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imeigu.com/a/1326206161405.html
導讀:MarketWatch駐舊金山編輯波頓(Jonathan Burton)撰文介紹道,目前大多數專家都相信,未來二三十年當中,雖然股票未必會有多出色的表現,但是會好於牛市即將結束的債券,有更大的機會跑贏通脹。
以下即波頓的評論文章全文:
股市的波動是如此劇烈,因此許多投資者都變得愈來愈青睞債券和債券共同基金,畢竟後者相對而言更加安全。
然而,根據歷史數據進行研究,再考慮到當前的股票價格和利率情況,眾多的投資專家都相信,股票相對於債券,擊敗通貨膨脹的長期前景更加值得期待。
具體而言,與其說他們是特別看好股票,還不如說他們是對債券的前景尤其悲觀。
總而言之,在為撰寫這一文章進行的採訪之中,大多數投資專家都相信,未來二十年至三十年的時間當中,美國股票的表現將超越長期政府和企業債券,成功擔任起它們傳統的通貨膨脹避險工具的職責。
「我當然不會放棄股市。」先鋒基金家族既有股票共同基金產品,也有債券產品,其創始人伯格(Jack Bogle)表示,「我們今天所面對的風險確實是嚴峻的,但是股票有很大的可能性會獲得好於」債券的表現。
事實上,股票要獲得比近年更加優秀的成績,其實並不需要費多大的力氣。投資研究公司晨星提供的數據顯示,在2000年至2009年,即所謂的失落十年當中,標準普爾500指數哪怕計入股息,依然是年平均虧損0.9%。
不 過,同時又必須看到,哪怕以當前的低價位作為起點,這些大型股票要重複1980年到1999年年平均18%回報率的表現也是幾乎不可能的。關鍵在於,目前 而言,股票,尤其是派息股票,看上去確實是比債券更有吸引力,更何況我們還必須看到,未來幾乎注定要有可觀的通貨膨脹,而後者必然要蠶食固定收益資產的回 報。
《股票——長線法寶》的作者、沃頓商學院金融學教授西格爾(Jeremy Siegel)直言:「債券的前景是非常糟糕的。」他指出,今日的債券,其受歡迎的程度就像1990年代晚期的股票一樣,而估值過高也像那時的股票一樣。 他的預測是,在長達三十年大受歡迎,收益率持續降低,價格持續上漲之後,未來一二十年間,債券扣除通貨膨脹之後的真實回報率至多是零蛋,甚至可能是負數。
債券投資者需要當心
現在的利率水平已經是很低了,如果它在未來若干年中上漲,現在這些低利率債券的價格就會下跌。對於這種痛楚,那些債券共同基金或者ETF的持有者很可能會比投資個體債券的人感受得更加明顯,因為後者還可以選擇在到期之後按照面值收回本金,但是債券基金卻不可能做到。
「債 券的超級牛市現在已經到了非常尾聲的階段。」多倫多投資公司Gluskin Sheff + Associates Inc。的首席經濟學家、策略師羅森伯格(David Rosenberg)表示,「我並不是對固定收益投資有什麼偏見,但是當五年期國債收益率都低於1%了,你自然就會知道,遊戲哪怕不是已經結束,至少也接 近結束了。」
相反,股票價格看上去就不能算過高。S&P Capital IQ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年底,標準普爾500指數隻有2012年盈利預期的不到13倍,而這一失業率指標二戰結束以來的歷史平均水平為17.5——1999年3月時是33.5。
正是看到了這些數據和比較,專家們才相信股票還有上漲的空間,哪怕一點可能關鍵也是空間。更何況,現在許多投資者只要能夠跑過通貨膨脹就謝天謝地了。總之,大多數專家都相信,股票是比債券更理想的選擇。
易卜岑(Roger Ibbotson)是耶魯大學教授、晨星旗下投資數據先驅Ibbotson Associates的創建者,他表示:「股市要擊敗債市,其實並不需要表現得多好。」
事實上,未來的若干年或許將成為更為正常化的投資週期,美國股票的投資者承擔了風險,就可以獲得超過債券的相應回報。痛楚情況下,度量「股票風險溢價」,首要的指標就是是年期國債,在長達八十年的時間當中,股票投資者所獲得的回報都要超過這種基準指標債券大約4個百分點。
解讀國債
現代歷史上,在扣除通貨膨脹影響之前,十年期國債的年平均收益率為2%,而美國股票計入股息,年平均回報率6%。這就意味著一個一半對一半的股票債券投資組合年平均回報率4%,若通貨膨脹率是2%,則真實回報率為2%。
「人們或許不會再像曾經的那樣向股市投入那麼多資金,但是事實是,人們現在不願意承擔風險,很可能正意味著目前的風險溢價要高過歷史水平。」易卜岑解釋道,「從長期角度著眼,現在正是買進股票的好時機。」
專家們對於股票的長期前景預測不一。沃頓的西格爾是最樂觀者之一。「以低於平均水平的價格買進股票——近五十年的平均市盈率水平為15——回報就要超過扣除通貨膨脹後6%到7%的長期數字。」他相信,「這就意味著,我們完全可能從股票身上獲得8%到9%的真實回報。」
與此同時,伯格、易卜岑和投資顧問公司Aronson Johnson Ortiz創始人阿隆森(Ted Aronson)則預計美國股票未來二三十年的名義回報率會達到7%。
其他一些專家的預期回報還要更低,但是無論如何總是超過了債券和通貨膨脹。資產管理公司Research Affiliates LLC董事長阿諾特(Rob Arnott)認為,未來十年年平均5%的回報率還是非常可能的。
調整預期
1926年至今,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年平均整體回報率9.8%,長期美國國債5.7%,而一個六成股票、兩成債券和兩成現金的投資組合,則是年平均回報率8.2%。以上的種種預測都是以此數據為基礎的。
投資者可以從中看到一條重要的信息:正如專家們所說,股票要進入大牛市或許還遠,但是至少已經提供了增加財富和跑贏通脹的最好機會。
「人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降低自己的回報預期。」阿隆森強調,「8%的預期和4%的預期完全是兩回事,前者意味著你可以更大手大腳地花錢,可以提早退休,而後者就意味著你必須更多儲蓄,工作更長時間。」
阿隆森認為,股票並非天生就好過其他投資工具。事實上,他相信,過去人們對股票投入的關注過多了。相反,人們其實應該關注他們能夠獲得的所有投資機會,而不是只看著股票和債券。
除開主流股票和債券之外,投資者還有很多的「第三選擇」,比如說大宗商品,或者是大宗商品出產國的股票和債券——尤其是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的。
「股票迷信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阿隆森指出,「人們現在是指望著市場用高回報替他們完成自己必須的儲蓄努力,這可不現實。」
「降低你們的回報預期。」他強調,「多使用其他的工具,而且必須明白扣除通貨膨脹的真實回報才是最重要的。」(子衿)
屯門市中心三房欠缺,呎價在2012年跑贏大市,此事在BLOG
留意旺地始終在市中心,一到新屯門廣場,
瓏門有七條天橋向三方伸延,駁位在新墟、時代廣場及大興一帶。
筆者自己都唔知屯門通常咩人會租開放式單位。先了解客路,
(i美股訊)北京時間5月28日,馬克·赫伯特(Mark Hulbert)最近在《華爾街日報》發表了題為「如何利用股票拆分建立成功投資組合」的文章。我對這篇文章頗感好奇,因為31年前,我的碩士論文題目就是「預測股票拆分:市場效率實踐」。據我所知,除了我手邊未裝訂的論文,其他的論文副本都留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圖書館的某個陰暗角落。如果有人對此感到好奇的話,我會使用文字識別軟件,看看能不能完整掃瞄這篇打字稿。
但是無論如何,讓我感興趣的是,有人依然在利用股票拆分賺錢。下面引用自赫伯特的文章:
我嘗試把這個想法告訴投資通訊「一分為二」的編輯尼爾·麥克尼爾(Neil Macneale),他的投資組合模型包括最近宣佈分股的股票,然後持有這些股票30個月。赫伯特財經摘要的數據顯示,過去十年中,這個投資組合產生了14%的年回報率,遠遠超過標準普爾500指數8%的漲幅,包括股息在內。
麥克尼爾的投資記錄並非僥倖成功。有些研究發現,普通股拆分後會跑贏大盤,在公司宣佈拆分股票後三年利潤率大幅提升。實際上,麥克尼爾在訪談中表示,他在20世紀90年代從事諮詢服務時產生了這個想法,主要是受到一項研究的啟發,研究者大衛·艾肯伯裡(David Ikenberry)是博爾德的科羅拉多大學利茲商學院院長。
股票拆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PT)產生前,有些研究人員開始分析為什麼在股票拆分兩個月前,股票價格會出現異常上漲。難道是影響未來價值的其他因素與股票拆分有關?許多因素都指向這一點,特別是前期價格上漲、前期收入增加和股票拆分有關的股息增加。他們並不知道可以預測動量投資。
在20世紀70年代末,研究人員達成共識,在宣佈股票拆分後並不會出現超額收益,也沒有辦法獲得宣佈分股前的超額回報。如果認為目前的股票拆分會提供今後兩年半的超額收益,那麼這是新的理論。
領先的股票拆分理論——得到了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阿龍·卡拉(Alon Kalay)和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教授馬蒂亞斯·克龍隆德(Mathias Kronlund)的研究支持——認為企業對股票的成交價有隱性的目標範圍。
如果公司股價超過這個範圍,管理層認為股價走高不是暫時性的,那麼他們可能會拆分股票,讓股價回到這個範圍。
實際上,這並不是全新的理論——這種理論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其中最古老的理論是,拆分股票會增加流動性,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固定的最小報價單位,也就是股票交易價格的八分之一,並且提高佣金,多位經濟學家認為這種理論意義不大。在成交金額相同的情況下,股票拆分會提高交易成本。
目前有許多進行交易的場所,佣金要低得多,而且可以協商。也許現在拆分股票確實可以降低股價,增加了流動性,而這種方式也能比較買賣價差和分股前後的報價單位。
兩位教授去年年底完成了研究,涉及1988年1月到2007年12月以至少1.25比1的比例分股的所有美國股票。他們表示,研究發現的證據表明,拆分股票標誌著強勁盈利的持續走高。因此,拆分股票的表現超過其他未拆分高價股票並不應該讓人感到驚訝。
這可能意味著,這些拆分的股票是股價和盈利走勢的信號。管理層決定拆分股票表明企業利潤增長良好,並且將繼續這種勢頭。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管理層會承擔股價下跌的風險,而股價保持低位對管理層來說不利。部分投資者不會購買低於10美元或5美元股票。如果你認為股價下跌的可能性很大,那麼為什麼要承擔這種風險?股價低會影響很多投資者的信心。
希望從股票拆分中獲利的投資者應該避免買入那些經過反向拆分的股票,而是關注那些分股的股票。你必須直接投資這些股票,因為沒有共同基金或交易所交易基金會根據股票拆分來選擇成分股。
幸運的是,打造這類股票的投資組合不需要特別費時。
比如,你不需要猜測哪些公司可能會拆分股票——在任何情況下都很難做到這一點。你也沒有必要在一家公司宣佈拆分股票後立即買入,因為研究表明拆分股票可能在宣佈拆股後三年跑贏大市。然而,麥克尼爾建議,投資者在購買拆分後股票時要格外謹慎。他援引了幾項研究表明,表現較好的拆分股票通常是那些在拆分時市盈率或市淨率較低的股票。這兩項都是股票估值的常用指標,比率越低表明價值越高。
我將尋找那些證明股票拆分後30個月業績跑贏大盤的研究論文。覺得聽起來很不錯嗎?這個結論可能來自1980年前的研究,不過沒有人指出這點;實際上,有證據反駁了這種說法。
需要注意的是那些利用便宜估值尋找機會的投資經理。股票拆分通常表明強勁的上漲勢頭。價值加上漲勢通常必勝無疑,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對拆分股票表現良好感到驚訝。
據我所知,有三篇論文側重於預測股票拆分——兩篇寫於1973年,我的論文寫於1982年。這種預測並不難。主要分析價格上漲勢頭,研究可能拆分或不拆分的股票集合,這些模型預測70%的公司可能拆分股票。
更重要的是,通過公式預測股票拆分以選擇利好股票,最終取決於價值和勢頭,也許還有其他因素。我還記得論文導師對我選擇股票的模型表現之好感到驚訝。
這讓我想到自己的結論:股票拆分是動量效應,但是這種效應在大公司擁有便宜估值時會放大。也許股票拆分對股價表現沒有影響——起作用的是上漲勢頭和估值。對我而言,這是最有可能的結論,我的論文在十多年前就預測了量化資金管理。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很遺憾沒有利用這篇論文獲得成就,但是如果我沒有成為精算師,我就永遠不會用其他角度來看待市場運作的方式。我很高興用這種方式解決了問題。
| ||||||
○九年,一萬個虛擬貨幣Bitcoin只可以買到一個薄餅,今日,三百個Bitcoin可以買到一架保時捷Cayman S跑車!Bitcoin是現今最紅的新貨幣,在短短四年間大幅升值十三萬倍,跑贏全世界所有股票、商品。這種「非傳統」貨幣,沒有發行商,亦沒有黃金或外匯儲備支持,而是靠用家以電腦程式「開採」,只存在於虛擬世界。目前,全球使用者已有十萬人,每日流通量達二十萬個。早前四川雅安地震,壹基金亦接受用Bitcoin捐款。有人趨之若鶩,但亦有專家勸大家避之則吉。 「Bitcoin係創辦人中本聰於○九年設計嘅電腦系統,大概每十分鐘會出五十條難度不一嘅數學題,想拿到Bitcoin嘅人,就要先下載計算程式,最快破解嘅人就可以『開採』到,一題一個。」Bitcoin粉絲、香港理工大學金融工程博士袁激光解釋。這批無發行機構的Bitcoin,吸引了一批不信任政府的發燒友埋頭開發。其後,有擁躉開始建立兌換平台,招攬商戶接受Bitcoin付款,再透過平台兌換成流通貨幣。 港人籌建平台 由於開採新Bitcoin需要極高科技的電腦,普通的個人手提電腦,需要五年時間才能運算出一條數學題。因此,大部分用家都是用一般的流通貨幣,透過網上兌換平台如Mt.Gox買入Bitcoin,並存放於網上戶口。創辦人中本聰身份神秘,從未露面,但Bitcoin認受性仍不斷上升,信徒並於世界各地為其建立兌換平台。「虛擬、匿名正是Bitcoin安全性所在,只要喺電腦做好備份,無人可以搶走你嘅財富。」袁激光語氣堅定。去年初從法國投資銀行轉投城大教書的他,六月再辭職,籌備香港第一個正式註冊的比特幣(Bitcoin中文名)交易平台,取名「位元通」(BitCashOut)。袁激光深信Bitcoin將取代美元,成為最有影響力的貨幣:「我哋唔需要客戶提供太多個人信息,雙方都有Bitcoin就可交易,我哋只收少少手續費,如果流通量夠大,利潤亦唔小。」 現時Bitcoin每日流通量約二十萬個,他相信美日政府不斷印銀紙,持有Bitcoin可以避險,因此會愈來愈受歡迎。 認受性急升 Bitcoin另一賣點,是數量有限,上限只有二千一百萬個。袁激光去年用四千元買入十個Bitcoin,現已升值一倍。由○九年至今,每個Bitcoin的價值由0.000764美元一度爆升至二百六十六美元的歷史高位。有份構思Facebook概念的溫克沃斯兄弟,就揸住價值一千一百萬美元的Bitcoin。Bitcoin現時可與十六種貨幣兌換。在美國,由買薄餅到買車,都可用Bitcoin。不過現時接受Bitcoin的商家大部分為網上平台,如WordPress.com(免費博客網站)和Wikipedia等,記者曾在Bitfash.com.買衫,Zara、Forever 21和Mr. Porter的衣物都可以用Bitcoin買到,但日常用品及食肆就缺乏。《福布斯》編輯Kashmir Hill曾嘗試一週內只使用Bitcoin,就經常因為找不到接受Bitcoin的食肆而捱餓。 小心政府打壓 有支持亦有反對聲音。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指出,正常的法律監管十分重要,「否則今日投資,聽日可能已經執笠,虛擬貨幣令人冇安全感。」支持Bitcoin的廣發期貨(香港)副總經理丁世民承認Bitcoin存在風險:「早前美國國家安全局凍結全球最大Bitcoin交易所Mt.Gox轄下兩個銀行賬戶,說明政府視虛擬貨幣為一種威脅。」經濟學家關焯照更直指Bitcoin粉絲「蠢」:「冇實物支持,冇政府支持,一個虛無縹緲嘅嘢點當錢使?Bitcoin實冧!」 |
| ||||||
上線九十秒,完銷十萬台、排隊預購者在一週內突破七百萬、全年出貨量上看兩千萬,直逼宏達電。這都是小米在今年創下的成績。 「我們現在『賣』(手機)不是問題,只是看(供應鏈)能做出多少,」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林斌,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用淡淡語氣說出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別人賣不動,我們是做不夠賣」,他分析了小米的成功之道:「簡單講一個字,就是『快』!」 快,最簡單的方法,是用業界最新晶片,做出比其他品牌廠快三○%的手機。小米三款機種分別採用高通(Qualcomm)8974AB、輝達(Nvidia)Tegra 4,及聯發科的6589T晶片,均是業界最頂級的,有些甚至沒達到量產階段。 快,聽來簡單,但要搶快,卻得面臨兩個風險:一、供應商為什麼要給你?二、晶片還不穩定,無法與周邊元件做出最有效整合,可能造成當機、過度耗能等問題,做出來的手機未必能用。 研發搶快追最頂級,派隊進駐晶片廠 「做手機就像練武功,要快,就要有深厚的內力作支撐,」林斌說。小米的內力,來自於強大的研發團隊。 一般業界的做法,是由品牌廠提出需求,讓晶片廠去製作出對應效能的晶片,若技術不到位,或是晶片廠有自己技術發展的優先順序,品牌廠只能退而求其次,用規格不高但相對穩定的晶片去做手機。 但小米化被動為主動。若提出的需求,晶片廠做不到,小米就會派出一整隊工程師進駐,幫對方跳脫出晶片的技術範圍,改從整體系統優化的高度下去思考。一開始,高通的工程師很不以為然,「你們這些做硬體的,哪懂得晶片設計這種複雜工藝?」但小米的團隊卻在一千多行的晶片程式碼中,抓出了一條與相機白平衡功能有關的錯誤,這讓高通非常驚訝。「這個錯誤存在至少兩、三年,從來沒有人發現,只有我們標出來,」林斌得意的說。 不只找錯誤,還能提附加功能。林斌透露,曾有另外一家品牌廠找上高通,問為何平平是同一款晶片,小米手機中有慢動作攝影功能,但他們的卻沒有?高通回答,本來就沒有,那是小米自己加的。 因為這樣,晶片廠願意優先釋出資源給小米。輝達總裁黃仁勳今年在北京出席小米手機發表會後就表示,與小米合作不只賺訂單,還多了一個測試平台,一起提升技術開發能力。 軟體更新搶快四百人團隊,專搜用戶意見 第二個快,則是軟體更新速度。小米從經營網路粉絲社群起家,每週都會根據用戶回饋意見,對MIUI(小米手機介面)做即時更新與改良。相較其他Android手機廠,只有在出現重大漏洞時才會不定時軟體更新,有時候甚至長達一季。 這麼頻繁的更新速度,展現了對用戶的誠意,三不五時還會帶來一些驚喜。大和證券亞洲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陳慧明就指出,小米在手機內容與軟體上完全抓到中國用戶的使用習慣,這也是與其他硬體廠最大差異。 但要做到每週更新,意味著需要大量吸收、歸納用戶意見,再加上有系統的研發。林斌表示,MIUI有將近四百人團隊,依照功能,分成不同的三、四人小組,每個小組都要上微博、微信與用戶互動,了解用戶對產品的想法。連他自己每天也至少會花三小時在網上。 這種蜘蛛網式的小組研發流程,正是Google的特色。曾經擔任過Google全球工程總監的林斌,從創立第一天起就把Google扁平化組織架構帶入小米,全員不分階級的站到第一線,「這樣才能對市場保持最高敏銳度,做出即時反應,」林斌說。 銷售搶快節省路徑,七成網上銷售 MIUI上的軟體服務與內容,也是小米未來最重要的獲利來源。林斌透露,今年八月,軟體收入已經達到一個月人民幣二千萬元,比四個月前翻了一倍,目前以每個月二○%的速度在成長,以此推斷,二○一四年底就能突破人民幣一億元。 最後一個快,則是來自電子商務的銷售通路。迥異於一般手機廠透過電信商補貼、傳統3C賣場等,需要經過下單、鋪貨、庫存等層層關卡,小米七○%的銷售在網路上完成,並且多是以預購方式,直接面對消費者。 「我們一給預估出貨的數量,他們馬上把消息po上網,讓消費者上去排號,好恐怖喔!我們連錯的機會都沒有!」從小米成立第一天就為其代工的英華達副總張雪玲談到這群「很天才的人」,又佩服又害怕。 「雷董真的玩很大,他要帶動他的米粉,把整個發燒友都帶入這場戰役中,等於幾十萬雙眼睛,在盯著我們的產線,」張雪玲說。這逼得英華達也得卯足全力趕上供貨時間,讓手機能盡快送到消費者手上。 「台灣供應鏈跟我們就像是生命共同體,」林斌坦承,小米快字訣的背後,如果不是英華達、勝華、光寶、聯發科等鼎力相助,再強的內力也難以運作。以小米的高速成長速度來看,與台灣供應鏈的結合將更加緊密。 |
| ||||||
香港人愛炒股,過去一年,恒指爆出數隻「股王」,帶頭的濠賭股銀河娛樂(27)及科網股騰訊(700),均累升超過一倍,而且勢頭繼續強勁,加上近月狂炒的細價股、殼股,帶挈不少小股東發達。 要在兇險的股市中淘寶,殊不容易。多番追尋下,本刊在這班贏家當中,找到三位隱世「街坊股神」,講述他們的獨門炒股秘笈。當中有住在土瓜灣的配藥員,狂買二百隻股票,自製基金,總值達八百多萬;亦有已退休的旺角波鞋街老闆,「等得忍得」,十萬變出千六萬;而屬進攻型的過氣廠佬,一注獨贏買騰訊,總市值逾三億。綜觀去年交到功課的基金,普遍增長只是一成;這班街坊股神,已贏開巷。土瓜灣基金經理 四十多歲的雷敏謙,個子不高,彬彬有禮,一身街坊裝毫不起眼,但一提起股票,即專家上身。在公立醫院任職配藥員達二十年的他,現時持有二百多隻股票,市值超過八百萬元,而且,所有股票都是實名登記持有的。這天,相約在他農圃道屋企的會所拍照,雷敏謙捧着一個大袋子出現,從中拿出一疊超過一呎厚的股票紙,風騷道:「我帶咗副身家出嚟!」他對每張股票紙的排序及擺放位置十分熟悉,記者提起哪隻股,他兩三下手勢,就能從紙堆中抽出來,拍照完再小心翼翼地放回原處。 視股如妻 雷敏謙與股票的緣分,由八九年開始,當時他在銀行任文職,專做物業按揭,有餘錢便學家人買股票,愈買愈愛,愈愛愈買!唯當時收入不高,所買有限,直到○一年才持續買入。他自製的「基金組合」,股票數目比一般基金組合多幾倍,藉此分散風險。二百多隻股票中,雷敏謙的最愛,分別是他口中的「大婆」恒生(11)、「二奶」中銀香港(2388)、「三奶」渣打(2888)及「四奶」友邦保險(1299)。「銀行股多數有高息,提供到穩定嘅現金流,再用來買其他股票。」雷敏謙老婆是同醫院的藥劑師,月入十多萬元,加上雷敏謙月入四萬;他每月以至少五萬元,購入上述四個「情人」,至今市值已逾二百萬。去年銀行股不當旺,這些「情人」暫時靠邊站,但雷敏謙一樣扑中幾隻股王有錢收,如騰訊、金山(3888)﹑銀娛及新濠(200)等。其中,○八年在六十多元價位買入的四手騰訊,現價已近五百元,單是去年已讓他獲利逾十萬元,而在一一年,每股十多元買入的兩手銀娛,現價已升至七十八元。 買股先查家宅 對雷敏謙來說,股票就是他的全盤興趣及心血;眼前的任何數字,在他眼中都可幻化為股票代號。有次他在採訪車上大談股票心得,剛巧有架車牌1299的的士超前,他即道:「嗱,好似隻1299(友邦)咁,我睇好佢o架,前途無限,一手都係八千蚊,唔算貴,我成日都推薦年輕人買!」可能要有這股熱情,才能從股市這賭局中爭取勝算。雷敏謙每日都睇實股市新聞,包括財經花邊。還要每逢星期一,五點便起床,在上班前翻出家中過去一週數份報紙,將所有財經版再看一次,確保不會走漏眼,錯失任何消息。而平日,他最大興趣便是發掘「新歡」。先在股價走勢圖中,找出連續多星期出現綠色箭嘴(代表股價上升)的股票,放入觀察名單。扑槌前,必先「查家宅」,包括看招股書、年報,甚至股東名冊,「唔理係股價或公司數據,都要睇三年,一年太短,有機會係造出來。」他的股票全用實名登記,因他從不短炒。「我好長情,見到嫲嫲長揸九倉、滙豐,契婆揸和黃,到依家都可以安享晚年。投機者多數焦頭爛額,而且,我得閒又可以拎啲股票出來欣賞吓呢!」 扑中高價收購 搏收購或私有化,亦是他另一個搵銀「領域」;他曾以每股三元買入一萬股會德豐地產,股價長期在五元左右徘徊,結果一○年時,公司以每股十三元私有化,雷敏謙賺到十萬元。他手上曾持有並已被私有化的股票,還有邵氏兄弟、中信嘉華、駿威汽車、富邦銀行、小肥羊、阿里巴巴等,每次可賺到約一成半到六成利潤。雷敏謙頭頭是道說:「我話你聽,收購比私有化賺更多,因為私有化係由孤寒嘅大股東出手,收購係由第三者提出,志在必得。」他得意地逐一數出手上已被收購股票,包括永隆、道亨、網通等,還有快將賣得出的創興銀行(1111),「我估東亞(23)都好快嫁得出(被收購),你睇佢哋第三代日日風花雪月,無心戀戰,遲早賣!」手頭貨多,雷敏謙自然亦有失手時。他曾持有電盈(8)的前身香港電訊,○○年供股時再加碼,但後來股價愈跌愈有,翌年他即斬纜賣出大部分股份,「剩低一千股(電盈),留作警惕,提醒自己帶眼識股。」根據雷敏謙的記錄,二百四十六隻股票中,有一百六十三隻賺錢,六十三隻跌穿買入價,暫時「贏面」近七成,雷敏謙對此相當從容:「我鍾意德國股神嘅一句話:『一百場仗入面可能有四十九場輸,但餘下嘅五十一場勝利,你就贏咗。』」 相信終會升番 本刊找來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龐寶林品評雷敏謙的策略,他表示:「佢揸咁多隻股票,好處係分散風險,而且○一年係低位,係開始買入的好時機。不過我覺得每樣嘢都係cycle,高位賣、低位買,先可以將回報最大化,佢買咗咁多年都冇放,有啲股可能經歷咗兩個cycle喇。」而雷要睇足二百多隻股票,除非如他般是「股票痴」,否則極費心神。不過,街坊股神,各施各法,未計他賣股套現買樓,他的股票組合至今已升值超過一倍,跑贏坊間不少基金經理。現時雷敏謙與太太及兒子,住在農圃道十八號過千呎單位,「佢(老婆)一早講明,要我喺個仔小學前,換到一間至少一千呎嘅單位。」雷笑說。○六年以六百二十萬買入單位,為了不做「樓奴」,他忍痛賣股票,套現三百二十萬,如今該樓已升值至千多萬元;加上持有的股票,雷的身家達二千萬。作為一個穩打穩紮的股票迷,雷敏謙的心得就是堅持:「沙士之後,個市低迷咗幾年,我都迷惘過。但我相信股票,相信股票會升番,所以堅持繼續買。」這幾年獲利甚豐,更加深了他的信念,「我依家擁有嘅嘢全部都係自己搵返嚟。我覺得年輕人唔好心急,只要睇啱時機,好快就有你嘅第一桶金。」 旺角「畢菲特」 湛淦樞,名副其實的隱形富豪。根據股東名冊,他持有約二百手銀娛,如今市值超過一千六百萬元,但他的登記地址,只是旺角窩打老道的單幢舊樓。記者找上門,湛淦樞原來已八十歲,精神甚好,他走出門口接受訪問,對自己幾時買中「股王」,竟然毫無印象:「銀娛呀!我好早就買,當年仲叫嘉華建材(銀娛前身),五毫子買嘅!揸住十幾年,都唔記得幾時買囉。」按其買入股價,應是九八年,即已揸了十六年。湛淦樞續道:「當年買,唔係因為呂志和呢嗰名,而係睇好做建築生意嘅公司,尤其係嘉華,做好多渠務管道嘅生意。經濟好唔好,都要整渠修渠,咪揀佢囉!」退休前,湛淦樞在旺角波鞋街經營波鞋及運動服生意,他笑指當年的生意只夠餬口:「做啲生意仔,賺得唔多,淨係銀娛股票已賺得多過我盤生意啦!」事實上,他的十萬本錢,如今市值已爆升一百六十倍,可謂「一股發達」。 好股揸過世 對於「扑中」銀娛這隻「金蛋」,他表示完全出乎意料,「當年(○五年)放個賭牌入去,我都懷疑過做賭場得唔得,好在諗住再睇吓,先冇賣走股票。之後見大陸放咁多遊客去澳門,就知道賭場實有得做!」果然,近年銀娛股價愈升愈有,近日直衝八十元大關,湛先生認為股價仍未算高:「之前好多股評家話升到五十,之後就話六十,依家都七十啦,你話之後會唔會再升?我就話會啦,一百蚊都唔出奇。」但他就叫散戶不好高追:「一旦大陸減少遊客,賭場一定出事。」對湛淦樞來說,升跌都沒有影響,因為他已決定「揸過世」,亦沒想過套現分給子女,他激動地說:「我啲仔女讀完大學,個個都有正當職業,唔使我操心。我鍾意人自力更生嘅!」中氣十足的他,更突然大罵政府:「依家社會係比較困難啲,政府又做唔到嘢,由曾蔭權到梁振英,都唔係做嘢嘅!政府應該鼓勵市民自力更生,唔係養大佢哋,好似最近啲新移民都可以攞綜援,你話香港點算?」 不要現金長揸股鋪 衣著樸素的湛淦樞,言談間指自己「無乜錢」,但翻查資料,他目前持有四項物業,包括兩個住宅及旺角兩個地鋪,市值超過三億元。而且一如畢菲特,他信奉價值投資,一揸便揸到尾。○八年,市建局在波鞋街收鋪重建,湛伯曾擔任「波鞋街關注組」副主席,抗衡市建局的重建計劃。但最後亦要面對現實,同年十一月,以逾九千萬,向市建局出售持貨逾廿五年的花園街地鋪連閣樓,勁賺六千八百多萬元。翌年,他即於西洋菜南街,以一億五千萬,買入另一地鋪。寧將錢放入股票及鋪位長揸,皆因他不信現金,「人民幣不斷升值,將來一蚊港紙兌五毫人民幣(五算)都會發生,到時香港人點生存?」沙士時,經濟衰退,他認為是港幣與美元脫鈎的最佳時機,便曾寫信予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湛淦樞展示當年的信件副本,表示:「嗱,你睇吓,我寫住建議港幣應該要改成同一籃子貨幣掛鈎,曾俊華都有回信,不過佢只係話多謝市民嘅建議,高官係咁o架啦,點會認真覆你?」大家要為身家保值,似乎信湛淦樞好過信特區政府了! 赤柱廠佬變股神 做電子生意的張程光,○八年以天價一千六百五十萬元,投得「18」號車牌,名揚一時。去年,他再度在媒體上曝光,全因一隻股票—騰訊。「騰訊絕對係我最鍾意嘅股票。嚿年係二百二十三蚊時開始買,冇幾耐就升到二百五,我就賣咗,之後升到二百七,又再買,但佢愈升愈有喎,好快升到三百,我就知道呢隻股票不得了!之後就不停入貨。」張程光一輪嘴道。根據股東名冊,現時,他實名持有六十八萬股騰訊,市值三億三千萬。 長揸短炒同時玩 張程光指,他買股票一定大手入貨,每次掃入至少一萬至二萬股,而且一定要打電話透過經紀落「柯打」,「自己上網買賣,一萬落錯咗十萬咪好大鑊!」他認為騰訊今年上半年仍有得升,每股一定過五百元,其後只要股價跌穿五百元便一定入貨,「我睇好科網股,因為依家周圍都有人用WeChat,佢所有客戶有幾億人,而且仲有得增長。你睇twitter冇乜收入,股價都係咁升,騰訊有基本業務有盈利,點會跌呀?」去年,濠賭股表現亦超標,但張沒有沾手,「賭股好受大陸影響,一陣有唔知邊個出嚟講嘢,大陸放少啲人落嚟,仲邊有咁多收入?」他指騰訊已有穩定的用戶群,即使內地政策出現變化,亦不會影響其業務。他預計,騰訊未來半年仍會上升,每月升十元,直到六月為止,之後就要看阿里巴巴能否成功上市,帶來另一高潮。現時,除了實名登記的股份外,他亦很享受每日炒騰訊波幅:「如果有心臟病,承受唔到壓力就唔好買騰訊啦,因為佢一日波幅可能都有十幾蚊。」除了騰訊,看好科網股的他,同時亦持有金山軟件(3888)。 睇好港交所 豐盛融資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認同張程光的做法:「我做法同佢有少少似。就係同一隻股,持有一半,另一半拎嚟炒上落,不過呢樣嘢又要小心啲,放咗要識搵番位入,唔好因為一時的水位而錯失咗個大浪。」張程光是資深「股友」,自然識計數。曾經是港交所(388)十大股東之一的他,現時持有一百萬股港交所,市值逾億元,並指該股現時抵買:「之前我喺二百蚊價位沽晒批股票,近期又買番少少,其實李小加(港交所行政總裁)做唔做到嘢都冇所謂,因為港交所始終會有新股上市,會有交投,業務點都有保證。香港政府揸住批貨都蝕緊錢啦,所以依家百二、百三蚊係幾平嘅。」年近七十歲、家住赤柱獨立屋的張程光,每週仍堅持駕車回東莞及廣西廠房。他認為要親力親為,才可做榜樣及為員工打氣,「依家做廠係好困難,好多廠家話唔退落嚟,係保住班員工,但我覺得係廢話!做唔住咪執,我依家返工當做運動。」張指如果子女不接手,就找外人去管,但行內精英買少見少,前景並不看好。「東莞間廠遲啲都諗住唔做啦,因為我間廠係市內唯一攞到電鍍牌嘅公司,但個牌就嚟到期,睇情況好似續唔到了。」事實上,講起股票便生猛起來的張程光,已一早在金魚缸找到他的「第二春」。 猴子也跑贏基金 基金經理花盡心思,希望在股市中淘寶獲利,但原來有時人算不如天算,連猴子隨意擲出飛鏢來選股,分分鐘也較坊間的投資組合,回報更高。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教授Burton Malkiel曾於1973年在著作中表示,由蒙眼猴向財經報紙投擲飛鏢而命中的股票組合,與一名專業基金經理的組合回報一致。就這個議題,有研究公司多年以來模擬猴子擲飛鏢,製作出一百款組合,結果在一九六四到二○一○年間,每年平均有九十八款組合跑贏大市。《華爾街日報》也在十多年前做過類似實驗,以工作人員代替猴子擲鏢,挑戰專業投資顧問,結果一百次挑戰裡,擲鏢法勝出三十九次,雖然挑戰未能成功,但已證明精心策劃未必勝得過隨意門。 |
又是時候要回顧本地基金經理的12月操盤表現。過去的12月是一個指數高開低收,個股、板塊仍然有表現的月份。基金經理們的揀股本領與運氣完全主宰著其基金的表現。截至12月31日,林少陽的「VL Champion Fund」YTD表現回升至23.88%,以全年高位完成2013年;同樣地,黃國英的「Leverage Partners Absolute Return Fund」亦以YTD升30.17%的表現得以高收;雙雙跑贏MUPI的18.9%YTD升幅。而陸東的「Look’s Absolute Return Fund 」YTD表現稍為回落至10.45%;惠理價值基金(A 單位)的YTD表現升上11.72%;跑輸MUPI但跑贏恆指的2.9%升幅。
單計12月,林少陽的基金表現最好,錄得單月勁升3.32%;黃國英的基金的單月表現為微升0.94%;惠理基金錄得0.43%升幅;陸東的基金為唯一錄得跌幅的基金,單月跌1.73%。值得留意的是,我們一直跟隨的黃國英與林少陽的基金皆有不小比例的美股與日股,這兩大市場在12月的表現亮麗,實際幫助應該相當明顯。
黃國英指出:『這個12月,中港股市的發展,可以用心灰意冷來形容,保險股大挫,可能和農業保險新法規有關,相關條例所展現的思維,和批評星巴克、甄子丹、李連杰索價太高同出一轍。當一盤生意的定價,並非由市場主導,而是要屈從社會主義,叫人如何會有興趣去投資?錢荒反而不外乎季節性因素,不必太過擔心,更加要小心被一個短期消息,蒙蔽了眼睛,看不到長期結構性的問題。
自己11月之前順風順水,功臣都是一批海外巨型企業,以及香港的中小型上市公司,選股的角度,在於公司的營運優勢,又或者是本身的催化劑,可是當戰場轉移至中資股,重點卻是政策。雖則只是差之毫釐,操盤心理上卻有極大分別,最重要是信念欠奉,敵暗我明的感覺太強,根本無信心入市。
因此,自己會主力重整組合,要去蕪存菁,國企股趁反彈盡量減持,騰空子彈稍後找機會更換股份,移師海外,或者至少轉到香港公司,甚至低負債的民企,好過長期一廂情願望A股好H股好。自己這個月在美股的斬獲,全數上繳阿爺還要輸凸一點,早知如此的話,又何必費神在地球這一邊,擔心被本地行家放甩,實在是累事的心魔。』
林少陽認為:『美股在12月的強勢,與亞太區新興市場的弱勢,形成強烈的對比。上述現象,反映美國退市,過去六年流入新興市場的熱錢,正逐步回落成熟市場,對新興市場造成資金壓力。不單是中港兩地股市疲不能興,就連菲律賓、泰國及巴西等國主要股票指數,亦未能跟上歐美日股市的升勢。
日圓的持續弱勢,除了有利日本股市(出口企業盈利上升、減企業所得以及貨幣供應上升有利資產價值上升)外,亦很可能成為國際貨幣套戥的工具──投機者沽空(借)日圓買入其他貨幣或他國股票進行套利。
安倍晉三為了提升自己於國內的聲望,在外交上或有需要表現得更加硬朗,這亦解釋了上周其到靖國神社參拜的政治動機,東海局勢或將成為2014年市場潛在的負面因素,每當股市高升時,投資者或要提高警覺,以防市場借地緣政治局勢的消息獲利回吐。』刊於12月23日及30日如果一家美股公司的財報不及華爾街的預期,這家公司一定陷入了麻煩。(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然而,第二季度的財報令人感到鼓舞,並不是因為公司們的財報超過了預期,而是由於它們超過預期的方式。
巴克萊分析師Eric Slover稱,
在標普500指數中,約有70%公司的二季度財報表現優於分析師預期。
這與之前幾個季度的比例相差無幾。即便在經濟苦苦掙紮的第一季度,依然有近70%的公司財報優於預期。這其中的秘密是什麽呢?
事實上,分析師往往會根據公司的信息反饋,在財報到來前下調預期。
因此,許多公司雖然表現平平,卻依然能跑贏預期。
在之前的一年內,分析師在財報季到來前將預期平均下調了6%,而今年一季度,分析師在財報季到來前將預期平均下調了7.5%。
今年二季度,在財報季到來前,分析師將預期平均下調3.5%。許多分析師完全沒有下調預期,而70%的公司依然成功跑贏了華爾街預期。