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爭產陳振聰涉嫌偽造龔如心遺囑案,將於四月下旬開審。風水佬能醫不自醫,一身蟻的陳振聰索性轉channel信耶穌,四月正式受洗。由種生基變成基督徒,陳振聰親撰信主見證,懺悔過去受「魔鬼」引誘,決心「改邪歸正」,插班信主,照樣獲大班闊太教友安慰支持,果然女人緣旺。丟佛像 本週一(三月四日)下午三時,陳振聰與三女子同現身中環威靈頓街,只見他和身穿棕色皮草短褸的中女雞啄唔斷,特別好傾。與三女道別後,陳振聰獨自行去附近停車場車走。過去曾擁有私人飛機、豪華遊艇以及全球限量生產的Maybach 62名車,如今官司纏身的陳振聰,改以車價三十零萬的環保電動車代步。事後陳振聰接受電話訪問,表示當日在中環所見的三女,同是教友。「我係同班教會姊妹飲茶聚會,大家分享吓見證鎹!」近大半年,定期返教會崇拜和聚會的他,一直接受林以諾牧師及劉少康牧師的輔導。陳振聰說:「我依家鰠林以諾牧師鮋『阡陌社區浸信會』上洗禮班,最近仲同牧師約緊時間,打算一齊返屋企拆『偶像』(佛像);不過有部分屬於我老婆鮋,依家我仲叫緊佢埋出鈬,一齊消滅鱓『偶像』。」做鰦大半世風水佬,陳振聰家中珍藏不少價值不菲的佛像,但他已決定全部打爛,不會轉送別人。 改名Peter 日前網絡討論區廣傳一篇陳振聰親自撰寫的信主見證文章,形容自己是過街老鼠,自稱信主後不再怕坐監。他在文中稱,去年三月,收到私人司機Henry(譚文華)送他《聖經》後被感動,並主動要求見牧師,開始信徒生活。 去年陳振聰獲教友陳婉華律師邀請,參加非洲蘇比牧師(Pastor Julius Suubi)佈道會,受感動長跪一小時禱告悔改,牧師更將他的英文名字由Tony改為Peter,證明他在上帝面前已經是「新造的人」。 有上帝倚靠,但陳振聰依然要面對四月二十二日開審的偽造遺囑案,加上之前被華懋集團追討二十億風水費,又被法庭凍結二億七千萬元資產,身家大縮水,更面臨破產坐監。 陳振聰決志信基督,但外界質疑他忽然信主別有動機,法律界人士指出,信教無助脫罪,也不是求情理由。 |
這兩天,一篇《不干苦逼的媒體,我去幹公關了!》以極高的頻率出現在我的各類媒體朋友圈中,並被冠以「含淚推薦」、「泣血推薦」等濕乎乎的前置修飾語。然而,從一個曾經在媒體界摸爬滾打6年多的前媒體人角度來看,我認為這篇文章還不夠好。原因是文章把重點都放在怎麼去「干公關」,而沒有講清楚媒體人如何「苦逼」。(註:在傳統媒體中,有三類工種,即:記者、編輯、領導。本文所稱「媒體人」僅指向前兩類工種從業人員)
媒體人苦逼嗎?這個問題現在看起來已經沒有疑問,但曾經,媒體人的確擁有過屬於自己的輝煌時光。《看天下》記者王曉的名篇《一個記者眼中的十年:當理想照不進現實》在互聯網上引發了廣泛共鳴——「十年前,平媒記者尚被視作『無冕之王』……十年前,他或許會不假思索地說,『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那一刻,你會看到陽光照在他的臉上。」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南方系」一路成長為傳媒標竿,與焦點訪談並列成為「中國媒體的良心」,《南方週末》更是被後人追封為「中國報紙當仁不讓的精神指針」。而在體育和科技等更開放的垂直媒體領域,八千足記的名頭霸佔著大街小巷書報亭的顯要位置,人們期待著李承鵬和周文淵、董路隔空鬥法;那時,「京城四大IT名記」甚至可以與雷軍丁磊開個三人飯局,和李彥宏一起玩殺人遊戲。
那個時刻,媒體人初嘗採編市場化的甜頭。用原南周著名記者,現騰訊網總編陳菊紅的話說,「那些金子一樣的日子,閃亮得讓人不敢相信。」有記者曾經這樣描述該報上世紀90年代的工資,「錢發下來了,還沒來得及存進銀行,下個月又發了。放在家裡,一摞一摞的。」
但「金子一樣的日子」終有結束的一天,1996年,中國報紙出版種數達到歷史最高值,之後便震盪下行。2000年後,伴隨著「有文明以來最不可思議的技術創新」,媒體生態被徹底顛覆,「個人第一次獲得實現其表達權利的技術經濟基礎」。在焦點氾濫的年代裡,人們對信源和信道的切換幾近秒殺,洛陽紙貴的故事鮮有聽聞,媒體人的好時光結束了。
「精神蛻化的背後,是收入的失落」
在那個黃金年代,編輯方三文尚被故鄉人稱為「巨大的傳奇」,而如今去做諮詢和「思想盛宴流水席」的孫保羅,也曾以「被貴州省封殺」的記者生涯而自鳴得意。
其實,第一個把媒體人拉下神壇的,正是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就在今年高考志願網上填報首日,一條新聞在微博上獲得掌聲如雷——《學生高考欲報考新聞學,採訪記者當場勸阻》,三聯生活週刊副主編李鴻谷說:「我理解,咱們這個行業,已由自嘲升級到自辱了。」
是的,幾乎每隔幾年,都會有一撥成長起來的媒體人痛心疾首的說,自己當年是如何被「新聞理想」忽悠上了不歸路。
比如我的一位好友徐君,以北外校學生會主席的身份畢業後,沒參加學校的推薦和分配,自己孤身一人下廣州,加入了廣日集團。幾年後,身為門戶網站編輯、開啟民智先驅,小徐自以為可以在同學聚會時一展風雲,卻被來自國家部委、央企、銀行的同窗刷了三觀,確切地說,是被同窗的月薪和SUV刷了三觀,自此閉門思過,再不敢輕言參加同學聚會。
媒體是一個奇特的行業,在大學畢業頭兩年中,幾乎沒有幾個行業的收入能與媒體相比。譬如在一線大報,只要肯勤奮做版,認真碼字,當一個月入近萬的編輯或記者並不困難;幾大門戶網站也很容易給畢業生開出6K以上的薪水。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當同齡人的薪水接連攀升時,媒體人的收入卻依然原地踏步。我已經見過太多新入行的菜鳥與幹過5年甚至10年的老手拿幾乎同樣薪酬的情景(收入差距不超過30%),在大多數行業中,這是無法理解的。
當然,我們可以從工資制度(傳統媒體實行低基本工資+績效,類似中介或銷售)、媒體廣告收入份額、媒體人力機制,以及那1999年設立的「出版文字作品報酬規定」等方面入手,分析媒體人「一眼萬年」的工資境遇。但更根本的、具有決定性的因素,並無關制度和貨幣,而是——這個行業的門檻太低了,幾乎趨近於零。
想當媒體人嗎?容易。只需打開最新一期南周,或者妖鹿山的跟貼,感覺到自己有「悲情潮湧、深邃遠方,勵志啟蒙不明真相的群眾,以在中國社會變革中留下自己的痕跡」的情緒時,你就已經是一個合格的媒體人了。沒錯,你可以不瞭解什麼是轉基因,中醫與西醫究竟有什麼不同,無需掌握什麼過硬的知識儲備、工作技能,也不需要任何培訓和傳幫帶,只要抱有一顆悲天憫人、憤世嫉俗的心,就跨越了這個行業的唯一門檻。
在此前的媒體生涯中,我幾乎每天都會問自己同樣的問題,如果在自己40歲時,已經熬不動夜寫不動稿,月薪還比新來的大學生高出一截時,領導會怎麼辦?
借用梁劍的話,直到今天,我依然對那些身居於斗室、擁擠於地鐵、嘆息於房價,但心懷中南海、指點釣魚島、快意平西王、發動鍵盤革命的戰友們心存敬意。
上船易,從良難
任何一個工作,都有其穩定態,在稿費方面無法彌補的,注定要從精神方面加以填充。雖然新聞理想和「公知」一樣,已經被無限趨近於貶義詞,但媒體人普遍的自我感覺良好,還是令社會其它階層難以望其項背的。
由於掌握更為頻繁、高效的發聲渠道,親眼見證輿論之巔和公司崛起,媒體人常常誤以為自己已經開過光,雄心萬丈之下是不接地氣的虛浮。這方面比較老的教訓,有曾經認為「所有人都該平起平坐」的劉韌。一個真實的案例是,我曾親眼看到某報社「內部創業」時,一位資深調查記者,拿著「收集中國最全的財報和研報,供用戶免費閱讀」的項目計劃書,意圖挑戰股吧和雪球。我想了想身邊哥們月薪20K都招不到工程獅的囧態,在心底默默為這位老記者點了一根蠟燭。
近兩年,媒體人轉型愈演愈烈,不是拉隊伍創業,就是從內容生產轉到了PR、CSR。雖然業界最有態度的妖鹿山內容團隊的領導們集體去做產品了,但偏偏還有不少媒體人在通往「當上領導,不用寫稿」的終南捷徑上一路狂跑,媒體是個適合鍛鍊不寫錯別字、快速吸收消化能力的職業,但是要想真切地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狀態,請你脫下吊兒郎當的背心褲衩,走出採編中心的大門,睜眼看看外邊的世界吧。
上週,領導讓我幫忙挑一下實習生,望著那些來自「985」和「211」的新聞系、傳播系簡歷,我想,當時你們報志願的時候,為啥沒碰到我呢?
一個月前,百嘉智匯的王挺與朋友任曉倩和黃光明共同合作的新項目魔漫印象近期成功尋得融資,項目估值2億,成功融資3000萬。該項目依託互聯網,並結合線下,開闢了一條新型O2O之路。
黑馬哥也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看到了朋友圈一個好玩的個人漫畫,還以為那兄弟自己在街邊畫完拍照片傳上來的,後來才知道,這是一個正在風靡移動互聯網行業的APP產品叫魔漫相機。出於好奇,自己玩了一把,然後悲催的發現,原來哥還可以更醜。
「研發這款產品的時候還是一年以前,完全沒有想到目前能夠火爆到現在這種地步。藝術行業本身已經存在了很多年,而且計算機和互聯網行業經過30年的發展也已經非常成熟,但是二者的有效嫁接並得到大眾市場的廣泛關注還沒有成熟的案例。」
說到藝術,黑馬哥還是有瞭解的,為什麼從藝術領域選擇了漫畫這樣的形式跟互聯網對接,黃總您讓戲劇怎麼想?讓文學怎麼想?讓音樂怎麼想?
「因為漫畫本身的娛樂特性,一般人對漫畫是不會拒絕的。這樣的嫁接更能貼近普通大眾的生活,形成主動傳播的效應。而且人們是有表達自己的慾望的,以前是通過文字、通過別人的圖片,現在有了另一種選擇。而且,我們都知道,手機上的時間是碎片時間,魔漫相機能夠在匆忙之間抓住兩點,使用簡單、快速產生結果,而且這個結果對很多人來說是個驚喜。」
談到漫畫,街邊有很多漫畫家,黑馬哥還曾經心血來潮畫過一幅,可惜……
「街邊漫畫有2個致命的弱點,一是時間太長,二是要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夠的時間安靜坐在那裡當MODEL,最重要的是,對於很多性格內向不太喜歡』秀』的人來說,這個事情還是蠻尷尬的,所以我們這個產品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快速便捷,私密性很強,在廁所也都可以拍照片作漫畫。」
作為一個移動互聯網的新產品,毫無疑問,魔漫相機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受到了很多用戶的認可,但是作為創業項目,黑馬哥還是非常關注它長線發展的盈利模式問題。
「目前來講,受到用戶的認可是我們團隊最大的收益,因為移動互聯網本身是一個高速發展的行業,對商業模式的探索也是在不斷的摸索中,而且我們現在也已經在跟中國電信在洽談合作,魔漫相機以後的盈利模式應該也會越來越清晰。」
有了前段時間3000萬資金的注入,黃光明魔漫相機團隊能夠將更大的精力放在產品完善和用戶需求滿足上,同時他表示,「產品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後的困難在滿足用戶需求上」。
市場的反應永遠都是非常靈敏,一個產品引起廣泛關注,市場上會湧現出各種各樣的競爭產品,這個問題黑馬哥明白,魔漫相機團隊同樣心知肚明。對於後來者,黃光明持這種態度:
「任何一個行業都不可能一家獨大,就拿微信來講,4個億的用戶仍然不能威懾競爭者,來往、易信等產品不還是鑽了進去。但是,抄襲是不行的,抓住自己的特點,差異化發展才行。互聯網創業不能急躁。」
回想自己的創業過程,黃光明有些話想要跟創業者說。
「這不是我第一次創業,以前我在微軟工作過,做過風電項目、綠色照明項目,也做過全球性的設計大賽,都是大項目,聽起來很誘人,但是都沒有魔漫相機這個項目做得踏實,受到這麼多普通用戶的認可。大項目誘惑大,但是風險大,成功幾率小。一些面向大眾的小項目到用戶手裡不貴,又能解決實際需求,成功幾率反而比較大。」
「作為一個創始人,首先為人要正,正直、正氣,人品要好。只有自己正了,才能聚攏一個好的團隊,所有人為一件事兒努力,沒有私心雜念。一個事業走的多遠不在於計謀,而是在於真實。」
分享到這裡,黑馬哥依然沒有找到自己在魔漫相機上變醜的原因。但是,總結來說,魔漫相機能夠取得現在的成就就在於把主動權交到了用戶的手裡,用戶學習著怎麼用這個產品,開發這個產品到最後主動宣傳這個產品。但是,黑馬哥有一個擔心,再好的產品如果沒有人買單,這也不是成功的創業項目,套用電影行業的一句話就是,「叫好不叫座」的事情也是屢屢發生,魔漫相機團隊,還是應該在贏利點上做些功課。
不是有句話麼,不以賺錢為目的的創業都是耍流氓!
| ||||||
政府攔路港視開台一波三折,一批由無線過檔投王維基的藝人被迫到走投冇路;當DaDa的前度、大隻仔李雨陽已轉行賣雞!由藝人變雞販,送貨派傳單一腳踢。至於開曬聲要賣錶賣車賣樓套現的艾威,已決定以半百之年拍全裸戲,賣埋身!拖喼送貨 唔想人停口停,李雨陽早於今年初已鋪定後路,聯同三個圈外朋友,合資搞網上雞檔,出售一款叫「原味雞」的有機冰鮮雞。為減低成本,轉做雞販的李雨陽放下身段,親自做埋送貨,希望借自己僅有的明星效應招客。「初頭開檔,李雨陽為咗賺得一蚊得一蚊,客人訂一隻雞佢都照送貨。因為要慳,所以唔租貨車,每次送貨都係自己攞住啲雞去搭港鐵。」知情者爆。還未拍完港視劇《大眾情性》的李雨陽,上週六(三月十五日)趁無通告,即抽空返去位於觀塘區工廈的冰鮮雞工場幫手。過不久,便見他拉住個大喼行去附近港鐵站。原來當日李雨陽約了客人在港鐵站交收,其間又主動教客人如何煮雞,有紋有路。 目標回本 送完貨返工場,轉個頭又攞住一大疊宣傳單張,出動到附近的瑞和街街市派。其間有接過傳單的師奶覺得眼前這個高大「雞佬」相當熟口熟面,一臉疑惑,但李雨陽不單沒有尷尬,反而食住上,落足嘴頭推介。記者上前訪問,李雨陽說用了六位數字投資,包括做宣傳及買密封包裝用的機器。至於一日究竟賣到幾多隻雞?他說:「而家一日賣六、七十隻,今年目標係一日賣四百隻,咁先回到本。每日香港市場可以消化二十萬隻雞,我哋希望將來可以做到佔市場百分之一,即係每日賣二千隻。」轉營做雞販,李雨陽放下自尊還要犧牲健碩身形。「自從做咗賣雞,我成日要向朋友推介搞試食,食到自己都肥咗廿磅。」 名廚代言 有機飲食大行其道,有名廚周中師傅做代言的「原味雞」來自東莞有機雞場,強調無激素之餘,賣點是「雞有雞味!」,售價每隻要八十八元,價錢比市場上普通冰鮮雞貴一倍。 艾威狂操等剝 李雨陽賣雞,身為港視烈士的艾威,在前冇去路之下,亦一股作氣。已經五十五歲的他,決定於下月開拍,與周柏豪合作的新片《陰陽大酒店》中全裸上陣,一脫求生。因為要剝,艾威近日更的起心肝搵老友錢小豪做教練狂操,銳意在一個月內減十磅踢走豬腩;每日操三粒鐘,包括跳繩、跑樓梯、踩車呔及打拳。年過半百仲要賣肉,艾威說:「我要用最佳狀態去面對一生最壞時刻,唔想全裸見大肚腩,我決定狂操展現肌肉,同時亦想話俾人知,有啲嘢係唔受年齡限制。」 |
| ||||||
近幾個月來,一連多宗iBanker因壓力過大而跳樓自殺,令人深感惋惜。 三十五歲的全偉倫(Alan),亦是iBanker,先後任職高盛及瑞銀,位至區域主管,月薪十萬。 他說:「份工回報有幾大,要求亦會有幾高﹗」去年Alan選擇辭職,創辦二手傢俬店「家點綠」,回收別人捐贈的棄置傢俬,再根據質素翻新出售,現時月賺兩萬,生活一樣開心。 每個人在職場上,也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就如在Alan貨倉裡的每一件傢俬,都是「前主人」眼中的垃圾;遇到「對」的人,就變回寶了。七十歲的衣車 如果沒有Alan,我已經死了。 我是一部「勝家」腳踏衣車,今年七十多歲。剛出世,我就被一個阿姨收養,她每天都花上十多小時,一邊和我聊生活逸事,一邊車衫賺錢養家。她家中一對仔女的衣服,都是我做的﹗看著一對小朋友,由喊包變成穿校服上學的年輕人,到如今已穿套裝上班。不過我漸漸發現,他們身上穿的,不是Made in France,便是Made in Japan。阿姨年紀亦愈來愈大,我大展身手的機會愈來愈少。幾年前,阿姨過身,我失去了唯一的老朋友,每天自己一人在家「摳塵」。一天我聽到兩個小主人說:「家中位置不夠用﹗」我知道下一步,將被運到堆填區去。 翌日一早,有人用保鮮紙將我緊緊包裹,我閉起雙眼:「等死吧﹗」三個小時後我張開雙眼,這裡……不是堆填區?眼前是一個六千多呎的貨倉,一個叫Alan的人為我抹過臉、試用腳踏,發現我狀態良好,便貼上一個$500價錢牌。 在這裡生活了幾個月,認識了沙發、大櫃、睡床等多個同伴。一天開婚紗店的關小姐上來,摸了我一下,就跟Alan說要帶我回家。想不到快八十,我還是這麼有魅力!聽關小姐跟Alan說,我很切合她婚紗公司的主題,打算放在鋪頭陳列吸客。她還在我頭上放滿五顏六色的鮮花,即時後生廿年﹗關小姐無打算用我製作衣裳,但客人來到鋪頭會跟我合照,關小姐又不時帶我出去展覽。我現在再不是「廢物」了! 中式六壯士 大家好,我是一個中式木櫃,來到這裡,發現其他五個大小不一、同樣被遺棄的木櫃,於是「上了契」。我們都是因為不同原因被丟低,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不過,分開來看我們個個不起眼,但團結就是力量。在附近開室內設計公司的設計師Clive,重組了我們的價值。他看中我們外表平凡,組合起來正好讓他有空間設計。Clive說,早前接了一單生意,為客人設計千多呎單位,他把我們每個櫃都髹上不同顏色,拼湊成一個大櫃,這樣成本才五、六千元,但客人喜出望外,認為有mix and match的感覺。現在用二手傢俬已成趨勢,Clive更向Alan說:「能夠做到一個有系統及效率的二手傢俬平台,對設計師來說是好事。」雖然NGO也有不少二手傢俬選擇,但Alan以商業模式運作;收到傢俬,便即時拍照上載至Facebook。傢俬他都篩選過:太殘、組合櫃及入牆櫃,通通不要!當有特別貨色時,Alan會主動WhatsApp熟客,無論收貨或送貨,即日進行。如果由NGO回收,可能得等上幾個星期。Clive喜歡古老傢俬,Alan早前收了一個七十年代的木櫃,便即時通知他。哈,我們又多了一個兄弟呀! 我來自印度 眼看身邊的同伴一個一個被賣走,我不是不著急的!朋友你好,我來自印度,別看我像一個櫃,其實我是當地一間百年大宅的門框,框上的花紋,充滿異國特色,後來被主人拆下來,造成書櫃。我主人最近受僱於香港公司,要來港定居,他決定帶我來港放在新居。坐了貨船三十多天,天旋地轉,從印度越洋來到香港;家,就在眼前,快要入升降機了……哎呀、好痛呀﹗發生什麼事?我只聽到搬運工人說:「太大件了,入唔到升降機呀!」主人只好暫時把我安置在屋苑大堂。數小時後,他叫來Alan,並對他說:「你拿走吧!我不想它葬身堆填區。」Alan找大貨車把我帶到一個叫「家點綠」的地方。原來主人已放棄我了!不過他最後叮囑Alan,要為我找到好人家。Alan翻閱不少傢私書籍,他盛讚我是用幾塊大原木砌成,保養得很好,加上類型罕有,有故事可sell,可以很值錢,故把我定價一萬五千元﹗既然Alan對我有信心,我也相信我很快會有新主人! Alan:大家都不是垃圾 上述故事,有人念舊、有人貪新,相信不少人對待自己的傢具,也是這樣吧!我是Alan,「家點綠」的老闆,這個倉有五百多件二手傢俬,都是別人免費贈我。對客人來說,丟掉白丟掉,不如都給我,不用煩惱棄置問題,又可減廢!我拿回來翻新後,根據傢俬質素,或以該傢俬約一半市價出售。貨款起碼可收回那六千多呎showroom、一千多呎貨倉,以及員工薪金等成本吧!我自小在加拿大讀書,在當地大學讀金融,回港後也自自然然加入金融機構。兩年前,我還是瑞銀亞太區後勤的區域主管,負責培訓員工,手下有三、四十人,月薪十萬。他們能否成才,就是我成功的指標。一份工回報有幾大,要求就有幾高!但我一直覺得,在投行的成就,不是我人生的全部,於是選擇了辭職創業。 免做傢俬廢墟 我曾搬過幾次屋,發現香港買賣二手傢具的平台不多,便投資廿五萬開設「家點綠」。開業前,我找來地球之友合作,他們在Facebook幫我宣傳,我會每月捐錢給他們,互盡綿力。開業當天,捐來的傢俬很快塞爆了陳列室。雖然這是在計劃之中,但銷售追不上返貨速度,很快貨物便疊得比人還高,沙發也只能打直放,整個倉只有中間一條小路可走。記得有一幕,父母帶著小朋友來選購傢俬,一塊床板突然從高處跌下,刺穿了一道膠板做的衣櫃門,幸好無人受傷。父親見狀說:「快啲走啦!」這件事令我明白,不是貨多便好,假如賣不出,很快變「傢俬廢墟」。此後我做好回收及銷售配合,如即將有大批貨返,會催促客人快把買了的貨運走。現在我每月可出兩萬多元人工給自己。雖然只有以前的兩、三成,但新生活一樣過得滿足而有挑戰性。想當年,每當我離開那壓力逼人的辦公室,就會將所有壓力通通放低!唉,但近來翻開報紙,見不少同行自殺,也不免感慨。我想告訴他們,不要讓壓力跟著自己生活,放下吧﹗就如這裡的傢俬,在一個家庭裡雖然得物無所用,但去到第二個地方,就能展開另一個生命,重過新生。 開業資料(1/13) 租金:$54,000*器材:$40,000電腦系統:$30,000裝修:$100,000雜費:$30,000總計:$254,000*兩按一上,當時只租用一個約三千呎的倉 營業資料(3/14) 營業額:$200,000租金:$55,000人工:$60,000#運輸:$40,000雜費:$25,000利潤:$20,000#包括老闆及四位員工 |
| ||||||
當餐廳生意不好,老闆可能調整菜色或換廚師;在中國,被喻為「中國餐飲第一股」的上市餐飲業者湘鄂情用的手段特別激烈:關掉餐廳轉行。 七月一日,湘鄂情宣佈改名「中科雲網」,將與中國科學院合作雲端運算和大數據服務,取代餐飲主業。由於跨行尺度太大,投資人和分析師無不傻眼,股民甚至調侃:「湘鄂情簡直是A股編故事大王,應該轉型出版業!」當年取名湘鄂情,是因為老闆夫婦一位是湖北人,一位是湖南人,但連有紀念意義的名字都捨棄,完全是形勢所逼。自從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接班、提出「習八條」以來,官方嚴厲打擊公款吃喝,高級餐飲市場越來越難經營,據點集中在北京、上海的湘鄂情首當其衝,先前雖宣佈轉型為平價餐飲,但終難擺脫大虧命運。 財報顯示湘鄂情二○一二年第四季出現虧損,一三年又大賠五.六億人民幣;股價也從○九年的四○.八元,最低跌至二.九八元,僅剩當年的七%。身價一度達三十五億人民幣的老闆孟凱,儘管對外信心喊話:「中科院是什麼地方?中國最厲害的科學家都在這裡!」但在獲利出現轉機前,無論喊出大數據或中科院,恐仍以炒作題材居多。
(周岐原) |
我和兒子的小提琴老師吃飯時,電視里正播放著解放軍307醫院陳虎團隊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新聞。小提琴老師名叫於洪來,曾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學琴。但由於家庭原因,他退學上了普通高中。後來於洪來考入醫學院,畢業後在基層醫院當了骨科醫生。
他做醫生時,一位老人腿部骨折,住院治療恢複得不錯。於是,於洪來在出院證明上寫下了“治愈”二字。可半月後老人過世了。家屬狀告醫院,他被判賠償家屬兩萬塊錢。於洪來一氣之下辭去工作,改行做了小提琴老師。
電視里陳虎領獎的畫面反複播放。陳虎醫生跟因癌癥去世的播音員羅京頗有淵源。當時羅京身患重病,但腫瘤醫院擔心醫療風險,只給羅京作自體幹細胞移植,結果效果不佳。羅京轉投307醫院,陳虎為羅京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雖未能挽救羅京的生命,但卻盡了全力。如今,陳虎團隊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說明社會鼓勵勇於承擔、為攻克病痛做出艱苦努力的人。現實中,當醫生不容易,做手術多風險,患者家屬與醫護人員若能多些良性對話,或許會少幾個受委屈改行的醫生吧。
(作者為解放軍總醫院職員)
| ||||||
為何一個五十一歲的台灣中年大叔,可以抓住中國兩億年輕九○後網民的口味? 這個台灣人,叫作劉殿潤,四十歲中年轉業當編劇,他大膽挑戰改編金庸經典名著《鹿鼎記》,去年底在中國上映,收視率僅次於范冰冰主演的《武媚娘傳奇》,相當約兩億人次守在電視機前收看,讓他為自己的中年轉業,「寫出」年收入破千萬元行情,登上台灣去年收入最高的編劇寶座。 過去二十多年,《鹿鼎記》的電視劇已有四個版本,沒有在中國住過的劉殿潤寫的是第五個,卻得到極佳評價。中國網易娛樂報導,口味挑剔的中國年輕觀眾對《武媚娘傳奇》好奇的是「精美服裝化妝道具」和爆乳畫面,對《鹿鼎記》劇情卻幾乎是零負評;人民網評論:「《武媚娘傳奇》霸氣演繹,但《鹿鼎記》卻更接地氣。」 為擺脫低薪,獨立接案從鄉土劇到軍教片都能寫 曾經是台視攝影記者的劉殿潤,十一年前正式轉行當編劇,最慘時,一年僅接一部戲,扣完稅年領二萬二千五百元;現在他年薪千萬,比台灣當紅資深編劇、以《我可能不會愛你》贏得金鐘獎最佳編劇的徐譽庭還高出兩倍。 從小有編劇夢的他,哥哥劉殿楨曾上過《商業周刊》百大名醫排行榜,年輕時的他卻只是一個月領二萬五、靠家裡吃飯的製作公司助理,白天搬道具、晚上偷寫永遠不可能被錄用的劇本。 四十歲決定追求自己的夢想,已比別人慢了一大步;但,也因為他中年出道,讓他更早體悟出中年轉業要成功,永遠得比別人更早半步。 「這行要紅,有時勢還要有機運,急不來。但要跑在前頭,也要早半步看透浪頭,太早一步到位,可能先戰死沙場上,」這是中年的劉殿潤,體悟要增加自己的機會,凡事都得比別人「早半步」哲學。 比別人早打破編劇的工作形態,是他能創造年收入千萬元的第一個重要突破。 一般而言,為應付電視劇邊播邊寫、快速產出的製作生產線,編劇工作模式多是一位主筆帶一個團隊,由主筆主導方向,小編劇分工每集內容,最後再整合。為了求快,也造成小編劇領低薪的惡性循環。 他驚覺,「編劇」說好聽是文字創作者,實際上卻僅能扮演生產線上的「小零件」,為人作嫁就只能領固定薪,卻不能真正創造高身價,於是他決定脫離既有集體分工模式,以個體戶方式接案。 沒了大團體的保護傘,他就得無所不包的接案,創造自己的機會。「偶像劇、軍教片到長壽劇,我都接,我什麼劇都要會寫,人家才會第一個想到我。」這個歷練,讓他體會到沒有好劇、壞劇之分,只有「貼近人性」才是戲劇精髓。 慢慢的,他從生產線上的「小螺絲釘」,逐漸熟悉一條生產線,也變成能獨當一面的個體戶編劇。 一人完成三十集,是單槍匹馬編劇的最大極限,但他一個人卻能獨立完成《鹿鼎記》五十集劇本,因此他雖是個體戶,但收入不會被分走。 為吸引年輕人,寫活人性宮鬥、爭寵,節奏主題分明 從夢田文創執行長蘇麗媚、瓊瑤等知名製作人紛紛找上門,甚至連中國的製作公司也聞風而來。《鹿鼎記》中國製作方會找上他,「要忠於原著,還要有新創意,是找他的原因,」中國上市影視製作公司華策影視台灣負責人古書榕分析。 這個忠於原著,又要有創意,就來自於他什麼都寫過的人性淬煉。 他曾經寫出台詞拗口的明朝古裝劇,也曾創造出同時段收視第一偶像劇《愛情魔法師》;長二百七十五集的八點檔長壽劇《家和萬事興》也有他的筆觸;劉殿潤的編劇經歷,就像是把金庸、九把刀與三立長壽劇開創者鄭文華的文字功力融合在一起,讓他可以穿越古今,面對中國年輕人的挑戰。 中國製作方曾經把劉殿潤改編的《鹿鼎記》,請北京大學、清華大華等九○後年輕人先看前三集試映,測市場水溫,若不埋單,他很可能就被換掉。 劉殿潤沒在中國住過,改編出來的劇情與對白,卻獲得許多年輕人認同,這是因為「將普世情感變成新鮮的梗,就一體適用。不『傷筋動骨』原著,但節奏可讓觀眾感到surprise(驚豔)。」劉殿潤深諳,日子是人在過的,劇本反映的是人的生活,貼近人性,地域就不重要了。 金庸原著裡,《鹿鼎記》主角韋小寶像個市井流氓、沒有道德觀的花心蘿蔔,但從小熟讀金庸的劉殿潤卻認為,韋小寶是個重情重義的人。他的改編劇本裡,加強宮鬥戲,如先以天地會和鼇拜的武打戲開場,「宮鬥如同職場,一下子拉近觀眾親近性。」該劇導演賴水清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感情戲部分,劉殿潤認為七女共事一夫,必不能如小說般和平收場,為符合現代真實狀態,呈現女人爭風吃醋,特別將韋小寶七個女人分類,分別有「江湖派」、「宮廷派」、「死硬派」等,亦滿足年輕人對號入座喜好。 他分析:「當地語言用法可用閱讀補足,兩岸網站訊息也多,對白不是問題。重點在『節奏』,如美劇和韓劇五分鐘一個梗、十分鐘一個轉場情節,一集一個主題,節奏輕快分明就能吸睛。」 雖然是半路出道,但劉殿潤發揮了中年大叔的人生歷練,勇於突破編劇產業生態,更勇於嘗試寫作題材,才能「編出」連他自己也想不到的年薪千萬轉行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