣的十分之一。為什麼?因為中國早就瞄準比越南更便宜的非洲。 五月十日,就在越南排華暴動前夕,中國最大的女鞋華堅集團就宣佈,將投資二十億美元在衣索比亞設鞋廠。中國企業跳過越南,因為那裡工資是中國的三分之一,但是非洲是四分之一!中國總理李克強五月訪非洲時,更承諾對非洲的直接投資將在二○二○年達到一千億美元。 沒誘因 產業轉型成效不彰「中國的策略很明顯,他們不只是以低成本為目標,還有市場導向。」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林建山分析。「中國近年在中亞、歐洲和非洲投資很多,這是因為他們瞄準歐洲市場,直接從生產地進到最終市場。」因此,「台灣政府也應該拿出整體投資策略,不要再只是以成本為考量,逐水草而居。」林建山說。「更重要的,是要讓產業升級、轉型,不要再抓著低廉成本的環境才能存活!」但是台灣產業為什麼三十年來,還是沒有升級?「因為台灣的環境太安穩,企業轉型的誘因不夠。」林建山直說。他所謂的安穩,就是指台灣穩定的新台幣匯率。每次看到新台幣匯率升,就會有企業大老在記者媒體前吐苦水,要央行總裁彭淮南為廣大出口產業著想,維持低新台幣匯率。 「這讓台灣有一個慣性思考:新台幣就是要便宜,否則台灣就沒有競爭力。」一家以出口為主的中小企業老闆坦言:「企業轉型,很多時候是逼不得已。安安穩穩的誰要冒那個險?」雖然中央銀行讓新台幣穩定,能夠讓出口產業喘口氣,但也等於讓本質不好的企業茍且偷生。 「企業習慣這種低波動的環境,自然很難思變。一旦薪資上漲,企業只好出走,就只能去中國、去越南。」這家企業主說。政府又沒有有效為製造業升級提供協助,或是給予政策方向,對外投資只為了取得廉價產能。台灣才會花了三十年,製造業走不出代工、殺單價、搶訂單的格局。 「用最低成本、最低價值,打低端市場,這真的是台灣要的嗎?」林建山質疑:「如果不是,政府為什麼不斷保護低毛利、低單價的製造業呢?應協助業者分攤風險,取得品牌、通路或技術。﹂林建山說。 二代接班 年輕一代不走老路「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產品。」工業技術研究院組長黃光華說。過去十幾年,黃光華專門幫台商輔導及升級,看過無數台商在轉型與故步自封中浮沉。他指出,現在其實正是台灣轉型的最好時機。 「當初很多出去的台商,現在因為新興國家薪資上漲,所以有很大壓力。」重要的是,「二十幾年了,很多中小企業現在準備二代接班。」黃光華說。「年輕一代的接班,很多都不想走老路。轉型需求其實很大!」而另一方面,以低成本為生產基地的主要考量,遭到的挑戰不只是像越南這樣的投資環境風險,來自市場的壓力,也逐漸讓許多台商思考轉型。「隨著歐盟和美國等先進國家的『綠色產業鏈』規定越來越嚴謹,產品的環保標準也越來越重要。」黃光華指出。 「像很多在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這種比較落後環境生產的,因為製程、水、電等環保管制不嚴,碳足跡(一步一步記錄製造產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或是有害物質未達標準,不合歐盟法規,恐怕進不了歐洲市場,現在非常緊張。」「當然有很多其實只想要就地升級,還是想守成,這種自然就不可能……」但是「如果企業主有破釜沉舟的決心,這就是引進自動化的好時機。」黃光華說,自動化正是台灣產業發展的方向,應該趁此機會好好結合。「如果企業主有心要自動化,做產業升級,那風險是很大的,投資額很高。政府應該要多輔導這樣的台商回台灣投資,在資金和技術面給予協助鼓勵。」楊家彥也指出,政府對中小企業應該要有不同策略。「不要再讓他們單打獨鬥,政府要建立共同平台,讓中小企業合作,並避免產業的過度集中,降低風險。」越南排華事件,台商雖然受到波及,但台灣能否把握機會,讓過去無法升級轉型的產業升級,甚至讓台商回台投資,不再流浪?這對企業主和政府,都是一大考驗。 台商投資首選中、越 30年過去 台商仍把東南亞 當投資天堂2003至2012年台灣對外投資概況 單位:美元 中國 當地投資金額978億 電子製造業、電力設備製造業、批發零售業等越南 200億 成衣紡織業、鞋業、食品、農業、橡膠業、機械業新加坡86億 投資貿易、金融保險、電子製造業美國 60億 化學製品製造業、電子製造業、金屬製品製造業印尼 21億家具業、紡織業、鞋業、貿易服務業及農業種植馬來西亞 19億 電子電機、紡織品成衣業日本 18億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金融及保險業、批發及零售業歐洲17億 電子、資訊業與軟體業、化學業等澳洲 4億 礦產資源加工、畜牧業柬埔寨 4億 土地開發、農業開發、木材加工、紡織成衣、製鞋業等非洲 3億紡織成衣業、進出口貿易巴西 2億 零組件工業、肉品印度 1億 機械貿易、資訊通訊業資料來源:經濟部、投審會 統計期間為2003至2012年 偏愛便宜勞工與避稅 —— 過去10年,台灣投資集中在中、越等製造成本低廉國家及避稅天堂,而韓國則集中投資在歐美,較貼近市場及技術 台灣 2003至2012年對外直接投資(FDI)金額 單位:億美元 中國 978.80 越南 200.80 英屬加勒比海 115.88 新加坡 86.61 美國 60.47 韓國 2003至2012年對外直接投資(FDI)金額 單位:億美元 中國 348.59 美國 276.14 香港 89.74 英國 70.60 荷蘭 64.44 資料來源:投審會、OECD、STATS |
為什麼我認為美股的牛市還能延續到2015年末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9641334對於美股的看法,點拾曾經在4月24日的文章中觀點鮮明的指出 「美股又到買入時」,認為這個5月應該是Buy in May而不是 Sell in May。回頭看,標普和道瓊斯已經創了歷史新高,納斯達克中的科技股也收復大量失地。一個多月的判斷基本是正確的。許多人可能會擔心,自從2009年以來,美股已經連續上漲5年了,美股是否要進入泡沫逃頂了?今天和大家分享GMO老大格蘭桑最新季度報告中關於美股走勢的看法,我也非常認同。
首先,他對泡沫的定義是超過兩個標準方差。用這個標準去看,過去100年人類歷史上出現了6次符合標準的大泡沫。分別是1929年的大蕭條之前,1965-72年的漂亮50泡沫,1990年的日本股市泡沫,1991年的日本房地產泡沫,2000年的美國股市泡沫和2005年的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每一次泡沫的結束都非常慘烈。其中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是一次全世界的資產泡沫,從美國房地產,到歐洲房地產,到印度文物,中國字畫等,全部進入泡沫階段。歷史上僅有的另一次全球資產泡沫出現在1929年。目前美國股市在什麼水平呢?1.4倍的Sigma,標普要上漲到2250點才會達到泡沫區域的兩倍Sigma。
美聯儲是獨立的嗎?格蘭桑同學笑而不語。他認為美國股票的波動來自於聯儲的貨幣政策,而美聯儲的動作有很明顯的總統週期(president cycle)。從1964年以來,每一次總統週期的第三年都有很大的正回報。從統計的角度看,如果你在總統第三年的十月買股票,第四年的四月賣出,你大概能獲得這個週期的所有回報。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為了配合選舉,如果經濟在第三年有任何問題,美聯儲都會出手相救。
查看原图還有一月法則。很多時候一月份市場的表現能預示一年市場的強弱。基本上一月前五個交易日能預示一月整體表現,進而預示整年市場表現。從統計的角度看,如果一月前五個交易日,以及一月整月都是上漲的,1932年以來發生了22次,平均2月到12月的2收益率是11.6%,只有一次低於平均,那就是1987年。同時有14次,前五個交易日和一月都是下跌的年份,最終市場平均下跌6.6%,只有1982年出現比較大的漲幅。要注意的是,2014年也是所謂的前五交易日和一月都整體下跌的 「down down」年份。而且也是總統週期中最弱的第二年開始。
為什麼這個法則還能有效?因為大家都不重視,覺得這種數據比較毫無意義。
對於未來兩年的猜測:1)今年2月到10月1日還是下跌的多;2)但是從10月1日開始到明年的4月甚至之後,進入最強的總統週期第三年,市場可能一路上漲,甚至標普突破2250點;3)到了選舉的時候,泡沫破滅,股價下跌超過一半,跌幅多大看美聯儲能做什麼
價值投資者應該在那個時候離開市場,執行嚴格紀律。
結論:我目前挺同意格蘭桑的看法。今年接下來的日子會進入震盪區間,許多公司還是要看盈利。但從一季度有62%業績超預期的情況,以及一季度極端天氣讓domestic demand的公司業績受損。我認為二季度業績會繼續超預期。未來股票會分化,提估值的階段過去了。然而美股還沒有到頭,無論是從統計學中的總統週期,還是經濟復甦的節奏,以及這一輪的科技創新。而疊加總統週期第三年的美聯儲明年加息時間最終可能低於市場預期。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